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城市城墙史研究综述
西安城墙简介介绍
旅游设施
在城墙周边建设了多个旅 游设施,如游客中心、停 车场等,为游客提供便利 。
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发展趋势
随着城市发展和旅游业的繁荣, 西安城墙的未来发展将更加注重 文化传承和旅游体验。
挑战
在保护和利用城墙的过程中,需 要平衡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 之间的关系,避免过度商业化导 致文化遗产的破坏。
02
城墙结构与布局
城墙结构组成
01
墙体结构
西安城墙采用夯土墙和砖墙混合的结构,其中夯土墙为主体,砖墙为辅
助。这种结构既保证了城墙的稳定性,又增加了其防御能力。
02 03
墙体材料
夯土墙主要使用黄土和石灰等材料,经过夯实而成。砖墙则使用青砖和 灰砖等材料,烧制而成。这些材料的选择和加工工艺都体现了古代劳动 人民的智慧和技艺。
城墙特点与价值
城墙特点
西安城墙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结构特点,城墙高厚均约为 12米,全长13.75公里,呈封闭式矩形,城门多达18座。城 墙上的敌楼、箭楼、正楼等建筑形式多样,具有很高的历史 和文化价值。
价值
西安城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 、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它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技 术和文化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也是世界著名的古城墙之一 。
西安城墙简介介绍
汇报人: 2023-12-15
目录
• 西安城墙概述 • 城墙结构与布局 • 城墙历史文化内涵 • 城墙保护与利用现状 • 参观游览建议与注意事项
01
西安城墙概述
地理位置与历史背景
地理位置
西安城墙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是中国 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地处关中 平原中部,南依秦岭,北临渭水,是 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西安城墙的历史沿革及变迁
城墙的历史沿革及变迁城墙-历史背景城墙是中国古代城市传统防御设施。
在距今6000年前的半坡遗址看到,半坡人在居住地周围挖掘深沟,以提防野兽和外部落的袭击。
如果把半坡村落视为城市的最初萌芽,深沟也就是当时相当于城墙的设施。
待到人们发明筑墙技术后,城墙自然伴随城市同时诞生,成为古代城市的显著标志了。
据史册记载;“鲸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此城郭之始也。
”这大约是在距今约4500年前的原始社会晚期。
作为千年古都,历代曾多次修筑城墙。
它们多数被历史的尘埃掩埋。
但我们看到的这座城墙仍可以追溯到公元6世纪的隋代。
城墙是明代初年在唐长安城的皇城基础上建筑起来的,由于唐朝末年战乱频繁,遭受了很大的破坏。
唐末天佑元年(公元904年),驻防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建,因原来城大不易防守,于是对长安城进行了一次改筑。
改筑时放弃了长安的外郭城和宫城,只把皇城加以改修,封闭了皇城的朱雀、安福、延喜三门,北开玄武门,以便防守,但对城垣并未扩大或改修。
以后历经五代的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到宋、元两代,城的名称和建制虽屡有变换,但城垣规模却无改变。
元代时称为奉元城,是西北的一个重镇。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三月,大将军徐达率军从渡河入陕,元守将遁逃,徐达占领奉元城。
不久,明朝廷改奉元路为府,这就是得名的开始。
城墙-城墙修建明代城垣曾是一个庞大而精密的军事防御体系,也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城堡。
古城堡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也为我们研究明代的历史、军事和建筑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1961年城墙被列入国家重建文物保护单位后,迎来了重整旗鼓的东风。
1983年,市政府结合市政建设整体规划,投资1000万元,开始营建环城公园。
如今,城墙上的排水系统得以完善,敌台和垛口逐步恢复。
水经曲江池和兴东湖,引入护城河,像一条银链围绕着城墙。
护城河两岸植树后形成环城林带。
花坛、草坪遍布城墙之下。
从西门到东门,先后建成松园、牡丹园、石榴园、樱花园、吉备真园、含光阁、迷宫、元梯、吊桥、南门月城等游览点。
中国古代城市城墙史研究综述
中国古代城市城墙史研究综述中国古代城市城墙史研究综述摘要:总体上看,中国古代城市城墙史研究的专著不多,成果相对较少。
从考古学、建筑史角度的城墙史研究,主要关注古代城墙的起源、古代城市的形制、规模、布局等问题;由城市历史地理学视角的城墙史研究,侧重于探讨古代城市的空间形态等问题;政治史、军事史领域的城墙史研究重点考察了历代筑城、边城的修筑及边防政策等问题。
关键词:城墙;城墙史研究;筑城活动城墙是中国古代城市的重要标志,是古代城市建设、科技开展水平、重大历史事件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实物见证。
关于古城墙的研究与探讨,早在1950年梁思成先生就写成了“关于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讨论〞,发表在《新建设》第2卷第6期,对保与拆正反两种意见提出探讨。
就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政治气候下,“拆〞无疑是主导意见,梁思成先生反而成为另类人物。
与此相对应的是有关古城墙的研究也几乎是空白。
对古城墙的研究出现在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19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规划理念的改变和对历史建筑的重视,对古城墙及其保护方面的专著和论文才逐渐增多。
然而尽管这些史学著作逐渐增多,但着重探讨城墙问题,将城墙本身作为考察中心的研究成果实不多见,并且大多拘泥于传统的考古学历史地理学视角。
①放宽视野来看,在建筑史、军事史及政治史等领域中,将城墙、筑城活动和城墙文化作为关注点的研究成果很多,研究者的学科背景不同,有关于城墙史的问题意识也不一样,本文的主旨是将这些成果相互参证,取长补短,希望能对以后的城墙史研究有所帮助。
一、从考古学、建筑史角度对中国古代城墙史的研究从考古学、建筑史的角度开展的城墙史研究,一般都利用了大量的考古资料。
受资料来源的限制,这方面的城墙史研究多集中于唐代以前,而宋元以后的成果略显缺乏。
②这方面的城墙史研究专著较为稀缺。
张奴寰的《中国城池史》〔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3年版〕,通过介绍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一些典型城池,描述了中国古代城池的的开展脉络;对城墙、城门、城市布局等中国古代城市的各个方面作了简要介绍。
中国古城墙的演变:将防御演绎到极致
中国古城墙的演变:将防御演绎到极致发现中国知识地图2018-01-30 20:04:22中华门瓮城藏兵洞。
作于发现中国()正如罗马帝国不是一天建成的,中国的城墙历史也不是一撮而就的,它经历了五六千年的演变,终于形成了现今的体系。
本文试图从建筑学的角度,利用三维软件建模,全方位展现中国城墙演变史。
