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不是乌托邦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与乌托邦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与乌托邦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个阶段,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部分。
它在马克思主义发展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科学社会主义不同于乌托邦社会主义,它强调实践和科学性,注重社会现实的变革和社会制度的建设,力求从社会实践出发,解决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强调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即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消灭私有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它提出了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等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相比之下,乌托邦社会主义是一种空想性的社会主义理论,它没有实践基础,也没有科学性,只是一种理想化的社会构想。
乌托邦社会主义试图通过设想一个理想的社会来解决社会问题,但无法解决现实社会的复杂性和变化性,也无法实现。
乌托邦社会主义只存在于空想之中,无法成为社会主义实践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然,是资本主义制度不可避免的终结,是实现人类解放和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唯一出路。
科学社会主义通过对社会现实和历史发展的认识,提出了可以指导社会主义实践的思想和方法,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总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与乌托邦社会主义有着根本的区别。
科学社会主义强调实践性和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指导。
而乌托邦社会主
义只是一种空想,无法成为社会主义实践的基础,也无法指导社会主义的实践进程。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将继续影响和指导人类社会的发展,为实现真正的共产主义社会不懈奋斗。
浅谈马克思主义的经济主张
浅谈马克思主义的经济主张摘要: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我们的社会始终有两个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思想产生的时候,正值资本主义社会这两个矛盾最为突出的时期。
所以下面我将从经济方面谈谈我对马克思主义经济主张的理解。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济、矛盾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不只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是包括经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对其继承和发展的产物。
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在西欧发展已有相当的规模,但是,在生产力巨大发展的同时,西欧大多国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也很尖锐。
在英国,自工业革命开始后,就先后于1778、1793、1797、1810、1815、1819年多次发生过局部的经济危机,1825年则爆发了第一次全国性生产过剩危机。
此后于1836年和1847年又相继爆发了波及欧洲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沙皇统治的俄国成为东西方矛盾的焦点和帝国主义统治体系中的最薄弱的环节。
俄国实行农奴制改革不成功,使俄国变成为一个军事的封建的帝国主义国家。
社会矛盾突出,尤其是农民群众与以沙皇为核心的地主、资产阶级,地主、资产阶级占有大多数的生产资源。
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社会的矛盾更为突出。
民族经济不能独立发展,还受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控制。
……因此,在资本主义的残酷压榨下,引发了工人们的反抗。
工人们不甘心这种境遇,他们开始采取捣毁机器、烧毁工厂等形式进行反抗和斗争;在遭到残酷的镇压后,工人们进而采取罢工等形式。
但这都是自发的、零散的。
但是在19世纪30-40年代,法国、英国、德国接连爆发了工人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
1831年在法国里昂工人举行了第一次起义,1834年举行第二次起义;1838年在英国爆发了延续长达十余年的、声势浩大的、全国性的工人运动——宪章运动;1844年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举行起义。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
而并非那些只知道选择做梦,选择美好的现实来简化制度和人性的低理 性乌托邦主义者。
通阅读观点之四我们小组得出如下体会:
马克思是一名悲剧的思想者,但他绝不是一个悲观的人。社会主义也不等 于乌托邦之梦!乌托邦是人们在简约化一切的人性黑暗和历史负面而来的简单的 和谐的社会!它源于人的感性愿望,所以它必将在很多方面与现实逻辑相背,缺 乏理性而成为真实世界的假命题! 因此,马克思要求我们用理性的,发展变化的,与时俱进的,观点来看待 世界,面对我们想要实现的美好社会,要不断的实践并剖析历史,发现真理所在, 创建出合理的制度,创造出能够屏蔽社会黑暗面的社会制度体系!使得人们能够 被满足需求,生活在自由,平等,和谐的社会当中。从而得以让我们的理想社 (理想的理想)在现实中被实现(现实的理想) 小组分工:蒋明(讲课),苏雄枫(做课件),刘杰(做课件),梁伟 (读书建议),王康(读书建议),刘明振(读书报告撰写)
马克思主义与乌托邦
马克思在西方被重温
马克思在西方被重温
乌托邦之梦 现实的理想 理想的理想
观点: 西方认为马克思主义不过是乌托邦之梦。它将希望寄托于一个完美 的社会,那里没有艰难,没有痛苦,没有暴力,也没有冲突。在共产主 义的世界里,没有对抗、私利、占有、竞争或者不平等。人人平等,毫 无贵贱之分。人不再需要工作,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物质财富源源不 断。 辨释: 说马克思主义是乌托邦就是荒诞,马克思是一名现实主义者 他坦然面对人生来就是自私、贪婪、好斗而富于竞争性的动物这一现实, 而且任何社会变革都不能改变这一点。马克思也不会那样的天真去认为, 并且反对将社会主义视为“现实必须为之调整的理想”。
马克思主义不会去预测未来 其一:未来还并未到来,因此假想的未来景象不过是一种谎言 其二:预测未来不仅是毫无意义的,而且是有害的 马克思对预测未来如此警惕, 为什么? : 十八世纪时欧洲中产阶级盲目自信,在他们眼中,相信未来将发展为 理性将推翻暴政,科学将战胜迷信,和平将驱除战争,全人类(更准确 地讲是欧洲)都将进入一个个人自由、社会和谐、商业繁荣的新时代。 马克思绝不会这样自大自满的幻想,他相信文明和进步存在,但更确 信文明和进步总是与愚昧和野蛮密不可分的。并且社会是物质利益冲突 的战场,马克思一直用怀疑的眼光看待这种寄希望于理性对话的想法。 要求人们关心历史真正发生了什么,而人又一直在做什么!从现实中寻 找符合历史规律的发展方向!从而将“理想的理想”在现实中得以驰骋!
