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现代文阅读方法指导资料大全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知识与技巧策略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知识与技巧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7add348d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4243e7c.png)
现代文阅读知识与技巧1.记叙文的要素和顺序要点 内容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记叙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
2.说明文知识要点 内容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方法 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说明文语言特征 生动(趣味性)、准确(科学性)。
3.议论文知识要点 内容 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论据、论证。
论据 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论证方法 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论证方式 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议论文的结构 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和递进式。
4.散文知识要点 内容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
手法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即事抒情、借古讽今、借题发挥、直抒胸臆、铺垫、渲染、衬托、象征、欲扬先抑。
语言 幽默、辛辣、生动、华丽、朴实、明快、含蓄。
分类 叙事散文、写景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
5.小说知识要点 内容小说三要素 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情节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描写手法 人物描写(概括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景物描写(静态与动态、客观与主观、反衬与对比)。
语言 平实、清新、华丽、幽默、辛辣、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寓庄于谐、口语化、有地方色彩、富有情趣、符合人物身份等。
6.各类文体的结构特点文体 结构特点记叙文(散文) ①按时间顺序或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组织材料;②按观察点的变换安排材料;③按场面的变化安排材料;④按材料性质归类安排结构;⑤按作者认识的过程或感情的变化安排材料;⑥按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作为行文线索安排材料。
议论文 ①按逻辑思维分,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绪论、本论、结论三部分;②按篇章结构分,常见的结构有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和总分式。
初中现代文阅读技巧大全
![初中现代文阅读技巧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3f88c176ec3a87c24128c47c.png)
记叙文三类:写人.写事.写景物(小说.散文.消息.寓言.童话)记叙文表达方法:论述.解释..描述.抒情.群情(画龙点睛.深化中间.揭示记叙目标和意义)记叙文六要素:时光.地点.人物.工作的原由.经由.成果记叙次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记叙文表示手段:白描.衬托.衬着.象征.比较.衬托.铺垫.借物喻人.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修辞手段:比方.拟人.夸大.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重复.互文.比较.借代.反语描述角度:正面描述.正面描述描述人物的办法:说话.动作.神志.心理.表面描述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描述景物的办法:动静联合(以动写静).归纳综合与具体相联合.由远到近或者由近到远各类题型答题计谋:1.归纳综合题:归纳综合情节,归纳综合情绪变更,归纳综合中苦衷宜,归纳综合重要内容.锁定答题区间,归纳综合要精确完全.文中找直接答案,或者把间接答案做说话处理.2.赏析题:赏析词语.句子.修辞句.细节描述句.(手段+后果+目标+作者情绪)3.寄义题:标题寄义.句子寄义.打出表层义(字面义.文中情节)和深层义(人物心理.品德.宗旨等)4.感化题:寄义+感化(地位感化.内容感化——和高低文内容接洽关系,如铺垫.比较.照顾.衬托等)景物描述和人物描述的感化5.感悟启示题:对宗旨的懂得+本身的不雅点+接洽现实+总结升华6.人物评价题:抓特点,如性情.品德.才干等7.写作手段题:要点+分析标题.线索标题标寄义:表层寄义(提醒内容)+深层寄义(暗示中间)拟标题:○1以重要内容或重要事宜拟题○2以贯串全文的线索为题○3以有象征意义又暗含中间的事物为题○4以重要人物为题○5以特定情形为题标题标感化:○1点明故事产生的地点;○2交卸重要内容如《阿长与<山海经>》;○3设置悬念;○4揭示或暗示宗旨;○5点明线索,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6交卸故事产生的情形,如孙犁的《芦花荡》○7交卸描述对象,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线索的类型:人物:以人物的某一特点.见闻.感触感染.业绩为线索.《背影》物品:以具有特别意义的物品为线索《羚羊木雕》情绪:以作者或作品中重要人物的思惟情绪或者情绪变更为线索《荔枝蜜》时光:以时光变更为线索《登上地球之巅》地点:以地点的变更为线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事宜:以某一中苦衷宜为线索《社戏》【多半记叙文有一条线索,但有一些记叙文消失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如《藤野师长教师》该文除了以作者与藤野师长教师的来往为叙事线索外(明线),还有一条内涵线索,就是作者的爱国思惟情绪.】找线索:文章标题.各段重复消失的物品.作者的思惟情绪变更.人物的见闻感触感染记叙次序(1)顺叙,记叙的时刻按照事宜产生.成长和终局的时光顺叙来写.《蜡烛》《藤野师长教师》(2)倒叙,把后产生的工作写在前面,再按次序进行论述(造成悬念,加强艺术后果)(3)插叙,因为内容的须要,拔出有关的情节或时光,然后再持续进行本来的论述.情节与情绪:理清故工作节,掌控人物情绪变更(请求归纳综合相干情节.分析与情节相干的人物的心境.感触感染.心理.精力.品德等)肯定答题区域.内容划分段落,思虑答案模仿答案中已有的文字填写答案:(主语一致性.句式一致性.词语颜色一致性)情绪变更类的,若原文中有就用原词;原文没有就要先找到表达心境的句子,归纳总结(换位思虑)归纳综合重要内容:什么人在什么情形下(原由)做了什么(经由),成果若何(成果)归纳综合文章宗旨:(标题.文章结尾.文中症结词语及抒情群情的句子往往与中间有着亲密的关系,可依据这些词句来体会和归纳综合文章宗旨)本文记叙了(描述了.描述了)……的故事,表示了(赞扬了.揭示了.讥讽了.反应了.歌唱了.揭穿了.批评了)……的思惟(性情.精力),抒发了作者……的情绪.伏笔及其感化:1.什么内容为后文什么事宜埋下伏笔.2.什么内容对将要消失的什么事宜做暗示.3.什么内容为下文什么情节成长做铺垫.重要词语:词语的寄义及感化(所说加点词语的表达后果)先解释本词语的意思,再联合语境解释这个词语所包含的人物情绪.品德(深层寄义)词语在文章中的寄义包含以下四个方面:1.修辞义:涉及比方义.借代义.移觉义.比较义.讥讽义等.懂得含有修辞格的词语应当从修辞的本身特色动身,如比方的类似性,招待的相干性,比较的形象性,反语的讥讽性等.2.隐寄义:词语的深层寄义(意在言外.言外之意)懂得隐寄义要留意象征义3.暂时义:4.情绪义:作者从情味.情绪颜色等方面给词语附加的寄义.语句赏析,懂得寄义(句中词语寄义以及表达后果.修辞句的表达后果.懂得句子寄义)懂得句子要“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懂得句子离不开文章所要表达的中间,答题时要留意:1.接洽句子应用的修辞手段.思虑其应用的后果或目标,留意掌控比方.拟人.夸大.设问.反问.比较等经常应用修辞手段的特色和感化.2.要抓住富有表示力的症结词语(形容词.动词.副词.数目词等)懂得句子表示的作者的思惟情绪.3.接洽文章中人物的身份.