一、中国古城墙起源于巫山“大溪文化”之环壕现代的考古证实,中国城墙起源于距今五六千年的“大溪文化”时期,是由环壕演变而来的防御工程。
“大溪文化”区域大溪文化因重庆巫山县大溪遗址而得名,主要集中在长江中游西段的两岸,自然条件优越,农业生产和手工业都较发达。
大多数先民主要从事稻作农业生产,这给了城池发展提供一个必要条件,即大多数人长期稳定定居一处,有必要且有充足的人力物力来从事建设。
古代定居示意图古人一般会选择平原或者低矮的丘岗台地上建城,如图,我们以最典型的平原建城为例,从建筑角度,分析城墙的演变。
在图中,左侧是经过平整的平原,右侧是定居后的格局。
在这里,我们把房屋、水井、陶窑和其它生活设施简化,统一用小屋替代,以便更直观了解环壕的格局。
定居点最早的环壕视图定居以后,为了防御野兽袭击,同时也便于排水,古人在定居点周围一圈挖出环壕,如图,左侧是理想化的环壕。
由于挖沟挖出大量掘土,而这些土又无法轻易运出,于是古人直接就近堆于壕沟内侧。
这样既省时省力,又加高加强了壕沟内侧,提高环壕的防御性能。
如图,右侧是壕沟内侧加高的环壕,下图是壕沟剖视图。
古代环壕剖视图近年来的考古也证实了这个推测,很多遗址壕沟内侧比外侧高一米以上。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环壕越做越大,单纯的挖土、堆土已经不能满足需求。
如图,由于是堆土,土坡角度不能太大。
即使挖几倍的土方,由于几何关系,内侧高度也不会成比例提高,这时人们开始摸索新的工艺来筑城。
二、北方版筑夯土墙,南方从土坯到砖石抗击火器在山东章丘龙山文化遗址,发现了4000年前的版筑墙体。
版筑是古代修建土制墙体的常用技术,在两边固定木板,将土倒入填满,用杵捣坚实,成为墙体。
西安境内各时期城墙比较研究——以唐为例
西安境内各时期城墙比较研究——以唐为例西安境内各时期城墙比较研究——以唐为例一、绝代长安公元717年,十九岁的日本青年阿倍仲麻吕行走在朱雀大街上,他惊叹于这里繁华的街市、琳琅的商品、拥挤的人潮、宏伟的宫阙…仲麻吕是随吉备真备及学问僧玄昉等人一起入唐学习先进文化的遣唐使,到达长安后不久仲麻吕就进入国子监学习并在最后的科举考试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公元6、7世纪的长安就像一座丰盈的矿藏吸引着一大批来自世界各地的访客,他们带着朝圣般的虔诚来到这座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城市朝拜,唐长安城,一个金光灿灿的文明圣地,一座无与伦比的大国之都。
唐长安城与汉长安城虽然都叫长安,但地理位置却大不相同。
唐长安城位于汉长安城的东南方向,是由隋代著名的城市规划与建筑工程专家宇文恺规划建造的。
公元581年2月,杨坚受禅代周称帝,国号大隋。
新王朝继承了北周武帝以来开疆拓土的文治武功,隋文帝杨坚志得意满的在原来北周的统治架构上书写自己的宏图大略,但是让新皇帝很快便被一个奇怪的梦境所困扰。
据唐代笔记小说集《隋唐嘉话》记载:“隋文帝梦洪水没城,意恶之,乃移都大兴。
”由于汉长安城北临渭水,渭水又不时南北摆动,故而当时的长安城随时都有被水漫灌的危险,对于一个刚刚承天命受禅代而建立的新王朝,国度遭遇水患毕竟不祥。
因此,被恶梦警示后的杨坚决定在旧城东南方向的龙首原南坡另建一座新城。
自隋开皇二年(582年)起,在宇文恺的主持下,仅用时一年左右的便建成了新国都的宫城和皇城。
开皇三年(583年),隋王朝迁至新都,因为隋文帝早年曾被封为大兴公,因此便以“大兴”命名此城。
隋炀帝继位后,又开凿运河连接大兴和扬州。
大业九年(613年),又动用10余万人在宫城和皇城以外建造了外郭城,至此,这座取代了汉长安城成为中原王朝政治中心的新长安城的总体格局至此基本形成。
后来李渊占据大兴城建立唐朝,这座城市在经历了隋王朝的建设与经营后又一次成为了一个封建帝国的国都。
唐朝究竟有多强盛?想必从一次次的疆域扩张延伸与万邦来朝便可片叶知秋,作为一个强盛帝国的国都,唐长安城的规模建制令人咋舌。
中国古代城市城墙史研究综述Microsoft Word 文档
中国古代城市城墙史研究综述成一农(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北京l00732)中国史动态2007年第1期无论是城市史研究还是城市历史地理研究都或多或少的都会涉及到城墙的问题,如对中国古代城乡差别的研究、城市起源的研究、宋代城市扩展的研究、中国古代城市规模的研究等等。
但是就研究成果来看,对于中国古代城墙史的研究无论是著作还是论文数量都相对较少,研究的视角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城墙起源的研究国内学界一般认为中国古代城墙起源于原来聚落周围挖掘的壕沟,主要是出于军事防御的需要(如许宏:《先秦城市考古学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版;钱耀鹏:《略论史前时期的环壕聚落》,载《考古文物研究——纪念西北大学考古专业成立四十周年文集》,三秦出版社1996年版;马世之:《中国史前古城》,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杜瑜:《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史研究11985年第l期)。
但是自美国城市建筑史和城市规划学家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在《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The City in History,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年版)中提出“城墙最初的用途很可能是宗教性质的,为了标明圣界(temenos)的范围,或是为了避邪,而不是防御敌人”之后,国内外有些学者也认为中国古代城墙的起源可能与宗教有关。
如l971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系的鲍尔惠特利(Paul Wheatley)在《四方之极》(The Pivot of the Four Quarters,Aldine Publishing Company,Chica90,1971)这部书中提出,早期中国城市的起源不是市场、城堡,而是在礼仪中心的基础上最先兴起的。
再如段渝《巴蜀古代城市的起源、结构和网络体系》(《历史研究》l993年第l期)认为四川广汉三星堆古城的形制根本不可能适用于战争防御,同时从当地地形来看,城墙也难以起到防洪堤坝的作用,因此他认为三星堆城墙是具有宗教礼仪性质和神权象征性的建筑。
中国古代城墙保护研究综述
中国古代城墙保护研究综述作者:董勇军王英泽邢燕燕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5年第09期【摘要】文章对近年来关于中国古代城墙保护研究的文章进行了综述:第一,阐述对古代城墙保护的意义;第二,古城墙保护的现状;第三,关于古代城墙的保护措施与开发利用。
同时,指出中国古代城墙保护研究中的欠缺。
【关键词】城墙;保护近年来各地区各时代的城墙都遭到或多或少的破坏,因此,政府和文物界呼吁人们要保护古城墙,同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如对于西安、南京、平遥等古城墙的保护就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但是,就目前研究状况来看,对于中国古代城墙保护的论文相对较少,研究的视角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古代城墙保护的意义林春先生的《论南京城墙的保护》(《江苏地方志》2006年第三期)一文中,作者在叙述南京城墙建设的过程中,最终概括了城墙的三大特点为:一是打破城墙建造史上方形或矩形的规矩,而是依山傍水,“控岗拢之脊,扼江湖之险”,成为大规则的多边形;二是南京城墙的城砖大多数有文字,即“砖铭文”,它传递了重要的历史信息;三是“高监甲于海内”,把南京城墙与北京、西安、巴黎等地城墙比较,证明它是群城之冠。
作者还指出南京城墙担负着新的历史使命,成为南京市一份独特的具有重要文物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资源;南京城墙还是极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它昭示后人居安思危、莫忘国耻;南京城墙也是接待内外宾的重要窗口。
