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第7课《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课文原文
![《开国大典》课文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d8a39361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e7.png)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开国大典》课文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
参加开国大典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总数达三十万人。
观礼台上还有外宾。
会场在天安门广场。
广场呈丁字形。
丁字形一横的北面是一道河,河上并排架着五座白石桥;再北面是城墙,城墙中央高高耸起天安门的城楼。
丁字形的一竖向南直伸到中华门。
在一横一竖的交点的南面,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
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
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
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
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
进入会场后,按照规定的地点排列。
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
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
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就位。
乐队奏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正是这战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
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接着,升国旗。
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开国大典生字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开国大典生字](https://img.taocdn.com/s3/m/bd1faeac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d2.png)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开国大典生字开国大典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盛大仪式,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这一历史事件中有许多生字,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生字的含义。
1.开国(kāi guó)开国指的是一个国家建立的开始,也可以指的是国家的创立者或国家的建立过程。
在中国历史上,开国大典是指建国之初的盛大典礼。
2.诞生(dàn shēng)诞生指的是出生或创立的意思,特指人、事物或机构的开始存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是指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盛大开国大典。
3.盛大(shèng dà)盛大形容声势浩大、气氛热烈的意思,也可以指仪式或活动的规模宏大。
开国大典是一场盛大的庆祝活动,吸引了许多人参加。
4.仪式(yí shì)仪式是指按照一定的规定和程序举行的庆祝、祭祀、纪念等活动。
开国大典是一个严肃庄重的仪式,通过这个仪式来庆祝国家的诞生。
5.标志(biāo zhì)标志指的是象征、代表或体现某个事物或状态的标识物。
开国大典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正式成立,成为对外宣告的象征。
6.揭幕(jiē mù)揭幕是指正式开展或揭开某项活动的意思。
开国大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重要历史事件,也是新中国迈向辉煌未来的开始。
7.纪念(jì niàn)纪念指的是对重要事件或人物进行庆祝、纪念的行为。
开国大典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纪念,通过这个仪式,人们向建国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8.国旗(guó qí)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通常是一块带有国家标志的布料。
开国大典上,国旗是重要的标志物之一,象征着国家的独立和统一。
9.剪彩(jiǎn cǎi)剪彩是一种开幕式上的传统仪式,意味着正式启用某个场所或建筑物。
开国大典上也有剪彩仪式,代表着新中国的建立。
10.希望(xī wàng)希望指的是对未来的期盼或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开国大典》资料介绍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开国大典》资料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c5b49a67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f47e27b.png)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开国大典》资料介绍《开国大典》是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第7课的内容。
这一课主要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大典,即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盛大仪式。
在《开国大典》这篇文章中,学生将会了解到以下内容:
1. 开国大典的背景:文章首先介绍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胜利,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这为开国大典的举行奠定了基础。
2. 开国大典的时间和地点:文章详细描述了开国大典举行的时间和地点。
它发生在1949年10月1日,地点是北京天安门广场,这是中国最重要的历史和政治象征之一。
3. 仪式的规模和内容:开国大典是一次庄严而隆重的仪式。
