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十七年文学创作的风貌与特征
第二章1949-1976诗歌创作概述
但当时凡“颂歌”体的政治抒情诗具 有的缺点,诸如诗歌语言的不精炼和 “颂歌”体的程式化,无节制的主观感 情宣泄以及对领袖人物的狂热崇拜倾向 等,都有比较充分的暴露。 “颂歌”样式成为50-60年代政治抒情 诗创作的主流,一直发展到文化大革命时 期,对领袖个人的颂扬达到了登峰造极, 歌颂的构思方式也日愈模式化。
(2)军旅生涯 未央《祖国,我回来了》 公刘《西盟的早晨》《边地短歌》 张永权《骑马挂抢走天下》 李瑛《野战诗集》 胡昭《光荣的星》 (3)农村、林区生活 阮章竟《山野新歌》流沙河《农村夜曲》 陈残云《农村散曲》傅仇 “森林诗人” 《伐木者》 《森林之歌》 《雪山瑶》《告别林场》
(4)边疆和兄弟民族生活风情 闻捷《天山牧歌》 白桦《金沙江的怀念》 公刘《边地短歌》 梁上泉《喧腾的草原》《云南的云》 韦其麟《百鸟衣》 包玉堂《歌唱我们的民族》 毛依罕《铁牦牛》 纳·赛音朝克图《幸福和友谊》
4、旧体诗词和新民歌红火一时 1959 《诗刊》 老一辈革命家文化人:田汉、赵朴初、邓拓 大跃进:“新民歌运动”《红旗歌谣》 5、现实主义诗作是主体
(三)不足之处 1、缺乏丰富多彩的诗歌流派,个性化严重 衰退。 2、对民歌体极度推崇,形式单一。 3、诗美内涵的极端化。(1)极力推崇所谓 崇高美(2)极端追求诗歌的社会功能,使 诗美沦丧,诗歌成了政治工具。
(2)写国际问题 战争与和平 石方禹《和平的最强音》 艾青《南美洲旅行》 《在智利的海岬上》 韩北屏《夜鼓》 严辰《平壤》 梁南《危地马拉兄弟,我看见你》
(3)反映现实问题 是时代脉搏起伏的重要体现,是新诗 战斗传统的重要体现。是中国政治抒情 诗中最有影响的一种。 郭小川:《致青年公民》 《投入火热的斗争》 《甘蔗林——青纱帐》 《团泊洼的秋天》 《望星空》《致大海》《一个和八个》
十七年文学
十七年文学(1949—1966)(一)概述一、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第一次文代会)1、建国前夕在北平召开2、内容:成立了“文联”(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确定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文艺工作的总方针,为工农兵服务为总任务3、意义:是来自解放区和国统区两支文艺队伍胜利会师的盛会。
标志着在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后,文艺工作即将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
当代文学由此开端。
4、不足:对新形势和环境估计不足,简单照搬解放区的经验和做法,产生了简单化的趋向;对毛泽东《讲话》作了教条式的理解;对国统区的文艺成就评价欠公正,造成两种文艺的裂痕。
二、50年代前中期,文艺领域一系列思想批判运动1、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开始了政治过多干预文学的局面)2、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俞平伯)3、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斗争三、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1、1956年毛泽东提出2、内容:不同的形式风格可以自由发展,不同的流派可以自由讨论3、以发展马克思主义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为目的,是人民内部的自由在文艺工作和科研部门工作领域的表现4、为文艺界解放思想、繁荣创作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在其影响下,一批敢于揭露社会阴暗面或真实描写人性、人情的作品冲破“禁区”应运而生;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也摆脱教条,产生了秦兆阳《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钟惦棐《电影的锣鼓》等有一定独立见解的文章。
四、第二次文代会1、1953年在北京召开2、“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被确定为文艺创作和理论批评的最高准则五、1958年,毛泽东提出“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六、小说创作流派1、“山药蛋派”以赵树理为代表,由马锋、西戎、孙谦、胡正、李束为等作家组成的山西作家创作群落。
他们长期为农民文化所浸润,恪守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作品质朴无华、幽默活泼,极富山西农村的乡土气息。
2、“荷花淀派”以孙犁为代表,包括刘绍棠、从维熙、林斤澜等作家。
第一节十七年小说创作的风貌与特征
第三章农村小说
11
本节内容:第三节十七年小说创作的风貌与特征
一、小说的题材分类 1、分类: 时间:历史/现实 空间:工业/农业/军队/学校 2、等级: 3、题材分布不均衡及原因: 二、小说的体裁状况 三、文学的抒情时代,歌颂的表达方式 A.时代语境: B.革命浪漫的情绪: 主题意蕴、思想内涵、艺术风尚 四、十七年文学创作中人物的特征 1、无产阶级的英雄人物代替了普通人的形象 2、有形的现实追求遮蔽了无形的精神揭示 3、英雄人物的完美化与美学实用性
7
第三章农村小说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四、十七年文学创作中人物的特征
1、无产阶级的英雄人物代替了普通人的形象
文学史人物:神 → 英雄 → 人 ↓ ↓ ↓ 古希腊神话 中世纪传奇 现实主义文学 荷马史诗 骑士文学 狄更斯、巴尔扎克等 ——十七年文学塑造的是阶级的英雄,代表了国家意志的理想 与期待。
2、有形的现实追求遮蔽了无形的精神揭示 3、英雄人物的完美化与美学实用性
A.英雄人物的定型化倾向:阶级身份贫穷、革命要求强烈, 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忠诚、坚贞、无畏、刚强、朴素、大公无 私。 B .对英雄的理解塑造,体现一种绝对的观念,使英雄人 物完美化、极端化。 C.“歌颂”的表达方式
第三章农村小说
8
第三章农村小说
9
第三章农村小说
10
1、50-60年代的小说创作有什么特点? 2、以具体的人物形象为例谈谈十七年文学创作中人物的 特征?
