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分析及其对策_邬强
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浅析
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浅析当代大学生在学习、生活方面从众心理较强,本文总结了大学生从众心理的主要表现,提出了正确引导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对策。
标签:大学生从众心理对策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在学习、工作、生活方面表现较强。
从众心理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作用,高校教育者应努力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从众心理,可以培养当代大学生树立良好的个性品质。
1 大学生从众心理的主要表现1.1 学习从众大一新生入学报到前,通常由辅导员老师自由安排宿舍,一学年时间过后,便在学习、工作、生活各方面表现出较大差异,出现“两极分化”现象。
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班级学分加权平均分、优异生总数、获得奖学金人数、补考人数等方面各班级各宿舍差异明显,文明宿舍通常比较集中在优良学风班、先进班集体内。
班级、宿舍成员常一起跟风参加各类英语、驾照、考研、考证等辅导班,这是比较积极的从众行为[1]。
1.2 生活从众现在大学校园中,既有“吃得高档、穿戴时髦、玩得够派”的家庭条件好的学生,也有家庭较困难的同学在从众的大环境下,不考虑家中父母挣血汗钱的难处,过生日、发奖助学金大吃大喝、整天玩游戏、比吃比穿比玩比享受。
1.3 作弊从众近几年,大学生面对各类考试流行一句话:“不看白不看,看了不白看”,为数不少的大学生平时不好好学习,都想投机取巧走捷径,临时抱佛脚,作弊方式花样百出,考试不作弊的同学被其他屡屡作弊成功的同学笑为“傻瓜”。
1.4 就业从众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不顾自身实际条件、兴趣特长、社会需求,盲目追求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千军万马一味抢“公务员”饭碗,无主见随大流,一味听从父母、亲戚朋友、老师、同学的意见,这是大学生择业过程中比较严重的从众心理。
引发大学生从众效应最值得注意的是“班级效应”和“宿舍效应”。
恩来班、省先进班集体、考研宿舍、党员宿舍在班风、舍风中的作用很大。
反之,网游宿舍、烟酒宿舍、逃课、恋爱成风班级等从众行为往往会导致班风、舍风消极落后。
浅析当代大学新生从众消费心理及行为调适
浅析当代大学新生从众消费心理及行为调适大学新生从众消费行为是大学生群体消费领域常见的现象,如何引导大学新生从众消费行为,使其能够尽快养成健康消费行为和习惯,对其迈好人生关键阶段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大学新生从众消费行为的心理成因从众消费行为是指在群体压力面前,消费者在消费行为中,自觉不自觉地以群体中其他消费者的行为作为参照,作出与多数消费者一致的消费行为或反应倾向。
大学新生从众消费行为的产生有多种客观原因,但主要是由大学新生自身心理因素导致的。
一是自主消费经验缺乏。
经济的非独立性决定了大学新生自主消费经验缺乏,没有形成相对自主、稳定的消费观念。
在面临全新的大学生活时,难以根据自身经济条件、生活以及发展需要确定消费计划,在消费行为中常常表现出缺乏主见,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盲目冲动,产生从众消费欲望和行为。
二是消费自控能力不强。
由于受各种媒体宣传炒作或是受周围环境影响以及身边同学诱导等而产生消费欲望,加上自控能力不强,极易产生随机冲动消费。
个别学生不能体谅家庭的困难,以各种借口欺骗家人寄钱用于自己消费,事后也感到后悔。
但当遇到周围环境、市场因素、网络媒体、群体舆论等诱惑时,还是难以自制,产生从众消费行为。
三是攀比消费心理滋生。
大学新生消费心态多种多样,其中攀比消费心理占有相当比例。
一部分学生总是习惯于有意无意地与身边的同学作比较,以求心理平衡,获得自我认同感。
少部分学生不顾及家庭条件去消费,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甚至个别贫困学生,也盲目地去效仿别人的高档次消费,等等。
这些攀比消费心理的滋生,是从众消费行为普遍性的一个主要原因。
二、大学新生从众消费行为的现实危害从众消费行为是被动的接受过程,在群体压力面前,从众者往往有无奈、被动等消极心理体验,从众消费行为对大学新生而言是弊大于利。
一是加重家庭经济负担。
对于大多数大学新生而言,其上学费用已经是家庭一笔不小的开销,甚至有的家长不惜贷款或借钱来供学生。
当学生出现从众消费行为时,很多开支就变成了“计划外”,必然增加家庭经济负担,家长为此常常是苦不堪言。
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分析及对策(全文)
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分析及对策[[ [XX]G645 [XX] [XX]1009-5349(20XX)11-0194-01 从众是指在群体或团队无形压力下,个体在认识、推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产生自愿或被动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从众现象俗称为“随大流”,即个体的意见与行为与群体中大多数人的意见相符合。
一、大学生从众行为的表现形式大学生从众主要表现形式有消费从众、时尚与流行从众、学习从众、恋爱从众、择业从众。
学习从众,一种情况是同学之间互相鞭策,积极进取的学习氛围,另一种情况是平时不学习,考试靠作弊,认为作弊是正常现象,消极从众现象。
择业从众,指大学生在择业上,更多的考虑眼前利益,人云亦云,看到其他同学选择什么工作,或者见其他同学考研、考公务员,自己云里雾里,茫然一片,不清楚自己的目标,没有自己的职业规划,不知道如何选择,便盲目跟随潮流。
二、大学生从众心理产生的原因以及影响因素(一)大学生从众行为产生的心理原因1.寻求行为参照。
按照社会比较理论说法,在情景不确定时,其他人的行为最有参照价值。
所以,在大学生对事物缺乏了解或者是不确定的时候,就会寻求较为可靠的参照系统,个体容易指向多数人的行为,便产生了从众。
2.心理压力。
大学生活是缩小化的社会,大学生会有“枪打出头鸟”的观念。
当个体的行为、态度和建议与其他成员相一致时,拥有不被孤立的安全感。
同时,为了显现自己适应、融入这个“缩小的社会”,会违心的或者是真心实意地与大多数同学的行为保持一致。
3.不确定性需求。
作为独特个体的大学生在做选择时,都将面临确定和不确定性两种约束条件。
当确定性的条件得到满足,从众行为不会出现;反之,如果不确定性条件存在,从众现象也就容易发生了。
(二)大学生从众心理产生的影响因素1.个性特征的影响。
个性特征指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带来的影响。
明显的自卑感,自信心不足,人际交往消极被动,容易受人暗示这种个性特征比较容易从众;反之,则较为独立。
大学生从众心理与行为的研究与分析
三、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影响
消极的影响则表现为:过度的从众心理可能导致个性的压抑,阻碍独立思考 的能力。同时,盲目的从众也可能导致失去自我,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引发 群体行为的不理性,如盲目投资、过度消费等。
