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的认识》编制学习评价方案

合集下载

西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倍的认识》评课稿

西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倍的认识》评课稿

西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倍的认识》评课稿1. 引言本文是对西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倍的认识》课程的评课稿。

通过对该课程的分析和评价,旨在为教师提供参考,以改进教学方法和提升教学质量。

2. 课程概述《倍的认识》是西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的一课,主要内容是教授学生理解和运用倍数的概念。

课程目标: - 培养学生对倍数的正确理解。

- 培养学生计算倍数的能力。

- 培养学生应用倍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课程分析3.1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 倍数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 如何计算某个数的倍数。

- 倍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2 教学目标分析根据课程标准和课程要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 让学生理解倍数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 培养学生计算倍数的能力,包括找规律和运用乘法公式等。

- 培养学生将倍数运用于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

3.3 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 倍数的概念和定义的理解。

- 找规律和计算倍数的方法。

- 将倍数运用于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

4. 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本节课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通过提出实际场景,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 教师示范法:教师通过具体示例,展示计算倍数的方法和应用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 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 课堂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共同探讨倍数的概念和应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5. 教学流程本节课的教学流程按照以下步骤进行:5.1 情境导入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或者展示一张图片,引发学生对倍数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2 导入新知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介绍倍数的定义和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倍数的含义。

5.3 计算倍数教师通过实例演示和练习,向学生介绍和讲解计算某个数的倍数的方法,包括找规律和应用乘法公式等。

二年级数学“倍的认识”教学设计与评析

二年级数学“倍的认识”教学设计与评析

教学目标:1.了解并理解“倍”的概念;2.能够通过具体例子进行倍数的认识;3.能够解决简单的倍数问题。

教学重点:1.让学生理解何为倍数;2.通过实际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倍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1.让学生理解倍数的抽象概念;2.能够运用倍数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图片或实物:铅笔、小球等物品;教学软件或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出示一份小学生的作业,上面有三个数:“2、4、6”,请学生回答这三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2.让学生通过观察作业题和思考,引导他们理解倍数的概念。

二、新课呈现(20分钟)1.通过大家的思考,让学生得出这样一个结论:6是2的倍数,4是2的倍数,2是2的倍数。

2.通过观察这些数字,我们可以发现什么规律呢?请学生思考并回答。

3.引导学生发现倍数就是一个数可以同时被另一个数整除。

4.教师出示一些图片或实物,如铅笔、小球等,给学生演示倍数的概念。

例如,教师拿起2支铅笔,问学生有多少支铅笔?学生可以回答是2倍。

然后继续拿起4支铅笔,问学生又是几倍?学生可以回答是4倍。

通过这种具体的示范,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倍”的概念。

三、练习与讨论(20分钟)1.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找出一些身边的“倍”的例子。

例如,一张桌子上有多少条腿?每只椅子有几条腿?每个学生有几只手?每个学生有几只脚?让学生思考并写下来。

2.教师可以上台让学生口头回答,或者让学生在黑板上写下自己的答案。

3.老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展示和讨论,提供正确的解答,并帮助学生理解“倍”的概念。

四、拓展练习(20分钟)1.教师出示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运用倍数的知识来解答。

2.问题例子:a)一个冰箱里有18颗苹果,每个篮子能放几颗苹果?b)妈妈给小明买了24本书,平均分给他的三个朋友,每个朋友得几本?3.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写下自己的解答。

然后让学生互相交流和比较答案。

4.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讨论,提供正确解答,并帮助学生理解倍数的应用。

《倍的认识》编制学习评价方案教学资料

《倍的认识》编制学习评价方案教学资料

《倍的认识》编制学习评价方案.《倍的认识》教学设计八、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评析环节一:调取经验,提出“倍”师:在刚才的抢凳子游戏中,为什么有的小朋友没有凳子坐?(小朋友的数量比凳子多)师:你们是以谁为标准知道小朋友多的?(以2个凳子为标准)师:确定了标准不仅可以比多少,它们之间还存在一种“倍数”关系。

(板书:倍)首先通过“抢凳子”的游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参与意识;其次,由于“凳子少,人多”,这种数量上的差距调取学生对已有“比多少”的活动经验,同时,感受“标准”在比较过程中的作用,从而为学生在构建新的数学模型“倍”的时候,运用“标准”来确定倍数,理解“倍”的意义积累经验。

环节二:深化经验,理解“倍”1.调取经验,初次思考“倍”师: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第一感觉,你认为小朋友是凳子的几倍呢?A:自主思考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分别说出自己认为的倍数,教师按照不同的观点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几个大组:认为是2倍的一组,认为是3倍的一组,认为是4倍的一组……各组互评,排除组1、组3、组4三组的观点。