作者充分说明了南京城墙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意义。
此外,在朱明松先生的《扬州唐子城城墙遗址的保护现状与思考》(《文物保护》2003年)一文中,作者纵观了扬州自春秋战国吴王夫差“开邗沟,筑邗城”,历经汉、六朝、隋、唐,明清至今的2400多年的发展历史,指出扬州唐子城遗址的历史价值已引起了国内外学者、考古界和国家文物部门的高度重视。
1996年,国务院指定公布扬州城遗址(隋—宋)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作者在文中充分肯定了扬州唐子城城墙的重要历史地位和重大价值。
关于苏州古城墙的调研报告
关于苏州古城墙的调研报告削弱民间实力加强统治,下令拆毁诸多古城,苏州城也是其中之一。
而这,也是苏州城历史上第一次遭到严重破坏。
汉代苏州城经历了重修,在原有土基之上继续夯实堆高,基本恢复了原貌。
又过了几百年时间,隋朝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杨素把苏州城搬迁到城西横山(今七子山)东麓,到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重新迁回旧城。
唐乾符二年(公元875年),平定王郢之乱后,苏州刺史张搏重筑城墙。
随着历史发展,军事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传统的土城墙已经难以抵挡攻城武器的打击。
于是,砖石城墙日益流行起来。
五代后梁龙德二年(公元922年),吴越王钱镠第四子钱元璙重修苏州城墙,改夯土为砖砌,高二丈四尺,厚二丈五尺,内外有濠(即内外城河),这是苏州已知最早的砖城。
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金兵南侵,苏州城遭受很大破坏,城墙经多位知府修治,直到南宋绍定二年(公元1229年)郡守李寿朋重建,苏州城方才完全恢复。
宝祐二年(公元1254年),苏州知府赵汝历在苏州城墙上增置女墙,也就是城墙顶上连续凹凸的齿形矮墙作用是在反击敌人来犯时,掩护守城士兵之用。
有的垛口上部还有瞭望孔,可以瞭望来犯之敌。
除了增设女墙,苏州城外还建造了许多瓮城。
这是一种半圆形或方形的建筑,两侧与城墙连在一起,设有箭楼、门闸等防御设施,使得城墙的防御力大为提高。
南宋德佑元年(公元1275年)元军入侵。
因蒙古军队基本以骑兵为主,不喜筑城设防,所以下令拆除各地的城墙,苏州城墙遭到第二次毁灭性打击。
元朝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各地起兵反元,官府为抵抗起义军,又重修城墙,苏州城墙也得到了恢复,还加厚城墙、加深城濠。
明初苏州城墙再次大规模修建。
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巡抚韩世琦在原先城墙的基础上改筑,高二丈八尺,女墙高八尺。
苏州砖头城墙及城楼,大多为清初所建,盘门、胥门等部分则为元末所建。
这些后代增建的部分,很多成为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景观,它们也是苏州古城墙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中国古代城墙的发展
中国古代城墙的发展及作用摘要:城墙是中国城市的重要标志。
按中国的传统观念, 如果一座城市没有城墙围绕, 就不能算作传统意义上的城市。
城墙经过几千年的发展, 其作用也逐渐多元化,不仅仅只是起防御作用。
对城墙在各个朝代的发展进行分析,从中找到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以此来进一步了解我国城墙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城墙,发展,作用引言“城墙、围墙,来来去去到处都是墙,构成中国每一个城市的框架。
它们围绕着它,它们划分它成为地段和组合体,它们比任何其他建筑物更能标志出中国式城市的基本特色。
在中国,没有哪一个朝代是没有城墙所围绕的,这就是中国人何以名副其实地将城市称作“城” 。
城墙的发展世界上最早的城防工事现存于现今以色列境内的耶利哥城,其最早的部分有6000 多年的历史。
它的城防体系由11米高的中心塔楼和四周5米高、3米厚的城墙构成。
因为当时还没有效率较高的攻城武器能砸毁城墙,攻城的主要手段就是围城和架云梯运送战士上城墙进行强攻。
而在我国古代,在西周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的繁荣时期,城市建设的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周礼•考工记》提出了理想化的筑城模式,“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九经九轨,经涂九轨??”。
而这也一直都有被后来的各朝代沿用。
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
这是奴隶社会想封建社会过渡的转型时期,在这一时期,天下四分五裂,各地诸侯都纷纷营建各自的都城。
其中齐都临淄,它的故城是有大小两座城组成,大城南北约 4.5 公里,东西约4公里,小城嵌在大城的西南角。
齐都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城中最宏大的一座城市。
而在这一时期,“市”也真正的在城内出现,这就使得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出现了,同是也使得城的规模在不断扩大。
同时筑城的技术也出现了飞跃的发展,城墙的顶部出现了女墙和雉堞。
而到了秦汉到两晋南北朝时期。
城墙的发展更加成熟,城墙上面出现了敌台,城门外还加筑了“瓮城”以及最早采用三合土筑城的工艺。
此外,又利用城墙内横作仓库。
汉长安为例,汉长安城的形状并不是很规则,城墙的周长为25.1 公里,城的面积达35平方公里,它是当时世界上第一大的城市,(罗马仅13.68平方公里,拜占庭仅11.99 平方公里,而且它们建城的年代都比汉长安晚)。
论中国城墙的起源与发展
论中国城墙的起源与发展沈承宁摘要:中国的城墙起源于“大溪文化”时期,它是由壕沟演变而来的防御工程,并逐渐代替壕沟成为城市防御的主要手段,经过夏、商两代的发展,西周时代已普遍筑城,城和国已成为同意词。
而筑城技术也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随着历史的发展,朝代的更替,城墙逐渐走向成熟,又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走向衰落。
关键词;城墙起源发展探寻中国古城墙的起源无外乎从古文献资料和现代考古发现着手,有关我国“城”的出现在我国古文献资料中有一些零散的记载。
如《轩辕本纪》云:“黄帝筑城邑,凿五城”;《礼记.祭法篇》正义引《世本》曰:“鲧作城郭”等。
当然,仅凭古文献的只言片语是很难搞清楚我国城的起源问题的,这需要我们把眼光和视角进一步移向以田野发掘为中心的考古学,以往人们在探讨这一问题时,大都局限于起源的时间问题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并非“城”之起源的全部内容。
要解决这一问题,还必须对有关的考古资料进行综合而全面的考察。
自近代考古学在中国诞生至今,考古工作者已在山东、河南、内蒙、湖北、湖南等地发现了20余处史前时期的城址。
同时,城垣出现以前的史前聚落在各地也多有发现和揭露,这些在古文献中无迹可寻的实物资料,自然就成为我们探索“城”之起源的真实而可靠的线索。
现有的考古资料已能令我们相信,古代的“城”起源于史前时期的环壕聚落,是环壕聚落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首先谈一下城的起源和构成要素,要探索中国古代“城”的起源,首先必需着眼于早期城址的构成要素及结构特征,我们才有可能把握住它起源与发生的线索和脉络。
