《山水画的意境》 (2)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山水画的意境》教案(内含2课时)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山水画的意境》教案(内含2课时)一. 教材分析《山水画的意境》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主题是欣赏自然之美。
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以及其独特的意境。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欣赏方法,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和审美能力,对美术作品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他们对山水画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欣赏方法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观察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以及其独特的意境,学会欣赏山水画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观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山水画的美丽与意境,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水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以及其独特的意境。
2.难点:学会欣赏山水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分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中国山水画的相关图片、画作,以便在课堂上展示和分析。
2.准备与山水画相关的背景资料,以便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
3.准备与山水画欣赏相关的问题,以便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中国山水画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山水画的美丽与意境,激发他们对山水画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以及其独特的意境,为学生提供基本的理论知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与山水画欣赏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4.巩固(10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总结山水画欣赏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山水画的意境》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山水画的意境》,完成下列小题。
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什么是意境?我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不用说,它当然要求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
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画花、画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己就不曾感动,当然更感动不了别人。
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
虽然关于“人”一句也不写,但是,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里包含着朋友惜别的惆怅,使人联想到依依送别的情景:帆已经远了,消失了,送别的人还遥望着江水,好像心都随着帆和流水去了……情寓于景。
这四句诗,没有一句写作者的感情如何,尤其是后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的深厚的友情。
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我以为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
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
例如,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当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
我们不能设想齐白石画虾,在看一眼画一笔的情况下能画出今天这样的作品来,而是对虾的精神状态熟悉极了,虾才在画家的笔下活起来的。
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写景是为了要写情,这一点,在中国优秀诗人和画家心里一直是很明确的,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
中国画不强调“光”,这并非不科学,而是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
部编九下语文14 《山水画的意境》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4 《山水画的意境》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默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意匠与意境是什么关系。
参考答案:作者认为,意境是山水画创作中“最重要的问题”,是景与情的结合。
山水画不是对“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因而是山水画的灵魂。
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自然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情感”;木然地画画,对外物“没有深刻感受”,笔下的事物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然感动不了人。
意匠和意境是山水画创作的两个关键问题。
“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为了传达思想感情,要千方百计想办法”,就需要意匠,“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二、本文探讨山水画的意境,却多以诗词为例;行文中,还引用了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语句。
分别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1)引用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和毛泽东《十六字令三首》,旨在具体阐释艺术作品是如何通过写景充分表达人的思想感情,从而创造出意境的。
这些诗词大家耳熟能详,有景物描写,景与情融合无间,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2)引用古人“缘物寄情”的名句,旨在说明古人在景物描写中融会个人感情的写作手法,对意境进行阐释。
引用名句,既有较强的说服力,同时又使得行文典雅,富有知识性。
