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
初高中化学教学目标及知识体系的差别(自己)
![初高中化学教学目标及知识体系的差别(自己)](https://img.taocdn.com/s3/m/5dba5620e2bd960590c67766.png)
初高中化学教学目标及知识体系的差别(罗晓平袁文学高旺旺)高一年化学在中学化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高一化学是学好中学化学的基础和前提。
高一教材中的“物质的量”及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基础化学计算;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物质结构的基础知识等内容既是中学化学中的重点知识,又是难点知识。
因此做好高一年化学与初中化学的衔接工作历来被大家所重视,而要做好衔接工作首先要明确初高中化学的教学目标和知识体系的不同之处。
通过仔细研读新课改后出、高中化学教学大纲可知:1、教学目标的差别(1) 初中化学教育是化学的启蒙教育初中化学新课程提出的五个学习主题(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表明初中化学教育是粗浅的化学常识与化学基本观念的教育,是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化学启蒙教育。
它没有以高中或大学化学专业教育的预备教育为目标来选取教学内容。
教学的知识内容大都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实际,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容易为学生理解、接受和掌握。
教材语言比较通俗,直观性、趣味性强。
初中化学教育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强调素质教育。
其知识层次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能力培养方面,注重定性分析,以形象思维为主,往往从具体、直观的自然现象和实验入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使学生掌握一些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
在很大程度上初中化学学习成为记忆型学习,学生欠缺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习惯于被动接受的方式获取知识。
⑵高中化学教育是化学科学基础教育高中化学教育是在初中化学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高一层次的基础教育,既与义务教育衔接,为学生打好全面的素质基础,又为学生的分流打好较高层次的基础。
基于此,(知识内容)高中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知识层次)要求学生对其中相当一部分知识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要求学生能应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甚至在实际应用中还能有所创新。
能力培养方面,高中化学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向定量分析发展,促使学生建立量的观点;在抽象思维基础上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引导学生主动地接受和自觉获取知识,发展智能。
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阶段五个学科试用修订版教学大纲
![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阶段五个学科试用修订版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0ac1e88a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9b.png)
作者: 无
作者机构:
出版物刊名: 思想政治课教学
页码: NULL-NULL页
主题词: NULL
摘要: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工作已经全面启动。
在制订新课程体系的同时 ,及时调整、修订现行课程计划、大纲和教材 ,是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此 ,教育部于1999年第四季度组织力量对现行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数学 ,初中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等学科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
2000年3月14日教育部首先印发了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数学 ,初中语文、数学、英语5科教学大纲 ,并于2000年秋季开学在全国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数学和初中一年级的语文、数学、英语教学中使用修订后的教学大纲和教材。
其余学科的修订教学大纲将陆续印发 ,到2001年秋季开学时 ,所有年级的有关学科都将使用修订后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进行教学。
现行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和23个学科(未含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的教学大纲 ,是原国家教委于1994年根据国务院颁布的新工时制度的要求 ,对1992年原国家教委印发的义务教育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调整后形成的。
小学思想品德和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大纲和教材此次未做调整。
现行思想...。
2021年最新《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30页) (1)
![2021年最新《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30页) (1)](https://img.taocdn.com/s3/m/0dcb743b28ea81c759f5783b.png)
2021年最新《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他们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学习,学生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得到发展。
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身边一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初步应用,能用简单的化学语言予以描述。
2.形成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概念,初步认识物质的微观构成,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3.了解化学与社会和技术的相互联系,并能以此分析有关的简单问题。
4.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初步学会设计并能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
二、过程与方法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增进对科学探究的体验。
2.初步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初步学习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能用变化和联系的观点分析常见的化学现象,说明并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4.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逐步树立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
3.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人类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关注与化学有关的某些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4.增强安全意识,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化学初级教学大纲(最新)
![化学初级教学大纲(最新)](https://img.taocdn.com/s3/m/d082272d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aa.png)
化学初级教学大纲(最新)化学初级教学大纲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物质和物质的性质,以及它们如何相互作用和转化。
