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学总论1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治疗学总论
针灸治疗学
是针灸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以经络学说为核心, 以针刺和艾灸为主要手段, 遵循辨证论治、循经取穴等规律, 防治疾病,并阐明其作用机理的 一门临床学科。
针灸治疗疾病要综合运用脏腑、经络学说, 运用四诊、八纲理论,并注重经络穴位诊断, 再将临床上各种不同证候进行分析归纳,以明 确疾病的病因病机、病位病性。
“宛陈则除之” ——属于“实则泻之”范畴
“宛陈”泛指络脉瘀阻之类的病证。
“宛,积也;陈,久也;除,去也。言络脉之中血积而久者,
针刺而除去之也”
——唐·王冰
“血实者ຫໍສະໝຸດ Baidu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宛陈则除之,是出恶血也” ——《素问·针解》
故凡由络脉瘀阻而引起的病证,均可以 三棱针点刺出血治之。
对于“郁陈”较重者,可在点刺出血后再加拔火罐,便可 排出更多的恶血,促进病愈。
(3)温清并用:
寒热相间,错杂而现,诸如表热里寒或表寒里热,上热下寒 或下热上寒,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等,必须温清并用以求治。 (如真寒假热,应在温寒的基础上佐以清热 )
病案:
李X X,男,43岁。今年1月,在无明显诱因的情况下,自觉 两下肢发冷,并逐渐向上发展至腰部,向下至足心,寒冷之状, 如赤脚立于冰雪之中,寒冷透骨,并有下肢麻木,有时如虫行 皮中状。以后寒冷又进一步发展至于两胁之间,伴有、 阳萎,小便淋沥。双目有神,面色红润,舌质绛, 脉弱略数。
(二)扶正祛邪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法则
补虚泻实,是扶正祛邪法则的具体应用。 根据正邪在病程中所占比重,决定扶正祛邪的主次先后。
(三)针灸实现扶正祛邪作用的方法
针灸的扶正祛邪,主要通过补泻手法、腧穴配伍和 腧穴偏补偏泻性能实现。
特定穴中: 背俞穴——偏扶正、适慢性虚弱性久病 郄穴、募穴、下合穴——偏祛邪、适急性发作性痛证 原穴——扶正祛邪双重作用
则意诚,意诚则功效倍故也。” ——《圣济经·知极守一章》
“粗守形,上守神”——《灵枢·九针十二原》 “凡下针要病人神气定,息数匀,医者亦如是。”
—— 《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 “刺针必肃”——《素问·诊要经终论》 “神在秋毫,属意病者”——《灵枢·九针十二原》 “必一其神,令志在针”——《灵枢·终始》 “密意守气”
“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素问.举痛论》
“大惊大悲,必定其气乃刺之”——《灵枢·始终》
“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既刺也,使本神定 而气随。 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 ——《针经指南·标幽赋》
“治病之道,必观其态,必问其情,以察存亡得失之意。 其为治也, 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盖以神受
“疾”指快速的意思(指治疗方法),即疾刺快出针。 亦指快速运针的意思,即快速提插、快速捻转、相当于泻法, 多用于实热证。
治疗原则:“热者寒之”“热则疾之”
诸热证皆宜行清泻法, 以毫针浅刺疾出,泻法或点刺出血。
“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 ——《灵枢·九针十二原》 “刺缓者,浅内而疾发针”——《灵枢·邪气脏腑病形》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治温以清,冷而行之;
治清以温,热而行之。” ——《素问.五常政大论》 “热则疾之,寒则留之”——《灵枢·经脉》
以上属于正治法
(1)热则疾之:
“热”指邪热亢盛,或为外感风寒,风热引起的表热证;或为五脏六腑 有热的里热证;或为气血壅盛于经络局部的局部热证。
临床常用泻法有下面几种:
(1)疏风解表法:用于表实证。 麻黄汤 穴如风池、合谷、列缺,针刺泻法。
(2)泻热通便法:用于里实证。 大承气汤 穴如天枢、曲池、上巨虚,针刺泻法。
第二节:针灸治疗原则
是根据八钢的理论,结合疾病的病位、病性 确定的治疗大法。
“用针之服,必有法则”——《灵枢·官能》
将针灸治疗原则归纳为三方面: 治神守气 清热温寒 补虚泻实
一、治神守气
“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深浅在志, 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 ——《素问·宝命全形论》
