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简介
0501中国语言文学
0501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招生专业简介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是海南师范大学设立最早的学科之一,创建于1949年,至今已有60年余年的历史。
本一级学科现有专任教师52人,其中,教授23人,副教授2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6人。
学科中有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2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海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4人;省级重点学科责任教授1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入选海南省“515”人才工程7人。
近5年来,主持各类科研项目213项,其中国家社科项目9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0项,省社科联社科项目53项,各项科研经费755.9万元,其中纵向科研经费701.7万元。
获科研成果奖48项,其中省级科研成果奖22项。
在权威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3篇;出版学术专著56部。
举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10余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和交流活动100多人次。
中国语言文学是海南师范大学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的学科之一,2004年开始招收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006年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又相继获硕士学位授予权并招生, 2011年3月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获批为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现作为新增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进行立项建设。
中国语言文学现有6个二级学科方向: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1.文艺学文艺学学科是海南师范大学校级重点学科,2006年开始招收研究。
文艺学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文艺理论研究与教学人员。
文艺学现有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名,学科带头人是单正平教授。
单正平,1956年生,甘肃凉平人,南开大学文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海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海南省文联副主席。
主要从事于民族主义研究,其专著《民族主义与中国文学论稿》(第一卷)、《晚清民族主义与文学转型》具有开拓性意义,在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
浙江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点简介
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
一、学科简介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为我校历史最悠久的传统优势学科之一。
2009年获批立项建设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13年2月顺利通过验收。
近年来,坚持立足浙江,面向全国,培养高质量、高素质专业人才,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学科实力和研究生教学质量,取得明显的成效。
2014年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目前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教学团队、精品课程,以及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省重点社科基地等平台。
建有语言学实验室、手写纸本文献资料中心、浙学研究院等教学科研平台,浙学文献馆、儿童文化研究特色资源数据库、甲骨文语料库、江南文化研究数据库等资源库。
学术梯队结构合理,力量雄厚。
现有专任教师63人,其中教授31人,副教授28人,博导17人;教育部长江学者3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新世纪、跨世纪优秀人才2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浙江省特级专家2人,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省“151人才工程”重点资助及第一层次6人。
二、招生专业方向
中国现当代文学方向:特色是文学思潮、两浙文学与文化研究等。
以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高玉教授为代表的团队现有教授4人,。
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含相关专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
我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一、学科概述我国语言文学是研究我国语言和文学的学科,主要内容包括我国语言学、古代文学、现代文学等。
我国语言文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该学科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拥有重要地位,培养出许多优秀的语言文学学者和专业人才。
二、专业设置我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的专业设置较为丰富,涵盖了语言学、文学、古代文献学、比较文学、汉语国际教育等多个方向。
各个专业方向都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术视野和研究空间。
