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最新临近既有线沉降变形监测方案
既有建筑沉降观测方案
![既有建筑沉降观测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2c576111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9f.png)
既有建筑沉降观测方案既有建筑沉降观测方案引言:在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既有建筑的稳定性与安全性一直是我们非常关注的问题。
而建筑沉降是既有建筑稳定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城市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为了准确、及时地掌握既有建筑的沉降情况,需要制定一套完善的观测方案。
本文将就既有建筑沉降观测方案进行详细的阐述,以期为工程师以及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研究目的:1.掌握既有建筑的沉降情况,为建筑的稳定性评估提供依据。
2.提前发现既有建筑的沉降问题,及时采取必要的修复和加固措施。
3.为相关城市规划和设计提供参考数据。
二、观测内容:1.既有建筑的表面沉降。
2.地基沉降。
3.建筑物内部的变形情况。
三、观测方法:1.表面沉降观测:采用高精度测量仪器对既有建筑表面进行多次测量,利用观测数据计算既有建筑的沉降量和速率。
2.地基沉降观测:通过地下水位观测井、沉降观测井等设备,测量地基的沉降情况。
3.建筑物内部变形观测:通过安装应变计和位移计等仪器,监测建筑物内部的变形情况。
四、观测频率:1.表面沉降观测:建议每个季度进行一次观测,并根据观测结果判定是否增加观测次数。
2.地基沉降观测:建议每月进行一次观测,以及在重大工程施工期间增加观测频率。
3.建筑物内部变形观测:视建筑物的重要程度和使用情况而定,一般建议每季度或每年进行一次观测。
五、数据处理与分析:1.表面沉降观测数据处理:采用专业软件对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得到沉降量和速率图表,并进行趋势分析,以判断是否存在异常沉降情况。
2.地基沉降观测数据处理:将观测数据与建筑结构分析结果进行对比,计算沉降量和速率,提供给工程师进行稳定性评估。
3.建筑物内部变形观测数据处理:根据观测数据计算出变形量和速率,并与设计值进行对比,判断变形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六、报告撰写与汇总:1.观测数据和分析结果汇总:对观测数据进行整理,绘制沉降分布图和沉降速率图,编写观测报告。
2.报告撰写与汇总:编写观测报告,包括观测目的、方法、频率、数据处理与分析、结论等内容,并将观测报告交给相关利益相关方。
沉降工程监测方案
![沉降工程监测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1dd80d47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21.png)
沉降工程监测方案一、引言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进展,沉降工程已成为城市建设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工程。
沉降工程的合理监测对于确保工程质量、保障安全、减少安全事故以及保护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沉降监测作为一种重要的监测手段,其准确性和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和安全。
本文拟对沉降工程监测方案进行详细阐述,以期提供给相关工程监测人员参考并确保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二、监测目的1. 监测工程层沉降情况,掌握工程变形状况,及时发现沉降异常情况,对沉降进行有效控制。
2. 评估地基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效果,提供相关数据支持。
3. 对周边环境进行监测,实施相应措施,减少工程给周边环境带来的影响。
4. 为工程施工后续监测提供数据基础。
三、监测对象1. 监测对象主要为沉降工程,包括建筑物、桥梁、隧道等。
2. 在实际监测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到周边环境的监测,包括地下水位、地基土壤等。
四、监测内容1. 监测对象沉降情况:主要监测对象的沉降及变形情况,包括沉降量和变形速率等。
2. 周边环境监测:包括地下水位、地基土壤的监测,以及影响周边环境的监测指标。
3. 监测仪器:根据监测对象和监测内容的要求选择相应的监测仪器,包括沉降仪、变形仪、地下水位监测仪等。
五、监测方法1. 定点监测法:对于较小范围内的沉降工程,通常采用定点监测法,通过在监测对象周围设置监测点,定期进行监测。
2. 区域监测法:对于较大范围内的沉降工程,通常采用区域监测法,通过设置监测网格对整个范围进行监测。
3. 实时监测:采用先进的实时监测技术,定期进行监测数据的实时传输和分析,及时发现并处理沉降异常情况。
4. 远程监测:采用远程监测技术,对监测数据进行远程传输和处理,实现对监测对象远程监测控制。
六、监测周期1. 定点监测法:通常选择一个时间节点,如每季度、每半年、每年等进行监测。
2. 区域监测法:根据具体工程情况,选择合适的监测周期进行监测。
3. 实时监测和远程监测:根据具体监测对象的需要,可实现实时监测和远程监测。
路基沉降变形监测、控制方案
![路基沉降变形监测、控制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af4a0b871ed9ad51f11df25b.png)
路基沉降变形监测、控制方案
(1)路基沉降变形控制方案
按设计要求埋设对施工干扰小、无测杆的智能数码型监测元器件,编制监测数据管理软件,利用计算机实现数据的自动管理与存储,基本实现初步分析功能。
设置精密控测网,用以作为辅助元器件的重要观测点沉降板,路基面观测桩的沉降变形观测。
沉降观测采用二等水准测量,观测精度不低于1mm。
路基变形监测分四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路基填筑期间的监测,主要监测路基填筑期间地基沉降速率及路堤坡脚边桩位移,控制填筑速率;第二阶段:路基填筑完成后,自然沉落期及堆载预压期的变形监测,直到工后沉降分析可满足有碴轨道铺设要求为止。
利用实测数据推算最终沉降量目前使用较多的有修正双曲线法、三点法等,根据工点具体情况,视拟合程度的优劣,选择与工程实际情况较为吻合或接近的方法推算最终沉降量、工后沉降量及沉降速率;第三阶段:铺设有碴轨道施工期间的监测;第四阶段:铺设有碴轨道后及试运营期的监测。
(2)路堑高边坡变形控制方案
按照设计要求对自然、人工边坡的变形和受力状态进行监测、分析、控制,实施边坡地表位移、深部位移监测、预应力锚索锚固力监测、桩背土压力监测、地下水渗流监测,根据当地工程经验采取类比法和监测资料分析、归类总结确定各类监测警戒值,逐步建立和完善各类条件下的边坡变形、边坡稳定性、边坡质量的分析办法和控制标准。