城不单是指城墙,还包括其它诸多沟成要素。
考古发掘中的房址、墓葬、陶窑、水井等遗迹,都是构成要素的物质体现,都是不可忽视的内容之一。
目前发现的早期城址大都建造在平原或低矮的丘岗台地上。
面积大小有别,一般都不太大,多在数万平方米到30万平方米之间,个别达到120多万平方米,如湖北天门县石家河城址,若以城外环所围面积计算,则以达到180余万平方米。
西安城墙历史简介
西安城墙的墙体结构与材料
西安城墙墙体采用黄土夯筑,具有良好的承重和抗 震性能
• 墙体厚度一般为12米,高度为12米 • 内侧设有女墙,用于防御和排水
西安城墙的墙体结构具有很高的科学性
• 采用分层夯筑技术,保证了墙体的稳 定性 • 墙体表面覆盖有青砖,增强了墙体的 耐久性
西安城墙的附属设施与防御功能
• 体现了古代城市的发展历程和建筑风格 • 对研究古代城市建筑具有重要意义
西安城墙是中国历史的见证者
• 见证了丝绸之路的繁荣和历史的变迁 • 对研究中国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西安城墙的旅游开发与管理
西安城墙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较高的旅游价值 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 为当地带来了经济效益和文化影响
西安城墙的旅游开发和管理需要科学合 理的规划
CREATE TOGETHER
DOCS
DOCS SMART CREATE
西安城墙历史简介
01
西安城墙的历史背景及地理位置
西安城墙的历史沿革及发展历程
西安城墙始建于公元前194年,由西 汉时期的汉惠帝刘盈修建 -是当时
世界上最早的土质城墙之一
唐朝时期,西安城墙进 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和扩
建
明清时期,西安城墙进 行了多次修缮和加固
• 通过文化交流和旅游开发,激发了城市文化的创新活力 • 对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西安城墙是现代城市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 继承了古代文化的精华,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 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CREATE TOGETHER
DOCS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 有大雁塔、小雁塔、兵马俑等著名景点 • 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五年级西安城墙的研究报告
五年级西安城墙的研究报告西安城墙是中国古代城墙建筑的代表之一,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代城墙之一。
本文将对西安城墙进行研究和介绍。
一、西安城墙的历史背景西安城墙建于明朝洪武年间,修建时间约为公元1370年至1378年,历时8年。
西安城墙的建立是为了加强西安在政治、军事和经济方面的地位,保护城市的安全。
二、西安城墙的结构和特点1. 结构:西安城墙呈长方形,全长约14公里,南北长约12公里,东西宽约15米,墙高约12米。
城墙由城墙基础、城墙核心部分和城墙鞍部组成。
2. 特点:西安城墙采用夯土夯筑而成,夯筑技术使城墙结实耐久。
城墙上有一些设施和装饰物,如角楼、敌楼、箭楼、亭台、关门和城门等,展示了古代建筑的精细工艺和军事防御的智慧。
三、西安城墙的保护和修复1. 保护:西安城墙于1983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城墙的完整性和特殊价值,多年来进行了多次保护和修复工程,保持了原有的历史风貌。
2. 修复:西安城墙的修复一般包括清理城墙表面的杂草、修复破损的城墙砖、修复城墙上的门窗以及增加旅游设施等工作。
四、西安城墙的旅游价值1. 历史价值:西安城墙是中国古代城墙建筑的重要代表,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2. 观光价值:西安城墙为游客提供了一个观赏整个城市风貌的绝佳位置,可以俯瞰西安市区的美景。
3. 文化教育价值:西安城墙作为历史文化的见证者,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古代城市规划、军事防御和建筑工艺等方面的知识。
综上所述,西安城墙作为中国古代城墙建筑的典范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通过对西安城墙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建筑工艺,同时也可以欣赏到西安城市的美丽景色。
西安明城墙历史文化及其保护调研
西安明城墙历史文化及其保护调研_刘思远王开江田仁合西安城墙景区位于西安市中心区,呈长方形,墙高12米,底宽18米,顶宽15米,东墙长2590米,西墙长2631.2米,南墙长3441.6米,北墙长 3241米,总周长11.9公里。
有城门四座:东长乐门,西安定门,南永宁门,北安远门。
西安城墙是在唐皇城的基础上建成的。
完全围绕“防御”战略体系,城墙的厚度大于高度,稳固如山,墙顶可以跑车和操练。
现存城墙建于明洪武七年到十一年(1374-1378),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中世纪后期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城垣建筑之一,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西安城门南城七门(从西向东)含光门勿幕门朱雀门永宁门 ( 正南门)文昌门和平门建国门北城六门(从西向东)尚武门安远门 ( 正北门)尚德门解放门尚俭门尚勤门东城三门(从南向北)长乐门 ( 正东门)中山门朝阳门西城二门(从南向北)安定门 ( 正西门)玉祥门西安城墙早在明王朝建立前,当朱元璋攻克徽州后,一个名叫朱升的隐士便告诉他应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朱元璋采纳了这些建议。
当全国统一后,他便命令各府县普遍筑城。
朱元璋以为“天下山川,唯秦中号为险固”。
西安古城垣就是在这个建城的热潮中,由都督濮英主持,在唐皇城旧城基础上扩建起来的。
明代扩建后的西安城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
城墙每隔120米修敌台一座,突出在城墙之外,顶与城墙面平。
这是专为射杀爬城的敌人设置的。
敌台之间距离的一半,恰好在弓箭的有效射程之内,便于从侧面射杀攻城的敌人。
城墙上共有敌台98座,上面都建有驻兵的敌楼西安城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分别有正楼、箭楼、闸楼三重城楼。
闸楼在最外,其作用是升降吊桥,箭楼在中,正面和两侧设有方形窗口,供射箭用。
正楼在最里,是城的正门。
箭楼与正楼之间用围墙连接,叫瓮城,是屯兵的地方。
瓮城中还有通向城头的马道,缓上无台阶,便于战马上下。
全城还建有马道11处。
最新-小议我国古代城墙的保护与发展 精品
小议我国古代城墙的保护与发展摘要中国古城墙修筑的历史非常悠久,且数量众多。
明清时期全国大小不一的城池有数千座,这在世界各国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古城墙曾经遭受过前所未有的破坏,甚至被大规模拆除。
现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和历史保护意识的增强,城市中的古城墙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在具体的保护实践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论文首先对中国古城墙的起源、发展进程进行了梳理,在回顾我国古城墙保护历程的基础上,针对现今城墙遗存的情况,对中国古城墙之间的对比分析,对古城墙的保护、其旅游资源的开发及其价值进行研究,提出了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再从社会、历史、经济等多角度对选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实施对策。