性情特色和思惟,思虑作者在句子中想要告知读者那些信息.4.看句子有无特定的表达方法.群情句分析哲理,抒情句分析抒发的情绪;描述句分析其创设的意境.5.懂得句子寄义,要说出表层义和深层义.句子的寄义及感化:1.从内容上看思惟情绪:巨资在文章内容上所起的感化,做此类题是最重要的一点是联合文章的思惟情绪与中间思惟来懂得句子在文章中所起的感化.2.从构造上看感化:句子在文章构造上所起的感化,一般情形下,管辖句起总起全文的感化,结论句起归结全文的感化,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感化,尾句还会起到揭示主题点明中间的感化.3.从艺术手段上看表达后果:句子在文章中所起的艺术后果(表示手段及后果)如应用修辞手段.设置生疑.比较映衬.衬托衬着.欲扬先抑.情景融合.小中见大等,有的升华深化,有的象征寄意.感化:内容上:○1开篇点题○2设伏笔.做铺垫○3深化中间○4点明宗旨○5表达情绪○6表示人物的特色等;构造上:○1承上启下○2总领下文○3总结上文段落的感化:开首段:统摄全篇,引领下文,设置悬念,直言不讳,衬着氛围,奠基基调,为后文做铺垫或埋下伏笔.过渡段:承上启下结尾段:总结全文,呼应前文或标题,深化.升华宗旨,卒章显志,言有尽而意无限,回味深长,画龙点睛,与首段相照顾,使构造严谨,含蓄深入,启示联想,象征.暗示.点明或揭示宗旨.其他语段:呼应上文,形成比较,填补解释等.情形描述:天然情形描述的感化:(1)为时光产生衬着氛围.(2)衬托人物的心境.性情.(3)为事宜的产生做铺垫.(事宜的产生,有时刻须要一些须要的铺垫,如许才汇合情合理,不然就会使人认为很唐突,很不天然)(4)推进故工作节的成长.(有时正因为天然情形的身分,事宜才会产生起色或其他的变更,甚至多此一举,衍生出很多故事)(5)设置伏笔,可以标明事宜产生的时光或年月等.(6)暗示人物的命运.社会情形描述的特色和感化:(1)交卸事宜产生的布景(2)揭示人物(事物)命运的社会原因表达方法及感化:1.抒情.群情答题范式:表达方法+表达后果(要依据具体内容和说话情形去分析)本段(本句)应用了X X表达方法,在记叙中群情的感化:激发读者思虑,凸起中间,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感化.在记叙中抒情:抒发了作者X X的情绪,激发读者的共识,使文章更具沾染力.2.描述3.记叙4.解释表示手段及感化:罕有的表示手段:联想.想象.象征.比较.衬托.伏笔.铺垫.以小见大.虚实联合.借景抒情.借物喻人.前后照顾.顿挫联合(欲扬先抑).巧设悬念.讥讽手段1.象征:借物抒情,将抽象的事理表示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加倍委婉含蓄,应用面前之物衬托深远之意.2.衬托:以他体从正面.不和两个角度衬托本体.感化:凸起了本体XX的特点3.比较:光鲜的凸起了重要事物的XX特点4.借景抒情:5.欲扬先抑:凸起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点.6.间接描述:正面衬托出该人物的X X性情.操行.技巧,使得文章构造加倍分散紧凑,表达更为简介精华精辟.7.伏笔和铺垫:为下文埋下伏笔(做铺垫),内容前后照顾,情节严丝合缝.8.照顾:首尾照顾.前后照顾.文题照顾感化:①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使情节完全.构造严谨.中间凸起.②群情文:强化……论点.③散文:重复地抒发……情绪,增长情绪的深度.9.联想:丰硕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饱满,性情加倍光鲜凸起,情节加倍活泼动人10.为塑造形象.表示主题办事.使读者接收美的陶冶.说话的赏析:(本考点重点考核锤炼说话咀嚼说话的才能.鉴赏角度如下:)1.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去鉴赏,包含用词.句式,如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2.从修辞的角度鉴赏,如比方.拟人.夸大.排比.引用.对偶.借代等【赏析题的几种情势:赏析.点评.批注.说说表达后果.说说好在哪里.艺术手段特色】①比方:将XX比作XX,活泼形象地写出了XX的特色(样子),表达了作者XX之情.②比较:付与XX以人的情绪和动作,把XX人格化了.活泼形象的写出了XX,表达了作者XX之情.③排比:活泼形象地写出XX,表达了作者XX之情,语调铿锵,句式整洁,加强语势,凸起情绪,增长表示力.④设问:自问自答,强调了XX,引起读者思虑和留意,吸引读者的浏览兴致.⑤反问:更有力的强调了XX,语气加倍强烈,发人深省,激发读者思虑.⑥夸大:强调(凸起)XX,给人留下深入印象,表达后果凸起.⑦重复:凸起表示了XX(句子描述的内容),强烈地表达了XX情绪.富有沾染力.⑧引用:应用引用的修辞手段,引用XX赞扬了XX,抒发了XX的情绪,加强了文采,点清楚明了中间.⑨比较: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凸起文章中间.⑩对偶:使句式整洁,构造一致,情势幽美,音韵协调.3.从说话作风的角度鉴赏,如滑稽.辛辣.天然协调.含蓄.深入等4.从情绪角度鉴赏:擅长体味作者在字里行间所吐露出来的情绪,或含蓄.或直露.或豪迈.或细腻等.擅长分析咀嚼景中情.事中理.理中情等.5.从说话的特色鉴赏:一般从精确简练.清爽明快.活泼形象.浅易朴素等方面思虑.6.从说话的感化鉴赏.一般从内容.构造.或表达后果等方面斟酌.7.从语体的角度鉴赏:书面语与口头语.通俗用语与专业术语等.。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技法总汇 (中考复习指导)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技法总汇 (中考复习指导)](https://img.taocdn.com/s3/m/ec87aa77f524ccbff0218474.png)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技法总汇 (中考复习指导)板块一:语文有关阅读的常识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事实论据包括具体事例、概括事实、统计数字、亲身经历)道理论据:指为了对某个问题或者观点进行论证说明其正确或错误而引用一些名人名言、谚语、古代文献等进行证明的材料,一般指那些来源于实践,并且已被长期实践证明和检验过,断定为正确的观点,就是通过讲道理来说明一个问题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插说。
板块二、答题技巧一、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描绘类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行。
现代文阅读理解方法知识点总结大全
![现代文阅读理解方法知识点总结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fb612d04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00eaf4e.png)
现代文阅读理解方法知识点总结大全现代文阅读理解是考试中常见的一种题型,掌握有效的阅读理解方法对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非常重要。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总结一些现代文阅读理解的常用方法和技巧。
一、整体把握法整体把握法是指在开始阅读之前,先快速浏览全文,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和结构。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在阅读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文章所表达的观点和思想。
二、关键词提取法关键词提取法是指在阅读过程中,将关键词标记出来,并理解这些关键词在文章中的含义和作用。
关键词往往能帮助我们把握文章的主题和重点,提高阅读理解的准确性。
三、段落概括法段落概括法是指在阅读过程中,对每一段进行概括和归纳。
可以通过回答以下问题来帮助理解每一段的主旨和内容: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作者是怎么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这些观点和结论有什么特点和意义?四、主旨句定位法主旨句定位法是指通过寻找段落的主题句或者文章的主旨句,来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观点。
主旨句往往是文章的核心表达,掌握了主旨句就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意图。
五、细节理解法细节理解法是指在阅读过程中,注意捕捉文章中的细节信息,并与主旨和观点进行联系。
细节信息往往能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文章,揭示文章的深层含义。
六、逻辑推理法逻辑推理法是指通过分析文章中的逻辑关系和推理过程,推断作者的观点和意图。
在进行逻辑推理时,可以关注文章中的因果关系、转折关系、对比关系等,从而准确理解作者的论证和推理思路。
七、情感态度分析法情感态度分析法是指分析文章中的情感色彩和态度倾向。