三、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1. 硕士研究生我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在硕士研究生培养方面,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文献学、诗学、修辞学、文体学、文化研究、史学、音韵学、文字学以及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本知识;具有熟练的语言表达和文字加工能力;具有创造性思维和独立科学研究能力;能够胜任文学类相关的研究、教学、编辑、文化传媒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2. 博士研究生我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在博士研究生培养方面,旨在培养具有较扎实的文献学、诗学、修辞学、文体学、文化研究、史学、音韵学、文字学以及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本知识;具有扎实的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理论等文学类理论构建能力;具有深厚的专业基础和系统、专业的研究和实践能力;能够胜任高等学校文学专业教学和科学研究以及文化管理等高层次、复杂性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四、就业方向我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的学生毕业后,可以选择从事学术、教育、编辑出版、文化传媒等相关领域的工作,也可以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
另外,随着我国的对外开放和国际化进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也有很好的就业前景。
五、发展前景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不断增加,我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所涵盖的内容和专业将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随着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我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相关专业的学生也将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产业发展等领域也为我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的毕业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就业空间和发展机会。
0501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简介
0501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简介一级学科(中文)名称:中国语言文学(英文)名称: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一、学科概况“中国语言文学”即中华民族的语言和文学,指中国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学。
中华民族在商代就有了成熟的文字体系,迄今为止,汉语言文字学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均有辉煌的建树。
中华民族的文学远在文字产生之前就已经出现了口头创作,文字出现后的文学作品更是浩如烟海。
中国历代存世文献十分丰富,对中国文学及文明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语言文学的成就,对中华文明的进步产生了巨大影响,也成为人类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国语言文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对中国和世界文明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语言文学的研究和教育。
从先秦至清代,中国的传统教育就以语言文学为重要内容。
及至清末“西学东渐”后建立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语言和文学也是最早设立的学科。
1981年国务院公布了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及学科专业点,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形成了多层次的研究生教育体系。
二、学科内涵中国语言文学的教学和研究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文化认同,提升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提高各族人民的文化素质,确立中国文化的世界地位和开展国际文化学术交流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所属各研究方向的基本知识、研究方法为教学和研究的主要内容,既植根于中国语言文学的优秀传统,也面向世界语言文学的发展趋势,同时积极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及成果,梳理、分析和研究本学科的基本现象,总结其发展规律。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以中华民族的语言和文学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注重从跨国、跨语言、跨文化的角度审视中国的语言和文学现象。
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简介
4 . 学科方 向设置情 况 :
(I )中国古代 文 学 : 中国古代诗 歌 研 究 、 中国文 学 思想 史研 究 、 中国古代 戏 曲小说 研 究 、 中
国古代 文章 学研 究 ( 2)汉语 言文 字 学 :汉语 史研 究 、古 文字研 究 、音韵 学 、现代 汉语研 究
( 3)文 艺学 :文 学理 论 与 文化研 究 、 中国古代 文论 、西 方文论 、文 艺美 学。
3 . 人才培Leabharlann : ( 1)培 养 目标 :培 养具 有扎 实的 专 业基 本功 及 理论 素 养 、具有 国际视 野 与现 代 意识 的 高层 次 研 究型 人 才 ,以及 更 多具 有扎 实的 专 业 基 本 功及 理 论 素 养 、具 有 熟练 专业技 能 的 高 层次 应 用型 人
才
( 7)中 国少数 民族语 言 文学 :中 国南方 少数 民族语 言研 究、汉藏 语历 史比较研 究. ~ ( 8)中 国古典 文献 学 :出土 文献 研 究 、文学 文献研 究、数 字文献 学 交叉博 士点 学科 方 向设 置情 况 :
(1 )中 国文化 经典 教 育 : 中 国文化 经典 教 育 史研 究 、 中 国文化 经 典教 育理 论 与方 法 研 究 、 中
整体 实 力强 劲 、优 势特 色鲜 明的 学科 整体 面貌 。 学科 定位 :世 界 知 名 、 国 内一流
建设 目标 :世 界 一 流 学科 办学特 色 :一 流 的学科 建设 和 一流 的 专业 建设 支撑 一 流 的教 师教 育 ,一流 的 学术研 究和人 才培
养服 务 于首 都的 国家文化 中心 建设 和 高端 人 才 需求
国文化经典 教 育的 当代 实践研 究
( 2) 语 文教 育 :基础语 文教 育研 究、语 文教 师教 育研 究 、汉语 国际教 育研 究
0501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8)
