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师院校转型中的办学策略选择

合集下载

内蒙古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策略——以内蒙古师范大学为例

内蒙古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策略——以内蒙古师范大学为例

成 了包括 本科 、 士 、 士 和全 日制教 育 、 续教 育 、 硕 博 继 远程 教育 专科 、 留学生 教育 在 内的多层 次 、 全方位 的 教师 教育 体 系 , 为基础 教 育培养 大量 优质 教师 。 共 半个 多世 纪 以来 , 校 经过几 代人 实践 探索 , 学 积
重担 。如何 科学 把 握 国内外 教 师 教 育 发 展 的 动 向 , 结 合基 础教 育改 革 的实际 , 摆正 自己的位 置 、 扮好 自
后 党 和 国家在边 疆 少数 民族 地 区最 早建 立 的高等 学
校 之一 , 自治 区重 点 大 学 。半 个 多世 纪 的发 展历 是
程 中, 学校 已培 养输 送各 类毕 业生 十万余 人 。 目前 , 学 校在 校 全 日制 本 专 科 生 2 0 60 0余 人 , 各类 博 士 、
究 中心 , 誉 为“ 被 民族教 育的摇 篮” 。它 的重要 使命 就 是满足 内蒙古 自治 区社会 、 政治 、 文化等 方面发展 的需 求, 特别是 要满足基 础教育及 教师 教育改革 和发展 的
需求并引领其 发展 。为此 , 内蒙古师 范大 学理 性地 审 视 和分析 了国家教师 教育的发展 形势 , 积极借 鉴 国内 其他 高师院校 发展 的经验 , 结合 内蒙 古基础 教育 和教 师教育发展 的实际 , 立足本校现实 的资源和条件 , 断 不 推进本校 的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 。
21 0 0年 3月 第 3 卷 第 2期 9
内 蒙 古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 学社 会 科 学 版 ) 哲
J un l fI n rM o g l r l nv ri ( i s p y & S ca ce c ) o r a n e n o i No ma iest Phl o h o a U y o o il in e S

新形势下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改革的困境和对策

新形势下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改革的困境和对策

也面临 国家高等教 育体 制改革 的压 力以及当今世界教 师
教育改革 的发 展趋 势。在 多重 力量 的推动 下 , 我国教 师 教育进入 了一个 重要 的转型改 革期 , 同层次 和类别 的 不 高校在教 师教 育人 才培养上都积极地 开展了较大幅度 的 改革 , 教师教育从封 闭定 向走 向多元开放 , 从低层次 向高
别是办学基础还 较低 的学校 , 正在 探索适 合地 方高师 院 校改革的路子 , 还没有明确的思路 和模式 , 在改革 中面 临 诸多问题 , 陷入困境之中。

学校不是借用综 合学 科的 优势来加 强师范 专业 , 而是抽 调师范专业的教师去 充实其他 新建 立的学 科 , 结果舍本 求末 , 削弱 了师 范专业 。这 些师范 院校教 师教 育转型 的
( oil cecs Sca Si e) n
新 形 势下 地 方 高 师 院校 教 师 教 育 改 革 的 困境 和对 策
赵 菊 梅 , 中元 余
( 海南师范大学 教务处 , 海南 海 口 5 15 ) 7 18

要 : 形势 下教 师教育 改革 逐步从 封闭 定向走 向 多元开放 , 低层次 向高 层次培 养转移 , 新 从 学科 专业 教育与 教
作者 简介 : 赵菊梅( 9 8一) 女 , 17 , 湖北仙 桃人 , 南师 范大 学教 务处教 育 学硕 士 , 海 讲师 , 主要从 事 高等 教育研
究。
1 63
多数地方师范院校在教师教育改革方面 没有真正开展大 刀阔斧的改革 , 还在 以一种观 望的态度在看 部属院校 和 重点师范院 校 的改 革。由于 受传统 教 育理念 的惯 性 影 响 , 有的教师教 育队伍大 多数还保 持着原 有的教育理 现 念和知识体 系, 真正深入基础教 育, 了解基础教育还做得

地方师范大学特色发展的路径选择——西华师范大学发展案例研究

地方师范大学特色发展的路径选择——西华师范大学发展案例研究
重庆 高 教
21年 l 01 2月第 2 4卷 第 4期
地方师范大学特色发展 的路径选择
— —
西华师范大学发展案例研究
徐 远火 李 化树

【 摘 要 】在 高等 教育 大众 化背景下 ,教师教育处在一个重要转 型期 。如何应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 的迫切需
求 、高校发展 的激烈竞争 、高师综合化发展 的严峻挑 战,寻求适应地方师范大学发展 的道路 ,是地方师范大学一直在探索 的
协调 发展 的客观 要求 。 学校 根据 发展 目标 、 发展 要素
和发展 条件 要求 , 高等教 育事业 发展进行 科 学的整 对 体规划 设计 。在稳定规 模 、追 求卓越 的进程 中 ,学校 党政 领 导班 子 审 时度 势 ,确立 了更 改校 名办 师 范大 学 、 设新校 区 改善办学 条件 、 强学科 建设 申报博 建 加 士 点授 权单位 三大 发展 目标 , 确定 了 以学科 建设 为支 撑, 以教师 队伍建 设 为关 键 , 以深化 教学 改革为动 力 ,
以课 程 体 系创 新 为基 础 ,坚定 不 移地 走 内涵 发展 之 路 、 定不移 地走特 色强校 之路 的方针 , 求又 好又 坚 谋 快发展 ,努力 办人 民满意 的师范大 学 , 使这 所处 于 四
基 于 上述 ,我校 深 入认 识 教师 教 育转 型 的历 史 背 景 ,深 刻把 握 教师 教 育 大学化 的发 展趋 势 ,高 举
工程 ,凸显 四个 特色 ” 的发 展 思路 ,不 断追 求 、创 新
和跨 越 ,实事 求是 地走 出了一条 “ 内涵 建 设谋 发展 , 特 色 强校 创一 流 ” 的发 展 道 路 ,形 成 了鲜 明 的“ 重 负

