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民俗

合集下载

安康历史典故

安康历史典故

安康历史典故一、安康的历史背景1.1 安康的地理位置安康位于中国陕西省的南部,地处秦巴山脉与汉水之间,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地方。

1.2 安康的历史沿革安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是巴蜀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汇地带。

在古代,这里是蜀汉、东晋、南北朝、隋唐等多个朝代的都城。

安康曾是陕西省的首府,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二、安康的历史典故2.1 “盘石飞船”传说相传在古代,安康一带有一块巨大的盘石,形状像一艘飞船。

据说,这块盘石是太古时期一位神仙所留下的,可以带领人们飞翔。

这个传说在当地流传了很长时间,成为安康的一个历史典故。

2.2 “秦楼楚馆”故事古代安康地区曾经是蜀地和秦地的交界处,因此形成了秦楚文化的独特风采。

据传,在秦汉时期,安康地区曾经有一座宏伟的楼阁,名为“秦楼楚馆”,吸引了许多才子佳人前来。

这个故事表达了安康作为文化中心的重要地位。

2.3 “赤水奇观”传奇赤水是安康境内的一条河流,因其水色如血而得名。

相传,在古代,有一位名叫杜仙庄的人,他每天都会到赤水边洗涤身体,结果奇迹出现了,他的顽疾得到了治愈。

这个故事流传开来,成为安康的一则传奇。

2.4 “荆轲刺秦王”事迹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

而不知道的是,荆轲的故乡就在安康附近的一个小山村。

荆轲英勇无畏的精神感染了当地的人们,成为了安康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三、安康的历史文化3.1 安康的传统节日安康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

这些节日反映了当地人民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承。

3.2 安康的特色美食安康有许多独特的美食,如安康板面、水盒子、酿皮等。

这些美食代表了当地的独特饮食文化。

3.3 安康的传统手工艺安康还保留了许多传统手工艺,如染织、陶瓷、竹编等。

这些手工艺代表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3.4 安康的历史遗迹安康有许多历史遗迹,如秦楚古城、楼观台、武侯祠等。

这些遗迹是安康丰富的历史文化的见证。

3.5 安康的传统民俗安康还保留了许多传统民俗活动,如舞狮、龙舟比赛等。

安康的民风民俗

安康的民风民俗

秦巴明珠汉水安康制作:柳体宸江宜峰李聿晰一、陕西安康的民俗风情:1.文化:缘于安康特殊的地域,尤其是历史上的移民活动,使安康在与周围多元文化相交相切中,交汇融合、嬗变成一个独具特质的区域文化。

安康曾是古代巴国之地,又是蜀国的属地,巴蜀文化奠定了安康文化最早的基因;汉水流域是荆楚文化的摇篮,也是荆楚文化的根基。

荆楚文化对安康人文的漫长浸润,在安康的风俗民情、人格心理中注入了更多的秦风楚韵;秦文化、中原文化,乃至羌氐文化,也为安康文化增色添彩。

兼收并蓄,集万花于一束,熔众家为一炉,风气兼南北,语言杂秦楚,既有巴蜀之雄浑刚强,又有荆楚之柔媚清丽,也有三秦之古朴粗犷,还有中原文化的质朴通达。

既沉实稳重又洒脱灵秀,既飘逸浪漫又憨厚野朴。

刚而不烈,柔而不软,兼具四方气脉而又独具风韵和骨质。

这些特色不仅表现在文学、书法、雕刻、古建筑、古文化遗址上,更表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门类中,汉调二黄、紫阳民歌已于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小场子、八岔戏、安康道情、龙舟节等已列入第一批省级“非遗”代表作名录。

绚丽多彩、鲜活质朴的安康文化正魅力四射。

2.民俗:安康受自然条件、人口构成、经济特点、宗教信仰、文化状况等影响,民俗风情复杂多元。

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安康秦风楚韵,民风淳朴,注重礼仪,民俗独特,文化内涵十分丰富。