中国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8级研究生开始使用)一、专业学科、学制、学习方式一级学科名称:中国语言文学(代码: 0501 )二级学科名称:文艺学(代码:050101)二级学科名称: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代码:050102)二级学科名称:汉语言文字学(代码:050103)二级学科名称:中国古典文献学(代码:050104)二级学科名称:中国古代文学(代码:050105)二级学科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代码:050106)二级学科名称:比较文学与世界文(代码:050108)学制:3年学习方式:全日制二、本学科情况介绍本学科创办于1958年,1998年开始研究生教育,2010年获一级学科硕士点。
2012年获批广东省一级重点学科。
2008年以来,先后获批广东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文学思想研究中心”、广东省特色文化研究基地“广府文化研究基地”等。
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61人,其中教授22人,有博士学位者57人。
教师中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全国百优博士论文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1人、广东省“特支计划”宣传思想文化领军人才1人、广东省高校“千百十”省级人才4人、广东省特支计划青年文化英才1人、广东省教学名师1人、南粤优秀教师3人。
本学科研究成果突出,近年来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论文8篇,在《文学评论》《中国语文》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36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9项(含重大重点3项),获部省级社科成果奖15项。
本学科现有七个二级学科方向,方向带头人均为学界有影响的专家学者。
本学科既注重继承学术传统,又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尤其在俗文学研究、语言应用与语言服务研究、文学地理学研究、岭南地区文学与文化研究、大众文化研究、经典作家研究等领域,特色鲜明,优势突出。
三、培养目标中国语言文学是以探讨中国语言文学知识构成、历史进程及其规律为要旨的综合性学科,它与哲学、历史学、艺术学、美学、传播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学科、专业名称及代码所属门类: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名称:中国语言文学专业代码:0501【二】培养目标指导思想:依照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对本学科人才的需要,确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坚持“宽口径、厚基础”的原那么,参照国际通行的一级学科培养研究生的经验;兼顾本科、硕士生和博士生之间的衔接,建构“塔型”人才培养体系;遵循教育规律,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因材施教,表达特色;追踪当代学术最新进展,培养具有现代知识结构的复合型人才。
1.具备良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和良好的政治素质与道德品质,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能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服务。
2、具备中国语言文学方面比较扎实的基础理论和比较广博的专业知识;具备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从事中国语言文学及相近学科的教学、科研,以及文化、宣传、新闻、出版、治理等方面的工作。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熟练地运用该门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文献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外语写作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能够熟练地运用计算机。
4.身心健康。
【三】研究方向(一)、文艺学〔050101〕。
〔二〕、语言及应用语言学〔050102〕。
〔三〕、汉语言文字学〔050103〕。
〔四〕、中国古典文献学〔050104〕。
〔五〕、中国古代文学〔050105〕。
〔六〕、中国现当代文学〔050106〕。
【四】学习年限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
其中课程学习要紧集中于前两年。
学生第三学年时间要紧用来撰写学位论文及进行社会实践。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课程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补修课程三大类。
本专业应修满至少30学分。
其中公共必修课为7学分,专业基础理论学位课不低于3门许多于8学分,“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方法论”、“史料学”为各研究方向的学生都必须学习。
方向课至少选2门许多于4学分,选修课不低于9学分,实践课2学分。
中国语言文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模板】
中国语言文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 0501 学科级别:一级一学科简介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涵盖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国古典文献学等六个二级学科。
2005年获得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与外国语学院联合申报“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授权获得成功,在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两个二级学科方向可招收博士研究生。
学科还具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设立了对外汉语教学中心、纪实文学研究中心等。
现有教授10人,副教授1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2人。
目前本学科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课题7项,其中重点课题1项,部省级科研项目26项,近五年获得省部级优秀社科成果奖4项,出版学术专著20部,发表论文350 篇,其中CSSCI 论文106篇。