浅析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浅析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布洛赫(Ernst Bloch)是20世纪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文学评论家,被誉为“乌托邦哲学的代表人物”。
他深刻地探讨了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提出了许多观点,对于理解乌托邦精神的本质以及其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联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对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进行浅析。
第一部分: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布洛赫对乌托邦精神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阐释。
在他看来,乌托邦不是空想,而是未来的可能性;它既是对现实的批判,又是对未来的向往。
布洛赫认为,乌托邦精神是人类内心深处对幸福、和谐社会的向往,是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更美好生活的憧憬。
乌托邦精神激励着人们不断探寻社会变革的可能性,同时也给予人们希望和动力,使他们能够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争取实现理想社会的目标。
在布洛赫看来,乌托邦精神并非与现实脱离实际,相反,它需要与现实相结合,引领人们不断前行。
他强调了乌托邦精神与人类的创造性之间的内在联系,认为人们应该以创造性的精神去实现乌托邦的理想,而不是等待未知力量的干预。
这种创造性的乌托邦精神在布洛赫看来,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思,是对社会发展的一种积极探索。
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产生于欧洲的一种社会理论,它主张通过阶级斗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社会主义社会,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包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对无产阶级解放的追求以及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马克思主义以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为出发点,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不公正现象。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剥削无产阶级,社会财富不公平分配,劳动者失去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生活陷入困境。
这种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为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道义支持。
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无产阶级解放的理念,主张无产阶级应当团结起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一个没有私有制的社会,实现人民对社会生产资料的共同管理。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读书笔记.
西方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十大观点
1. 马克思主义过时了。 2. 马克思主义付诸实践后,结果往往是无法想象的
恐怖、独裁和暴政。 3.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历史宿命论。 4. 马克思主义不过是乌托邦之梦。 5. 马克思主义将世间万物都归结于经济因素。 6. 马克思是唯物主义者,蔑视宗教、道德。 7. 马克思主义过分痴迷于因社会流动加剧而无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否过时了?
辩证 有理
伊格尔顿以无可辩驳的证据证明,作为有史以来对资本主义制度最彻底、最严
厉、最全面的批判,马克思主义大大改变了我们的世界。由此可以断定,只要资本 主义制度还存在一天,马克思主义就不会消亡。只有在资本主义结束之后,马克思 主义才会退出历史的舞台。
当今世界,工人阶级的构成发生了变化,而工人阶级的总量不但没有消失,相
有人把他和美国的詹姆逊、德国的哈贝马斯并称为当今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的三 巨头。
写作背景
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激起了人们对资本 主义特别是金融资本吸血本性的愤恨,同时也唤起了 西方世界对马克思主义的怀念。资本主义一出错,人 们就想到了马克思。一时间,《资本论》成为欧洲政 要互赠的畅销礼物。
2.付诸实践后,结果是恐怖、独裁和暴政。
反对 声音
对于那些衣食无忧、将自由和民主视为理所当然的西方学者来说,马克思主
义看上去或许是一个不错的主意。但对于数以百万计的普通百姓来说,与马克 思有关必然意味着饥荒、困苦、折磨、强制劳动、支离破碎的经济以及具有可 怕压制力的国家机器。那些对这一切惨剧视而不见的人不是头脑愚钝、甘于自 欺,就是附庸政治、道德堕落。僵化的社会主义意味着丧失自由和物资供应的 短缺,因为这是废除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
作为西方学术界颇具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者,剑 桥、牛津大学的大教授伊格尔顿,凭借一贯对马克思 主义的同情和深入理解,对资本主义本性的认识,为 一般大众写了一本相对通俗的读物,这就是《马克思 为什么是对的》(2011年7月出版)。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读书笔记
当前西方反马克思主义观点之一:马克思主义过时论。
这种观点认为马克思在阶级分化日益淡化、社会流动性日益增强的后工业化西方社会里,在已经取得了极大进步的现代社会里,不再具有适用性。
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应该仅仅适用于一个临时性的历史阶段,马克思的时代终将过去,但之后的生活会更加美好,这个想法有一个问题,那就是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
作为有史以来对资本主义制度最彻底、最严厉、最全面的批判,马克思主义大大改变了我们的世界。
由此可以断定,只要资本主义制度还存在一天,马克思主义就不会消亡。
而从近些年的情况来看,资本主义看上去迅速衰败的迹象并不明显。
大多数反马克思主义者都对此表示认同,但他们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发生根本变化,马克思的相关思想如果不与时俱进就会失去价值。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因为从马克思的思想理论可以看出,马克思本人很清楚的认识到资本主义不断变化的本质,比如划分资本主义不同历史阶段:商业资本主义,农业资本主义,工业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金融资本主义,帝国资本主义等等。
另外,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的分析批判,如资本的拜物教的狂热,财富和权力分配的巨大差距,帝国主义的战争掠夺和残酷剥削等等,这些资本主义的伴生物仍然是当今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重大社会现状,这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体制的多数批判时至今日仍有其道理,仍然可以给生活在今天的人们带来重要的理论启示。