关键词古城墙;破坏;保护;筹集资金,,,,,,,,,,,,,,,,,;;;中国古城墙,是世界古代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
中国城市的出现是以城墙建造为标志的。
表明我国古代文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恩格斯说过新的设防城市的周围,屹立高峻的墙壁,并非无敌。
它们的壕沟,深陷为氏族制度的墓穴,而它们的城楼已耸入文明的时代了。
因此,古城墙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以及标志的历史进步意义,是极其重要的。
中国古城墙的雏形,出现于距今六千多年前的史前时期。
据不完全统计数字说明,中国古代城墙在明清达到最鼎盛时期,全国约有大小不一的城墙达数千座。
中国城墙,在抵御外敌入侵、减轻自然灾害等方面,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
[1]城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随着时代的进步,城墙的原生价值及其意义,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特别是在近代,随着工业革命引发的城市化建设浪潮的冲击,以及火兵器的飞速发展、人们价值取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世界范围内的城墙,都遭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甚至还发生过大面积拆除城墙的热潮。
同时,由于自然界的风雨侵蚀,很多城墙表面脱落现象严重,甚至导致墙体坍塌。
古城墙正是由于这些历史上的种种主、客观原因,数量上呈急剧下降之势。
西安古城墙的建筑特色及其价值体现
西安古城墙的建筑特色及其价值体现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古代的城墙贯穿了其传统城市的整个发展历程,并对城市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给古代中国的发展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古城墙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显著特征之一。
古城墙具有鲜明的建筑特色,它的发展过程也吸收并融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本文主要对西安古城墙的建筑特色和文化价值进行研究,展现古城墙的重要性。
一、古城墙的建筑史在中国古代,自有城市的那天起,城墙就存在了。
据记载,城墙起源于中国古代原始社会的中后期。
城墙的作用不仅是圈定中国古代社会城市的涵盖范围,同时也规划了中国古代城市的基本面貌。
在中国古代,城墙的最初作用就是用于军事防御,为古代社会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劳作提供安全保障。
正因为城墙的军事防御功能使其被古代的统治者重视,成为了古代城市发展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也成为历朝历代社会发展的主流。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墙在古代的生命力也越来越旺盛,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也是体现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建筑物之一。
在城墙的建筑过程中也耗费了许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建筑时不仅要考虑它的实用性,也要考虑它的审美性,这也就造就了古城墙的独特建筑特色。
二、古城墙的建筑特色古城墙的兴建一般都具有以下特点:优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建筑用料和合理的建筑结构。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以砥洎城古城墙为例。
它的地理位置有两大优点:砥柱中流可以防灾挡祸、城墙三面环水,景色优美。
建城者选用巨大的磐石作为城墙的坚实基础,不仅能在雨季阻挡汹涌澎湃的洪水,避免洪水侵袭城墙附近的居民,还能阻挡外敌的进攻。
它的兴建也利用了“宁隔千山,不隔一水”的原则,巧妙的运用水势易守难攻的特点,给入侵者造成自然的心理畏惧和地理障碍。
唯一易攻的一面(南面),也可以利用炮火或是加强兵力进行防守。
所以,砥洎城古城墙的兴建利用其地理位置发挥了最大的防御功能。
因其三面环水,形成了一幅城水相依的天然风景画。
中国古代城墙保护研究综述
的成绩 。但 是 , 就 目 前研 究状 况 来看 , 对 于 中 国古代 城墙 保 护 的论 墙的立 法工作 : 加大 执法立 度 ; 加 强执法 人员 及部 门的责任 感等 。 此外, 在 朱明 松 先生 的 《 扬 州唐 子城 城墙遗 址 的保护 现状 与思 古 代城 墙保护 的意 义 考 》( 《 文物 保护 》2 0 0 3 年 )中 , 作 者也 提到要 建立唐 城遗 址保护 责 发挥 城墙遗 址 的社会 效益 , 以 达到 宣传 、 保护 的目 的 。而 且 林春先生的 《 论南京城墙的保护》( 《 江苏地方志》2 0 0 6 年第 任制 度 ; 三期 )一 文 中 , 作者 在叙 述 南京 城墙 建 设 的过 程 中 , 最 终 概括 了城 作者 还 指 出 , 要 根据 具 体 的情 况制 定一 个 切 实可 行 的短 期计 划 , 逐 墙 的三 大特 点 为 : 一 是 打破 城墙 建 造 史上 方形 或 矩形 的规 矩 , 而 是 步 消 除城墙 安 全隐 患 。最 后作 者 还建 议在 城 墙 的裸 露地 带 进行 绿 依山傍 水 ,“ 控 岗拢之 脊 , 扼江 湖之 险 ” , 成为大 规则 的 多边形 ; 二 是 化工 作对城 墙进行 保护 。 南京 城墙 的城 砖大 多数有 文字 , 即 “ 砖铭 文 ” , 它传 递 了重要 的历 史 《 高 昌故 城 保 护工 程简 述 》 ( 《 文 物 》第 5 期 )中, 提 出 要在 遗 信息; 三是 “ 高监甲于海内” , 把南京城墙与北京、 西安、 巴黎等地城 址 范 围内 的所 有遗 存 进行 登 记 注册 , 确 定整 个遗 址 的保 护 范围 , 并 墙 比较 , 证 明它 是群 城之 冠 。作者 还指 出南 京城墙 担 负着新 的 历史 根 据实 际情况 划 分等 级 , 以便制 定工 程计 划 。还 提 出总的 保护 工程 使命, 成 为 南京 市 一份 独 特的 具 有重 要文 物价 值 、 文 化价 值 和 社会 方 法 为: 墙体 坍塌 加 固 ; 墙 体裂 缝加 固 ; 防 止风 化加 固处理 。通 过这 文 化价 值能够 以 实物的 状况 继续 价 值的 资源 ; 南 京 城墙 还 是极 好 的爱 国主 义 教育 基 地 , 它 昭 示 后人 些 保护 手段 可使 高 昌故城 的历 史 、 居 安思 危 、 莫 忘 国耻 ; 南 京城 墙也 是 接待 内外 宾 的 重要 窗 口 。作者 存 留 , 为日后进 一步 的保护 与研 究奠定 了基础 。 充 分说明 了南京 城墙的 历史地 位和重 要意义 。 郑孝 燮先生 的 《 从 明清北京 城墙谈 到一段 明城墙 的抢 救》( 《 城 此外 , 在 朱明松 先 生的 《 扬州 唐子 城城 墙遗 址 的保护 现状 与思 市 发展 研究 》 1 9 9 7 . 1 )一文 中 , 作者 依据 “ 保护 为主 , 抢救第 一 ”的 考 》( 《 文物保 护 》2 0 0 3 年 )一 文中 , 作者纵 观 了扬州 自春秋 战国吴 方针 , 提出 仅存 的一 段明 城墙不 能丢 。