(3)引用毛泽东《沁园春·雪》,旨在证明艺术家写诗、作画,都会站得高于现实,因而更能全面深入认识现实。
这也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诗词,以此为例具有典范性;同时,引用领袖的诗词,既符合当时的社会形势,又贴近现实,富有时代性。
(4)引用四川人对于四川景物的概括(峨眉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意在说明“每一处风景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
三、各种艺术门类之间总有一些共通之处,彼此往往能够互相借鉴。
下面这些山水画创作的心得体会,对你的写作有哪些启示?1.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
具体阐释 缘物寄情
第5段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过渡段)
↓
↓
第5段:要深刻
第5段:要有强 怎
认识对象
烈真挚的感情
样
↑
↑
第6段:要 第7段:要 深入全面 求站的高于 地认识对 现实,这样 象,必须 来观察、认 身临其境 识现实,才 长期观察 可能全面深
入
获 第8段:↑一棵树、 得 一座山观其精神 “ 实质, 经过画家 意 思想感情的夸张 境 渲染,意境会更 ”
⑵第6段:作者以白石老人画虾为例来具 体论证“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 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 的深度有关”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⑶第7段:作者举毛泽东《沁园春》的例 子,说明只有有了胸怀和思想的高度境界 才能写出高于现实的诗词,从而说明作画 与写诗一样要高于现实的道理,用作诗词 来谈作画,是化抽象的道理为生动形象的 例子,便于读者接受。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对意境与意匠的解读, 带我们了解并体悟了山水画。这是李 可染对于山水画意境的阐述,更使得 我们认识并深刻感受到这份情怀,也 希望大家从这篇文章的手法中提升自 己的写作水平。
当堂训练
1、对山水画意境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画家通过对自然景物 的描绘表现深厚的思想感情,山水画如果没有了 意境,也就没有了灵魂。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根据课文第3段的观点,再举一 个古诗的例子,模仿课文写法, 写一段文字,作为补充的论据
淡的意境。∕ ⑤空灵之美一方面使画家在意境构成
上获得了充分的主动权,打破了特定时空中客观 物象的局限,另一方面也给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
艺蕴术 含想着象无的限天的地大空,千灵使 世作 界之品 和美中 丰的的 富意有 的限 思义的 想空内间容和。形象
《山水画的意境》课文笔记
《山水画的意境》课文笔记一、作者简介。
李可染(1907 - 1989),江苏徐州人。
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
他以山水画闻名于世,其作品融合了中西方绘画的技法和理念,对中国现代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生字词。
1. 重点字词。
- 惆怅(chóu chàng):伤感,失意。
- 真挚(zhēn zhì):真诚恳切。
- 渲染(xuàn rǎn):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也比喻夸大地形容。
- 身临其境(shēn lín qí jìng):亲自到了那个境地。
临,到、来。
- 胸有成竹(xiōng yǒu chéng zhú):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
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
2. 字词辨析。
- “惆怅”与“忧愁”:“惆怅”更多地表达一种因失意而产生的淡淡的哀伤和迷茫;“忧愁”则更侧重于因担忧而发愁,语义较重。
三、文章结构。
1. 提出问题(第1 - 4段)- 第1段:指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点明探讨山水画意境的重要性。
- 第2 - 4段:阐述什么是意境,通过列举古诗中的例子(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说明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是画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现出的思想感情。
2. 分析问题(第5 - 8段)- 第5 - 6段:论述如何获得意境。
画家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以齐白石画虾为例,说明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缺乏深刻感受,就无法创造出意境。
- 第7 - 8段:强调意境的产生与画家的人格修养有关。
画家的思想境界高,其笔下的意境才会深远。
3. 解决问题(第9 - 10段)- 第9段:指出画画还要有意匠,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
画家要苦心经营意匠,才能充分表现意境。
- 第10段:总结全文,强调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初读课文
1. 在文中找出作者原话,说说什么是“意境”。 明确: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请你结合全文做简要概括。
明确:首先,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从而产生强烈、 真挚的思想感情。然后将这种思想感情与画作结合在一起,将对象的 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从而形成意境。
3.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最 后两段做简要说明。
请你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 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义。
明确:写诗,写的是生活;绘画,绘的是风景;它们都基于现实,以现实为原 材料。然而,它们融合了写作者与绘画者自身的情感以及体悟,因此,他们又 必然高于现实。这就是说,不论是高明的诗还是绘画,最终都会成为客观的景 物与主观情感相融合的意境。
(3)对于所描写的事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情感,这样才能 认识深刻全面,也才能打动人。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是不行的。 (4)对生活没有深刻感受,不能产生自己的感悟,也没有表现的欲望, 总是重复别人说过的话,写出来的文章一定没有个性和独创性。
主旨分析
本文的主旨是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意境的营造需要画家身临其境,对客观对 象长期观察。列举李太白的例子论证了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 的观点,列举毛主席的《十六字令三首》,进一步说明“写景就是写情。诗画 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山水画的意境》
