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合集下载

唐代诗人杜甫的简介

唐代诗人杜甫的简介

唐代诗人杜甫的简介唐代诗人杜甫的简介导语:杜甫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与李白并称为“大李杜”。

杜甫一生坎坷,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的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应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唐代诗人杜甫的简介,欢迎大家分享。

【生平经历】家世背景公元712年(壬子年)杜甫降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南瑶湾村。

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

其远祖为汉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

杜甫曾祖父杜依艺由湖北襄阳赴任巩县县令,举家迁入巩县。

自杜审言至其父杜闲,再到杜甫,杜氏在巩县已是四代八十五年。

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

不过两支派甚远,杜甫出自杜预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预少子杜尹。

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

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

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年少优游开元十九年十九岁时,杜甫出游郇瑕(今山东临沂)。

二十岁时,漫游吴越,历时数年。

开元二十三年(735),回故乡参加“乡贡”。

二十四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

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开始齐赵之游。

天宝三载(744)四月,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两人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

之后,杜甫又到齐州(今山东济南)。

过了4年,秋天转赴兖州与李白相会,二人一同寻仙访道,谈诗论文,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友谊。

秋末,二人握手相别,杜甫结束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漫游生活,回到长安。

仕途不顺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

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

杜甫的简介及作品

杜甫的简介及作品

杜甫的简介及作品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唐代大诗人之一。

他一生历经天星斗转,几经离合,经历了战乱、疾病和家庭不幸等困苦,但依然创造出了众多的诗歌作品,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本篇文档将向大家讲述杜甫的个人经历和创作特点,以及他的杰出作品。

一、个人经历杜甫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官家,父亲是个刺史,母亲是个聪明而节俭的妇女。

他的童年时光过得很难,常常饿着肚子,但他从小就喜欢读书。

后来,他进入成都府学习,接触到了许多文化人士,开始了他的文化之路。

他曾做过书生、群众反抗起义军的讲解员和县令等,但都没有成功,身体也不好,常常患病卧床不起。

在他的一生中,他经历了如意外风波、宰相相继落马等重大事件,这些也影响了他的创作。

他的妻子生了许多孩子,但只有一些幸存,他也经历了失子和财产亏损等悲惨的事件。

然而,他坚信自己的文学梦想,不断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直到他死去。

二、创作特点杜甫的诗歌作品以抒发感慨、抒发正义、抒发情感为主,最具代表性的特点是咏史抒怀。

他以他所见所闻、历史之记、自身感受,将深沉的思想、强烈的情感、清晰的形象融为一体,推陈出新,诗歌自然流畅,情感真挚,无一不给人以震撼。

他的诗句具有纵深感和饱满感,常常描绘出自然、人物及其表情等生动的画面;同时他的语言非常通俗易懂,在敘述历史和人物形象时无一繁琐费力,且具有朋友性,很容易让人感受到他那幽默生动的风格。

三、代表作品杜甫的作品广泛涉及社会生活、历史典故、人物性格等多个方面,是唐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代表作品有:1.《春望》:杜甫在时局动荡的时期写成这首诗,以表达他对春天的思念和祈愿。

2.《登高》:闲游山中,感叹人生百态,赞美山水之美,显示出深情厚爱。

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调侃时势不景气,反衬国人富庶的现状。

4.《长恨歌》:此诗是杜甫生前的巨作,以貌似骈文的形式抒发对王昭君的悲痛之情。

5.《丽人行》:叙述出门相送之情良辰美景,将对山水胡风民俗的生动描写融入了爱情的表达中。

杜甫生平简介

杜甫生平简介

杜甫生平简介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杰出的诗人。

杜甫出生在陕西成纪(今河南省偃师市)的一个官宦家庭。

他在少年时代就表现出了对文学的浓厚兴趣,并开始写诗。

然而,他的家境并不富裕,贫困的生活经历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杜甫的诗歌作品广泛涉及各个方面,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他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才华横溢的表达能力,创作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杜甫的诗作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对时事政治的反思,也有对人文情感的表达。

他的诗擅长于揭示社会的不公和人民的悲苦,真实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动荡和困境。

然而,杜甫的一生并不顺利。

在他的生活中,饥荒、动乱和个人困境屡次降临。

他多次遭受贬官和流放之苦,但这并没有使他放弃对文学的追求。

相反,这些经历使他更加坚定地把握现实,用诗歌来反映和抒发内心的情感。

杜甫的诗歌风格独特,有浑厚豪放的气势,又不失细腻和感人。

他善于运用诗歌的修辞手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的诗作深受后世文人和读者的喜爱,广为流传,被誉为“诗史一代”的诗仙。

杜甫的诗歌创作不仅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的文化和文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力图探索人性与社会的冲突,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

总结起来,杜甫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诗人,他的诗歌作品经久不衰,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一生充满艰辛和坎坷,但他始终保持着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杜甫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他的诗歌永远照亮着人们的内心世界。

搜索杜甫的简介资料

搜索杜甫的简介资料

搜索杜甫的简介资料杜甫(AD712 - 770),又称杜少陵、杜工部,唐代著名诗人之一。

他的诗歌被后人誉为“诗史之冠”、“诗圣”。

杜甫的诗歌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各种矛盾,尤其是国家政治、社会风气、人民疾苦以及个人命运的种种问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为大家介绍杜甫的简介资料。