B:合作探究、交流互动小组交流:你们选择的几倍在哪里?选派代表给大家圈一圈。

各组汇报:组1:3倍组2:4倍组3:6倍组4:2倍组5:2倍教学环节二:深化经验,理解“倍”C:教师引领,达成共识师:你们在思考倍数的时候,考虑过以谁为标准吗?(以2个凳子为标准)师:好,我们就把2个凳子圈起来看做一份(圈起两个凳子),小朋友也是2个2个的圈(边说边圈),圈了这样的4份。

我们就说:小朋友的数量是凳子的4.倍.(板书)。

谁来说一说我们是怎样确定的小朋友是凳子的4倍呢?(引领学生完整的阐述)师:现在对比思考一下,你刚才的观点错在哪儿呢?想清楚的同学坐端正。

出错的小组分别说出自己出错的原因。

同位互相说一说确定“小朋友的人数是凳子数量的4倍”的过程:以2个凳子为标准是1份;小朋友2个2个的圈,圈了这样的4份;所以说小朋友的数量是凳子的4倍。

“倍的认识”评课稿(7篇)

“倍的认识”评课稿(7篇)

“倍的认识”评课稿(7篇)“倍的认识”评课稿(精选7篇)“倍的认识”评课稿篇1“倍的认识”一课是学生接触“倍”的概念的起始课,目的是要求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倍是指两个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初步建立“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计算思路。

更多的关于教材的分析我就不多说了,刚才一下的王老师已经进行了非常详细的解读。

我们开发区在强调课堂导学,这样的课堂更加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教师只作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这样的理想课堂大家都在追求,但是在实施中我们会“怕”,一怕不讲怎么能会呢?但是我们想过没:任何一位教师在讲得过程中一定会有学生或者没在听,或者不爱听,或者听不懂,这样的讲是无效的。

二怕学生的活动需要大量的时间,而且学生在活动中所产生的多样化结果或者想法需要时间进行展示和分享,这样一节课的时间远远不够。

可是如果我们把教学内容理解的更为广泛一些,不仅包括课堂讲授的内容,还包括学生所经历的学习活动以及通过学习活动可能取得的收获和发展,那么这样的教学内容将更加丰富。

陈老师的这堂课就比较好的接受了这两个怕。

我们都知道倍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教学中,陈老师没有给“倍”直接下定义,而是通过大量的直观感性材料和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操作、语言描述,从而得出两数之间的数量关系,体验、明白“把什么当作标准量(1份),有几个这样的1份,就是这样的几倍”,从而逐步建构“倍”这一概念。

陈老师在本节内容的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思维特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来主动建构“倍”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出陈老师在本节课中把自己置于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地位,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去积极思考,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比较去主动探究,尽量给学生多一点的思考的时间、多一点自主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自我的机会。

在本节课中,陈老师通过把2颗红珠子看成1份,黄珠子的颗数有3个2颗,3份,那么黄珠子的颗数是红珠子的3倍。

二年级数学上册《倍的认识》评课稿

二年级数学上册《倍的认识》评课稿

二年级数学上册《倍的认识》评课稿标题:激发兴趣,培养认识倍数的能力——《倍的认识》评课稿导语:《倍的认识》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的一节重要课程,通过教授学生认识倍数的概念和计算倍数的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次课堂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为核心,结合情境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手段,有效地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和动手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情境教学,激发学习兴趣本堂课采用情境教学的教学方法,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首先给学生出示一个数码相机的照片,引导学生猜测数码相机的价格是多少倍于十元。

然后,通过与学生互动,提问学生对倍数的认知,让学生思考:如果一支钢笔的价格是十元,那么两支钢笔的价格是多少呢?这样的教学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激发了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探索欲望。

二、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参与度本堂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了电子屏幕,使学生更加专注于课堂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通过多媒体教学,教师展示了一些实际生活中常见的倍数关系,如10元巧克力的价格是1元的10倍,20元电话卡的面值是10元的2倍等,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倍数的概念。

此外,还利用多媒体工具进行了一些趣味性的游戏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他们的记忆力。

三、小组合作,促使学生思考与实践在课堂中,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小组合作活动,旨在促使学生进行思考和实践。

教师让学生分成小组,通过观察实际物品的价格,自主运用倍数的概念,计算物品价格的倍数关系。

学生们在小组互动中激发了彼此的思维碰撞,共同探讨、解决问题,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这种小组合作形式也为那些数学能力较弱的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和平台。

结语:《倍的认识》这节课通过运用情境教学、多媒体教学和小组合作等教学手段,成功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参与度,培养了学生的认识倍数的能力。

在这个课堂中,学生们不仅仅获得了新的知识,还懂得了如何思考、解决问题,并通过小组合作提高了他们的合作能力。

《倍的认识》评课稿

《倍的认识》评课稿

《倍的认识》评课稿《倍的认识》评课稿今天非常感谢戴老师给我们呈现的一节精彩的课堂,也非常荣幸有机会站在这里,和大家交流一下我对这节课的一些看法。

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乘、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倍的认识》还将为后续的学习起到铺垫作用。

