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R效应 肿瘤PPT课件
最新第五章肿瘤ppt课件pptConvertor电子教案
第五章肿瘤第一节肿瘤的概念一、概念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常表现为局部肿块。
根据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机体危害性的不同,将肿瘤分为良性与恶性,后者常见的为癌与肉瘤肿瘤性增生与非肿瘤性增生鉴别肿瘤性增生非肿瘤性增生增生单克隆性多克隆性分化程度失去分化成熟能力分化成熟与机体协调性相对自主性具有自限性病因去除持续生长停止生长形态结构、功能异常正常对机体影响有害有利第二节、肿瘤的命名原则体现肿瘤的组织来源和生物学特性良性肿瘤命名:组织来源+瘤恶性肿瘤:上皮来源的——癌:组织来源+癌间叶来源的——肉瘤:组织来源+肉瘤癌肉瘤——肿瘤中既有癌成分,又有肉瘤成分自给自足的生长信号抗生长信号的不敏感回避凋亡潜力无限的复制能力持续的血管生长组织浸润和转移避免免疫摧毁促进肿瘤炎症细胞能量异常基因组不稳定和突变一、肿瘤的一般形态(一)肿瘤的形状(二)肿瘤的数目和大小(三)肿瘤的颜色:一般为灰白或灰红色,但与组织来源有关(四)肿瘤的质地:起源组织、实质与间质的比例、有无变性坏死、骨瘤硬脂肪软、实质多软,伴出血坏死软(五)肿瘤是否具有包膜二、肿瘤的生长方式和扩散(一)肿瘤的生长速度取决于分化程度(二)肿瘤的生长方式1.膨胀性生长:大多数良性肿瘤的生长方式2.浸润性生长大多数恶性肿瘤的生长方式3.外生性生长:与部位有关,良、恶性肿瘤皆可呈外生性生长但恶性肿瘤会外生加浸润,恶性可形成溃疡。
肿瘤的扩散恶性肿瘤的重要特征之一1.直接蔓延2.转移:血道转移淋巴道转移种植性转移随着肿瘤不断长大,瘤细胞可连续不断地沿着组织间隙、淋巴管、血管或神经束衣侵入并破坏临近正常组织或器官继续生长,称直接蔓延。
1.直接蔓延2.转移(1)概念:是指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迁徙到他处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肿瘤同类型的继发性肿瘤,这个过程称为转移。
epr效应范围
epr效应范围EPR效应范围EPR效应(EPR effect)是指一种在肿瘤组织中观察到的药物积累现象,该现象被广泛应用于靶向药物输送和肿瘤治疗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以EPR效应范围为题,介绍EPR效应的原理、应用和局限性。
一、EPR效应的原理EPR效应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肿瘤组织特有的血管结构和血液流动特点,使药物能够在肿瘤组织中积累。
正常组织的血管系统具有完整的内皮细胞层,血管壁紧密排列,血液流动速度较快,药物难以穿过血管壁进入组织。
而肿瘤组织的血管系统异常,血管壁缺乏完整的内皮细胞层,细胞间隙较大,血液流动速度较慢,药物可以通过血管壁进入肿瘤组织。
二、EPR效应的应用1. 靶向药物输送:利用EPR效应,可以将药物包裹在纳米粒子等载体中,通过血液输送到肿瘤组织,提高药物的靶向性和疗效。
这种方法可以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同时增强药物在肿瘤组织中的积累,提高治疗效果。
2. 肿瘤治疗:通过EPR效应,可以使药物在肿瘤组织中积累,从而增加药物的浓度,提高疗效。
例如,通过纳米粒子包裹的化疗药物可以在肿瘤组织中释放,实现精确的靶向治疗。
此外,还可以利用EPR效应将光敏剂导入肿瘤组织,通过光热疗法杀灭肿瘤细胞。
