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2005年

合集下载

历年中央一号文件主要内容一览(2004-2012)

历年中央一号文件主要内容一览(2004-2012)

历年中央一号文件主要内容一览2004年-2012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主要内容:2012年《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支出、以及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

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投入中的主导作用,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2011年《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力争通过5-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同时将推进水价改革,稳步实行阶梯式水价制度。

力争未来10年水利年均投入较2010年高出一倍,并将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

将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

各级财政对水利投入的总量和增幅要有明显提高,进一步提高水利建设资金在国家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

2010年《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扩大农村需求,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引导信贷资金投向“三农”,三年内消除基础金融服务空白乡镇;适时出台刺激农村消费需求的新措施。

2009年《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2009年新土改,允许农民流转土地承包权。

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强化现代农业物质支撑和服务体系;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明确了旨在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一系列措施。

2008年《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提出财政支农投入及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提出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支农资金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支农资金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财政支农资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唐文芳财政支农资金是政府惠农政策的具体表现形式,对于促进我市农村发展、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科技含量、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通过几年来对财政支农资金的专项检查发现,这些专项资金在使用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财政支农资金的整体使用效益和政策效应的发挥。

因此,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存在的主要问题一、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总量不足。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国家逐步提高农业投入的总体水平。

国家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

从我市近几年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情况来看,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增长幅度大大低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而且对农业的投入缺乏增长机制。

如我市近三年预算内安排的财政支农资金均为380万元,资金投入明显不足且比例失调,部分有潜力的农业项目因资金投入不足而进展缓慢。

二、财政支农资金安排不严谨。

一是随意安排项目资金。

一些农业项目在审批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缺乏必要的可行性调研论证报告。

有些项目甚至以多个名目重复申报,或一个项目多个部门同时申报,因而在项目资金的安排上也不可避免地存在随意性。

二是资金分散,存在“撒胡椒粉”的现象。

从近几年审计的情况来看,财政支农资金安排的项目点多、面广,资金分散。

如2005年度市财政预算安排支农资金380万元,用于22个农业项目,其中安排市水利局水产技术推广站水产发展项目资金10万元,而市水利局将此资金却分散用于11个农业项目,平均每个项目安排资金不到1万元,虽然照顾了多数项目,但资金的使用效益却难以体现。

三是项目结构安排不合理,对生产性投入低而对非生产性投入高。

如2005年度财政支农资金安排的22个农业项目中,用于生产性的投入为100万元,占资金总额的27%,主要为重点基地建设等项目;用于非生产性的投入为280万元,占资金总额的73%,主要为专项补助经费和奖励等支出。

第章时间序列预测习题答案

第章时间序列预测习题答案

第10章时间序列预测从时间序列图可以看出,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额大体上呈指数上升趋势。

(2)年平均增长率为:。

(3)。

10.2 下表是1981年—2000年我国油彩油菜籽单位面积产量数据(单位:kg / hm2)年份单位面积产量年份单位面积产量1981 1451 1991 12151982 1372 1992 12811983 1168 1993 13091984 1232 1994 12961985 1245 1995 14161986 1200 1996 13671987 1260 1997 14791988 1020 1998 12721989 1095 1999 14691990 1260 2000 1519(1)绘制时间序列图描述其形态。

(2)用5期移动平均法预测2001年的单位面积产量。

(3)采用指数平滑法,分别用平滑系数a=0.3和a=0.5预测2001年的单位面积产量,分析预测误差,说明用哪一个平滑系数预测更合适?详细答案:(1)时间序列图如下:(2)2001年的预测值为:|(3)由Excel输出的指数平滑预测值如下表:2001年a=0.3时的预测值为:a=0.5时的预测值为:比较误差平方可知,a=0.5更合适。

10.3 下面是一家旅馆过去18个月的营业额数据月份营业额(万元)月份营业额(万元)1 295 10 4732 283 11 4703 322 12 4814 355 13 4495 286 14 5446 379 15 6017 381 16 5878 431 17 6449 424 18 660(1)用3期移动平均法预测第19个月的营业额。

(2)采用指数平滑法,分别用平滑系数a=0.3、a=0.4和a=0.5预测各月的营业额,分析预测误差,说明用哪一个平滑系数预测更合适?(3)建立一个趋势方程预测各月的营业额,计算出估计标准误差。

