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开水 教学设计
2024年人教鄂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1.壶是怎样传热的(教案)
根据材料的导热性能,可以将这些材料分为两类吗?
哪些材料是热的良导体?哪些材料是热的不良导体?
教师小结:可以根据材料的导热性能将它们分为两类。铁棒、铜丝等容易传导热,是热的良导体;木棒、竹筷、玻璃棒、塑料棒等不容易传导热,是热的不良导体。金属材料基本上都是热的良导体,非金属材料很多是热的不良导体。
知道热传导的概念和发生时的现象
教学 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是怎样传递热的
教学 准备
教师:铁棒、铜丝、火柴;铁片、蜡;酒精灯、铁架台、三脚架等。
学生:学生活动手册、铅笔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上课仪式
教师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
一、聚焦问题:壶是怎样传热的(预设5分钟)
怎样能够既然安全又稳定地给这些材料的某一部分加热?
在学生回答了这些问题后,引导学生逐渐形成实验方案。
2.做比较不同材料导热性能的实验
比较条形的不同材料导热性能
提问:哪些材料导热快?哪些材料导热慢?
学生进行预测后开始实验:将条形的不同材料,如铁棒、铜丝、木棒、竹筷、玻璃棒、塑料棒等,同时插入开水中,使条形材料的一半露在水外;用手摸条形材料露在水外的部分,感知导热情况。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并记录。
将3-4根火柴棍等距粘在金属丝上,将金属丝水平固定在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金属丝的一端,观察现象。
根据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讨论: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教师小结:金属丝上的火柴棍,从被加热的温度高的一端开始依次掉落。说明热由温度高的部分沿着金属丝向温度低的部分传递。
《水沸腾了》 教学设计
《水沸腾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水沸腾的概念,知道水沸腾时的温度是 100℃(在标准大气压下),能够描述水沸腾时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水沸腾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水沸腾时的温度特点和现象。
2、教学难点对水沸腾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归纳。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四、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杯、温度计、水等。
2、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水沸腾的图片或视频,如烧开水、煮汤等场景,引导学生思考水沸腾时的现象和特点,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水沸腾了。
(二)新课讲授1、水沸腾的概念教师讲解水沸腾的定义:水在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内部产生大量气泡,气泡迅速上升并在水面破裂,这种剧烈的汽化现象称为水沸腾。
2、水沸腾的实验(1)介绍实验器材和实验步骤将装有适量水的烧杯放在石棉网上,用铁架台固定好温度计,使温度计的玻璃泡浸没在水中,但不要碰到烧杯壁和烧杯底。
点燃酒精灯,开始加热,并观察水温的变化和水的沸腾现象。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安全,观察并记录水温的变化和水沸腾时的现象。
(3)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学生观察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如水温的升高、水中气泡的产生和变化、水的声音等。
当水沸腾时,重点观察气泡的大小、数量、上升速度以及水面的情况,并记录水沸腾时的温度。
3、水沸腾时的温度特点(1)分析实验数据各小组汇报实验数据,教师将数据汇总在黑板上。
引导学生观察数据,发现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2)得出结论在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时的温度是 100℃。
4、水沸腾的现象(1)学生交流讨论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水沸腾时观察到的现象,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喝什么水最健康(白开水最好)》教学设计
《喝什么水最健康(白开水最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幼儿能了解白开水是最健康的饮用水。
知道白开水与其他饮品(如饮料、生水)在成分和对身体影响上的区别。
能够说出喝白开水的好处,如清洁口腔、补充水分、促进新陈代谢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故事、实验、讨论、观察等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辨别能力。
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多喝白开水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幼儿对白开水的喜爱之情,培养健康的饮水意识。
让幼儿懂得珍惜水资源,明白水对生命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幼儿明确白开水是最健康的选择,熟悉其特点。
使幼儿明白白开水对身体的好处,如维持身体正常生理功能。
