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分析名词解释大全
仪器分析的名词解释
仪器分析的名词解释仪器分析是一项涉及科学技术和仪器设备的研究领域,旨在利用各种仪器设备来对物质进行精确测量和分析。
通过仪器分析,可以获取关于物质组成、结构和性质等方面的详细信息。
在现代科学研究、工业生产和环境监测等领域中,仪器分析技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质谱分析质谱分析是一种基于物质分子的质量和质量与电荷比的仪器分析技术。
质谱仪是质谱分析的主要仪器设备。
通过将待测物质样品转化为气态、液态或固态粒子,并将其离子化,利用磁场或电场将离子按质量或质荷比进行分离,最后测量和记录离子信号,从而获得物质组成、结构和分子质量等信息。
质谱分析在有机化学、生物学、医学研究和环境监测中有着广泛应用。
二、光谱分析光谱分析是一种利用物质与电磁辐射相互作用的仪器分析技术。
光谱仪是光谱分析的主要仪器设备。
通过将样品与特定波长或一定范围的电磁辐射相互作用,测量和记录信号的能量和强度变化,从而获得物质样品的光谱信息。
光谱分析包括可见光谱、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等多种形式,根据物质与辐射的相互作用方式和特点,可获得物质组成、结构和性质等信息。
光谱分析在化学、物理、材料科学、地球科学和天文学等多个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电化学分析电化学分析是一种利用电化学原理和技术对物质进行分析的方法。
电化学仪器是电化学分析的主要设备,如电位计、电解槽和电化学工作站等。
通过将待测物质与电极接触,应用电位差和电流进行反应和测量,从而获得物质的电活性和电化学参数等信息。
电化学分析可用于测定溶液中的离子浓度、物质的电导率以及电化学反应速率等。
在环境保护、生命科学和电池等领域中,电化学分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四、色谱分析色谱分析是一种将待分析物质溶液以流动相或静态相的形式通过色谱柱,利用待测物质在固定填料上的相互作用和迁移行为进行分离和测量的仪器分析技术。
色谱仪是色谱分析的主要仪器设备。
根据分离原理和方法不同,色谱分析可分为气相色谱、液相色谱、超高效液相色谱等。
名词解释-仪器分析
适用范围有限
不同的仪器分析方法有不同的适用范围, 对于某些特定类型的样品或特定组分的测 定可能不适用。
对操作人员要求高
仪器分析需要操作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知 识和技能,能够正确使用和维护仪器,保 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05 仪器分析的发展趋势
高通量和高灵敏度仪器的发展
总结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仪器分析的高通量和 高灵敏度已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
红外光谱法是通过测量样品对红外光的吸收程度,来确定样品中分子的结构和组成。紫外-可见光谱法则是通过测量样品对紫 外-可见光的吸收和反射程度,来确定样品中分子的结构和组成。拉曼光谱法则是通过测量拉曼散射光的波长和强度,来确定 样品中分子的结构和组成。
电化学分析法
电化学分析法是利用电化学反应进行分析的方法。根据电化学反应过程中电流、电压、电导等参数的 变化,可以确定样品中物质的种类和浓度。电化学分析法包括电位分析法、伏安分析法、电导分析法 等。
详细描述
高灵敏度仪器能够检测更低浓度的物质,有 助于发现和诊断早期疾病,保护环境和食品 安全。高通量仪器能够在短时间内处理大量 样本,提高分析效率,满足大规模筛查和个 性化医疗的需求。
微型化与便携式仪器的发展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仪器分析的微型化和便携化使得检测更为便捷,特别适用 于现场快速检测和移动医疗。
多技术联用仪器将电化学、光学、质谱等多种检测技术 集成在一个仪器中,充分发挥各种技术的优势,提高检 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这种仪器可以同时检测多种指标 ,提供更全面的信息,适用于复杂样品的分析和跨学科 的研究领域。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VS
原子吸收光谱法是通过测量样品中原 子对特定波长光的吸收程度,来确定 样品中元素的含量。原子发射光谱法 则是通过测量样品中原子发射出的光 子能量和数量,来确定样品中元素的 种类和含量。
仪器分析名词解释
基线:无试样通过检测器时,检测到的信号即为基线。
共振线:由激发态直接跃迁到基态时所辐射的谱线。
自蚀线:自吸最强的谱线。
基线漂移:基线随时间定向的变化基线噪声:由各种因素引起的基线起伏最后线:元素谱线的强度是随试样中该元素的含量的减少而降低,并且在元素含量降低时其中有一部分灵敏度较低,强度较弱的谱线将渐次消失,而这些灵敏线则将在最后消失。
特征谱线:由于各种元素原子结构的不同,在光源的激发作用下,可以产生许多按一定波长次序排列的谱线组。
基态:在正常情况下,原子处于稳定状态,它的能量是最低的,这种状态称为基态。
生色团:若在饱和碳氢化合物中,引入含有π键的不饱和基团,将使这一化合物的最大吸收峰波长移至紫外及可见区范围内,这种基团称为生色团。
助色团:能使吸收峰波长向长波长方向移动的杂原子基团。
电分析化学法:利用物质的电学及电化学性质来进行分析的方法。
保留时间:被测组分从进样到柱后出现最大浓度值时所需要的时间。
最小检出量:检测器的响应值为3倍噪声水平时的试样浓度(质量)。
反相液相色谱:在分配色谱中,组分在色谱柱上的保留程度,取决于它们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系数,组分在固定相上的保留时间越长,固定相与流动相之间的极性差值越大,当流动相的极性大于固定相得极性,即为反相液相色谱。