详细答案:(1)第19个月的3期移动平均预测值为:(2)月份营业额预测a=0.3误差平方预测a=0.4误差平方预测a=0.5误差平方1 2952 283 295.0 144.0 295.0 144.0 295.0 144.03 322 291.4 936.4 290.2 1011.2 289.0 1089.04 355 300.6 2961.5 302.9 2712.3 305.5 2450.35 286 316.9 955.2 323.8 1425.2 330.3 1958.16 379 307.6 5093.1 308.7 4949.0 308.1 5023.37 381 329.0 2699.4 336.8 1954.5 343.6 1401.68 431 344.6 7459.6 354.5 5856.2 362.3 4722.39 424 370.5 2857.8 385.1 1514.4 396.6 748.510 473 386.6 7468.6 400.7 5234.4 410.3 3928.711 470 412.5 3305.6 429.6 1632.9 441.7 803.112 481 429.8 2626.2 445.8 1242.3 455.8 633.513 449 445.1 15.0 459.9 117.8 468.4 376.914 544 446.3 9547.4 455.5 7830.2 458.7 7274.815 601 475.6 15724.5 490.9 12120.5 501.4 9929.416 587 513.2 5443.2 534.9 2709.8 551.2 1283.317 644 535.4 11803.7 555.8 7785.2 569.1 5611.718 660 567.9 8473.4 591.1 4752.7 606.5 2857.5合计——87514.7—62992.5—50236由Excel输出的指数平滑预测值如下表:a=0.3时的预测值:,误差均方=87514.7。

中国农业发展的现状、挑战与展望

中国农业发展的现状、挑战与展望

中国农业发展的现状、挑战与展望标签:自然农业生态环保康泊庄园杂谈作者所在机构: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贵州财经学院资源与环境管理学院摘要:本文总结了新中国成立后近50年农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深入分析了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文章认为,应当充分估计在城市化这一漫长的过程中农业发展面临的危机,并采取系统的、综合的措施予以有力的保护和支持。

农业是最古老的产业。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具有上万年的农业发展史。

有了农业这个行业才有了农民这个职业,而农业的生产空间和农民的生活空间也就形成了农村。

因而可以说,农业是“三农”问题的发端,也是“三农”问题的集中反映。

一、中国农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过去5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30年,中国在农业发展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人口虽然增加了2.4倍多(从1949年的5.4亿增加到2006年的13亿),但农业的生产增长速度超过了人口的增长,使得食物的可获得性得到很大的改善。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粮食产量由1949年的1亿多t,增加到1998年的4.9亿t以上,增产粮食近4亿t,年均增产800多万t;1952年,粮食人均产量仅有288kg,1978年为319kg,1998年达到400kg以上。

同时,人均食物能量摄入从20世纪60年代初的7117kJ上升到20世纪90年代末的10 885kJ,营养不良人口总数从1990--1992年的1.93亿下降到1997~1999年的1.16亿,农村贫困人口也从1978年的2.5亿人下降到2000年的2148万,创造了用占世界1/10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1/5人口的奇迹。

事实上,从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已经变成农产品净出口国,到90年代中期,中国已成为粮食的净出口国。

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是中国粮食增产的主要因素。

1949年中国粮食亩产水平(1亩=l/15hm,下同)只有68.6kg,到1998年全国粮食亩产达到300kg。

这期间粮食作物亩产增加231kg,增长3.4倍,而这期间粮食播种面积只增长了3.5%。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29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29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29号《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已经2005年8月17日部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公布,自2005年10月1日起施行。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促进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保证资金安全运行和有效使用,保证项目顺利实施,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农业综合开发是指中央政府为保护、支持农业发展,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设立专项资金对农业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的活动。

第三条农业综合开发的任务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第四条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包括土地治理项目和产业化经营项目。

土地治理项目,包括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建设、粮棉油等大宗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良种繁育、土地复垦等中低产田改造项目,草场改良、小流域治理、土地沙化治理、生态林建设等生态综合治理项目,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

产业化经营项目,包括经济林及设施农业种植、畜牧水产养殖等种植养殖基地项目,农产品加工项目,储藏保鲜、产地批发市场等流通设施项目。

第五条农业综合开发应创新机制,强化管理,实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共财政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和投资政策。