2.教学难点帮助幼儿理解白开水与其他饮品在身体内的不同作用机制,如饮料中的糖分对身体的影响。
引导幼儿克服对白开水味道平淡的偏见,主动选择白开水。
三、教学方法故事教学法:讲述与白开水健康益处相关的有趣故事,吸引幼儿兴趣。
直观演示法:运用图片、实物、简单实验展示白开水、饮料、生水的不同,以及白开水在身体中的作用。
讨论分享法:组织幼儿讨论自己喝水的经历和对不同饮品的感受。
品尝体验法:让幼儿品尝少量白开水,感受其味道。
四、教学准备1.白开水、饮料(可乐、果汁饮料等)、生水(装在透明容器中)的样本,以及相应的图片。
2.与喝白开水好处相关的故事书,如《白开水的神奇力量》。
3.准备透明杯子、滤纸、色素等简单实验材料,用于对比实验。
4.制作“白开水小达人”奖励贴纸。
5.展示白开水在身体中作用(如参与消化、血液循环等)的图片、动画。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3分钟)教师带着神秘的表情走进教室,手里拿着三个杯子,杯子用布盖着。
教师对幼儿说:“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三种不同的水,它们看起来可能差不多,但对我们身体的影响可大不一样呢。
你们想知道是哪三种水吗?”然后揭开布,展示白开水、饮料、生水,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引出主题——喝什么水最健康。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烧开水》课件PPT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烧开水》课件PPT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本节课是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课《烧开水》的教学,旨在通过开展实验等教学活动,探究水的三态变化及其与物质的变化关系,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通过讨论和实验,了解水的三态及其变化过程。
2.了解饮用水的卫生,掌握烧水的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水的三态变化及卫生知识。
教学难点:学习实验方法,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四、教学内容和学习过程1. 导入(5分钟)黑板写上本节课的标题《烧开水》。
首先,通过问答的方式,导入课题:我们都知道水的三态是什么?水分别是如何变化的?等。
2. 学习水的三态(10分钟)老师通过图片展示和讲解,引导学生体验水的三态变化。
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了解水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
3. 实验环节(3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每个实验组需要准备如下实验器材:•水壶•温度计•试管•火柴或打火机•一小碗冷水•一小张滤纸(1)实验一:烧水实验步骤:1.将水倒入水壶中,加热至沸腾。
2.用温度计测量热水的温度。
3.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水的温度升高,烧开后有气泡冒出。
(2)实验二:水汽的成分实验步骤:1.用火柴或打火机将一小张滤纸点燃。
2.等滤纸完全燃烧,将试管放在滤纸上。
3.观察试管内的情况。
实验结果:观察到试管内有水汽凝结。
(3)实验三:水的清洁实验步骤:1.将一点泥土放入一小碗水中,搅拌均匀。
2.用滤纸过滤掉泥土,观察过滤后的水的清洁程度。
实验结果:水经过过滤后可以去除泥土等杂质。
4. 总结(10分钟)通过实验,让学生探究水的三态变化及其与物质的变化关系,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在总结环节,让学生回答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汇总结果,获得新的认识和理解。
五、教学评价1. 教师评价教师应该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让学生充分体验实验,引导学生由外部经验产生对知识的认识,并且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时,发现学生的潜力和价值,积极评价鼓励。
烧水问题教学设计
烧水问题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四上数学广角(例2烧水问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简单的事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和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探讨解决问题的优化方案教具准备:图片课件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猜个谜语:世界上最快又最慢,最长又最短,最平凡又最珍贵的是什么?预设:时间(设计意图:从猜谜语入手,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1、打扫卫生项目拖地擦桌子听音乐所需时(分)8 2 10师:你能算出做完这些事情最少要用多少时间?预设:听音乐(10分钟)同时↓拖地(8分钟)擦桌子(2分钟)师:理解“同时”的含义:2、烧水问题师:怎样安排才能尽快让客人喝上茶呢?(1)我们先来讨论一下:沏茶都需要做哪些事情?每件事大概需要多长时间?学生讨论总结,同时教师给出例2中的图例:烧水8分钟洗水壶1分钟洗茶杯1分钟接水1分钟找茶叶1分钟沏茶1分钟(2)、小组讨论设计方案:如果你是小明,你怎样安排?我们怎么考虑才能让客人尽快喝上茶?学生讨论得出:必须明确顺序,合理安排,节约时间。
也就是说哪些事情要先做,然后再考虑还有哪些事情可以同时做,能同时做的事尽量同时做,这样才能节省时间。
师:现在和同学讨论一下,看看哪组的方案比较合理。
然后小组汇报,教师板书:洗水壶接水同时引导:你也可以用画箭头的方法把沏茶的过程图表示出来,这样表示有什么好处啊?(简单明了)各小组把自己的方案用这种流程图表示出来,然后在全班展示。
师:比较设计的方案,看看每一种方案中,沏茶的顺序对不对,所需的时间各是多少。