作者往往通过情感词语和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理解这些情感态度对于准确把握文章的意图和观点非常重要。
八、上下文推测法上下文推测法是指通过对文章上下文的推测和分析,推断一些隐含的信息和观点。
有时候,作者并没有明确表达某些观点,而是通过上下文的信息来暗示读者。
掌握上下文推测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文章。
九、词义猜测法词义猜测法是指通过上下文的信息,推测一些生词或者不熟悉的词语的词义。
中考现代文阅技巧
![中考现代文阅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69469a285a8102d276a22f3e.png)
记叙文1、记叙顺序(记叙方式):顺叙、倒叙【针对全文而言】插叙【针对某个段落而言】顺叙作用:文章脉络清晰,文气畅通。
插叙作用:补充交待…内容【概括内容】);为…情节展开做了铺垫【对情节结构的作用】,丰富情节,使内容更充实,叙事更完整;使…主题更鲜明。
倒叙作用: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使文章内容有波澜【行文活泼,不呆板,避免结构单调】,突出文章的重点与关键、主旨。
2、关于词语的理解(含义),解题从两个角度入手:浅层:用文中的内容去解释字面意思;深层:与主题联系去解释深度的意思。
3、句子的含义(理解),解题从两个角度入手:浅层:分析词语或修辞手法,如带有喻体的词语,连词成句。
深层:联系上下文与主旨。
4、句子或语段的作用?有些情况要结合第三点和第四点来回答。
答:一、内容上:首段和尾段:字面义和象征义。
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画龙点睛‘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作用。
(语面的象征义、喻指义,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点明全文思想意义)。
有时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补充说明。
二、在结构上:在文章开头:(1)总提、总领全文、开启下文(引出下文)为后文作铺垫等作用。
在文章中间:(1)承接上文(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3)承上启下(过渡)(4)为后文作铺垫;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等作用。
在文章结尾:总结上文、全文、照应开头,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
三、表达效果上:升华中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四、从写作手法上:常有开篇点题、为后文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衬托、渲染、呼应、照应、对比、象征、先抑后扬、预示性作用。
5、七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排比、设问、反问修辞手法作用:比喻、拟人、夸张答题格式:生动性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征(某一事物的特征)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修辞手法作用:排比答题格式:(递进)增强语势,强调了+对象+特性(并列)从各个角度表现了……特点。
修辞手法作用:设问答题格式:激发读者兴趣,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修辞手法作用:反问答题格式:加强语气,强调了……修辞手法作用:对比答题格式:更鲜明地突出了……特点衬托(反衬)……特点6、表达方式:描写、抒情、叙述、说明、议论人物描写分类肖像描写作用:交待人物身份、爱好、刻画人物的品质或性格,(展示精神风貌。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技巧与解题方法总结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技巧与解题方法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76d1fcf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81.png)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技巧与解题方法总结中考即将来临,语文考试中的现代文阅读是一个需要重点准备的部分。
通过掌握一些阅读技巧和解题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这一部分的考试内容。
本文将总结一些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技巧和解题方法,希望对广大中学生提供帮助。
一、阅读技巧1. 整体把握:在开始阅读一篇文章之前,可以先快速阅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和结构。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抓住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2. 理解关键词:通过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可以更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意思。
关键词往往是作者需要强调和表达的重点内容,重点掌握这些关键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
3. 注意逻辑关系:在阅读文章时,要注意文章中的逻辑关系。
识别出文章中的因果关系、转折关系、总分关系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观点。
4. 注意上下文语境:有些词语和句子的意思需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遇到这种情况时,可以通过上下文的暗示和线索,推测出词语和句子的准确含义。
5. 注意修辞手法:现代文中常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了解不同的修辞手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文章的语言风格和意义。
二、解题方法1. 题目分析:在做现代文阅读题时,要仔细阅读题目,分析题目要求和考点。
不同的题目可能涉及到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段落结构、语言风格等不同的方面,我们需要根据题目的不同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解答。
2. 找准定位句:定位句是指在一篇文章中,明确指出了作者的观点、中心思想或重要信息的句子。
通过找准定位句,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定位到答案所在的段落和位置。
3. 理清文章结构:阅读文章时,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结构。
了解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部分,掌握文章的脉络和主题发展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并解答相关的问题。
4. 答题技巧:在回答问题时,要准确把握问题的要求,注重细节和答案的准确性。
可以通过排除法、对比法等方式,找到正确的答案。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技法点拨(精)精品资料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技法点拨(精)精品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1bca043b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0b77813.png)
2008年总复习 _现代文阅读技法点拨刘应成现代文阅读是中考语文考查的重点内容, 占试卷三分之一的分值, 同时又是学生失分最多的部分, 因此中考现代文复习成了重中之重。
时间紧迫, 任务量大, 现代文阅读部分该怎样复习, 才能达到最好的复习效果呢?在此我们就一起来探讨。
-一、培养良好的临场阅读习惯阅读文章的一般规律是:由语言形式到文章内容 (因文解道 ,再由文章内容到语言形式 (因道解文 ,循环往复,逐步加深理解。
仝老师说,考场上,面对一篇现代文材料,同学们可以通过以下三步阅读理解。
第一步, 精读文章, 整体感知理解内容和形式。
先以较快的速度默读一二遍, 明确文章的主要内容 (写的什么 ,领会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即文章的主旨;把握文章的思路 (怎么写的。