第一节 十七年小说创作的风貌与特征
第三章农村小说
1
一.小说的题材分类
1、分类: 时间:历史/现实 空间:工业/农业/军队/学校 出现了革命历史题材、农村题材、工业题材、知识分子 题材、军事题材等新的概念。
第二章十七年文学创作的风貌与特征
第二章十七年文学创作的风貌与特征一、文学的抒情时代,歌颂的表达方式⏹1.语境:新中国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郭沫若《新华颂》⏹2.革命浪漫的情绪:歌颂方式⏹3.主题:歌颂“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4.思想揭示:单一的文学主题: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5.艺术风尚:明朗雄奇,抒豪情、寄壮志的浪漫英雄主义二、人物⏹十七年文学创作中人物的特征——⏹1、无产阶级的英雄人物代替了普通人的形象⏹2、有形的现实追求遮敝了无形的精神揭示⏹3、英雄人物的完美化与美学实用性:⏹A.英雄人物的定型化倾向⏹B.对英雄的理解塑造,体现绝对的观念⏹C.“歌颂”表达方式第三章“十七年”文学时期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一)概述⏹50、60年代的小说,以革命现实主义为主潮。
⏹在历史和现实两类题材方面⏹1.在历史题材方面,本时期小说以反映民主革命为主,描写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的各个历史阶段。
⏹四部反映解放战争的长篇小说: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吴强《红日》、曲波《林海雪原》和罗广斌、杨益言《红岩》⏹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峻青的《黎明的河边》、茹志娟的《百合花》⏹2.抗日战争和20、30年代的革命斗争作为小说的题材⏹孙犁《风云初记》、知侠的《铁道游击队》冯志的《敌后武工队》、冯德英的《苦菜花》李英儒的《野火春风斗古城》⏹高云览《小城春秋》、欧阳山《三家巷》⏹梁斌《红旗谱》⏹3.反映中国抗美援朝战争⏹路翎《洼地上的“战役”》(二)《保卫延安》、《红日》和《林海雪原》⏹——英雄史诗的追求与乐观英雄主义基调的确立⏹中国当代文学的红色经典——⏹革命战争历史题材:《保卫延安》、《红日》革命成长主题叙事:《青春之歌》、《红旗谱》革命斗争题材:《红岩》、《小城春秋》一、关于“英雄史诗”⏹文学作品既要有史的价值,又要有诗的造诣,全面地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历史风貌。
⏹史诗叙述的是全民族的大事,它的史诗力量的根源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精神。
二、《保卫延安》《红日》⏹描绘战争的宏大图景,确立了十七年文学对宏大题材、宏大叙事的史诗性追求。
十七年小说
十七年小说第二章十七年小说第一节十七年小说概观一、小说家的分化1、“现代”的小说作家,在进入50年代之后,其写作情况发生了许多变化。
主动或被动的放弃了小说创作。
(沈从文、张爱玲、徐訏、钱钟书)2、另外一些小说家,开始了他们在取材、艺术方法、作品风格上的改造,以适应新的文学时代的需要。
(老舍《龙须沟》、萧军在被整肃之后创作《五月的矿山》))二、小说体裁的状况1、两极分化现象:长篇和短篇。
2、出现分化的原因:长篇可满足史诗情结和表现伟大的时代的需要,短篇能迅速、敏捷地反映生活。
对长篇和短篇的重视,各有其“功能”上的根据。
三、小说题材的分类和等级1、题材的分类作为分类的尺度,有社会生活“空间”上的工业、农业、军队、学校等,有时间上的历史题材、现实生活题材等。
这一分类,在实质上包含着“阶级”区分的类别背景,同时,也表现了以社会群体的政治生活(而非“个人日常生活”)作为题材区分的根本性依据。
2、等级的确立不同的题材类别,被赋予不同的价值等级;即指认它们之间的优劣、主次、高低。
类别的严格区分,与等级上的清楚排列,是紧密关连的。
划分等级的原则:工农兵生活优于知识分子或非劳动人民的生活,公共生活优于私人生活。
3、小说创作情况在50年代初期,长篇小说创作显得较为沉寂。
《铜墙铁壁》(柳青)、《风云初记》(孙犁)、《保卫延安》(杜鹏程)等,是比较重要的几部。
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长篇出版的数量大为增加,且出现了一批体现这一时期小说创作水准的作品。
因此,这个阶段,常被当时和后来的批评家称为长篇小说的“丰收”(或“高潮”)期。
红色经典:“三红一创保青山(林)”另有赵树理的《三里湾》姚雪垠的《李自成》浩然的《艳阳天》等四、十七年小说特点——形态的单一化趋向1、内容的单一化A在40年代后期,对言情、侠义等主要类型的现代通俗小说的批判,使“通俗小说”在当代失去其存在的合法性。
B体现对“最积极”的生活现象(如英雄人物、先进事迹)的正面评价的小说,处于最值得肯定的位置上。
当代文学十七年文学
第二章十七年的小说创作教学目标与要求:1.大概了解本时期小说创作的情况。
2.理解本时期小说的两大题材:农村题材和革命历史题材。
3.了解在频繁的文艺运动与斗争的空隙下出现的小说《百合花》等在写作上的突破。
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农村题材小说代表作梁斌的《红旗谱》思想与艺术成就。
2.本时期少有的知识分子题材的长篇《青春之歌》3.短篇小说《党费》《黎明的河边》《百合花》艺术成就。
教学手段:理论讲授与师生探讨相合。
第一节本时期小说概述本期小说创作继承了“五四”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又从中国古典小说和外国著名小说中吸取了营养,以新的态势在新中国文苑中成长着。
其间经过解放初的适应、了解过程,1956年前后与1960年代初呈现蓬勃喜人之势。
这一时期,写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斗争生活的,写农村土改与社会主义革命题材的作品数量较多,成就较高。
总体说,长篇小说创作之成就显得比较突出,短篇小说创作次之,中篇小说创作在这一期显得相当薄弱,其原因可以研究探讨。