再根据辨证,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 按方施术。以通其经脉,调其气血阴 阳,使机体阴阳归于相对平衡,从而 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在总论中分别就针灸治疗的作用、 治疗原则、辨证方法、针灸处方四部 分进行讲述,在各论中结合具体病症 进行分析,以使同学们掌握针灸辨证 论治的方法,为针灸临床实践奠定基 础。
第一节:针灸的治疗作用
(7)升阳益气法:用于清阳不升,中气下陷证。附子理中汤 穴如百会、中脘、气海、足三里;补法,灸。
(2)泻法:
“盛则泻之”“满则泄之”“邪盛则虚之”
——统称为“实则泻之”
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过程,就是邪正斗争的过程。 如邪气亢盛,并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时,其症候 表现为实证。
治疗用泻法,或用毫针泻之, 或用三棱针放血,或用梅花针 重扣出血,以祛除病邪、邪去 正安、疾病才能向愈。
临床常用的温法有:
(1)温通经络法:适寒凝经络证。乌头汤 、当归四逆汤 穴如阿是穴、或根据病变部位循经取穴,治宜灸法, 或留针法,或温针法。
(2)温中散寒法:适中焦虚寒,胃寒证等。理中汤 穴如中脘、气海、足三里;留针补法,并灸。
(3)回阳救逆法:适阳气衰微,四肢厥冷。 穴如关元、神阙;重用灸法。 四逆汤
“留”即留针之义,应当深刺而久留针的方法进行治疗,以激发其经气, 温经散寒,使阳气来复、散其寒邪。
治疗原则:“寒者热之”“寒者留之” 诸寒证皆宜用灸法(助阳散寒的直接措施), 深刺而久留针,或温针法
“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 ——《灵枢·九针十二原》 “刺急者,深内而久留之”——《灵枢·邪气脏腑病形》
“调气之方,必别阴阳”
——《素问·至真要大论》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三)针灸的治疗作用在于调和阴阳
“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与气, 使神内藏。”——《灵枢·根结》
“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阴盛而阳衰,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 阴虚而阳盛, 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 ”——《灵枢·终始》
二、扶正祛邪
——针灸治病的根本法则和手段
(一)疾病的发生及转归与邪正斗争。
所谓正气,即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和其抗病能力。 所谓邪气,是与正气相对而言,即泛指对人体有害的 各种致病因素,如外感六淫,痰饮、淤血和食积等。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内经》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刺法论》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素问·通评虚实论》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灵枢·经脉》
补 虚
泻 实
(1)补法:
“虚则补之”“虚则实之”——虚证的治疗原则
在邪正斗争中,如果正气不足,并为矛盾的主要方 面时,其症状多表现为虚症。 阳虚、气虚者,毫针刺用补法,并灸,以振奋阳气; 阴虚者,毫针刺用补法,以养其阴。
“陷下则灸之” ——属“虚则补之”的范畴
①指中气下陷,失于固摄;
“陷下”
②血络空虚; ③指脉象沉下;
④指阳气暴脱、脉危欲绝之危象
“脉虚气少,故陷下也。” ——《灵枢·经脉》 (陷下有沉脉之意)
临床常用的补法:
(1)补益肾气法:用于肾气虚弱证。 大补元煎 穴如肾俞、命门、关元、太溪;补法,并灸。
(2)补益中气法:用于脾胃气虚证。 补中益气汤 穴如脾俞、胃俞、百会、中脘、气海、足三里;补法,灸。
针灸调和阴阳的方法:
1.恰当的配伍经络、腧穴 经络配伍 ——脏腑、经脉阴阳表里关系 腧穴配伍 ——脏腑阴阳属性和胸背阴阳划分
2.恰当的针刺补泻手法
(四)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针灸有良性调节作用:
良性调节作用 ——调节经络气血、调节脏腑阴阳
治疗作用实现的相关因素: 腧穴特性 针灸补泻手法 机体状态(最重要) 治疗时间 辅助治疗措施
穴如水沟、十二井穴、劳宫;针刺泻法,或点刺出血。
(4)清泻脏腑法:适用于脏腑热证。
穴如所属脏腑的荥穴和相应的经穴。 心热证,取少府、劳宫;肝热证取行间,阳辅等,针刺泻法。 导赤散(清泻相应的脏腑热邪)
(2)寒则(温之)留之
“寒”指疾病的性质属寒,或为外感寒邪引起的表寒证;或为寒湿痹阻经脉 的寒痹证;或为阳气不足引起的脏寒证。
——《灵枢·刺节真邪篇》
(二)疏通经络、调理气血是临床治疗的重要大法:
“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凡病皆由血气雍滞不得宣通,针以开导之,灸以温暖之。”
——《备急千金要方·明堂仰侧》
(三)针灸具有疏通经络、调理气血的作用:
“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灵枢·经脉》
“动而进之,催针之法;循而摄之, 行气之法 。” ——《针灸大全·金针赋》
刺灸法中: 针刺补法和艾灸——偏扶正、适慢性久病或虚寒证 针刺泻法和刺血——偏祛邪、适新病、急症、实热证
三、调和阴阳
——针灸治病的最终目的 (一)阴阳失调是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
在正常情况下,阴阳双方应是长而不偏盛,消而 不偏衰。阴阳的偏盛偏衰影响正常的阴阳消长。
(二)调理阴阳是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
“谨查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内溉脏腑,外濡腠理”
“不通则痛,通则不痛”
“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灵枢·九针十二原》
“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切而循之,按而弹之, 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六经调者,谓之不病,虽 病,谓之自已也。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 络盛 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
“温者清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温”是热,即病性属热者;“清”是大法,即热证应用清热的方法。)
临床常用清法有:
(1)清解热邪法:适用于热证。 白虎汤 、清营汤
穴如大椎、曲池、合谷;针刺泻法。
(2)清热解毒法:用于温毒热证。 黄连解毒汤
穴如委中、曲泽、十宣、阿是穴;点刺出血。
(3)清热开窍法:用于热闭神昏证。 安宫牛黄丸
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 若至,语人。” 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
——《三国志·方技传》
(二)守气
针灸疗法中的气,主要为经气,即经络之气,又称“真气” ——经络系统的运动形式及其功能的总称
经气的虚实为脏腑、经络功能盛衰的标志 医者的治神守气、病人的意守感传, 对诱发经气、加速气至、促进气行和气至病所起决定性作用
机体正常:经络通畅、气血条达、脏腑协调、阴阳平衡。 病态机体:经络壅滞、气血不畅、脏腑失调、阴阳失衡。
针灸治病
针刺
疾病
疏通经络 扶正祛邪
艾灸
调和阴阳
治疗作用阴阳纲 扶正祛邪法则强 疏通经络气血畅 三大功能不可忘
一、疏通经络
——针灸治病最主要,最直接的作用
(一)经络气血失调是疾病产生的重要病理变化:
(3)补益肺气法:用于肺气虚证。 补肺汤 穴如太渊、肺俞、足三里、太白;补法,灸。
(4)补益心脾法:用于心脾两虚证。 归脾汤 穴如心俞、脾俞、神门、三阴交;补法,灸。
(5)补益气血法:用于气血两虚证。 八珍汤 穴如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阴交;补法,灸。
(6)补益肾阴法:用于肾阴虚证。 六味地黄丸 穴如关元、肾俞、照海、尺泽;补法。
(旨在言明治神守气是针灸治病的基本原则)
(一)治神
所谓治神,分医者与病人两方面
医者:①针灸施治前后注重调治病人的精神状态; ②操作中,专一其神,意守神气
病人:神情安定,意守感传
用针之要,无忘其神……语徐而安静,手巧而心审谛者,可使行针艾, 理血气而调诸逆顺,察阴阳而兼诸方。——《灵枢·官能》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三、补虚泻实
——针灸治疗原则,针灸治病的重要方法
针灸的“补虚泻实”是通过针和灸的方法激发机体本身 的调节机能,从而产生补泻的作用,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邪气盛而实,精气夺则虚。”
——《素问·通评虚实论》
“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泻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
——《灵枢·九针十二原》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
“用针之类,在于调气。”
——《灵枢·刺节真邪》
守气必先治神
二、清热温寒
——治疗的根本大法之一
寒与热是表示疾病性质的纲领。 病因病机离不开寒热。
清法:是通过针法疏风散热,清热解毒,泄热开窍的一种治法, 用于热证的治疗。