以下是一份化学初级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基础知识1.引言:化学的起源和应用。
2.原子和分子:介绍原子和分子的概念,以及它们如何构成物质。
3.化学元素:介绍常见化学元素及其性质。
4.化学反应:介绍化学反应的类型,如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等。
5.化学方程式:介绍如何书写化学方程式,以及如何利用它们来计算物质的量。
6.气体和液体:介绍气体和液体的性质,以及它们的相互转化。
7.溶液和离子:介绍溶液的概念,以及离子的性质和作用。
第二部分:物质分类1.无机物:介绍无机物的分类和性质,如盐、碱、酸等。
2.有机物:介绍有机物的分类和性质,如烃、醇、酚、醛等。
3.混合物:介绍混合物的性质和分类,如溶液、固体混合物等。
4.化合物:介绍化合物的性质和分类,如金属化合物、非金属化合物等。
第三部分:化学应用1.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介绍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食品、医疗、环境等。
2.工业生产中的应用:介绍化学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如制造、冶炼、材料等。
3.能源和材料:介绍化学在能源和材料科学中的应用,如燃料电池、新型材料等。
4.环境科学:介绍化学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
5.生命科学:介绍化学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如生物分子、生物代谢、生物合成等。
初三化学上册教学大纲抱歉,我无法找到初三化学上册教学大纲。
不过,我可以提供初三化学教学大纲,供您参考: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物质的三种状态2.物质的三态变化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1.实验常用仪器2.实验基本操作3.实验方法及技能三、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1.物质的性质和变化2.质量守恒定律3.化学方程式第二章组成物质的元素一、元素1.元素的定义2.元素的存在和分布3.元素符号的书写及意义二、元素质量比三、化学式1.化学式的定义及意义2.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3.相对分子质量四、物质的组成及分类1.物质的组成及分类标准2.物质的分类方法及应用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一、分子和原子1.分子的定义及构成2.原子的定义及构成3.分子和原子的关系二、离子1.离子的定义及构成2.离子反应及离子反应方程式3.物质的电离及导电性三、化合价及化合物1.化合价的定义及计算方法2.化合物及化合物的组成及分类标准。
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各学科变化
![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各学科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fdfef92e647d27284b73517e.png)
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学物理发展概况在《奏定学堂章程》中,中学堂是5年,物理在四年级开设,每周4个钟点。
在《奏定学堂章程》里极粗略地提到中学物理的教学目的和内容。
1912年底公布的《中学校令施行规则》和1913年春公布的《中学校课程标准》,对中学物理的教学目的和内容写得也极为粗略。
1923年6月,全国教育联合会新学制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刊布了《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供教育界参考。
这个课程标准纲要中,初中设了必修的自然科。
高中以升学为目的的普通科,分为注重文学及社会科学的第一组和注重数学及自然科学的第二组,课程分为公共必修的、分科专修的、纯粹选修的;分科专修的科目又分为必修科和选修科两种。
公共必修科目中有科学概论。
普通科第一组的分科专修的必修科中规定“自然科或数学之一种,至少6学分”。
普通科第二组的分科专修的必修科中规定“物理、化学、生物三项选习两项,每项6学分,至少12学分。
”教育部于1929年颁布了《初级中学自然科暂行课程标准(混合的)》和《初级中学理化暂行课程标准(分科的)》,供各校选用。
对高中只颁布了不分科的《高级中学普通科物理暂行课程标准》,仍采用学分制。
1932年,将暂行课程标准修改成正式课程标准,废除学分制,初中将理、化分开。
1936年颁布的《初级中学物理课程标准》,将1932年的物理在第三学年第一学期每周4小时、第二学期每周3小时,改为第二学年每周3小时(高中物理教学时数未变)。
1941年颁布的修正课程标准,高中物理课时减少,又将高中物理分成甲、乙两组,课时数由 1936年的每周6小时(包括实验每周2小时),改为甲组每周5小时(包括每周一次实验,每次2小时),乙组每周4小时(包括每两周一次实验,每次2小时)。
1941年,教育部还颁布了专为升学作准备的《六年制中学物理课程标准草案》,供少数学校试验。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部组织有经验的教师拟订了《物理精简纲要(草案)》,于1950年7月发布,供中学物理教师参考。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https://img.taocdn.com/s3/m/89c175c7ddccda38366baf8f.png)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化学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
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对于我国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化学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的化学教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
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公民;要以社会、学科、学生自身发展所广泛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育学生,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化学科学思想和方法,发展他们的能力和个性特长,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他们今后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一、教学目的1. 知识技能在义务教育初中化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学习一些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等的密切联系以及重要应用。
2. 能力方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使他们能综合应用化学和其他科学知识、技能解释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发展他们的个性和特长。
3. 情感态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教育他们关心环境、能源、卫生、健康等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
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
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勤奋、坚毅、合作等优良品德。
二、课程安排化学高中化学的教学容由必修课、选修课组成。
可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兴趣特长的不同以及毕业后的不同去向来分类进行教学。
化学必修课容为一些最基础、最重要的知识和技能,侧重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
选修课容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适当拓宽和加深。
化学本大纲分两类课程提出教学容和教学要求。
化学Ⅰ只含有必修课容,是全体学生必须学习的。
化学Ⅱ含有必修课加选修课容,适合基础较好的学生学习。
高中一年级只安排必修课的教学。
初级中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等五科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
![初级中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等五科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https://img.taocdn.com/s3/m/020adf07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32.png)