地方高等师范学校发展中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地方高等师范学校发展中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格 1 为 高 等 师 范 学 校 ( 普 通 高 等 师 范 学 校 和 3所 2所 9所 幼 儿 高 等 师 范 学 校 ) 同 时挂 靠 江 苏 教 育 学 院 . 余 师 范 , 其
学 校 撤 并 或 转 轨 。 师 与 高 师 是 两 个 不 同层 次 的 教 育 , 中 无
论 是 在 办 学 目标 与 培 养 规 格 、 程 设 置 与 教 学 评 价 方 面 。 课 还 是 在 办 学 模 式 与 日常 管 理 、教 学 方 式 与 教 学 评 价 方 面
看 , 于 用 人 单 位 对 毕 业 生 ( 括 师 范毕 业 生 ) 由 包 的学 历 要
求 提 高 了 , 此 , 方 高 等 师 范 学 校 毕 业 生 的就 业 难 度 加 因 地
大, 已经 亮 起 了 “ 灯 ” 出 口” 定 “ 口”学 生 就 业 影 红 。“ 决 人 , 响 学 校 招生 ,作 为 基 础 教 育 师 资 培 养 工 作 主 体 的地 方 高
优 惠 政 策 , 范 院 校 对 考 生 的 吸 引 力 大 大 降 低 。 由 于社 师 叉 会 对 教 师 资 源 配 置 的 高 学 历 化 趋 势 和 人 才 需 求 的 多 样 化 , 广 大 考 生 纷 纷 涌 向重 点 中 学 . 方 高 等 师 范 学 校 在 使 地
招生生源的数量 、 质量 上 都 受 到 严 峻 的 挑 战 。 就 业 形 势 从
关 键 词 : 方 高等 师 范 学校 ; 展 ; 地 发 定位 ; 多样 化 ; 策 对
中图 分 类 号 : 6 8 G 5. 3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0 8 7 5 f 0 0 0 — 0 3 0 10 — 3 4 2 1 )2 0 7 — 3

教师教育转型期我国地方师范大学的发展策略

教师教育转型期我国地方师范大学的发展策略

体制下 的师范 院校不 仅无 法敏 锐地 感 知信息 化时 代对 教
师 的新要求 , 教育教学与 社会脱 节 , 且主 动发展不够 , 与其
他综合性大学的差距不断扩大 。鉴 于此 ,99 与 20 年 19 年 01
国务院两次颁布相关“ 决定 ” 提 出建立开 放的教 师教育 体 ,
的高等师 范本 科院校 已由 1 7 9 年的 7 所发展 到 1 所 , 9 4 0 3 0 另外这些师 范本科 学校 的 硕士研 究生 的招 生 比例大 大 增
业成长。
【 关键词】 教师教育; 开放化; 高层次化; 专业化; 一体化; 地方师范大学; 发展策略 【 中图分类号】 C 2 【 4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8 94(080 — 03 0 0 — 1 20)8 03 — 3 0 4
受世界 教师教育 改革 浪潮 的影响 , 加上 改革 开放后 我

教 师教 育的转型
体、 其他高校共 同参与的开放教师教育体系转变 。
( ) 二 教师教育 的高层 次化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 的背景下 , 国教师教 育的结构 层 我 次不 断提高 。建 国 以来 , 国教 师教 育主 要有 中等 师 范、 我 高等 师范专科 以及高等 师范本 科 ( 与之相 应 的职 后培训 机 构是县进修 校、 市教 育学 院、 省教 育 学 院) 三个层 次 , 称 俗
国经济 日益 发达 、 科技不断进步等的 冲击 , 2 自 0世重要举措 中开始 了新 训 。这种体 制下的教师培养是 非定 向性 的, 师范 院校不再
单独设立 , 教师 职业 实行 资格 证 书制度 , 即不 管是什 么学 校什 么专业 的毕业 生 , 只要你 完成 了上述相 应 院系规定 的 教育类课程 和教育 实习 , 考核 合格取 得教 师资格证 书后 就

地方高师院校办学定位与创新型人才培养

地方高师院校办学定位与创新型人才培养

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地方高师院校作为我 国高等师 范教育体系的根基和主体 ,是推动基础教育 事业 发展 的主导力量 , 发挥着 为当地 培养人才 、 发展科技 和服 务
社 会等职 能 ,为我 国教育事业 发展做 出了巨大 贡献并 将 继续 承担着重要 责任 。 当前 , 推进 中小学素质教育 改 革、 提高基础 教育水平 , 务必 “ 把提 高质量作 为教育 改 革发展 的核心任务 。 I ” 需要 “ 1 加强 教师 队伍 建设 , 提高 教 师整体 素质 。 I 意味着地方 高师 院校在 当下我 国 ”l l 这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 中必须扛起培养 创新型人才 的重
担。 然而 , 人们对 于它该培养何种创新型人才及如何培 养 的问题似乎未有充分的认 识 。 据此 , 本文基于高校办 学定位的视角 ,对地 方高师创新型人才 的素 质要求 及 其培育路径予以探讨 。
收 稿 日期 :0 0 1 2 2 1-1- 5
坚持 “ 以特 色创优势、 以创新 求发展 ” 的办学路子 , 培育具有“ 创新能力” 的应用型人 才。 相应地要求培 养学生健康积极
的 价值 取 向 、 求真 务 实的 思 维 品质 、 破 能 立 的精 神 气概 、 明独 特 的 个性 风格 等特 别 素 质 。 为 此 , 须 转 变人 才 观 敢 鲜 念 , 新培 养模 式 、 化 课 程 体 系 , 更 优 改进 教 学 方 法 、 展 实践 平 台, 升 应 用 能 力 、 富 考核 体 系 , 拓 提 丰 完善 评 价机 制 、 强 加
学方 向、 角色定位 、 特色所 在 的办学理想 和价值追求 ,
主要体现在 向社会提供劳务 的品种 、 数量 和质量 , 括 包
人才培养 、 学术 研究和社会服务三个 方面。 高校承担的 培养任 务 、 学术地位 和服务 功能的类型 、 层次 和范 围不 同, 其定位也不一样 。 地 方高师 院校 ( 以下简称 地方高 师 ) 是指省 属 、 省

