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浅论比较优势理论1论文
浅谈比较优势理论
浅谈比较优势理论
首先,比较优势理论源于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
于1817年提出的。
这一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和其他国家相比,一些国家
在生产其中一种商品上相对更具优势。
其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由于各国
资源和生产要素的禀赋存在差异,一些国家拥有一些资源的丰富和高效利用;二是由于各国技术水平、劳动力素质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一些国家在
一些产业上具有更高的效率。
其次,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原理是资源配置的合理性。
根据比较优势
理论,每个国家在生产中应该专攻自己相对更具优势的商品或服务,然后
通过国际贸易,与其他国家交换其他国家相对更具优势的商品或服务。
这
种分工与合作的模式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全球资源的有效配置,并通过提
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实现全球经济的增长和繁荣。
最后,比较优势理论也面临一些争议和挑战。
首先,它基于假设了完
全竞争市场和均衡资源配置的情况,与现实市场存在一定的差异。
其次,
由于比较优势理论偏重于国家间的经济利益,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环
境保护和社会公平等其他因素的考虑。
最后,由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形态也在发生变化,比如跨国公司的竞争和地区贸易协定的兴起等,这给比较优势理论的解释和应用带来了新的挑战。
总之,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之一,通过解释资源禀赋
和技术差异对于国际贸易的影响,指导了国家间的资源配置和经济合作。
然而,比较优势理论也需要与现实的经济和政治环境相结合,以更好地指
导国际贸易的实践和政策制定,实现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繁荣。
论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应用
《当代经济》2008年第1期(下)CONTEMPORARYECONOMICS!!!!!!!!!!!!!!!!!!!!!!!!!!!!!!!!!!!!!!!!!!!"!!!!!!!!!"论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在我#唐琼魏东升我国的资源不仅人均占有量低,而且浪费严重,进一步加剧了经济增长与资源短缺的矛盾。
建国50多年来,我国的GEP增长了10多倍,但矿产资源消耗增长了40多倍。
2006年,按现行汇率初步测算,中国GDP总量占世界的比重约5.5%,但重要能源资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却较高,比如能源消耗24.6亿吨标准煤,占世界的15%左右;钢材消费量为3.88亿吨,占30%;水泥消耗12.4亿吨,占54%。
即使考虑到汇率因素,中国的资源产出效率也是比较低的。
2、我国的环境状况不容乐观(1)水体污染相当严重据环保总局监测,2005年全国七大水系的411个地表水监测断面中有27%的断面为劣V类水质,全国约1/2的城市市区地下水污染严重,一些地区甚至出现“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现象。
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存在极大隐患。
据环保总局最新调查数据,全国113个重点环保城市的222个饮用水地表水源的平均水质达标率仅为72%,不少地区的水源地呈缩减趋势,有的城市没有备用水源,有3亿多农村人口的饮用水存在安全问题。
水污染事故频繁发生。
据环保总局统计,2005年全国共发生环境污染事故1406起,其中水污染事故693起,占全部环境污染事故总量的49.2%。
目前,我国七大水系的26%是五类和劣五类,九大湖泊中有七个是五类和劣五类,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遭到污染,一些地区甚至已经是“有河皆干、有水皆污”。
与此同时,1/5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1/3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影响。
(2)空气污染严重目前,数亿国人呼吸不到干净的空气,由于空气污染引起的健康损失约占GDP的1.8%。
(3)耕地污染严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5亿亩,污水灌溉污染耕地3250万亩,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200万亩,合计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0%以上,其中多数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
浅论比较优势及当前中国经济发展
浅论比较优势及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论文关键词:比较优势;中国经济;发展论文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灵活运用比较优势的前提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文章在分析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脉络的同时,针对中国的经济现状,提出新的历史条件下要用发展的眼光对待中国经济比较优势的议题,指出应同时发挥我国经济的后发优势,化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更进一步地推动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无论哪个国家都有自己经济的比较优势,正确地利用好这个优势对于一国的经济发展来说,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中国是个发展中大国,发达国家与中国相比具有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管理经验丰富的优势,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抓住自身的比较优势,如大批廉价的劳动力,丰富的自然资源,广阔的地域等发展我国的经济。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世界经济形势的变迁,这种比较优势又在发生变化,如何认识这些变化,同时发展这种比较优势,化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是中国经济今后发展过程中需要长期关注和加以解决的问题。
一、比较优势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否定了重商学派所提出的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一定是非赢即输的理论之后,提出可能实现双赢,即绝对优势理论,也就是经济主体按自己的特长进行分工实行专业化生产,然后通过市场进行交易,从而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针对李嘉图没有回答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各国在生产不同的产品时的比较成本的差别问题,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要素禀赋理论(简称H-O 理论)进行了回答。
这个理论首先假定不同国家的生产同种商品的生产函数相同,那么比较优势产生的根源就在于各国或区域的生产要素的相对禀赋不同,不同商品的生产要素使用密集形式上的差别。
新李嘉图主义不仅从各国生产的角度来分析和比较各国的比较优势的差异,而且同时强调从各国的分配领域、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动态角度来分析和比较各国的比较优势的不同。
