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层自组装膜的应用进展

合集下载

自组装单分子膜技术及金属腐蚀与防护

自组装单分子膜技术及金属腐蚀与防护
解释缓蚀机理需要了解缓蚀剂在金属表面的微观吸附状态如分子的取向和排列方式等但运用常规的涂层方法直接获取分子取向和排列特征非常困难可以借ams模型来解释缓蚀剂作用机21可以通过一些现代分析测试仪器对sams进行表征xpsftirst分子层排列致密结构有序可以阻止介质中的水分子氧原子向金属表面的迁移和传输即能很好地抑制基底金属的氧化还原过程保护基底金属免遭腐蚀
第 19 卷 2004 年URNAL
OF
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SHANDONG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Vol. 19 ENGINEERING Sept.
No. 3 2004
文章编号 :1003 - 5990 (2004) 03 - 0086 - 04
有机硅烷类 SAMs 主要是有机氯硅烷 、烷氧基 硅烷 、烷氨基硅烷在基底上形成 ,基底要求具有羟基 化的表面 ,有机硅烷在界面生成二维网状聚硅烷 ,聚 硅烷以 Si —O 键于表面连接 ,能形成这种 SAMs 的基 底 有 SiO2 、Al2O3 、石 英 、云 母 、ZnSe 、GeO2 和 Au 等[17] 。以 有 机 硅 烷 为 例 , 其 组 装 机 理 为[18] : 头 基 SiCl3 吸收溶液中或固体表面上的水发生水解 ,生成 硅醇基 Si (OH) 3 ,然后与基底表面 —OH 以 Si —O — Si 共价键结合 ,单分子膜中分子之间也以 Si —O —Si 聚硅氧烷链聚合 ,形成网状结构 。
收稿日期 :2004 - 03 - 01 作者简介 :马洪芳 (1968 - ) ,女 ,山东滨州人 ,山东建筑工程学院机电系讲师 ,在读博士 ,主要从事纳米材料的合成 、表征 ,自组装技术及金
属腐蚀与防护的科研及教学工作.

自组装制备纳米材料的研究现状

自组装制备纳米材料的研究现状

自组装制备纳米材料的研究现状摘要文章综述了纳米材料各种制备方法,提出了应用自组装技术制备纳米材料。

评述了其在制备纳米材料时的机理、优缺点。

综述了纳米材抖的各种制备方法,提出了应用自组装技术制备纳米材料。

并对国内外应用自组装技术制备纳米材料(如纳米团簇、纳米管、纳米膜等)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关键字:纳米材料自组装纳米团簇纳米薄膜前言纳米材料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全新结构的材料,它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使它在磁学、电学、光学、催化以及化学传感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自组装技术从纳米材料出现开始就一直应用于纳米材料的制备,只不过当时没有明确地将其作为一种方法提出。

到目前为止,自组装技术已能用来制备纳米结构材料,如纳米团簇、纳米管、纳米环、纳米线、多孔纳米材料、功能化纳米材料、功能化纳米级膜及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

纳米科学生命科学技术、信息科学技术和纳米科学技术是本世纪科技发展的主流方向。

纳米科学技术是在纳米空间对原子、分子及其他类型物质的运动与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同时在纳米尺度范围内对原子、分子等物质结构单元进行操纵、加工的一个新兴科学领域。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Richmd P.Feynman在1959年l2月指出”There is a plenty of room at the bottom”,并预言,如果人类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安排一个个原子,将得到具有独特性质的物质。

1981年G.Binning教授和H.Rohrer 博士发明了扫描隧道显微镜(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y,STM),使人类首次能够直接观察原子,并能通过STM对原子、分子进行操纵。

1990年7月,在美国巴尔的摩召开了第一届国际纳米科学技术学术会议,这标志着纳米科学技术作为一个新兴的领域正式形成,纳米材料学成为材料科学的一个新分支。

2000年7月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宣布实施纳米技术创新工程,并将纳米计划视为下一次工业革命的核心。

自组装润滑膜体系的研究进展

自组装润滑膜体系的研究进展
有 序 的 自组装 膜 , 所 以在工 业 和生 活 中具有 广 泛
有机硅烷衍生物类 自组装润滑膜的形成主 要是依靠有机硅烷一端的官能团发生水解 , 形成 的一 S i O H与基底物羟基产生化学吸附。 此类 自 组 装体系的基底有 S i O 、 石英、 云母等 。
聚合 物 刷 是 指 聚合 物链 的 一 端 以共 价键 形
第3 1 卷第 2 期
2 0 1 3 年 6月
胶体与聚合物
Ch i n e s e J o u na r l o f C o l l o i d& P o l y me r
V0 l - 3 1 No . 2 J u n .2 0 1 3
d o i : 1 0 . 3 9 6 9 8 . i s s n . 1 0 0 9 - 1 8 1 5 . 2 0 1 3 . 0 2 . 0 1 1
溴代酰胺 引发剂 的表 面接枝 甲基丙烯酸 甲酯的 聚合物刷。
2 影响润滑膜 自组装行为的主要因素
2 . 1 基底 表面 的性 质
基底表 面的性质和化学组成对 自组装润滑
收稿 日期 : 2 0 1 2 . 1 1 - 1 6
有机硫化 物类 自组装润 滑体 系是 目前 研究
与 聚 合
到是指具有活性端基 的聚合物通过物理吸附或 化学键合作用 “ 接枝到” 固体 表面形成聚合物刷
1 常见 自组装润滑体 系
常见 的自组装 润滑膜有 脂肪酸在金属及金
属氧 化物 表 面强 吸附形 成 的 自组 装 润滑 膜 、 有 机
润滑膜。K o u t s o s 等 利用阴离子聚合反应合成