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阅读众多文人雅士的诗赋佳作 时,不难发现写山水之情、归隐之乐的诗词 数不胜数,如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 下,悠然见南山。”李白《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 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今天我们 就来探讨一下山水诗与山水画的意境。让我 们跟着李可染一起,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 统审美情趣。
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知识点讲解
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知识点一、作者简介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
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
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 岁时学画山水。
43 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 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
72 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晚年用笔趋于老辣。
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
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二、理解词义惆怅:伤感,失意。
真挚:真诚恳切(多指感情)。
身临其境:亲身面临那种境地。
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心中已有充分的考虑。
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赋予:意指给予,交给,寄托(重大任务、使命等)。
朝朝暮暮:指每天的早晨和黄昏,比喻从早到晚,天天如此。
三、课文分段第一部分(1—4):作者先点出“意境”这一概念,并做出解答。
第二部分(5—10):作者谈及获得意境的方法,即通过深刻认识对象以把握住对象的精神实质,激发出绘画者本身的思想感情并融于画作之中;此外,还指出绘画时要站得高于现实,认识才可能全面深入;最后谈到想要表达出意境,还需要有与其相辅相成的意匠。
四、问题归纳1.山水画和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有什么区别?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它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悟,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
2.展示山水画图片与山水摄影图片。
请学生结合第一部分内容说说: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不会。
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而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悟。
可见,山水画具有独特的精神实质,这也就意味着它不会被山水摄影所取代。
3.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在第一部分大篇幅地分析诗歌的意境?按照作者的观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这两句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与朋友的深厚友情。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 《山水画的意境》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4 《山水画的意境》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默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意匠与意境是什么关系。
参考答案:作者认为,意境是山水画创作中“最重要的问题”,是景与情的结合。
山水画不是对“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因而是山水画的灵魂。
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自然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情感”;木然地画画,对外物“没有深刻感受”,笔下的事物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然感动不了人。
意匠和意境是山水画创作的两个关键问题。
“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为了传达思想感情,要千方百计想办法”,就需要意匠,“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二、本文探讨山水画的意境,却多以诗词为例;行文中,还引用了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语句。
分别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1)引用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和毛泽东《十六字令三首》,旨在具体阐释艺术作品是如何通过写景充分表达人的思想感情,从而创造出意境的。
这些诗词大家耳熟能详,有景物描写,景与情融合无间,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2)引用古人“缘物寄情”的名句,旨在说明古人在景物描写中融会个人感情的写作手法,对意境进行阐释。
引用名句,既有较强的说服力,同时又使得行文典雅,富有知识性。
(3)引用毛泽东《沁园春·雪》,旨在证明艺术家写诗、作画,都会站得高于现实,因而更能全面深入认识现实。
这也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诗词,以此为例具有典范性;同时,引用领袖的诗词,既符合当时的社会形势,又贴近现实,富有时代性。
(4)引用四川人对于四川景物的概括(峨眉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意在说明“每一处风景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
三、各种艺术门类之间总有一些共通之处,彼此往往能够互相借鉴。
下面这些山水画创作的心得体会,对你的写作有哪些启示?1.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山水画的意境》
每一首、每一字都充分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
( 举例论证 )
(2)经历过风暴、雷击,有一棵大树已横倒在底
下,像一条巨龙似的,但是枝叶茂盛,生命力强,
使人感觉很年轻的样子。( 比喻论证 ) (3)杜甫说“意匠惨淡经营中”,又说“语不惊
人死不休”。( 引用论证
)
赏析李可染《万山红遍》
(1)你能从李可染《万山红遍》 这幅山水画中感受到深秋迷人的 景色吗?讨论分析画面构图、墨 色、空白。
山水画不仅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 和图解,更重要的是其中包含着人对自然 的认知和情感,景与情是相融合的。而摄 影往往是从实用性和视觉美感出发的,这 也就意味着山水画不会被摄影作品所取代。
山水画
摄影作品
细读感悟
探究:3.作者是如何论述获得意境的方法的?
