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民俗
安康历史典故
安康历史典故一、安康的历史背景1.1 安康的地理位置安康位于中国陕西省的南部,地处秦巴山脉与汉水之间,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地方。
1.2 安康的历史沿革安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是巴蜀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汇地带。
在古代,这里是蜀汉、东晋、南北朝、隋唐等多个朝代的都城。
安康曾是陕西省的首府,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二、安康的历史典故2.1 “盘石飞船”传说相传在古代,安康一带有一块巨大的盘石,形状像一艘飞船。
据说,这块盘石是太古时期一位神仙所留下的,可以带领人们飞翔。
这个传说在当地流传了很长时间,成为安康的一个历史典故。
2.2 “秦楼楚馆”故事古代安康地区曾经是蜀地和秦地的交界处,因此形成了秦楚文化的独特风采。
据传,在秦汉时期,安康地区曾经有一座宏伟的楼阁,名为“秦楼楚馆”,吸引了许多才子佳人前来。
这个故事表达了安康作为文化中心的重要地位。
2.3 “赤水奇观”传奇赤水是安康境内的一条河流,因其水色如血而得名。
相传,在古代,有一位名叫杜仙庄的人,他每天都会到赤水边洗涤身体,结果奇迹出现了,他的顽疾得到了治愈。
这个故事流传开来,成为安康的一则传奇。
2.4 “荆轲刺秦王”事迹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
而不知道的是,荆轲的故乡就在安康附近的一个小山村。
荆轲英勇无畏的精神感染了当地的人们,成为了安康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三、安康的历史文化3.1 安康的传统节日安康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
这些节日反映了当地人民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承。
3.2 安康的特色美食安康有许多独特的美食,如安康板面、水盒子、酿皮等。
这些美食代表了当地的独特饮食文化。
3.3 安康的传统手工艺安康还保留了许多传统手工艺,如染织、陶瓷、竹编等。
这些手工艺代表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3.4 安康的历史遗迹安康有许多历史遗迹,如秦楚古城、楼观台、武侯祠等。
这些遗迹是安康丰富的历史文化的见证。
3.5 安康的传统民俗安康还保留了许多传统民俗活动,如舞狮、龙舟比赛等。
安康的民风民俗
秦巴明珠汉水安康制作:柳体宸江宜峰李聿晰一、陕西安康的民俗风情:1.文化:缘于安康特殊的地域,尤其是历史上的移民活动,使安康在与周围多元文化相交相切中,交汇融合、嬗变成一个独具特质的区域文化。
安康曾是古代巴国之地,又是蜀国的属地,巴蜀文化奠定了安康文化最早的基因;汉水流域是荆楚文化的摇篮,也是荆楚文化的根基。
荆楚文化对安康人文的漫长浸润,在安康的风俗民情、人格心理中注入了更多的秦风楚韵;秦文化、中原文化,乃至羌氐文化,也为安康文化增色添彩。
兼收并蓄,集万花于一束,熔众家为一炉,风气兼南北,语言杂秦楚,既有巴蜀之雄浑刚强,又有荆楚之柔媚清丽,也有三秦之古朴粗犷,还有中原文化的质朴通达。
既沉实稳重又洒脱灵秀,既飘逸浪漫又憨厚野朴。
刚而不烈,柔而不软,兼具四方气脉而又独具风韵和骨质。
这些特色不仅表现在文学、书法、雕刻、古建筑、古文化遗址上,更表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门类中,汉调二黄、紫阳民歌已于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小场子、八岔戏、安康道情、龙舟节等已列入第一批省级“非遗”代表作名录。
绚丽多彩、鲜活质朴的安康文化正魅力四射。
2.民俗:安康受自然条件、人口构成、经济特点、宗教信仰、文化状况等影响,民俗风情复杂多元。
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安康秦风楚韵,民风淳朴,注重礼仪,民俗独特,文化内涵十分丰富。
在中国传统节日习俗中,诸如春节贴春联、贴年画,除夕守岁,拜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正月十五闹元宵、耍社火、猜灯谜;清明节扫墓,祭奠祖先;端午节门上悬艾蒿、吃粽子;中秋节家人团圆,吃月饼、赏月;重阳节登高、赏菊;腊八节吃腊八粥等,这些习俗与全国其他地区大同小异。
进入21世纪后,也有人除了保持着一定的传统节令习俗外,开始过起了圣诞节、情人节、父亲节、母亲节等。
受巴蜀和秦楚影响的安康人,民俗内容十分宽泛,几乎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衣、食、住、行、娱乐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有人将这些生活方式和习俗概括为“安康八大怪”:“家家户户泡酸菜,蒸面稠酒人人爱,尼龙袜子套草鞋,石板上房当瓦盖,背篓里面把娃带,虫虫能当下酒菜,杀猪不卖薰起来”。
安康市旅游景点
安康市旅游景点安康市旅游景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安康市位于陕西省西北部,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城市,同时也是一座拥有着无数旅游景点的美丽城市。
安康市拥有许多优美的自然风光,令人流连忘返,而它的众多旅游景点也吸引着大批的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下面就是安康市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介绍。
一、佛教文化景点1. 安康大佛寺:安康大佛寺是安康市最著名的佛教文化景点,它始建于元代,历史悠久。
这里不仅有一座大佛像,而且还有众多的佛教寺院、道观和塔,可以让游客感受到佛教文化的历史气息。
2. 金顶寺:金顶寺位于安康市南部,是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古刹。
这里有一尊高大的金刚大佛像,有众多的佛教寺院、塔、宫殿等,还有一片古老的森林,可以让游客感受到佛教文化的历史气息。
二、安康民俗文化景点1. 罗布泊:罗布泊位于安康市西南部,是一片野生的草原,其独特的自然景观使其成为了一处很受欢迎的旅游胜地。