因此倍这一概念的建立对于学生持续的学习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基础和支撑作用。

另外,本节课是提升学生认知的一个重要阶段,能使学生丰富倍的认识,形成倍的模型意识。

第一,它是认知关系的一个丰富的过程,我们原对于两个量的关系仅会用谁比谁多,谁比谁少,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用两个量的倍数关系表达数据之间的关系,是认知的一个飞跃;第二,我们原对于量的计量的标准是1,现在我们可以把标准定为2、3或任意一个数,如:这里2个胡萝卜为一个整体为一份,3倍,就是这样的3份,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倍模型及相应的表像。

基于以上认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在数据信息整理的过程中发现两个量之间新的数量关系;2.在多层次、多维度的圈一圈、摆一摆的操作活动,经历倍的概念的形成过程,体会份的意识,建立倍的模型;3.在对问题的探究中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能力及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韩愈在《师说》中提出: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我们不能只甘愿做教书匠,而要让学生在知识中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发展能力。

下面我想结合戴老师这节倍的认识教学,从创设思维对话这方面谈谈我的思考与探讨。

思维对话有两个层次。

低层次的思维对话:展示共享(实质:展示,信息的交流;共享,信息的互补),高层次的思维对话:碰撞共建(实质:碰撞,思维的互动;共建,智慧的共生)创新是思维碰撞的花朵,智慧是思维碰撞的果实。

课堂教学,应该是不同的思维在课堂上碰撞而出的睿智火花。

构建不同的思维对话其使用目的不同,不同的思维对话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升也不同一、展示、共享,构建思维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功能:它不但是交际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及评析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及评析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及评析倍的认识》是三年级数学教学内容之一,而“倍”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模型,是研究倍数知识的基础。

在研究过程中,学生需要了解“1倍的数”是指计量标准,即“标准数”,并且当被测量的物品或实物存在多个“1倍的数”时,就出现了“几倍”的概念。

同时,当被测量的物品或事物不够“1倍的数”时,就用几分之几来表示,出现了分数单位。

因此,“倍”也是研究分数、比例等知识的基础。

2.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倍”这个概念可能有些陌生。

但是,由于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关于“倍”的描述,学生在潜意识中已经有一些零散的、自己的关于“倍”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提供一个适当的情境,充分唤醒学生的潜意识,并通过说、议、评等活动,凸显学生思维的真实状态,并在不断的挑战中修正、提升。

同时,教师需要加强学生对“倍”的感知,通过操作等方式,逐步形成“倍”的概念,使学生在反复的找、圈、说、用等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同化新知识、内化新理解,为后继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3.教学目标包括使学生在实际的数量比较中明确标准,感受“倍”的概念;通过动手圈、动嘴说、动脑想逐步生成关于“倍”的概念——同样多的几份就是几倍;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研究惯和对数学的研究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自行探究能力。

4.教学重难点是“倍”概念的理解。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需要准备多媒体课件和练纸。

5.在课前游戏环节中,可以进行抢凳子的游戏,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6.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调取经验,提出“倍”的概念,并让学生了解以几个物品为标准可以知道物品数量的方法。

同时,需要加强学生对“倍”的感知,通过操作等方式,逐步形成“倍”的概念。

最后,需要进行练,巩固学生的研究成果。

老师通过“抢凳子”的游戏调动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参与意识。

由于凳子数量不够,学生需要比较多少,从而感受到“标准”在比较过程中的作用。

这为学生构建“倍”的数学模型时,运用“标准”来确定倍数,理解“倍”的意义积累了经验。

《倍的认识》编制学习评价方案

《倍的认识》编制学习评价方案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八、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评析环节一:调取经验,提出“倍”师:在刚才的抢凳子游戏中,为什么有的小朋友没有凳子坐?(小朋友的数量比凳子多)师:你们是以谁为标准知道小朋友多的?(以2个凳子为标准)师:确定了标准不仅可以比多少,它们之间还存在一种“倍数”关系。

(板书:倍)首先通过“抢凳子”的游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参与意识;其次,由于“凳子少,人多”,这种数量上的差距调取学生对已有“比多少”的活动经验,同时,感受“标准”在比较过程中的作用,从而为学生在构建新的数学模型“倍”的时候,运用“标准”来确定倍数,理解“倍”的意义积累经验。

环节二:深化经验,理解“倍”1.调取经验,初次思考“倍”师: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第一感觉,你认为小朋友是凳子的几倍呢?A:自主思考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分别说出自己认为的倍数,教师按照不同的观点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几个大组:认为是2倍的一组,认为是3倍的一组,认为是4倍的一组……各组互评,排除组1、组3、组4三组的观点。