按照新李嘉图的理论不同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比较优势的差异不仅表现在生产技术、生产条件、劳动效率等差异上,而且不同国家由于分配关系的不同也会导致产品的比较优势不同。
最新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关系探究1论文
最新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关系探究1论文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关系探究(1)论文该模型从要素禀赋结构差异及其所导致的要素相对价格的国际差异的角度探寻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得出了一个国家应出口哪些密集使用本国富有要素的产品,进口哪些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的产品的结论。
并指出,通过国际自由贸易可以使生产要素得到有效配置,通过商品和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可使“要素价格均等化”,并影响产业布局。
在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之后,贸易理论进一步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数据收集和处理技术的进展,及由此而产生的对贸易理论进行实证检验的可能性。
里昂惕夫发现,美国进口资本密集产品与出口劳动密集产品的状况,与美国资本充裕而劳动稀缺的现实不符。
这就是所谓的“里昂惕夫难题”。
该难题的提出,使人们对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普适性产生了怀疑。
为了对现实作出新的解释,一些研究者引入人力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对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进行改进,在更广泛的基础上揭示不同国家要素禀赋结构的差异。
还有一些研究者试图通过放弃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部分重要假设来构建“新贸易理论”。
“新贸易理论”从以下两个方向发展了比较优势理论。
发展方向之一,放弃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关于规模收益不变的假定,研究规模收益递增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指出一国的企业或者行业可能仅仅由于历史或偶然的原因较早地进入某个产业,从而可以较早地扩大生产的规模,并利用规模经济形成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成本优势。
发展方向之二,放弃赫克歇尔—俄林关于贸易参与国在获得生产技术方面具有相同可能性的假定,研究不同国家的企业或产业获得不同水平或内容的技术的可能性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技术可获得性差异理论,既可以用来解释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也可以用来解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
就发达国家而言,即便两个发达国家在开发技术方面具有相同的能力,由于随机性因素的影响,开发出来的具体技术也是存在差异的,且不同国家还可能专业化地开发不同产品或生产技术,因而,两个国家的技术能力相同并不意味着最终产品相同,具有相同技术能力的国家仍然存在贸易的可能性。
比较优势理论与中国期货市场竞争发展格局论文
比较优势理论与中国期货市场竞争发展格局论文优势理论是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描述了国际贸易中的优势产生原因及其对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影响。
中国期货市场作为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竞争发展格局也受到了优势理论的影响。
本文将从中国期货市场的竞争发展格局角度出发,探讨其与优势理论的关系。
一、优势理论的基本原理优势理论最初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18世纪末提出,后由罗拉多·弗雷明顿、埃利斯·欧宾斯坦等经济学家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发展。
优势理论主要包括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如果一国在某一产品的生产上比其他国家具有绝对的成本优势,那么该国可以依靠出口该产品取得贸易顺差。
比如,中国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因此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上拥有绝对的成本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则认为,即使一个国家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上都不具备绝对优势,但如果该国在某一产品的生产上的机会成本更低,那么它仍然可以通过专注于该产品的生产来实现贸易顺差。
比如,中国在制造业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和技术,因此在制造业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竞争优势理论则强调,市场竞争在促进企业优势的积累和资本积累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企业可以通过不断的创新和提高产品质量来获得竞争优势,进而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更好的业绩。
二、中国期货市场竞争发展格局中国期货市场是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期货市场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成为亚洲乃至全球期货市场中的重要一员。
中国期货市场的竞争发展格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中国期货市场的竞争格局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目前,中国期货市场已经形成了以上海期货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和郑州商品交易所为核心的市场格局,各家期货交易所之间形成了竞争关系。
同时,由于我国大陆地区有多个货币市场,各家期货交易所在地域上也存在竞争。
这种多元化的竞争格局有助于提高市场效率和服务水平,推动市场健康发展。
浅析比较优势理论
浅析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该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 里卡多在1817年提出的,并逐渐被广泛应用于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研究领域。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每个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上都有自己的优势,而国际贸易应该根据各国在生产不同商品上的相对优势来进行。
本文将通过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分析,深入探讨这一理论的内涵、原理及适用范围,并从实践中总结出比较优势理论对国际贸易的重要意义。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每个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上都有自己的优势。
这种优势可能来源于自然资源、技术水平、劳动力成本等方面,使得这个国家在生产这种商品时拥有相对的竞争优势。
以下是一些简单的例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比较优势理论。
