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生产相关的各项指标劳动生产率等
生产计划标准指标
生产计划标准指标生产计划的主要指标有:产品品种、产品质量、产品产量与产值等,它们各有不同的经济内容,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企业计划期内生产活动的要求。
一、产品品种指标。
产品品种指标是指企业在计划期内应该生产的品种、规格的名称和数目。
品种指标表明企业在品种方面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反映企业的专业化协作水平、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努力发展新品种和产品的更新换代,对于满足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二、产品质量指标。
产品质量指标是指企业在计划期内各种产品应该达到的质量标准。
它反映着产品的内在质量(如机械性能、工作精度、使用寿命,使用经济性等)及外观质量(如产品的外形、颜色、装潢等)。
产品质量是衡量产品使用价值的重要标志。
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是企业实现生产任务、满足社会需要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企业的产品质量,也综合地反映了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三、产品产量指标。
它是企业在计划期内应当生产的可供销售的工业产品的实物数量和工业性劳务的数量。
产品产量指标通常采用实物单位或假定实物单位来计量。
产品产量指标是表示企业生产成果的一个重要指标。
它是国家进行物资平衡工作的依据,也是企业进行供、产、销平衡和编制生产作业计划,组织日常生产的重要依据。
四、产值指标。
为了计算不同品种的产品总量,需要运用综合反映企业生产成果的价值指标,即产值指标。
企业产值指标有商品产值、总产值与净产值等三种形式。
1 、商品产值。
是指企业在计划期内应当出产的可供销售的产品和工业性劳务的价值。
它一般按现行价格计算。
在计算商品产值时,工业性劳务对象的价值和订货者自备材料的价值不应该包括在内。
商品产值是反映企业生产成果的重要指标,它表明企业在计划期内向社会提供的商品总量。
2、总产值。
它是用货币表现的企业在计划期内应该完成的工作总量。
它一般按不变价格计算。
总产值指标反映了一定时期内企业生产总的规模和水平;是计算企业生产发展速度及劳动生产率指标的重要依据。
简述反映劳动耗费类指标。
简述反映劳动耗费类指标。
反映劳动耗费类指标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简述。
首先,劳动耗
费类指标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劳动力资源的情况。
这些指标
通常包括直接劳动成本、间接劳动成本、人均产值、劳动生产率等。
直接劳动成本是指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工资、津贴和福利等支出,
间接劳动成本则是指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管理人员工资、厂房折旧
等费用。
人均产值是指单位劳动力所创造的价值,劳动生产率则是
指单位劳动力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产品数量或价值。
另外,劳动耗费类指标还可以从经济和社会角度进行简述。
在
经济方面,劳动耗费类指标反映了企业生产效率和成本控制的情况,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竞争力。
通过监控劳动耗费类指标,
企业可以及时调整生产组织和管理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在社会方面,劳动耗费类指标也反映了劳
动力的利用情况和就业状况,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
重要意义。
因此,政府和相关部门也会关注劳动耗费类指标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促进就业和经济发展。
总的来说,劳动耗费类指标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体系,涉及到
生产管理、经济效益和社会发展等多个方面,对于企业和国家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产率指标
生产率指标一、概述生产率指标是衡量企业生产效率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企业在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与所耗费的资源之间的关系。
高效的生产率可以提高企业竞争力,降低成本,增加利润。
二、生产率指标分类1. 劳动生产率:反映单位劳动力所创造的产品或服务数量。
2. 资本生产率:反映单位资本投入所创造的产品或服务数量。
3. 综合生产率:综合考虑劳动力、资本等因素对生产效益的综合影响。
三、劳动生产率指标1. 单位时间内单个员工创造产品数量:即每个员工每小时或每天创造的产品数量。
2. 单位时间内团队创造产品数量:即整个团队在一个小时或一天内创造的产品数量。
3. 单位时间内员工平均工作时间:即员工在一个月或一年中平均每天工作多长时间。
四、资本生产率指标1. 固定资本投入量:包括设备、房屋等固定资本投入量。
2. 可变资本投入量:包括原材料、能源等可变资本投入量。
3. 单位时间内创造产品数量:即在一个小时或一天内创造的产品数量。
4. 单位时间内资本回报率:即单位时间内资本投入所带来的收益。
五、综合生产率指标1. 单位时间内创造产品数量:即在一个小时或一天内创造的产品数量。
2. 单位时间内总成本:包括人工、原材料、设备等成本。
3. 单位时间内总收益:包括销售收入、利润等。
六、生产率指标计算方法1. 劳动生产率=单位时间内员工创造产品数量/员工总数。
2. 资本生产率=单位时间内创造产品数量/固定资本投入量+可变资本投入量。
3. 综合生产率=单位时间内创造产品数量/总成本。
七、应用场景1. 生产计划制定:通过对不同部门的生产率指标进行分析,确定最优化的生产计划和资源分配方案。
2. 绩效考核评估:将不同部门和员工的生产率指标进行比较,评估其绩效水平,并对高绩效者给予奖励和晋升机会。
3. 成本控制管理:通过对不同部门和项目的综合生产率指标进行比较,找出生产效率低下的环节和原因,采取措施降低成本。
八、总结生产率指标是企业衡量生产效率的重要工具,不同类型的生产率指标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企业的生产效益。
猪场各项生产指标