B:合作探究、交流互动小组交流:你们选择的几倍在哪里?选派代表给大家圈一圈。

各组汇报:组1:3倍组2:4倍组3:6倍组4:2倍组5:2倍教学环节二:深化经验,理解“倍”C:教师引领,达成共识师:你们在思考倍数的时候,考虑过以谁为标准吗?(以2个凳子为标准)师:好,我们就把2个凳子圈起来看做一份(圈起两个凳子),小朋友也是2个2个的圈(边说边圈),圈了这样的4份。

我们就说:小朋友的数量是凳子的4.倍.(板书)。

谁来说一说我们是怎样确定的小朋友是凳子的4倍呢?(引领学生完整的阐述)师:现在对比思考一下,你刚才的观点错在哪儿呢?想清楚的同学坐端正。

出错的小组分别说出自己出错的原因。

同位互相说一说确定“小朋友的人数是凳子数量的4倍”的过程:以2个凳子为标准是1份;小朋友2个2个的圈,圈了这样的4份;所以说小朋友的数量是凳子的4倍。

经验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本环节充分调取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和零散的、潜意识的对于“倍”的感知,使学生把对“倍”这一数学模型的模糊认识全部暴露出来,通过不同观点的碰撞和比较,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观点好像什么地方不太对劲儿或存在说不清楚的错误,当学生达到这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时,教师依托现有情景通过圈一圈,清晰、条理的呈现倍数的意义,使原来理解正确的得到了加强,原来理解错误的得到了修正。

三年级数学《倍的认识》评课

三年级数学《倍的认识》评课

三年级数学《倍的认识》评课一、教学目标。

1. 目标明确性。

2. 目标的适切性。

- 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目标的难度设置较为合理。

“倍”的概念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但教师从简单的几个一组的实物比较入手,如用小棒摆一摆,3根小棒为一组,6根小棒就是2个3根,也就是3根的2倍。

这种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能够让学生逐步接受并理解“倍”的概念,很好地体现了教学目标的适切性。

二、教学内容。

1. 内容的准确性。

- 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讲解上非常准确。

在介绍“倍”的概念时,以课本中的典型例子为基础,如课本中花朵的数量比较,红花有3朵,黄花有6朵,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2倍。

教师通过清晰的板书和生动的语言解释,准确地传达了“倍”是一种数量关系,是用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得到的结果。

在讲解过程中,没有出现概念混淆或者错误引导的情况。

2. 内容的丰富性。

- 除了教材中的基本内容,教师还补充了一些拓展性的练习。

例如,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倍”的计算后,教师给出了一些有变化的题目,像“小明有8颗糖,小红的糖是小明的3倍少2颗,小红有多少颗糖?”这种拓展性的内容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还能加深学生对“倍”概念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还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的“倍”关系,如妈妈的年龄是自己年龄的几倍等,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生活,富有生活气息。

三、教学方法。

1. 直观教学法的运用。

- 教师在这堂课中大量运用了直观教学法,这对于“倍”这种抽象概念的教学非常有效。

例如,在开始讲解“倍”的概念时,教师利用投影仪展示了不同数量的水果图片,将苹果3个一组摆放,香蕉6个一组摆放,然后通过圈一圈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看到香蕉的数量是苹果的2倍。

这种直观的展示方式能够让学生快速地在脑海中建立起“倍”的表象,为进一步理解概念奠定了基础。

2. 小组合作学习法。

- 教师组织了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用小棒摆一摆,讨论不同数量的小棒之间的“倍”关系。

浙教数学新版小学二年级上册年级上册《倍的认识》教学评价

浙教数学新版小学二年级上册年级上册《倍的认识》教学评价

浙教数学新版小学二年级上册年级上册《倍的认识》教学评价第一篇:浙教数学新版小学二年级上册年级上册《倍的认识》教学评价浙教数学新版小学二年级上册《倍的认识》教学评价“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更多地侧重于促进学习者的发展,更多地关注学习者学习能力、习惯和态度的形成,关注学习者的主动求知与实践参与。

小学数学教学作为促进学生整体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就要求结合有关内容,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观察、操作、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表达、学会交流,进而学会学习。

“倍”这一概念是学生首次接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再次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空,让每个学生在摆一摆、说一说、议一议、评一评中,凸现学生思维的真实状态,并在不断的挑战中修正、提升。

由于“倍”的概念建立和解决倍数问题,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所以,把初步解决倍数问题也列入本节课的目标之一,两者一起教学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倍”的本质的理解。

当学生已较好地掌握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之后,教师又在原有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这里最后还有一幅图,你能不能也用“倍”来说一句话,行吗?第一行:○○第二行:○○○○○从学生的精彩回答,说明适度的教学提升,学生完全有能力同化新知识、内化新内容,为后继学习埋下可持续发展的伏笔。

