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九章动机与意志
《普通心理学》第九章 动机
![《普通心理学》第九章 动机](https://img.taocdn.com/s3/m/2227c76d453610661ed9f44c.png)
第二节 动机的种类
根据动机的性质,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 性动机。
1 生理性动机
1 饥饿 ① 饥饿与体内平衡 饥饿是由于体内缺乏食物或营养引起的一
种不平衡的状态,表现为一定程度的紧张 不安,甚至是某种折磨和苦楚,从而形成 个体内在的紧张压力,并使个体产生求食 的活动。
外部奖励对内部动机的作用主要依赖于实际情 境中突出对个体的能力和自我价值的肯定。
总之,奖励具有控制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两方 面的作用。
该研究证明了外部奖励对内部动机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如
何给予奖励,即在给予外部奖励的实际情境中突出的那 一方面。
如果因事先告知可得到奖励而去参加某种活动,一旦不 给予奖励,人们就会不参加这种活动。如果当一个人作 出了成绩,为肯定其能力或品质方面而给予奖励,即对 能力或品质方面加以肯定,则能激起他再次作出这种良 好的行为。
2 社会性动机
4 交往动机
是在交往需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 社会性动机。指个体愿意与他人接近、合作、 互惠,并发展友谊的动机。希望得到别人的关 心、友谊、支持与赞赏的内在动力。 交往动机对人完成工作的效率和同伴的选择 有影响。交往是人特有的需要。 交往动机的一个特殊表现形式是社会赞许动 机。
1 动机与行为
动机与行为关系的复杂性
同一行为可能有不同的动机。 相似或相同的动机可能引起不同的行为。 在同一个体身上,行为动机也可能多种
多样。
动机与行为效果的复杂性
行为效果主要指行为的社会效果。 一般情况下动机和效果是统一的,即好
的行为产生好的效果,坏的动机产生坏 的效果。 但二者之间也有不一致的情况。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主编第九章 动机 ppt课件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主编第九章 动机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ac5fa6ec1c708a1294a4459.png)
人们总是被唤醒,并维持生理激活的一个最佳水 平。一般来说人们喜欢中等程度的刺激,它带来最 佳唤醒水平,刺激水平太高或太低,个体都会感到 不舒服。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主编第九章 动 机
唤醒理论的三个原理
1、人们偏好最佳的唤醒水平。每个人都有自己 最佳的唤醒水平,低于这个水平时,希望增加唤醒, 高于这个水平时,希望减少唤醒。
德西认为只有自我决定行为才是动机行为;非 自我行为受外在刺激控制,是无动机的。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主编第九章 动 机
4、自我功效论
班杜拉提出自我功效理论:人对行为决策是主 动的,人的认知变量如期待、注意和评价等在行为 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期待是决定行为的先 行因素。期待分为结果期待和效果期待。
结果期待:个体对行为结果的估计。如努力学习, 可以取得好成绩;坚持运动,有助于身体健康等。
机
通常情况下,良好动机产生良好的效果,不良动 机产生不良的效果。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行为的效果与动机往往并不 一致,还受到其他因素,如能力,机遇等因素影响。
如小孩子想帮家长做家务,但是却不小心把碗打 碎了,这时候家长的表现一定要客观,不可偏激。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主编第九章 动 机
(二)动机与工作效率
第九章 动机
1、需要和动机的基本概述 2、动机与行为效率 3、动机的理论 4、意志行为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主编第九章 动 机
09彭聃龄《普通心理学》课件_第九章 动机
![09彭聃龄《普通心理学》课件_第九章 动机](https://img.taocdn.com/s3/m/b8e2890c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39.png)
二、动机的理论 1.本能理论 1 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麦独孤,他 系统 地提出动机的本能论。 2 理论内容 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以本能为基础的;本 能是人类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基本源泉和动力; 本能具有能量、行为和目标指向三个成分;个 人和民族的性格与意志也是由本能逐渐发展而 形成的;人类有18种本能,如逃避、拒绝、好 奇心、好斗、获取、自信、生殖、合群性、自 卑、建设等。
需要是由个体对某种客观事物的要求引起 的。这种要求可能来自有机体的内部,也可能 来自个体周围的环境。需要是个体活动的基本 动力,是个体行为动力的重要源泉。人的需要 和动物的需要有着本质的区别。人的需要会受 到意识的调节与控制。
(2)需要的种类 ①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 自然需要也称生物学需要,它包括饮食、 运动、休息、睡眠、排泄、配偶、嗣后等需 要。这些需要主要由机体内部某些生理的不平 衡状态所引起,对有机体维持生命、延续后代 有重要意义。 社会需要是人类特有的需要,如劳动的需 要、交往的需要、成就的需要、社会赞许的需 要、求知的需要等。这些需要反映了人类社会 的要求,对维系人类社会生活、推动社会进步 有重要的作用。
(4)批判 本能论不能确切地解释行为的原因。本能 论对人类行为的解释是一种循环论证的过程, 如,为什么人会有攻击行为?回答是人有攻击 本能。你怎么知道人有这种本能呢?回答是人 有各种攻击性行为。另外,本能论列举的许多 本能行为(如自信、自卑等),实际上是在学 习、经验及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
