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从众心理及行为分析
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其具体表现分析
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其具体表现学习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干预建议一、主要表现1、学习方法不良表现为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计划性,没有掌握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效果低下。
2、出现学习疲劳是指长时间连续紧张学习后由于身心过度疲劳所导致的学习效率下降的现象。
包括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前者指肌肉与神经系统的疲劳,后者指情绪烦躁、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反应缓慢等心理现象。
3、厌学情绪严重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欲望低下,丧失学习兴趣,不能顺利完成各项学习任务,不能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甚至迟到、早退、旷课,直至最终辍学流失。
4、.考试焦虑考试焦虑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情绪反应。
具体表现为考前高度紧张焦虑,日常生活受较大影响,考试时情绪紧张,心慌意乱,出现感知障碍、注意障碍、记忆障碍、思维混乱等,甚至伴随躯体反应,如手足发冷、心跳加速、肌肉紧张、头昏等。
二、干预建议1、增强学习责任感教师可通过心理讲座或团体辅导等形式,引导学生将学习与自己的生涯规划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增强学习责任感,激发学习的内部动机。
2、增强学习成就感教师应注意体会积极关注的内涵,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用多元评价标准客观、公正地看待每一位学生,使其获得发展的空间和机会,找到学生的上进点和积极因素,因势利导,让学生在不同领域的努力中获得成功体验。
3、增强自我效能感教师可以为缺乏信心的学生安排难易适中的学习任务,使其获得成功机会,同时学习迁移成功体验,增强自我效能感。
还可以采用归因训练,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归因模式。
还可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策略,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轻松学习。
交往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干预建议一、主要表现1、退缩心理表现为与人交往过分担心、紧张,缺乏必要的交往技能,不愿或不敢在公众场合抛头露面,退缩、孤僻,人际交往受到较大局限。
严重者可表现出社交恐怖。
从众心理相关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从众心理,又称从众效应,是指个体在群体中受到多数人影响,在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一致的行为方式。
这一心理现象在社会生活中广泛存在,对于个体的决策、行为以及社会现象的解释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探讨从众心理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本实验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实验场景,观察个体在群体压力下的从众行为。
二、实验目的1. 了解从众心理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表现;2. 探究群体压力对个体决策的影响;3. 分析从众心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及危害。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我校10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其中男生50名,女生50名,年龄在18-22岁之间;2. 实验工具:自制问卷、实验场景模拟;3. 实验过程:(1)将100名实验对象随机分为10组,每组10人;(2)向每组发放自制问卷,要求被试者填写自己的真实姓名和学号,并匿名作答;(3)向每组被试者展示一个模拟实验场景:一个房间里有一盏灯,被试者需判断这盏灯是否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实验中,每组被试者将轮流进入房间观察灯光,并判断其是否正常;(4)在实验过程中,实验者会给予被试者以下提示:多数人认为灯是正常工作的,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被试者需在听到提示后立即回答;(5)记录被试者在实验过程中的从众行为,包括同意多数人观点的比例和独立思考的比例;(6)实验结束后,向被试者说明实验目的和意义,并回收问卷。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显示,在群体压力下,约70%的被试者表现出从众行为,即同意多数人观点;2. 30%的被试者保持独立思考,不随波逐流;3. 从性别角度看,女生从众行为比例高于男生;4. 从年级角度看,低年级学生从众行为比例高于高年级学生。
五、讨论与结论1. 实验结果表明,从众心理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
这可能与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的教育、家庭环境、社会文化等因素有关;2. 群体压力对个体决策具有显著影响。
在群体中,个体容易受到多数人观点的影响,从而产生从众行为;3. 从众心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具有两面性。
从众心理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从众心理,又称从众行为,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影响或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或违背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言论、行为保持与群体一致的现象。
