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从众心理分析

合集下载

大学生从众心理检讨书

大学生从众心理检讨书

您好!我是一名普通的大学生,今天我写这封检讨书,是为了深刻反省自己曾经出现的从众心理问题。

在此,我真诚地向您表示歉意,并承诺今后一定会努力改正。

首先,我要承认自己在大学期间,确实存在一定的从众心理。

这种心理使我盲目跟风,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以下是我对这一问题的具体反思:一、从众心理的根源1. 求稳心态:在大学这个新环境中,面对各种未知的事物,我内心渴望寻求一种安全感,于是选择了跟随大众的脚步,以避免犯错。

2. 害怕孤独:在人际交往中,我害怕自己与众不同,担心被孤立。

因此,在面临选择时,我会选择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

3. 竞争压力:大学期间,同学们为了争取各种荣誉和机会,纷纷展示自己的特长。

在这种竞争压力下,我为了不被落下,也选择了跟随他人的步伐。

二、从众心理的危害1. 影响个人发展:由于盲目跟风,我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机会,导致自己的能力得不到提升。

2. 丧失个性:在从众的过程中,我逐渐失去了自我,变得与周围人无异。

3. 影响人际关系:由于过于依赖他人,我在人际交往中显得缺乏主见,难以建立真正的友谊。

三、改正措施1.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我会主动参加各种讲座、研讨会,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2. 树立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出正确的判断,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3. 注重个性发展:我会努力发掘自己的特长,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做一个有个性的人。

4. 主动沟通:在人际交往中,我会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朋友、同学建立真诚的友谊。

最后,我再次为曾经出现的从众心理问题向您表示歉意。

今后,我会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克服这一心理障碍,争取在学业、事业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请您相信,我一定会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决心。

再次感谢您对我的关心与指导!此致敬礼!反省人:[您的姓名][日期]。

浅析大学生从众心理(全文)

浅析大学生从众心理(全文)

浅析大学生从众心理从众指个体在群体情境中,改变自己的观念或行为,使之与群体的标准相一致的一种行为倾向。

由从众的概念可以看出,产生从众心理现象的前提条件是群体的存在。

大学生处于校园群体中,其个人在群体中的表现,往往受到群体影响,这种影响迫使个体在认识与行为方式上与群体中大多数人保持一致,无论群体观点对错与否,都倾向于放弃自己的观点而赞同群体的观点。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希进行过从众的经典研究,关于让被试比较线段长短的实验,结果表明所有被试的平均从众行为是34%,75%的被试至少有一次从众行为发生。

由此可见,从众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

一、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具体表现1.学习从众进入大学后,由于上课时间、地点的原因,大学生倾向于以宿舍为单位来进行比较。

例如:一个宿舍的大多数成员学习上进,积极考取证书,那么,其余少数成员也会像大多数成员一样学习上进,他们的成绩在班里都名列前茅。

但是也有的宿舍成员普遍认为大学考试只要及格就行,那么这个宿舍成员的成绩就都集中在及格线周围。

2.考研从众随着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部分大学生不得不通过考研来进一步深造,提升素养,锻炼能力,这些决定考研的大学生也对学术研究有浓厚的兴趣。

据统计,本科生考研人数占本科生总人数的一半还要多,这就导致一些没有学术研究兴趣,且适合进行社会实践的大学生产生从众心理,他们也投入到考研队伍中来。

3.消费从众进入大学后,部分大学生有虚荣心理,不考虑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盲目和同学攀比,穿流行服饰,用名牌电子产品等。

最近,大学校园里最普遍的一个现象就是手机的变化,自从智能手机流行后,大学生的手机也紧跟着发生变化,这其中不乏一些有从众心理的大学生。

二、大学生从众心理产生的原因1.自信心不足,渴望相信他人的心理大学生的心理进展尚未成熟,还没有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由于大学生个体所掌握的知识信息和实践经验都是很有限的,他人就往往会成为个体所需要信息的一个重要来源。

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浅析

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浅析

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浅析当代大学生在学习、生活方面从众心理较强,本文总结了大学生从众心理的主要表现,提出了正确引导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对策。

标签:大学生从众心理对策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在学习、工作、生活方面表现较强。

从众心理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作用,高校教育者应努力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从众心理,可以培养当代大学生树立良好的个性品质。

1 大学生从众心理的主要表现1.1 学习从众大一新生入学报到前,通常由辅导员老师自由安排宿舍,一学年时间过后,便在学习、工作、生活各方面表现出较大差异,出现“两极分化”现象。

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班级学分加权平均分、优异生总数、获得奖学金人数、补考人数等方面各班级各宿舍差异明显,文明宿舍通常比较集中在优良学风班、先进班集体内。

班级、宿舍成员常一起跟风参加各类英语、驾照、考研、考证等辅导班,这是比较积极的从众行为[1]。

1.2 生活从众现在大学校园中,既有“吃得高档、穿戴时髦、玩得够派”的家庭条件好的学生,也有家庭较困难的同学在从众的大环境下,不考虑家中父母挣血汗钱的难处,过生日、发奖助学金大吃大喝、整天玩游戏、比吃比穿比玩比享受。

1.3 作弊从众近几年,大学生面对各类考试流行一句话:“不看白不看,看了不白看”,为数不少的大学生平时不好好学习,都想投机取巧走捷径,临时抱佛脚,作弊方式花样百出,考试不作弊的同学被其他屡屡作弊成功的同学笑为“傻瓜”。

1.4 就业从众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不顾自身实际条件、兴趣特长、社会需求,盲目追求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千军万马一味抢“公务员”饭碗,无主见随大流,一味听从父母、亲戚朋友、老师、同学的意见,这是大学生择业过程中比较严重的从众心理。