二、培养目标掌握厚实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理论基础知识,掌握所从事的研究方向上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较强的文学理论分析、综合、思辨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能全面把握中外文学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了解和掌握文学或语言学研究的各种理论和方法,成为能够独立从事文学、文学理论批评或语言学研究与教学,文化教育艺术事业管理、对外文化交流或其他社会行政管理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三主要研究方向四学制与培养方式1.实行弹性学制,学习年限2至4年2.学分要求五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目录说明:1、中国古代文学;2、中国现当代文学;3、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4、文艺学;5、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注:跨学科报考的硕士生根据研究方向补修本学科本科骨干课程2门六必修环节及要求1、学术活动(2学分)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应参加六次以上学术活动,其中本人应进行学术报告1次以上。
每次学术活动要撰写总结报告,注明参加学术活动的时间、地点、报告人、学术报告题目,简述内容并阐明自己对相关问题的学术观点或看法,要求将有关的书面材料交导师签字认可。
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及相关专业
我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及相关专业一、我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概述我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是以我国传统语言文学、现代语言学、文艺学、翻译学等为基础,涉及汉语、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等广泛的学科范畴。
这一学科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和深厚的文学修养,能够对我国传统文学、现代文学以及当代文化进行批评性、创造性思考和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我国语言文学相关专业介绍1. 汉语言文学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学、现代文学、民间文学、汉语语言学等方面的研究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具备深厚的汉语言文学理论基础和扎实的文学写作技能。
2. 外国语言文学专业外国语言文学专业主要以英语、法语、德语、日语等外国语言文学为研究对象,培养学生掌握一门外国语言的专业能力,熟悉该语言国家及地区的文化、文学、艺术、历史等相关知识,形成独立的研究与分析能力。
3. 比较文学专业比较文学专业是一个跨文化、跨学科的综合性专业,其主要任务是对不同文化、不同文学体系之间的异同进行比较研究,培养具备扎实的人文素养和宽广的跨文化视野的专业人才。
4. 文艺学专业文艺学专业主要研究文学艺术的理论、批评和创作,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性、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使其具备研究和批评文艺作品的能力。
5. 翻译专业翻译专业是培养专业的翻译人才,其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一门外语,具备良好的翻译能力,熟悉各种类型的翻译理论和实践技巧,并具备相关专业的知识和素养。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我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及相关专业涵盖了丰富的文化知识和学科内涵,培养学生的广泛知识面和深厚文化功底。
我认为这些专业不仅仅是传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更是与国际接轨的窗口和桥梁。
随着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我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及相关专业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未来将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总结回顾我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及相关专业是一个极具价值和潜力的学科领域,它不仅能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还能够增进文学交流,促进语言文学跨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0501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2)
中国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2级研究生开始使用)一、专业学科、学制、学习方式一级学科名称:中国语言文学(代码: 0501 )二级学科名称: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代码:050102)二级学科名称:汉语言文字学(代码:050103)二级学科名称:中国古典文献学(代码:050104)二级学科名称:中国古代文学(代码:050105)二级学科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代码:050106)二级学科名称: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代码:050108)学制:三年学习方式:全日制二、本学科情况介绍本学科建设时间长,学科基础较好。
中文本科教育自1958年开始,至今已有54年,本学科研究生教育开始于1998年,现有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中国语言文学和戏剧影视学,内含8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戏剧理论与艺术、影视理论与编导)、两个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点:教育硕士学科教学(语文)和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点、一个广东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俗文化研究中心和一个广州市人文历史重点研究基地。
本学科研究方向稳定,特色鲜明,成果丰硕。
一级学科硕士点总方向带头人刘晓明教授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广州市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家,其他方向带头人均为省内有影响的学者专家。
