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龙舟民俗文化

合集下载

第11届中国安康汉江龙舟节新闻发布词

第11届中国安康汉江龙舟节新闻发布词

第十一届中国安康汉江龙舟文化节新闻发布词(2011年月日)中共汉滨区委常委、宣传部长薛同新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春到金州百花艳,万木葱茏艳阳天。

今天,第十一届中国安康汉江龙舟文化节筹委会在这里举行新闻发布会。

首先,我代表龙舟文化节筹委会向莅临新闻发布会的各位嘉宾及新闻界的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下面,我就第十一届中国安康汉江龙舟文化节有关情况向大家作以简要介绍:一、举办第十一届中国安康汉江龙舟节的目的和意义中国安康汉江龙舟文化节自2000年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十届,被授予全国“十大节庆”和中国节庆学院奖(天女奖)最佳主题奖,我市也被授予全国“十大节庆城市”。

安康汉江龙舟文化节已成省内外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的知名节庆,是安康内塑精神、外树形象和弘扬汉水文化、推进安康跨越发展的重要平台。

坚持办好一年一度的龙舟文化节,对展示安康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和汉水风光,树立安康形象和扩大对外开放,打造龙舟文化品牌,弘扬汉水文化,整合经济、文化要素,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办好龙舟文化节,是推进安康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安康地处陕西南部,生物、矿产、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近年来,全市经济社会有了很大发展,但在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特别是要实现跨越式发展,我们的任务艰巨而繁重。

举办龙舟文化节,就是要用节庆经济,促进旅游和商贸的发展,实现好扩内需、保增长、保稳定的目标,加快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步伐。

办好龙舟文化节,是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

安康要发展,必须要更进一步解放思想,走扩大开放的路子。

随着近年与外界了解更加快捷。

举办龙舟文化节,就是广交四海宾朋,吸引更多外商前来投资开发,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变区位优势为发展优势,从而实现安康的大开放、大开发、大发展。

办好龙舟文化节,是做大做强旅游产业的有效载体。

安康以秦巴汉水自然风光为特色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一山、一湖、一城的特色旅游格局已基本形成,发展特色旅游产业有着广阔前景。

龙舟文化简介

龙舟文化简介

龙舟文化简介龙舟文化,又称为龙船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

龙舟作为一种特殊的船只,以其独特的外形和丰富的象征意义,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符号之一。

龙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传说和民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龙舟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相传,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臣屈原因忧国忧民而投江自尽,百姓为了不让鱼虾吞食他的尸体,纷纷划船撒米以阻止鱼虾接近。

后来,人们将这种划船的方式传承下来,并逐渐演变成了如今我们所熟知的龙舟竞渡。

因此,龙舟竞渡也被视为对屈原的纪念和怀念。

龙舟文化与端午节密切相关。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龙舟竞渡的主要时刻。

相传,屈原投江的日子就是农历五月初五,因此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会划龙舟、竞渡,以纪念屈原。

龙舟竞渡的活动在中国各地都非常盛行,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传统。

龙舟竞渡是一项集体协作的运动。

一艘龙舟通常由20人或更多人组成,他们分为不同的角色,如舵手、划桨手和鼓手等。

舵手负责操控龙舟的方向,划桨手则负责划动桨,而鼓手则敲击着船上的鼓,以保持队伍的节奏。

整个过程需要团队成员之间的默契配合和协作,以确保龙舟的稳定和速度。

龙舟竞渡也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

首先,龙舟的外形就像一条巨龙,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物。

其次,划龙舟的过程象征着人们共同努力、团结协作的精神。

最后,龙舟竞渡还与祈求丰收和驱邪避灾等农耕文化相关联。

人们相信,划龙舟可以祈求风调雨顺,以保证丰收,也可以驱赶瘟疫和邪恶。

龙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龙舟竞渡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体育运动,不仅在中国,还在世界各地都有举办。

每年的端午节期间,各地都会举办盛大的龙舟竞渡比赛,吸引了众多参赛队伍和观众。

这些比赛不仅是一场体育盛宴,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龙舟文化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也是一种生动的民俗活动。

龙舟竞渡不仅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团结协作精神,还传承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安康龙舟文化

安康龙舟文化

安康龙舟文化The Culture Of An Kang’s Dragon Boat摘要:安康地处汉江流域,借着天然的地缘优势,以及南北交汇的多元文化,安康的龙舟文化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意义深远。

