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课件
第14课 山水画的意境 -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教学课件

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 画画要有强烈、 物,要有强烈、真挚、 真挚、朴素的
朴素的感情。(正面) 感情,表现出
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 对象的精神实 没有强烈欲望,总是重 质,才能获得 复别人的。(反面) 独特的意境。
再读课文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 结合第李永5强l至iyon8gq段iang,说说作者认为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
明确什么是意境和获得意境的方法, 提升鉴赏能力。
作者名片
李可染(1907—1989),江 苏徐州人。中国现代杰出的画家、诗 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晚年用笔趋 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 长画牛。代表画作:《漓江胜境图》 《万山红遍》《井冈山》等。
背景链接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文体知识 墨剑飘雨 文 艺 评 论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文艺评论文属于特殊议论文,它既有普通议论文的论说性,
又有艺术性。作者的观点、结论,往往是在对实例的具体分析
中得出的。这些实例不同于议论文的论据,它不仅仅是佐证观
点的材料,更是作者研究思路和研究过程的呈现,融入了作者
文中多次引用诗词,强调画和诗是相通的,都要创 设意境;以广大读者熟悉的诗词的意境来论述其不太 熟悉的山水画的意境,便于读者理解,增强了文章的 说服力;同时还增添了文章的文学气息,使行文更加 墨剑典飘雨雅。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深入探究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 对比下面两liy张on图gq,ian结g 合本文内容思考: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
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课件(共18张PPT) 2022-2023学年部

造出美好意境; ✓ 对所写景物有强烈、真挚的感情,这样才能认识深
刻,认识全面,打动人心; ✓ 要思考和感悟生活,写出有个性的文章。
课堂小结
1.主题:
本文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和正反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述了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的 观点,并且论述了获得意境的途径是深刻认识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 毛主席的诗句意境也是很深的。如《十六字令三首》…… 例如,齐白石画虾…… 拿画松树来说,以中国画家看来…… ……
含义:举例论证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是一种从材料到观点,从个别 到一般的论证方法,是从对许多个别事物的分析和研究中归纳出一个共同的结论的推理形式。 作用:在议论文中,通过列举典型事例,可以有力地证明中心论点,增强说服力。
课文精读·感受表达
2.引用论证 像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描写松树,朝朝暮暮长期观察,画松“凡数万本,使得其真”。 每一处风景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如同人的性格差异一样。四川人说:“峨眉天下秀,夔门天下
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 杜甫说“意境惨淡经营中”,又说“语不惊人死不休”。诗人、画家为了把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别人,
课文延申·思考反思
二、各种艺术门类之间总有一些共通之处,彼此往往能够相互借鉴。文章中出现了很多作 者的山水画的创作体会,对你的写作有哪些启示?
提示:
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好画。 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木然地画画,是
画不好画的。 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事物……说假话不行。 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谈不上意境的
齐白石:
(1864-1957)
·原名纯芝,字渭青,号兰亭,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白石
山翁、老萍、饿叟、借山吟馆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 ·擅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笔墨雄浑滋润,色彩浓艳明快, 造型简练生动,意境淳厚朴实。 ·代表作有《蛙声十里出山泉》《墨虾》等。 ·齐白石主张艺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衰年变法,形成独特的 大写意国画风格,开红花墨叶一派,尤以瓜果菜蔬花鸟虫鱼为工绝,
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课件(共28张PPT)

字思 词考 学探 习 究
• 本文探讨山水画的意境,多以古诗词为例;行文中还引用了人民耳熟能 详的词句。分别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4) 也只有当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 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这段话中引 用这些耳熟能详的改造过的词语,具体有力地论证了“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 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 身临其境,长期观察”。
任务一:初读课文抓核心要素
• 默读文章,在阅读中圈点勾画,注意圈画出以下要素: 1.核心概念 2.主要观点 3.所用实例 4.所做结论
字核 词心 学概 习 念
• 意境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字主 词要 学观 习 点
