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7课屈原》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屈原》优秀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屈原》优秀教案

17屈原(节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情况。

2.掌握本课的重点字词。

3.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初步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角色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丰富想象的特点,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孕的深意,培养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引导学生塑造健全高尚的人格。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初步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

教学难点1.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丰富想象的特点,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孕的深意,培养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相信大家都知道端午节吧?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等,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后来楚国诗人屈原于端午节投江自尽,端午节就变成了纪念屈原的节日。

今天,我们就走进课文《屈原》,来了解一下这个著名爱国诗人的故事。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原名郭开贞,文学家、诗人、剧作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代表作有诗集《女神》(1921年,第一本新诗集)、历史剧《屈原》《虎符》《南冠草》《王昭君》等。

2.背景资料《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发动“皖南事变”。

作者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创作了历史剧《屈原》,展示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以批判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

这部剧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3.知识链接戏剧文学:概念:“戏剧文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戏剧文学专指话剧剧本;广义的戏剧文学指话剧剧本、歌剧剧本、戏曲剧本。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17屈原》优质课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17屈原》优质课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17屈原》优质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17屈原》是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一生,以及他创立楚辞、推广民间文学的丰功伟绩。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到屈原的生平事迹,感受到他的爱国情怀,同时也能欣赏到楚辞的独特魅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对于屈原这位历史人物的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在学习这篇课文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进一步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楚辞的特点。

此外,学生还需要在课堂上充分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从而激发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祖国的忠诚。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朗读并背诵课文,掌握屈原的生平事迹,了解楚辞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屈原的生平事迹,楚辞的特点。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屈原的画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代文学知识,激发学生对屈原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并初步了解楚辞的特点。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深入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表现手法,总结楚辞的特点。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重点解析课文的难点和重点句子。

5.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6.总结拓展:让学生谈谈对屈原的印象,以及他们对爱国情怀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屈原》优质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屈原》优质教案

17屈原(节选)郭沫若◇教材分析◇本篇节选是屈原在自尊的灵魂遭受最深凌辱、生命危在旦夕之际叩问天地表达自身理想的宣言书。

“独白”以诗意化的语言赋予自然雷电以神力,让雷电化作手中的倚天长剑,去劈开黑暗,去焚毁这黑暗中的一切。

本文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屈原厌恶污浊的现实官场,坚持清白、渴望光明、热爱祖国、坚持正义的理想与追求。

它以史为题材,以剧为形式,以诗为灵魂,表现了抗战时期人民的抗战要求和同仇敌忾的民族精神。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剧本知识,培养学生对各种文艺表现形式的兴趣。

2.反复吟诵,体味戏剧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中蕴含的强烈感情。

3.体会文章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过程与方法】1.诵读法:让学生在“听读、诵读、赏读”的回环反复的阅读过程中,体味、理解文章内容。

2.点拨法:采取点拨指导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各个意象的象征含义。

3.合作探究法:通过分组交流、讨论活动,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受,理解课文,走近人物,体会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屈原抨击黑暗、热爱祖国、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难点◇1.重点:(1)品味语言的抒情效果,理解作品蕴含的深刻的思想内涵。

(2)理解文中各个意象的象征意义。

2.难点: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升华文章主题。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薄暮雷电,归何忧?厥严不奉,帝何求?”两千多年前,一位伟大的诗人向世界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在这疑问中铭刻着他对身处危机中的国家的深深忧虑。

1942年,祖国同样面临内忧外患,另一位诗人郭沫若借话剧《屈原》也抒发了一首有关风、雷、电的慷慨激昂之歌。

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悲壮的诗歌就是要感受这些先辈的爱国情感,并用我们的声音再现那个时代的悲壮场景。

二、预习检测(一)疏通字词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国殇.(shāng)诡谲.(jué)伫.立(zhù)瘦削.(xuē) 收揽.(lǎn) 睥睨..(pìnì)稽.首(qǐ) 鞠躬..(jūɡōnɡ)2.理解重要词语的词义。

九年级语文下册《屈原》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屈原》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屈原》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屈原》的基本内容和主旨2.理解《屈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3. 正确运用汉字和词语,特别是意境深远的语言表示方式二、教学重难点1. 《屈原》的基本内容与主旨2. 《屈原》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3. 意境深远的语言表示方式三、教学过程1.导入(1)用多媒体展示《屈原》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屈原的威严和不屈的精神。