正相液相色谱:在分配色谱中,组分在色谱柱上的保留程度,取决于它们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系数,组分在固定相上的保留时间越长,固定相与流动相之间的极性差值越大,当流动相的极性小于固定相的极性,即为正相液相色谱。
灵敏线:指各元素谱线中处于基态或者处于较低能时所辐射的谱线。
分析线:分析中根据最后线或者最灵敏度来分析试样,这样的谱线即为分析线。
化学位移:在有机化合物中,氢核周围的电子云密度有差异,共振频率也不同,即引起共振吸收峰的位移。
梯度洗脱:流动相中含有两种(或更多)不同极性的容剂,在分离过程中按一定的程序连续改变流动相中溶剂的配比和极性,通过流动相中极性的变化来改变分离组的容量因子K和选择性因子,以提高分离效果。
(精选)仪器分析名词解释与简答(仪器分析)
1.非红外活性振动:振动过程中分子的瞬间偶极矩不发生变化,不产生红外光吸收。
2.简并:振动频率完全相同的吸收峰在红外光谱中重叠的现象。
3.分配系数(K):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组分在两相中达到分配平衡后,其在固定相与流动相中的浓度之比称为分配系数。
4.容量因子(k):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组分在两相中达到分配平衡后,其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质量之比称为容量因子,又称为质量分配系数和分配比。
5.分离度(R):是描述相邻两组分在色谱柱中分离情况的参数。
6.化学键合固定相:将各种不同有机基团通过化学反应共价键合到硅胶(担体)表面的游离羟基上。
代替机械涂渍的液体固定相,从而产生了化学键合固定相。
8.正相色谱:流动相的极性弱于固定相的极性,称为正相分配色谱法简称正相色谱法。
9.反相色谱:流动相的极性强于固定相的极性,称反相分配色谱法简称反相色谱法。
10.压力变宽:原子与等离子体中的其他离子(原子,离子,电子)相互碰撞,而谱线变宽。
等离子体,蒸气压力越大,谱线越宽。
11.多普勒变宽:由原子在空间做无规热运动所致的,故又称热变宽,即使在较低的温度也比自然宽度影响大,是谱线变宽的主要因素。
12.程序升温:在同一分析周期内,柱温按预定的加热速度,随时间作线性非线性的变化。
13.梯度洗脱:在一个分析周期内程序控制,连续改变流动相的现象。
14.自旋晶格弛豫(纵向弛豫):处于高能态的核自旋体系将能量传递给周围环境(晶格或溶剂),恢复到低能态过程。
是有效的弛豫过程。
15.自旋自旋弛豫(横向弛豫):处于高能态的核自旋体系将能量传递给临近低能态同类磁性核的过程。
16.局部屏蔽效应:氢核附近有电负性(吸电子作用较大)的原子或基团时,氢核的电子云密度降低,共振峰向低场移(左),反之屏蔽效应将使共振峰高场移(右)。
17.重排开裂:质谱中某些离子是通过断裂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化学键,并且结构进行重新排列而形成,这种裂解称重排开裂。
它的特点是产生了在原化合物中不存在的结构单元的离子。
仪器分析名词解释
绪论1.仪器分析:以物质的某些物理或化学性质(光、电、热、磁等)为基础,并借助于特殊的设备,对待测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及结构分析和动态分析的一类方法,又称物理分析法。
2.检出限:供试品中被测物能被检测出的最低量(信噪比3:1)。
3.定量限:供试品中被测组分能被定量测定的最低量(信噪比10:1)。
4.灵敏度:物质单位浓度或单位质量的变化引起响应信号值变化的程度称为方法的灵敏度,用S 表示。
信号变化量/浓度变化量,标准曲线斜率越大,灵敏度越高。
光谱绪论5.光学分析法:基于物质发射的电磁辐射或物质与辐射相互作用后产生的辐射信号或发生的信号变化来测定物质的性质、含量和结构的一类仪器分析方法。
6.波数:每cm长度中波的数目,单位cm-17.吸收:物质选择性吸收特定频率的辐射能(光子的能量等于原子、分子或离子的基态和激发态能量之差),并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的过程。
8.发射:物质吸收能量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激发态不稳定,物质以光的形式释放能量重新回到基态的过程。
9.可见光:波长在400~750nm范围的光。
10.单色光:具有同一波长、同一能量的光。
11.复合光:由不同波长的光组合成的光。
12.光的互补:若两种不同颜色的单色光按一定的强度比例混合得到白光,那么就称这两种单色光为互补色光,这种现象称为光的互补。
如黄-蓝;蓝绿-红13.光谱法:物质内部发生能级跃迁,记录由能级跃迁所产生的辐射能强度随波长的变化,所得的图谱称为光谱,利用光谱进行定性定量和结构分析的方法。
14.非光谱法:不涉及物质内部能级的跃迁,仅通过测量电测辐射的某些基本性质(反射、折射、干涉、衍射和偏振)变化的分析方法。
UV-Vis15.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法:利用待测物质具有选择吸收紫外-可见光辐射的特性,所产生的吸收光谱进行定性、定量及结构分析的方法。
16.最大吸收波长:最大吸收峰峰高处所对应的波长。
17.吸收曲线:不同波长的光通过待测物质,经待测物质吸收后,测量其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程度(即吸光度A),以辐射波长λ为横坐标,吸光度A为纵坐标,作图得到该物质的吸收光谱或吸收曲线。
仪器分析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指示电极:一种电极的电位随溶液中疲则离子的活度(或浓度)的变化而变化的一类电极.参比电极:一种电极的电位不受溶液组成变化的影响,其电位值基本固定不变的电极.液接电位:两种组成不同,或组成相同浓度不同的电解质溶液接触界面两边存在的电位。
钠差:在PH>9的溶液中,普通玻璃电极对Na+也有响应,因而求得的H+活度高于真实值,即PH读数低于真实值,产生负误差。
酸差:在PH<1的溶液PH值相等时,普通玻璃电极测得的PH值高于真实值,产生正误差。