文章介绍了参加仪式的各方人员,包括毛泽东、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代表全国各族人民的群众。
仪式包括升国旗、奏国歌、检阅仪仗队、授勋等环节。
4. 仪式的意义:开国大典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它象征着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斗争取得了胜利,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解放。
这一仪式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对于中国人民来说具有重要的纪念价值。
通过学习《开国大典》,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和发展,感受到祖国的强大和伟大。
1。
六上语文第7课《开国大典》知识点及练习题
![六上语文第7课《开国大典》知识点及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c62c5879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af.png)
7.《开国大典》知识点一、生字组词政:zhèng(邮政、政治、政策)府:fǔ(官府、府第、城府)宾:bīn(外宾、来宾、宾客)栏:lán(栏杆、石栏、桥栏)汇:huì(汇集、汇报、汇款)爆:bào(爆炸、爆发、火爆)宣:xuān(宣布、宣传、宣誓)帜:zhì(旗帜、标帜、独树一帜)阅:yuè(检阅、阅读、阅览)制:zhì(制服、制止、压制)坦:tǎn(坦克、坦然、坦白)距:jù(距离、距今、相距)隆:lóng(隆重、隆冬、隆起)射:shè(射入、射击、射门)二、多音字提:tí(提醒) dī(提防)奔:bèn(投奔) bēn(奔跑)更:gēng(更换) gèng(更加)率:lǜ(效率) shuài(率领)三、形近字盏(灯盏)栏(护栏)泽(光泽)帜(旗帜)盖(瓶盖)拦(阻拦)择(选择)织(编织)阅(阅读)距(距离)问(询问)拒(拒绝)四、近义词宣布——公布肃静——肃穆挺立——耸立汇集——聚集诞生——出生宣告——宣布飘拂——飘扬次序——顺序五、反义词汇集——分散庄严——轻浮肃静——喧哗热烈——冷淡欢呼——悲叹完毕——开始整整齐齐——歪歪扭扭六、理解词语肃立:恭敬、庄严地立着。
陆续:表示动作行为先先后后,断断续续。
擎:举。
排山倒海:推开高山、翻倒大海。
形容力量强盛,声势浩大。
开国大典:庆祝建国的重大典礼。
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如开幕典礼、结婚典礼、毕业典礼等。
城防部队:守卫城市的军队。
观礼台:观看盛大典礼的看台。
汇集:聚集。
五更天:大约早晨四五点钟。
爆发:突然发作;(事变)突然发生。
排山倒海:形容力量强,声势大。
就位:到自己应到的位置上。
瞻仰:恭敬地看(多用于与逝者有关的事物)。
肃静:严肃寂静。
七、词语积累描写场面的词语:排山倒海人声鼎沸锣鼓喧天人山人海火树银花熙熙攘攘人欢马叫蔚为壮观车水马龙万人空巷八、段落划分第一段(1-4):写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生字组词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生字组词](https://img.taocdn.com/s3/m/969fc901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b008247.png)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生字组词六年级上册语文第7 课是《开国大典》,生字组词及解析如下:盏:-组词:一盏、灯盏、酒盏。
-解析:“盏”指小杯子,可用来形容小巧的容器。
在文中可以理解为照明的器具等。
栏:-组词:栏杆、护栏、栏目。
-解析:“栏”通常是指遮拦的东西。
如“栏杆”是用来防止人或物体坠落的设施。
汇:-组词:汇合、汇聚、汇集。
-解析:“汇”有河流会合在一起,也有聚集、综合等意思。
文中可体现众多事物聚集一处的情景。
爆:-组词:爆炸、爆破、爆发。
-解析:“爆”表示猛然炸裂或迸出。
在课文中可体现出当时热烈、震撼的场面。
宣:-组词:宣布、宣传、宣告。
-解析:“宣”有公开说出、传播等意思。
文中用于重要的宣告场合。
帜:-组词:旗帜、独树一帜。
-解析:“帜”主要指旗子,是一种象征和标志。
在开国大典中,各种旗帜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阅:-组词:检阅、阅读、阅览。
-解析:“阅”有看、察看的意思。
“检阅”体现出庄重、威严的氛围。
制:-组词:制服、制作、制度。
-解析:“制”有规定、限定,也有造、作等意思。
在文中可联系到规范、秩序等方面。
坦:-组词:平坦、坦诚、坦克。
-解析:“坦”有平而宽广、心地平静等意思。
可形容场地的平整或人的心态。
距:-组词:距离、差距、相距。
-解析:“距”表示相隔的空间或时间。
在文中可用于描述位置关系等。
隆:-组词:隆重、兴隆、隆冬。
-解析:“隆”有盛大、兴盛等意思。
突出开国大典场面的盛大隆重。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7 开国大典(课件)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7 开国大典(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db3d5b4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c4.png)
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
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 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 里的欢喜和激动。
“ 两 个 半 钟 头 , 欢 呼 , 鼓 掌 ”突出了人民群众
对比
因为有了自己强大的 军队而无比兴奋、激
“还觉得不能够表达”
动、自豪。
重点生字
南京大屠杀
抗日战争期间 ,南京沦陷后,侵 华日军于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6 周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屠 杀和奸淫、放火、抢劫等血腥暴行。 在南京大屠杀中,大量平民及战俘被 日军杀害,无数家庭支离破碎,南京 大屠杀的遇难人数超过30万。
夸张
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 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 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 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 和激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7 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
观察图片 图中的人物在干什么?