较多且较成熟的一种体系 , 通过 自组装过程形成

自组装单分子膜的制备及其在电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自组装单分子膜的制备及其在电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子与金 表 面的 自组装是 目前研究 最广 泛 、 彻底 的 自组装体 系 ( 1 。Whts e 研究小 组在 自组 装膜 最 图 ) i is ed
研 究方 面做 了系 统 、 创性 的工作 _ 开 8 驯。一 般 而言 , 自组 装 单分 子 膜 ( A ) S Ms 具有 以下 主要 特征 : 1 ( )原
(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生物 与化学 系 甘肃成县 72 0 ) 4 50
摘要
综 述 了 自组 装 修 饰 电极 在 电分 析 化 学 中 的应 用 。
关键词 自组装单
随着科 学技 术 的发 展 , 对材料 的研 究正 致 力 于采 用 “自下 而上 ” 的构 筑 方式 来 代 替传 统 的 “自上 而
1 自组 装膜研 究 现状及 特点
自组装单 分 子膜 ( A ) S Ms 是近 2 0年来 发 展起 来 的一 种新 型 有机 超 薄膜 。14 9 6年 ,i a _ 最早 将 Zs n2 m 表 面活性 剂分 子利 用 自组装 吸 附在 金属 电极 表 面 。 成单 分 子层 。但 是这 一 开 创性 的工作 当时 并没 有 形 引起人 们 的注意 。直 到 18 9 3年 , uz N zo和 Alrl 利用 烷 基硫 醇 将 二硫 化 物从 稀 溶 液 吸 附在 金 电极 上 l a3 a 后, 在金 属 表面 的 自组 装研 究才 引起人 们广 泛关 注 。各 种类 型 的 自组装 体 系 也 随之 出 现 , 硫 醇盐 、 如 硫
下” 的微 加工 技术 , 子 自组 装正 是 适应 这 样 一 种趋 势 而产 生 的新 技术 。分子 自组 装 的最 基 本 层 次是 分 以有机 分 子为基 本模 块单 元 ( uligbok ) 。在生 命 体 系 中 , 量 复杂 、 有 生物 学 功 能 的超 分 子 b i n lc s 的 d 大 具

纳米材料的自组装研究进展_刘欢

纳米材料的自组装研究进展_刘欢

!!!"!"!!!"!"综述收稿日期:2006-02-21。

收修改稿日期:2006-03-1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90306011,20341003)。

*通讯联系人。

E-mail:jianglei@iccas.ac.cn第一作者:刘欢,女,29岁,博士;研究方向:无机纳米材料。

纳米材料的自组装研究进展刘欢1翟锦2江雷*,2,1(1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北京100080)(2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北京100080)摘要:本文主要评述了近年来纳米材料自组装的研究进展,即对以纳米材料(包括零维的纳米粒子和一维的纳米管/线)为单元而开展的自组装方面的工作进行了介绍。

将纳米材料自组装为各种尺度的有序结构会产生更优异的整体的协同性质,这对于以纳米材料为基础而构筑的微纳米器件有着重要的意义。

由于目前纳米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零维和一维体系,因此,本文分别就此两种体系的自组装行为进行了评述。

具体内容包括:单分子层薄膜修饰的无机纳米粒子的自组装、大分子修饰的无机纳米粒子的自组装、未被修饰的无机纳米粒子的自组装;表面张力及毛细管力诱导的一维纳米材料的自组装、模板诱导的一维纳米材料的自组装、静电力诱导的一维纳米材料的自组装。

关键词:自组装;纳米粒子;纳米线;纳米管;图案化表面中图分类号:O61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861(2006)04-0585-13TheResearchProgressinSelf-AssemblyofNano-MaterialsLIUHuan1ZHAIJin2JIANGLei*,2,1(1NationalCenterforNanoscienceandTechnology,Beijing100080)(2InstituteofChemistry,ChineseAcademyofSciences,Beijing100080)Abstract:Onthebasisofintroductionoftherecentprogressinself-assemblyofnano-materialsfromourresearchgroup,areviewhasbeenmainlygiventotheself-assemblyofnano-materials,includingnanoparticlesandnanowires/tubes,intomulti-scaleregularpatternedstructures.Suchself-assemblystrategyhasparamountimpor-tanceforthepracticalapplicationofnano-materials-basedequipments.Theconcretecontentsmainlyinclude:self-assemblyofinorganicnanoparticlesfunctionalizedbyself-assembledmonolayer(SAM),self-assemblyofinor-ganicnanoparticlesfunctionalizedbymacro-molecular,self-assemblyofnakedinorganicnanoparticles;template-inducedself-assemblyofone-dimensionalnanomaterials,surfacetensionandcapillaryforceinducedself-assem-blyofone-dimensionalnanomaterials,electrostaticforceinducedself-assemblyofone-dimensionalnanomaterials.Keywords:self-assembly;nano-particle;nanowires;nanotubes;patternedsurface所谓自组装,是指基本结构单元(分子,纳米材料,微米或更大尺度的物质)自发形成有序结构的一种技术[1]。