关键词:安康;龙舟;文化Key words : An Kang; Dragon Boat; Culture中国的龙舟文化源远流长,然而每个地方的形式和意义都不尽相同,不仅如此,就是同一个地方的龙舟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各有其特点。

龙舟竞渡在安康,由于受人文历史环境和自然地理的影响,民间把它俗称为“划龙船”或曰“玩龙船”,对观众而言则叫做“看龙船”。

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就深藏在能划出门道,玩出趣味。

“传统文化中的安康龙舟赛:划者,气势之较量;玩者,情感之释放;竞者,驾船之本领;看者,万千之景象。

赛者,不仅仅是速度之争,其赛的内容涵盖甚广,名堂极多,有锣鼓之势、运桡之势、舞旗之势、压棹之势;商号、会馆、竞渡单位所布置的彩船亦有其势。

”①“在一些古籍和地方志中所出现的竞渡和龙舟竞渡,不仅仅是指划龙船的速度比赛,而且也包括不进行速度比赛的其他竞渡方式以及相关的礼仪,等等”②现代文明的龙舟竞渡主要是速度比赛。

关于龙舟竞渡的起源时间,闻一多先生推测:“龙舟竞渡应该是史前图腾社会的遗俗。

”③而容观琼先生则认为:“竞渡之戏,早在春秋越族境内就盛行了。

”④这两种说法均没有具体讲起源于何时,目前国内外学界对龙舟文化的起源时间也没有统一的定论。

至于龙舟文化起源的地方,《端午考》的观点认为:“是南方古越族的习俗之一。

”但文崇一先生却认为:“龙舟竞渡出于楚却可能是真的,是楚国流俗传到其他各国。

”⑤虽然前者认为是起源于古越国,后者认为起源于楚地,但是两者的共同点是,都认为起源于南方。

龙舟文化起源的原因,也是众说纷纭。

学术观点有:龙图腾祭祀说(闻一多《端午考》);祭祀水神,求雨说(文崇一《九歌中的水神和华南的龙舟赛神》);顺时令说(萧放《南北民俗的交融复合—端午节俗的形态》);公共卫生、送灾说(江绍原《端午竞渡本意考》)等等。

端午节的龙舟文化传统与现代融合

端午节的龙舟文化传统与现代融合

端午节的龙舟文化传统与现代融合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这个节日源于古代中国对屈原的纪念,后来逐渐演变成一种载歌载舞、赛龙舟的方式来庆祝。

龙舟文化传统在现代社会中并没有被遗忘,相反,它与现代元素的融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讨论端午节的龙舟文化传统与现代融合,以及它对社会的意义。

一、龙舟文化传统回顾龙舟文化源远流长,起源于古代祭祀屈原的风俗。

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在追求正义的事业中遭遇失败,最终选择了投江自尽。

为了阻止鱼虾蛟龙吃掉他的身体,百姓们纷纷划船救援,于是有了划龙舟的习俗。

这一习俗逐渐演变成为现在我们庆祝端午节的重要活动。

二、现代元素的融入随着社会的发展,龙舟文化逐渐与许多现代元素结合,使得传统习俗更加吸引人。

首先是现代装饰的运用。

过去龙舟都是木质构造,现在龙舟采用更先进的材料和工艺,外观漂亮而耐用。

同时,龙舟的装饰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彩绘,还有炫目的灯光和流行的图案。

其次是现代科技的应用。

如今,在一些大型龙舟赛事中,人们可以通过无人机航拍、激光投影等当代科技手段,将龙舟文化呈现得更加炫目,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

三、龙舟赛事的改进龙舟赛事作为传统的体育竞技项目,同样受到了现代化的改进。

现代赛事不仅注重龙舟外观的美观,更加注重赛道的科学设计和设施的完善。

为了提高比赛的公平性和观赏性,现代的赛道上设置有计时器、起跑器、终点器等设备。

此外,一些赛事还引入了电子计分系统,实时显示参赛队伍的成绩,提供给观众全面的信息。

四、龙舟文化对社会的意义端午节的龙舟文化融合了古代与现代元素,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首先,它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通过融合现代元素,龙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为年轻一代传递了对传统的爱与尊重。

其次,它促进了社会凝聚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参与龙舟赛事的团队不仅需要个人的力量和技能,更需要彼此之间的密切配合和默契。