1949年10月 1日,中华人民 共和国中央人民 政
生字展现
zhèng
政
政府
xuān
宣
宣布
fǔ
府
城府
yuè
阅
检阅
bīn
宾
外宾
zhì
制
制服
观察生字的结构。
zhǎn
盏
一盏
tǎn
学习提示
默 读 第 11 ~ 13 自 然 段 , 借 助 思维导图说说这个场面描写了什么 内容,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一场 面的。
代表游行队伍
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 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怎样理解“光明”?
除了光亮,还象征着人民解放了,摆脱了黑暗 社会的统治,前途一片光明。
六年级7课开国大典笔记
![六年级7课开国大典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92947223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93e6251.png)
《开国大典》课文笔记
一、课文简介
《开国大典》是一篇记叙文,主要描述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隆重典礼。
二、生字生词
生字:典、度、制、司、义、播。
生词:典礼、制度、首都、宣告、电钮、瞻仰。
三、句子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这句话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热爱和信心,也是对历史的庄严宣告。
“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
每一响都是54门大炮齐发,一共28响。
”——这句话通过具体的数字描述了升旗时的壮观场面,体现了人们对新中国的热爱和对国家领导人的尊敬。
“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这句话通过比喻和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人民群众的激动和喜悦之情。
四、段落分析
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会前、会中、会后。
其中,会中部分最为重要,详细描述了开国大典的过程。
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建议将注意力集中在描述会场、仪式、阅兵等方面的描写上。
五、主题思想
本文主要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热爱和信心,展现了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奋发向前的精神风貌,同时也体现了国家领导人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和担当。
在学习过程中,应深入体会这些情感和精神,从而增强对祖国的热爱和信心。
六年级上册7课开国大典笔记
![六年级上册7课开国大典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25c96547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d4.png)
六年级上册7课开国大典笔记课程概述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的第7课,主题为"开国大典"。
通过学习这一课程,我们将了解中国在1949年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时举行的盛大仪式——开国大典。
重点内容
本课的重点内容包括:
1. 开国大典的背景:介绍中国领导下的解放战争胜利以及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
2. 开国大典的组织过程:讲述中国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而筹备和组织的开国大典的过程;
3. 开国大典的盛况:描述开国大典当天的盛况和重要活动,如升国旗、唱国歌、宣誓等;
4. 开国大典的意义:分析开国大典对于新中国的意义和象征作用。
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有:
了解中国建立的历史背景;
理解开国大典的筹备和组织过程;
认识开国大典的重要活动和意义。
学习笔记
以下是关于"开国大典"的学习笔记要点:
开国大典是中国庆祝成立的盛大仪式;
开国大典在1949年10月1日举行,地点在北京天安门广场;
开国大典包括升国旗、唱国歌、宣誓等重要活动;
开国大典标志着中国成功推翻政权,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
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对中国领导下的解放战争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开国大典作为新中国成立时的重要仪式,对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树立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我们也应该珍惜新中国来之不易的成果,为国家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六年级上册第七课开国大典主要内容
![六年级上册第七课开国大典主要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6445b049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e9.png)
六年级上册第七课开国大典主要内容
《开国大典》主要内容:这篇课文主要记录了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之际,在祖国的首都北京举行的开国大典的盛况。
这是一场全体中国人民的狂欢,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体现了全体中华人民无比激动、喜悦、自豪的心情,展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伟人风采。
附:《开国大典》的分段及段落大意
《开国大典》是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课本中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是原新华社副社长李普。
文章按时间顺序,以开国大典的流程顺序为基础,写了开国大典前开安门广场的情况、开国大典中的具体流程内容、开国大典后的情况。
1.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写参加开国大典的人员以及开国大典前天安门广场上的热闹场景.
