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三章教案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教案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教案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数轴的概念,能用数轴上的点准确地表示有理数。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与实际操作,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数与形结合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数轴的三要素,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教学难点】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提出问题:通过实例温度计上数字的意义,引出数学中也有像温度计一样可以用来表示数的轴,它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数轴。

(二)探索新知学生活动:小组讨论,用画图的形式表示东西向马路上杨树,柳树,汽车站牌三者之间的关系:提问1:上面的问题中,“东”与“西”、“左”与“右”都具有相反意义。

我们知道,正数和负数可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那么,如何用数表示这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牌的相对位置呢?学生活动:画图表示后提问。

提问2:“0”代表什么?数的符号的实际意义是什么?对照体温计进行解答。

教师给出定义:在数学中,可以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它满足: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代表原点;通常规定直线上向右(或上)为正方向,从原点向左(或下)为负方向;选取合适的长度为单位长度。

提问3:你是如何理解数轴三要素的?师生共同总结:“原点”是数轴的“基准”,表示0,是表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正方向是人为规定的,要依据实际问题选取合适的单位长度。

(三)课堂练习如图,写出数轴上点A,B,C,D,E表示的数。

(四)小结作业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回顾:数轴的三要素,用数轴表示数。

课后作业:课后练习题第二题;思考:到原点距离相等的两个点有什么特点?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教案2一、教学内容分析1.2有理数1.2.2数轴。

这一节是初中数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从知识上讲,数轴是数学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工具,它主要应用于绝对值概念的理解,有理数运算法则的推导,及不等式的求解。

七年级上:第3章《代数式》全章教学案(含答案解析)

七年级上:第3章《代数式》全章教学案(含答案解析)

