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古代文学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
1、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的得名源于曹丕《典论·论文》,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祯七位文人。

他们的创作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政治理想的高昂,人生短苦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表现以及浓郁的悲剧色彩是他们的总体创作特色。

2、建安风骨
建安文学时期,文坛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周围集中王粲、刘桢等一批文学家,在创作上形成了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等特点,这些特点构成了“建安风骨”这一时代风格。

3、志怪小说
志怪小说是以记述鬼神怪异之事为主要内容,包括神仙方术、鬼魅妖怪、殊方异物、佛法灵异等,也有野史逸闻、民间传说等等。

艺术上带有传奇色彩和超现实的表现。

以干宝的《搜神记》为代表,其它有托名陶渊明的《搜神后记》、旧题曹丕的《列异传》、
等。

4、志人小说
志人小说记述人物的逸闻轶事、言谈举止,从中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些面貌。

它的产生和汉末至魏晋的人物品评和清谈风气有直接的关系。

志人小说以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为代表,此外还有邯郸淳的《笑林》、沈约的《俗说》、殷芸的《小说》等。

5、永明体
新体诗又称“永明体”,是与古诗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它是古诗向律诗过渡的重要一环。

因为这种诗体最初形成于南朝齐永明年间,所以又称“永明体”。

它产生的关键是声律论的提出。

创作“永明体”诗歌的主要作家有谢朓、沈约、周颙、王融等,而最杰出的代表诗人是谢朓。

6、宫体诗
就内容而言,宫体诗是用永明新体诗来描写宫廷生活,尤其是以描写女性题材为主,也有咏物的题材等。

其突出的艺术特征是:讲究声律、对偶;辞藻华艳,风格轻靡柔弱。

但宫体诗在诗的艺术技巧、形式、格律等方面还是有一定的贡献。

宫体诗的影响一直持续到初唐。

主要作家有梁武帝萧衍和其子简文帝萧纲、元帝萧绎,以及宫廷诗人庾肩吾、庾信、徐陵、徐摛和陈后主陈书宝等。

7、长吉体
李贺因其诗歌创作中在继承前人风格的基础上有独特的创新,形成了意象带有很大的虚幻和想象的成分、构思不拘常法、意想之间的跳跃性很大、常常超越时间和空间、语言极力避免平淡而追求峭奇等特色,创造出神秘幽奇、冷艳凄迷艺术境界。

在文坛上独树一帜,形成了“长吉体”的风格。

8、大历十才子
“十才子”之名最早见于姚合的《极玄集》。

是指唐代宗大历时期活跃于诗坛的十位才子型诗人。

他们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李端。

他们的诗歌有着比较一致的特色,诗多是唱和应制,写生活琐事、自然风物和羁旅之思,抒发寂寞凄清的孤独情怀,表现超然世外的隐逸风调。

诗歌风格清雅淡远,意境清幽。

9、山水田园诗派
盛唐时期,由于社会安定,佛道盛行等原因,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一大批诗人继承陶渊明田园诗、谢灵运山水诗的传统并融会了两家的特点,从而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并达到文学史上的颠峰状态。

代表诗人孟浩然诗歌风格是平和冲淡,清新自然,王维的诗歌风格具有诗情与画意的高度统一等特点。

其他代表诗人还有裴迪、储光羲、常建等。

10、边塞诗派
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是高适、岑参,还有王昌龄、李颀、王之涣、崔颢、王翰等众多作家。

边塞诗的内容主要是:反映边塞战争生活,抒发离愁别绪,抒发豪情壮志和不满现实的情绪,描写边塞风光、异域风情。

边塞诗的主要艺术特点是: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

11、韩孟诗派
韩愈和孟郊是诗派的领袖,此外还有张籍、李贺、李翱、皇浦湜等。

他们共同的理论主张和美学追求是“不平则鸣”与“笔补造化”,并且崇尚雄奇怪异之美。

他们的创作特点是以文为诗,以丑为美,重视主观。

这一套诗歌创作理论由重视诗歌的社会功能转向重视抒情特质,内心的展露和艺术创造力的发挥,在诗歌理论上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

12、元白诗派
是指中唐元和时期活跃于诗坛,以元稹、白居易为首,包括张籍、王建、李绅等在内的一个诗歌创作群体。

他们继承了盛唐杜甫以及中唐早期元结、顾况等人的现实主义诗歌传统,在诗歌内容上,揭露社会现实生活的各种弊端,表现人民生活的疾苦,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在艺术上,他们力求平易、通俗、浅显,形成了尚实、尚俗的美学特征。