猪场各项生产指标猪场的生产指标是评估猪场生产效益和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准。
以下是一些猪场的常见生产指标。
1.猪场规模:猪场规模是指猪场的年养殖头数。
通常表达为年出栏头数,例如年出栏10万头。
猪场规模与生产效益、经济效益密切相关。
2.存栏情况:存栏是指猪场在其中一时间点上的存栏头数。
存栏情况反映了猪场的猪只管理能力和养殖环境。
3.平均日增重:平均日增重是指猪只在生长期内的每日平均增重。
平均日增重是评价猪只生长水平和饲养管理效果的重要指标。
4.饲料转化率:饲料转化率是指单位饲料能量或蛋白质转化为猪肉重量所需的饲料量。
饲料转化率越低,表示猪只的饲料利用效率越高,经济效益越好。
5.育肥周期:育肥周期是指猪只从出生到出栏的时间间隔。
较短的育肥周期意味着猪只的生长速度较快,能更快地投入市场。
6.健康指标:猪场的健康情况是评估猪场疾病控制能力和生产效益的重要指标。
常见的健康指标包括死亡率、疫苗接种率、疾病发生率等。
7.繁殖指标:繁殖指标是评估母猪繁殖效果和生产力的重要指标。
常见的繁殖指标包括配种率、妊娠率、分娩率、窝均断奶仔猪数等。
8.环境控制:猪场的环境控制能力直接影响猪只的生长和生产水平。
环境指标包括温度、湿度、气流等的控制情况。
9.用药情况:猪场的用药情况是评估猪只养殖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的重要指标。
用药指标包括使用抗生素的种类、使用频率、剂量等。
10.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是指单位劳动力投入所能创造的产值或产量。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能够提高猪场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猪场生产指标,不同猪场类型和管理目标会有所不同。
通过对这些指标进行监测和分析,猪场能够及时调整养殖管理策略,提高生产效益和经营水平。
生产效率指标范文
生产效率指标范文一、总产值效率指标总产值效率指标是衡量企业生产总量和资源投入的关系。
主要的指标包括产量指标和资源使用效率指标。
1.产品产量指标是通过衡量企业的实际产量与计划产量之间的差距,来评估企业生产规模和产出水平的一种指标。
包括:-产量完成率:实际生产产量与计划产量的比值,反映生产计划的执行情况。
-单位时间产量: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可以通过提高生产效率来提高单位时间产量。
2.资源使用效率指标主要包括用电效率、用水效率、能源利用率、原材料利用率等指标。
通过对资源的使用与产出之间的比较,评价资源利用的效率。
如:-用电效率:产出价值与所使用电力之间的比率,可以通过降低能源的消耗,提高用电效率。
-用水效率:生产产量与所使用水量之间的比率,通过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率。
二、劳动生产率指标劳动生产率指标是衡量企业劳动力与产出的关系,是反映企业生产效率的重要指标。
1.单位人均产值反映单位劳动力创造的经济效益,通常使用以下公式计算:单位人均产值=企业总产值/劳动力总数2.劳动生产率衡量单位劳动力产出效果的指标,通过比较其中一时期内的产出与劳动力使用情况来计算。
劳动生产率=产量/劳动力总数三、设备利用率指标设备利用率是衡量企业设备利用效率的一种指标设备利用率=设备利用时间/(设备开机时间-设备维修时间)四、质量指标质量指标是衡量企业产品质量的关键指标,直接影响到产品竞争力和企业声誉。
主要的指标包括:1.不良品率:衡量产品生产过程中不合格产品数量的比例。
2.先行率:产品一次合格率的比例。
3.客户投诉率:客户投诉数量与产品销售数量的比率。
在实际应用中,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发展目标,结合以上的生产效率指标,制定适合自己的综合指标体系,并通过持续改进和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经济效益。
全要素生产率参考指标
全要素生产率参考指标一、概述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所有投入要素的生产效率的总和,是衡量经济发展质量和生产效率的重要指标。
全要素生产率涉及到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如劳动生产率、技术进步、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经济效益、环保与可持续发展、市场需求和政策支持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因素。
二、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力创造价值的能力,是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促进生产效益的提升,增加社会财富。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1. 提高劳动力素质: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力的技能和知识水平,提高劳动力的综合素质。
2. 优化劳动力结构:根据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调整劳动力结构,提高劳动力配置效率。
3. 创新生产技术: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提高生产自动化水平和劳动生产率。
三、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是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技术进步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1. 科技创新:加强科研投入,推动科技创新,提高技术研发能力。
2. 技术引进: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科技成果和设备,促进技术水平的提高。
3. 技术改造:对企业和产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生产工艺和设备水平,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四、结构优化结构优化是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重要途径之一。
结构优化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1. 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比重。