第六条农业综合开发实行“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滚动开发”的投入机制。

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安排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效益优先,兼顾公平;二)突出重点,兼顾一般;三)集中投入,不留缺口;第二章扶持重点第九条农业综合开发主要扶持农业主产区,重点扶持粮食主产区。

农业主产区按主要农产品产量和商品量以省为单位确定。

非农业主产区的省应确定本地区重点扶持的农业主产县(包括不设区的市、市辖区、旗及农场,下同)。

第十条土地治理项目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结合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基本农田。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财政支持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财政支持

不能有效提供公共品是市场配置资源的重要缺陷之一,为弥补市场失灵和市场缺陷, 社会保障应主要由政府财政供应。 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政支持的现实依据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社会 保障体系建设的薄弱环节之一。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农村老年人的规模不 断扩大,这样就使得其抚养系数逐年加大,传统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受到严峻挑战, 建立并完善农村社会养老制度是破解“三农”问题和建设新农村至关重要的一环。
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它始建于 20 世纪 90 年代初,1992 年,民政部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制订并下发后,农 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就在各地展开。但是,由于刚刚起步,此工作遇到了很多困难, 工作发展缓慢,但是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了加快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 步伐,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 2006 年 1 月大规模推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 设试点工作,此工作的首度展开以北京市为中心覆盖了大兴区等 8 个县市,到目前, 全国 25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 300 多个县市区旗都开展了新农保试点工作。按照 中央的部署,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主要来源是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财政补贴, 这种缴费方式 ,就要求必须有财政的资金支持投入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 中,这也就要求财政部门制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支持政策,在各级财政的资金管
政府不承担直接财力支持与兜底的责任,很难调动农民参保积极性。在这种养老 保险中农民要冒很多风险,例如投资失败的风险、物价变动的风险、基金被侵占的 风险等,国家不仅从这种不公正的保险方式中得到一大笔投资基金,还让农民出钱 养活了一大批管理人员,村集体大多数没有固定的收入和独立的资产,集体补助根 本实现起来非常困难,乡镇政府是通过财政资金拨款维持运行的。在这种缺乏国家 财政支持和集体补助落空的情况下,农民对投保已经失去信心,所以根本不会自愿 投保,这一重又一重的困难阻碍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脚步,现行制度也难以 为继。 三、对财政支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政策建议 (一)推进制度建设

第三章-财政投资性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

第三章-财政投资性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

在美国7000亿美元的救市计划中,减税的额度 为1500亿美元,所占比例超过20% 美国的7000亿美元并采取注资、减税等方式来 实现。简单地说,出钱的是政府,真正花钱的还 是企业。 2009年的8000多亿美元的救市计划中,针对个 人和家庭减税规模逾2500亿美元,是整个减税 计划的重心,未来两年将有95%的美国家庭从中 享受税收减免,而享受税收减免的企业只占很小 比例。这个计划为95%的就业者提供“劳者有其 酬”的减税福利,平均每人每年可减税400美元, 相当于每周实发工资多了13美元。
56.3
28.2
27.7
17.8
11.6
13.2
13.3
14.1
13.9
12.1
11.9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构成
年份 1981 1985 预算内 28.1 16.0 国内贷款 12.7 20.1 利用外资 3.8 3.6 自筹及其他 55.4 60.3
1990
1995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四、财政投资的决策标准
1、财政投资的特点 (1)不以营利为目的,注重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 (2)政府财力雄厚,一般投资于大型、长期项目。
(3)主要从事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好而经济效益 一般的投资。如社会基础设施以及农业、能源、 通讯、交通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领域。
2、财政投资的决策标准
(1)资本——产出比率最小化标准(或投入产出比 最大化) 依据:资源稀缺性 投入产出分析 资本投入较小,产出较大的项目 (2)资本——劳动力比率最大化标准 依据: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密集型项目) 资本有机构成越高,劳动生产率越高, 经济增长越快。 (3)就业创造标准 依据:政府投资创造现实和潜在就业机会的能力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PPT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PPT