2.驱力理论 (1)驱力理论 ①代表人物是武德沃斯。 ②理论内容 驱力是指个体由生理需要(如食物的需 要、性的需要、逃避痛苦的需要)所引起的一 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或驱动个体行为以满足 需要,消除紧张,从而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
一、动机的一般概念 1.动机的涵义 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 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 必须有目标,目标引导个体行为的方向,并且 提供原动力。动机要求活动(包括生理和心理 活动),这些活动促使个体获得或达到他们的 目标。各种动机理论都认为,动机是构成人类 大部分行为的基础。
普心彭聃龄Chapter 9,10
![普心彭聃龄Chapter 9,10](https://img.taocdn.com/s3/m/f666a48e33d4b14e8424684f.png)
Chapter 9动机动机: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动机的功能:(1)激活功能:发动行为,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由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2)指向功能:将行为指向一定的对象或目标。
(3)维持和调整功能:当动机激发个体的某种活动后,这种活动能否坚持下去,同样要受动机的调节和支配。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不平衡。
需要的种类:(1)自然需要:饮食、运动、休息、睡眠、排泄、配偶、嗣后。
(2)社会需要:劳动、交往、成就、社会赞许、求知的需要等。
(3)物质需要:对工作和劳动条件的需要,对日常生活必需品的需要,对住房和交通条件的需要等。
(4)精神需要:对文艺作品的需要,欣赏美的需要,阅读报刊、杂志和观看电视电影的需要等。
需要的结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是由生理的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由低到高五个等级构成。
需要与动机的关系: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
当某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它会推动人们去寻找满足需要的对象,从而产生活动的动机。
动机与行为的关系:动机与行为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
同一种行为可能有不同的动机;不同的活动也可能有同一种或相似的动机。
在同一个人的身上,行为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有些动机占主导地位,称主导动机;有些动机处于从属地位,称从属动机。
主导动机和从属动机结合,组成个体的动机体系,推动个体的行为。
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的关系上,是倒U型曲线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耶克斯-道德森定律: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5版)配套章节题库(动 机)【圣才出品】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5版)配套章节题库(动 机)【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9f2af766312b3169a551a433.png)
第9章动机一、选择题1.意志力最能体现在()中。
A.动机斗争B.目标确定C.行动方法选择D.决定执行【答案】D【解析】执行决定阶段,即将准备阶段所作的决定付诸实施,是意志行动的关键环节和完成阶段。
这一阶段最能体现出一个人意志力水平的高低。
2.动机的期望-价值理论(expectancy-value models)认为,人的行为是下述哪两种之间达成某种平衡的结果?()A.奖赏额度与所需努力之间B.成功的机会C.个人对目标的认识与现实之间D.一个人内驱力的强度与奖赏之间【答案】C【解析】期望价值理论认为,个体完成各种任务的动机是由他对这一任务成功可能性的期待及对这一任务所赋予的价值决定的。
个体自认为达到目标的可能性越大,从这一目标中获取的激励值就越大,个体完成这一任务的动机也越强。
3.()是人的意识的能动性的集中体现。
A.认知B.情绪C.意志D.个性【答案】C【解析】意志是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集中体现。
4.在人的所有需要中,最重要的是()需要。
A.生理B.安全C.归属和爱D.自我实现【答案】A【解析】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由从低到高五个层次的物种需要组成,生理需要处于最低层次,它是力量最强大的、对个体的生存必不可少的需要,因而它是最重要的。
5.根据霍尔的观点,所有行为的基本目的是()。
A.取得成就B.争取权力C.驱力消减D.个人成功【答案】C【解析】霍尔的驱力减少理论认为,驱力是一种动机结构,它供给机体力量或能量,使需要得到满足,进而减少驱力。
6.学生想参加校篮球球队为学校争光,又怕耽误时间影响自己的学习成绩。
这反映的是()。
A.双趋冲突B.双避冲突C.趋避冲突D.以上皆非【答案】C【解析】A项,双趋冲突是指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目标同时吸引着人们,但只能选择其中一种目标时出现的冲突。
B项,双避冲突是指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目标都是人们力图回避的事物,而人们又只能回避其中的一种目标时产生的冲突。
(完整版)《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知识要点