论西部地区高等师范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选择

论西部地区高等师范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选择

论西部地区高等师范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选择【内容提要】地方高等师范教育如何发展,关系着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

在当前创新重组是中国西部地区高等师范教育的改革方向,服务是中国西部地区高等师范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综合发展是中国西部地区高等师范教育发展的根本目标。

因此,中国西部地区高等师范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必须转变观念,树立素质教育观;强化服务,必须树立地方观;综合发展,必须树立特色观,这是形成具有中国国情,适合西部地区发展需要的现代大学理念。

一、西部地区高等师范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一)西部大开发为西部地区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带来新机遇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后,给西部地区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带来难得的历史机遇。

当前各省市都在尽一切力量,研究和规划作好西部大开发的各项工作。

各省市都把教育的发展作为大开发的重要思路。

特别是从去年高校扩招开始,全国高校扩招48万人,其中陕西高校扩招1.2万人。

高校扩招数额如此之大,给西部各省高等师范教育发展带来了机遇,也给高校带来了压力。

正是这压力,使我们商讨尽快落实扩招工作的具体措施,如充分挖掘高校现有潜力,改革学校后勤工作;根据各校实际情况积极推出了“走读”制度;增加高等教育的投入;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审查、审批一批职业技术学院,具有发放学历文凭资格的民办高校和联合筹办一批高等师范学院……所有这些充分调动了高等教育战线上广大教职工的改革热情,给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带来生机。

(二)西部大开发高等师范教育也面临着严峻挑战西部和东部的差距,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劳动力素质的差距,人才的差距。

据统计,“西部地区1994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比率比全国低1.53个百分点。

全国接受高等教育比率不到4%的省区有5个(广西3.75%,贵州2.86%,云南3.36%,西藏2.06%,青海3.55%)其中4 个在西部,占80%”。

北京、天津、上海三直辖市,适龄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学率更高一些,西部大多数省(市)仍是经济欠发达地区。

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转型与学科建设

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转型与学科建设
建设 总原 则 , 据学 校将 “ 根 建设 成为 建成 特色 鲜 明 、 部前 列 、 内有 重要 影 响 的教 学 研究 型 师 范大 学 ” 西 国 作 为 自己的发 展定位 , 以及 学校 与地 方经 济建设 、 社会 发 展 紧 密结 合 的 办学 思 路 , 们将 学 校 的学 科 建 我 设 总 体 目标 确定 为 围绕着重 庆 社 会 经 济发 展 、 特别 是 基 础 教 育 战线 , 成 人文 社 会 科 学 、 学 、 育 学 形 理 教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 ( 学社会科 学版 ) 哲
2 1 第 3期 02年
地 方 高 等 师 范 院校 的转 型 与 学 科 建 设

( 重庆师范大学

研究生处 , 重庆 4 0 4 ) 0 0 7

要: 教学型 大学向教 学研 究型 大学转型是一 个 系统工程 , 它涉及 大学 办学理念 、 学校价值 取向 、 才培 人
二、 学科建设在 学校 转型 中的作用
众 所 周知 , 学科 是 由学者 、 学术 信息 和学 术物 质 三类 资 源 有机 结 合 起来 的办 学 载体 , 有 生命 力 的 是
收 稿 日期 :0 2— 3—1 21 0 2
作者简介 : 郭跃 ( 9 8 ) 男 , 15 一 , 重庆师范大学研究生处 , 教授 。
新人才的培养 、 学科平台的构建和办学条件 的改善等系列建设活动 , 它是大学本质属性的基本体现 。所 以, 分析 和 寻找转 型之路 应该 是 围绕 学科 建设 这个 核心来 进行 , 转型 的实施 也要通 过学 科建 设来 实现 。
学 校 的发展 目标 、 办学特 色 和优 势 是通过 学科 建设 而 实 现 的 。学校 的宏 观 发 展 目标 主 要指 学 校 类

地方高师院校转型发展的价值取向与策略选择

地方高师院校转型发展的价值取向与策略选择

综合人口 等因素, 这一阶 段是高等教育经过急剧的 规模发展
3 . 后大众化加速教师教育专业化。一方面, 基础教育承
对教师素质与能力的要求更高, 教师专 后进入的一 个相对稳定的平台 期。 在这一阶段, 各个高校从 担的责任越来越重 , 规模扩张的间歇中获得蓄积力量的机会, 从而由数量扩张为 业化要求也更高, 迫切需要教师教育模式要从过去的学历教 重点的规模发展转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发展, 通过各 育向“ 学历教育+ 资格证书教育” 转变, 使得教师教育的资格 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可 种手段累积自 身竞争优势, 抢占高等教育新高地。可见, 后 性与职业性得到彰显, 大众化催生了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特别是地方高师院校 , 见, 教师教育专业化是教师专业化前提与基础。 另一方面,
综上所述, 后大众化阶段 , 高师院校之间、 高师院校与其
等教育提出 更高的 要求, 既要保证更多的人能够接受高等教 他高校之间的竞争愈来愈激烈, 按照传统模式发展, 将会进
入教育的“ 死胡同” , 必须积极寻求新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二、 转 型发 展 的价值 取 向 : 应 用型 高校 高校办学的价值取向决定了高校的办学定位、 办学理念
品牌战略是基 于应 用型高校 价值取向的 办学策略选择 , 质 量为先是 前提 , 特 色发展是基 础 , 制度创新是保证 。
关键词 : 后 大众 化 ; 高师院校 ; 转型发展 ; 价值取 向; 品 牌 战 略
中图分类 号 : G 6 4 0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3— 2 6 1 4 ( 2 0 1 4 ) 0 1 — 0 0 3 5— 0 3
与重心向 上、 为国家机构培养人才的精英教育不同, 高校培 养的人才深入基层广泛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 高