❖ “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 不能单打一。但是说到最后,还是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 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 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 它,冲击它。” ——邓小平
❖ 党的十七大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 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社会保障发展滞后
2008年,中国政府预算安排社会保障支出 6684亿元, 占财政预算支出60786亿元的 10.99%,北欧国家税收80%—90%用于社会 福利,而美国税收30%—35%用于福利 居民消费需求不足,消费率从1990年的 48.8%降为2006年的36.3%。各国消费率大致 在60%~80%之间
——十七大报告
胡锦涛“七一”讲话
▪ 中国共产党90年来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 了人民;
▪ 中国共产党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 我们执政的权力,归根结底是人民授予; ▪ 正确处理好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是必须始终高度
重视的大课题; ▪ 新形势下要特别注意做好群众工作; ▪ 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通过每一个党员、每一
➢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对“怎样发展”问题的科学回答
❖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统筹国内改革和对外开放
❖ 统筹城乡发展
▪ 内涵:
➢ 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把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的重要位置综合考虑,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推进农业、农村经 济社会加快发展。
个领导干部来体现。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十分紧密的 联系,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 “民本”、“和谐”、“人与自然和睦相 处”等思想,这些思想至今仍然具有十分 重要的现代价值,也说明科学发展观的提 出有着十分丰富的思想渊源。

1978---012年,我国财政支出

1978---012年,我国财政支出

” 时

五、当前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特点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159878.3
184937.4 216314.4 265810.3 314045.4 340902.8 401202.0 441761.1
28486.89
33930.28 40422.73 49781.35 62592.66 76299.93 89874.16 108930.0
13.44
12.22 12.38 13.66 14.63 14.6 14.93 14.72 14.8 15.3
8.86
10.75 8.5 12.26 8.61 8.47 9.04 10.24 10.7 10.5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经济建设费 社会文教费
36.19 34.22 30.26 28.04 27.85 27.46 27.6 27.6 26.87 26.24 26.29 26.39
V形曲线形成原因: 图1反映了我国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变动趋势,可以看出,我国财政支出占 GDP比重呈现“V”型变化态势,这种变化趋势充分体现了我国经济转轨时期的特 征。
二、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趋势
•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情 况 • 随着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 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转轨,政府对经济的管 理也逐步从过去直接、微 观管理向间接、宏观管理 转变,与此相适应,财政 支出的重点逐步由偏重经 济建设转向公共事业和服 务方向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
年份 1978 1980 1985 经济建设费 社会文教费 64.8 58.22 56.26 13.1 16.2 20.38 国防费 14.96 15.77 9.56 行政管理费 4.71 6.15 8.53 其他支出 3.16 3.66 5.27

我国财政农业投资的现状、必要性、问题以及对策

我国财政农业投资的现状、必要性、问题以及对策

调研报告题目:专业:年级:姓名:学号:二O一二年十一月四日我国财政农业投资的现状、必要性、问题以及对策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社会安定、国家繁荣的基础保证。

同时,农业也是一个具有先天弱质性的特殊产业部门。

农业的重要性和弱质性决定了政府必须对农业发展予以大力支持与保护。

而政府财政对农业的投资是各国政府支持和保护农业的重要措施之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9亿多,占总人口约70%。

近年来, 从中央到地方, 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扶农的政策和措施, 加大了对农业投资的力度。

但是, 长期以来农业投资与其他产业投资的差距越来越大, 农业投入资金严重不足, 已成为农业基础脆弱、发展滞后的关键性因素。

在农业投资中, 财政投资具有特殊的示范作用, 因此研究财政对农业投资问题, 对我国农业发展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关键字 : 财政农业投资投资结构一、我国财政农业投资的现状不考虑价格因素,除改革开放之初的少数年份外,我国财政农业支出的绝对规模在逐年增长,尤其是从2004年开始,国家财政用于农业支出的总量出现了较大幅度提升,并在此后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

2008年国家财政用于农业支出总量达到了4502·8亿元,分别是改革开放初1978年的29·9倍和农村税费改革启动前1999年的4·2倍。

尽管我国财政农业总支出的绝对规模在持续增长但相对规模变化不大。

财政农业支出相对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各级政府对农业的重视程度。

1978—2008年,除少数年份外,我国财政农业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基本在7% ~8%,这与中央提出的“新增财力主要用于农村”的要求大不相符。