思考:长、中、短篇小说的创作为何出现不同的发展态势第二节中国农民的成长史——《红旗谱》一、生平与创作梁斌(1914-1997),河北蠡县人。
全书由三部长篇合成《红旗谱》、《播火记》和《烽烟图》,而以第一部《红》成就最高。
《红旗谱》与《青春之歌》变革了小说的写作模式,以主人公的“成长”作为小说的基本线索,以此反映出一种历史主体的生长过程。
“成长”的进入,并非仅仅意味着小说技巧上的变化,它还涉及到小说最基本的范畴——时空观念的改变,这实际上可理解为现代小说与传统小说的分野。
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描写“中国农民的成长史”的《红》与描写“中国知识分子的成长史”的《青》的出现,意味着一种真正上的现代小说的诞生,同时也意味着诞生了半个多世纪的“中国现代文学”进入到一个艺术形式更为完备的“当代文学”时期。
《红》是“十七年文学”的标志性作品。
这部旨在揭示“中国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自发革命走向自觉革命斗争历程的小说,对于20世纪的中国小说而言,其重要性是无论怎样评价都不过分的。
十七年文学解读和评价
十七年文学解读和评价
“十七年”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具有以下特点:
文学为政治服务的时代要求,使得文学创作具有一般的政治思想属性。
“艺术性第二”作为政治性的辅助要素,使得这一时期的文学经典具有相应的艺术优势和特长。
在这一时期,主流文学作品被推崇的原因,具有一定的同一性:从思想内容来看,作品能够体现坚定的阶级立场和崇高的思想性,从中可以看到时代精神的弘扬、正面人物的塑造,因而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
从艺术角度来看,作品必有过硬的艺术技巧,是作家深厚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的产物。
然而,在当时很多批评家看来,这些符合创作规范的主流作品,也并非没有瑕疵和局限。
例如,审美性要素的“过度”追求,容易造成作品比例失衡,进而对作品的整体思想倾向产生一定影响。
对于“十七年”文学的解读和评价,需要考虑到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环境,同时也需要考虑到不同读者的审美和价值取向。
十七年小说定
荷花淀派
时间:50年代 地域:京、津、冀 人物:孙犁、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 房树民 名称由来:以孙犁作品和创作地域为名 创作特色:取材于冀中平原地区的乡村生 活,以孙犁为榜样,以诗的意境和散文的 笔法为主要特征,描写冀中平原清新秀美 的水乡风光和民风民俗,表现人性美、人 情美。 艺术风格:朴素自然、清新柔美。 结局:1957年孙犁病倒,从维熙被错划为 右派,韩映山、房树民转而从事编辑工作, 荷花淀派风流云散。
?其特定含义仅限于十七年小说创作。
?两大题材创作发达的原因。这主要是由于当时
的官方文艺的需要:一方面需要革命历史题 材的小说为中国革命提供历史的合法性叙述, 另一方面需要农村题材的小说为官方提供现 实执政的合法性叙述。
其他题材小说的创作情况:工业题材、知识分子题 材等。
总体特征:单一。(题材,风格,写作方式等)
茶子花派
时间:20世纪50年代—80年代 地域:湖南 人物:周立波、周健明、韩少功、谢璞、孙健忠、古华、 叶蔚林、彭见明等 名称由来:湖南籍作家为主及浓郁的湖南特色。 创作特色:乡土化与诗意化结合,既强调对时代风云和 社会变革的记录,更强调对自然风光、历史传统,特别 是南方农村的婚丧嫁娶、节令习俗、迷信禁忌等民俗风 情的表现。 艺术风格:风俗画和田园诗风格。
第二节 农村小说
一、概说: 十七年是指1949-1966,建国后到文革前。 十七年文学中,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作家 最多,作品最多,成绩最突出。 创作兴盛的原因:当时文艺政策的提倡和 重视。农村是整个社会变革的中心。 ?与现代乡土小说的不同:强调政治运动 和斗争;作家立场被要求与农民的完全一 致。
成绩:对当代农村生活的反映,对农村中 “新人”形象和“中间人物”形象的塑造, 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大众化风格。 代表作家:“山西作家群”(赵树理、马 烽、西戎等)、陕西作家(柳青、王汶石 等)、还有周立波、李准、浩然等。代表 作家作品: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 《铁木前传》、周立波的《山乡巨变》、 柳青的《创业史》。
结合作品谈谈对十七年文学的总体特征的认识
十七年文学特征当代文学史复习2015十七年文学之概括及论述五六十年段中国文坛,受到政治的压迫“强奸”,而不得不服从于政治,以政治的要求作为文学创作的动因。
政治气息充斥于文学作品之中.。
十七年文学作品虽有种种的不足,但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占有相当的地位的。
在中国近、现、当代文学史上有着较高的艺术成就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集中体现于三红一创,青山保林——《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保卫延安》《林海雪原》。
其作品都体现着如下的特点。
一、史诗创作情结。
写作类容都为有关新中国的重大历史或者有特别意义的事件为落点,用极大的篇幅笔墨去渲染。
营造史诗性的效果。
如《红日》描写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社会主义建设等不同历史时期我国人民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和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林海雪原》描写东北民主联军一支小分队,在团参谋长少剑波的率领下,深入林海雪原执行剿匪任务的过程。
《红旗谱》将故事背景置于大革命失败前后十年革命斗争的历史背景下,冀中平原两家农民三代人和一家地主两代人的尖锐矛盾斗争,以“反割头税”和“二师学潮”为中心事件,展示了当时农村和城市阶级斗争和革命运动的壮丽图景。