初级中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等五科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00.08.23•【文号】教基[2000]29号•【施行日期】2000.08.23•【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中等教育正文*注:本篇法规已被:教育部关于废止和宣布失效一批规范性文件的通知(发布日期:2011年2月24日,实施日期:2011年2月24日)宣布失效初级中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等五科教学大纲(2000年8月23日教基[2000]29号)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的工作已全面启动。
在制定新课程体系的同时,及时调整、修订现行课程计划、大纲和教材,是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部于1999年第四季度组织力量对现行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数学,初中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等学科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
修订后的小学语文、数学,初中语文、数学、英语等五科教学大纲已于今年3月印发。
现将修订后的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等五科教学大纲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一、2001年秋季开学,初中各年级可以按照这五科修订后的教学大纲组织教学,考虑衔接问题,初中三年级是否使用修订后的教学大纲,由省级教育部门决定。
2001年秋季开学时,普通初中一年级将使用修订后的教材,2002年秋季开学时,普通初中各年级将使用修订后的教材。
二、各地应认真总结近几年来课程教学改革的经验,结合修订后的大纲和教材,组织教研员、校长和广大教师进行研讨,鼓励并指导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三、各地对在结合本地实际使用修订后的教学大纲中发现的问题,请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意见和建议并报我部基础教育司。
四、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等五科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将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印发单行本,供各地订购、使用。
九年级化学第二学期教学大纲
![九年级化学第二学期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455f926b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ef.png)
九年级化学第二学期教学大纲九年级化学是初中化学的最后一门课程,在学习中学生将拓展对化学的认识并掌握更深入的知识。
第二学期的教学大纲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学习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二是探究能量转化与反应。
一、学习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1.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和命名规律在本部分中,学生将学习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和命名规律,掌握有机物分子中的碳、氢、氧、氮等元素,以及它们的几何配置和功能基团。
同时,学生将学会有机化合物的简单命名和结构式,如甲烷,乙烷,丙烷等。
2. 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及其应用学生将学习燃烧、酸碱性、碳的卤化、醇的酯化反应等各种有机反应,在应用方面也包括有机化合物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聚合物、合成香料、涂料和药品等。
二、探究能量转化与反应1. 反应热的概念及其测定方法学生将学习能量的定义,学会反应热的计算方法和试验测定技术,如量热器、碳酸氢钠法、水量法等。
2. 化学反应热学计算学生将学习热力学第一定律,明确化学反应中热能如何转化,学习能量守恒定律,掌握计算热变化、热量和反应热等知识。
3. 化学反应动力学计算学生将学习探究化学反应的速率、影响反应率的因素,学会计算反应速率、连续反应瞬间和酶反应的动力学等。
总结:本学期的化学教学旨在拓展学生的能能力和知识,让学生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基础知识,并通过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及其应用来认识生活中的有机化合物,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将学习化学反应热学计算和化学反应动力学的计算,为学习后续的高中化学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将充分运用实验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现象观察法、实际问题解决探讨法、反思与讨论等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丰富、更深入的学习体验。
同时,学校也将组织学生参加化学实验、技能竞赛等活动,让学生的学习更加富有趣味性和实践性,为学生的成长树立更多的成功经验。
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各学科变化
![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各学科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fdfef92e647d27284b73517e.png)
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学物理发展概况在《奏定学堂章程》中,中学堂是5年,物理在四年级开设,每周4个钟点。
在《奏定学堂章程》里极粗略地提到中学物理的教学目的和内容。
1912年底公布的《中学校令施行规则》和1913年春公布的《中学校课程标准》,对中学物理的教学目的和内容写得也极为粗略。
1923年6月,全国教育联合会新学制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刊布了《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供教育界参考。
这个课程标准纲要中,初中设了必修的自然科。
高中以升学为目的的普通科,分为注重文学及社会科学的第一组和注重数学及自然科学的第二组,课程分为公共必修的、分科专修的、纯粹选修的;分科专修的科目又分为必修科和选修科两种。
公共必修科目中有科学概论。
普通科第一组的分科专修的必修科中规定“自然科或数学之一种,至少6学分”。
普通科第二组的分科专修的必修科中规定“物理、化学、生物三项选习两项,每项6学分,至少12学分。
”教育部于1929年颁布了《初级中学自然科暂行课程标准(混合的)》和《初级中学理化暂行课程标准(分科的)》,供各校选用。
对高中只颁布了不分科的《高级中学普通科物理暂行课程标准》,仍采用学分制。
1932年,将暂行课程标准修改成正式课程标准,废除学分制,初中将理、化分开。
1936年颁布的《初级中学物理课程标准》,将1932年的物理在第三学年第一学期每周4小时、第二学期每周3小时,改为第二学年每周3小时(高中物理教学时数未变)。
1941年颁布的修正课程标准,高中物理课时减少,又将高中物理分成甲、乙两组,课时数由 1936年的每周6小时(包括实验每周2小时),改为甲组每周5小时(包括每周一次实验,每次2小时),乙组每周4小时(包括每两周一次实验,每次2小时)。
1941年,教育部还颁布了专为升学作准备的《六年制中学物理课程标准草案》,供少数学校试验。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部组织有经验的教师拟订了《物理精简纲要(草案)》,于1950年7月发布,供中学物理教师参考。
初三化学教学大纲
![初三化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0dc6897b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302f310.png)
初三化学教学大纲1. 引言初中化学是学生系统学习化学知识和培养化学思维的阶段,其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践应用。
本大纲旨在为初三化学教学提供一个指导框架,确保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化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2. 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 理解元素周期表的组织原则,并能根据元素周期表推断元素的性质。
- 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能够描述和解释化学反应过程。
- 了解常见的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能够识别和命名它们。
- 了解溶液和气体的性质,能够应用相关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 掌握常见的化学实验操作技巧和实验安全知识。