四、如何应对大学生的从众心理
四、如何应对大学生的从众心理
面对大学生的从众心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应对: 1、培养自信心:鼓励大学生树立自信,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性和价值。这样可 以增强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减少对他人观点和行为的依赖。
因为受到周围同学的影响而选择相似的职业规划。
二、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原因
二、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原因
大学生从众心理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群体压力:大学生生活在一个高度社会化的环境中,他们时刻面临着来自 同龄人的压力。这种压力促使他们去适应群体,以获得认可和安全感。
二、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原因
2、缺乏自信:有些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和判断缺乏自信,因此他们更倾向于 依赖他人的观点和行为。
一、大学生从众心理的表现
一、大学生从众心理的表现
在大学校园里,从众心理的现象多种多样。例如,有些学生在课堂上会选择 随大流,即使有自己的见解和想法,也会因为担心与他人不同而选择沉默。有些 学生则是在生活消费上追求名牌,盲目从众,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还有一些学 生在择业方面,
一、大学生从众心理的表现
四、如何应对大学生的从众心理
2、提高批判性思维:教育大学生学会批判性地看待问题,不盲目接受他人的 观点,而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来做出决策。
四、如何应对大学生的从众心理
3、增强自我意识:帮助大学生认识自己的需求和情感,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 解自己的行为动机,而不是盲目追求他人的认可。
四、如何应对大学生的从众心理
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从众心理分析)
【摘要】:从众心理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
“所谓从众,就是在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个体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即通常所说的‘随大流’”。
在大学校园中,从众现象也很普遍。
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一方面自我意识急剧发展,充满热情,勇于创新,常常以标新立异的装束和独特的言谈举止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另一方面,他们的独立性、自制力、意志力及分辨是非的能力都不是很强,往往会陷入焦虑、困惑和迷茫之中,导致行动上随波逐流,思想上迷失自我。
【关键词】:大学生从众行为从众心理引言: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
本组使用自编量表调查大学生从众行为的总体状况,量表内容包括大学生四种主要从众行为的比例和表现形式。
结果显示,这四种主要从众行为包括:学习从众、消费从众、恋爱从众、上网从众。
从分布的总体情况看,大学生消费从众的比率最高占67.5%;其次是学习从众,占51.8%;最后是恋爱从众和上网从众,分别占24.6%和18.2%。
一、大学生从众行为的表现1、学习从众。
新生入学后都在探索大学环境新的学习方法,寻求新的学习动力。
班级、宿舍每个成员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成绩以及平时学习时间的利用都成了其他成员最直接的“参照物”。
他们在形成自己的学习特点的同时,在某些方面也程度不同地与班级、宿舍大多数人保持一致。
高校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入校时实力相当并且随意安排的学生班级之间、宿舍之间在一年左右时间,便在各个方面显示出不同层次,出现明显的“不同步”现象。
2、消费从众。
进入高等学府,对于刚刚脱离高中苦海的大一新生来说可谓是大开眼界,校园里有些大学生追求档次、崇尚名牌、名目繁多,五花八门;经常光顾高消费文体娱乐场所;配备高档通讯设备;聚会交友大讲排场等。
在一些学生中,盲目消费、攀比消费、“面子”消费、超前消费等高消费甚至浪费现象非常普遍。
关于大学生从众心理及原因的分析
关于大学生从众心理及原因的分析摘要: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在这个群体中存在着一些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这就是大学生的从众心理。
本文对大学生的从众心理进行了具体阐述并详细的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从众心理;群体规范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存在着一个十分奇怪的现象----选就餐地点,哪儿人多去哪儿。
网上买东西,同样的物品,看哪家店销售量大就去哪家购买。
选旅游景点时,依据是哪儿人多去哪。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这就属于一种从众心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随大流”、“爱扎堆”。
一些人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之下放弃自己原本所坚持的意见,改变自己的意见,去采取大多数人的意见,或者是看到别人做什么也跟着去做什么,即使所做的事毫无益处。
我们总认为一个人改变不了世界,一个人在团体中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在团体中往往会产生一些无形的压力,这样的压力就是个人在思想认识和行为方式上与团体中的大多数人的意见相一致。
1.大学生从众现象的具体表现1.1 从众近年来,大学的校园里攀比、奢华之风盛行。
各种各样的消费,无论大件的手机、电脑,还是小件的衣服,亦或是许多在校园里盛极一时的消费品,比如新百伦NB(New Balance)跑鞋等,都能在学生中找到从中消费的迹象。
大学生攀比之风已形成一定的气候,许多同学穿名牌服饰,不是名牌的衣服不能入人之法眼,而且在各种节日时总是讲排场,邀请众多的同学、朋友吃吃喝喝,即使自己的经济状况并乐观,但还是以小充大。
其实一些同学本不是十分乐于大手大脚的消费,但随着学校的风气的变化只好随波逐流。
1.2 学习从众学习从众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同一个宿舍或同一个班级的同学之间进行相互的勉励,集体的进行学习,集体考研或者考一些国家承认的证书,虽然这是积极地学习从众的表现。
每个人的人生计划不同,所要走的路也不同,这种跟风虽然是积极的,但不是理智的,学生们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有选择的去选择考证,这样才会集中精力术业专攻。