地方高师院校转型过程中的教师教育发展策略

地方高师院校转型过程中的教师教育发展策略

由于高等 教育 的发展 和教师 教 育体 系 的变 革调 整, 综合性大学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师资培养 , 师 范教育 已经 由封 闭走 向开 放 。处 于整个 教 师教 育 体 系基础 部分 的 地方 高 师 院校 必 须 向综 合 化 转 型 , 这 也是教 师教育 发展 的必然 趋势 。 ( ) 学理 念及培 养 目标 的转型 一 办 长期 以来 , 方高 师院校 都把 突 出师范 特 色 、 地 为 基础教 育培 养合格 师资作 为 自己的办 学理 念 。在转 型过程 中, 只有转变 办学理 念 , 才能 为学 校 的转 型树 立一种 思想 , 明一 个 方 向。这 种 办 学理 念 主要 体 指 现在 以下 几 个 方 面 : 是 可 持 续 发 展 的人 本 理 念 。 一 应牢 固树 立 以教 师为本 , 以学生 为本 的思 想 , 现教 实 师、 学生 的 可 持 续 发 展 , 而 实 现 学 校 的 可 持 续 发 从 展 。二是 树立开 放 的办 学思 想 。当今 社会 是 一个 开 放 的社会 , 大学 教 育 已经 或 正 在失 去 像 过 去 那 样 的 体制 保护 , 日益被 推人 自我选 择 当 中。 由此 , 地方 高 师要更 加深 入 、 加 大胆 地 在 开 放 上 做文 章 。三是 更 要坚 持 自身 传统 , 出特 色 。学 校 在 转 型 过 程 中要 办 根据本 身实 际 , 整合 校 内外 资源 , 展 自身特 点 和优 发 势 , 高发展 能力 和拓 展 发 展 空 间 。 四是 提倡 自主 提 创新精 神 。地方 高师 在转 型过程 中不 可 避免 地会 遇 到许多新 问题、 新情况 , 只有通过 自主创新 , 破除陈 旧的思路 和方法 , 型才能 真正获 得成 功 。 转 … 要实 现地方 高 师 院 校 向综 合 性 大 学 的 转 型 , 必

三重回归:地方性高师院校的发展之道

三重回归:地方性高师院校的发展之道

多为同质竞争 , 客观来讲 目前各个地方性高师院 校在办学水平 、 办学条件 、 专业及课程设置 、 师资 生源等方面差异都不大,各院校 的办学特色都 尚 未真正凸现出来。地方性高师院校 同地方性非师
范院校的竞争多呈现出交互性的竞争格局 ,非师 范专业 方面的优势主要在地方 性非师范 院校一 方 ,培养师资方面的优势则主要在地方性高师院
吴 永 胜
( 乐山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 四川 乐山 640 ) 104
摘 要 : 国家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逐年稳 定 , 国高等教育 发展 进入 了一个崭新 的阶段 , 由数量上供 给不 足的 随着 我 即
学位短缺 阶段进入 了办学质量急需提升 的质量提升阶段。对地方性高师 院校而言依靠扩招政策而飞速扩张的黄金时代 已
升为本科层次的高师本科 院校 ,其二表现为其办 学规模迅速发展成为 以万人计的巨型大学。依据 著名高等教育专家马丁 ・ 特罗教授 的理论 , 我国早 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 阶段 ,即毛入学率超过 1%的阶段 ( 5 中国 2 1 00年的高等教育毛人学率已 经达到 2 . 翻 6 %)。然而随着 国家高等教育招生规 5 模 的日渐稳定甚至是一定程度的缩减 , 对地方性
境、 时代特点、 身优劣势等进行周密的分析和研 自 判, 重新对其发展方式、 思路和特色做出合理定位 。 不难发现当前地方性高师院校所面临的竞争 更加激烈 , 除了原有来 自同类 院校的竞争外 , 地方 性非师范院校和诸多民办高校将会成为新的竞争
对手 。同类院校间即地方性高师院校之 间的竞争
不能很好地与市场衔接 ;诸多 民办高校 的优势在 于其市场化的办学机制相对灵活 ,专业及课程设
置能够紧跟市场 ,但在政府政策资金支持及公众

地方师范院校转型发展中存在的困境与对策

地方师范院校转型发展中存在的困境与对策

地方师范院校转型发展中存在的困境与对策作者:邓景衡易诚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8年第19期摘要:针对目前地方师范院校转型发展工科专业过程中存在的部分困难,如工科师资缺乏、学生专业思想不强及实践教学条件欠缺等,本文提出地方师范院校在转型发展中需要建立一支适合工科发展的师资队伍,加强学生的专业教育,改善实践教学条件,科学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等,以加快师范院校转型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师范院校;转型发展;工科专业;对策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9-0230-02从2015年起,我国开始全面推行教师资格全国统考和定期注册,教师培养不再为师范院校所独享,师范标签的办学特色在逐步弱化。

在此背景下,一些地方师范院校以文理科为主转向以理工科为主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大量兴办工科专业,如计算机、通信工程、化学化工、机械制造、环境工程等。

师范专业的比例在逐步降低。

但是师范院校在开办工科专业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如工科师资力量薄弱、学生专业思想不强、教学设施设备不足或缺乏、培养方案制订不科学、办学定位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方式落后、办学模式单一、学生就业率低等[1,2]。

地方师范院校办学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会影响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本文就当前师范工科教育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提出一些看法。

一、师范院校转型发展工科的现状及问题1.工科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师资结构是师范院校工科专业的薄弱环节,其基本组成如下:大部分教师是师范或者理科类专业,部分教师迫于形势从师范专业逐步转型,缺乏工科专业教学实际经验,其专业综合素质不够全面[3]。