![(完整版)《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知识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1e5255f0dd36a32d727581ba.png)
(完整版)《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知识要点-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版》知识要点第一章心理学概论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想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1)心理与行为: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
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
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
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
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与无意识: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
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
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
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
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
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
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
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4、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
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第4版笔记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第4版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5384b7bbbd64783e09122bbd.png)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知识结构版第一编——绪论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第一节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一、个体心理: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不可割裂互相联系依存。
(一)认知:指人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语言等。
(二)动机和情绪:动机:支配人的认知和行为,是指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以目标的内部动力。
动机的基础是人类的各种需要,即个体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某种不平衡状态。
情绪: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又对认知产生巨大的影响,成为调节和控制认知活动的一种内在因素。
意志: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自觉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
意志与认知、情绪有密切关系。
(三)能力和人格:在信息加工过程中,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性叫个性心理特征或个性。
包括能力和人格两方面。
二、个体心理现象与行为: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
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
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
人的行为的复杂性是由心理活动的复杂性引起的。
主观世界的情况不同,对同一刺激的反应常常是不一样的,有机体内部状态不一样,对同一事物的反应也可能不一致,因此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他的外部行为反应。
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
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即通过对行为的客观记录、分析和测量来揭示人道心理过程的规律。
三、个体意识与无意识:人和动物都有心理,但人的心理不同于低等动物的心理,它具有意识的特点。
意识极其复杂因此有人称它是“人类最后一个难解的谜”。
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这是人的意识的第一个特点。
普通心理学-第九篇--动机及意志共57页
![普通心理学-第九篇--动机及意志共57页](https://img.taocdn.com/s3/m/aa26bfee0912a21615792917.png)
6
、
露
凝
无
游
氛
,
天
高
风
景
澈
。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
吁
嗟
身
后
名
,
于
我
若
浮
烟
。
