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质量管理制度手册
产品手册管理制度
产品手册管理制度
产品手册管理制度,是企业为提高产品质量管理水平和满足客户需求制定的一套规范和流程。
以下是一份产品手册管理制度的示例:
1. 定义产品手册的范围和目的:明确产品手册适用的产品范围,以及手册的编写目的和使用方式。
2. 确定手册编写责任方:明确产品手册的编写责任方,并建立明确的手册编写流程和责任分工。
3. 收集产品信息:收集产品的关键信息,包括产品规格、性能参数、技术标准等。
4. 编写产品手册:根据收集到的产品信息,进行产品手册的编写,包括产品功能说明、使用方法、安全注意事项等内容。
5. 产品手册审核:对编写完成的产品手册进行审核,确保手册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6. 手册发布和变更控制:确定产品手册的发布方式和周期,并建立变更控制程序,确保手册的及时更新和版本控制。
7. 产品手册培训:对相关人员进行产品手册的培训,确保其了解手册的内容和使用方法。
8. 手册使用和维护:要求相关人员按照手册的要求进行产品的
使用和维护,包括产品的存储、保养、维修等方面。
9. 产品手册的评估和改进:定期对产品手册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估和改进,根据用户反馈和实际情况进行手册的修订和完善。
10. 手册查底:建立手册查底程序,确保手册的合规性和有效性。
通过建立和执行产品手册管理制度,企业可以有效地提高产品质量管理水平和满足客户需求,同时也为产品的标准化、规范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化妆品行业产品质量控制规章制度手册
化妆品行业产品质量控制规章制度手册第一章总则为了确保化妆品行业产品的质量安全,保障消费者的利益,提升行业信誉和竞争力,制定本手册。
第二章产品质量控制管理体系2.1 质量控制组织结构2.1.1 设立质量控制部门,并明确负责人和职责分工。
2.1.2 设立质量控制小组,采取多部门组成,全程跟踪化妆品质量控制工作。
2.2 质量控制流程2.2.1 产品出厂前质量检验流程a) 原料检验:对所有原材料进行严格检验,确保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要求。
b) 制造工艺检验:对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监控和抽检,确保质量可控。
c) 产品检验:对成品进行全面检测,包括外观、气味、色泽、pH值等多个指标,不合格品及时处理。
d) 包装检验:对产品包装的质量进行检验,确保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
e) 特殊检验:对特殊类别的化妆品进行专项检验,如婴幼儿护肤品、防晒霜等。
2.3 质量记录与追溯2.3.1 建立产品质量记录档案,包括原料检验记录、制造工艺检验记录、产品检验记录、包装检验记录等。
2.3.2 质量记录需具备可追溯性,便于追溯问题根源,切实保障产品质量和安全。
第三章产品标准与抽检3.1 产品标准制定3.1.1 参照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制定公司产品标准。
3.1.2 定期对产品标准进行评审和更新,确保与市场需求和法规保持一致性。
3.2 抽样检验3.2.1 根据产品批次和生产规模确定抽检样本数量和比例。
3.2.2 严格执行抽样检验方法,并根据不同产品特点确定检验指标,如含铅量、重金属含量等。
第四章产品安全与风险评估4.1 原料安全评估4.1.1 选用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的原料。
4.1.2 对新原料进行安全评估,包括皮肤刺激性、致敏性等指标。
4.2 产品风险评估4.2.1 对特殊类别的产品,如婴幼儿护肤品、防晒霜等,进行风险评估,确保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
4.2.2 建立风险评估档案,记录产品风险评估结果及相关决策和措施。
第五章不合格品处理与追溯5.1 不合格品分类5.1.1 根据不合格品类型和严重程度,划分为一般不合格品和严重不合格品。
质量安全手册制度范本
质量安全手册制度范本一、前言的质量安全,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石。
为了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手册制度。
本手册制度对企业质量安全管理的基本要求、组织机构、质量管理体系、质量控制与改进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
二、基本要求1. 企业应依法取得相关许可证,并按照许可证规定的范围开展生产经营活动。
2. 企业应建立健全质量安全管理组织机构,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确保质量安全管理的有效运行。
3. 企业应制定质量安全方针、目标和计划,并定期进行评审和更新。
4. 企业应建立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确保产品从原材料采购、生产、销售到售后服务的全过程可追溯。
5. 企业应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质量安全意识、技能和素质。
6. 企业应定期进行质量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三、组织机构1. 企业应设立质量管理委员会,负责企业质量安全管理的决策和监督。
2. 企业应设立质量管理部门,负责质量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产品质量检验、质量改进等工作。
3. 企业应设立生产部门,负责产品的生产过程控制和质量保证。
4. 企业应设立销售部门,负责产品的销售和售后服务。
5. 企业应设立安全管理部门,负责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
四、质量管理体系1. 企业应按照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进行有效运行。
2. 企业应制定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等。
3. 企业应定期进行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确保体系的有效运行。
4. 企业应进行管理评审,评估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并进行必要的改进。
五、质量控制与改进1. 企业应加强原材料采购管理,确保原材料的质量安全。
2. 企业应进行生产过程控制,确保产品符合预定质量要求。
3. 企业应加强产品检验,确保产品在出厂前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4. 企业应建立不合格品处理制度,对不合格品进行有效控制和处理。
纺织品质量管理制度手册
纺织品质量管理制度手册一、引言纺织品质量管理是确保产品质量的重要环节,本手册旨在提供一套完整的纺织品质量管理制度,以确保产品制造符合国家标准和客户要求。
通过实施该制度,我们将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满足客户的需求,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质量目标与原则1. 质量目标- 产品质量符合国际标准和客户要求- 减少产品缺陷率,提高一次通过率- 减少客户投诉率,提高客户满意度2. 质量管理原则- 领导重视:公司领导层要高度重视质量管理,确保质量管理制度有效执行。
- 客户导向: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持续改进产品质量,满足客户期望。
- 全员参与:质量管理不仅仅是质检部门的责任,所有员工都要参与其中。