新进工科部分专业教师较年轻,教学经验不足。

高学历、高职称工科人才缺乏,引进高层次工科人才较困难,短期内工科师资缺乏的局面不会有较大改变,这也直接影响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2.学生专业思想不强,专业学习积极性不高。

一些报考师范院校的学生,其目标专业是师范专业,工科专业学生很大一部分是从报考师范专业中调剂过来的,而且大部分是女生。

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在转型中的困惑和对策

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在转型中的困惑和对策

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在转型中的困惑和对策贺祖斌【内容提要】地方师范院校向综合化转型主要表现在办学目标、学科专业、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综合化。

在综合化进程中,教师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遭遇到教师教育资源的分占、教师教育学术性的弱化、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期盼、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等困惑,这正是发展过程中“综合化”和“教师教育”教育理念的博弈。

地方师范院校内部势必在教师教育理论、培养模式、课程结构等方面寻求解决方案。

【关键词】地方师范院校/转型/教师教育随着教师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我国地方高等师范院校也在变革中发展,传统意义上单一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的办学目标也在向综合性方向发展,同时,综合性大学积极参与教师教育的客观形势也给师范院校带来压力。

因此,在这种变革中,原有的地方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尴尬,地方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何去何从将面临的新的挑战。

一、地方师范院校向综合化转型的趋势目前,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体系大体上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六所部属师范大学和进入“211”的省属重点师范大学,这类学校办学历史悠久、学科综合性强;第二层次是各省属的重点师范大学,这类学校办学水平较高、学科布局较合理;第三层次是各地的师范学院、具有教师教育的新建地方本科综合性院校以及少量的师范专科学校。

经过高等教育的大发展,特别是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以来,高等师范院校无论从规模、质量,还是结构、效益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

第一层次的重点师范大学实际上比较早地转型为综合性大学,以第二、三层次为主的地方师范院校的转型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根据统计[2],教育部从2003年到2008年开展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过程中,各校对办学定位进行了重新讨论和确定,其中地方高师院有超过80%将“综合型”、“综合性师范大学”等作为办学定位或理念。

促使地方师范院校转型的有以下几个因素:一是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所要求的适应性变革;二是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需求的扩大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师资的新要求;三是地方师范院校在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中所追求自身生态位的主观定位[3]。

论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改革与发展转型

论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改革与发展转型

然 性
1 国际竞争 和 知识 发 展提 速 对 我 国高 等 师 范 、
院校 专 业和课程 改革提 出了新 的要 求 传 统 的 师范 院校 专业 设 置 比较 单 一 ,基 本 以 师 范专 业 为 主 ,专 业 面 狭 窄 ,教 学 内 容 陈 旧 ,开
设 的课 程 缺 乏 对 学 生 应 用 和 创 新 能 力 的 培 养 ,相 对 于综 合 大 学 ,在对 科 学 技术 的 研 究 和 教 学 方 面
师 院 校 一 方 面 教 师 教 育 专 业 化 程 度 不 高 ,另 一 方
面 专业 学术 能力 不强 ,必 须进 行 改革 。
握 运 用 为 主 。在 这 种 情 况 下 ,地 方 高 师 院校 面 临
全 面 改 革 与转 型 的严 重 挑 战 :一 方 面要 为整 个基
3 当前 我 国进 行 的基 础 教 育全 面改 革 对地 方 、 高等师 范 院校 的改 革与 转型提 出了迫 切 的新要 求
进行 了 全 面改 革 。第 一 ,教 师 的 培 养从 批 量 向精 品转 型 。 随着 高 等 教 育 的大 发 展 ,受 教育 年 限 的
普 遍 延 长 ,教 师 培 养 的教 育 年 限 也 不 断延 长 ,多
培 训 时 间 ,这 既 加 大 了 中小 学 校 教 师 岗位 培 养 的 成 本 ,又 降 低 了 中小 学 新 教 师 的 质 量 同 时更 重
【 键 词 】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教学改革;发展转型 关 【 者简 介 】刘泽辉,内江师范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主任科员。 作


地 方 高 等 师 范 院 校 改 革 与 转 型 的 必
上 ,把 教 育 教 学 能 力 当作 一 个 专 业 来 进 行 教 育 ,

高师院校转型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高师院校转型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8
N O.5
广西大学学报 ( 学社会科学版 ) 哲
J u n lo a g iUn v r i ( i s p y a d S ca in e o r a fGu n x ie st Ph l o h n o il y o Sce c )
范的形象, 高其社会地位 , 强对 中学生的吸引 提 增 力, 为其 后升格 为综 合性 的 学术 大学 做好 准 备 。 [但 1