第三章代数式1.让学生经历用字母表示以前学过的运算律和计算公式,并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形成初步的符号感.2.理解代数式的意义,能解释一些简单代数式的实际背景,并能体会代数式是反映数量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3.会求代数式的值,能够根据特定的问题查阅资料,找到所需要的公式,并会代入字母的具体值进行计算.1.用代数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要求学生逐步掌握一些分析数量关系的一般方法.2.学会“观察—归纳”的思维方法.3.将文字语言描述的数量或数量关系,用符号语言表示,使学生感悟其中“分析—综合”方法的应用.1.培养学生准确运算的能力,并适当地渗透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关系的思想.2.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做题的良好习惯,体会数学与现实的联系.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本章内容包括用字母表示数、代数式、代数式的值.数的运算伴随着数的扩充与发展不断丰富,用字母表示数后,再用加、减、乘、除、乘方和开方等运算符号连接数和字母形成代数式,从而可以用方程刻画现实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用不等式表示数量间的不等关系,用函数研究数量间的变化以及对应关系.所以代数式是学习方程、不等式、函数的基础,它对整个第三学段代数知识的学习具有奠基作用.教材采用“大家谈谈”“一起研究”“做一做”等模块,以生动鲜活的例子引入课题,加强讨论与交流,实验与探究,以及动手操作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符号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进行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重点】1.列代数式,求代数式的值.2.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抽象和概括能力.【难点】由实际问题列代数式及规律探究题的解法.1.教学中重点渗透具体数字到字母的抽象概括思维方式,并注意归纳、类比、转化等思想方法的应用.2.让学生经历观察、探究、思考交流,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来发展数学思维.3.用代数式表示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要求学生逐步掌握一些分析数量关系的一般方法,对有些实际问题,可以借助表格或图形分析数量关系,使得思路更加清晰.4.在代数式求值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从运算的角度看,代数式是一个计算过程.可以借助图框教学来显示计算过程.对含一个字母的代数式,有意识地取字母的不同值,代入并进行计算,来感受代数式的值是随着字母取值的变化而变化的,渗透函数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采用“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教学过程.5.代数式中字母的取值,要根据具体问题确定其范围,必须要保证代数式和其在实际问题中有意义.3.1用字母表示数1.在观察、思考的过程中形成用字母表示数的一般概念.2.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特点和意义.3.通过用字母表示一些具体的数学量,初步培养抽象思维的能力和符号逻辑.在实践的过程中,体会到用一个一般的量来表示具体数值的必要性.通过自主式学习和研究式学习,在教师的帮助下形成代数的思维方式.1.通过实践、观察、思考、归纳等环节,总结规律,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2.体会简单的数学思想是如何运用到具体情况中的.3.在与其他同学的交流和讨论中,培养既合作又竞争的意识.【重点】1.通过实践总结规律,并使用字母表示规律.2.能够自觉地使用字母表示简单的数学关系.【难点】1.认识用字母表示数具有不唯一性.2.能根据实际情况列出合理的代数式.【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预习教材P96~97.导入一:出示教材章前图情境问题:【课件】代数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如存款问题:爷爷在银行按1年定期存了a元钱,存款时的1年定期存款年利率是3.50%.到期后,爷爷取出本息共为p元.怎样写出用a表示p的式子?[设计意图]教材中的章前图和内容具有生活情境性,可以帮助学生初步感知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导入二:周末,小明帮妈妈打扫卫生,做完后心里美滋滋的,想着自己喜欢的玩具,忽然他计上心来……妈妈下班后看到桌上有一纸条,内容是拖地3元,叠被1元,抹窗5元,丢垃圾袋1元,共计10元.妈妈看了之后,一言不发,提笔在纸上加上了吃饭x元,穿衣y元,带去看病z元,关心a 元,…,共计b元.写完后就去厨房做饭了,小明看后心里很不是滋味,心生惭愧,赶忙收起纸条.小明懂得了x与y等字母的含义,同学们,你们懂吗?[设计意图]用伟大的母爱,引出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学会感恩.活动1运算律中的字母师:科学家爱因斯坦上小学时,在一次数学课中,发现了下列等式:1+2=2+1,3.5+5.6=5.6+3.5,.大家能用示例再验证下这个规律吗?生随意举例.师:如果仅靠具体的示例,还不能把这个规律完整地表达出来.你能把这个规律用简明的方法表示出来吗?活动方式:师生对话、交流.[设计意图]利用教材情境,让学生明白字母能简明表示一些规律,与此同时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和勤于积累的能力.[处理方式]展示学生的成果:爱因斯坦发现的这个规律就是加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为a+b=b+a(a,b表示任意数).(过渡语)师:还有没有其他的已学过的运算律?预设生1:加法结合律:a+b+c=a+(b+c)=(a+b)+c.生2:乘法交换律:ab=ba.生3:乘法结合律:abc=a(bc)=(ab)c.(a,b,c分别为任意数)……(过渡语)师:同学们回答得太好了,那么除了用字母表示运算律之外,用字母还可以表示公式.【课件展示】1.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S=ab,S表示面积,a,b分别表示长方形的长与宽.2.圆的面积计算公式S=πr2,S表示面积,r表示圆的半径.3.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V=abc,V表示体积,a,b,c分别表示长方体的长、宽、高.4.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V=πr2h,V表示体积,r表示底面半径,h表示圆柱的高.[设计意图]过渡到用字母表示以前学过的运算律、公式、法则,不仅复习了旧知识,而且巩固了新知识,把已学知识重新规划,让学生有一个重新认识的过程.运算律的展示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用字母表示数可以使数量关系简明和一般化,初步体验和确认了用字母可以表示任意数这一点.活动2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1)请你算出他们每人100米短跑的速度,并将计算结果填入表中.(2)写出计算速度时所用的公式.(3)这个公式能用来计算汽车、轮船、飞机在某段匀速行驶过程中的速度吗?若用s表示路程,t表示所用时间,v表示速度,则这个公式就是v=.思路一[处理方式]独立思考,写出结果,小组内交流.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展示交流结果:(1)100米表示路程,16秒表示时间,小帆的速度=100÷16=(m/s),同理,大林的速度=100÷14.5=(m/s),小明的速度=100÷15.2=(m/s).(算错的同学要订正错误)(2)v=.(其中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3)由于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所以v=可以用来求汽车、轮船、飞机在某段匀速行驶过程中的速度.[设计意图]此过程可以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描述数量关系的过程,发展符号感和抽象思维.通过与同伴交流,学生将体验获得解决问题策略的方法,学会合理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学生必将获得良好的数学活动经验.思路二(1)速度、路程和时间三个量的关系是什么?请动手写一写:.并利用这个关系,分别求出小帆、大林和小明的速度.(2)如果用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那么它们的关系可以用字母写成什么?表示为:.(3)能否利用上面的公式求汽车、轮船、飞机在某段匀速行驶过程中的速度?[处理方式]独立思考,写在练习本上,同桌交流,展示成果.(1)路程=速度×时间,速度=路程÷时间,时间=路程÷速度.(2)s=vt,v=,t=.(其中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3)可以利用上面的公式求汽车、轮船、飞机在某段匀速行驶过程中的速度.师总结:用字母表示数、数量关系以及数学事实,不仅形式简单,而且具有一般性,还便于交流.活动3按照要求和条件表示数出示教材第97页的内容:观察自然数0,1,2,3,4,5,6,7,8,9,10,11,12,….(1)请用字母表示偶数和奇数.(2)两个偶数之和是什么数?提出猜想,并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说明这个猜想是正确的.[处理方式]同桌互相提问,复习已有知识,交流体会方法.提出引导问题:偶数、奇数的概念是什么?它们有什么特征?(1)能被2整除的数是偶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是奇数.偶数用字母表示为2m(m为自然数),奇数用字母表示为2m+1(m为自然数).(2)提出猜想:两个偶数的和是偶数.验证1:2+4=6,102+134=236……验证2:(相邻两个偶数)一个偶数为2m(m为自然数),另一个为2m+2,其和为2m+2m+2=2(2m+1).验证3:一个偶数为2m(m为自然数),另一个为2n(n为自然数),两个偶数的和为2(m+n).活动4做一做——能力提升用字母表示数,说明:(1)任意两个奇数之和是偶数.(2)如果m为自然数,那么与m相邻的两个自然数之和是偶数.问题引导:(1)一个奇数怎么表示?(2)两个相邻的奇数怎么表示?(3)任意两个奇数怎么表示?(4)与m相邻的两个自然数怎么表示?问题提示:(1)2m+1.(2)2m+1和2m - 1.(3)2m+1和2n+1.(4)m+1和m - 1.(m,n为自然数)问题说明:(1)任意两个奇数之和是偶数:2m+1+2n+1=2(m+n+1).(2)如果m为自然数,那么与m相邻的两个自然数之和是偶数:m+1+m - 1=2m.[知识拓展]用字母表示数,同一问题中,同一字母只能表示同一数量,不同的数量要用不同的字母表示.用字母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某一数量时,字母的取值需使这个问题有意义,并且符合实际.用字母表示数可简明表达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公式、法则、规律等.用字母表示数、数量关系以及数学事实,不仅形式简单,而且具有一般性,还便于交流.1.填空.(1) - 6 ℃下降2 ℃后是℃;温度由t℃下降2 ℃后是℃;(2)今年李华m岁,去年李华岁,五年后李华岁;(3)三个连续偶数中间一个为2n,则其余两个为,;(4)某商店上月收入a元,本月收入比上月的2倍多10元,本月收入元;(5)城市市区人口a万人,市区绿化面积m万m2,则平均每个人拥有绿地m2;(6)某城市5年前人均年收入为n元,预计今年人均年收入是5年前的2倍多500元,那么今年人均年收入将达元.答案:(1) - 8(t - 2)(2)(m - 1)(m+5)(3)2n - 22n+2(4)(2a+10)(5)(6)(2n+500)2.选择.(1)用字母表示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是()A.a(b+c)B.ab+acC.a(b+c)=ab+acD.ab=ba(2)昨天的最高气温是27 ℃,今天的最高气温比昨天的下降t℃,今天的最高气温是()A.27+tB.27 - tC.(27+t)℃D.(27 - t)℃(3)(2015·吉林中考)购买1个单价为a元的面包和3瓶单价为b元的饮料,所需钱数为()A.(a+b)元B.3(a+b)元C.(3a+b)元D.(a+3b)元解析:(1)乘法分配律是一个数乘两个数的和,等于这个数分别乘这两个加数,然后把乘得的积相加,据此写成字母表达式为a(b+c)=ab+ac;(2)用昨天的最高气温减去下降的气温即为今天的最高气温.今天的最高气温是(27 - t)℃;(3)购买1个单价为a元的面包所需费用为a元,3瓶单价为b元的饮料所需费用为3b元,则共需费用为(a+3b)元.答案:(1)C(2)D(3)D3.填空.(1)长方形窗户上的装饰物如图所示,它是由半径均为b的两个四分之一圆组成的,则能射进阳光部分的面积是;(2)(2015·安顺中考)如图所示的是一组有规律的图案,第1个图案由4个基础图形组成,第2个图案由7个基础图形组成,…,第n(n是正整数)个图案中的基础图形的个数为(用含n的式子表示).解析:(1)能射进阳光部分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 半径为b的半圆的面积.即能射进阳光部分的面积=2ab - πb2;(2)认真观察图形,确定图形变化规律:第1个图案由4个基础图形组成,第2个图案由7个基础图形组成,以后每个图案都比前一个图案多3个基础图形,所以第n(n是正整数)个图案中的基础图形的个数为3n+1.答案:(1)2ab - πb2(2)3n+13.1用字母表示数活动1运算律中的字母活动2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活动3按照要求和条件表示数活动4做一做——能力提升一、教材作业【必做题】教材第98页习题A组第1,2题.【选做题】教材第98页习题B组第1,2题.二、课后作业【基础巩固】1.如果甲数是x,甲数是乙数的2倍,那么乙数是()A.xB.2xC.x+2D.x+2.n为整数,则2n - 1一定是()A.偶数B.奇数C.2的倍数D.正整数3.一个长方形的周长为28,其中长为x,则此长方形的面积为()A.14xB.x(x - 14)C.x(14+x)D.x(14 - x)4.若一个正方形的边长为a,则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5.若每箱有36个苹果,则n箱共有个苹果.6.为了帮助玉树地区重建家园,某班全体师生积极捐款,捐款金额共3200元,其中5名教师人均捐款a元,则该班学生共捐款元.(用含有a的式子表示)7.某商品的进价为x元,售价为120元,则该商品的利润率可表示为.8.一棵树刚栽时高2 m,以后每年长高0.2 m,n年后的树高为多少米?9.一桶油,连桶重x kg,桶本身重1 kg,用去油的后,桶内还有多少油?【能力提升】10.x是两位数,y是一位数,如果把x置于y的左边,那么所成的三位数应表示为()A.xyB.x+yC.100x+yD.10x+y11.(2015·海南中考)某企业今年1月份产值为x万元,2月份比1月份减少了10%,3月份比2月份增加了15%,则3月份的产值是()A.(1 - 10%)(1+15%)x万元B.(1 - 10%+15%)x万元C.(x - 10%)(x+15%)万元D.(1+10% - 15%)x万元12.有一块长为x m,宽为y m的长方形草坪,在草坪中间有一条宽为z m的人行道,形状如图所示,请你计算这块草坪的实际绿化面积.【拓展探究】13.怎样的两个数,它们的和等于它们的积呢?观察下面几个式子:2+2=2×2;3+=3×;4+=4×;5+=5×……(1)你还能发现一些这样的两个数吗?(2)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吗?把这个规律用字母n表示出来.【答案与解析】1.A(解析:甲数是乙数的2倍,那么乙数就是甲数的.)2.B(解析:因为n为整数,所以代数式2n - 1一定是奇数.故选B.)3.D(解析:长方形的宽为×28 - x=14 - x,面积为x(14 - x).)4.4a(解析:正方形的边长为a,正方形的周长为4×正方形的边长,所以正方形的周长为4a.)5.36n(解析:每箱苹果数与箱数的积即为所求.)6.(3200 - 5a)(解析:学生捐款数=捐款总数- 教师捐款总数.所以学生捐款数为(3200 - 5a)元.)7.(解析:利润为(120 - x)元,所以该商品的利润率可表示为.)8.解:原来树高为2 m,n年增长0.2n m,所以n年后的树高为2+0.2n(m).9.解:桶中有油(x - 1)kg,用去油的后,还剩油的1 - ,所以桶内还有油(x - 1)kg.10.D(解析:根据题意可知把x置于y的左边,相当于把x扩大为原来的10倍,y不变.即所得的数是10x+y.故选D.)11.A(解析:1月份的产值是x万元,则2月份的产值是(1 - 10%)x万元,3月份的产值是(1+15%)(1 - 10%)x万元.)12.解:草坪的实际绿化面积应是长方形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之差,长方形的面积为xy m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yz m2.所以实际绿化面积为(xy - yz)m2.13.解:(1)答案不唯一,如6+=6×等.(2)(n+1)+=(n+1)×.本节课运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材料,再次引导学生经历由具体的数到“抽象的数”,由具体的算式到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学习过程,让学生经历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过程,从而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形成初步的符号感,初步体会“特殊—一般—特殊”“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对课堂节奏的把握不够紧凑,最后学生完成练习的时间不够充分.在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探究发现没有进行方法指导.课堂创设要丰富多彩,供学生观察、猜想、讨论和验证,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在猜想和说明问题时,提醒学生采取提出问题、特例验证、一般推理的方式进行思考.练习(教材第97页)(1)15a(2)4a+2a(3)(a+b)习题(教材第98页)A组1.(1)( - 6+t)(2)8a(3)10a+b(4)25 - a(5)(29+a)(26+a)2.解:ab - cd.3.解:ab+ac或a(b+c).B组1.解:设原来四位数的后三位数为a,则原来四位数为7000+a,新四位数为10a+7.2.解:设连续两个奇数为2n+1和2n - 1(n为整数),则(2n+1)+(2n - 1)=4n,所以任意两个连续奇数之和都是4的倍数.清朝末年,文学家俞曲园写了一首咏杭州风景点“九溪十八涧”的诗: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丁丁东东泉,高高下下树.当代数学家淡祥柏把每句诗都表示成算式:以上共有4个算式,每个汉字表示一个数字,在每一个算式中,重叠的汉字代表相同的数字,不同的汉字代表不同的数字,你能写出这4个算式的数字形式吗?解:3.2代数式1.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2.掌握书写代数式的注意事项并会正确书写代数式.1.会把代数式反映的数量关系用文字语言表述出来,会把文字语言表述的数量关系用代数式表示出来.2.能分析简单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用代数式表示出来.通过将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用代数式表示,提高数学应用意识.【重点】列代数式;用代数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代数式表示的实际意义.【难点】代数式的意义;用代数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规律探索.第课时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2.能解释一些简单代数式的几何意义.3.在具体情境中,能列出代数式,并解释其实际意义.1.经历应用数学符号的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符号感.2.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和理解问题,充分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热爱数学,会用数学思想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重点】列代数式.【难点】用数学语言表达代数式的意义.【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搜集以前学过的数学公式.导入一:填空.1.m的3倍与5的和可以表示为.2.小华用a元买了b本练习本,每本练习本元.3.边长为x cm的正方形的周长是cm;面积是cm2.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交流;(2)引导学生观察所列代数式,给出代数式的概念;(3)交流所列代数式的意义.学生活动:(1)独立思考完成填空;(2)交流结果;(3)说说代数式在此问题中所代表的实际意义.[设计意图]用填空的方式来列简单的代数式,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为下面代数式概念的引出作铺垫.师板书:三角形的面积公式S=ah,路程问题中的s=vt,5>b等等.教师活动:(1)板书;(2)讲解.学生活动:(1)回答问题;(2)讨论交流.[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找出代数式与等式、不等式的不同.活动1代数式的概念1.代数式的概念.思路一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99页;(2)引导学生举出代数式的例子.学生活动:(1)阅读课文;(2)举例交流,畅所欲言.[设计意图]让学生先直观感受什么叫代数式,只要学生知道什么是代数式即可,要求学生能举出一些实际例子.追问:单独的一个字母或一个数是代数式吗?(是.)[设计意图]这个问题的价值在于强调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强化易错点,使学生知道字母可以表示具体的数,也可以表示具体的数量关系,同一字母或表达式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意义,强化学生的符号感;其次,通过交流,拓宽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联想、类比等思维能力.思路二请同学们观察并思考:a+b,m - n,25m,,6a2,a3……这些式子有哪些共同点?预设生:都含有数字或字母.师:除了数字和字母外,还有什么?预设生:还有运算符号(+、- 、×、÷、乘方).师:运算符号在数字和字母之间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预设生:把数或字母连接起来了.师:回答得很好!同学们,这就是代数式!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一下什么是代数式吗?学生交流2分钟后,找不同学生语言叙述,互相补充,教师加以引导.然后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代数式的定义.概括:用运算符号连接数和字母组成的式子,都叫做代数式.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也是代数式.2.例题讲解.指出下列各代数式的意义:(1)2a+5;(2)2(a+5);(3)a2+b2;(4)(a+b)2.〔解析〕根据代数式的意义,必须把代数式作为一个整体去看待.运算符号和字母、数字的组合,是代数式的重要特点.解:(1)2a+5表示是a的2倍与5的和.(2)2(a+5)表示a与5的和的2倍.(3)a2+b2表示a的平方与b的平方的和.(4)(a+b)2表示a与b的和的平方.活动2用代数式表示数量关系用代数式表示“a,8两数之和与b,c两数之差的积”.可按下面的步骤列代数式:[处理方式]四人为一小组,把“做一做”试着做下来.做完之后,小组长把自己组做的答案呈现出来.[设计意图]让学生仿照图示的方法列代数式,体会数量之间的和、差、倍、分的关系与加、减、乘、除的运算的对应.用代数式表示:(1)a与b的差与c的平方的和.(2)百位数字是a,十位数字是b,个位数字是c的三位数.(3)三个连续的整数(用同一个字母表示),以及它们的和.〔解析〕(1)a与b的差也就是a - b,所求即为(a - b)与c的平方的和.列代数式的关键是一定要注意运算顺序;(2)用不同的字母表示一个整数各数位上的数字,记为abc=100a+10b+c;(3)中间的这个数是m,则连续的三个整数就是m - 1,m,m+1.解:(1)(a - b)+c2.(2)100a+10b+c(其中,a,b,c是0到9之间的整数,且a≠0).(3)设m是整数,三个连续整数可表示为m - 1,m,m+1.它们的和为(m - 1)+m+(m+1).强调:在代数式中,字母与数或字母与字母相乘时,通常把乘号写作“·”或省略不写,如2×a 写作2·a或2a,a×b写作a·b或ab.除法运算一般以分数的形式表示.如s÷t写作(t≠0).[设计意图]本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了代数式之后紧跟的练习,目的是强化学生对代数式概念的理解与掌握,会根据具体要求列代数式,训练学生思维的严密性.[知识拓展](1)对于一个代数式,它的意义没有统一的规定,以简明而不致引起误解为出发点,同一个代数式可用不同形式的文字语言表述它的意义.(2)如果式子中含有“=”“<”“>”“≤”“≥”等符号,它们不是运算符号,那么这样的式子不是代数式.(3)数与字母、字母与字母相乘,乘号可以省略,也可写成“·”;数字与数字相乘,乘号不能省略;数字要写在字母前面.(4)在含有字母的除法中,一般不用“÷”号,而写成分数的形式;式子后面有单位时,和差形式的代数式要在单位前把代数式括起来.(5)带分数一定要写成假分数.1.用运算符号把数和字母连接起来的式子叫做代数式.2.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也是代数式.1.下列式子是代数式的是.①,②a2b,③x=1,④a2+ab - 1,⑤3>2,⑥o,⑦y=x - 1.解析:等式与不等式都不是代数式,排除③⑤⑦.故填①②④⑥.2.写出代数式a2 - b2表示的意义.解:a的平方与b的平方的差.3.用代数式表示.(1)x的2倍与y的差;(2)m与5的差的3倍;(3)a的11倍再加上2;(4)x,y两个数和的平方;(5)甲数为a,比甲数的平方大3的数.解:(1)2x - y.(2)3(m - 5).(3)11a+2.(4)(x+y)2.(5)a2+3.第1课时活动1代数式的概念用运算符号连接数和字母组成的式子,都叫做代数式.注意: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也是代数式.活动2用代数式表示数量关系正确表达代数式的实际意义.一、教材作业【必做题】教材第100页练习第1,2题.【选做题】教材第101页习题A组第1,2,3,4题.二、课后作业【基础巩固】1.下列属于代数式的是()A.4+6=10B.2a - 6b>0C.0D.v=2.买一个足球需要a元,买一个篮球需要b元,则买4个足球、7个篮球共需要()A.(4a+7b)元B.4a元C.7b元D.11元3.2(a+b)的几何意义是.4.设乙数为x,甲数比乙数的2倍大1,则甲数为.【能力提升】5.某厂一月份产值为a万元,从二月份起每月增产15%,三月份的产值可以表示为()A.(1+15%)2×a万元B.(1+15%)3×a万元C.(1+a)2×15%万元D.(2+15%)2×a万元6.一个两位数,十位上是a,个位上是b,用代数式表示这个两位数为()A.abB.baC.10a+bD.10b+a7.用代数式表示“m的3倍与n的差的平方”,正确的是()A.(3m - n)2B.3(m - n)2C.3m - n2D.(m - 3n)28.甲、乙二人按5∶2的比例投资开办了一家公司,约定除去各项支出外,所得利润按投资比例分成,若第一年盈利14000元,那么甲、乙二人分别应分得()A.2000元和5000元B.4000元和10000元C.5000元和2000元D.10000元和4000元【拓展探究】9.通讯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某通讯公司的手机本地话费标准按原标准每分钟降低a元后,再次下调了20%,现在收费标准是每分钟b元,则原收费标准是每分钟多少元?【答案与解析】1.C(解析:一个字母或一个数字也是代数式.)。