首先列举齐白石画虾的例子,论述只有身临其境,长期观察,做 到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 生命,画出有意境的好画。
4. 请结合上述分析,简述本文行文思 路并为本文划分结构。
整体感知
1、阅读课文,说说什么是“意境”。 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2、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结合全文进行概括。 首先,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
从而产生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然后感情 与画作结合在一起,将对象的精神实质表现 出来,从而形成意境。
然后列举毛主席诗词的高度境界来论述写景是为了写情,诗画创 作要高于现实,从而获得意境。
接着通过将五代画家荆浩与另一位作者进行对比,论述中国画注 重长期观察从而表现对象的精神实质这一特点,从而获得意境。
最后补充论述:山水画家要对所描绘景物有强烈的感情,没有深 刻感受,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
《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山水画的意境》教案一、教材分析《山水画的意境》是人美版教材15册第2单元的教学内容,课业类型为造型·表现课,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欣赏山水画中的笔墨情趣、构图经营和诗书画印来了解山水画情思俊永、耐人寻味、情景交融的意境。
并通过完成一幅山水小品画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本单元共分三课时。
第一、第二课时:山水画的笔墨常识,临摹树石的画法,为山水画创作作铺垫。
第三课时:感悟山水画的意境美,尝试创作一幅有意境的山水画。
本教案是第三课时。
二、教学目标㈠识目标:感悟山水画的意境之美,初步掌握山水画的创作方法。
㈡力目标:提高对山水画的欣赏能力、构思创作能力。
㈢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国画的浓厚兴趣,以及对传统艺术的珍视和热爱。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㈠教学重点:感悟山水画的意境美,学习山水画创作的基本方法。
㈡教学难点:如何灵活运用学过的笔墨技法创作一幅有意境的山水小品画。
四、教学手段与方法㈠教学手段:本课采用传统教学与现代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手段。
这里既有课堂讲授和演示,又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声音、文字、图像集于一体,使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都充分地调动起来。
将讲述式、提问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相结合,促进学生自主观察、自主探究来理解山水画意境的含义。
使学生在欣赏、交流、实践等一系列体验中,感悟山水画的意境美。
㈡教学方法:欣赏、讨论、讲授、示范、实践等。
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课题:山水画的意境㈠意境的含义:有情感的画境。
㈡品味山水,感悟意境。
㈢意境的由来:师法自然,经营位置笔墨情趣,诗情画意融情入境。
㈣创作步骤:⒈确定主题⒉铅笔构图⒊墨笔刻画⒋点染色彩⒌题字压章㈤课堂实践:根据你喜爱的一句诗,创作一幅山水画。
范画(步骤图)。
部编版《山水画的意境》课件优秀(完整版)
第1课时 第2课时
新课导入
第1课时
新课导入
课件中是我国北宋的名画 《千里江山图》的局部。“江 山千里望无垠,元气淋漓运以 神。”这是乾隆皇帝在北宋名 画《千里江山图》上题的诗句。
《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古代青绿山水画的巅峰之 作,长卷景物繁多,气象万千,意境雄浑壮阔, 气势恢宏,充分表现了自然山水的秀丽壮美。我 们常说“诗情画意”,那么山水画的意境如何表 现呢?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和古典诗词中的意境又 有什么关联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可染的《山 水画的意境》一文吧。
山水画作:
东晋顾恺之《庐山图》、南宋马远《寒 江独钓图》、宋代李成《茂林远岫图》、北 宋郭熙《早春图》。
描写山水的诗: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 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 《望天门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看看我们的课文 中运用了哪些例子,又是怎样来论证作者 的观点的。
(5)(第8自然段)“一位作者出外写生,两个 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这当然只能浮光掠影,不可能 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境。”
分析:通过列举画画中的反例,论证画画不经过 长期观察不可能创造意境。
(6)(第8自然段)“记得苏州有四棵古老的柏 树……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 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 画不出好画的。”
什么是意境?为什么山水画要讲究意境?