温法:是用针灸温通经络、温养阳气,温中散寒,回阳救逆的 一种方法,用于寒证的治疗。
治疗学总论
针灸治疗学
是针灸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以经络学说为核心, 以针刺和艾灸为主要手段, 遵循辨证论治、循经取穴等规律, 防治疾病,并阐明其作用机理的 一门临床学科。
针灸治疗疾病要综合运用脏腑、经络学说, 运用四诊、八纲理论,并注重经络穴位诊断, 再将临床上各种不同证候进行分析归纳,以明 确疾病的病因病机、病位病性。
“宛陈则除之” ——属于“实则泻之”范畴
“宛陈”泛指络脉瘀阻之类的病证。
“宛,积也;陈,久也;除,去也。言络脉之中血积而久者,
针刺而除去之也”
——唐·王冰
“血实者ຫໍສະໝຸດ Baidu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宛陈则除之,是出恶血也” ——《素问·针解》
故凡由络脉瘀阻而引起的病证,均可以 三棱针点刺出血治之。
对于“郁陈”较重者,可在点刺出血后再加拔火罐,便可 排出更多的恶血,促进病愈。
(3)温清并用:
寒热相间,错杂而现,诸如表热里寒或表寒里热,上热下寒 或下热上寒,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等,必须温清并用以求治。 (如真寒假热,应在温寒的基础上佐以清热 )
病案:
李X X,男,43岁。今年1月,在无明显诱因的情况下,自觉 两下肢发冷,并逐渐向上发展至腰部,向下至足心,寒冷之状, 如赤脚立于冰雪之中,寒冷透骨,并有下肢麻木,有时如虫行 皮中状。以后寒冷又进一步发展至于两胁之间,伴有、 阳萎,小便淋沥。双目有神,面色红润,舌质绛, 脉弱略数。
(二)扶正祛邪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法则
补虚泻实,是扶正祛邪法则的具体应用。 根据正邪在病程中所占比重,决定扶正祛邪的主次先后。
(三)针灸实现扶正祛邪作用的方法
针灸的扶正祛邪,主要通过补泻手法、腧穴配伍和 腧穴偏补偏泻性能实现。
特定穴中: 背俞穴——偏扶正、适慢性虚弱性久病 郄穴、募穴、下合穴——偏祛邪、适急性发作性痛证 原穴——扶正祛邪双重作用
则意诚,意诚则功效倍故也。” ——《圣济经·知极守一章》
“粗守形,上守神”——《灵枢·九针十二原》 “凡下针要病人神气定,息数匀,医者亦如是。”
—— 《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 “刺针必肃”——《素问·诊要经终论》 “神在秋毫,属意病者”——《灵枢·九针十二原》 “必一其神,令志在针”——《灵枢·终始》 “密意守气”
“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素问.举痛论》
“大惊大悲,必定其气乃刺之”——《灵枢·始终》
“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既刺也,使本神定 而气随。 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 ——《针经指南·标幽赋》
“治病之道,必观其态,必问其情,以察存亡得失之意。 其为治也, 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盖以神受
“疾”指快速的意思(指治疗方法),即疾刺快出针。 亦指快速运针的意思,即快速提插、快速捻转、相当于泻法, 多用于实热证。
治疗原则:“热者寒之”“热则疾之”
诸热证皆宜行清泻法, 以毫针浅刺疾出,泻法或点刺出血。
“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 ——《灵枢·九针十二原》 “刺缓者,浅内而疾发针”——《灵枢·邪气脏腑病形》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治温以清,冷而行之;
治清以温,热而行之。” ——《素问.五常政大论》 “热则疾之,寒则留之”——《灵枢·经脉》
以上属于正治法
(1)热则疾之:
“热”指邪热亢盛,或为外感风寒,风热引起的表热证;或为五脏六腑 有热的里热证;或为气血壅盛于经络局部的局部热证。
临床常用泻法有下面几种:
(1)疏风解表法:用于表实证。 麻黄汤 穴如风池、合谷、列缺,针刺泻法。
(2)泻热通便法:用于里实证。 大承气汤 穴如天枢、曲池、上巨虚,针刺泻法。
第二节:针灸治疗原则
是根据八钢的理论,结合疾病的病位、病性 确定的治疗大法。
“用针之服,必有法则”——《灵枢·官能》
将针灸治疗原则归纳为三方面: 治神守气 清热温寒 补虚泻实
一、治神守气
“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深浅在志, 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 ——《素问·宝命全形论》
再根据辨证,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 按方施术。以通其经脉,调其气血阴 阳,使机体阴阳归于相对平衡,从而 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在总论中分别就针灸治疗的作用、 治疗原则、辨证方法、针灸处方四部 分进行讲述,在各论中结合具体病症 进行分析,以使同学们掌握针灸辨证 论治的方法,为针灸临床实践奠定基 础。