“十一五”期间,本学科先后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广东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三等奖以及广州市政府奖一二三等奖十余项,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史》、《文学遗产》、《语言文字应用》等国内人文社会科学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600多篇,出版专著50多部,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及省部级项目50余项。
三、培养目标中国语言文学是以探讨中国语言文学历史进程及其规律为要旨的综合性学科,它与哲学、政治学、民族学、考古学、社会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学科简介.一级学科简介()学科简况“中国语言文学”即中华民族的语言和文学,指中国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学。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语言文学的研究和教育。
年国务院公布了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及学科专业点,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形成了多层次的研究生教育体系。
()学科内涵中国语言文学的教案和研究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学科以中华民族的语言和文学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注重从跨国、跨语言、跨文化的角度审视中国的语言和文学现象。
既正确把握中国语言文学自身的发展脉络和主要规律,也通过中国语言文学与其他国家、其他民族语言文学的联系和比较,加深对世界各民族语言文学共性和个性的认识。
()学科范围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现设置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研究方向。
这些学科相互联系和渗透,从不同角度考察、整理和研究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学现象,并同相关学科密切联系。
.学科方向简介对外汉语教案是指针对外国人的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案,涉及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和文化学等学科。
该学科旨在通过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案的全过程,揭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和教案的本质特征及学习规律和教案规律,从而制订出对外汉语教案的基本原则和实施方法,并用来指导教案实践,以提高教案效率。
二、培养目标.博士研究生必须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仔细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
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学术道德和严谨的科研作风,具有合作、敬业精神和创新精神,能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贡献力量。
.获得本学科博士学位者,应是具有创新思维的高级专门人才,具备在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或相近学科从事教案和科研工作的能力,也能适应其他相关领域的工作。
学科概况学科优势与特色-湖南大学文学院
中国语言文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 0501 学科级别:一级一学科简介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涵盖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国古典文献学等六个二级学科。
2005年获得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与外国语学院联合申报“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授权获得成功,在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两个二级学科方向可招收博士研究生。
学科还具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设立了对外汉语教学中心、纪实文学研究中心等。
现有教授10人,副教授1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2人。
目前本学科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课题7项,其中重点课题1项,部省级科研项目26项,近五年获得省部级优秀社科成果奖4项,出版学术专著20部,发表论文350 篇,其中CSSCI论文106篇。
二、培养目标掌握厚实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理论基础知识,掌握所从事的研究方向上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较强的文学理论分析、综合、思辨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能全面把握中外文学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了解和掌握文学或语言学研究的各种理论和方法,成为能够独立从事文学、文学理论批评或语言学研究与教学,文化教育艺术事业管理、对外文化交流或其他社会行政管理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三主要研究方向四学制与培养方式1.实行弹性学制,学习年限2至4年2.学分要求五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目录说明:1、中国古代文学;2、中国现当代文学;3、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4、文艺学;5、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注:跨学科报考的硕士生根据研究方向补修本学科本科骨干课程2门六必修环节及要求1、学术活动(2学分)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应参加六次以上学术活动,其中本人应进行学术报告1次以上。
每次学术活动要撰写总结报告,注明参加学术活动的时间、地点、报告人、学术报告题目,简述内容并阐明自己对相关问题的学术观点或看法,要求将有关的书面材料交导师签字认可。
北京大学中文系简介
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的“中国文学门”,成立于1910年,是我国诞生最早的中文系科之一,