3.1 代数式(教案)北师大版(2024)数学七年级上册

3.1 代数式(教案)北师大版(2024)数学七年级上册

第三章整式及其加减3.1代数式第1课时用字母表示数1.能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体会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形成初步的符号感,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2.理解代数式的概念,能用代数式表示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重点理解代数式的概念,能用代数式表示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难点学会求出代数式的值,并解释它的实际含义.一、导入新课课件出示教材第77页图3-1,提出问题:(1)按图3-1的方式,搭2个正方形需要________根火柴棒,搭3个正方形需要________根火柴棒.(2)搭1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3)搭10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你是怎样得到的?(4)如果用x表示所搭正方形的个数,那么搭x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与同伴进行交流.学生小组交流后回答,教师讲评,并进一步讲解第(4)题的两种思考方法:第一个正方形用4根,每增加一个正方形增加3根,那么搭x个正方形就需要火柴棒[4+3(x-1)]根.上面的一排和下面的一排各用了x根火柴棒,竖直方向用了(x+1)根火柴棒,共用了[x+x+(x+1)]根火柴棒.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字母表示数.二、探究新知1.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教师:通过探究,我们发现字母可以表示任何一个数.(1)在上面的活动中,我们借助字母表示正方形的个数与小棒的根数之间的关系,这样做有什么好处?(2)在以前的学习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字母?这些字母都表示什么?与同伴进行交流.学生汇报答案后,教师讲评:列代数式时,先找出题目中表示运算关系的词,然后理清关系,分清运算顺序,最后按代数式的书写格式规范地列出代数式.2.代数式的概念(1)今年李华m岁,去年李华________岁,5年后李华________岁.(2)a个人n天完成一项工作,那么平均每人每天的工作量为________.(3)某商店上月的收人为a元,本月收人比上月收入的2倍还多10元,本月收人是________元.(4)如果正方体的棱长是a-1,那么正方体的体积是________,表面积是________.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答案.教师点评、分析:像这样用运算符号把数和字母连接而成的式子叫作代数式.课件出示练习:指出下列各式中哪些是代数式,哪些不是代数式.(1)x-1;(2)-2x=1;(3)π;(4)5<7;(5)m.学生思考后举手回答.教师:通过以上练习,同学们进一步了解了代数式的概念,那么它与等式、不等式的区别是什么?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指导、评价.3.代数式的书写要求(1)数字与字母、字母与字母相乘,“×”通常用“·”表示或省略不写,并把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带分数与字母相乘时,应把带分数化为假分数;注:数字与数字相乘,“×”不能用“·”表示,也不可省略.(2)除法运算应写成分数的形式;(3)代数式中相同字母或因式的积用乘方形式表示;(4)代数式为和或差的形式,且后面有单位时,要把代数式用括号括起来.三、课堂练习1.教材第78页“随堂练习”.2.填空.(1)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分别是a,b,c,则这个三角形的周长为a+b+c;(2)张强比王华大3岁,当张强a岁时,王华的年龄是(a-3)岁;(3)圆的半径是R厘米,它的面积是πR2.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先让学生举手分享自己的收获,教师再简单归纳:用字母表示数可以简明地表达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也可以简明地表达数和公式,这样给我们研究问题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五、课后作业教材第82页习题3.1第1,2,3题.本节课的内容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的基础.用字母表示数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在教学过程中,用实物或生活事例讲解,让学生体会、认识到用字母表示数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的广泛应用,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重视引导学生经历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初步感受代数的思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化了对数学知识的认识.本节课讲练相结合,鼓励学生参与其中,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第2课时列代数式1.理解代数式的概念,能用代数式表示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2.在具体情境中,能求出代数式的值,并解释它的实际意义.重点理解代数式的概念,能用代数式表示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难点学会求出代数式的值,并解释它的实际含义.一、导入新课课件出示问题:如图为一阶梯的纵截面,一只老鼠沿阶梯的两边A -B -C 的路线逃跑,一只猫同时沿阶梯(折线)A -C -B 的路线去追,结果在距离C 点0.6 m 的D 处猫捉住老鼠,已知老鼠的速度是猫的89 ,你能求出阶梯A -C 的长度吗?教师: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让我们先来学习本节课的内容.二、探究新知1.列代数式课件出示问题:列代数式,并求值.某景点的门票价格:成人票每张10元,学生票每张5元.(1)一个旅游团有成人x 人、学生y 人,那么该旅游团应付多少门票费?(2)如果该旅游团有37名成人、15名学生,那么他们应付多少门票费?解:(1)该旅游团应付门票费(10x +5y )元.(2)把x=37,y=15代入代数式10x+5y,得10×37+5×15=445.因此,他们应付门票费445元.学生思考后汇报答案,教师追问:代数式10x+5y还可以表示什么?.教师:通过上面的练习,同学们思考一下,实际问题中该怎样列代数式呢?关键是什么?学生分小组讨论后汇报答案,教师点评并进一步指出:(1)列代数式,要以不改变原题叙述的数量关系为原则(代数式的形式不唯一);(2)要善于把较复杂的数量关系,分解成几个基本的数量关系;(3)把用日常生活语言叙述的数量关系列成代数式,是为今后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做准备,一定要牢固掌握.课件出示问题:营养学家通常用身体质量指数(简称BMI)衡量人体胖瘦程度,这个指数等于人体体重(单位:kg)与人体身高(单位:m)平方的商.对于成年人来说,BMI在18.5与24之间,体重适中;BMI低于18.5,体重过轻;BMI高于24,体重超重.(1)设一个人的体重为w kg,身高为h m,请用含w,h的代数式表示这个人的BMI.(2)张老师的身高为1.75 m,体重为65 kg,他的体重是否适中?(3)BMI对未成年人的胖瘦程度也有一定参考意义,请计算你的BMI.2.求代数式的值填写下表,并观察5n+6和n2这两个代数式的值的变化情况.(1)随着n的值逐渐变大,5n+6和n2这两个代数式的值如何变化?(2)估计一下,哪个代数式的值先超过100?学生举手回答,教师进一步讲解:我们知道,表示数的字母具有任意性和确定性,如5n+6中n可取任何有理数,当给出未知数(字母)的值时,如n=5,则5n+6就是一个确定的值.一般地,用具体数值代替代数式中的字母,按照代数式中的运算关系计算得出的结果,叫作代数式的值.课件出示练习:当x=7,y=4,z=0时,求代数式x(2x-y+3z)的值.学生解答并写出解答过程,教师点评并提出问题:求代数式的值应分哪几步?学生:求代数式的值的步骤:(1)代入;(2)计算.教师点评,并指出求代数式的值时需注意:(1)格式规范;(2)适当添加括号;(3)灵活运用整体代入.三、课堂练习1.教材第79页“随堂练习”第1~3题.四、课堂小结1.怎样列代数式?2.怎样求代数式的值?3.列代数式时应该注意哪些事项?五、课后作业1.教材第82页习题3.1第2,3,4题.代数式是以后数学学习的基础.本节课通过生动的实例,导入新课.在教学过程中,讲练相结合,使学生深刻了解列代数及求代数式的值的意义.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在不断地纠错、归纳、创新中学习新知识.利用实际例子,引出代数式在实际背景下所表示的意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进一步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解题的过程中,注意规范学生的书写格式,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第3课时整式1.理解单项式及单项式的系数、次数的概念,会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2.掌握多项式及其项、次数的概念,会确定一个多项式的项和次数;3.理解整式的概念,会判断一个代数式是否为整式.重点掌握单项式、多项式及其相关概念和整式的概念.难点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多项式的次数与项数.一、导入新课课件出示问题:请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一个组合柜如图3-2所示,内部用隔板纵向分隔成5个独立的小柜子(如图3-3),柜门由5个完全相同的长方形组成.(1)若要在5个柜门的周边都贴上装饰条,则所需装饰条的总长度是多少?(2)若要给柜门外表面喷漆,则需要喷漆的面积是多少(边框缝隙忽略不计)?(3)设柜子的进深为c(如图3-2),则整个柜子的容积是多少(柜门、隔板及背板的厚度忽略不计)?二、探究新知1.单项式教师:观察上面所列代数式,它们包含哪些运算?有何共同运算特征?学生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回答,教师适当点拨.并讲解单项式的概念:即由数与字母的乘积组成的代数式称为单项式,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如5ab,5abc,3v,6p.课件出示问题:下列代数式中哪些是单项式?(1)abc;(2)b2;(3)-5ab2;(4)y;(5)-xy2;(6)-5.学生完成后举手回答.教师直接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单项式的结构,总结出单项式是由数字因数和字母因数两部分组成的.以四个单项式a2h,2πr,abc,-m为例,让学生说出它们的数字因数是什么,从而引入单项式的系数的概念并板书: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作这个单项式的系数.接着让学生说出以上几个单项式的字母因数是什么,各字母的指数分别是多少,从而引入单项式的次数的概念并板书: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作单项式的次数.课件出示练习: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7xy2的系数是7;(2)-x 2y 3和x 3都没有系数;(3)-ab 3c 2的次数是0+3+2;(4)-a 3的系数是-1;(5)-32x 2y 3的次数是7;(6)πr 2h 的系数是π.学生完成后汇报答案,教师点评并强调:(1)圆周率π是常数;(2)当一个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时,“1”通常省略不写,如x 2,-a 2b 等;(3)单项式的次数只与字母的指数有关.指数是1,省略不写,但求和时不能省略.2.多项式课件出示问题:(1)一个数比x 的2倍小3,则这个数是________;(2)x 的13 与y 的12 的差是________.教师:观察以上两小题所得出的代数式,它们与单项式有何区别与联系?学生思考后举手回答,教师补充完善.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多项式的概念,并补充完善:像这样,几个单项式的和叫作多项式.在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作多项式的项.其中,不含字母的项,叫作常数项.例如,多项式x 2-2x +5有三项,它们是x 2,-2x ,5,其中5是常数项.一个多项式含有几项,就叫作几项式.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作这个多项式的次数.例如,多项式2x2+3x-1是一个二次三项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课件出示练习: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多项式a3-a2b+ab2-b3的项为a3,a2b,ab2,b3,次数为12;(2)多项式3n4-2n2+1的次数为4,常数项为1.学生完成后汇报答案,教师点评并强调:多项式的次数不是所有项的次数之和,而是最高次项的次数.三、课堂练习1.请列出下列问题中的代数式,并指出其中:①哪些是单项式?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分别是多少?②哪些是多项式?多项式的次数是多少?(1)如图3-4,一个十字形花坛铺满了草皮,这个花坛草地面积是多少?(2)当水结冰时,其体积大约会比原来增加1/9,x m3的水结成冰后体积是多少?(3)如图3-5,一个长方体的箱子紧靠墙角,它的长、宽、高分别是a ,b ,c .这个箱子露在外面的表面积是多少?(4)某件商品的成本价为a 元,按成本价提高15%标价,后又以八折(即按标价的80%)销售,这件商品的售价为多少元?2.教材第82页“随堂练习”.3.填空.(1)若正方形的边长为a ,则正方形的面积是a 2;(2)若三角形的一边长为a ,且这边上的高为h ,则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为12 ah ;(3)若正方体的棱长为x ,则正方体的表面积是6x 2;(4)若m 为有理数,则它的相反数是-m ;(5)小明每个月从零花钱中储存x 元钱用来捐款,一年下来小明捐款12x 元.【答案】1.(1)ab -4c 2,多项式,次数是2 (2)109 x ,单项式,次数是1 (3)ab +ac +bc ,多项式,次数是2 (4)0.92a ,单项式,次数是1四、课堂小结1.单项式及单项式的系数、次数分别是什么?2.多项式及其次数、项数、常数项分别是什么?3.什么是整式?五、课后作业教材第82页习题3.1第5,6,8,9题.“整式”属于“代数式”的领域,是在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用代数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整式是代数式中最基本的式子,是实际的需要,也是今后学习分式、一元二次方程等知识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整式中有些概念,学生刚学时不易理解,比如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多项式的项与次数等,教学时可通过简单生动的事例,帮助学生区分、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对概念和纯文字的叙述,不要仅追求精确的形式,而是更加去注重其实质的理解与领悟.。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1.2《等式的性质》教案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1.2《等式的性质》教案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1.2《等式的性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等式的性质》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等式的性质,包括等式的两边同时加减同一个数、乘除同一个数不改变等式的成立性。