直接电位法:根据待测组分的电化学性质,选择合适的指示电极和参比电极,浸入试样溶液中组成原电池;测量原电池的电动势,然后根据NERST方程式电极电位(实为电池电动势)与有关离子活度(或浓度)的关系,求出造就则组分含量的方法。
电位滴定法:在用标准溶液滴下待测物容液的滴定过程中,借助监测待测物(或滴定剂)批示电极的电位变化确定滴定终点的滴定分析法。
摩尔吸光系数:是指在一定波长时,溶液浓度为1MOL/L厚度为1观看吸光度。
百分吸光系数(比吸光系数):是指在一定波长时,溶液浓度为1%(W/V),厚度为1CM的吸光度。
助色团:指含有非键电子的杂原子饱和基团。
生色团(发色团):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中含有或跃迁的基团。
红移(长移):由于化合物的结构改变,如发生共轭作用,引入助色团以及溶刘改变等。
使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
蓝移(紫移):当化合物的结构改变时或受溶济影响,使吸收峰向短波方向移动。
基频峰:分子吸收一定频率的红外线,若振动能及由基态(V=O)跃迁至第一振动激发态(V=1)时,所产生的吸收峰。
特征峰:凡是可用于鉴别官能团存在的吸收峰。
相关峰:由一个官能团所产生的一组相互依存的特征峰。
红外非活性振动:不能吸收红外线发生能级跃迁的振动。
不饱和度:分子结构中距离达到饱和时所缺一价元素的“对”数。
局部抗磁屏蔽:由于原子核外电子云在外磁场的作用下,产生出一个对抗外磁场的次级磁场,这种对抗对外磁场的作用,就称为局部抗磁屏蔽。
仪器分析名词解释
仪器分析名词解释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绪论1 仪器分析:是指通过测量物质是某些物理或者物理化学性质` 参数及其变化来确定物质的组成成分含量级化学结构的分析方法。
仪器分析的产生与生产实践科学技术发展的迫切需要方法核心原理发现及相关技术产生等密切相关。
2 定性分析:鉴定式样由哪些元素、离子、基团或化合物组成,即确定物质的组成。
3 定量分析:测定试样中各种组分(如元素、根或官能团等)含量的操作。
4 精密度:指同一分析仪器的同一方法多次测定所得到数据间的一致程度,是表征随机误差大小的指标,亦成为重复测定结果随测定平均值的分散度,即重现性。
5 灵敏度:仪器或分析方法灵敏度是指区别具有微小浓度差异分析物能力的度量,它取决于两个因素:即校准曲线的斜率和仪器设备的重现性或精密度。
6 检出限:又称检测下限或最低检出量,指一定置信水平下检出分析物或组分的最小量或最低浓度。
它取决于分析物产生信号与本底空白信号波动或噪声统计平均值之比。
7 动态范围:定量测定最低浓度(LOQ)扩展到校准曲线偏离线性响应(LOL)的浓度范围。
8 选择性:一种仪器方法的选择性是指避免试样中含有其它组分干扰组分测定的程度。
9 分辨率:指仪器鉴别由两相近组分产生信号的能力。
不同类型仪器分辨率指标各不相同,光谱仪器指将波长相近两谱线(或谱峰)分开的能力;质谱仪器指分辨两相邻质量组分质谱峰的分辨能力;色谱指相邻两色谱峰的分离度;核磁共振波谱有它独特的分辨率指标,以临二氯甲苯中特定峰,在最大峰的半宽度为分辨率大小。
10 分析仪器的校正:仪器分析中将分析仪器产生的各种响应信号值转变成被测物质的质量或浓度的过程称为校正。
一般包括分析仪器的特征性能指标和定量分析方法校正。
光谱法导论11 电磁辐射:电场和磁场的交互变化产生的电磁波,电磁波向空中发射或汇聚的现象,叫电磁辐射举例说,正在发射讯号的射频天线所发出的移动电荷,便会产生电磁能量。
仪器分析(名词解释)
弱的倍频峰的吸收强度常常被增强, 蓝移:由化合物结构改变或溶剂效应等引起的吸收峰向短波方向移动的现象称蓝移(紫移) 红移:由化合物结构改变或溶剂效应等引起的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的现象称红移(长移)R 带:是由n ~n *跃迁引起的吸收带,是杂原子的不饱基团的特征。
其特点是吸收峰处于较 长波长范围( 250-500nm ),吸收强度弱。
K 带:是由共轭双键中n^n *跃迁引起的吸收带,吸收峰出现在 200nm 以上,吸收强度大。
吸光度:透过光与入射光之比再取负对数,与吸光系数、透光率成正比。
荧光发射:1. 总离子强度; 在某种情况下, 这种高浓度电解质溶液中还有含有 PH 缓冲剂和干扰的配位 剂。
2. 程序升温; 在同一分析周期没,柱温按预定的加热速度,随时间作线性非线性的变化3. 梯度洗脱; 在一个分析周期内程序控制,连续改变流动相的现象电泳淌度:口 ep 是单位电场强度下,带电粒子的电泳速度。
4. 电渗现象; 当在溶液了两段施加电压时, 就会发生液体相对于固体表面的移动, 这种溶液 体相对于固体表面的一定能过现象5. 洛伦兹变宽; 被测元素的原子与蒸汽中其它原子或分子等碰撞而引起的谱线轮廓变宽6. 可逆电对; 一个微小的电流以相反的方向通过电极时,电极反应为原子的逆反应, 具有此 性质的电极称可逆电极,或可逆电对7. 不可逆电对; 在微小电流条件下,只能在阳极发生氧化,而在阴极不能同时还原,所以电 路中没有电流通过,这样的电极称不可逆电极或不可逆点对8.多普勒变宽; 是由于原子的无规律热运动所引起的谱线变宽,又称温度变宽 9.指示电极; 是指电极电位随待测组分活度改变而变化,其大小可以指示待测组分活度变 化的电极10. 参比电极 :电极电位在一定条件下恒定不变,仅提供电位测量参考的电极 离子选择电极:由基于离子交换和扩散,由对待测离子敏感的膜制成的膜电极。
11.不对称电位; 如果玻璃膜两侧氢离子活度相同, 则膜电位应等于零, 但实际上并不为零, 而是有几毫伏的电位存在12. 碱差:在较强的碱性溶液中,玻璃电极对 Na+等碱金属离子也有响应,结果由电极电位 反映出来的 H+ 活度高于真实值,即 PH 低于真实值,产生负误差。
仪器分析名词解释
仪器分析名词解释1指示电极:在电化学电池中借以反映待测离子活度,发生所需电化学反应或激发信号的电极。
2参比电极:在恒温恒压条件下,电极电位不随溶液中待测离子活度的变化而变化,具有基本恒定电位值的电极。
3钠差(碱差):当电极测定PH>9.5或钠离子浓度较高的溶液时,ph值的测定值低于真实值,偏小而产生负误差。
4酸差:测定pH<1的强酸溶液时,PH的测定值高于真实值,产生正误差。
5原子光谱法:以测量气态原子离子外层或内层电子能级跃迁所产生的光谱为基础的成分分析方法。