三、EPR效应的局限性尽管EPR效应在肿瘤治疗中有着巨大的潜力,但其应用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1. 肿瘤异质性:不同类型的肿瘤组织具有不同的血管结构和血液流动特点,因此EPR效应在不同肿瘤类型之间的表现也有所不同。
有些肿瘤对EPR效应的响应较弱,药物的积累效果较差。
2. 肿瘤大小和位置:EPR效应的积累效果与肿瘤的大小和位置有关。
较小的肿瘤往往无法产生明显的EPR效应,而深部肿瘤的血液供应相对较差,药物的积累效果也较差。
3. 药物递送的限制:虽然EPR效应可以提高药物在肿瘤组织中的积累,但药物在体内的运输仍然受到很多限制。
如药物在血液中的稳定性、药物的释放速度和药物的代谢等因素都会影响药物的输送效果。
总结起来,EPR效应是一种应用广泛的药物输送策略,可以提高药物在肿瘤组织中的积累,增强治疗效果。
《电子顺磁共振》课件
水质监测
通过电子顺磁共振技术可以检测 水体中的重金属离子、有机污染 物等有害物质,为水质监测和治 理提供技术支持。
土壤污染修复
电子顺磁共振技术可以用于土壤 污染修复过程中的自由基监测, 有助于了解土壤污染的修复机制 和效果评估。
05
电子顺磁共振的未来发展与 挑战
技术创新与突破
检测方法的改进
01
提高检测灵敏度、分辨率和稳定性,实现更快速、准确和自动
样品固定
采用适当的固定方法将样 品固定在实验装置中,以 便进行实验操作。
实验操的电子顺磁共振实验装 置。
参数设置
根据实验样品的特点,设置合适的实验参数,如 磁场强度、微波频率等。
实验操作
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
数据处理与分析
数据整理
整理实验获得的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通过电子顺磁共振技术可以研究催化剂的活性中心和反应过程中电 子结构的改变,有助于优化催化剂的性能。
化学键断裂与形成
电子顺磁共振可以检测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过程中自由基的变化, 有助于理解化学键的本质和化学反应的动力学过程。
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自由基生物学
电子顺磁共振技术可以用于研究自由基生物学,探索自由 基在生物体内的生成、代谢和作用机制,以及自由基对生 物体的影响。
现状
目前,EPR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物理表征手段,广泛应用于 各个学科领域。
应用领域
物理
EPR在物理领域中主要用于研究物质 的电子结构和磁性性质,如铁电体、 超导体等。
生物学
EPR在医学领域中用于研究生物组织 的结构和功能,如肿瘤、心血管疾病 等。
化学
EPR在化学领域中用于研究分子的电 子结构和反应机理,如自由基反应、 化学键断裂等。
epr效应
EPR效应什么是EPR效应?EPR效应(EPR effect)也被称为增强渗透和保留效应,是指在肿瘤治疗中,通过调节药物的分子结构和物理特性,增强药物在肿瘤组织中的渗透和保留能力。
这种效应被广泛用于提高抗肿瘤药物的治疗效果,同时减少对健康组织的毒副作用。
EPR效应的原理EPR效应的原理主要基于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的血管结构和通透性差异。
由于肿瘤生长迅速,其血管系统通常异常,血管壁松弛,缺乏规则的内皮细胞,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
相比之下,正常组织则具有更为完善的血管结构,血管壁密实,通透性较低。
另外,肿瘤组织对于某些药物有亲和性,因为肿瘤组织中存在着高度活跃的新生血管和淋巴系统,其表面有丰富的受体和受体结合位点,可以吸附药物分子。
而正常组织的新生血管和淋巴系统相对不活跃,因此对这些药物的吸附能力较低。