对 于这 段面 临危机 的 明城墙 王夫 差 “ 开 邗沟 , 筑 邗城 ” , 历 经汉 、 六朝、 隋、 屠, 明 清 至今 的 2 4 0 0 要依 法保护它 的 “ 保 护范 围 ”和 “ 建设 控制地 带 ” 。 多 年的 发展 历史 , 指 出扬州 唐 子城遗 址 的历 史价 值 已引 起了 国内外 赵 海 英等 人 的 《 成纪 古 城发 育 主要 病 害及 保护 加 固 研究 》 一 学者、 考古 界和 国家文 物部 门 的高 度重 视 。1 9 9 6 年, 国务 院指 定公 文 中 , 提 出在 古 城墙 保 护加 固 前进 行 考古 清理 发 掘 , 顶 面 植被 换 种 布 扬 州 城遗 址 ( 隋一 宋 )为全 国重 点 文物 保 护单 位 。作 者在 文 中 为根 系 较 浅的 植被 , 进 一步 研 究适 宜 的墙 顶 覆盖 植物 , 严 禁再 种 植 充 分肯 定了扬 州唐 子城城墙 的重要 历 史地位和 重大价 值 。 蔬菜 , 加 强文 物保护 管理 , 确 定城墙 3 米 范围 内设 为隔 离区 , 不得 作 二、 古代城 墙的 现状 为 农业 生 产用 地 。此外 , 介 绍 到一 些 化学 方 法 : 针 对 墙体 表 面严 重 李亚 先 生的 《 广府 故城 保护 与利 用初 探 》一文 中 , 作者 提到现 酥碱 剥 落 的病 害 , 采 用小 锚 钉锚 固加 P S( 一种 液体 压 机硅 酸 钾 材 存故 城 即 为 明代 砖城 , 城墙周长 4 5 0 0 米, 高 l 3 米, 宽8 米, 除 个 别 料 )渗 透的方 法进 行加 固 ; 对 墙基 凹进 而特 别疏 松的 酥碱 土做加 固 地段 坍 塌外 , 城墙、 城 门、 瓮 城 保存 基本 完 整 , 是冀 南 中原 一 带乃 至 时 , 先应适 当 清除这 些疏 松的 酥碱土 , 然后 以 P s喷洒 三遍 进行渗 透 华北 地区仅 存的明 代故城 城墙 。 加固; 墙 体 的孔 洞 以原 土做 适当 改性 后 填补 , 表面 进 行 P s — c灌浆 还有, 在 龚良 、 吕春华 先生的 《 江苏古 城墙的 发展 、 保 护与利 用》 封 闭并作 旧处理 。 ( 《 现 代城市 研究 》2 0 0 1 年第 2期 )一文 中, 作者 追溯 了江苏 这~ 地 李亚 先生 的 《 广 府故 城保 护 与利 用初探 》 中 , 作 者提 到现 存明 区的 历史发 展脉络 , 总结 出江苏现 存的古 城墙遗存 , 即保 存有较 多夯 代 的 4 . 5 公 里城墙 , 不仅 为河北 省仅存 , 而且 在全 国历史 文化名 城中 筑或 堆筑 的春 秋战 国的 土城墙 遗 址 ; 保 留有 能够体 现筑 城 时强调 防 也 占有 重 要地 位 。作 者 便提 出 打造 故城 城墙 风 光带 。建 议 在原 来 御坚 固性的 三国 、 两 晋南北 朝时期 的城墙 遗址 ; 也 保存着 大量 的隋唐 工 作 的基 础 上进 一步 调 查并 制 定计 划和 方 案 , 对 古 城墙 的 瓮城 、 马 至宋代 的城墙遗址 ; 还保存有大 量的由砖石构 筑的明清石 城墙 。 面、 古 城楼 、 铺舍 和垛 口进 行全 面修复 , 再 现故 城当年 明代 城墙 的雄 赵 海 英 等人 的 《 成 纪古 城 发育 主 要病害 及保 护 加 固研 究 》一 浑 和 壮观 , 将 古 城墙 打 造成 北方 明代 城 墙 的观 光旅 游点 , 供 游 人参 文中, 作者 指 出该 城 址仅 剩三 分 之一 , 目前仅 北 城墙 和 东城 墙 部分 观 与凭 吊 , 使 其文化价 值得 以充分 展现 。 残存 , 西 和南 城墙 已无任 何 遗迹 可寻 。而这 仅仅 部分 残存 北城墙 和 刘喜 珍先 生的 《 浅议保 定古城墙的保 护与开发 》中 , 首先作者肯 东 城墙 的 还 正在 遭受 着多 种 病 害危 及 城墙 的稳 定 。作 者呼 吁 急待 定 了城墙 以北 目前 已开发 建设 成的 有 民族特色 的 小区 , 这 些小 区与 对其 进行保 护加 固 。 城 墙浑然 一体 , 充分显 示出整 洁古朴典 雅之风 韵 。其 次 , 作者 提出要 三、 古 代城 墙的保 护措施 与开 发利用 加固加 高敌 台, 照原样 修复 , 立一石碑 做简介 , 向征性 的放 置古炮 台、 在 尹 建华 、 王正 明先 生 的 《 成 都迎 曦下 街古 城墙 的保 护 》( 《 四 旌旗等 , 供游人 观赏 。最后 , 作者 还提 到绿化 美化也 是古城墙 保护与 川文 物 》 2 0 0 2 年第 3 期) 中, 作者 提出对该 城墙 的保护 维修方 案为 : 开发的重 要内容 , 搞好绿 化 , 适当美 化会使古城墙 更加雄伟壮 丽。 遵 从现 状 和历 史 真 实性 ; 展现 成 都 古城墙 的发 展变 化 ; 做好 排水 设 综上, 中 国古 代城 墙 保护 的 研究 中 , 关 于保 护 措施 上 多集 中在 施; 用传 统材 料和 工 艺修 筑 , 古城 墙 砖 的砌 筑方 式 按现 存东 边 城墙 加 强宣 传教 育 、 健全 管 理机 构 、 完善 法 律 制度 : 制 定保 护规 划 , 进 行 的顺序 进行 。 , 城 墙 内外 的 综 合 治理 。而对 于 具 体 的维 修 方 法 和技 术 很 少 论述 。
「漫话古城」古城墙的历史变迁
「漫话古城」古城墙的历史变迁城在中国历史上是一种文化的象征,起源很早,《吕氏春秋》和《淮南子》记载了“夏鲧作城”的传说。
“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人,此城郭之始也”。
这说明历史上的城,是由村落—村镇—城发展过来的。
城一般指四周围以城墙,扼守交通要冲,具有防守意义的军事据点。
1928年在河南发现殷墟以后,其实物证明,夏鲧作城的记载,是以殷商史迹为基础的。
殷墟是商后期所建都城,由此可见,当时已有了高度发达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中心。
通过历史资料我们知道,古代县以上的城,一般都呈方形或长方形,少数呈圆形,其余不规则的城则很少见,而且无论是都城,还是府、县城,都基本一致。
不仅如此,历代城的方向性还基本一致,即正北正南。
尽管一些城市因地势关系并不方正,但也可以看出,这些城池的营建在不得已中尽力求方正。
每个城池一般都具有城墙和城濠环绕城池,起着防御的作用。
保定建城始于宋代,虽比境内燕下都建城晚了许多,但至今也逾千年,据《宋史》和清光绪《清苑县志》所载:自北魏太和元年(477)置清苑县,治所在今保定市区东北部,直至唐代治所无变更。
北宋建立后,位于北方的辽国经常南下攻掠宋北部边境,今保定北部一带是与辽国交界的边陲之地,由于军事防御的需要,建隆元年(960)于清苑县治所设保塞军。
太平兴国四年(979)宋北伐失败后,为巩固北部边防,翌年令幽州行营都部署刘遇修筑保塞(今保定)、威虏(今徐水遂城)、静戎(今徐水)等城池。
清苑县城原在今保定城东,因流经该城的徐水(漕河)改道,刘遇始筑今城,并引徐水与一亩泉河合流,经今城。
太平兴国六年(981)改清苑县为保塞县,保塞军升为保州。
保州城的营建仍在继续,修筑土城墙,营建城内建筑,统一修建的营舍即达一千五百多处。
开挖护城河,疏浚一亩泉河,与鸡距泉水汇合,不仅增强了城市的防御功能,而且方便了水运。
到淳化三年(992),李继宣任保州知州时,工程始竣工。
由此保州城才具备了城市规模。
金贞祐元年(1213),蒙古军攻占保州,全城被毁,徙州治于满城。
从堆土成堤,到壕堤分离,一篇文了解古代城墙的起源与成形
从堆土成堤,到壕堤分离,一篇文了解古代城墙的起源与成形在冷兵器时代,城墙有着重要的防御作用,所以,基本上历朝历代都有广泛筑城墙。
其中,距离我们较近的明清留下了许多城墙的遗址,如南京明城墙、西安古城墙、荆州古城墙以及辽宁兴城的古城墙等,但是你知道城墙的起源与成形是在什么时候吗?史前:从堆土成堤,到壕堤分离中国古代城墙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史前时期的“沟壕(或围壕、围沟)”。
目前考古发掘的史前遗址中,许多都有沟壕,如较早的一批,湖南澧县的八十垱遗址、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内蒙古的兴隆洼遗址等,距今8000年。
河南舞阳遗址发现的壕沟有可能是聚落的环壕遗迹。
环壕围绕着原始聚落而形成。