从中选出最佳的方案,也可以标上时间。
烧开水的教学设计
烧开水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题目:烧开水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了解和掌握安全使用电热水壶的方法和技巧,掌握烧开水的步骤。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电热水壶的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做事认真仔细的态度。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安全意识,学会关心他人,珍惜资源。
二、教学内容1. 安全使用电热水壶的方法和技巧。
2. 烧开水的步骤。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引入话题:你们家里烧开水都是怎么做的?有没有遇到过安全问题?引起学生对烧开水的兴趣,并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的经验及安全问题。
2. 知识讲解(20分钟)通过讲解和示范,详细介绍安全使用电热水壶的方法和技巧。
a. 讲解使用电热水壶前的准备工作,如检查电源插头是否插紧等。
b. 讲解电热水壶的控制面板和按键功能,并示范正确操作的步骤。
c. 强调注意事项,如使用时要稳定水壶底部,远离易燃物品等。
3. 操作演示(20分钟)分小组进行演示,每个小组安排一名学生扮演操作者,其余学生扮演观察者。
操作者按照所学知识和步骤正确使用电热水壶进行烧水,观察者记录着操作者的每一步操作,在演示结束后,观察者将观察到的操作过程与正确操作步骤进行对比,并指出操作者的错误操作。
4. 反馈评价(15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总结出正确操作电热水壶的步骤,并排除错误的操作方式。
教师针对学生的错误操作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纠正,帮助他们理解并记住正确的操作方法。
5. 拓展应用(15分钟)学生自行安排小组,分角色演练电热水壶的正确操作步骤。
演练结束后,学生根据观察和指导的结果进行反思,总结操作中的错误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意见。
6. 归纳总结(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学习内容,巩固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并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安全。
四、课堂延伸1. 学生可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在家中进行实际操作烧水,并写出操作心得和感想。
2. 学生们可进行小组合作,撰写使用电热水壶的使用说明书,包括操作步骤和安全注意事项。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水沸腾了》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水沸腾了》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水沸腾了》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水》单元的第7课。
本单元以“水”为研究主题,引导学生认识水的各种形态、水的三态变化以及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水沸腾了》这一课主要引导学生观察水的沸腾现象,探究水沸腾时的温度变化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水的沸腾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但学生对水沸腾的过程和特点往往缺乏深入的认识。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水的变化规律,为后续学习水的三态变化和自然界中的水循环奠定基础。
同时,这一课的实验探究活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材内容结构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聚焦:通过提出“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杯子里的水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引出本课的探究主题——水的沸腾。
2.探索:包括两个活动。
活动一,预测水加热过程中的变化;活动二,给水加热,观察水的沸腾现象,记录水沸腾时的温度和特点。
3.研讨:围绕三个问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分析水沸腾时的现象和温度变化特点,总结水沸腾的条件。
4.拓展:让学生思考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二、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水在加热过程中会发生变化,水的沸点是100℃。
2.理解水沸腾是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水在沸腾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气泡,并且温度保持不变。
(二)科学探究目标1.能通过观察和实验,记录水沸腾时的现象和温度变化。
2.能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归纳出水沸腾时的特点。
3.能基于证据和推理,对水沸腾的原因进行解释。
(三)科学态度目标1.对水的沸腾现象表现出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2.能以事实为依据,不迷信权威,勇于探索和创新。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水沸腾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烧开水、煮饭等。