基于以上原理,研究人员通过调整药物的分子结构和物理特性,以利用EPR效应实现药物在肿瘤组织中的渗透和保留。
通常采用的策略包括增加药物的分子大小、增加药物在肿瘤组织中的溶解度以及调整药物颗粒的大小。
应用EPR效应的抗肿瘤药物当前,有多种抗肿瘤药物已经利用了EPR效应进行了改良和优化。
以下是一些应用EPR效应的抗肿瘤药物的例子:1.高分子药物:高分子药物具有较大的分子体积,能够利用EPR效应在肿瘤组织中更好地渗透和积累。
常见的高分子药物包括聚乳酸羟基乙酸酯(PLGA)和聚乙二醇(PEG)。
2.纳米药物:纳米颗粒药物是利用纳米技术制备的药物,具有较小的颗粒大小和较大的比表面积,能够更好地通过肿瘤组织间隙和破裂的血管进入肿瘤细胞内部。
常见的纳米药物包括纳米粒子、纳米脂质体和纳米乳液等。
3.靶向药物:靶向药物利用肿瘤组织特异性的受体和受体结合位点,提高药物在肿瘤组织中的渗透和保留能力。
这些药物通常会结合到肿瘤细胞表面的受体上,并通过内吞作用将药物转运到细胞内部。
EPR效应的局限性与挑战尽管EPR效应是一个有前景的肿瘤治疗策略,但其应用也面临一些局限性和挑战。
纳米生物技术-PPT课件
纳米载药微粒
尺度:直径10~500 nm的固态胶体粒子 构造:药物通过溶解、包裹作用位于粒子内部, 或通过吸附、耦合作 用位于粒子表面 物理化学导向 特点:长循环、缓释、靶向
生物导向
纳米微粒
长循环
靶向、缓释
纳米载药微粒:生物导向
利用抗体、细胞膜表面受体的专一性作用,将配位子结合在载体上,与目 标表面的抗原性识别器发生特异性结合,使药物能准确地作用于目的细胞。
肿瘤组织生理特性——EPR效应(enhanced permeability and retention effect)大多数实体瘤的病 理生理特征与正常组织器官相比有显著不同。表现为 肿瘤血管生长迅速,外膜细胞缺乏,基底膜变形,淋 巴管道回流系统缺损,大量血管渗透性调节剂(缓激肽、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一氧化氮、前列腺素和基质金属 蛋白酶等)的生成。这些生理性变化有利于迅速增长的 肿瘤组织获取大量营养物质和氧气。同时这也导致了 肿瘤血管渗透性的增加,进而产生了EPR效应。
生物降解性是药物载体的重要特征之一,通过降解,载 体与药物定向进入靶细胞之后,表层的载体被生物降解 掉(包覆形),芯部的药物释放出来发挥疗效,避免了 药物在其他组织中释放
长循环纳米粒(也称为隐形纳米粒) 人体内起防御功能的网状内皮吞噬系统对外来异物的识 别能力很强 巨噬细胞消除外来粒子的一个重要机制是通过识别结合 于微粒上的免疫球蛋白(IgG)和Fc段和补体来吞噬抗 体结合的微粒 血浆中的多种成分如血浆蛋白等可以吸附到纳米粒表面, 这就是调理过程 而巨噬细胞上存在这些血浆成分的受体 药物在血中循环时间短,到达不了靶器官,不能产生长 效缓释作用
极性微粒不易被吞噬,Zeta 电位越高吞噬越少。表面 双亲性或亲水性的微粒在血中循环时间长。采用亲水 性材料对纳米粒进行表面修饰,可提高其表面亲水性、 增大空间位阻及调整Zeta 电位,延长纳米粒在体内的 循环时间。
脂质体阿霉素在肿瘤治疗中的优势PPT课件
Reed. 首次提出肺结核是霍奇金病的病因 Craver. 首次提出了霍奇金病基于解剖的分期标准:I级-区域性;II级-局限性;III级-广 泛性 Peter. 提出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分期标准:I期期-单个淋巴结或单个病灶;II期-两个或两 个以上邻近淋巴结区域,上或下躯干;III期-两个或两个以上邻近淋巴结区域,上躯干和 下躯干 Paris/Rye 首次提出了四期分期标准: I期:一个解剖区域或2个邻近区域,横膈同侧;II期: >2个解剖部分或2个非邻近区域,横膈同侧;III期:横膈两侧,未超出淋巴结/脾脏/韦氏 环;IV期: III期以外。A: 无系统性症状;B: 系统性症状。