一、杜甫的生平杜甫于712年出生在河南巩县酸枣乡,他的祖先是早年随唐高祖李渊起兵平定天下的将军杜祁。

杜甫自幼聪明好学,曾经学过文、史、子、集尽书,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素养。

他二十岁的年龄时,便考中了进士科。

之后,他历任太常博士、校书郎等官职,但都未能使他满意。

唐玄宗开元年间,杜甫曾经担任过太原杂事参军,后来又因贬谪之事出走江南。

他的一生辗转于朝野之中,经历了许多坎坷和波折。

他悲天悯人,深爱国家和人民,反对腐败和压迫,终日苦思救国救民之道,因此被后人尊为“公侯百姓之尧舜,诗史文章之圣人”。

二、杜甫的诗歌杜甫的诗歌数量众多,流传至今的有1,428篇。

其诗歌题材广泛,有山水田园之景,有历史传说之事,有政治军事之事,有个人生活之感。

其中,他的抒情诗和政治诗是其最为突出的两个方面,表现出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强烈关注以及对社会阻碍和矛盾的深刻认识。

他的诗篇通俗易懂,融表现和思考为一体,能够准确地表达他复杂的思想和感情。

三、杜甫的政治思想杜甫的政治思想可以概括为两个主要方面:责任和理想。

他深信“不为己者,天诛地灭”,将责任感视为一个社会精神的核心,主张国家应该尊重人民,解决人民基本问题,推行善良治国,并通过诗歌来表现对国家和人民的爱和怀念。

他同时又有崇高的理想,希望通过改革和创新,缓解社会矛盾,实现和谐社会。

四、杜甫诗歌的价值杜甫的诗歌价值不仅在于他的文学艺术价值,更在于其思想和文化价值。

他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思考和关注,反映了唐代社会的许多矛盾和问题。

他的诗歌具有很强的人文主义色彩和社会批判性,对后人依然有着很大的启示作用。

诗圣杜甫生平简介

诗圣杜甫生平简介

诗圣杜甫生平简介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朝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

他的诗作内容广泛,包括抒发个人哀怨和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对社会现象和政治事件的批判等。

杜甫生平充满坎坷和辛酸,但也见证了他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

一、早年生活和文学创作杜甫出生于大唐开元(712年)年间,他的家境并不富裕,家族曾经历过贫困。

他自幼好学,勤奋好问,尤其对文学充满热情。

早年的杜甫曾在家乡的私塾学习,后来经过多地游学,广泛涉猎古代经典和文史名著。

通过刻苦的学习和赋诗写作,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思想观点。

二、才华横溢的文学创作杜甫的文学创作极富个性,他的诗作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

他关注农民的疾苦和社会的不公,以及国家面临的种种难题。

其中,杜甫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田园诗和慷慨悲愤的政治诗。

他通过田园诗展现了对纯真自然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愤怒。

而他的政治诗则直接表白了他对当时政府腐败和社会不公的不满,具有很强的社会批判意味。

三、一生的坎坷和困顿杜甫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困顿,他多次遭遇财产的损失和政治上的打击。

他曾因遭遇灾荒而家破人亡,也曾因揭露官员贪污腐败而受到迫害。

身世得不到认同以及种种磨难,让杜甫的心灵充满悲伤和忧愤。

然而,即使遭受了种种打击,他仍然坚持写作,坚持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四、晚年的驱逐和离世杜甫晚年的生活被命运所压抑,他屡遭驱逐和逼迫,无数次地流亡和离散。

晚年的杜甫无家可归,备受疾病的折磨,在身心疲惫之际,他的诗作依然展现出坚韧和力量。

770年,他不幸去世,享年58岁。

然而,他所创作的大量优秀作品,却延续至今,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瑰宝的一部分。

总结:杜甫是一位具有深刻人文关怀的伟大诗人。

他通过自己的诗作,表现了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他的诗作承载了他的悲愤和抱负,展现出了他对真理和正义的追求。

尽管生活中曾遭受许多困难和不幸,但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仰和追求,为后人留下了一片真挚热诚的诗歌海洋。

杜甫的简介和诗词有哪些

杜甫的简介和诗词有哪些

杜甫的简介和诗词有哪些杜甫(712年-770年),唐代大诗人之一,字子美,号杜草堂。

出生于今陕西省彬县,祖籍河南南阳。

其父杜审言为鄜州功曹,因贪污坐牢,后家境贫困。

杜甫曾游历过整个中国大陆,广泛接触各个社会阶层和人文环境,这也促使他在创作诗歌时涵盖了多个主题和人物。

杜甫创作的诗歌多为骈文和律诗,既有浪漫和抒情的诗篇,也有反映社会现实和表达个人抱负的诗歌。

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民族和人民性,是古代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杜甫的诗篇非常丰富,主题涉及历史、哲学、政治、社会、自然等等。

他的诗歌具有强烈的纪实性和亲身体验感,能够让读者深入感受到他所经历的一切。

杜甫的诗歌主题和风格非常多样化,从《北征》、《兵车行》、《三吏》等写现实生活的作品,到《丽人行》、《赠花卿》、《宿庐山百花洲中二首》等表达浪漫情感的诗篇,再到《登高》、《望洞庭》、《江畔独步寻花·其一》等描写景色和自然的诗歌,杜甫的作品无不展现出他的高超才华和丰富人生阅历。

在杜甫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社会的明确反思和批判。

杜甫曾经亲身经历过战争和战争的惨烈后果,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于战争的深刻反思。

他深深关注民生疾苦,关切国家利益,所以他的诗歌往往是在批判中提出改革方案。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便是一例,全诗既描写了秦兵马俑的壮观场面,又表达了对战争的反思。

杜甫在诗篇中还表达了对士人和贵族阶层的敬意,如《望岳》、《赠卫八处士》等诗,展现了他的高度人文关怀。

杜甫的作品还体现出对于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和推崇,他用自己的诗歌传承了很多古典文化的元素。

他的诗中经常出现道家、佛家、儒家等各种思想流派的深刻表达,如《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便表达了杜甫对于佛教的思考和探索。