从众心理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对社会生活产生着重要影响。
为了探讨从众心理的成因和表现,我们设计并实施了一次从众心理实验。
二、实验目的1. 了解从众心理的成因和表现。
2. 探讨群体压力对个体决策的影响。
3. 分析从众心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危害。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随机选取5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其中男性25名,女性25名。
2. 实验材料:一张画有一条标准线段和三条比较线段的卡片。
3. 实验过程:(1)将实验对象分成10个小组,每组5人。
(2)向每个小组展示一张画有一条标准线段和三条比较线段的卡片。
(3)要求小组成员分别判断哪条比较线段与标准线段等长。
(4)在实验过程中,安排一名实验助手故意给出错误答案,观察其他小组成员的反应。
(5)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共有25名实验对象(男性)在至少一次实验中选择了与实验助手相同但错误的答案,占总人数的50%。
而25名实验对象(女性)中,有20名选择了与实验助手相同但错误的答案,占总人数的80%。
2. 实验分析:(1)从众心理的成因:实验结果表明,从众心理的产生与个体性别、性格、教育背景等因素有关。
在本实验中,女性从众现象更为明显,可能与女性在现实生活中更容易受到外界影响有关。
(2)群体压力对个体决策的影响:实验助手故意给出错误答案,使小组成员产生从众心理。
这表明,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容易放弃自己的观点,选择与大多数人一致的答案。
(3)从众心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危害:从众心理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双重作用。
一方面,从众心理可以使个体更好地融入社会,适应环境;另一方面,从众心理容易导致个体盲目跟从,忽视自身判断,甚至产生负面影响。
五、结论本次实验结果表明,从众心理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群体压力对个体决策具有显著影响。
从众心理实验的实验报告
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影响或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或违背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言论、行为保持与群体一致的现象。
为了探究从众心理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我们设计并实施了本次实验。
二、实验目的1. 了解从众心理在群体中的表现;2. 探究个体在群体压力下的心理变化;3. 分析从众心理对个体决策的影响。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我校大学生50名,随机分为5组,每组10人。
2. 实验材料:设计一套判断题,题目内容涉及日常生活、社会热点等,确保题目难度适中,且答案明显。
3. 实验步骤:(1)实验前,向实验对象说明实验目的和规则,确保他们了解实验过程。
(2)将实验对象分成5组,每组进行一次实验。
(3)每组选择一个组长,负责组织组员进行答题。
(4)每组随机抽取一张答题卡,开始答题。
(5)在答题过程中,每组组长故意给出错误答案,观察其他组员是否受到影响,改变自己的答案。
(6)记录实验数据,包括组员改变答案的人数和次数。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显示,在5组实验中,有4组组员在组长给出错误答案后,改变了自己的答案,占总人数的80%。
2. 从改变答案的组员中,有60%的组员改变答案的次数超过2次。
3. 实验数据表明,个体在群体压力下,从众心理较为明显。
1. 从众心理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容易放弃自己的观点,保持与群体一致。
2. 从众心理对个体决策有一定影响,可能导致个体在判断和决策时失去独立性。
3. 为了提高个体在群体中的独立性,需要加强个体心理素质的培养,提高个体在面对群体压力时的应对能力。
六、实验启示1.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认识到从众心理的存在,学会独立思考,不盲目跟从他人。
2. 在团队协作中,要尊重个体差异,发挥团队优势,共同完成任务。
3. 教育部门应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在面对群体压力时的独立性和决策能力。
七、实验局限性1. 实验对象仅限于我校大学生,可能无法代表其他群体。
阿希从众实验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在群体中受到影响时,其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
为了研究从众现象的具体表现、产生及其原因,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Solomon Asch)在1951年设计并实施了一项经典的心理学实验——阿希从众实验。
二、实验目的1. 了解从众现象在个体心理活动中的表现。
2. 探究从众现象产生的原因。
3. 分析从众现象对个体决策和行为的影响。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2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人。
2. 实验材料:18套卡片,每套两张,一张画有标准线段,另一张画有比较线条。
3. 实验程序:(1)实验者向被试介绍实验目的和规则,告知被试他们将进行一系列的线段比较判断实验。
(2)被试进入实验室,发现已有5名假被试坐在那里,真被试坐在第6个位置。
(3)实验者拿出一张画有一条竖线的卡片,让大家比较这条线和另一张卡片上的3条线中的哪一条线等长。
判断共进行了18次。
(4)实验开始前几次判断,大家都一致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从第7次开始,假被试故意作出错误的选择,实验者开始观察其被试的选择是独立还是从众。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独自判断时,被试正确率超过98%。
2. 在12次测验中,平均约1/3的次数附和错误的答案,76%的被试至少有一次做了从众的判断,只有24%的被试自始至终没有从众。
3. 实验结果显示,从众现象在个体心理活动中普遍存在,大部分个体在面对群体压力时,会选择从众。
4. 从众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1)个体渴望被群体接纳,避免被孤立;(2)个体为了追求认同感,愿意放弃自己的观点;(3)个体为了减少心理压力,避免承担责任。