• 为什么说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请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语句。 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作者:李可染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毛泽东
作者:李可染
山水画大师李可染于1962年至1964年间,以毛泽东《沁园春•长 沙》中的名句“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为主题创作了七帧画作。 该系列作品画功独特,扣人心弦,充分体现了李可染山水画艺 术的精华。
教学目标
把握核心概念,理解 作者观点。
梳理论述思路,体会 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 系。
字思 词考 学探 习 究
• 本文探讨山水画的意境,多以古诗词为例;行文中还引用了人民耳熟能 详的词句。分别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用和表达效果。
(3)《沁园春·雪》中开头几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列 举《沁园春·雪》的例子证明了写诗、作画要“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 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
语文课件--山水画的意境

山水画的意境新知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中国古典诗词时,多次提到“意境”一词,那么你能结合我们所学过的诗词解释一下什么是“意境”吗?例如《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构成了一种融合人情的雄浑意境。
可以说,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也是诗人的特定感受所依赖的一定的氛围。
新知讲解学习目标1.识记生字词,熟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理清脉络层次。
2.分析论证思路,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及类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理解文中阐述的意境,并能借此感悟山水画与古典诗词的意境美,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新知讲解认识作者,了解“意境观”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
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
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
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李可染先生曾在他的书中讲到,“意境是什么?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达出的艺术的境界、诗的境界,就叫意境。
”新知讲解李可染山水画欣赏新知讲解山水画不仅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更重要的是其中包含着人对自然的认知和情感,景与情是相融合的。
而摄影往往是从实用性和视觉美感出发的,这也就意味着山水画不会被摄影作品所取代。
山水画的特点新知讲解 读读写写。
意境( )惆怅( ) 真挚( )渲染( )身临其境( )胸有成竹( )朝朝暮暮( )浮光掠影( )jìngchàng zhì xuàn新知讲解词语解释身临其境:临:到;境:境界,地方。
亲自到了那个境地。
胸有成竹: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
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
惨淡经营:费尽心思辛辛苦苦地经营筹划。
14 山水画的意境 课件 (共36张PPT)

➢ 真诚恳切(多指感情)。 ➢ 伤感,失意。
整体感知
本文分为哪几个部分,分别讲了什么?
第一 部分
提出观点,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1)
第二
以具体诗词为例,阐释什么是意境及为什么画山水最重要
部 分 的是意境。
(2-4)
第 三 以作诗、画画为例,阐述要深刻认识对象,并融入强烈、真挚
课文精讲
下列文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我们看颐和园风景,则是富丽堂皇,给人金碧辉煌的印象。一个 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 假话不行。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 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
对比论证 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论证,阐述了画家有强烈的感情、深刻的
举例论证 以李太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引用全诗,证明了 引用论证 古诗中有很好的意境。
课文精讲
本文的核心概念是什么?与核心概念相关的有哪些
概念?如何理解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
景
情
本文的核心概念是“意境”, 与“意境”相关的概念有“山水
结合
相辅相成
意境
意匠
画”“景”“情”“意匠”。
灵魂
加工 手段
课文精讲
下列文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每一处风景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如同人的性格差异一样。四川 人说:“峨眉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这话 是有道理的。
类比论证 将风景的不同特色与人的性格差异进行类比,使说理更通俗
易懂。
引用论证 引用四川人的话,具体阐明每一处风景各有其不同的特色。
正面论证 从正面论述山水画为什么要讲究意境。 反面论证 运用假设,从反面论述,进一步说明意境对于山水画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山水画意境ppt课件

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
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
今朝。