(3)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方案
路基工程安排合理的沉落放置时间,以确保工后沉降、不均匀沉降满足要求,并为下道工序施工创造条件。
针对不同地基条件下的各种地基加固措施,施工前进行工艺性试验,确保施工质量及地基加固处理措施的有效性,满足工后沉降的控制要求。
临近既有线施工线路监测方案(优秀)
![临近既有线施工线路监测方案(优秀)](https://img.taocdn.com/s3/m/faa6fcee647d27284b7351f6.png)
目录一、工程概况 (1)二、各部位主要施工内容 (1)三、监测项目 (2)四、依据规范及标准 (2)五、监测点的布置 (3)六、主要监测内容 (3)七、监测成果提交 (5)八、异常情况的处理 (5)临近既有线施工线路监测方案工程概况XX市轨道交通试验线位于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东郊分院现有大环试验线内侧,正线为一条闭合的试验线,大部分与既有大环线并行,线间距6~10m,为模拟城轨运行工况,在城轨试验线上建有高架桥、单体框架桥、隧道以及各种小半径曲线、多种减振轨道结构结构形式试验段,噪声标准测试段等,基本具备车辆及通信信号、牵引供电等系统的试验、检测能力。
本项目临近既有线施工的主要部位有:K2+428.842框架桥、K2+932.884框架桥、K1+475.404框架桥、高架桥0#桥台,以上部位施工时需对既有大环线进行监测。
一、各部位主要施工内容1、K1+475黑桥村框架桥,由于本框架桥施工时既有道路无法断路或导改,设计为门式结构,主体结构地基处理为钻孔灌注桩,既有线防护在既有桥台两侧延线路方向设置钻孔灌注桩,共设置10根钻孔灌注桩对既有线进行防护。
本框架桥施工时,需要将既有道路两侧砖墙及桥上声屏障拆除,拆除后根据既有锥坡位置及设计方案在既有线两侧设置防护桩,施工时需要对既有线围护桩及既有线线路进行监测。
现场照片附后。
2、K2+428.842框架桥目前结构底板已经施工完毕,主体钢筋绑扎、模板安装基本完成,本桥施工时候主要影响既有线的为既有桥与新建桥之间的重力式挡土墙施工。
3、K2+932.884框架桥基础钻孔灌注桩即将施工完毕,下一步施工影响既有线的主要为破除桩头、承台施工及既有桥与新建桥之间重力式挡墙施工。
4、高架桥0#桥台目前地下部分已经全部施工完毕,下一步施工主要影响既有线的为基坑开挖支护钢板拔出后,对钢板桩位置的回填处理及注浆加固。
二、监测项目1、护坡桩的水平位移及沉降观测;2、既有铁道线路变形观测。
高层建筑沉降观测工程施工设计方案(2016新规范方案)
![高层建筑沉降观测工程施工设计方案(2016新规范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667c4844cc175527072208c1.png)
沉降观测施工方案一、工程概况该工程为1/2#号楼地上33层、地下3层,框支剪力墙结构,基础为机械钻孔灌注桩,17#、18#、19#楼地上33层、地下4层,框支剪力墙结构,基础为机械钻孔灌注桩。
为了保证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寿命和建筑物的安全性,在高层建筑物施工过程中应用沉降观测加强过程监控,指导合理的施工工序,预防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均匀沉降,避免因沉降原因造成建筑物主体结构的破坏或产生影响使结构功能的裂缝,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需对建筑物进行沉降变形观测。
二、编制依据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2、《国家一、二级水准测量规范》3、《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三、沉降观测的基本要求1、仪器设备、人员素质的要求根据沉降观测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为了能够精确的反映出建筑物在不断增加荷载作用下的沉降,一般规定测量的误差应小于变形值的1/10—1/20,为此要求沉降观测采用精密水准仪(DSZ2),水准尺采用铟合金尺。
人员素质的要求,必须经过专业学习及技能培训,熟练掌握仪器的操作规程,熟悉测量理论能针对本工程结构特点、具体情况采用具体的观测方法和观测程序,对实施过程汇总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正确的运用误差原理进行平差计算,做到按时、快速、精确地完成每次的观测任务。
2、观测时间首次观测时间为一层结构完成后进行,复测时间第一次以裙楼结构完成,主楼以每3层为一个周期进行。
3、观测点的设置(见附图)为了能够精确的反映建筑物的沉降情况,根据现场及地基基础的情况而设置。
各观测点见大样见下图:4、观测规则为保证观测数据可靠性,故观测按照“五定”原则即沉降观测所依据的基点、工作基点和沉降观测点,点位稳定;仪器、设备稳定;观测人员固定;观测条件基本一致;观测路线、镜位、程序和方法固定。
以尽量减少误差,确保沉降观测的可靠性。
5、观测准备工作在首次观测前必须对所用仪器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查校正,使用每3—6个月并送往专业的计量部门进行校核一次。
既有运营铁路路基变形及沉降监测方案
![既有运营铁路路基变形及沉降监测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7b3d869eb7360b4c2f3f644c.png)
既有运营铁路路基变形及沉降监测方案既有铁路路基监测内容主要包括:路基面的几何形态、道床厚度、路基面的变形、基床厚度、路基基底的沉降变形与不均匀沉降等监测,有条件尚应进行基床土的应力测试。
既有铁路路基监测应布设在路基填料或基床土质不良、基底地质条件差、地形变化大、路基排水不畅、以及各种过渡段等部位。
尤以路基出现病害或潜在危险地段应加强加密监测。
监测点应设置在观测数据容易反馈,且不影响正常行车运营或对整治施工造成不便的部位。
1.1 监测布置原则1.1.1 路基面外观监测路基面外观监测主要包括道床厚度、路基面的几何形态(路肩形状、路基面宽度、路拱形状、横向坡度及其平整度、基床陷槽、翻浆冒泥点等)。
可在两侧路肩上安设固定测点,采取开挖道床后经纬仪测量或直接采用钎探丈量。
沿线路方向每隔100~200m设置一个监测断面(且每工点不少于2个监测断面),路基基床病害严重地段应适当加密。
1.1.2 变形监测路基变形监测主要包括路基面沉降监测、路基本体沉降监测、路基基底沉降监测、路基深厚层地基分层沉降监测、路基水平位移监测等。
既有铁路受行车运营影响,一般以路基面沉降监测为主,较直观适用,便于实施且不影响既有线行车运营,其它变形监测应用较少,主要原因是监测元件埋设对行车运营干扰较大,但对于既有铁路路基的稳定、沉降变形严重地段视现场实际情况而定。
路基变形监测布置图详见图1-1。
注:当同时进行路基本体监测与路堤基底沉降监测时,可在同一孔中上下分布埋设监测元件。