他还用自己的诗歌反映和反思了当时诗歌创作的状况,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建议,如《赠卢梅坡》便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对于诗歌创作的期望。

总之,杜甫是唐代伟大的文化名人之一,他的诗歌创作成就高妙,诗风奇异,内容翔实,是中国古典文化宝库中的珍品。

杜甫个人简介

杜甫个人简介

被称为诗圣的原因
❖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 衰的历史时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 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 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 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 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由此可见杜甫的伟 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 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 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揭示社会动荡、政治黑暗、 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他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 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 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 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 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人格高 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为“诗圣”。
对杜甫的评价
❖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 ❖ 杜诗贯穿古今,尽工尽善,殆过于李--白居易
❖ 我总觉得陶潜站得稍稍远一点,李白站得稍 稍高一点,这也是时代使然。杜甫似乎不是 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 。
❖ 杜甫是中华民族的脊梁!——鲁迅
杜甫生平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35岁以前)
杜甫பைடு நூலகம்介
❖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汉族,河南巩县(今 巩义市)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 部等,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 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 《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
别》《无家别》)。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 在洛阳遇李白,两人相见恨晚,结下了深厚 友谊,继而又遇高适。

关于杜甫的资料简介

关于杜甫的资料简介

杜甫的资料简介关于杜甫的资料简介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杜甫的资料简介的相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杜甫(712—770),祖籍襄阳,出生于巩县(在今河南省),唐朝伟大诗人。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六月至乾元二年(759)秋,任华州司功参军。

杜甫原在朝中任左拾遗,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到华州(今华县),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

与“诗仙”李白并称“大李杜”。

到华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和烦恼。

他常游西溪畔的郑县亭子(在今杏林镇老官台附近),以排忧遣闷。

他在《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立》和《瘦马行》等诗中,抒发了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

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却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

时值安史之乱,他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

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乾元元年(758)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均在今河南省)探亲。

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今河南安阳)之战爆发,唐军大败。

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

乾元二年(759)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夏夜叹》,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

这年立秋后,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

杜甫在华州司功任内,共作诗30多首。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唐代诗人杜甫简介

唐代诗人杜甫简介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市)⼈.字⼦美,⾃号少陵野⽼,杜少陵,杜⼯部等,盛唐⼤诗⼈,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世称杜⼯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别》《⽆家别》).原籍湖北襄阳,⽣于河南巩县.初唐诗⼈杜审⾔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蜀,友⼈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部员外郎.故后世⼜称他杜拾遗、杜⼯部.他忧国忧民,⼈格⾼尚,⼀⽣写诗1500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个⼈简历7岁学诗,15岁名扬洛阳。

20岁以后可分为四个时期:1、漫游时期:从⽞宗开元⼗九年(731)⾄天宝四年(745),到江南和齐鲁进⾏两次长时间的游历。

名作《望岳》便出⾃这⼀时期。

2、长安时期:从天宝五年⾄⼗四年,⽣活在长安的杜甫,对贵族和下层⼈民的⽣活多有接触。

《兵车⾏》、《丽⼈⾏》、《前出塞》、《后出塞》、《⾃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名作出⾃这⼀时期。

3、任职左拾遗与流亡时期:从肃宗⾄德元年(756)⾄乾元⼆年(759),杜甫经历了各种磨难,⽬睹时局的动荡,对政治深感失望。

著名的《北征》、“三吏”(《新安吏》、《潼关吏》、《⽯壕吏》)、“三别”(《新婚别》、《垂⽼别》、《⽆家别》)便出⾃这⼀时期。

4、漂泊西南时期:从肃宗上元元年(760)⾄代宗⼤历五年(770),杜甫过着漂泊不定的⽣活,著名的成都草堂就建造于这⼀时期。

⼆、作品的思想内容1、对⼈民的深切同情是贯穿杜诗的⼀根红线。

“安得务农息战⽃,普天⽆吏横索钱”便是很好的`例证。

2、爱国思想和忠君思想交织在⼀起。

这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等诗句便可见⼀斑。

3、揭露统治阶级荒淫腐朽的⽣活和祸国殃民的罪⾏。

“朱门酒⾁臭,路有冻死⾻”便是⽣动写照。

4、其它还有描写⽇常⽣活、写景抒怀、咏物怀古、赠友怀⼈、论诗题画等诗作。

三、艺术成就1、形式与内容完美结合。

杜甫的简介和古诗有关的诗句

杜甫的简介和古诗有关的诗句

杜甫的简介和古诗有关的诗句杜甫,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其诗歌被誉为唐代诗歌的高峰之作。

杜甫的诗歌以其平实、朴素、豪放的风格,从各个角度描绘出了唐代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社会风貌。

下面就来简单介绍一下杜甫及与他有关的古诗文。

一、杜甫的简介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称“诗圣”。

祖籍为陇西(今甘肃康乐),出生在同谷(今陕西勉县)。

幼时父亲去世,家境陷入贫困。

唐玄宗天宝年间,杜甫中了进士,但由于抗议当时权贵削弱宰相权力的行为,未能得到官职,终生秉持廉洁为政。

在历经多次风波后,他于开元年间回到故乡同谷,在当地终老,享年59岁。

二、与杜甫有关的诗句1.《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乐游原上清秋节,余霞成绮绣。

文物华妍簪台锦,挥手自兹别致。

临别赠言欢远客,驻马高谈咨嗟。

得成比目何辞死,意气相投已两家。

这首诗表达了杜甫对乐游原的热爱,也展示了他对友谊的珍视和向往。

其中的“意气相投已两家”一句,表达了他对友情的理解和赞美。

2.《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今日惊回首,处处群鸦黑色飞。

这首诗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象,以及诗人对生命和人生的思考。

其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和“处处群鸦黑色飞”等句,充满着浪漫主义的情感和哲学的深度。