- 追求卓越:通过不断的改进和创新,追求卓越的纺织品质量。
三、组织架构1. 质量管理部门质量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和协调整个纺织品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包括质量规划、质量培训、质量控制、质量改进等工作。
2. 质量委员会质量委员会由公司高层领导组成,负责制定质量目标、审查与批准重要的质量决策,确保质量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
四、质量管理流程1. 纺织品设计与研发阶段- 设计规范:明确产品设计要求和规范,包括材料选用、工艺流程等。
- 样品确认:对样品进行严格的检验和测试,确保产品符合国家标准和客户要求。
2. 原材料采购与管理- 供应商评估:建立供应商评估体系,对选择的供应商进行评估和审核。
- 原材料检验:对进货原材料进行全面的检验和抽样测试,确保原材料符合质量要求。
3. 生产过程控制- 工艺指导:制定详细的工艺指导书,确保生产工艺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 工序控制:对每个工序进行严格的控制和检验,及时发现和解决生产中的问题。
4. 产品检验与测试- 出厂检验:对成品进行全面的检验和测试,确保产品达到国家标准和客户要求。
- 样品保留:按要求保留一定数量的样品,以备客户和质量监督部门的检查。
5. 不合格品处理- 不合格品记录:对不合格品进行详细记录,包括原因和处理结果。
汽车行业产品质量控制规章制度手册
汽车行业产品质量控制规章制度手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证汽车行业产品质量的稳定和可靠性,本规章制度手册制定了相关的质量控制规定和标准,适用于汽车行业内各类企业。
第二条本手册的指导思想是“质量始终是企业的生命线,持续改进是提高竞争力的关键”。
第三条本手册的内容包括质量目标、管理责任、过程控制、质量验证、质量改进和文件管理等方面。
第二章质量目标第四条汽车行业企业在产品质量方面的目标是:生产安全可靠、环保节能、符合用户需求和国家标准的产品。
第五条汽车产品的可靠性指标要符合国家相关标准,且各项指标的值应处于合理范围之内。
第六条汽车行业企业应积极倡导并贯彻“绿色制造”理念,降低碳排放、减少能源消耗,推动可持续发展。
第三章管理责任第七条汽车行业企业应设立质量管理部门,并明确其职责和权限。
第八条各级质量管理人员应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定期接受培训,提高管理水平。
第九条汽车行业企业应制定质量管理的工作责任制,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和任务,确保质量管理的有序运行。
第四章过程控制第十条汽车行业企业应建立完善的生产过程控制体系,包括原材料采购、生产组织、装配制造等各个环节。
第十一条汽车行业企业应制定合理的生产计划,确保生产过程的可控性和高效性。
同时,应加强对原材料的检验和筛选,确保质量合格。
第十二条汽车行业企业应建立健全的质量控制程序,包括质量检测、试验和验证等环节,并对不合格产品进行处置和管理。
第五章质量验证第十三条汽车行业企业应建立质量验证体系,对产品进行全面的质量评估和风险分析,确保产品质量符合要求。
第十四条汽车行业企业应根据产品类型和性质,制定适当的质量验证方法和标准,并进行严格的检测和验收。
第十五条对于遇到的质量问题和产品缺陷,汽车行业企业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纠正,并追踪整改情况,确保问题不再发生。
第六章质量改进第十六条汽车行业企业应建立持续改进的机制,推动全员参与,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性能。
第十七条汽车行业企业应定期开展质量分析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采取有效措施改进产品设计和生产流程。
茶叶质量管理制度手册
茶叶质量管理制度手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对茶叶生产、加工、储存和销售过程进行全面有效的管理,确保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保护消费者权益,促进企业稳健发展,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企业茶叶生产、加工、储存和销售的全过程,凡涉及行为必须遵循本制度的规定。
第三条本制度内容包括:茶叶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茶叶质量管理的组织架构、茶叶质量管理的职责和权利、茶叶质量监控、茶叶质量检测、茶叶不合格品的处理、茶叶质量管理的考核与评价、茶叶质量管理记录的保存与归档等内容。
第二章茶叶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第四条本企业茶叶质量管理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以保证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为核心,遵循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注重科学管理,不断优化茶叶生产和加工技术,不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
第五条为提高产品质量,确保食品安全,本企业茶叶生产和加工必须遵循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方法,不断推进技术革新和管理创新,提高茶叶的品质,在提高产值的同时,确保产品品质和食品安全。
第六条本企业茶叶质量管理以质量第一、全员参与、责任到位、追求卓越为核心,强调员工素质和质量意识的培养,倡导创新精神,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建立和提高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保障能力。
第三章茶叶质量管理的组织架构第七条本企业设立质量管理部,负责制定和实施质量管理制度、负责组织茶叶质量的监控和检测、负责茶叶不合格品的处理、负责质量管理的考核与评价。
第八条质量管理部包括质量管理主管、质量检测员、质量监控员等,分别负责茶叶质量管理工作的组织、监控和检测。
第九条质量管理部门与生产经营部门、市场销售部门、财务部门等部门之间需建立有效的沟通与协作机制,以确保茶叶质量管理工作的协调运行。
第四章茶叶质量管理的职责和权利第十条质量管理主管负责组织制定质量管理计划,领导质量管理团队完成质量管理目标。
第十一条质量检测员负责茶叶质量的检测工作,确保产品符合国家标准和企业标准。
第十二条质量监控员负责茶叶生产、加工、储存过程的质量监控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质量问题。
产品质量把控与管理制度
产品质量把控与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了保障公司产品质量,满足客户的需求,确保产品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信誉度,订立本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公司全部生产的产品。
第三条定义1.产品质量:指产品在设计、生产过程中实现的符合要求的特性和性能。
2.把控:指以审查、检验、检测、监测、评估、分析等方式对产品质量进行掌控和管理。
3.管理制度:指公司在产品质量把控方面订立的具体操作规范和流程。
第二章产品质量把控要求第四条设计要求1.产品设计必需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
2.产品设计必需满足客户需求和合同商定。
3.产品设计必需经过评审和验证,确保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4.产品设计必需考虑可连续性,包含环境友好和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的考虑。