第一节:针灸的治疗作用
(7)升阳益气法:用于清阳不升,中气下陷证。附子理中汤 穴如百会、中脘、气海、足三里;补法,灸。
(2)泻法:
“盛则泻之”“满则泄之”“邪盛则虚之”
——统称为“实则泻之”
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过程,就是邪正斗争的过程。 如邪气亢盛,并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时,其症候 表现为实证。
治疗用泻法,或用毫针泻之, 或用三棱针放血,或用梅花针 重扣出血,以祛除病邪、邪去 正安、疾病才能向愈。
临床常用的温法有:
(1)温通经络法:适寒凝经络证。乌头汤 、当归四逆汤 穴如阿是穴、或根据病变部位循经取穴,治宜灸法, 或留针法,或温针法。
(2)温中散寒法:适中焦虚寒,胃寒证等。理中汤 穴如中脘、气海、足三里;留针补法,并灸。
(3)回阳救逆法:适阳气衰微,四肢厥冷。 穴如关元、神阙;重用灸法。 四逆汤
“留”即留针之义,应当深刺而久留针的方法进行治疗,以激发其经气, 温经散寒,使阳气来复、散其寒邪。
治疗原则:“寒者热之”“寒者留之” 诸寒证皆宜用灸法(助阳散寒的直接措施), 深刺而久留针,或温针法
“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 ——《灵枢·九针十二原》 “刺急者,深内而久留之”——《灵枢·邪气脏腑病形》
“调气之方,必别阴阳”
——《素问·至真要大论》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三)针灸的治疗作用在于调和阴阳
“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与气, 使神内藏。”——《灵枢·根结》
“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阴盛而阳衰,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 阴虚而阳盛, 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 ”——《灵枢·终始》
二、扶正祛邪
——针灸治病的根本法则和手段
(一)疾病的发生及转归与邪正斗争。
所谓正气,即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和其抗病能力。 所谓邪气,是与正气相对而言,即泛指对人体有害的 各种致病因素,如外感六淫,痰饮、淤血和食积等。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内经》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刺法论》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素问·通评虚实论》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灵枢·经脉》
补 虚
泻 实
(1)补法:
“虚则补之”“虚则实之”——虚证的治疗原则
在邪正斗争中,如果正气不足,并为矛盾的主要方 面时,其症状多表现为虚症。 阳虚、气虚者,毫针刺用补法,并灸,以振奋阳气; 阴虚者,毫针刺用补法,以养其阴。
“陷下则灸之” ——属“虚则补之”的范畴
①指中气下陷,失于固摄;
“陷下”
②血络空虚; ③指脉象沉下;
④指阳气暴脱、脉危欲绝之危象
“脉虚气少,故陷下也。” ——《灵枢·经脉》 (陷下有沉脉之意)
临床常用的补法:
(1)补益肾气法:用于肾气虚弱证。 大补元煎 穴如肾俞、命门、关元、太溪;补法,并灸。
(2)补益中气法:用于脾胃气虚证。 补中益气汤 穴如脾俞、胃俞、百会、中脘、气海、足三里;补法,灸。
针灸调和阴阳的方法:
1.恰当的配伍经络、腧穴 经络配伍 ——脏腑、经脉阴阳表里关系 腧穴配伍 ——脏腑阴阳属性和胸背阴阳划分
2.恰当的针刺补泻手法
(四)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针灸有良性调节作用:
良性调节作用 ——调节经络气血、调节脏腑阴阳
治疗作用实现的相关因素: 腧穴特性 针灸补泻手法 机体状态(最重要) 治疗时间 辅助治疗措施
穴如水沟、十二井穴、劳宫;针刺泻法,或点刺出血。
(4)清泻脏腑法:适用于脏腑热证。
穴如所属脏腑的荥穴和相应的经穴。 心热证,取少府、劳宫;肝热证取行间,阳辅等,针刺泻法。 导赤散(清泻相应的脏腑热邪)
(2)寒则(温之)留之
“寒”指疾病的性质属寒,或为外感寒邪引起的表寒证;或为寒湿痹阻经脉 的寒痹证;或为阳气不足引起的脏寒证。
——《灵枢·刺节真邪篇》
(二)疏通经络、调理气血是临床治疗的重要大法:
“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凡病皆由血气雍滞不得宣通,针以开导之,灸以温暖之。”