当前西方反马克思主义观点之二:马克思主义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一旦将其付诸实践,结果往往是无法想象的恐怖、独裁和暴政,尤其是对于数以百万计的普通百姓来说,与马克思有关必然意味着饥荒、困苦、折磨、强制劳动、支离破碎的经济以及具有可怕压制力的国家机器。
这种观点表面看来有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政权垮台的历史教训作为佐证材料,似乎显得有理有据,但事实上却是经不起推敲的。
首先,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回避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本身就是奴隶制、大屠杀和剥削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与乌托邦社会主义区别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与乌托邦社会主义区别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与乌托邦社会主义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理论和实践模式。
尽管二者都属于社会主义思想的范畴,但在其核心原则、目标、方法和实施途径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
本文将从理论根源、发展历程、核心特点和实践效果等方面分析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与乌托邦社会主义之间的区别。
一、理论根源与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是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于19世纪中叶创立的,他们通过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危机,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
科学社会主义关注经济基础对社会和政治制度的影响,强调通过无产阶级政治力量的领导来实现社会主义的彻底解放。
乌托邦社会主义产生于19世纪早期,乌托邦派代表性人物托马斯·莫尔在其著作《乌托邦》中提出了“空想社会主义”的概念。
乌托邦社会主义不同于科学社会主义,其理论根源更多地基于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强调社会的完美与公正,并试图通过建立理想社会来消除社会的不平等和矛盾。
二、核心特点的区别1. 科学性与非科学性科学社会主义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注重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转变的科学规律,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来实现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强调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的分析方法,通过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原则。
乌托邦社会主义则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理想主义,其追求的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
它并没有从科学的角度分析社会现象和发展规律,而是强调主观幻想与人道主义。
2. 阶级斗争与社会和谐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强调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认为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并逐步消除阶级分化和社会矛盾,才能达到共产主义社会。
科学社会主义强调建立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发展。
乌托邦社会主义则更多地强调社会和谐,试图通过完美的社会设计和人道主义的思想来消除社会的不平等和矛盾,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和公正。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读书笔记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读书笔记2013年3月14日,是卡尔·马克思逝世130周年纪念日。
许多国家的人们都在深切缅怀马克思的非凡人生和伟大建树。
尤其是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纷纷出现对资本主义制度性缺陷的深刻反思,人们将目光投向马克思主义,期冀从中汲取精神能量。
“马克思热”迅速在西方涌动。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这个问题不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是个引人关注的话题。
当然关于批评马克思主义的声音仍然没有销声匿迹,就此特里·伊格尔顿就在他的这本书中对当前西方社会十个典型的否定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逐一进行了反驳。
作者也强调,马克思主义并非无懈可击,但是其合理之处,以及对那个时代中一些重要问题的真知灼见都足以使“马克思主义者”成为一个令无数人心之向往的标签。
作者“申辩”式的写作手法提醒了人们,马克思以科学、辩证的方法诠释历史,但着眼点仍是人类的未来。
作者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当今社会的重大意义不仅在于其对资本主义制度全面彻底的揭露,还在于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对当今社会同样适用。
该书进一步阐明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运作市场经济体系的可能性,同时还为马克思主义与可持续发展找到了一个极佳的契合点,对我国当下的经济建设有着深远且具操作性的参考价值。
通过阅读伊格尔顿反驳的十大错误观点,我们可以简单地罗列出作者自己的十大观点:一、马克思主义在后工业社会依然有用。
二、马克思主义不是饥荒的代名词。
三、马克思主义没有冒犯自由和尊严。
四、马克思主义并非乌托邦之梦。
五、马克思主义不是非即白的历史观。
六、马克思主义从来没有蔑视宗教。
七、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仍然存在。
八、马克思主义不等于暴力和牺牲。
九、马克思主义不意味着消除个人自由。
十、马克思主义与其它政治倾向互惠。
正如伊格尔顿所言:“马克思对人抱着热情的信念,对抽象教条怀着深深的忧虑”,“他希望看到的多样化而不是整齐划一”,“他没有盲目崇拜物质生产,相反,他想要尽可能的废除物质生产”,“他慷慨地赞美中产阶级,并将社会主义视为自由、人权、和物质繁荣伟大遗产的继承者”。
马克思主义是乌托邦之梦吗?
马克思主义是乌托邦之梦吗?作者:于佳来源:《山东青年》2015年第11期摘要:伊格尔顿在《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第四章中,从阐述马克思不是预言家入手,揭示马克思的真正使命,辩证地说明马克思对人性的看法并不理想化,有力地回击了“马克思主义不过是乌托邦之梦”这一谬论。
本文结合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对这一质疑进行有力反驳,从而实现对这一问题的理论与实践的辩护。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乌托邦;人的发展无论是在西方世界还是在中国,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直引起人们的讨论。
自2008年经融危机爆发以来,资本主义制度一度遭到质疑,马克思的《资本论》更是成为书店的畅销书,因为资本主义高度发展所产生的一系列危机是马克思所预料到的,人们更渴望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这也同样说明,人们不在把资本主义制度当做空气般自然而然的存在,而是把它作为一种不久之前产生的历史现象。