第五条采购要求1.采购的原材料子必需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
2.采购的原材料子必需经过鉴定和检验,确保质量可控。
3.采购的原材料子必需具备质量保证体系,供应商必需持有有效的质量管理认证。
第六条生产要求1.生产过程必需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
2.生产过程必需依照产品制造引导书进行操作,确保符合设计要求。
3.生产过程必需有严格的检验掌控,包含原材料子入库检验、生产过程自检和定期抽检等。
4.生产过程必需保证环境卫生,设备设施必需保持清洁,作业区域必需保持乾净。
第七条检验要求1.检验必需由专业人员进行,具备相应的技术本领和资质。
2.检验必需在规定的检验设备和环境条件下进行。
3.检验必需依照产品规格和标准进行,包含外观检验、尺寸检验、功能检验等。
4.检验结果必需记录并进行评估,在符合要求的情况下方可放行。
第三章产品质量管理措施第八条管理流程1.公司设立质量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和实施产品质量管理工作。
2.公司订立产品质量管理手册,明确管理职责和流程。
3.公司建立质量管理档案,包含产品设计、采购、生产、检验等各个环节的记录。
4.公司定期进行内部审核,评估质量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和效果。
产品质检与质量控制手册
产品质检与质量控制手册第1章质量管理体系 (4)1.1 质量管理原则 (4)1.1.1 客户导向 (4)1.1.2 领导力 (4)1.1.3 全员参与 (4)1.1.4 过程方法 (5)1.1.5 改进 (5)1.1.6 事实依据决策 (5)1.1.7 供应商关系 (5)1.2 质量管理体系构建 (5)1.2.1 确定组织背景 (5)1.2.2 确定利益相关方需求 (5)1.2.3 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5)1.2.4 构建过程框架 (5)1.2.5 配置资源 (5)1.2.6 建立风险管理机制 (5)1.2.7 持续改进 (5)1.3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5)1.3.1 质量手册 (5)1.3.2 程序文件 (6)1.3.3 作业指导书 (6)1.3.4 记录文件 (6)1.3.5 规范和标准 (6)1.3.6 质量计划 (6)第2章产品质量标准 (6)2.1 国家及行业标准 (6)2.1.1 概述 (6)2.1.2 国家标准 (6)2.1.3 行业标准 (6)2.2 企业内部标准 (6)2.2.1 概述 (6)2.2.2 技术标准 (7)2.2.3 管理标准 (7)2.2.4 服务标准 (7)2.3 标准制定与更新 (7)2.3.1 标准制定 (7)2.3.2 标准更新 (7)2.3.3 标准的实施与监督 (7)第3章设计质量控制 (7)3.1 设计输入质量控制 (7)3.1.1 明确设计输入要求 (8)3.1.3 设计输入验证 (8)3.2 设计过程质量控制 (8)3.2.1 设计策划 (8)3.2.2 设计实施 (8)3.2.3 设计变更控制 (8)3.3 设计输出质量控制 (9)3.3.1 设计输出评审 (9)3.3.2 设计输出验证 (9)3.3.3 设计文件管理 (9)第4章供应商质量控制 (9)4.1 供应商选择与评估 (9)4.1.1 建立供应商评审标准 (9)4.1.2 收集潜在供应商信息 (9)4.1.3 初步筛选供应商 (9)4.1.4 对候选供应商进行现场评审 (9)4.1.5 综合评估与选择 (9)4.2 供应商质量控制协议 (10)4.2.1 质量要求 (10)4.2.2 质量保证措施 (10)4.2.3 检验与测试 (10)4.2.4 交付与售后服务 (10)4.2.5 质量改进 (10)4.3 供应商质量改进 (10)4.3.1 质量问题反馈与改进 (10)4.3.2 质量培训与交流 (10)4.3.3 质量审核 (10)4.3.4 质量改进项目 (10)4.3.5 持续优化供应链 (10)第5章生产过程质量控制 (11)5.1 工艺流程控制 (11)5.1.1 工艺文件编制 (11)5.1.2 工艺参数监控 (11)5.1.3 工艺改进与优化 (11)5.2 在线检测与控制 (11)5.2.1 在线检测设备配置 (11)5.2.2 检测参数设置 (11)5.2.3 检测数据分析与处理 (11)5.3 首件检验与过程审核 (11)5.3.1 首件检验 (12)5.3.2 过程审核 (12)5.3.3 检验记录与追溯 (12)第6章成品质量控制 (12)6.1 成品检验标准 (12)6.1.2 化学功能检验标准 (12)6.1.3 力学功能检验标准 (12)6.1.4 功能性检验标准 (12)6.2 成品检验方法 (12)6.2.1 抽样检验 (12)6.2.2 全检 (13)6.2.3 在线检测 (13)6.2.4 状态标识 (13)6.3 成品质量判定 (13)6.3.1 检验结果判定 (13)6.3.2 不合格品的处理 (13)6.3.3 成品放行 (13)6.3.4 客户满意度调查 (13)第7章质量检验与试验 (13)7.1 检验计划与实施 (13)7.1.1 检验计划编制 (13)7.1.2 检验实施 (13)7.1.3 检验人员培训与管理 (13)7.2 检验数据记录与分析 (13)7.2.1 检验数据记录 (14)7.2.2 检验数据分析 (14)7.3 试验设备与试验方法 (14)7.3.1 试验设备管理 (14)7.3.2 试验方法 (14)7.3.3 试验过程控制 (14)7.3.4 试验结果判定 (14)第8章不合格品控制 (14)8.1 不合格品识别与隔离 (14)8.1.1 不合格品定义 (14)8.1.2 不合格品识别 (14)8.1.3 不合格品隔离 (15)8.2 不合格品评审与处理 (15)8.2.1 不合格品评审 (15)8.2.2 不合格品处理 (15)8.3 不合格品追溯与预防 (15)8.3.1 不合格品追溯 (15)8.3.2 不合格品预防 (15)第9章质量改进 (15)9.1 质量改进策略 (15)9.1.1 确立质量改进目标 (16)9.1.2 分析现状,找出质量改进点 (16)9.1.3 制定质量改进计划 (16)9.1.4 质量改进团队建设 (16)9.2.1 查检表 (16)9.2.2 帕累托图 (16)9.2.3 因果图 (16)9.2.4 控制图 (16)9.2.5 PDCA循环 (17)9.3 质量改进实施与评估 (17)9.3.1 质量改进措施的执行 (17)9.3.2 质量改进效果的跟踪与评估 (17)9.3.3 质量改进成果的固化 (17)9.3.4 持续优化质量改进体系 (17)第10章培训与人员管理 (17)10.1 质量意识培训 (17)10.1.1 质量意识培训内容 (17)10.1.2 质量意识培训方式 (17)10.2 质量管理技能培训 (18)10.2.1 质量管理技能培训内容 (18)10.2.2 质量管理技能培训方式 (18)10.3 人员资质认定与考核 (18)10.3.1 资质认定 (18)10.3.2 考核 (18)10.4 人员激励与绩效管理 (18)10.4.1 人员激励 (18)10.4.2 绩效管理 (19)第1章质量管理体系1.1 质量管理原则质量管理原则是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以下为七大质量管理原则:1.1.1 客户导向以满足客户需求为中心,追求客户满意度,持续改进产品和服务。
质量手册产品质量检验管理制度
质量手册产品质量检验管理制度一、质量手册产品质量检验管理制度的制定背景为保证公司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为满足市场需求,通过对产品质量检验管理流程的规范,提升产品质量检验管理水平,促进公司稳定发展。
本制度制定的基础是以公司现有的质量管理体系为基础,结合公司产品特性和市场需求,制定出本质量手册产品质量检验管理制度,以保证公司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满足市场需求。
二、适用范围本手册适用于公司所有生产部门和客户售后服务部门的所有人员。