第二篇:浙教数学新版小学二年级上册年级上册《倍的认识》学案浙教数学新版小学二年级上册《倍的认识》学案一、学习目标1.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倍”的概念,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构建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

2.培养观察比较能力和有条理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3.渗透比的思想方法和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

二、重点难点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感受“倍”的含义。

三、导学问题使用“学乐师生” APP拍照,和同学们分享。

1.联系导入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什么方法计算? 2.揭示课题 3.指导探索探究案一:你是如何理解“明明摆的根数是红红的2倍”这句话的?探究案二:4的3倍这句话问:这里的4表示什么意思?3表示什么意思?4的3倍表示什么意思?探究案三:“这样有几个4根就可以说成4的几倍。

《倍的认识》评课稿

《倍的认识》评课稿

《倍的认识》评课稿之袁州冬雪创作本节课是学生接触“倍”的概念的第一节课,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懂得倍的概念,初步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吴教师在本课的设计以及执教上,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课的开端,根据学生的春秋特点,提供了多种素材让孩子圈一圈、说一说、从而引出课题“倍的认识”.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分散了本课的难点.再通过学生活动,摆圆片既让学生主动去设定一份数,还思考怎么摆能使人一目了然看出倍数关系,这就让学生时刻不忘一份数这个尺度量,对倍概念的建立强化巩固了,也使新知识(倍)和旧知识(几个几)的接洽更加地慎密,使学生的学习状态自然地从旧知识的巩固转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二、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给予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教员转变观念,转换脚色,把自己置于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地位,调动学生已有的经历去积极地思考,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比较去主动探索,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自主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示自己的机会,多一点探索成功的喜悦.在操练的设计中,教员请学生摆3倍关系,当学生汇报摆的成果时,引导学生说明为什么这样摆.通过学生动手操纵,动口表述,使学生对“倍”的概念以及“一个数的几倍”有了深入的懂得.三、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整个数学活动吴教师以学生为主体,教员只是引导者、合作者.本节课的讲授,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独立自主地学习数学知识,又能合理地引导学生停止合作探究.在初步形成“倍”的概念时,让学生学、说、圈,使学生的脑海里发生初步的表象,再引导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找出知识的共同特征,从而初步形成了“倍”的概念.这节课里,吴教师在讲授的同时,注意停止数形连系思想的渗透,“倍”的概念的感知和懂得都从生活中的实际物体个数和图形入手,使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从摆图到看图再到摆脱直观,说出倍数关系的过程都反映出数形连系思想的渗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数学思想的熏陶.巩固操练题构成了本节课学生内化知识系统,内容的条感性、多样性、开放性和趣味性,给学生提供了思维拓展的空间.最后一个操练中,长木棒是短木棒的几倍,让孩子履历思考的方法,可以一段一段去比,这是估计的好方法,意图不单单只是会估计,更需要孩子大白掌握方法对于数学学习很重要.。

《倍的认识》教案解析与评价

《倍的认识》教案解析与评价

《倍的认识》是学前教育数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它能够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数量的概念,同时加强他们的空间认知与逻辑推理能力。

本文将对一份典型的教案进行解析,并评价其优缺点。

一、教学目标本节课教学目标为:通过听、说、看、触,使学生认识到倍数与被倍数的关系,掌握运用乘法表中的数码技能,并提高孩子们的听、说、读、写能力。

二、教学内容1.倍数的概念介绍2.倍数与被倍数的关系解释3.乘法表中数字的读音与使用方法4.数学游戏练习:学生通过触摸乘法表中的数字,回答老师出现的问题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对倍数、被倍数的概念理解以及乘法表中数字的记忆和运用。

教学难点:复杂问题的组合运算,运用乘法表求得解的技巧掌握。

四、教学方法听说结合、观看演示、互动游戏练习。

五、教学过程1.通过一组图像展示不同的量:如一定量的苹果,两个一定量的苹果,三个一定量的苹果等,让学生自己思考有何不同,如何描述差异。

2.教师引导学生探索这些差异背后的规律,并引入倍数的概念,通过讨论乘法的定义和规则,来介绍何为倍数。

3.在继续探讨时,教师通过直观的操作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倍数与被倍数的关系,并提取整体认知。

例如相同的数理解出来后是增大或者减少,意识到这是由倍数和被倍数两个数决定的。

4.教师介绍乘法表,教授数字的读音,引导学生掌握使用乘法表的技巧。

5.教师设计乘法表游戏,在自然生动的氛围中巩固学生运用乘法表的技能。

六、教学评价该教案通过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准确的教学内容安排,丰富的教学方法运用,以及有趣的游戏设计,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寓教于乐的学习体验。

优点:1.有趣的教学方法:使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并结合数学游戏对孩子们进行培训,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性。