引发大学生从众效应最值得注意的是“班级效应”和“宿舍效应”。

恩来班、省先进班集体、考研宿舍、党员宿舍在班风、舍风中的作用很大。

反之,网游宿舍、烟酒宿舍、逃课、恋爱成风班级等从众行为往往会导致班风、舍风消极落后。

浅析大学生从众行为

浅析大学生从众行为

浅析大学生从众行为
大学生从众行为是指个体为了跟随群体而采取的行为,以遵循
群体规范或者获得社会认同和自我价值感为目的,具有倾向性和依
赖性。

大学生从众行为的原因可能有多种,比如:
1. 群体压力:大学生处在一个群体中,很容易受到群体的压力
和影响,因为他们希望被认同和接受,所以他们可能会采取与群体
一致的行为。

2. 社会认同感:同龄人之间的交往非常重要,对大学生来说更
是如此,因为在这个阶段他们正在寻找自我身份。

从众行为可以帮
助他们建立与他人的联系,得到社会认同和自我价值感。

3. 不确定性和焦虑:大学生在面对社会和自我发展的不确定性
时很容易感到焦虑和不安。

从众行为可以提供一种安全感和熟悉感,让他们感到在群体中是受欢迎的。

但是,大学生从众行为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比如:
1. 模仿和盲从:从众行为有时可能会导致个体失去独立思考的
能力,盲目追随他人,对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没有明确的认识。

2. 自我认同困难:从众行为可能会导致个体对自我认同的困难
和缺乏自信,使其难以独立思考和做出自己的决定。

综上所述,大学生从众行为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具有一定
的社会和个体价值,但需要注意其负面影响,积极引导并加强自我
认知与独立思考。

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分析及对策(全文)

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分析及对策(全文)

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分析及对策[[ [XX]G645 [XX] [XX]1009-5349(20XX)11-0194-01 从众是指在群体或团队无形压力下,个体在认识、推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产生自愿或被动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从众现象俗称为“随大流”,即个体的意见与行为与群体中大多数人的意见相符合。

一、大学生从众行为的表现形式大学生从众主要表现形式有消费从众、时尚与流行从众、学习从众、恋爱从众、择业从众。

学习从众,一种情况是同学之间互相鞭策,积极进取的学习氛围,另一种情况是平时不学习,考试靠作弊,认为作弊是正常现象,消极从众现象。

择业从众,指大学生在择业上,更多的考虑眼前利益,人云亦云,看到其他同学选择什么工作,或者见其他同学考研、考公务员,自己云里雾里,茫然一片,不清楚自己的目标,没有自己的职业规划,不知道如何选择,便盲目跟随潮流。

二、大学生从众心理产生的原因以及影响因素(一)大学生从众行为产生的心理原因1.寻求行为参照。

按照社会比较理论说法,在情景不确定时,其他人的行为最有参照价值。

所以,在大学生对事物缺乏了解或者是不确定的时候,就会寻求较为可靠的参照系统,个体容易指向多数人的行为,便产生了从众。

2.心理压力。

大学生活是缩小化的社会,大学生会有“枪打出头鸟”的观念。

当个体的行为、态度和建议与其他成员相一致时,拥有不被孤立的安全感。

同时,为了显现自己适应、融入这个“缩小的社会”,会违心的或者是真心实意地与大多数同学的行为保持一致。

3.不确定性需求。

作为独特个体的大学生在做选择时,都将面临确定和不确定性两种约束条件。

当确定性的条件得到满足,从众行为不会出现;反之,如果不确定性条件存在,从众现象也就容易发生了。

(二)大学生从众心理产生的影响因素1.个性特征的影响。

个性特征指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带来的影响。

明显的自卑感,自信心不足,人际交往消极被动,容易受人暗示这种个性特征比较容易从众;反之,则较为独立。

大学生从众心理与行为的研究与分析

大学生从众心理与行为的研究与分析

三、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影响
消极的影响则表现为:过度的从众心理可能导致个性的压抑,阻碍独立思考 的能力。同时,盲目的从众也可能导致失去自我,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引发 群体行为的不理性,如盲目投资、过度消费等。
四、如何应对大学生的从众心理
四、如何应对大学生的从众心理
面对大学生的从众心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应对: 1、培养自信心:鼓励大学生树立自信,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性和价值。这样可 以增强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减少对他人观点和行为的依赖。
因为受到周围同学的影响而选择相似的职业规划。
二、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原因
二、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原因
大学生从众心理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群体压力:大学生生活在一个高度社会化的环境中,他们时刻面临着来自 同龄人的压力。这种压力促使他们去适应群体,以获得认可和安全感。
二、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原因
2、缺乏自信:有些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和判断缺乏自信,因此他们更倾向于 依赖他人的观点和行为。
一、大学生从众心理的表现
一、大学生从众心理的表现
在大学校园里,从众心理的现象多种多样。例如,有些学生在课堂上会选择 随大流,即使有自己的见解和想法,也会因为担心与他人不同而选择沉默。有些 学生则是在生活消费上追求名牌,盲目从众,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还有一些学 生在择业方面,
一、大学生从众心理的表现
四、如何应对大学生的从众心理
2、提高批判性思维:教育大学生学会批判性地看待问题,不盲目接受他人的 观点,而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来做出决策。
四、如何应对大学生的从众心理
3、增强自我意识:帮助大学生认识自己的需求和情感,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 解自己的行为动机,而不是盲目追求他人的认可。
四、如何应对大学生的从众心理

《大学生学习、生活、求职从众心理利弊论文》2800字从众心理的利弊作文

《大学生学习、生活、求职从众心理利弊论文》2800字从众心理的利弊作文

《大学生学习、生活、求职从众心理利弊论文》2800字从众心理的利弊作文作文一:《大学生学习、生活、求职从众心理利弊论文》2800字论大学生学习、生活、求职中的从众心理及利弊分析摘要: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在学习、生活、求职方面表现较强。