至今已有95年历史,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起,就形成了文学、汉语和古典文献三个专业鼎立的基本格局。2002年又
率先设立了应用语言学(中文信息处理)专业(本科),部分面向理科招生。北大中文系是有三级学位授予权的
施的文学理论教材编写工程、明代诗学研究、文艺美学前沿问题研究、文学理论学术史研究、西方文学理论史及当代文
化问题研究等。
(4)汉语言文字学,全国重点学科,教育部重点科研基地依托的主体单位,包括4个方向,曾经拥有罗常培、王力
、魏建功、唐兰、高名凯、岑麒祥、袁家骅、周祖谟、朱德熙等一代名家。现有教师33人,其中博导16人,陆俭明、蒋
50岁以下的教授5人,中青年在不同学科分支上已经形成各自的学术格局。其中先秦方向的特色是侧重文学现象与相关
的社会思想史研究,近年有《儒家经典与文化》(褚斌杰)、《秦汉士史》(于迎春)以及《诗经全注》(褚斌杰)、
《汉赋辞典》(费振刚)等一批厚重的著作;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方向是本学科的“亮点”,有袁行霈、葛晓音、钱志熙
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有4个专业(中国文学、汉语语言学、古典文献学、应用语言学),4个研究所(古典文
献研究所、比较文学和比较文化研究所、语文教育研究所、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2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
基地(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6个全国重点学科,7个博士点、12个硕士点,设有博士后流动
课程40多门。各个研究方向都有一些影响较大的著作,如《文艺学当代形态论》(董学文)、《文学原理》(董学文)
、《马克思主义文论教程》(董学文)、《文学理论学导论》(董学文)、《中国文艺理论百年教程》(董学文等)、
0501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简介
0501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简介一级学科(中文)名称:中国语言文学(英文)名称: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一、学科概况“中国语言文学”即中华民族的语言和文学,指中国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学。
中华民族在商代就有了成熟的文字体系,迄今为止,汉语言文字学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均有辉煌的建树。
中华民族的文学远在文字产生之前就已经出现了口头创作,文字出现后的文学作品更是浩如烟海。
中国历代存世文献十分丰富,对中国文学及文明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语言文学的成就,对中华文明的进步产生了巨大影响,也成为人类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国语言文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对中国和世界文明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语言文学的研究和教育。
从先秦至清代,中国的传统教育就以语言文学为重要内容。
及至清末“西学东渐”后建立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语言和文学也是最早设立的学科。
1981年国务院公布了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及学科专业点,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形成了多层次的研究生教育体系。
二、学科内涵中国语言文学的教学和研究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文化认同,提升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提高各族人民的文化素质,确立中国文化的世界地位和开展国际文化学术交流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所属各研究方向的基本知识、研究方法为教学和研究的主要内容,既植根于中国语言文学的优秀传统,也面向世界语言文学的发展趋势,同时积极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及成果,梳理、分析和研究本学科的基本现象,总结其发展规律。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以中华民族的语言和文学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注重从跨国、跨语言、跨文化的角度审视中国的语言和文学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简介
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设8个二级学科。
我校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特色:以本校中国语言文学学院为主体,汉学院、欧美语言文学研究中心和比较文学研究所共同参与,经过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已形成文学、语言和理论三大基础学科相互促进、良性发展的趋势,特别是在全国中文学科面临困境、力求变革和创新的大背景下,立足中国语言文学基础学科,借力于学校外语优势,进行中外文学比较研究、中西语言对比研究、中西文艺思想和文化交流的研究,这种学科建设的格局和特色在省内和西北地区独树一帜。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方向的特色:
(1)当代法国文学及中法文学比较研究。
该方向以法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为基础,以玛格丽特〃杜拉斯研究为切入口,重点研究法国现当代各文学流派产生的社会、历史、理论根源,以此带动对法国象征主义诗歌、法国现当代小说、法国现当代文艺理论的研究。
学术带头人户思社教授在该方向的研究成果突出,主持省教育厅“杜拉斯及其作品研究”等项目,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玛格丽特〃杜拉斯研究》等专著6部,主编《法国现当代文学史教程》,其成果分获省级社科优秀成果一、二等奖,在该研究领域有较大影响。
(2)当代俄罗斯文学及中俄文学比较研究。
该方向以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为切入口,重点研究现当代俄罗斯文学动态、作家与文学创作、中俄文学互译等。
学术骨干温玉霞教授在该方向的研究成果显著,目前主持有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布尔加科夫创作论》、陕西省欧美文学研究中心项目《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负责教育部《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的子课题《索洛金作品叙事模式研究》、负责国家社科项目《当代外国文学纪事》俄罗斯卷之1999-2000的研究,在当代俄国文学研究界有较大影响。
(3)英美文学及中西诗学比较研究。