当代最具国际声誉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特里·伊格尔顿在《马克思为什么是对》一书对反马克思潮流的十大问题进行了详细地回答,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更在于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当下社会的适用性,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可持续发展找到了一个最佳的契合点,从而增强马克思主义在国际舞台中的话语主导权。
伊格尔顿在《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这一力作回答了十大问题,其中第四章“马克思主义不过是乌托邦之梦”这一问题在西方世界里争论最大。
因此,伊格尔顿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也格外重视。
这一问题中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误解主要基于三大方面,首先认为马克思眼中的未来社会是完美的社会,其次认为马克思完全无视人性的险恶,最后马克思天真的想法导致其整个政治思想都是不切实际的。
伊格尔顿对于一系列无知和完全不了解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给出了正确且深刻地回答,同样,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也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一、马克思不是预言家(一)幻想中的马克思主义从生产方式划分的角度来说,马克思对于未来社会的设想,可以理解为马克思对于未来社会形态的划分,其中最为人所知的就是马克思五大社会形态理论,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与乌托邦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与乌托邦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是一种基于批判资本主义、追求阶级平等和社会公正的社会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社会主义应该建立在对社会现实和经济规律深刻洞察的基础上,通过阶级斗争和生产力的发展,逐步实现对人类社会的彻底改造。
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相对的,是乌托邦主义。
乌托邦主义者试图通过设想一个理想的社会,来解决社会现实中的问题,但缺乏科学基础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强调要建立在对社会现实的客观认识之上。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社会主义的实现必须依靠现实社会条件的变化和阶级斗争的发展,不能靠空想或主观愿望。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要创造一个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先破除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和压迫性制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社会生产资料的公有化和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的理想。
相比之下,乌托邦主义倾向于过分强调理想社会的设想,忽视社会现实和历史规律。
乌托邦主义者往往将自己的理想社会设想成一个完美的乌托邦社会,忽略了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他们往往在理论上设想一个与现实不符的社会,往往忽视了实现这一理想社会的途径和条件,因此乌托邦主义往往被人们认为只是一种空中楼阁的理论,缺乏实际可行性。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与乌托邦主义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尽管马克思主义者强调科学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的客观规律,但他们的社会主义理想也包含了一定程度的乌托邦色彩。
马克思主义者对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是一个建立在对历史和经济发展规律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公平和社会正义的社会。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想不是一个完美乌托邦社会的设想,而是一种建立在对社会实践和现实条件之上的,符合社会潜在发展规律和广大人民利益的真正社会理想。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与乌托邦主义之间存在一定的区别和联系。
马克思主义者强调社会主义的实现必须建立在对社会现实和经济规律的深刻认识之上,通过批判资本主义和阶级斗争,逐步实现对人类社会的彻底改造。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读书笔记
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用他睿智的目光为世界描绘了未来。
然而前世的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得到太多的推崇和认可,甚至被大众误读曲解。
直到二○○八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方开始受到广泛质疑。
社会主义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力量”,在金融海啸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作为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伊格尔顿正是基于多年对马克思主义深入和系统的研究认为,让整个世界重新认识、反思马克思主义的契机正在显现。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通过犀利而充分的论证反驳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不正确的认识,有力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是对的,阐明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运作市场经济体系的可行性,同时还为马克思主义与可持续发展找到了一个极佳的契合点,对当下的经济建设有着深远且具操作性的参考价值。
作者特里·伊格尔顿对西方最常见的十种反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进行了批判和反驳。
反驳的十个观点分别为:马克思主义结束了。
伊格尔顿做了形象的比喻:马克思主义者就像拿着手术刀的医生,只有有病的人才想找医生,病好了就赶紧摆脱。
医生深知这一点,但还是尽心竭力救治病人。
资本主义的病情不会被永远治愈,伊格尔顿说,新的全球政治经济危机又开始召唤马克思大夫的幽灵了。
即便资本主义好了伤疤忘了痛也改变不了马克思主义对世界产生重大意义这个事实。
马克思主义从理论上看也许还有些道理,不过一旦将其付诸实践,结果往往是无法想象的恐怖、独裁和暴政。
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本身就是奴隶制、大屠杀、暴力和剥削的产物。
与此同时,资本主义也是在无数人的血泪中造就的。
只是资本主义存续的时间相对较长,使人们得以忘记它过去的黑暗和恐怖。
马克思没有患上资本主义的健忘症,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在他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体制尚处于萌芽期。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是可实施的,只是看你如何正确地运用。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宿命论。
马克思所发表的很多重要观点都不是他的首创,同时,马克思也本人对社会主义动地是个什么样子也没下定论,只是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做出了合乎情理的推究。