值得高度关注的是,我国财政农业支出结构存在明显的不合理,且目前尚无出现趋于合理的迹象。

主要表现在,一是支援农村生产和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支出比重过大。

改革开放以来,所有年份的支援农村生产和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支出占财政农业支出的比重都超过了50%,大多数年份的该项支出占财政农业支出的比重超过了70%;尤其是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占财政农业支出的比重过高,超过了40% (韩林,2009)。

财政投资性支出

财政投资性支出

年份 1981 1985 1990 1995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预算内 28.1 16.0 8.7 3.0 6.4 6.7 7.0 4.6 5.7 4.6
国内贷款 12.7 20.1 19.6 20.5 20.3 19.1 19.7 20.5 18.5 18.2
第五章 财政投资性支出
第一节 财政投资性支出的一般分析 第二节 基础设施投资 第三节 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 第四节 财政投融资制度
第一节 财政投资支出的一般分析 一、投资与经济发展
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和基础,是促进经济增长的 主要因素。 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投资可以增加社会有效需求,拉动经济增长。一 方面,投资需要购买资本品(生产资料),投资还需 要雇佣工人,总投资中大体有40%会转化为消费资金, 这又会增加社会对消费品的需求。——需求效应
利用外资 3.8 3.6 6.3 11.2 5.1 4.6 4.6 4.4 5.3 4.5
自筹及其他 55.4 60.3 65.4 65.3 68.2 69.6 68.7 70.5 70.5 72.7
表5-2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构成 (%)
4、政府(财政)投资的决策标准
资本-产出比率最小化
(2)投资可以增加社会有效供给,形成社会资产, 成为经济增长的物质基础。—供给效应
二、政府投资的特点、范围和标准
1、追求宏观效益、有能力进行大规模投资和长期投 资、注重社会效益 2、政府投资的范围
非政府部门不愿意投资或没有能力投资的项目。
3、政府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地位和作用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构成
第三节 财政对三农的投入 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 展

2005年 收支分类科目

2005年 收支分类科目

2005年收支分类科目摘要:一、引言二、2005 年我国收支分类科目的概述三、各项收支的具体情况1.财政收入2.财政支出四、收支分类科目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五、结论正文:一、引言收支分类科目是反映一个国家财政收支状况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通过对2005 年我国收支分类科目的分析,以了解当年的财政状况以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2005 年我国收支分类科目的概述2005 年,我国继续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调整收支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在这一年,我国财政收入和支出分别包括了税收收入、非税收入、债务收入和支出等分类科目。

三、各项收支的具体情况1.财政收入2005 年,我国财政收入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其中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税收收入中,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占据主要地位。

非税收入中,国有资本经营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成为重要组成部分。

2.财政支出2005 年,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对民生、社会保障、科技创新、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投入不断加大。

其中,教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和基础设施建设支出占据前列。

四、收支分类科目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2005 年我国收支分类科目的执行情况对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为政府提供了充足的财政资源,保障了国家重大项目的建设和社会福利的提高。

同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民生、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投入,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

五、结论通过对2005 年我国收支分类科目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财政收入和支出结构的不断优化,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取消农业税后,对农民负担的影响.ppt