这里是安康市民俗文化的重要展示地,也是一处古老而神奇的风景区,有众多的民俗文化遗迹,如“罗布泊神话”、“天下第一草原”等。
2. 宝鸡马王古镇:宝鸡马王古镇是安康市著名的民俗文化景点,位于宝鸡市境内,历史悠久。
这里有众多古老而神奇的民俗文化遗迹,如“宝鸡马王古镇”、“天下第一坊”、“千年古街”等,可以让游客感受到安康民俗文化的独特风情。
三、安康历史文化景点1. 宝鸡高台寺:宝鸡高台寺位于安康市中部,是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古刹。
这里有众多古老而神奇的历史文化遗迹,如“宝鸡高台寺”、“圣僧传道图”、“天下第一关”等,可以让游客感受到安康历史文化的神奇风情。
2. 汉中吴王府:汉中吴王府位于安康市东南部,是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王府。
这里有众多古老而神奇的历史文化遗迹,如“汉中吴王府”、“天下第一军”、“千年古都”等,可以让游客感受到安康历史文化的独特风情。
四、安康自然景观1. 老君山:老君山位于安康市西部,是一处以老君山为中心形成的自然景观。
安康民俗文化的特征及其成因
安康民俗文化的特征及其成因郭华正王忠明民俗,即民间风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社会生活文化。
“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民俗学概论》,钟敬文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安康,是一个拥有世界上很美丽名字的地方,她凝聚了人类希望的吉祥字眼——幸福安康!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很重要而美丽的城市,有着与华夏同频共振的文明。
位于中国古老的“江、淮、河、汉”四大江之一的汉江上游,陕西南部。
民俗学家把我国的民俗文化风情从地域上划分为七大圈。
安康从地域上归属“长江流域风俗文化圈”。
其特点是秀美与精巧,但又兼具黄河流域重乡土情意、厚道豪放、古朴典雅的传统文化特色。
在本源文化、移民文化、秦汉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宗教文化等多种文化的相互撞击、交融、兼容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安康民俗文化,除具有人类民俗文化的共性特征外,还以其历史的悠久性和传承的多元交融与兼容并蓄特征,成为民俗文化园地中别具一格的奇葩。
一、安康民俗文化源远流长。
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就有安康民俗文化的元素。
安康不仅有史前神话传说:女祸补天、大禹治水且有历史遗迹,如平利女娲女(史称中皇山),人民敬仰崇拜励精图治的女娲,早在夏代于此山建灵宝寺(后改为中皇庙、女娲庙),有现存于平利县文化馆的《中皇山女娲氏庙碑》为证。
乾隆《平利县志》列入“艺文”收录。
《安康碑版钩沉》又将此安康碑文作为首篇录入。
唐宋以来,女娲庙历经修葺扩建,清代又重修,房屋达百余间的宏伟规模,成为邑县当时最大的庙宇。
香火鼎盛,誉为“名胜之方”并有诗文赞美。
今不仅沿承女娲山名,以女神之名起了乡镇名叫“女娲山乡”为全国罕见,还有以女娲为茶起名“女娲银针”,同时也是旅游、祭祀圣地。
大禹同其父亲鲧相继治理洪水以利万民的神话传说,在安康也是家喻户晓,世代颂之。
今旬阳县城东60公里汉江北岸关口镇江北村,相传为大禹疏浚汉江时的憩身之所,已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歌功颂德之诗文,多有文献记载。
陕西家乡安康的风俗作文500字
陕西家乡安康的风俗作文500字家乡安康是一个有着丰富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地方。
这里的风俗习惯源远流长,代代相传,深受人们喜爱。
以下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家乡安康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
首先,安康人对老人非常尊重。
在安康,老人是家庭的精神支柱,也是家庭中最受尊重的成员。
每当春节或是重要节日,家中长辈都会坐在主位上,年轻人则依次向他们行拜年之礼,并向他们祝福。
这种尊老爱幼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使得安康成为了一个尊老爱幼的社会。
其次,安康人喜欢饮食独特的米面食。
在安康,人们最常吃的是面食,如油茶、冰糖馍馍、酸辣粉等,这些食物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和演化,已经成为了安康的代表性美食。
每逢节庆或是家宴,人们都会做出各种各样的面食款待客人,以示热情招待。
除此之外,安康还有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如"祭五谷"、"关山月"、"送龙船"等。
每逢这些传统节日,安康人会举行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舞狮、闹龙、耍旱船等,这些传统活动既富有地方特色,又能够增进人们的感情,使得这些传统节日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最后,安康人的婚嫁习俗也是独具特色。
在安康,结婚是一件十分庄重的事情,从订婚开始,就要进行一系列的仪式和活动。
如彩礼、过大拜天地、参加酒席等。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闹洞房"了,新娘在新郎家中展开的一系列有趣的活动,以调节气氛,增加婚礼的喜庆氛围。
总的来说,家乡安康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在当地人民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这些风俗习惯无论在家庭中还是在社会中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使得我们的家乡更加热情、友好。
希望能够通过我们的传承和发扬,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我们的家乡安康。
安康民俗
安康民俗安康民俗地处秦头楚尾,背倚汉水的安康,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历史上曾长期受到三秦文化、巫楚文化、巴蜀文化及羌氐文化的影响,经过数千年的溶和、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汉水文化。