2.2 能力目标- 发展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培养创新意识和实验设计能力,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研究。
- 培养合作与交流的能力,鼓励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互相学习和交流。
3. 教学内容和学习进度安排3.1 第一单元: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元素符号和化学式的表示方法- 元素周期表的组织结构和应用- 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的特点和命名规则3.2 第二单元: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关系- 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和平衡- 常见化学反应的实例和分析3.3 第三单元:溶液和气体- 溶液和溶解的基本概念- 溶液的浓度和溶解度- 溶液中离子的行为和相关实验- 气体的性质和气体定律3.4 第四单元:化学实验- 常见的实验操作技巧和实验安全知识- 实验设计和实验报告的撰写要求- 培养学生的实验思维和实验技能4.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和讲解- 小组合作学习- 实验教学- 图表解析和案例分析- 课堂讨论和互动5. 教学评价- 平时考核:包括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小组合作活动等。
- 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知识和能力的掌握程度。
- 实验报告和实验技能评价:评估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
6. 教材和参考资料- 本教学大纲的编写参考了教育部制定的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
化学课程与化学教材教学目标
![化学课程与化学教材教学目标](https://img.taocdn.com/s3/m/9ba34416cc7931b765ce15e4.png)
第二章化学课程与化学教材教学目标第一节关于课程的基础知识一、课程及其制约因素1.课程及其要素课程是客观实在与主观理念统一的复杂体,其实质是人类的经验,是在学校教育环境中,使学生获得适应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的经验的目的、计划和过程,是目标、过程和结果的统一体;其存在的形态是对教学内容及进程的安排计划,包括课程设置(计划)、课程标准(大纲)、教科书和教学方案等,它们应该体现课程目的,为课程目的服务。
课程要素: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媒体、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
2.课程的制约因素(1)社会状况及其发展需要(2)经验的结构和特点(3)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需要(4)课程工作者和教师的观念与水平二、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的涵义及其在教育活动中的层次课程目标是在课程编制过程中所确定的目标,及学校课程在一定阶段力图达到的教育目标,是通过课程实施(即教学)所要完成的指标体系,是课程使学生发展的基本标准即最低要求,即通过一定学段的学校课程学习时学生达到的发展状态。
教育培养课程教学目的目标目标目标2.课程目标的取向和制定(1)课程目标的取向预期行为取向用预期学生行为的发展、变化来表述课程目标。
优点:行为目标比较具体、明确,有较好的可操作性,便于评价。
缺点:不适于描述难于测评、难于表现为外部行为的目标;可能会造成目标详略不一的情况;可能不符合实施时的实际。
进展情况取向这种取向注重的不是事先规定的目标,而是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进展情况提出相应的目标,这种课程目标称为过程展开目标。
特点:对教师要求高,操作难度大,不太适合班级教学。
个性表现取向这种取向十分重视课程目标的个性化。
课程目标由预期行为取向到个性表现取向反映了人们的认识深化和进步。
(2)课程目标的制定根据社会需要确定课程目标根据学生发展需要确定课程目标从课程内容(或其载体)的逻辑和系统性需要确定课程目标对上述三个方面进行整合,即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目标。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https://img.taocdn.com/s3/m/bafc4576ee06eff9aef8077e.png)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化学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
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对于我国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化学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的化学教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
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公民;要以社会、学科、学生自身发展所广泛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育学生,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化学科学思想和方法,发展他们的能力和个性特长,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他们今后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一、教学目的1. 知识技能在义务教育初中化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学习一些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等的密切联系以及重要应用。
2. 能力方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使他们能综合应用化学和其他科学知识、技能解释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发展他们的个性和特长。
3. 情感态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教育他们关心环境、能源、卫生、健康等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
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
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勤奋、坚毅、合作等优良品德。
二、课程安排化学高中化学的教学内容由必修课、选修课组成。
可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兴趣特长的不同以及毕业后的不同去向来分类进行教学。
化学必修课内容为一些最基础、最重要的知识和技能,侧重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
选修课内容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适当拓宽和加深。
化学本大纲分两类课程提出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化学Ⅰ只含有必修课内容,是全体学生必须学习的。
化学Ⅱ含有必修课加选修课内容,适合基础较好的学生学习。
高中一年级只安排必修课的教学。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特点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35b8be76960590c69fc37665.png)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特点作者:袁孝凤来源:《网络科技时代》2007年第09期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对课程的认识,体现了课程的价值取向、课程的文化观和课程的设计观等诸多方面。
国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理念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突出学生的差异性”、“提高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
这五个方面则通过《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中的具体内容描述来体现。
与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相比,《标准》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学习方式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变化和调整,在结构和内容方面表现出明显的特点。