2.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发明了蒸汽机等。
2水的沸腾实验(探究式)教学设计doc
2“水的沸腾现象”的探究式广东省深圳市莲花中学肖萍(中教高级)教材依据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第一册第四章。
教学简案1. 设计策略(1)教学目标———囊括三个目标。
通过联系实际生活,探究一系列与“水的沸腾”有关的物理现象,了解水的状态变化的有关规律,如水的沸点、状态变化、温度变化、吸收热量情况等。
在探究过程中,注重科学探究方法的训练,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经历从提出问题到形成科学理论的过程,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培养一定的实验技能,体验生活中问题的多样性和解决问题的复杂性,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情感。
(2)教学内容———师生自主建构。
探究的内容围绕“水的沸腾现象”,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由老师和学生在交互过程中共同建构,共同完成学习内容的选择、组织和编排。
在建构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教师的作用体现仅作为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
(3)教学方式———多种渠道探究。
改变传统的、单一的“传道授业”的师生关系,建立起“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网络关系。
要求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不同的内容,自由组合探究小组,小组内合理分工,密切合作,自行设计探究的方案,探究的途径可以是查阅书籍、动手实验、浏览网络、求助于家长和社区服务中心等各种方式。
在小组广泛探究的基础上充分交流,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4)教学评价———全息综合评价。
由于探究途径的多种性,探究的内容和结果的多样性,评价的方式应有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多种方式的综合。
评价的过程有师评、互评、他评,评价的结果应是小组、个人过程和成果的综合。
评价的结果随时记录在个人的“物理学习成绩记录档案”中。
2. 实施过程(1)生活先导、建构主题。
从研究“烧开水”入手,挖掘“水的沸腾”现象中所含的内容和规律。
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列出一系列现象,如:水的温度不再升高,保持不变。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杯中的热水》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杯中的热水》一、活动目标1.让孩子们通过亲身体验,理解和掌握物质的三种状态。
2.让孩子们了解热能的传递方式。
3.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二、活动准备1.器材:玻璃杯、热水、冰块、温度计、手套。
2.材料:金属勺、塑料勺。
3.准备:预先将适量的水烧开,倒入玻璃杯中,然后放入手套,并让它们彻底发热。
三、活动过程1.热水的状态变化请一个孩子将热水杯拿过来放在桌子上面,然后让孩子们观察热水的状态变化。
孩子们会看到,热水开始变为水蒸气,不久后杯壁也开始产生冷凝水滴。
这时,老师可以问一些问题,帮助孩子们理解:1)水蒸气是什么东西?2)为什么热水产生水蒸气?3)为什么杯壁产生冷凝水滴?2.热的4种传递方式请老师询问孩子们为什么手触碰玻璃杯的热水时会感到热度,是什么原因。
让孩子们感受一下接触金属勺和塑料勺的不同,是否有感觉受热度不同的现象。
通过观察和实践,让他们学习到温度传递的四种方式——导体传导、空气对流、空气辐射和物质的相变。
3.热水和冰块请孩子们将冰块放在热水中,再次观察它们的状态变化。
孩子们会看到,冰块开始融化,并且热水变得更凉爽。
同时,冰块也变得更小并最终消失了。
四、活动延伸1.如何使热水变凉请孩子们探究如何使热水变凉。
①将热水倒入玻璃杯中,放入温度计测量初始温度。
②把热水杯放在大碗中,倒入适量的水,等待10分钟后再次测量温度。
③重复第二步,直到热水的温度降低到室温。
2.孩子们制作饮用水请孩子们使用相同的方法和相关器材制作冷饮和热饮,并尝试冷饮加热,热饮冷却。
五、结语通过实践活动,孩子们掌握了物质状态变化的规律,理解了热能的传递方式,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活动结束后,回顾活动结果,结果会让我们感到充满成就感。
《水的沸腾》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第三课《水的沸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科学知识知道水沸腾的基本特征:水加热到100℃会不停地翻腾起来,同时水会迅速而剧烈地变成水蒸气。
2.科学探究能在观察的基础上全面准确地描述水沸腾时的现象。
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符号(统计图表记录水沸腾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和测量的数据。
能基于证据分析水沸腾时的现象产生的条件。
3.科学态度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
实事求是,勇于修正与完善自己的发现和观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发现水沸腾时的主要变化。
教学难点观察记录,整理、分析实验中的获得的信息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铁架台、酒精灯、烧瓶架、石棉网、烧杯、水、温度计等共8组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同学们,生活中你烧过开水吗,回想一下,水在烧开的过程中会发生哪些变化呢?生1:水烧开了会冒热气(副板书:冒热气)。