自组装单分子层技术的应用研究进展

自组装单分子层技术的应用研究进展

科技研究农家参谋-179-NONG JIA CAN MOU自组装单分子层技术的应用研究进展沙赟颖 李岩 胡婧 张玉莹(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泰州市骨组织工程技术中心,江苏泰州,225300)【摘 要】本篇综述着重介绍基于金-硫醇反应的自组装单分子层(SAMS)技术在修饰材料表面中的应用,主要阐明金-硫醇自组装单分子层的基本原理、运用金-硫醇自组装单分子层研究蛋白吸附、生物识别、细胞粘附以及制备图案化和动力学表面等方面的进展。

【关键词】自组装单分子层;研究进展细胞粘附和铺展是绝大多数细胞生存、增殖及发挥功能的先决条件,粘附、铺展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细胞的后续行为。

在正常的组织中,细胞的粘附表面是由胞外基质(ECM)构成的,ECM 是多种蛋白组装成的一种不溶性支架,这些蛋白包括纤连蛋白、层粘连蛋白、胶原以及其他的一些起连接作用的蛋白,它们在一个广阔的空间内形成对细胞的生物化学和生物力学刺激,诱导细胞行为的发生。

近些年来,利用经过物理或化学修饰的基底材料在体外模拟体内细胞微环境,研究细胞-基质相互作用的报道屡见不鲜。

然而,控制吸附在材料表面的蛋白活性与取向,即利用基底材料模拟胞外基质环境还存在或多或少的困难。

同时,也正是这些困难的存在,激励仿生材料的科研工作者在这个领域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很多有意义的成果,创造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备基底材料的方法,如多聚体材料、分子化学材料等。

在现有的修饰材料表面的技术当中,金-硫醇自组装单分子层无疑是应用最广泛、模拟人体微环境最好的一种方法,它可以很好的控制界面结构和性质。

该分子层是由长链烷基硫醇X-(CH 2)n -SH 吸附在金表面形成的单层膜,是新近发展起来的适合于用来研究细胞-基质相互作用的有机表面。

它不同于其他非共价驱动的自组装模式,含硫化合物在金表面的自组装成膜是通过极性共价键形成的,Au-S 键极易自发形成并释放热量。

硫醇、硫醚或二硫醚衍生物中的S 原子与Au 表面的强烈相互作用遵循软硬酸碱作用原理,形成Au-S 键,使得硫化合物在金表面形成的自组单分子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致密性和有序性。

层层自组装法制备超疏水表面的研究进展

层层自组装法制备超疏水表面的研究进展

山 东 化 工 收稿日期:2020-04-22作者简介:代学玉(1984—),女,甘肃永登人,讲师,研究方向:表面功能材料。

层层自组装法制备超疏水表面的研究进展代学玉,于娇娇,汪永丽(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石油化学工程学院,甘肃兰州 730060)摘要:近年来,超疏水表面因在生产、生活中具有重要的用途而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对层层自组装法制备超疏水表面的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关键词:超疏水;层层自组装法;微纳米结构中图分类号:O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21X(2020)12-0044-02ResearchProgressonthePreparationofSuperhydrophobicSurfacesbyLayer-by-layerSelf-assemblyMethodDaiXueyu,YuJiaojiao,WangYongli(LanzhouPetrochemicalCollegeofVocationalTechnology,Lanzhou 730060,China)Abstract:Inrecentyears,superhydrophobicsurfaceshaveattractedextensiveattentionfromresearchersduetotheirimportantapplicationsinproductionandlife.Thisarticlewillintroducetheresearchprogressofsuperhydrophobicsurfacespreparedbylayer-by-layerself-assemblymethod.Keywords:superhydrophobicity;layer-by-layerself-assemblymethod;micro-nanostructure 润湿性是液体对固体表面的一个重要界面现象,主要取决于固体表面的化学组成和表面粗糙度[1-2]。

分子自组装原理及应用

分子自组装原理及应用

分子自组装原理及应用【摘要】分子自组装在生物工程技术上的建模、分子器件、表面工程以及纳米科技领域已经有很广泛的应用。

在未来的几十年中,分子自组装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将会在新技术领域产生巨大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介绍了分子自组装技术的定义、基本原理、分类、影响因素、表征手段等,并阐述了分子自组装技术目前的研究进展,展望了分子自组装技术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分子自组装;自组装膜1前言分子自组装是分子与分子在一定条件下,依赖非共价键分子间作用力自发连接成结构稳定的分子聚集体的过程[1]。

通过分子自组装我们可以得到具有新奇的光、电、催化等功能和特性的自组装材料,特别是现在正在得到广泛关注的自组装膜材料在非线性光学器件、化学生物传感器、信息存储材料以及生物大分子合成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受到研究者广泛的重视和研究。