在中国传统节日习俗中,诸如春节贴春联、贴年画,除夕守岁,拜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正月十五闹元宵、耍社火、猜灯谜;清明节扫墓,祭奠祖先;端午节门上悬艾蒿、吃粽子;中秋节家人团圆,吃月饼、赏月;重阳节登高、赏菊;腊八节吃腊八粥等,这些习俗与全国其他地区大同小异。

进入21世纪后,也有人除了保持着一定的传统节令习俗外,开始过起了圣诞节、情人节、父亲节、母亲节等。

受巴蜀和秦楚影响的安康人,民俗内容十分宽泛,几乎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衣、食、住、行、娱乐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有人将这些生活方式和习俗概括为“安康八大怪”:“家家户户泡酸菜,蒸面稠酒人人爱,尼龙袜子套草鞋,石板上房当瓦盖,背篓里面把娃带,虫虫能当下酒菜,杀猪不卖薰起来”。

安康市旅游景点

安康市旅游景点

安康市旅游景点安康市旅游景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安康市位于陕西省西北部,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城市,同时也是一座拥有着无数旅游景点的美丽城市。

安康市拥有许多优美的自然风光,令人流连忘返,而它的众多旅游景点也吸引着大批的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下面就是安康市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介绍。

一、佛教文化景点1. 安康大佛寺:安康大佛寺是安康市最著名的佛教文化景点,它始建于元代,历史悠久。

这里不仅有一座大佛像,而且还有众多的佛教寺院、道观和塔,可以让游客感受到佛教文化的历史气息。

2. 金顶寺:金顶寺位于安康市南部,是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古刹。

这里有一尊高大的金刚大佛像,有众多的佛教寺院、塔、宫殿等,还有一片古老的森林,可以让游客感受到佛教文化的历史气息。

二、安康民俗文化景点1. 罗布泊:罗布泊位于安康市西南部,是一片野生的草原,其独特的自然景观使其成为了一处很受欢迎的旅游胜地。

这里是安康市民俗文化的重要展示地,也是一处古老而神奇的风景区,有众多的民俗文化遗迹,如“罗布泊神话”、“天下第一草原”等。

2. 宝鸡马王古镇:宝鸡马王古镇是安康市著名的民俗文化景点,位于宝鸡市境内,历史悠久。

这里有众多古老而神奇的民俗文化遗迹,如“宝鸡马王古镇”、“天下第一坊”、“千年古街”等,可以让游客感受到安康民俗文化的独特风情。

三、安康历史文化景点1. 宝鸡高台寺:宝鸡高台寺位于安康市中部,是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古刹。

这里有众多古老而神奇的历史文化遗迹,如“宝鸡高台寺”、“圣僧传道图”、“天下第一关”等,可以让游客感受到安康历史文化的神奇风情。

2. 汉中吴王府:汉中吴王府位于安康市东南部,是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王府。

这里有众多古老而神奇的历史文化遗迹,如“汉中吴王府”、“天下第一军”、“千年古都”等,可以让游客感受到安康历史文化的独特风情。

四、安康自然景观1. 老君山:老君山位于安康市西部,是一处以老君山为中心形成的自然景观。

安康民俗文化的特征及其成因

安康民俗文化的特征及其成因

安康民俗文化的特征及其成因郭华正王忠明民俗,即民间风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社会生活文化。

“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民俗学概论》,钟敬文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安康,是一个拥有世界上很美丽名字的地方,她凝聚了人类希望的吉祥字眼——幸福安康!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很重要而美丽的城市,有着与华夏同频共振的文明。

位于中国古老的“江、淮、河、汉”四大江之一的汉江上游,陕西南部。

民俗学家把我国的民俗文化风情从地域上划分为七大圈。

安康从地域上归属“长江流域风俗文化圈”。

其特点是秀美与精巧,但又兼具黄河流域重乡土情意、厚道豪放、古朴典雅的传统文化特色。

在本源文化、移民文化、秦汉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宗教文化等多种文化的相互撞击、交融、兼容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安康民俗文化,除具有人类民俗文化的共性特征外,还以其历史的悠久性和传承的多元交融与兼容并蓄特征,成为民俗文化园地中别具一格的奇葩。