找到体现作者写作目的、思想感情的关键句 (主旨句、段落的中心句、段与段之间的过渡词句以及前后照应的词句, 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表现手法等。
这样就会心中有数了。
这一步是十分关键的环节, 但也是同学们容易忽略的环节。
第二步, 研读问题。
一字不漏地阅读文章后面的问题,找出题干中的重要词语,明白命题者的意思,避免答非所问。
第三步,细读文段,做好标记。
仔细研读问题所涉及到的文章段落或区域, 筛选对答题有用的信息,在原文中做好相应标记,以便精心组织答案。
二、应该注意的是:1、问题所涉及的范围,有的是文段局部,有的则涉及整篇文章。
同学们要抓住题干的关键词句, 联系上下文, 善于准确有效搜索信息, 全面地整理出答案。
2、组织答案,最好摘取文中的词语综合整理,尽量少用自己的语言。
平时复习训练中同学们要加强这个意识。
仝老师说,中考现代文阅读的考查,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种文体。
分析近年来的中考试卷, 全国各地对整体阅读能力的考查更加突出, 而且题型的设计角度也比较开阔、丰富,相对来说所占分值也较多。
三、综合考点,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字词句的考查(1有关字词的音、形、义。
中考现代文阅读考点及解题技巧
![中考现代文阅读考点及解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d217d0ec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9d.png)
中考现代文阅读考点及解题技巧中考现代文阅读考点及解题技巧记叙文类别(含小说和叙事散文)一、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考点:分析并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划分文章或段落的结构层次,解释层次划分的原因;编写全文或某段的结构提纲;分析句与句、段与段、部分和整体的结构关系;排列文段句子的顺序;寻找线索与伏笔。
根据文章脉络,将打乱的句子、词语、文段归位。
划分段落层次的方法包括按时间、地点、事情发展过程、感情变化和逻辑关系划分。
划分段落层次的技巧是合并同类项,把相同内容的合为一层,把不同的分开来。
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和段尾句。
归纳___: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
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考点:着眼全文的内容概括(文章内容要点、思路等),句段的局部概况(段落大意、语句意思的概括);方法:内容概括,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主旨概括答题要点:关注文题,抓住文尾的议论、抒情语句。
这些语句常常是结尾点题,明确主旨。
在概括段意、整合层次的基础上,再高度概括层意,概括出主旨。
答题模式:内容概括:一划分本文或段的层次,二提取要点词语,三整合答案。
例如,“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
”即谁做了什么……这样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主旨概括: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三、把握线索考点:线索类型和作用:人物、事情、时空;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中心事件、思想感情、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
组织材料,以线索为基础,按照时间、地点、事情发展过程、感情变化和逻辑关系等方式进行划分。
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如《孔乙己》通过小伙计的视角,塑造了___这个人物形象。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方法指导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方法指导](https://img.taocdn.com/s3/m/10d9d01225c52cc58ad6be25.png)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方法指导记叙文阅读一,记叙文记叙的内容是什么,是写人还是写事,写了什么人什么事。
记叙的六要素是什么?明确: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什么事件、人物的性格(或品格)、作者对人物(或事件)的态度,然后得出全文的主题(中心思想或主旨)二,记叙的顺序(方式)是什么?(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其中,(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三,段落(或句子)的作用1、文章开头段(句)的作用有:点明中心、设置悬念、总领全文、引出下文(话题)、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2、文章结尾段(句)的作用有: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总结全文、首尾呼应、前后照应、结构完整等;3、文章中间段(句)的作用有:过渡(承上、启下、承上启下)作用。
(以上三种题型回答时格式为:在内容上,起到---的作用;在结构上,起到---的作用。
)5、一句话(或某个词)的作用: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某个事物的某些特点;或让人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启迪,教育);或包含某种哲理等。
6,分析某个句子时抓住三点要领(考试时三种中只会考其中一个):①,从语言特点分析。
(如,修辞、动词、形容词,叠韵词等)。
②,从句子结构分析。
(如,过渡,承上启下,总领下文,引出下文,总结,深化主题(主旨、中心)。
③,从句子的内涵(意义)分析。
(如人生启示,哲理,揭示社会现象,教育意义等)。
7、关键词在文中的作用有:从程度上说:起强调作用,比如(很、非常等);从副词上说体现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比如(大概、部分、可能)。
四.修辞方法及作用1,比喻:形象生动地描写了什么(本体)的特点,使抽象的事物具体(或形象化)等。
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及要点大全(名师点睛版)
![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及要点大全(名师点睛版)](https://img.taocdn.com/s3/m/e04baa6c4a7302768f993918.png)
中考现代文阅读考点答题制胜技巧共6个讲义目录讲义1:结构类试题答题技巧和答题要点讲义2:表达方式类试题答题技巧和答题要点讲义3:语言类试题答题技巧和答题要点讲义4:主题意蕴探究类试题答题技巧和答题要点讲义5:写作手法类试题答题技巧和答题要点讲义6现代文阅读整体答题步骤和方法讲义一结构类试题答题技巧和答题要点作品的结构是作者谋篇布局的具体表现,指各部分之间的组合形式,具体表现为文章的段落层次、过渡、照应、开头、结尾、标题。
把握了文章的结构,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
分析文章的结构就是要根据文章的线索和材料安排的顺序,弄清文章的段落、层次、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问题。
分析文章的结构是把握作者写作思路和文章思想脉络的手段,也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主旨,分析写作技巧的重要一环。
(1)标题含义及作用答题思路:(一)揣摩标题的含义标题的含义包括-----表层含义: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常考点1:“标题类”考测题的应试技法——这类考查文章标题类试题一般问法有哪些?(一般为3至4分)①这篇文章为什么以“某某”为题?②文章以“某某”为题有什么好处?③文章标题如果换成“某某”,可以吗?为什么?④试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以上是这类试题的考法,那么我们如何作答才能拿满分呢?我们只要结合原文答出以下要点就马到成功了。