2分子自组装的原理及特点分子自组装的原理是利用分子与分子或分子中某一片段与另一片段之间的分子识别,相互通过非共价作用形成具有特定排列顺序的分子聚合体[2]。

分子自发地通过无数非共价键的弱相互作用力的协同作用是发生自组装的关键。

这里的“弱相互作用力”指的是氢键、范德华力、静电力、疏水作用力、ππ堆积作用、阳离子π吸附作用等。

非共价键的弱相互作用力维持自组装体系的结构稳定性和完整性[3]。

并不是所有分子都能够发生自组装过程,它的产生需要两个条件[4]:自组装的动力以及导向作用。

自组装的动力指分子间的弱相互作用力的协同作用,它为分子自组装提供能量。

自组装的导向作用指的是分子在空间的互补性,也就是说要使分子自组装发生就必须在空间的尺寸和方向上达到分子重排要求。

自组装膜的制备及应用是目前自组装领域研究的主要方向。

自组装膜按其成膜机理分为自组装单层膜(Self- assembled monolayers , SAMs和逐层自组装膜(Layer -by – layer self-assembled membrane)。

不同化学基团的SAMs对细胞生物学行为影响的研究进展

不同化学基团的SAMs对细胞生物学行为影响的研究进展

不同化学基团的SAMs对细胞生物学行为影响的研究进展自组装单分子膜(SAMs)是一种通过固一液界面间的化学吸附或化学反应,在基片上形成化学键连接的、取向紧密排列的有序分子组织单层膜。

通过自组装技术将化学基团沉积于基片表面,可形成各种带有单一基团的SAMs。

基于SAMs 构建微环境,了解携带不同化学基团的SAMs对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将为开展微环境与细胞之间关系的研究提供一种新模式。

标签:自组装单分子膜;化学基团;细胞生物学行为;蛋白吸附细胞微环境是一个由细胞、细胞外基质、基质细胞、细胞因子、免疫细胞等共同构成的局部病理环境。

在这个微环境中,细胞相互接触、细胞因子相互作用,各成分之间发生着极其精细而复杂的信息交换与传递。

细胞的形态及生物学行为,甚至细胞的分化均会受到细胞外基质的化学构成影响。

化学官能团对细胞在其表面的黏附、迁移、增殖和分化等体外生物学行为,对分子构象及相互之间的作用均可产生影响,可能在细胞间信息传递起一定的作用。

因此,研究微环境中的各种化学基团对细胞体外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对理解微环境与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有重要意义。

1 自组装单分子膜1.1 自组装单分子膜的研究进展SAMs是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有机超薄膜,是通过分子间及其与基体材料间的物理化学作用,使有机功能分子吸附于基底表面而形成的一种排列规则的界面分子组装体系。

1980年Sagiv发现正十八烷基三氯硅烷分子(OTSC18H37SiCl3)在玻璃表面形成一层有序排列的单分子膜,报道了第1个真正的自组装单分子层。

1983年Nuzzo等成功地通过化学吸附作用制备了有机硫化物分子的有序膜,使对SAMs的研究逐渐发展,成为近年来最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在工程材料、生物材料和基础研究等方面备受关注。

自组装单层膜是通过固/液或气/固界面间的化学吸附作用形成的单分子膜,它具备以下特点:①原位自发形成、热力学稳定。

②覆盖层表面均匀一致。

③高密度堆积、低缺陷。

二氧化硅表面自组装单分子膜的性质、制备及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

二氧化硅表面自组装单分子膜的性质、制备及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

硅/二氧化硅表面自组装单分子膜的性质、制备及应
用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自组装单分子膜(self-assembled monolayers, SAMs)是指由分子
自发地在固体表面形成的一层单分子厚度的有序单层,具有良好的表面
化学与物理学性质,因此在油墨、涂料、传感器和纳米器件等领域有着
广泛的应用。

硅/二氧化硅表面自组装单分子膜的研究,对于硅基纳米器件、光刻、抗腐蚀涂料等领域有一定的重要性。

二、研究内容
本研究将以硅/二氧化硅表面为实验对象,主要研究以下内容:
1. 自组装单分子膜的制备方法:包括溶液法、气相法等,并比较各
种制备方法的优缺点。

2. 自组装单分子膜的表征方法:包括循环伏安法、红外光谱法、原
子力显微镜等表征手段,探究其表面化学、物理学性质。

3. 自组装单分子膜的应用研究:深入探究其在硅基纳米器件、光刻、抗腐蚀涂料等领域的应用,并比较各种应用方式的效果。

三、研究意义
本研究将从制备、表征以及应用等多个方面对硅/二氧化硅表面的自组装单分子膜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拓展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提高其
制备及表征的效率与精度,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同时也有助于
推动自组装单分子膜及其应用研究的发展。

高分子材料的界面自组装及其性能研究

高分子材料的界面自组装及其性能研究

高分子材料的界面自组装及其性能研究高分子材料是当今科技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应用涵盖了许多领域,包括医学治疗、电子器件、新能源等,而其界面自组装技术也是其成为优秀材料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介绍高分子材料的界面自组装技术及其性能研究的最新进展。

一、高分子材料的界面自组装技术高分子材料的界面自组装是指在固体表面或固体/液体界面上,通过高分子的自组装过程形成一定的薄膜结构,具有单层或多层的结构。

该技术可以通过镀覆、离子吸附、共价键接等方式实现高分子的自组装,其中最常见的是离子吸附法。

离子吸附法将带电的高分子吸附在金属、氧化物或聚合物等带有异性离子的表面,使其形成特定厚度和形状的自组装薄膜。

二、高分子材料的界面自组装性能研究高分子材料的界面自组装技术可以通过控制高分子薄膜的组成、厚度和结构来改变其性能。

近年来,研究人员在高分子材料的界面自组装性能方面开展了许多研究工作。

下面将分别从光电性、电学性和化学吸附性三个方面介绍高分子材料的界面自组装性能研究的进展。

1. 光电性高分子材料的界面自组装膜在光电器件的应用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研究人员通过控制高分子材料的自组装膜阴离子的类型或浓度,可以改变其吸收、荧光和电荷转移等光电性能。