这一节内容是学生学习方程和不等式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整数、有理数的基本运算和概念,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于抽象的等式性质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操作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理解等式的性质,包括等式两边同时加减同一个数、乘除同一个数不改变等式的成立性。

2.能够运用等式的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等式的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2.难点:对等式性质的深入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通过具体例子和操作,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等式的性质,并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

2.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等式的性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子:有一辆汽车从A地出发,以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行驶,行驶了3小时后到达B地,问汽车行驶的路程是多少?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等式的性质,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等式的性质。

性质1:等式的两边同时加减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性质2:等式的两边同时乘除同一个数(不为0),等式仍然成立。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运用等式的性质解决问题。

练习1:判断等式的正确性。

练习2:运用等式的性质,求解未知数。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对等式性质的理解。

1.判断等式的正确性。

2.运用等式的性质,求解未知数。

3.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等式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三章 字母表示数教案 北师大版 教案

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三章 字母表示数教案 北师大版 教案

第三章字母表示数课题:3、1字母能表示什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在现实情景中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明确字母可以表示任何数,会用字母表示简单问题中的数量关系2.能力目标:经历探索数量关系,发现规律,运用字母表示规律,并通过运算验证规律的过程。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教材分析】1.地位与作用:在本学段中《课标》提出这样的要求:“在现实情景中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能分析简单问题的数量关系,并用字母表示”。

符号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重要语言,不仅为数学表示和交流提供了有效途径,而且为解决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字母代表数,是代数的重要特征,因而这个飞跃一定要处理好,否则整个初中代数知识的大厦甭想建成。

2.重点:1.通过操作思考,由特殊归纳一般规律,并用字母表示规律.2.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建立符号感.3.难点:多角度认识搭建的正方形图形。

【教学准备】一盒火柴棒、一张正方形纸片.1课时【教学过程】情景导入,提出问题:同学们,我们都知道2008年奥运会将在我国举行,为了迎接2008年奥运会,我设想(用投影显示)以这种形式从左往右搭2008个正方形,谁能在10秒钟内告诉老师需要多少根火柴棒?(学生思考一会,不能迅速作答)这时教师趁机告诉学生数学的一个基本思想:由简单入手,深入浅出解决问题!在这一教学环节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精神和探索勇气。

分析探索、问题解决:先让学生用火柴棒搭一搭,数一数,并填写下表:(预先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极动手,教师巡视,发现学生都能很快写出前四格的正确答案,但有不少学生最后一格空着,不知如何是好,这时教师不立即讲解。

问:表格中哪几格可以直接通过搭拼后数出来?生:前四格。

教师趁机问:搭100个正方形的火柴棒根数不能数出来,那该怎么办呢?(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探索,代表发言,将不同的思路或方法展示给全班同学)思路1 第一个正方形用4根,其余的99个正方形中,每一个正方形需3根,那么搭100个正方形就需要4+993⨯根火柴棒.思路2 第一个正方形除了和其他正方形都用了3根外,还多用了1根,所以搭100个正方形共用了1003⨯+1根火柴棒.思路3 上面的一排和下面的一排各用了100根火柴棒,竖直方向101根火柴棒,共用了100+100+101根火柴棒.思路4 搭1个正方形需4根,搭100个正方形就需4⨯100根,但将它们像图那样靠在一起则省掉了99根,所以共用了4⨯100-99根火柴棒.(对于每一种算法教师不作评判,都由学生评判)正当同学们为自己努力所获得的成果庆幸时,提出:(投影显示)如果用X表示所搭正方形的个数,那么搭X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与同伴进行交流。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等式的性质教案教学设计大赛一等奖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等式的性质教案教学设计大赛一等奖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3.1 从算式到方程3.1.2 等式的性质【知识与技能】(1)了解等式的概念和等式的两条性质.(2)学会利用等式的两条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过程与方法】利用天平进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及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熟练地运用等式的性质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化归”的思想,增强主动探究的意识,发展合理的推理思维.理解和运用等式的性质.利用等式的性质把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化成“x=a”的形式.多媒体课件、教学天平问题1:同学们,你们玩过跷跷板吗?它有什么特征?当跷跷板的两边增加的量之间满足什么关系时,跷跷板能保持平衡?问题2:用估算的方法我们可以求出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你能用这种方法求出方程(1)x-5=22;(2)-0.23+0.17y=1.47的解吗?有没有简单的方法?问题1学生共同回答,问题2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教师:由于问题2中利用估算求方程的解比较困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等式的性质,看它对求方程的解有什么意义.(引入新课,板书课题)一、思考探究,获取新知1.实验演示.教师先提出实验的要求: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实验的过程,思考能否从中发现规律,再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你所发现的规律,然后按如图的方法演示实验.(课件展示教材P81图3.1-1)教师可以进行两次不同的物体的实验,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内交流,请学生代表发言.2.集体归纳.在学生叙述发现的规律后,教师进一步引导:等式就像平衡的天平,它具有与上面的事实同样的性质.例如,“8=8”,我们在等式两边都加6,就有“8+6=8+6”;等式两边都减11,就有“8-11=8-11”.提出问题1:你能用文字来叙述等式的这个性质吗?学生思考,师生共同归纳: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提出问题2:等式一般可以用a=b来表示,那么等式的性质1用式子的形式怎样来表示?学生思考,师生共同归纳:如果a=b,那么a±c=b±c.(字母a,b,c可以表示具体的数,也可以表示一个式子.)3.演示归纳.观察下列实验,你又能发现什么规律?你能用实验加以验证吗?(课件展示教材P81图3.1-2)在学生观察上图时,必须注意图上两个方向的箭头所表示的含义.观察后请一名学生用实验验证,然后让学生用两种语言表示等式的性质2.通过以上对等式的性质的学习,回到这节课一开始的问题2,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求出这两个方程的解.(x=27;y=10)二、典例精析,掌握新知例1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1)0.6-x=2.4;(2)-13x-5=4.分析:①要把方程0.6-x=2.4转化为x=a的形式,必须去掉方程左边的0.6,怎么去?②要把方程-x=1.8转化为x=a的形式,必须去掉x前面的“-”,怎么去?小结:(1)方程的解答中两次运用了等式的性质;(2)解方程的目标是把方程最终化为x=a的形式,运用等式的性质进行变形时,始终要朝着这个目标去转化.例2服装厂用355米布做成人服装和儿童服装,成人服装每套平均用布3.5米,儿童服装每套平均用布1.5米.现已做了80套成人服装,用余下的布还可以做几套儿童服装?【解】设余下的布可以做x套儿童服装,那么这x套儿童服装就需要布1.5x 米.根据题意,得80×3.5+1.5x=355.化简,得280+1.5x=355.两边同减280,得280+1.5x-280=355-280.化简,得1.5x=75.两边同除以1.5,得x=50.答:用余下的布还可以做50套儿童服装.教师提出问题:我们如何才能判断所求出的答案50是否正确?在学生将答案50代入原方程中验算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方法:检验一个数是不是某个方程的解,可以把这个数代入方程,看方程的左右两边是否相等.例如,把x=50代入方程80×3.5+1.5x=355的左边,得80×3.5+1.5×50=280+75=355.方程的左右两边相等,所以x=50是方程的解.1.等式的两个性质是解方程的重要依据,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2.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先设未知数,再根据题意找等量关系,列方程求解,对所求得的解要进行检验教材P83习题3.1,第2,4,11题3.1 从算式到方程3.1.1 一元一次方程【知识与技能】(1)理解方程、一元一次方程、解方程、方程的解的含义,会检验一个数是否为某个一元一次方程的解.(2)初步学会如何寻找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一种进步,体会方程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寻找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方程.多媒体课件教师提问:你知道什么叫方程吗?学生回答: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作方程.教师:你能举出一些方程的例子吗?由学生举例,教师总结、板书课题.一、思考探究,获取新知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出示以下问题:某校初中一年级328名师生乘车外出春游,已有2辆校车可以乘坐64人,还需租用44座的客车多少辆?教师提问: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有哪些方法?学生小组内讨论,看能否用算术方法解,然后考虑用方程如何解决,教师可以参与到学生中去,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教师总结:(方法一)算术法:(328-64)÷44=264÷44=6(辆).(方法二)列方程法:设需要租用x辆客车,那么这些客车共可乘坐44x人,加上乘坐校车的64人,就是全体师生共328人,可得44x+64=328.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此问题的解决方法,而且要让学生通过对比算术法与方程法,去体会列方程过程中的一般思路和方法.针对以上方程,教师提问:像上面这样的方程,你能给它起一个名字吗?学生阅读教材,体验方程的表达方式,并说说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结合算术法,你能试着解出这个方程吗?得到的结果对所列的方程来说具有什么特点?学生可能利用逆运算求解,得出所求的结果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特点,教师加以肯定,教师归纳总结有关方程的概念:①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作方程.(44x+64=328,44,64,328为已知数,x为未知数)②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等号两边都是整式,这样的方程叫作一元一次方程.③解方程就是求出使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这个值就是方程的解.教师:想一想,你是怎样列出方程的?找学生代表回答解题思路.教师归纳: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是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二、典例精析,掌握新知例1判断下列各式是不是方程,如果是,指出已知数和未知数,并说明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如果不是,说明理由.①5-2x=1;②y2+2=4y-1;③x-2y=6;④2x2+5x-8;⑤3×2=1;⑥(x-1)·(x+2)(x+1)=0;⑦1+x=x+1;⑧|x|=-2【解】①是一元一次方程,5,-2,1是已知数,x是未知数;②是方程,2,4,-1是已知数,y是未知数;③是方程,-2,6是已知数,x,y是未知数;④不是方程,因为不是等式;⑤不是方程,因为不含有未知数;⑥是方程,-1,2,1,0是已知数,x是未知数;⑦是一元一次方程,1是已知数,x是未知数;⑧是方程,-2是已知数,x是未知数.例2在课外活动中,张老师发现同学们的年龄大多是13岁,就问同学:“我今年45岁,几年以后你们的年龄是我年龄的三分之一?”赵敏同学很快说出了答案为3年.她是这样算的:1年后,老师46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4岁,不是老师年龄的三分之一;2年后,老师47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5岁,也不是老师年龄的三分之一;3年后,老师48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6岁,恰好是老师年龄的三分之一.你能否用方程的方法来解答呢?(只列方程即可)【建议】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引导学生说一说这两种方法各自的特点,只要学生能谈出一两点体会,教师都应当加以鼓励.最后,教师给出总结:(用算术方法解)未知数不参加列式,表示计算过程,根据题里已知数和未知数间的关系,确定解题步骤,再列式计算;(用方程解)未知数用x表示,x参加列式,表示相等关系,根据题意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含有x的等式.【解】赵敏同学的方法是算术方法,用方程的方法解答如下:设x年后学生的年龄是老师年龄的三分之一,则可列方程为13+x=13(45+x).例3检验下列各数是不是方程4x-3=2x+3的解.(1)x=3;(2)x=8.【解】(1)把x=3分别代入方程等号的左边和右边,得左边=4×3-3=9,右边=2×3+3=9.左边=右边.所以x=3是方程4x-3=2x+3的解.(2)把x=8分别代入方程等号的左边和右边,得左边=4×8-3=29,右边=2×8+3=19.左边≠右边.所以x=8不是方程4x-3=2x+3的解.1.引出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等基本概念,并且对“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设未知数,列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析问题的过程进行了归纳.2.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体会方程的意义,领悟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会进行简单的辨别.教材P83习题3.1,第1,3,6,7题。