三、质量检验管理的基本原则1、质量检验的目的是发现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非标准化操作,及时纠正并优化生产流程。
2、质量检验的方法应该有效、可行、严谨,并确保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3、质量检验应注重预防,强化产品质量安全意识,督促每个操作者严格遵守工艺流程和检验制度。
4、质量检验应根据产品性质和需求合理选择检验标准。
5、质量检验应根据产品的特点合理选择检验方式。
四、质量检验管理流程1、检验前的准备工作①定期组织培训和考核,提高操作者和检验工人的质量检验水平②定期校准和维护检验仪器和设备,确保检验的准确性③检查工作环境、安全设施,保证检验工作的安全性2、检验过程①检验人员须在计划检验的时间、地点、检验方法、检验标准、检验内容等要求的情况下进行检验②操作者在生产操作过程中严格按照生产工艺流程操作,并及时记录好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参数,以便检验人员随时调取。
③检验工人对产品从外表到内在都要进行检查,确认合格文件的合法性,并将检验记录存档。
④如发现问题应按照质量检验管理流程要求及时处理,并及时反馈至相关部门和人员,保证问题解决和质量风险得到控制。
3、检验后的操作①检验工人必须按照规定要求及时将检验结果进行处理,将不合格产品归为“待处理”的范畴。
②对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不合格产品,在检验处理中,必须明确原因及责任人,填写不合格处理记录表,提出改善措施并及时书面通知相关人员。
③定期对不合格品的原因进行分析,制定改善计划并跟进实施情况。
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手册
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手册一、引言产品质量安全是企业发展的基石,也是保障消费者权益的重要举措。
为提高产品质量和确保消费者的健康与安全,本手册旨在规范企业的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流程,要求全体员工严格遵守,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和完善。
二、产品质量管理1. 品质标准制定:制定产品品质标准,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到出厂检查的每一个环节,明确个别工作岗位和相关人员的职责和要求。
2. 原材料供应管理:建立严格的供应商管理制度,选定可靠的供应商,并与供应商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原材料的质量要求和供货标准。
3. 生产流程控制:确保生产过程的可控性,制定详细的生产流程和质量控制指标,监督生产过程并及时调整,以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和一致。
4. 检验与检测:建立健全的检验与检测体系,设立独立的质检部门,并配备专业化的检测设备与人员。
对原材料、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进行全面的检验与检测,确保产品符合国家质量标准和相应行业标准。
5. 不良品处理:建立完善的产品不良品处理制度,对不合格产品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包括停产、追溯、召回等,确保不合格产品不流入市场。
三、产品安全管理1. 安全标准建立: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制定产品安全标准。
产品安全标准应包括产品使用安全、材料无毒性、电气安全等要求。
2. 设计与开发阶段管理:在产品设计和开发阶段,应充分考虑产品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和安全测试,并记录相关数据。
3. 生产环境安全:确保生产场所符合相关安全规范,如消防安全、作业环境卫生等。
建立安全交底制度,为员工提供必要的安全培训和知识。
4. 产品安全培训:为销售人员提供产品安全知识培训,使其能够为消费者提供准确的产品使用和安全建议。
5. 售后服务与投诉处理:建立高效的售后服务体系,及时回应消费者的投诉和需求,对产品质量问题进行调查,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纠正和改进。
四、应急管理1. 事故应急预案:制定完善的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明确各种应急事件的预防、处置和解决办法。
产品质量控制手册指南
产品质量控制手册指南第1章产品质量控制概述 (4)1.1 质量控制基本概念 (4)1.2 质量管理原则与体系 (4)1.3 产品质量控制的必要性 (5)第2章质量控制组织架构 (5)2.1 质量控制部门职能 (5)2.2 岗位职责与权限 (6)2.2.1 质量控制部门经理 (6)1.1 负责质量控制部门全面工作,对产品质量负总责。
(6)1.2 组织制定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保证体系有效运行。
(6)1.3 组织编制和修订产品质量控制手册,完善质量控制流程。
(6)1.4 指导并监督质量控制团队的工作,提高团队整体素质。
(6)2.1 对下属员工的招聘、培训、考核和奖惩具有决定权。
(6)2.2 对质量问题的处理具有决策权。
(6)2.3 对质量改进项目的立项和实施具有决策权。
(6)2.2.2 质量控制工程师 (6)1.1 参与编制和修订产品质量控制手册,负责质量控制流程的优化。
(6)1.2 对生产过程进行质量监控,发觉并解决质量问题。
(6)1.3 组织实施产品质量检验,对不合格品进行判定和处理。
(6)1.4 参与质量改进活动,提出改进措施并跟踪实施。
(6)2.1 对生产过程中的质量问题具有纠正和改进权。
(6)2.2 对产品质量检验结果具有判定权。
(6)2.3 参与质量改进项目的立项和实施。
(6)2.3 质量控制团队建设 (6)第3章产品设计质量控制 (7)3.1 设计输入控制 (7)3.1.1 设计输入要求 (7)3.1.2 设计输入评审 (7)3.1.3 设计输入验证 (7)3.2 设计输出控制 (7)3.2.1 设计输出要求 (7)3.2.2 设计输出评审 (7)3.2.3 设计输出验证 (7)3.3 设计变更控制 (7)3.3.1 设计变更申请 (8)3.3.2 设计变更评审 (8)3.3.3 设计变更实施 (8)3.3.4 设计变更记录 (8)第4章供应商质量控制 (8)4.1 供应商选择与评估 (8)4.1.1 选择标准 (8)4.2 供应商质量控制措施 (8)4.2.1 供应商管理 (8)4.2.2 质量要求 (8)4.2.3 监控与改进 (9)4.3 供应商质量改进 (9)4.3.1 改进措施 (9)4.3.2 沟通与协作 (9)4.3.3 持续优化 (9)第5章生产过程质量控制 (9)5.1 生产流程控制 (9)5.1.1 制定详细的生产工艺流程,明确各工序的操作规范,保证生产过程的标准化。
产品质量手册(模板)
产品质量手册(模板)1. 引言产品质量手册是用来指导和确保产品生产过程中质量管理的文件。
本手册旨在提供一个标准模板,以便公司能够根据自身需要进行修改和完善。
通过遵循本手册的规定,能够确保产品的质量得到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2. 质量政策公司的质量政策应该在此部分进行描述。
质量政策应明确公司对产品质量的承诺和目标,并提供确保这些目标实现的方法和程序。
质量政策还应包括公司的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和指导原则。
3. 组织结构此部分应描述公司的质量管理组织结构,并指明负责质量管理的职责和责任。
包括质量管理部门的职责划分、人员配备和沟通流程等内容。
4. 质量控制质量控制是确保产品质量符合标准的关键过程。
此部分应描述公司采取的质量控制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原材料检验、生产过程控制、成品检测等方面。