作为汉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康的民俗风情极其复杂,既充满神秘色彩,又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呈现出由多元素组合而成的古朴豪放、厚重典雅、别具一格的凝聚体,并随着社会的变迁不断演变、发展,显示出了极其旺盛的生命力。
这里对安康地区至今仍盛行的一些民俗作简要介绍。
年俗在安康一代,春节又俗称“过年”。
进入腊月,人们便开始为过年忙碌起来,办年货、杀年猪、扫尘等,一直忙到腊月三十日,过年才正式开始。
腊月初五“煮五豆”。
一大早,就把苞谷、小麦、大米、小豆、黄豆等粮食和豆类掺在一起煮着吃,凑够五种以上材料就可以,而且要多煮一些,从初五起每天掺一点进去吃,一直吃到腊月初八。
“煮五豆”,寓意五谷丰登,连年能有好收成,“吃五豆”也是享受一年来辛勤的劳动果实。
杀年猪。
一进入“数九”,秦巴腹地的山民们家家户户便开始杀年猪了。
杀年猪通常要看个好日子(不懂咋看)。
一家杀猪,通常村里的其他壮汉都会前去帮忙,轮流进行。
杀完年猪后,主人家大摆筵席,款待帮忙的人,邻里之间也会相互请客,年的气氛就在这时浓郁起来。
选择这个季节杀猪,一是到“数九”天后,也没有什么新鲜饲料可以喂了,二是这个时候杀的肉可以长时间保存而不变质,更主要地是为过年做好充分准备。
腊月初八“吃腊八”。
到初八这一天,家家都要“吃腊八”,所谓的“吃腊八”,就是吃腊八粥,主要是包“扁食”,将“扁食”和红白萝卜、白菜、肥瘦肉丁、豆腐丁和大米一起煮,还有的顺便擀几个面片,搓几个“麻食”,凑够八样一起来煮。
“包扁食”大有讲究,“扁食”又叫“背抄手”、“疙瘩”,各地的说法不同,但做工却是一样,都是擀面后,切成方片,中间包馅,对折后(下边的皮稍微高一点),把上方两个边子向背稍弯,再把两头弯回在一起,捏紧就可以,这也就是为什么叫“背抄手”的原因,做工十分类似包饺子,只是“擀皮”和“包”的工艺不同而已。
中国的传统民俗和寓意
中国的传统民俗和寓意
中国的传统民俗有着丰富多样的寓意和象征意义,以下列举几个典型的传统民俗和它们的寓意:
1.拜年:在春节期间,人们互相拜年,祝福彼此新年快乐和
幸福。
拜年的行为寓意着互相尊重和团结,希望彼此的生
活都能如春节一样充满喜庆和繁荣。
2.舞龙舞狮: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祥瑞和力量的象征意
义,舞龙舞狮是为了迎接吉祥的标志。
舞者扮演的龙和狮
子传递着祝福和喜庆的信息,同时还有驱邪和辟邪的意义。
3.破五节:在农历五月初五,人们会划龙船、放龙舟,以纪
念古代诗人屈原,并清除瘟疫和灾难。
破五节象征着驱邪
和辟病,也是为了呼唤丰收和保佑。
4.婚礼习俗:中国传统婚礼习俗多种多样,在其中包含着对
夫妻和婚姻的寓意和祝福。
例如,新郎新娘敬茶象征着尊
敬和感恩;喜饼和红包代表着祝福和财富。
5.制作汤圆:汤圆是许多传统节日的必备食物,特别是在元
宵节,它寓意着团圆、家庭和睦。
汤圆的圆形象征着团结
和完整,吃汤圆寓意着合家团圆和幸福安康。
6.红包:在春节和其他重大庆典上,人们会给孩子和年长者
发红包,其中放着一定金额的钱。
红包象征着祝福和好运,也代表着对受红包者的关爱和尊重。
以上只是一些中国传统民俗的寓意和象征意义,每个习俗中还
有许多细节和地域特色。
这些民俗传承了中国丰富的文化和价值观念,通过庆祝活动和传统习俗,人们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家乡的风俗陕西安康作文
家乡的风俗陕西安康作文
安康,这座坐落在秦岭深处的城市,自古以来就拥有独特的风俗习惯。
这些习俗承载着先民的哲理,融汇了安康人淳朴善良的民风民俗。
一年之计在于春。
立春时节,安康人有品糖人的民俗。
炼制糖人不仅寓意甜蜜如糖、团团圆圆,更象征希望新一年万事如意、甜甜蜜蜜。
每逢佳节,家家户户都会让孩子们制作糖人,将对未来的祝福寄托其中。
夏日里,杂技艺人们身姿矫健地在街头表演,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观看。
这种独特的"地瓜杂耍"被列为安康非物质文化遗产。
他们身手不凡,惊心动魄的表演折射出陕北人民热情奔放的性格。
金风送爽时,安康人有插秧歌的习俗。
身着盛装的村民载歌载舞,庆祝丰收。
朴实的歌词,淳朴的舞步,活泼热情、质朴温馨,洋溢着对大地的赞美之情。
冬日里,家家户户都会制作臭干子。
炒过的菜干切成细长条,在烟熏的作用下散发出一股独特的香味。
每到过年,亲友聚会时,臭干子作为招牌美味自然不能少。
那股馥郁的香味已成为身在他乡的安康人温暖的乡愁。
这些风俗习惯或许看似简单朴实,但正是它们映射出安康人淳朴善良、热情好客、勤劳朴实的传统美德。
身为安康儿女,我将永远铭记家乡的习俗,把它们化作内心永恒的力量。
(完整word)安康民俗
安康民俗安康的民俗风情极其复杂,既有历史的沉淀,也有地域的关联;既有民族渊源,也有宗教的影响和侵蚀;既有神秘色彩,又有实用价值。
这种呈现出由多元素组合而成的厚道豪放、古朴典雅、别具一格的凝聚体,随着人口的流动,集聚而相互碰撞,相互兼容,相互异化,甚至重新组合,显示出了极其旺盛的生命力。
年俗。
进入腊月,人们便开始忙碌,一直忙到腊月三十日,过年便正式开始。
大年三十晚饭前,家家户户必须把房子、院落、房前屋后打扫干净,收拾清整,贴好大红对联(有丧服的人家贴黄色或绿色对联)及门神、窗花等,大门及堂屋、卧室、灶房、牲畜圈等处都要贴相应的对联.一切准备就绪,便开始点腊烛、烧香、燃放爆竹、祭祀先祖。
之后,全家大小便共聚一桌吃“团圆饭”,俗谓“团年”.晚上,各家灯火通明,炉火熊熊,老少彻夜不眠,围炉“守岁”,俗称“坐年根”.在守岁的同时,合家大小依次要洗澡,换新衣,包饺子,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待到子时(相当于今23时—1时),万家鞭炮齐鸣,意为“接天星”,“迎财神”,有的还摆上香案,行跪拜之礼。
据说谁家鞭炮响得最先,财神就先光临谁家。
然后,便是晚辈为长辈们磕头拜年,长辈们也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给孩子。
同家分居的人,便开始相互奔走拜年,通宵达旦,直到初一早上。
安康人从初一到初十,还有以观看天气的好坏预测五谷六畜是否兴旺的习俗。
相传每天天气都有预示。
即:初一观鸡,初二观狗,初三观羊,初四观猪,初五观牛,初六观马,初七观人,初八观谷(庄稼),初九观果(果树),初十观菜.俗称“新春十日晴,丰年乐太平,新春十日阴,谷米贵如金"。
端阳节和赛龙舟。
端阳节民间俗称端午节,是一年中的三大节日之一,传说是为祭祀楚国三闾大夫,爱国诗人屈原而相沿至今的一种民俗。