具体表现在:更清晰的课程观念、更完整的科学素养、更具体的行为目标、更明确的基础要求、更丰富的学习内容、更生动的学习情景、更多样的学习方式、更合理的评价体系。
只有对比,才能发现课程标准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的根本区别。
(见表1)相对于《大纲》,《标准》在四个方面有所突破。
一、确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的新的课程理念《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标准》中,并没有对科学素养的内涵作出非常明确的界定,只是从课程目标的角度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通过这三个方面来体现对未来社会公民科学素养的培养。
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的化学课程改革,就是要引导教师和学生改变传统课程过于注重知识技能传授的倾向,强调科学过程和方法,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
初中化学究性实验的研究开题报告
![初中化学究性实验的研究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9f128da050876323112125f.png)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的研究》开题报告宁江区毛都站镇中学马池玉一、课题提出的背景(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一直被认为是能帮助学生获得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实验能力的一种教学手段,它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始终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初中化学实验过去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现在,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编写的新化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将探究性实验作为初中化学的基本教学要求,化学教学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探究活动是进行适合学生的探究性实验。
(2)在实施新课程教学的几年里,学生在进行探究性实验时存在的问题有:一、学生只习惯于思考老师向他们提出的问题,而不会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二、当老师给学生设置了问题情景后,让他们能独立地设计实验去解决问题时,学生多半会到教材中找现成的实验方案,很少有学生能创造性地去设计新的实验方案。
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恰恰是探究性实验最重要的两个环节。
针对以上学生在进行探究性实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此课题,对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进行认真的思考和实践二、课题研究的界定与理论1、课题界定探究性实验是用科学探究的方式进行的实验操作或从事的实验活动。
在化学教学中,一般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教材、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实验专题,由学生自己或小组讨论制定实验方案,并操作实施。
从而让学生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一种实验活动。
探究性实验一般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过程性、体验性等基本特点。
开放性——实验专题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等多方面、实验方案的设计可以各不相同呈多样化;探究性——实验内容、实验方案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探求结论;实践性——实验内容紧密联系实际,实验设计和操作学生主动参与;过程性——注重实验设计和实际操作过程活动,注意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性——注重实验获得的亲身体验,逐步形成积极求知的态度、激发探究创新的欲望。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025f5a1501f69e31433294b8.png)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
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有着广泛的联系,对于我国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初级中学的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
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以化学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为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初步基础。
一、化学教学的目的1.使学生学习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习几种常见的元素和一些重要的化合物的基础知识,学习一些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的基本技能,初步认识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2.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及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4.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
二、初中化学的教学内容(一)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根据教学的目的、课程计划中规定的课时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确定教学内容。
1.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教学内容要有利于加强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培养能力。
要选择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化学所必需的一些元素化合物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要选编一些有助于学生学习化学基础知识并能培养他们的技能、能力的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
2.坚持联系实际教学内容要联系实际。
多介绍一些与日常生活、科学技术和生产劳动等方面有密切联系的化学知识和技能。
3.注意课程间的联系选择教学内容应注意与自然、数学、物理、生物、地理等课程间的联系。
(二)初中化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初中化学的教学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基本计算、化学实验。
下面各部分所列条目只反映知识、技能的内容和要求,不表示它们的系统和顺序。
九年级化学教学大纲
![九年级化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6e3a1ed6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67d946a.png)
九年级化学教学大纲一、引言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及其性质、结构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学科。
通过化学学习,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解释自然界中发生的各种现象,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
本大纲旨在为九年级化学教学提供指导,促进学生在化学领域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理解- 了解化学基本概念,包括元素、化合物、分子、离子等。
- 掌握常见元素的性质、周期性规律以及元素的分类与命名法。
- 理解和掌握常见离子的成因和命名规则。
- 学习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2. 思维与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与实验的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化学实验并进行结果分析。