3.《三吏》唐代的礼仪非常繁琐,公务繁忙,且多有腐败。

杜甫在这首诗中揭露了三位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公仆,他们在诗中化身为“庖丁”、“鲁达”、“狂贾”。

“庖丁”为官多年,素有洁身自好之名,他不耻与民同乐,常与老百姓在一起品茶论道、谈诗论文,得到百姓的赞扬。

“鲁达”是一位农民出身的官员,他在政务上公正无私、经济开明,受到老百姓的尊重和爱戴。

“狂贾”则是一位贩夫走卒出身的官员,他十分憎恶官场上的腐败和奸邪,大胆揭发贪污奸猾之行,并且免费帮助百姓解决他们的困难,被当地百姓仰慕和称赞。

这三位“清官”,在杜甫的诗中成为了具有时代意义的象征,展示了唐代的反腐斗争和深刻的社会变迁。

杜甫的简介以及代表作品

杜甫的简介以及代表作品

杜甫的简介以及代表作品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与李白被并称为唐代“诗仙”。

他的诗歌以“豪放派”为主,反映出生活中的很多真实面貌,表现出一定的现实主义色彩,既有极度悲愤和慷慨激昂的作品,也有柔情似水的佳作。

他的作品广泛流传,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至今感动着人们。

一、杜甫的简介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他出生于河南巩县,家境贫寒,父亲早逝,因此他很早就开始了自己的求学之路。

初时,他随父迁居成都,入读当地名师孔巢父的学堂。

后跟随王勃、卢照邻等名士学习诗歌,但是,因为他的文笔飘逸,思维活跃,一直未能被当时官场重用。

直到他的妻子去世后,他心灵受到极大的创伤,开始漫游天下,用诗歌来吐露对社会、人生、爱情的种种感慨,获得了相当的声誉与知名度。

杜甫的诗歌作品分别收录在《杜工部集》和《杜工部外集》两部集子中。

二、杜甫的代表作品1. 《登高》这首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描写了杜甫登高远眺的壮美景象。

整篇诗流畅有力,气势磅礴,抒发了作者豁达洒脱、向往自由的心情。

这首诗不仅很有艺术价值,而且也成为了中国民间的名篇佳作。

2. 《春望》这首诗是唐代名诗之一。

诗人因观茶下作兴离题,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反响唐朝安史之乱的黯淡岁月。

诗人通过自然景色,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对尔虞我诈的官场抱有一定的不满和警示。

3. 《赤壁》这首诗是杜诗里最有名的一首,它是杜甫的长篇叙事抒情诗,借史说道理,通过借史为喻,描写赤壁之战。

杜甫通过对流光溢彩的临江景物的描写,一幅惊天动地的绝景图展现在读者面前。

他在文中描写的视角、音乐、色彩、色调等细节都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4. 《兵车行》这首诗是杜诗中较具特色的一首。

大约在760年左右,杜甫描写了民间百姓在唐军战争中的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

整篇诗歌情感热烈,语言生动,反映了作者的怒发心声,感动了无数读者。

综上所述,杜甫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诗人之一,也是历史上独树一帜的艺术成就。

杜甫个人简历

杜甫个人简历

杜甫个人简历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唐代杰出的诗人,被尊称为“诗圣”,被后世誉为“杜工部”或“诗仙”。

他的诗作体现了对时事、社会不公和人民疾苦的关注,深刻描绘了沉重的社会现实和广泛的人情世故。

以下是对杜甫先生个人经历的简要描述。

一、早年生活杜甫于712年出生于中国唐朝(618年-907年)时期的陕西成纪(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

他出生于一个文化世家,父亲杜审言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和政治家。

在家庭的熏陶下,杜甫从小就表现出对文学的浓厚兴趣和天赋。

二、求学经历杜甫于727年进入当地的学宫学习,深入研究儒家经典,掌握了广博的知识基础。

由于他的聪明才智和文学天赋,很快就在学院中崭露头角,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赏。

三、官场之路杜甫毕业后,决定投身于政治和社会改革。

他于742年参加了唐朝的进士考试,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进士资格。

随后,他加入了朝廷,历任多个重要官职,包括右拾遗、检校翰林学士等。

四、流寓岁月然而,杜甫的政治生涯并不如意。

他对朝廷的腐败和社会的不平等感到深深的失望和绝望。

在754年安史之乱爆发后,他离开了都城长安,开始了漫长而流离的岁月。

在此期间,他身世逢乱,被迫经历贫困、疾病和丧失亲人的痛苦。

五、创作成就在流亡期间,杜甫不断以自己的诗歌表达对社会动乱和人民苦难的关注。

他的诗作多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对战争的痛惜,以及对人民困苦的同情。

他的作品充满激情和力量,以其广泛的影响力和深刻的描写被誉为古代中国最好的诗人之一。

六、晚年生活随着唐朝的局势稳定,杜甫于757年回到了长安。

然而,尽管他经历了诸多的艰难困苦,他并没有获得应有的认可和荣誉。

在770年,杜甫不幸去世,享年59岁。

七、影响及评价杜甫的诗作经过了千百年的传播和研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深远。

他的作品富有社会意义和人道主义精神,赞美了真实、纯洁的感情,被誉为史诗般的杰作。

他以其对人民苦难的感同身受和对人性的真实描绘,成为了后世诗人们学习和追随的榜样。

杜甫的诗词集

杜甫的诗词集

杜甫的诗词集杜甫的诗词集:1.《春夜喜雨》唐·杜甫春天喜悦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2.《登高》唐·杜甫秋天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春望》唐·杜甫战争爱国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望岳》唐·杜甫唐诗三百首励志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唐诗三百首行旅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6.《月夜忆舍弟》唐·杜甫秋天唐诗三百首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7.《蜀相》唐·杜甫怀古唐诗三百首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8.《登岳阳楼》唐·杜甫唐诗三百首山水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9.《旅夜书怀》唐·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0.《绝句》唐·杜甫喜悦明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唐诗三百首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2.《八阵图》唐·杜甫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杜甫的简介和诗词作品