另一种情况是消极的、懈怠的学习从众表现,平时上课时,看别人玩手机,自己也跟着玩,看别人不看书学习,自己也不去碰书本。
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分析及其应对措施
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分析及其应对措施作者:易健来源:《速读·上旬》2016年第11期摘要:从众心理是人类具有的一种普遍的、客观的社会心理现象,当代大学生在所处群体影响下的从众行为表现在学习、生活和消费等各个方面。
深入分析当代大学生的从众心理的表现和原因,提出适当进行调节的措施,有利于优化群体结构,引导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
关键词:大学生;从众心理;分析;措施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和影响下,放弃自己的意见或者违背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言论、行为保持和群体一致的现象。
通俗地说,从众就是“随大流”“人云亦云”。
如遇到意见分歧,本来你有自己的态度和想法,但当这种想法与大多数人不一致时,你可能会左右为难、举棋不定,而迫于多数人“无形的压力”,最终放弃了自己的意见,随大流。
1 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具体表现1.1消费从众大学校园里攀比之风盛行。
各种消费,大到手机、电脑,小到穿着打扮,都能找到从众消费的痕迹。
讲名牌、讲排场、比阔气已形成风气,遇到同学过生日、老乡好友聚会,有些大学生无视自己的经济基础,下餐馆、过生日、会朋友、吃奖金、喝补助,名目繁多,五花八门,一些同学并不情愿大手大脚花钱,但大家都是如此也只好随大流了。
这是一种消极的从众行为。
1.2学习从众学习上的从众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同班级、同宿舍的同学之间互相鞭策、互相鼓励,集体考研或集体参加各种考证培训班,集体英语过级等积极的学习从众。
从而出现考研明星宿舍现象等;另一种是对消极懒散的学习态度、急功近利的学习目的的从众。
平时不学习,考试靠作弊,认为作弊是正常现象,不作弊的学生反而是“傻瓜”,从而出现宿舍集体作弊现象。
1.3择业从众在大学毕业生就业日趋市场化的今天,大学生的择业观带有较明显的功利性。
他们更多地考虑眼前的、现时的利益,也就产生了较大的盲目性。
一些大学生在求职场寻求热门职业,报考的人数越多,他们对那些职业的渴求就越大。
看到别人找什么工作,或者干哪一行挣钱多便盲目随潮流。
关于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其调节和改善的方法
管窥心理问题笑傲多彩人生-----关于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其调节和改善的方法大学生处在青春期后期,在此期间他们要在自我接纳、社会适应、人际关系、异性交往、社会责任等方面不断取得经验和发展基础上,在思想和行为方面真正摆脱对外界的依赖感而全面成熟起来,并最终树立独立完整的人格体系。
可见大学期间的大学生正经历这人生发展过程中的多事之秋,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很容易产生适应不良,从而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根据有关调查,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及调节和改善方法如下:一、理想与现实的心理矛盾年轻人都有自己的理想,这个理想是彩色的、崇高的、神圣的。
在他们的理想中,置身其中的校园是花园式的学校,课任老师是满腹经纶的学者,有光明的专业前景,有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有亲切友善的人际关系,有温柔漂亮或英俊潇洒的恋人……然而,当我们真正置身于大学以后,发现现实与自己的理想相距甚远,很多人面临的是沉重的学业负担和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气氛不浓、品位不高、频度不足的校园文化、名存实亡的学生社团组织、庸俗化的人际关系……这些现象使不少学生心理难以平衡,产生心灵的孤独感、寂寞感与强烈的不适应感。
我们不能改变社会,我们只能改变自己。
学业的确是沉重的,就业压力是很大,可是,每个大学生都一样,应该考虑的是,为什么别人不责备,又为什么还是有人会找到工作。
此时,我们应调整好心态,多参加课外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全面发展,全力以赴,以自强不息,越挫越勇的态度迎接课业,迎接就业压力。
可能每个学校情况不同,在抱怨学校文化的气氛不浓,品味不够,,频度不足的时候,我们是否思考一下,大学是学生自己的生活家园,学校文化应该由大学生集思广益,推陈出新共同构建,应该有高度的责任感,学校相当于是我们的第二个家,没有理由不为它美化。
与此同时,大学的社团是比比皆是,可是当我们报完以后却发现它们名存实亡。
此时,不要抱怨,正是自己一展身手的时候了,用我们的行动维护我们的权利,找相关负责人交流,更是锻炼了自己的交际能力。
浅谈大学生从众消费心理及矫正
象征作用, 因而满足了这种需要就是向他人及自己表 明: 自己相信什么或追求什么。对于女大学生来说, 欲 望城市的焦点不是职业, 而是自己喜欢, 这也是她们现 在的消费观念。( 4) 认知需要: 认知是指发现关于我们 自己周围环境的各种事物, 并能够理解和掌握它们内 涵。据问卷调查, 女大学生们课外书籍、报纸、杂志的月 均消费在 25 元 , 绝大部分 是以知识 性 强 、内 容 有 深 度 为 主, 小部分 阅览娱乐 休闲类, 她 们关心时 事政治、了 解全球资讯、关心社会环境等问题, 充分反映出一种认 知需求。
收 搞 日 期 : 2007- 06- 05 作 者 简 介 : 李 文 博( 1982- ) 女 , 黑 龙 江 双 鸭 山 人 , 黑 龙 江 工 商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助 教 , 研 究 方 向 : 心 理 学 。
北方经贸 教育论坛 2 007 7
151
N教育论坛 ORTHERN ECONOMY AND TRADE
经贸 北方
2007 年第 7 期
浅谈大学生从众消费心理及矫正
李文博
( 黑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论当代大学生盲目从众行为及解决对策
论当代大学生盲目从众行为及解决对策作者:刘爱华王娟娟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3年第08期本文主要针对大学校园中学生盲目从众的种种现象,阐述了其现实危害性,对其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对如何解决这种盲目从众心理现象提出了一些方法。
从众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地与群众中的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从众俗称“随大流”,表现为个体的意见与行为和群体中的多数人相符合。
从众具有促进社会形成共同规范,共同价值观的功能,但是盲目从众带来的却是消极作用。
二十一世纪随着改革开放的飞速发展,国民经济的稳步提高,政府对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政策做出了相应的改革,让更多的学生可以进入大学接受更多的知识。