图1-1-1 既有铁路路基监测断面示意图(1)路基面沉降监测分别于既有路基内侧钢轨顶、两侧路肩各一个监测点,每个监测断面共3个点,两侧路肩处埋设位移监测桩(包桩),钢轨顶处在钢轨内侧刷红色油漆作为标识,用精准水准仪、经纬仪等仪器,采用精密测量方法。
一般每隔50m设置一处监测断面,过渡段路基必须设置。
(2)路基本体沉降监测当既有路基填料不良、压实度不足或较高填方等路基本体沉落变形较大时,可视需要进行路基本体沉降监测。
JGJ8-2016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JGJ8-2016建筑变形测量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8d5dc2b083d049649b665884.png)
3. 1. 1 下列建筑在施工期间和使用期间应进行变形测量:1 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
2 软弱地基上的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的建筑。
3 加层、扩建建筑或处理地基上的建筑。
4 受邻近施工影晌或受场地地下水等环境因素变化影晌的建筑。
5 采用新型基础或新型结构的建筑。
6 大型城市基础设施。
7 体型狭长且地基土变化明显的建筑。
3. 1. 2 建筑在施工期间的变形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 对各类建筑,应进行沉降观测,宜进行场地沉降观测、地基土分层沉降观测和斜坡位移观测。
2 对基坑工程,应进行基坑及其支护结构变形观测和周边环境变形观测;对一级基坑,应进行基坑回弹观测。
3 对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应进行倾斜观测。
4 当建筑出现裂缝时,应进行裂缝观测。
5 建筑施工需要时,应进行其他类型的变形观测。
3. 1. 3 建筑在使用期间的变形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 对各类建筑,应进行沉降观测。
2 对高层、超高层建筑及高耸构筑物,应进行水平位移观测、倾斜观测。
3 对超高层建筑,应进行挠度观测、日照变形观测、风振变形观测。
4 对市政桥梁、博览(展览)馆及体育场馆等大跨度建筑,6 应进行挠度观测、风振变形观测。
5 对隧道、涵洞等,应进行收敛变形观测。
6 当建筑出现裂缝时,应进行裂缝观测。
7 当建筑运营对周边环境产生影响时,应进行周边环境变形观测。
8 对超高层建筑、大跨度建筑、异型建筑以及地下公共设施、涵洞、桥隧等大型市政基础设施,宜进行结构健康监测。
9 建筑运营管理需要时,应进行其他类型的变形观测。
建筑变形测量过程中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应立即实施安全预案,同时应提高观测频率或增加观测内容:1 变形量或变形速率出现异常变化。
2 变形量或变形速率达到或超出变形预警值。
3 开挖面或周边出现塌陷、滑坡。
4 建筑本身或其周边环境出现异常。
5 由于地震、暴雨、冻融等自然灾害引起的其他变形异常情况。
3.2.2 中选择适宜的观测精度等级。
7 3.2.2 建筑变形测量的等级、精度指标及其适用范围沉降监测点位移监视~点等级测站高差中误差坐标中误差主要适用范围(mm) (mm)特等0.05 0.3 特高精度要求的变形测量地基基础设计为甲级的建筑的变形测量;一等O. 15 1. 0 重要的古建筑、历史建筑的变形测量;重耍的城市基础设施的变形测量等地基基础设计为甲、乙级的建筑的变形测量;重要场地的边坡监视~ ;重要的基坑二等0.5 3.0 监测;重要管线的变形测量;地下工程施工及运营中的变形测量;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的变形测量等地基基础设计为乙、丙级的建筑的变形测量;一般场地的边坡监视IJ; -般的基坑三等1. 5 10.0 监测;地表、道路及一般管线的变形测量; 一般的城市基础设施的变形测量;日照变形测量;风振变形测量等四等3. 0 20.0 精度要求低的变形测量注: 1 沉降监测点lJ!~站高差中误差:对水准测量,为其lJ!~站高差中误差;对静力水准测量、三角离程测量,为相邻沉降监测点间等价的高差中误差; 2 位移监测点坐标中误差:指的是监测点相对于基准点或工作基点的坐标中误差、监测点相对于基准线的偏差中误差、建筑上某点相对于其底部对应点的水平位移分量中误差等。
2016年最新临近既有线沉降变形监测方案
![2016年最新临近既有线沉降变形监测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9d930f791eb91a37f1115ce3.png)
新建**至**铁路客运专线***标邻近营业线变形监测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复核:审核:***********有限公司二〇**年**月新建**至**铁路客运专线***标邻近营业线变形监测专项施工方案目录1、工程概况 (1)2、监控目的 (1)3、编制依据 (1)4、监控内容 (1)5、监测施工与观测工艺流程图 (1)6、人员组织及仪器配置 (3)6.1人员组织 (3)6.2仪器配置 (3)7、监控量测的实施 (3)7.1建立监控量测网 (3)7.1.1工作基准点的埋设 (3)7.1.2平面控制网技术要求 (4)7.1.3高程控制网技术要求 (5)7.2变形监测观测标的布置 (6)7.2.1既有线轨道变形监测断面设置 (6)7.2.2新建铁路路基岩溶注浆段观测标的布置 (6)7.2.3既有涵洞接长观测标的布置 (8)7.2.5新建桥梁邻近既有线路基 (9)7.3变形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 (10)7.3.1既有线轨道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 (10)7.3.2水平位移观测方法及精度要求 (11)7.3.4垂直位移观测方法及精度要求 (11)7.4数据处理及信息反馈 (14)7.4.1一般规定 (14)7.4.2 观测数据处理 (14)7.4.3异常情况处理 (15)7.4.4监测数据反馈流程图 (15)7.4.5监测报告的形成 (16)8.监测记录表格 (17)1、工程概况新建**至**铁路客运专线****标邻近营业线主要工点有:**站及峡江**两侧路基及涵洞施工(对应**线里程K1600+900m~K1602+980m)、****施工(K1598+133m~K1598+395m)。
为保证既有线行车及设备安全,路基施工岩溶注浆、接长涵洞人工挖孔桩以及**桩基施工需对既有线路基监测和对轨道进行线检。
2、监控目的2.1保证营业线行车和设备安全;2.2提供信息反馈,为各方决策提供依据;2.3确保周边建筑物安全。