五、实验结论1. 阿希从众实验表明,从众现象在个体心理活动中普遍存在,大部分个体在面对群体压力时,会选择从众。
2. 从众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个体渴望被群体接纳、追求认同感和减少心理压力。
3. 从众现象对个体决策和行为的影响:(1)可能导致个体放弃自己的观点,盲目跟从群体;(2)可能使个体在面对困难时缺乏独立思考,容易受到外界干扰;(3)可能使个体在面对挑战时缺乏自信,不敢坚持自己的立场。
从众心理实验报告
从众心理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生动的了解及把握从众的含义;2、了解从众的分类;3、分析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4、学会评价并能适当引导从众行为。
二、实验计划从众实验将在我们学校展开,考虑到实验的效果和结论跟我们所影响的人数有关,我们决定在中午的时候做实验,因为中午的时候路上行人较多。
根据我们学校学生的日常行为和思维习惯,我们拟定进行以下实验:在12栋楼下往天上看,而天上什么都没有,观察过路人的反应。
三、实验对象:路上行走的学生四、实验分工:讲解者:李**实验报告:邱**PPT制作:龙**模板搜集:贾**五、实验过程:中午12:15开始实验,总共有10人参与实验,先有1人在12栋楼底下抬头望楼顶,然后“托儿”进场。
实验期间规定不能说话,不能四处张望,只能抬头集中看一个方向,不能用手指方向做引导性动作;当路人问及什么事时,只许摇头或说不知道,不能跟路人交谈。
记录有抬头看的人为从众的人。
六、实验分析:从众的人有88.9%左右,与我们先前所估计的差不多。
这种现象更倾向于好奇心引起的。
七、实验结论:从众指个体在群体情境中,改变自己的观念或行为,使之与群体的标准相一致的一种行为倾向。
由从众的概念可以看出,产生从众心理现象的前提条件是群体的存在。
大学生处于校园群体中,其个人在群体中的表现,往往受到群体影响,这种影响迫使个体在认识与行为方式上与群体中大多数人保持一致,无论群体观点对错与否,都倾向于放弃自己的观点而赞同群体的观点。
实验中,当一个人抬头看天时,路过的人稍有迟疑的跟上去围观,接着又有路人好奇地跟着看天上,逐渐的人越来越多,本次实验只有一个人没有跟过去,直接走了。
实验结果表明当前引起大学生产生从众心理主要是由于好奇心促使,没有目的性的随大流,缺乏自信和主观意识的判断。
从众心理普遍存在于心理尚未成熟的当代大学生中,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及身心健康都具有极大的影响作用。
大学生的从众心理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从众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从众行为是指个体在群体中,由于受到群体压力的影响,而在认知、判断和行为上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从众行为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它既有助于个体适应社会环境,也可能导致个体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
为了探究从众行为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本实验设计了一项基于实验室情境的从众实验。
二、实验目的1. 探究群体压力对个体从众行为的影响。
2. 分析个体在群体压力下的心理变化过程。
3. 研究从众行为在不同群体规模、群体意见一致性等因素下的差异。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随机招募5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年龄在18-25岁之间,男女比例均衡。
2. 实验材料:设计一套从众实验任务,包括一系列数字序列,要求实验对象判断每个序列中的数字是否为奇数。
3. 实验步骤:(1)实验对象被随机分成5组,每组10人,分别进行实验。
(2)实验开始前,告知实验对象,他们的判断结果将被用于研究从众行为。
(3)实验过程中,每组中有一名主试,其余为被试。
主试先进行示范判断,然后依次请被试进行判断。
(4)实验过程中,主试会故意给出错误答案,以观察被试是否受到群体压力的影响。
(5)实验结束后,收集所有被试的判断结果,并进行统计分析。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群体压力对个体从众行为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在群体压力下,被试的从众行为显著增加。
当主试给出错误答案时,被试更倾向于跟随错误答案,而非独立判断。
2. 个体在群体压力下的心理变化过程:实验过程中,被试在群体压力下表现出以下心理变化:(1)认知失调:被试在独立判断时,发现自己的答案与群体不同,产生认知失调。
(2)自我怀疑:被试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能力,担心自己的答案错误。
(3)群体认同:被试为了获得群体认同,逐渐倾向于跟随群体意见。
3. 从众行为在不同群体规模、群体意见一致性等因素下的差异:(1)群体规模:随着群体规模的增大,从众行为越明显。
这可能是因为个体在大型群体中更容易感受到群体压力。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心理问题及对策分析年作文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心理问题及对策分析在大学生就业形势逐年严峻的情况下,深入认识和理解职业的分布特征与动态发展趋势,对大学生正确选择职业、寻求职业发展至关重要。
部分大学生未雨绸缪,在步入大学校园后就开始充分利用社会实习或兼职的机会感受职业;部分高校也在不断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以期在提高该校就业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认识自己、分析环境的综合能力,从而找到与自己人格特征、兴趣爱好、能力范围相匹配的职业领域。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常见的心理问题所谓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的是大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结合发展机遇,对决定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测评和总结,确定其事业奋斗目标,选择合适的职业,制定相应的教育和培训计划,并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顺序和方向做出合理的安排[1]。