2. 企业结构优化: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企业规模和竞争力,促进企业效益的提高。
3. 产品结构优化:加强产品研发和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满足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
五、资源配置资源配置是指生产过程中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是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资源配置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1. 人力资源配置:根据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
2. 自然资源配置: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产效率指标
生产效率指标摘要:1.生产效率指标的定义和重要性2.生产效率指标的分类3.生产效率指标的计算方法4.提高生产效率的方法和策略5.我国生产效率现状及挑战6.总结正文:生产效率是衡量企业生产能力的重要指标,对于企业的发展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生产效率指标的相关内容。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生产效率指标的定义和重要性。
生产效率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产值,通常用劳动生产率、资本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来表示。
生产效率的高低反映了企业生产过程中资源利用的效率,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其次,生产效率指标可以分为三类:劳动生产率指标、资本生产率指标和全要素生产率指标。
劳动生产率指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员工生产的产品数量或产值。
资本生产率指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资本投入生产的产品数量或产值。
全要素生产率指标则综合考虑了劳动力和资本的生产效率,是反映企业技术进步和生产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生产效率指标的计算方法。
劳动生产率指标的计算公式为:劳动生产率= 产品产量/ 员工人数。
资本生产率指标的计算公式为:资本生产率= 产品产量/ 资本存量。
全要素生产率指标的计算公式为:全要素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 资本生产率。
在了解生产效率指标的计算方法后,我们需要探讨如何提高生产效率。
提高生产效率的方法和策略有很多,如改进生产工艺、优化生产流程、提高员工素质、实施精细化管理等。
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提高生产效率的方法和策略。
当然,我们也要关注我国生产效率的现状及挑战。
当前,我国生产效率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此外,我国生产效率的地区差异和行业差异较大,一些地区和行业的生产效率亟待提高。
总之,生产效率指标是衡量企业生产能力的重要指标,对于企业的发展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反映经济增长质量效益的指标
反映经济增长质量效益的指标有:
1.社会劳动生产率:是指全社会从业人员平均每人创造的国内生
产总值,它综合反映社会经济活动中活劳动消耗的经济效益。
2.社会生产物质消耗率:又称总物耗率,是指生产的国内生产总
值中物质消耗所占的比重,它综合反映社会经济活动中物化劳动消耗的经济效益。
3.资金利税率:是指每百元资金占用所提供的利润和税金,它综
合反映全部资金(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占用的经济效益。
4.国内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又称总能耗,是指生产一定量的国内
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源总量,它反映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活动中对能源的利用程度和经济效率。
生产率指标
生产率指标
生产率指标是衡量生产过程效率和成果的一系列指标。
它们旨在计量成本、资源、人力和时间等投资与所生产的产品或服务的贡献之间的关系。
常见的生产率指标包括:
1. 劳动生产率:每位员工或每小时产生的产品或服务数量。
2. 资本生产率:投资资本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通常是每资
产或每投资一单位人力所产生的产出数量。
3. 成本效益:生产所需的成本与所生产产品的质量、数量和
价值之间的关系。
4. 产品质量: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与一定时间内的产品或服务
数量之间的关系。
5. 交付时间: 从订单确认到产品或服务交付所需的时间。
6. 库存周转率:每年销售和替换库存的次数,以提高资金利
用效率。
7. 功效改进:生产过程中的错误率和前期重大事故的发生率,以及效率改进方案的成功率。
生产率指标可以协助管理层确定生产力的强弱点,并攸关企业的长远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劳动生产率概念
劳动生产率概念劳动生产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劳动者创造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的价值。
它是衡量一个国家、企业或个人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之一。
劳动生产率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是推动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基础。
劳动生产率的计算公式为:劳动生产率 = 产出 / 劳动投入其中,产出指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的价值,劳动投入指单位时间内劳动者从事生产活动的时间。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