这种团队精神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

龙舟竞渡: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元素

龙舟竞渡: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元素

龙舟竞渡: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元素龙舟竞渡是中国传统的水上竞技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一个极富魅力的元素。

龙舟竞渡往往由组织者或部落首领发起,用以庆祝节日、祭祀祖先或祈求丰收。

在古代,龙舟竞渡往往是一种祭祀活动,而在现代,它则成为一种体育和文化活动。

在龙舟竞渡中,百桡划出千古事指的是龙舟竞渡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承。

龙舟竞渡起源于战国时期,当时主要是为了祭祀河神。

随着时间的推移,龙舟竞渡逐渐演变成为一项具有浓烈文化传统的活动,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龙舟竞渡在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魅力。

在古代,龙舟竞渡往往是一种祭祀活动,旨在祈求丰收、消灾降福。

在现代,龙舟竞渡则成为一种体育和文化活动,吸引了众多人的关注和参与。

龙舟竞渡不仅是一种体育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传统,代表着中国人民的淳朴和精神风貌。

龙舟竞渡的习俗在各个地区都有所差异,但总体来说,它们都具有浓厚的传统色彩和文化内涵。

例如,在广东地区,龙舟竞渡往往要举行祭祀仪式,龙舟上也要写有各种寓意吉祥的纹饰。

在福建地区,龙舟竞渡则与汉族的民俗活动紧密结合,有着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龙舟竞渡是一项具有深厚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的体育活动,它代表着中国人民的传统精神和文化风貌。

在当今社会中,龙舟竞渡已经成为了一项受欢迎的体育赛事和文化活动,吸引了大量人的关注和参与。

汉滨区龙舟风俗

汉滨区龙舟风俗
2、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龙舟竞渡在端阳节,端阳节的民俗习惯中的插苍蒲艾香、吃粽子、点雄黄、采 露水草等都与龙舟竞渡相得益彰。尤其是龙舟划手祭祀、祭龙,下水仪式上都采用了以上节日符号,更彰显龙舟 竞渡的特色性,是承传历史风俗的一个载体。在当今世界文化交融的时代,弘扬龙舟文化对于保持中华民族特性 具有极高的价值。
2、祭龙舟。祭龙舟分两种方式,一种是有老龙头的先在放龙头的庙里祭祀。凡祭祀前三日,要求所有划手先 “净身”。祭祀程序一般为先开锣鼓道场,然后由“龙头儿”敬三柱香,众划手依次敬香完,行三叩九拜礼。 “龙头儿”或“乡绅”念祭文:“天道玄黄,节至瑞阳,祭祀龙舟,敬拜祖上……汉水汤汤,龙舟闹江,风调雨 顺,永保安康……”念完祭文后要唱一些花鼓词,然后由划手护龙头游街,下江;另一种是龙头安装好进行祭龙, 除要求程序与第一种一样,所不同的是头一年胜出的龙舟要由输家的划手敬拜,敬拜后本龙舟的划手要绕船三六 九,然后带上艾蒲头圈,再抬上龙舟游街下江。当然也有死对头输家不拜胜出队龙舟的情况发生。
主要价值
具有上述特征的安康龙舟竞渡是安康市民间风俗的典型代表,也是陕西独树一帜的文化遗存。对其进行发掘、 抢救、保护的主要价值是:
1、社会精神价值。龙舟竞渡的起源是追念爱国诗人屈原。弘扬龙舟精神的主旨是爱国主义教育。而龙舟精神 则是“追念先贤,奋勇向前,顽强拼搏,志争上游”,这种精神也与改革开放精神相符合。
3、学术研究价值。安康龙舟的制作有特点,其主要是以适应汉水宽广水流急的需要。对于船的制作与水流力 学研究有作用;安康龙舟竞渡的传统集资方式,民办官引导的办法对于研究当时的经济社会形态有一定的作用; 抢鸭子、抢猪尿泡等对研究地域人民性格有作用;龙舟竞渡的地点选在现安康大桥以西水面对于江流走势有研究 价值;安康龙舟的演变过程对楚文化的流传有研究价值。