可是很多大学生却出现了不少问题,进入大学后就和社会开始接触,然而又没有接触社会的相关经验,只有高中时期形成的简单思想,并不具备成熟的思想认识,最终导致他们没有主见,盲目从众,失去个性。
一、大学生盲目从众的主要表现(一)消费从众进入大学校园,我们会发现这样的现象,一个班里会有一些同学拥有同样的衣服,电脑,手机之类的东西。
虽然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有些人不顾自己的家庭情况,经济基础,过分追求名牌,舍弃自己的审美观念而随大流买东西,这种“只要面子,不顾底子”的消费理念对同学们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同时,给家庭也增加了负担。
(二)学习从众课堂上常见到这样的情景,老师上课点名,缺勤的大部分都是以一个宿舍为整体,而最后期末考试的时候成绩分布也是以宿舍为界限,有的宿舍成绩普遍较高,而有的宿舍成绩普遍偏低。
出现这一现象并非偶然,平时上课的时候宿舍只要有一个人经常不去上课,往往到最后会发展成为整个宿舍集体不去上课,而宿舍平时有一个爱学习,经常去图书馆的同学,往往会影响宿舍其他同学,使宿舍同学都热衷于学习。
这就是“宿舍效应”。
还有一些学生,自己没有学习计划,看见别人学什么,自己也就跟着学什么,到最后往往是一门功课都没有学好,临近考试,就慌了头脑,四年大学下来,专业学习不过关,自己也无任何特长。
大学生择业从众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大学生择业从众心理的成因及对策摘要:大学生择业从众心理,主要源于传统文化中的“群体归属”意识、大学生群体规模的影响、对主客观实际情况认知不准确以及大学生个性特质差异等因素。
克服大学生择业从众心理的应对策略主要有:构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就业指导、培养大学生正确的自我意识、引导与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等。
关键词:择业从众心理;成因;对策从众(comformity)主要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直接或隐含的引导或压力,向与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在客观或心理上模糊的情境中,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作出与他人一致的行为或是行为反应的倾向。
从众是普遍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是社会影响的一种主要形式。
不少当代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容易受他人的干扰,往往表现出没有主见,容易接受他人暗示,人云亦云,表现出较强的从众心理倾向。
一、当代大学生择业从众心理的表现1 热门职业从众据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对我国80多个城市的一项就业统计显示,虽然公务员职位只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1%的就业岗位,但却吸引了30%毕业生的目光[1]。
竞争最激烈的10大职业集中于国务院直属机构、海关、国税等部门。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盲目挤向热门职业,做出这种选择的原因不是因为这些职位适合自己,也不是因为这些职位有利于自己的成长,而是因为这些职位“热”,是因为其他人也都这样做,至于是否符合自己的发展方向这个最关键的问题,则不去认真考虑。
2 择业区域从众据国家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一项统计显示,许多学生求职的理想地点是北京、上海、深圳及沿海等发达城市,其他地方根本不予考虑。
于是,出现“宁要大城市一张床,不要小城市一套房”的现象。
他们并不考虑所要从事的职业是否适合自己或给自己带来的发展空间能有多大,而是仅仅看到同学或是很多大学生都这样做,便随波逐流地跟着走。
3.择业方式从众当前大学生的择业方式主要有参加人才现场招聘会、网上求职及亲朋好友的推荐等。
关于当代大学生的从众行为的分析
大学生从众行为分析及其应对策略作者:熊欢(东华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08072116)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大学生的从众行为,认为大学生从众行为可以根据其内心和表面反应的一致性进行类型划分,大学生从众行为在学习、择业、入党、消费和恋爱等方面表现的最为典型。
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是促成大学生产生从众行为的两类主要因素,大学生的从众行为具有双重作用。
大学生从众行为可以采取适当策略进行管理。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herd behavior of college students, that students can herd behavior and the surface of its inner consistency of the reaction type, herding students in learning, career, joining the party, and other aspects of consumption and lov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most typical. Individual factors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contribute to herd behavior of college students have two major factors, the herd behavior of college students have a dual role. Students can take appropriate herd behavior management strategies.关键词:从众行为群体行为群体管理大学生一.社会生活中的从众行为在社会生活中,群体与个体,个体与个体间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使个体的全部心理活动,不论是认知还是情感,不论是意向还是行为,都或多或少地受到群体和他人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很强烈,有可能较微弱.作为个体,面对外界的诸种影响,可能自觉地接受,也可能不知不觉地接受,甚至是出于无奈而被迫地接受,结果,使个体行为与群体习惯相一致,或使群体中少数人的行为与多数人行为相一致,这些都是从众行为.从众是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而导致行为或态度的变化.从众是个人在社会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
有关从众心理的论文(2)