从众心理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作用,高校教育者应努力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从众心理,可以培养当代大学生树立良好的个性品质。

本文从大学生从众心理产生的主要方面、利与弊着手进行探讨分析,如何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下避免不良的从众行为。

关键词:从众心理;大学生;利弊分析【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579-01从众心理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

“所谓从众,就是在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个体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即通常所说的‘随大流’”。

在大学校园中,从众现象也很普遍。

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一方面自我意识急剧发展,充满热情,勇于创新,常常以标新立异的装束和独特的言谈举止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另一方面,他们的独立性、自制力、意志力及分辨是非的能力都不是很强,往往会陷入焦虑、困惑和迷茫之中,导致行动上随波逐流,思想上迷失自我。

李焕是我校一名临床专业的学生,他性格内向,一与陌生人说话就脸红。

在班中年龄最小,经常与大他两三岁的同学一起玩。

平时去干什么或不干什么他从来不作决定。

面临毕业分配时,其他同学根据自己所好决定到公司去。

一来能将自己所学医学知识用到市场营销的专业实践;二来争取将来能有出息,当个公司经理或总裁什么的。

于是几个同学纷纷行动,很快与大小公司签了约。

而李焕呢?他深知自己性格不适合从事竞争激烈,商业气息太浓的工作,但又想,几个朋友都去了,自己不去,不是太各色了吗?于是,他也和一家大型医药销售公司签了约。

同时拒绝了一份适合自己到医院上班的工作。

但工作没几个月,他觉得自己实在无法融入单位的商业氛围中,也觉得自己的能力在这里不能充分发挥,因而感到压抑,情绪低落。

大学生从众心理和原因探析(全文)

大学生从众心理和原因探析(全文)

大学生从众心理和原因探析一、大学生从众的常见行为大学生的从众主要表现在学习、消费、恋爱、就业等方面。

(一)大学生在学习上的从众走进大学校门,对于刚进校的大学生来说,一切都变得不同,所有的感觉都很新奇。

他们会不同程度上的学习宿舍甚至班里的其他同学,他们不但保持自己固有的学习习惯,并且与其他的同学保持一致。

而且在生活情趣、业余爱好以及作息也容易从众和趋同。

如果自己不从众的话,有时候在一定程度上会被认为孤僻,与众不同,甚至不合群。

大学校园中常常存在着一种现象,刚进校门时,大家的程度都差不多,但是一段时间过后,大多数同学会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进步与退步。

参加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证书考试以及培训、考取各类证书,所谓技多不压人。

不管是宿舍,还是班级的同学无不努力的学习,为以后毕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大学生之间的这种心理趋同,正是从众心理的主要表现。

(二)大学生在消费方面的从众现如今的众多消费群体众,大学生这个特别的群体备受关注。

大学生年龄小,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所处的群体又十分特别,所以他们的消费理念和心理都与社会上的其他群体不同。

现在的大学生情愿追求时尚,容易攀比,消费出手阔绰,从众心理也十分明显。

尽管家里不是富裕,但是他们为了不被其他同学看不起,不情愿让人说自己穷,他们更情愿在消费上与其他同学保持一致,表现出强烈的从众心理。

(三)大学生在恋爱方面的从众进入大学后,学生们都不再似以往埋头苦学,他们放下考入大学的思想包袱,开始了他们新的人生征途。

而且大学生又处在青春期,身体里的荷尔蒙使他们表现出和异性交流的强烈愿望。

每个人都渴望爱与被爱。

大学里面的恋爱已经成为大学校园文化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有的宿舍几个人谈恋爱了,没有谈恋爱的人往往会觉得是自己哪方面不出众,感觉自己和同宿舍的舍友在这方面没有共同话题。

甚至班上一大部分人谈恋爱了,没有谈恋爱的人就会感觉不合群,或者无法融入到群体当中,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向大家看齐。

大学生从众心理表现

大学生从众心理表现

从众心理的消极影响
从众行为的过分普遍,反映了部分大学生自我意识 弱化,独立性较差,缺乏个体倾向性的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这是从众行为中消极现象抬头的主要原因,即 使从众行为出现积极效应,但一旦失却这种从众氛围, 又很容易不知所措,找不到自己努力的方向,走向社会 后的迷悯、失落,实际上这是从众现象最直接的后遗症。 此外,一味从众也容易导致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从 众的直接表现便是千军万马齐过独木桥,竞争过程的挫 折、失落,很容易引发大学生精神压力过大,心理状况 失衡。据调查,在校大学生中20%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 患
要主动的从众,做自我的主宰
从众心理人皆有之,但以被动为前提的从众 势必使你的独特失去价值。一味从众便意味着自 己失去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抛却了一片属于自己 的领地。所接受的高等教育也锈蚀成了斑驳的条 条框框,毕业证乢和学位证乢只成了人生进程中 的标志,却难以成为升华人生的动力。大学生, 摆脱从众的盲目色彩,用独立的思想和明晰的脚 印使自己主动融入集体的行列,这样,你爱从众
寝 ,有的 寝室全在“爱中”。不谈恋爱者,众人拾 柴,不消几日,就会被彻底“点化”。
有的 室无人问“爱” 校园恋爱极富感染性,
四 作弊从众
当社会上流行“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时, 校里便兴起考试“不看白不看”的哲学,“学不在 深,作弊则灵”,考场上作弊方式发挥得淋漓尽致, 以至考试不作弊的学生反而被讥笑为“傻瓜”, “大家都作弊,我为什么不作呢”?一作弊被抓的 男生振振有词地为自己辩解。
大学生从众心理表现
一 学习从众
入校时随意安排的学生班级之间、宿舍之间,一 年左右时间,便在各个方面显示出不同层次,出现 明显的“不同步“现象。优等生、英语过级、研究 生录取等相对来说,班级、宿舍都比较集中。宿舍 成员集体出动参加各种证书培训班,已是大学校园 蔚然流行的风景。