职业生涯规划旨在通过大学生的自我认识,进行自我肯定并自我成长,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个人发展过程。
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职业环境及家庭环境,如果大学生对自我的认识与评估有失偏颇,在求职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挫折和冲突,心理上也随之出现困惑和不适,引起各种心理问题[2]。
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矛盾心理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初期,如何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和职业领域是未来能够长期从事该职业并实现自我价值的必要条件。
面对众多选择和机会,利益与诱惑,初涉社会的大学生群体亦是充满兴奋与惊喜,然而现实的残酷也为大学生增添了不少困惑。
一方面,求职者留恋条件舒适、经济效益高的大城市,同时又抱怨大城市带来的生活高成本。
中国经济实验研究院城市生活质量研究中心2014年对中国35个城市生活质量的调查发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的生活成本满意度指数都在最低的9个城市之中[3],而这些城市又恰恰是大学生求职者梦寐以求的理想工作城市。
另一方面,求职者追求待遇好收入高的工作,同时又畏惧高收入工作带来的各种压力与挑战。
【参考文档】从众心理研究报告-实用word文档 (11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从众心理研究报告篇一:社会心理学从众实验报告社会心理学从众实验报告一从众心理的意义: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又俗称“随大流”。
社会生活中的从众行为大多不具有直接的社会评价意义,它无所谓是积极的或消极的,它对人的作用主要取决于行为本身的社会意义。
二从众心理的利与弊:从众心理带给人们的好处是具有保护作用。
在一个集体里,往往会在作出某种决定之前,通常会以不同方式征求大家的意见,往往是多数人的意见相同,这个时候就要以从众心理行事,赞同多数人的意见,要你好我好大家好才是,大家才觉得你是好人,是个懂味的人,才会受到大家欢迎,才不致遭到大家反对排挤,才不致受伤害。
否则,你就会成为众矢之的,成为公敌,就会受到冷落,受到排挤,受到伤害,不招人待见。
从众行事也会坏事,会给人带来灾难,甚至是灭顶之灾。
从众会让人盲目,盲从,缺乏理性,因而会做出十分错误的事情,酿成不可收拾的局面,付出惨重的代价。
三研究从众心理的意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从众现象比比皆是。
我们可以通过这个小实验,来了解对方的从众心理,其实在我们看来,了解其从众心理也是了解其本人一些特点的过程。
从众心理有利有弊,研究从众心理也是为了让我们可以学会更好的用客观的眼光去看待事物。
四实验方案、施行步骤以及结果:1 实验方案我们的从众实验模仿了著名的阿希从众实验,我们选取了3幅图片,在不同的地点被试者,让被试者与我们事先安排好的假被试一起完成该试验,假被试会经过思考,全部选择错误的答案,最后让真被试者选择。
记录实验结果。
2 实验步骤1.2.3. 试验时间:201X年5月18日星期日。
大学生手机上瘾现象的心理分析及应对策略-精品作文
大学生手机上瘾现象的心理分析及应对策略.一、大学生手机上瘾的成因分析.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手机成为了当代大学生必不可少的通讯工具,获取外界信息,或沟通与他人的联系。
但是对于部分大学生而言,手机的过度使用已经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学习,甚至出现上瘾现象。
.(一)大学生对信息的渴望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学生对实时信息的需要和渴望需要一个有效的承载工具。
由于手机承载信息量大,方便快捷,加之可以随时随地的对信息进行传递,成为大学生上网的首选。
在重大事件的新闻中,手机一最快、最广泛的范围对信息进行传播,在第一时间抓住大众对信息需求足以刺激大学生的时代嗅觉,以满足自己对信息的需求,也可以通过外界的信息以确定自己在当今社会环境下的生存状态,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降低了大学生对信息获得的压力。
(二)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影响心理学家认为,从众行为是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寻求解除自身与群体之间的冲突,增强安全感的手段,这是为了获得心理平衡的一种手段。
现在的社会相对来说比较发达,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喜欢炫耀自己物品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有时会互相讨论关于自己对信息的一些了解,为避免自己一无所知,手机就会成为随时随地获得信息一种工具。
这也会促进彼此之间的攀比心理,对于手机创造的某些虚拟的空间而无法自拔。
(三)大学生追求时尚的心理[JP2]当前,大学生使用的手机五花八门,从外观到手机的功能。
对于具有时尚敏感嗅觉的大学生来说,对于手机的需求越来越多,对于它的功能也要求越来越强大。
而精明的商家就是抓住这一特点,对手机不断的开发。
由于现在手机的功能也很让人沉迷,一台华丽的手机可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认为在同学面前更有面子。
大学生喜欢时尚、喜欢与众不同,根本不会考虑经济压力,只注重满足自己时尚的需求。
.(四)大学生情绪转移的方式[JP2]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紧张,有些人性格孤僻、甚至是不合群、不自信具有封闭心理的人极易出现手机成瘾的症状。
从众还是认同:关于大学生旅游打卡行为与心理的调查
而更好地认识自己。
满足归属感
大学生往往渴望归属感。通过与 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旅游打卡, 他们可以获得一种归属感,并感 到自己属于一个有共同兴趣的群
体。
提升自我价值感
当大学生在旅游打卡中展现出自 己的特长和技能时,他们可以获 得更多的肯定和赞誉,从而提高
自我价值感。
大学生旅游打卡中的心理预期与现实落差
过高的心理预期
大学生在旅游打卡前往往抱有过高的心理预期。然而,当他 们到达目的地后,可能会发现实际情况并不如他们想象中的 那么完美,从而产生失望情绪。
社交媒体的放大效应
社交媒体上的照片和帖子往往只展示了旅游景点最好的一面 。这使得大学生在打卡过程中产生一种错觉,认为自己也应 该能够拍摄出同样美丽的照片。然而,当他们发现自己无法 达到预期的效果时,可能会感到沮丧。
大学生旅游打卡行为的特点