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文 家 。汉 族 ,东 晋 浔阳 柴桑 人 (今 江西 九江 ) 。曾 做过 几 年小 官, 后辞 官 回家 ,从 此 隐居 ,田 园生 活 是陶 渊明 诗 的主 要题 材, 相 关作 品有 《饮 酒 》 、 《 归 园 田 居 》 、 《 桃花 源 记 》 、 《 五 柳先 生 传 》 、 《 归 去来 兮 辞 》 等 。
1
0
、
倚
南
窗
以
寄
傲
,
审
容
膝
之
易
安
。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拉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动 机)【圣才出品】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动 机)【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6e7ecde5dd88d0d232d46a02.png)
第9章动机9.1 复习笔记本章重点什么是动机?什么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什么是动机归因理论?什么是成就目标理论?什么是自我效能感?一、动机的一般概念1.动机的含义与功能(1)动机的含义动机是对人的行为的激发、维持和指引。
也就是说,使其行为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部动力。
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动机必须有目标,目标引导个体行为的方向,并且提供原动力。
动机要求活动(包括生理和心理活动),这些活动促使个体获得或达到他们的目标。
各种动机理论都认为,动机是构成人类大部分行为的基础。
(2)动机的功能①激活功能动机是个体能动性的一个主要方面,它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由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动机激活力量的大小,是由动机的性质和强度决定的。
一般认为,中等强度的动机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②指向功能动机不仅能激发行为,而且能将行为指向一定的对象或目标。
动机不一样,个体活动的方向和所追求的目标是不一样的。
③维持功能动机具有维持功能,它表现为行为的坚持性。
当动机激发个体的某种活动后,这种活动能否坚持下去,同样要受动机的调节和支配。
人们在成功的机会很小时,也会坚持某种行为,这时人的长远信念起决定作用。
2.动机与需要(1)需要的含义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这种不平衡状态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不平衡。
在需要得到满足后,这种不平衡状态暂时得到消除;当出现新的不平衡时,新的需要又会产生。
需要是由个体对某种客观事物的要求引起的。
这种要求可能来自有机体的内部,也可能来自个体周围的环境。
需要是个体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行为动力的重要源泉。
人的需要和动物的需要有着本质的区别。
人的需要会受到意识的调节与控制。
(2)需要的种类①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自然需要也称生物学需要,它包括饮食、运动、休息、睡眠、排泄、配偶、嗣后等需要。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4版配套题库 章节题库 第9章【圣才出品】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4版配套题库 章节题库 第9章【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a986126308a1284ac85043f3.png)
第9章动机一、选择题1.根据人格的内驱力理论,机体的最重要动机是()。
A.自我实现B.维持动态平衡C.确保自身和其种属的生存D.体验尽可能多的愉快刺激【答案】B2.动机的期望—价值理论(expectancy-value models)认为,人的行为是下述哪两种之间达成某种平衡的结果()。
A.奖赏额度与所需努力之间B.成功的机会C.个人对目标的认识与现实之间D.一个人内驱力的强度与奖赏之间【答案】C3.()是人的意识的能动性的集中体现。
A.认知B.情绪C.意志D.个性【答案】C【解析】意志是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集中体现。
4.在人的所有需要中,最重要的是()需要。
A.生理B.安全C.归属和爱D.自我实现【答案】A【解析】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由从低到高五个层次的物种需要组成,生理需要处于最低层次,它是力量最强大的、对个体的生存必不可少的需要,因而它是最重要的。
5.根据霍尔的观点,所有行为的基本目的是()。
A.取得成就B.争取权力C.驱力消减D.个人成功【答案】C【解析】霍尔的驱力减少理论认为,驱力是一种动机结构,它供给机体力量或能量,使需要得到满足,进而减少驱力。
6.学生想参加校篮球球队为学校争光,又怕耽误时间影响自己的学习成绩。
这反映的是()。
A.双趋冲突B.双避冲突C.趋避冲突D.以上皆非【答案】C【解析】趋避冲突是在同一物体对人们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的情况下产生的冲突。
双趋冲突是指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目标同时吸引着人们,但只能选择其中一种目标时出现的冲突。
双避冲突是指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目标都是人们力图回避的事物,而人们又只能回避其中的一种目标时产生的冲突。
7.()是一个人善于迅速地辨明是非,合理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的品质。
A.意志的自觉性B.意志的果断性C.意志的自制性D.意志的坚韧性【答案】B【解析】意志的果断性表现为有能力及时采取充分根据的决定,并且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去实现这些决定。