(2)引导学生讨论屈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整体阅读《屈原》初步了解《屈原》的主要内容。

可分为三部分:(1)《离骚》描述了屈原思乡之情和忧国忧民之心,体现了他为民请命的精神状态。

(2)《天问》通过问天地,揭示了屈原痛苦失意的心情,并表现了他对国家民族的无限怀念和思念。

(3)《九歌》以华丽的文字描绘了一幅美好而深情的画卷,表达了对雄浑大气、温馨浪漫、秀丽多姿的自然景观和生命韵味的热爱和崇敬。

3.细读《离骚》(1)理解“离骚”之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离骚”并进行解释。

(2)分析《离骚》的内容和主旨通过细节描写和富有情感的叙述,学生应能够把握《离骚》中描绘的“离愁别绪”、“感国忧民”等主题,理解“忧民、爱国、执着不捷”的精神。

(3)体会《离骚》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用旋律性极强的韵文,以生动的形象深入人心地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了古代汉文化优秀的意象表现手法。

4.阅读《天问》(1)学生根据自己对《天问》的理解,独立或小组写一篇文章。

(2)让学生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写作和感想,并进行互动交流。

5.阅读《九歌》(1)了解《九歌》的文化背景。

让学生自主搜索相关知识。

(2)分析《九歌》的诗意表现手法,领悟《九歌》中蕴含的哲学思考和文学创作方法。

(3)体验《九歌》的意境与美感,鲜明的情感和深远的人生哲思。

可以设立“九歌写作坊”,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感受,可采用美术、音乐、诗歌等方式表现对《九歌》的理解与感悟。

6.总结与评价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和心得,并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思,提高自我认知和管理能力。

2023年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课题17《屈原》--教案

2023年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课题17《屈原》--教案

《屈原(节选)》教学设计【学习内容】教材:《屈原(节选)》【学习目标】1.自主阅读,了解剧本的主要特点,理解对白或独白的作用。

2.了解舞台说明,讨论交流,概括其作用。

3.有感情地朗读屈原独白,理解独白的内涵,体会独白中各种意象的象征意义。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戏剧的基本特点,今天我们走进戏剧,看看其中包含哪些具体内容,去感受戏剧的魅力。

二、品读课文,揣摩台词含义1.品读《屈原(节选)》里的对白和独白。

小组合作分工,选择感兴趣的片段,分角色朗读,注意人物表情、语气的差异,尽量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情感的变化,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台词,就是剧中人物所说的话,包括对白、独白、旁白等。

剧本主要是通过台词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

因此,台词语言要求能充分地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份和思想感情,要通俗自然、简练明确,尽量口语化,要适合舞台表演。

对白是两个或多个人物交谈的话;独白是人物在舞台上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时说的话;旁白是剧中某个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从旁侧对观众说的话。

2.通过分角色朗读开端部分,思考:靳尚和郑詹尹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二1人的对话与屈原的独白有什么联系?答案示例:对话的主要内容是商议如何处置屈原。

屈原在独白中对风、雷、电进行了一番颂歌,展示出的光明、磊落、冲破黑暗、睥睨一切的胆识和勇气,与前面靳、郑二人的猥琐、阴暗、奸诈形成鲜明对比。

二人的密谋、对话把他们和屈原的矛盾冲突推到顶点,既引出屈原的出场,也为后续情节的展开奠定基础。

3.通过反复朗读屈原独白,分析抒情对象的象征意义及其表达了屈原怎样的思想情感,以此探究作品主旨。

答案示例: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无形的长剑:象征坚定的信念。

“土偶木梗”的群像: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象征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