6分子光谱法:以测量分子转动能级,分子中原子的振动能级(包括分子转动能级),分子的电子能级(包括振-转能级)等的能级跃迁而产生的分子光谱为基础的定性定量和物质结构分析的分析方法。
7生色团(Chromphre)含有π键的不饱和基团,能产生n-π某,π-π某跃迁。
8助色团(Au某ochrome)含有非键电子对的饱和基团,本身没有生色功能:与生色团相连时,发生n-π共轭作用,增强生色团的生色能力。
9红移(Redhift)某化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向长波方向移动。
10蓝移(Bluehift)某化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
11增色/减色效应(Hyperchromic/Hypochromiceffect):吸收强度(摩尔吸光系数)增大/减小的现象。
12荧光发射(Fluorecenceemiion)当激发态分子经过内转换或振动弛豫到达第一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后,以辐射形式发射光量子,回到基态的过程。
13磷光发射(Phophorecenceemiion)经过体系间跨越的分子再通过振动弛豫降至激发三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跃迁回基态的各个能级并辐射发光的过程。
14振动弛豫(Vibrationalrela某ation)激发态分子与溶剂分子碰撞,以热能形式损失部分能量,以极快速度降至同一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上。
15内转换(Internalconverion)当2个电子能级靠近或有重叠时,发生电子由高能级以无辐射跃迁的方式返回低能级,将激发能转变成热能。
仪器分析名词解释
生色团:凡是可以使分子在紫外—可见光区产生吸收带的原子或原子团。
助色团:含有孤对电子,可以使生色团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并提高吸收强度的一些官能团。
红移:在分子中引入的一些集团或受到外界其它因素影响,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的现象。
蓝移:在分子中引入的一些集团或受到其它外界因素影响,吸收峰向短波方向移动的现象。
激发电位:指原子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时所需要的能量。
灵敏线:激发电位较低的谱线,常为原子线(电弧线)或离子线。
与实验条件有关。
共振线:从激发态到基态的跃迁所产生的谱线,由最低能及的激发态到基态的跃迁称为第一共振线,一般也是最灵敏线,与元素的激发程度难易有关。
最后线:或称持久线,当待测物含量逐渐降低时,谱线数目亦相应降低,当C接近0时所观察到的谱线,是理论上的灵敏线或第一共振线。
分析线:在进行元素的定性或定量分析师,根据测定的含量范围的实验条件,对每一元素可选一条最后线或几条灵敏线作为测量的分析线。
自吸:当辐射能通过发光层周围的蒸汽原子时,将为其自身原子所吸收,而使谱线强度中心强度减弱的现象。
自蚀线:自吸最强的谱线称为自蚀线。
分配系数K :是指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分配达到平衡时的浓度之比值。
分配比k :分配比又称容量因子,它是指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组分在两相间分配达平衡时,分配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质量比。
原子发射光谱:构成物质的原子受到热能、电能或化学能的激发,由激发态跃迁回基态或较低能级的激发态时而产生的光谱称为原子发射光谱。
原子发射光谱法:应用原子发射光谱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方法称为原子发射光谱法。
原子吸收光谱:气态的基态原子对同种原子发射出来的特征辐射具有吸收能力的现象,所产生的光谱称为原子吸收光谱。
原子吸收光谱法:利用原子吸收光谱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称为原子吸收光谱法。
多普勒变宽:由于原子在空间作无规则的运动而引起的谱线变宽。
压力变宽:由同种原子或与其它原子相互碰撞而引起的谱线变宽。
名词解释-仪器分析
1.仪器分析:以测量物质的物理性质和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来确定物质的化学组成、含量以及化学结构的一类分析方法,由于这类分析方法需要比较复杂且特殊的仪器设备,故称之为仪器分析。
2.化学分析:利用化学反应及其计量关系进行分析的一类分析方法。
3.标准曲线:被测物质的浓度或含量与仪器响应信号的关系曲线。
4.检出限:某一方法在给定的置信水平上可以检出被测物质的最低量(最小浓度或最小质量)5.内标法:将一定量的纯物质作为内标物加入到准确称量的试样中,根据试样和内标物的质量以及它们的色谱峰面积求出被测组分的含量。
6.发色团:含π键的不饱和基团,能吸收紫外可见光,产生n→π*、π→π*跃迁的基团。
7.助色团:含杂原子的饱和基团,本身在紫外和可见光区无吸收,但能使生色团吸收峰红移,吸收强度增大的基团称为助色团。
8.红移:向长波方向的移动叫做红移。
9.蓝移:向短波方向的移动叫做蓝移。
10.增色效应:使吸收强度增大的效应称为增色效应。
11.减色效应:使吸收强度减弱的效应称为减色效应。
12.色谱法:一种重要的分离方法,混合物在流动相的携带下通过色谱柱与固定相发生作用按一定顺序分离出几种组分的方法。
13.气相色谱法:以气体为流动相的色谱分析法14.液相色谱法:以液体为流动相的色谱分析法15.梯度洗脱:在一个色谱分析周期内,不断改变流动相配比、极性、PH、离子强度,以达到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佳的分离效果。
16.凝胶色谱:利用某些凝胶(固定相)对分子大小,形状不同的组分所产生的阻滞作用不同而进行分离。
17.标准偏差:峰高0.607倍处的色谱峰宽度的一半。
18.半峰宽Y1/2:峰高1/2处的色谱峰宽度。