例如,聚苯胺-聚乙烯亚胺(PANI-PVP)复合膜的界面自组装膜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吸收能力,可用于敏感的光学传感器。

2. 电学性高分子材料的界面自组装膜在带电场中具有电学性能,其电学性能主要与高分子膜的厚度、结构和配方有关。

控制高分子自组装膜的良好厚度可以大大改善薄膜的电性能。

例如,聚苯胺自组装膜可以增强金属电极的电导率和稳定性,提高晶体管的性能。

3. 化学吸附性高分子材料的界面自组装膜的化学吸附性能是指其对水、有机物和金属离子等物质的吸附能力。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改变界面自组装膜中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成分来改变其化学吸附性能。

例如,聚乙烯亚胺(PVP)自组装膜具有选择性吸附特定金属离子的能力,可以用于纯化金属离子。

超分子自组装体研究进展

超分子自组装体研究进展

超分子自组装体研究进展自组装是一种基本的自然现象,这种现象可以导致分子和物质自发地组装成特定的结构,这些结构在某些情况下能够表现出与它们的组分不同的性质。

在超分子化学领域,自组装现象被广泛研究,因为它对材料科学、能源技术等领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介绍超分子自组装体研究的最新进展。

1. 超分子自组装体的概念超分子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子通过非共价键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自组装体。

这些相互作用可以包括疏水性相互作用、氢键、范德华力和离子键等等。

其中最常见的是疏水性相互作用和氢键。

超分子自组装体具有非常重要的性质,例如高度可控性、可重复性、可预见性、选择性和可逆性等。

2. 超分子自组装体的分类超分子自组装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单一分子组成的自组装体,如高分子聚合物和脂肪酸。

另一类是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子组成的自组装体,如自组装单层膜、自组装微胶束、自组装纳米粒子和自组装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等。

3. 超分子自组装体的应用超分子自组装体在材料科学、生物医药、化学传感器、能源技术等众多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例如,自组装单层膜被广泛应用于表面修饰、涂料和涂层等领域。

自组装微胶束则被广泛应用于药物传递和表面科学等领域。

自组装纳米粒子则被广泛应用于纳米材料、可控释放和烟雾控制等领域。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则被广泛应用于气体分离、催化和传感器等领域。

4. 超分子自组装体的研究进展近年来,超分子自组装体研究取得了很多进展。

例如,一个被称为“志留温差法”的新方法被开发出来,可以通过控制溶液温度来实现自组装纳米粒子的精确控制。

这项技术具有高度选择性和可重复性,并且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大量的纳米颗粒。

另外,一项名为“超分子多相催化”的新技术已经被开发出来,可以用于制备高性能多孔催化剂。

此外,新的自组装单层膜和自组装微胶束也被发现,并被应用于具有高精度的分子影像和先进的荧光传感器等领域。

总之,超分子自组装体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科学研究领域,具有很多潜在的应用。

层层自组装技术制备功能性薄膜及其应用研究

层层自组装技术制备功能性薄膜及其应用研究

层层自组装技术制备功能性薄膜及其应用研究近年来,层层自组装技术在制备功能性薄膜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成为了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

层层自组装技术通过将离子、分子或聚合物层层沉积在基板上,形成不同的界面,进而制备出具有特定功能的薄膜。

本文将着重探讨层层自组装技术在功能性薄膜制备及其应用方面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层层自组装技术的基本原理层层自组装技术是指将带电离子、分子或聚合物层层沉积在基板上,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和化学键作用形成多层薄膜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具有许多优点,如制备过程简单、适用性广、制备材料种类多样等,已成为功能性薄膜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

层层自组装技术的基本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①基板表面修饰;②离子吸附;③层间交联或化学键形成;④洗涤和干燥等。

层层自组装技术可根据不同的要求,调整各个步骤,制备出具有不同功能的薄膜。

二、层层自组装技术在抗腐蚀领域的应用研究层层自组装技术在抗腐蚀领域的应用研究是目前较为成熟的领域之一。

通过将含氮、含硫或其他活性基团的有机分子沉积在基板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薄膜。

这些有机分子能够与金属基体发生反应,形成较为稳定的化学键,从而保护金属基体免受腐蚀。

与传统的化学反应形成的薄膜相比,层层自组装形成的保护薄膜具有更高效、更均匀、更可控的优点。

研究表明,通过层层自组装技术制备的抗腐蚀薄膜,能够显著提高钢铁、铝合金等材料的耐腐蚀性能,极大地扩展了材料的使用寿命和应用范围。

三、层层自组装技术在光电领域的应用研究层层自组装技术在光电领域的应用研究近年来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进展。

通过多层沉积,形成具有特定光学和电学特性的微纳结构薄膜。

这些薄膜可广泛应用于光电器件制备和传感器技术等领域。

例如,通过层层自组装技术,制备出具有不同通量和选择性的多孔膜。

这些多孔膜可应用于纳滤和气体分离等领域。

此外,层层自组装技术还可用于制备柔性电子器件等。

近期研究表明,通过层层自组装技术制备出的柔性透明电极,具有优良的导电性能和较高的光透过率,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自组装单层膜技术制备纳米晶态薄膜的研究