记录旅游经历
大学生通过拍照、录像等方式记录自己的旅游经历 ,并分享到社交媒体上,以便与朋友和家人分享自 己的旅游体验。
追求社交认可
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旅游照片和视频, 希望获得他人的认可和赞扬,这种认可和赞扬往往 能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满足感。
从众心理
大学生在旅游过程中往往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与 其他人一起拍照、录像等,以便与他人保持一致。
旅游行业应加强对大学生旅游行为的监管和服务,提高其旅游安全和文明旅游的意 识。
06
研究展望与后续工作
研究展望
01
02
03
04
$item1_c深入研究不同年龄段 和群体的旅游打卡行为与心理
$item1_c深入研究不同年龄段 和群体的旅游打卡行为与心理
从众心理——精选推荐
从众心理是一个人在社会中受某个群体的影响,最终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现象[1]。
通俗地说,从众就是“随大流”、“人云亦云”。
如遇到意见分歧,本来你有自己的态度和想法,但当这种想法与大多数人不一致时,你可能会左右为难、举棋不定,而迫于多数人“无形的压力”,最终放弃了自己的意见,随大流。
一、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外在表现1.消费从众。
高校校园里不乏“穿衣戴帽各有一套,抽烟喝酒各有所好”,大学生讲名牌、讲排场、比阔气已形成风气。
有些大学生无视自己的经济基础,下餐馆、赶舞场、览名胜、春游、秋游、过生日、会朋友、吃奖金、喝补助,名目繁多,五花八门。
这是一种消极的从众行为。
2.学习从众。
学习从众是大学生中最常见的从众现象。
据调查,入校时随意安排的学生班级之间、宿舍之间,一年左右时间,便在各个方面显示出不同层次,出现明显的“不同步”现象。
大学校园里常会看到一个宿舍集体活动的景象:一同吃饭,一同上自习等等。
优等生、英语过级、研究生录取等相对来说,班级、宿舍都比较集中,如某高校有个班5名考上研究生,竟都是同一舍员。
除此之外,在大学生中还存在着一些消极的学习从众现象,如学生的考试作弊。
有的学生从主观上并不赞成作弊,但是看到少数原来不如自己的同学通过作弊取得了好成绩而且没被发现,就会对自己的信念产生动摇,进而带着一种不正确的理性从众观或盲目从众也参与作弊,以致对自己各方面都产生不良的影响。
有的大学生甚至还说:“大家都作弊,不作弊的学生反而是傻瓜。
”3.恋爱与性观念的从众。
一方面,大学生随着生理上性的成熟,逐渐产生了接近异性、追求爱情的渴望,加上西方“性解放、性自由”思潮的冲击,更触发他们较强烈的性体验想法;另一方面,校园恋爱极富感染性。
一些大学生认为谈恋爱或被异性朋友追求证明自己有魅力、有能耐,而一些无人问津的同学则会感到寂寞、失落和低人一等,很容易形成一种心理压力。
据某高校进行的一项最新大学生性观念抽样调查显示,近40%的大学生不介意自己的伴侣是否是处女(或处男),约5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性行为可增进爱的发展[2]。
从众行为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从众行为是指个体在群体中受到他人行为、意见或态度的影响,从而产生与之相似的行为、意见或态度的一种心理现象。
从众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广泛存在,对于个体和群体都有重要的影响。
为了探究从众行为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我们设计并实施了本次从众行为实验。
二、实验目的1. 了解从众行为的基本特征;2. 探究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3. 分析从众行为对个体和群体的影响。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随机选取某高校大学生60名,男女各半,年龄在18-22岁之间;2. 实验材料:从众行为实验材料(包括图片、文字等);3. 实验程序:(1)将被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人;(2)对每组被试进行从众行为实验,实验分为三个阶段:① 图片识别阶段:展示一组图片,要求被试判断图片中的人物是否在笑;② 意见分歧阶段:向被试展示一组图片,要求被试判断图片中的人物是否在笑,并询问被试是否同意其他被试的观点;③ 从众行为阶段:展示一组图片,要求被试判断图片中的人物是否在笑,并询问被试是否受到其他被试观点的影响;(3)记录被试在每个阶段的判断结果,分析从众行为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图片识别阶段:在图片识别阶段,被试的判断结果与实际图片中人物的表情基本一致,说明被试具有较好的图片识别能力。
(2)意见分歧阶段:在意见分歧阶段,被试的判断结果与其他被试的观点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大部分被试仍能保持自己的判断。
(3)从众行为阶段:在从众行为阶段,被试的判断结果与其他被试的观点基本一致,表明从众行为在实验中得到了体现。
2. 实验分析(1)从众行为的基本特征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从众行为具有以下基本特征:① 从众行为在意见分歧阶段较为明显,当其他被试观点不一致时,个体更容易受到他人观点的影响;② 从众行为在从众行为阶段更为明显,当其他被试观点一致时,个体更容易产生从众行为。
(2)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主要包括:① 意见分歧程度:意见分歧程度越高,从众行为越明显;② 个体认知水平:认知水平较高的个体,从众行为相对较低;③ 群体压力:群体压力越大,从众行为越明显。
浅谈大学生从众消费心理及矫正
象征作用, 因而满足了这种需要就是向他人及自己表 明: 自己相信什么或追求什么。对于女大学生来说, 欲 望城市的焦点不是职业, 而是自己喜欢, 这也是她们现 在的消费观念。( 4) 认知需要: 认知是指发现关于我们 自己周围环境的各种事物, 并能够理解和掌握它们内 涵。据问卷调查, 女大学生们课外书籍、报纸、杂志的月 均消费在 25 元 , 绝大部分 是以知识 性 强 、内 容 有 深 度 为 主, 小部分 阅览娱乐 休闲类, 她 们关心时 事政治、了 解全球资讯、关心社会环境等问题, 充分反映出一种认 知需求。
收 搞 日 期 : 2007- 06- 05 作 者 简 介 : 李 文 博( 1982- ) 女 , 黑 龙 江 双 鸭 山 人 , 黑 龙 江 工 商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助 教 , 研 究 方 向 : 心 理 学 。
北方经贸 教育论坛 2 007 7
151
N教育论坛 ORTHERN ECONOMY AND TRADE
经贸 北方
2007 年第 7 期
浅谈大学生从众消费心理及矫正
李文博