19.分配平衡: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所达到的平衡叫做分配平衡。
20.程序升温:在一个分析周期内,柱温随时间由低温向高温作线性或非线性变化,以达到用最短时间获得最佳分离的目的。
21.共振线:原子收到外界能量激发时,其外层电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所产生的吸收线称为共振吸收线。
仪器分析名词解释
1. 指示电极:是电极电位值随被测离子的活(浓)度变化而改变的一类电极2. 参比电极:是在一定条件下,电位值已知且基本恒定的电极3. 液接电位:在两个组分不同或组成相同而浓度不同的电解质溶液互相接触的界面间所产生的电位差4. 酸差:是指用PH 玻璃电极测定PH<1的溶液时,测得的PH (即读数)大于真实值而产生的正误差5. 钠差:是指用PH 玻璃电极测定PH>9的溶液时,测得的PH (即读数)小于真实值而产生的负误差6. 不对称电位:当阿尔法外等于阿尔法内时,即玻璃电极内膜、外溶液的PH 相等时,希格玛膜应等于0,但实际上希格玛膜并不等于零,仍有1~3MV 的电位差7. 直接电位法:是选择合适的指示电极与参比电极,浸入待测溶液中组成原电池,通过测量原电池的电动势,根据Nernst 方程直接求出待测组分浓度的方法。
8. 电位滴定法:是根据在滴定过程中电池电动势的变化来确定滴定终点的一类滴定分析方法9. 吸光系数: 是物质的特性常数,表明物质对某一特定波长光的吸收能力10.摩尔吸光系数(ε):是指在一定波长时,溶液质量浓度为1%,厚度为1cm 的吸光度用Em 标记11.百分吸光系数:是指在一定波长时,溶液质量浓度为1%厚度为1cm 11cm E的吸光度12.助色团:是指含有非键电子的杂原子饱和基团,当他们与生色团或饱和烃相连时,能使该生色团或烃的吸收峰向长波方向一定,并使吸收强度增强13.发色团:是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中含有贝塔-贝塔*或n-贝塔*跃迁的基团,即能在紫外-可见光范围内产生吸收的原子团14.蓝(紫)移:是化合物的结构改变时或受溶剂影响使吸收峰向短波方向移动的现象15.红移:是由于化合物的结构改变,如发生共轭作用、引入助色团,以及溶剂改变等,使吸收峰向波长方向移动的现象16.K带:相当于共轭双键中贝塔—贝塔*跃迁所产生的吸收峰,其特点是摩尔吸光系数值一般大于10四次方,为强带17.R带:由n—贝塔*跃迁引起的吸收带,是杂原子的不饱和基团,是弱吸收,其摩尔吸光系数数值一般在100以内18.B带:是芳香族(包括杂芳香族)化合物的特征吸收带19.荧光:是物质分子接受光子能量被激发后,从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返回基态时发射出的光20.激发光谱:表示不同激发波长的辐射引起物质发射某种一波长荧光的相对效率21.荧光光谱:表示在所发射的荧光中各种波长组分的相对强度22.拉曼光:光子和物质分子发生非弹性碰撞时,在光子运动方向发生改变的同时,光子与物质分子发生能量的交换,光子把部分能量转移给物质分子或从物资分子获得部分能量,而发射出比入射光稍长或稍短的光23.瑞利光:光子和物质分子发生弹性碰撞时,不发生能量的交换,仅仅是光子运动方向发生改变24.基频峰:是分子吸收一定频率的红外线,由振动基态V=0跃迁至第一激发态V=1时,所产生的吸收峰25.特征峰:物质的红外光谱是其分子结构的客观反映,谱图中的吸收峰对应于分子中各基团的振动形式26.相关峰:是由一个基团产生的一组相互具有依存关系的吸收峰27.红外非活性振动:不能引起偶极距变化的振动28.不饱和度:29.屏蔽效应:绕核电子在外加磁场的诱导下,产生与外加磁场方向相反的感应磁场,使原子核实受磁场强度稍有降低30.化学位移:由于屏蔽效应的存在,不同化学环境的氢核的共振频率不同31.磁各向异性:物体中相对于一个给定参考系的各不同方向上,物体具有不同磁性的现象32.n + 1律:某基团的氢与n个相邻氢偶合时被分裂为n+1重峰,而与该基团本身的氢数无关33.自旋偶合:核自旋女生的核磁距间的互相干扰34.自旋分裂:是由自旋偶合引起共振峰分裂的想象35.化学等价核:在核磁共振谱中,有相同化学环境的核具有相同的化学位移36.磁等价核:分子中一组化学等价核与分子中的其他任何一个核都有相同强弱的偶合37.基峰:以质谱中最强峰的高度为100%的峰38.氮律(N律):由C、H、O组成的化合物,分子离子峰的质量数为偶数;由C、H、O、N组成的化合物,含奇数个N,分子离子峰的质量数是奇数,含偶个数N,分子离子峰的质量数是偶数39.分子离子:化合物分子通过某种电离方式,十区一个外层价电子而形成带正电荷的离子40.亚稳离子:离子(m1+)脱离离子源后并在到达质量分析器前,由于其内能较高或相互碰撞等因素,在飞行过程中可能发生裂解而形成低质量的离子m2这种离子的能量比在离子源中产生的m2+离子能量小,且不稳定41.吸附色谱法:利用被分离组分对固定相表面吸附中心吸附能力的差别,即吸附系数的差别而实现分离42.分配色谱:利用被分离组分在固定相或流动相中的溶解度差别,即在两相间的分配系数的差别而实现分离43.离子交换色谱法:利用被分离组分离子交换能力的差别,或选择性系数的差别而实现分离44.空间排阻色谱:根据被分离组分分子的线团尺寸,或渗透系数的大小而进行分离45.分配系数:是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
仪器分析名词解释
仪器分析名词解释:1指示电极:在电化学电池中借以反映待测离子活度,发生所需电化学反应或激发信号的电极。
2参比电极:在恒温恒压条件下,电极电位不随溶液中待测离子活度的变化而变化,具有基本恒定电位值的电极。
3钠差(碱差):当电极测定PH>9.5或钠离子浓度较高的溶液时,ph值的测定值低于真实值,偏小而产生负误差。
4酸差:测定pH<1的强酸溶液时, PH的测定值高于真实值,产生正误差。
5原子光谱法:以测量气态原子离子外层或内层电子能级跃迁所产生的光谱为基础的成分分析方法。
6分子光谱法:以测量分子转动能级,分子中原子的振动能级(包括分子转动能级),分子的电子能级(包括振-转能级)等的能级跃迁而产生的分子光谱为基础的定性定量和物质结构分析的分析方法。
7生色团(Chromphre)含有π键的不饱和基团,能产生n-π*,π-π*跃迁。