首先是技术进步。
技术创新和应用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率。
其次是劳动力素质的提升。
提供良好的培训和教育机会,提高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水平,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提高劳动生产率。
此外,合理的劳动组织和管理也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
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激励员工等方法都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提高企业效益,增加企业利润。
企业利润的增加可以促进资本积累,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
其次,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
劳动者的收入水平的提高可以提高消费能力,拉动内需,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第三,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通过加入国际分工和合作,提高产品的出口比重,能够进一步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
因此,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然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技术进步和现代化生产设备需要大量的投资,这对一些贫困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其次,在劳动者素质提升方面也存在挑战。
一些地区和行业劳动力素质较低,需要加大对教育和培训的投入。
此外,一些企业在追求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忽视了员工的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导致员工满意度和工作动力的下降,反而影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政府、企业和个人都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
劳动生产率指标范文
劳动生产率指标范文劳动生产率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单位劳动投入所创造的价值和效益。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于实现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篇文章将围绕劳动生产率的定义、计算方法、影响因素以及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措施等方面展开阐述。
一、劳动生产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劳动生产率是指单位劳动投入所创造的经济价值或效益。
一般来说,计算劳动生产率可以采用以下公式:劳动生产率=总产出/总劳动力。
其中,总产出是指单位时间内生产的货物和服务的总量,总劳动力是指从事生产劳动的总人数。
二、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1.技术水平:技术的进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从而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2.资本投入:投入更多的资本可以提高生产设备的质量和数量,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3.劳动力素质: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水平对劳动生产率有着重要影响。
4.生产组织形式:合理的生产组织形式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5.管理水平:优秀的管理水平可以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生产效率,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三、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措施:1.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通过加大对科学技术研发的投入,不断推动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
2.加强教育培训:加强劳动者的培训和学习,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
3.调整产业结构: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向高附加值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劳动生产率。
4.提高管理水平:加强企业的管理和组织能力,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生产效率。
5.加强劳动者参与和激励机制:通过鼓励劳动者积极参与和发挥个人潜能,提高劳动生产率。
综上所述,劳动生产率是一个反映国家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通过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加强教育培训、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管理水平以及加强劳动者参与和激励机制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我们应该始终关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壮大做出积极贡献。
生产效率衡量的指标体系
生产效率衡量的指标体系生产效率是指企业在单位时间内所能生产出的产品或服务数量。