这一诗派的创作在当时与后来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简答与论述
1、谈谈高适与岑参边塞诗创作的异同?
高适与岑参是盛唐时期边塞诗派的主要代表诗人,他们在边塞诗歌创作上有很多异同之处。

同:
一是二人在题材上均以边塞诗而著称,如高适的代表作《燕歌行》、《塞下曲》、《蓟中作》等,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经火山》《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等都是描写战争的艰苦,边塞的风光及征人思妇的愁绪。

二是二人风格都有豪迈雄壮的特点,如高适的《燕歌行》把雄奇的边塞风光与将士的征战生活写得苍凉悲壮。

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以一种雄浑慷慨的语调写出了边塞的壮阔之景。

三是体裁上均以七言歌行见长。

如高适的《燕歌行》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

宋代严羽《沧浪诗话·诗评》中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云:“(岑参)诗调尤高……与高适风骨颇同,读之使人慷慨怀感。

”异:
一是高适诗雄浑悲壮,而岑诗则雄奇壮丽。

高适的风格雄浑悲壮,气势奔放畅达。

如《塞下曲》中“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写得慷慨的豪情,骨气端翔。

岑参则以雄奇壮丽著称,岑诗多奇景,如大雪的奇寒和火山的奇热。

诗人想象丰富善用比喻,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将雪花比作梨花,形象生动。

二是高诗写法上多夹叙夹议,直抒胸臆,而岑诗则长于写景多寓情于景。

高适诗歌多慷慨豪迈,善于直接抒发感情,如在《塞下曲》中,他直言道“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的豪言壮语。

而岑参的诗多寓情于景,如“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增加了形象性和表现的张力。

陈绎曾《吟谱》云:“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

2、韩愈的古文理论和散文创作
韩柳领导的古文理论的主张是
1、“志道”、“明道”和反对形式主义。

“文以明道”是古文理论主张的核心内容。

其主要目的是建立儒家道统,用“道”来充实文的内容,使文成为参预现实政治的强有力的舆论工具。

2、作家的品德修养问题。

在《答李翊书》中提到了“养其根”指的就是道德修养。

认为有
了良好的道德修养,文章才能充实。

3、“不平则鸣”和对现实的批判。

在《送孟东野序》中韩愈进一步强调“郁于中而泄于外”的“不平之明”。

4、新体古文的具体标准认为文宜“自树立,不因循”,贵在创新。

韩愈的散文创作类别大致分三类:
1、论说文
明儒道反佛教的长篇、中篇之作。

如《论佛骨表》,嘲讽社会现状的杂文。

如《杂说》四首,论述文学思想的。

如《答李翱书》、《送孟东野序》等。

2、叙事文
学习儒家经书的,如《平淮西碑》,继承《史记》历史散文传统的,如《张中丞传后序》
学《史记》而不用议论的,如《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为友情深厚的文学家而作,如《柳子厚墓志铭》、《贞曜先生墓志铭》。

3、抒情文
多见于祭文、书信、赠序,如《祭十二郎文》,《祭河南张员外文》、《与孟东野书》
韩愈散文的艺术风格
1)、气势充沛,豪逸奔放,韩文的风格来自他的人格和他的文学主张,人格的浩然正气使其文章理直气壮;不平则鸣的文学主张使其文章情感强烈。

苏洵说:“韩子之文,如大江大河,浑浩流转。


2)、曲折多姿,变幻莫测,如《送董邵南序》151个字的送别之作,写古今事实不同,又感慨古贤出仕,暗示董去河南是徒劳。

写得波澜起伏。

3)、逻辑严整,锐利雄辩,《论佛骨表》反映了时代精神,抒发不平,大气磅礴,笔力雄健,感情激烈。

极具震慑人的气势。

4)、想象丰富,巧于用譬,如《杂说四》通篇以马喻人,表现了作者对人才受压抑的悲愤,构思精巧。

5)、语言融会古今,富于独创性,韩愈的散文语言奇丽,如“千钧一发”“垂头丧气”都来源于韩愈的散文。

3、柳宗元的散文创作
柳宗元的散文创作大概分为三类
1、讽刺现实的寓言作品如《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氏之某鼠》等
2、描写人物的传记散文《种树郭橐驼传》、《梓人传》、《童区寄传》
3、抒写郁愤的山水游记代表作《永州八记》
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中的精品,其艺术特点是:
1)、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能准确地把握本身的具体特征。