8助色团(Auxochrome)含有非键电子对的饱和基团,本身没有生色功能:与生色团相连时,发生n-π共轭作用,增强生色团的生色能力。
9红移(Red shift)某化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向长波方向移动。
10蓝移(Blue shift)某化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
11增色/减色效应(Hyperchromic/Hypochromic effect):吸收强度(摩尔吸光系数)增大/减小的现象。
12荧光发射(Fluorescence emission)当激发态分子经过内转换或振动弛豫到达第一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后,以辐射形式发射光量子,回到基态的过程。
13磷光发射(Phosphorescence emission)经过体系间跨越的分子再通过振动弛豫降至激发三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跃迁回基态的各个能级并辐射发光的过程。
14振动弛豫(Vibrational relaxation)激发态分子与溶剂分子碰撞,以热能形式损失部分能量,以极快速度降至同一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上。
仪器分析-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 色谱法(chromatography):以试样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间的溶解、吸附、分配、离子交换或其他亲和作用的差异为依据而建立起来的各种分离分析方法称色谱法。
2. 基线:在操作条件下,仅有纯流动相进入检测器时的流出曲线。
3. 保留时间:从进样至被测组分出现浓度最大值时所需时间tR。
4. 色谱流出曲线:试样中各组分经色谱柱分离后,按先后次序经过检测器时,检测器就将流动相中各组分浓度变化转变为相应的电信号,由记录仪所记录下的信号——时间曲线或信号——流动相体积曲线,称为色谱流出曲线。
5. 塔板理论:塔板理论认为,一根柱子可以分为n段,在每段内组分在两相间很快达到平衡,把每一段称为一块理论塔板。
设柱长为L,理论塔板高度为H,则:H = L / n 式中n为理论塔板数6. 速率理论认为,单个组分粒子在色谱柱内固定相和流动相间要发生千万次转移,加上分子扩散和运动途径等因素,它在柱内的运动是高度不规则的,是随机的,在柱中随流动相前进的速度是不均一的。
7. 有效塔板数:8. 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分配达到平衡时的质量比,称为容量因子,也称分配比,用k表示。
9. 分配系数: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间达到分配平衡时的浓度比值,用K表示。
10. 分离度:相邻两色谱峰保留值之差与两组分色谱峰底宽总和之半的比值,用R表示。
分离度可以用来作为衡量色谱峰分离效能的指标。
11. 程序升温:12. 气相色谱检测器:13. 化学键合固定相:是通过化学反应将有机分子键合在担体(硅胶)表面所形成固定相。
14. 反相分配色谱:流动相极性大于固定相极性,极性大的先流出,适于非极性组分分离。
15. 离子选择电极:是对某种特定离子产生选择性响应的一种电化学传感器。
其结构一般由敏感膜、内参比溶液和内参比电极组成。
16. 直接电位法:是将电极插入被测液中构成原电池,根据原电池的电动势与被测离子活度间的函数关系直接测定离子活度的方法。
仪器分析(名词解释)
蓝移:由化合物结构改变或溶剂效应等引起的吸收峰向短波方向移动的现象称蓝移(紫移)红移:由化合物结构改变或溶剂效应等引起的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的现象称红移(长移)R带:是由n→π*跃迁引起的吸收带,是杂原子的不饱基团的特征。
其特点是吸收峰处于较长波长范围(250-500nm),吸收强度弱。
K带:是由共轭双键中π→π*跃迁引起的吸收带,吸收峰出现在200nm以上,吸收强度大。
吸光度:透过光与入射光之比再取负对数,与吸光系数、透光率成正比。
荧光发射:1.总离子强度;在某种情况下,这种高浓度电解质溶液中还有含有PH缓冲剂和干扰的配位剂。
2.程序升温;在同一分析周期没,柱温按预定的加热速度,随时间作线性非线性的变化3.梯度洗脱;在一个分析周期内程序控制,连续改变流动相的现象电泳淌度:μep是单位电场强度下,带电粒子的电泳速度。
4.电渗现象;当在溶液了两段施加电压时,就会发生液体相对于固体表面的移动,这种溶液体相对于固体表面的一定能过现象5.洛伦兹变宽;被测元素的原子与蒸汽中其它原子或分子等碰撞而引起的谱线轮廓变宽6.可逆电对;一个微小的电流以相反的方向通过电极时,电极反应为原子的逆反应,具有此性质的电极称可逆电极,或可逆电对7.不可逆电对;在微小电流条件下,只能在阳极发生氧化,而在阴极不能同时还原,所以电路中没有电流通过,这样的电极称不可逆电极或不可逆点对8.多普勒变宽;是由于原子的无规律热运动所引起的谱线变宽,又称温度变宽9.指示电极;是指电极电位随待测组分活度改变而变化,其大小可以指示待测组分活度变化的电极10.参比电极:电极电位在一定条件下恒定不变,仅提供电位测量参考的电极离子选择电极:由基于离子交换和扩散,由对待测离子敏感的膜制成的膜电极。
11.不对称电位;如果玻璃膜两侧氢离子活度相同,则膜电位应等于零,但实际上并不为零,而是有几毫伏的电位存在12.碱差:在较强的碱性溶液中,玻璃电极对Na+等碱金属离子也有响应,结果由电极电位反映出来的H+活度高于真实值,即PH低于真实值,产生负误差。
仪器分析名词解释
1.生色团(Chromophore):含有π键的不饱和基团,能使化合物的λmax移至紫外及可见区范围内共轭作用:原吸收带消失,新吸收带出现在较长的波长处,吸收强度增加。
2. 助色团(auxochrome )能使生色团λmax 长移,且吸收强度增加的带有非成键电子对的基团。
(其本身无紫外吸收)3. 红移(bathochromic shift)效应由于有机化合物结构改变以及改变溶剂等,使最大吸收峰的波长将向长波方向移动。