师:你是一个善于观察生活的孩子。
生2:烧开水的过程中水会不断的冒泡泡(副板书:冒泡泡)。
师:你的生活经验也很丰富。
生3:烧开水时,水的温度会不断上升(副板书:水温不断上升)。
师:你注意到了温度的变化。
生4:如果烧得太久,就会把水烧干(副板书:水量减少)。
师:对,水就快速的蒸发掉了。
看来烧开水对于同学们来说已经非常熟悉了,那烧开水的过程中真的像你们说的这样吗?还会发生其他变化吗?水开时还会产生什么现象?这节课,咱们来烧一次开水。
二、新授:活动烧开水1、认识实验器材,组装实验装置。
师:同学们,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以下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烧瓶架、石棉网、烧杯(50ml)、水、温度计)。
我们一起来认识以下。
生:铁架台、酒精灯、烧瓶架、石棉网、烧杯、水、温度计。
师:实验时,石棉网应该放在什么位置?生:放在烧杯下面。
师:是的,这一点非常重要,烧杯用火加热必须隔着石棉网。
加热时,石棉网能使烧杯受热均匀。
实验中温度计的摆放也是也要求的,你们知道吗?生:温度计的玻璃泡要浸没在水中,同时不能碰到杯壁和杯底。
(生答不出师直接给)师:很好,为了安全。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烧开水》课件PPT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烧开水》课件PPT优秀教案教学设计课程背景在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中,涉及到了物体的物态变化,其中烧开水是一个常见的例子。
本节课主要介绍如何安全地烧开水,探究水的沸腾现象,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知道烧开水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观察、记录水的沸腾现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烧开水的方法和注意事项2.学生观察水的沸腾现象3.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实验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在引入环节中,可以通过提问、出示图片等方式,让学生对烧开水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可提问如下:•大家现在最常用的方式烧水是什么?•烧水时我们需要注意哪些事项?步骤二:传授知识在这个环节中,可以通过演示和讲解来传授烧开水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如下所示:1.烧开水的方法•准备好水、水壶和火源。
•将水壶倒入适量的清水。
•放到火源上,等待水开即可。
2.烧开水的注意事项•烧开水时一定要有成人监督。
•在烈火中加热水壶容易导致水溅出导致烫伤,应该先用小火加热。
•热水泼到身上或其他地方要及时清洗,避免烫伤。
步骤三:学生观察水的沸腾现象在此环节中,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和记录,了解水的沸腾现象,掌握沸腾与水的温度之间的关系。
1.准备工作•学生组成小组。
•小组按学号顺序选一名同学将水倒入水壶中。
2.观察水的沸腾现象•小组按学号顺序,观察各自的水壶,记录水的沸腾现象。
•每个小组在讲台上报告自己的观察结果。
步骤四: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在小组之间进行合作,完成烧开水的实验操作,并在观察、记录和分析中进行互动讨论。
1.准备工作•小组选择一名同学进行操作。
•给每个小组一份实验规程和实验器材。
2.实验操作•操作学生按照实验规程进行烧开水的实验操作。
•学生观察和记录水的沸腾现象,控温,如何烧好水。
•学生讨论分享各自的观察结果和实验体会。
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结束后,应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新青岛版(六三制)四上科学第16课《水沸腾》教学设计
《水沸腾》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水沸腾》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四年级上册《水的三态变化》单元的第二课时。
本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烧开水入手,了解当温度大约升高到100C水会沸腾,让学生体验到生活处处有科学。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
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引发学生思考水烧开时是什么样子的,并通过任务卡让学生课前留心观察日常生活中烧开水时的现象,为课堂上的研究做好准备。
第二部分活动过程。
首先加热水,观察烧开水时有哪些现象,测量水烧开时的温度并做好记录;利用记录表和思维导航引导学生思考,归纳总结,知道什么是沸腾现象。
第三部分拓展活动,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在高山的山顶和山底烧水,水沸腾时所需的温度是否一样。
引领学生继续研究气压与沸点的关系以及在生活中的影响,做到学以致用。
本课探究让学生亲历烧开水的过程,体验到了合作探究的快乐。
观察记录实验数据,绘制曲线图,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学生分析】本课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因为学生对于“烧开水”并不陌生,虽然不一定都烧过开水,但人人都喝过开水,至于“水在被烧开的过程中会发生哪些现象”“水在温度多高时被烧开”“水烧开了之后继续加热温度会怎样变化”等问题,许多学生都没有认真思考过,本课就以这种简单的生活现象为引领,激发起学生的探究热情,学生就会产生“对这种简单的事情竟然说不出具体答案,给水加热究竟包含着哪些科学道理”的想法,从而产生动手实验探究的欲望。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L认识水的沸腾现象。
