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文学教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幼儿文学的体裁

一、幼儿诗歌概述

幼儿诗歌是幼儿文学的一种体裁。幼儿诗歌区别于其它幼儿文学体裁的是它具有诗歌的韵律节奏美;幼儿诗歌区别于成人诗歌的是它不十分注重创造意境、抒发情怀,而是以动态的描写来吸引幼儿。

幼儿诗歌一般分为儿歌和幼儿诗两种形式。儿歌是从童谣发展演变过来的,具有浓郁的民歌风格。幼儿诗是从“五四”以来的创作新诗发展演变来的,是适合于幼儿欣赏的自由体短诗。

幼儿诗歌是儿童最早接受的文学作品。从接受顺序看,儿歌比幼儿诗更早进入孩子的生活,当他们的听觉能够辨别声音时就十分乐于听有韵律的儿歌。当儿童接近学龄期时,跃动的心灵、求知的欲望使他们开始喜欢内容较为丰富的幼儿诗,特别是带有情节的诗。从表现形式看,儿歌的韵律节奏感更鲜明,幼儿诗则形式灵活自由,能包含更丰富的内涵。苏联著名儿童文学家马尔夏克曾经深入地观察过孩子欣赏诗歌的特点,他说:“孩子们从小就爱诗,7岁以前,他们喜欢带韵脚的诗,7岁到11岁,他们又爱有情节的故事诗;11岁到15岁,他们就喜欢看描写英雄人物,富有浪漫主义和抒情味儿的诗。”这样的概括是有道理的。

二、儿歌

(一)什么是儿歌

儿歌是以婴幼儿为主要欣赏对象,具有民歌风格的幼儿诗歌。

周作人在《儿歌之研究》一文中根据儿童的欣赏接受顺序,将儿歌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称之为“母歌”。婴儿阶段的儿童,尚未具有言语能力,母亲吟唱歌谣,娱乐孩子,这类儿歌大都由母亲吟唱,故称之母歌,大体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摇篮歌”和母亲逗孩子的“游戏歌”。第二层次称为“儿戏”。儿童自己能言语时,一边游戏,一边吟唱,以增加玩耍的兴味,这类儿歌往往同儿童的游戏活动相联系,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问答歌,连锁调,谜语诗等。

儿歌是从古代民间童谣发展过来的,据有浓郁的民歌风格——韵律优美,通俗浅显,而又充满谐趣。比如传统的地方儿歌《小耗子》:“小耗子,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吱儿吱儿叫奶奶;奶奶不肯来,叽哩咕噜滚下来”。作品描述了一个淘气顽皮的“小耗子”形象,运用形象直观的象声词刻画出小耗子登高下不来的焦急和翻着筋斗往下滚的情状。全诗节奏活泼,韵律和谐,琅琅上口,洋溢着欢快、自然、质朴的民歌风味。“五四”以来的作家,进行儿歌创作时,自觉地遵循这一表现规律,力求使创作儿歌具有民间歌谣的色彩。如金波的《野牵牛》:

野牵牛,爬高楼;

高楼高,爬树梢;

树梢长,爬东墙;

东墙滑,爬篱笆;

篱笆细,不敢爬;

躺在地下吹喇叭;

嘀嘀哒,嘀嘀哒。

无论是形象的描写,还是节奏韵律都同前一首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

即使是从国外翻译介绍进来的儿歌,也都在语言形式上尽量接近中国民歌的韵味。如流传甚广的法国童谣《两只老虎》:

两只老虎,两只老虎,

跑得快,跑得快,

一只没有眼睛,

一只没有耳朵,

真奇怪,真奇怪。

从上述例子可以明显看出,儿歌主要采用直接描写(赋)和形象的比拟(比)的手法,形象而直观;而文人创作的诗歌则较多地注重寄寓深远,意在言外。儿歌也不像文人诗那样讲究格律工整,用语精雅,只求琅琅上口即可。靠口耳相传的儿歌,没有过多地吸收宜阅读、不宜口诵耳听的文人诗风格,而主要继承了民歌风格。