3.3探索与表达规律(教案)北师大版(2024)数学七年级上册

3.3探索与表达规律(教案)北师大版(2024)数学七年级上册

3.3探索与表达规律1.探索数量关系,运用数学符号表示规律;2.通过运算验证规律;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能力.重点探究数量关系,运用代数式表示规律的能力.难点用代数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规律.一、导入新课课件出示杨辉三角图,提出问题:你能猜想中间的数字是几吗?两边的呢?你能尝试写出下一层的数字吗?你是如何得到的?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点评.教师: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探究数学中的规律.二、探究新知1.探索图形中的规律课件出示教材第96页第1个日历图.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日历图,通过观察找到日历中每一行、每一列、每一条对角线上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并提出问题:(1)日历图的套色方框中的9个数之和与该方框正中间的数有什么关系?学生独立思考后举手回答,教师点评.(2)这个关系对其他这样的方框成立吗?你能用代数式表示这个关系吗?学生小组讨论完毕后,派代表回答,教师引导学生验证结论的正确性并点评.(3)这个关系对任何一个月的日历都成立吗?为什么?学生小组讨论,并进行验证,找出一般性规律,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评.(4)你还能发现这样的方框中9个数之间的其他关系吗?用代数式表示.学生独立思考,总结关系,然后小组内分享交流结果并汇报,最后由教师进行总评.课件出示教材第97页第2个日历图,提出问题:(1)如果将方框改为十字框,你能发现哪些规律?如果改为H形框呢?(2)你还能设计其他形状的包含数字规律的数框吗?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评.2.探究数字中的规律小亮和小丽在玩个小游戏.你在心里想好一个两位数,将这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字乘2,然后加3,再将所得的和乘5,最后将得到的数加你想的那个两位数的个位数字.把你的结果告诉我,我就知道你心里想的两位数.学生讨论交流,共同探究其中的规律,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类似的数字游戏,并解释其中的道理.(1)一个三位数能否被3整除,只要看这个数的各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能否被3整除.你能说明其中的道理吗?(2)一个四位数能否被3整除是否也有这样的规律?请说明理由.三、课堂练习1.教材第98页“随堂练习”.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找规律的一般步骤和方法:面对具体问题,首先对它的特例进行分析,然后猜想其规律,再用适当的代数式进行表示,最后检验得出结论.五、课后作业教材第98~99页第1,2题.课堂上,通过对日历的观察与分析,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去探索日历中数与数之间的变化规律,用本章学习过的代数式表示规律;再以玩游戏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发现规律、用代数式表示规律的方法,并运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体会数学就是一个发现规律、运用规律的过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来完成对规律的探索、表达和验证过程,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表现自我,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竞争与合作,增强团队互助合作的精神,提高学生的整体数学水平.☆问题解决策略:归纳1.能够利用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方法,从而发现数学结论、解决数学问题;2.体验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数学思想.重点学会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方法.难点利用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方法解决问题.一、导入新课走近游乐园(1)一首永远唱不完的儿歌,你能用字母表示这首儿歌吗?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扑通1声跳下水.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扑通1声跳下水……(2)联欢会上,小明按照4个红球、3个黄球、2个绿球、1个白球的顺序把气球串起来装饰会场,第52个气球是什么颜色?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解决,初步感受探索规律.二、探究新知1.提出问题“低多边形风格”是一种数字艺术设计风格.它将整个区域分割为若干三角形,通过把相邻三角形涂上不同颜色,产生立体及光影的效果,随着三角形数量增加,效果更为斑斓绚丽.将长方形区域分割成三角形的过程是:在长方形内取一定数量的点,连同长方形的4个顶点,逐步连接这些点,保证所有连线不再相交产生新的点,直到长方形内所有区域都变成三角形.如图3-10,当长方形内有1个点时,可分得4个三角形;当长方形内有2个点时,可分得6个三角形(不计被分割的三角形).问题:当长方形内有35个点时,可分得多少个三角形?2.理解问题(1)先引导学生动手画一画,感受分割得到三角形的过程.(2)已知条件是什么?目标是什么?3.拟订计划(1)直接研究“长方形内有35个点”的情形,你遇到了什么困难?(2)哪些情形容易研究?从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3)你发现的规律正确吗?你能给出合理的解释吗?4.实施计划(1)先研究长方形内有三个点、四个点的情形,点数较少,易操作.(2)通过几种简单情形的数据,发现规律:长方形内点的个数每增加1,三角形的个数增加2.(3)得出结论:当长方形内有35个点的时候,分得的三角形个数是:4+2×34=725.回顾反思(1)从特殊到一般,当长方形内有n个点时,分得的三角形个数是多少?用含n的代数式来表示.归纳:4+2×(n-1)=2n+2(2)从一般再到特殊,当长方形内有100、1000、10000个点时,分得的三角形个数是多少?总结:在运用归纳策略寻找规律时,要先在若干简单情形中寻找相应的规律.初步发现规律后,可以通过更多的情形验证,再考虑一般情况.最后,试着给出合理的解释,并用数学语言简洁地表达规律.三、课堂练习教材P102~P103第1~4题.四、课堂小结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五、课后作业教材P107~P108第17,18,19题.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设计不同的情景活动,引导学生去猜测,发现其中的规律,并尝试用代数式解释这个规律,让同学们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教学思想.整个课堂同学们积极参与,合作交流,提高了他们探索、发现和归纳的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教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一元一次方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普遍感到兴趣,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对于移项和合并同类项这一步骤,部分学生还是会出现符号错误或漏项的情况。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这一部分的讲解和练习,通过反复举例,让学生真正掌握这一关键步骤。
另外,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中,我发现学生们在将一元一次方程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时,还是有些力不从心。他们往往难以从问题中抽象出方程,这说明我们在教学中需要更多地将实际问题融入方程的学习中,让学生学会如何建立方程模型。
-例如,对于年龄问题,如“小华比小明大3岁,小华今年10岁,求小明几岁”,学生需要学会将问题转化为方程:设小明年龄为x,则根据题意可得x+3=10。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解决两个未知数的关系的问题?”(如购物找零、时间速度问题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的奥秘。
2.教学难点
-移项和合并同类项:学生在解一元一次方程时,往往容易在这一步出错,如符号变化、漏项等,需要教师重点强调和反复练习。

初中数学人教七年级上册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初中数学人教七年级上册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一元一次方程(1)一、教学目标:1.理解什么是方程,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2.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3.根据条件列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二、教学重点: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三、教学难点:找等量关系列方程四、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观察归纳法、合作探究五、教学用具:PPT六、教学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老师展出情景:欧拉是数学史上着名的数学家,在孩提时代他一点也不讨老师的喜欢,但是个很聪明的孩子。

有一天,回家后无事,他就帮助爸爸放羊。

他一面放羊,一面读书。

爸爸的羊群渐渐增多了,达到了100只。

原来的羊圈有点小了,爸爸决定建造一个新的羊圈。

他用尺量出了一块长方形的土地,长40米,宽15米,他一算,面积正好是600平方米,平均每一头羊占地6平方米。

正打算动工的时候,他发现他的材料只够围100米的篱笆,不够用。

若要围成长40米,宽15米的羊圈,其周长将是110米(15+15+40+40=110)父亲感到很为难,若要按原计划建造,就要再添10米长的材料;要是缩小面积,每头羊的面积就会小于6平方米。

小欧拉却向父亲说,不用缩小羊圈,也不用担心每头羊的领地会小于原来的计划。

他有办法。

父亲不相信小欧拉会有办法,听了没有理他。

小欧拉急了,大声说,只有稍稍移动一下羊圈的桩子就行了。

父亲听了直摇头,心想:“世界上哪有这样便宜的事情?”但是,小欧拉却坚持说,他一定能两全齐美。

父亲终于同意让儿子试试看。

小欧拉见父亲同意了,站起身来,跑到准备动工的羊圈旁。

他以一个木桩为中心,将原来的40米边长截短,缩短到25米。

父亲着急了,说:“那怎么成呢?那怎么成呢?这个羊圈太小了,太小了。

”小欧拉也不回答,跑到另一条边上,将原来15米的边长延长,又增加了10米,变成了25米。

经这样一改,原来计划中的羊圈变成了一个25米边长的正方形。

然后,小欧拉很自信地对爸爸说:“现在,篱笆也够了,面积也够了。

”父亲照着小欧拉设计的羊圈扎上了篱笆,100米长的篱笆真的够了,不多不少,全部用光。

3数据的表示-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北师大版)