4. 紫移(蓝移)效应化合物结构改变或由于其它原因,使吸收峰的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这种效应…5.双波长分光光度计试样溶液浓度与两个波长处的吸光度差成正比。
特点:可测多组份试样、混浊试样、可作成导数光谱不需参比液、克服了电源不稳而产生的误差,灵敏度高6.振动弛豫在同一电子能级中,电子由高振动能级转至低振动能级,而将多余的能量以热的形式发出。
(10-12 s)7.内转换相同多重态的两个电子态间的无辐射跃迁8.系间跨越不同多重态间的两个电子态间的无辐射跃迁.9.外转换激发态分子与溶剂分子或其它溶质分子的相互作用(如碰撞)发生能量转换,而使荧光或磷光强度减弱甚至消失的过程,也称“熄灭”或“猝灭”。
10.荧光发射分子电子从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在很短时间(10-9~10-7s)跃迁到基态各振动能层时所产生的光子辐射称为荧光11.磷光发射分子电子从激发三重态最低振动能级,在10-4~10s内跃迁到基态的各振动能层所产生的辐射。
12.激发:处在基态最低振动能级的分子,当其吸收了和它所具有的特征频率相一致的电磁辐射后,可跃迁到激发单重态中各个不同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产生对光的吸收13.Stokes位移与激发(或吸收)波长相比,荧光发射波长更长,称为Stokes位移。
14.共轭作用:原吸收带消失,新吸收带出现在较长的波长处,吸收强度增加。
15.程序升温:柱温按预定的加热速度,随时间做线性或非线性的增加16程序升温作用提高柱效、改善峰形,缩短分析时间,使各组分得到良好的分离,有利于痕量组分的检测。
仪器分析名词解释
1.保留时间:从进样至被测组分出现浓度最大值时所需时间2.基线:在操作条件下,仅有纯流动相进入检测器时的流出曲线3.定性分析:鉴定式样由哪些元素、离子、基团或化合物组成,即确定物质的组成。
4.定量分析:测定试样中各种组分(如元素、根或官能团等)含量的操作5. 基线:无试样通过检测器时检测到的信号6. 保留时间:溶质通过色谱柱的时间,及从进样到柱后洗出最大浓度的时间。
通常用tR表示,7. 死时间:不与固定相作用的气体的保留时间,以tM表示8.调整保留时间 :tR’=tR-tMtM9. 半峰宽:色谱峰高一半处的宽度10.分配系数 :组分在固定液与流动相中达到平衡时的浓度之比。
11. 保留因子:保留因子(容量因子或分配比):溶质分布在固定相和流动相的分子数或物质的量之比,以k表示12.梯度洗脱:在一定分析周期内不断变换流动相的种类和比例,使混合样品中各组分都以最佳平均k值通过色谱柱。
适于分析极性差别较大的复杂组分13塔板理论:塔板理论认为,一根柱子可以分为n段,在每段内组分在两相间很快达到平衡,把每一段称为一块理论塔板。
设柱长为L,理论塔板高度为H,则 H = L / n 式中n为理论塔板数14.速率方程:H=A + B/u + Cu式中u为流动相的线速度;A,B,C为常数,分别代表涡流扩散项系数、分子扩散项系数、传质阻力项系数。
15.分离度:相邻两色谱峰保留值之差与两组分色谱峰底宽总和之半的比值,用R 表示。
分离度可以用来作为衡量色谱峰分离效能的指标。
16.程序升温:柱温按预定的加热速率随时间作线性或非线性的增加17气相色谱(GC)仪包括载气系统进样系统色谱柱检测系统记录仪18.色谱法特点:分离效率高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应用范围广19色谱定性方法:利用纯物质定性利用文献保留值定性20.定量方法:峰面积测量内标法外标法21. 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气相色谱(GC)有何不同?答:(1).分析对象的区别 GC:适于能气化、热稳定性好、且沸点较低的样品,占有机物的20%; HPLC:适于溶解后能制成溶液的样品,对分子量大、难气化、热稳定性差的生化样品及高分子和离子型样品均可检测,占有机物的80% (2).流动相差别的区别 GC:流动相为惰性气体,组分与流动相无亲合作用力,只与固定相有相互作用。
仪器分析专业名词英文及名词解释
仪器分析专业名词英文及名词解释仪器分析专业名词英文及名词解释一、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法1、透光率(transmittance):透过样品的光强度与入射光强度之比。
2、吸收度(absorbance):透光率的负对数。
3、生色团(chromophore):含有π→π*或n→π*跃迁的基团。
4、助色团(auxochrome):含孤对电子(非键电子)的杂原子基团。
5、摩尔吸收系数(molar absorptivity):一定波长时,溶液浓度为1mol/L,光程为1cm时的吸收度。
6、比吸收系数(specific absorptivity):一定波长时,溶液浓度为1%(W/V),光程为1cm时的吸收度。
7、红移(red shift):化合物结构改变(共轭,引入助色团,溶剂改变等),使吸收峰向长波长移动的现象。
8、蓝移(blue shift):当化合物结构改变或受溶剂的影响等原因使吸收峰向短波长移动的现象。
也称短移(hypso chromic shift)。
9、增色效应(hyperchromic effect):由于化合物结构改变或其他原因使吸收强度增加的效应。
10、减色效应(hypochromic effect):由于化合物结构改变或其他原因使吸收强度减弱的效应。
11、末端吸收(end absorption):在短波长处(200nm左右)只呈现强吸收,而不成峰形的部分。
12、标准对照法:在相同条件下配制标准溶液和样品溶液,在选定的波长下分别测定吸光度,根据朗伯-比尔定律计算样品浓度的定量定性分析方法。
13、K带:共轭双键中π→π*跃迁所产生的吸收带,强吸收,ε>104。
14、R带:由n→π*引起的吸收带,弱吸收。
15、吸收带:吸收峰在紫外可见光谱中的波带位置(R、K、B和E带)。
16、B带和E带:芳香族(含芳香族)化合物的特征吸收带。
二、荧光分析法1、荧光(fluorescence):由第一激发单线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回到基态任一振动能级时发射的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出口通过喷雾形成样品气溶胶,在毛细管的下游有一个放电针,利用电晕放