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从众心理分析)(五篇范文)

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从众心理分析)(五篇范文)

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从众心理分析)(五篇范文)第一篇: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从众心理分析)【摘要】:从众心理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

“所谓从众,就是在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个体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即通常所说的‘随大流’”。

在大学校园中,从众现象也很普遍。

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一方面自我意识急剧发展,充满热情,勇于创新,常常以标新立异的装束和独特的言谈举止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另一方面,他们的独立性、自制力、意志力及分辨是非的能力都不是很强,往往会陷入焦虑、困惑和迷茫之中,导致行动上随波逐流,思想上迷失自我。

【关键词】:大学生从众行为从众心理引言: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

本组使用自编量表调查大学生从众行为的总体状况,量表内容包括大学生四种主要从众行为的比例和表现形式。

结果显示,这四种主要从众行为包括:学习从众、消费从众、恋爱从众、上网从众。

从分布的总体情况看,大学生消费从众的比率最高占67.5%;其次是学习从众,占51.8%;最后是恋爱从众和上网从众,分别占24.6%和18.2%。

一、大学生从众行为的表现1、学习从众。

新生入学后都在探索大学环境新的学习方法,寻求新的学习动力。

班级、宿舍每个成员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成绩以及平时学习时间的利用都成了其他成员最直接的“参照物”。

他们在形成自己的学习特点的同时,在某些方面也程度不同地与班级、宿舍大多数人保持一致。

高校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入校时实力相当并且随意安排的学生班级之间、宿舍之间在一年左右时间,便在各个方面显示出不同层次,出现明显的“不同步”现象。

2、消费从众。

进入高等学府,对于刚刚脱离高中苦海的大一新生来说可谓是大开眼界,校园里有些大学生追求档次、崇尚名牌、名目繁多,五花八门;经常光顾高消费文体娱乐场所;配备高档通讯设备;聚会交友大讲排场等。

大学生的从众心理现象

大学生的从众心理现象

大学生的从众心理现象在大学校园中,从众现象非常普遍,它既有积极方面,也有消极方面。

所谓“从众”,就是个体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社会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之为“从众”(conformity),亦译作遵从或相符等等,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随大流现象”。

因为个人在团体的表现,往往受到团体内在无形的压力,这种无形压力迫使个体在认识与行为方式上与团体中的多数人趋于一致中。

一、大学生从众现象的具体表现:1、消费从众大学校园里攀比之风、请客之风盛行。

各种消费,大到手机、电脑,小到穿着打扮。

遇到同学过生日或老乡好友、社团聚会都要赠送礼品与请吃请喝。

我有个朋友也是这样,其实他家里并不富裕,他也不太情愿大手大脚的花钱买礼物与请吃饭,但是大家也都是如此,他也不得不打脸充胖子,因为他觉得人家都这么做,如果我不这么做他们会不会看不起他,然后他觉得自己很没面子。

因此,在请客吃饭过后,他都要过着省吃俭用的生活。

2、时尚与流行从众大学校园里的流行与时尚很大程度的受到大众传媒与社会时尚杂志的影响,大学生急于效仿社会上正在流行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得到社会的认同,从而觉得自己适应这社会的生活,从而不会被社会所淘汰而得到安全感。

在我自身的经历来说,我的行为也是属于从众心理,我买的衣服很多都是跟随着大流,总觉得别人穿的好看,自己也想试试,如果自己不买还是穿回以前的款式,总会觉得自己老土,跟不上潮流。

3、学习从众当今社会,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许多的大学生都面临临毕业就失业的困境。

因此,很多大学生看到别人去考证、考研,自己也跟着去,也不想想是否适合自己,是否对自己好。

就我身边的一个同学,听说别人说考研好,以后出来工作比较轻松与福利好,于是,她与舍友从大二第一个学期就以考研的原因搬出学校外面的公寓区住,说是想为考研做准备,在外面的条件复习比较好。

可是,就我的了解,她们并没有复习过,只是当时听人家一说,一时跟风也学人家一样,搬出去住。

大学生的从众心理研究(全文)

大学生的从众心理研究(全文)

大学生的从众心理研究一、从众心理的基本概念1.从众心理的含义。

从众心理是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推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实验表明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独立性,没有被从众,所以从众心理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存在的心理现象,通俗地说就是“随大流”。

2.从众心理产生的原因。

从众心理的产生受到多种从众因素的影响。

主要包括:一是群体因素,群体的规模越大,凝聚力也就越强,从而使得群体的意见一致性较高,便易形成从众行为;二是情境因素,当人们所处的情况,接收到的信息较为模糊或者是受到某些有权威人士的号召和影响,便会产生从众心理。

三是个人因素,主要表现在个人的人格特征、性别差异及文化差异等方面不同,致使从众心理和从众的层次及情况也具有差别。

就从众的意义看,从众心理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二、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的表现1.就业。

现如今毕业生人数连年增长,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虽然就业渠道及方式多种多样,就业信息方便快捷,但对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来讲却不能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从而使得一些较低级的岗位无人情愿承担,而较好的职位却蜂拥而至。

在这种大的就业背景下,幸免不了跟风现象的产生。

例如一些人看到周围的人都在考研,那就幸免不了会跟风地考研,而在学习过程中又可能会发现自己并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看到其他人找到工作,心里难免为之所动,又弃研找工作。

有些人觉得大家都选择的应该是没错的,所谓最多的选择也是最好的。

一旦存在这样的选择心理,也就是就业从众选择。

选择的进展方向并非是因为自己的喜爱或兴趣,甚至与专业都无关,只是选择大多数人认为正确的选择,有些人能够坚持自己的选择得到很好的进展,而大部分人则在后来的进展中被重新抛回起跑线,因而在就业方面表现出来的从众心理是既有利又有弊的。