3数据的表示-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北师大版)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数据的表示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数据表示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举例:分析某城市一年内各月份降雨量数据,引导学生绘制折线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预测未来的降雨趋势。
2.教学难点
(1)数据整理的方法选择:难点在于如何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整理方法,这需要学生对数据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判断力。
突破方法:通过举例讲解,让学生学会分析数据的特点,如数据类型、范围、分布等,从而选择合适的数据整理方法。
本节课将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结合教材实例,采用讲解、示范、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透彻理解数据表示的核心知识,突破难点,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数据的表示》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整理和分析数据的情况?”比如统计班级同学的身高、体重,或者记录一周的天气变化。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数据表示的奥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如何绘制条形统计图,并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章《整式加减》回顾与思考说课稿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章《整式加减》回顾与思考说课稿
我的新课导入方式将采用情境导入法。首先,我会通过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来引入新课,例如,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如果我们想计算班级所有学生的身高总和,我们可以怎么做?”然后,我会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表达式来表示这个问题,自然过渡到整式的概念。接着,我会展示一些简单的整式加减的例子,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整式加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这种方式能够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接下来的课程充满期待。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将注重布局的合理性和内容的条理性。板书分为三个部分:标题区、内容区和总结区。标题区位于黑板顶部,清晰地标明课程标题和日期;内容区是板书的核心部分,按照教学进程依次呈现知识点,包括整式的定义、整式加减的法则、例题演示和注意事项;总结区位于黑板底部,用于总结课程要点和强调重点。
4.游戏活动:设计一些数学游戏,如数学接龙、速算比赛等,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会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让他们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困惑。我会提出一些问题,如:“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点?”,“你在整式加减方面有哪些进步?”,“还存在哪些疑问?”等,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同时,我会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练习情况,给予他们有效的反馈和建议,指出他们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帮助他们明确下一步的学习目标。
(2)通过实际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课堂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勇于挑战困难、不断追求进步的精神。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二元一次不等式教案设计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二元一次不等式教案设计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二元一次不等式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2. 掌握解二元一次不等式的方法和技巧。

3. 能够应用二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二元一次不等式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2. 解二元一次不等式的方法和步骤。

3. 应用二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例子。

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问题引入二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小明今年的数学成绩比小红高,且小红今年的数学成绩比去年提高了10分。

设小明去年的数学成绩为x分,小红去年的数学成绩为y分,如何用不等式表示出小明今年的数学成绩比小红今年的数学成绩高?”2. 讲解- 介绍二元一次不等式的定义和基本性质,例如大于等于和小于等于符号的意义。

- 解释解二元一次不等式的方法和步骤,包括变形、消元和代入等操作。

3. 练通过一些简单的练题帮助学生掌握解二元一次不等式的方法和技巧。

例题1:解不等式组{x + y > 10,x - y < 5}。

例题2:解不等式组{3x - 2y ≥ 4,2x + y ≤ 10}。

4. 拓展给学生提供一些应用二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例子,例如购买商品的优惠条件、约束条件等。

例子1:小明去商场购买了苹果和橙子,记苹果的单价为x元/斤,橙子的单价为y元/斤。

小明购买了3斤苹果和5斤橙子,总共支付了18元。

问苹果和橙子的单价各是多少?例子2:某公司生产A、B两种产品,每个月生产的数量分别为x件和y件。

已知A产品的利润为3x元/件,B产品的利润为2y元/件。

设某月总利润不少于100元,且A产品的数量不少于20件。

问B产品的最少生产数量是多少?四、教学评价通过课堂练习的情况和学生的思维表达评价学生的掌握程度。

可采用小组讨论、个人答题等方式进行评价。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报告、文案策划、工作计划、作文大全、教案大全、演讲稿、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reports, copywriting planning, work plans, essay summaries, lesson plans, speech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教案第三章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并运用集合的概念,能够表示集合并进行集合运算。

数学人教版2024版七年级初一上册 3.2 代数式的值 教学教案01

数学人教版2024版七年级初一上册 3.2 代数式的值 教学教案01

第三章代数式3.2 代数式的值
公式可以求出弯道的长度
解:(1)两段直道的长为2a;
两段弯道组成一个圆,
它的直径为b,周长为πb.
因此,这条跑道的周长为2a + πb.
(2)当 a = 67.3 m,b = 52.6 m 时,
2a + πb = 2×67.3 + 3.14×52.6
≈ 300(m)
因此,这条跑道的周长约为300 m.
例 4 一个三角尺的形状和尺寸如图所示,用代数式表示这个三角尺的面积S. 当 a = 10 cm,b = 17.3 cm,r = 2 cm 时,求这个三角尺的面积(π 取 3. 14)
分析:三角尺的面积= 三角形的面积- 圆的面积.
根据三角形、圆的面积公式可以求出三角尺的面积.
巩固练习
如图是一个长为x,宽为y 的长方形休闲广场,在它的四角各修建一块半径为r 的四分之一圆形的花坛(阴影部分),其余部分作为休闲区.
(1)用代数式表示休闲区的面积;
(2)若长方形休闲广场的长为50 m,
宽为20 m,四分之一圆形花坛的半径为8 m,求休闲区
的面积(π 取3.14,结果取整数).
解:(1)休闲区的面积为xy - πr2.
(2)当x = 50 m,y = 20 m,r = 8 m 时,
xy - πr2 = 50×20 - 3.14×82 ≈ 799 (m2).
因此,休闲区的面积约为799 m2.
三、课堂练习:
四、课堂小结
使学生掌握代数式的值的概念,用代数式中的计算关系来计算代数式的结果,正确认识代数式中的符号
在实际生活中,经常将数值代入到几何图形的公式中进行求值,从而解决相应的问题.。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材第三章《方程》的3.1节“一元一次方程”。

具体内容包括方程的定义、方程的解、方程的求解方法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 能够根据实际问题列出一元一次方程,并求解。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难点: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并求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关于年龄问题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

2. 知识讲解:a. 方程的概念及一元一次方程的特点。

b.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移项、合并同类项、化简。

3. 例题讲解:讲解一个关于速度、时间和路程的问题,展示如何列出一元一次方程并求解。

4. 随堂练习:布置两道关于一元一次方程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六、板书设计1. 方程的概念2. 一元一次方程的特点3.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4. 例题及解答5. 课堂小结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下列方程:2x5=3x+1b. 小明和小华的年龄之和是30岁,小明比小华大6岁,求小明和小华的年龄。

2. 答案:a. x=6b. 小明18岁,小华12岁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掌握情况,对未掌握的学生进行课后辅导。

2. 拓展延伸:引入二元一次方程,让学生思考如何求解。

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做好铺垫。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的案例选择。

2.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教学。

3. 例题的选取与讲解。

4.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难度和答案解析。

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深度和广度。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实践情景引入的案例选择案例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要能够明确地引出一元一次方程的问题。

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教案课后反思使用时间:课前预设设计时间:课后反思使用时间:课前预设设计时间:课后反思使用时间:课前预设设计时间:课题:3.2 解一元一次方程(2)──合并同类项与移项课型:新授本课(节)第4课时本期总第课时【学习目标】: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会用移项法则解方程;【学习重点】: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会用移项法则解方程;【学习难点】:理解“移项法则”的依据,以及寻找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导学指导】一、知识链接解方程:(1)3x-2x=7;(2)14x+12x=3;二、自主探究问题2:把一些图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如果每人分3本,则剩余20本;如果每人分4本,则还缺25本,这个班有多少学生?分析:设这个班有x名学生,根据第一种分法,分析已知量和未知量间的关系;(1)每人分3本,那么共分出______本;共分出3x本和剩余的20本,可知道这批书共有________本;根据第二种分法,分析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2)每人分4本,那么需要分出_______本;需要分出4x本和还缺少25本那么这批书共有________本;这批书的总数是一个定值(不变量),表示它的两个式子应相等;根据这一相等关系,列方程: __________________;本题还可以画示意图,帮助我们分析:注意变化中的不变量,寻找隐含的相等关系,从本题列方程的过程,可以发现:“表示同一个量的两个不同式子相等”.分析:方程3x+20=4x-25的两边都含有x的项(3x与4x),•也都含有不含字母的常数项(20与-25)怎样才能使它转化为x=a(常数)的形式呢?要使方程右边不含x的项,根据等式性质1,两边都减去4x,同样,把方程两边都减去20,方程左边就不含常数项20,即3x+20 -4x-20 =4x-25 -4x-20即 3x-4x=-25-20将它与原来方程比较,相当于把原方程左边的+20变为-20后移到方程右边,把原方程右边的4x变为-4x后移到左边.像上面那样,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方程中的任何一项都可以在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即可以把方程等号右边的项改变符号后移到等号的左边,•也可以把方程左边的项改变符号后移到方程的右边,注意要先变号后移项,别忘了变号.下面的框图表示了解这个方程的具体过程.3x+20=4x-25↓移项3x-4x=-25-20↓合并同类项-x=-45↓系数化为1x=45由此可知这个班共有45个学生.例3 解方程 3x+7=32-2x (自己动手做一做)【课堂练习】:1.解方程:(1)6x-7=4x -5 (2)12x-6 =34x (3)3x+5=4x+1 (4)9-3y=5y+5【要点归纳】:上面解方程中“移项”的作用很重要:“移项”使方程中含x的项归到方程的同一边(左边),不含x的项即常数项归到方程的另一边(右边),这样就可以通过“合并”把方程转化为x=a形式.在解方程时,要弄清什么时候要移项,移哪些项,目的是什么?解方程时经常要“合并同类项”和“移项”,前面提到的古老的代数书中的“对消”和“还原”,指的就是“合并”和“移项”;【拓展训练】火眼金睛:下列移项对不对?如果不对,错在哪里?应当怎样改正?(1)从3x+6=0得3x=6;课后反思使用时间:课前预设设计时间:课后反思使用时间:课前预设设计时间:课后反思使用时间:课前预设设计时间:课后反思使用时间:课前预设设计时间:课后反思使用时间:课前预设设计时间:课后反思使用时间:课前预设设计时间:课题:3.4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4)课型:新授本课(节)第10课时本期总第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用分类讨论法解决电话计费问题,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整章教案和习题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整章教案和习题

3.1.1一元一次方程[教学目标]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会识别一元一次方程;了解方程的解,会验证方程的解;知道怎样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重点难点]一元一次方程和方程的解的概念是重点;怎样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是难点。

[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方程把问题中的未知数与已知数的联系用等式的形式表示出来。

研究问题时,要分析数量关系,用字母表示未知数,列出方程,然后求出未知数。

怎样根据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怎样解方程?二、怎样列方程问题 汽车匀速行驶途径王家庄、青山、秀水三地的时间如表所示,翠湖在青山、秀水两地之间,距青山50千米,距秀水70千米。

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有多远?1、汽车从王家庄行驶到青山用了多少时间?从青山到秀水用了多少时间?2、请你用算术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3、如果设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为x 千米,那么王家庄距青山多少千米?王家庄距秀水多少千米?4、由于汽车是匀速行驶,可知各段路程的车速相等。

你能据此列出方程吗?列方程时,要先设字母表示未知数,然后根据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写出含未知数的等式——方程。

列方程的过程可以表示如下: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是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