大概与屈原《楚辞》所描述的湘楚习俗有关,也因湖广移民安康的传播和影响有关,端阳节的南国风情在安康民间特别浓郁,下面就略加介绍给大家。
在节日前几天,安康城乡的大街小巷便相继有各种各样的香包、花裹肚及雄黄、香面和变蛋出售,包粽子用的笋阔叶、蓼叶、苇叶、马兰草、棕树叶(用于捆绑粽子)、糯米、大枣、红豆也陆续上市,满街一片浓香。
安康特色年俗——流光溢彩烧火龙烧火狮子
陕南安康地处秦头楚尾,北依秦岭,南靠巴山,汉水横贯东西,河谷盆地居中。
受汉水文化的影响,春节期间,除了玩社火、划旱船、小场子、唱花鼓、八岔和演皮影戏、演汉剧等之外,民间素有“烧火龙”“烧火狮”之年俗。
特别是汉滨区南山的县河迎风坝,北山五里李家坝、大同鲁家村等地的“烧火龙”“烧火狮”是当地元宵节活动最热闹的活动之一,被陕西省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陕南安康的“烧火龙”“烧火狮”传统民俗,一说始于东汉,盛于宋朝,一说起于明、清。
安康火龙最早见清史料的是清康熙三十四(公元1696年)知州王希舜《重续兴安州志?卷二?风俗志》载:“……仗采悉备,乐妓扮毛女,儿童扮社虎(火),老幼聚观。
元宵皆剪纸为灯,插竹为架,鼓乐喧阗”。
由此得知安康烧火龙约有300年以上历史,乃汉滨先民薪火相传的文化样式。
无论源于何时,都是当地百姓为祈求新年风调雨顺、百业兴旺、五谷丰登、幸福安康,日子红红火火,在春节期间晚上举行的祈福活动。
表演场面之壮观,惊险奇特,使观众赞口不绝。
元宵节前夕,夜幕降临,街道院坝男女老少人头攒动,十几名青壮汉子头戴红头巾,甚至赤背上阵,各举一节用彩绘、麻布、皮纸、竹篾做成的龙身。
两个壮汉披上用竹篾、苎麻、枸树皮和龙须草等编织成的狮子。
伴随着激越的锣鼓镓锶铿锵声不断上下飞动,蜿蜒翻腾,闪展腾挪耍玩。
当地群众用硝磺、火药、木炭、铁屑等原料制成的火筒,里三层外三层随心所欲地对着火龙、火狮子进行喷放,四溅的火花,五颜六色,绚烂多姿,令人眼花缭乱。
活动开始后,舞龙、舞狮人与燃放火筒的人相互叫阵。
烟花烧的越快,烫的舞龙、舞狮人的双脚不停地乱蹦乱跳,越想逃脱火海,越是烧的激烈,舞得就越起劲。
火龙、火狮子在人群中蜿蜒舞动、腾挪躲闪、上下翻滚的越快。
前一波烧完,后一波赶快接着燃放。
在男女老少们一阵又一阵的欢呼声中响彻云霄,整个场面十分惊险、壮观。
伴着烧火龙结束,地上的炮屑见证着一场狂欢。
人们三三两两结伴而回,嬉笑声绕着这座休闲静逸的宜居惬意的小城和山村,诉说着安康人民对这一特有年俗活动的钟爱。
安康婚嫁习俗礼仪
安康婚嫁习俗礼仪婚嫁习俗旧时的婚嫁,在程序上遵循“六礼”之规,讲究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
几千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六礼”的表现形式在安康地区虽然发生了某些变化,但基本内涵没有大的改变。
安康婚俗基本上沿袭此制。
订亲又称订婚、订媳妇,是婚姻程序的第一步。
订亲分为请媒人、拿八字、过门三道程序。
请媒人是男方有意某家女子时,便请媒人向女家提亲,女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备礼前去求婚。
旧时,安康各地的早婚现象比较普遍,尤其是在边远山区和农村,一般当男孩长到十三四岁时,父亲便开始操心其婚事。
现在大多是20岁左右。
当地称媒人为“红爷”或“红娘”、“媒婆”。
拿八字是旧时“六礼”中的“问名”。
求婚后男方托媒人前往女方询问姑娘的姓名和生辰八字,即出生的年、月、日、时。
这一程序在安康叫“放八字”,也称“放口”。
女方将姑娘的生辰八字庚贴,写在红纸上交给媒人,转交对方。
男方拿到“庚贴”后,连同儿子的生辰八字,请算命先生卜算,看男女生辰和属相是相生还是相克,叫“合八字”,也称“合相”或“合婚”。
若相克,则不能“合婚”。
过门是提亲后,八字又相合,由媒人引导,父母、兄妹和亲族叔伯等陪同姑娘前往男方“看家”,当地叫“过门”、“踩门户”。
实际是女方对男方家庭状况,如住房、家具、家境、贫富程度等的实地考察。
“过门”之后,女方走时,男方要送一些礼物。
如果女方接受,表明女方对男方家庭较为满意;如女方推辞不受礼,则表明女方对男家不中意,婚事也就不便再提了。
“过门”这一程序在有些地方是男方到女方家去,由媒人引导,带上“合婚礼”到女家去,女家以礼招待之后,姑娘与男方相见。
见后,若男女双方满意,便让姑娘给男方来的客人,一一敬茶,谓之“端茶”。
之后,由男方母亲亲自给姑娘带上耳环,临走再送给姑娘红包和礼物。
如男方看不中,便不给女方什么礼物。
旧时,不少地方保持古老的“纳吉”习俗,男女双方不直接见面,姑娘只能躲在屋内从门缝看女婿的长相;男子只能根据女方兄弟姐妹来推测姑娘的容貌。
安康文化传统
安康文化传统
安康,古称“白水”,位于中国陕西省中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安康以其独特的文化传统而闻名于世,这些传统代代相传,成为了这座城市的精神支柱。
安康的文化传统源远流长,融合了汉、藏、羌、苗等多种民族的文化元素。
这里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包括舞蹈、音乐、戏剧等各种表演艺术,每逢节日和重大活动,都会有各种民俗表演,让人们感受到浓厚的地方风情。
安康还有着独特的传统手工艺,如安康文化砚台、安康葫芦雕刻等,这些手工艺品传承了千年的工艺技术和文化内涵,成为了安康文化的一张名片,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和购买。
此外,安康的饮食文化也是其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康的美食以米面为主,有着独特的口味和制作工艺,如米面制品、羊肉泡馍、臊子面等,这些美食传承了古老的制作方法和独特的风味,成为了安康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安康的文化传统不仅体现在民俗、手工艺和饮食上,更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中。
安康人勤劳朴实,敬老爱幼,讲究礼仪,注重家庭和睦,这些传统美德一代代传承下来,成为了安康人的精神支柱。
安康的文化传统是这座城市的宝贵财富,它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更为这座城市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相信在未来的岁月里,安康的文化传统将继续传承下去,为这座城市的发展和繁荣注入新的活力。
以家乡的民俗为话题的作文陕西安康
以家乡的民俗为话题的作文陕西安康
《安康的民俗真有趣》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我的家乡安康吗?这里有好多好玩的民俗呢!