假设国家A和国家B分别生产两种商品,A国生产面包和牛奶都有比B国更大的优势,而B国则在生产铁矿石和石油上有更大的优势。
按照比较优势理论,A国应当更专注于生产面包和牛奶,并向B国进口铁矿石和石油;而B国则应当专注于生产铁矿石和石油,并向A国进口面包和牛奶。
这样一来,两国都能够在相对优势的领域取得更好的生产效率,并通过互相贸易实现双赢的局面。
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原理在于,通过国际贸易使得各国都能够在相对优势的领域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由于每个国家的生产要素条件各不相同,因此各国的产出效率也就不同,这就为国际贸易提供了可能。
通过国际贸易,每个国家都可以专注于自身的优势领域,获得相对更高的产出效率,并通过贸易互补的方式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这种资源的最优配置,能够有效提高全球资源的利用效率,带动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接着,比较优势理论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
无论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还是新兴经济体,都适用比较优势理论。
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比较优势理论可以帮助其更好地规划全球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比较优势理论则可以为其提供更多的国际贸易机会,促进经济增长。
对于新兴经济体来说,比较优势理论则可以为其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加快实现经济转型。
论比较优势理论的有效性
论比较优势理论的有效性一、引言比较优势理论是经济学中一条经典的理论,探讨了国际贸易中的双方获得的利益,是国际贸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理论最初由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被认为是经济学史上的一次突破,成为国际贸易运作的基础。
但是,在现代经济学中,该理论受到了一些分析师的质疑和挑战。
本文将展开对比较优势理论的有效性分析,包括优势理论的起源以及它在现代经济学分析中的适用范围。
最后,我们将通过5个案例来证明比较优势理论的实际有效性。
二、论文报告1.比较优势理论的起源比较优势理论是在18世纪提出的,主要探讨国际贸易中双方的获利情况。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两个国家都应该专注于他们的最具比较优势的产品,然后通过贸易来获取收益。
也就是说,一个国家不应该努力生产别的国家做得比它好的产品,因为这样只会浪费生产资源和时间。
亚当·斯密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从根本上改变了贸易中的传统思路,造成了观点的分歧,但还是被多数人所接受。
2.比较优势理论的有效性现代经济学中,说比较优势并不能解释一切,因为现今全球的贸易经常涉及到许多因素,和当年斯密生活的条件不同。
然而,这不代表比较优势理论就不适用于现代经济学中,比较优势理论提供了一些基本的概念,是国际贸易的关键。
对比较优势理论的批评声音,大家可以钦定,优势理论的有效性得出自他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
3.比较优势理论的适用范围比较优势理论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依赖于许多因素,比如资源禀赋、技术水平、成本、市场需求等。
比较优势理论提供了一些基本的概念,但并不能涵盖全部国际贸易体系。
知道什么情况适合采用比较优势理论很重要。
比如在两个国家只生产两种商品时,且生产过程中没有外部性,商品之间交换时没有运费,这样的情况下,比较优势理论就会完美适合。
4.比较优势理论的弱点比较优势理论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包括它无法考虑生产过程中的外部性、动态和静态效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生产成本和出口保护等因素。
浅论比较优势理论(一)
浅论比较优势理论(一)论文关键词:静态比较优势动态比较优势比较优势论文摘要:静态比较优势理论把比较优势看作是静态的、不变的,强调依据资源禀赋状况确立主导产业;而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则认为比较优势是动态的、变动的,强调有选择地培育新的优势产业。
实践中要立足现有的静态比较优势创造动态比较优势,以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比较优势的转换。
一、引言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把比较优势看作是静态的、不变的,包括李嘉图的相对成本说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论。
而近现代的比较优势论强调产业政策和外贸政策的重点是扶持新兴的幼稚产业,以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比较优势的转换,把比较优势看成是动态的、变动的,更贴近国际贸易的现实。
二、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依据资源禀赋状况确立主导产业(一)比较优势与绝对优势比较优势是与绝对优势对应的概念。
绝对优势建立在生产的绝对成本的比较上。
如果一国生产单位数量的某种商品使用的资源绝对量较少或效率较高,那么它在这种商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例如巴西能以较低成本生产咖啡和香蕉,美国则能以较低成本生产飞机和紧密机床。
因而,巴西在咖啡和香蕉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美国则在生产飞机和紧密机床上具有绝对优势。
于是,各国通过国际贸易获得他们很难生产的产品:加拿大需要进口咖啡,日本需要进口石油,科威特需要进口飞机等。
比较优势建立在生产活动的机会成本基础上。
如果一国生产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其他国家,则该国在该生产上有比较优势;反之,如果一国生产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高于其他国家,则缺乏比较优势。
作为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之一,比较优势原理的中心命题是:一个国家即便在每一种商品的生产上都不具有绝对优势,它仍然会在某些领域享有相对比较优势;不仅各自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有可能通过交换增加福利,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同样可以通过贸易增加福利。
(二)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第一个说明不仅绝对优势而且比较优势也能成为贸易源泉的人,是19世纪早期的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
比较优势理论范文
比较优势理论范文优势理论是管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旨在帮助企业或个人找到自身的优势并加以发展利用。
本文将对优势理论进行详细介绍,并通过实例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和意义。
优势理论是由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提出的,波特通过对竞争战略的研究发现,企业在竞争中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优势。
他将企业的优势分为两类:比较优势和差异化优势。
比较优势是指企业在一些领域内相对于竞争对手具备更高的效率和低成本;差异化优势是指企业通过与竞争对手区分开来的独特产品或服务来吸引顾客。
在实际应用中,优势理论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首先,优势理论帮助企业认清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从而制定出更合理的竞争战略。