认清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实质
认清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实质――兼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建设◎王雪冬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论”等错误思潮流传于社会思想文化等领域,深入分析可以看出,这些错误思潮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交织在一起的。
虽然它们反马克思主义的侧重点不同,但在手法上有很多相似之处,而且其背后目的和理论实质高度一致。
一、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惯用手段1.编造历史,捏造事实。
这是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惯用的手段之一。
其中,历史虚无主义最常使用这种方法。
历史虚无主义通过所谓的“重估”、“重评”以及“还原真相”等噱头吸引人眼球,企图借“还原历史真相”之名来抹黑、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革命史,割断历史的连续性,从而否定后续历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如他们编造我们党在革命斗争中发生了一些子虚乌有的历史事件,或将某些历史事件的影响消极化、扩大化,目的就是把我们党抹黑成一个专制、独裁的政党,否定党的领导的合法性,否定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意义。
他们还通过捏造“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中国老百姓的死亡数据,恶意夸大“文革”时期受迫害的人数及惨况等,将党的失误或错误无限放大,想方设法污蔑党的领导人,力图消解人们对党的领袖的崇敬和对我们党的信任。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历史虚无主义拿出的所谓证据都是一些“野史”或个人“回忆”,不仅经不起历史事实的推敲,而且很多史料大多是杜撰的。
作为一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极大。
在上世纪90年代的苏东剧变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就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这一思潮起作用却是从赫鲁晓夫上台之后,苏共党内开始全面否定斯大林及斯大林时期的历史,最后演变成对苏联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历史及其执政合法性的全面否定。
随着人民对党和党的领导人失去信任,苏联社会主义政权也很快就土崩瓦解了。
可以说,历史虚无主义割开了苏联社会主义的“大动脉”,最终致其丧命。
我们要认真从中汲取教训,彻底批判和痛击历史虚无主义,保卫好我国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阵地。
马克思主义缘何不是乌托邦 李佳奇3130101182(88号)
马克思主义缘何不是乌托邦?——读《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解“马克思主义结束了吗”之疑姓名:李佳奇学号:3130101182班级:社科1319班专业:财政学一、之于“马克思主义已经结束了”的宣称马克思主义曾经是所有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中理论上最丰富、政治上最坚定的,但如今,人们似乎觉得已经可以把它作为久远的历史抛在脑后了。
甚至有一种盛行的观点认为“马克思和他的理论已经可以安息了”1。
事实上,从现今世界频频爆发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与越来越深重的贫富差距来看,这种观点显得荒谬不可思议,那么是什么让它的宣告振振有词呢?特里·伊格尔顿对此提到,对于反马克思主义者来说,他们一直不相信一种理论可以同时解决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体系问题。
他们认为在充满工人运动的暴动时代,马克思主义或许能够给人带来信仰和激情,但它绝不会对今天这个阶级分化日益淡化、社会流动性日益增强的后工业化西方社会有任何帮助2。
在反马克思主义者看来,马克思主义不过是乌托邦之梦。
马克思将希望寄托于一个完美的社会,那里没有艰难,没有痛苦,没有暴力,也没有冲突。
这种出奇幼稚的想法来源于马克思对人性的轻信。
他完全无视人性的险恶,并且还忽略了这样一个基本的事实:人生来就是自私、贪婪、好斗而富于竞争性的动物,而且任何社会变革都不能改变这一点。
反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共产主义对未来的天真预测反映了马克思整体政治思想的荒谬与不切实际。
而对于一些马克思主义者来说,“马克思的时代过去了”意味着他们可以结束无休无止的罢工游行,可以远离政治的硝烟和冲突,回到安宁的家里。
这些冲动主义者凭着一时头昏脑热,信奉马克思主义好加入一些热闹得到更多的好处(毕竟工人阶级的运动是为争取他们自己的权益),而当兴致过去,生计能够维持,为那些“飘渺的不知所向的所谓理想”继续奋斗就绝非他们所衷,于是急匆匆又松了一口气地说:“结束了!”,好像结束一场战争一样心安理得:“战争”终将过去,以后的日子更美好。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的评论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的评论①马克思主义不过是乌托邦之梦吗?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这百年之间,失败的情形居多,有人常把这种理论的未来与乌托邦的远景联系起来。
乌托邦的建构并非从马克思的理论开始,但是只有在这种理论中,乌托邦的含义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某种程度上共产主义与乌托邦成为了同义词,意指某种空想的政治与未来。
我不禁想问马克思主义不过是乌托邦之梦吗?我想不是。
首先我们来看看那些口吐“乌托邦”的人的精神底柱竟是建立在一个鹅卵石上。
“人生来自私、贪婪、好斗……的动物”所以,人要能真正实现平等、贵贱不分,和睦相处,在他们的眼中这是一种神话。
联系到奥威尔的《1984》,可以这么讲“任何政治中都内在蕴含了暴力与阴谋,无论是腐朽的资本主义,还是许给光明未来的共产主义。
许多人选择相信共产主义的存在,这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诱因使然,他相信未来的许诺,而不在意用未来的光明来透支现实生活的黑暗存在。
而那些选择资本主义的现实主义者,他们所相信的是另外一种脚踏实地的民主。
”②所以他们把马克思恩格斯称为乌托邦。
然而问题是,是哪个思想指导他们认为人只有像哪种自私自利贪婪好斗地活着反而是正当的?再说,如果自私自利贪婪好斗,这才是人性的话,哪你们又高吼什么西式民主才是真民主有什么意义,不也是一个乌托邦吗?国家为什么要制定法律和不断建设和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其真正的含意是人的本性本身并不自私、贪婪、好斗。
有这样的表现都是在一定管理条件下的必然结果。
当人们感到不公平的时候,一切不服重组织、不遵守纪律的行为都会表现出来。
因此,人所表现出来的自私、贪婪,这本身并不是人性的结果,而是社会的产物。
正如人类原始社会时其共产主义制却存在一样。
因而把人性定性为自私、贪婪作为去作为否定一切的精神依托,显然是多么的不可思义。
马恩格斯是伟大的无私的人类发展事业的探索者。
只有那种自私自利,充满人性的狡诈和虚伪的人才会站出来“理直气壮”地指责一个为了他们而鞠躬尽瘁的人是乌托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_专题七 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_共产主义的科学基础_
“马克思的全部理论,就是运用最彻底、最完整、 最周密、内容最丰富的发展论去考察现代资本主义。自 然,他也就要运用这个理论去考察资本主义的即将到来 的崩溃和未来共产主义的未来的发展。…… “马克思 丝毫不想制造乌托邦,不想凭空猜测无法知道的事情。”
对共产主义的许多质疑均建立在对共产主义的 误解或庸俗化理解之上,因此需要澄清马克思主义 创始人对共产主义的原始论述。
Q:马克思是在“乌托邦”的意义上提出一种美好社 会的构想吗?