( ) 型的盲 目随 从 一 转 为 适应 地 方 经济 建 设 和社 会 发展 需要 , 求 自 谋 我 新 的生存 及 发展 空 间 , 2 从 O世纪 8 O年 代末 开 始 ,
20 0 6年 1 O月
O c .. 06 t 20
高 师 院校 转 型发 展 中的 问题 及 对 策
麦 茂 生
( 贺州 学 院 , 广西 贺 州 5 2 0 ) 4 8 0
[ 摘 要] 当前 , 在我 国高等 教 育与 高等 师 范结 构性 调 整 中 , 师院 校 为谋 求发 展 , 纷 向“ 高 纷 综合
化” 转型 , 此 过程 中 出现 了转 型的盲 目随从 、 在 综合 化 的急进 求成 和 师范性 的弱化 等一 些新 问题 。 针
对 这 些 问题 , 文提 出了通过政 策措 施科 学 引导 , 本 坚持 校本 原 则加 强 建设 , 革创 新教 师教 育等 举 改
措 予 以解决 。
[ 键词 ] 高师 院校 ; 关 转型发展 ; 问题 ; 策 对 [ 中图分 类号 ] G4 1 7 文献标 识码 : A
随着 中国市场 经济 体制 的逐步 建立和 高等 教育 体制 改革 的 推进 , 合 性大 学 和其 它 非师 范 院校 纷 综 纷参 与教 师 教育 , 对 独立 封 闭 的师 范教 育 正 向开 相 放 、 活 、 元化 的 现代 教 师教 育 体 系转 型 , 师 院 灵 多 高 校 “ 向型 ” 师范 教 育体 系面 临严 峻 的挑 战 , 定 的 迫使 其必 须 重新 界定 自己的 角色 , 找 自己新 的发展 定 寻 位 。在高 等教育 资源 重组 与师范 教育 体制改 革的基 础上 , 师院校 纷纷 向综合 性 大学转 型发展 , 已成 高 这 为 全国各 地高 等教育 管理 体制 改革 中的一个 普遍现 象, 并呈现 出进 一步 发展 的势头 。但是 , 当前高 师 在 院校 “ 综合 化 ” 转型 过程 中 , 出现 了一 些问题 , 我们 必 须 进 行 科 学 引 导 , 取 措 施 , 防其 转 型 的 盲 目随 采 以 从、 综合化 的急进求 成和 师范性 的弱 化等 。 当前 高师 院校转 型发 展 中存 在的 问题

新课程背景下地方高师院校教学改革的方向与对策

新课程背景下地方高师院校教学改革的方向与对策

世纪之交,我国开展了建国以来第八次大规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前已在全国中小学全面实施。

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教师能不能从观念到行为适应改革的要求。

地方高师院校主要指在师范教育由三级向二级过渡,由布局在省会城市以外的一些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升格或改建而成的本科师范学院和仍承担师资培养任务的多科性大学,是县及以下基础教育师资的培养和培训基地。

地方高师院校必须研究新课程理念对教师提出的挑战,明确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对师资的要求,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运行机制,以培养满足地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的新型教师。

一、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对教师的挑战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程目标进行了新的定位,从课程结构、内容到课程实施、管理和评价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确立了新的发展观。

这一系列教育观念的转变无疑是对现行教育弊端的反应,它将使我国的基础教育步入一种新的境界。

同时,对沿袭多年传统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的教师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一)“以学生为本”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对教师教育观念的挑战“以学生为本”就是“以学生的需要为本”,适应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这种要求的核心就是突出认识和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具体情况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使学生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才能有自主性,有了自主性才能形成创造性。

“以学生为本”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新课程将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的发展,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为每一个人的发展提供机会。

地方师范大学办学指导思想定位的问题与路径选择

地方师范大学办学指导思想定位的问题与路径选择

地方师范大学办学指导思想定位的问题与路径选择摘要:办学指导思想是学校的顶层设计,是高校办学的核心问题,关系到高校生存、改革、发展的大局。

通过对当前地方师范大学办学指导思想内涵、存在的问题及不足的分析,提出了确立地方师范大学办学指导思想的具体路径选择。

关键词:地方师范大学;办学指导思想;问题;路径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051-02一、办学指导思想内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作为高校办学的灵魂,高校办学指导思想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办学实践中都得到了空前的重视,成为了高等学校各类大型会议上讨论频率很高一个词汇,成为了高等学校评估指标中的核心指标。

办学指导思想是学校决策机构,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国家教育法律法规,教育发展规律,学校发展目标所确立的办学理念,是对办学因由、办学目标、以及办学途径与方法等办学重大问题的理性思维。

办学因由回答为什么办学的问题,是对学校存在价值的认识,办学目标回答办什么学校的问题,是对学校办学定位的思考,办学途径与方法回答如何办学的问题,是基于办学价值与定位之上确立的工作思路和战略举措。

二、当前地方师范大学办学指导思想的问题与不足办学指导思想是一所大学的灵魂,也是指导高校发展的有效法宝。

然而,现实中,由于种种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地方师范大学虽然对以往办学指导思想进行了积极探索、努力创新和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果。

但当中仍存在一些关键性的问题急需重新思考和解决。

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教师教育特色定位淡化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进程中,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趋势,很多地方师范大学都在抢抓机遇,实现规模和数量的扩张,但对于学校的发展则缺乏明确的定位和规划,在“师”与“非师”的问题上定位模糊。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教师教育体系的开放,国家一方面非师范院校参与教师的培养,同时也允许师范院校专业的综合化发展,设置非师范专业,但相当一部分的高师院校在综合化的发展过程中,表现的过于急功近利,不切实际。

目前我国高师院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目前我国高师院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目前我国高师院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一、我国高师院校发展存在的问题1.办学定位不准确许多高师院校在发展过程中,过于追求综合化、研究型和国际化,导致办学定位模糊,失去了原有的特色和优势。

同时,由于盲目扩张和过度竞争,导致师范类专业的比例下降,教师教育职能被削弱。

2.学科建设水平不高高师院校的学科建设水平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

然而,目前我国高师院校的学科建设普遍存在缺乏深度和广度的问题。

例如,某些学科领域的研究力量分散,没有形成明显的学科优势;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单一,缺乏多元化和前瞻性;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较少,科研合作缺乏深度。

3.师资力量不足高师院校的师资力量是其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然而,目前许多高师院校的教师数量不足,且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同时,由于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不够灵活,导致部分教师无法适应新的教育需求。

4.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践教学是高师院校的重要环节之一,但目前许多高师院校的实践教学环节存在诸多问题。

例如,实践教学的课时数不足,导致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实践教学的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性;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联系不够紧密,没有形成有机的体系。

二、我国高师院校发展的应对策略1.明确办学定位高师院校应该明确自身的办学定位,突出师范性、学术性和实践性。

在办学过程中,要注重保持和发扬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同时要根据市场需求和师范教育的发展趋势进行调整和完善。