2.第二部分(第5-10自然段)写开国大典的前三个流程: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奏国歌、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
3.第三部分(第11-13自然段)写阅兵式:出场顺序是海军两个排——步兵一个师——炮兵一个师——战车师——骑兵师——空军。
4.第四部分(第14自然段)写群众流行的场景。
5.第五部分(第15自然段)写退场的情景。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7课《开国大典》生字讲解课件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7课《开国大典》生字讲解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dd4927b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8f.png)
xuān
宣
组词:宣布 宣告 造句:老师宣布下周一期末考试。
yuè
阅
组词:检阅 阅览
造句:今年国庆节,首都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
zhì
制
组词:制造 制作 造句:姐姐热爱各种手工制作。
tǎn
坦
组词:平坦 坦克
造句:在坦克的掩护下,我军很快收复了失地。
jù
距
组词:相距 距离 造句:我们家距离学校有三里路。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 上 册
7 开国大典
zhènɡ fǔ bīn zhǎn lán huì bào xuān yuè zhì tǎn jù lónɡ shè
提示:点击生字进入详细词:政府 邮政
造句:政府拨出专款救济生活困难的人。
fǔ
府
组词:王府 官府 天府之国 造句:四川被称为“天府之国”由来已久。
lónɡ
隆
组词:隆重 隆隆 造句:乌云中传来隆隆的雷声。
shè
射
组词:射击 光芒四射 造句:射击场上,运动员一展英姿。
bīn
宾
组词:来宾 外宾 造句:校长陪同外宾观看了我们的演出。
zhǎn
盏
组词:一盏 酒盏 造句:过年时,我家门口挂着一盏大红灯笼。
lán
栏
组词:石栏 栏杆 造句:小桥的石栏上刻着好看的花纹。
huì
汇
组词:汇报 汇集 造句:同学们纷纷向老师汇报自己的收获。
bào
爆
组词:爆发 爆炸
造句:魔术表演结束后,观众席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开国大典》精品课件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开国大典》精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6d74356a98271fe900ef919.png)
丁字形一横的北面是一 道河,河上并排架着五 座白石桥;再北面是城 墙,城墙中央高高耸起 天安门的城楼。丁字形 的一竖向南直伸到中华 门。一横一竖的交点的 南面,场中挺立着一根 电动旗杆。
肃立 站立 5.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 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6. 他( 站立 )在那儿,一动不动。
7 开国大典
第 二 课时
品读释疑
结构主旨
课堂拓展 当堂检测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
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 感情。 2.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开国大典的“大”主要体现在哪里?(串珠问题1) 大典的“大”主要体现在:成员多,到会群众范
围广;四面八方、汇集……来得早:早上六点多就 入场;人数多:成了人的海洋ꎻ热情高;直奔,五更 天,摸着黑,秩序好: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 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 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 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 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 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 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主席台设在天安门 城楼上。城楼檐下, 八盏大红宫灯分挂 两边。靠着城楼左 右两边的石栏,八 面红旗迎风招展。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 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运用 比喻、 夸张 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此 时天安门广场人山人海、红旗翻动的壮观景象,表现出了 人们参加大典的激动和兴奋的心情。
指的是什么? 表达了全国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 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 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 一齐欢跃起来。
六年级第7课开国大典笔记
![六年级第7课开国大典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e6d2d8b4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a5.png)
六年级第7课开国大典笔记1. 开国大典的背景开国大典,嘿,听着这个名字就让人心潮澎湃。
你想想看,1949年10月1日,那可是一个历史性的日子,国家在这一天正式成立,老百姓的心情可想而知,激动得像过年一样。
那时候,大家都盼着有一个新中国,能过上好日子,不再受战争的摧残。
想象一下,刚刚从战火中走出来的人民,满心期待着美好的未来,真是让人感动得想流泪。
1.1 领导人的角色说到开国大典,咱们不能不提毛主席。
他那一天在天安门城楼上,抬头挺胸,声音铿锵有力,宣布新中国成立。
就像是为大家送上了新年礼包,让所有人都兴奋得跳起来。
想想那个场景,千千万万的人在广场上欢呼,国旗飘扬,真是热闹非凡。
那一刻,大家都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自豪感,心里想着,终于有了自己的国家,真是太不容易了。
1.2 人民的热情而广场上的人们,更是热情洋溢。
你看,男女老少都在一起,互相拥抱,笑声不断,仿佛一切的苦难都在这一瞬间化为乌有。
就像是聚会一样,每个人都乐得合不拢嘴,心里默默许下愿望:希望国家越来越好,生活越来越美。
那种团结一心的气氛,简直能让你热泪盈眶。
2. 开国大典的盛况大典当天,天安门前的场面可谓是如梦如幻,彩旗飘飘,鲜花遍地,简直美得不行。
各个方阵列队,士兵们个个神采飞扬,宛如英俊的骑士,给人一种强烈的安全感。
还有飞机在空中飞过,留下的彩烟五彩斑斓,仿佛在天空中洒下了幸福的祝福。