可以这样处理——答:①.结合原文,讲明..........................标题新颖、或引人深思、意味深长、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往往是得分点之一)..........②.结合原文,看一看标题..........是.否.运用了...(往往是得分点之一)..........某种..修辞手法....,.讲出这种手法的表达作用即可.............;.③.结合原文....,.看看标...题是否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往往是得分点之一)..........④.结合原文....,.文章标题是否......揭示..了思想...情感..与中心...主旨..;.(.往往是得分点......之一)...⑤.结合原文....,.看看标题是不是能........体现主要内容......、.写作对象....及.故事发生....的背景。
九年级中考语文复习素材现代文阅读技法
![九年级中考语文复习素材现代文阅读技法](https://img.taocdn.com/s3/m/96947011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a4.png)
一、现代文阅读技巧的综述
现代文阅读是九年级中考语文复习的重点之一,也是考生们备考中较
为薄弱的一环。
现代文阅读题要求考生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
思考和分析,考查考生的归纳总结能力、推理思维能力、文学鉴赏能力等
多个方面。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介绍现代文阅读的技巧,希望对同学们备
考有所帮助。
二、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主旨
三、理解词语和句子的言外之意
理解词语和句子的言外之意是现代文阅读中的难点之一、许多现代文
中使用了比喻、夸张、引申等修辞手法,文章中表达的意思并不直接,需
要读者通过推理和联想进行理解。
在遇到难懂的词语和句子时,应该灵活
运用上下文的提示进行猜测,结合自己的背景知识进行推理和思考。
此外,还需要注意一些常用词语的的转义和引申含义,只有抓住了这些词语的真
正用意,才能准确地理解文章的表达意思。
四、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
五、合理规划时间和细心答题
总之,现代文阅读技巧的掌握需要全面理解文章的结构和主旨,灵活
运用推理和联想进行理解,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合理安排时间和细心答题。
通过不断的练习和积累,相信同学们一定可以在九年级中考中取得好
成绩。
初中现代文阅读知识点:短文阅读方法技巧汇总
![初中现代文阅读知识点:短文阅读方法技巧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504610c7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ff.png)
初中现代文阅读知识点:短文阅读方法技巧汇总第一篇:初中现代文阅读知识点:短文阅读方法技巧汇总初中现代文阅读知识点:短文阅读方法技巧汇总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1、用第一人称;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1、必须用第一人称;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根据短文提出的观点补充举例:1、可举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说服力,并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识面,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
2、也可举凡人事例,可以编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实感,切忌过于夸大,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编乱造的。
3、格式:人物+事例+简短评价文段中事例的概括: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线索,借助文章中的过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词语,表时间变化的语句,表地点转换的语句,还要注意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
提炼中心、主题: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
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判断文段的说明中心(说明内容):答题方式:1、实物说明文:说明对象+对象的特征2、事理说明文:关于…………的道理(原因、方法、原理等)3、程序说明文:…………的操作或实验或制作的过程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的常用答题格式:本句用了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内容),使读者。
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主要有两种题型:A、“××”词好在哪里?★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中考复习现代文阅读答题方略
![中考复习现代文阅读答题方略](https://img.taocdn.com/s3/m/f293ca0b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f8.png)
中考复习现代文阅读答题方略记叙文(包括散文、小说)1、概括所叙的事情或故事情节。
段意概括方法:摘中心句、概括主要意思、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思联合起来概括。
(弄清记叙的要素,抓住谁做什么,结果如何来概括。
)2、归纳中心从标题、开头、结尾、议论抒情句、概括段意或分析人物事件入手。
语言形式:通过叙述(描写)……表现(赞扬或批判)3、领会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方法:1、从特定语境、描写对象(人物性格、环境)和表达中心的角度去考虑,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弦外之音。
2、从文章结构角度考虑。
4、一段话的理解。
如“这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段话应放在哪两段之间?”方法:从内容和和结构两方面考虑。
5、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
方法:1、人物描写,就要考虑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也要注意从语言动作神态等的描写揣摩人物的心理。
2、景物描写,可从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交代故事发生的特定背景等三方面考虑。
6、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
方法:从修辞角度、美感、思想内容两方面去考虑。
7、理解作品中对比、衬托、象征等表现手法。
方法:要结合作品的主题分析,因为作品中所有材料以及表现手法的应用都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
8、层次划分。
方法:按时间顺序、情节发展、地点转换、描述角度、思想感情变化、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划分。
9、分析人物形象。
从描写(直接、间接、细节)、人物关系、关键句入手。
10、举例:动词的好处:形容词的好处:句子的理解:说明文阅读1、说明对象和特征。
方法:说明对象往往在文章题目或开头就已交代清楚,因此,要注意题目与开头;说明对象特征,要注意给说明对象下定义的句子,或者通读全文,从整体上把握,注意表示先后次序的词语。
2、概括说明文的内容。
方法:1、注意抓住中心句;2、抓住关键词语,对有关内容加以浓缩。
3、准确理解文章内容。
方法:此种内容的考查很可能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在选择的时候,必须找出相关的内容加以比较。
4、分析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初中现代文阅读实用指导
![初中现代文阅读实用指导](https://img.taocdn.com/s3/m/190f5a4869eae009581bec16.png)
初中现代文阅读实用指导第一部分:知识准备1、表达方式及一般作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叙述:了解事件发生、发展经过,获得事件全面完整印象;了解人物经历和事件,获得对人物全面概括的了解;叙述的详略,表明了与中心相关的内容;描写:人物描写:肖像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作用: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思想情感和性格特点。