文中屈原借助于讴歌伟大的自然威力,抒发了对摧毁黑暗的渴望和对这种伟大正义力量的赞美。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7屈原(节选)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7屈原(节选)教案新人教版
其次,我发现学生在理解《离骚》的艺术特色方面存在一定难度。由于《离骚》的语言风格独特,用词古雅,学生们可能缺乏足够的文学基础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因此,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通过提供更多的例子和解释,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此外,我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教学和分组讨论的教学手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多媒体教学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屈原的文学魅力,分组讨论则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力和合作能力。这些教学手段的使用,使学生们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2.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与屈原相关的视频资料,如屈原的生平介绍、古代楚辞朗诵等,丰富学生的感官体验,提高学习兴趣。
(2)网络教学平台:利用教学软件,发布预习任务、课后作业等,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3)在线讨论区:设立在线讨论区,让学生在课下针对课文内容展开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然而,我也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我在讲解重点难点时,有时过于强调理论,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感受和理解。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实际理解和感受,通过举例和比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重点题型整理
1.请简述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答案:屈原是战国末期楚国的诗人和政治家。他曾任楚国的三闾大夫,因主张改革政治,遭到贵族排挤,被贬为三闾大夫。屈原在政治上的失败使他转向文学创作,创作了许多著名的诗篇,其中最著名的是《离骚》。《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之一,表达了屈原的爱国情怀和理想追求,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请阐述屈原的爱国情怀和品德修养。
答案:屈原的爱国情怀和品德修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024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7屈原(节选)教案新人教版

2024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7屈原(节选)教案新人教版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屈原(节选)》文本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屈原(节选)》问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知识拓展:
介绍与《屈原(节选)》内容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屈原(节选)》文本内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突出《屈原(节选)》重点,强调《屈原(节选)》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屈原(节选)》的文本分析和象征意义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九歌》:屈原的又一代表作,欣赏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哲理。
《天问》:屈原的诗歌作品,探讨宇宙、自然和人生的奥秘。
《楚辞》:收录了屈原、宋玉等楚辞作家的作品,了解楚辞的特点和风格。
《楚辞校注》:对楚辞作品进行校注和解读,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本。
《屈原研究》:学术论文集,深入研究屈原的生平和创作。
2.课后探究:
屈原的《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它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哲理感染了无数读者。屈原通过自己的经历,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感情,他的作品至今仍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历史意义。
在课堂互动环节,同学们积极参与讨论,提出了一些很有见地的观点。通过这次学习,我们不仅提高了语文素养,也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下列关于屈原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文学家。
B.屈原的主要成就是发明了楚辞。

九年级语文下册《屈原》教案优秀范文三篇

九年级语文下册《屈原》教案优秀范文三篇

九年级语文下册《屈原》教案优秀范文三篇教育是石,撞击生命的火花。

教育是灯,照亮夜行者踽踽独行的路。

教育是路,引领人类走向黎明。

因为有教育,一切才都那么美好,因为有教育,人类才有无穷的希望。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九年级语文下册《屈原》教案优秀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九年级语文下册《屈原》教案优秀范文一一、教学目标(-)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二)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四)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二、难点、重点分析(一)课文第一部分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

第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

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分析:王甚任之:“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左徒:楚官名。

相当于上大夫而次于令尹。

在国王左右参预政事,起草诏令,是相当重要的职位。

) “王甚任之”的原因:①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暇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以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

(古代姓比氏大,后来姓氏不分。

)②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明、娴,形容词用作动词,这两句状语后置。

)(二)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分析: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根子在于“争宠而心害其能”。

按:“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一句有两种理解。

《教学参考书》的译文是:“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改动,屈平不赞同”。

与课文注释相左。

依教材对“夺”、“与”的注释,应译作:“上官大夫看见了想抢过去(看),屈原不给。

”“因谗之日:‘……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资料认为,“曰”、“以为”重复,疑有衍文,此说似不妥。

如重新标点,作“……平伐其功,曰:‘(王)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九年级语文下册 17 屈原(节选)(教学设计)-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17  屈原(节选)(教学设计)-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第17课《屈原(节选)》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剧本特点和阅读的方法。

2.关注戏剧冲突及舞台说明,把握戏剧的主题。

3.通过鉴赏语言,感知人物形象。

4.解读独白中的物象,理解郭沫若创作该主题的用意。

【教学重点】1.了解剧本的特性和阅读方法,掌握剧本的基本要素,如角色、情节和舞台说明等。

2.深入理解屈原的戏剧冲突和舞台说明,把握其主题和深层含义。

【教学难点】1.通过鉴赏屈原的台词,感知其丰富的人物形象和内心世界,理解他的情感和思想。

2.解读屈原独白中的物象,理解郭沫若创作该剧的深层用意和主题。

【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看视频,了解屈原一生。

2.郭沫若历史剧《屈原》写于1942年,它在重庆一上演就赢得了全城空巷的轰动效应。

该剧所塑造的屈原的光辉形象成为当时鼓舞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精神力量。

今天我们就走进《屈原》的第五幕第二场,近距离感受它的艺术魅力。

二、检查预习1.作者介绍【郭沫若】(1892~1978):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