《红岩》描写重庆解放前夕残酷的地下斗争,特别是狱中斗争;小说把反动派在全局上不可逆转的覆灭命运,与局部上的气势汹汹,疯狂镇压;把革命事业全局上的辉煌胜利,与革命者个人的悲壮牺牲,统一起来。
《山乡巨变》完整地描写了湖南省一个叫清溪乡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从初级社到高级社的发展过程,艺术地展现了合作化运动前后,中国农民走上集体化道路时的精神风貌和新农村的社会面貌。
二、英雄崇拜心理。
《林海雪原》中的杨子荣是聪明,机智勇敢的化身,上演了一场绝妙的“无间道”,为了进一步了解威虎山匪帮的情况,提出打入匪帮的内部,乔装成成土匪,只身来到威虎山,机智的回答了“八大金刚”盘问;在座山雕精心布置的“与来袭共军激战”的战斗中,保持清醒的头脑,识破诡计,将计就计乘机送出所摸清楚的情报,并且打入敌人内部。
浅谈十七年小说的总体特征
首先,十七年小说以描写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英勇艰苦斗争过程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为主。在十七年小说中,有许多作品都属于“革命历史题材”小说,讲述革命历史,如: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取材于1947年3月至9月保护延安展开的革命战事,描述了胡宗南指挥的国民党军队对延安大举进攻,毛泽东、彭德怀根据局势先主动放弃延安,后又收复延安,这段时期内以连长周大勇的英雄事迹为中心,保护延安浴血奋战的过程;还有曲波的《林海雪原》,以解放军剿灭林海雪原的匪徒,与匪徒斗智斗勇的斗争过程为主要内容;以及知侠的《铁道游击队》,以描写微山湖地区铁道游击队在中共的领导下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为内容的革命历史。同样是描述革命斗争历史的还有柳青的《铜墙铁壁》、吴强的《红日》、梁斌的《红旗谱》、李英儒的《野火春风斗古城》等,这些都是“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十七年小说还具有英雄崇拜心理的特征,重于讲述革命历史过程中塑造英雄形象,喜欢表现革命英雄主义和创作英雄典型,突出英雄人物的不可战胜的“超意志力”。在对正反面人物的描写刻画上极端化,正面的革命者坚韧、超能力,几乎没有缺点,而相对立的敌人则丑陋、狡诈,毫无人性。在《红岩》中,许云峰、江姐等英雄人物的“英雄意力”对英雄的崇拜都有表现,许云峰为实现暴动越狱,用双手挖出一条生还的通道,在挖掘过程中,手指被磨破流满鲜血,依然坚持,体现出超强的意志力。江姐受到敌人严刑拷打,受尽酷刑的折磨,仍然不泄露组织的机密。这两者在面对死亡时从容淡定,超然的态度也无不散发出“英雄意力”的光彩。在绝大多数的十七年小说中都塑造了英雄形象,《保卫延安》中的周大勇、《林海雪原》中的少剑波和杨子荣等都是受人崇拜的英雄人物。
其次,十七年小说具有“史诗”创作情结。陈平原在《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中分析了“史传”、“诗骚”入小说的中国古典小说传统。他分析道“中国小说形式的发展受到历史著作的深刻影响,以金圣叹、毛宗岗、张竹坡等在评《水浒传》、《三国演义》、《金瓶梅》时,无不以《史记》相类比”,十七年小说创作便受到中国小说的“史传”传统影响。另一方面,这种“史诗”创作情结还受到外国的影响,尤其是前苏联“史诗”创作的影响,如托尔斯泰的创作,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作品的史诗性和英雄主义的影响。小说《保卫延安》便体现出了“史诗”创作情结,在对保卫延安那段历史进行重新想象、追忆中,再现了革命历史的辉煌和波澜壮阔,弘扬了革命的英雄主义。作品中的战斗场面规模宏大,战事跌宕起伏,高级将领的重大决策到基层连队的战斗场景,以及人民、游击队的斗争描写,都展现出革命历史的辉煌,形成一部壮丽“史诗”之作。
17中国现当代文学年小说与散文
• 《上海的早晨》(周而复)
这部作品的第一、二卷于一九五八年和一九六二年相继问世。第 一部以相当充分的篇幅描写了解放初期上海滩上以徐义德、朱延年为 代表的一群工商业资本家向无产阶级发起的猖狂进攻。他们自恃有外 国政治、经济势力作靠山,阴谋策划抽逃资金,构筑好上海、香港、 纽约三道防线,准备与无产阶级作最后的较量。
• 《乘风破浪》(草明) • 《在和平的日子里》(杜鹏程)
周而复(1914--2004),原名 周祖式。安徽 旌德人。1938 年毕业于上海 光华大学英国 文学系。
干预生活
• • • •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王蒙) 《田野落霞》(刘绍棠) 《改选》(李国文) 《灰色的帆蓬》(李准)
人情人性
• • • • • 《我们夫妇之间》(萧也牧) 《在悬崖上》(邓友梅) 《红豆》(宗璞) 《小巷深处》(陆文夫) 《达吉和她的父亲》(高缨)
第二节
《保卫延安》、《红日》和《林海雪原》
——英雄史诗的追求与乐观英雄主义基调的确立
( ) 作 家 吴 强
↓
(↑)1979年杜鹏程摄于西安东木头市
↗革命战争历史题材——《保卫延安》、《红日》 中国当代文学的红色经典 →革命成长主题叙事 ——《青春之歌》、《红旗谱》 ↘革命斗争题材 ——《红岩》、《小城春秋》
《 青 春 剧 之 照 歌 》
《 青 杨 与 春 沫 之 歌 》
(←)作家出版社1958年1月出版
三、 本时期小说的取材
(一)历史 (二)现实
(一)革命历史题材
民主革命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抗美援朝 其它历史
革命历史
革命历史题材
《小城春秋》(高云览) 《青春之歌》(杨沫) 《三家巷》(欧阳山) 《红旗谱》(梁斌) 《党费》(王愿坚) 《七根火柴》(王愿坚)
中国当代文学课件4十七年小说 (2)
年代末的土改,构成一幅民主革命时期北方农民革命斗争的波澜壮阔的长幅画卷。