每年过年的时候,可热闹啦!大人们会早早地准备好红红的春联,贴在大门上。
我会在一旁帮忙递胶水,看着那红红的春联,就觉得新年充满了喜气。
还有舞龙舞狮表演。
那些叔叔们穿着彩色的衣服,举着长长的龙和威武的狮子,在街上欢快地舞动。
我总是挤在人群里,眼睛都不眨一下,生怕错过精彩的瞬间。
端午节的时候,奶奶会包好多粽子。
有红枣粽、豆沙粽,可香啦!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粽子,特别温馨。
安康还有一种特别的民俗叫“安康小场子”。
演员们穿着漂亮的衣服,唱着好听的歌,跳着欢快的舞,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我爱我的家乡安康,爱这里有趣的民俗!
《家乡的民俗风情》
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讲我的家乡安康的民俗。
安康有个很热闹的节日叫元宵节。
这一天,街上到处都是花灯,有兔子灯、荷花灯,五颜六色,好看极了!我会拉着爸爸妈妈的手,一起去看花灯。
还有安康的民间戏曲,演员们在舞台上又唱又跳,声音可好听啦。
我虽然不太懂他们唱的是什么,但是看着他们的表演就觉得很有意思。
到了中秋节,我们一家人会坐在院子里,一边吃着甜甜的月饼,一边赏月。
月亮又大又圆,好像一个大大的玉盘挂在天上。
这些就是我的家乡安康的民俗,是不是很有趣呀?。
安康的民风民俗
安康的民风民俗安康,位于陕西省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地方。
在这里,民风淳朴,民俗传统悠久,反映了当地人勤劳朴实、热情好客的生活态度。
下面将介绍安康的一些典型民风民俗,让我们一起领略这片土地独特的风情。
一、丰收节庆安康人热爱丰收节庆,每到秋收时节,家家户户都会举行丰收庆典,欢庆收获的喜悦。
最具代表性的是各地举行的丰收文化节活动,如灌阳县的葛根文化节、旬阳县的葡萄节等。
在这些节庆中,人们穿上节日盛装,载歌载舞,共庆农民劳动所得的硕果。
丰收节庆不仅丰富了当地人的生活,也成为了当地重要的旅游景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体验。
二、传统民俗游戏安康地区有许多传统的民俗游戏,如踢毽子、搓麻将、打小皮球等。
这些游戏源远流长,代代相传,是安康人儿时的欢乐时光。
尤其在传统节日和婚庆喜事中,这些游戏更是欢乐不断,给人们带来无尽的乐趣。
这些传统民俗游戏在当地民众中仍然很受欢迎,也是传承和弘扬民俗文化的一种形式。
三、节气习俗安康地区拥有丰富的民俗节气习俗,如立春、清明、夏至、中秋等。
在这些节气中,人们会进行各种各样的习俗活动,以祈求风调雨顺、人丰家盛。
比如在冬至节,家家户户都会吃饺子,象征着团圆和幸福;在清明节,人们会祭祖扫墓,缅怀先人,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这些节气习俗贴近人们的生活,也展现了安康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四、民间传统艺术安康地区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艺术,如秦腔、阳春白雪等。
这些传统艺术形式,是安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历史的沧桑和民族的情感。
秦腔是安康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戏曲形式,其富有地方特色和独特韵味,吸引了众多观众的喜爱。
阳春白雪是当地的一种传统舞蹈,动作简洁大方,富有生活气息,是安康人民心中的经典之作。
这些民间传统艺术形式,不仅丰富了当地人的文化生活,也成为了推动地方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总之,安康的民风民俗源远流长,给这片土地增添了独特的文化魅力。
在这里,人们尊重传统,珍爱民俗,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代代相传。
安康民俗文化的历史与发展浅谈
安康民俗文化的历史与发展浅谈作者:周权来源:《科技资讯》2012年第05期摘要: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安康民俗文化应在继承发展历史文化传统、人文精神和特色文化艺术的基础上,溶入时代精神、绿色理念,以不断促进“绿色安康”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
1民俗文化的概念与类型民俗文化,是以民间文化和民俗风情为主体,在物质、精神以及制度上展现的民间文化传统形态。
它包括生产与生活习俗、岁时习俗、礼仪制度习俗、社会组织习俗、民间文学、艺术等。
民俗文化是各个民族精神情感、道德传统、个性特征、民族亲和力凝聚力的载体,保护重视、开发整合那些最具民族风格、地区特色的风俗习惯、民间艺术、民俗礼仪等文化资源,对于弘扬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民俗文化也被称为“民俗旅游资源文化”。
之所以将“民俗文化”与“旅游”紧密相连,是因为旅游本身就和民俗文化有着密切关系。
旅游发展对一个地区的民俗起着至关重要的传承作用,浩如烟海的历代游记文献不仅是我国旅游发展史的见证,更保存了大量不同朝代的民俗资料,为今天民俗史的研究奠定基础;旅游是旅游者对旅游地景观的观赏行为,又是一次对旅游地的认知过程。
民俗既反映了旅游地的历史,又体现了旅游地的文化和社会生活。
丰富有趣的民俗知识开拓了旅游者的视野,使之得到更佳精神享受。
2安康地方民俗概说安康民间习俗、民间文化的历史背景比较复杂,呈现出多元性。
这里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受巴、楚、秦三地文化影响;宋元以后战乱连年,经济凋敝,民间文化习俗渐趋淡薄;明清以来湘、鄂、晋、川、滇及关中等地流民为避战乱纷纷迁入,四方人士杂处,各地风俗与安康本土民俗长期交融演变,最终形成今天的安康地方民俗。
2.1 岁时节令民俗活动除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阳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祖国各地通行的传统节日,安康本地民间极具特色、广受重视的节日还有以下几项。
龙头节。
农历二月二这一日,是安康民间传说中“龙抬头”的日子。
端午节为什么要说安康