2.生动的课堂效果:该教案简单易懂,易于把握和理解,教学过程丰富多彩,使学生充分积极参与。

3.科学的教学设计:该教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与课程目标,合理布置和设置了教学内容、难点和方法,保证了教学效果。

《倍的认识》 学历案

《倍的认识》 学历案

《倍的认识》学历案一、学习主题倍的认识二、学习目标1、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含义。

2、学生能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倍”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学习重难点1、重点理解“倍”的概念,建立“倍”的表象。

2、难点能正确说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并能解决有关“倍”的简单实际问题。

四、学习过程(一)情境导入展示主题图:在美丽的花园里,有红花 2 朵,黄花 6 朵。

提问:比较红花和黄花的数量,你能发现什么?引导学生用“多”“少”来描述红花和黄花数量的关系。

(二)探究新知1、初步认识“倍”(1)将红花 2 朵圈起来看作 1 份,黄花有这样的 3 份。

(2)指出: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 3 倍。

(3)让学生用学具摆一摆,进一步理解“倍”的概念。

2、深化理解“倍”(1)改变红花和黄花的数量,如红花 3 朵,黄花 9 朵。

(2)引导学生再次通过圈一圈、数一数等活动,理解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 3 倍。

(3)小组讨论:什么是“倍”?(4)总结: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就说这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3、练习巩固(1)出示一些实物图片,让学生说出谁是谁的几倍。

(2)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加深对“倍”的理解。

(三)解决问题1、呈现实际问题:小兔子有 4 只,小猴子的数量是小兔子的 2 倍,小猴子有几只?2、引导学生分析题目,找出关键信息。

3、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4、集体交流,订正答案。

(四)拓展应用1、创设更复杂的情境,如三种不同颜色的花朵,让学生找出它们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2、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花朵的数量发生变化,倍数关系会怎样改变?(五)课堂总结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2、你对“倍”的认识有哪些收获?(六)课后作业1、找一找生活中有关“倍”的例子,说给家长听。

2、完成教材上的相关作业。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与评析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与评析

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倍数的概念,并能够使用乘法进行倍数的计算。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出有关倍数的性质和规律。

学生能够在生活中运用乘法计算出实际问题中的倍数。

2. 教学重点:倍数的概念与计算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倍数的性质和规律。

3. 教学难点:小组合作探究倍数的性质和规律。

运用乘法计算实际问题中的倍数。

4.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知教师用一段有关倍数的生活场景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如“小明每天早上会喝一杯牛奶,一天喝了几倍牛奶呢?”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倍数,并引导学生总结出倍数的概念与计算方法。

Step 2:探究倍数的性质和规律教师组织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数字,通过计算这个数字的倍数,探究倍数的性质和规律。

学生可利用小组讨论、板书归纳等方式进行探究。

Step 3:小组合作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出示一些有关倍数的实际问题,如“一辆公交车每天可以运送多少人?”,要求学生分组合作解决问题,运用乘法计算出实际问题中的倍数。

Step 4:课堂练习教师出示一些有关倍数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进行讲解和讨论。

Step 5:课堂小结教师通过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总结,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倍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

评析: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倍数的性质和规律,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了倍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同时,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设计合理,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倍的认识教学评课

倍的认识教学评课

倍的认识教学评课标题:倍的认识教学评课引言:倍的认识教学评课是一种评估教学质量的方法,旨在提供学生对于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深度理解。

通过倍的认识教学评课,教师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并进行针对性的改进。

本文将详细介绍倍的认识教学评课的流程和方法,并探讨其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的优势。

一、倍的认识教学评课的流程倍的认识教学评课的流程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确定评课的目标:在开始评课之前,教师需要明确评课的目标,例如评估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评估教师的授课方式是否有效等。

明确评课的目标可以帮助教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估。

2. 收集评课材料:教师需要收集相关的评课材料,包括学生的平时作业、课堂练习等。

这些材料可以帮助教师全面地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理解程度。

3. 开展评课活动:在评课活动中,教师可以使用多种方法,例如小组讨论、个别访谈、问卷调查等,与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收集他们对教学的反馈意见和建议。

同时,教师也可以邀请其他教师参与评课活动,进行互相交流和学习。

4. 分析评课结果:教师需要对收集到的评课材料和学生反馈进行仔细的分析,找出不足和问题所在。

通过分析评课结果,教师可以更具体地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并为改进提供依据。

5. 改进教学方法:根据评课结果,教师可以制定相应的改进计划,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教师也可以从其他教师的经验中借鉴,学习他们成功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二、倍的认识教学评课的方法倍的认识教学评课有多种方法,下面介绍其中两种常用的方法:1. 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是一种常用的倍的认识教学评课方法。

教师可以设计一份简洁明了、有针对性的问卷,包括与课堂教学相关的问题,例如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对教学方法的评价等。

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教学的感受和反馈,有针对性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