- 培养学生提炼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
-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能够进行科学探究和实践活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究欲望。
- 强调科学实验的安全和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 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和社会影响的认识。
三、课程设置本大纲涵盖九年级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实验内容,共划分为十个单元。
1. 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 物质的性质:固体、液体和气体- 物质的常见性质和变化2. 元素的分类和周期性- 元素的分类:金属、非金属和过渡金属- 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结构- 周期性规律:周期表上的周期和族3. 元素的命名和周期表应用- 元素的命名法和化学符号- 二价和三价阳离子的命名规则- 通过周期表解读元素和其化合物的性质4. 离子的成因和离子反应- 阳离子和阴离子的成因- 强酸、强碱和盐的离子组成- 离子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5. 化学方程式和化学计算- 化学方程式的基本要素-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和配平- 化学计算的基本方法和应用6. 酸碱中和反应- 酸和碱的性质和定义- 酸碱中和反应的特征- 酸碱指示剂和pH值的概念7. 金属与非金属- 金属的性质和常见金属的应用- 金属的反应性和金属离子的成因- 非金属元素和化合物的特征8. 化学能与能量变化-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应用燃烧反应计算能量变化- 蓄能与能量转化的应用9. 碳的化学- 碳的特殊性质和构成有机化合物- 碳的同素异形体和碳的同分异构体- 碳的共价键和碳的氧化反应10. 聚合物和生活中的化学- 聚合物的概念和类型- 塑料和纤维素的制备与应用- 生活中的化学反应和实际应用四、教学方法与评价1. 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导入、案例分析等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学习能力。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与现行教学大纲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与现行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6c40a2daf90f76c661371abb.png)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与现行教学大纲《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与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相比,在理念、内容和要求等方面均有很大的变化和调整。
一、目标的差异1.目标的内容不同课程标准突出体现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培养学生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为造就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的宗旨。
教学大纲的具体目标是:(1)使学生学习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习几种常见的元素和一些重要的化合物的基础知识,学习一些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的基本技能,初步认识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2)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及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4)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
与教学大纲相比,课程标准的具体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更全面地阐述了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标准的培养目标,其特点是:(1)改变了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了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和缺乏学科整合的现状,加强了化学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
(3)改变了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选择了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了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了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即发挥了评价对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初三化学教学大纲
![初三化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378757d66137ee06eff9189d.png)
初三化学教学大纲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
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有着广泛的联系,对于我国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初级中学的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
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以化学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为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初步基础。
一、化学教学的目的1.使学生学习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习几种常见的元素和一些重要的化合物的基础知识,学习一些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的基本技能,初步认识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2.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及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4.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
二、初中化学的教学内容(一)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根据教学的目的、课程计划中规定的课时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确定教学内容。
1.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教学内容要有利于加强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培养能力。
要选择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化学所必需的一些元素化合物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要选编一些有助于学生学习化学基础知识并能培养他们的技能、能力的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
2.坚持联系实际教学内容要联系实际。
多介绍一些与日常生活、科学技术和生产劳动等方面有密切联系的化学知识和技能。
3.注意课程间的联系选择教学内容应注意与自然、数学、物理、生物、地理等课程间的联系。
(二)初中化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教学要求的说明按照学生的认识水平,并参照有关知识在初中化学中的重要程度,对知识的教学要求可分为四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是:常识性介绍:对所学知识有大致的印象。
了解:知道“是什么”。
能够记住学习过的知识的要点,能够根据提供的材料识别是什么。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https://img.taocdn.com/s3/m/6d5c35c80722192e4436f63e.png)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化学化学是一门根底自然科学,它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与变化规律。
