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城市城墙史研究综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城市城墙史研究综述

10级历史系历史学梁艳学号:2010064001008

摘要:总体上看,中国古代城市城墙史研究的专著不多,成果相对较少。从考古学、建筑史角度的城墙史研究,主要关注古代城墙的起源、古代城市的形制、规模、布局等问题;由城市历史地理学视角的城墙史研究,侧重于探讨古代城市的空间形态等问题;政治史、军事史领域的城墙史研究重点考察了历代筑城、边城的修筑及边防政策等问题。

关键词:城墙;城墙史研究;筑城活动

城墙是中国古代城市的重要标志,是古代城市建设、科技发展水平、重大历史事件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实物见证。关于古城墙的研究与探讨,早在1950年梁思成先生就写成了“关于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讨论”,发表在《新建设》第2卷第6期,对保与拆正反两种意见提出探讨。就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政治气候下,“拆”无疑是主导意见,梁思成先生反而成为另类人物。与此相对应的是有关古城墙的研究也几乎是空白。对古城墙的研究出现在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19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规划理念的改变和对历史建筑的重视,对古城墙及其保护方面的专著和论文才逐渐增多。然而尽管这些史学著作逐渐增多,但着重探讨城墙问题,将城墙本身作为考察中心的研究成果实不多见,并且大多拘泥于传统的考古学历史地理学视角。①放宽视野来看,在建筑史、军事史及政治史等领域中,将城墙、筑城活动和城墙文化作为关注点的研究成果很多,研究者的学科背景不同,有关于城墙史的问题意识也不一样,本文的主旨是将这些成果相互参证,取长补短,希望能对以后的城墙史研究有所帮助。

一、从考古学、建筑史角度对中国古代城墙史的研究

从考古学、建筑史的角度开展的城墙史研究,一般都利用了大量的考古资料。受资料来源的限制,这方面的城墙史研究多集中于唐代以前,而宋元以后的成果略显不足。②这方面的城墙史研究专著较为稀缺。张奴寰的《中国城池史》(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3年版),通过介绍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一些典型城池,描述了中国古代城池的的发展脉络;对城墙、城门、城市布局等中国古代城市的各个方面作了简要介绍。该书注意从建筑史的角度介绍了古代城墙修筑的有关问题,对于地方城池的研究颇有参考价值。

从研究的热点问题来看,古代城墙的起源问题历来受到较多关注,多数者倾向于认为中国古代城墙起源于早期聚落周围挖掘的壕沟,主要是出于安全防御的需要。③但另有学者提出,中国古代城墙可能起源于宗教礼仪。如段渝《巴蜀古代城市的起源、结构和网络体系》(历史研究1993年第1期)一文分析认为,广汉三星堆古城的形制不可能适用于

军事防御,从当地地形来看,城墙也难以起到防洪堤坝的作用,据此推断,三星堆城墙是具有宗教礼仪性质和神权象征性的建筑。

另外,古代城池的防御功能,对于古代城市的兴废存毁有极大关系,也是古代城池修筑过程中涉及的主要问题,但这方面似未引起研究者足够的重视。目前吴庆洲先生等建筑史专家对此颇有研究。如其所言,中国古代城池实为军事防御与防洪工程的统一体,如果从这一角度深入开掘相信可以丰富和深化对于古代城池的研究。

二、从城市历史地理学角度对中国古代城墙史研究

城市历史地理学涉及古代城市史的研究,往往综合利用了考古资料和史籍文献,因而与考古学的城墙史研究多有重合之处。这方面的研究专著也较为稀少。陈正祥先生的名著——《中国文化地理》,第三篇题为“中国的城”,分为引言、城的发展、城的功用、城的规模和形制、城的年龄、名城举例、沙漠中的古城、连城和复城等诸多子目,其内容之丰富、视野之开阔,几乎涵盖了数千年来中国筑城史所涉及的主要问题。其学识既广博,征引材料且极其丰富,因而论述古代筑城史的诸方面情形一般较为确实和全面。④该书最富特色之处,是创制了多幅“城的年龄”分布图,直观地从总体上展示了中国历代所筑城池的地域分布及其扩展的概况。由此可见,该书对于古代城墙史的研究确实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马正林先生的《中国城市历史地理》(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一书,设有“中国城市的城墙”一章。其论述古代城墙的重点集中于秦汉以前,对于此后的城墙史的叙述则较为简略,偏重于介绍与描述,细致的研究略显不足。