如《小石潭记》中,写池水“日光下撤,影布石上”以日光和石来衬托水之清澈,形象生动。

2)、富有生机,形神兼备。

描写小潭之石,“为坁、为屿、为嵁、为岩”以极其节俭的语言和生动的比喻形象地表现出它的千姿百态。

3)、把山水之景与作者郁闷的心境结合,借山水抒发作者受迫害的心情,表露怀才不遇的苦闷。

作者在写景的过程中,贯注了心境与情怀,可谓是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审美境界。

篇末对清冷寂寥之境的描摹和气氛的渲染,更隐然展现出被贬者凄楚悲苦额心态。

4)、语言精美清丽,注意锤炼语言,选择富于表现力的语汇,力求做到准确、鲜明、生动。

文章以区区二百字的篇幅,生动传神地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同时倾注了内心的真实情感。

刘熙载评价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柳州记山水……无不形容尽致,其自命为‘牢笼百态’,固宜。

”(《艺概·文概》)
4、李商隐诗歌的创作特色
在晚唐诗人中,李商隐的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在诗歌内容方面:
(1)他是关心现实个国家命运的诗人,其政治诗不下百首,如《马嵬二首》《隋宫》等;(2)同时他也是唐代咏物大家,有很多咏史、咏怀、咏物之作,如《蝉》《流莺》等;(3)李商隐抒之作中,最杰出的是以“无题”为中心的爱情诗。

是李诗独特艺术风格的代表。

其在诗歌创作方面具有一下艺术特色:
一是朦胧多义与对心灵世界的开拓
(1)、表现包括爱情在内的心灵世界。

李商隐的爱情诗或名《无题》或去其中两个字为题。

如《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这首诗,执着的爱情在濒于绝望的中显示出了无比强大的力量。

写出了恋人的内心世界,深刻动人。

(2)、他致力于情思意绪的体验、把握与再现,用以状其情绪的多是一些精美之物。

其诗常常采用比兴、象征、暗示、寓托等手法,如用春蚕、蜡炬等作为思绪的寄托之物。

比喻了忠贞的情感。

(3)、把心灵中的朦胧图景,化为恍惚迷离的诗的意象,遂形成如雾里看花的朦胧诗境。

如《重过圣女祠》中“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写圣女“沦谪得归迟”的凄凉孤寂处境,境界幽渺朦胧,如梦如幻,似灵非灵朦胧难以确认。

(4)、李商隐无题诗的境界和情思的朦胧,在内涵上也就往往具有多义性。

如《锦瑟》,聚讼纷纭。

其诗好用典使事,神话传说、历史史实、文学典故,如“庄生晓梦迷蝴蝶”作者抛开原点的事理,由原典引发深一层的感伤情思。

而情绪感受所引发的联想和共鸣,又是多种多样的。

从而造成扑朔迷离的朦胧意象和曲折复杂的内涵,使后人难以准确地解读。

金人元好问曾感叹道“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论诗绝句三十首》)。

说明李商隐诗歌的意象的朦胧复杂。

二是凄艳浑融的风格
李商隐诗将盛唐诗的壮丽转为凄艳,又将凄艳通于浑融,在艺术上具有博大的气象和完整性。

他远绍诗、骚的比兴艺术,近取杜甫诗律精严和李贺瑰丽奇诡的特点,又融合了阮籍诗歌的旨意遥深和齐梁诗歌的绮丽华艳,形成了深情婉曲、绮丽精工的主体诗风。

清人吴乔说:“唐人能自辟宇宙者,惟李、杜、昌黎、义山。

”(《西昆发微序》)李商隐的确是唐代最具创造力的诗人之一。

5、李贺诗歌的创作特色
李贺是中唐时期的重要诗人,他因家族落寞而一生潦倒,因此诗歌中体现了清高与失落,抱负远大与怀才不遇等各种思想情怀的交织。

而诗中也凸显了他独树一帜的创作特色。

他的诗歌艺术特色可概括为一下几点:
第一,他的诗歌的意象带有很大的虚幻和想象的成分。

李贺诗歌中的怪奇特征得益于他超乎常人的想象乃至幻想,他巧妙地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拟人、夸张、比喻、通感等,使诗歌形象生动具有虚幻色彩。