在追求综合化、研究型和国际化的同时,也要注重师范教育的传统优势和特点。

2.加强学科建设高师院校应该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学科水平和竞争力。

要注重培养学科带头人和优秀科研团队,推动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和协同创新。

同时,要优化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增加多元化和前瞻性课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师院校应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

要注重引进优秀人才,加强教师培训和管理,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同时,要鼓励教师参与实践教学和教育改革,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贵州省中等师范并入高师院校后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和策略

贵州省中等师范并入高师院校后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和策略
2 0 0 4
【 2 ]天海川: 《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三秦都 市报 ,2 0 1 2 - 1 2 - 2 9 0 5 : 5 6 [ 3 】王兰香 : 《 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 4 】王浩: 《 教育要像一泓水》 [ 5 】李建成: 《 办学生喜爱的教育》 【 6 】《 什 么样的教育才能让人民满意?》,中国青年报 ,2 0 0 9 — 0 2 — 1 9
态 度 ,使状得 基础知 识与基 本技能 的过程 同时成 为学会学 习和形 成正确价 值 观 的过 程。但 这并不 意味着 不需要 做练习题 ,巩 固基 础知 识。而 是要在把 握 好 基础 的同时 ,掌握 自主探 究、归纳 总结等科 学 的学习方 法。在 老师 的引领 下,更 高效更 愉快地 学习 。懂得 自学 , 懂 得归纳 ,掌握 多种科 学的学 习方式 , 提 高学 习的效率 和质量 。课 堂教学 改革不仅 要提高学 生 的考 试成 绩,还要 帮 助 学生提 升获取 知识和 分析 问题的 能力, 以及 终生学 习 的能力 ,以实现学 生 的全面发 展 。因为课 堂教育 改革倡 导学生“ 主动 、探究 、合作” 式 的学习 ,更 加 重视学 习能力 培养 。重点在 于培养 学生收集 和处理 信息 的能力 、获取新 的 知 识的 能力 , 分析和 解决 问题 的能力 以及交流 合作 的能力 。 具 备 了这种 能力 , 也 就学会 了学 习,为学 生的终 身学 习打基础 ,同时予 学生更 多 自主 学习 的机 会 ,更有利 于学 生创造 力的发展 ,培养 学生适 应社会 的能力 和创新 精神 。这 样 的学生才 是家 长想要 的学生 ,这样 的学生才 能成为新 时代 的栋 梁之才 。 参 考文 献 : 【 1 ]李 亚杰 : 《 新课 改让 学 生成 为课 堂的主人 》,北 京 :人 民教 育 出版 社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方高师院校转型中的办学策略选择摘要:地方高师院校转型已成为必然趋势。

为此,地方高师院校要更新办学理念,调整办学目标定位,深化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改革,拓展和优化地方高师院校的功能,提升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才能实现学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地方高师院校;转型;教师教育地方高师院校作为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的主体,是地方教育师资培养的中坚力量。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以及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地方高师院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综合,从订单培养走向竞争性培养已是大势所趋,转型已成为地方高师院校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地方高师院校转型的背景所谓地方高师院校的转型指的是地方高师院校为顺应时势发展的需要,突破原有单纯的师范教育模式,向教育的非师范化、综合化方向发展的一种办学模式的转向…。

地方高师院校的转型主要基于以下的原因:1.教育体制改革对师范教育的冲击中国高等师范教育从建立至今已经走过了百年历程。

一个世纪以来,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形成了一个独立设置的、相对封闭的定向型师资培养制度,这个制度前后共维持了50年。

这个体系支撑着世界上最庞大的基础教育体系,它适应了基础薄弱、师资力量长期缺乏的中国教育的现实要求,为幅员广阔、各地发展极不平衡的基础教育提供一支庞大的师资队伍奠定了基础。

1999年6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强和改革师范教育,大力提高师资质量,调整师范学校的层次和布局,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工作,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中试办师范学院。

”这一决定预示着高师院校在教师培养领域“一统天下”的格局被打破,高师院校固有的生存空间被挤占,如何生存与发展成为高师院校面临的首要问题。

2001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完善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高等学校共同参与、培养培训相衔接的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

加强师范院校的学科建设,鼓励综合性大学和其他非师范类高等学校举办教育院系或开设获得教师资格所需的课程”。

这一决策进一步明确我国高师院校在教师教育体系中的角色定位,同时也为我们地方高师院校改革指出了方向。

2.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对地方高师院校的冲击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地方高师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从地域位置来看,地方高师院校基本上坐落在省会以下的中小城市,对外来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不够,师资力量不强;从经费来源来看,经费投入主要依赖于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而地方政府拨款的力度又依赖于当地的经济发展程度,经费投入不足;从办学基础上看,大部分地方高师院校都是从师专升格而来,办学起点低,本科教育经验不足,办学基础薄弱;从学科结构看,长期的单一定向型的师范教育体系制约着地方高师院校的学科专业设置,导致了地方高师院校学科专业结构单一,学术水平偏低。

此外,国家和地方政府对高师院校的政策优惠已有所减弱,尽管近年来国家在6所部属重点师范大学实施了免费师范生政策,但这一政策并未惠及为数众多的地方普通高师院校,更多的地方高师院校仍在经费紧缺、基础薄弱、竞争激烈的夹缝中生存。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师资源的供求关系也逐步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

失去国家和地方优惠政策庇护的地方高师院校必须主动参与市场竞争,依靠自身的努力,加快改革的步伐,争取更大的发展。

3.社会供需矛盾的转变对教师培养的冲击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是决定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类型和结构的重要尺度,也是高等学校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竞争的基石。

高师院校是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摇篮,也是师资培训的重要基地,这就决定了师范生的培养必须依赖于基础教育的需求。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我国的基础教育已经走过了师资缺乏的年代,供不应求的状况已经不复存在,目前我们的师资结构、师资状况已经实现了数量需要与供给的基本平衡,并逐渐出现供给过剩的状况,基础教育对师资的要求开始由数量满足型向质量提高型转向。