( 黑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大学新生从众心理及其行为的调查分析
一
、
调查 问卷 基本情 况
本次 调查 问卷 共 发 放 3 9 2份 ,收 回 3 8 8份 ,有 效问卷 3 8 8份 。调 查对 象 为法 学 、英语 、机械 工 程 、
化 学化 工 、 农水 、 采 矿 6个专 业 的大 一新 生 。其 中 ,
男生 比例 7 5 . 8 %,女生 比例 2 4 . 2 %; 城市生 源 占 5 9 . 7 8 % ,农 村 生 源 占 4 0 .2 2 % ;独 生 子 女 占 8 9 . 1 8 % ,非独 生子 女 占 1 0 . 8 2 %。
关键 词 :大学新生 ; 从众 心理 ;宿舍分 配 中图分类号 : C , 6 4 5 收稿 日期 : 2 0 1 3— 0 7— 0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 0 0 9— 4 9 7 0 ( 2 0 1 3 ) 1 2— 8 8 一) ,女,山西芮城 人 , 太原理 工大学政法学院硕 士研 究生。
心理松弛、 舒适感和安全感 , 他们最终选择跟从别人。 调查 问 卷 问题 1 : “ 你 在 刚 刚 开 始 的 大 学 生 活 中, 是愿 意选择 自己独 自吃饭 上 课 ,还 是 希望 和 别 人一起完成? ” 有9 2 %的被调查者选择 “ 和别人一起 完成 ” , 只有 3 1人 ( 8 % )选 择 自 行 完 成 。 对 问 题: “ 刚上大学 的第一 次考试 ,老师并 没有划 定范
二 、从众心理 的基本含 义
从众 , 是指个体在社会群体的无形压力下 , 不知 不觉或不由自 主地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行为方式 , 通 俗地 i ; 己 黾“ 随大流 ” 。而所 谓从众 心理 , 则是 指个人 受到外界人 群行 为 的影 响 , 在 自己 的知觉 、判 断 、 认 识上表现 出符合公众舆 论或多数人看 法的社会 心理现
从众实验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从众心理在个体行为决策中的作用,以及不同情境下个体从众程度的差异。
通过实验,了解个体在群体压力下的行为表现,以及影响从众心理的主要因素。
二、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随机选取某高校大学生50名,男女比例均衡,年龄在18-22岁之间。
2. 实验工具:自制“从众心理测试问卷”,包括10道题目,涉及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
问卷采用五点量表计分,1分表示完全不同意,5分表示完全同意。
3. 实验步骤:(1)实验者向被试介绍实验目的和过程,并告知被试实验过程中保持真实、客观。
(2)被试随机分成5组,每组10人。
每组被试进行一次从众心理测试,测试时间为20分钟。
(3)在测试过程中,实验者暗中操控其中一组被试(实验组)的答案,使其与正确答案不同,以观察该组被试在群体压力下的从众程度。
(4)实验结束后,收集所有被试的测试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三、实验结果1. 从众心理测试问卷回收有效问卷50份,其中实验组10份,对照组40份。
2. 实验组被试在测试过程中的平均从众程度为3.5分,对照组被试的平均从众程度为2.8分。
3. 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被试的从众程度进行t检验,结果显示,实验组被试的从众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4. 分析影响从众心理的主要因素,包括:(1)群体规模:实验结果显示,随着群体规模的增大,个体从众程度也随之提高。
(2)群体凝聚力:实验组被试在群体压力下的从众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群体凝聚力对从众心理有显著影响。
(3)个体性格:在实验过程中,部分被试表现出强烈的独立性,即使在群体压力下也坚持自己的观点,说明个体性格对从众心理有一定影响。
四、实验讨论1. 从众心理在个体行为决策中具有重要作用。
实验结果显示,在群体压力下,个体更容易产生从众心理,从而导致行为决策的偏差。
2. 影响从众心理的因素主要包括群体规模、群体凝聚力和个体性格。
在实际生活中,应充分认识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合理引导个体行为。
从众行为原因及分析
从众行为的原因以及如何避免从众行为,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改变个人意见而与多数人取得一致认识的行为倾向,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我觉得从众行为很有意思,讲到从众这一问题,看那些视频也是班里边笑声最大最欢乐的时候,气氛很好也记忆很清楚,那个有趣的电梯实验,在电梯中,几个提前串通好的人统一向一个方向转身,实验进行了很多次,每一次,电梯中不知情的人乘客无一例外地都选择了转向同一个方向。
这是从众效应极好的一个体现。
还有另外一个视频,那是五十年代社会心理学家阿希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
他以大学生为实验对象,组成若干个实验组,每组成员为7至9人,其中只有一个是真正受试者,而其他都是事先安排好的陪衬者。
阿希让他们同时看如下图所示的两张卡片,右边的画三条长度不等的线段,左边的只画一条线段,右边卡片上线段中有一条与左边卡片上的线段相等,这样的卡片共有12对。
问两张卡片上哪两长条线段相等。
因事先有所交代,陪衬者回答时故意作出错误的判断,最后由真正的受试者回答。
实验结果表明,真正的受试者中竟有37%以上跟着多数人作出错误的判断。
陪衬者中只要有一个人和被试者意见相同,可以对抗遵从效应。
而在不设圈套的条件下进行单人一组的测试实验,判断错误的受试者则小于1。
由于现在还处在在校学习阶段,对社会上的从众现象不是很了解,就从学生角度分析一下我自己认为学生产生从众行为的原因吧(一)对信息的依赖,是学生产生从众行为的原因之一。
学生生活在这个世界,周围同学众多,总是以他人为参照系,并依赖于他人及团体提供的信息。
因而渐渐地养成了依赖他人提供信息办事的习惯。
新学期报到注册了,许多新生还不知道学校的地址,但他们往往会跟从人流多的方向去寻找自己的学校,而不跟人数少的方向,因为此时学生们的心理假设是大多数人群的走向目的也是学校。
当然这一事例也表明了从众也可能发生错误,如果大多数人流的方向不是学校,学生所依赖的信息就要变成了虚假信息。
大学生从众心理与行为的研究与分析
响 的 利 与 弊 。 20 0 7年 1 O月 至 l 2月 , 由 于 课 题 研 究 的 需 要 ,我们 在 大 学 生 中 进 行 了 问 卷 调 查 ,共 发 放 问 卷 7 0份 , 0 回收 有 效 问 卷 6 0份 。 调查 的 主 要 问 题 是 大 学 生 群 体 问 题 , 7 其 中多 项 问 题 涉 及 到 的 大 学 生 从 众 心 理 和 从 众 行 为 ,由 此 ,