光敏剂在肿瘤部位的聚集
光敏剂在肿瘤部位的聚集
光敏剂在肿瘤部位的聚集是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的一部分。
PDT是一种治疗方法,利用光敏剂在特定波长的光照射下,引起光敏剂激发产生活性氧,从而引起肿瘤细胞的损伤和死亡。
以下是光敏剂在肿瘤部位聚集的一般过程:
1.光敏剂选择:选择合适的光敏剂是关键。
光敏剂通常是一种特
殊的分子,它在特定波长的光照射下能够发生光激活,产生具
有杀伤性的活性氧物质。
2.体内输送:光敏剂通常通过血液输送到患有肿瘤的部位。
这可
以通过静脉注射等方法实现。
3.EPR效应:在肿瘤组织中,存在一种称为EPR(Enhanced
Permeability and Retention)效应的现象,即肿瘤组织的血管通
透性较高,而淋巴系统的排除能力相对较差。
这导致光敏剂更
容易在肿瘤组织中积聚。
4.光激活:一旦光敏剂在肿瘤部位积聚,医生会使用特定波长的
激光光源照射肿瘤区域。
光敏剂吸收光能后,进入激发态,产
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活性氧。
这些活性氧物质可以损伤肿瘤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导致细胞死亡。
这种治疗方法具有一些优势,如局部治疗、较少的毒副作用等,但也有一些挑战,例如光穿透深度受限,需要确保光源能够覆盖整个肿瘤区域。
研究和技术的发展不断提高了PDT的效果和适用性。
《电子顺磁共振EPR》课件
contents
目录
• 电子顺磁共振(EPR)简介 • EPR的基本技术 • EPR在来发展与挑战
01
电子顺磁共振(EPR)简介
定义与原理
定义
电子顺磁共振(EPR)是一种研究物质与辐射相互作用的物理方法,通过测量物 质中未成对电子在磁场中的共振吸收来获取物质内部结构和电子状态信息。
数据分析
根据EPR谱图的特征峰位置、形状和 强度,解析物质内部未成对电子的分 布和取向,从而推断出物质的结构和 性质。
03
EPR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分子结构和化学环境研究
总结词
EPR技术可以提供分子结构和化学环境的信息,有助于深入了解分子的电子结 构和化学键的性质。
详细描述
EPR通过测量电子自旋共振信号的频率和强度,可以推断出分子中电子的分布 和跃迁情况,从而揭示分子的结构和化学环境。这对于理解化学反应机理、分 子识别和分子设计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医学研究
EPR用于研究生物组织中的 自由基、血红蛋白、肌红蛋 白等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以及与疾病相关的变化。
环境科学
EPR用于研究环境污染物的 电子结构和环境因素对其影 响。
02
EPR的基本技术
实验设置与设备
实验原理
电子顺磁共振是研究物质中未成 对电子的共振现象,通过测量样 品在特定频率电磁辐射下的吸收 和发射,可以获得关于物质内部
固体材料中的缺陷和掺杂研究
总结词
EPR技术可以用于研究固体材料中的缺陷和掺杂情况,有助于深入了解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详细描述
EPR可以检测固体材料中的自由电子和缺陷态电子,通过测量这些电子的自旋共振信号,可以推断出 固体材料的结构和性质。这对于研究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新型材料的设计和开发等领域具有重要 意义。
第三课-肿瘤ppt课件
a、细胞核体积增大 b、核大小、形态、数目不一 c、核染色质凝集成块,分布不均 d、核仁肥大、数目增多。 e、核分裂像多,病理性核分裂像, (3)胞浆的改变