小朋友们都抬头望着,眼里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真是梦幻般的画面。
2.1 传统文化的融入除了这些,开国大典还融入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
比如说,舞狮、舞龙,这些节目不仅热闹,还象征着吉祥如意。
大家一边欣赏表演,一边拍手叫好,整个广场就像是变成了一个欢庆的海洋。
听着那悦耳的音乐,看到那些炫目的表演,心里简直乐开了花,仿佛所有的烦恼都被抛到九霄云外。
2.2 之后的影响这场大典不仅仅是一次庆祝活动,更是一种宣言,告诉全世界:中国崛起了!未来的日子,大家都充满了信心。
六年级上册第7课开国大典笔记
![六年级上册第7课开国大典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d8980f41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fd.png)
六年级上册|第7课|《开国大典》笔记
标题:开国大典
时间:1949年10月1日
地点:北京天安门广场
参加人员: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宋庆龄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央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官兵代表、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代表、中国人民团体及各界群众代表等。
事件背景:中国革命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战胜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即将赢得全面胜利。
为了庆祝这一胜利,同时展示新中国的形象,表达全国人民的喜悦之情,中共中央决定举行开国大典。
典礼过程:
1. 开场仪式:奏国歌、升国旗,鸣礼炮。
2. 主席宣读公告: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 阅兵式:中国人民解放军受阅部队接受检阅,并展示了各种武器装备。
4. 群众游行:人民群众进行了大规模的游行活动,展示了各种文化、体育、科技等方面的成就。
5. 闭幕式:宣布大会结束,并将国旗升起至旗杆顶点。
历史意义:
开国大典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封建主义统治和帝国主义侵略,建立新中国的伟大胜利宣言,也是新中国成立的标志。
它标志着中华民族从此站起来了,中国人民从此成为国家的主人,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它也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结束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对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2单元第7课《开国大典》重要知识点归纳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2单元第7课《开国大典》重要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ceb2cf10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3f.png)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2单元第7课《开国大典》重要知识点归纳在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的学习旅程中,我们迎来了第二单元的尾声,第7课《开国大典》以其庄重而激动人心的内容,引领我们回顾了新中国成立的辉煌时刻。
本文不仅是一篇历史纪实,更是一次情感的共鸣,让我们共同走进那段历史,感受那份激动与自豪。
一、课文主题与文学体裁●课文主题:本文通过详细描绘开国大典的盛况,展现了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时刻,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成立的无比喜悦和自豪之情。
●文学体裁:记叙文,以时间顺序为线索,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场景再现,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激动人心的历史现场。
二、作者信息●作者:本文为多人合作编写,基于真实历史事件进行文学加工,旨在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三、重点字词●生字:擎(qíng):往上托;举。
瞻仰(zhān yǎng):恭敬地看。
排山倒海:形容力量强,声势大。
●多音字:本课未直接出现典型多音字,但需注意“场”字在此处读chǎng,表示场合、场景;而在“打场”中读cháng,表示把收割的庄稼在场上脱粒或扬净。
●近义词/反义词:近义词:庄严—庄重,宣告—宣布反义词:开始—结束,肃静—嘈杂四、修辞手法●排比:如文中对群众队伍的描述,使用了多个结构相似、语气一致的句式,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气势,如“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到的”。
●夸张:虽然文中直接夸张手法不明显,但通过对场面的宏大描述,如“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间接体现了夸张的效果,突出了开国大典的盛况空前。
五、经典语句与段落●经典语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这句话通过反复的手法,强调了开国大典宣告的重要性,表达了全国人民对新中国的热爱和期待。
2023统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精华课件-7 开国大典
![2023统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精华课件-7 开国大典](https://img.taocdn.com/s3/m/91a2c2c1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c5.png)
自由读第5~10自然段,找出这三个小场面中对
“点”和“面”的描写,用“____”画出“点”,
用“
”画出“面”。
·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 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 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接着,升国旗。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 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 旗在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中徐徐上升。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 这鲜红的国旗。