2.消费。

如今,大学生已经成为高消费群体,我们可以在全国各地的大学城附近发现各种娱乐设施场所,这些场所多数都是提供给高校学生使用的。

大学生从众心理及行为分析

大学生从众心理及行为分析

大学生从众心理及行为分析大学生从众心理及行为分析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大学生的从众行为,认为大学生从众行为可以根据其内心和表面反应的一致性进行类型划分,大学生从众行为在学习、择业、入党、消费和恋爱等方面表现的最为典型。

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是促成大学生产生从众行为的两类主要因素,大学生的从众行为具有双重作用。

大学生从众行为可以采取适当策略进行管理。

一.社会生活中的从众行为在社会生活中,群体与个体,个体与个体间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使个体的全部心理活动,不论是认知还是情感,不论是意向还是行为,都或多或少地受到群体和他人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很强烈,有可能较微弱. 作为个体,面对外界的诸种影响,可能自觉地接受,也可能不知不觉地接受,甚至是出于无奈而被迫地接受,结果,使个体行为与群体习惯相一致,或使群体中少数人的行为与多数人行为相一致,这些都是从众行为.从众是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而导致行为或态度的变化.从众是个人在社会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

一般来说,从众心理带有被迫性,它是一种在外来压力的情况下而做出符合群体要求的行为,并非出于个人的自觉自愿。

从个体的角度来看从众行为产生是四种需求或愿望的体现:(1)与大家保持一致以实现团体目标;(2)为取得团体中其他成员的好感;(3)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现状;(4)不愿意感受与众不同的压力。

在大学校园中,从众现象也很普遍。

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一方面自我意识急剧发展,充满热情,勇于创新,常常以标新立异的装束和独特的言谈举止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另一方面,他们的独立性、自制力、意志力及分辨是非的能力都不是很强,往往会陷入焦虑、困惑和迷茫之中,导致行动上随波逐流,思想上迷失自我。

二.大学生从众行为表现大学生作为天之骄子,有着很强的独立性,但深入的调查后,发现不少的大学生行为存在着明显的从众现象,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恋爱从众有人把大学四年中恋爱人数的轨迹分为低平期、高潮期和缓降期三个阶段。

大学生从众心理及原因分析

大学生从众心理及原因分析
1相对湿度的稳定性 毛发湿度表(计)的检定是由高湿到低湿再
由低湿向高湿的检定过程,即100%~90%~ 8a%~70%~30%~70%~80%~90%~100%。 检定时,在湿度下降的过程中不得有上升 的趋势,湿度上升的过程中不得有下降的 趋势,在相对湿度为100%~30%的区间无论 上升与下降,毛发湿度表(计)的总变量与实 际变量之差不得超过士5%t在相对湿度为 100%~90%的区间,无论上升与下降,毛发 湿度表(计)的变量与实际变量之差不得超 过实际变量的±l/2,各检定点上不同趋势 的差值变化,在100%点上不能超过2%,其它 点不能超过5%,在调湿过程中必须保持整 个过程的变化趋势,当被检定点调好湿度 后,开始稳定,检定规程要求,毛发湿度表 的稳定时间为5~7rain,毛发湿度计的稳定 时间为7~15min。从稳定开始到读数完了, 箱内的稳定性最大允许值不得超过2%。毛 发表从一开始稳定到7min结束这一过程
失落和低人一等,很容易形成一种心理压 力。正是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一些同学在 思想和行为上才趋同于同宿舍或同班同学 的恋爱观和性观念。 1.5择业从众
在大学招生、毕业生就业日趋市场化 的今天,大学生的择业观带有较明显的功 利性。他们更多地考虑眼前的、现时的利 益,也就产生了较大的盲目性。看到别人找 什么工作,或者于哪一行挣钱多便盲目随 潮流。在没有弄清自己的能力和目标的情 况下便选择热门职业或拒绝另一些职业。 1.6道德从众
!!!!型Q:坚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
大学生从众心理及原因分析①
学术论坛
梁瑛楠 (大连工业大学 辽宁大连
11 6034)
摘要:在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中存在着一些约定俗成的群体规范,这是大学生从众心理的表现。文章对大学生从众现象作了具

浅析大学生从众心理

浅析大学生从众心理

浅析大学生的从众心理摘要:所谓从众,就是在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个体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即通常所说的“随大流”。

从众,是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属于管理心理学和社会性理学的范畴。

在大学校园中,从众现象也很普遍。

大学校园的从众行为,既有积极方面,又有消极方面。

本文从大学生课堂活动和择业就业方面对从众心理进行浅析。

关键词:从众心理课堂生活择业就业“所谓从众,乃是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①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群体一致性压力下,从众行为是个体在群体和自身冲突间寻找到的一种解除方式,获取自身安全感的手段。

现今大学生自我意识不足,独立性不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是尚未定性,这些都是致使从众行为过分普遍的原因,更是从众心理中消极影响产生的主要源头。

1、大学生从众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正如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所说:“从众的一般动机,是由或强或弱的对不从众感到难堪和不便的感觉构成的”。