如《李凭箜篌引》中“老鱼跳波瘦蛟舞”一句,想象梦如仙境,引入了“老鱼”“瘦蛟”的意象,形象化显得扑朔迷离。

他用“羲和敲日玻璃声”来写太阳,用“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来形容骏马。

他能发出“天若有情天亦老”的感叹,这些奇特的想象使他的诗歌形成了奇崛幽峭的浪漫主义风格。

第二,李贺诗歌的构思不拘常法,意想之间的跳跃性很大,常常超越时间和空间。

如《梦天》中,前四句借助奇特幻想,从人间飞跃到天上,在月宫之中遨游,后四句又陡作辗转,从仙界返回尘世,诗句忽开忽合,忽起忽落,时空交错复杂,意绪游移无端。

他的很多诗歌在精神上,都处于亢奋和消沉交替起伏的状态下,这一点与李贺独特的心理状态有关这些都可视作苦闷的象征。

第三,李贺诗歌的语言极力避免平淡而追求峭奇。

他十分注重词汇的感情色彩和物象色彩的使用,在描写色彩上,有“寒绿”、“愁红”、“颓绿”、“黑处如漆灰”等凄艳的色彩,在物象上有“冷光”、“鬼灯”、“酸风”等词语,辅之“古”、“死”、“血”等,这些狰狞,刺目的意象形成了一种怪奇、畸形的审美。

这些都体现着他怪诞的审美取向和力求奇峭的艺术追求。

第四,他继承了楚辞九歌、南朝乐府神弦歌的传统,并接受李白浪漫主义精神的直接启发,也接受了韩愈“陈言务去”精神的影响,创造出神秘幽奇、冷艳凄迷艺术境界,启唯美之先鞭。

晚唐的杜牧在《李贺集叙》中认为李贺诗是“《骚》之苗裔”而且“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也……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

准确的揭示了李贺诗歌的特点。

6、陶渊明诗歌的创作特色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

一生穷困潦倒,大多数时间在隐居中度过。

陶渊明的诗歌从题材上划分主要有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其次还有行役诗、赠答诗等。

以田园诗之最为代表。

主要是通过描写田园景物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

咏史诗和咏怀诗等多为抒发个人思想、情怀和志节之作。

陶渊明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
自然,不仅是陶渊明的人生旨趣,也是其诗歌的总体艺术特征。

他的诗不追求强烈的刺激,没有浓重的色彩纯是自然的流露,陶诗的一大特点也是他的开创,就是将日常生活诗化,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重要的意义和诗味。

具体的说,可以概括为:
一、情、景、事、理的浑融。

陶渊明的诗中不追求物象的形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够悟出之理,陶诗重在写心,写那种与景物融而为一的、对人生了悟明澈的心境。

在他笔下常常出现青松、秋菊、孤云、飞鸟、都不是寻常的事物,他们即时客观的又是体现了诗人主观情感与个性的,既是具象的又是理念的。

如《饮酒》其五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偶一举首,心与山悠然相会,自身仿佛与南山融为一体,正如《骨血千金谱》所说:“山花鸟人,偶然相对,一片化机,天真自具。

”陶诗中的“理”不是抽象的哲学说教,而是在生活中亲身体验到的,其中包含着生活情趣。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等等这些诗句言浅意深,富有启示性。

清人潘德舆说陶渊明“任举一境一物,皆能曲肖神理”。

二、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陶诗所哦描写的对象,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如村舍、鸡犬、豆苗、桑麻、但经过诗人的笔触,往往出现警策。

陶诗很少用华丽的辞藻、夸张的写法,只是白描,朴朴素素。

如“种豆南山下”“今日天气佳”等,都是明白如话,然而,平淡之中可见绮丽。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一个“亦”字,物我情融,耐人寻味。

“倾耳无希声,在目皓以洁”平淡的十个字便写出了雪的轻柔之美。

关于陶诗的这个特点,苏轼概括为“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十分精辟。

三、陶诗的语言不是未经锤炼的,只不过不露痕迹,显得平淡在自然。

如“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待”字,“掷”字,这两个动词都是常见的,看似平淡却很精彩,不可更易。

正如元好问所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论诗绝句》)
7、李白诗歌的创作特色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其非凡的自负与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

盛唐诗歌的气来、情来、神来,爱李白的乐府歌行和绝句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李白的乐府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优良传统。

同时又有所创新:一方面借古题写现实,一方面借古题写己怀。

其歌行体诗歌也有很高的成就,有着行云流水的抒情方式。

除了大气磅礴的壮美之外自然明快的优美情韵则体现在他的绝句里。

特别是七言绝句,带有
以古入律、自由发挥的特点。

李白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主要有一下几点:
1、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做细致描绘,一气呵成,洒脱不羁。

如《将进酒》借酒抒发“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壮感慨,把借酒消愁写得激昂澎湃,具有大河奔流的气势和力量。

再如《蜀道难》中再三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慷慨豪迈,同时寄寓了作者功业未成的悲愤。