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 重要的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 情,景情结合。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 面,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然感动 不了人。诗画有了意境,就有了灵魂。
2024版部编九下语文教案14课《山水画的意境》
《山水画的意境》文章内容概述
01
阐述山水画的意境概念和内涵
文章首先解释了什么是山水画的意境,强调了意境在山水画中的重要地
位,是画家通过笔墨、构图等手段所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境界。
02 03
分析山水画意境的创造方法
接着,文章详细分析了山水画家是如何通过观察自然、感悟生活、运用 笔墨技巧等方法来创造意境的,包括了对景写生、意象造型、笔墨语言 等方面的探讨。
山水画创作基本步骤演示
01
02
03
04
观察与构思
引导学生观察自然山水,了解 山水的形态、色彩和光影变化,
构思画面的主题和意境。
构图与布局
指导学生运用散点透视、高远 法等构图方法,合理安排画面
的远近、高低、虚实关系。
勾勒与皴擦
示范山石的勾勒和皴擦技法, 让学生了解不同笔法和墨色的
表现效果。
点染与设色
这句话说明了山水画家在创造意境的过程中不是简单地模仿自然,而是要运用艺术手段 对自然进行加工和提炼,创造出具有个性和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
“笔墨是中国画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它通过点、线、面的…
这句话阐述了笔墨在山水画意境创造中的重要作用,说明了画家是如何运用笔墨技巧来 表现自然景物和创造艺术形象的。
03 山水画技法与意 境表现
举例说明山水画意境的多样性
文章通过举例不同山水画家的作品,展示了山水画意境的多样性,说明 了不同画家在意境创造上的差异和个性。
文章结构与写作特点
总分总结构
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先总述山水画的意境概念和内涵,
然后分别阐述意境的创造方法和 多样性,最后再总结全文。
逻辑严密
文章在阐述山水画意境的过程中, 逻辑严密,层层深入,从概念到方 法再到实例,使读者能够逐步深入 地理解山水画的意境。
14、部编九下《山水画的意境》精品教案
14、部编九下《⼭⽔画的意境》精品教案14 ⼭⽔画的意境教学⽬标知识与能⼒1.学会欣赏中国⼭⽔画作品,能够感受⼭⽔画的意境之美,初步理解⼭⽔画的意境营造;2.初步掌握⼭⽯树⽊的画法,学习画⼭⽔画的⽅法步骤,学⽣能创作或临摹⼀幅⼭⽔画作品,来表达⾃⼰的情感。
过程与⽅法1.通过听课讨论等途径,学习欣赏中国⼭⽔画作品,感受历代画家如何借⼭川之情,抒发感情描写意境。
2.通过⽰范教学法,让学⽣领会⼭⽔画的基础知识和⼭⽔画的表现⽅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引导学⽣感受传统绘画的魅⼒,乐于学习与传承传统绘画,从⽽更加热爱中国传统⽂化。
2.体会艺术与⾃然的关系,学习⽤艺术和⾃然愉悦⼼灵丰富情感,陶冶⾼尚的情操。
重点难点重点:1.通过对⼭⽔画构图、留⽩、墨⾊的分析,使学⽣了解中国⼭⽔画是怎样表现意境美。
2.对笔墨和勾、皴、擦、染、点等技法的学习。
难点:让学⽣在⼭⽔画的树⽯绘画中体会笔情墨趣。
课时安排 2第⼀课时教学过程情景导⼊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李可染说:画⼭⽔,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画的灵魂。
那到底什么是意境?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他所写的《⼭⽔画的意境》⼀⽂将给你提供满意的答案。
预习展⽰1.⾛近作者⑴提问:有谁能把预习中搜集到本课作者的信息介绍下?⑵学⽣回答后多媒体展⽰: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
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画家齐⽩⽯的弟⼦。
李可染⾃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
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画,⾏程数万⾥旅⾏写⽣。
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擅长画⼭⽔、⼈物,尤其擅长画⽜。
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红遍》《井冈⼭》等。
代表画集有《李可染⽔墨写⽣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等。
2.字词识记(多媒体展⽰)⑴正⾳灵魂.(hún)熟.悉(shú)黄鹤.(hè)遥.望(yáo)真挚.(zhì)赋.予(fù)暮霭.(ǎi)礼拜.(bài)渲.染(xuàn)惆怅.(chàng)情趣.(qù)夔.门(kuí)⑵补充注释。
《山水画的意境》精品优质完整教学PPT课件(精选2篇)
山水画的意境
李可染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了解作者的观点。 ➢2、明确什么是意境和获得意境的方法,提升鉴赏能力。 ➢3、理清文章写作思路,领略文章以古诗词为例指导读者鉴赏山
水画的写法。
体会 山水画的意境
作者简介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中国 杰出的画家、诗人。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 13岁时学画山水。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 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李可染以山 水画的成就为最高,在20世纪40年代以写 意人物画著称,他还是画手高手。代表画 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 山》等。出版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 《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其各自不同的特色。
整体感知
➢5、作者是如何论述意境与意匠的关系的? ➢解析:意境是深入了解对象,要有真挚、强烈的感情;意匠即
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首先点明“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 的两个关键”,然后引用杜甫的话强调创作时要苦心研究,并 点明“诗人、画家为了把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别人,一定要苦心 经营意匠,才能找到打动人心的艺术语言可染