3、编制依据3.1《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99)3.2《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3.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3.4《铁路轨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13-2003)3.5铁路营业线施工安全管理办法(铁运[2012]280号);3.6《**铁路局营业线施工及安全管理细则》(*铁运发〔2012〕610号);4、监控内容4.1既有线轨道变形观测;4.2既有线边坡沉降及水平位移观测;5、监测施工与观测工艺流程图图5.1.1监测施工与观测工艺流程图6、人员组织及仪器配置6.1人员组织邻近既有线施工,既有线路基沉降监测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有限公司),同时轨道轨距、水平、方向委托**工务段对进行检测,施工过程中项目派专职防护员在现场盯控,并设置两端防护员进行安全防护工作,确保施工和行人、行车安全。
沉降位移、变形监测实施方案
![沉降位移、变形监测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6eeeb17002768e9951e738e2.png)
4.1
“路基沉降监测”根据不同的路基高度及不同的地基条件,内容有:
路基面的沉降变形观测;路基基底沉降观测;路堤本体的沉降观测。
4.2
桥各墩、台;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徐变上拱变形;涵洞沉降观测。
4.3
隧道口仰拱、隧道一般地段和不良、复杂地质区段沉降观测。
4.4
路桥、路隧、路涵、堤堑过渡段沉降观测。
5
5.1
200mm
一级及以上
0.01mm
适用于路堑地段沉降监测
400mm
一级及以上
0.01mm
适用于路堤地段沉降监测
静力水准仪
100mm
一级及以上柔性位移计
50mm
一级及以上
0.01mm
适用于土工合成材料变形测试
土压力盒
0.3Mpa
一级及以上
0.001MPa
适用于复合地基桩间土及垫层应力测试
④局项目部副总工程师兼轨道工程师:
局项目部沉降、位移变形监测控制领导组成员,负责向京沪高速铁路济南指挥部和监理传送监测成果和数据。
⑤各分部项目部总工:
监测实施组长,具体负责组织和落实各分部管区内路、桥、隧、涵、过渡段沉降位移变形监测的人员、队伍安排和实施,并对本分部所有监测成果的真实性负责。
⑥分部项目部路基工程师:
观测桩
3个/断面
50m
地势平坦、地基条件良好地段可100m
2
基底沉降观测
沉降板
1个/断面
200m
根据工点工期等具体情况适当增设
6.2.2
顺号
观测内容
观测元件
观测点数量
断面间距
附注
1
路基面沉降观测
观测桩
3个/断面
建筑物沉降监测方案
![建筑物沉降监测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f41d662c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91ba21a.png)
建筑物沉降监测方案一、工程概述为了确保建筑物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稳定,需要对其进行沉降监测。
本次监测的建筑物为建筑物名称,位于具体地址。
该建筑物为结构类型,地上层数层,地下层数层,总高度约为高度米。
建筑物基础形式为基础类型,预计使用年限为使用年限年。
二、监测目的1、掌握建筑物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的沉降情况,及时发现异常沉降,为施工和运营提供安全保障。
2、验证建筑物设计和施工方案的合理性,为后续工程提供经验和参考。
3、为建筑物的维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三、监测依据1、《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16)2、《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20)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4、该建筑物的设计图纸和施工方案四、监测内容1、建筑物的沉降监测,包括基础沉降和主体结构沉降。
2、监测点的布置和观测。
五、监测点的布置1、基础沉降监测点布置在建筑物基础的周边和角点处,每个基础不少于具体数量个监测点。
2、主体结构沉降监测点布置在建筑物的主要承重构件上,如柱、墙等,沿建筑物的纵向和横向均匀分布,每隔间隔距离设置一个监测点。
3、监测点应采用永久性标志,如不锈钢钉或铜钉,并进行编号和保护。
六、监测方法和精度要求1、采用精密水准测量法进行沉降监测,使用高精度水准仪和铟钢尺进行观测。
2、监测精度按照二等水准测量的要求进行,每千米高差中误差不大于±10mm,基辅分划读数差不大于 05mm,基辅分划所测高差之差不大于 07mm。
3、观测时应遵循“五定”原则,即定人、定仪器、定路线、定观测方法和定观测周期。
七、监测周期1、施工期间,从基础施工开始至主体结构封顶,每增加具体层数层观测一次;主体结构封顶后,每月观测一次,直至竣工。
2、竣工后的第一年,每季度观测一次;第二年,每半年观测一次;以后每年观测一次,直至沉降稳定为止。
3、当建筑物出现异常沉降或遇到暴雨、地震等特殊情况时,应增加观测次数。
工程施工周边沉降观测方案
![工程施工周边沉降观测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ff167811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dd.png)
工程施工周边沉降观测方案一、前言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高层建筑和深基坑工程日益增多,工程施工周边环境的保护和安全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议题。
在进行工程施工过程中,周边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是确保施工安全和周边环境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
本文旨在探讨工程施工周边沉降观测的方案,以供相关工程参考。
二、观测目的1. 确保工程施工期间周边建筑物的安全,防止因施工引起的沉降变形过大导致建筑物损坏。
2. 掌握工程施工过程中周边建筑物的沉降情况,为施工方案的调整提供依据。
3. 提前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为采取措施提供预警。
4. 积累沉降观测数据,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三、观测依据1.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2.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3. 相关设计文件和图纸4. 工程施工周边环境调查资料四、观测内容1. 周边建筑物的沉降观测2. 周边地下管线的沉降观测3. 周边道路的沉降观测4. 施工现场本身的沉降观测五、观测方法1. 采用精密水准仪进行高程测量,确保观测精度。
2. 采用铟合金尺作为水准尺,提高观测的稳定性。
3. 采用自动化观测系统,提高观测效率。
4. 采用连续观测方法,掌握实时沉降情况。
六、观测步骤1. 在施工前,对周边建筑物、地下管线、道路等进行初始观测,获取基准数据。