有关从众心理的论文(2)有关从众心理的论文篇二《从众心理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影响》【摘要】本文阐述了从众心理的含义以及从众心理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表现,分析了造成大学生从众心理的主要原因及其影响,提出了克服从众心理,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对策: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会理智、自信地面对问题;教师发挥主导作用,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发挥学生社团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从众心理;大学生;创新思维;影响;对策一、什么是从众心理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趋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1]从众心理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施提出,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和行为,从众心理通常是由于个人受到集体的隐形或者显形的压力,而改变自己的目标,最终选择了和多数人一致的意见和行为。
[2]在大学生群体中,从众心理表现得很普遍,并且已经给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从众心理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表现大学生群体是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生活学习环境相对封闭,生活圈小,接触的人较少,易受周围老师同学的影响,在很多方面表现出从众的行为。
在校园中的从众行为首先表现出消极的一面,例如考研从众、择业从众、选课从众、恋爱从众、消费从众、逃课从众,有的男生甚至为了和同宿舍的打成一片学打游戏,出现“打游戏从众”现象。
从众的行为使他们失去了理性的思考,一味地跟风。
大学校园的这种普遍从众现象,反映了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淡薄,没有主见,缺乏独立性,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久而久之,大学生的独创性和个性思维就会受到影响,阻碍了大学生个性的发展,从而抑制了创新思维的形成。
长久下去不利于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进而阻碍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
然而创新思维的培养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做到的,需要在长期的训练和潜移默化中形成。
校园里的从众行为除了有消极的一面还有积极的一面,例如自习从众,可以从同学中学到积极的一面,可以起到相互监督,相互学习的作用,并对自己的学习产生正确的引导。
大学生从众心理及原因分析
由低湿向高湿的检定过程,即100%~90%~ 8a%~70%~30%~70%~80%~90%~100%。 检定时,在湿度下降的过程中不得有上升 的趋势,湿度上升的过程中不得有下降的 趋势,在相对湿度为100%~30%的区间无论 上升与下降,毛发湿度表(计)的总变量与实 际变量之差不得超过士5%t在相对湿度为 100%~90%的区间,无论上升与下降,毛发 湿度表(计)的变量与实际变量之差不得超 过实际变量的±l/2,各检定点上不同趋势 的差值变化,在100%点上不能超过2%,其它 点不能超过5%,在调湿过程中必须保持整 个过程的变化趋势,当被检定点调好湿度 后,开始稳定,检定规程要求,毛发湿度表 的稳定时间为5~7rain,毛发湿度计的稳定 时间为7~15min。从稳定开始到读数完了, 箱内的稳定性最大允许值不得超过2%。毛 发表从一开始稳定到7min结束这一过程
失落和低人一等,很容易形成一种心理压 力。正是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一些同学在 思想和行为上才趋同于同宿舍或同班同学 的恋爱观和性观念。 1.5择业从众
在大学招生、毕业生就业日趋市场化 的今天,大学生的择业观带有较明显的功 利性。他们更多地考虑眼前的、现时的利 益,也就产生了较大的盲目性。看到别人找 什么工作,或者于哪一行挣钱多便盲目随 潮流。在没有弄清自己的能力和目标的情 况下便选择热门职业或拒绝另一些职业。 1.6道德从众
!!!!型Q:坚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
大学生从众心理及原因分析①
学术论坛
梁瑛楠 (大连工业大学 辽宁大连
11 6034)
摘要:在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中存在着一些约定俗成的群体规范,这是大学生从众心理的表现。文章对大学生从众现象作了具
浅析大学生从众心理
浅析大学生的从众心理摘要:所谓从众,就是在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个体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即通常所说的“随大流”。
从众,是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属于管理心理学和社会性理学的范畴。
在大学校园中,从众现象也很普遍。
大学校园的从众行为,既有积极方面,又有消极方面。
本文从大学生课堂活动和择业就业方面对从众心理进行浅析。
关键词:从众心理课堂生活择业就业“所谓从众,乃是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①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群体一致性压力下,从众行为是个体在群体和自身冲突间寻找到的一种解除方式,获取自身安全感的手段。
现今大学生自我意识不足,独立性不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是尚未定性,这些都是致使从众行为过分普遍的原因,更是从众心理中消极影响产生的主要源头。
1、大学生从众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正如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所说:“从众的一般动机,是由或强或弱的对不从众感到难堪和不便的感觉构成的”。
②罗杰斯也曾指出:“青年的从众行为很可能是他在自己的需要被接受与保留其个性这两者之间的一种妥协。
尽管他们相信保持个性很重要,但是他们同时也感到为了受欢迎而与同伴保持一致是必要的”③1.1课堂活动从众心理发生的原因1)外部原因主要包括:一,班级的整体凝聚力。
凝聚力越强,学生的从众心理越强。
有的班级有较强的凝聚力,都表现出了较强的从众心理。
二,教师对学生的影响。
有的大学生认为老师的个人魅力,教学方法,影响很大。
教学方法活泼生动也有利于减轻学生从众心理。
三,文化因素。
个体融入到所在文化环境的程度越深,从众心理越弱。
被访者一因为汉语不是其母语,因此表现出了较强的从众心理。
2)内部原因主要包括:一,学生的学习成绩。
根据了解,学习成绩中上等的学生较其他程度的学生从众心理较弱。
二,自我意识。
访谈中只有被访者二和被访者三提到每个人都有“随大流“的心理,认为这种心理不利于个人的发展,二者表现出了较弱的从众心理。
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的成因与调节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J u a f ln e e l g o r l u b irCo l e n o Hu e