将“气来”与“情来”发挥到极致。

2、李白诗歌的想象变幻莫测,他的奇特想象,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想象之间跳跃极大。

将超现实的幻想传说与夸张、拟人、比喻等手法结合在一起。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在以民间传说开启梦境,之后描写梦飞天姥山见到的明丽秀美的景色,随后通过夸张、联想描绘仙境。

后陡然一转,从梦中惊醒,回到现实……在天地之间回转之余,给人一种行云流水,一泻千里,有“神来”之感。

3、李白的诗歌中善用意象。

他的诗歌中意象可分为壮美与清丽两类。

壮美的意象如,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构成雄奇壮伟的意象。

如“山随平野尽,月涌大江流”“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等,给人一种爽朗与自由之感。

清丽的意象如,清溪、明月、白鹭、竹色等,“绿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等,极大的丰富了李白诗歌的艺术蕴含。

4、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

在他的诗里用的最多的色彩是“白”,其次是金、青、绿、紫等。

呈现出纯净透明又绚丽的光彩,反映出其不同世俗的高尚人格。

杜甫对李白的推崇甚高,他在《春日忆李白》中说道:“白诗也无敌,飘然不思群”。

由衷地赞美了李白不凡的诗思。

明人胡应麟评价李白的绝句说:“太白五七言绝,字字神境,篇篇神物”
8、杜甫的律诗成就
律诗在杜甫诗歌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诗歌成就上更为辉煌。

1、杜甫律诗的成就,首先在于扩大了律诗的表现范围。

他不仅以律诗写应酬、咏怀、羁旅、宴游,以及写山水,而且用律诗写时事。

他这部分写时事的律诗,较少叙述而较多抒情议论。

如《秋笛》《即事》《王命》等。

为扩大律诗的表现力,他以组诗的形式表现较难较宽泛的内容。

五律中的《秦州杂诗二十首》就是一例。

20首集中表现了他在秦州时的心境。

2、杜甫以律诗写组诗最为成功的,是七律,如《咏怀古迹五首》特别是《秋兴八首》,可以说哦是杜甫律诗中的登峰造极之作。

这组诗写了安史之乱后国破家亡,自己漂泊沧江疾病缠身,山城秋色引发他的故园之思和对于京华岁月的怀念。

回顾一生,感悟哲理。

以律诗写组诗,极大地扩大了律诗的表现力,这是杜甫在律诗发展史上的贡献。

3、杜甫吧律诗写的纵横肆意,极尽变化之能事,合律而又看不出声律的束缚,对仗工整而又看不出对仗的痕迹。

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用“忽传”“初闻”“却看”“漫卷”等词,加强了突然性和随意性的色彩。

再如《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以亲切随便的语气写出,不露对仗与声律安排的痕迹。

4、杜甫律诗的有一成就,在于他炼字炼句上的成功。

精于用字,刻画细微。

在率始终表现的最为精彩。

他自己也说过“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可见他是用很大的精力在炼字上。

刘熙载说“少陵炼神”就是只这点。

9、杜甫律诗的史诗性质是如何体现的
杜甫用他的诗,写了安史之乱之中许多重要事件,写了百姓的疾苦,以深广生动,血肉饱满的形象,展示了在战火中整个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

他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

1、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在于具有史的认识价值。

在整个安史之乱中,杜甫在不同阶段及时反应了当时的史实。

如收复两京时有《收京三首》九节度兵败退时,有“三吏”“三别”
等,我们还可以从杜甫诗中见到安史之乱后蜀中的混乱情景。

他的诗,提供了史的事实,可以证史,也可以补史之不足。

2、杜诗的“诗史”性质,主要的还在于它提供了史的事实。

史实只是提供事件,而杜诗则提供比事件更为广阔、更为具体也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

如玄宗后期沉湎声色,杜诗中有“君臣留欢娱,乐动殷胶葛”,让我们深切的感受到这沉湎声色的情景。

再有《兵车行》中,从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了服役征战的艰辛。

反应了当时社会人民的心理状态,这类诗也有诗史的意义。

3、杜诗的诗史性质,决定了他的写作方法的变化。

杜诗用叙事手法写时事,并将其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

杜诗叙事,既叙事件经过,又用力于细部描写。

他写的都是不起眼的平常细事,但正是这些细小的描写,从一个视角展现了广阔的历史画面。

“三吏”、“三别”等诗无不如此。

胡震亨评价杜甫诗歌:“精粗巨细,巧拙新陈,险易浅深,浓淡肥瘦,靡不毕具”(《唐音癸签》卷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