三、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例1 根据下列问题,设未知数并列出方程:(1)用一根长24㎝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2)一台计算机已使用1700小时,预计每月再使用150小时,经过多少月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达到规定的检修时间2450小时?王家庄青山 翠湖 秀水设未知数,列方程(3)某校女生占全体学生数的52%,比男生多80人,这个学校有多少学生?解:(1)设正方形的边长为x厘米,可列方程4x=24 ①(2)设x月后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达到规定的检修时间。

1700+150 x=2450 ②(3)设这个学校的学生人数为x人,那么女生人数是多少?男生人数是多少?女生人数为0.52 x人,男生人数为(1-0.52)x人。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三章:3.1 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 教案设计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三章:3.1 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  教案设计

第3章一次方程与方程组3.1 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第1课时一元一次方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经历对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分析,建立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体会学习方程的意义在于解决实际问题.2.通过观察,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3.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并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4.初步认识方程模型,体会数学模型思想,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从一个学生熟悉的实例引入一元一次方程,并通过各种师生活动加深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等式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并使学生会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逐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提出问题,既体现知识的学习过程,又体现知识的应用过程,同时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严谨的良好素养.【教学重点】重点是对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理解,会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教学难点】难点是对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与运用.【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情境1】实物投影,并呈现问题:判断下列各式是不是方程?(1)m=0;(2)-2+5=3;(3)x>3;(4)x+y=8;(5)2a+b; (6)2x2-4x+1=0.你能说出什么是方程吗?【情境2】实物投影,并呈现问题:(1)情境漫画:好马和劣马沿同一条路径旅行,好马每天走240里,劣马每天走150里,劣马先走12天,好马若干天可以追上劣马.你能列出相应的方程吗?(2)学生问老师多少岁,老师说我像你这么大时,你才2岁,你长到我这么大时,我就41岁了.请你算算老师、学生各多少岁?你能列出方程吗?你能说出以上两个方程的共同点吗?【教学说明】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地列出方程,从而得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情境1中(1)(4)(6)是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情境2中(1)设好马x天追上劣马,列方程240x=150×12+150x;(2)学生15岁,老师28岁.设学生x岁,则老师(2x-2)岁,列出方程2x-2+x-2=41.两个方程都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1,且方程的两边都是整式.【教学说明】通过现实情景再现,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模型的意义,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前面的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并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有趣的情境,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1.一元一次方程问题1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问题2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教学说明】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观察生活,在经过观察、分析后能得出结论.【归纳结论】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且等式两边都是整式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也叫一元一次方程的根.2.等式的基本性质问题1等式的基本性质的内容是什么?问题2什么是等量代换?【教学说明】一方面让学生经历用字母表示数,在用字母表示数和数量关系的过程中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另外发展学生运用符号的意识.【归纳结论】等式的基本性质1: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用式子形式表示为:如果a=b,那么a+c=b+c,a-c=b-c.性质2: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是零),所得结果仍是等式.用式子形式表示为:如果a=b,那么ac=bc,a bc c=(c≠0).性质3:如果a=b,那么b=a.(对称性).性质4:如果a=b,b=c,那么a=c.(传递性).在解题过程中,根据等式的传递性,一个量用与它相等的量代替,简称等量代换.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下列各式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 ).A.S=12ab B.x-y=0 C.x=0D.123x+=1 E.3-1=2 F.4y-5=1G.2x2+2x+1=0 H.x+2.2.说明下列变形是根据等式的哪一条基本性质得到的?(1)如果5x+3=7,那么5x=4(2)如果-8x=16,那么x=-2(3)如果3x=2x+1,那么x=1(4)如果-8=y,那么y=-8.3.检验下列各数是不是方程4x+1=9的解.(1)x=2 (2)x=3.4.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1)2x-4=18 (2)2y+8=5y【教学说明】通过新课的讲解以及学生的练习,充分做到讲练结合,让学生更好巩固新知识.通过本环节的讲解与训练,让学生对利用新知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有更加明确的认识.【答案】 1.C F2.(1)等式的基本性质1 (2)等式的基本性质2(3)等式的基本性质1 (4)等式的基本性质33.(1)把x=2分别代入方程的左边和右边,得左边=4×2+1=9,右边=9,因为左边=右边,所以x=2是方程4x+1=9的解.(2)把x=3分别代入方程的左边和右边,得左边=4×3+1=13,右边=9,因为左边≠右边,所以x=3不是方程4x+1=9的解.4.(1)x=11(2)y=8 3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等式的基本性质是什么?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大家交流.【教学说明】引导学生自己小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及数学方法,从而将本节知识点进行很好的回顾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使知识系统化.【课后作业】1.布置作业:从教材第87页“练习”和教材第90页“习题3.1”中选取.2.完成同步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教学反思】本节课精心预设教学的各个环节,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考空间,创设了多个贴近学生认知规律且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等式的基本性质.列出方程表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体会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通过探究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进一步体会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2课时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与合并同类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移项的概念.2.能够运用移项、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3.进一步让学生体会转化的思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在学生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引入移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并通过各种师生活动加深学生对“移项”的概念方法运用的理解;并使学生会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转化的思想.【情感态度】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中提出问题,既体现知识的连贯性,又体现知识的应用性,通过对移项法解方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同时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重点是合并同类项、移项法解方程.【教学难点】难点是灵活运用合并同类项、移项法解方程.【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情境1】实物投影,并呈现问题:(1)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是怎样的?(2)某校三年共买了新桌椅270套,去年买的数量是前年的2倍,今年又是去年的3倍,前年这个学校买了多少套桌椅?请你帮忙解决一下,你准备怎么做,谁能说一说自己的想法.请说出你的理由?【情境2】实物投影,并呈现问题:把若干本书发给学生,如果每人发4本,还剩下2本;如果每人发5本,还差5本,问这个班有多少名学生?思考对于所列出的方程如何把它向x=a的形式转化?在解方程的过程中,你们能发现什么?【教学说明】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设出未知数并列出方程.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总结出移项时,要改变符号.情境1(1)合并同类项时,系数相加减,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2)中设前年购买新桌椅x 套,可以表示出:去年购买了2x 套,今年购买了6x 套.列出方程x +2x +6x =270.方程的左边直接合并同类项,可得9x=270,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2求出方程的解x=30.情境2中设有x 名学生,列出方程4x +2=5x-5.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方程两边都减(4x +2)再两边同时加7得出x=7.在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时,可以看做把方程的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教学说明】 通过知识的回顾,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连贯性,同时让学生体验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成功感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移项问题1 什么是移项?移项的依据是什么?问题2 移项的目的是什么?移项的过程是怎样的?【教学说明】 学生通过回顾旧知识,在经过观察、分析、类比后能得出结论.【归纳结论】 把方程中的某一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种变形叫做移项.移项的依据是等式的基本性质 1.移项的目的是把所有含有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的一边,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另一边.移项的过程是项的位置改变和符号变化的过程.即对移动的项进行变号的过程,没有移动的项则不变号.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下列变形中属于移项的是( ).A.由15x =1得x=15 B.由3x=1得x=13C.由3x-2=0得3x=2D.由-3+2x=7得2x-3=72.通过移项将方程变形,错误的是( )A.由3x-4=-2x+1,得3x-2x=1+4B.由y+3=2y-4,得y-2y=-4-3C.由3x-2=-8,得3x=-8+2D.由y+2=3-3y,得y+3y=3-23.关于x的方程2x+a-9=0的解是x=2,则a的值为()A.2B.3C.4D.54.在方程3x-12=1,13x+1=12,6x-5=2x-3,x+12=2x中与方程2x=1的解相同的方程有()A.1个B.2个C.3个D.4个5.方程4x+3=-3x-1的解x=_______.6.解方程:(1)0.6x=50+0.4x(2)4x-2=3-x(3)-10x+2=-9x+87.(1)当y是什么值时,5y-10与18-3y的值相等?(2)当y是什么值时,5y-10与18-3y的值互为相反数?【教学说明】通过新课的讲解以及学生的练习,充分做到讲练结合,让学生更好地巩固新知识.通过本环节的讲解与训练,让学生明白知识点不是孤立的,需要前后联系,才能更好地处理问题.【答案】 1.C 2.A 3.D 4.D5.4 76.解:(1)移项,得0.6x—0.4x=50 合并同类项,得0.2x=50系数化1,得x=250(2)移项,得4x+x=3+2合并同类项,得5x=5系数化为1,得x=1(3)移项,得-10x+9x=8-2合并同类项,得-x=6系数化为1,得x=-67.(1)5y-10=18-3y解得y=7 2(2)5y-10+18-3y=0解得y=-4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什么是移项?移项的过程是怎样的?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大家交流.【教学说明】引导学生自己小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及数学方法,从而将本节知识点进行很好的回顾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使知识系统化.【课后作业】1.布置作业:从教材第88页“练习”和教材第91页“习题3.1”中选取.2.完成同步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教学反思】本节是用“移项”、“合并同类项法”来解一元一次方程.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方程是更方便、更有力的数学工具,体会解法中蕴涵的化归思想,这将为后面几节进一步讨论一元一次方程中的“去括号”和“去分母”的解法准备理论依据.因此这节课是一节承上启下的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到数学的价值,发展“用数学”的信心,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第3课时解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与去分母【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方程变形中的去括号和去分母.2.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3.通过一元一次方程解法及步骤的探究,体会化归思想,发展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态度.【过程与方法】从学生熟悉的移项、合并同类项解方程的基础上,引出通过去括号和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并通过各种师生活动加深学生对解一元一次方程步骤的理解;使学生在经历学习解方程的过程中,体会转化的思想.【情感态度】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既体现知识的学习过程,又体现知识的应用过程,同时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严谨的良好素养.【教学重点】重点是灵活掌握和运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程序【教学难点】难点是解方程时如何去分母.(①不漏乘不含分母的项②注意给分子添加括号.)【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情境1】实物投影,并呈现问题:同学们,目前初中数学主要分成代数与几何两大部分,其中代数学的最大特点是引入了未知数,建立方程,对未知数加以运算.而最早提出这一思想并加以举例论述的,是古代数学名著《算术》一书,其作者是古希腊后期数学家——“代数学之父”丢番图.丢番图的墓志铭:“坟中安葬着丢番图,多么令人惊讶,它忠实地记录了所经历的道路.上帝给予的童年占六分之一又过十二分之一,两颊长胡.再过七分之一,点燃起结婚的蜡烛.五年之后天赐贵子,可怜迟到的宁馨儿,享年仅及其父之半,便进人冰冷的墓.悲伤只有用数论的研究去弥补,又过四年,他也走完了人生的旅途.”请你列出方程算一算,丢番图去世时的年龄?思考所列方程与已学方程有什么区别?你能否把它转化为已学方程的形式?【情境2】 实物投影,并呈现问题:解方程(1)4(2-x)-60=3(x-1)(2)2157146y y ---= 【教学说明】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列出方程,发现所得方程与已学方程的不同,从而引导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情境1中设丢番图去世时的年龄为x 岁,得出方程11115461272x x x x x +++++=方程中有分数,可以利用等式的性质2把方程中的分数转化为整数.情境2中(1)x=-7;(2)y=14- 【教学说明】 通过现实情景再现,让学生通过列方程,发现所列方程与已学方程的区别,将未知问题转化为已学的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已有的知识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问题1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是什么?问题2每一步中的依据及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教学说明】 学生通过回顾旧知识,在经过观察、分析、类比后能得出结论.【归纳结论】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有: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具体见下表:1.数学小诊所:小马虎的解法对吗?如果不对,应怎么改正?解方程2141136 x x--=-解:去分母2(2x-1)=1-4x-1去括号4x-1=1-4x-1移项4x+4x=1-1+1合并8x=1系数化为1 x=8【教学说明】通过新课的讲解以及学生的练习,充分做到讲练结合,让学生更好巩固新知识.通过本环节的讲解与训练,让学生对单项式与多项式的概念,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多项式的次数、常数项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同时也尽量让学生明白知识点不是孤立的,需要前后联系,才能更好地处理问题.【答案】1.不对,应为:去分母:2(2x-1)=6-(4x-1)去括号:4x-2=6-4x+1移项:4x+4x=6+1+2合并:8x=9系数化为1:x=9 82.解:去括号,得12x-14-3=32x+1.移项,合并同类项,得-x=17 4.两边同除以-1,得x=-17 4.3.解:(1)去分母:3(x+1)-(x+1)=6. 去括号:3x+3-x-1=6移项:3x-x=6-3+1合并同类项:2x=4系数化1:x=2.(2)分母小数化整:490532 523 x x x--+-=去分母,得6(4x-90)-15(x-5)=10(3+2x).去括号,得24x-540-15x+75=30+20x.移项,合并同类项,得-11x=495.系数化为1,得x=-45.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是什么?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大家交流.【教学说明】引导学生自己小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及数学方法,从而将本节知识点进行很好的回顾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使知识系统化.【课后作业】1.布置作业:从教材第89、90页“练习”中选取.2.完成同步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教学反思】本课从情境故事和回顾知识入手,让学生自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练习巩固各个环节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增强直观性,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提高课堂效率.。