生产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为了准确评估和监控生产效率,企业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指标体系。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生产效率衡量的指标体系。
1. 单位产出指标单位产出指标是衡量生产效率最直观的指标之一,常用的单位产出指标包括产品数量、销售额、利润等。
企业可以通过比较不同时间段的单位产出指标来评估生产效率的变化情况。
例如,每个工人平均能生产的产品数量可以反映出工人的生产能力和效率。
2. 生产周期指标生产周期指标是衡量生产效率的重要指标之一。
生产周期指标包括生产时间、加工时间、交货时间等。
缩短生产周期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库存成本,并降低用户等待时间。
企业可以通过监控不同生产环节的生产周期来寻找瓶颈环节,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提升生产效率。
3. 利用率指标利用率指标是衡量生产设备、机器和人力资源利用程度的指标。
例如,设备利用率可以通过计算设备运行时间与总时间的比例来计算。
高利用率意味着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也反映出生产效率的高低。
通过对利用率指标的监控,企业可以及时调整生产资源的配置,提高效益。
4. 劳动生产率指标劳动生产率指标是衡量劳动力利用效果的指标。
劳动生产率可以通过工人产量与工时的比例来计算。
高劳动生产率意味着单位时间内工人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企业可以通过培训、提升技能和改进工作流程等手段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5. 不良品率指标不良品率指标是衡量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的重要指标之一。
不良品率指标包括废品率、次品率等。
高不良品率意味着生产过程中存在质量问题,会导致资源浪费和额外的成本支出。
通过监控不良品率指标,企业可以及时调整生产流程和质量控制措施,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综上所述,生产效率衡量的指标体系是一个综合考虑生产能力、资源利用、生产周期和产品质量等多个方面的指标体系。
通过建立和监控这些指标体系,企业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生产过程中的问题,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如何评估一个的劳动力生产率和劳动力成本
如何评估一个的劳动力生产率和劳动力成本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评估劳动力生产率和劳动力成本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本文将介绍如何评估一个企业的劳动力生产率和劳动力成本,并提供一些相关的指标和方法。
一、劳动力生产率评估劳动力生产率是衡量一个企业或一个国家劳动者所创造价值的能力。
一个企业的劳动力生产率高,意味着该企业能够在相同时间内创造更多的价值。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劳动力生产率评估指标和方法:1.1 产出与劳动力投入比这是最常用的评估劳动力生产率的方法之一,它是通过将企业的产出与其劳动力投入进行比较来计算的。
具体计算公式如下:劳动力生产率 = 产出 / 劳动力投入1.2 劳动力利用率劳动力利用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企业实际使用的劳动力与理论上可用的劳动力之比。
高劳动力利用率通常表示企业的生产效率高。
1.3 人均产出人均产出是指每个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创造的价值。
可以通过将企业的总产出除以总劳动力来计算。
1.4 劳动生产率指数劳动生产率指数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力生产率的指标。
通过将不同年份或不同企业的劳动力生产率进行比较,可以评估企业的劳动力生产力水平。
二、劳动力成本评估劳动力成本是指一个企业用于雇佣、培训和维持员工的总成本。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劳动力成本评估指标和方法:2.1 人工成本比率人工成本比率是企业人工成本与企业总成本之比。
该比率可以反映出人力资源成本对企业经营的影响程度。
2.2 人均薪资人均薪资是企业所有员工的平均工资水平。
通过对不同企业或不同行业的人均薪资进行比较,可以评估企业的劳动力成本水平。
2.3 劳动力成本占比劳动力成本占比是指劳动力成本在企业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
高劳动力成本占比可能会增加企业的经营负担。
2.4 劳动力成本效益劳动力成本效益是指企业用于雇佣和培训员工所获得的收益与成本之比。
高劳动力成本效益意味着企业能够用较低的成本获得较高的收益。
综上所述,评估一个企业的劳动力生产率和劳动力成本是非常重要的。
劳动生产率指标
劳动生产率指标
1劳动生产率概述
劳动生产率指的是OECD(经合组织)定义的每个工作小时产生的总产出与国民经济总固定资产数值之比,也就是指每单位劳动力所生产出商品和服务的量。
它主要涉及到劳动力,物质资源,技术及管理等多种要素,用数量指标衡量总体劳动生产率的水平,反映企业管理所获得的技术进步及经济协调发展效果。
2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最主要的方式便是采取有效的生产方法,使生产者在更少的时间内,以更低的成本出产更多的产品。
例如采用大量的自动化、标准化程序和设备来减少劳动力支出,提高产品的质量,从而改进工作效率,提高生产率。
此外,各方面利益共享,倡导企业合理分配资源,实行新式经营模式,采取有效管理措施,改进管理制度,也会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3劳动生产率对经济的影响
劳动生产率是衡量经济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提高劳动生产率,为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推动各经济体协调发展,实现具有持久繁荣发展的目标,为国家的社会繁荣和进步提供物质基础。
4劳动生产率的推进