2. 观察法:观察法是一种直接观察和记录教学情况的方法。

倍的认识评课

倍的认识评课

倍的认识评课前言倍的认识评课是一种教学评价方法,旨在通过对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的多次反复评估,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将详细介绍倍的认识评课的背景、目的以及具体评价方法。

背景随着教育改革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一次性教学评价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全面评估需求。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对课程的认知理解程度,倍的认识评课被提出并应用于教育教学中。

目的倍的认识评课的主要目的是帮助教师深入了解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情况,从而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调整。

同时,倍的认识评课也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互动,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方法倍的认识评课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步骤:1.设定评价标准:教师在开始课程之前,制定评价标准,明确各个认知层次的要求,以便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评价。

2.第一次评价:在教学初期,教师通过测试、课堂讨论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初步评估。

这一评价主要用于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初步掌握情况。

3.教学适应性调整:根据第一次评价的结果,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教学调整。

例如,对于掌握程度较好的学生,可以适当提高难度,对于掌握程度较差的学生,则可以针对性地进行补充教学。

4.第二次评价:在教学进程中,教师再次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主要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深入理解程度。

5.教学再次调整:基于第二次评价的结果,教师进一步调整教学策略,以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课程内容。

6.反复评价:倍的认识评课强调对学生的多次反复评价,以确保学生的学习情况得到全面了解和跟踪。

通过多次评价,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困难,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

总结倍的认识评课是一种有效的教学评价方法,通过多次评价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情况,可以更好地指导教学,并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师应积极运用倍的认识评课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课程内容。

《倍的认识》学情分析方案

《倍的认识》学情分析方案

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学情分析方案一、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本课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P50例1。

2、学情分析对本课学习的倍的认识,学生是在已经初步理解了乘法与除法的意义,能够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以及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的。

通过学习,学生将建立倍的概念,提高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学目标:(1)、经历“倍”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建立“倍”的概念。

(2)、能在具体情境中正确说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4、教学重点:经历“倍”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建立“倍”的概念。

5、教学难点:能在具体情境中正确说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6、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小棒,水彩笔、胡萝卜,红萝卜贴画若干。

7、教法分析: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时,我主要采用一般教学、启发谈话、实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

8、说学法:通过操作活动,运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二、教学过程分析:(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由于倍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所以本节课,出示情景图后我分别让学生找一找有关萝卜的数学信息,在学生分别说出三种萝卜的数量时,让学生说说红萝卜和胡萝卜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引出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倍的认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重视操作活动,动手操作、比较,从而得出两数之间的数量关系。

由例题开始,通过萝卜根数的变化,从而引起倍数关系的变化,让学生边看图边说,使学生初步感知“倍”的含义;接着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摆小棒,讲数理,体会学习数学的过程和方法,在操作中经历对倍的认知过程,逐步积累加深对倍的表象建立。

整个教学过程,老师始终抓住把什么当作1份,有几个这样的1份,就是这样的几倍,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让学生获得丰富感性认识,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让学生看自己摆的图来说数理,降低了数理表述的难度,落实减负的要求。

《倍的认识》编制学习评价方案

《倍的认识》编制学习评价方案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八、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评析环节一:调取经验,提出“倍”师:在刚才的抢凳子游戏中,为什么有的小朋友没有凳子坐?(小朋友的数量比凳子多)师:你们是以谁为标准知道小朋友多的?(以2个凳子为标准)师:确定了标准不仅可以比多少,它们之间还存在一种“倍数”关系。

(板书:倍)首先通过“抢凳子”的游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参与意识;其次,由于“凳子少,人多”,这种数量上的差距调取学生对已有“比多少”的活动经验,同时,感受“标准”在比较过程中的作用,从而为学生在构建新的数学模型“倍”的时候,运用“标准”来确定倍数,理解“倍”的意义积累经验。

环节二:深化经验,理解“倍”1.调取经验,初次思考“倍”师: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第一感觉,你认为小朋友是凳子的几倍呢?A:自主思考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分别说出自己认为的倍数,教师按照不同的观点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几个大组:认为是2倍的一组,认为是3倍的一组,认为是4倍的一组……各组互评,排除组1、组3、组4三组的观点。

B:合作探究、交流互动小组交流:你们选择的几倍在哪里?选派代表给大家圈一圈。

各组汇报:组1:3倍组2:4倍组3:6倍组4:2倍组5:2倍教学环节二:深化经验,理解“倍”C:教师引领,达成共识师:你们在思考倍数的时候,考虑过以谁为标准吗?(以2个凳子为标准)师:好,我们就把2个凳子圈起来看做一份(圈起两个凳子),小朋友也是2个2个的圈(边说边圈),圈了这样的4份。