《上海的早晨》多卷部写民族资本家的社会主义改造,《创业史》多卷部写社会 主义革命,都具有当代小说领域所独有的、罕见的规模。吴强的《红日》更是宏 观地写三个互为一体的战争,把敌我双方、军内军外、上级下级联结起来 ③ 刻画了众多的典型人物:在五六十年代的文坛上,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占据主导地 位。而现实主义的标准就是要塑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如《红旗谱》中的 朱老忠、《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三家巷》中的周炳、《创业史》中的梁三 老汉等等。
本时期长篇小说的艺术表现形式:
① 以《创业史》和《上海的早晨》为代表的以 社会运动为主体叙事的长篇作品。 ② 以《三里湾》和《山乡巨变》为代表的以风 俗变迁为主体叙事的长篇作品。 ③ 以《红旗谱》和《青春之歌》为代表的以人 生历程为主体叙事的长篇作品。
④ 以 《林海雪原》 和《红岩》为代表的 以革 命英雄传奇为主体叙事的长篇作品 。
十年代普通党员和军民所历经的英勇斗争、流血牺牲。《党费》集中刻 画了女共产党员黄新这一典型形象。 ② 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注重描写一些平常的生活场景和细节以表现 英雄性格,他不着力写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他善于捕捉英雄闪 光的一刹那,以此来凸现人物的心灵之美和情操之美。如黄新作为一个 普通的党员,舍不得把积攒下来的钱给女儿买衣穿、买东西吃,却把钱 无私地献给了党。 ③ 注重细节描写:他善于采用横断面结构的方法,用平实的语言讲述 英雄的故事,不事形容和夸饰,而是在具体细节场面上用力,手法精雕
流派特色
一、地域的特征。
赵树理、马烽等长期生活、工作在山西,作品也多取材于晋 西北、太行山和太岳山盆地及汾水流域。山西乡村的民情风 俗参与了他们小说素质的构成。
十七年小说创作的典型形态
第一节 十七年小说发展概述
一.中篇小说的尴尬: 短篇和长篇两极发达,而中篇创作不景气,
数量少,质量更不尽人意。 中篇创作沉寂的原因: “先天不足”,在现代阶段就没充分发展。
文体自身局限和一些人的文学观念偏狭造 成(既不如长篇容量那么大,全面充裕地去 处理生活,又不像短篇那么快捷,能迅速 对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作出反应 )。
赵树理
◇40年代赵树理就以其《小二 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等 问题小说蜚声文坛,最早体 现了《讲话》精神,成为当 时文坛的“方向”、“旗帜” 和人民艺术家,和茅盾、郭 沫若、巴金、老舍、曹禺一 道被称为“语言大师”,过 早地被经典化了。
作家赵树理
赵树理
《小二黑结婚》版画
《小二黑结婚》书影与鼓词
赵树理
现实题材: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柳青的 《创业史 》、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
(4).60年代初因为日益扩大的阶 级斗争而使长篇发展出现了停滞和 危机。尤其是长篇《刘志丹》事件 (大冤案)直接冲击,使长篇创作 出现了全面滑坡。
2.不可小觑的成绩
一是它建立了一支庞大的专业 创作队伍。其中一个层面以赵 树理、周立波等文学素养深厚、 创作经验丰富的作家,大都解 放前就开始创作;另一个层面 包括参加民主革命、积累大量 生活素材的杨沫、杜鹏程、吴 强等。
大型文学期刊的短缺。
二.短篇小说备受重视
1.农村生活题材中,农村的一系列变革都是重要的主题,在作 品中都有所反映。
土地改革后农民观念变化:马烽的《一架弹花机》、赵树理的《 登记》 农业合作化:李准的《不能走那条路》 妇女解放:王汶石的《新结识的伙伴》、李准的《李双双小传》
缺点:农村小说一方面推崇现实主义方法,一方面真正意义的现 实主义却不可能获得合法性。和现代文学史上的乡土小说也难以 媲美。
17年文学
十七年文学时间概念:十七年文学是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1966年)开始,这一阶段的中国文学历程,属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时期。
一:那时的文学史上最浓重的一笔就是政治性凌驾在文学性之上,政治运动造成了文学的盲从特征。
面对那时的作品,我们几乎能真切的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政治气息和那个时代人们的某些精神特征,作品被强行要求放进一个形势认可的政治思想和流行的政治倾向。
当高昂的革命热情替代了文学的现实创造和诗意境界,自然而然也就产生与这些要求相适应的文学规范。
二:我认为这十年的历程虽有种种的不足,但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占有相当的地位的。
在中国近、现、当代文学史上有着较高的艺术成就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十七年文学时期也产生了很多艺术成就很高的文学作品,例如:《保卫延安》、《红日》、《林海雪原》、《红旗谱》|《青春之歌》、《上海的早晨》、《创业史》、《红岩》、《暴风骤雨》等。
还涌现出如杜鹏程、曲波、柳青、周立波、周而复、魏巍、姚雪垠等优秀作家,在十七年中老舍、田汉等老作家也奉献了不少好的作品。
当然,十七年文学呈现的特点也是非常鲜明的,因为是建国之初,全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和他的领袖是非常崇拜,国人都非常积极向上,思想非常单纯,这也不同程度的反映在文学作品中了,所以这一阶段的作品题材大约有三个:歌颂、回忆、斗争。
歌颂党、领袖、社会主义、人民;回忆战争岁月,回忆苦难年代,回忆过去生活;和帝国主义、资本主义、旧思想、旧观念作斗争。
所以这个时候的少数作品艺术性是不高的,作品也主要体现文以载道的思想,作品的风格往往失之于简单,人物也呈现一些程式化的倾向。
对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来说,便突出地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刻画上。
小说向来以在特定的环境中依靠完整的故事情节来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为己任,刻画出来的人物有时是一种现实矛盾的综合体,具有艺术表现力的意义。