两个相关的数在一定条件下的比值。
ɡān
__ɡ_ā_n__旗杆 较长的木棍或类似的东西。
杆
ɡǎn
__ɡ_ǎ_n__杆秤 ①较小的圆木条或像木条
的东西。
②量词,用于有杆的器物。
将下列词语与其对应的意思连一连。
肃立 瞻仰 迎风招展 排山倒海
恭敬庄严地站着。 恭敬地看。 形容力量强,声势大。 形容旗帜随着风飘动。
空军 人字形飞过
小结:各兵种的描写角度不同,各有特点。
默读第5~13自然段,对比大典中前三个场 面和阅兵式中的点面描写,你有什么发现?
大典中前三个场面
阅兵式
“点”的描写 分散,一点一面。
“点”的描写 更加集中,一次性 罗列多个点。
一点一面 多点罗列
许多名人也见证并记下了这一特殊历史时刻, 读一读,结合课文说说你的感受。
复地写着同样的一句话:占人类总数的四分之一的
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著名文学家 巴金
气氛的热烈庄严 群众的激动喜悦
烘托氛围
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字里行间传达出的热烈、 庄严的气氛。再从课文中找出这样的句子,在旁边 作批注,和同学交流。 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城楼檐下,八盏大红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开国大典生字组词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开国大典生字组词](https://img.taocdn.com/s3/m/50e00b67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22.png)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开国大典生字组词《开国大典》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5课,课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下边整理分享该课的生字组词及字词常识积累。
政zhèng,政策、政治、民政;
宾bīn,宾馆、来宾、宾客;
盏zhǎn,数盏、酒盏、灯盏;
栏lán,栏杆、石栏、桥栏;
汇huì,汇集、汇报、汇款;
爆bào,爆炸、爆发、火爆;
宣xuān,宣布、宣传、宣誓;
帜zhì,旗帜、标帜、独树一帜;
阅yuè,检阅、阅读、阅览;
制zhì,制服、制止、压制;
坦tǎn,坦克、坦然、坦白;
距jù,距离、距今、相距;
隆lóng,隆重、隆冬、隆起;
射shè,射入、射击、射门。
六年级上册第7课笔记
![六年级上册第7课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87cef909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20.png)
六年级上册第7课《开国大典》笔记《开国大典》是六年级上册的一篇重要课文,它详细描述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以及开国大典的盛况。
这篇课文对于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以及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具有重要意义。
一、背景介绍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刻。
为了庆祝这一时刻,中国政府在首都北京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
这篇课文就是对这次大典的详细描述。
二、主要内容1. 开场课文首先描述了开国大典的开场,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演奏和国旗的升起。
这展示了新中国的威严和庄重。
2. 领导人讲话接着,课文描述了领导人的讲话。
这些讲话充满了爱国情感和对未来的憧憬,展现了领导人的智慧和决心。
3. 阅兵式阅兵式是开国大典的一个重要环节。
课文详细描述了阅兵式的壮观场面,包括各种兵种、武器和装备的展示。
这展示了新中国的军事实力和国防力量。
4. 群众游行群众游行是开国大典的另一个重要环节。
课文描述了群众游行的热烈场面,包括各种团体和个人的参与。
这展示了新中国的团结和活力。
三、重点分析1. 爱国情感这篇课文充满了爱国情感,通过对开国大典的描述,展现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信心。
这种情感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具有重要意义。
2. 历史意义开国大典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刻,它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长达百年的屈辱历史。
这篇课文通过对这个历史事件的描述,让学生了解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四、难点解析1. 语言特点这篇课文的语言特点比较独特,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这些手法使得课文更加生动形象,但也增加了理解的难度。
学生需要仔细阅读,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手法所表达的意思。
2. 文化背景开国大典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事件,对于不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学生来说,可能会感到难以理解。
因此,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学生需要了解一些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沪教版六年级上册教学要求1.认识本课的生字,能正确书写。
背诵第7自然段。
2.学习课文,通过文中的一个个场面描写,学会场面描写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1.学习课文,通过一个个场面描写,体会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心情。
2.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进一步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两课时开国大典段导读:第1自然段简述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参加人员等。
段导读:第2自然段写出了会场的位置、构造和布局。
段导读:第3自然段写主席台的位置和布置。
段导读:第4自然段讲广场上汇集了来自四面八方的群众的热闹景象。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详细介绍了开国大典前会场上的情况。