此外,还应介绍公司对不合格产品的处理方法和控制措施。
5. 销售和售后服务销售和售后服务也是产品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
本部分应描述公司在销售过程中如何确保产品质量的可靠性和满足客户需求,并介绍公司在售后服务方面的政策和措施。
6. 培训和提高员工培训和持续提高是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环节。
本部分应描述公司的员工培训计划和方法,并说明公司如何通过培训和提高来提升产品质量的能力和水平。
7. 文档控制文档控制是保证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手段。
此部分应描述公司的文档控制程序,包括文档的创建、审批、发布、变更和归档等流程。
8. 相关法规和标准产品质量的管理需要符合相关的法规和标准。
此部分应介绍公司所涉及的相关法规和标准,并说明公司如何确保产品符合这些法规和标准的要求。
9. 质量审核质量审核是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此部分应描述公司质量审核的计划和方法,并说明审核的目的和程序。
10. 不断改进本部分应描述公司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持续改进的方法和程序。
包括收集和分析质量数据、制定改进措施和评估改进效果等内容。
同时,还应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和提出改进建议。
电子元件行业产品质量管理制度
电子元件行业产品质量管理制度为了确保电子元件行业产品的品质和可靠性,提高产品竞争力,建立一套完善的产品质量管理制度势在必行。
本文将从质量目标制定、质量管理责任、质量管理文件、质量控制、质量改进等方面进行论述,以保证电子元件行业产品质量的有效管理。
第一章质量目标制定1.1 质量目标的重要性质量目标是衡量产品质量的标准,能够直接影响企业的声誉和市场竞争力。
对于电子元件行业来说,质量目标的制定必须与市场需求和用户期望相一致,以满足客户的要求,并提高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
1.2 质量目标的确定方法1)市场研究:通过对市场需求的调研和分析,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从而确定质量目标。
2)法规合规:根据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制定符合标准和要求的质量目标。
3)竞争对手分析:与竞争对手进行比较分析,制定能够超越竞争对手的质量目标。
4)技术创新:结合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应用,制定质量目标。
第二章质量管理责任2.1 高层管理者的责任高层管理者是质量管理的决策者和执行者,他们应当树立质量优先的理念,确立质量管理的战略和目标,并为质量管理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
2.2 部门质量管理责任各部门在质量管理中负有不同的责任:1)研发部门:负责产品设计和开发,确保产品符合质量标准和技术要求。
2)生产部门:负责产品加工和生产过程控制,确保产品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3)销售部门:负责与客户沟通,及时反馈客户需求和问题,并协助解决问题。
4)质量部门:负责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维护,制定和监控质量管理流程,并参与质量问题的处理和改进。
第三章质量管理文件3.1 质量手册质量手册是组织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描述和承诺,包括质量目标、质量责任分配和质量管理流程等。
质量手册是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文件,应由质量管理部门负责编写和维护。
3.2 操作规程操作规程是质量管理的具体流程文件,包括产品开发、生产、检验和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要求和方法,以确保质量目标的实现。
3.3 检验标准检验标准是对产品质量进行评估和判定的依据,包括外观检查、性能测试、可靠性试验等项目的标准和方法。
电子产品生产质量管理规章制度手册
电子产品生产质量管理规章制度手册第一章总则1.1 目的和依据本手册的目的是确保电子产品的生产质量得以管理和控制,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和提高用户体验。
本手册参考了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质量管理标准以及公司内部指导方针和要求。
1.2 适用范围本手册适用于公司生产的所有电子产品,包括但不限于电视、手机、电脑等。
所有员工都应遵守本手册的规定。
第二章质量管理体系2.1 质量目标公司的质量目标是提供高品质的电子产品,以满足客户的期望并与竞争对手保持竞争力。
我们致力于持续改进产品质量,减少产品缺陷率和客户投诉率。
2.2 岗位责任为了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本手册规定了各岗位的责任和要求。
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职责:- 高级管理层:确保质量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
- 部门经理:管理本部门的质量活动,并确保员工的质量培训。
- 生产人员:执行作业规程和工作指导书,确保产品质量符合规定。
- 质量控制人员:执行质量检测和控制计划,及时发现并处理质量问题。
2.3 文件控制公司的质量管理体系需要相应的文件和记录来支撑。
各部门应按照文件控制程序进行文档的编写、审查、批准和发布,并确保文档的可用性和及时更新。
第三章生产流程管理3.1 设计和开发所有电子产品的设计和开发应遵循公司内部的设计规范和流程,并满足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设计团队应负责产品功能和性能的验证,并制定相应的测试计划和标准。
3.2 供应链管理为了确保供应商提供的原材料和零部件符合质量要求,公司应建立供应链管理体系。
供应商的选择和评估应进行规范化,并定期进行监督和评估。
3.3 生产过程控制生产过程应按照公司内部的流程控制及作业指导书的要求进行操作。
各环节的质量检测和控制应严格执行,确保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第四章质量控制和改进4.1 质量检测公司应建立完善的质量检测体系,包括但不限于原材料检测、在制品检测和成品检测。
检测方法和标准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并通过验证和校准来确保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产品质量控制规章制度
产品质量控制规章制度标题:产品质量控制规章制度引言概述:产品质量控制规章制度是企业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可以有效地控制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介绍产品质量控制规章制度的重要性和内容。
一、质量目标的设定1.1 制定明确的质量目标:企业应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符合产品特点和客户要求的质量目标。
1.2 确定可衡量的指标:质量目标应具体可衡量,如产品合格率、退货率、客户投诉率等,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1.3 不断优化提升:定期评估质量目标的实现情况,不断优化提升,确保产品质量持续稳定提高。