嗜碱性,染色偏兰。
第四节 肿瘤的生长与扩散
一、肿瘤的生长 1、肿瘤的生长速度 2、肿瘤的生长方式,如下三种: (1)膨胀性生长(expansile growth) (2)浸润性生长(invasive growth) (3)外生性生长(exophytic growth)
1、结缔组织染色法
区分肌纤维和胶原纤维 Van Gieson、Masso
网织纤维 银染色
弹力纤维 Schmorl染色
2、组织细胞中特殊成分染色
显示糖原和粘液
PAS
显示脂肪 油红O、苏丹III
骨髓增生性疾病
Giemsa
显示神经内分泌细胞
浸银染色
(二)肿瘤标记物(tumor marker) 由肿瘤细胞产生、与肿瘤的性质相关的物质,这些物质存在于肿瘤细胞或体液中,
肿瘤
tumor
第一节 肿瘤的概念 一、定义
肿瘤是机体的细胞异常增殖形成的新生物 ,表现为局部肿块。
在各种致瘤因素的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 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和分化的正常 调控,导致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
tumor 拉丁语 neoplasm 希腊语
二、特点: 正常细胞转化而来的 成体干细胞/祖细胞
分期:描述肿瘤的生长范围和播散程度
根据肿瘤大小及浸润深度(T),范围
淋巴结转移情况(N),远处脏器转移 情况(M),TNM分期,要结合临床综 合考虑。
第五节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一、良性肿瘤 对机体的影响小,局部压迫和阻塞 内分泌腺的良性肿瘤
肿瘤副合征-PPT文档资料
神经系统副瘤综合征
治疗: 手术为主:多数病人术后肌无力并不立即 好转,要数月甚至数年内逐步改善。 对症治疗:首选抗胆碱酯酶类药物,常用 吡啶斯明或新斯的明。 血浆交换:用于胸腺瘤术前准备,或用于 重症病例。 必要时可使用糖皮质激素泼尼松类药物 。
神经系统副瘤综合征
癌性肌无力(Lamber-Eaton综合征 LES) 指周围胆碱神经突触传递障碍疾病。 主要发生于肿瘤病人(发生率达60%-70 %),主要是肺小细胞癌,其他有肺腺癌,乳 腺癌等。 肿瘤症状出现前,约3周到4年不等,少数病人 LES可发生于肿瘤症状以后。 机制:是由神经接头处突触前膜钙离子通道的 自身免疫反应引起,致使神经终末释放的乙酰 胆碱不足,阻止了神经肌肉的传递。
内分泌系统副瘤综合征
神经系统副瘤综合征
亚急性小脑变性 最常见恶性肿瘤:卵巢癌、肺癌(小细 胞肺癌多见)、Hodgkin病、乳腺癌。 多数出现于肺肿瘤症状以前,有长达6年 多的报道。少数在发现肿瘤以后出现症 状,甚至迟于6年。
神经系统副瘤综合征
Peterson随访55例亚急性小脑变性伴Yo抗体阳性病人, 最终52例(95%)发生了恶性肿瘤,其中卵巢癌26例, 乳腺癌13例,其他妇科肿瘤和肺癌13例。 症状:初为眩晕,恶心,呕吐,后出现躯干和肢体共 济失调,语言不清,眼球震颤,复视,听力丧失,个 别有吞咽困难,辨认能力下降,头痛,视力下降等。 CT或MRI,早期无明显异常,晚期可见四脑室扩大, 脑萎缩等。 实验室检查,部分病人血清和脑脊液中Yo抗体阳性。
神经系统副瘤综合征
诊断方法: 依酚氯胺(腾喜龙)或新斯的明药物试验。注 射后肌无力会明显改善。 电生理检查使用3-5HZ的频率刺激神经后, 90%病人的肌电位逐步减低。 实验室检查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有85%-90 %呈阳性。 主要鉴别诊断是肌营养不良症,神经精神因素引 起的肌无力症,癌性肌无力(Lamber-Eaton) 综合征。
电子顺磁共振EPR ppt课件
电子内禀运动或电子内禀运动量子数的简称。