综观十七年文学史,典型在这里被过分甚至无限制的夸大,集中表现为一个无数风靡一时的革命战争小说反复出现的名词:英雄。
十七年文学最突出的特征[浅析十七年文学话语特征]
十七年文学最突出的特征[浅析十七年文学话语特征]“十七年文学”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
这一时期的文学高度受到意识形态的控制,大家难免不自觉地戴起有色眼镜来评判它。
事实上,每一种文学的诞生都有其相应的社会环境,我们必须回到历史中审视它们,才能做到准确公平。
短篇作为小说的一种,具有反映社会、作家思想的“短、平、快”的特征。
本文主要通过对十七年文学短篇小说的分析来获得对这时期文学话语特征的了解。
一、坚强的政治壁垒如果把十七年文学比喻为一座城池的话,那么高高的政治城墙就是它固若金汤的保障。
生活在这座城里的人们,只能通过这一隅天空来获取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
他们看到的天空只有一个颜色,那就是关于政治的浓郁革命色彩。
这是十七年文学话语的第一个特征。
在《短篇小说选》的“编选说明”里写道:“……报刊发表和出版的大量短篇小说,题材广阔,风格和手法丰富多彩,其中许多作品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这些作品,反映了时代风貌,配合了建国以来各个时期的三大革命运动,有力地发挥了‘帮助群众推动历史前进’的战斗作用。
”实际上,所谓“题材广阔”都是清一色描写建国以来人们破除封建社会旧思想,翻身做主人,反映社会主义大好形势。
其中的革命战争题材占了很大比重。
如王愿坚的《党费》、茹志鹃的《百合花》、王世阁的《在师指挥所里》等。
这些小说以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背景,刻画了一系列思想先进,为了人民、社会的前途奋不顾身的人物形象。
《党费》里的黄新大嫂一角,以腌咸菜的稀缺资源作为她上交的党费展现了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和她作为一名党员的机智。
《百合花》里则写一个青春可爱的通讯员奋不顾身扑手榴弹而献出自己生命的感人故事。
除此之外,也有相当一部分描写党员干部带头建设社会主义的作品,如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无私奉献的老党员干部形象。
这类短篇都是为了达到宣扬在革命战争中拥护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拥护社会主义的目的。
作品中时不时会出现主人公桌上摆着的《毛泽东选集》以及建设时期的大跃进的口号等等。
第二章 十七年文学概述.htm
第二章十七年文学概述本章概述:本章主要是1949年建国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发生前十七年新中国文学概况的总体概述。
它主要讲述什么是十七年文学,它的内容有些什么,性质和特征又是什么,它有什么功过,在今天二十一世纪的当代语境下又有什么样的历史意义,并且介绍学界对十七年文学的不同态度和看法,让学生对十七年文学有一个总体上的了解和大概的认识。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十七年文学的定义与性质,以及它的主要特征、发展线索,并较为详细的阐述其政治化特征形成的背景、过程、主要表现包括评价问题。
此外,对于十七年文学的当代评价问题,也是本章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要适当了解评论界的多种不同观点,并懂得运用一分为二的科学视角去看待十七年文学在当时以及现代的价值,重视“红色经典”的重读。
一、十七年文学的定义与性质;1949年新中国解放以来到文化大革命爆发前夕17年间的中国的文学创作被称为十七年文学。
它以毛泽东文艺思想作为指导思想,在当时全国百废具兴局面的鼓舞下,文学界创作活跃,充满革命理想精神和战斗的激情。
谱写革命历史,反映土地改革,表现抗美援朝,描画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弘扬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成为当时文学的基本题材和主题。
在艺术的形式和风格方面,广大作家极力于文学表现的民族化和大众化,各种文体和作品创作都继续获得繁荣。
这种创作势头最后由于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被批判和林彪委托江青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的颁布,始被打断。
二、十七年文学的主要特征:政治化(1)政治化的含义;马克思主义关于文艺“政治化”的概念,本来解释如下:“我们所说的文艺服从于政治,这政治是指阶级的政治、群众的政治,不是所谓少数政治家的政治。
正因为这样,我们的文艺的政治性和真实性才能完全一致。
不认识这一点,把无产阶级的政治和政治家庸俗化,是不对的。
”但是文学庸俗政治化是十七年文学的主要特征,它成为一种话语霸权,武断的干扰它者自我主体的形成,让一切事物打上公式的烙印,在它者政治化的过程中,自身的特征被忽视甚至埋没,政治成为一种口号和姿态,文学为政治服务,沦为政治的附庸,丧失自身的艺术性和纯粹性;(2)政治化特征的形成背景:建国以来,中国当代文学是以毛泽东文艺思想为指导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十七年时期作品总结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前言一、中国当代文学的内涵、性质及特点1959年,武汉华中师院师生编写《中国当代文学史》,提出当代文学的概念。
1、内涵:强调的是“当前、当下社会主义历史语境下的文学”。
2、性质:中国当代无产阶级与社会主义性质的一种文学现象。
3、特点:当下性、开放性。
二、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期(一)第一阶段:1949年—1977年1、第一次文代会实现了解放区文学(赵树理、周立波等)和国统区文学(沈从文、老舍等),这几个地区文学的相对意义上的合流。