普通心理学各章内容提要9-12章
![普通心理学各章内容提要9-12章](https://img.taocdn.com/s3/m/8cfd945e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e6.png)
第九章动机1.动机是指行为的动力,是个体能动性的一个主要方面,它具有激活、指向、维持和调整的功能。
2.动机的产生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上。
需要是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是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3.动机与目标关系十分密切,一般认为,动机所激发的行为就是目标指向行为。
目标是个体努力要达到的具体成绩标准或结果,是个体期望的未来状态。
目标的动机作用主要表现在,影响个体在活动过程中的注意力分配、努力程度、坚持性水平和任务策略的运用。
4.动机和行为的关系十分复杂,同一行为可能由不同的动机引起,不同的行为也可能在同一动机的支配下产生。
个体行为往往不是受某个动机的驱使,而是由一个动机系统推动的。
动机和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呈倒U形曲线关系。
人们在中等强度的动机下工作效率最高。
5.动机的性质、方向和强度受个体价值观的影响。
价值观是指个体按照客观事物对其自身及社会的意义或重要性进行评价和选择的原则、信念和标准。
价值观是一个人思想意识的核心,对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导向和调节作用。
6.根据动机产生的基础和性质的不同,一般把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生理性动机的主要形式有饥饿和性等。
饥饿是由于体内缺乏食物或营养引起的一种生理不平衡状态。
性驱力与个体的性成熟有着密切的关系。
社会性动机主要有兴趣、成就动机、权利动机、交往动机和学习动机等。
7.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以认识或探索外界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机。
兴趣可以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还可以分为个体兴趣和情景兴趣。
兴趣有不同的品质。
8.成就动机是人们希望从事对他有重要意义的、有一定困难的、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在活动中能取得完满的优异结果和成绩,并能超过他人的动机。
成就动机高的人取得较好的成绩。
成就动机的高低影响到人们对职业的选择。
9.权力动机是指人们具有的某种支配和影响他人以及周围环境的内在驱力。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主编第九章 动机 ppt课件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主编第九章 动机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fd7026c376baf1ffc4fad75.png)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主编第九章 动机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当某种需要没有 满足时,它就会推动人们去寻找满足的对象,从而 产生了动机。
如:热时寻找凉爽的地方,饿时寻找食物,孤独 时寻找朋友等。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主编第九章 动机
(一)动机与行为
动机与行为的关系是很复杂的。
不同人:同种动机可能产生不同的行为,不 同种动机可能产生相同的行为。 如同一个班级 学生学习动机各不相同;同是想减肥,但是不同 人选择方式不同。
状态转为活动状态,体现了个体的能动性。 如:为了消除饥饿,寻找食物; 为了摆脱孤独,结交朋友。
2、指向功能 动机能使个体的行为指向某个特定目标。 例如个体在学习动机支配下,去图书馆和教室
学习;在成就动机支配下,选择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3、维持和调整功能 动机的维持功能表现在行为的坚持性方面。
如为目标一直努力学习 动机的调整功能表现在个体通过行为反馈,调
同一个人:行为的动机可能多种多样,有些占 主导地位,叫做主导动机,有些占从属地位,叫 做从属动机。 如,对于努力工作,有的人的主 要动机是为了养家糊口,从属动机是为了使自己 生活更有意义。有的人则相反。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主编第九章 动机
通常情况下,良好动机产生良好的效果,不良动 机产生不良的效果。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行为的效果与动机往往并不 一致,还受到其他因素,如能力,机遇等因素影响。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主编第九章 动机
价值观:主体就客观事物对自身及社会的意 义或重要性进行评价时所持的原则、信念和标准。
价值观与动机:价值观是一个人思想意识的核 心,它决定着动机的性质、方向和强度,对个人 的思想和行为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如自我实现的价值观,引导个体不断努力,不 断完善自己,个体对这种目标价值看得越高,动 机就会越强。
普通心理学-第九篇--动机及意志PPT课件
![普通心理学-第九篇--动机及意志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448840ed15abe23492f4d9b.png)
2021
1
第一节 动机概述
一、什么是动机 人们总是在试图解释自己或他人行为的原因,心
理学家们一般用动机(motive)这一术语对此进行描 述。所谓动机,是指引发并维持活动的倾向。它涉 及这样三个方面的问题: ①引发行为的起因是什么? ②使行为指向某一目的的原因是什么? ③维持这一行为的原因是什么?