教师归纳意境的含义:事实上,我们对画面的这种感受就是画的意境。 简单的说要体现山水画的已经就要做到情景交融,以景抒情。体现出来 的一种艺术境界
33
,香港佳士得“中国近现代书画”及“中国古代书画” 春季拍卖新闻界预展推出逾五百五十件精彩画作,当 中以李可染 《万山红遍》最为瞩目,估价高达四千 万港元,预料将创下画家世界拍卖纪录。画家六十年 代初以毛泽东《沁园春 · 长沙》中名句“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为主题创作了一系列画作,此乃当中最具 特色的一幅,极具收藏价值。
31
(1)你能从这幅山水画中感受到深秋迷人的景色 吗?讨论分析画面构图、墨色、空白。
(2)这幅作品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3)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 构图:全景构图,画面给人饱满的感受。 空白:而本画面中空白很少,给人感觉密不透风。 墨色:墨色很浓,用积墨表现出山的浑厚,朱砂
层层
学会欣赏
18
二,以境析情 情境交融
19
傅抱石 关山月 江山如此多娇
20
这幅画是为迎接建国10周年,为人民大会堂 而绘制的大型山水画。
21
学生讨论回答(概括出雄伟、壮美、博大、 气势磅礴的画面意境。)
22
3、结合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感受。 教师朗诵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
11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 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忽然遇到一片桃 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中 间没有别的树,地上香草鲜艳美丽,坠落的 花瓣繁多交杂。渔人很惊异这种美景。再往 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
《山水画的意境》PPT精品课件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 2.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在第一部分大篇幅分析诗歌的意境。
按照作者的观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 长江天际流”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 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与朋友的深 厚友情。描写自然的景色与绘出景色无异,且作 者提到“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可见诗歌中 的意境与山水画的意境是相通的,并无二致。因 此,作者在这里以已经学习过的诗歌意境为例, 也就能更好地诠释山水画的意境。
拓展延伸
《万山红遍》-李可染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拓展延伸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毛泽东词作《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 描述了深秋时分,湘江之滨的岳麓山漫山古树皆红的壮丽奇景。“万山红 遍”这一题材其实很少有画家敢尝试。一方面,“万山”之意境颇为辽阔 深远,极大地考验着画家的空间驾驭能力,若非胸有千山万壑,则根本无 法表现“万山”;另一方面,“红遍”给中国传统山水画出了个大难题: 历来山水多以水墨描绘,仅作为点缀的红色在使用上可谓慎之又慎。然而 李可染先生却迎难而上,开始大胆尝试创作“万山红遍”。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 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作者先点出“意境”一概念,并做出解答; 第二部分:作者谈及获得意境的方法,即通过深刻观察对象 以把握住对象的精神实质,激发出绘画者本身的思想感情并融于 画作之中才能创作出有意境的作品。 此外,还指出绘画时要站得高于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最 后还谈到想要表达出意境,还需要有与其相辅相成的山水画要素, 即意匠。
整体感知—— 作家作品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课件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绘画传统的重要分支之一,常以山水为主题,以线条表现 意境,以水墨表现气韵。这一绘画风格所表达出的深层情感与精神内涵,一 直影响着中国文化。
中国山水画的起源与发展
1
起源
始于唐代,源于古代山水文化和诗文艺
发展
2
术的融合。
五代至宋代山水画逐渐独立,并发展出
以工笔画为主的“南宗”和以写意为主的
“北宗”两支。
3
风格特点
抒发的是大自然的壮美与神奇,追求的 是抒情、意境和心灵的超越。
山水画的笔墨技巧和表现手法
气韵生动
运笔灵活自如,刚柔并济, 韵味深厚,给人以生机勃勃 的感觉。
形式与意境的统一
将具体描绘与意境表达融为 一体,使画面富于情趣和内 涵。
墨色与构图的巧妙运用
墨色深浅厚薄的运用,勾勒 出山水画的丰富韵味;构图 以“平、远、中、近”的虚实 关系为基础,形成了中国画 的独特美学。
山水画的意境与文化传承
寄情山水的文学渊源
山水之间,融合诗意与画意,让 人沉醉其中,意境浓郁。从而产 生了大量关于“寄情山水”的文学 作品,如唐代诗人王维的“画山水” 诗。
山水画与儒家思想的关系
山水画不仅源于儒家的“厚德载物” 思想,更深入人心地扎根于中国 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中,体现了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参考文献
• 汤洪:《中华山水画史话》,中国艺术家出版社,2003. • 高翔:《中国山水画鉴赏全攻略》,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3. • 李心石:《明清山水画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
明清山水画的艺术地位与 影响
明清时期的山水画家卓绝超群, 成就斐然。他们的作品影响了中 国文化与美学的发展,更被世界 认为是中国绘画的顶峰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会比较
印象日出 莫奈
(法国)
金霞图 贾又福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在思想、技巧、形式 上有什么不同?
思考与讨论:
(1)画家生活的背景与时代
学会欣赏
(2)他的著名作品还有哪些? (3)你在作品中看到了什么景物? (4)你熟悉作品中的哪些技法?
(5)这幅作品给你什么感受?
你了解这些画家的作品吗?
你能从这幅山 水画中感受到深秋 迷人的景色吗? 你在什么地方 感受过这样的意境? 画家用了什么画 法,使全画呈现出浓 郁醇厚的气氛?