1949 年10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 年7月2日-19日,在北平召开,中华全国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第一次文代会),824人参加,标志着当代文学开端。
周恩来、郭沫若、茅盾、周扬等人做重要讲话,重申了我们现实的文学要以延安文学为前进方向,要以毛泽东文艺思想作为创作的指导。
2、强调文艺的工具性,文艺应服从于建国后,由军事轨道向政治轨道转轨的需要,更多的强调文学的政治性、目的性、社会功利性。
3、文学的思想、政策:(1)在文学的外部:批判、改造知识分子。
通过成立中国文联、中国作协机构,实现抓队伍思想建设的目的。
(2)在文学的内部:强调文艺是革命机器中的一部分,是齿轮和螺丝钉。
使这种理念成为作家的自觉行动。
(二)、第二阶段:1977—1989 (我国当代文学辉煌的时期)1、审美认识论:(1)伤痕文学(2)反思文学(3)改革文学2、审美价值论:(1)现代派与先锋小说:刘索拉,残雪,马原;(2)寻根文学:文学真正走向一种价值存在。
韩少功、阿成等;(3)新写实主义:更多地蕴涵了现实主义理念的现代主义。
刘恒、刘震云、池莉、方方;(4)新历史主义:莫言、陈忠实等;(5)新生代写作:毕飞宇、徐坤等;(三)、第三阶段:90年代以来的文学。
其特点:1、“三无”现象,即无主潮、无定向、无共名。
由一元化转向多元化。
2、作家放弃了宏大的历史叙事而转向个人性立场,强调个人化叙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十七年文学创作的风貌与特征一、文学的抒情时代,歌颂的表达方式⏹1.语境:新中国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郭沫若《新华颂》⏹2.革命浪漫的情绪:歌颂方式⏹3.主题:歌颂“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4.思想揭示:单一的文学主题: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5.艺术风尚:明朗雄奇,抒豪情、寄壮志的浪漫英雄主义二、人物⏹十七年文学创作中人物的特征——⏹1、无产阶级的英雄人物代替了普通人的形象⏹2、有形的现实追求遮敝了无形的精神揭示⏹3、英雄人物的完美化与美学实用性:⏹A.英雄人物的定型化倾向⏹B.对英雄的理解塑造,体现绝对的观念⏹C.“歌颂”表达方式第三章“十七年”文学时期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一)概述⏹50、60年代的小说,以革命现实主义为主潮。
⏹在历史和现实两类题材方面⏹1.在历史题材方面,本时期小说以反映民主革命为主,描写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的各个历史阶段。
⏹四部反映解放战争的长篇小说: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吴强《红日》、曲波《林海雪原》和罗广斌、杨益言《红岩》⏹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峻青的《黎明的河边》、茹志娟的《百合花》⏹2.抗日战争和20、30年代的革命斗争作为小说的题材⏹孙犁《风云初记》、知侠的《铁道游击队》冯志的《敌后武工队》、冯德英的《苦菜花》李英儒的《野火春风斗古城》⏹高云览《小城春秋》、欧阳山《三家巷》⏹梁斌《红旗谱》⏹3.反映中国抗美援朝战争⏹路翎《洼地上的“战役”》(二)《保卫延安》、《红日》和《林海雪原》⏹——英雄史诗的追求与乐观英雄主义基调的确立⏹中国当代文学的红色经典——⏹革命战争历史题材:《保卫延安》、《红日》革命成长主题叙事:《青春之歌》、《红旗谱》革命斗争题材:《红岩》、《小城春秋》一、关于“英雄史诗”⏹文学作品既要有史的价值,又要有诗的造诣,全面地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历史风貌。
⏹史诗叙述的是全民族的大事,它的史诗力量的根源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精神。
二、《保卫延安》《红日》⏹描绘战争的宏大图景,确立了十七年文学对宏大题材、宏大叙事的史诗性追求。
⏹1、战争叙事共同点:在规模、气魄上都努力以宏大的结构和全景式的描写展示战争的伟力;取材于两场决定中国命运的解放战争。
⏹《保卫延安》:陕北战场⏹《红日》:山东战场⏹2、战争叙事的差异⏹《保卫延安》追求史诗、宏大图景,其主线是周大勇连队脱离大部队之后的孤军作战,出现诸多传奇情节;⏹《红日》以宏大的现代战争场面的描绘替代了中国传统战争小说中的传奇故事。
⏹叙事的节奏上——《保卫延安》更强调“打”,激烈,集中。
《红日》视野比较开阔,战争叙事有张有弛。
⏹3、塑造典型英雄人物——十七年文学创造英雄人物的范例⏹《保卫延安》塑造了周大勇、王老虎等英雄形象,体现了革命英雄主义的典型塑造原则。
其特征是:a.“钢铁战士” b.“集体主义的英雄” c.在战斗中成长的英雄⏹《红日》中的英雄人物塑造有更丰富的揭示——⏹其一,从军一级指挥员到普通士兵的人物群像⏹其二,注意对人物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身份的揭示。
⏹4、反面人物的描写⏹《保卫延安》反面人物(敌对人物的形象)简单化,漫画化。
⏹《红日》没有采用当时流行的漫画化手法:敌74师师长张灵甫⏹5、揭示战争的决定因素,强化了当代文学的政治功能⏹①揭示毛泽东思想和军事路线的伟大胜利,用描写战争普及现代革命历史和中共党史;⏹②歌颂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气概,“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任何敌人所压倒”,在“二元对立”的战争思维模式确立中,淡化消除了人物自我灵魂的搏斗过程。
三、《林海雪原》——革命传奇⏹描写一支智勇精悍的小分队剿灭东北土匪的斗争,一场特殊军队所进行的一场特殊战斗。
⏹利用民族文学的传奇因素表现战争,属革命传奇类小说。
⏹1、受到传统小说“五虎将”模式与《水浒》108条好汉模式的影响⏹“五虎将”模式:古典武侠或历史演义中以五种性格(忠诚、勇毅、胆识、粗犷、朴实耐劳)构成主要英雄人物的基本人物模式;又同好汉模式一样,各怀绝技,各俱个性。