学习目标
1、把握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观点。 2、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
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3、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新课导入
山水画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隋唐 时始独立,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传统 上按画法风格分为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 青绿山水、没骨山水等。
文题解读
➢标题概括了本文所要阐述的主要内 容,言简意赅。
➢“山水画”,是本文论述所涉及的 重点对象;
《山水画的意境》语文教学PPT课件(2篇)
随堂检测
3.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B)
①竹,柔韧清秀,刚健挺拔,最宜入诗入画。 ②竹如谦谦君子,它有兰的优雅,松的高洁,深受古代文人的青睐。 ③那成片的竹林,风过如丝弦裂帛,雨来如琴瑟和鸣;那就是一首抒情诗, 一幅水墨画。 ④“虚心有致,高风亮节”是文人雅士对竹的评价,“咬定青山不放松,立 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则是活脱脱的人格写照 了。 ⑤郑板桥一生爱画竹,自有个中缘由;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也不仅仅是情趣使然。
内容上,强调画画既要有意境,也要有意匠; 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对意境的论述,引起下文 对意匠的论述。
精读细研
6、找出文中的设问句,体会其作用。
“什么是意境?”② “怎样才能获得意境?”⑤
设问句,既能提醒读者注意,引导思考,又能使得 文章过渡自然,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精读细研
7、 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 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文中是怎么 说的?找出相关语句,大声朗读。
更鲜明。
整体感知
4、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 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 请结合最后两段说说。
整体感知 点 拨
作者认为除了意境之外,还需要有意匠。意匠即表现 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有了 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整体感知
5、请简述本文行文思路并为本文划分结构。
一( 1 ): 提出中心论点: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二(2-8): 通过事例阐述什么是意境以及获得意境的途径。 三(9-10): 论述意境需要意匠传达。
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找出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的思路。
(重点)2.掌握什么是意境和获得意境的方法,把握意境和意匠之间的关系。
(难点)3.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审美情趣,学会自由地表达意境。
(重点)【设计意图】该课是统编教材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篇较为典范的文艺论文,本文侧重理论探讨,重在阐发“意境”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价值,探讨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提倡学生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设置这三个教学目标,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理清概念之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意,学习思辨的方法,体会所举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还要学习文中介绍的文艺欣赏方法,迁移运用到自己的欣赏实践中。
【教学过程】一、诗情画意—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一幅山水画-桂林山水图。
有句诗这样描绘它“群山倒影山浮水,无水无山不入神”;还有句诗这样说“水作青罗带,山如玉碧簪”。
中国山水画重在体现诗情画意,请同学们结合这句诗再来欣赏这幅画,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美?--淡雅、壮丽之美,这其实就是这幅画传达给我们的意境美。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李可染的《山水画的意境》。
(学生齐读学习目标)二、文本初探—说意境(一)看题目,揣读文章请同学们看题目,说说你对哪个词充满了好奇感?--意境。
那么文章围绕“意境”可能写了什么内容呢?--预设:什么是意境?为什么山水画要讲究意境?(二)读文章,验证推测1.请自读课文,按照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结构,在文中勾画关键语句,补全结构导图。
(独立思考,同桌交流)2.分享你的发现:提出问题: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分析问题:什么是意境怎样获得意境表达意境的方法是意匠解决问题: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三、文本再探—析意境(小组讨论)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以下问题的探究:1.意境的理解作者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在第3、4自然段大篇幅写诗歌的意境?交流点拨:诗歌中的意境与山水画的意境是相通的,以诗作的意境为例,能更好地诠释山水画的意境。
李可染《山水画的意境》原文阅读