【公开课教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探索与表达规律》教案

【公开课教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探索与表达规律》教案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探索与表达规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数量关系、运用符号表示规律、通过运算验证规律的过程,拥有一定的问题解决、课题研究、社会调查的经验。

2、会用代数式表示简单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面对挑战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从中获得成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教学重点:从实际情境中探索并发现规律、能够利用字母表示规律。

三、教学难点:利用“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法则验证探索得到的规律,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四、教学工具:三角板、小黑板。

五、教学方法:探索法、引导法、讲授法、练习法、提问法等。

六、教学过程:1、复习:(1)、复习代数的相关知识。

(2)、整式加减的两个方面:去括号与合并同类项。

2、创设情境,引出规律。

1)、一首永远唱不完的儿歌,你能用字母表示这首儿歌吗?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1声扑通跳下水。

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2声扑通跳下水。

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3声扑通跳下水。

……n只青蛙,张嘴,只眼睛,条腿,声扑通跳下水。

2)、1 个细胞经过n 次分裂,由1个能分裂成多少个?分裂次数 1 2 3 4 …n细胞个数 2 4 8 16 …2n3、课文分析:寻找日历的规律。

1)、结合日历图,提出开放性问间有什么关系吗?提示学生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思考:(1)横排相邻的日期;(2)竖排相邻的日期;(3)“左上——右下”相邻的日期;(4)“左下——右上”相邻的日期。

2)、思考问题:在日历 H 形区域中,找出7个数的和等于正中心数的7倍.解:若设中心数为a, 则这七个数之和为:(a-8)+(a-1)+(a+6)+a+(a- 6)+(a+1)+(a+8)=7a4、课堂练习:1)、在日历十字形的区域中,找出五个数字之和的规律。

解:若设中心数为a, 则这五个数之和为:(a-7)+(a+7)+(a-1)+(a+1)+a=5a在十字形的区域中,五个数字的和等于正中心数的5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3.1.1一元一次方程(1)教学目标:1、通过处理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一种进步;2、初步学会如何寻找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了解方程的概念;3、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重点:从实际问题中寻找相等关系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寻找相等关系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教师提出课本P79的问题问题1:从上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必要时可以提示学生从时间、路程、速度、四地的排列顺序等方面去考虑。

)教师可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做回顾小结。

问题2:你会用算术方法求出王家庄到翠湖的距离吗?(当学生列出不同算式时,应让他们说明每个式子的含义)教师可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做回顾小结:1、问题涉及的三个基本物理量及其关系;2、从知的信息中可以求出汽车的速度;3、从路程的角度可以列出不同的算式问题3:能否用方程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呢?二、讲解新课1、教师引导学生设未知数,并用含未知数的字母表示有关的数量如果设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为x千米,那么王家庄距青山千米,王家庄距秀水千米。

2、教师引导学生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问题1:题目中的“汽车匀速行驶”是什么意思?问题2:汽车在王家庄至青山这段路上行驶的速度该怎样表示?你能表示其他各段路程的车速吗?问题3:根据车速相等,你能列出方程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分析,如:依据“王家庄至青山路段的车速=王家庄至秀水路段的车速”可列方程:x-503=x+705,依据“王家庄至青山路段的车速=青山至秀水路段的车速”可列方程:x-503=50+7023、给出方程的概念,介绍等式、等式的左边、等式的右边等概念.4、归纳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两个步骤: (1)用字母表示问题中的未知数(通常用x,y,z等字母); (2)根据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渗透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程序。

5、比较列算式和列方程两种方法的特点.建议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可以把学生分成两部分分别归纳两种方法的优缺点,也可以每个小组同时讨论两种方法的优缺点,然后向全班汇报。

列算式:只用已知数,表示计算程序,依据是间题中的数量关系;列方程:可用未知数,表示相等关系,依据是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6、思考:对于上面的问题,你还能列出其他方程吗?如果能,你依据的是哪个相等关系?(学生回答省略)三、范例学习,巩固知识课本P80 例1问题:你能解释这些方程中等号两边各表示什么意思吗?体会列方程所依据的相等关系。

(学生回答省略)归纳得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议程。

像4x,1700+150x等这样的式子,可以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

列方程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利用方程可以解出未知数。

解方程就是求出使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这个值就是方程的解。

问题:x=1000和x=2000中哪一个是方程0.52x-(1-0.52)x=80的解?(学生回答省略)课本P82 练习四、课堂小结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2、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思路是什么?3、列方程的实质就是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来表示同一个量.五、布置作业课本P84 习题3.1 第5、6、7、8题3.1.2等式的性质教学目标:1、了解等式的两条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及逻辑思维能力。

3、渗透“化归”的思想。

重点:等式的性质难点: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方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问题:我们用估算的方法,可以求出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你能用这种方法求出下列方程解吗?(1)3x-5=22;(2)0.28-0.13y=0.27y+1学生得出规律:把平衡的天平的两边的重量,同时变为原来的几倍或几分之几,天平还保持平衡。

(天平相当于等号)归纳出: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

即:如果如果a=b,那么ac=bc;如果a=b(c≠0),那么ac=bc三、巩固知识讲解例2课本P84 练习四、总结本节主要学习等式的性质,并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主要用到的思想是类比思想与转化思想。

注意等式性质1,一定要注意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式,才能保证等式成立。

等式性质2,要注意等式的两边不能除以0。

等式的性质是等式变形的依据。

五、布置作业课本P84习题3.1第1、2、3、4题3.2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运用算术和列方程两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

2、掌握合并同类项解“ax+bx=c”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能熟练求解一元一次议程(数字关系),并判别解的合理性。

3、通过学生观察、独立思考等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并尝试寻找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初步体会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文化。

重点:建立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学会合并同类项,会解“ax+bx=c”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难点: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已经量和未知量,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方程,使学生逐步建立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教学过程:二、讲授新课问题1:如何列方程?分哪些步骤?师生讨论分析:(1)设未知数:前年购买计算机x台(2)找相等关系:前年购买量+去年购买量+今年购买量=140台(3)列方程:x+2x+4x=140问题2:怎么解这个方程?如何将这个方程转化为x=a的形式?学生观察、思考根据分配律,可以把含x的项合并,即x+2x+4x=(1+2+4)x=7x教师演示解方程过程问题3:以上解方程“合并”起了什么作用?每一步的根据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师生共同整理:“合并”是一种恒等变形,它使方程变得简单,更接近x=a的形式。

三、巩固知识课本P89 例1课本P89 练习四、总结本节主要学习用合并同类项的方法解一元一次议程,主要用到的思想方法是化归思想,要注意将同类项合并正确,才能保证解方程的正确。

五、布置作业课本P93 习题3.2 第1题3.2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进一步认识方程模型的重要性。

2、掌握移项方法,学会解“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理解解方程的目标,体会解法中蕴涵的化归思想。

3、通过学生观察、独立思考等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并尝试寻找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初步体会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文化。

重点:建立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学会移项,会解“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难点: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已经量和未知量,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方程,使使学生逐步建立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问题:课本P89 问题2:把一些图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如果每人分3本,则剩余20本;如果每人分4本,则还缺25本,这个班有多少学生?学生思考,然后讨论合作。

二、讲授新课问题1: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是什么?学生讨论、分析1、设未知数:设这个班有x名学生2、找相等关系:这批书的总数是一个定值,表示它的两个等式相等3、列方程:3x+20=4x-25问题2:怎么解这个方程?它与上节课遇到的议程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后发现:方程的两边都有含x的项和常数项问题3:怎样才能使它向x=a的形式转化?学生思考、探索:为使方程右边没有含x的项,等号两边同减去4x,为使方程的左边没有常数项,等号两边同减去20,即3x-4x=-25-20 问题4:以上变形的依据是什么?学生:等式的性质1归纳:像上面那样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

师生共同完成这道题的解题过程。

问题5:以上解方程中的“移项”起了什么作用?学生讨论、回答,师生共同整理。

通过移项,含未知数的项与常数项分别位于方程左右两边,使方程更接近于x=a的形式。

三、巩固知识讲解P91 例2课本P91 练习四、总结本节主要学习利用移项、合并同类项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主要用到思想方法是转化思想,注意移项时要变号。

五、布置作业课本P93 习题3.2 第2、3题3.2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模型化的思想。

2、学会探索数列中的规律,建立等量关系,通过探究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3、能正确地求一元一次方程并判断解的合理性,通过运用算术和列方程两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列方程解应用题更简捷明了,省时省力。

重点:建立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已经量和未知量,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难点: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已经量和未知量,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方程,使使学生逐步建立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教学过程:二、讲授新课三、巩固知识讲解课本P91 例3课本P93 习题3.2 第4题四、总结本节主要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在实际中的应用,主要用到的思想方法是分类讨论思想,在学习时,要注意观察,然后根据实际问题,抽象出方程模型。

五、布置作业课本P93 习题3.2 第5题3.3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与去分母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运用算术和列方程两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列方程解应用题更简洁明了,省时省力。

2、掌握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能熟练求解一元一次方程(数字系数),并判别解的合理性。

3、通过学生观察、独立思考等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并尝试寻找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4、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养成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通过学生间的互相交流、沟通,培养他们的协作意识。

重点:弄清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想方法;用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

难点: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时,应如何处理,括号前面是“-”号的,去括号时,括号内的各项要改变符号;在小学根深蒂固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的基础上,让学生逐步树立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想。

教学过程:二、探索新知1、解决情境问题问题1 :设上半年每月平均用电x度,则下半年每月平均用电________度;上半年共用电__________度,下半年共用电_________度。

问题2:教师引导学生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根据全年用电15万度,列方程,得6x+6(x-2000)=150000.问题3:怎样使这个方程向x=a的形式转化呢?6x+6(x-2000)=150000去括号6x+6x-12000=150000移项6x+6x=150000+12000合并同类项12x=162000系数化为1x=13500问题4:本题还有其他列方程的方法吗?用其他方法列出的方程应怎样解?设下半年每月平均用电x度,则6x+6(x+2000)=150000.(学生自己进行解题) 归纳结论:方程中有带括号的式子时,根据乘法分配律和去括号法则化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