二、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2.1 建立质量管理部门:设立专门的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实施和监督质量控制规章制度。
2.2 制定质量管理手册:编制质量管理手册,明确质量管理的组织结构、职责分工、工作流程和质量控制的要求。
2.3 建立内部审核机制:定期进行内部审核,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三、供应商管理和原材料控制3.1 严格筛选供应商:建立供应商评估体系,选择具有良好信誉和稳定质量的供应商,确保原材料的质量可控。
3.2 制定原材料采购规范:明确原材料的采购标准和检验要求,保证原材料符合产品质量要求。
3.3 建立原材料检验制度:对进货原材料进行严格检验,不合格品及时退货或处理,防止不合格原材料影响产品质量。
四、生产过程控制和产品检验4.1 制定生产工艺流程:建立产品生产的工艺流程和作业指导书,确保生产过程可控。
4.2 实施过程监控:对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和记录,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纠正措施,确保产品质量稳定。
4.3 进行产品检验:建立产品检验标准和检验程序,对成品进行全面检验,确保产品符合质量要求。
五、质量问题处理和持续改进5.1 建立质量问题反馈机制:建立质量问题反馈渠道,及时处理客户投诉和内部质量问题,避免质量事故发生。
5.2 实施质量改进措施:对质量问题进行分析,制定改进措施并落实,持续改进产品质量。
公司质量管理制度手册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确保公司产品质量,提高客户满意度,提升公司竞争力,特制定本手册。
第二条本手册适用于公司所有员工,各部门、各岗位均应严格执行。
第三条本手册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及公司实际情况制定。
第二章质量方针第一条以客户为中心,持续改进,确保产品质量,满足客户需求。
第二条严把质量关,追求卓越,打造知名品牌。
第三章质量目标第一条产品合格率不低于98%。
第二条客户满意度达到90%以上。
第三条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有效运行。
第四章组织机构及职责第一条成立公司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公司质量管理工作。
第二条各部门、各岗位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参与质量管理。
第五章质量管理制度第一节原材料管理第一条采购部门负责原材料采购,确保原材料质量符合要求。
第二条仓库部门负责原材料入库、储存、出库管理,确保原材料质量。
第二节生产过程管理第一条生产部门负责生产过程质量控制,严格按照工艺规程操作。
第二条设备部门负责生产设备的维护、保养,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第三节质量检验第一条质检部门负责产品质量检验,确保产品符合标准。
第二条质检部门对不合格产品进行判定、处理,并跟踪整改。
第四节顾客满意度第一条市场部门负责收集顾客意见,定期进行顾客满意度调查。
第二条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原因,制定改进措施。
第五节内部审核第一条公司质量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内部审核,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
第二条各部门积极配合内部审核,及时整改发现的问题。
第六章奖惩制度第一条对在质量管理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部门给予奖励。
第二条对违反质量管理规定、造成质量事故的个人和部门给予处罚。
第七章附则第一条本手册由公司质量管理部门负责解释。
第二条本手册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原有相关规定与本手册不一致的,以本手册为准。
第三条本手册如需修改,由公司质量管理部门提出,经公司批准后予以发布。
(本手册共7章,约500字)。
商品质量管理制度范本(5篇)
商品质量管理制度范本为了认真贯彻执行《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司信誉,提高全员的商品质量意识,使质量管理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一、组织机构1、业务部长主管商品质量管理工作。
2、业务部为商品质量的主要负责部门。
3、由店总经理助理及综合部部长担任商场商品质量管理员,并在商场值班台与工商部门人员组建成本店的12315消费维权站,负责调解消费纠纷。
二、本制度从售前、售中、售后三个环节明确各责任人的职责和权限,严把质量关,具体管理办法如下:(一)商品购进和验收1、采购人员应了解掌握市场信息及供求情况,确保购进的商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有保障,生产企业信誉良好。
2、商品上柜前,商品质量管理员应认真查验产品的检测报告及权威部门出具的认证证书。
3、商品标识应符合《产品质量法》的有关规定,在显著的位置清晰标明生产厂名称和地址、电话、执行标准、成份含量、生产日期及保质期、净重等必须标注的内容,具备质量检验合格证。
4、进口商品经商品质量管理员查验手续合格后,报当地商检部门检验后,加贴商检标志方可上柜销售。
5、对于质量鉴别较为复杂的商品,应主动送相关质检部门报检,经检验合格后方可上柜销售。
6、不符合产品标识的规定及相关手续不齐全的商品,一律不允许上柜销售。
(二)销售过程中的质量管理1、所有陈列商品必须在商品标价签上如实标明产地、等级、质地、成份含量等内容。
2、理货员应如实向消费者说明商品的真实情况,不做虚假、夸大宣传。
3、各分店的兼职质量管理员每天对本楼层的商品质量进行自查。
发现不合格商品应立即停止销售,并与供方协商退货。
4、业务部定期或不定期对商品质量进行全面检查,对不合格商品提出处理意见,并根据《员工手册》的规定报企管部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罚。
(三)售后服务1、所售商品一律开具售货信誉卡及发票,顾客持此卡或发票向公司要求提供售后服务。
2、公司根据国家及区、市消协制定的“三包”规定对所售出的商品提供售后服务。
公司产品质量管理制度手册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确保公司产品质量,满足客户需求,提升公司市场竞争力,特制定本手册。
第二条本手册适用于公司所有产品质量管理活动,包括产品研发、生产、检验、销售、售后服务等环节。
第三条公司产品质量管理遵循以下原则:1. 以客户为中心,持续改进,满足客户要求;2. 全员参与,全过程控制,确保产品质量;3. 严格执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4. 强化责任意识,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第二章组织机构与职责第四条公司成立产品质量管理委员会,负责公司产品质量管理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
第五条质量管理委员会下设以下部门:1. 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实施和监督产品质量管理制度,组织开展产品质量检验和不合格品处理;2. 技术研发部门:负责产品研发过程中的质量策划和控制;3. 生产部门:负责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确保产品质量符合规定要求;4. 销售部门:负责销售过程中的质量跟踪和服务,收集客户反馈信息;5. 售后服务部门:负责处理客户投诉,提供售后服务,跟踪产品使用情况。