其作用,不过是聚落的边界可以用来储水,在某些特殊时期可以用来灌溉、防洪,同时,还可以阻挡某些野兽的侵害。
最初只是在挖壕沟的时候将挖出来的土,堆土成堤,这便可以看作是城墙的最早形态。
随后,在长时间的实践过程中,人们或许发现,由于土堤距离壕沟较近,因为容易坍塌,并且土堤的高度使堤下容易产生死角,在聚落与聚落的斗争中,不利于防御。
因此便演变出了壕与堤分离的形态,这样的形态也更接近真正意义上的城墙。
此外,除了土城墙,还有不挖壕沟的以石块堆砌的城墙。
如内蒙古大青地区的阿拉善古城遗址,这主要也是与先民们的居住环境有关。
干燥的地区,并且就近就有丰富的石料,或许,以石料为城墙会是更好的选择。
起初原始聚落多向心分布,身份较高的人居于部落的中心,因此城壕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后面随着先民发现了房屋阳面与阴面的秘密,房屋的分布便都受阳光朝向影响,房屋的分布因此较为整齐,城壕便演变成为规则或不规则的四边形。
战斗的频繁、兵器的发展、“礼制”的出现,城墙的升级在母系社会晚期,剩余财物的积累使得社会出现了更为明显的分化分级。
分级不单是聚落内部,聚落与聚落之间也出现了分级。
聚落之间因此战争较之前也更加频繁,兵器进一步升级。
史前没有(或没有留下)可靠的文字,但是根据一些先秦时期的文献,我们可以发现有一段时间部落斗争十分频繁,并且也具有一定的规模。
西安城墙的历史沿革及变迁
XX城墙的历史沿革及变迁XX城墙-历史背景城墙是中国古代城市传统防御设施。
在距今6000年前的半坡遗址看到,半坡人在居住地周围挖掘深沟,以提防野兽和外部落的袭击。
如果把半坡村落视为城市的最初萌芽,深沟也就是当时相当于城墙的设施。
待到人们发明筑墙技术后,城墙自然伴随城市同时诞生,成为古代城市的显著标志了。
据史册记载;“鲸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此城郭之始也。
”这大约是在距今约4500年前的原始社会晚期。
XX作为千年古都,历代曾多次修筑城墙。
它们多数被历史的尘埃掩埋。
但我们看到的这座城墙仍可以追溯到公元6世纪的隋代。
XX城墙是明代初年在唐长安城的皇城基础上建筑起来的,由于唐朝末年战乱频繁,遭受了很大的破坏。
唐末天佑元年(公元904年),驻防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因原来城大不易防守,于是对长安城进行了一次改筑。
改筑时放弃了长安的外郭城和宫城,只把皇城加以改修,封闭了皇城的朱雀、安福、延喜三门,北开玄武门,以便防守,但对城垣并未扩大或改修。
以后历经五代的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到宋、元两代,城的名称和建制虽屡有变换,但城垣规模却无改变。
元代时XX称为奉元城,是西北的一个重镇。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三月,大将军徐达率军从XX渡河入陕,元守将遁逃,徐达占领奉元城。
不久,明朝廷改奉元路为XX府,这就是XX得名的开始。
XX城墙-城墙修建明代XX城垣曾是一个庞大而精密的军事防御体系,也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城堡。
XX古城堡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也为我们研究明代的历史、军事和建筑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1961年XX城墙被列入国家重建文物保护单位后,迎来了重整旗鼓的东风。
1983年,市政府结合市政建设整体规划,投资1000万元,开始营建环城公园。
如今,城墙上的排水系统得以完善,敌台和垛口逐步恢复。
XX水经曲江池和兴东湖,引入护城河,像一条银链围绕着城墙。
护城河两岸植树后形成环城林带。
花坛、草坪遍布城墙之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城市城墙史研究综述10级历史系历史学梁艳学号:2010064001008摘要:总体上看,中国古代城市城墙史研究的专著不多,成果相对较少。
从考古学、建筑史角度的城墙史研究,主要关注古代城墙的起源、古代城市的形制、规模、布局等问题;由城市历史地理学视角的城墙史研究,侧重于探讨古代城市的空间形态等问题;政治史、军事史领域的城墙史研究重点考察了历代筑城、边城的修筑及边防政策等问题。
关键词:城墙;城墙史研究;筑城活动城墙是中国古代城市的重要标志,是古代城市建设、科技发展水平、重大历史事件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实物见证。
关于古城墙的研究与探讨,早在1950年梁思成先生就写成了“关于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讨论”,发表在《新建设》第2卷第6期,对保与拆正反两种意见提出探讨。
就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政治气候下,“拆”无疑是主导意见,梁思成先生反而成为另类人物。
与此相对应的是有关古城墙的研究也几乎是空白。
对古城墙的研究出现在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19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规划理念的改变和对历史建筑的重视,对古城墙及其保护方面的专著和论文才逐渐增多。
然而尽管这些史学著作逐渐增多,但着重探讨城墙问题,将城墙本身作为考察中心的研究成果实不多见,并且大多拘泥于传统的考古学历史地理学视角。
①放宽视野来看,在建筑史、军事史及政治史等领域中,将城墙、筑城活动和城墙文化作为关注点的研究成果很多,研究者的学科背景不同,有关于城墙史的问题意识也不一样,本文的主旨是将这些成果相互参证,取长补短,希望能对以后的城墙史研究有所帮助。
一、从考古学、建筑史角度对中国古代城墙史的研究从考古学、建筑史的角度开展的城墙史研究,一般都利用了大量的考古资料。
受资料来源的限制,这方面的城墙史研究多集中于唐代以前,而宋元以后的成果略显不足。
②这方面的城墙史研究专著较为稀缺。
张奴寰的《中国城池史》(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3年版),通过介绍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一些典型城池,描述了中国古代城池的的发展脉络;对城墙、城门、城市布局等中国古代城市的各个方面作了简要介绍。
该书注意从建筑史的角度介绍了古代城墙修筑的有关问题,对于地方城池的研究颇有参考价值。
从研究的热点问题来看,古代城墙的起源问题历来受到较多关注,多数者倾向于认为中国古代城墙起源于早期聚落周围挖掘的壕沟,主要是出于安全防御的需要。
③但另有学者提出,中国古代城墙可能起源于宗教礼仪。
如段渝《巴蜀古代城市的起源、结构和网络体系》(历史研究1993年第1期)一文分析认为,广汉三星堆古城的形制不可能适用于军事防御,从当地地形来看,城墙也难以起到防洪堤坝的作用,据此推断,三星堆城墙是具有宗教礼仪性质和神权象征性的建筑。
另外,古代城池的防御功能,对于古代城市的兴废存毁有极大关系,也是古代城池修筑过程中涉及的主要问题,但这方面似未引起研究者足够的重视。
目前吴庆洲先生等建筑史专家对此颇有研究。
如其所言,中国古代城池实为军事防御与防洪工程的统一体,如果从这一角度深入开掘相信可以丰富和深化对于古代城池的研究。
二、从城市历史地理学角度对中国古代城墙史研究城市历史地理学涉及古代城市史的研究,往往综合利用了考古资料和史籍文献,因而与考古学的城墙史研究多有重合之处。
这方面的研究专著也较为稀少。
陈正祥先生的名著——《中国文化地理》,第三篇题为“中国的城”,分为引言、城的发展、城的功用、城的规模和形制、城的年龄、名城举例、沙漠中的古城、连城和复城等诸多子目,其内容之丰富、视野之开阔,几乎涵盖了数千年来中国筑城史所涉及的主要问题。
其学识既广博,征引材料且极其丰富,因而论述古代筑城史的诸方面情形一般较为确实和全面。
④该书最富特色之处,是创制了多幅“城的年龄”分布图,直观地从总体上展示了中国历代所筑城池的地域分布及其扩展的概况。