另外,鲁西奇题为《城墙内外:明清时期汉水下游地区府、州、县城的形态与结构》的长文,系统考察了明清时期汉水下游12座城的城市空间形态和结构,着重探讨了城市行政等级与城郭规模、形制之间的关系,认为“一个治所城郭的规模与形制,除了受行政等级的影响外,还受到历史,微观地形地貌、交通、地方经济发展特别是商业发展乃至风水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能简单地认为行政等级决定或制约着城郭的规模与形制。⑤作者通过细致的实证性研究,纠正了以往某些流于感性的模糊认识,也给城墙史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个着眼于地方中小城市,作扎实的个案研究的出色范例。

对于中国古代的城市形态,多有中外学者描述为“城墙内的城市”城墙往往被假定为古代城市的必要组成部分。这种对于古代城市城墙的模糊笼统的认识,不断受到学者的质疑和指正。侯旭东《北魏村落考》(载《何兹全教授九十华诞祝寿论文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文中认为,两汉时期南方的不少郡县治所并无城郭,至孙吴时期才开始大量筑城。而成一农尤为留意探究这一问题,其《宋、元以及明代前中期城市城墙政策的演变及其原因》一文认为,在宋元以及明代前中期长达五百余年的历史中,主要以毁城和不修城的政策为主,城市没有城墙或者城墙处于颓圮状态可能是城市城墙的常态。历

代古都城郭的沿革变迁,也历来受到较多的关注,成果较为丰富。此外子城制度也是学者们注意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成一农《中国古代城市城墙史研究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2007年第1期)文中对此作了较为详实的评述和总结。

三、从军事史角度对中国古代城墙史研究

纵观中国古代,在内地各级治所筑城大多是为了巩固政权、加强控制,所谓“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于沿边兴筑边城寨堡,则是出于防御外族入侵的需要,历代修筑既为其政治、军事政策的重要一环,因而也成了军事史研究中关注的问题。

这方面最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就是工程兵工程学院《中国诸城市研究》课题组撰写的《中国筑城史》(军事谊文出版社2000年版),这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部对中国古代筑城活动进行研究的专著,该书从军事角度入手,分析了中国不同时期的筑城活动,尤其是注意到了近代、现代历史上的筑城活动,这是以往研究所忽略的内容。更为可贵的是,该书从军事角度分析了历史上攻城技术的进步所带来的筑城技术的发展,这扩展了我们城墙史研究的视角。但遗憾的是该书没有对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城市是否修筑城墙这一问题进行探讨,而是假设城墙是中国古代城市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没有注意到一些朝代的部分地方城市史没有城墙的,因此书中的某些观点是需要修正的。

程存洁所著《唐代城市史研究初篇》一书,下篇题为“唐王朝边城研究”,列有专章详述唐代边城的修筑与边防政策,认为历代中原王朝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进而修筑长城,而唐王朝却没有筑过长城,除了因为唐代的北边远在长城以北,无需对其修筑意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唐朝边防政策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唐朝已经认识到修筑边城比修筑长城更能起到防御作用。”⑥因此作者也留意考察了唐代子城制度在沿边各地的扩展,认为它影响着西北边城的形制,并且“可肯定的是,至唐朝,岭南道的城市已普遍推广子城罗城制度。”对于历代边城的系统研究实不多见,该书对这一领域有很高的价值。

两宋时期,汉族政权与辽夏金元长期并存对峙,面临着北方游牧民族一浪高一浪的南下威胁,特殊的历史处境与边防格局,使得宋代的城寨防御兼具战略和战术两个层面的重大意义。学者对此多有探讨,而吕卓民先生对于宋夏战争中的城寨进驻战略及战事很有见地。

四、政治史角度对中国古代城墙史研究

政治史角度的城墙史研究,主要关注不同历史时期的筑城政策等问题。陈庆江的《明代云南政区治所研究》(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文中认为,明代云南地区的筑城与卫所的设置和改土归流密切相关。钟志伟《清代台湾筑城史研究》一文考述了清代台湾城垣建设的历程:康熙至乾隆后期,清廷采取台湾不筑城政策;乾隆晚期至同治年间,频繁的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