以广西为例,2008年全区有小学在校生4448080人,比2007年减少76760人;有小学专任教师218040人,比2007年增加2200人。

明显的特征是:学生数在减少,专任教师有少量增加,增加比例为教师总量的1%左右,生师比为20:4:1,基本上达标。

这就意味着。

如果广西区域内不实行小班制,则小学教师补充的数量基本上维持在教师自然减员补充上,没有大量增加需求的可能。

2008年全区有普通初中在校生2119360人,比2007年减少53080人;有专任教师117470人,比2007年增加370人。

明显的特征是:初中招生与小学毕业生基本持平,说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完成,其维持率较好,但是就教师需求而言,新增教师极少,仅为0.31%。

生师比为18:1,基本达标,但还有一定的增长空间。

2008年全广西有普通高中在校生757050人,比2007年增加2360人。

有专任教师40810人,比2007年增加940人。

基本特征是:高中在校生仅有少量增长,普通高中阶段师资需要少量补充。

毋庸置疑,地方高师院校原有的办学模式与培养定位难以适应这一转变,其服务面向和培养口径必须发生改变。

二、地方高师院校转型中的办学策略选择1.更新办学理念,调整办学目标定位办学定位是学校的顶层设计,是办学指导思想的核心内容。

地方高师院校科学的定位也就是一种办学理念的体现,主要是回答地方高师院校在一个特定区域高等教育体系中所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承担什么样的任务。

其中目标定位是这些定位的核心,目标定位的确立会直接影响其他定位的发展和功能发挥。

如何确定地方高师院校的目标定位是一个关系到地方高师院校能否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进一步推动学校的改革与发展的重要问题。

地方高师院校要在认真总结多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从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校实际出发,明确目标定位。

当前,地方高师院校目标定位的关注点主要集中于“师范性”和“综合性”的问题。

综合性是当今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大学+师范”是当今国际教师教育通行的轨迹。

地方高师院校转型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要丢弃师范本色,单纯地将一所师范院校变成综合性大学,而是要通过综合性多学科平台的搭建,推进学校教育层次和教学水平的提升,使其教师教育特色优势更鲜活,服务功能更多样,社会竞争力更强,实现学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以广西师范学院为例,这所有着57年办学历史的民族地区师范院校,面对转型发展的新时期,在对学校发展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客观剖析及理性思索之后,提出学校当前及今后一段发展要适应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强化教师教育特色和优势,走综合化发展的转型之路,并确立了“把学校建成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在地方同类院校中处于先进水平的多科性、综合化、教学型、富有区域性教师教育特色的大学”办学目标定位,推进学校健康快速和谐可持续发展。

2.保持教师教育特色优势,创新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师范性是地方高师院校内在规定性,是立校之本。

地方高师院校在举办教师教育方面历史悠久,学科基础良好。

教师教育是地方高师院校的办学根基,是地方高师院校的特色和优势所在。

放弃教师教育,就等于丢掉特色和优势,就等于失去了核心竞争力。

因此,在转型过程中,地方高师院校应将这个特色和优势保持下来,并运用教师专业化理论对其重新诠释,丰富其内涵,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进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教学组织形式和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努力形成有利于专业化教师教育创新人才成长的培养体系,满足基础教育不同层次阶段对优秀教师教育人才的不同需求。

中学教师的培养要积极探索创新本科和本科后多种教师培养模式。

小学、幼儿教师以大学文化基础教育与教师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的综合培养模式为主,在有条件的本科师范学院和以教师教育为主的综合学院设立初等教育学院,根据小学、幼儿教师职业特点,汲取小学、幼儿教师培养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新的培养模式。

深化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调整教师教育课程内容,在巩固和优化传统师范专业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老三门”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增加现代教师教育内容,突出现代教师专业能力培养,构建教师教育课程新体系。

强化教育实践环节,适当加重教育实践课时,改进教育实践内容和方法,探索高师生教师专业能力培训课程与资格证书融合的模式。

重视教学过程管理,全面实行学分制、主辅修制及双专业(学位)制。

变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发挥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着力培养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此外,地方高师院校还应积极借鉴中等师范学校的教育经验,秉承师范办学传统,培养具有坚定教师专业信仰、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一专多能的师资。

3.拓展和优化地方高师院校的功能,提升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贡献力学科专业的综合化是大学综合化的基础,学科专业的多样化是学科专业综合化的前提,多样性学科专业间交叉与渗透、重组与重建则是学科专业综合的实质。

单一的学科专业结构并不利于地方高师院校服务功能的发挥。

因此,如何拓展和优化地方高师院校的功能,是实现地方高师院校成功转型的关键。

地方高师院校应积极顺应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趋势,在坚持为地方基础教育服务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其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地方高师院校地理区位的局限性既是其发展的弱点,但也因此有区域化发展的优势。

因此,地方高师院校在办好教师教育专业的基础上,要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发展非师范专业,形成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共同发展的格局。

在设置非师范专业时,要从本校实际出发,从地方需要出发,凭借原有的学科基础,培育和建设一些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紧缺的学科专业群,循序渐进地推进学科专业的“综合化”发展。

在构建专业群的过程中,本着“拓宽基础,便于发展”的原则,将同一学科或相近专业归并,有利于拓宽知识面,夯实专业基础。

专业的调整与布局,必须考虑人力、物力、财力的最优利用效果,应充分利用现有师资及实验设备条件,避免重新引进或培训『师资,这既有利于人才资源的合理利用,又可避免重复建设,减少教学成本,增加办学效益。

广西师范学院立足西部民族地区,适时抓住区域性发展机遇,根据广西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与基础教育发展需要,结合学校发展定位,主动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

2001年以来,学校共新增本科专业30个,使本科专业总数达至48个(其中,师范专业23个),涵盖8个学科门类,形成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多科性交叉融合,教师教育与非教师教育协调发展的本科专业结构布局,拓宽了学校的服务面向,增强了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