冲 突 ,很 多 大 学 生会 自觉或 不 自觉地 考虑 其他 人 的 意 见 或 群 体 的要 求 ,选 择 从 众 的 行 为 。大 学 生 的 从 众 主
要 表 现 在 恋 爱 、就 业 、违 纪行 为及 消 费 等 方 面 。 对 大 学 生 从 众 心 理 与 行 为 的 研 究 ,有 助 于 我 们 从 独 特 的视 角认 识 大 学 生群 体 的心 理 状 况 、 了 解他 们 身 心 发展 的 规 律 、促 进 高校 的 稳 定 和 发 展 。 [ 键 词 ] 大 学 生 从 众心 理 从 众 行 为 关 [ 图分 类 号 ]G6 5 [ 献标 识 码 ]A 中 4 文 [ 章 编 号 ] 10 - 5 4 2 0 )0 —0 2 0 文 0 5 8 3(0 9 4 13 3 [ 者 简 介 ] 张敏 , 刘 雪峰 ,郑 福 胜 , 吉林 大 学 马 克 思 主 义 学 院 ( 林 长 春 作 吉 10 1 ) 3 0 2
高 教 研 究
现 代 教 育 科 学 M oDERN EDUCAT1 0N SCI ENCE
2 09年 第 4期 0
大 学 生 从 众 心 理 与 行 为 的 研 究 与 分 析
张 敏 刘 雪峰 郑福 胜
[ 摘 要 ] 群 体 环 境 和 群 体 氛 围 对 大 学 生会 产 生 各 种 心 理 压 力 , 为 了求 得 心 理 上 的 平 衡 ,减 少 内心 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从众心理及行为分析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大学生的从众行为,认为大学生从众行为可以根据其内心和表面反应的一致性进行类型划分,大学生从众行为在学习、择业、入党、消费和恋爱等方面表现的最为典型。
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是促成大学生产生从众行为的两类主要因素,大学生的从众行为具有双重作用。
大学生从众行为可以采取适当策略进行管理。
一.社会生活中的从众行为在社会生活中,群体与个体,个体与个体间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使个体的全部心理活动,不论是认知还是情感,不论是意向还是行为,都或多或少地受到群体和他人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很强烈,有可能较微弱. 作为个体,面对外界的诸种影响,可能自觉地接受,也可能不知不觉地接受,甚至是出于无奈而被迫地接受,结果,使个体行为与群体习惯相一致,或使群体中少数人的行为与多数人行为相一致,这些都是从众行为.从众是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而导致行为或态度的变化.从众是个人在社会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
一般来说,从众心理带有被迫性,它是一种在外来压力的情况下而做出符合群体要求的行为,并非出于个人的自觉自愿。
从个体的角度来看从众行为产生是四种需求或愿望的体现:(1)与大家保持一致以实现团体目标;(2)为取得团体中其他成员的好感;(3)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现状;(4)不愿意感受与众不同的压力。
在大学校园中,从众现象也很普遍。
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一方面自我意识急剧发展,充满热情,勇于创新,常常以标新立异的装束和独特的言谈举止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另一方面,他们的独立性、自制力、意志力及分辨是非的能力都不是很强,往往会陷入焦虑、困惑和迷茫之中,导致行动上随波逐流,思想上迷失自我。
二.大学生从众行为表现大学生作为天之骄子,有着很强的独立性,但深入的调查后,发现不少的大学生行为存在着明显的从众现象,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恋爱从众有人把大学四年中恋爱人数的轨迹分为低平期、高潮期和缓降期三个阶段。
高潮期主要指在大二、大三这一阶段的学生,据统计这一阶段开始恋爱的人数约占总人数的60%,出现这种情况是与大学生从众行为分不开的。
有些学生入学是抱着“一心学习,不谈男女私情”的坚决态度来到大学的,但随着对大学环境的熟悉,看到周围的同学成双成对,自己不谈的话很不自在,于是定下的在大学不谈恋爱的戒律也逐渐瓦解,也成为“爱来爱去”的大学生恋爱一族。
(二)学习从众在高校学生仍是大学生活的主旋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听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样一句话,在高校中,入学时随意安排的学生班级和宿舍,在一个学期后有了一定的差距,但随着大学生活年复一年的走过,各方面显示出了不同层次,出现了明显的“不同步现象。
好的班级越来越好,差的班级越来越差,有的一个宿舍的同学都拿到学习奖学金,而有的宿舍却人人都挂科,更严重者因学习严重不合格而停学的学生也集中在某个班或某个宿舍。
考研学生中每年都会出现同宿舍的人都被录取,而且都是名牌大学的现象,不少人认为这种现象很奇怪,但如果从“从众”行为上来考虑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作弊从众近几年,当社会上流行“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时,校园里便兴起考试“不看白不看”的哲学,“学不在深,作弊则灵”,考场上作弊方式发挥得淋漓尽致,以至考试不作弊的学生反而被讥笑为“傻瓜”,“大家都作弊,我为什么不作呢”?一作弊被抓的男生振振有词地为自己辩解。
(四)入党从众对大学生入党愿望的调查显示82%的学生有入党的愿望并主动递交了申请书,对于学生入党动机姑且不说,但凭如此高的数字,我们不得不分析一下,有的学生入党愿望来自父母的压力,也有不少的学生从众于周围的同学或者老乡,看到别人递交入党申请书,自己不行动好像不入流似的。
(五)消费从众大学生个性上独立,但经济上还未独立,其主要来源还是靠家庭的供给。
在高校中不乏这样的学生。
“穿衣带帽各有一套,抽烟喝酒各有所好”。
且不说别的,单看每年学生才入学时,“老乡会”那壮观的场面,就不能不让我们惊叹。
因为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有不少同学不愿参加“老乡会”,但是碍于面子,也只能忍痛加入老乡会的行列中去了。
消费从众使不少学生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给自己带来了压力。
(六)择业从众就业对每个大学生来说都占居者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有一部分同学抱着“不考上研死不休”的想法,一心考研。
但是当毕业的双选会来临时,看到周围的忙于找工作,同班或同宿舍的同学签了约,原本一心考研的心,乱了分寸,打破了自己的学习计划,影响了考研;有的同学择业不从自己的兴趣和本身的特长出发,而跟着别的同学意愿走,签不到自己满意的工作。
考研与就业,以及如何就业莫盲目从众,这是对个人发展的不负责任。