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作用:渲染气氛、交代背景、表现人物思想情感、突出文章中心细节描写:对人物、环境等的细致描写。
作用: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抒情:直接抒情:作者直接表白和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表达浓烈的感情,形成强烈的感染力。
间接抒情:借助人、事、物、景,使抽象的感情客观化、形象化,含蓄隽永、余味无穷的效果。
间接抒情的常见方法:因事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议论:直接(或借用文中人物)表达作者对人物、事件的看法,起到画龙点睛,解释文章主旨,表明写作意图。
说明:对事物的特点作解释或述说,使读者获得事物的有关知识,把与情节或人物相关的某些特征说清楚,更好的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文章主旨。
2、修辞手法及一般作用:比喻:使表达内容(人、事、物、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
拟人:使读者对无生命的事物获得亲切的感受,间接表现人物当时的思想感情。
排比:增强语言气势,使读者获得整体印象,加强表达效果。
夸张: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
设问:提示下文、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突出某些内容。
反问:加强表达的语气,体现较浓的感情色彩。
对比:将事物的不同点进行对照,突出不同点,加深读者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答题规范:既要点出该修辞的一般作用,又要写出文中的表达作用。
其他修辞:反复、借代、引用3、记叙顺序及一般作用顺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可以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表现出来。
把握思路:按照时间的推移、事情的发展、认识的发展阅读技巧: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表示行为变化的语句、表示事情发展的词句、表示认识深化的语句倒叙:能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或能使结构有变化、叙述有起伏、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知识点
![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4c7e4b90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51e485e.png)
班级:姓名: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归纳背记版背记要求:理解解题思路,熟练背记答题技巧格式,重点背默楷体划线的内容。
一、筛选信息类题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解题思路:①关键看文章的标题,往往是全文的线索;(注意判断,不全是)②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此词一般是文章线索;③以某人的视角展开文章,此人的视角就是线索。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文段)的内容。
解题思路:①明确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要素;②答题技巧格式:“(何时、何地)人(谁)+事(干什么)+结果(怎么样)”③要求:准确、清楚、简洁④抓(文章或文段)中心句。
议论文、说明文的段意通过中心句表现,常出现在开头或结尾。
二、审美鉴赏类题1.字词(文章中有特殊意义的名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答题技巧格式:……一词的本义是……,在文中的意思是……,写出了……,表达(现)……(作者或人物的感情、心理)2.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巧记公式:明确手法+分析用法+表现特点+表达情感比喻: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比喻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特点),表达了……(感情)。
拟人: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人的性格/动作/情感,生动写出了……(事物特点),表达了……(情感)。
排比: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强烈表达了……(感情),增强(文章气势或语言感染力)。
3.人物描写赏析及其作用巧记公式:明确手法+分析用法+表现特点+表达情感外貌、动作、神态、语言、心理①用了心理描写,从……描写中,写出……的心理,表现了……。
②用了动作描写,……的动作,生动传神地写出了……(什么想法),表现了……。
③用了外貌描写,通过“……”词语,写出人物此时……的情态,刻画出……的人物形象。
4.景色描写及其作用景物描写的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背景。
②渲染……的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或人物……的形象)。
③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情节作铺垫。
④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5.句段作用(1)标题的作用:①行文的线索。
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及要点大全
![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及要点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f22cb4cc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94.png)
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及要点大全一、细致阅读1.打开试题,先阅读题目。
通读题目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文章的大意和问题的重点。
2.仔细阅读文章。
对于每篇文章都应该仔细阅读,掌握文章的内容、结构和语言特点。
二、审题准确1.理解题目。
要仔细阅读题目,明确要求,确定考点和要点。
2.辨析选项。
要认真比较选项之间的差异,确定正确答案的依据。
三、抓住关键词1.关注小标题、黑体字、加粗字和斜体字等特殊标记的词语,这些词语通常是文章的关键词,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答案。
2.找到问题的关键词,关注与问题相关的信息和细节。
3.特殊标点符号,如破折号、问号、感叹号等,常常标志着文章的重点信息。
四、分析问题类型1.主旨概括型:主要考查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和把握能力,需要能够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题。
3.细节理解型:主要考查对文章细节的理解和把握能力,需要能够根据文章内容找出问题答案。
4.推理判断型:主要考查分析和推理能力,需要能够根据文章中的信息进行逻辑推断和判断。
5.文字解释型:主要考查对词语、句子或段落的理解和把握能力,需要能够理解文中关键词的意思和上下文的关系。
五、排除干扰选项1.分析选项的含义和逻辑关系,排除与文章不相关的选项。
2.对于两个选项看似相似的情况,要注意区分其细微差异,找到更准确的答案。
3.注意选项中的关键词,关注选项之间的转折词、因果词等。
六、细心作答1.根据问题类型,选择合适的答题方式和方法。
2.在回答选择题时,理清选项的顺序,对照文章进行逐个比对,逐个分析,选择最正确的答案。
3.在回答主观题时,要用准确、简练的语言进行回答,避免罗列和赘述。
七、检查答题结果1.仔细检查答题卡上的答案是否与试题一致,避免填错位置或漏填。
2.仔细检查选项,特别是选择题,确保自己选择的选项与答案一致。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指导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指导](https://img.taocdn.com/s3/m/313fb0b6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9fb3918.png)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指导在初中语文的学习中,现代文阅读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还能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然而,对于很多初中生来说,现代文阅读却是一个难题。