比较优势使企业能够在成本控制上具备优势,可以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来获得较高的利润。
而差异化优势则可以使企业在市场中脱颖而出,通过独特的产品或服务来吸引顾客。
其次,优势理论还可以帮助企业在选择市场定位和目标客户群体时更加明确。
企业在选择市场定位时,需要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竞争对手的情况来确定自己的目标市场,避免与竞争对手直接竞争。
同时,优势理论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挖掘和满足目标客户的需求,提供符合他们独特需求的产品或服务。
再次,优势理论还可以帮助企业建立持续的竞争优势,有效防止竞争对手的模仿和替代。
当企业能够在一些领域中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时,就能够有效地防止竞争对手进入并占据市场份额,从而实现持续盈利。
最后,优势理论还可以帮助企业进行绩效评价和管理,可以通过比较企业的优势和竞争对手来评估企业的竞争力,从而进行相应的管理和调整。
为了更好地理解优势理论的实际应用,以苹果公司为例进行分析。
苹果公司是一家全球知名的科技公司,凭借自身的优势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苹果公司在产品设计上具备独特的差异化优势,其产品以简洁、高品质和易用性而著名,能够吸引大量忠实的用户。
此外,苹果公司在供应链管理上也形成了比较优势,通过自有的生产线和供应链系统,能够降低生产成本并确保产品的质量和交货期。
比较优势理论论文
比较优势理论的演进与发展比较优势理论摘要比较优势理论是由大卫·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又称为比较成本贸易理论。
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差别。
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在更普遍的基础上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和贸易利得,大大发展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关键字: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静态比较优势理论动态比较优势理论理论依据比较优势理论建立在严格的理论前提下:1. 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或两种要素;2. 国家之家存在某种特征差异;3. 各国的比较利益的静态不变的,不存在规模经济;4. 自由贸易是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进行的,以物物交换为形式;5. 生产要素在一国国内可以自由流动,在两国间则不能流动;6. 不存在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和经济发展。
然而,比较优势说许多假设过于苛刻,不符合经济现实。
由于完全自由竞争的假设、生产资料在国内自由流动和在国际间完全不能自由流动的假设、资源充分利用和充分就业的假设都不符合经济现实。
特别是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所以理论从产生到至今已有很大的发展与改变。
发展背景由于两个国家刚好具有不同商品生产的绝对优势的情况是极为偶然的,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面临一些挑战。
1815年英国政府为维护土地贵族阶级利益而修订实行了“谷物法”。
“谷物法”颁布后,英国粮价上涨,地租猛增,它对地主贵族有利,而严重地损害了产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昂贵的谷物,使工人货币工资被迫提高,成本增加,利润减少,削弱了工业品的竞争能力;同时,昂贵的谷物,也扩大了英国各阶层的吃粮开支,而减少了对工业品的消费。
“谷物法”还招致外国以高关税阻止英国工业品对他们的出口。
为了废除“谷物法”,工业资产阶级采取了多种手段,鼓吹谷物自由贸易的好处。
比较优势理论范文
比较优势理论范文优势理论是美国学者波特开发的一种分析企业战略的工具,它认为企业应该通过发展自身的优势来赢得竞争优势。
优势理论强调了企业应该利用自身独特的优势来获得市场地位,而不仅仅是通过价格竞争。
下面将详细介绍优势理论的几个关键概念和其应用。
优势理论的关键概念:1.商业模式和价值链:优势理论认为,企业的价值创造来自于其商业模式,而商业模式又由一系列的活动环节组成的价值链构成。
通过深入了解价值链中的各个环节,企业可以更好地理解自身的竞争优势。
2.成本领先和差异化战略:优势理论提出了两种基本的战略选择。
一种是成本领先战略,即通过降低成本来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价格。
另一种是差异化战略,即通过提供独特的产品或服务来获得顾客的认可和忠诚度。
3.具体的竞争优势:优势理论认为,企业可以从三个方面获得竞争优势。
第一个是规模经济,即通过大规模生产来实现成本优势。
第二个是差异化,即通过独特的产品或服务来获得顾客的认可。
第三个是专注于特定领域,即通过专注于自身擅长的领域来实现专业化的竞争优势。
优势理论的应用:1.竞争环境分析:优势理论可以帮助企业分析竞争环境中的机会和威胁。
通过对市场环境、竞争对手和顾客需求的深入了解,企业可以发现自身的竞争优势,并根据这些优势来制定战略。
2.价值链分析:优势理论可以帮助企业分析自身的价值链,找到价值链中的独特环节和优势。
通过深入了解自身的价值链,企业可以优化自身的运作,并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
3.差异化战略的制定:优势理论可以帮助企业发展差异化战略,即通过提供独特的产品或服务来获得竞争优势。
企业可以通过研究市场需求和消费者行为来发现未被满足的需求,从而开发出独特的产品或服务。
4.专注战略的实施:优势理论还可以帮助企业实施专注战略,即通过专注于自身擅长的领域来实现竞争优势。
企业可以通过培养专业团队、建立行业合作伙伴关系等方式来提高自身在特定领域的竞争力。
优势理论的优势:1.综合性:优势理论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框架,可以帮助企业综合分析自身的竞争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浅析论文
比较优势理论浅析论文比较优势理论是经济学中的一种基本理论,源自于英国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思想。
这一理论认为,人们在专业领域中的分工合作会导致他们取得更大的成果,而各国相互之间的贸易则能让他们共同受益。
本文将就比较优势理论进行浅析。
一、基本概念比较优势理论认为,每个国家都应该在自己的最优领域进行生产和贸易,而不是企图在所有领域都取得优势。
一个国家在一个特定的产品上拥有比其他国家更大的生产优势或成本优势时,就可以通过出口该产品来获得巨大的收益。
比较优势理论的精神是分工合作与国际经济联系的重要性。
它强调了每个国家应该在自己的比较优势领域进行生产和贸易,以实现效率和收益的最大化。
二、比较优势理论的实例为了更好地理解比较优势理论,下面介绍一个实例。
假设国家A和国家B都可以生产两个商品:鞋子和衬衫。
国家A的生产成本如下:生产一双鞋子需要2个小时,生产一件衬衫需要1个小时。
国家B的生产成本如下:生产一双鞋子需要3个小时,生产一件衬衫需要1.5个小时。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A在制作衬衫上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因为它的成本比国家B更低。
相反,国家B在制造鞋子上有更明显的优势,因为它的成本比国家A更低。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贸易来实现分工合作可以使两个国家都受益。
比如,国家A可以生产衬衫,而国家B可以生产鞋子。
如果两个国家开始贸易,那么它们在相对优势商品的生产上会专注于生产更多,因此也能够通过出口获得更多的带回家的收益。
三、比较优势理论的问题比较优势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国际贸易对各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是有益的:唯有各国在生产上分工合作,才能最终实现大家都赢利。
但是,比较优势理论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1. 假设生产成本不变,仿佛一个国家只有一种产品可以生产。