NO. 5
V_11 0 .6
P b ih d i t b r 0 8 u l e 1 s 1 Oco e . 0 2
美之心 .人皆有之.但是过分追求名牌.抛弃 自己原 有的审美观点去随从,其消极方面不 言而喻。不顾及 底子 的消极消费从众对于那些消费层次处于中游 的学 生更是雪上加霜。
是外因.社会舆论和集体气氛可以成为影响个体从众
行为的外部因素,但从众行为的最终产生.还是取决
于大学生个体内部心理矛盾运动的结果。我国学者宋
的行为倾向。从众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从众是
指个 体 对群 体 .组 织或 代 表个 体 .群 体 .组织 意 愿 的 政策 、法 律 、规童 、 条例 及主 体 的经 验或 本 能等 多 个
方面的 “ 从” :狭义的从众则是指个体 因多数人 的影 响而产生的与多数人一致的行为或态度。本文主要从 狭义 的从众这一角度分析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
当代 大 学 生从 众 心理 的成 因与 调节
杜 艳
(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 陕西 西安 7 06 ) 1 02
摘 要 :从众心理是人类具有的一种普遍的、客观的社会・理现象。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在群体 2 4
的压 力和 影 响下 , 弃 自己的意见 或者 违 背 自己的观 点使 自己的言论 为保持 和 群体 一 致 的现 象, 放 行
少年道德社会化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从众心 理具有双重属性。积极因素在于 :它可以使个人的认 知和行为合乎群体的 、社会 的规范。有利于活动效率
大学生从众心理与行为的研究与分析
大学生从众心理与行为的研究与分析群体环境和群体氛围对大学生会产生各种心理压力,为了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减少内心的冲突,很多大学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考虑其他人的意见或群体的要求,选择从众的行为。
大学生的从众主要表现在恋爱、就业、违纪行为及消费等方面。
对大学生从众心理与行为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从独特的视角认识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状况、了解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促进高校的稳定和发展。
[标签]大学生从众心理从众行为这就是从众现象,也称从众行为。
以往我们在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学生管理中,通常把这种现象简单地理解为“学生对大学生活的适应过程”,而很少从更深层面去认真分析这个“过程”对大学生思想、心理、人格发展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的利与弊。
2007年10月至12月,由于课题研究的需要,我们在大学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700份,回收有效问卷670份。
调查的主要问题是大学生群体问题,其中多项问题涉及到的大学生从众心理和从众行为,由此,引发了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研究。
一、大学生从众心理与行为的表现大学生的从众表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恋爱从众。
在大学期间,同学之间年龄相仿,文化程度相同,男女比例适当,时间和环境稳定,接触的频率高,便于异性同学的接触和了解,这在客观上为大学生创造了比较好的恋爱环境。
所以,不少学生认为大学是恋爱的最佳场所。
虽然学校和家庭都不提倡大学生恋爱,但是这丝毫不能阻挡大学生对恋爱的向往和行动,而且逐渐呈现出低年级化的趋势,表现出不成熟性和不稳定性。
在问卷调查中,大学生在回答谈恋爱的最初动机这一问题时,仅有36%的学生选择彼此被对方的某些优点所吸引。
而选择看到大家都有男朋友(或女朋友),觉得自己单身没面子的占12%,因为觉得大学生活单调,寻求精神寄托而谈恋爱的占32%。
当问及为什么用恋爱的方式充实生活时,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坦言,很多同学都这么做,所以自己也选择了这种方式。
可见,大学生恋爱从众较高,在这种心理基础上的恋爱,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情”,就连他们自己也说不清楚。
优秀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分析及应对策略
136950 心理学论文优秀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分析及应对策略在大学校园里,学习成绩优秀、社会工作表现突出的大学生常常表现出刻苦上进、认真勤奋的良好形象,他们是老师和家长的宠儿,也是其他同学关注的焦点和学习的对象,然而其身上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常常为人们所忽视。
近年来,优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各类校园事件时有报道[1],调查结果表明,40%~60%的优秀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2]。
加强优秀大学生心理关注,引导优秀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优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及分析1、优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表现为进一步了解优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目标对象进行调查研究。
一方面在校园内抽取部分成绩优秀,各方面表现良好的优秀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另一方面,选取部分在校师生,通过访谈的方式了解优秀大学生的行为表现。
调查发现,优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较差的自我减压和抗挫折能力、不符合实际的自我定位、?^弱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三个方面。
(1)较差的自我减压和抗挫折能力调查表明,30%的优秀大学生面对压力时不能适当地做出自我调节,容易焦虑和紧张[3]、[4],部分学生会用消极的方式排解和释放压力。
许多优秀大学生存在完美主义情结,事事追求完美,常常盲目地给自己加压,却不懂得适当地排解压力。
部分学生表示,自己难以承受挫折和失败带来的打击,面对挫折时会选择逃避和退缩。
调查表明,优秀大学生在面对挫折时,挫折感要明显高于一般学生。
他们认为,失败是难以接受的,是对自己能力完全的否定。
这种消极的心态往往使他们陷入患得患失,缺乏自信的泥潭。