由此可见,该书对于古代城墙史的研究确实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马正林先生的《中国城市历史地理》(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一书,设有“中国城市的城墙”一章。
其论述古代城墙的重点集中于秦汉以前,对于此后的城墙史的叙述则较为简略,偏重于介绍与描述,细致的研究略显不足。
另外,鲁西奇题为《城墙内外:明清时期汉水下游地区府、州、县城的形态与结构》的长文,系统考察了明清时期汉水下游12座城的城市空间形态和结构,着重探讨了城市行政等级与城郭规模、形制之间的关系,认为“一个治所城郭的规模与形制,除了受行政等级的影响外,还受到历史,微观地形地貌、交通、地方经济发展特别是商业发展乃至风水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能简单地认为行政等级决定或制约着城郭的规模与形制。
⑤作者通过细致的实证性研究,纠正了以往某些流于感性的模糊认识,也给城墙史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个着眼于地方中小城市,作扎实的个案研究的出色范例。
对于中国古代的城市形态,多有中外学者描述为“城墙内的城市”城墙往往被假定为古代城市的必要组成部分。
这种对于古代城市城墙的模糊笼统的认识,不断受到学者的质疑和指正。
侯旭东《北魏村落考》(载《何兹全教授九十华诞祝寿论文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文中认为,两汉时期南方的不少郡县治所并无城郭,至孙吴时期才开始大量筑城。
而成一农尤为留意探究这一问题,其《宋、元以及明代前中期城市城墙政策的演变及其原因》一文认为,在宋元以及明代前中期长达五百余年的历史中,主要以毁城和不修城的政策为主,城市没有城墙或者城墙处于颓圮状态可能是城市城墙的常态。
历代古都城郭的沿革变迁,也历来受到较多的关注,成果较为丰富。
此外子城制度也是学者们注意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成一农《中国古代城市城墙史研究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2007年第1期)文中对此作了较为详实的评述和总结。
三、从军事史角度对中国古代城墙史研究纵观中国古代,在内地各级治所筑城大多是为了巩固政权、加强控制,所谓“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于沿边兴筑边城寨堡,则是出于防御外族入侵的需要,历代修筑既为其政治、军事政策的重要一环,因而也成了军事史研究中关注的问题。
这方面最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就是工程兵工程学院《中国诸城市研究》课题组撰写的《中国筑城史》(军事谊文出版社2000年版),这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部对中国古代筑城活动进行研究的专著,该书从军事角度入手,分析了中国不同时期的筑城活动,尤其是注意到了近代、现代历史上的筑城活动,这是以往研究所忽略的内容。
更为可贵的是,该书从军事角度分析了历史上攻城技术的进步所带来的筑城技术的发展,这扩展了我们城墙史研究的视角。
但遗憾的是该书没有对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城市是否修筑城墙这一问题进行探讨,而是假设城墙是中国古代城市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没有注意到一些朝代的部分地方城市史没有城墙的,因此书中的某些观点是需要修正的。
程存洁所著《唐代城市史研究初篇》一书,下篇题为“唐王朝边城研究”,列有专章详述唐代边城的修筑与边防政策,认为历代中原王朝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进而修筑长城,而唐王朝却没有筑过长城,除了因为唐代的北边远在长城以北,无需对其修筑意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唐朝边防政策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唐朝已经认识到修筑边城比修筑长城更能起到防御作用。
”⑥因此作者也留意考察了唐代子城制度在沿边各地的扩展,认为它影响着西北边城的形制,并且“可肯定的是,至唐朝,岭南道的城市已普遍推广子城罗城制度。
”对于历代边城的系统研究实不多见,该书对这一领域有很高的价值。
两宋时期,汉族政权与辽夏金元长期并存对峙,面临着北方游牧民族一浪高一浪的南下威胁,特殊的历史处境与边防格局,使得宋代的城寨防御兼具战略和战术两个层面的重大意义。
学者对此多有探讨,而吕卓民先生对于宋夏战争中的城寨进驻战略及战事很有见地。
四、政治史角度对中国古代城墙史研究政治史角度的城墙史研究,主要关注不同历史时期的筑城政策等问题。
陈庆江的《明代云南政区治所研究》(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文中认为,明代云南地区的筑城与卫所的设置和改土归流密切相关。
钟志伟《清代台湾筑城史研究》一文考述了清代台湾城垣建设的历程:康熙至乾隆后期,清廷采取台湾不筑城政策;乾隆晚期至同治年间,频繁的内乱事件与民间力量的推动,促使乾隆帝开放了筑城政策,筑城活动在道光年间达到了高潮;光绪年间,在愈演愈烈的外患刺激下,清政府积极推动了台湾各地的成员建设。
此外,清代满城之设,是八旗驻防制度的重要内容,以多有学者对此进行探讨,但着眼于满城城墙修筑的研究尚不多见,吴宏岐、李凤琪、朱永杰⑦等研究者对各地满城的规划、营建、构造及布局等方面做了一些考察。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城墙史的研究至今已积累了一批较为优秀的成果,研究视角领域有所创新拓展,各领域的研究都取得了一些值得关注的进展。
但从总体上看,研究成果仍相对较少,研究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一些专题研究如城墙起源、子城等较为薄弱;对于古代筑城活动缺少总结性宏观研究;偏重于古都名城,地方中小城市的研究较为欠缺,等等。
这些方面都需要在以后的城墙史研究中努力改进。
参考文献:①成一农《中国古代城市城墙史研究综述》(《中国古代史研究动态》2007年第1期)一文,分为五个子目进行评述:城墙起源的研究、古代城墙的建筑和考古学研究、军事史角度的城墙研究、城市发展史的研究、子城的研究,以考古学和历史地理学方面的研究居多。
②张文彬主编、文物出版社自2000年以来陆续推出的“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第一辑为历代考古成果综述,有章节系统介绍历代城址考古成果。
③马世之:《中国史前古城》,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许宏:《先秦城市考古学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版;杜瑜:《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史研究》1985年第1期等等。
④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59-60页。
⑤陈锋主编《明清以来长江流域社会发展史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85页。
⑥程存洁:《唐代城市史研究初篇》,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95页。
⑦吴宏岐、史红帅:《关于清代西安城内满城和南城的若干问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年第3辑;李凤琪:《青州驻防城建城概述》,《满族研究》2002年第4期;朱永杰:《“满城”特征探析》,《清史研究》2005年第4期;黄平:《清代满城兴建与规划建设研究》,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