②罗杰斯也曾指出:“青年的从众行为很可能是他在自己的需要被接受与保留其个性这两者之间的一种妥协。

尽管他们相信保持个性很重要,但是他们同时也感到为了受欢迎而与同伴保持一致是必要的”③1.1课堂活动从众心理发生的原因1)外部原因主要包括:一,班级的整体凝聚力。

凝聚力越强,学生的从众心理越强。

有的班级有较强的凝聚力,都表现出了较强的从众心理。

二,教师对学生的影响。

有的大学生认为老师的个人魅力,教学方法,影响很大。

教学方法活泼生动也有利于减轻学生从众心理。

三,文化因素。

个体融入到所在文化环境的程度越深,从众心理越弱。

被访者一因为汉语不是其母语,因此表现出了较强的从众心理。

2)内部原因主要包括:一,学生的学习成绩。

根据了解,学习成绩中上等的学生较其他程度的学生从众心理较弱。

二,自我意识。

访谈中只有被访者二和被访者三提到每个人都有“随大流“的心理,认为这种心理不利于个人的发展,二者表现出了较弱的从众心理。

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利弊与思想政治教育应对

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利弊与思想政治教育应对

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学术讲座
邀请专家学者讲解从众心 理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深 入了解其本质和应对方法 。
社团活动
鼓励学生参与多样化的社 团活动,培养兴趣爱好和 个性特长,减少在社交方 面的盲目从众行为。
文化节活动
举办校园文化节,展示不 同地区的文化特色,拓宽 学生视野,增强对多元文 化的认识和尊重。
加强学生心理辅导与咨询
群体动力学的作用
群体动力学认为,个体在群体中会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 这种压力促使个体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以符合群体的标准 。大学生在群体中往往会感受到这种压力,从而产生从众心 理。
大学生从众心理的表现形式
01
学习上的从众
许多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受到周围同学的影响。如果周围的同
学都在努力学习,那么他们也会加入这个行列;反之,如果周围的同
从众心理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
塑造健康人格
从众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但需注意避免盲目 从众,要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
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通过从众心理,大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了解社会规则,从而更好 地融入社会。
03
思想政治教育应对从众心理的对策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作用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04
针对从众心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0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02
03
案例分析法
通过引入真实的案例,让 学生了解从众心理的正反 面影响,并讨论如何在特 定情境下应对。
角色扮演法
让学生模拟不同的角色, 以培养独立思考和自主决 策的能力,避免盲目从众 。
互动讨论法
组织小组讨论或研讨会, 鼓励学生发表观点,了解 不同的看法,并引导他们 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

从众心理与大学生从众行为的分析

从众心理与大学生从众行为的分析

从众心理与大学生从众行为的分析“从众”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

所谓从众,就是在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个体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大家都这么认为,我也就这么认为;大家都这么做,我也就跟着这么做。

从众心理有时是个人为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避免与群体发生冲突,增强自身安全感的一种手段。

所谓“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就是从众心理最好的例证。

一般来说,从众心理带有被迫性,它是一种在外来压力的情况下而做出符合群体要求的行为,并非出于个人的自觉自愿。

俗话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如果一个企业在同行业中有过分独特之举,必然引起其他企业群起而攻,因此有时从众也是迫不得已之举。

就比如说现在国内家电行业愈演愈烈的价格战就是明显的例子。

率先挑起价格战的厂家,必然遭到同行业其他厂家的一致谴责,随后进行的就是激烈的价格战,每一家企业都会迫不得已而从众降价,否则就会因产品售不出去而破产。

这种从众心理是一种被迫的行为,但也是一种消极的行为。

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最终都会纷纷落马。

倘若不受群体左右,独树一帜,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就不会被从众心理的消极作用所影响。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希(Asoch)设计了一个典型实验,证明在群体的压力下会产生顺从或从众的行为。

他以大学生为测验对象,编成若干个试验组,每组9人,其中只有一个是真正的被试验者,其他人则是事前布置好故意做出错误判断的“陪衬者”。

让他们同时看两张卡片,左边的一张只画一条线段,右边的一张则画有A、B、C三条长短不同的线段,其中有一条线的长度与左边卡片所画的长度相等,让大家比较三条直线的卡片上,哪一条与左边卡片画的直线长短相等。

阿希曾组织了多次这样的实验,统计分析表明,有37%的人,放弃了自己的正确判断,而顺从群体的错误判断。

在多次的实验中发现:在不设“圈套”的条件下,进行单人一组的测验,判断错误小于1%;当个人遇到群体内一个成员做出不准确的回答时,他能坚持自己的正确答案;当组内出现两个成员做出错误的回答时,就产生了群体影响,这时被试者接受错误回答的人次就达13.6%;在群体压力来自三个人做出错误回答时,被试者错误回答珠比率就达到31.8%。

大学生从众心理与行为的研究与分析

大学生从众心理与行为的研究与分析

大学生从众心理与行为的研究与分析群体环境和群体氛围对大学生会产生各种心理压力,为了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减少内心的冲突,很多大学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考虑其他人的意见或群体的要求,选择从众的行为。

大学生的从众主要表现在恋爱、就业、违纪行为及消费等方面。

对大学生从众心理与行为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从独特的视角认识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状况、了解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促进高校的稳定和发展。

[标签]大学生从众心理从众行为这就是从众现象,也称从众行为。

以往我们在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学生管理中,通常把这种现象简单地理解为“学生对大学生活的适应过程”,而很少从更深层面去认真分析这个“过程”对大学生思想、心理、人格发展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的利与弊。

2007年10月至12月,由于课题研究的需要,我们在大学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700份,回收有效问卷670份。

调查的主要问题是大学生群体问题,其中多项问题涉及到的大学生从众心理和从众行为,由此,引发了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研究。

一、大学生从众心理与行为的表现大学生的从众表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恋爱从众。

在大学期间,同学之间年龄相仿,文化程度相同,男女比例适当,时间和环境稳定,接触的频率高,便于异性同学的接触和了解,这在客观上为大学生创造了比较好的恋爱环境。

所以,不少学生认为大学是恋爱的最佳场所。

虽然学校和家庭都不提倡大学生恋爱,但是这丝毫不能阻挡大学生对恋爱的向往和行动,而且逐渐呈现出低年级化的趋势,表现出不成熟性和不稳定性。

在问卷调查中,大学生在回答谈恋爱的最初动机这一问题时,仅有36%的学生选择彼此被对方的某些优点所吸引。

而选择看到大家都有男朋友(或女朋友),觉得自己单身没面子的占12%,因为觉得大学生活单调,寻求精神寄托而谈恋爱的占32%。

当问及为什么用恋爱的方式充实生活时,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坦言,很多同学都这么做,所以自己也选择了这种方式。