电子具有电荷,同时电子像陀螺一样绕一个 固定轴旋转,形成有南北极的自旋磁矩。
ppt课件
2
EPR—研究对象
一、 电子顺磁共振的研究对象
ppt课件
3
EPR—研究对象
Application Fields of ESR Spectroscopy
(πy*2p)1(πz*2p)1]
ppt课件
31
—— 三重态分子
EPR—研究对象
其分子轨道上有两个未偶电子,但其与双基不同,这两 个电子彼此相距很近,有很强的相互作用。
1、激发三重态; 如:萘激发三重态;
2、基态就是三重态分子 如:氧分子。
ppt课件
32
EPR—研究对象
计算机拟合的三重态ESR谱 一次微分线
ppt课件
29
EPR—研究对象
Stable Free Radicals in Gas Phase
ppt课件
30
EPR—研究对象
O2 分子的顺磁性: 有关分子轨道理论可以解释
2O: [(1S)2 (2S)2 (2P)4] O2 :KK[(σ2s)2(σ*2s)2(σ2p)2(πy2p)2(πz2p)2
共125条线
1500
1000
500
0
-500
-1000
-1500
3220
3230
3240
Magnetic Field (Gs)
3250
ppt课件
10
其它相关的自由基化学:
EPR—研究对象
ppt课件
11
EPR—研究对象
ppt课件
12
第五章 肿瘤pptppt课件
3. 机体所需要的,对刺激或损伤的防御性、修复 反应,对机体有利。
-
4
二、肿瘤的一般形态和结构
(一)肿瘤的肉眼观形态 1. 数目和大小: 数 目:
通常一个,称单发瘤;也可为多个,称多发瘤(同步性或不同步性多发瘤)
-
5
大小:最小(镜下可见——原位癌、微癌,很难发现 如甲状腺的隐匿癌)。 最大(可达数十公斤)
2. 一旦变为瘤细胞就异常增生→肿块,生长旺盛,呈相对主性。致瘤因 素不存在时仍能持续性生长。
3. 与整个机体不协调,不是机体所需要的,而且有害。 提示肿瘤细胞的遗传异常可传给子代细胞。
-
3
非肿瘤性增生(生理性、炎症、修复反应性增生) :
1. 一般是多克隆性的。增生的细胞具有正常的形 态、代谢、功能,能分化成熟。
*有的肿瘤细胞浆内可见提示肿瘤来源的细胞器 ,如神经内分泌颗粒,(神经内分泌瘤)张力原纤维 和桥粒(鳞癌),微丝和密体(平滑肌来源肿瘤)。
-
26
第三节 肿 瘤 的 生 长 与 扩 散
一、肿瘤生长的生物学
典型的恶性肿瘤的自然生长史可以分成几个 阶段:
度高低的主要形态学依据。
分化(differentiation):指幼稚或者原始的细胞 发育成为成熟的细胞的过程。在肿瘤中是指肿瘤细胞 和组织与其来源的细胞和组织在形态和功能上的相似 程度。
间变(anaplasia):指恶性肿瘤细胞缺乏分化,异 型性显著。
间变细胞:指未分化细胞
间变性肿瘤:主要由未分化细胞构成的恶性肿瘤 。
与大小有关的因素: 1. 性质: 良性——生长缓慢、 体积 大 恶性——生长迅速、 体积 较小 2. 部位: 体表、体腔—— 大 颅腔、椎管—— 小 3. 生长时间: 长——大 短——小 生长突然加快———恶性变、瘤内出血
纳米材料与肿瘤靶向给药与纳米技术PPT课件
叶酸:靶向肿瘤细胞的抗肿瘤药物的载体。
30
药物组成
31
作用机制
32
例:低密度脂蛋白(LDL)---抗癌药物靶向新载体
LDL是存在于哺乳动物血浆中的脂蛋白,LDL受体活性及 数量在一些癌细胞中高出正常细胞20 倍以上。可作为一种特 异性受体载体及抗癌药物靶向新载体, 将药物释放到靶细胞。 特点: LDL是内源性脂蛋白, 可避免在体循环中被迅速清除 可克服一般载体靶向性差、不良反应大
46
树枝状大分子的结构特点: 精确的分子结构; 高度的几何对称性; 外围大量的官能团; 分子内存在空腔; 分子量可控; 分子本身具有纳米尺寸。
3
纳米技术
纳米技术系指在1-1000纳米的尺度里,研究物质的电子、原子和
分子内的运动规律和特性的一项崭新技术。
物质在纳米尺度下,显著地表现出许多新的特性,而利用这些特