一、安康民俗文化源远流长。

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就有安康民俗文化的元素。

安康不仅有史前神话传说:女祸补天、大禹治水且有历史遗迹,如平利女娲女(史称中皇山),人民敬仰崇拜励精图治的女娲,早在夏代于此山建灵宝寺(后改为中皇庙、女娲庙),有现存于平利县文化馆的《中皇山女娲氏庙碑》为证。

乾隆《平利县志》列入“艺文”收录。

《安康碑版钩沉》又将此安康碑文作为首篇录入。

唐宋以来,女娲庙历经修葺扩建,清代又重修,房屋达百余间的宏伟规模,成为邑县当时最大的庙宇。

香火鼎盛,誉为“名胜之方”并有诗文赞美。

今不仅沿承女娲山名,以女神之名起了乡镇名叫“女娲山乡”为全国罕见,还有以女娲为茶起名“女娲银针”,同时也是旅游、祭祀圣地。

大禹同其父亲鲧相继治理洪水以利万民的神话传说,在安康也是家喻户晓,世代颂之。

今旬阳县城东60公里汉江北岸关口镇江北村,相传为大禹疏浚汉江时的憩身之所,已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歌功颂德之诗文,多有文献记载。

陕西家乡安康的风俗作文500字

陕西家乡安康的风俗作文500字

陕西家乡安康的风俗作文500字家乡安康是一个有着丰富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地方。

这里的风俗习惯源远流长,代代相传,深受人们喜爱。

以下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家乡安康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

首先,安康人对老人非常尊重。

在安康,老人是家庭的精神支柱,也是家庭中最受尊重的成员。

每当春节或是重要节日,家中长辈都会坐在主位上,年轻人则依次向他们行拜年之礼,并向他们祝福。

这种尊老爱幼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使得安康成为了一个尊老爱幼的社会。

其次,安康人喜欢饮食独特的米面食。

在安康,人们最常吃的是面食,如油茶、冰糖馍馍、酸辣粉等,这些食物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和演化,已经成为了安康的代表性美食。

每逢节庆或是家宴,人们都会做出各种各样的面食款待客人,以示热情招待。

除此之外,安康还有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如"祭五谷"、"关山月"、"送龙船"等。

每逢这些传统节日,安康人会举行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舞狮、闹龙、耍旱船等,这些传统活动既富有地方特色,又能够增进人们的感情,使得这些传统节日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最后,安康人的婚嫁习俗也是独具特色。

在安康,结婚是一件十分庄重的事情,从订婚开始,就要进行一系列的仪式和活动。

如彩礼、过大拜天地、参加酒席等。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闹洞房"了,新娘在新郎家中展开的一系列有趣的活动,以调节气氛,增加婚礼的喜庆氛围。

总的来说,家乡安康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在当地人民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这些风俗习惯无论在家庭中还是在社会中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使得我们的家乡更加热情、友好。

希望能够通过我们的传承和发扬,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我们的家乡安康。

安康民俗

安康民俗

安康民俗安康民俗地处秦头楚尾,背倚汉水的安康,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历史上曾长期受到三秦文化、巫楚文化、巴蜀文化及羌氐文化的影响,经过数千年的溶和、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汉水文化。

作为汉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康的民俗风情极其复杂,既充满神秘色彩,又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呈现出由多元素组合而成的古朴豪放、厚重典雅、别具一格的凝聚体,并随着社会的变迁不断演变、发展,显示出了极其旺盛的生命力。