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呢?下面,我将为大家提供一些指导。
一、掌握阅读方法1、略读略读又称跳读或浏览,是一种快速阅读的方法。
在进行略读时,学生可以快速浏览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段落的首句和尾句等关键部分,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和主题。
略读可以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取文章的主要信息,为进一步的精读做好准备。
2、精读精读是对文章进行仔细、深入的阅读。
在精读时,学生要逐字逐句地阅读文章,理解文章中的词语、句子和段落的含义,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精读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提高阅读的质量。
3、默读默读是不出声的阅读,它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和效率。
在默读时,学生要集中注意力,用心去理解文章的内容。
同时,默读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思考和分析文章。
二、提高阅读能力1、理解能力理解能力是现代文阅读的核心能力。
学生要能够理解文章中的词语、句子和段落的含义,把握文章的主旨和要点。
为了提高理解能力,学生可以多积累词汇,加强对语法和修辞知识的学习,同时要学会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来理解文章。
2、分析能力分析能力是指对文章的结构、写作手法、人物形象等进行分析的能力。
在阅读时,学生要学会分析文章的段落层次、开头结尾的作用、修辞手法的运用等,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写作意图和艺术特色。
3、概括能力概括能力是指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的能力。
学生要能够抓住文章的关键信息,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概括能力的提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重点,提高阅读的效率。
4、评价能力评价能力是指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进行评价和鉴赏的能力。
学生要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对文章进行评价,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中考现代文阅读技巧资料
![中考现代文阅读技巧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02001bc40066f5335b8121c6.png)
2019-2020 年中考现代文阅读技巧资料一.叙事记述文的阅读1.记述的因素和线索以叙事为主的记述文一般有“六因素”:时间、地址、人物、事件的因由、经过和结果。
弄清记述的因素,有助于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线索是记述文中贯串全文的脉络,是记述文布局谋篇的重要因素。
记述文的线索比较复杂①以时空转移为线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②以事件为线索《父亲母亲的心》③以物为线索《枣核》④以人为线索《变色龙》⑤以作者的感情思想变化为线索《荔枝蜜》2.认识记述的次序和人称记述文的次序主要有次序、倒叙、插叙记述文的人称有三种:①以“我”的口吻或角度睁开表达的为第一人称,如《故乡》《孔乙己》这种文章中,有的是作者自己,有的时虚假的人物。
②用第二人称记述,最贴切读者,令人感觉特别和蔼,如《谁是最可爱的人》③以“他”的口吻或角度叙事,能够不受时间,空间的约束,表达的角度比较灵巧《变色龙》3.剖析记述文的详略能突出表现文章主题的情节、场面写的详,其余的写的略。
阅读时,注意文章的详略安排,有助于抓住文章的中心。
《背影》抓住“背影”的细节描绘,表现了“父爱子”的主题。
4.领悟文章中描绘、谈论和抒怀的作用运用描绘手法,能绘声绘色地显现人物、事件和光景。
描绘主要有人物描绘(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细节等)、环境描绘。
记述文中谈论的目的在于对所记事件发布见解,表示态度,揭露其内涵起到“点睛之笔”的作用。
记述文中的抒怀有两种:①作者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叫做直接抒怀②寓情于景或托物抒怀,叫间接抒怀《石榴》二.写人记述文的阅读初中阶段所学的以写人为主的记述文,除小说外《孔乙己》《故土》,还有以写人为主的散文《回想我的母亲》《藤野先生》,小说中的人物是虚假的,而散文中的人物是真切的。
写人记述文与叙事记述文的阅读方法既有差别又有联系:1.经过剖析事件来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一个人的个性和道德就表此刻社会行为中,我们在阅读写人记述文时第一弄清作品的主人公做了哪些事,从而剖析主人公的思想性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现代文阅读方法指导资料大全语文考试制胜三大秘诀一、仔细审题:多想想题目到底要你答什么(内容),怎样答(形式),一般题读一、两遍,难度题必须读三、四遍。
二、用好草稿:用草稿的目的在于反复修改,力臻完美。
三、认真书写:工整规范,一目了然;清晰美观,百看不厌。
语文阅读分析常用名词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各种文体知识点及应试方法】一、记叙文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事件的经过、事件的结果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探究“如何整体感知?”阅读记叙文,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概内容。
这里所说的“整体感知”就是通过初步阅读对文章的基本内容和面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就是“整体感知”的几个要点。
1、整体感知的内容。
A、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B、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阅读记叙文时,我们通过对重点词语和关键句、段内涵的仔细揣摩,理清作者的思路和主要内容,领会文章内容和主旨,从而体会作者对生活、人性、世事的感悟、态度,了解作者所持的观点和感情。
整体感知文章的主旨及作者的情感或观点,这个也就是我们的答题的思想,在解题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这也就是我们所讲的答题时,能往中心上靠的,尽量往中心上靠,围绕作者的写作意图回答问题。
如《藤野先生》。
2、整体感知的方法A、不同的体裁有着不同的方法(1)写人的记叙文——一般侧重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
从描写人物时写的事件中分析人物,在每件事中的言行中概括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及性格特点,其中包括对人物的正面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和一些侧面描写。
如《最后一课》、《芦花荡》(2)记事的记叙人——抓住记叙的六要素,分析事件的意义和影响。
如《社戏》(3)写景状物的记叙文——抓住景物的特征,总体把握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蕴涵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抒情的方式。
如《春》。
B、整体感知有助于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抓住文章的重要内容和中心意思,从而能有效地梳理文章的脉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精要分析。
快速整体感知课文,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通过寻找中心句或中心段把握文章的主旨。
如每一段的中心句、课文开始和最后结尾的总结段落,或者还有写课文中间有明显的承上启下的过渡段。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2)通过归纳来进行提炼。
有的文章的中心意思分散杂全文各部分中,需要通过归纳各段的断意来提炼。