国际业务联系建立在这种情况下的,可能会使一些国家清贫,从而根本不能共同受益。
2. 国际贸易的优势可能会受到国内结构性问题、政策干预等因素的影响,这会导致比较优势的削弱或失去。
浅析比较优势理论
浅析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经济学家大卫·里卡多在19世纪初提出的一种经济理论,用来解释国际贸易现象和国家间的贸易关系。
该理论认为,国家之间的贸易是基于比较优势的基础上进行的,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通过专门化生产和互相交换可以使每个国家都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
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即使一个国家在所有商品的生产上都比另一个国家高效,贸易仍然能够带来双方的利益。
这是因为每个国家都应该专门生产自己相对较好的商品,并通过贸易获得其他商品。
如果国家A相对于国家B在生产棉花上更有优势,而国家B在生产电子产品上更有优势,那么两个国家通过贸易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利用,从而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比较优势理论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比较优势理论对国际贸易的价值和意义进行了解释。
通过比较优势,国家可以专门生产自己相对较好的商品,并通过贸易获得其他商品。
这样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利用,提高国家的整体福利水平。
比较优势理论对国际贸易的模式进行了解释。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贸易双方的比较优势差异决定了贸易的模式和内容。
一个国家如果在某个商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就倾向于专门生产和出口这个商品,而进口其他商品。
这样就形成了典型的出口导向型贸易模式。
比较优势理论对国际贸易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参考。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国家应该专门生产自己相对较好的商品,并通过贸易获得其他商品。
国家应该制定贸易政策来促进专门化生产和扩大贸易,提高国家的经济效益。
国家可以通过关税调整、贸易协定、贸易救济等手段来调整贸易结构和促进贸易发展。
比较优势理论对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产生了影响。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持续发展将导致贸易双方优势的加强和专门化生产的进一步深化,从而提高整体效益。
比较优势理论对贸易自由化、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等趋势提供了理论支持。
比较优势理论是解释国际贸易现象和国家间贸易关系的一种重要理论,对于理解和分析国际贸易的价值、模式、政策和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浅论比较优势理论
浅论比较优势理论引言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19世纪初提出。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家之间通过贸易可以获得收益,即使某个国家在所有商品的生产上都不占优势。
本文将对比较优势理论进行浅论,探讨其含义和意义。
比较优势理论的概念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即使某个国家在生产所有商品上的绝对成本都高于其他国家,但它仍然可以从贸易中获益,只要它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具有专门的优势。
简而言之,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家应该专注于其相对成本更低的商品的生产和出口,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比较优势的实例比较优势理论可以通过简单的实例来解释。
假设国家A和国家B分别生产两种商品:A生产面包和衣服,而B生产汽车和电视。
国家A每年可以生产10000个面包和5000件衣服,而国家B每年可以生产5000辆汽车和2000台电视。
然而,每个面包在A国生产的成本是10美元,衣服是20美元;而在B国生产的汽车成本为20000美元,电视为1000美元。
根据绝对成本,A国生产面包的成本低于B国,而B国生产汽车的成本低于A 国。
然而,如果我们计算相对成本,即通过比较商品的机会成本(放弃一种商品生产另一种商品的机会),我们可以发现国家A在面包的生产上具有相对成本优势,而国家B在汽车的生产上具有相对成本优势。
比较优势对贸易的影响基于比较优势理论,国家A和国家B可以通过贸易实现互利共赢的结果。
因为国家A在面包生产上具有相对成本优势,而B在汽车生产上具有相对成本优势,所以A国可以向B国出口面包,B国可以向A国出口汽车,双方都可以享受专门化生产带来的经济效益。
通过贸易,A国可以专注于面包的生产,提高面包的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从而使消费者可以以更低的价格购买面包。
B国也可以专注于汽车的生产,提高汽车的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向A国出口更便宜的汽车。
双方都可以从比较优势带来的效益中受益。
比较优势理论的意义比较优势理论对国际贸易的理解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比较优势理论和产业发展战略论文
比较优势理论和产业发展战略论文优势理论和产业发展战略是两个重要的经济学理论,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分别从理论的原理、应用和优缺点等方面,对优势理论和产业发展战略进行比较和探讨。
首先,优势理论是由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首次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每个国家都有其相对优势的产业或产品,应该专注于生产和发展这些优势产业,以实现国民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亚当·斯密以一条例子阐述了相对优势理论,假设英国擅长制造纺织品,而葡萄牙擅长酿造葡萄酒,两国进行专业化分工,并进行贸易,最终双方都能得到更多的纺织品和葡萄酒。
相对优势理论的应用体现在国际贸易中,国家根据其自身的资源和技术条件,选择最具竞争力的产业进行专业化分工,通过贸易来获取其他国家的产品,实现互利互赢。
优势理论的优点在于,能够充分利用资源和技术的差异,提高经济效率和效益,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需求。
特别是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优势理论为各国经济合作和贸易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经验指导。
然而,优势理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理论假设国家之间的资源和技术条件存在差异,而实际上,全球化和技术进步使得资源和技术差距逐渐缩小。
其次,优势理论忽视了产业结构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无法解释和应对产业转型和升级的问题。
例如,当某个行业面临衰退时,如何转型和发展其他新兴产业。
再次,国际贸易不仅受到相对优势的影响,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如关税壁垒、非关税壁垒和贸易制度等。
产业发展战略是指国家或地区为实现经济增长和发展制定的长期规划和政策。
产业发展战略强调国家在产业布局和发展方向上的主动性和战略定力。
产业发展战略的核心观点是,国家应该根据产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条件,在产业布局、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战略引导,推动产业转型和升级,提高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产业发展战略的应用范围更广,不仅仅局限于国际贸易,还包括相关产业的整体布局和发展方向、技术研发与创新、企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等多个层面。