自组装单层膜技术制备纳米晶态薄膜的研究

的调制 是 随着 无机 相 的生 长 一 直不断 的进行 的 ,而利 用 S AMs 技术只能实现在 界面处 的诱导作用 ,随着无机相的生 长 ,A 的作用不断变弱 ,直至不 能再起到任何作用。表 1 S Ms
列出了 S Ms A 技术与生物矿化的主要异同点。
物 的形成起了模板作用 , 使无机 矿物具有一定的形状 、 尺寸 、 由于 S Ms A 是有机分子在溶液 中( 或者有机分子蒸汽) 自 取 向和结构。生物矿化可分为 四个阶段 : ) ( 有机 大分子预组 发 通过化学键 牢固地吸 附在固体基 底上所 形成的超薄有 机 1 织, 在矿物沉积前构造 一个有组织的反应 环境 , 该环境决定 了 膜, 因此它具有原位 自 发形成、 成键高度有序排列、 缺陷少、 结 无机物成核 的位 置 ; ) ( 界面分子 识别 , 已形成 的有机大分 合力强 、 “ 晶态 ” 2 在 呈 结 等特点。 其主要体系 ( 有机物 , 基底物) 包
收稿 日 :000.0 期 21- 5 1 一 基金项 目: 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项 目( 编号 : 0 7 0 5编号 : 0 7 07 5625 ; 5 82 7 )
通讯联系人 : 谈国强, — ntn q u t d .a E ma : g @s s. uc a e
21 0 0年 第 5期
自组装 单层膜 技术 制备 纳米 晶态 薄膜 的研 究
谈 国强 程 蕾 王 艳
( 陕西科技 大 学材料 科 学与工程 学院 , 西安 :101 702 )
摘 要 自组装单层膜(A ) 术是制备纳米尺寸超薄膜材料的一种极具应 用前景的新型 高效 、 s Ms技 环境友好的绿 色制膜技术。本
中国 陶 瓷 工业 21 0 0年 1 0月 第 1 7卷 第 5期

自组装膜技术及应用研究进展

自组装膜技术及应用研究进展

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 0 2 ; 10 ) 河北省高校 百名优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 ( P C 2 ) 河北省 C R 00 ; 教育 厅 科 学 研 究 计 划 ( 20 16 ; 皇 岛 市 科 学 技 术 研 究 与 发 展 计 划 (0 0 1 0 ) 燕 山大 学 博 士基 Z094 ) 秦 2 10 A1 1 ;
Ap lc to s a c o r s p i a i n Re e r h Pr g e s
XI G Yu n y a I i e g , ,Z U Jn —i HOU J a IXu h i N a —u n ,JAO T — n f HO igxn ,Z u n ,L — u ( . b i e aoa r o p l d C e ir ,C l g f n i n e t n h m cl nier g 1 Hee K yL brt y fA pi h m s o e t y o eeo vr m n l dC e ia E g ei , l E o aa n n
用 。对相 关研 究领域 的杰 出研 究成 果进行 分析 , 为更 加深入 探 索和研 究 自组 装膜技 术提 供 了有 用
的参考信 息 。


词: 自组装 ;自组 装膜 ;纳 米薄膜 ; 面修 饰 表
文献标识 码 : A
中图分类 号 : 6 7 0 4
S l- s e b y Fi c n l g n t ef a s m l l Te h o o y a d is m
Y nhnU i r t, i u nd o0 6 0 , hn ; .tt K yL brtr o o dL bi t n L nh u a sa nv sy Qn ag a 6 0 4 C ia 2 Sae e a oa y f l u r a o , azo ei h o Si ci

真空中自组装单分子膜的制备及其应用

真空中自组装单分子膜的制备及其应用

真空中自组装单分子膜的制备及其应用随着人们对超材料的需求日益增加,研究人员开始关注自组装单分子膜的制备及其应用。

而在利用自组装单分子膜来制备超材料时,真空中自组装单分子膜的制备已经成为热门研究方向之一。

1. 自组装单分子膜自组装单分子膜相对于传统薄膜有着独特的优势,包括几何结构和分子排列的显着控制、可靠性高、无缺陷、功能数量化等。

自组装单分子膜能够在纳米尺度上精确控制分子排列,形成有序的超分子结构,这使得自组装单分子膜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例如,自组装单分子膜可用于制备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电化学传感器、太阳电池、液晶显示屏、生物传感器等。

2. 真空中自组装单分子膜的制备真空中自组装单分子膜制备是一种新兴的方法,其原理是在真空环境下使用分子束外延法(MBE)或旋转蒸发法(ROT)等技术将有机分子从固体源物理地蒸发到待覆盖的表面上。

自组装单分子膜制备过程中,分子被吸附到表面后进行扩散,随后分子会在表面上自行重组成为单分子膜。

2.1 分子束外延法分子束外延法是一种可以在真空下精确摆放有机分子的技术。

在该方法中,有机分子被蒸发成为分子束,并通过以特定速率在样品表面移动来形成单分子膜,并形成有序的超分子结构。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有定向地对分子进行操纵,并控制分子的厚度和宽度,因此能够制备出高质量的单分子膜。