取消农业税后,对农民负担的影响.ppt

1.3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水平仍在拉大 另据统计,2007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13786元,比2006年增长 17.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2%, 加快1.8个百分点。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40元,比上年 增长15.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9.5%,加快2.1个百分点。
1.大力推进农村市场化建设. 2.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 3.转变政府职能,为农民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 4.支持乡镇企业发展,提高农民非农收入. 5.采取综合措施,化解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对 农民增收的负面影响 6.构建城乡一元化的税收体系,减轻农民税收 负担
3.2 缺乏有效的信息导致农业生产 具有盲目性
在我国当前大部分农产品过剩的形势下,这 种思想往往会造成 : →第一年年底某农产品价格上涨 →第二年该农产品供给过剩 →第三年该农产品价格下跌 →第四年该农产品短缺 →第五年该农产品价格上涨 对处于恶性循环困境的农民,其收入很难做 到稳定的增加。
3.3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导致农民 实际收入下降 近两年来一些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均 有一定幅度上涨,随着国际油价的变化又 出现了柴油等成品油价格上调的趋势,农 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势必影响到农民 纯收入的增加。 当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时,农民购买 农业生产资料的支出金额增大,农民收入 增幅相应减少。 。
2.1 指标选取和模型构建
模型构建: 模型构建:本文在计算农民税费负担及政府对农村资金投入对农民人均收 入的影响时,采用C-D生产函数方法,运用双对数线性模型。模型为 生产函数方法, 入的影响时,采用 生产函数方法 运用双对数线性模型。模型为: log (R)=C+a1log(I)+a22log(T)+δ R为:农民人均收入;I:政府对农村资金投入;T:农民人均税费负担;C 为 农民人均收入; :政府对农村资金投入; :农民人均税费负担; 为常量, 为随机误差项 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很多, 为随机误差项。 为常量,δ为随机误差项。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很多,其它因素我们将其并 入随机误差项。 入随机误差项。 分析我国农民税费负担的变化特点,我们可以从图中可以看到, 分析我国农民税费负担的变化特点,我们可以从图中可以看到,由于国家 政策的变化, 年前与2005年后农民税费负担、农民收入都有较大变化。 年后农民税费负担、 政策的变化,2005年前与 年前与 年后农民税费负担 农民收入都有较大变化。 所以我们对这两个阶段分别做实证分析, 所以我们对这两个阶段分别做实证分析,对比其结果

我国财政支持“三农”政策

我国财政支持“三农”政策

我国财政支持“三农”政策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建设农业,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人与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五个统筹”的要求,这不仅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突破和创新,而且是有效解决“三农”指导思想的重大创新和转变,对于制定实施新时期财政支持“三农”政策,做好新时期财政支农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指明财政支农的方向。

长期以来,国家财政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方针政策,在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供给能力,改善生态环境,抵御自然灾害和农村扶贫开发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并且逐步形成了与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相适应的财政支农政策体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农业农村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三农”问题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对于财政支农工作来讲,就是要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针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业农村发展的实际,从城乡协调、社会经济协调、人与自然协调、地区协调的大局、全局出发,以人为本,围绕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深化农村全面改革三大任务,积极调整和完善财政支农政策,逐步转变财政支农方式,加强管理,提高效益,努力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一、财政支持“三农”政策历史沿革和基本发展趋势财政支持“三农”政策是国家财政通过分配和再分配手段促进解决“三农”问题一系列政策的总和。

财政支农政策的制定实施受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制度、国家财力和不同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目标任务,带有鲜明的特征。

(一)财政支农政策的历史演变。

从新成立起,财政支农政策随着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

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58)。

这一时期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当时国家财力还比较薄弱,为了稳固新生的政权,国家逐步对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以保证化的推进。

我国各项财政支出共53页文档

我国各项财政支出共53页文档

• 从国际比较来看,发达国家公共教育支出 占GDP比重高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 平越高,比重也越大。2019年公共教育经 费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为5.2%,发达国 家为5.5%,发展中国家为4.6%,最不发达 国家达到3.6%,而我国仅为2.41%,不仅
17.91
22.4
3.99
18.42
24.66
3.74
20.92
2000-2019年我国财政支出情况折线图
500000 450000 400000 350000 300000 250000 200000 150000 100000 50000
0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GDP
99214.6 109655.2 120332.7 135822.8 159878.3 184937.4 216314.4 265810.3 314045.4 340902.8 401202 441761.1
全国
15886.5 18902.58 22053.15 24649.95 28486.89 33930.28 40422.73 49781.35 62592.66 76299.93 89874.16 108930
行政支出
与外国的比较
• 2019年国家财政收入3.9万亿,占GDP的 19.5%,虽然只比美国联邦财政收入占GDP 的16%高出3个百分点,但美国政府财政开 支的73%用于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 文化等公共产品,行政开支只占10%,而 中国政府开支只有25.5%用于公共产品提供, 行政开支却占38%。
• b 2019年我国两会召开以后,在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草案中指出:我国教育支出在 GDP中比例首次突破4%,说明我国越来越 重视教育。

灰色系统理论下农民增收的影响因素研究

灰色系统理论下农民增收的影响因素研究

灰色系统理论下农民增收的影响因素研究摘要:基于国家财政支农视角,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分析方法,通过对农民增收影响因子的灰色关联度的计算和排序,得出不同因子对提高农民收入影响的定量结果。