这里对安康地区至今仍盛行的一些民俗作简要介绍。

年俗在安康一代,春节又俗称“过年”。

进入腊月,人们便开始为过年忙碌起来,办年货、杀年猪、扫尘等,一直忙到腊月三十日,过年才正式开始。

腊月初五“煮五豆”。

一大早,就把苞谷、小麦、大米、小豆、黄豆等粮食和豆类掺在一起煮着吃,凑够五种以上材料就可以,而且要多煮一些,从初五起每天掺一点进去吃,一直吃到腊月初八。

“煮五豆”,寓意五谷丰登,连年能有好收成,“吃五豆”也是享受一年来辛勤的劳动果实。

杀年猪。

一进入“数九”,秦巴腹地的山民们家家户户便开始杀年猪了。

杀年猪通常要看个好日子(不懂咋看)。

一家杀猪,通常村里的其他壮汉都会前去帮忙,轮流进行。

杀完年猪后,主人家大摆筵席,款待帮忙的人,邻里之间也会相互请客,年的气氛就在这时浓郁起来。

选择这个季节杀猪,一是到“数九”天后,也没有什么新鲜饲料可以喂了,二是这个时候杀的肉可以长时间保存而不变质,更主要地是为过年做好充分准备。

腊月初八“吃腊八”。

到初八这一天,家家都要“吃腊八”,所谓的“吃腊八”,就是吃腊八粥,主要是包“扁食”,将“扁食”和红白萝卜、白菜、肥瘦肉丁、豆腐丁和大米一起煮,还有的顺便擀几个面片,搓几个“麻食”,凑够八样一起来煮。

“包扁食”大有讲究,“扁食”又叫“背抄手”、“疙瘩”,各地的说法不同,但做工却是一样,都是擀面后,切成方片,中间包馅,对折后(下边的皮稍微高一点),把上方两个边子向背稍弯,再把两头弯回在一起,捏紧就可以,这也就是为什么叫“背抄手”的原因,做工十分类似包饺子,只是“擀皮”和“包”的工艺不同而已。

中国的传统民俗和寓意

中国的传统民俗和寓意

中国的传统民俗和寓意
中国的传统民俗有着丰富多样的寓意和象征意义,以下列举几个典型的传统民俗和它们的寓意:
1.拜年:在春节期间,人们互相拜年,祝福彼此新年快乐和
幸福。

拜年的行为寓意着互相尊重和团结,希望彼此的生
活都能如春节一样充满喜庆和繁荣。

2.舞龙舞狮: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祥瑞和力量的象征意
义,舞龙舞狮是为了迎接吉祥的标志。

舞者扮演的龙和狮
子传递着祝福和喜庆的信息,同时还有驱邪和辟邪的意义。

3.破五节:在农历五月初五,人们会划龙船、放龙舟,以纪
念古代诗人屈原,并清除瘟疫和灾难。

破五节象征着驱邪
和辟病,也是为了呼唤丰收和保佑。

4.婚礼习俗:中国传统婚礼习俗多种多样,在其中包含着对
夫妻和婚姻的寓意和祝福。

例如,新郎新娘敬茶象征着尊
敬和感恩;喜饼和红包代表着祝福和财富。

5.制作汤圆:汤圆是许多传统节日的必备食物,特别是在元
宵节,它寓意着团圆、家庭和睦。

汤圆的圆形象征着团结
和完整,吃汤圆寓意着合家团圆和幸福安康。

6.红包:在春节和其他重大庆典上,人们会给孩子和年长者
发红包,其中放着一定金额的钱。

红包象征着祝福和好运,也代表着对受红包者的关爱和尊重。

以上只是一些中国传统民俗的寓意和象征意义,每个习俗中还
有许多细节和地域特色。

这些民俗传承了中国丰富的文化和价值观念,通过庆祝活动和传统习俗,人们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家乡的风俗陕西安康作文