浅析比较优势理论
浅析比较优势理论刘挺【摘要】比较优势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提出,该理论发展至今,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广大发展中国家根据比较优势理论的内涵制定其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实现了国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提高了本国的国家综合实力。
但是,如果一个国家过分依赖或者发挥比较优势理论,则会出现产业单一化、民族创新力消失等严重后果。
因此,我国应正确运用和发挥比较优势理论,适时地进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技术改进,保持经济的持久健康发展。
%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is put forward by David Ricardo,the English famous classical economist,and it has been ad-mitted and praised by economists in many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has been well received by international society.Most developing countries establish their economic developing strategies 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have great success.Those countries have achieved a rapid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The countries’overall strength is increased greatly,too.However,if a country de-pends on this theory too much,it may result in some serious consequences,like the industries structure will be single and the national inno-vation will be disappeared and etc.Thus,China should understand and use this theory correctly,adjust and upgrad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improve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imely to keep the economy booming.【期刊名称】《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2【总页数】3页(P62-64)【关键词】绝对优势;比较优势;亚洲四小龙;中国【作者】刘挺【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政治学院,四川绵阳 621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91.3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理论可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贸易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获得经济利益。
《比较优势理论综述》1500字
比较优势理论综述比较优势理论是通过亚当·斯密提出的绝对优势理论延伸而形成的,经对优势理论大体以区域划分理论当做贸易理论的条件,那个时候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是引领全球贸易的核心经济理论。
然而不同国家出产的不相同产品均有绝对成本优势是无法达到的,不能清晰说明大部分国家在无绝对优势时商品之间的交易活动。
1815年,托伦斯在其《国外谷物贸易论》中第一次创造性的确立了相对比较优势理论。
当然一个经济理论的形成都是服务于那个时代统治者利益的,托伦斯这个理论的形成也是如此。
李嘉图说明了特定国家出产的全部商品均有比较优势时一样能够构成交易活动的具体原因,其观点也被称为比较优势规律,有效弥补与弘扬了经济学思想。
他的比较优势理论基于劳动价值理论,所有产品的价值均取决于生产该产品的劳动成本。
李嘉图指出,倘若某个国家出产的全部商品均位于绝对劣势,肯定会有某种产品的劣势幅度低于其他国家,所以此类产品在这两个国家之中就形成了相对比较优势。
李嘉图在其贸易论中设定了资本与劳动在世界上不无法流动的,也就是说成本不会因产量的提升而随之提升。
他将生产商品的全部成本均通过该产品的劳动时间进行计算,同时用葡萄牙的葡萄酒与英国的布匹的交易往来来细致分析比较优势理论。
假设一个单位的劳动能够出产特定数量的葡萄酒或布匹。
倘若生产一个单位的布匹必须要4个单位的劳动,一个单位的劳动就能够出产1/4数量的布匹。
见下图表:表1 葡萄牙与英国的比较成本(每单位雇佣劳动产量)见以上图标可知,显然英国与葡萄牙在生产葡萄酒、布匹上均有绝对优势。
葡萄牙以1单位劳动生产的布匹数量是6,同样,其1单位劳动获得了葡萄酒3单位,英国1个单位劳动获得了葡萄酒一个单位。
然而这也不是说葡萄牙在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中肯定可以取得收入。
所有的国家均可以生产出包含比较优势的商品,也就是低机会成本的商品。
英国1个单位布匹所需的机会成本为1/5的葡萄酒产量,葡萄牙1个单位布匹所需的机会成本为1/2的葡萄酒产量,英国布匹拥有更加低的机会成本。
浅析比较优势理论
浅析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经贸关系中一种重要的理论,主要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存在是因为不同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上具有相对优势,通过专业化和贸易,各国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
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国家之间的贸易是基于比较优势的。
比较优势是指某一国家相对于其他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上所具有的相对优势。
这种相对优势可能来自于自然资源、技术水平、劳动力成本等方面的差异。
根据比较优势的实质,各国应该专业化生产自己拥有相对优势的商品,然后通过贸易来获取其他商品。
比较优势理论的优点在于它强调国际贸易对各个国家的利益都是互利的。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各国可以通过贸易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产出和就业,并且可以通过贸易来获得其他国家所生产的商品,满足不同国家消费者的需求。
比较优势理论还强调了国际分工的重要性。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各国应该专业化生产自己在某种商品上的相对优势,这样可以实现规模经济效益,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力。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存在可以扩大市场规模,促进技术进步和创新,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比较优势理论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比较优势理论假设资源是完全可转移的,忽视了实际的限制和成本,因此在现实中无法完全适用。
比较优势理论强调了国际贸易的互利性,但是在实践中,不同国家的贸易关系可能存在不对等和不公平的问题,一些发展中国家可能会受到贸易不平衡的影响。
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关系中的重要理论,其强调国际贸易的互利性和资源的最优配置。
