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史中的结构和变迁》评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史中的结构和变迁》评介

社科院经济所张红星

《经济史中的结构和变迁》为道格拉斯·C·诺思所著。陈郁、罗华平等根据美国W.W.诺顿出版公司1981年版将该书译成中文,由上海三联书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出版。

《经济史中的结构和变迁》一书是经济史领域历史与理论结合的典范作品,它的出版标志着新经济史学派的制度变迁理论框架的基本完成。诺思用一种全新的分析方法和理论框架重新解释了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的经济发展史,得出了许多迥异于传统认识的结论,这不仅在经济史研究中,而且在经济学说史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一、作者简介

诺思,1920年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1942年和1952年分别获得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经济学学士和博士学位,1946年至1982年间曾先后任教于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华盛顿大学、赖斯大学和剑桥大学。1982年,他重新回到华盛顿大学,在该校经济系任教。此外,他还担任过<经济史杂志〉副主编、国民经济研究局理事、东部经济协会会长、经济史协会会长和西部经济协会会长等职务。诺思是新经济史学派的代表人物。由于诺思在新经济史理论方面的杰出贡献,他于1993年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二、《经济史中的结构和变迁》的主要内容

本书分为三篇15章

(一)第一篇理论

1、诺思开宗明义,解释了对经济史研究的理解:

“我把按时序解释经济结构及其实绩作为经济史的研究任务。我所关心的实绩是经济学家们通常所注意的问题,诸如生产多少、成本与收益的分配和生产的稳定性。我主要用总产出、人均产出以及社会收入的分配来说明实绩。我所说的结构是指那些我们相信是决定实绩基本因素的社会特征。在此,我把一个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制度、技术、人口及意识形态都包括在里面。所谓按时序也就是说经济史应从时间上解释结构与实绩的演变。

最后,所谓解释意味着明显的理论化及被证伪的可能性”。

诺思认为,新古典模型建立在相应的假设前提上:世界是和谐的,市场之外的其他制度并不存在,所有的变化都可以通过市场运行来实现。但上述假设是不符合事实的,因此新古典模型无法解释许多历史事实和社会现象,比如科层组织的存在(而不是只有市场)、大集团行动的存在等等。

诺思认为,要填补新古典模型的欠缺,解释历史中的经济实绩,既需要人口理论,也需要知识存量增长理论,还需要制度理论,而诺思阐述的重点放在制度理论上。

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服从程序和道德伦理的行为规范,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这一理论的基石是:a.描述一个体制中激励个人和集团的产权理论;b.界定实施产权的国家理论;c.影响人们对客观存在的反应的意识形态理论,其解释为什么人们对现实有不同的理解。

2、产权理论

诺思在制度变迁理论中对产权理论并没有多大发展,其独到之处是将产权理论与国家理论结合起来:国家决定产权结构,因而国家最终要对造成经济的增长、衰退或停滞的产权结构的效率负责。关于制度变迁的国家理论既要解释造成无效率的政治经济组织的内在倾向,又要能说明历史上国家本身的不稳定,即国家的兴衰。

3、国家理论

诺思构造了一个有关国家的新古典理论。他认为国家有三个基本特征:一、国家为取得收入而以一组被称之为保护和公正的服务作为交换;二、国家试图象一个带有歧视性的垄断者那样活动,为使国家收入最大化,它将选民分为各个集团,并为每一个集团设计产权;三、由于总是存在着能提供同样服务的潜在竞争对手,国家受制于其选民的机会成本。它的对手是其他国家,以及在现存政治经济单位中可能成为潜在统治者的个人。

4、意识形态理论

诺思认为:“如果没有一种明确的意识形态理论或知识社会学理论,那么,我们在说明无论是资源的现代配置还是历史变迁的能力上就存在着无数的困

境”。

实际上,意识形态是支持社会制度运行的必要基础,对社会意识形态的投资是一种节约机制——既减少规则制定成本又约束机会主义从而使人的行为可以预期。诺思认为,引起这一变化的是,相对价格改变了人们对制度公平性的原有的看法,这也是推动制度变迁的动力之一。

5、制度变迁理论的分析框架

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人口扩张和有限资源之间的压力一直存在,为解决这个矛盾要依赖技术扩张来扩大资源基数,而技术进步最终取决于知识存量。知识和技术存量规定了人们活动的上限,但它们本身并不能决定在这些限度内人类如何取得成功。政治和经济组织的结构决定着一个经济的实绩及知识和技术存量的增长速率。理解制度结构的两个主要基石是国家理论和产权理论。要对经济组织中个人和集团形成激励就需要有恰当的产权;由于国家是在暴力方面具有优势的组织,它处于界定和行使产权的地位。如果对个人的最大化行为缺乏某种制约,执行规则的成本将如此之高,以致于任何政治和经济组织都无法存在,因此,需要花费大量的投资去使人们相信这些制度的合法性。因而,政治和经济结构(与变迁)的理论一定要与意识形态理论相结合。至此,诺思把国家理论、产权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结合起来,完成了其制度变迁理论的全部分析框架,并用这个框架解释了人类的全部经济史(本书第二篇历史)。

(二)第二篇历史

在历史篇中,诺思用上述框架分析了大量史料,其得到的主要观点可以用两次经济革命来概括。这里,诺思用经济革命一词表达经济体制中的两种不同的变化:作为知识存量基本变化结果的社会生产力的根本变化和随之而来同样重要的实现这种生产潜力的组织变化。

大约一万年以前,人类主要的经济活动从狩猎采集业转到了定居农业。诺思将其称为第一次经济革命,因为这种转变为人类带来了基本均衡的激励机制的变迁:排他性公有产权的出现。排他性公有产权的建立扩大了专业化和劳动分工,并且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组织形式——国家——去界定、裁决和行使产权。

19世纪晚期科学与技术的结合被诺思称为第二次经济革命,它导致新知识的弹性供给曲线、资本密集型技术和实现这些技术潜力所必需的经济组织的巨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