(2)不符合实际的自我定位很多优秀大学生都有较为明显的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对自己定位过高是优秀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他们从中学时代起就是老师和家长的宠儿,由于经常性地得到师长的肯定,使得他们常常过于自信,做事从自己的想法出发,很少从他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第1期总第177期黑龙江高教研究H e ilong jiang R esearches on H igher EducationN o .12009seria.l N o .177收稿日期:2008-07-12作者简介:邬 强,惠州学院经济管理系党总支副书记,讲师,主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分析及其对策邬 强(惠州学院经济管理系,广东惠州 516007)摘要:文章分析了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外在表现形式,剖析了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提出要针对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客观实际,发挥从众心理在当代大学生中的积极影响,抑制从众心理对当代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引导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
关键词:大学生;从众心理;对策中图分类号:G 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2614(2009)01-0097-03从众心理是一个人在社会中受某个群体的影响,最终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现象[1]。
通俗地说,从众就是 随大流 、 人云亦云 。
如遇到意见分歧,本来你有自己的态度和想法,但当这种想法与大多数人不一致时,你可能会左右为难、举棋不定,而迫于多数人 无形的压力 ,最终放弃了自己的意见,随大流。
一、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外在表现1.消费从众。
高校校园里不乏 穿衣戴帽各有一套,抽烟喝酒各有所好 ,大学生讲名牌、讲排场、比阔气已形成风气。
有些大学生无视自己的经济基础,下餐馆、赶舞场、览名胜、春游、秋游、过生日、会朋友、吃奖金、喝补助,名目繁多,五花八门。
这是一种消极的从众行为。
2.学习从众。
学习从众是大学生中最常见的从众现象。
据调查,入校时随意安排的学生班级之间、宿舍之间,一年左右时间,便在各个方面显示出不同层次,出现明显的 不同步 现象。
大学校园里常会看到一个宿舍集体活动的景象:一同吃饭,一同上自习等等。
优等生、英语过级、研究生录取等相对来说,班级、宿舍都比较集中,如某高校有个班5名考上研究生,竟都是同一舍员。
除此之外,在大学生中还存在着一些消极的学习从众现象,如学生的考试作弊。
有的学生从主观上并不赞成作弊,但是看到少数原来不如自己的同学通过作弊取得了好成绩而且没被发现,就会对自己的信念产生动摇,进而带着一种不正确的理性从众观或盲目从众也参与作弊,以致对自己各方面都产生不良的影响。
有的大学生甚至还说: 大家都作弊,不作弊的学生反而是傻瓜。
3.恋爱与性观念的从众。
一方面,大学生随着生理上性的成熟,逐渐产生了接近异性、追求爱情的渴望,加上西方 性解放、性自由 思潮的冲击,更触发他们较强烈的性体验想法;另一方面,校园恋爱极富感染性。
一些大学生认为谈恋爱或被异性朋友追求证明自己有魅力、有能耐,而一些无人问津的同学则会感到寂寞、失落和低人一等,很容易形成一种心理压力。
据某高校进行的一项最新大学生性观念抽样调查显示,近40%的大学生不介意自己的伴侣是否是处女(或处男),约5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性行为可增进爱的发展[2]。
正是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一些同学在思想和行为上才趋同于同宿舍、同班同学或老乡的恋爱观和性观念。
4.入党从众。
对大学生入党愿望的调查结果显示,85%的学生有入党的愿望并主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如此高的比例,经过分析,不难发现部分学生的入党愿望来自于父母的压力,但更多的学生则从众于周围的同学或老乡,看到别人递交入党申请书,自己不递交好像不合群、不积极要求进步似的。
5.择业从众。
择业不仅是大学生关心的问题,也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很多大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从众行为。
追热门,随大流是择业中的常见现象。
现在的大学生在就业中多盲目追求好岗位、好地方而忽略自身的条件、职业特点和社会整体需求。
近几年公务员职位吸引了很多大学生的目光,千军万马挤 独木桥 。
据人事部对80多个城市的一项就业统计显示,虽然公务员职位只为大学毕业生提供1%的就业岗位,但却吸引了30%大学生的目光[3]。
不少学生根本没有考虑职位是否学以致用,也不管是否能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只是一味地选择高薪高酬、福利好的职业和单位,结果高不成、低不就,丧失了很多的就业机会。
另外,据国家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一项统计显示,许多学生求职的理想地点是北京、上海及沿海发达城市,稍偏远的地区就不予考虑,这也是就业中很严重的从众现象。
一些学生虽然意识到基层需要人才,最能锻炼自己,却又怕基层条件差,埋没了自己的才能,而且大家都往大城市涌就更加剧了大学生对大城市的向往,根本就不考虑实际可能。
因此,在就业中大学生的从众心理会给大学生的择业带来很多消极的影响。
二、大学生从众心理分析1.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原因探讨大学生从众心理原因必须深入到主体内部,挖掘从众行为发生的心理根源。
根据从众新论的观点,我们可以发现群体环境、个体的素质和能力是大学生产生从众心理的主要原因。
群体环境对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及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国有句古话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群体环境常常会对个体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群体易使个体产生对其的信任。
对群体越信任,个体就越容易改变自己的行为而从众。
调查表明,部分大学生把 信得过 的老生、老乡作为他们学习的 楷模 ,盲目从众。
在学习上表现为 老生老乡怎么学就怎么学 ,在遵守校规校纪方面表现为 向老生老乡看齐 ,如此容易导致 从良则良,随莠则莠 [3]。
二是群体的压力大,容易超过了个体的心理承受力,个体就会对偏离群体的行为感到不安,从而产生从众行为。
如有的大学生假期里本来自己有安排,但同宿舍的许多同学都相约去旅游,感到自己不去不好,于是放弃了自己的主意,只好随大家一起去旅游。
三是群体意见的一致性程度很高,使个体不得不与群体保持一致。
如在一个班级、小组、同伴群众中,如果赞成某一观点或采取某一行动的人越多,个体所受到的心理压力就越大,就越容易产生从众行为。
如果这个班级、小组、同伴群体很有吸引力,内部很一致,也容易使个体遵从群体的意愿。
四是群体的规模和内聚力也影响个体的从众心理[4]。