先概括交代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典礼的成员和人数,然后分别描述会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的场面。
段导读:第5自然段讲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后,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
段导读:第6自然段写开国大典正式开始,毛泽东主席宣布新中国成立了。
段导读:这段话由两个长句组成,表达了全场三十万人及全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欢欣鼓舞的心情。
段导读:第8自然段写升国旗时,在场的人们激动的心情。
段导读:第9自然段写鸣放礼炮时广场上欢腾的场面。
接着,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
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
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三十万人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
[⑦为什么人们听到这一句后会热烈欢呼呢?]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段导读:第10自然段讲毛主席宣读政府公告,受到三十万人的热烈欢迎。
第二部分(第5~10自然段):主要写了三件事。
第一件是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第二件是庄严的五星红旗升起来了。
第三件是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宣布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这是开国大典的重要部分。
毛主席宣读公告完毕,阅兵式开始。
[⑧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任检阅司令员,聂(niè)荣臻(zhēn)将军任阅兵总指挥。
朱总司令和聂将军同乘汽车,先检阅部队,然后朱总司令回到主席台,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的命令。
受检阅的部队就由聂将军率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乐曲声中,由东往西,缓缓进场。
段导读:第11自然段讲阅兵式开始,由朱总司令和聂将军共同指挥。
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
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
接着是炮兵一个师,野炮、山炮、榴弹炮、火箭炮,各式各样的炮,都排成一字形的横列前进。
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
[句导读:这句话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威武雄壮,他们是人民的武装,是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大的安全保障。
]接着是一个骑兵师,“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五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
以上这些部队,全都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
当战车部队经过的时候,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人字形,飞过天空。
毛主席首先向空中招手。
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句导读:这句话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群众在观看阅兵式时,看到自己国家的飞机在蓝天上飞过时激动、喜悦的心情。
][⑨记叙阅兵式的部分能够表达人们怎样的心情?]段导读:第12自然段详细叙述了阅兵式的壮观景象。
两个半钟头的阅兵,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
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⑩这句话描写了什么?]段导读:第13自然段讲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时兴奋、激动的心情。
第三部分(第11~13自然段):详细介绍了阅兵式的盛况。
阅兵式完毕,已经是傍晚的时候。
天安门广场上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
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
[ 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群众游行就在这时候开始,游行队伍分东西两个方向出发。
他们擎着灯,舞着火把,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央人民政府万岁!”[ 从这几句话可以看出什么?]他们一队一队按照次序走,走过正对天安门的白石桥前,就举起灯笼火把,高声欢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段导读:第14自然段写傍晚时候,群众开始游行。
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了会场。
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 这句话该怎么理解呢?]段导读:第15自然段讲游行的队伍走遍了整个北京城区。
第四部分(第14、15自然段):写阅兵式完毕后天安门广场灯火辉煌的景象和群众队伍游行的情况。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词语。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学习课文的记叙方法。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生字、新词投影。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启发谈话:同学们,大家都知道10月1日是什么日子吧?(国庆节。
)194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是我们国家的生日。
在中国共产党、伟大领袖毛泽东的领导下,全国人民翻身解放,当家做主,过上幸福的生活,所以这一天对我们每个中国人来说都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顾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吧!2.板书课文题目:开国大典。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1.出示学习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不熟悉的字多拼读几遍。