2.2 旋转蒸发法旋转蒸发法是另一种在真空环境中制备自组装单分子膜的方法。

该方法将有机分子固态蒸发成出原子、分子、离子或原位组合所得的脱附物基础上制备单分子膜。

该方法可以实现大面积的自组装单分子膜制备,同时控制分子的扩散和排布。

3. 应用真空中自组装单分子膜制备虽然比传统的制备方法更为困难,但其应用却非常广泛。

下面将介绍几个典型的应用例子。

3.1 太阳电池自组装单分子膜在太阳电池领域的重要性不断提升。

在太阳电池效率的提高中,界面性质——即电池的阳极和阴极之间的结合部分——显得极为重要。

当阳极和阴极之间的距离很小时,自组装单分子膜能够在界面上产生分子与金属的耦合,随后减少电池中的能量损失。

自组装单分子膜的结构及其自组装机理

自组装单分子膜的结构及其自组装机理

自组装单分子膜的结构及其自组装机理一、本文概述Overview of this article本文旨在全面而深入地探讨自组装单分子膜(Self-Assembled Monolayers, SAMs)的结构及其自组装机理。

自组装单分子膜作为一种重要的纳米材料,在表面科学、材料科学、生物学以及电子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其独特的自组装特性使得单分子膜在纳米尺度上具有精确控制表面性质的能力,从而为实现高性能纳米器件的制造提供了可能。

This article aims to comprehensively and deeply explore the structure and self-assembly mechanism of Self Assembled Monolayers (SAMs). Self assembling monolayers, as an important nanomaterial, have broad application prospects in fields such as surface science, materials science, biology, and electronics. Its unique self-assembly characteristics enable monolayers to have the ability to precisely control surface properties at the nanoscale, making it possible to manufacture high-performance nanodevices.本文首先将对自组装单分子膜的基本概念进行介绍,包括其定义、特性以及应用领域。

随后,将重点阐述自组装单分子膜的结构特征,包括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分子排列方式以及膜层结构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深入探讨自组装单分子膜的自组装机理,包括分子间的吸附、扩散、排列以及膜层形成的动力学过程。

自组装单层分子层的作用

自组装单层分子层的作用

自组装单层分子层的作用
自组装单层分子层是一种将分子自然地排列成单层的过程,通常发生在液体-固体或气体-固体界面。

这种自组装过程往往能够产生具有特殊性质的分子层。

这些性质可以应用于各种领域,例如纳米电子学、生物材料和光学器件的制造。

自组装单层分子层的作用有很多方面。

首先,这种单层分子层可以用于制造高效的电子器件,例如薄膜晶体管和有机发光二极管。

这是因为单层分子层可以提供非常稳定的界面,从而优化电子传输的效率。

其次,自组装单层分子层还可以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例如用于制造生物传感器和药物传输系统。

这是因为单层分子层可以控制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从而实现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的生物检测和药物传输。

此外,自组装单层分子层还可以用于制造高效的光学器件,例如太阳能电池和LED。

这是因为单层分子层可以控制光的吸收和发射,从而提高器件的能量转化效率。

总之,自组装单层分子层的作用非常广泛,可以应用于各种领域。

这种分子自组装过程提供了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来制造高质量、高效率的功能性材料。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层自组装膜的应用进展
XXXX
(CC大学应用化学,山西太原030006)
摘要:自组装单分子膜(SAMs)是近20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有机超薄膜,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具有序度高、缺陷少、能量低的优点,易于用物理和化学技术进行研究。

文中综述了自组装单分子膜在电分析化学,金属腐蚀与防护与美感修饰效能的应用进展。

关键词:自组装单分子膜;电分析化学;金属腐蚀与防护;美感修饰效能
自组装单层膜是表面活性物质在基片上形成一层排列致密有序的自组装膜,是近20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有机超薄膜,一般而言,自组装单分子膜(SAMs)具有以下主要特征:(1)原位自发形成;(2)热力学稳定;(3)覆盖度高,缺陷少;(4)分子有序排列;;(5)可人为设计分子结构和表面结构来获得预期的界面物理和化学性质;;(6)简单易得。

由于其独特的结构和性能,其应用受到科研工作者的密切关注。

本文综述了自组装单层膜在等领域的应用进展。

1自组装膜在电分析化学的应用[1]
自组装单分子膜在电分析化学领域显示出巨大的优势。

主要表现在:在分子水平上预先设计膜结构,获得特殊的性能和功能,达到研究对象的目的。

膜与研究对象的相互作用可通过对膜的预先设计和修饰达到最佳效果。

另外,有序规则单分子膜提供了均相的电极表面,能有效避免电活性物质向电极表面的扩散。

因此,SAMs技术在电分析化学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1.1化合物电化学性质研究[1]
利用自组装膜的活性基团,将具有氧化还原中心的化合物引入自组装膜分子中,在电极表面形成特定的修饰层来研究这些化合物的电化学性质。

常常研究的化合物有二茂铁、偶氮苯、醌、染料及它们的衍生物等。

另一类研究是将具有氧化还原中心的化合物共价键合在自组装膜上,研究该氧化还原中心对其他电活性物质的电催化作用。

醌、染料及其衍生物对生物分子(如蛋白质及其他小分子)的电催化研究最为广泛。

1.2生物传感器[2]
利用自组装膜技术将酶或具有活性的细胞组织固定在自组装膜电极上,可制成对生物物质有选择性响应的传感器,对特定物质选择性地产生电催化反应,并对产物进行检测。