群体规模越大,内聚力越强,个体就越容易从众。
个体的素质和能力是大学生产生从众心理的另一主要原因。
如果个体的自信心不足,缺乏决策能力,就难以形成自己的主见,从而产生从众行为;如果个体的责任心、事业心和正义感不强,缺乏原则性,则容易随大流。
多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经过多年的扩招,使得精英教育被大众化教育所取代,由于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判断力和自信心,没有自己的主见,人云亦云,加上现在大学生基本是独生子,他们事事依靠父母,这种依赖心理在短期内依然存在并导致依赖他人,盲目从众。
2.大学生从众心理的作用大学生从众心理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其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容易达成共识,有利于增强集体意识,同时也有利于良好作风、习惯的养成。
如大学校园中的各种社团的招新;学习上的从众可以在大学生中形成良好的风气,创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其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依赖性强,抑制个性发展,束缚思维,变成思维相对迟钝、准确性差,扼杀创造力,使人变得无主见和墨守成规。
总之,我们要积极发挥 从众 的积极影响,避免 从众 的消极影响,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使他们遇事和看待问题时,既要慎重考虑多数人的意见和做法,也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从而使判断能够正确,并以此来决定自己的行动。
研究大学生从众心理,对于优化群体结构,利用从众心理的积极影响,防止其消极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从众观的对策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是客观存在的。
为了使当代大学生能健康成长、成才,我们必须了解大学生从众现象,研究与分析大学生从众的原因,正确引导他们合理利用从众心理的积极作用,防止其消极作用,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从众观、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使他们遇事和看待问题时,既要慎重考虑多数人的意见和做法,也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从而使判断能够正确,并以此来决定自己的行动。
1.积极营造和谐的群体校园文化氛围。
加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创造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民主和谐的群体校园氛围,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使学生在情感上感到认同,依赖于这个团体,从而增加团体凝聚力。
首先,积极倡导公平竞争和谐校园氛围。
倡导公平竞争和谐校园氛围,就需要一个宽松、民主、身心开放、畅所欲言的教育、学习环境。
据调查,当代大学生容易从众者的个性明显存在下列特征:对事物辨别、判断能力差,缺乏主见,重视权威,墨守成规,缺乏自信。
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对学生行为的科学管理,保持与学生的平等地位,不以权威者自98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分析及其对策居。
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工作者既要注重激发、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也倡导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对他人意见提出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独创性见解。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对他人意见的容忍态度,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容忍他人观点、相互碰撞、补充和启发,共同解决难题,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和群体成员在解决问题中的各自不同的作用,从而建立相互支持的和谐群体校园氛围。
其次,我们要积极发挥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正向激励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对非正式群体自发形成的良好舆论、行为规范应加以鼓励和引导。
教育者在活动指导过程中,通过 角色期待 、 兴趣诱变 等积极的心理暗示法,达到制止大学生消极从众的目的,使其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对不良的舆论、规范,则应通过说理、说服等形式加以转化或制止。
再次,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帮助学生增强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即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及意义。
一般来说,高创造力者都具有自我承认、自我统一、自信甚至自负的气质特征。
他们往往能从内在精神活动中获得力量源泉,能妥善处理自我内在的感受和情绪,也就是说,他们能充分肯定自我潜能的存在,并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它。
如开展迎新生系列活动,通过活动使新入学的大学生尽快调整自我,融入集体,找到归属感,防止依赖心理;又如,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参加大学生各类挑战杯竞赛等活动,使大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自我潜能,从而实现自我价值,对不盲目从众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实践证明,积极向上、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帮助大学生丰富内心世界、扩大人际交往、增强自我意识的重要载体。
在组织活动中,要做好活动前的各种准备工作,要以调动大多数学生的参与为目标,内容应不断更新,形式应活泼有趣,使参与的学生有施展才能的空间[5]。
同时,我们积极探索真理,营造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的灵魂。
在德育宣传工作中,一方面加强宣传的方向性和说理性;另一方面大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积极向上的学习、科技活动,努力创建一个充满学术氛围和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