端午节为什么要说安康端午节为什么要说安康俗语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每年农历五月,天气湿热多病毒疫疾,一直被古人认为是“恶月”,古人形容此间“五毒尽出”,蛇虫繁殖,易咬伤人,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
中国最早的农事历书《夏小正》记载:“此日蓄采众药,以蠲除毒气。
”所以,祛病防疫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内容,饮雄黄酒、佩香囊、挂菖蒲和艾草、拴五色丝线、挂五毒图、挂钟馗像等端午节民俗都有驱除灾害瘟疫、祈求平安健康的寓意,端午节也算是我国最早的“全民卫生防疫节”。
因此,端午节大家见面的祝福语是“端午安康”,而不是“端午快乐”。
1.百药浴。
《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
”《大戴礼记·夏小正·五月》有:“蓄兰为沐浴。
”《九歌·云中君》有:“浴兰汤会沭芳。
”此中之“兰”并非兰花,而是带香气的佩兰或香草。
这种习俗传承至今,多采用菖蒲、艾蒿等草药搭配,经过沸水熬煮成药水洗澡,俗称“百药浴”。
2.插艾悬蒲。
古时民间驱邪祛毒有“三宝”:菖蒲、艾草和蒜,故此又称“端午三友”。
每逢端午,人们都会在自家墙上挂一些艾草、菖蒲和蒜,以避邪气、预防瘟疾。
3.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以酒喷洒。
明代冯应京《月令广义》:“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会虺(一种毒蛇)蛇之患。
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
”4.采茶、制凉茶。
在北方一些地区,喜于端午采嫩树叶、野菜叶蒸晾,制成茶叶。
广东潮州一带,人们去郊外山野采草药,熬凉茶喝,对健康有益。
端午节的传统智慧在于,居安思危的中国人将避疫、防疫意识巧妙融入一年四季的节庆之中,并将其上升为一种仪式化、审美化的民族文化,用一代代的传承告诉我们要用心生活。
端午节的起源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
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
安康市文化介绍
1、端阳节和赛龙舟
• 安康龙舟赛是陕西安康 传统的汉族民俗文化活 动。端午节龙舟赛本是 为了纪念战国时期因忧 国忧民愤而投江的爱国 诗人屈原。后来龙舟赛 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体育 竞技活动。不仅五月 五 日端阳节在汨罗江举行, 全国各地很多有条件的 地方也在举行, 时间也 因地而定。地处秦巴山 区的安康,因紧靠湖北, 受楚文化的影响,民间 自古就喜欢赛龙舟。
2、婚娶
• 安康的婚嫁饶有风趣, 男女联姻凭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婚礼繁文缛 节,礼数复杂,综合安 康各地习俗,从提亲到 迎娶一般要经过六道程 序,即:请媒、合相、 订婚、认亲、报日、迎 娶等。这里仅将婚娶大 礼中的闹房和送房略叙 一二。
3、奇特的称谓
音音和 韵高“ 婉亢下安 转紧河康 ,凑腔地 柔,”方 和响两语 缓亮大言 慢利类分 。落。成 。本“ 下地本 河人地 人语腔 ”
普通话 外祖 父、外祖母 安康称谓 谓爷、谓婆、嘎公、嘎婆
父母
大老人嘎(家)细老人嘎 (家)、大(读呆)老汉、 细老汉
外头人、掌柜的 屋里人、掌柜娘子 煮馍、扁食 矬(cuo)蛾子 毛(mao)得 么事 一哈哈儿
丈夫 妻子 饺子 不满意的情况下吃饭 没有 什么 短时间
向势利者献殷勤
做事不大方
舔沟子
促狭(ka)鬼、鸡骨髓儿
安康蒸面
瀛湖桂鱼
紫阳蒸盆子
安康浆水面
旬阳八大件
安康稠酒
安康龙舟民俗文化
安康龙舟文化安康自古得汉水舟辑之便,上通汉中可入川,下达汉口而融楚。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商贸的繁荣与兴盛,对外的交流与合作,则完全得益于这条不负巴蜀荆楚通津之谓的“母亲河”。
然而,这江水又因秦岭、巴山两岸对峙,水底山垠横垣,在安康境内形成湾环重涧,曲隈复滩之势。
“水道险阻,转缘山间;悬流逆折,触石破舟。
”(宋•陈师道《忘归亭记》)“舟人至此而难焉。
或倾覆货物,或淹溺人民。
”(明•季统斋《回复滩记》)正所谓:“白浪交飞,万石风雷之阵;黄泉下睨,九幽神鬼之门。
”(清•陈仪《募修紫阳炉子滩疏》)因而民间称船工为“死了没埋的”,可见在汉江上走水行船之险恶。
栖息于斯的安康人,并非像清人刘德新在《汉江形胜记》中所言:“舟子束手于高滩,行旅魂惊乎石立”,他们不畏“水有奔滩触石之危”〔清•王云锦《赴兴安试院》(有序)〕,在弄水驱船,闯滩涉险中,酿造出了独具地方风貌的龙舟竞渡活动,并逐步形成相对独立于他乡异域的地方民俗文化。
一、安康龙舟的历史渊源安康的龙舟文化,是移民文化的组成部分。
自西晋太康元年(280)开始在这里安置巴山一带流民,至以后的历朝各代,尤其是明代成化年以来“四方流逋蜂屯蚁聚”(明•张大伦《修汉阴县治记》),形成“秦山大半楚人耕”的人文历史环境。
(清•叶世倬《春日兴安舟中杂咏》)自然使当地习尚以楚风楚韵为重。
而龙舟竞渡正是“楚国之俗流传到其他各国”的端午习俗。
(文崇一《九歌中的水神与华南的龙舟精神》见《民族学研究所集刊1961年第八期》)就龙舟竞渡的地理分布情况看,张世建在《中国的龙舟与竞渡》一文所引资料中(《体育史料》1988年第13期),按中国现行行政区旧的府、州、县列表对照,湖南30个、湖北40个、广东45个、福建16个、浙江18个、江苏26个、安徽12个、江西20个、四川17个、广西9个、贵州8个、台湾8个以及香港、澳门。
以上虽不是中国龙舟竞渡分布的全面统计,但通过它能看到分布的主要情况。
在上述省区中,以湖南、湖北、江西、四川、福建、浙江、江苏、安徽、广东的龙舟竞渡之风最盛。
以家乡的民俗为话题的作文陕西安康
以家乡的民俗为话题的作文陕西安康
《安康的民俗》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我的家乡安康有好多有趣的民俗吗?今天我就来给你们讲讲。
每年过年的时候,可热闹啦!大人们会贴红红的春联,挂起漂亮的红灯笼。
到了晚上,还会放烟花,那烟花在天空中绽放,就像一朵朵五颜六色的花。
还有端午节,我们会包粽子。
我最爱吃奶奶包的红枣粽子,甜甜的红枣配上软软的糯米,好吃极了!而且这一天,大家还会一起去看赛龙舟。
好多人在河边加油助威,那场面可壮观啦!
中秋节的时候,一家人会聚在一起吃月饼、赏月。
月饼有各种各样的口味,有豆沙的、蛋黄的。
我们一边吃着月饼,一边听爷爷讲关于月亮的故事。
我爱我的家乡安康,爱这些有趣的民俗!