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对于我国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化学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的化学教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根底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根底教育。
要贯彻全面开展的方针,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公民;要以社会、学科、学生自身开展所广泛需要的化学根底知识和根本技能教育学生,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化学科学思想和方法,开展他们的能力和个性特长,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他们今后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终身学习打好根底。
一、教学目的1. 知识技能在义务教育初中化学的根底上,使学生进一步学习一些化学根底知识和根本技能,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等的密切联系以与重要应用。
2. 能力方法培养和开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使他们能综合应用化学和其他科学知识、技能解释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开展他们的个性和特长。
3. 情感态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教育他们关心环境、能源、卫生、健康等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
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
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展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以与勤奋、坚毅、合作等优良品德。
二、课程安排化学高中化学的教学容由必修课、选修课组成。
可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兴趣特长的不同以与毕业后的不同去向来分类进展教学。
化学必修课容为一些最根底、最重要的知识和技能,侧重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
选修课容是在必修课根底上的适当拓宽和加深。
化学本大纲分两类课程提出教学容和教学要求。
化学Ⅰ只含有必修课容,是全体学生必须学习的。
化学Ⅱ含有必修课加选修课容,适合根底较好的学生学习。
高中一年级只安排必修课的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
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有着广泛的联系,对于我国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初级中学的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
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以化学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为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初步基础。
一、化学教学的目的1.使学生学习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习几种常见的元素和一些重要的化合物的基础知识,学习一些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的基本技能,初步认识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2.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及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4.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
二、初中化学的教学内容(一)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根据教学的目的、课程计划中规定的课时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确定教学内容。
1.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教学内容要有利于加强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培养能力。
要选择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化学所必需的一些元素化合物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要选编一些有助于学生学习化学基础知识并能培养他们的技能、能力的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
2.坚持联系实际教学内容要联系实际。
多介绍一些与日常生活、科学技术和生产劳动等方面有密切联系的化学知识和技能。
3.注意课程间的联系选择教学内容应注意与自然、数学、物理、生物、地理等课程间的联系。
(二)初中化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初中化学的教学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基本计算、化学实验。
下面各部分所列条目只反映知识、技能的内容和要求,不表示它们的系统和顺序。
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①选学内容可由学生在课外阅读,也可在教师指导下阅读。
元素化合物知识②原名惰性气体,现在根据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颁布的《化学名词》(1991年),称为稀有气体。
化学基本计算化学实验演示实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混合物和纯净物。
分子运动。
质量守恒定律。
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催化剂。
燃烧。
溶液。
温度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
过滤。
结晶。
风化。
潮解。
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
金属活动性顺序。
pH 棗酸碱度的表示法。
空气的成分。
氧气的性质和实验室制法。
水的组成。
氢气的性质和实验室制法。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实验室制法。
灭火。
甲烷的性质。
铁的性质。
酸的性质。
碱的性质。
盐的性质。
化学肥料。
学生实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化学变化的现象(放热、发光、变色、生成沉淀和气体)。
分子运动(气体和溶质的扩散)。
粗盐提纯。
氧气的制取和性质。
氢气的制取和性质。
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
酸的性质。
碱和盐的性质。
实验习题。
选做实验或专题调研:水样、土样酸碱性的测定。
晶体的制备。
不同温度下KNO3的溶解度测定,并绘制溶解度曲线。
溶液的导电性。
几种盐的鉴别。
木炭或活性碳的吸附作用。
几种常见有机物的简易鉴别。
从氯酸钾制取氧气的残渣中回收二氧化锰。
用废干电池锌皮制取硫酸锌晶体。
自制酸碱指示剂。
趣味实验。
配合乡土教材的实验。
钢铁制品锈蚀条件的探究。
调查常见的食用膨化剂的化学组成。
调查学校或住处附近的污染状况。
试分析原因,提出初步的改进建议。
调查本地农村常用化肥、农药的化学成分,结合使用的注意事项分析利弊。
教学要求:1.使用仪器的技能③2.实验操作的技能3.对于上述表中所列的仪器除要求练习或初步学会其操作技能外,还要求了解仪器的名称、图形、用途和操作原理。
4.要求学生初步学会用实验方法鉴别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盐酸、硫酸;碳酸盐;初步学会用指示剂鉴别酸溶液和碱溶液。
5.要求学生初步学会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初步的结论,并如实书写实验报告。
6.要求学生遵守实验室规则,注意安全操作。
③为了避免重复,有些使用仪器的技能要求列在实验操作技能中。
例如,集气瓶、水槽的使用列在排水、排气集气操作中;漏斗的使用列在过滤操作中;蒸发皿的使用列在蒸发操作中。
使用托盘天平的技能在初二物理教学时已要求学会,这里没有列举,在使用前可适当进行复习和练习。
三、课时安排根据课程计划的规定,“六·三”学制学校在初三开设化学课,每周3课时,一学年总计96课时;“五·四”学制学校在初三和初四开设化学课,每周各2课时,两学年总计132课时。