(二)儿歌的基本特征

1.儿歌具有显著而强烈的音乐性

儿歌区别于其它幼儿文学体裁的独具特征是: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具有强烈而显著的音乐性。儿歌是从童谣发展来的,所谓“谣”就是“无丝竹相和之歌词”。儿歌是诗但接近于歌,没有固定曲调,但便于口诵吟唱,其章句格式、声韵节奏较幼儿诗严格得多。它首先通过韵律节奏的美感给幼儿以情感的陶冶。

古今艺术家为儿童创作儿歌时莫不注重音乐性,这是儿童鉴赏心理特点的必然要求。孩子的年龄越小越注重音乐性,他们感知诗,总是借助于听觉,因为听觉的感知较视觉感知更直接、更迅速、更强烈。首先吸引幼儿的不是儿歌的内容,而是儿歌的音乐效果。中国的许多传统儿歌并无多大的思想内涵,甚至意义也不相连惯,只求欣赏者在优美和谐的吟唱中,得到情感的愉悦或增加游戏的兴味。比如浙江传统儿歌《斗斗虫》:

斗斗虫,虫虫飞,

飞到哪里去,

飞到高山吃白米,

吱吱哉!

贵州儿歌《萤火虫》也是如此:

萤火虫,夜夜红;

上天去,雷打你;

下地去,火烧你;

进涧去,蛇咬你;

翻坡去,猫抓你;

快快来,我救你。

像这样的随韵结合,重在声律节奏之优美以怡乐儿童,而在内容意义上不强求训戒劝喻之大义的传统儿歌是举不胜举的。

儿歌的音乐性是体现哉凝练形象的文学语言中的,它不像音乐那样体现在旋律之中。因此,它的基础是规范的、纯洁的语言,在此基础上,儿歌的语言还要自然、简洁、流畅,富有韵律美。优美的儿歌,随着“声音之流”组织着听者的感受和形象思维活动,在他们面前展现出一幅幅形象的画面,使情感的泉流渗入听者的心田。如《摇篮》:

蓝天是摇篮,

摇着星宝宝,

白云轻轻飘,

星宝宝睡着了。

大海是摇篮,

摇着鱼宝宝,

浪花轻轻翻,

鱼宝宝睡着了。

花园是摇篮,

摇着花宝宝,

风儿轻轻吹,

花宝宝睡着了。

妈妈的手是摇篮,

摇着小宝宝,

歌儿轻轻唱,

宝宝睡着了。

黄庆云的《摇篮》以“摇篮”为驰骋想象的线索,展开想象的描述,在甜美柔婉的声音之流衷描绘出蓝天、大海、花园……这一幅幅安静温馨的画面,表达了拳拳的母爱之情。

2.捕捉富有情趣的细节或情节予以动态的描写

儿歌不像成人诗那样着力于意境的创造、抽象情怀的抒发,而是运用动态的描写来表现富有儿童情趣的细节或简单而引人入胜的情节。

大多数儿歌都描绘细节,我们前面所举的《斗斗虫》、《两只老虎》、《摇篮》等都是如此。优美的儿歌在描绘细节时,十分注意个性化的特征,李少白的《小陀螺》、王吉文的《小蚂蚱》等都以寥寥数笔的细节描绘勾勒个性鲜明的形象。如《小蚂蚱》:

小蚂蚱,跳得高,

一跳跳上谷秆梢。

腿儿弹,脸儿笑,

看我跳得高不高!

手一拍,掉下了,

摔得头上起了包。

蚯蚓笑,蜜蜂笑,

“你还骄傲捕骄傲”

作者抓住跳得高,摔得疼这一有特色的动作,赋予形象的描绘,栩栩如生地描画出一个稚气可掬的艺术形象。

幼儿感知艺术作品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因此,儿歌的细节描写都从外部特征或动作入手,极少把笔触直接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心理描写。然而,只有写出人的内心世界,才能使读者产生共鸣,幼儿的心灵虽然不像成人那样复杂细腻深刻,却也是十分敏感而丰富多彩的。如果能把内心的心灵感受通过外在的描写折射出来,会使儿歌产生更迷人的艺术魅力。这里以《小猫画画》为例:

小猫小猫,

本领真大,

一生下来,

就会画画,

画的什么画?

喏,五个瓣的梅花。

这首儿歌不是把笔墨落在小猫画画的过程,也没有着力渲染小猫所画图案的过程,而是通过幼儿的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