杜甫的简介和诗词作品

杜甫的简介和诗词作品杜甫,唐代著名诗人,号“杜少陵”,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市),因家遭徐州白衣军之祸而迁居成都,故称杜甫。

他一生刻苦钻研、执着不懈地追求诗歌艺术的卓越表现,广泛涉及周围百姓以及社会上层人士的命运和人生体验,于唐代首开了天人合一的诗歌风格。

他的作品流传至今,成为中国诗歌文化成果的传统名作之一。

一、杜甫生平简介杜甫在唐玄宗天宝七年(公元712年)出生,世居于一族在长安及陕东咸阳地区的行商家庭。

他出生于一个经济上相对较富裕的家庭,且他的父亲曾任过梧州(今广西梧州市)刺史,所以杜甫从小就接触到了官员和贵族阶层的生活和思想。

此外,他还拜了王勃、李白、陈子昂等为师,深受其诗歌艺术的影响,也使他的诗歌形式和思想有很多新的变化和创新。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杜甫辞官回乡,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放浪生涯,游历过浙江、江苏等地,他的诗作中有一些反映了这段放浪生涯的经历和感受。

后来,他随家迁居成都,此后的20年间,杜甫先后七次进京诗会,参加了许多重要的社交活动,他在这些社交活动中结交了许多文化名流和社会名流,同时也得到了很多人的青睐和认可。

但是,他的一生也充满了坎坷和挫折,曾经多次遭遇家族的婚姻和财产方面的打击,这些辛酸和痛苦也使他更加深入的反思人生和人性的原则问题,为他的诗歌艺术提供了更多的思考和表现空间。

杜甫死后,被誉为“诗史上的一个时代”,与李白齐名成为唐诗“一统双雄”。

二、杜甫的诗歌作品杜甫的诗歌作品颇丰,形式多样,从题材到意蕴、从情感到语言都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和文化价值。

(一)文化领域〖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反映了他对唐朝动荡大劫的深刻感悟,表达了他对人民疾苦的殷切关注和深沉怀念。

诗中所用的意境和语言,情真意切,洒脱俊雅,堪称卓越之作。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诗圣杜甫介绍

诗圣杜甫介绍
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杜甫的人文精神
杜甫的诗歌关注社会现实、关心人 民疾苦,体现了深刻的人文精神和 人道主义情怀。
杜甫的审美价值
杜甫的诗歌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其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 真挚,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 撼。
THANKS
感谢观看
仕途坎坷及政治抱负
仕途不顺
杜甫在长安求官十年,却始终没 有得到一官半职。后来虽然得到 过一些官职,但都是微不足道的,
且时间很短。
政治抱负
杜甫虽然仕途坎坷,但他始终怀 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的政治理想。他关心国家大事, 关注人民疾苦,对政治黑暗和社
会动荡深感忧虑。
直言敢谏
杜甫性格刚直,不畏权贵,敢于 直言进谏。他曾多次上书言事, 批评时政,因此得罪了不少当权
他的诗作中常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 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和具象的形象巧 妙地结合起来,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 象。
善于用典,寓意深远
杜甫的诗歌中常运用典故、历史事件等元素,通过借古讽今、托物言志 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他的诗作中典故的运用恰到好处,既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又使得诗 歌的寓意更加深刻。
杜甫的诗歌还善于通过寓言、象征等手法,将复杂的社会现象和人生哲 理寓于简单的形象和故事之中,使得读者能够在欣赏诗歌的同时获得深 刻的启示。
04
杜甫与其他诗人比较
与李白并称“李杜”
01
02
03
诗歌成就
杜甫和李白并称“李杜”, 是唐代诗坛的杰出代表, 他们的诗歌作品在中国文 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风格差异
李白的诗歌风格豪放、奔 放,而杜甫的诗歌则更加 注重社会现实,风格沉郁、 深沉。
互相影响
虽然两人风格迥异,但他 们的诗歌创作互相影响, 共同推动了唐代诗歌的繁 荣和发展。

诗人杜甫的介绍

诗人杜甫的介绍

1、杜甫拼音是:[dùfǔ]。

2、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3、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

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

官场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

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

乾元二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4、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大历五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岁。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简介

杜甫简介

杜甫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他的作品最终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代表名句1.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3.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4.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春日忆李白》5.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兵车行》6.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兵车行》7.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8.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春望》9.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南逢李龟年》10.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登岳阳楼》11.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小寒食舟中作》1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13.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阁夜》14.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咏怀古迹五首》15.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咏怀古迹五首》16.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秋兴八首》17.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旅夜书怀》18.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19.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绝句四首(其三)》20.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绝句二首(其一)》21.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22.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23.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杜甫的简介和古诗

杜甫的简介和古诗

杜甫的简介和古诗杜甫是唐代的一位伟大诗人,他的诗歌具有深刻的思想和感情,情感真挚,风格豪迈。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他被称为“诗史”中奠基人之一,被誉为杰出的民族史诗的代表人物。

在他的诗作中,经常涉及到政治、社会、历史等问题,击中时弊,反映社会现实,尤其是在唐朝末年的动荡时期,他的诗作呈现出更加深刻的意义和价值。

杜甫的生平和事业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晚号杜陵先生,原籍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祖籍河南巩县,是唐代著名诗人。