——《备急千金要方·明堂仰侧》
(三)针灸具有疏通经络、调理气血的作用:
“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灵枢·经脉》
“动而进之,催针之法;循而摄之, 行气之法 。” ——《针灸大全·金针赋》
刺灸法中: 针刺补法和艾灸——偏扶正、适慢性久病或虚寒证 针刺泻法和刺血——偏祛邪、适新病、急症、实热证
三、调和阴阳
——针灸治病的最终目的 (一)阴阳失调是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
在正常情况下,阴阳双方应是长而不偏盛,消而 不偏衰。阴阳的偏盛偏衰影响正常的阴阳消长。
(二)调理阴阳是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
“谨查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内溉脏腑,外濡腠理”
“不通则痛,通则不痛”
“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灵枢·九针十二原》
“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切而循之,按而弹之, 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六经调者,谓之不病,虽 病,谓之自已也。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 络盛 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
“温者清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温”是热,即病性属热者;“清”是大法,即热证应用清热的方法。)
临床常用清法有:
(1)清解热邪法:适用于热证。 白虎汤 、清营汤
穴如大椎、曲池、合谷;针刺泻法。
(2)清热解毒法:用于温毒热证。 黄连解毒汤
穴如委中、曲泽、十宣、阿是穴;点刺出血。
(3)清热开窍法:用于热闭神昏证。 安宫牛黄丸
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 若至,语人。” 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
——《三国志·方技传》
(二)守气
针灸疗法中的气,主要为经气,即经络之气,又称“真气” ——经络系统的运动形式及其功能的总称
经气的虚实为脏腑、经络功能盛衰的标志 医者的治神守气、病人的意守感传, 对诱发经气、加速气至、促进气行和气至病所起决定性作用
机体正常:经络通畅、气血条达、脏腑协调、阴阳平衡。 病态机体:经络壅滞、气血不畅、脏腑失调、阴阳失衡。
针灸治病
针刺
疾病
疏通经络 扶正祛邪
艾灸
调和阴阳
治疗作用阴阳纲 扶正祛邪法则强 疏通经络气血畅 三大功能不可忘
一、疏通经络
——针灸治病最主要,最直接的作用
(一)经络气血失调是疾病产生的重要病理变化:
(3)补益肺气法:用于肺气虚证。 补肺汤 穴如太渊、肺俞、足三里、太白;补法,灸。
(4)补益心脾法:用于心脾两虚证。 归脾汤 穴如心俞、脾俞、神门、三阴交;补法,灸。
(5)补益气血法:用于气血两虚证。 八珍汤 穴如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阴交;补法,灸。
(6)补益肾阴法:用于肾阴虚证。 六味地黄丸 穴如关元、肾俞、照海、尺泽;补法。
(旨在言明治神守气是针灸治病的基本原则)
(一)治神
所谓治神,分医者与病人两方面
医者:①针灸施治前后注重调治病人的精神状态; ②操作中,专一其神,意守神气
病人:神情安定,意守感传
用针之要,无忘其神……语徐而安静,手巧而心审谛者,可使行针艾, 理血气而调诸逆顺,察阴阳而兼诸方。——《灵枢·官能》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三、补虚泻实
——针灸治疗原则,针灸治病的重要方法
针灸的“补虚泻实”是通过针和灸的方法激发机体本身 的调节机能,从而产生补泻的作用,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邪气盛而实,精气夺则虚。”
——《素问·通评虚实论》
“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泻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
——《灵枢·九针十二原》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
“用针之类,在于调气。”
——《灵枢·刺节真邪》
守气必先治神
二、清热温寒
——治疗的根本大法之一
寒与热是表示疾病性质的纲领。 病因病机离不开寒热。
清法:是通过针法疏风散热,清热解毒,泄热开窍的一种治法, 用于热证的治疗。
温法:是用针灸温通经络、温养阳气,温中散寒,回阳救逆的 一种方法,用于寒证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