根据识别机理,SAM生物传感器可分为电化学传感器,光学传感器,热传感器和质量传感器。

电化学传感器SAM生物传感器的主要优点是它的稳定性,这与电活性的SAM作为电子通道有关,因此适合用作检测生物分子的基底。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传感器表面等离子体传感器属光学传感型,它能检测覆盖金属表面单分子膜厚度的变化,还可用于监测SAM原位生长和溶液中分子主体-客体作用,这种方法一般检测大的生物分子。

如环糊精和杯状芳烃修饰的长链SAM表面,由于其孔穴可螯合有机小分子和相关的大的生物分子,因此具有较高的选择性。

石英晶体微天平(QCM)是另一种重要的生物传感器,它根据共振频率变化引起的原位质量变化进行分析检测。

这种质量敏感技术在研究单分子层信息,酶的固定、小分子有机物以及大的生物分子选择性响应等方面具有独到之处。

1.3离子选择性电极[1]
引入特定基团或化合物的自组装膜修饰电极对金属离子有选择性的响应,可制成离子选择性电极。

具有超分子结构的冠醚,杯芳烃及杯芳醚对金属离子及有机分子有很高的识别能力,将这些物质键合在自组装膜电极上,可对金属离子及有机分子进行选择性测定。

1.4电子转移[3]
通过SAMs分子表面基团的设计,从而影响异相电子转移的速率,更进一步研究电子转
移机制变化方面的工作也是SAMs的重要应用方面之一。

这方面不仅能够直接体现界面结构和功能性的关系,同时也是SAMs在分子识别、传感控制等方面得以应用的基石。

另外一方面有意义的工作是通过改变pH,调节SAMs表面基团的状态,进一步影响异相电子转移过程的研究。

2自组装膜在金属腐蚀与防护中的应用[4]
金属在各种环境下均会遭受腐蚀,轻者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重者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甚至危及人身安全。

因此研究金属腐蚀机理,采取有效的防腐蚀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自组装技术在金属腐蚀与防护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解释缓蚀机理需要了解缓蚀剂在金属表面的微观吸附状态,如分子的取向和排列方式等,但运用常规的涂层方法直接获取分子取向和排列特征非常困难,可以借助SAMs模型来解释缓蚀剂作用机理。

(2)可以通过一些现代分析测试仪器对SAMs进行表征,如XPS、FTIR、STM、SEM及EIS等。

(3)能有效提高缓蚀剂的缓蚀效率。

缓蚀剂分子在基底金属上自发形成单分子层,分子层排列致密,结构有序,可以阻止介质中的水分子、氧原子向金属表面的迁移和传输,即能很好地抑制基底金属的氧化—还原过程,保护基底金属免遭腐蚀。

例如,希夫碱是一类含有亚胺或苯甲亚胺基团的化合物,其分子中所含的氮原子和氧原子具有未成对电子,而且两个苯环和碳氮双键形成大∏键,可通过化学键作用吸附在铜的表面上形成自组装单分子膜,而烷基硫醇由于具有两亲性也被广泛应用于自组装膜的研究。

3自组装膜在美感修饰效能的应用[5]
基于自组装单分子膜的自身特性,像韧度高、膜层稀薄且致密有序等特点,非常适合作精美奢侈饰品与贵重金属的防磨损保护层。

又由于自组装单分子膜的厚度在纳米级水平,金属表面成膜后并不影响其美观和性能,所以像钻石、铂金等贵重物品制成的工艺品、文物或纪念品的表面修饰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4结束语
自组装单分子膜是超分子化学的重要分支,目前已成为凝聚态物理、材料科学、合成化学、结构化学、微电子学及生物化学等研究领域的交叉性前沿课题,并被广泛应用于生物传感器和分子、电子学器件等领域。

如何提高生物活性分子自组装膜的稳定性以及自组装膜的功能化可能是未来自组装技术在电化学、生命科学、分析科学的研究热点。

相信经过科学家的不断努力,自组装技术必将会广泛应用到人类社会生活、工业生产中去。

参考文献
[1]王都留,杨建东。

自组装单分子膜的制备及其在电分析化学中的应用[J].大学化
学,2012,27(5):53-58.
[2]汪海燕.自组装单分子膜及其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J].巢湖学院学报,2006,8
(3):65-67.
[3]宋雅茹,王宁,童汝亭,邵会波。

自组装单分子膜在电化学电子转移过程中的
应用[J].分析化学(FENXI HUAXUE)评述与进展,2003,7(31):874-879.
[4]马洪芳,项东,孙华,刘志宝,秦广久。

自组装单分子膜技术及金属腐蚀与防护
[J].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4,19(3):86-89.
[5]楚茂阳,高传奎,刘琳,邢锦娟,钱建华。

自组装单分子膜防护效能研究[J].渤海
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2(1):47-49.
The Application of Self-assembled monomolayers Abstract:Self-assembled monomolayers(SAMs)is a kind of new organic ultrathin membrane,which was for nearly20years.It has wide prospect.SAMs has advantages of high degree,less defects and the low energy,So it is easy to be used to study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technology.In this paper,we review the SAMs in the application of Electroanalysis chemistry, Metal corrosion and protection and Aesthetic modification efficiency.
Key words:SAMs;Electroanalysis chemistry;Metal corrosion and protection;
Aesthetic modification efficienc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