性制造具有特定功能的药物,称为纳米药物。
药物纳米载体是以纳米颗粒作为药物载体,将药物治疗分子包裹
在纳米颗粒之中或吸附在其表面,通过靶向分子与细胞表面特异性受
主动靶向
通过改变微粒在体内的自然分布而到达特定靶部位。也 即避免巨噬细胞摄取,防止在肝内浓集。
主动靶向制剂包括修饰的药物载体、前体药物与药物大 分子复合物三大类制剂。
26
修饰的药物载体作为“导弹”,将药物定向地 运送到靶区浓集发挥药效。
载体可以是受体的配体、单克隆抗体、对体内 某些化学物质敏感的高分子物质等。
脂质体在体内细胞水平上的作用机制有吸 附、脂交换、内吞(endocytosis)、融合(fusion) 等。
24
脂质体与细胞的相互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
电子
生活
生物医学
7
纳米材料的特点
• 纳米尺度的结构单元
研究对象在尺度上的匹配 • 大量的界面或自由表面 提高该系统的性能,节约成本 • 纳米单位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提高药物输送以及利用的效率
8
二 、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对生物大分子的研究 分子马达 纳米机器人 光纤纳米传感器单细胞分析
18
四、利用纳米技术进行肿瘤治疗
纳米基因载体
肿瘤的基因治疗:缺乏靶向性强、转染效率高的基 因载体,临床效果不是很理想 纳米基因载体:缓释药物、靶向输送、保护核苷酸、 毒性小
• 脂质体基因载体 • 树状多聚体的基因载体
19
四、利用纳米技术进行肿瘤治疗
纳米基因载体 1: 纳米脂质体基因载体
表面正电荷与核苷酸发生静电作用,形成纳米载体与质粒DNA的复合 物。通过其表面阳离子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及磷脂相互作用进入细胞质, 实现基因治疗。
……
9
二 、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生物大分子研究
分子马达
纳米机器人
10
三 、纳米技术在肿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微小探针技术 纳米生物细胞分离技术
纳米细胞检疫器:纳米秤
纳米激光
……
陈汝福,陈积圣.纳米技术在肿瘤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 癌症. 23, 12 (2004): 1714-1716
EPR效应 肿瘤
抗癌藥劑對实體癌部位置 的選擇性輸送
2
癌細胞的EPR效應
1986年,日本熊本大學前田浩教授提倡 EPR效果(Enhanced Permeation and Retention effect)(EPR效應) 。 EPR 效應,即是癌細胞會分泌比正常細胞多的 vascular permeability factor,造成腫瘤組織附近血管比起正常的血管物質滲透性高,因此分 子體積大的高分子化合物更能滲透、經過癌組織。加上癌細胞破壞淋 巴系統,造成高分子化合物停留在腫瘤組織附近時間較長的現象。 被動的 (passive) 特定目標藥物比較能將血液中的藥物送入癌細胞中。 因此,自1986年以來,對固體癌細胞的特定目標藥物,就從以前對抗 原-抗體反應的積極性特定目標藥物,改用抑制肝臟、腎臟代謝或運用 徐放的被動特定目標藥物而出現了新的開始激发抗体和BPT生荧光 Nhomakorabea探测器接收
探测早期DNA的损伤 Kasili PM, Vo-Dinh T. J Nanosci Nanotechnol. 5,12(2005): 2057-62
12
三、纳米技术在肿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纳米生物细胞分离技术