与空想社会主义者不同的是,马克思并没有停留在对资 本主义的人道主义批判上,而是转而研究人类社会和历史发 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创立了唯物 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从而对共产主义社会作出科学的展望。
“(以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 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共产主义是资本主义自我否定的必然结果。
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个辩证的过程,旧 社会的胎胞内部孕育着新社会的因素。共产主义是资本主义自我否定的必 然结果。
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出现社会主义因素的萌芽:企业管理民主化、 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通过再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越来越广泛的社 会福利、民主政治和公共教育、工人的和消费者的合作组织等。这表明随 着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胚胎内的新社会因素在不断积累增长。资本主义 越发达,越为共产主义做好准备,离共产主义的到来就越近。
——马克思 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与空想社会主义不同,马克思主义不是从哲学家的头 脑中生成未来理想社会的蓝图。“新思潮的优点恰恰在于 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 发现新世界”。新世界的面貌恰恰是从不断地批判和改造 现存社会中产生出来。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读书笔记 1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读书笔记记得有位哲人曾经说过:“在这世上但凡美好的东西,总是可遇而不可求”。
对于读书也是如此,《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这本书,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在图书馆让我看到的。
生活在中国这样单一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国家里的我,我有理由相信,我们大多数人对于马克思主义是不陌生,相信它所描绘的美好愿景,并义无反顾跟着它的使者一路前进。
但就目前中国在实际的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比如反腐败、贫富分化、社会道德滑坡、价值观流变、城乡差别等等,显然让我们这一代大学生,不得不重新审视和了解马克思。
中国的发展是不是按照马克思的路径朝着共产主义美好目标而前进呢?社会主义是否真的要不资本主义好?马克思主义是否真的可以为中国人民带来幸福呢?处于这样一系列的好奇和疑问,我决定带着疑问阅读这本书。
这本书是由英国著名学者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所著。
在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资本主义世界所暴漏出来的贫富不均,政治腐败的种种迹象,为整个世界从新认识和反思马克思主义提供了良好契机。
于是作为一位鉴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作者通过丰富的论证,力求纠正人们对马克思的误读。
进一步阐明马克思对于处理当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所遇到的问题的可行性和正确性。
此书在2011年4月一经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之后,引起学界广泛热议。
被公认为西方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研究成果。
这本书,除了序言和结论外,主要有十个章节,分别介绍和反驳了西方社会反马克的主要观点。
作者针对马克思已经过时了、马克思是经济论者、是宿命论者、是暴力革命论者等十个西方社会流行的片面观点,逐一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和批评,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
当然这已经很厉害了,可是更加可贵的是作者并非以一位狂热的马克思主义者身份,去对以上观点进行批判和对马克思的无条件崇拜。
而是以较为客观的立场和态度,来为人们更加全面准确的理解马克思提供论据,合理了分析了社会主义运动中所出现的异端。
这种治学的态度更值得我们借鉴。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不是乌托邦当前西方反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声音认为所谓的马克思主义不过是描述了美好的乌托邦之梦而已。
事实上,何为马克思主义乌托邦,最普遍的意思应该是没有痛苦、死亡、损害、失败、崩溃、冲突、悲剧甚至劳动的幻想中的未来社会,但就马克思而言,他根本无法描述出社会主义社会或者共产主义社会究竟是什么样子,他从不拿未来说事,而且,乌托邦并不等于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首先,因为马克思是犹太人,犹太人的传统是禁止预测未来,所以他往往对未来只字不提。
另外马克思认为未来还没有来到,因此对未来的假想不过是一种谎言,将充满偶然性和不确定性的未来变成似乎可以预测的假象不仅是毫无意义的,而且是有害的。
认为自己有能力影响到未来会给我们造成一种安全的错觉,“像一个抱着毯子不放的小孩那样紧紧抓住未来,便可以高枕无忧”。
先知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们谴责现世的贪婪、腐败和权力欲,并向我们发出警告:如果不能做出改变,人类将根本没有未来。
对马克思来说,乌托邦描绘出的社会蓝图分散了人们对现实社会中政治任务的注意力,马克思对那些脱离了历史现实的观点都保持审慎的态度,马克思坚持认为重要的不是对于理想未来的美好憧憬,而是解决那些会阻碍这种理想实现的现实矛盾。
未来的种子深植于现实的土壤中,要实现一个人人平等、和睦相处的社会不只需要社会体制的不断完善与力量的加深,还需要社会经济力量的不断充实与提高。
反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出奇幼稚的想法,这来源于马克思对人性的轻信和对人性邪恶的无视,从而忽略了一个事实:人生来就是自私、贪婪、好斗而富于竞争性的动物,而且任何社会变革都不能改变。
但是,社会主义并非要求它的公民都是道德上的楷模,他并不意味着我们随时都要把自己束缚在集体的大家庭里。
这是因为,能使马克思的目标得以实现的机制都是可以嵌入社会制度中的,而不会把最大的希望寄托在人的善意上。
比如在一定的社会体制下,一个人生产一件产品,他自身的贡献是他自己能获得某种满足感,同时这也使社会中的其他人过上了更好的生活,这样的结果就是通过马克思构想中的未来社会关键的生产单位自治合作社的机制实现的。
国外四位“马克思学家”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
国外四位“马克思学家”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马克思学”代表着20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中一种特殊的思路和方式,与“西方马克思主义”不同,它旨在从文本、文献的角度来理解和阐释马克思主义。
本文介绍了国外四位最著名的马克思学家的理论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
吕贝尔严格区分了“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反对“马克思主义”;诺曼·莱文最引人注目的观点则是“马克思恩格斯对立论”;奥伊泽尔曼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探讨;弗罗洛夫的人学研究、生态问题研究及对苏联哲学的反思,体现了前苏联和俄罗斯两个不同时期哲学发展的状况及其转型的艰难过程。
对他们所做过的工作,我们应当给予客观的评价。
旨在从文本、文献的角度理解和阐释马克思主义的西方“马克思学”,尽管没有产生诸如“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那样巨大的社会影响,但它代表着20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中一种特殊的思路和方式。
过去由于国内学者对这一派别或所知甚少,或评价过低,甚至把它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混为一谈,所以,对它所做过的工作缺乏全面的理解和客观的评判。
现在是改变这种状况的时候了。
为此本文特介绍法国的吕贝尔、美国的诺曼·莱文、前苏联的奥伊则尔曼和弗罗洛夫四人的情况及其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以期引起国内同行的注意。
一、吕贝尔及其对“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关系的思考“马克思学”一词是因1959年由法国学者吕贝尔主编的杂志《马克思学研究》创刊而流传开来的。