该方向以英美文学研究为基础,以中英、中美文学比较为重点,注重文学理论与作家作品研究的结合、中西文化与文学研究的结合。
学术骨干南健翀副教授在该方向的研究成果显著,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专著、编著等四部,在学术界有一定影响。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方向的优势: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作为我校二级学科硕士点(2003年设立)已建设多年,形成了以欧美国别文学为主的研究方向,梯队由户思社教授、温玉霞教授、南健翀副教授、张平教授、王斌博士、吴少华博士、芮小河副教授等7人组成,各成员皆精通外语,有较深厚的欧美文学文本阅读与研究功底,其成果在欧美文学研究、比较文学研究领域有一定影响,在西部地区居领先地位,作用不可替代。
语言学与对比语言学学科方向的特色:
(1)认知语言学与对比语言学研究。
该方向以认知语言学理论研究为基础,以汉英语言对比为研究视角,通过对汉英语言差别的系统分析,揭示现代汉语的特性和本质,为汉语言的现代化应用服务。
学科带头人魏在江教授在该方向的研究成果突出,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著作多部,先后获得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陕西省高校优秀成果三等奖,完成陕西省哲学社科基金项目“英汉语法隐喻对比研究”,目前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语用预设的认知语用研究”。
(2)陕西方言与汉德语言对比研究。
该方向以陕西方言和现代德语的描写为基础,以语言迁移理论为研究视角,通过对陕西方言与德语差别的分析,揭示陕西方言的特性和汉语的本质,为克服语言负向迁移提供依据。
学术骨干晁保通副教授在该方向的研究成果突出,发表论文近20篇,其中《汉德语音位系统比较》被《20世纪汉外语言对比研究》引用,目前主持的省级项目有“德汉语词位系统对比研究”。
(3)普遍语法与对比语言学研究。
该方向以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为基础,以普遍语法理论为研究视角,通过对汉英语法差别的分析,揭示现代汉语的特性和本质,为汉语言教学服务。
学术骨干裴雨来博士在该方向的研究成果显著,发表论文10余篇。
语言学与对比语言学学科方向的优势:
本学科方向以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为平台,借助学校多语种的语境优势,进行中西语言对比研
究,梯队成员皆谙熟当代语言理论,汉语功底扎实,又精通外语,有利于中西语言对比、互补研究。
梯队由魏在江教授、晁保通副教授、裴雨来博士、孙毅博士、黄立波博士、温仁百教授(博士)、浮根成副教授、沈兰副教授等8人组成。
成员多数是博士,学缘、学历、职称、年龄等结构合理,可以保证本学科持续发展。
西方文艺理论学科方向的特色:
(1)德国早期浪漫主义美学研究。
该方向以德国美学研究为基础,系统梳理德国早期浪漫主义文艺理论的思想资源。
学术带头人聂军教授在该方向成果突出,先后在《外国文学评论》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译著、编著等多部,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方美学史》(2001-0182ZX046)“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美学思潮”一章的撰写,分别获得陕西省第七、八、九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三等奖;在国内西方文论界有较大影响。
(2)西方存在主义和唯美主义文论研究。
该方向以20世纪西方文艺理论研究为基础,以存在主义与唯美主义文论为分析对象,借助文论重读与作品细读的方式,致力于从审美现代性角度入手解析西方文化的核心论题。
学术骨干王洪琛博士在该方向成果显著,近年在《外国文学研究》、《国外文学》、《文艺争鸣》等期刊发表论文近20篇,在学界有一定的影响。
(3)西方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文论研究。
该方向以美国文论家詹姆逊研究为基础,通过对西方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文论的系统探究,来揭示当代社会的特征、规律与内涵,从而为中国文论建设服务。
学术骨干苏仲乐副教授在该方向成果显著,先后主持《詹姆逊文学的文化阐释理论研究》、《康德词典》(翻译)等科研项目,在《外国文学》等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在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西方文艺理论学科方向的优势:
本学科方向以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欧美语言文学研究中心”为平台,以二十世纪西方文艺理论为核心,进行文艺学方向的研究。
梯队由聂军教授、苏仲乐副教授、王洪琛博士、郑燕副教授(在读博士)、赵周宽(在读博士)、张勤宝(在读博士)6人组成。
各成员多数是博士,皆精通英语、德语,能够直接阅读并翻译西方文艺理论经典文本,其学术成果在
陕西乃至西北具有领先地位,尤其是在原始文本研究方面的成就不容忽视。
中国文学理论与批评学科方向的特色:
(1)中国当代主流文学与批评研究。
市场经济带来多元文化的并生,主流文学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坚守文学的精神家园,是本学科方向研究的主要问题。
学术带头人张保宁教授一直致力于关注当下文坛动向,倡导主流文学和健康文化,对媚俗文学、玩文学、身体写作等当代文学话题进行研究与批评,主持“新时期文学观念研究”等项目,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国家级报刊发表《文艺学要有中国立场》、《文学的发展需健康心态》、《文学需要理想主义》等系列文章,在批评界引起较大反响,先后获得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
(2)当代新诗创作与诗歌评论研究。
该方向吸收现代诗歌理论新思想,以新诗创作与诗歌评论为指向、以引领大众诗歌创作为目的,进行诗歌评论和批评。
学术骨干伊沙副教授是著名诗人,其长期的诗歌创作和诗歌批评写作为本学科的研究增添了丰富的文学实践内涵,著有《十诗人批判书》、诗歌批评随笔《一个都不放过》、《无知者无耻》等多部,其诗歌主张在当代诗坛有较大影响。
(3)文学批评史与形式研究。
该方向以个案分析为手段、梳理传统文学理论和创新文学观念为目的。
学术骨干王敏博士致力于该方向的研究,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著作编写体例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的“形式”概念》等论文10余篇,在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国文学理论与批评学科方向优势:
本学科方向立足于对当下文坛现状的热切关注,注重吸纳鲜活的文学经验,既有理论探讨,又有批评实践,研究成果皆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不仅体现了文学创作的人间情怀,也凸显了文学批评的当代色彩。
梯队成员由张保宁教授、伊沙副教授、王敏博士、张丽娜副教授、乔光明副教授、张喜荣副教授、田莹硕士等7人组成,可以保证本学科方向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