2.知道当温度大约升高到100 ℃时,水会沸腾。
科学探究目标:1.利用表格、曲线图等方法记录,整理、分析收集到的数据。
2.认识到科学探究的结果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观察水的沸腾现象的活动中,感受合作探究的重要性。
2.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合作探究的愉悦感。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应用沸腾的相关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人教鄂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烧水过程中的热传递》 单元教学规划 课时教案(含4课时)(含练习)
第一课时《壶是怎样传热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科学探究能力:引导学生观察、提问、假设、实验、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提升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
2. 科学思维能力:通过理解热传导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从现象到本质的推理过程。
3. 科学知识积累:掌握热传导的基本概念,理解不同材质在传热性能上的差异。
4. 科学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热传导的概念,认识金属、陶瓷等材料在传热过程中的作用及差异。
难点:通过实验设计,观察并解释不同材料对热传导速度的影响,理解并应用热传导原理于日常生活。
三、教学过程(一)、填空题:1、物体由于温度差别,会发生_____。
答案:热的传递2、在给金属加热时,热会沿着金属从_____的部分传向_____的部分。
答案:温度较高;温度较低3、像金属这样容易传导热的物体被称为_____,而像塑料、木头这样不容易传导热的物体被称为_____。
答案:热的良导体;热的不良导体4、不需要通过固体、液体或气体就能传递热量的方式是_____。
答案:热辐射(二)、判断题:1、用煤气灶烧水时,壶和水是同时热起来的。
答案:✘2、烧水时,水能热起来,是因为壶身将热量传递给了水。
答案:√3、用陶瓷杯装热水有利于保温。
答案:√4、烧开水时,水壶里的水传递热的方式属于热传导。
答案:✘(三)、简答题:1、为什么用金属壶烧开水?答案:金属是热的良导体,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
当我们在壶底加热时,金属壶能够迅速将热量从底部传导到壶身的其他部分,甚至到壶内的水中。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烧水的效率,还能确保整个壶身均匀受热,避免因局部过热而导致的损坏。
因此,金属壶是烧开水的理想选择。
2、在烧水过程中,壶身是如何传热的?答案:在烧水过程中,壶身的传热主要通过热传导的方式实现。
火源在壶底加热时,热量首先被壶底的金属吸收并升高其温度。
由于金属内部原子间的相互作用,热量会沿着金属从温度较高的壶底迅速传递到温度较低的壶身其他部位。
《水循环》教学设计[整理]
《水循环》教学设计[整理]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会记录和整理实验记录并通过分析实验信息获得科学结论。
难点: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
教学准备教师可以让学生留心观察日常生活中烧开水的现象,启发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实验材料时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定,教师要给学生留有一个自行选择实验材料的空间,体现活动准备的自主性和多样性。
活动过程设计一、谈话导入新课(略)二、讲授新课1、猜想同学们,水烧开时的温度是多少?水烧开后继续加热温度继续上升吗?指生回答。
2、做实验(1)教师提出要求,学生分组制定实验计划。
(2)进行“给水加热”的探究实验活动。
学生开始做实验,组长做好记录。
(3)学生汇报与交流(4)得出结论:水沸腾时达到一定的温度,继续加热,温度也不会再升高。
水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的这个点,就是这杯水的沸点。
师小结:根据大气压力的不同,因地区差异、器材差异等,即使是在同一时间做实验的同学,所测的水的沸点也会有所不同。
一般情况下的沸点不会超过100摄氏度。
3、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22.凝结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了解对比实验的特点。
2.在探究过程中愿意合作与交流。
3.认识凝结现象;知道水蒸气变成水珠的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1.水蒸气的凝结。
2.因果关系归纳法中的差异法。
3.用“对比实验”探究水蒸气转变成水的条件。
教学准备1.分组实验器材:相同玻璃杯2个,玻璃片2块,热水、酒精灯、火柴、小瓷盘等。
2.演示实验材料:带盖杯子3个,冷水、热水。
活动过程设计一、教学导入:教师:盛饭时每当我们打开锅盖,可以看到年锅盖上有什么?学生:有水滴滴下来教师:锅盖上的'水滴是从哪里来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学习新课:1.指导学生认识水蒸气可以变成水。
教师小结:杯盖内的小水珠是由杯内的水蒸气变成的。
2.指导学生认识水蒸气变成水的条件。
杯盖内的小水珠是由水蒸气变成的,那么水蒸气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变成小水珠呢?让我们用实验来解决这个问题。
幼儿早教烧水教案
幼儿早教烧水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幼儿了解水的基本性质和用途。