安康龙舟节

安康龙舟节
1 2
安康龙舟节的来历 龙舟节中的仪式
3
龙舟节如今的发展
安康龙舟节的来历
• 龙舟赛本是为了纪念战国 时期因忧国忧民愤而投江 的爱国诗人屈原。后来龙 舟赛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体 育竞技活动。不仅五月 五 日端阳节在汨罗江举行, 全国各地很多有条 件的地 方也在举行,时间也因地 而定。地处秦巴山区的安 康,因紧靠湖北,受楚文 化的影响,民间自古就喜 欢赛龙舟。
优秀参与奖
Ko!
二、下海
下海亦称游龙。龙舟重新上油,维 修好后,便择吉日、吉时,召集村 中、族中之健硕的划艇力士,先到 宗祠祀神,然后到宗祠前的河边, 烧衣鸣炮,拜祭一番,再合力抬起 龙舟放下水中。
三、是夺标
龙舟比赛最终是夺标,也称为过 龙门。这是最后的冲刺,决赛了, 也就是要过龙门夺标了,这是最刺 激的关头了。
一、起龙
(1)起龙亦称祭龙。每逢临 近精彩的扒龙舟龙舟节,各会 社便会在黄道吉目的晨早,兴 师动众到供奉龙舟头和龙舟尾 的各宗祠、庙宇中拜祭。村民 在长辈的带领下拈香酬神,烧 衣纸等。 (2)从宗祠中“请出”供奉 的龙舟头和龙舟尾,重新上彩、 点睛,然后在船头插上龙头, 于船尾装上龙尾和青绿的树叶, 贴上金花等吉祥物,请画师在 龙舟的船身上绘画龙鳞等,这 就叫起龙了。
• 汉江为龙舟赛提供了天然 场所。安康、旬阳、白河、 紫阳等沿江一带,历代都 举行过龙舟赛。早先龙舟 是刻画有龙形状的独木舟, 后来随着木船的出现,龙 舟成为龙造型的木船。安 康的龙舟轻巧灵 便,前边 装饰着昂起的龙头,后端 安着龙尾,船的两边装饰 着鳞纹 或水波纹,具有独 特的韵味
龙舟节中的仪式
2007年6月,将其列入了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遗产 文化保护名录。如今,龙舟竞渡演绎成每年端午节 的中国安康汉江龙舟文化节.

端午节赛龙舟介绍

端午节赛龙舟介绍
每队设队长一名(运动员兼),比寒时必须佩戴标志。每队登舟比赛队员为23人,包括:舵手、锣手、鼓手各1人,划手20人。
01
02
替换时需经裁判员验明资格,并于检录登龙舟前替换完毕,登龙舟后不得替换。
03
不同地区的赛龙舟
与赛人数若不足规定人数时,以弃权论。
不同地区的赛龙舟
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
03
不同地区的赛龙舟
Part.04
赏析
三千健儿划着扎彩的龙舟,飞速向前,满江是喧闹的锣鼓声,热闹非常。日暮时分炊烟升起,人群已经散去。远处,不知谁吹起了幽怨的笛声,勾起江底沉魂的幽绪。
赏析
日落时分,暮云四合,是谁,吹一声竹箫,袅袅不绝,引来了围观的众人。踏着棹歌渐次激昂的鼓点,争先出发的端午龙船如离弦箭一样地划过,风一般地带走了人们的呼喊与心跳。大河彼岸,人群深处,林花之间,俨然有一位佳丽踯躅观赏,那逶迤在绿叶繁花间的裙摆,洒满了初夏娇艳欲滴的芳菲,不知是刺绣的巧妇所为,抑或是天然的神工妙笔。
端/午/安/康
部门:宣传部
Part.01
“龙舟竞渡”是在战国时代就已有的习俗。战国时期,人们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此时的龙舟竞渡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龙舟竞渡又称“赛龙舟”、“划龙船”、“龙船赛会”等,是一种具有浓郁的民俗文化色彩的群众性娱乐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有利于增强人民体质,培养勇往直前、坚毅果敢精神的体育运动。
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端午节赛龙舟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龙舟文化安康自古得汉水舟辑之便,上通汉中可入川,下达汉口而融楚。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商贸的繁荣与兴盛,对外的交流与合作,则完全得益于这条不负巴蜀荆楚通津之谓的“母亲河”。