在实践中,比较优势理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需要综合考虑其他因素来进行分析和研究。
运用比较优势理论,谈谈如何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个人小文章)(合集五篇)
运用比较优势理论,谈谈如何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个人小文章)(合集五篇)第一篇:运用比较优势理论,谈谈如何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个人小文章)运用比较优势理论,谈谈如何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比较优势理论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来的,也称为比较优势贸易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别,而在于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异。
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
根据这一理论,每个国家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比较优势理论尽管是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它的解释力并不限于国际贸易。
它不仅可以用于解释国家间的分工和专业化的产生以及国家竞争力的差异,而且也可以解释个人市场竞争力的差异并且为如何提高个人的市场竞争力提供有益的启发。
在现代社会,每个人的一生都有相当部分时间是在职场中度过的,换言之,每个人都是劳动力,需要进入劳动力市场,形成劳动力的供给,个人在市场竞争力上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人能否顺利被心目中的雇主所雇用以及个人的职业生涯前景。
把比较优势理论应用到个人,不难发现,由于个人在能力、性情和综合素质上的相对差异,每个人在职业竞争中都是有自己的比较优势,因而也是具有自己的竞争力的。
但问题在于:并非每个人都认识到自己的比较优势,即使个人对此有所认识,但也未必知道如何维持和扩大自己的比较优势。
个人市场竞争力的获得不仅是维持自己已有的静态比较优势,更重要的是在于创造自己没有的动态比较优势。
所以自然地,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首先,个人应该努力认识清楚自己的比较优势。
“天生我材必有用”,即使一个人没有一方面是可以做到最好的,但是他总有某些方面相对其他方面来说是最不差的,而这方面就是他的比较优势,他应该集中精力往这方面发展,因为机会成本最小,收益最高。
浅论比较优势与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
浅论比较优势与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引言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揭示了国家或地区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优势来源,并指导着各国经济的发展方向。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庞大人口和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快速而稳定的经济增长。
本文将就比较优势理论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行浅论。
一、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原理比较优势理论最早由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其核心观点是国家或地区应专注于生产自身具有相对优势的商品。
具体来说,如果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上拥有相对较低的机会成本,那么他就具备相对优势。
李嘉图主张,不同国家之间应通过贸易来互补各自的相对优势,并通过国际贸易和分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经济增长。
比如,如果一个国家擅长生产钢铁,而另一个国家擅长生产纺织品,那么两国就应该进行贸易,以便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二、中国的比较优势1.丰富的人力资源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人口,这是中国最显著的优势之一。
人力资源的丰富使得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具备竞争优势,比如制造业、纺织业和电子产品制造业。
中国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这对于吸引外资、开展出口贸易以及提高国内生产力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2.庞大的市场规模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之一,国内消费能力迅速增长。
这使得中国能够在国内市场上拥有更多的机会和优势。
中国的公司可以更好地了解本土市场需求,并能够根据消费者的喜好和需求来快速调整产品和服务。
3.创新能力和科技发展近年来,中国在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中国的科技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中国政府也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致力于通过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中国在人工智能、电子商务、高铁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之一。
三、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近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了稳定增长的势头,取得了显著成就。
在国内市场需求的推动下,中国的消费、投资和出口等各个领域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比较优势理论(1)论文
论文论文关键词:静态比较优势动态比较优势比较优势论文摘要: 静态比较优势理论把比较优势看作是静态的、不变的,强调依据资源禀赋状况确立主导产业;而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则认为比较优势是动态的、变动的,强调有选择地培育新的优势产业。
实践中要立足现有的静态比较优势创造动态比较优势,以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比较优势的转换。
一、引言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把比较优势看作是静态的、不变的,包括李嘉图的相对成本说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论。
而近现代的比较优势论强调产业政策和外贸政策的重点是扶持新兴的幼稚产业,以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比较优势的转换,把比较优势看成是动态的、变动的,更贴近国际贸易的现实。
二、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依据资源禀赋状况确立主导产业(一)比较优势与绝对优势比较优势是与绝对优势对应的概念。
绝对优势建立在生产的绝对成本的比较上。
如果一国生产单位数量的某种商品使用的资源绝对量较少或效率较高,那么它在这种商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例如巴西能以较低成本生产咖啡和香蕉,美国则能以较低成本生产飞机和紧密机床。
因而,巴西在咖啡和香蕉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美国则在生产飞机和紧密机床上具有绝对优势。
于是,各国通过国际贸易获得他们很难生产的产品:加拿大需要进口咖啡,日本需要进口石油,科威特需要进口飞机等。