电使气体和溶剂电离,生成反应离子,反应离子再与样品进行反应实现样品离
子化。
导数分光光度法 derivative spectrophotometry
利用导数吸收光谱进行测定的一种光度分析技术。用吸光度对波长求一阶或高
阶导数并对波长l作图,可以得到导数光谱。导数光谱对吸收强度随波长的变
单聚焦质谱仪
single focusing mass spectrometer 通常指质量分析器只有一个扇形磁场的质谱仪,仅对离子进行方向聚焦,带电 粒子加速进入磁场后,在洛仑兹力的作用下,运动方向发生偏转,其运动轨迹 的曲率半径大小与质荷比有关。根据这个原理,不同质荷比的离子经过磁场因 运动曲率半径不同,即可分开,具有相同质荷比和相同初速度的离子,即使以 不同的角度进入磁场,经磁场偏转,可以聚焦在一点。也就是说,磁场分析 器,对质量有色散作用,对方向有聚焦作用 。这是一种低分辨的仪器。
top
/ex/tsinghua/software/08/09/001/01/00001/mingci/b.htm
2006-07-10 09:57:41
C
差示分光光度法 differential spectrophotometry
分光光度法中,样品中被测组分浓度过大或浓度过小(吸光度过高或过低)时,
保留时间
半峰宽
B
retention time 被分离样品组分从进样开始到柱后出现该组分浓度极大值时的时间,也既从进 样开始到出现某组分色谱峰的顶点时为止所经历的时间,称为此组分的保留时 间,用tR表示,常以分(min)为时间单位。保留时间是由色谱过程中的热力 学因素所决定,在一定的色谱操作条件下,任何一种物质都有一确定的保留时 间,可作为定性的依据。
单色器
monochrometer 将光源发出的光分离成所需要的单色光的器件称为单色器。单色器由入射狭 缝、准直镜、色散元件、物镜和出射狭缝构成。其中色散元件是关键部件,作 用是将复合光分解成单色光。入射狭缝用于限制杂散光进入单色器,准直镜将 入射光束变为平行光束后进入色散元件。物镜将出自色散元件的平行光聚焦于 出口狭缝。出射狭缝用于限制通带宽度。
的沸点相互对应,以使低沸点组分和高沸点组分在色谱柱中都有适宜的保留、
色谱峰分布均匀且峰形对称。各组分的保留值可以色谱峰最高处的相应温度即
保留温度表示。
串联质谱法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MS/MS) 又称为质谱-质谱法/Mass spectrometry/ Mass spectrometry (MS/MS) 利用串联质谱仪进行化合物分析的方法。第一级质谱的离子源里生成离子群, 从中选择其中的一种作为母离子,在第二级质谱中,对母离子裂解生成的子离 子进行检测。为了使母离子裂解,在第一级质谱和第二级质谱之间设置碰撞 室,发生碰撞诱导解离(CID)。
测量误差均较大。为克服这种缺点而改用浓度比样品稍低或稍高的标准溶液代
替试剂空白来调节仪器的100%透光率(对浓溶液)或0%透光率(对稀溶液)
以提高分光光度法精密度、准确度和灵敏度的方法,称为差示分光光度法。差
示分光光度法又可分高吸光度差示法,低吸光度差示法,精密差示分光光度法
等。
超临界流体色谱 supercritical fluid chromatography, SFC
程序升温气相色 programmed temperature (gas) chromatography
谱法
在气相色谱分析中,色谱柱温度对分离效能有重要影响,当样品中所含组分沸
程较宽时,应采用程序升温色谱法。所谓程序升温色谱法,是指色谱柱的温度
按照组分沸程设置的程序连续地随时间线性或非线性逐渐升高,使柱温与组分
以超临界流体作流动相,以固体吸附剂(如硅胶)或键合在载体(或毛细管
壁)上的有机高分子聚合物作固定相的色谱方法。常用流动相为超临界状态下
的CO2、氧化亚氮、乙烷、三氟甲烷等。CO2最常用,因为它的临界温度低
(31℃)、临界压力适中(7.29MP)、无毒、便宜,但其缺点是极性太低,对
一些极性化合物的溶解能力较差,所以,通常要用另一台输液泵往流动相中添
化很敏感,对重叠吸收带有较好的分辨能力;能选择性地放大窄而弱的吸收
带,从而能从一个强干扰背景中检测出较弱的信号;提高狭窄谱带吸收强度从
而提高分析灵敏度。所以,导数分光光度法在多组份同时测定、构和复杂光谱的解析等方面有其独特的优
点。目前,市售的分光光度计己能方便地获得1-4阶甚至更高阶的导数光谱。
Surface-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 简称SERS。用通常的拉曼光谱法测定吸附在胶质金属颗粒如银、金或铜表面 的样品,或吸附在这些金属片的粗糙表面上的样品。尽管原因尚不明朗,人们 发现被吸附的样品其拉曼光谱的强度可提高103-106倍。主要用于吸附物种的 状态解析等。
thin film method 适用于高分子化合物的红外光谱测定。将样品溶于挥发性溶剂后倒在洁净的玻 璃板上,在减压干燥器中使溶剂挥发后形成薄膜,固定后进行测定。
加1~5%的甲醇等极性有机改性剂。SFC所用色谱柱既有液相色谱的填充柱,
又有气相色谱的毛细管柱,但由于超临界流体的强溶解能力,所使用的毛细管
填充柱的固定相必须进行交联。从理论上讲,SFC既可以象液相色谱一样分析
高沸点和难挥发样品,也可象气相色谱一样分析挥发性成分。不过,超临界流
体色谱更重要的应用是用来作分离和制备,即超临界流体萃取。
peak width at half-height 又称半宽度、半峰宽度、区域宽度、区域半宽度,是色谱峰高一半处的峰宽 度,用y1/2(或W1/2)表示。半峰宽与标准偏差的关系为:
倍频 表面增强拉曼
薄膜法
overtune 基频以外的其他振动能级跃迁产生的红外吸收频率统称为倍频。v=0至v=2的跃 迁称为第一个倍频2n,相应地3n, 4n……等均称为倍频。
top
/ex/tsinghua/software/08/09/001/01/00001/mingci/c.htm
2006-07-10 09:57:51
D
大气压化学电离 是一种质谱离子化方式。它是在大气压状态下进行的化学电离。在气体辅助
(APCI)
下,溶剂和样品流过进样毛细管,在毛细管内样品和溶剂被加热气化,在毛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