然而,这江水又因秦岭、巴山两岸对峙,水底山垠横垣,在安康境内形成湾环重涧,曲隈复滩之势。

“水道险阻,转缘山间;悬流逆折,触石破舟。

”(宋•陈师道《忘归亭记》)“舟人至此而难焉。

或倾覆货物,或淹溺人民。

”(明•季统斋《回复滩记》)正所谓:“白浪交飞,万石风雷之阵;黄泉下睨,九幽神鬼之门。

”(清•陈仪《募修紫阳炉子滩疏》)因而民间称船工为“死了没埋的”,可见在汉江上走水行船之险恶。

栖息于斯的安康人,并非像清人刘德新在《汉江形胜记》中所言:“舟子束手于高滩,行旅魂惊乎石立”,他们不畏“水有奔滩触石之危”〔清•王云锦《赴兴安试院》(有序)〕,在弄水驱船,闯滩涉险中,酿造出了独具地方风貌的龙舟竞渡活动,并逐步形成相对独立于他乡异域的地方民俗文化。

一、xx龙舟的历史渊源安康的龙舟文化,是移民文化的组成部分。

自西晋太康元年(280)开始在这里安置xx一带流民,至以后的历朝各代,尤其是明代成化年以来“四方流逋蜂屯蚁聚”(明•张大伦《修汉阴县治记》),形成“秦山大半楚人耕”的人文历史环境。

(清•叶世倬《春日兴安舟中杂咏》)自然使当地习尚以楚风楚韵为重。

而龙舟竞渡正是“楚国之俗流传到其他各国”的端午习俗。

(文崇一《九歌中的水神与华南的龙舟精神》见《民族学研究所集刊1961年第八期》)就龙舟竞渡的地理分布情况看,张世建在《中国的龙舟与竞渡》一文所引资料中(《体育史料》1988年第13期),按中国现行行政区旧的府、州、县列表对照,湖南30个、湖北40个、广东45个、福建16个、浙江18个、江苏26个、安徽12个、江西20个、四川17个、广西9个、贵州8个、台湾8个以及香港、澳门。

以上虽不是中国龙舟竞渡分布的全面统计,但通过它能看到分布的主要情况。

在上述省区中,以湖南、湖北、江西、四川、福建、浙江、江苏、安徽、广东的龙舟竞渡之风最盛。

而最盛之地除广州外均属“三楚”所涉的地域,安康的移民正是来自于以湖广为主的上述省区。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更何况安康自公元前611年至公元前312年间,属楚地历时299年。

正是移民这个人文历史环境和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与有机结合,端午节也因此被安康人作为一年当中,最受注重的重大节日之一;龙舟竞渡也由此而成为重要的节日活动。

因为如此,安康的龙舟竞渡大都保持了较好的性文化生态,这种性文化生态表现在龙舟竞渡中诸如“施钱祈福”的“旱龙船”、“禳灾祈年”的“祭祀”、“拯屈招屈”的“跪而竞桡”、“以猪泡实钱果使浮水面为标”、“小船载乳鸭往来画舫间,游人鬻之水中”、“舟中人飞身泅水抢之”。

以及节日期间的“以艾插门”、“百草煎汤沐浴”、“糸驱毒香囊”、“喝雄黄酒”、“贴天师符”等等。

这些活动与习俗,“三楚”各地有志可考,安康各地则有迹可寻。

也许,某些细节或形式与故楚地相比已发生了变化,但其根本决不会变,有些甚至是外边变了,这里还保留着最原始的传统方式。

例如:龙舟比赛,领先为胜。

许多地方虽然不设奖品,却都有抢标的习惯。

在终点处有观众将一幅长约三尺的红布条挂在竹竿上,领先的龙船就可以抢到布条,谁抢的多就证明这条船划得快。

抢到的布条挂满龙头,以炫耀自己的胜利。

安康不抢布条,而是在龙头上用红绸攀花扎彩,把自己的龙船打扮的更漂亮。

这是比赛方式变了的结果,但却把在龙头上挂布条的根留下了。

许多地方龙舟赛以后,有抢鸭子的活动,一般是由组织筹办方或当地富商在自己观望比赛的彩船上把鸭子甩到河里。

安康则是由众商号在备好的舢板船上既甩鸭子,又以猪泡装入铜钱给赏钱,逗引得龙船在自己的彩船附近团团转。

这是商家们另类的比赛,财力的展现,气势的较量,于龙舟赛之外发挥的淋漓尽致。

这变化是竞渡之戏的升华。

百姓将竞渡看作为禳灾、祈年,文人则偏重于招屈的理解:“水滨击鼓何喧阗,相将叩水求屈原,屈原死已今千载,满船哀歌似当年。

”(《东坡先生诗集注》卷32乐府)安康也有“哀唱”,“三闾书院”(武昌会馆)在端午之日必唱半日大戏:叹靳尚何奸、张仪何诈、怀王何暗、宋玉何悲、贾生何太息。

呼屈子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这种哀唱的情感表现在竞渡当中,即为安康(主要指城区一带)特有的跪而竞桡和龙舟下水后人员可以替换,而舟不可以停泊的习俗。