他是一个具有政治理想的诗人,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文艺创作,来表达爱国之情、关注民生、呼吁官僚为民尽职、治国有方。

可惜,他的政治理想与现实脱轨,导致他不得不多次流亡,家境贫困。

但是,即使在困境之中,他仍然坚持着自己的信仰,不放弃探求人类幸福的良心。

杜甫的文学成就杜甫的诗歌内容朴实自然、真实感人、直抒胸臆,引人深思。

他一生创作了约1500多首诗,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人类生存等各个方面,成为唐代乃至以后整个古代中国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诗歌常结合自己深入的思考和洞见,表达了对社会问题的关怀与思考,反映了中国近千年的历史、风俗、文化,同时又富有时代感和个人感情,引领着中国文学一路繁华盛放。

杜甫生平的不平凡,使得他的诗歌也有了别样的魅力。

他的诗虽然多为典雅清新,但也在某些时候能透出污泥沙石之气,尤其在他流亡各地的境况之下,经历过的磨难与苦难成为他诗艺的新内核。

他的词汇丰富多彩,诗体和词体、骈文和散文,他都能够自如掌握。

他的语言温婉、平和、自然,通俗易懂,深受人们喜爱。

杜甫诗中的民生与政治杜甫在他的诗中,又常常关注民生问题,展现了自己对于民生的关注和思考,尤其在唐朝晚期社会混乱、战乱不断的时候,他更是以字里行间间透出的关爱之情表达出自己的政治思考。

如《北征》,这是杜甫在唐中宗年间写下的一首反映战争的诗,反映了他对战争的厌恶和对百姓受苦的感慨。

诗中写道:“壮士饥寒日已高,掩泪向前浑不怕。

杜甫简介-杜甫年表

杜甫简介-杜甫年表

小便过着富足的生活。
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
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少年时也很顽皮,
壮游 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
“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 日上树能千回”。
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杜甫(712年 ~770年),字子美,自 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 人。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
家世出身
睿宗先天元年(712年),河南巩县城东二里瑶湾村的杜家诞生了一名男婴,杜闲为他取名杜甫,字子美。这是一个
“奉儒守官”的官宦世家,上可追溯到晋代镇南大将军杜预,下可追溯到中宗神龙间修文馆直学士杜审言,所以杜甫从
小舟长逝
大历三年(768年)——五十六岁——
大历四年(769年)——五十七岁—— 大历五年(770年)——五十八岁——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杜甫思乡心切,乘舟出峡,先到江陵,又转公安 年底冬天的时候漂泊到湖南岳阳,泊舟岳阳楼下,写下了《登岳阳楼》。 正月,由岳阳到潭州,又由潭州到衡州,复折回潭州。 臧玠在潭州作乱,杜甫又逃往衡州。 后,由耒阳到郴州,需逆流而上二百多里,这时洪水又未退,杜甫原一 心要北归,这时便改变计划,顺流而下,折回潭州。 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 时年五十九岁。
漫游齐赵平原,“裘马轻狂”; 《登兖州城楼》《画鹰》《房兵曹胡马》《望岳》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二十九岁——迎娶时任司农少卿的杨怡千金; 天宝三载(744年) ——三十二岁——在洛阳与李白相遇,会见了诗人高适,同游梁、宋。

杜甫

杜甫

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一般认为出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

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安指安禄山(也指安庆绪),史指史思明(也指史朝义),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

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结束,前后达八年之久。

这次历史事件,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所促成的,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

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

杜甫创作《三吏》、《三别》的背景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

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

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

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

直到天宝十四年(755),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

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杜甫正在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

第二年他把家属安顿在鄜州羌村(今陕西富县境),只身投奔在灵武(今甘肃省)即位的肃宗。

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到沦陷后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

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险逃到肃宗临时驻地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授官左拾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上):仕途边缘的疲惫行走如果说,盛唐的礼赞一半来自李白的话,那么,哭唐的泪水,则有一半源于杜甫。

唐朝是被李白嘹亮的歌声无限放大之后,又被杜甫压抑的呻吟悄悄还原的。

所以,要想了解唐朝的真相,还得细读杜甫。

杜甫是真正走在唐朝繁华背后的一位行者,他看到了许多被历史忽略了的真实细节。

他广泛地接触了百姓,反映了现实。

他留下的1400多首诗歌,记录了唐朝由盛到衰的全部历程。

他学养深厚,满腹经纶,很有抱负,总想进入仕途,报效国家,却总是遭遇挫折,在仕途的边缘徘徊。

他那一篇篇振翅欲飞的诗页上,栖息着一只声声啼血的杜鹃,使历史在回头审视他的时候,也带着深深的歉意。

关键词诞生寒窑杜甫的生日很有意思,是在春节这一天,具体时间是公元712年,农历正月初一清晨;杜甫的出生地也很有意思,具体地点是巩县(今巩义市)笔架山下的南瑶湾村。

所以有人说,杜甫来到人间的时候,人们不但用鞭炮欢迎他,还特意为他准备了一座笔架山,使他能够多多地写诗。

来到杜甫诞生的窑洞,心情感到很压抑。

自从进了这个院落,就只看见郭沫若“杜甫故里纪念馆”和“杜甫诞生窑”的题词,却看不见游人,太冷清了!那破败的窑洞,进深11米,宽2.9米看起来极为普通,浅浅地镶嵌在黄土崖上,与成都杜甫草堂游人如织的情形比起来,反差太大了。