代表作有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虎符》《高渐离》《南冠草》。

2.了解背景这是一部历史剧,创作于1942年。

当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极为黑暗的时候。

半壁河山沦于敌手,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并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军民,掀起反共高潮。

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以抨击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

3.了解作品《屈原》全剧分为“橘颂”“受诬”“招魂”“被囚”“雷电颂”五幕,虽然只写了屈原一天的生活经历,却具有高度的历史概括性。

这篇著名的长篇抒情独白用风雷电与黑暗的撞击,表达了屈原与旧世界决绝的心声,充溢了对光明的讴歌和向往。

人们可以在这个历史形象中看到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

4.字词积累①正音正字靳(jìn)尚俄顷(qǐng)商於(yú)脚镣(liào)瘦削(xuē)污秽(huì)稽(qǐ)首咆哮(páo xiào)木梗(gěng)虐(nüè)待三闾(lǘ)鞺(tāng)鞺鞳(tà)鞳②理解词义:国殇(shāng):为国牺牲的人。

第17课《屈原》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7课《屈原》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屈原(节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情况。

2.掌握本课的重点字词。

3.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初步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角色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丰富想象的特点,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孕的深意,培养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引导学生塑造健全高尚的人格。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初步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

教学难点1.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丰富想象的特点,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孕的深意,培养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

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

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

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分享阅读感受,了解戏剧知识1.分享阅读感受。

师:本单元是戏剧单元,课前大家已阅读过这三篇剧本,下面请大家先来说说自己从这三篇剧本中感受到了什么。

提示:用“我喜欢这部戏,从中我看到了/ 感受到了/ 读出了。

”的句式谈谈。

预设我喜欢《屈原》这部戏,从中我看到了一个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的屈原。

我喜欢《屈原》这部戏,从中我读到了气势磅礴的语言,感受到了炽热奔涌的感情,看到了高贵纯净的灵魂。

我喜欢《天下第一楼》这部戏,从中我读出了曲折复杂的情节,看到了时代的风云变幻、命运的沉浮、人世的沧桑。

我喜欢《天下第一楼》这部戏,从中我读出了个性鲜明的人物,感受到了浓郁的京腔京韵。

我喜欢《枣儿》这部戏,从中我感受到了男孩对父亲的期盼和对父爱的渴望。

…………通过讲解让学生简单了解戏剧文体的相关知识,对戏剧有初步了解。

第17课《屈原(节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7课《屈原(节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屈原(节选)教学目标1.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

2.能够在朗读中把握人物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3.赏析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4.学习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及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1.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

2.能够在朗读中把握人物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难点:赏析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研讨法教具准备课文朗读录音和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设计:[预习导学]1、上网或查资料了解戏剧知识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是文学体裁的一种。

戏剧的文学部分,通称剧本,是文学的一大类别,与诗歌、散文、小说并列。

(1)戏剧种类:根据内容性质分为:悲剧喜剧正剧根据表现手段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歌舞剧、哑剧根据结构形式分为:独幕剧、多幕剧根据演出场合分为:舞台剧、街头剧、广播剧、电视剧根据作品反映的时代分为:现代剧、历史剧(2)剧本的内容:剧本通常包括两部分:人物自身的台词,包括对白(对唱)、独白(独唱)、旁白(旁唱)等。

舞台说明,就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布景、服装、道具(舞台背景)以及对剧中人物形象特征、形体动作及内心活动的描述,对场景、气氛的说明等(舞台提示)。

(3)戏剧的特点:戏剧的基本要素是矛盾冲突,通过具体的舞台形象再现社会的生活斗争,激发观众强烈的情感反应,达到熏陶教育的目的。

第一、剧本的结构必须遵循空间和时间高度集中的原则。

第二、剧本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

第三、剧本主要靠人物用自己的语言和动作来表现自己的性格。

2、上网或查资料了解郭沫若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

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曾任全国文联主席。

“继鲁迅之后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邓小平)。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7屈原节选教案新人教版5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7屈原节选教案新人教版5