推进劳动生产率的过程中,首要任务便是统一有关政策,即政府活动也应结合焦点指导,允许发展最高技术始终保持经济发展的动力主体和核心力量,更新管理模式,调整企业结构,提高营运效率,增强轮换性和发展性,在完善社会和市场制度的同时,强化技术创新,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劳动生产率指标
企业统计学习辅导(二)第三章企业经营要素统计一、企业统计要素统计的一般问题企业经营要素包括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以及科学技术的投入。
企业经营要素统计指标体系由各种要素的描述指标组成:(1)劳动力指标包括劳动力的数量、构成、素质指标;劳动力的时间利用指标、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报酬指标。
(2)劳动资料指标包括设备数量、构成、更新指标;设备利用指标以及产品生产能力指标。
(3)劳动对象指标包括原材料的收入、消费、库存指标以及利用指标。
(4)技术投入指标包括技术开发投入指标和技术统计指标等。
二、企业劳动力的统计企业劳动力又称为企业劳动者,是指经企业安排在企业从事劳动和工作,并取得劳动报酬的人员,包括固定工、合同工、临时工和计划外用工。
现行制度的统计原则规定,统计企业劳动者应“谁发工资谁统计”。
反映企业劳动力数量的指标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期末人数,是指企业在报告期(月、季、年等)最后一天所拥有的人数。
二是平均人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天拥有的人数。
期末人数指标可满足劳动力管理方面的需要,平均人数指标反映了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拥有人数的一般水平。
在经济分析中平均人数指标具有广泛的用途,其计算要按报告期的日历天数计算,即用每天人数之和除以日历天数。
计算公式为:三、劳动时间利用指标劳动时间利用指标是在核算企业直接生产者各种劳动时间总量的基础上计算的。
工业企业的劳动时间种类有:日历工时数、制度工时数、出勤工时数、实际生产工时数等等。
各种劳动时间及其相互关系如下:, 实际生产工时数{出勤工时数停工工时数非生产工时数日历工时数: 缺勤工时数公休工时数时间利用指标有:出勤率、作业率和制度工时利用率等。
有关的劳动时间及时间利用指标的计算公式如下:制度工时数=日历工时数-公休工时数以上是工业企业的劳动时间利用指标的计算。
对于商品流通企业,一般主要是反映出勤率的情况。
【例题】某企业4月份平均每日生产工人人数为100人,该月公休节假日数4天,每天制度工作日长度8小时。
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Labor productvity)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
劳动生产率水平可以用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来表示,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劳动生产率就越高;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越少,劳动生产率就越高。
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业增加值/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
基本介绍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
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根据产品的价值量指标计算的平均每一个从业人员在单位时间内的产品生产量。
是考核企业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是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职工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表现。
基本分类按范围分劳动生产率按其计算的范围可分为:(1)个别劳动生产率。
包括个人劳动生产率和企业劳动生产率。
前者按个别劳动者的劳动耗费来计算;后者按个别企业的劳动耗费来计算。
(2)社会劳动生产率。
是以全社会为单位来计算单位产品所耗费的社会平均必要劳动量。
社会劳动生产率是衡量全社会范围内生产先进和落后的根本尺度。
个别劳动生产率高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量就低于社会必要劳动量;反之,则高于社会必要劳动量。
劳动生产率同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量成正比,即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生产的产品量越多;而同单位产品所包含的劳动量成反比,即劳动生产率越低,单位产品包含的劳动量越大。
按条件分劳动生产率按其决定的条件可分为:(1)劳动的社会生产率,是指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程度所决定的生产率。
(2)劳动的自然生产率,是指由劳动的自然条件所决定的生产率。
马克思说:“在农业中(采矿业中也一样),问题不只是劳动的社会生产率,而且还有由劳动的自然条件决定的劳动自然生产率”。
由于劳动的自然生产率不同,同量劳动会生产出较多或较少的产品或使用价值。
这种差额,在商品生产条件下会形成级差收入,在土地私有制下则会形成级差地租。
单位产品成本与劳动生产率
单位产品成本与劳动生产率单位产品成本与劳动生产率是企业经营管理中重要的指标之一。
单位产品成本是指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的成本,包括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制造费用等。
而劳动生产率则是指单位时间内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或产出。
一、单位产品成本的影响因素1. 直接材料成本:直接材料成本是指用于生产过程中直接参与到产品中的原材料的费用。
直接材料成本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单位产品成本。
如果原材料价格上涨,那么单位产品成本也会随之上涨。
2. 直接人工成本:直接人工成本是指用于生产过程中直接参与到产品制造中的劳动力费用。
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劳动力技能水平以及薪酬水平等因素都会对直接人工成本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到单位产品成本。
3. 制造费用:制造费用包括间接材料费用、间接人工费用和制造间接费用等,这些费用不直接参与到产品制造过程中,但是对整个生产过程起着重要作用。