然而,在这一狭小的窑洞里,却诞生了一位伟岸的诗人,他踩着岭坡山地的雨露霜花,踩着“安史之乱”的纷乱辙印,缓缓地向我们走来。

关键词出身名门其实,杜甫的祖籍不是在巩县,而是在京兆(长安)杜陵。

他的远祖杜预,是西晋有名的大将军,能文能武,在灭东吴的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还曾注解过《左传》,当时名气很大。

后来,杜预的子孙迁居襄阳(今湖北襄樊),之后又迁居巩县。

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是唐初非常有名的诗人,先后任膳部员外郎和修文馆直学士。

他的外祖父崔家是和皇室通婚的大士族。

杜甫的家族非同一般,文武两途仕宦不绝,奉儒守官一脉相承。

他的父亲杜闲,也曾担任过朝议大夫、兖州司马、奉天(今陕西乾县)县令,但由于常年在外,几次遭贬,家庭条件不是很好,再加上他的母亲崔氏,在杜甫两岁的时候就过世了,所以到杜甫这一代时,杜家家道中落了。

关键词寄居洛阳一般人提起杜甫,马上会联想起一个干瘦的老头儿,皱着眉头,在那里忧天忧地,忧国忧民,又是忧“国破山河在”,又是忧“路有冻死骨”,总之是见啥忧啥,好生郁闷,一点儿也不快乐。

这是误解。

因为杜甫后来颠沛流离,生活艰难,骨瘦如柴,所以大家才认为他是一个常年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

其实,杜甫在他母亲去世后来到洛阳,住在他二姑家,过了一段“小康”生活。

他二姑家在建春门内的仁风里。

查一下隋唐洛阳城地图,可以发现建春门这座城门,位置在洛河南岸东城墙的中段。

从建春门往北一拐,就是怀仁里,再往北走就是仁风里。

杜甫打两岁起,就在仁风里的街道上疯玩。

他二姑家家境不错,杜甫吃得饱,穿得暖,精力旺盛。

庭前的梨枣树,一天被他欺负数回,正所谓:“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树,一日上树能千回。

”杜甫颇有抱负,小小年纪,就立志要辅佐君王,报效国家。

6岁时,他到巩县东南郾城看“舞剑器浑脱”,对舞剑者威武勇健的形象很是喜欢,从此喜欢上了剑侠;7岁时,开始写诗,第一首诗是《咏凤凰》,文采灿然;9岁时,能书法,练字的纸张装了几麻袋。

他认为自己满腹经纶,是当宰相的料,发誓“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于是诗词歌赋广泛涉猎,骑马射箭样样精通。

他年轻时气概非凡,雄心勃勃,不像有的杜甫塑像——饿得弯着腰,低着头,两臂张开,两手一摊,好像在说:“唉!苦啊……”杜甫刚满20岁,就开始实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宏伟计划,辞亲远游,北渡黄河,到了山西。

次年,他开始南下,走遍吴越,把金陵、苏州、绍兴等地转了一个遍。

他这一转就是4年多,等于“大学本科”毕业了,学到了很多东西。

羽翼丰满的他,决定西去长安,求取功名。

关键词应试与漫游不巧的是,长安一带发大水,玄宗带领文武百官来到洛阳办公了。

杜甫想,既然皇帝来到了洛阳,我就暂且不去长安了,在洛阳寻找机会吧。

因他是巩县考生,就先回了一趟巩县,请求巩县县府保送,然后再回洛阳应试。

他认为,凭自己的学问,肯定能考上。

哪知这年录取的进士,全国只有27名,而报考者近3000人。

像他这样一个初涉考场、无人援引、尚不知名的儒生,想要金榜题名,自然是梦想。

这一年是公元735年,杜甫24岁。

落榜之后,他觉着还是自由散漫的生活更有吸引力,就又壮游去了。

他先到山东兖州省亲,再游齐赵(今山东与河北省南部)。

这次游历历时5年。

直到开元二十九年,也就是公元741年,29岁的他才回到洛阳。

这次回来,他在洛阳与偃师之间的首阳山下定居下来,在那里建了几间土屋,起了个名字叫“陆浑庄”,一住就是好多年。

其间,他和司农少卿杨怡之女杨氏结了婚。

杨氏通情达理,颇能吃苦,夫妻十分恩爱。

两次共计10年的漫游生活,让杜甫结交了不少朋友,但都是些落魄文人,只能在一起煮酒谈诗,发发牢骚。

而他的凌云壮志何时才能实现,仍是个未知数。

正在他苦闷时,他的二姑过世了。

杜甫参加罢二姑的葬礼,在洛阳城中久久徘徊。

建春门依然高大巍峨,仁风里依然繁华,而姑母已经不在人世了……杜甫感念物是人非,悲上心头,两行清泪,不由得簌簌落在东都街头。

关键词李、杜相会到了天宝三载(公元744年)初夏,杜甫满是阴云的心中,突然射进一道阳光,青莲居士李白离开长安,来到了洛阳。

自古以来都是文人相轻,可李白和杜甫却是互相欣赏。

两位天才大诗人一见如故,杜甫不但被李白的风采所吸引,还受了他游侠问道、超然物外的生活方式的影响,思想上起了一些变化,慢慢从沮丧中解脱出来。

李白与杜甫非常投缘,除了一起饮酒论文、同榻夜话之外,还同游梁宋,到王屋山上寻仙问道。

其间又逢高适,三人意气风发,纵论古今,走马打猎,同聚同饮,自由放任,旁若无人。

秋后,高适南游楚地,李白也因事离去了,杜甫只好去北海太守那里客居,但他似乎已经离不开李白,天天思念李白。

不久,李白寻仙问道回到兖州,杜甫立马收拾行囊,又寻了去。

知己重逢,欢畅自不必说。

无奈好景不长,李白要重游江南。

杜甫因为已经在外盘桓了10年,平生抱负不得施展,父亲杜闲又转任奉天县令,屡次来信催他西上长安,只好与李白就此分手。

杜甫匆匆赶回洛阳,和爱妻商量:先到父亲任上省亲,再往长安求仕。

可怜他孤馆寒窗,东食西宿,居无定所,从天宝五载(公元746年)至十四载(公元755年),困居长安长达10年。

关键词西进长安当时长安城的繁华,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如今到过西安的人,已觉西安大得不得了,可当时长安城的面积,还要超过现在西安城市面积的5倍以上。