结果表明,在国家财政的3项主要农业支出中,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各项农业事业费对农民收入影响最大,其他依次为四项基本补贴和农业社会事业发展支出。

关键词:财政支农;灰色系统理论;农民增收中图分类号: d422.7;f126.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03-0727-03近几年来,国家对农业的关注程度逐年增强。

2004年以来,连续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在关注“三农”问题;从促进农民增收到保证农民持续增收,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到积极发展现代农业,2011年和2012年更是细化到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和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具体措施上。

可见,我国政府不仅在宏观战略上对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做出部署,更在微观实践层面上采取了具体措施,为能彻底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支持。

在这一过程中,农民自身主观能动性固然是关键因素,而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支持才是顺利达到目标的根本保障。

1 国家财政支农概况从投入的绝对量来看,2004-2011年我国财政对农业投入呈持续增加态势。

从2004年的2 337.6亿元到2011年的10 497.7亿元[1],平均年增长率达到24.4%,其中2008年增幅最大,比2007年增长了38.8%(图1)。

从投入的相对量来看,我国财政用于农业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呈稳定上升趋势,由2005的7.2%上升到2011年的9.6%,提高了2.4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不论是从绝对量还是相对量看,国家财政对农业投入的规模都呈现出增加势头,突显出我国政府对“三农”问题关注的持续性。

2 灰色系统理论概述2.1 灰概念和灰系统灰概念是“数据少”与“信息不确定”两个概念的整合。

国家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2011年11月11日在全国财政教科文暨事业资产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国家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2011年11月11日在全国财政教科文暨事业资产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坚持科学发展推进改革创新努力开创财政教科文和事业资产管理工作新局面——在全国财政教科文暨事业资产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国家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2011年11月11日)同志们: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国财政教科文暨事业资产管理工作会议。

这次会议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召开,意义重大。

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总结交流“十一五”时期工作的经验,分析面临的形势,研究提出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思路,部署今后三年的重点工作任务。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的回顾“十一五”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国内生产总值实现翻番,总量跃居世界第2位;全国财政收入累计30.3万亿元,年均增长21.3%。

在经济和财政实力不断壮大的同时,教科文事业快速发展。

各级财政部门、主管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领会、准确把握中央关于教科文事业发展和财政工作的部署和要求,求真务实、开拓进取,财政教科文和事业资产管理工作迈上了新台阶,取得了新成绩。

(一)财政教科文投入大幅增长“十一五”时期,各级财政部门建立健全财政教科文投入增长机制,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投入规模迅速扩大。

2006-2010年,全国财政教科文累计支出6.38万亿元,比“十五”时期的2.48万亿元增长了1.57倍,年均增长23%,高于全国财政收入年均21.3%的增长速度。

“十一五”时期,全国财政教育累计支出4.45万亿元,年均增长22.6%;科学技术累计支出1.37万亿元,年均增长25.2%;文化体育与传媒累计支出5615.14亿元, 年均增长20.9%。

在此基础上,各级财政部门着力调整和优化投入结构,财政教科文投入进一步向农村教育、农业科研、农村文化倾斜,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向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向困难群体倾斜。

比如,“十一五”时期,中央财政用于农村义务教育的支出由2005年的330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429亿元,增长了3.3倍;用于农业科研的支出由2005年的36亿元增加到101亿元,增长了1.8倍;用于农村文化的支出由2005年的3.65亿元增加到74亿元,增长了19.3倍,等等。

第五章 购买性支出二

第五章 购买性支出二



5.1.2 我国农业支出规模的变化


1.农业支出的相对规模不稳定 2.地方财政农业支出的增长缓慢 3.财政支农效率下降
用农业增加值占农业支出的比重来衡量的财政 支农效率,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原因有: (1)资金使用结构不合理 (2)支农方式不合理 (3)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分散 (4)支农政策执行成本高
13.13 8.80
238.03 158.57
5.60 8.25
42.82 49.51
61.23 4.96
“七五”
“八五” “九五” “十五”
1167.77
2271.95 4938.88 9579.88
9.08
9.32 22.58 37.43
836.08
1665.93 3141.21 6.9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构成
年份 1981 预算内 28.1 国内贷款 12.7 利用外资 3.8 自筹及其他 55.4
1985
1990 1995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16.0
8.7 3.0 6.4 6.7 7.0 4.6 5.7
20.1
19.6 20.5 20.3 19.1 19.7 20.5 18.5