制造费用的增加会导致单位产品成本的上升。
二、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1. 技术水平:技术水平是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可以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效率,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2. 劳动力素质:劳动力素质是指劳动者所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等方面的能力。
高素质的劳动力通常能更好地适应工作需求,提高工作效率,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3. 组织管理:良好的组织管理可以优化工作流程,合理分配资源,提高工作效率。
有效的沟通和协调也能够促进团队合作,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
4. 劳动条件:良好的劳动条件包括舒适安全的工作环境、合理的工作时间和充足的休息时间等。
这些因素可以提高员工对工作的积极性和投入度,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三、单位产品成本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单位产品成本与劳动生产率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单位产品成本与直接人工成本有关,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降低直接人工成本,从而降低单位产品成本。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通过提高工作效率和减少资源浪费来降低制造费用,进一步降低单位产品成本。
农业生产效率的研究与分析
农业生产效率的研究与分析一、引言农业是许多国家的重要经济支柱产业,其生产效率关系到国家农业生产、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功课。
因此,本文旨在研究与分析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因素和提高策略,以期为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提供参考。
二、农业生产效率的概念及评价指标农业生产效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农业生产要素所产生的农产品数量和质量之比。
农业生产效率的评价指标主要有:产出率、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本生产率。
1. 产出率:是指单位耕地、单位劳动力或单位资本所创造的农产品数量。
2. 土地生产率:是指单位耕地所产生的农产品数量,通常用公顷产量、亩产量等来衡量。
3. 劳动生产率:是指单位劳动力所创造的农产品数量,通常用工作小时产量等来衡量。
4. 资本生产率:是指单位资本所创造的农产品数量,通常用投入产出率等来衡量。
三、农业生产效率影响因素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农业生产经营者自身因素、农业生产制度因素、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因素和资源自然环境因素。
1. 农业生产经营者自身因素:农业生产经营者的知识水平、决策能力、技术能力和意愿等因素对农业生产效率影响极大。
2. 农业生产制度因素:农业生产制度因素涉及土地权属、农业科技推广、农业保险等问题,能够影响到农业的投入产出比率,农业生产成本等关键生产指标。
3. 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因素: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 资源自然环境因素:资源自然环境因素是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天气情况、耕地面积等因素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效率。
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推广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引进科学技术,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推行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产出率。
2. 减少农业生产投入成本:开展农业科技推广,推广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减少农业生产投入成本,提高投入产出率。
新质生产力 量化指标
新质生产力量化指标新质生产力是指在技术进步的驱动下,通过创新和改革,提高经济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量化指标是对新质生产力进行评估和衡量的一种方法。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介绍新质生产力的量化指标。
新质生产力的量化指标之一是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是指单位劳动投入所能创造的产出。
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实现生产效率的提升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衡量劳动生产率的指标包括每小时产值、每人年产值等。
资本生产率也是衡量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资本生产率是指单位投入资本所能创造的产出。
提高资本生产率可以通过技术创新、设备更新等方式实现。
常用的资本生产率指标包括每单位资本产出、每单位资本投入等。
技术进步是推动新质生产力提升的重要因素。
因此,科技创新指标也是衡量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科技创新指标可以包括研发投入、专利申请数量、高新技术产值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
除此之外,产业结构的优化也是提高新质生产力的关键。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提高高附加值产业的比重,可以提高整体经济的效益和竞争力。