制备SiO2 纳米微粒, 并将其表面包覆分子层 制取含有多种细胞的聚乙烯吡咯烷酮胶体溶液
4
Seminar I
纳米技术与肿瘤诊治
2005级 唐 伟 导 师 赵宗保 2006.5.16
5
主要内容
一 纳米技术概况
二 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三 纳米技术在肿瘤诊治中的应用
四 总结与展望
6
一、纳米技术概况
纳米:1 nm=10-9 m 纳米技术:在1-100 nm这一尺度范围内对原子、分子进行 操纵和加工的技术。 纳米技术的应用:
生物导向
纳米微粒
长循环
靶向、缓释
15
四、利用纳米技术进行肿瘤治疗
纳米载药微粒:物理化学导向
利用药物载体的磁性特点,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磁性纳 米载体将富集在病变部位,进行靶向给药。
16
四、利用纳米技术进行肿瘤治疗
修饰后的纳米磁性材料
PEG-FA包裹的磁性纳米材料及其与BT-20细胞的结合能力
Y Zhang, J Zhang. J Colloid Interf Sci, 283 (2005): 352–357
四、利用纳米技术进行肿瘤治疗
纳米载药微粒:生物导向
利用抗体、细胞膜表面受体的专一性作用,将配位子结合在载体上,与目 标表面的抗原性识别器发生特异性结合,使药物能准确地作用于目的细胞。
荧光修饰的抗体进行识别和定位
与抗体结合的纳米材料与肿瘤抗原的特异性结合
X X He, X Lin, K Wang, W Tan. J Nanosci Nanotechol.1( 2004): 235-254
纳米阳离子脂质体
20
四、利用纳米技术进行肿瘤治疗
纳米脂质体基因载体
以avβ3 整合蛋白为靶向的基因纳米材 料(a): av β 3-NP/RAF(-)表达的 ATPu-RAF与avβ3整合蛋白结合;(b):内 皮细胞凋亡(c): 肿瘤细胞饥饿死亡.
Andrew R. Reynolds, S. Trends Mol Med. 9 (2003 ): 2-4
四、利用纳米技术进行肿瘤治疗
纳米基因载体 2:树突状物的多聚体
美国密西根州大学James等研制的对聚酰胺-胺型 (PAMAM)树突状聚 合物。装载了DNA的树突状聚合体注入组织,内吞作用的方式进入细胞, DNA分子释放出来,实现基因的整合。
3
癌細胞的特定目標療法-內包藥 物的高分子微脂
將內包阿霉素的高分子微脂之水溶液輸入移植了人類大腸癌細胞的老 鼠身上後,由於EPR效果而使得癌細胞內阿霉素堆積比在只是輸入阿 霉素的狀況下高出幾十倍,被卻認為具有高抗癌效果。 高分子微脂系統,對於cisplatin及其他難以溶於水性質的抗癌藥劑也 很容易適用,是使用性很高的系統。 本系統也研究基因治療材料,使得包住治療用蛋白質的基因能內包於 微脂當中,並能有效率的搬運至目標細胞內。
将纳米SiO2 包覆粒子均匀分散到其中
密度梯度离心
对所需要的细胞进行分离
密度梯度离心
实现对体内早期肿瘤细胞的发现
13
四、利用纳米技术进行肿瘤治疗
纳米载药微粒
纳米基因载体
磁介导热疗 纳米无机材料
纳米疫苗
……
14
四、利用纳米技术进行肿瘤治疗
纳米载药微粒
尺度:直径10~500 nm的固态胶体粒子 构造:药物通过溶解、包裹作用位于粒子内部, 或通过吸附、耦合作 用位于粒子表面 物理化学导向 特点:长循环、缓释、靶向
11
三、纳米技术在肿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微小探针技术
Tuan和其同事研制的纳米探针,探测单个活细胞的纳米传感器,当它插入 活细胞时,可探知会导致肿瘤的早期DNA的损伤。
细胞浸入含有苯并吡(BaP)的液体中
直径50纳米,外面包 银的光纤,尖部贴有 可识别和结合BPT的 单克隆抗体
苯并吡(BaP)与细胞DNA的代谢生成B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