第三章产品研发与设计第六条产品研发与设计阶段,应进行以下质量管理工作:1. 制定产品研发质量计划,明确研发过程中的质量目标、方法和措施;2. 严格执行设计评审、样品试验和验证等程序;3. 对设计文件进行严格审查,确保设计合理、可靠;4. 对关键部件和原材料进行筛选,确保质量符合要求。
第四章生产与检验第七条生产过程中,应进行以下质量管理工作:1. 制定生产作业指导书,明确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要点;2. 对生产设备、工艺流程、操作人员进行严格管理,确保生产过程稳定;3. 严格执行生产过程中的自检、互检、抽检制度,确保产品质量;4. 对生产过程中的不合格品进行及时处理,防止流入下一环节。
第八条检验阶段,应进行以下质量管理工作:1. 制定检验规程,明确检验项目、检验方法和检验标准;2. 严格执行检验程序,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3. 对检验不合格品进行追溯,找出原因,采取措施防止再次发生;4. 定期对检验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检验技能。
质量手册产品质量检验管理制度
第三十章产品质量检验管理制度(一)进货检验和试验程序一、目的为验证采购产品质量,保证只有合格品才投入使用或加工,必须对进货质量检验、验证工作加以管理,以达到预防和控制目的.二、范围本程序规定了本企业外购产品的检验程序,适用于本企业进货检验的控制。
三、职责1、质量检验科负责对购进原辅料、包装物的检验、验证。
2、供应销售科和有关使用部门予以配合.四、工作程序1、货到后,由仓库保管员通知质量检验科进行检验,并对其数量做好登记。
质量检验科依据相应检验标准实施进货检验,检验合格后方可办理入库。
2、入库过程中,由仓库保管员负责核对并检查到货数量、等级是否与发货单和本企业采购合同一致;验证无误后,办理入库手续.3、质量检验科检验员根据检验结果。
出具完整检验报告,明确判定合格与否,由检验人员签名,检验报告经质量检验科负责人审核签字后有效。
4、检验报告报送相关部门,合格的由仓库据此办理入库手续,对不合格品,仓库不予以入库,不允许投入生产使用。
对特殊情况下先入库后检验的产品,仓库要做出待检标识,经检验合格后,方可办理入库手续,不合格产品按《不合格管理办法》执行。
(二)生产过程检验和试验程序一、目的对生产过程中的半成品进行检验,确保只有符合要求的半成品才能转序。
二、范围本程序规定了生产过程中半成品检验的控制要求,适用于本企业过程检验和试验.三、职责质量检验科负责半成品检验和实验的控制。
四、工作程序1、过程检验包括原料、半成品的检验,车间或小组按检验计划要求取样并进行标识,存放于适宜的环境中,检验人员到指定地点取回进行检验.2、半成品的检验由质量检验科按检验计划和检验规程执行。
3、在所要求的检验未完成之前或检验未通过之前,生产车间主任不得将产品放行。
特殊情况下,经批准后,可将产品例外放行,但仍要检验,若检验不合格,执行《不合格管理办法》。
4、对检验发现的不合格品,由生产车间做好标识和记录,并按《不合格管理办法》进行评审处置。
质量体系管理制度手册模板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为建立和实施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产品质量满足规定的要求,提高顾客满意度,特制定本手册。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手册适用于公司所有部门及全体员工,涉及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制、执行、监控和持续改进。
第三条质量方针公司质量方针:以顾客为中心,持续改进,追求卓越,确保产品质量,提供满意服务。
第二章组织结构第四条质量管理体系组织1. 质量管理部:负责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维护和持续改进。
2. 各部门:负责本部门质量管理体系的具体实施和执行。
第三章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第五条文件分类1. 质量手册:阐述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原则、结构和要求。
2. 程序文件:详细规定各过程的具体操作程序。
3. 作业指导书:对特定操作提供详细指导。
4. 记录文件:记录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的相关信息。
第六条文件编制1. 文件编制应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企业实际需求。
2. 文件内容应清晰、准确、完整,便于理解和执行。
第七条文件审核与批准1. 质量手册由总经理批准发布。
2. 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由质量管理部审核,总经理批准。
3. 记录文件由相关部门审核,质量管理部备案。
第四章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第八条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原则1. 全员参与,明确责任。
2. 持续改进,追求卓越。
3. 顾客导向,关注需求。
4. 数据驱动,科学决策。
第九条质量管理体系过程1. 市场调研:了解顾客需求,确定产品特性。
2. 产品开发:根据市场调研结果,设计产品。
3. 生产制造:按照设计要求,进行生产制造。
4. 检验与测试:对产品进行检验与测试,确保产品质量。
5. 交付与售后服务:按照合同约定,交付产品,并提供售后服务。
第五章质量管理体系监控与改进第十条监控1. 定期进行内部审核,评估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2. 收集顾客反馈,了解顾客满意度。
3. 监控关键过程,确保产品质量。
第十一条改进1. 对发现的问题,制定改进措施,并及时实施。
2. 对改进效果进行评估,持续优化质量管理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品质量治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提高产品质量,加强工作责任心,减少质量损失,实现有效劳动和长效治理,特制订本条例:第二条本规定所指产品质量治理包括质量考核条例、质量事故处理方法、质量评选奖励的制度、群众性质量治理活动制度、质量信息治理制度、合理化建议和动技术改进治理方法、关于新产品试制和鉴定的规定、样机试制治理等。
第二章:质量考核处理条例第三条凡产品出厂前,因设计、打算、投料、加工而造成返修、报废的损失费用在1000元以内的,由责任部门承担15%,1000元以上承担10~15%,其中各责任部门所罚款项的80%落实责任者;凡是内外部质量损失,部门领导在收到质量通报后必须落实责任者并于二日内将落实结果书面送交质管处,否则,部门要紧领导人负治理责任。
第四条加强让步率的操纵:1、一分厂按加工产值计算,让步率操纵在2%以内,每超1%,扣200元。
2、二、三、五、六分厂让步率应操纵在0.7%以内,每超0.1%,扣200元。
五、二分厂每月的整机让步率应操纵在15%,对超出部分,质管处汇同分厂分析缘故采取措施,对严峻超标进行罚款500~1000元。
3、四分厂按加工产值计算,让步率操纵在14%以内,每月下降1%,直到2%止,每超1%,扣100元。
(让步率=让步吨位数×单价/全月实际完成产值),调质硬度不合格和淬火硬度不合格按1.3元/kg计扣,渗碳硬度不合格按2.4元/kg计扣。
第五条加强产品检验,凡具备交检条件检验员应及时检查,严禁压检、错检,漏检。
如是过程检的责任扣所属部门,终检责任扣检计处。
过程检、终检员应履行各自的工作职责,在业务上属检计处领导,在问题处理上由检计处裁决。
跨部门的责任处理,不得私自处理。
必须通知相关部门领导,否则由所在部门承担责任。
1、对错、漏检而造成的损失每次扣责任者100~500元。
2、凡办理让步单尚未同意之前而流入下道工序则扣调度员100元。
3、凡零件完工后不经检查流入下道工序,则扣调度100元。
4、凡发觉质量问题,不开出缺陷品通知单,一经发觉,立即下岗。