可见,大学生恋爱从众较高,在这种心理基础上的恋爱,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情”,就连他们自己也说不清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大学生从众心理分析摘要目的:对当今大学生从众心理进行分析,以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方法:文献综述法。

结果:影响大学生从众的影响因素包括:整体环境因素,大学扩招导致学生整体素质不高,教育资源不足,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导致情境的模糊性;群体因素,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影响;个体因素,知识经验和个性特征对大学生从众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关键词:大学生从众心理1.引言1.1提出问题: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从众心理是讨论的热点之一。

对从众现象的科学研究最早源于美国心理学家谢里夫(M.Sherif )于1935年所做的被称之为“波动效应”(auto kinetic effect)的实验。

半个多世纪以来,心理学界一直将从众行为看成是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而导致行为或态度的变化。

我国学者宋官东(2005)根据从众客体的性质,从“狭义从众”和“广义从众””两个角度作了论述。

他认为,狭义从众即“个体因多数人的影响而产生的与多数人一致的行为或态度”;而广义从众则是“主体因客体影响而产生的与客体一致的行为或态度”。

李昱星(2003)将从众心理定义为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放弃个人的意见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与信念的心理过程。

大学生从众是大学校园中的常见现象, 如考研、考级的形成; 过度消费、谈情说爱的蔓延; 择业的他控性等。

大学生从众有时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如学习上的从众可以在大学生中形成良好的风气, 创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通过对模范人物行为的遵从, 可以塑造大学生良好的行为品质。

但大学生从众有时也会产生消极的作用, 如使学生压抑自己的思想和创造力, 影响个人潜力的发挥; 大学生对他人不良行为的盲从,也会导致个人行为扭曲。

因此, 大学生需要树立正确的从众观, 学会科学的理性从众, 克服不正确的理性从众和盲从, 接受从众客体正确的影响, 发挥自身的潜力, 挖掘自身的创造力, 培养自己正确的从众行为。

2.大学生从众心理表现及影响因素2.1大学生从众心理的表现2.1.1 学习从众。

学习从众是大学中最常见的从众现象, 进入大学后, 每个学生都在探索大学环境新的学习方法, 寻求新的学习动力。

班级、宿舍每个成员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成绩以及平时学习时间的利用都成了其他成员最直接的参照物。

他们在形成自己的学习特点的同时, 在某些方面也不同程度地与班级、宿舍大多保持一致。

不仅如此, 作息习惯、生活情趣、业余爱好也易趋同和从众。

大学生的学习从众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种是同班级、同宿舍的同学之间相互鞭策、相互鼓励的积极的从众, 一种是消极懒散、考试抄袭作弊的消极从众。

在高校常有这样一种现象,进校时实力相当并且随意安排的学生班级之间、宿舍之间在一年左右时间, 便在各个方面显示出不同层次, 出现明显的不同步现象。

大学校园里常会看到一个宿舍集体活动的景象: 一同吃饭,一同上自习, 等等。

优等生、英语过级、研究生录取等相对来说, 班级、宿舍都比较集中, 曾有不少关于整个宿舍考取研究生的报道, 其积极的从众效应让人振奋。

除此之外, 在大学中还存在着一些消极的学习从众现象, 集体迟到旷课、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等不良现象也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出现于同一宿舍成员或相对集中群体。

如学生的考试作弊。

有的学生从主观上并不赞成作弊, 但是看到少数原来不如自己的同学通过作弊取得了好成绩而且没被发现, 就会对自己的信念产生动摇, 进而带着一种不正确地理性从众观或盲目从众也参与作弊, 以致对自己各方面都产生不良的影响。

2.1.2生活从众。

大学生的从众现象在生活中更是有多方面的表现。

2.1.2.1消费从众。

当前的消费市场中,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由于大学生年龄较轻, 阅历尚浅, 群体较特别, 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

当代的大学生在消费方面有着强烈的从众心理, 相当一些大学生崇尚品牌, 讲究品位, 尽管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 却向往白领般舒适的物质生活, 攀比、模仿性的消费日趋明显。

名牌服装在身, 手提电脑不离,吃得高档, 玩得够派, 这已成为众多大学生所羡慕、仿效的社会形象。

因此, 在一些学生中, 盲目消费、攀比消费、赶潮消费、媚俗性消费、面子消费、超前消费等高消费甚至浪费现象非常普遍。

其所占比例虽然不大, 但其绝对数不小, 而且对他人的负面影响也非常大2.1.2.2恋爱从众。

恋爱从众也是大学里常见的现象。

大学时期的学生正处在一个恋爱的季节, 成双入对的男女们形影不离。

但大学校园的恋爱极富感染性, 一些大学生因盲目从众而产生了不理智、不正确的恋爱观。

同读一本书、同吃一碗饭在时下的大学校园里已是公开风景。

有的班级在某一阶段没有几人谈, 而另一阶段则出现了一群谈恋爱的; 有的寝室无人问爱, 有的寝室全在爱中。

大学校园内也不乏舍友或者同学怂恿某人追求某人的现象, 而这种怂恿往往发挥作用, 尤其是在宿舍熄灯之后的卧聊, 舍友之间交流各自心得, 未恋爱的羡慕恋爱的, 恋爱的鼓动未恋爱的,如此相互地激励便会出现恋爱传染、盲目从众现象。