马科斯米里安·吕贝尔(Maximilien Rubel,1905—1996 ),出生于奥匈帝国的捷尔诺维茨市,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在罗马尼亚完成大学本科学习,于1928年和1930年分别获得法学、哲学学士学位,1931年到法国留学,1937年申请移民,成为法国公民,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曾被动员加入法军救护队。
1941年,吕贝尔在地下抵抗运动中开始接近法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并决心自己研究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的著作。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读书笔记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读书笔记作者:**学号:**院系:**前言在本书的英文版序言中,作者写道:“我在书中罗列了十种最常见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批评——排名不分先后——并试着一一反驳这些批评的错误之处。
与此同时,我也希望能以一种浅显易懂的方式,帮助那些不熟悉马克思著作的朋友们了解马克思的思想。
”①看完本书,我觉得这的确是本书一以贯之的特点。
虽然和其他同学一样,读的过程经常能感受到作者思维的跳跃性,感觉其写作方式不怎么符合我们的思维逻辑,但连贯的从整体的角度看待每一章的内容,还是能摸索到其中的主要脉络的,而作者跳开出去的思维言论,以及带有讽刺意味和稍带黑色幽默的玩笑,既是其论述的补充也是本书的特色之一。
读书笔记正文我将本书的十个观点概括为以下几个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不符合实际论:马克思主义过时了(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学说过时了(第七章),马克思主义不过是乌托邦之梦(第四章),近年的激进运动源于马克思主义之外的思想(第十章);二、马克思主义决定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宿命论——历史铁律决定未来发展(第三章),马克思主义是经济决定论的又一种表现形式(第五章);三、马克思主义唯物论:马克思对人类精神层面毫不关心(第六章);四、马克思主义暴力论: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有些道理但付诸实践就将是独裁暴政(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倡导的是暴力的政治斗争(第八章),马克思主义主张建立全面而强大的国家(第九章)。
一、马克思主义的不符合实际论。
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过去了吗?。
任何一种思想都会受到时代的局限,马克思主义也是如此,这也就意味着马克思的时代终将会过去。
但在现在资本主义肆虐横行的社会状况下,对资本主义批判最彻底最严厉的马克思主义也就不可能消亡,①特里·伊格尔顿著《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李扬任文科郑义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年但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近年却逐渐失势了呢?作者从制度和技术两方面说明了原因,随着西方制度改革,传统的工业被小规模的缺乏等级结构的企业代替,工人阶级运动受到猛烈攻击;另一方面,新的信息技术加速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全球化,加工业被转移到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地区,贫困地区的劳动力为了生存苦苦挣扎,不得不接受压迫。
浅析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浅析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布洛赫(Ernst Bloch)是20世纪著名的德国哲学家,他对乌托邦精神和马克思主义有着深刻的思考和研究。
本文将从乌托邦精神的内涵、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以及布洛赫对这一关系的独特见解展开阐述,以深入探讨布洛赫的思想。
一、乌托邦精神的内涵乌托邦一词源自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的《乌托邦》一书,最早在文学作品中被提出,用以描述一个理想化的、不存在的理想国家。
乌托邦精神即是对人类理想社会的向往和探索,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构想。
在乌托邦中,人们不受剥削、不受压迫,实现了真正的平等和自由,社会和人们的生活都达到了最完美的状态。
乌托邦精神不仅存在于文学作品中,也渗透在社会现实中。
人们对于社会问题的反思和探讨往往离不开对乌托邦的憧憬和追求。
一方面,乌托邦精神是对社会现实中不公正和不平等的不满和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乌托邦也是人们对社会变革的理想蓝图和方向指引。
二、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产生的一种革命性的思想体系,它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并提出了解放人类的理论和实践方案。
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共同点。
乌托邦精神和马克思主义都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乌托邦精神强调了对社会不平等和不公正现象的抨击,展现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而马克思主义则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剥削现象,提出了消灭私有制和建立无阶级社会的革命理论。
尽管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有着内在的联系,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乌托邦精神更倾向于理想化的美好构想,而马克思主义注重对现实社会的科学分析和革命实践。
如何认识和解释乌托邦精神和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成为了哲学界和社会科学界的一个重要课题。
布洛赫作为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对乌托邦精神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并提出了独特的见解。
布洛赫强调了乌托邦精神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是乌托邦?
张金泉 3120103413 医药1213班指导老师:许莉萍摘要:随着经济发展逐步走向全球化,其发展也越来越处于不可控制的状态,资本主义的弊端也越加突出。
从贫富差距的扩大到金融危机的爆发再到全球霸权的腐败,无疑更加暴露了资本主义的缺陷,而对马克思主义的全新认识也越发显得重要。
对于多数对马克思主义缺乏了解的人而言,他们都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市场经济是一种理想主义,缺乏经验和实际可操作性,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乌托邦。
但是时代发展的脚步不会停下,马克思主义将以其现实的实用性及优越性证明她不是乌托邦。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乌托邦;经济发展;历史的进步
中图法分类号:A811
Abstract: With the progressive globaliz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ts development is also growing at an uncontrollable state of the ills of capitalism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From the wealth gap widened to the financial crisis and then to global hegemony corruption, undoubtedly more exposed the flaws of capitalism and a new understanding of Marxism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For most of the Marxist lack of understanding of the people, they believe that the market economy under the guidance of Marxist theory is a kind of idealism, lack
of experience and practical operability that Marxism is a utopia. But do not stop the pace of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Marxism will be its practicality and realities prove her superiority is not utopia.