5、各分厂过程检验中开出的缺陷品通知单,必须将零件、材料、重量、工时、责任部门、责任者等情况填齐,并于每周一交检计处,分厂过程检验记录卡,必须每月初上交检计处,检计处输入电脑后交质管处。
6、过程检开出的缺陷品通知单,分厂领导必须如数上交检计处,如不交,一经发觉,扣责任部门领导500~1000元。
7、严禁擅自更改技术条件、缺陷品通知单、工艺路线单、检验记录、入库单等质量技术文件,一经发觉,给予责任人100-200元罚款。
第六条加强工序过程的质量操纵:部门分管质量的领导、过程检、终检员应严格把关。
渗碳前的螺伞必须倒角,轴承烘套严禁用火焰,否则,计扣责任部门每次100元。
第七条凡错漏下零件目录、材料、生产预备打算扣责任部门100-200元。
第八条凡产品出厂后用户反映无装箱单或漏发件扣责任部门100-500元。
为确保巴氏合金轴瓦等外购件完好交付用户,外协处、供应处、检计处、经营处应严格办理交接手续,物质到厂后重新包装、固定,并填写我厂标牌,如有失误则扣相关处室的责任者200-1000元。
第九条各分厂施工员、采购员、外协员无权在路线单上签字,违反规定按100元/次计扣。
第十条供应、外协、采购必须在工厂确定的分承包方运作,遇有困难,需另寻分承包方(含物价)必须请示生产厂长批准,否则计扣责任人每次200元。
1、凡是供应、外协、采购造成回厂返修、报废工厂一律不承担任何责任(含材料、运输、工厂损失费用)责任人负责索赔。
采购、外协员对采购协作质量负责,凡是供应、外协、采购物资进厂不经检计处检查,私自投入分厂,一经发觉扣责任者每次100元。
2、凡是供应、外协、采购物资回厂后因质量问题阻碍工厂生产进度和造成重大损失(含整机产品质量)扣责任人100-500元。
3、凡相关部门反映涉及供应、外协、采购回厂物资多次发生质量问题的,质管处会同责任部门进行分析、调查,对责任人进行经济处罚。
因责任心不强发生严峻质量事故造成极坏阻碍者给予下岗处理。
4、协件(A类产品、箱体、轴瓦、包工包料成品、联轴器等)均需有书面技术协议,回厂应有外协检验记录、合格证书。
第十一条凡产品(零件)在库房或生产现场因运输或保管不善而造成零件遗失、严峻锈蚀、碰伤责任部门扣每次100元。
第十二条千元以上的设备、刃具等质量事故必须在24小时内通报职能部门,万元以上的重大事故必须在1小时内报职能部门、生产厂长。
凡违反此项规定的扣责任部门100-200元。
第十三条凡经判定报废的零件立即放置隔离区,每周定期由责任部门送交废品库;如另作它用(工装、闷头等)必须办理手续,否则扣责任部门200元。
第十四条零件投入装配前须入库,凡未入库或未办假入库手续而投入装配则扣责任部门100-200元。
第十五条研究所须对外来图纸进行方案复审,凡发生关键件报废或整体方案错误,按1条款执行。
第十六条凡第一次生产中出现的技术问题未及时纠正,重复生产时出现同样问题,则扣责任者100-500元。
第十七条凡是新品开发、试制产品对研究所及设计人员暂不考核。
第十八条售后服务人员(含部门委派人员)必须书面详细反映服务情况(产品制令、出厂日期、具体服务内容等)分析问题发生缘故,分清双方责任,报检计处、质管处,否则不予报销,对服务中发生费用必须请示生产厂长确认,对方出具回执方可。
质管处依照售后服务处提供的情况介绍通知相关责任部门,责任部门必须认真对待,分析问题,提供书面信息(含让步单凭证),有利于质管处查清责任部门,逐级审批处理。
第十九条外部损失赔付:1、凡99年7月1日之前赔付纳入责任部门的成本考核。
2、凡99年7月1日之后赔付:≤1000元扣责任人200元1000-5000元扣责任人400元5000-1000元扣责任人600元1000元以上扣责任人1000元第二十条造成重大质量事故,责任部门领导除书面检查外,一次性罚款200-500元。
第二十一条凡在一个季度内发生两起重大质量事故损失均在5000元以上的或一起10000元以上的质量事故的责任人进行离岗培训;凡玩忽职守,工作责任心不强造成重大质量损失或造成极坏阻碍者,一经发觉给予下岗处理。
第二十二条凡受过各种质量处罚的部门领导和责任人,在处罚后的工作中利用职权刁难或有报复行为的,一经发觉,立即下岗。
第二十三条损失费用计算公式:1、报废损失=材料费+全部工时×30元/小时2、让步损失=让步工时×30元/小时3、分承包方造成损失=正品价值或材料费+工时×30元/小时4、出厂产品损失=差旅费+天数×40元+“三包费”第二十四条其他未作规定的参照有关条款和工厂有关规定等执行。
凡往常发文与本文件内容相抵触的,宣布作废,以本文件规定为准。
第二十五条本规定的解释权属质管处。
第二十六条本规定自1999年9月执行。
第三章:质量事故处理方法第二十七条为加强对质量事故的治理,严格执行“三不放过”(产生质量事故的缘故和责任者未分析不放过,质量事故的危害性未分析不放过,应采取的预防措施未分析和制订不放过)的原则,增强全厂职工的质量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认真执行我厂质量治理的有关规定;严格工艺纪律,不断提高工作质量以保证产品质量,减少和杜绝质量事故的发生,提高我厂的经济效益。
特制定以下方法:第二十八条质量事故的定义:凡设计、工艺、生产制造(运输、储存)检验等过程中,因以下缘故造成成品批报废、成批返修、降低等级或降价处理、退货、索赔,对用户造成不行阻碍或阻碍生产打算和质量指标完成的称为质量事故。
1、图纸、工艺错误。
2、生产指挥错误。
3、违反工艺纪律。
4、操作不认真负责。
5、检验员漏检错检。
6、设备故障、仪表仪器失准。
7、材料混杂或发错。
8、运输保管不善。
9、治理不善或弄虚作假。
以次充好。
10、工装制造质量及工装治理不善。
11、依照经济损失和阻碍大小,将质量事故分为以下三类:12重大质量事故,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为重大质量事故:13、直接经济损失10000元以上,或退货索赔经济损失达2万元以上。
14、出口援外产品、造成退货或受到索赔并已造成不良阻碍。
15、对用户的生命财产造成严峻损失。
16、因质量事故造成工厂不能完成月、季或年度生产打算和质量指标的。
第二十九条较大事故,有以下情况之一者为较大事故:造成经济损失5000元以上,或退货索赔经济损失达1万元以上的。
废品或返修工时在20小时/批以上的。
因质量事故造成分厂完不成月份、季度打算或质量指标的。
第三十条一般事故,有以下情况之一者为一般事故:1、经济损失在1000元以上,或三包费用1000元以上的。
2、废品或返修工时在50小时经上的。
3、虽不符合上面两条,但有下列情况者:1)、机加工:成批生产的关键件的关键尺寸3件以上不合格。
一般尺寸5件以上不合格;或成批生产的一般件10件不合格以上情况虽可回用,但阻碍性能或个观使用的。
2)、铸件:要紧件重量在200千克以下、或成批生产20件不合格的。
3)、锻件:与机加工件相同。
4)、热处理件:经热处理的零件(包括工装零件)出现成批开裂、硬度不合格,碳和氮化不合格产生严峻变形,而使零件无法返修,或虽返修但阻碍零件的质量。
第三十一条质量责任:1、由于图纸(包括工装、二类工具设备等)工艺文件标准错误造成的质量事故:图纸尺寸差错:设计和尺寸标注的错误,质量责任设计人员承担70%,审核人员承担30%。
抄写错误,由描图员承担70%,校对承担30%。
2、工艺出现差错:经首检发觉,其质量责任由工艺员承担90%。
操作者(四级以上)承担10%。
如工艺出现差错虽经首检未发觉和防止,其质量责任由工艺承担70%。
检查员承担20%,操作者承担10%。
如操作员发觉错误,提出异议未被同意,操作员不承担责任。
工艺员承担的70%中,工艺编制设计者承担60%,审核者承担30%,会签者承担10%;描图抄写错误,描图员承担70%,校对承担30%。
3、操作者造成的质量事故:1)、操作者不执行“三按”、“三自”和首检、交检制度或工作不负责所造成的事故全部由操作者本人负责。
2)、在师付指导下操作的徒工,造成的质量事故,由指导的师付负全部责任。
3)、尚未取得操作证的徒工,在无师付指导的情况下,受命于领导各治理人员下达的与本人技术不相称的操作指令进行作业,造成的质量事故,指令者承担70%,徒工承担30%。
4)、因不执行文明生产所规定的制度,导致零件成批磕碰,锈蚀的,由当事人负责。
5)、由于仪表(包括热工)量具未按规定进行周期检定;事故者负30%,责任,工具室负30%责任,仪表组(计量组)负40%责任。
如无工具室的单位,操作者和仪表组各负一半责任。
6)、操作者在生产中发觉工艺问题,幸免了损失,应有奖励,可做为合理化建议申请计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