你是否感受到了画家对山的情思,对大自 然的由衷赞美。
读 画
画家用了哪些手 法表现北方山石浑厚 苍劲之感?
学 会 欣 赏
看 画 读 画
你是否感受到 了大山的磅礴气势?
溪山行旅图
范宽(宋)
雪图 马远(宋)
说一说 马远、夏圭的构图特色。 这种“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手 法为中国画意境的渲染起了什么作用?
渔夫图
吴镇 (元)
寒江独钓图
马远
(宋)
学会比较
漓江雨霁 白雪石
漓江山水天下殊 李可染
学 会 比 较
黄山松 潘天寿
松 (摄影)
松魂
吴冠中
学会比较 6、通过比较你是否感受到不同时代的气息?
溪山行旅图 范宽(宋)
万山红遍
李可染
学会比较
六 君 子 图 倪 瓒 元
干草车 (油画 ) 康斯泰勃尔(英)
7、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在思想、技巧、 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桃园 齐白石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诗情画意 情景交融
一帘山色雨初晴
黄秋园
拿起笔,画一画你心中的山水世界。
学会表现
横看成岭侧成峰,……
枯藤老树昏鸦,……
学生心中的山水世界
你理解“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含义吗? 学会表现
独钓寒江雪……
独钓寒江雪……
你理解“笔墨当随时代”的含义 吗?
学会表现
空山新雨后,…… 小桥流水人家……
看 画
你喜欢这种重色、泼 彩的山水画吗?
野山小山图 张大千
读 画
学 会 欣 赏
看 画
石泉悟画图 齐白石
你是否感受到了画家借物抒情、 充满诗意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读 画
学 会 欣 赏
大漠 吴冠中
看 画 读 画
说一说画家用笔用墨的特色是什么?
你是否感受到了音乐般的韵律?
学 会 欣 赏
看 画
牦牛图 贾又福
学会欣赏
《千里江山图》局部 王希孟(宋)
学 会 欣 赏
看 画 读 画
《富春山居图》局部 黄公望
画家用了什么样的 构图方法表现了什么地 区的景色? 整幅画不见飞鸟,不 见帆影,也不见人迹,一 片空旷孤寂之境。联系画 家所生活的时代谈谈你的 感受。
学 会 欣 赏
看 画 读 画
渔庄秋霁图倪瓒 (元)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诗情画意 情景交融
诗情画意 情景交融
学会表现
日薄西山情依依
孤帆远影碧空 尽……
诗情画意 情景交融
学会表现
天门中断楚江 开……
远上寒山石径斜……
材料来源:
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 网上搜索部分图片
万山红遍 李可染
学 会 欣 赏
看 画 读 画
学 会 欣 赏
看 画
雪景寒林图 范宽(宋) 远眺青山 李可染
读 画
学 会 欣 赏
平沙落雁 傅报石
看 画 读 画
你听过《平沙落雁》这支著名的琴曲吗?
款款而落的大雁在画面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驰 骋自己的想象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意境?
学 会 欣 赏
一水菰蒲绿 半天云雨青 张大千
美术八年级第16册
第二课
神 游 物 外
让我们通过思考与讨论来了解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中国的山水画较 之花鸟画、人物画, 更加注重对意境的深 刻表现,从而形成独特 的艺术传统。
学会比较 学会欣赏 学会表现
学会比较
黄山云海(摄影)
1、比较山水画的 景色与自然景色 有什么不同? 2、什么是意境? 3、意境的表现 在山水画中真的 很重要吗?
宿雨清畿甸,
朝阳丽帝城,
丰年人乐业, 垅上踏歌行。
《踏歌图》马远 宋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诗情画意 情景交融
寒江独钓图
马远
宋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洲蓑立翁,独钓寒江雪。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诗情画意 情景交融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 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 缤纷。……
黄山云海 (中国画) 刘海粟
黄山云
(中国画)
亚明
学会比较
瀑布 (摄影)
4、大自然—画家—山水画 是怎样的关系?
观瀑图 傅报石
学会比较
桂林山水 (摄影)
江作青罗带 山如碧玉簪
(中国画)白雪石
学 会 比 较
渔庄秋霁图 倪瓒 (元)
学会比较
暮归 ( 摄影)
林风眠 ( 中国画)
学会比较
5、同一景物不同画家的不 同表现给我们什么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