2. 在施工过程中,按照设定的观测周期进行定期观测,记录沉降数据。
3. 当发现异常沉降情况时,及时进行加密观测,分析原因,采取相应措施。
4. 施工结束后,对周边建筑物、地下管线、道路等进行最终观测,评估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七、观测人员及设备1. 观测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背景和技能培训,熟悉观测仪器的操作和维护。
2. 配备精密水准仪、铟合金尺、自动化观测系统等先进设备,确保观测精度。
八、数据处理与分析1. 观测数据应按照《建筑变形测量规范》进行处理,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 对观测数据进行定期分析,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
临近既有线桥墩防护及变形监测方案
![临近既有线桥墩防护及变形监测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f004f019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856d54c.png)
临近既有线桥墩防护及变形监测方案第一篇:临近既有线桥墩防护及变形监测方案施工期间对高铁桥墩的防护措施河道改造过程中,对河道桥梁范围及两侧50M内开挖清淤,两侧坡面采用M7.5号浆砌片石铺砌防护。
郑西贯通线所有信号、通信、电缆等设施均在桥上,金水河大桥下坡面铺砌和排水工程浆砌片石采用人工作业,不存在干扰、影响。
桥梁下部结构施工前,提前在494号墩大里程侧、495号墩一周、496号墩一周及497号墩小里程侧设置临时的钢筋混凝土连续防撞墩,防撞墩高度于地面1.2M以上,同时沿着桥墩周边搭设钢管架,用防护网围护,将桥墩封闭,对高铁桥墩进行防护;同进在防护网上悬挂反光标示,避免出现施工设备碰撞高铁桥墩的事故。
重型施工机具、施工便道、施工场地应布置在远离铁路的一侧,在施工期间应对铁路桥梁桥墩进行有效的围护,并设置明显的警示标示,避免施工期间机具撞击铁路桥墩;施工期间的钻孔设备,尽量在远离桥墩一侧安装定位,并加固牢固,严防钻机在钻孔过程中倾覆砸到铁路桥墩、桥柱、盖梁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模板吊装方向及顺序,防止因吊装偏离,模板碰到铁路桥墩。
高铁桥梁变形监测方案通过公路各施工阶段对铁路桥墩变形观测,验证和校核理论计算结果,并根据观测资料的分析,判断铁路桥梁变形,对铁路运营安全进行预警,对观测变形超标的桥墩同,分析产生原因,研究对策,提出整改措施,以保证铁路运营的安全。
1、监测范围与本工程并范围折铁路桥梁,应进行桥梁变形监测,具体的桥墩编号分别为493号、494号、495号、496号、497号、498号;2、桥梁变形监测分:公路施工前、公路施工过程中、公路运营后三阶段进行。
3、变形监测点的设置:每个桥墩位置设置三个变形监测点:(1)墩身底部设置1个(条件允许时可利用既有沉降观测点)、墩顶左右各设一个;(2)每墩位处3个变形观测点宜大致位于一个横断面上;(3)桥梁变形观测点可利用在混凝土结构上植入钢钉设置,也可利用化学植筋方式在方便位置上设置变形监测点。
临近既有线沉降观测和水平位移观测实施方案
![临近既有线沉降观测和水平位移观测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07e12b4225c52cc58bd6becd.png)
1 总则1.0.1 为了顺利完成合蚌双凤特大桥的施工,保障既有线运营安全,制定本方案。
1.0.2 本方案适用于中铁四局联合体合肥枢纽HFSN-I标四分部线下工程施工期间临近既有线观测。
1.0.3 沉降变形观测数据必须采用先进、成熟、科学的检测手段取得,且必须真实可靠,能全面反映既有线实际状况,保障其运营安全。
1.0.5 编制依据如下:(1)《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2)《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3)《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4)《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设计指南》(铁建设函[2005]754号)(5) 设计文件2编制范围DK116+500~DK122+000段合蚌双凤特大桥临近既有线段线下工程等。
3工程概况3.1工程概述合肥枢纽北连正在建设的合蚌客运专线,南与合宁、合武铁路相衔接,是京福高速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3.2本标段施工范围及内容合肥铁路枢纽新建合肥北城至合肥站工程HFSN-1标四分部施工范围为:合蚌线DK116+500~DK122+000,共计5.5km;蚌福联络线BFDK8+600~BFDK14+100,共计5.5km。
主要工程数量为:合蚌双凤双线特大桥5500延长米/1座,蚌福双凤双线特大桥5500延长米/1座,其中(40+64+40)米连续梁2座,门式墩5座(合蚌双凤特大桥3座,蚌福双凤特大桥2座);改建淮南线1.6Km(GK83+100~GK84+700),改建铝厂专用线0.6Km(K0+000~K0+600),路基填筑及轨道铺设;涵洞4座(接长既有圆管涵2座,新建框架涵2座);CRTSⅡ型板式无砟道床11km。
其中合蚌双凤特121+023.662-121+998.542段及116+521.462-120+440.592段临近既有线。
3.3 观测时间及范围观测时间从基坑开挖前一天至基坑回填后两个月,根据现场实际施工时间:2010年4月—2011年1月。
沉降变形监测方案
![沉降变形监测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e5a1c37d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e3.png)
沉降变形监测方案简介沉降变形监测是指监测土地或结构物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而发生的沉降和变形情况。
沉降变形监测方案的制定是为了及时了解土地或结构物的变形情况,防止因沉降和变形引起的安全隐患和经济损失。
本文将介绍沉降变形监测方案的主要内容和步骤。
监测目的沉降变形监测的主要目的是:1.及时了解土地或结构物的沉降和变形情况;2.预测土地或结构物的未来变形趋势;3.判断土地或结构物的安全状态;4.提供科学依据,指导土地或结构物的修复和改造。
监测方案的制定制定沉降变形监测方案需要考虑以下因素:1.监测对象:确定需要监测的土地或结构物,在这些对象中选择重要的、影响较大的或潜在危险的进行监测。
2.监测目标:明确监测的目标,如沉降量、倾斜角度、水平位移等。
3.监测方法:选择适合的监测方法,如测量法、遥感法、地电法等。
根据监测目标和监测对象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技术手段。
4.监测频率:确定监测的频率,通常分为实时监测和定期监测两种方式,根据监测目标和监测对象的特点来确定监测频率。