家乡的风俗陕西安康作文

家乡的风俗陕西安康作文
安康,这座坐落在秦岭深处的城市,自古以来就拥有独特的风俗习惯。

这些习俗承载着先民的哲理,融汇了安康人淳朴善良的民风民俗。

一年之计在于春。

立春时节,安康人有品糖人的民俗。

炼制糖人不仅寓意甜蜜如糖、团团圆圆,更象征希望新一年万事如意、甜甜蜜蜜。

每逢佳节,家家户户都会让孩子们制作糖人,将对未来的祝福寄托其中。

夏日里,杂技艺人们身姿矫健地在街头表演,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观看。

这种独特的"地瓜杂耍"被列为安康非物质文化遗产。

他们身手不凡,惊心动魄的表演折射出陕北人民热情奔放的性格。

金风送爽时,安康人有插秧歌的习俗。

身着盛装的村民载歌载舞,庆祝丰收。

朴实的歌词,淳朴的舞步,活泼热情、质朴温馨,洋溢着对大地的赞美之情。

冬日里,家家户户都会制作臭干子。

炒过的菜干切成细长条,在烟熏的作用下散发出一股独特的香味。

每到过年,亲友聚会时,臭干子作为招牌美味自然不能少。

那股馥郁的香味已成为身在他乡的安康人温暖的乡愁。

这些风俗习惯或许看似简单朴实,但正是它们映射出安康人淳朴善良、热情好客、勤劳朴实的传统美德。

身为安康儿女,我将永远铭记家乡的习俗,把它们化作内心永恒的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康民俗
安康的民俗风情极其复杂,既有历史的沉淀,也有地域的关联;既有民族渊源,也有宗教的影响和侵蚀;既有神秘色彩,又有实用价值。

这种呈现出由多元素组合而成的厚道豪放、古朴典雅、别具一格的凝聚体,随着人口的流动,集聚而相互碰撞,相互兼容,相互异化,甚至重新组合,显示出了极其旺盛的生命力。

年俗。

进入腊月,人们便开始忙碌,一直忙到腊月三十日,过年便正式开始。

大年三十晚饭前,家家户户必须把房子、院落、房前屋后打扫干净,收拾清整,贴好大红对联(有丧服的人家贴黄色或绿色对联)及门神、窗花等,大门及堂屋、卧室、灶房、牲畜圈等处都要贴相应的对联。

一切准备就绪,便开始点腊烛、烧香、燃放爆竹、祭祀先祖。

之后,全家大小便共聚一桌吃“团圆饭”,俗谓“团年”。

晚上,各家灯火通明,炉火熊熊,老少彻夜不眠,围炉“守岁”,俗称“坐年根”。

在守岁的同时,合家大小依次要洗澡,换新衣,包饺子,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

待到子时(相当于今23时—1时),万家鞭炮齐鸣,意为“接天星”,“迎财神”,有的还摆上香案,行跪拜之礼。

据说谁家鞭炮响得最先,财神就先光临谁家。

然后,便是晚辈为长辈们磕头拜年,长辈们也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给孩子。

同家分居的人,便开始相互奔走拜年,通宵达旦,直到初一早上。

安康人从初一到初十,还有以观看天气的好坏预测五谷六畜是否兴旺的习俗。

相传每天天气都有预示。

即:初一观鸡,初二观狗,初三观羊,初四观猪,初五观牛,初六观马,初七观人,初八观谷(庄稼),初九观果(果树),初十观菜。

俗称“新春十日晴,丰年乐太平,新春十日阴,谷米贵如金”。

端阳节和赛龙舟。

端阳节民间俗称端午节,是一年中的三大节日之一,传说是为祭祀楚国三闾大夫,爱国诗人屈原而相沿至今的一种民俗。

大概与屈原《楚辞》所描述的湘楚习俗有关,也因湖广移民安康的传播和影响有关,端阳节的南国风情在安康民间特别浓郁,下面就略加介绍给大家。

在节日前几天,安康城乡的大街小巷便相继有各种各样的香包、花裹肚及雄黄、香面和变蛋出售,包粽子用的笋阔叶、蓼叶、苇叶、马兰草、棕树叶(用于捆绑粽子)、糯米、大枣、红豆也陆续上市,满街一片浓香。