⏹2、追求情节的曲折生动,故事的浪漫夸张,正反两方的强烈对比。
(三)《青春之歌》与革命成长叙事⏹一、作者杨沫(1914-1995年),原名杨成业,抗战后期开始使用“杨沫”之名。
⏹二、《青春之歌》⏹背景知识:关于成长叙事⏹西方小说的一个重要类型⏹《青春之歌》是以成长的方式来表现革命的成长。
⏹1、内容梗概⏹自叙传色彩⏹自述:“英雄们的斗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主要是七七事变前白区斗争的那一段)的惊人事迹,加上我个人的一些生活感受、生活经历,这几方面凑在一起便成了《青春之歌》的创作素材。
”⏹一部探索民主革命时期青年知识分子道路问题的长篇小说。
⏹《青春之歌》以林道静的生活轨迹为主线,展现了她从争取个性解放到走向献身于社会解放的革命事业,最终实现人生价值与生命意义的艰难旅程。
2、人物形象:林道静的成长过程⏹——从个人主义者的知识分子到无产阶级的革命战士⏹①从反抗封建包办婚姻出走到九·一八事变阶段——林道静的成长起点,从个性解放开始。
⏹②从除夕茶话会到林道静第二次被捕,是林道静成长中具有决定意义的阶段,是小说的主干,叙述林道静成长道路上的转折、发展。
⏹③从出狱到一二·九运动(小说结束),林道静成为一名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
这一阶段江华替代了卢嘉川的位置,培养了林道静的革命性格。
⏹→揭示了中国革命知识分子走向革命道路的特点:接受革命往往从个人遭遇与理论认识开始;从个人奋斗、幻想个人英雄式到参加到整个民族斗争、阶级斗争的集体英雄主义;人道主义同情到为整个人类解放事业而奋斗。
3、艺术特点⏹(1)以林道静为中心,组织情节结构,贯串众多人物、复杂的事件和纷繁的生活场景,概况大量的社会内容。
⏹(2)浓郁的抒情笔调,情景交融,注重人物细腻的心理刻画。
三、从原始素材到革命叙事的变化⏹1、原始素材是作者自身的经历⏹2、革命叙事对原始素材的改造⏹⑴作者的创作意图:通过林道静表现一个从个人主义者的知识分子变成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过程,表现党对于中国革命的领导作用(参见杨沫《我为什么写〈青春之歌〉》)⏹⑵改造素材为革命成长叙事的途径⏹A.将革命内容与传统婚爱故事两种文学进行组装⏹B.赋予主人公革命成长的思想基础、诱因及革命成熟的保证四、一个国家的寓言——林道静成长中与三个男性的隐喻⏹林道静是被动的,在小说中,是处于被看、被改造、被男性愿望改造,其成长过程是在被三个男性的拯救、唤醒、肯定中完成的。
⏹余永泽——骑士英雄→人性、人道主义;⏹卢嘉川——革命知识分子→革命的启蒙者,阶级意识(斗争),精神的拯救;⏹江华——工人阶级,革命的英雄→并肩战斗者。
⏹使用的方式和话语又有所不同——⏹余永泽—西方的人道主义话语,如个性解放、反传统道德、女性独立;⏹卢嘉川、江华—马克思主义话语,马克思主义完成了林道静的成长道路。
第十四章曹禺一、生平与创作●曹禺(1910¡ª¡ª1996)●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
●1922年-1928年,南开中学读书。
●1925年加入南开新剧团,并开始演戏。
●1928年中学毕业,入南开大学政治系。
●1929年,因对政治学科不感兴趣,转入清华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
●1933年夏秋,作《雷雨》,1934年7月1日《文季月刊》1卷1-4期。
1933年大学毕业,到河北保定一所中学教英文,不久回清大学当研究生,专攻戏剧。
1934年,应河北女子师范学院邀请,到天津任教。
1935年春,写《日出》,连载于1936年6月1日《文季月刊》1-4期。
1936年,到南京戏剧学校专科学校任教。
秋,作《原野》,连载于1937年《文丛》1卷2-5期。
1938年,剧专迁往重庆,1939年迁往川南的江安。
1940年夏秋,作《蜕变》,1940年10月商务印书馆。
秋冬,作《北京人》,1941年12月文化生活出版社。
1942年春,辞去剧专职务,来重庆,先后担任戏剧刊物编辑、文协理事、电影厂编剧等。
夏,改编《家》,1944年12月重庆文化生活出版社。
1946年3月2日,和老舍一起应邀赴美讲学。
1949年初,去解放区烟台。
7月,第一次文代会当选文联常务委员。
本年,任中央戏剧学院院长。
1950年,任北京人民艺术院院长。
1951年,应开明书店之约,编选《曹禺选集》,对《雷雨》、《日出》、《北京人》作了修改。
1954年9月,《明朗的天》发表于《剧本》9-10期、《人民文学》9-10期。
1956年获创作和演出一等奖。
1961年7月,《胆剑篇》发表于《人民文学》7、8合期。
1978年10月,《王昭君》发表于《人民文学》11期。
1996年12月13日逝世。
二、创作1、《雷雨》(1934年)主题:“悲天悯人”●人物——●周朴园:“社会悲剧”●繁漪:“性格悲剧”●侍萍:“命运悲剧”●艺术技巧:●结构讲究,集中●距离的审美效果●《日出¡¤跋》中:¡°写完《雷雨》,渐渐生出一种对于《雷雨》的厌倦。
我很讨厌它的结构,我觉出有些¡®太象戏¡¯了。
技巧上,我用得过分。
仿佛我只顾贪婪地使用着那简陋的¡®招数¡¯¡±。
影响:希腊悲剧的¡°命运观念¡±。
《俄狄浦斯王》的¡°乱伦¡±、¡°命运¡±意识。
《美狄亚》中妻子遭丈夫遗弃的¡°报复¡±观念,跟蘩漪对周萍的爱而恨的报复。
2、《日出》(1937年2月,上海戏剧工作社首次公演,删去了第三幕)主题:¡°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形态。
人物:方达生与陈白露¡ª¡ª一个傻气,一个聪明,都是所谓的¡°有心人¡±。
技巧:我很想平铺直叙地写点东西,想敲碎从前那一点点浅薄的技巧。
我记起几年前着了迷,沉醉于契诃夫深邃艰深的艺术里,¡-¡-我决心舍弃《雷雨》中所用的结构,不再集中于几个人身上。
我想用片段的方法写出《日出》,用多少人生的零碎来阐明一个观念。
如若中间有一点我们所谓的¡°结构¡±,那¡°结构¡±的联系正是那个基本观念,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这里正是用着所谓¡°横断面的描写¡±,尽可能地减少些故事的起伏与¡°起乘转合¡±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