李可染《山水画的意境》原文阅读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什么是意境?我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不用说,它当然要求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
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画花、画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己就不曾感动,当然更感动不了别人。
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
虽然关于“人”一句也不写,但是,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里包含着朋友惜别的惆怅,使人联想到依依送别的情景:帆已经远了,消失了,送别的人还遥望着江水,好像心都随着帆和流水去了……情寓于景。
这四句诗,没有一句写作者的感情如何,尤其是后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的深厚的友情。
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我以为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
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
例如,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当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
我们不能设想齐白石画虾,在看一眼画一笔的情况下能画出今天这样的作品来,而是对虾的精神状态熟悉极了,虾才在画家的笔下活起来的。
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写景是为了要写情,这一点,在中国优秀诗人和画家心里一直是很明确的,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
中国画不强调“光”,这并非不科学,而是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
拿画松树来说,以中国画家看来,如没有特殊的时间要求(如朝霞暮霭等),早晨8点钟或中午12点,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表现松树的精神实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意匠
• 前两年,和一个青年同志到四川写生,船过三峡,看到傍晚真 是美极了。太阳落山,晚霞返照中一带模糊,树木千株万株,山 和房子隐约可见。雨景雾景也美,里面的东西很丰富,深厚得不 得了,可是外面又罩着一层薄雾,这怎么表现?很困难。有时轻 描淡写,也能画出来,可是单薄的很。做了许多尝试,终于想出 了一个办法:先把所看到的一切,清清楚楚画上去,越详尽越好, 然后用淡墨慢慢调整底色,使原有的轮廓渐渐消失,再统一调子。 将消失未消失,那效果与自然景色比较接近。我们称这种方法是 “从无到有,从有到无”。意匠的设计,不是一时就能成功的, 往往要经过许多次的尝试和失败,才能比较完美地实现。
漓 江 胜 景 图
山水画的意境
二、新课讲解
作者简介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 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 齐白石的弟子。担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 系教授,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晚年用笔趋于老辣。 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代表画作】《漓江胜境图》《万山红 遍》《井冈山》等。代表画集有《李可染 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 可染画牛》等。
细读课文,梳理作者证思路
要求:用思维导图来或提纲来呈现。 提示:阅读的过程中,圈划出每段的关键词句。
提出论点 意境
什么是意境 为什么意境那么重要
意匠
怎样才能获得意境
论证思路:是什么——为什么—— 怎么样
精读课文,品味作者所举实例
李太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毛泽东《十六字令三首》 齐白石画虾 毛泽东《沁园春 雪》 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画松 苏州有一个古老的柏树 齐白石有一个印章“老齐手段” 杜甫“意匠惨淡经营中”“语不惊人死不休”
速读课文,了解作者观点
思考: 1. 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2.他提到了哪两个重要的概念,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1.作者的观点是: 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2.两个概念:意境 意匠 意境:景与情的结合。 意匠: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 关系:两者紧密相关。(用意匠来表现意境)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课堂小结
1.文艺论文阅读方法 了解作者的观点;独立思考;迁移运用 2.议论文写作 有清晰的论证思路;引用大量丰富的实例来佐证
3.艺术鉴赏和创作的方法 有清晰的论证思路;引用大量丰富的实例来佐证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观点+实例+阐释
十六字令三首
毛泽东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山高)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山大)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山坚)
借鉴方法,鉴赏文学作品
竹里馆
万山红遍
李可染《人在万点梅花中》嘉德2011秋拍成交价989万元
写作背景
课文节选当代著名画家李可染的《漫谈 山水画》一文。该文是孙美兰根据李可染 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的讲课笔记整理 的,最初发表于《美术》1959年第5期。
文艺论文
1.要注意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思辨的方法 2.发现疑难问题,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见解 3.还要学习文中介绍的文艺欣赏方法,迁移运用到自己的欣赏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