5.数据处理与分析:确定数据处理和分析的方法,如数据的收集、传输、存储和处理等。
监测步骤制定沉降变形监测方案的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步:确定监测对象和目标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需要监测的土地或结构物以及监测的目标。
考虑土地或结构物的重要性、影响程度和潜在危险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监测对象和目标。
第二步:选择监测方法根据监测目标和监测对象的特点,选择适合的监测方法。
常用的监测方法包括地面测量法、遥感法、地电法等。
选择方法时要考虑监测的准确性、可靠性、成本和操作难度等因素。
第三步:确定监测频率根据监测目标和监测对象的特点,确定监测的频率。
一般来说,重要的土地或结构物需要进行实时监测,以及定期监测。
实时监测可以通过采集实时数据和远程监测来实现,定期监测可以根据需要每天、每周、每月或每年进行。
第四步:选择监测点位和布设方式确定监测点位和布设方式是监测方案中的重要环节。
既有运营铁路路基变形及沉降监测方案
![既有运营铁路路基变形及沉降监测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7b3d869eb7360b4c2f3f644c.png)
既有运营铁路路基变形及沉降监测方案既有铁路路基监测内容主要包括:路基面的几何形态、道床厚度、路基面的变形、基床厚度、路基基底的沉降变形与不均匀沉降等监测,有条件尚应进行基床土的应力测试。
既有铁路路基监测应布设在路基填料或基床土质不良、基底地质条件差、地形变化大、路基排水不畅、以及各种过渡段等部位。
尤以路基出现病害或潜在危险地段应加强加密监测。
监测点应设置在观测数据容易反馈,且不影响正常行车运营或对整治施工造成不便的部位。
1.1 监测布置原则1.1.1 路基面外观监测路基面外观监测主要包括道床厚度、路基面的几何形态(路肩形状、路基面宽度、路拱形状、横向坡度及其平整度、基床陷槽、翻浆冒泥点等)。
可在两侧路肩上安设固定测点,采取开挖道床后经纬仪测量或直接采用钎探丈量。
沿线路方向每隔100~200m设置一个监测断面(且每工点不少于2个监测断面),路基基床病害严重地段应适当加密。
1.1.2 变形监测路基变形监测主要包括路基面沉降监测、路基本体沉降监测、路基基底沉降监测、路基深厚层地基分层沉降监测、路基水平位移监测等。
既有铁路受行车运营影响,一般以路基面沉降监测为主,较直观适用,便于实施且不影响既有线行车运营,其它变形监测应用较少,主要原因是监测元件埋设对行车运营干扰较大,但对于既有铁路路基的稳定、沉降变形严重地段视现场实际情况而定。
路基变形监测布置图详见图1-1。
注:当同时进行路基本体监测与路堤基底沉降监测时,可在同一孔中上下分布埋设监测元件。
图1-1-1 既有铁路路基监测断面示意图(1)路基面沉降监测分别于既有路基内侧钢轨顶、两侧路肩各一个监测点,每个监测断面共3个点,两侧路肩处埋设位移监测桩(包桩),钢轨顶处在钢轨内侧刷红色油漆作为标识,用精准水准仪、经纬仪等仪器,采用精密测量方法。
一般每隔50m设置一处监测断面,过渡段路基必须设置。
(2)路基本体沉降监测当既有路基填料不良、压实度不足或较高填方等路基本体沉落变形较大时,可视需要进行路基本体沉降监测。
沉降、位移及变形监测方案:沉降观测方案
![沉降、位移及变形监测方案:沉降观测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6cfe07f51711cc7930b71671.png)
郑州西太康路·360广场沉降观测方案观测方案一、工程概况本项目位于郑州市西太康路与彭公祠街交叉口东北角。
建设用地面积15565平方米。
本项目总建筑面积160969.49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2867.57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48101.92 平方米。
本项目为一类高层综合楼,地上部分耐火等级为一级,地下部分耐火等级为一级,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民用建筑工程设计等级为特级,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
地下室防水等级一级,防水混凝土抗渗等级P10。
本项目地下一层层高5.4米,地下二至四层层高均为4.8米。
室内外高差为0.20米,地上首层层高为5.4米,二至四层层高均为5.1米,五~八层5.0米(除A座)。
A座八层层高为4.7米,九~十一层及层高均为3.1米,十二层层高3.6米,十三层以上层高3.0米,1建筑高度98.27米;B座九层层高5.09米,十层层高3.6米,十一层及以上层高均为3.0米,建筑高度96.76米。
A、B座均为26层。
1区、3区主体结构形式为框架结构,基础形式天然地基平板式筏形基础;2区、4区主体结构形式为框架-核心筒结构,基础形式为平板式筏形基础,桩基形式为钻孔灌注桩。
二、监测目的及观测点的布置工程建筑物从施工开始到竣工,以及建成运营后很长一段时间,沉降变形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变形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属正常现象,但一旦超过某一限度,就会危及建筑物的安全。
因此,在建筑物的施工和运营期间,都必须对建筑物进行安全监测,以便及时掌握变形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保证建筑物从施工开始到运营期间沉降变形量均在允许值内。
沉降观测依据以下原则布设:建筑物的主要墙角、后浇带、沉降缝两侧及沿外墙每10~15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之上设置。
根据以上原则并结合本工程的特点,本工程观测点数量见下表1“沉降观测点数量统计表”,观测点具体布置位置详见附图。
表1 沉降观测点数量统计表位置点数21-16/1-C,1-17/1-B,1-18/1-J,1-19/1-E1-3/1-C,1-14/1-B,1/1-G/2-2,1-9/1-C南共15点2-2/2-D,1-6/1-C南,2-2/2-G,2-6/2-F2-7/1-K,1-9/1-K,1-12/1-K三、监测依据1、本基坑工程有关的图纸及资料;2、《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3、《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8-2007);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四、测量的内容、方法和精度要求1、水准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的布设和测定基准点是沉降观测的基本控制,拟在场地外适当位置设置6个水准基准点,并准确测定其高程。
沉降位移监测方案
![沉降位移监测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f9a7c75f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b4.png)