物质需要:是指对维持个体的生活的生存和发 展所需物质产品的需要。
精神需要:是个体参与精神生活的需要。
2021
12
2021
13
自我实现 的需要
审美的需要 求知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2021
成 长 需 要
缺 失 需 要
14
三、动机与行为效率
(一)动机与行为 1.同一种行为可能同时为多种动机所推动,这 就是行动的多源性。如同一个班里,学生的学 习动机可能是多种多样的。 2.同一种动机也可以产生不同的行为。 这表现了动机的多样性。
2021
43
2.意志与情绪的关系
首先,情绪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 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
其次,意志能够控制情绪,使情绪服从理智。
2021
44
(三)意志与认识、情绪的关系
1.意志与认识的关系
首先,意志的产生是以认识过程为前提的, 离开了认识过程,意志便不可能产生。
其次,意志对认识过程也有很大的影响。没 有意志努力,就不可能有认识过程,更不可能使 认识过程深入和持久。
2021
22
(四)诱因理论
➢ 诱因: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
发或诱使个体朝向目标的作用。
2021
23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超详细笔记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超详细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13285f00e45c3b3567ec8b97.png)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第二编人的信息加工第三章感觉第一节感觉的一般概念一、什么是感觉•感觉(sensation)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
•感觉剥夺实验•外部感觉接受外部世界的刺激,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等。
其中视觉、听觉、嗅觉接受远距离的刺激,又叫距离感觉。
内部感觉接受机体内部的刺激(机体自身的运动与状态),因而又叫机体觉,如运动觉、平衡觉、内脏觉等。
二、近刺激和远刺激•远刺激是指来自物体本身的刺激,因而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如一定波长的光线。
近刺激是指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它每时每刻都在变化。
如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投影等。
三、感觉的编码•感觉编码(sensory encode)是指将刺激的能量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
•光幻视(phosphenes)•19世纪德国着名生理学家缪勒(Johannes Muller)最早研究了感觉编码问题,并提出了神经特殊能量学说(theory of specific nerve energy)。
认为各种感觉神经具有自己的能,他们在性质上是互相区别的。
缪勒的学说有其合理的地方能不能说明感官分化的真正原因。
•当代两种有代表性的感觉编码理论:①特异化理论(specificity theory)认为,不同性质的感觉是由不同的神经元来传递信息的。
②模式理论(pattern theory)或模块理论(module theory)认为,编码是由整组的激活模式引起的。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在不同的感觉系统中,神经系统同时采用了特异性编码和模式编码。
四、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觉是由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某种感官引起的。
但是,人的感官只对一定范围内的刺激做出反应。
这个刺激范围及相应的感觉能力,我们称之为感觉阈限(sensorythreshold)和感受性(sensitivity)。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第四版全章节内容提要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第四版全章节内容提要](https://img.taocdn.com/s3/m/0435597f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4f.png)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它主要研究人的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其他动物的心理现象。
它既研究意识,也研究无意识;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群体心理或社会心理。
心理不同于行为,又和行为有密切的关系。
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因此心理学有时又被认为是研究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
2、心理学要的基本任务是探索和揭示心理现象的规律,包括心理过程和心理结构、心理的神经机制、心理的发生和发展、心理与环境的关系等。
3、由于社会需求和学科自身的发展,心理学形成了许多重要的研究领域,如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工业心理学、军事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
4、研究心理学又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理论上,有助于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实践上,有助于引导人的心理的健康发展,并运用心理学的规律,指导不同领域的实践活动。
5、心理学不仅是一门有吸引力的学科,而且提供了多种职业选择的机会。
6、心理学是一门中间科学。
一方面,心理学的研究目标和手段都和自然科学一样,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另一方面,心理现象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因而研究心理现象的心理学也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
要成为一名心理学家需要具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方面的知识和科学素养。
7、心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实验方法是心理学最重要的一种研究方法。