节日的早上,人们争相起早,去河边水塘、堰渠边和坡边沟岔拔水菖蒲,采撷艾蒿、车前草、茵陈等,据说这天百草为药,尤其带露水的药力最强。

传说菖蒲是屈原的佩剑化成的,插在门上可以驱邪避疫,所以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在门框上插上艾枝和菖蒲。

这天早上要给孩童们佩带用中草药甘松、白芷、川芎、当归等为香料做成的香包。

人们吃粽子、鸡蛋、喝雄黄酒,还要给每个人的耳朵、鼻孔抹上雄黄酒,以辟疫疬、驱五毒。

端阳节在安康还有一项重大群众性文化活动就是“龙舟赛”,在安康,是汉江沿岸各县每年必须举行的大型活动。

各地的龙舟都有有固定的颜色,如安康城的六条真龙船就分为四种颜色:水西门泗五庙和金川街镇江寺为金龙,中渡台和中河街为红龙,小桃园为白龙,石堤街为青龙。

参赛时临时装饰的八条假龙舟也分三种颜色:许家窑、七里沟、唐套湾红龙四条,东泗王庙、老君关、石梯铺黄龙三条,青山套青龙一条。

再如白河县城,上河街为黄龙,横街口为红龙,下河街为白龙,对岸湖北郧西大王沟、老官庙为黄龙,白石滩为青龙……。

每当端阳龙舟竟渡,江面上百舸争流,舟飞如箭,鼓声震天,浪花翻飞;两岸人山人海,观众如潮。

尤其安康近
几年来举办的各届“龙舟节”,更是把安康古老的龙舟赛事推向了高潮,每年因来观看安康独特“龙舟文化”的外地客人更是络绎不绝。

六月六与“晒箱”。

六月六不是一个节日,但因为六月已是盛夏季节,这时天气还比较干燥,又进入高温季节,所以人们趁这时翻箱倒柜,把衣服尤其是一些绸缎细软、毛皮之类暴晒一次,即可防潮湿,又可防虫蛀。

谚日“六月六,晒丝绸”,此习惯流传至今,农村在这天还要把家里的粮食统统拿出来晒一天,这也同样具有防霉防虫保粮的作用。

有些地方这天人们要喝滑石甘草糖凉水,可以清热泻火,防暑降温,农村还要在这天把牛拉到河边给牛洗澡,盖因于牛也有清暑作用。

品香啜茗巴山茶。

安康人嗜好饮茶,一方面是因为安康本来就是一个茶叶产区,它为饮茶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因为大量南方移民进入安康定居,带来了茶叶种植技术和饮茶文化习俗。

“客至寒舍茶为酒,室内常谈俭与勤”,这是千家万户安康人待客饮茶的口头禅。

几乎是每个安康人都十分重视家庭饮茶,无论贫富,也无论亲疏,凡来客登门必定首先以茶相待。

而一些富有人家和文人雅士则讲究茶具、茶品、饮茶环境乃
至泡茶的泉水等。

安康人最为讲究的莫过于品尝新茶,新茶虽然价格昂贵,但人们都愿意去追求它的清香品位。

醇香可口的安康茶叶曾受到过不少省内外行家的称道,文人骚客品茗之余,给这里留下了不少动人诗句。

谷雨前刚刚采摘制作的新茶品位极高,由于茶采阴坡、阳坡各不相同,所以它的口味也有一定差别。

这时的茶叶经过烘炒还有一层白茸茸的絮毛。

除了家庭饮茶,安康的茶馆也十分有名。

茶馆大都建在渡口、码头水边,清代乃至民国时期,安康的进出口货物主要*水运,汉江上下,大小支流,白帆点点,百船争流。

渡口、码头樯桅林立,船工号子应山价响,码头工的哼海声比起彼伏,茶馆成了船工、码头搬运工歇脚候船的场所。

那时的茶馆,临岸依水竖几个木桩,上面缮上茅草,四周围上黍杆篱笆,屋中摆张小方桌,桌上搁几摞陶瓷茶碗,四周放几张躺椅、小凳,门前檐下,盘坐半人高的石炭茶炉,炉上茶壶整天丝丝作响。