沉降位移监测方案沉降位移监测方案一、工程概况本工程为护岸工程,位于某河流岸边。
工程范围包括河道内侧护岸和河道外侧护岸,总长约XX公里。
二、沉降、位移观测控制依据及参考标准本工程的沉降、位移监测控制依据为《建筑工程质量检验规程》(GB -2011)和《地基与基础工程监测技术规范》(/T 120-2016)。
参考标准为《地基与基础工程监测规程》(GB -2012)。
三、沉降、位移观测的类型、任务及目的3.1 变形观测产生的原因护岸工程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出现沉降、位移等变形现象,需要进行监测。
3.2 变形观测的类型及任务本工程的变形观测类型包括沉降观测和位移观测。
任务为监测护岸工程在使用过程中的变形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3.3 变形观测的目的变形观测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护岸工程的使用安全,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同时为后续的维护和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四、施测程序本工程的施测程序包括前期准备、测量方案设计、测量仪器校验、基准点设置、实测数据处理等步骤。
五、护岸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内容本工程的沉降、变形观测内容包括沉降观测和位移观测。
沉降观测包括基准点沉降观测和立柱沉降观测;位移观测包括水平位移观测和竖向位移观测。
六、沉降、变形观测要求及基准点设置6.1沉降、变形观测的要求沉降、变形观测要求测量精度高,数据可靠,测量结果准确。
同时,要求测量周期短,及时反馈变形情况。
6.2沉降、变形观测基准点设置本工程的基准点设置包括绝对基准点和相对基准点。
绝对基准点为固定点,可作为后续测量的基准;相对基准点为变形点,用于测量沉降、位移等变形情况。
七、观测准备及实施计划7.1组织准备组织准备包括人员组织、测量仪器准备及校验、基准点设置等。
7.2技术准备技术准备包括测量方案设计、测量数据处理等。
实施计划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制定,确保监测工作顺利进行。
京杭运河嘉兴段是一项限制性Ⅲ级航道标准工程,其中“鸭子坝~丰登村”段航道长约17.52Km,按Ⅲ级三线通航要求建设;其余航段长约1.01Km,按Ⅲ级双向航道建设,总长度约42.76K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建**至**铁路客运专线***标邻近营业线变形监测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复核:审核:***********有限公司二〇**年**月目录1、工程概况 (1)2、监控目的 (1)3、编制依据 (1)4、监控内容 (1)5、监测施工与观测工艺流程图 (1)6、人员组织及仪器配置 (3)6.1人员组织 (3)6.2仪器配置 (3)7、监控量测的实施 (3)7.1建立监控量测网 (3)7.1.1工作基准点的埋设 (3)7.1.2平面控制网技术要求 (4)7.1.3高程控制网技术要求 (5)7.2变形监测观测标的布置 (6)7.2.1既有线轨道变形监测断面设置 (6)7.2.2新建铁路路基岩溶注浆段观测标的布置 (6)7.2.3既有涵洞接长观测标的布置 (8)7.2.5新建桥梁邻近既有线路基 (9)7.3变形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 (10)7.3.1既有线轨道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 (10)7.3.2水平位移观测方法及精度要求 (10)7.3.4垂直位移观测方法及精度要求 (11)7.4数据处理及信息反馈 (13)7.4.1一般规定 (13)7.4.2 观测数据处理 (13)7.4.3异常情况处理 (14)7.4.4监测数据反馈流程图 (14)7.4.5监测报告的形成 (15)8.监测记录表格 (16)1、工程概况新建**至**铁路客运专线****标邻近营业线主要工点有:**站及峡江**两侧路基及涵洞施工(对应**线里程K1600+900m~K1602+980m)、****施工(K1598+133m~K1598+395m)。
为保证既有线行车及设备安全,路基施工岩溶注浆、接长涵洞人工挖孔桩以及**桩基施工需对既有线路基监测和对轨道进行线检。
2、监控目的2.1保证营业线行车和设备安全;2.2提供信息反馈,为各方决策提供依据;2.3确保周边建筑物安全。
3、编制依据3.1《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99)3.2《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3.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3.4《铁路轨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13-2003)3.5铁路营业线施工安全管理办法(铁运[2012]280号);3.6《**铁路局营业线施工及安全管理细则》(*铁运发〔2012〕610号);4、监控内容4.1既有线轨道变形观测;4.2既有线边坡沉降及水平位移观测;5、监测施工与观测工艺流程图图5.1.1监测施工与观测工艺流程图6、人员组织及仪器配置6.1人员组织邻近既有线施工,既有线路基沉降监测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有限公司),同时轨道轨距、水平、方向委托**工务段对进行检测,施工过程中项目派专职防护员在现场盯控,并设置两端防护员进行安全防护工作,确保施工和行人、行车安全。
6.2仪器配置采用2台5800型和4台R4型GPS双频接收机(5mm+1ppm);天宝DiNio3电子水准仪一台,铟瓦尺一套,2.5kg尺垫两个;徕卡TS06全站仪一套;万能道尺一副。
所用仪器均经测绘仪器计量检定单位检定合格,并在有效期内。
7、监控量测的实施7.1建立监控量测网监控量测网建立以指挥部下发的《新建**至**铁路客运专线****标沉降变形观测实施细则》及《新建**至**铁路客运专线****标GPS导线加密技术报告》作为建网依据。
7.1.1工作基准点的埋设工作基准点根据施工断面及地形、地貌,埋设在沉降变形区以外的稳定地区,要求有良好的稳定性,其平面控制点宜设置为强制归心点。
使用全线二等精密高程控制测量布设的基岩点、深埋水准点、CPI、CPII和二等水准点,增设时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相关要求执行。
工作基准点标石埋设规格应符合图7.1.1.1的规定。
注:1-盖;2-砖;3-素土;4-贫混凝土;5-冻土线图7.1.1.1工作基准点标石埋设7.1.2平面控制网技术要求新建**至**铁路客运专线平面坐标系统为国家2000坐标系,椭球参数为长半轴a=6378245.0、扁率1/f= 298.3,中央子午线为115度10分00秒,投影面大地高为40米。