在实践中,财政在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中的 支出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形式: (1)直接投资,即政府将一部分财政资金直 接投资于某些项目。其特点是政府以投资主体身 份进行投资,并直接经营投资项目。 (2)对国有企业投资,这在发展中国家比较 常见。 (3)股份投资,即政府作为投资方之一,通 过股份制形式,与其他投资主体一起,共同参与 投资主体管理,并参与收益的分配。

俄罗斯

俄罗斯

• 3฀ 边境高保护政策。俄罗斯是农产品贸易 净进口国, 进口产品主要是畜禽等肉蛋类产品。 俄罗斯的国内外农业政策与其生产与贸易结 构密切相关, 目前主要通过市场准入、关税和 动植物检疫保护等手段实施边境高保护政策。 俄罗斯实施的生产者支持主要是通过国内消 费者以高于国际价格购买产品来实现转移支 付的。相反, 出口导向的谷物部门却面临低于 世界水平的价格。
• 1.政府支持合作社的措施 • 对于消费合作社的发展,从联邦总统、政 府总理到各级行政领导,都给予高度重视 和支持。联邦政府每年都与合作社签署协 议,视合作社服务内容给予相应政策扶持。 支持内容主要包括:
• 一是依法处理与合作社的关系,向合作社提 供房屋租金、税收、电费等诸多优惠,允许 合作社从利润中税前提取部分利润,建立合 作发展基金;二是帮助合作社开拓经营服务 领域;三是为合作社提供力所能及的公共服 务,协调合作社与社区的关系,帮助合作社 解决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等。
• 导致俄罗斯农业进口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一是2000~2008 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率达到7%,导致消费者收入水平和食品购 买能力不断提高;二是卢布不断增值(目前 已经大大高于1998 年经济危机之前的水 平),导致进口产品价格低于国内产品;三 是尽管农产品平均进口关税从2000 年的 10%增长至2008 年的18%,但是与世界平 均进口关税19%相比,俄罗斯农业贸易政策 对农产品进口的限制仍然不是01 年,俄罗斯通过了农业土地改革法, 为创建农业土地市场和解决土地的所有权、 购买、出售、出租等问题铺平了道路。同年, 政府还通过立法简化了税收制度,并且降低 了税率。2005 年,俄罗斯政府将卫生、教 育、住房和农业确定为国家重点扶持领域。 2005~2007 年间,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支出 增长87%,达到57 亿美元。

财政学之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财政学之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二、 财政对“三农”投入的特点 (一)“三农”投入的一般特点 (二)我国“三农”投入的特殊性
《财政学》(第五版) 陈共 主编
第三节 财政对农业的投资
我国“三农”投入的特殊性 1.我国当前农业生产率和收益率低下,自身
难以产生满足自身发展的积累。 2.我国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
段。
第四节 财政投融资制度
二、我国的政策性银行
(一)“三大”政策性银行概况 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是我国的三大政策性
银行。 政策性银行是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或政府的相关决策进行投融资活动的金融
《财政学》(第五版) 陈共 主编
第四节 财政投融资制度
财政投融资的意义
1.财政投融资是我国经济发展初级阶段的需要。 2.财政投融资的特点(特点在于既体现政府政策取
向,又按照信用原则运营,投资的主要领域是先行资 本或公共物品。) 3.财政投融资可以形成对企业和商业银行投资的诱 导机制。
《财政学》(第五版) 陈共 主编
《财政学》(第五版) 陈共 主编
第一节 财政投资支出的一般分析
(二)政府投资(指预算内基本建设支出)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 的地位和作用
1.基本建设投资的分类
(1) 按投资的费用构成分为: 建筑安装工程费 占50-6-%
设备、工具、器具购置费 其它基建费用 土地征用费
青苗补偿费 搬迁费等 (2) 按基本建设规模分为:大型、中型、小型建设项目 (3) 按建设项目的性质分为:新建、改建、扩建、恢复建设
第四节 财政投融资制度
财政投融资的基本特征
1.财政投融资是一种政府投入资本金的政策性融资。 2.财政投融资的目的性很强,范围有严格限制。 3.计划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 4.财政投融资的管理由国家设立的专门机构——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