“五·四”学制比“六·三”学制初中化学多36课时。
两种学制的教学内容(包括知识和技能)的范围和深度基本一致。
由于“五·四”学制初三化学课和物理课同时开设,化学课用到的有些物理基本概念,如沸点、熔点、密度、压强等,可能物理课尚未讲到,需要在化学课中作简单介绍。
因此,教材编写和教师讲授时都要充分注意这个问题。
“五·四”学制的化学教学,应讲授更多的选学内容,安排更多的选做实验,在理论联系实际、实验技能和培养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可比“六·三”学制稍高。
“六·三”学制初中化学课时建议安排如下:“五·四”学制初中化学课时建议安排如下:----------④乡土教材可结合本地区特点,自编或选编。
四、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化学是初中学生的入门课程,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组织教学过程,有计划地安排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方式,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意志品质和创新精神,指导他们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使他们养成可持续发展的化学学习能力打好基础。
(一)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学世界的神秘和新奇,使学生向往学习化学。
教师应通过“绪言”课向学生初步展示化学科学的发展历史和21世纪化学发展的宏伟蓝图,介绍化学与人类生存和社会文明的重大关系,体验“处处有化学”的真情实感,消除学生学习化学的畏难情绪。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对自然界已有的认识和经验,引发学生对所学课题的兴趣;借助化学实验直观、鲜明、生动的特点,诱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结合实验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观察椌緱疑问”中增强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在成功的学习中增强自信,从而稳定学习动机。
运用启发性讲解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既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又能促使学生主体参与,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值得提倡。
针对初中学生化学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要仔细了解原因,在教学中设置一系列“台阶”,以分解难点。
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应在较高的水平层次上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帮助他们总结成功的学习经验,在评价中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有针对性的采取补救措施,还可设计一些比较容易的活动使他们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并不断地给予鼓励和期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逐步转化为学生积极的学习行为。
(二)根据化学教材的特点,帮助学生形成知识和技能化学概念是化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抽象、概括的特点。
化学概念的教学,应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
对抽象的化学概念,教师要善于用通俗的语言解析其内涵,列举学生熟悉的内容说明其外延,揭示化学概念之间的联系;融科学性与趣味性为一体的比喻和模型展示,有助于学生正确地理解和掌握微观概念;通过对实验现象和事实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促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概念;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劳动实践中运用学过的概念,以增进对概念的理解和提高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元素符号、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是学好化学的关键之一。
化学用语具有简练、抽象、严谨的特点,容易引发学生枯燥乏味的学习情绪。
教学时要结合实物和化学反应指导学生学习相应的化学用语,或结合化学用语联想相应的实物和化学反应。
化学用语分散教学,有助于降低学习难度。
通过生动有趣的学习方法和有计划的练习,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学好化学用语。
元素化合物知识在化学学科体系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在教学中要密切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实验教学和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运用,引导学生多观察、多动手;运用同类归纳形成共性,通过比较明确特性;在逐步积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础上,向学生揭示物质的存在、制法和用途等与性质之间的内在联系,加强化学原理的指导作用,使学生在理解基础上记忆重要的元素化合物知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实验教学不仅能提供给学生认识化学规律的感性材料,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验技能。
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强化实验教学。
认真做好演示实验,从科学态度、操作规范上给学生以示范,并启发学生从生动的直观上升到抽象的思维。
重视学生实验,帮助学生养成预习、设计、动手、观察、记录、思考、写实验报告等良好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师应根据学校的设备条件和教学实际,将某些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适当地引入一些探究性实验,增加学生选做实验,鼓励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些家庭化学小实验。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安全教育,要教育学生爱护仪器,节约药品。
(三)创设自主探究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注入式”教学限制了初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实践,必须予以改变。
教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重组、整合和拓展,从中提炼出开放性教学的基本素材;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活动方式,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特别应利用学生对某些问题的争议和不同看法,创设导致学生思维冲突的化学问题情境,促使他们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各种可能的假设,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资料或进行实验论证,最终获得合理的结论,从而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结合化学具有与现代科技和社会生活广泛联系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逐步加强学生的探究性实验。
除完成规定的学生实验以外,教师应重视大纲中的选做实验,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和组织工作,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鼓励求异和创新。
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教师适时地安排一些学生自主探究的实验,从中不仅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体验化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和“发现”化学规律的乐趣。
教师应积极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化学课外活动,为学生走出课堂解决实际问题创造良好的条件。
教师可布置一些与初中化学知识相关的综合实践作业,如专题调查、考察访问、教具制作等,也可由学生根据周围环境和生产生活实际自主确定课题内容和实践方式。
要求学生拟定调查或考察提纲,搜集有关的数据或资料,并运用已学的化学知识来分析和解释某些现象,写出调查报告或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