第17课屈原(节选)【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理解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体会语言的抒情效果。

3.学习屈原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情境导入】每年农历端午,我们都会划龙舟、吃粽子,同学们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一风俗习惯吗?那是为了纪念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屈原正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呼唤风、雷、电,那他期盼的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戏剧《屈原》。

【新课解读】一、整体感知——理思路(一)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大意。

明确:第一部分:写靳尚和郑詹尹禀承南后郑袖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

第二部分:写屈原的内心独白,表现了屈原的忠贞不屈和正气浩然的英勇悲壮形象。

(二)读“雷电颂”部分,回答问题。

1.请同学们自由诵读全文,谈谈自己的诵读感受。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引导、补充:(1)从文章形式看——全文都是屈原的内心独白。

(2)从语言特点看——是一首激情澎湃、气势雄伟的散文诗。

(3)从创作风格看——文中的屈原和急风、怒雷、闪电这些雄伟的自然力量融合,想象奇特,气势宏伟,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2.结合本文的创作背景,分析屈原的内心独白表达了哪两个方面的思想内容?体现在课文的结构层次方面是怎样的?教师讲述创作背景:《屈原》创作于1942年。

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极为黑暗的时候。

半壁河山沦于敌手,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并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的军民,掀起反共高潮。

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以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他说:“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便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里去了。

”小组交流,教师提问、明确:这段独白表达了屈原歌颂风雷电、怒斥神祇的两方面的思想内容:第一部分(从“风!你咆哮吧!”至“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了吧!”):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量,表达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7课《屈原》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7课《屈原》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7课《屈原》教学设计《屈原》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话剧剧本的文体特征,理解对话、舞台说明、独白的作用。

2.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理解剧本中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把握人物形象。

3.走进屈原的精神世界,体会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理解剧本中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走进屈原的精神世界,体会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每年农历端午节,我们都会划龙舟、吃粽子,同学们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一风俗习惯吗?是为了纪念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设计意图:设置情景,激趣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夯实基础1.屈原简介屈原,名平,战国时楚人。

出身贵族,曾做左徒、三闾大夫,怀王时,主张联齐抗秦,选用贤能,但受贵族排挤毁谤,被放逐,于是作《离骚》表明忠贞之心;楚顷襄王时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谗言而流放至江南,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怀石自沉汨罗江而死。

其忌日成为后人纪念他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重要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等,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大。

2.作者简介郭沫若,原名开贞,字鼎堂,号尚武,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之一,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历史学家。

1926年参加北伐,1927年参加了南昌起义,1928年2月因被国民党政府通缉,流亡日本,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学术著作,1958年9月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

主编作品有《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

1952年4月9日郭沫若获得“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国际奖。

3.作品简介课文节选的是历史剧《屈原》第五幕第二场的前两部分,可以分为剧情的开端、发展、高潮。

开端在靳尚和郑詹尹的对话中,交待二人承南后旨意,欲毒死屈原的密谋;发展和高潮写屈原的内心独白,呼风唤雷,怒斥神祗。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7课《屈原》说课稿教师版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7课《屈原》说课稿教师版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7课《屈原》说课稿教师版一. 教材分析《屈原》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7课的一篇课文,是我国古代著名爱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之一。

本课主要内容是讲述屈原因为忧国忧民,被贬后仍心系国家,最终投江自尽的感人事迹。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到屈原的爱国精神,感受到他的忧国忧民之心,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于古代历史和人物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屈原的生活背景离我们较远,学生对于屈原的爱国精神可能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注重引导学生了解屈原的生活背景,感受他的爱国情怀。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屈原的爱国精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培养他们忧国忧民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屈原的爱国精神。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屈原的爱国情怀,并将这种精神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屈原的爱国精神。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屈原的画像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屈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屈原的爱国情怀。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探讨屈原的爱国精神。

4.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5.情感体验:让学生讲述自己了解到的屈原故事,感受屈原的爱国精神。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屈原的爱国精神。

7.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文内容,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主要从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7课屈原教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7课屈原教案 新人教版

17 屈原(节选)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赏析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学习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

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

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

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

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历史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古文字学家。

作品有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等。

背景资料:《屈原》写于1942年1月,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悍然发动“皖南事变”。