三.大学生从众行为的一般分析大学生从众行为作为一种组织行为现象,可以分别从产生原因和具体作用方面进行分析和认识。
1.产生从众行为的两类原因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研究发现导致大学生产生从众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个体因素,另一类是环境因素。
(1)个体因素众多的观察表明,情绪的稳定性、个人自信状况、性格特征、态度与价值观,以及个人生活经历的不同都会对从众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般而言,智力水平偏低者容易从众,情绪不稳定者容易从众,缺乏自信心者容易从众。
(2)环境因素大量事实表明,从众行为还与个体所处的环境有关,比如群体的性质、群体的组成、群体的气氛、群体的一致性和群体的凝聚力等。
如果学生群体中多数成员的地位或能力高于个体,则个体容易放弃自己的见解顺从大家;如果某一学生群体对坚持独立意见没有容忍态度,且对从众者给予一定奖励,则会使个体的从众行为受到强化;能够满足个体愿望的学生群体,个体容易产生服从感;凝聚力高的学生群体,意见经常一致的学生群体,则个人也容易从众四.如何看待大学生的从众行为从众行为对大学生的影响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从众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必要手段一个社会需要共同语言、共同的价值与道德观、共同的行为方式,作为担有预期社会化责任的大学校园更是如此。
对于大学生个体而言,如果不能在很多方面与班级体里同学保持一致,那他就会被群体视作异类。
反之为了融入到群体中去,采取从众行为便可以减少心理冲突,获取心理上的平衡。
有很多大一新生就存在这样的情况,由于刚踏入大学校园,离开家庭贴身的照顾,时感孤独寂寞,于是为了和同学打成一片便采取从众行为。
而同时这也为后期的大学四年生活是积极还是消极埋下了伏笔。
(2) 理性的从众行为有利于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群体是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内化的重要载体,是影响个人的具体形式。
个体往往对照周围人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来感觉自己的价值,通过反馈整体的价值取向,来调整自己的价值取向。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为:独立意识增强,但仍有较大的依赖性;社交需要强烈;求知欲望盛;自我期望值高等。
这些心理特点,决定了大学生对所属群体具有较强的归属需要,而要获得归属感,从众就是一个必然选择。
大学生对其群体的从众,有益于具有开创性的大学生群体亚文化的形成及发展,促进社会主流道德的发展变化和完善,并产生德育的群体效应。
(3)盲目地从众使个体失去个性和创造性从众行为是在群体压力下发生的,因此盲目从众会使自己失去个性,限制自己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从而失去接受挑战的机会。
大学时代是追求个性、完善人格的时期,盲目的从众会使思维形成依赖性,遇事不动脑筋就随从于别人。
尤其对于那些在班级、宿舍中处于劣势,容易放弃己见而从众的学生就更不可能在大学期间完成真正锻炼自我的任务。
久而久之形成强烈的依赖性,自我意识弱化,独立性较差,,毫无主见。
即便是从众“错了”也会因为比自己强的人也错了而获得自我解脱的平衡感,这就相当令人悲哀了。
五.对大学生从众行为分析的意义首先,从众心理会让大学生从中获益。
现代社会中,在一个集体里,在作出某种决定之前,通常会以不同方式征求大家的意见,往往是多数人的意见相同,这个时候就要以从众心理行事,赞同多数人的意见,要你好我好大家好才是,大家才觉得你是好人,是个懂规矩的人,才会受到大家欢迎,才不致遭到大家反对排挤,才不致受伤害。
否则,你就会成为众矢之的,成为公敌,就会受到冷落,受到排挤,受到伤害,不招人待见。
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
上世纪的十年文革内乱期间,凡事从众的人都很好地保护了自己。
当时有句颇为流行的话叫做不前不后随大流,顺潮流而行,随大势而行,跟着大家说同样的话,做同样的事,准保你没麻烦没灾难。
相反,哪些不按从众行事原则的常规出牌,所谓的有独立思考、有自我之举的人,几乎没有一个人逃脱厄运的,灾难一个接一个,可谓苦头吃尽。
其实,有时从众行事是需要牺牲点个人利益的,因为这种牺牲只是暂时的、局部的,从长远看是有好处的,是值得的。
这就好比我们常说的舍得二字,没有舍就没有得,舍去了反而得到的更多。
其次,盲目从众行事也可能会坏事,甚至带来灭顶之灾。
首先,从众会让人盲目,盲从,缺乏理性,因而会做出十分错误的事情,酿成不可收拾的局面,付出惨重的代价。
这是很可怕的,例子不甚枚举。
几年前的抢盐风波,人们盲目从众,大批的抢购食盐,导致食盐供应紧张,并引发了社会的恐慌,中国人因此被国际上一些有心人讥讽为“盐荒子孙”;再有,当前高校的不少学生或因平时不努力、临时抱佛脚,或因想通过高分获得奖学金、当上学生干部、评上三好学生、入党,或因哥们义气帮其考试过关,都频频在考试中作弊、代考,而且并不以为耻。
要是成功了,还能成为很多学生心目中的英雄,是有能力的表现。
反倒是那些不作弊的学生,被认为是傻。
而那些作弊不成、被逮住的学生,让一些学生低看,认为太笨了。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如今越来越多的学习好的学生也加入到了考试作弊者的行列,为什么?好学生觉得吃亏,差学生也觉得吃亏。
可是考试一旦被抓到,不仅该课程成绩为零分,而且要受到记过或不授学位或开除学籍或退学的处分。
以上都是从众心理作用所种下的恶果、苦果。
对大学生从众行为的研究,可以抵制不良的校园风气和消除不正的思想观念。
对于好的就要大力宣传,造成舆论,使之感到一种无形压力。
从而发生从众行为。
如果对于校园中一些不良现象,不加以抵制,任其泛滥,也会形成一种压力,使一些意志薄弱的学生随波逐流。
首先,大力发展校园文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习惯、态度与行为方式,在群体中明显的存在着类化的现象,群体中大多数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个体行动的指南。
因此应大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积极向上的学习、科技和文体活动,创建一个充满学术和人文精神的文化氛围。
其次,重视学生班级和宿舍管理,营造奋发进取的班级和宿舍文化。
班级、宿舍每个成员在形成自己的学习态度、方法及特点时,会地与班级、宿舍大多数人保持一致。
不仅如此,作息习惯、生活情趣、业余爱好也易趋同和从众,这些因素的整合便形成了对班级或宿舍成员的内部凝聚力,进而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宿舍文化,造就优秀班集体和优秀宿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