在实验中,研究者可以积极干预被试者的活动,创造某种条件使某种心理现象得以产生,并重复出现。
在心理学中还经常采用观察法、测验法、相关法和个案法等。
8、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正式诞生。
心理学的诞生有两个重要的历史根源,一个是近代哲学的影响,包括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影响;另一个是实验生理学的影响,它为心理学提供了一系列客观的研究方法。
9、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心理学中派别纷争的时期。
当时涌现出来的重要学派有: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精神分析学派和格式塔心理学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二)需要
1.需要的含义: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需要与动机的关系:均有指向性:需要是个体对某种客观事物的要求引起的,不指向任何事物的需要是不存在的;
3.动机的种类
(1),根据动机的性质: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交往动机、成就动机、权力动机)
生理性动机有:饥饿、渴、性、睡眠。社会性动机有:兴趣、成就动机、权力动机、交往动机。
(2),根据学习在动机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分:原始动机和习得动机
(3),根据动机的意识水平分: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
4意志的品质: a,独立性 b,果断性 级需要的区别,但并未把两者对立起来,认识到高级需要得到满足前,低级需要只要部分得到满足就可以了。同时个人对需要的追求也不同,有人对尊重的需要超过了归属和爱的需要。
以往的动机理论中,对动机持有较消极的看法,充斥的是本能、紧张、冲动等。Frued的心理分析针对的主要是精神病患者,而马斯洛注重的是社会中的正常人,其动机理论旨在帮助正常人发挥潜能,达到更完善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消除正常人的心理障碍。所以为心理治疗提供了需要的途径。
第九章 动机与意志
(一)动机概述
1.动机的含义:在目标或对象的引导下,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不能直接观察,但是可以通过任务选择、努力程度、活动的坚持性和言语表示等行为进行推断。动机必须有目标,目标引导个体行为的方向,并且提供原动力。动机要求活动,活动促使个体达到他们的目标。
这些需要都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它们构成不同的等级或水平,并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并且需要的层次越低,它的力量越强,潜力越大。随着需要层次的上升,需要的力量相应减弱。在高级需要出现之前,必须先满足低级需要。
同时划分为基本需要(缺失需要)和成长需要,基本需要包括前四种需要,因身心缺失而产生,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成长需要,它与缺失需要的根本区别是它的永不满足性,即其强度不会因得到满足而降低,反而增强。
(4),根据动机的来源分: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结合教育心理学看在教育中的应用)。
4.动机与行为效率的关系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是表示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曲线。
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1),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
意志是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具有引发行为的动机作用,比一般动机更具有选择和坚持性。意志可以看承是人类特有的高层次动机。意志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受意志支配的行为称为意志行动。
意志行动一般包括准备和执行两个阶段。
2.意志行为中的动机冲突: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多重趋避冲突。的人际关系
不足: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非传统的心理实证研究,其许多观点无法在实证水平上予以证实或反驳。而且马斯洛把人的基本需要统统说成天生的,模糊了生物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差别,未看到环境和教育对人的需要的主要作用。此外,未充分认识到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四)意志行为
1.意志行为的基本阶段:
原始动机:与生俱来的动机,以人的本能的需要为基础,如饥渴、母性等,不需要学习。认识性动机也具有与生俱来的性质如婴儿出生后,对环境中的新事物表示惊奇和兴奋,这种原始动机推动婴儿注视周围,并逐渐产生抓握行为,人对活动的兴趣与爱好就是从这种原始动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2.动机的功能:激活、指向、维持和调整,动机是个体能动性的一个主要方面,它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从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同时它还能将行为指向一定的对象或目标。当个体活动由于动机激发而产生后,能否坚持活动同样受到动机的调节和支配。
个体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行为动力的重要源泉。
2.需要的种类:按起源可分为自然需要与社会需要;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有以下五个等级构成:1,生理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尊重的需要。4,归属和爱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这五种需要都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和得到他人的尊重,自我实现是最高级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具有两方面涵义:一方面是完整而丰满的人性的实现;另一方面是个人潜能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