殿宇宫苑星罗棋布,王侯府第鳞次栉比。

城北是皇城,金碧辉煌;城南是山脉,一片苍翠。

休说皇城宫殿气派非凡,就是一般街区的房屋,也是雕梁画栋、黛瓦粉墙。

其市井之殷富、人烟之稠密,就如天上街市一般。

杜甫走进这样的大都市,有点儿像乡下人初进北京城。

那时没有卖地图的,他又不认识街区,一路打听,辗转多时,才找到一位河南老乡,把那疲乏的身躯稍稍放平之后,才慢慢安顿下来。

接下来是整整一年的等待,到了天宝六载(公元747年),玄宗终于下了圣旨,征天下有一技之长之人赴京应试。

杜甫攒足了劲儿,参加了这次考试。

可是他命运不济,虽然诗文写得漂亮,但遇到了一个坏宰相,便把前途断送了。

原来,贤相张九龄“退居二线”后,奸臣李林甫接班当了宰相。

李林甫为了讨好玄宗,在考试结束后,写了一个工作汇报,说:皇上您真是英明!皇上您真是爱才!您看,天下所有的人才都已归位,现在已是“野无遗贤”,您就放心地与杨贵妃谈恋爱吧!您就放心地搞宫廷乐舞吧!这玄宗也真是糊涂,听了这话居然很高兴,真的认为“野无遗贤”了。

结果此次考试,所有应试者全部落选,无一人被录取。

唉!杜甫真是倒霉透了,他在长安没有工作,没有收入,日子过得更艰难了。

他灰心丧气,不打算参加科考了,准备走“干谒”之路。

关键词“干谒”之路所谓“干谒”,就是拿着自己的诗文,拜访有权势或有名望的人,让他们举荐自己,让朝廷发现自己,以便为朝廷所用,说穿了就是走后门,但唐代时兴这个,所以也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这是杜甫写的诗。

他很诚实,很有勇气,敢于这样曝光自己:早上,他拿着诗文来到富贵人家求助;黄昏,他跟在大款或者大官的马屁股后面,混吃混喝。

当然,残羹剩饭与冷嘲热讽也伴随着他。

机会还是来了,天宝十载(公元751年),玄宗举行了3个盛典:祭祀老子、太庙和天地。

杜甫赶紧写了3篇《大礼赋》进献,得到了玄宗的赞赏,于是玄宗命宰相考试他的文章,让其等待分配。

杜甫想,这次可以高就了。

但他等了许多天,又是没有下文。

原来又是李林甫从中捣鬼。

你说这李林甫坏不坏?他为啥总与杜甫作对呢?这个问题,专家没有考证过,我想很可能是杜甫的“甫”,冲撞了李林甫的“甫”,所以他恨杜甫。

实际上,唐朝人非常计较此类避讳,晚唐洛阳诗人李贺,吃的就是这个亏。

杜甫不断写诗投赠权贵,老想引起皇上的注意,老想得到朝廷的重用,但就是走不通这条路,就是不能实现他的理想。

其情状在今天就像一个成绩优异的考生,老想考上北大、清华,但就是考不上,确实很气人!十载长安路,仕途无进展,偏偏父亲又在他来到长安不久去世了,这些都令杜甫感到沮丧。

但生活折磨了杜甫,也成全了杜甫。

他开始走向生活底层,走进百姓中间,看到了百姓的疾苦,写出“史诗”,成了“诗圣”。

欲知后事,请看下篇。

杜甫(中):大唐阴影里的艰难匍匐唐史的深处是忧伤,杜甫的姿态是匍匐。

行走在盛唐繁华的背后,杜甫衣食无着,颠沛流离;行走在安史之乱的阴影里,杜甫忧国忧民,长歌当哭。

"诗是吾家事",杜甫曾自豪地对子女说过这样的话,所以他要不停地作诗;"致君尧舜上",杜甫曾向世人宣告过自己的理想,所以他要不停地跑官,企图借官职为民谋福。

但他每走一步路,都要跌倒;每次跌倒,都要爬起来继续前行。

这种坚忍和执著,酿成了他的人生悲剧;而正是这一悲剧,升华了他的人生境界。

在唐由盛到衰的暗夜里,他是坚定的执火者。

他打着火把,寻找图腾,义无反顾,匍匐前行!今人询问李白、杜甫谁更伟大上篇说到:十载长安路,仕途无进展,杜甫不但没有当上官,就连基本的生活也无法保障,他自己挨饿也就罢了,可他的妻子、儿女也跟着挨饿,这使他心里非常难受。

提起杜甫挨饿,我想起一件事:一位大学教授在课堂上发问:杜甫和李白谁更伟大?学生回答:都很伟大,难分伯仲。

教授又问:那么我们应该向李白学习什么呢?学生回答:学习他与社会沟通的能力,走到哪儿都有酒喝!教授又问:向杜甫学习什么呢?回答是一阵沉默。

教授很纳闷大家为啥不回答,就问身旁的一位女大学生。

结果他听到的回答是:他让自己的儿子都饿死了,我实在不想向他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