(2)借助字典掌握生字的字形,注意字的书写。
(3)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理解词语。
(4)标出自然段序号,把不理解的句子画出来,与大家讨论。
2.学生按要求自主学习。
3.汇报、交流自学成果。
(1)读准字音。
(投影生字、新词卡片)城防fánɡ部队耸sǒnɡ起旗qí杆擎qínɡ着林伯渠qú电钮niǔ徐xú徐旗帜zhì融rónɡ成检jiǎn阅司sī令缓huǎn缓聂niè(2)认清字形。
找出相同结构的生字。
上下结构:耸擎渠聂左右结构:防旗钮徐帜融检缓半包围结构:司(3)理解词语。
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如开学典礼、开业典礼。
汇集:聚集(多用于人)。
肃立:恭敬、庄严地立着。
瞻仰:恭敬地看。
观礼台:观看盛大典礼的看台。
五更天:大约早晨四五点钟。
开国大典:创建国家的重大的典礼。
排山倒海:把高山推开,把大海翻过来。
形容力量强、声势大。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开国大典的,哪一部分是全文的重点。
课文是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记叙的。
典礼进行时的部分是全文的重点。
2.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理清课文脉络,尝试分段。
全文共有15个自然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
第二部分(第5~10自然段):典礼开始,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
第三部分(第11~13自然段):阅兵式盛况。
第四部分(第14、15自然段):群众游行。
3.指名朗读第二部分,思考这部分内容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典礼开始,奏国歌;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
4.根据课文记叙的顺序,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天安门广场举行典礼。
下午三点整,典礼开始。
首先奏国歌,接着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然后,升国旗。
升旗以后,毛泽东宣读政府公告。
宣读公告完毕,阅兵式开始。
受检阅的有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还有人民空军。
阅兵式之后,群众开始游行。
直到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天安门广场。
5.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中的哪些场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说一说原因。
会场的情况、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旗鸣炮、阅兵、群众游行,这些场面既表现出人民自豪、激动的心情,同时也表达了人民对毛主席的崇敬与爱戴之情。
6.有感情地朗读描写这些感人场面的句子。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总结:1949年10月1日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日子,它鼓舞着中国人民开创未来,这一天永远载入了史册。
作为中国人,我们感到十分自豪。
作为21世纪的少年儿童,我们将为肩负的使命,自强不息,发愤图强。
1.由于课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对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知识了解甚少,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抓住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感情,借助课外资料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学习场面描写,学写场面描写”是单元语言训练的目标之一,精当的场面描写既表达了本课的思想感情,又是本课的重要写作特色。
1.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悟,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课文中的场面描写,领悟场面描写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7自然段。
影片《开国大典》片断;重点语句投影;战斗英雄录(影片节选)。
一影片导入,烘托氛围1.播放《开国大典》的影片片断。
谈一谈影片中的哪一个镜头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时,全场人们欢呼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表达了中国人民无比激动、自豪的感情。
2.今天,我们一起通过时间隧道回到那一天,感受开国大典的壮观场景。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指名朗读课文,回忆开国大典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按会场情景、典礼盛况、阅兵式盛况、群众游行的顺序记叙的。
2.课文中的场面描写比较多,请同学们在文中标出场面描写的部分,并思考这些场面描写的作用。
开国大典的一个个场面描写都能表现出人民自豪、激动的心情,以及对毛主席的崇敬与爱戴之情。
三想象场景,体会感情1.出示自学要求。
(1)默读课文,思考开国大典的每一部分描绘了怎样的场面,表达了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
(2)画出文中描写毛主席的动作和群众的反应的语句,并说说自己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2.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
3.交流汇报成果。
第一部分:会场情景。
(1)个人读第一部分,讨论描绘的场面。
课文先交代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参加典礼的人员和人数,然后描述了会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的情况。
(2)指名读描写会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的情况的句子,谈一谈自己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甲:虽然典礼还没开始,但我从参加典礼的人员、人数,主席台的布置,已经感受到了这个典礼的盛大和隆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