比较优势建立在生产活动的机会成本基础上。
如果一国生产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其他国家,则该国在该生产上有比较优势;反之,如果一国生产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高于其他国家,则缺乏比较优势。
作为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之一,比较优势原理的中心命题是:一个国家即便在每一种商品的生产
上都不具有绝对优势,它仍然会在某些领域享有相对比较优势;不仅各自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有可能通过交换增加福利,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同样可以通过贸易增加福利。
(二)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第一个说明不仅绝对优势而且比较优势也能成为贸易源泉的人,是19世纪早期的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
他在仅需要一种生产要素的假设条件下,用几个数字为例简要阐述了这一原理。
20世纪初,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俄林在考虑多种要素作用的基础上,重新表述了比较优势原理,认为决定比较优势的因素中,最重要的是要素稟赋。
要素是对生产过程发生作用的各种有形、无形因素,如自然资源、知识资本、物质资本、土地、熟练与非熟练劳动力等,要素稟赋则指一国(或地区)实际拥有的要素总量和结构。
某种产品或行业的生产活动是否具有比较优势,取决于它们能否比较密集地利用该国相对丰裕的要素,取决于它们生产的成本比例能否与该国结构相一致。
越是能密集利用一国丰裕要素的生产项目,越具有比较优势;反之,越是需要密集投入一国相对丰裕要素的生产项目,则越是缺乏比较优势。
总之,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一个国家由于生产技术先进或要素稟赋丰裕而在某些产业具有比较优势,那么该国主要生产并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本国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这样就可以与别国取长补短,提高本国的国民福利水平。
从全世界的角度看,如果每个国家都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发展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然后在国际市场上进行贸易,则可以促进世界资源的有效利用,提升全世界的福利水平。
三、动态比较优势理论:有选择地培育新的优势产业 (一)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实践上的缺陷传统比较优势理论虽然有完美的逻辑体系,但理论本身存在如下缺陷:1.传统比较优势理论模型是在一系列严格的假设条件下构建的。
在第二
次世界大战后,跨国公司和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发展,对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假设前提提出了挑战。
2.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对现实的解释能力有限。
二战后美国和德国的工业化发展历程,都不是遵循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发展起来的。
3.比较优势法则是一个静态的理论。
无论是李嘉图提出的以劳动生产率为基础的相对优势理论还是赫克歇尔—俄林提出的以生产要素供给为基础禀赋理论,二者比较利益产生的前提均是各国的供给、生产条件不可改变,从而这种传统比较优势具有静态特征。
比较优势是一国的天然禀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国的生产技术可能会进步,或者要素禀赋的积累会改变,那么原有的优势和劣势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传统比较优势理论显然
忽视了这些可能的变化。
在实践上,静态比较优势理论在指导后进国家的经济发展时容易落入“比较优势陷阱”。
因为在按照静态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基础薄弱,生产技术水平低,其比较优势产品一般是资源或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果选择这样的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主导产业,则很容易落入“比较优势陷阱”,即将本国经济锁定在低技术的专业化生产模式中,结果只能生产和出口技术含量低的产品,不仅受到发达国家的经济盘剥,并且被置于世界经济二等公民的地位,同时还面临产业竞争力无法持续发展的问题。
(二)动态比较优势理论:有选择地培育新的优势产业目前,被广泛的接纳的动态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一国基于未来发展战略的动态比较优势是需要政府通过产业政策去培育的,或者政府的产业政策可以加速这一进程。
典型的解释东亚国际分工和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雁行模式”理论-日本为领头雁,发展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亚洲四小龙”则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雁行模式形成东亚区域内产业
循环和连锁变化的机制,使东亚各国或地区产业不断向更高层次转换,带动经济的依次起飞和持续发展。
以及后来的外贸优势转移学说、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等均说明了一国比较优势不是固定不变的,而会随着世界经济形势转变,会随着一国要素禀赋积累和技术进步等因素发生变化。
就政策而言,动态比较优势观点表明:一国有可能通过适当的产业和贸易政策来改变其天然具有的比较优势,即比较优势不是外生的,而是内生的。
“内生比较优势”是指如果一个国家选择专业生产某种产品,它可以在外生比较优势不存在时,内生地创造出原来没有的比较和绝对优势。
如在一个原本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占比较优势的国家来说,其比较优势并非只能固定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通过扶植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可以实现本国比较优势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转变,从而改变本国的国际分工地位。
因此,按照动态比较优势理论的观点,一国应该着眼于未来有选择地去扶植和培育战略产业作为新的主导产业,树立新的比较优势,以保证本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持续发展和提高。
四、立足现有的静态比较优势创造动态比较优势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动态比较优势理论是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在现代贸易格局下的发展和延续。
传统比较优势理论是一种“被动适应”的主张,强调一国应利用要素稟赋结构等天然形成的比较优势来选择主导产业,而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则是一种“积极改变”的主张,强调一国从适应比较优势向创造比较优势,通过产业升级、学习积累等经济活动来培育本国新的比较优势,在更高级的产业领域形成产业国际竞争力。
在实践中我们也要看到,虽然遵循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培育新的优势产业对很多发展中国家来说是较为理想的产业政策选择,但比较优势的动态转换应当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脱离现有的静态比较优势去进行。
尤其是在目前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飞速发展、世界生产资源有效整合的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