这两种习俗正是“因拯救屈原而起”所流传下来的最原始的龙舟文化。

因为,跪着划可以将身体俯于船沿,便于察看水中屈原的躯体,也是对逝者的崇敬;舟不停泊是沿江满河寻找的需要,也可以驱赶鱼类,以避免其对屈原尸体的侵害。

二、xx龙舟的生活内涵不倦的汉水日夜奔流,物资输出输入,客商南来北往,船舱满了空、空了又满,都离不得船工。

由于船工的行船生活,又逐渐形成了安康独到特有的龙舟文化。

汉水行船,每遇险滩曲隈,乱石嵯峨,浪来汹涌,除了掌舵的“艄公”,还得另增“棹工”于船头搬棹“栏头”,协助舵手抢水道,避礁石,排险躲危。

其间还要吆喝呐喊,前呼后应,以提示水情航道。

他们目光不乱,反应机敏,全无惊慌,驾船本领尽现此时。

所谓“跑船得跑滩,跑不过滩莫驾船。

”说的就是驾船人没有那“两棹水”的能耐是不行的。

安康龙舟之独有,便是船尾有棹。

因为汉江受地理环境的影响,江面水流缓急差异极大,且航道曲直不定,船工便将大棹置于龙舟之尾,既做为舵来使用以主方向,又可以强迫船体转向,有驱船弄水早已熟悉的艄公掌棹,使得竞奔的龙舟抢先占据有利航道,比赛夺魁也就自在情理之中。

民间所说的“抢水”、“占水”指的就是以棹抢水,占据有利航道。

汉江行船也会有曲湾激漱的“溅子”,每当遇到这种水浸湾环的水域,就有年轻的艄公把裤角高高挽起,衣服朝腰间一扎,手持一根长篙站立在船头舱中。

逆水之时,稳插竹篙于水涡,身子向后一仰,竹篙负力成一道弯弧,逆水之舟就被平安地送到前方,要是船行顺水,艄公又会把手中的长篙用来左撑右点,使奔波的船一转,避开卷来的飞湍激浪,在乱石碜嵯中安然而下。

这竹篙被船工持于龙舟上,演绎为龙舟扰旗,谓之“耍扰子”,他们位于龙舟首尾舱中,挑战时向对方摇上几摇作圆圈状,口中“喂喂”呼唤;应战时自家晃上几晃作点头状,嘴里打着呼哨。

比赛当中两舟船齐头并进,那扰旗又在对方的龙舟上空或点或绕,干扰对方以乱其心,得胜归来时,又把扰旗在自己的船上前后左右交叉摇摆,或者在空中盘旋挥舞,以渲染气氛,平添了龙舟的活力,更把船工的喜怒哀乐表现的淋漓至尽。

汉江行船也会遇到水域开阔的江面,此时船工会根据船的大小轻重,水的深浅急缓,行的上下顺逆,当摇橹时则摇橹,该荡桨时则荡桨。

船工深谙橹和桨的功能各异,放舟的作用也不相同。

划龙舟不需要配置橹和桨,而统一使用桡。

但船工把桡分类别,细划其用途,依次为分水桡、头把桡及众桡。

这三种类别的桡,宽窄长短各不相同,掌握运用也不相同。

划分水的相机行事,该出手时才出手;使头把桡的紧随其后,则以鼓点为号,率众桡手听鼓下桡,橹与桨的功能作用,全靠桡调节替代。

汉江行船无论顺流逆水、起锚靠岸、扬帆落篷、摇橹拉纤、跑滩过街,船工自有行船走水时的对应号子。

或平稳悠然,或舒展流畅,或紧张急切,或高亢激越。

音韵悠长时,平和自然;声调急促时,扣人心弦。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安康龙舟击鼓鸣锣时,最讲究这阴阳顿挫,快慢结合,如船工号子一般有张有弛,有声有势。