茶馆主人多系中年妇女,她们大都热情温厚,茶馆可赊帐,但从不记帐。

无论生、熟茶客,进了茶馆就象到了自己的家那样随和。

打开话匣,天南地北,古今中
外,上下河新闻,山内外消息,世事的变迁,人间的悲欢离合,都在这里交流。

在茶馆里无论你坐多久,一碗茶点上多少道水,馆主脸无愠色,更无“上茶送客”之举。

船工们每当出航前,总要到茶馆喝碗巴山茶,清清脑,提提神,再带上一包,方登船启程。

归来后的第一桩事,就是奔茶馆,交流见闻,打听家乡的消息。

码头工们在船队未拢码头前,先到茶馆喝碗茶,蓄蓄劲,装卸完毕再回到茶馆,*在躺椅上,松松筋骨,边喝茶边品味劳动过后的喜悦。

在一些稍为繁华的城镇,也多开设有茶馆,这类茶馆兼有瓜籽、糕点等小吃,茶叶质量也较为上乘,还有的设有评书。

到这里来大多是品茶、听书、或交流信息、或洽谈生意、或自会朋友,颇有几分南方茶肆的意境。

安康花鼓戏。

安康花鼓戏包括“八岔戏”“小调戏”“大简子戏”三种地方小型歌舞。

它最早来源于湖北郧襄一带(包括襄阳、樊城、枣阳、宜城、郧县、均县、房县等地),后来沿汉江传入安康,与各地山歌调子融合在一起,逐形成一个定型的地方剧种。

安康尤以旬阳、汉阴、紫阳、平
利花鼓最有代表性。

小调戏,除了本地原有的小调曲调和小调戏之外,大多是凤阳花鼓戏的回流。

凤阳花鼓的吹腔名目与梆子腔联唱的形式,原系汉江流域的产物,后沿长江东去,在江南长期流传过程中,经与当地唱腔的碰撞与融合,不断得到升华和提高,随着江南移民的迁入定居,富有江南韵味的小调很快在新的土壤中生长起来,大筒戏大量剧目主要来自鄂西,在汉水中下游发展兴盛起来。

大筒戏在鄂豫陕边界流传较久。

后与上述两种合流,清初,鄂西花鼓艺人随移民的迁入不断流入安康,更加促进了安康花鼓戏的发展和繁荣。

随着安康花鼓戏的蓬勃发展,三种声腔同台分演,艺术风格逐浙趋于统一。

但因各地演出形式不同,其称谓也有差异:安康称“二棚子”,“地蹦子”,“拉花儿戏”,“花鼓子”,“大筒子”,“风搅雪”等;并且还有“八岔”和“土岔”之分;表演形式及唱腔与陕南其它地区大同小异。

安康道情。

安康道情属陕西道情四大流派的陕南派,属于山西“晋北道情”(神池道情)的变异曲种,以演皮影为主,有地道风格。

清咸丰、光绪年间兴盛时,五里、恒口方圆百里就有三十多个班社。

道情以板腔体
为主,间以当地小调和其他地方戏曲曲牌,是一种由说唱音乐过渡为“影戏”的戏种,其音乐悠扬细腻,宜于抒情,主弦牛皮弦音调柔婉,配以笛子渔鼓筒等,音色独特而动人。

伴奏乐器多为兼司:鼓师一人兼渔鼓筒和非子(即碰铃),正调皮弦一人,反调中音板胡一人,竹笛一人(兼唢呐),梆子一人,其他乐器(锣、拔、小锣)分别由皮弦、板胡兼司。

道情曲板多,板式有二六、安板、代板、兴板、紧板、摇子和滚白等。

各种板式又有硬调与软调之分,硬调欢快,软调悲凉;剧目也很丰富,约有1200多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