《我家乡的民俗》
小朋友们,我要给你们介绍我的家乡安康的民俗。
安康有一种特别的民俗叫“小场子”。
就是两个人在一块儿跳舞,一个拿扇子,一个拿手帕,跳得可好看啦!我每次看都特别高兴。
还有呀,我们这儿结婚的时候也很有意思。
新娘子会穿着漂亮的红衣服,头上戴着好多漂亮的花。
迎亲的队伍一路上敲锣打鼓,可热闹了。
过年的时候,除了放烟花,我们还会走亲戚。
我会跟着爸爸妈妈去好多亲戚家,能收到好多红包,还能吃到好多好吃的。
这就是我的家乡安康的民俗,是不是很有趣呀?。
陕西安康的风俗作文
陕西安康的风俗作文
按照安康的老习俗,年味儿在腊月初旬渐渐就有了。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
”这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可是严寒过后不久就会迎来万物复苏的春天,所以大家并没有丝毫减少对春节的热情。
在腊八节那一天,家家户户都会煮腊八粥、泡腊八蒜。
这种看起来黑紫的食物是用来祭祖、祭神的,家乡的腊八粥是用各类米和杏仁、核桃仁、瓜子、花生等坚果熬成的。
老安康人还会在粥里面放上饺子,一定要用肉饺,这样熬出来的粥,既有肉的鲜香,还有坚果的清香。
一碗粥下去,身体一下就暖和了
在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时候,大街上就挂起了一排排火红的大灯笼。
大街上也摆起年货,春节是大人的节日,更是小朋友的节日。
儿童玩具、书籍、文具的摊位格外热闹,孩子们将摊子围得里三层外三层,雀跃之情溢于言表。
除夕的家中也不同平日。
家家门上都倒贴着“福”字。
除夕夜,一家人团聚一起,吃团年饭,大家有说有笑、轻松愉悦。
大人在家中打麻将,我们小孩就在郊外放炮,各式各样的炮都有,窜天猴、二踢脚、小金鱼、金钱满地。
最震撼人心的就是孔雀开屏了,一开始只是单个的小烟花,后面二三十条花火一齐从半圆的边缘射了出来,我本以为到这此就结束,可以是从边缘射出的火花竟又发出了噼哩叭啦的声音。
除夕夜过后,春节大概在正月初十就结束了,大人们该上班的上班,小孩儿该上学的上学,都恢复了往日的平常,但看到那还未燃尽的鞭炮屑,又不禁勾起了对年的美好回忆。
春节是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是阖家团圆、喜迎新春的日子。
我爱春节,我更爱过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康民俗
安康的民俗风情极其复杂,既有历史的沉淀,也有地域的关联;既有民族渊源,也有宗教的影响和侵蚀;既有神秘色彩,又有实用价值。
这种呈现出由多元素组合而成的厚道豪放、古朴典雅、别具一格的凝聚体,随着人口的流动,集聚而相互碰撞,相互兼容,相互异化,甚至重新组合,显示出了极其旺盛的生命力。
年俗。
进入腊月,人们便开始忙碌,一直忙到腊月三十日,过年便正式开始。
大年三十晚饭前,家家户户必须把房子、院落、房前屋后打扫干净,收拾清整,贴好大红对联(有丧服的人家贴黄色或绿色对联)及门神、窗花等,大门及堂屋、卧室、灶房、牲畜圈等处都要贴相应的对联。
一切准备就绪,便开始点腊烛、烧香、燃放爆竹、祭祀先祖。
之后,全家大小便共聚一桌吃“团圆饭”,俗谓“团年”。
晚上,各家灯火通明,炉火熊熊,老少彻夜不眠,围炉“守岁”,俗称“坐年根”。
在守岁的同时,合家大小依次要洗澡,换新衣,包饺子,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
待到子时(相当于今23时—1时),万家鞭炮齐鸣,意为“接天星”,“迎财神”,有的还摆上香案,行跪拜之礼。
据说谁家鞭炮响得最先,财神就先光临谁家。
然后,便是晚辈为长辈们磕头拜年,长辈们也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给孩子。
同家分居的人,便开始相互奔走拜年,通宵达旦,直到初一早上。
安康人从初一到初十,还有以观看天气的好坏预测五谷六畜是否兴旺的习俗。
相传每天天气都有预示。
即:初一观鸡,初二观狗,初三观羊,初四观猪,初五观牛,初六观马,初七观人,初八观谷(庄稼),初九观果(果树),初十观菜。
俗称“新春十日晴,丰年乐太平,新春十日阴,谷米贵如金”。
端阳节和赛龙舟。
端阳节民间俗称端午节,是一年中的三大节日之一,传说是为祭祀楚国三闾大夫,爱国诗人屈原而相沿至今的一种民俗。
大概与屈原《楚辞》所描述的湘楚习俗有关,也因湖广移民安康的传播和影响有关,端阳节的南国风情在安康民间特别浓郁,下面就略加介绍给大家。
在节日前几天,安康城乡的大街小巷便相继有各种各样的香包、花裹肚及雄黄、香面和变蛋出售,包粽子用的笋阔叶、蓼叶、苇叶、马兰草、棕树叶(用于捆绑粽子)、糯米、大枣、红豆也陆续上市,满街一片浓香。
节日的早上,人们争相起早,去河边水塘、堰渠边和坡边沟岔拔水菖蒲,采撷艾蒿、车前草、茵陈等,据说这天百草为药,尤其带露水的药力最强。
传说菖蒲是屈原的佩剑化成的,插在门上可以驱邪避疫,所以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在门框上插上艾枝和菖蒲。
这天早上要给孩童们佩带用中草药甘松、白芷、川芎、当归等为香料做成的香包。
人们吃粽子、鸡蛋、喝雄黄酒,还要给每个人的耳朵、鼻孔抹上雄黄酒,以辟疫疬、驱五毒。
端阳节在安康还有一项重大群众性文化活动就是“龙舟赛”,在安康,是汉江沿岸各县每年必须举行的大型活动。