一板一眼全凭鼓手审时夺势,劳逸结合。

鼓松锣散击水悠然,鼓紧锣急冲波激烈。

比赛领先夺锦,则打一通得胜鼓,旋律自如,优美婉转。

汉江行船,常见纤夫肩头披一特制粗布搭联,将系有铜钱的那一端紧扣在纤绳上,身体前倾,两手着地攀缘,双腿使劲蹬踏,负力匍匐前行。

民间把纤绳叫做“千担”,即千斤重担之意。

尽管龙舟不需要纤夫拉纤,但纤绳却自有用得着的地方,船工自然不会将其丢而弃之。

龙舟窄而长,竞渡比赛又与日常行船走水不同,比赛当中水手在龙舟上压大棹、下桡片、舞桡旗、敲锣打鼓,动作繁杂,用力猛烈,震荡极大。

加之在激流中抢水摆头,小有意外,极易损伤船体。

有鉴于此,船工利用纤绳的柔韧性,把它回绕系置于龙舟首尾,再用木架两排支撑,谓之“標船”,使龙舟两端高翘,整条船身浑然一体。

这样龙舟即无扭曲断裂之虞,又可置大鼓于纤绳之上,将军中的灵魂高高托起,以示勇挑千斤重担。

汉江行船若遇顺风,桅杆扯上满帆,帆以风向调节,借八面来风行船,船工最为惬意。

风催竞奔之舟在岁月的长河中漂浮,犹可遥听震响秦巴山间的钲歌角鼓。

龙舟原本无桅杆可以挂帆,然而这安康龙舟却独树一帜,在舱中竖起一面上书船队名号的大旗,如古时军队中统领三军的将帅军旗一般,威风八面,蔚为壮观。

这是船工们在自己的生命中,竖起的一根无形的桅杆,让一种象征高扬,使自己的理想更高,让自己的目光更远,叫自己的船跑得更快。

三、xx龙舟的比赛形式航运业的发展,促进了商贸的繁荣,又使得高檐厚壁的板门小店一溜排开成为河街。

门对汉江,大小江舟泊岸卧波形成码头,继而又有了搬运工这个群体。

商家的货物要用船运,就不能少了运输的船老板。

船老板搞运输,又离不了船工与搬运工。

尽管在汉江上跑船时有危险,一但触石破舟,商家的货被打了要赊钱,甚至血本全无;船老板会丢了船,失去财产,甚至断了营生;唯有船工最不幸,失掉的甚至是宝贵的生命。

“太公丢船客丢货,驾船的靠的是运气活。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因而,他们不但爱汉江,还信奉江之神、水之仙的“泗王爷”(汉江之神)。

故此,每当出船前,商家及船老板都会到临近大码头下游的东泗王庙,参拜“泗王爷”的神位,表保佑之殷勤,求平安之心愿,焚表敬香,九献之后才挂红放炮,起锚扬帆。

东泗王庙也就成了商家们、船老板们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

同样,上游小码头附近的西泗王庙,则成为船工们进行祭祀活动的地方。

也有得汉江通津、支流贯涌,不需要船装舟载搞水运营生和专门经营竹木生意的。

竹木行以竹木购销为主,辅之以客栈、伙食等服务业,起早贪黑,精打细算,财源广进自不必说。

与竹木行的老板相比,那些放排工却又不同,他们远程近接常行水路,难免会与船工们一样,时时亦防缧绁之厄。

他们禳灾避难的办法,便是去附近的镇江寺办一点诚心,以祈“龙王爷”保佑平安。

商家,船老板与船工之间,还有竹木行的老板与放排工之间,虽属雇佣关系,但相互间互利互惠是共同的,小有矛盾。

则求大同存小异也就谁也离不开谁。

在龙舟比赛时,商家与船老板捐资的东泗王庙(船),船工们支撑的西泗庙(船)便自觉不自觉地在一起展开较量。

这种较量久而久之便固定为一对“冤家”。

同样,下游中河街一带的码头工人,不以码头大而喜。

上游水西门一带的码头工人,不以码头小而悲。

下游的以自家门前的“火星殿”红船为伍,上游的以像征团结,义气当先的刘关张为榜样而自谦,以“关帝庙”的“小桃园”白船结伴,这两家年复一年也就成了竞争“对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