我们就说:小朋友的数量是凳子的4.倍.(板书)。

谁来说一说我们是怎样确定的小朋友是凳子的4倍呢?(引领学生完整的阐述)师:现在对比思考一下,你刚才的观点错在哪儿呢?想清楚的同学坐端正。

出错的小组分别说出自己出错的原因。

同位互相说一说确定“小朋友的人数是凳子数量的4倍”的过程:以2个凳子为标准是1份;小朋友2个2个的圈,圈了这样的4份;所以说小朋友的数量是凳子的4倍。

经验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本环节充分调取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和零散的、潜意识的对于“倍”的感知,使学生把对“倍”这一数学模型的模糊认识全部暴露出来,通过不同观点的碰撞和比较,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观点好像什么地方不太对劲儿或存在说不清楚的错误,当学生达到这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时,教师依托现有情景通过圈一圈,清晰、条理的呈现倍数的意义,使原来理解正确的得到了加强,原来理解错误的得到了修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八、教学过程
教学环

教学活动评析
环节一:调取经验,提出“倍”
师:在刚才的抢凳子游戏中,为什么有的小
朋友没有凳子坐(小朋友的数量比凳子多)
师:你们是以谁为标准知道小朋友多的(以
2个凳子为标准)
师:确定了标准不仅可以比多少,它们之间
还存在一种“倍数”关系。

(板书:倍)
首先通过“抢凳子”的游戏调动了
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参与意识;其次,
由于“凳子少,人多”,这种数量上的
差距调取学生对已有“比多少”的活动
经验,同时,感受“标准”在比较过程
中的作用,从而为学生在构建新的数学
模型“倍”的时候,运用“标准”来确
定倍数,理解“倍”的意义积累经验。

环节二:
深化经验,理解“倍”
1.调取经验,初次思考“倍”
师: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第一感觉,你认为小朋友是凳子的几倍呢
A:自主思考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分别说出自己认为的倍数,教师按照不同的观点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几个大组:认为是2倍的一组,认为是3倍的一组,认为是4倍的一组……
B:合作探究、交流互动
小组交流:你们选择的几倍在哪里选派代表给大家圈一圈。

各组汇报:
组1:3倍
组2:4倍
组3:6倍
组4:2倍
组5:2倍
教学环节二:
深化经验,理解“倍”
C:教师引领,达成共识
师:你们在思考倍数的时候,考虑过以谁为标准吗(以2个凳子为标准)
师:好,我们就把2个凳子圈起来看做一份(圈起两个凳子),小朋友也是2个2个的圈(边说边圈),圈了这样的4份。

我们就说:小朋友的数量是凳子的4.倍.(板书)。

谁来说一说我们是怎样确定的小朋友是凳子的4倍呢(引领学生完整的阐述)
师:现在对比思考一下,你刚才的观点错在哪儿呢想清楚的同学坐端正。

出错的小组分别说出自己出错的原因。

同位互相说一说确定“小朋友的人数是凳子数量的4倍”的过程:以2个凳子为标准是1份;小朋友2个2个的圈,圈了这样的4份;所以说小朋友的数量是凳子的4倍。

环节二:
深化经验,理解“倍”
2.变化情境,理解“倍”
投影出示:
师:现在,我拿来4个凳子,这时候小朋友的数量
是凳子的几倍(引导学生选定标准,再通过圈一圈、说
一说确定倍数)
投影出示:
师:现在,我拿来8个凳子,小朋友的人数是凳子
个数的几倍呢(同上)
本环节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
和空间,通过凳子数量的变化,让学生
反复观图,反复交流,从而积累了丰富
的感性材料,形成表象,扎扎实实的亲
历了概念形成的全过程,从而进一步强
化了学生对“几倍”的理解,推动了“倍”
概念模型的形成和巩固。

环节三:
提升经验,应用“倍”概念如果没有图片,你还能准确的找到倍数吗1.有3个梨,6个苹果,苹果是梨的几倍
①标准是谁
②苹果几个几个的圈圈这样的几份圈了几个几
③结论:苹果是梨的几倍
2.按要求画:(1)有2个○,△是○的5倍(2)□是○的3倍
思考:①标准是谁②你想用几个○作为标准
要求:请在第一行中画出作为标准的○,再按要求在第二行画出□。

4.有50块巧克力,糖是巧克力的12倍。

要求:①圈出题目中的标准 ②你想怎么画画出简易图。

5.今天听课的男老师有99人,女老师是男老师的8倍。

谁是标准女老师有这样的几份
环节四:
整合经验,全课小结
师:(边说边完成板书构图)通过练习我们发现,在找倍数关系的时候,应该先明确标准,看
有这样的几份标准,就是几倍。

标准就像“倍“这辆小汽车的车轮带着我们成功的走进了倍的世界,随着我们知识的不断进步还将学习更多有关倍的知识。

【板书设计】:



小朋友的数量是凳子的4

————1份
————4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