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历史剧《屈原》,以批判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屈原,战国时楚国人。

出身贵族,曾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怀王时,主张联齐抗秦,选用贤能,但受贵族排挤不见用,遭靳尚等人毁谤,被放逐于汉北,于是作《离骚》表明忠贞之心;顷襄王时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谗言而流放至江南,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怀石自沉汨罗江而死。

其忌日成为后人纪念他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重要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等,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大。

目标导学二:把握文本写作思路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故事大意,将本文的写作思路梳理完整。

明确:第一部分: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激愤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第二部分: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2.阅读课文中的舞台说明,谈谈其作用。

明确:舞台说明为舞台上屈原的动作、形象外貌做了一个必要的交代,为读者理解下文的震天撼地的呼喊做了铺垫。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7课《屈原》教学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7课《屈原》教学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7课《屈原》教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屈原》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7课的一篇课文,是我国古代著名爱国诗人屈原的作品。

这篇课文收录了屈原的三首诗篇:《离骚》、《九歌》和《天问》。

这些诗篇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表达了屈原对国家、民族的深深忧虑和热爱。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到屈原的生平事迹,感受他的高尚品质和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面对《屈原》这样的长篇古诗文,可能会觉得有些吃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此外,学生对于屈原的生平事迹和爱国主义精神可能了解不多,因此,我会在教学中穿插相关的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理解课文的大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展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

2.教学难点:领悟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理解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资料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标记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3.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中的问题。

4.展示分享:各组展示学习成果,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讲解分析:针对学生的疑问和难点,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6.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悟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17屈原》优质课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17屈原》优质课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17屈原》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17屈原》是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主要作品。

本节课通过学习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和《九歌》,使学生了解屈原的文学成就,感受屈原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八年级时已经学习了《离骚》的部分内容,对屈原有一定的了解。

但九年级学生的思维逐渐转向理性,对于屈原的文学价值和爱国精神需要更深入的挖掘。

同时,学生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也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

2.学习并掌握《离骚》和《九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

2.掌握《离骚》和《九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对文言文进行准确的断句和朗读。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包括屈原的生平事迹、作品介绍等。

2.学生提前预习课文,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屈原的生平事迹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八年级学习的《离骚》部分内容,激发学生对屈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离骚》和《九歌》的原文,要求学生朗读并注意停顿和语气。

然后,教师对课文进行逐句翻译,解释重点词语和句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离骚》或《九歌》中的一段进行翻译和解读。

教师对每组的翻译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4.巩固(10分钟)教师设计练习题,要求学生回答屈原的生平事迹、作品特点等方面的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讲解。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屈原的爱国精神对当代的启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屈原》教案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屈原》教案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屈原》教案一. 教材分析《屈原》是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战国时期楚国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屈原的生平事迹。

本文以屈原的政治抱负、人格魅力和悲剧命运为主线,展现了屈原忧国忧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风貌。

课文语言优美,情节感人,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领略他的高尚品质和伟大精神,同时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历史知识,对于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关系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考虑到学生年龄特点,对于屈原所代表的伟大精神可能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感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课文,感受屈原的人格魅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屈原的忧国忧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风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屈原的生平事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难点:理解屈原的精神内涵,联系现实生活,感悟课文所传达的价值观。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情境教学: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感受屈原的精神风貌,提高情感体验。

3.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讲解,相关资料收集,教学设计。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收集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屈原在我国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

2.呈现(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随文讲解生词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第17课《屈原》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7课《屈原》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部编版语文第17课《屈原》教学设计(修订版)教材分析:《屈原》(节选)是部编本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活动•探究单元中的第一篇话剧作品,对剧本的阅读属于活动•探究之任务一“阅读与思考”,任务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把握戏剧文本的特点,掌握戏剧阅读策略,把握戏剧主旨,并为完成任务二“准备与排练”,任务三“演出与评议”做铺垫。

《屈原》(节选)是整部剧第五幕第二场,主要情节是屈原身陷囹圄,靳尚和郑詹尹阴谋毒害屈原,屈原眼见国土沦丧,一腔悲愤之情喷涌而出。

将自己与疾风、怒雷、闪电这些宇宙伟大的自然力融为一体,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表达了追求光明,批判一切污秽,毁灭一切黑暗力量的情感。