衡量产业结构的优化可以从产业增加值、就业结构、产业集中度等方面进行评估。
人力资本的发展也是新质生产力提升的重要方向之一。
人力资本指人们的知识、技能、经验和健康状况等能力和素质。
通过提升人力资本的发展水平,可以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创造力,从而推动新质生产力的提升。
衡量人力资本的发展可以从教育水平、技能培训、人力资本存量等方面进行评估。
衡量新质生产力的量化指标包括劳动生产率、资本生产率、科技创新指标、产业结构优化指标和人力资本发展指标等。
这些指标可以全面评估和衡量新质生产力的水平和发展潜力,为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提供参考。
通过不断提高新质生产力,可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繁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生产相关的各项指标
结合TPS推进,为有效熟知掌握生产指标和员工技能,现要求各生产车间按批次、月、季度、年核定如下各项指标,生产安全部汇总。
1、劳动生产率=产量/人数·年,按年统计。
各生产车间。
汇总:杨饶
例:零件车间90人,2013年生产客车823辆,则劳动生产率=823/90=9.14,即2013
年零件车间每人生产9.14辆车。
当然将统计单位换成月也可以得出月度劳动生产率。
2、单位产品投入工时(SOP后)=计算期内产品投入总工时/总产
量,工艺部SOP后,产成品投入工时,按批次统计,月报。
工
艺,各车间。
汇总:杨饶
例如:形成标准作业的量产车型6101共计100辆,零件车间90人用15天(作业时
间)时间下料完成,则单位产品投入工时=90*15/100=13.5天,即每辆车在零件车
间加工需要13.5天,每天工作6.5小时(工艺确定的作业时间,是基本作业时间+
辅助作业时间,不含生理时间和不可控停顿时间),则单位产品投入工时
=13.5*6.5=87.75h(如果不是90人参与可按实际人数折合,在作业时间确认的情况
下,人数越少单位产品投入工时越少)。
3、生产线平衡率(IE关键指标)=生产线各工序时间总和/人数*
节拍*100%,按车型批次为统计单位,月报。
各车间。
汇总:杨饶
工序作业时间是指剔除辅助时间的基本工作时间+辅助工作时间。
例:根据测时资料,已知完成某施工过程需要工人消耗基本工作时间100min,辅助工作时间的比例为
15%,准备与结束工作时间的比例为5%,不可避免中断时间的比例为1.5%,休息时
间的比例为10%,则完成该施工过程的工人工作的工序作业时间为(D)min。
A.134
B.141
C.115
D.118
100min/(1-15%)=118 min
又:一项工作的基本工作时间(纯加工时间)是4h,辅助时间占工序作业时间的比
率是12%,规范时间比率为7%,则该工作的定额时间是多少小时。
利用工时规范,
可以计算劳动定额的时间定额,计算公式为:作业时间=基本工作时间+辅助工作时
间=基本工作时间/(1—辅助时间%);定额时间=作业时间/(1—规范时间%),作业时间=4/(1—12%)=4.545(h) ,定额时间=4.545/(1—7%) =4.887(h).规范时间是工艺给出的余量。
工时定额T(min)与实际作业时间(T作业)的关系:作业时间是基本作业时间+辅助作业时间;工时定额在作业时间基础上+宽放时间+准备和终结时间
T=(1+K宽放)×T作业+T准终/N(min)
式中T代表工时定额(单位:min);T准终代表加工该工序的准备与结束工时定额(单位:min);N表示的是投入的生产批量数;T作业(作业时间)代表实际作业时间。
4、生产线可动率=评价期内生产线能够正常运转的时间/评价期
内生产线应运转的时间*100%,以月度为单位。
各车间,生产部。
汇总:顾莎欧
正常运转时间与停工台时有区别:停工台时是指因设备停工对作业产生影响的时间,影响因素大小视其对产量影响程度而定。
正常运转时间是指在实际生产任务阶段(评价期内)其工作正常的时间。
共同点是都在生产任务加工期内进行统计。
5、产值在制品占用率=在制品资金/同期产值,月报。
各车间。
汇总:杨饶
依据财务数据对在制品占用资金进行统计,并与同期产值进行比对。
6、产值综合能源=能源/同期产值,月报。
各车间。
汇总:杜邱
7、产值工具辅材消耗=工具辅材/同期产值,月报。
各车间。
汇总:杜邱
8、作业标准化率=标准作业工位数/全部生产工位*100%,工艺核
定,月报。
工艺,各车间,物流。
汇总:张建军
标准作业工位:确立了作业内容(干什么)、指导标准(依据什么)、规定工步(采取怎样顺序)、工具设备(用什么干)、注意事项(关键步奏强调什么)、检查标准(判断是否合格)、转移及储运要求(如何防护或运输)的工位。
9、直行率=从第一道工序到最后一道工序一次性产品合格率,按
批次统计,月报。
质保,各车间。
汇总:杨饶
直行率统计自制件、自我装配质量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剔除外采件、底盘和委托加
工的影响。
10、定置率=定置物品数/总物品数,按工艺定制管理要求,月报。
工艺、各车间、生产部。
汇总:张建军
定制物品数指在定制规范的前提下,合理的工位定置器具的基础上,现场物料及设
施(含合格品、不合格品、工具设备、辅助设施、工位器具、胎膜具、平台、转移
车、清扫物品、安全设施、排放垃圾等)按照工作和歇工两种状态满足定制要求的
数量,一句话,其摆放是符合工艺要求的,其歇工状态时位置是“唯一”的。
11、员工改善参与率(二级经理以下)=参与改善人数/总人数,月
报。
工艺、各车间。
汇总:龚雪
首先员工参与不含二级经理以上那个人员,其次是一定是有改善结果的,要么节省
成本,要么提高效率,要么提升技术水平填补空白,最后其参与的活动或建议非工
艺或技术现成标准,而是其自主发现或在原有基础上创造性提升的。
12、操作员工多技能率=具备两个岗位(含)技能人数/总员工数。
汇总:符文强
自身岗位以外岗位技能习熟度在90%以上(相当于正常节拍1.3倍),按季度统计。
各车间,综合部。
车间采取内部评价。
13、现场4S:即整理、整顿、清扫、清洁,月度统计分析。
各车间。
汇总:张建军
先区分目前物品及现场,确定哪些是我们需要的,可采取挂牌,照相方式;第二步
整理有用的我们需要的物品整齐规矩摆放,定置管理,依据“定物,定位,定容”
的方法,采取不同颜色划线来区分,如黄色为区域间标识,蓝色代表合格品,红色
代表不合格品,灰色代表定位器具或固定叉车、垃圾箱等标识;第三步是将无用的
成形物品清除作业现场(入库或处理),对现场遗留进行清扫,这个阶段注重公共区
域,可划分责任区,制定责任区、清扫方法、清扫频率,这个清扫一定是员工自己
完成以免有用的物品被丢弃;最后是在前三步基础上进一步不留死角清洁处理,从
试点区域展开,养成习惯,形成长期有效的行为。
4S达成效果后我们再进入“素养、安全、成本”因素的推进。
各车间将结果按要求上报各主管对口人员,并由生产安全部杨饶统汇。
生产安全部
2014年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