在记叙文中,中心有时比较含蓄,往往蕴藏在人物或事件的背后,需要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而有些文学作品更是往往意在其外,非深入进去不能挖掘其中丰富的内涵。
例如《社戏》一课,全文并未直接点明中心,只在最后一段文字中说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的好戏了。
”如果理解只停在表面,同学们会误以为本文主旨只是为了告诉读者“我”怀念的是好戏和好豆,而实际上这样的理解当然是很肤浅的,细究下去会发现并非如此。
(3)学会筛选文章信息,抓住关键性词语来理解作品的深刻含义。
所谓“关键性词语”,就是文中对表达内容、表达中心起重要作用的词语。
关键性词语通常是在通读全文,对作品内容有了一定了解后才能比较准确地找到。
找关键性词语的目的在与挖掘深刻、含蓄的思想内容或者文章写作的中心等。
如《背影》关键性的词语表现“我”对父亲感情的变化。
3、具体答题方法审清题意。
就是要分析题干要求,包含几层意思,其中透露了哪些信息。
只有搞清题意,我们才能更好地按要求做题,少走弯路,切中要害。
回扣原文。
找出题干考查点的出处。
从命题的考查层次上看,阅读理解的出题思路一般都很清晰,从分段考查到牵涉到上下几段概括总结,逐步过渡到对于全文内容的把握。
从段落上来看,考查一般情况下是从前往后,逐层深入,先分后合。
这样一来,为更好地回扣原文找到了一定的思路。
上下联系。
由回扣原文依照的切入点作为参照点进行文意上的上下联系,范围可能在本段之内,也可能涉及到上下几段内容。
在联系的基础上初步分析,划定答题所需的大体氛围。
在联系上一定要注意考虑全面,同时要抓关键,缩小范围。
分析综合。
就是在上下联系锁定的范围基础上,在头脑中对其加工组合,找出有效信息,概括总结,提炼要点。
在分析综合中要强调“要点”意识,因为评卷工作中是根据要点分配分值的。
这一过程最能体现思维能力,也是答题过程中至为关键的一环。
组织表达。
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将头脑中分析出的有效信息付诸卷面。
首先考虑用原文中的语句,如果原文中的语句量过大,就需要进行压缩,有效组织,用自己加工过的语句回答。
在答卷中,要注意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
书写要工整,避免错别字。
二、散文散文的分类: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考点及应试分析:1、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把握散文主题方法是:(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考题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要点:(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顺序散文中的顺序,一般包括:选取的材料顺序;段落顺序;句子顺序;词语顺序等。
(1)线索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我们形象称之为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
例如:《藤野先生》以“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和“我的爱国思想感情”为线索等。
考题形式:直接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或说说作者选择材料的依据等。
答题要点:找到线索,根据提问灵活回答。
关键是能判断准线索。
(2)顺序考题形式:(1)连续的材料或几个段落或词语能否调整顺序?为什么?(2)从原文中抽出一句话或几个词语,让你放回文中可以选择的几个地方。
答题思路:形式(1)要注意审题,有的题是不能颠倒顺序的,有的是可以颠倒顺序的。
出题人在出题时会有暗示;同时也要推敲材料和段落、词语之间的关系。
不管能还是不能,都要谈为什么。
思路是要看材料或段落、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参照说明文考点分析的顺序分析部分)。
形式(2)从原文中抽出的语句,往往是总结性的或承上启下的,一是靠考生的语感修养;二是对语句进行理性分析。
词语顺序也要凭借语感和理性分析,要分析语言环境和词语搭配的问题。
这样的题,往往是有选择答案,即使没有选择答案,也不要回答为什么,但思维过程要考虑道词语的逻辑顺序和词语搭配的习惯。
3、品味语言(1)字词含义:原文给一个词语的拼音,让你根据语境和拼音写出词语并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
这个考点是今年的必考题。
填写词语要靠平时的积累,解释词语要根据该词语所在的语境来推断。
答题思路:①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结合主题来答词语的含义;②根据该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推断。
注意:如果知道该词语的原始意义解释,一定不要忽略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2)词语妙用:考题形式:品评加点词语作用(妙用)或加点词语能否删除答题思路:①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②表达作用,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
③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3)哲理性语句的深层含义:这样的题,往往结合发展性考题来考(见考点5分析)。
有时,也会单纯考哲理性语句的含义,这样的考题,关键要抓住中心词,要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
4、表达方式的作用(1)描写的作用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人物描写等。
景物描写,主要考意境描写的作用,答题时,重点是景物描写对表达作者或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要严格区分小说景物描写与散文景物描写的不同(小说景物描写是渲染气氛或交代时令(季节),衬托人物;散文景物描写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或主题的);人物描写主要是考外貌、神态、动作、心理,有关细节描写的地方值得注意。
人物描写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2)议论的作用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此考点一般不单独出题。
(3)抒情的作用要注意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一般不单独出题,往往和词语表达考点结合起来考。
5、表现手法泛指写作上的方法,它必须是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写作的方法。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①写景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移情于景②咏物类——托物言志③怀古类——借景抒情、即事抒情④咏史类——借古讽今、借题发挥⑤送别类——即事抒情、即景抒情⑥边塞类——真抒胸臆、借景抒情等等有时也见衬托、对比、侧面描写、象征、卒章显志、讽喻、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实写虚、寓虚于实、虚实相生)手法等。
6、发展性考题(1)仿写此考点一般是给一个句子,让考生仿写一个或几个。
答题要点:①要读懂题旨要求,出题人让考生做什么,怎么做;②例句的关键词语是什么,要抓住关键词语思考、答题;③在没有答题思路的情况下,要考虑和例句关键词语相对、相同的词语,例如:关键词语是天空,你可以考虑大地、高山、海洋等,联想要丰富,思维开阔。
例句的基本思维模式是:XXX对象在XXX条件下,XXX怎么样。
例如:“没有蓝天的开阔,可以有白云的悠闲”就是这个公式的叠加使用,我们可以考虑:没有海洋的辽阔,可以有河流的彭湃;没有河流的奔腾汹涌,可以有小溪的清澈;没有高山的险峻,可以有土丘的秀气;没有高楼大厦的明亮,可以有草屋的温馨等等。
(2)谈感受这也是散文阅读的热门考题,可分为:①对描写对象;②对人物情感;③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④对文章某些内容或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等。
此考点灵活多变,把握的关键是:a、能准确读懂原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情感;b、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不能模棱两可;c、答题时,语言要流畅,不能出病句,语言要有层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