很多谈恋爱的同学直言, 自己是因为别人都在谈, 自己感觉应该谈一个才谈的。

这些盲目从众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了大学生的正常生活和行为, 有的甚至因为有这样的从众心理但现实中又难以实现而产生心理障碍。

2.1.3择业从众。

择业不仅是大学生关心的问题, 也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很多大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从众思想。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 毕业生就业日趋市场化, 许多大学毕业生常常受到外部就业压力和自身的心理因素如缺乏主见、自信不足、感情脆弱、抗挫折能力差、创新意识不够等的影响, 在求职择业时往往难以做出理性的选择, 容易产生从众的心理和行为。

许多大学生的择业观带有较明显的功利性, 他们更多地考虑眼前的、现时的利益, 很大一部分大学生的择业意向还是面向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城市, 认为理想的职业还是稳定的收入、安宁的生活、广泛的保障等。

据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一项统计显示, 许多学生求职的理想地点是北京、上海及沿海发达城市, 稍偏远的地区就不予考虑, 这也是就业中很严重的从众现象。

一些学生虽然意识到基层需要人才, 最能锻炼自己, 却又怕基层条件差、埋没了自己的才能, 而且大家都往大城市涌就更加剧了大学生对大城市的向往, 根本就不考虑实际可能。

一些大学生在择业时始终抱着大都市情结和铁饭碗即公务员不放, 具有较大的盲目性, 学生在择业时对自己没有明确的把握和准确的定位, 一些人甚至在被某些企业单位已录用的情况下, 仅仅因为身边的好友或同宿舍的、同班的同学报考公务员、考研而盲目随从, 放弃了更适合自身将来发展的机会。

近几年公务员职位吸引了很多大学生的目光, 千军万马挤独木桥, 据人事部对89 个城市的一项业统计显示, 虽然公务员职位只为大学毕业生提供1% 的就业岗位, 但却吸引了30% 大学目光。

许多大学生在就业中多盲目追求好岗位, 好地方,而忽略自身的条件、职业特点和社会整体需求,不少学生根本没有考虑职位是否学以致用, 也不管是否是自己的专业特长、兴趣能力所及, 只是一味的选择高薪高酬、福利好的职业和单位, 结果高不成, 低不就, 丧失了很多的就业机会。

有调查显示将近一半的同学认为择业时有从众心理在作怪, 学生没有以冷静的头脑来明辨是非, 随波逐流地跟着别人走。

因此, 在就业中大学生的从众心理会给大学生的择业带来很多消极的影响。

2.1.4道德从众。

从众心理还影响着青大学生参加公益活动的数量和质量,表现为大学生道德行为上存在着普遍的从众现象。

大学生参加献爱心募捐、青年志愿者、义务家教、手拉手互助等活动也有班级、寝室的差异。

许多大学生对别人损坏公物、考试作弊、旷课、夜不归宿等不文明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我们可以称之为“道德的负面从众”。

2.2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影响因素分析2.2.1整体环境因素。

2.2.1.1 传统文化中的“群体归属”意识对大学生从众的影响.从众现象存在着重要的文化差异,罗德·邦德和彼德·史密斯用有关方法在17个国家作了133次试验,结果发现在集体主义社会(如挪威、日本、中国)比在个人主义的社会(如美国和法国)人们更容易从众。

中国传统文化中“忠”和“孝”的异化、导致了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着人格依附,个性在中国社会中一向没有地位。

人们把个体看作群体的一个细胞,一个极微弱的部分,个人应该绝对地遵从群体。

人的才能和价值表现在他人的评价上,是群体给予的,而不是本来就有的。

这使中国人尤其注重周围人的评价和社会的舆论。

从某种程度上讲,社会舆论和公众评价对中国人的性格的形成起了定向的作用。

有学者还提出中国文化是与西方“罪感文化”不同的“耻感文化”的观点。

罪感实际上是一种过错感,依靠对行为的理性判断,认识到自己某些行为中的过错,再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

相反,在耻感文化中,人们则是依赖别人的反应引起自己的羞耻心,再由羞耻心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控制。

这种通过羞耻感实现个体社会化的手段,不利于个体独立判断能力的培养。

一项中国青年价值观的本土化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 中国青年的价值选择总是与他人、特定的情境紧密相连,其‘个人’或‘自我’的概念总是与团体或他人相互依赖。

”2.2.1.2特殊的社会大环境对大学生的从众影响。

转型期社会价值观念的紊乱和多元并存,使大学生茫然而无所适从,从众成为最和道德转型的现实进程之中,加上全球化浪潮的涌动,各种文化流派呈现,多元的价值文化冲击着传统伦理道德的支点,复杂的社会现实侵蚀着价值体系的底线。

各种传统的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正处于解构和重构之中,新的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尚在明确化的过程中,出现许多新问题,是父母和家庭所解决和应付不了的。

此时,社会上大多数人的观念,特别是自己群体中流行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就成为大学生模仿的标准。

另外价值取向多元化导致情境的模糊性,从众心理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从众者所面临的问题的模糊性,这种模糊性可能是客观存在的,也可能是人为造成的。

从众“在客观或心理上模糊的情境中,人们自觉不自觉地以他人的确定行为为准则做出与他人一致的行为或行为反映倾向”。

情境的模糊性增强了人们对他人确定行为提供的信息的依赖程度,从而导致了从众心理的发生。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受教育机会,但大学生的学习目的、高校的培养方式、教学理念以及师生关系的变化,促使大学生的价值观趋向多元化,从而导致了大学生行为决策情境的模糊性。

2.2.1.3大学扩招导致大学生整体素质不高,师资力量不足也是导致大学生从中的原因之一。

大学生整体素质不高。

一方面,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的生源质量下降。

我国的高等教育经过多年的大规模扩招,使得精英教育被大众教育所取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