Key words:Marxism; utopia; economic development; historical development.
1.什么是乌托邦
被现代汉语音译为“乌托邦”的 Utopia 一词,出自于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1478-1535)的《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一书,原意指“并不存在的地方”。
而现在人们一提起“乌托邦”,常常是在把它与科学社会主义截然对立的意义上理解和使用的,将它视为“空想”、“乌有”的代名词。
但是乌托邦又不等同于幻想,哈贝马斯在谈到乌托邦与幻想之间的区别时指出:“我以为 , 决不能把乌托邦 (Utopia) 与幻想(Illusion) 等同起来。
幻想建立在无根据的想象之上 , 是永远无法实现的,而乌托邦则蕴含着希望,体现了对一个与现实完全不同的未来的向往 , 为开辟未来提供了精神动力。
乌托邦的核心精神是批判 , 批判经验现实中不合理、反理性的东西 , 并提供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案。
”我们可以将乌托邦理解成是没有实际基础的一种理想的环境,虽然这种环境不能在人类已知状态下存在,但至少给人一种发展的希望。
就如佛教的轮回转世一样,它给人一种信仰,相信的人会得到一种永生的希望,而不信的则认为是一种宗教迷信。
虽然大部分人对于乌托邦一词含贬义的态度,但既然它出现在人类的词汇或历史长河中,存在即是合理,这也就证明它也有它的必要性,可以说它代表一种希望,也可以说它是一种痴人说梦。
不同人的态度尽然不同,但是有一点不得不承认的就是它是人类自己创造出的一个与现实不同的世界,它给了人们一种对比,现实的残酷以及理想的美好的对比。
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
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预言社会主义会从革命中产生,并将生产工具归还到集体的手上,依据每个人的“实际劳动”分发利润,并且依据“需求”而非利润规划生产。
马克思并且称在社会主义之后,共产主义将会诞生,以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为生产模式,成为一个无阶级、无国界、无货币、无私人产权的社会。
3.马克思主义是否等同
于乌托邦
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按需分配的共
产主义实现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而共产主义又是社会主义经过不断发展使得生产物
质足够庞大使得足够达到按需分配。
很多人争论的焦点在于共产主义是否能够实现,而似乎这便是判别共产主义是否是乌托邦的根据。
而我认为马克思主义确实包涵了乌托邦的成份,但是马克思主义并不等同于乌托邦。
就拿我们学习的化学反应作为比喻,世界存在各种不同的化学反应,而这些化学反应几乎不存在在标准状况下反应的,将在标准状况下发生的反应比喻为乌托邦,这些标准状况下的化学反应的特点是比较有利于
研究与教学,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标准状态的反应来学习很多东西;与此相对的是实际的化学反应,我把它比作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同样也用标准状态的反应作为研究对象,但是同时还会进行实际的实验,通过实验的数据来找出与标准状态的差距。
而且马克思主义还会在化学实验中发现许多新西,比如加入催化剂可以加快反应的速率,而这是标准状态研究下的化学反应做不到的。
并且马克思主义还可以在实验失败时找到解决的办法,通过多次实验找到最优解,在不断反思中无限接近标准状态,同时还可以在某些条件下通过改变实际的参数来
超越标准状态,而这也是作为理论的标准状态不可能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就像化学实验中的理论加实践,它是一种科学的发展体系。
就和科学发展中任何一项理论技术付诸实践
生产一样,它们都需要完备的理论支持,然后进行多次的尝试,最后成为可利用的产品,比如爱因斯坦虽然发现了核技术,但是制造原子弹的却不是他,而是经过不断完善的核技术和不断的实验,并且也许这颗原子弹并不能如同理论数据那样有威力,但是差距绝对不是很大。
而马克思主义也正如一项发展的科学技术,它要创造的共产主义也许暂时比较遥远,但是经过不断的改进、创新的马克思主义却同样会越来越完善,而且崛起速度惊人的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也是世界亲眼目睹。
乌托邦其实也是一种美好的理想,但是它缺乏可施行的工具和手段,而且这一点就可以说明它是一种没有科学作为依据
的假命题。
乌托邦只是一种如高等数学中出现的极限,它是可见的一个数据,但是却不能够说这个极限是真正存在,只能说无限接近,一种理论的值,
而乌托邦则是一种理想的环境。
而马克思主义虽然
最终目的是取极限,但是却有求极限的各种公式和
方法,因此可以很明确地说,马克思主义确实含乌托邦的理想却不等同于乌托邦。
他们之间有交集,但是区分却十分明显。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
格斯选集•第 3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2] 曹惠芬;乌托邦的历史考辨与现实价值[D];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3] 莫里斯•迈斯纳.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
与乌托邦主义[M], 张宁, 陈铭康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4] 赫伯特•马尔库塞. 乌托邦的终结[A], 上
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外国哲学研究室.
法兰克福学派论著选辑•上卷[C].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8. [5] 李永虎,马克思主义的乌托邦与反乌托邦
[J]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05期[6] Daniel Chodorkoff. “The Utopian
Impulse: Reflection on a Tradition”,
The Journal of Social Ecology, 1.1Winter
83.
[7] 张隆溪;乌托邦:观念与实践[J];读
书;1998年12期
[8] 方仪;乌托邦理论的诠释及当代意义[D];
复旦大学;2012年
[9] 张彭松;“永不在场”的乌托邦——历史与
价值之间的张力[J];北方论丛;2004年06期
作者简介:
张金泉(1994-),男,江西赣州人,浙江大学本科生,主要研究医药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