本项目部线下工程含桥梁单位工程、路基单位工程及站改单位工程,因此平面工作基准网加密按三等GPS测量精度要求进行,控制网加密测量需附合到设计院《**铁路精密控制网CPI、CPII和二等水准成果》中提供的控制点上。
平面控制网加密精度技术按下表7.1.2.1要求执行:表7.1.2.1控制网加密测量的技术指标仪器设置参数及要求按下表7.1.2.2要求执行:表7.1.2.2仪器设置参数及要求接收机天线对中误差小于3mm,仪器高量至1mm。
观测中不记录气象元素。
平面控制网加密测量基线解算统一采用TGO软件进行处理,并按技术方案要求进行精度检核。
基线解算检核合格后,导出基线向量文件,作为平差的原始基线向量数据。
平面控制网加密测量网平差采用武汉大学测绘学院研制的“COSA-GPS(5.20版本)”软件进行处理,选取检验合格的基线构成GPS基线向量网,进行网的平差计算。
7.1.3高程控制网技术要求新建**至**铁路客运专线****标高程控制网加密测量采用1985国家高程系统,外业测量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精度标准进行,水准路线需附合到设计院《**铁路精密控制网CPI、CPII和二等水准成果》中提供的控制点上。
高程控制网精度按下表7.1.3.1执行表7.1.3.1高程控制网精度技术要求表等级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mm)每站高差中误差(mm)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检测已测高差较差(mm)使用仪器、观测方法及要求二等1.0 0.3 46天宝DINI03型仪器,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
注:──附合线路或环线长度,──检测已测段长度,高程控制网加密测量网平差采用“Cosa-Level软件(1.10版本)”进行数据处理和网平差计算。
平面及高程控制网加密测量成果已报第三方咨询单位检核通过,建设单位审批并允许采用该成果进行施工。
7.2变形监测观测标的布置7.2.1既有线轨道变形监测断面设置在有缝线路轨道上变形监测断面分别设置在接头两端和轨节中间,共计3个断面。
在无缝线路轨道上变形监测断面每10m设置一观测断面。
7.2.2新建铁路路基岩溶注浆段观测标的布置以施工里程为依据,每50m设置一个观测点。
观测桩埋深1m,形成固定观测点。
沉降、水平位移观测桩采用Φ28mm、长 1.2m的钢筋(上刻“+”字),观测桩上部0.2m用混凝土浇注固定。
(详见下图7.2. 1~2)。
7.2.2.1既有线路基沉降、位移观测桩横断面图7.2.2.1既有线路基沉降、位移观测桩布置7.2.3既有涵洞接长观测标的布置以既有涵洞中心线为依据,设置观测断面。
观测桩埋深1m ,形成固定观测点。
沉降、水平位移观测桩采用Φ28mm 长、1.2m 的钢筋(上刻“+”字),观测桩上部0.2m 用混凝土浇注固定。
(详见下图7.2.3.1~2)。
7.2.3.1既有线涵洞接长沉降、位移观测桩横断面图沉降、位移观测桩新建涵洞中心线既有路堤边坡既有道床既有京九上行线路肩既有涵洞接长沉降、位移观测桩布置图赣州沉降、位移观测桩详图既有京九上行线沉降、位移观测桩沉降、位移观测桩沉降、位移观测桩沉降、位移观测桩接长涵洞7.2.3.2既有线涵洞接长沉降观测桩布置图7.2.5新建桥梁邻近既有线路基以新建铁路中心线为依据,在新建桥梁中心里程设置观测断面。
观测桩埋深1m,形成固定观测点。
沉降、水平位移观测桩采用Φ28mm、长1.2m的钢筋(上刻“+”字),观测桩上部0.2m用混凝土浇注固定。
(详见下图7.2.5.1~2)。
7.2.5.1既有线沉降位移桩横断面图7.2.5.2既有线路基沉降、位移观测桩布置图7.3变形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7.3.1既有线轨道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1)既有线轨道监测频次及预警值(2)既有线轨道监测方法轨距和水平:利用万能道尺;标高:利用水准仪定期对每个观测断面轨顶位置进行标高测量,记录并与“零观测值”进行对比分析,计算出相对垂直位移量。
7.3.2水平位移观测方法及精度要求(1)水平位移观测精度要求水平位移观测仪器测角精度为±1.0″, 读数取位至0.1mm;仪器对中采用激光对点器。
(2)水平位移观测方法观测前30min,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处,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达到仪器预热的目的。
测量中避免望远镜直接对着太阳;观测时用测伞遮蔽阳光。
水平位移观测按照《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99)四等导线要求施测。
7.3.2.3水平位移观测频率水平位移速率小于2mm/d时每天一次;水平位移速率大于2mm/d 小于3mm/d或累计沉降量大于10mm小于20mm时每天2次;水平位移速率大于3mm/d小于5mm/d或累计沉降量大于20mm小于25mm时每天3次。
当水平位移速率大于5.0mm/d或累计沉降量大于30mm时每2小时一次;安质部启动预警预案。
7.3.4垂直位移观测方法及精度要求(1)垂直位移观测精度要求沉降观测水准测量的精度为±1.0mm,读数取位至0.01mm;沉降观测外业测量要求如下:a.前后视距差小于1m,距离短于6m时小于0.2m;b.前后累计视距差小于3m;c.视线高大于0.55m;d.视线长度小于或等于50m;e.测站限差:两次读数差≤0.4mm,两次所测高差之差≤0.6mm,检测间歇点高差之差≤1.0mm;f.沉降观测点相对于工作基准点的高程中误差小于1.0mm。
(2)垂直位观测方法观测前30min,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处,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达到仪器预热的目的。
测量中避免望远镜直接对着太阳;避免视线被遮挡,遮挡不超过标尺在望远镜中截长的20%。
观测时用测伞遮蔽阳光,对于电子水准仪,施测时均装遮光罩。
观测时采用闭合水准路线。
即:由一基准点出来,路线途经每一观测点及另一工作基准点(至少一个),最后闭合回同一基准点。
具体下下图:闭合水准线路观测示意图观测时,一般按后-前-前-后的顺序进行,对于有变换奇偶站功能的电子水准仪,按以下顺序进行:①往测:奇数站为后—前—前—后偶数站为前—后—后—前②返测:奇数站为前—后—后—前偶数站为后—前—前—后每一测段均为偶数测站。
晴天观测时给仪器打伞,避免阳光直射;扶尺时借助尺撑,使标尺上的气泡居中,标尺垂直。
自动安平水准仪的圆水准器,严格置平。
在连续各测站上安置水准仪时,使其中两脚螺旋与水准路线方向平行,第三脚螺旋轮换置于路线方向的左侧与右侧。
除路线拐弯处外,每一测站上仪器与前后视标尺的三个位置,一般为接近一条直线。
观测过程中为保证水准尺的稳定性,选用2.5kg以上的尺垫,水准观测路线必须路面硬实,观测过程中尺垫踩实以避免尺垫下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