屈原的光辉形象,给读者以强烈的情感共鸣。

学情分析:初三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鉴赏能力,掌握了一定的朗读技巧,而本文尤其是第二部分独白,实际上已经是一首激情澎湃的诗,气势雄伟,情感饱满,抒情意味浓厚,读来令人振奋,很适合采用多种方式的朗读来引导学生理解剧本内涵,体会人物心理和情感。

教学目标:1、朗读,概括文章内容;2、采用分角色朗读、范读、配乐读、齐读、自由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体会语言魅力,掌握象征手法的运用;3、在读中品味屈原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1、采用分角色朗读,概括文章第一部分内容;2、通过范读、配乐读、自由读、齐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屈原形象。

教学难点:1、通过对象征手法的学习体会语言魅力;2、在读中品味屈原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教学方法:朗读批注合作探究分享交流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展示屈原图片并解说:有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他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

在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

他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战国时期楚国人,被奸佞小人排挤,不被朝廷重用,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丧,怀石自沉汨罗江而死。

2、背景链接:《屈原》写于1942年1月,此时正值抗日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展现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 屈原(节选)
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赏析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学习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

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

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

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
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

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历史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古文字学家。

作品有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等。

背景资料:《屈原》写于1942年1月,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悍然发动“皖南事变”。

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历史剧《屈原》,以批判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屈原,战国时楚国人。

出身贵族,曾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怀王时,主张联齐抗秦,选用贤能,但受贵族排挤不见用,遭靳尚等人毁谤,被放逐于汉北,于是作《离骚》表明忠贞之心;顷襄王时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谗言而流放至江南,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怀石自沉汨罗江而死。

其忌日成为后人纪念他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重要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等,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大。

目标导学二:把握文本写作思路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故事大意,将本文的写作思路梳理完整。

明确:第一部分: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激愤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第二部分: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2.阅读课文中的舞台说明,谈谈其作用。

明确:舞台说明为舞台上屈原的动作、形象外貌做了一个必要的交代,为读者理解下文的震天撼地的呼喊做了铺垫。

我们可以看到舞台上的屈原是一个坚持真理的爱国者,是一个受到奸佞残酷迫害的形象。

目标导学三:把握本文写作特色
1.文中作者将很多的事物赋予了其他的含义。

请同学们归纳一下,作者究竟赋予了这些事物什么特殊的含义?这又是一种什么手法?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谈谈戏剧的创造主旨。

明确: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无形的长剑:象征坚定的信念。

土偶木梗: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象征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

这是象征手法。

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
的热望,也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2.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请品读下面的句子,指出下面句子的修辞方法,并赏析其表达效果。

(1)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
(2)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

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
(3)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
明确:(1)这几句运用了呼告、反复的修辞手法,强烈地表现了屈原对风的热切期盼和对黑暗势力的痛恨。

(2)运用呼告、比喻、反复的修辞手法,热切地赞美电这种自然界的伟力,表达屈原想要冲破黑暗的急切而又果敢的决心。

(3)运用了呼告、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呼唤着在黑暗中咆哮着、闪耀着伟大的自然力来毁灭这黑暗的社会,表达了必须彻底毁灭黑暗社会的决心,体现了他与黑暗势力决斗到底的浩然正气。

3.屈原的独白激情澎湃,气象雄浑,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明确:要点:(1)内心独白想象奇特,联想丰富,气势宏伟,表现作者浪漫主义的激情。

(2)运用象征的手法,将作者难以言表的情感表达得更加含蓄、深沉、凝练。

(3)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呼告、反问等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和感情色彩。

(4)多用短句,表达激烈的情感,急促的语气,体现屈原忧国忧民,英勇无畏的伟大精神。

目标导学四:形象分析,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作品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屈原形象?屈原的形象有何象征意义?
明确:屈原是一个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的形象。

作者以屈原的形象体现和概括了中华民族的性格。

歌颂他所坚持的争取自由和反抗侵略的高风亮节,歌颂他为捍卫真理与正义刚正不阿、奋不顾身的意志言行。

三、板书设计
呼唤与歌颂——风、雷、电
怒斥与愤懑——土偶木梗
屈原: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浩然正气,英勇无畏
此教案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在不断的朗读中感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