各地的龙舟都有有固定的颜色,如安康城的六条真龙船就分为四种颜色:水西门泗五庙和金川街镇江寺为金龙,中渡台和中河街为红龙,小桃园为白龙,石堤街为青龙。
参赛时临时装饰的八条假龙舟也分三种颜色:许家窑、七里沟、唐套湾红龙四条,东泗王庙、老君关、石梯铺黄龙三条,青山套青龙一条。
再如白河县城,上河街为黄龙,横街口为红龙,下河街为白龙,对岸湖北郧西大王沟、老官庙为黄龙,白石滩为青龙……。
每当端阳龙舟竟渡,江面上百舸争流,舟飞如箭,鼓声震天,浪花翻飞;两岸人山人海,观众如潮。
尤其安康近
几年来举办的各届“龙舟节”,更是把安康古老的龙舟赛事推向了高潮,每年因来观看安康独特“龙舟文化”的外地客人更是络绎不绝。
六月六与“晒箱”。
六月六不是一个节日,但因为六月已是盛夏季节,这时天气还比较干燥,又进入高温季节,所以人们趁这时翻箱倒柜,把衣服尤其是一些绸缎细软、毛皮之类暴晒一次,即可防潮湿,又可防虫蛀。
谚日“六月六,晒丝绸”,此习惯流传至今,农村在这天还要把家里的粮食统统拿出来晒一天,这也同样具有防霉防虫保粮的作用。
有些地方这天人们要喝滑石甘草糖凉水,可以清热泻火,防暑降温,农村还要在这天把牛拉到河边给牛洗澡,盖因于牛也有清暑作用。
品香啜茗巴山茶。
安康人嗜好饮茶,一方面是因为安康本来就是一个茶叶产区,它为饮茶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因为大量南方移民进入安康定居,带来了茶叶种植技术和饮茶文化习俗。
“客至寒舍茶为酒,室内常谈俭与勤”,这是千家万户安康人待客饮茶的口头禅。
几乎是每个安康人都十分重视家庭饮茶,无论贫富,也无论亲疏,凡来客登门必定首先以茶相待。
而一些富有人家和文人雅士则讲究茶具、茶品、饮茶环境乃
至泡茶的泉水等。
安康人最为讲究的莫过于品尝新茶,新茶虽然价格昂贵,但人们都愿意去追求它的清香品位。
醇香可口的安康茶叶曾受到过不少省内外行家的称道,文人骚客品茗之余,给这里留下了不少动人诗句。
谷雨前刚刚采摘制作的新茶品位极高,由于茶采阴坡、阳坡各不相同,所以它的口味也有一定差别。
这时的茶叶经过烘炒还有一层白茸茸的絮毛。
除了家庭饮茶,安康的茶馆也十分有名。
茶馆大都建在渡口、码头水边,清代乃至民国时期,安康的进出口货物主要*水运,汉江上下,大小支流,白帆点点,百船争流。
渡口、码头樯桅林立,船工号子应山价响,码头工的哼海声比起彼伏,茶馆成了船工、码头搬运工歇脚候船的场所。
那时的茶馆,临岸依水竖几个木桩,上面缮上茅草,四周围上黍杆篱笆,屋中摆张小方桌,桌上搁几摞陶瓷茶碗,四周放几张躺椅、小凳,门前檐下,盘坐半人高的石炭茶炉,炉上茶壶整天丝丝作响。
茶馆主人多系中年妇女,她们大都热情温厚,茶馆可赊帐,但从不记帐。
无论生、熟茶客,进了茶馆就象到了自己的家那样随和。
打开话匣,天南地北,古今中
外,上下河新闻,山内外消息,世事的变迁,人间的悲欢离合,都在这里交流。
在茶馆里无论你坐多久,一碗茶点上多少道水,馆主脸无愠色,更无“上茶送客”之举。
船工们每当出航前,总要到茶馆喝碗巴山茶,清清脑,提提神,再带上一包,方登船启程。
归来后的第一桩事,就是奔茶馆,交流见闻,打听家乡的消息。
码头工们在船队未拢码头前,先到茶馆喝碗茶,蓄蓄劲,装卸完毕再回到茶馆,*在躺椅上,松松筋骨,边喝茶边品味劳动过后的喜悦。
在一些稍为繁华的城镇,也多开设有茶馆,这类茶馆兼有瓜籽、糕点等小吃,茶叶质量也较为上乘,还有的设有评书。
到这里来大多是品茶、听书、或交流信息、或洽谈生意、或自会朋友,颇有几分南方茶肆的意境。
安康花鼓戏。
安康花鼓戏包括“八岔戏”“小调戏”“大简子戏”三种地方小型歌舞。
它最早来源于湖北郧襄一带(包括襄阳、樊城、枣阳、宜城、郧县、均县、房县等地),后来沿汉江传入安康,与各地山歌调子融合在一起,逐形成一个定型的地方剧种。
安康尤以旬阳、汉阴、紫阳、平
利花鼓最有代表性。
小调戏,除了本地原有的小调曲调和小调戏之外,大多是凤阳花鼓戏的回流。
凤阳花鼓的吹腔名目与梆子腔联唱的形式,原系汉江流域的产物,后沿长江东去,在江南长期流传过程中,经与当地唱腔的碰撞与融合,不断得到升华和提高,随着江南移民的迁入定居,富有江南韵味的小调很快在新的土壤中生长起来,大筒戏大量剧目主要来自鄂西,在汉水中下游发展兴盛起来。
大筒戏在鄂豫陕边界流传较久。
后与上述两种合流,清初,鄂西花鼓艺人随移民的迁入不断流入安康,更加促进了安康花鼓戏的发展和繁荣。
随着安康花鼓戏的蓬勃发展,三种声腔同台分演,艺术风格逐浙趋于统一。
但因各地演出形式不同,其称谓也有差异:安康称“二棚子”,“地蹦子”,“拉花儿戏”,“花鼓子”,“大筒子”,“风搅雪”等;并且还有“八岔”和“土岔”之分;表演形式及唱腔与陕南其它地区大同小异。
安康道情。
安康道情属陕西道情四大流派的陕南派,属于山西“晋北道情”(神池道情)的变异曲种,以演皮影为主,有地道风格。
清咸丰、光绪年间兴盛时,五里、恒口方圆百里就有三十多个班社。
道情以板腔体
为主,间以当地小调和其他地方戏曲曲牌,是一种由说唱音乐过渡为“影戏”的戏种,其音乐悠扬细腻,宜于抒情,主弦牛皮弦音调柔婉,配以笛子渔鼓筒等,音色独特而动人。
伴奏乐器多为兼司:鼓师一人兼渔鼓筒和非子(即碰铃),正调皮弦一人,反调中音板胡一人,竹笛一人(兼唢呐),梆子一人,其他乐器(锣、拔、小锣)分别由皮弦、板胡兼司。
道情曲板多,板式有二六、安板、代板、兴板、紧板、摇子和滚白等。
各种板式又有硬调与软调之分,硬调欢快,软调悲凉;剧目也很丰富,约有1200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