2. 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3. 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和自理能力。
二、教学准备
1. 水壶或电水壶
2. 水杯
3. 水
4. 火柴或打火机
5. 毛巾
6. 教学PPT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教师向幼儿们展示水杯和水壶,引导幼儿们讨论水的用途和重要性,让幼儿们自由发表自己对水的认识。
2. 学习水的性质
教师通过PPT或实物向幼儿们介绍水的性质,如透明、无味、无色、流动等。
并通过简单的实验让幼儿们亲自观察水的性质。
3. 学习烧水的方法
教师向幼儿们介绍烧水的方法,包括使用水壶或电水壶。
并向幼儿们演示如何使用火柴或打火机点火烧水。
4. 实践操作
教师带领幼儿们进行实践操作,让幼儿们自己动手操作烧水,教师在旁边进行指导和监督。
在幼儿进行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重点讲解烧水的注意事项和安全知识。
5. 观察和总结
当水烧开后,教师带领幼儿们观察水的状态变化,并引导幼儿们总结烧水的过程和注意事项。
6. 清理
教师带领幼儿们一起清理实验场地,教育幼儿们要爱护环境,保持实验场地的整洁。
四、教学反思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幼儿们不仅了解了水的基本性质和用途,还学会了烧水的方法。
在实践操作中,幼儿们培养了动手能力和观察力,同时也提高了安全意识和自理能力。
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能够让幼儿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幼儿的安全和情绪变化,保障幼儿的身心健康。
《烧开水》教学设计与反思
《烧开水》教学设计与反思
吴永新
【期刊名称】《湖北教育》
【年(卷),期】2014(000)004
【摘要】教学分析《烧开水》是《饮用水》单元的第三课。
学习本课,是为了让
学生明白水的作用和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觉保护水资源。
通过前面两课《水是什么样的》、《怎样使水变清》的学习。
学生对水的知识有所了解,也掌握了一些观察水的方法,对做有关水的实验有一定的认识,可以进行某些实际操作。
【总页数】3页(P72-74)
【作者】吴永新
【作者单位】湖北省枣阳市北城南关小学,4412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976.3
【相关文献】
1.信息技术智能机器人教学设计、反思及评析《光电传感器》教学设计及反思 [J], 张朋新
2.《集体主义是正确的价值取向》教学设计、反思及评析——《集体主义是正确的价值取向》教学设计、反思之一 [J], 詹月圆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反思及评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反思之一 [J], 徐兆敏
4.《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反思及评析——《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
反思之一 [J], 刘中繁
5.《常见的天气系统》教学设计、反思及评析——《常见的天气系统》教学设计、反思之一 [J], 宋晶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烧开水课时安排1课时
目标科学探究
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知道水的沸点;了解温度的改变可使物
质(水)的状态发生变化。
科学知识
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要研究的问题;利用统计的方法整理有
关资料。
情感、态
度与价值
观
能全面细致地观察烧开水实验过程中发生的现象;愿意合作与交
流。
教学重点知道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学会读出水温
教具准备
烧瓶、铁架台、酒精灯、温度计、水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经过前面实验中那样净化处
理的水还不能直接饮用。
怎样得到能饮用
的水呢?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将水烧开。
(板
书课题)
2、提出问题:烧开水是常见的事情,
你注意观察过烧开水时的现象吗?
3、让学生凭经验初步说一说。
学生说一
说:观察到
烧开水的情
境
二、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1、组装实验装置,并介绍实验器材的
使用。
2、讲述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手要拿在温度计的上端;
(2)眼睛要平视;
(3)液泡不能接触杯壁或杯底。
学习温度计的
正确使用规则
学习新课
3、实验操作:(注意观察烧开水时所
发生的现象,并在课本33页图中的相应刻
度上用点做记号)
4、汇报交流烧开水时所观察到的现
象。
(如水面逐渐上升,水底渐渐冒泡,加
热到一定时候水面冒“白气”,沸腾一会儿,
水会变少等等)
5、讲述:水烧开了,我们也可以说水
沸腾了,水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水的沸
点在通常情况下是100摄氏度。
水沸腾后,
水温保持不变。
三、讲解温度计的刻度含义
1、量程
2、总共有多少个小格
3、每一小格代表的含义
四、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交流:水温的变化过程。
2、除了水温的变化,还观察到了哪些
现象?把观察到了的现象和大家交流。
3、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
学会用温度
计测水温
练习使用温度
计
作业设计练习使用温度计
板书设计
烧开水
量程:1~100℃平均分成:10等份分度值:1℃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