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阅读训练
2024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阅读专项训练习题课件新人教版

以为材之尤异者,获钱数十万。彦成大市珍玩,复往 汭口,以酬少年”可知,当徐彦成通过卖木材获得大 量钱财时,还不忘回报少年。从中可以看出,徐彦成 知恩图报。因此,他会得到少年的帮助。结合上述内 容回答即可。
返回
训练三 刘凝之,字志安,小名长年,南郡枝江人也。父期 公,衡阳太守。兄盛公,高尚不仕①。凝之慕老莱、严子 陵为人,推家财与弟及兄子,立屋于野外,非其力不食, 州里重其德行。州三礼辟②西曹主簿③,举秀才,不就。 妻梁州刺史郭铨女也,遣送④丰丽,凝之悉散之亲属。妻 亦能不慕荣华与凝之共安俭苦。夫妻共乘薄笨车,出市买 易,周用之外,辄以施人。 (选自《宋书》,有删改) 【注释】①仕:做官。②辟:征召。③主簿:官职名。④ 遣送:嫁妆。
如是三往,颇获其厚利。间一岁,复诣之,村落如
•
故,了无所见。询其里中,竟无能知之者。 (选自《稽神录》,有删改)
5.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有少年从• 二仆往来岸侧 (2)君旦日能辱顾乎
•
(3)少年出延客
•
(4)间一岁,复诣之
•
从:___带__领__,__携__从____ 辱:_____屈__尊________ 延:___引__导__,__迎__接____ 间:_____间__隔________
食”“凝之悉散之亲属”,可以看出他慷慨大度;从 “出市买易,周用之外,辄以施人”,可以看出他乐 善好施;从“州三礼辟西曹主簿,举秀才,不就”, 可以看出他不慕荣利。
返回
返回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乃”,与“乃使水工郑国间说秦”
中“乃”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D )
A. 蒙乃始就学
•
C. 乃悟前狼假寐
•
B. 屠乃奔倚其下
•
八年级语文(上)阅读理解(三)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八年级上册 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阅读理解(三)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八年级上册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阅读理解(三)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八年级上册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阅读理解(三)(一)如果可以这样爱你①母亲坐在黄昏的阳台上,母亲的身影湮在一层夕照的金粉里,母亲在给我折叠晾干的衣裳。
她是来我这里看病的,看手。
她那双操劳一生的手,因患风湿性关节炎,现已严重变形。
②我站在她身后看她,我听到她间或地叹一口气。
母亲在叹什么呢?我不得而知。
待到她发现我在她身后,她的脸上,立即现出谦卑的笑,梅啊,我有没有耽搁你做事?③自从来城里,母亲一直表现得惶恐不安,她觉得她是给我添麻烦了。
处处小心着,生怕碰坏什么似的,对我家里的一切,她都心存敬意,轻拿轻放,能不碰的,尽量不碰。
我屡次跟她说,没关系的,这是你女儿家,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母亲只是笑笑。
④那日,母亲帮我收拾房间,无意中碰翻一只水晶花瓶。
我回家,母亲正守着一堆碎片独自垂泪,她自责地说,我老得不中用了,连打扫一下房间的事都做不好。
我突然想起多年前,我还是个小女孩时,打碎家里唯一值钱的东西——一只暖水瓶,我并不知害怕,告诉母亲,是风吹倒的。
母亲把我上上下下检查了一遍,看我伤了没有,而后揪我的鼻子,说,还哄妈妈,哪里是风,是你这个小淘气。
我笑了,母亲也笑了。
现在,我真的想母亲这样告诉我,啊,是风吹倒的。
而后我搂住她说,哪里是风,原来是妈妈这个小淘气。
母亲却没有,尽管我一再安慰她没事的,母亲还是为此自责了好些天。
⑤送母亲去医院,排队等着看专家门诊。
母亲显得很不安,不时问我一句,你要不要去上班?我告诉她,我请了假。
母亲愈发不安了,说,你这么忙,我哪能耽搁你?我轻轻拥了母亲,我说,没关系的。
母亲并不因此得到安慰,还是很不安,仿佛欠着我什么。
⑥轮到母亲看病了,母亲反复问医生的一句话是,她的手会不会废掉。
医生严肃地说,说不准啊。
母亲就有些凄然,她望着她的那双手,喃喃自语,怎么办呢?出了医院,母亲跟我叹着气说,梅啊,妈妈的手废了,怕是以后不能再给你种瓜吃了。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愚公移山》阅读专项训练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愚公移山》阅读专项训练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愚公移山》这则寓言选自《_________》,相传是战国时_________所作。
他是_________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2.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
①方七百里_________ ②年且九十_________③惩山北之塞_________ ④出入之迂也_________⑤聚室而谋曰_________ ⑥吾与汝毕力平险_________⑦指通豫南_________ ⑧杂然相许_________⑨曾不能损魁父之丘_________⑩投诸渤海之尾_________⑪叩石垦壤_________ ⑫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_________⑬始龀_________ ⑭寒暑易节_________⑮邻人京城氏之孀妻________ ⑯汝心之固_________⑰固不可彻_________ ⑱惧其不已也_________⑲汉之阴_________ ⑳无陇断焉_________(21)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_________3.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思。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现代文第四单元语段阅读训练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现代文第四单元语段阅读训练及答案《大自然的语言》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一)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_______(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_________(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_________(A.纷纷;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去播禾。
”这#者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2.解释词语:销声匿迹翩然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物候现象;B.气候变化;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6.作者为什么说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二)首先是纬度。
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
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A)的日数因季节的(B)而不同。
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
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
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如要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
(①)到晚春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②)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1.给文中A、B两处分别选择恰当词语。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外阅读训练:第2单元 散文阅读4 综合训练 体验中考

综合训练·体验中考训练13[2010·上海]蘑菇转了一个弯①那一年,我即将大学毕业,为了找个单位,天天出去“扫街”,但仍一无所获。
我学的是建筑设计专业,找了几家建筑设计院,人家要的不是博士就是硕士。
一位负责人看着我的简历说,你读书时,还获过不少奖,不错!可是,我们这里暂时不缺建筑设计方面的人才,要不你先来我们这里干个保安什么的吧!等有机会再安排你。
②这番话点燃了连日来积压在我心头的委屈,好歹我也是个优秀毕业生啊,让我去干保安,也太小看人了!我一口回绝了那家公司。
那段时间我非常苦闷,就回了趟老家。
③父亲问我为什么回来,我便把找工作的遭遇向父亲说了。
④父亲听后笑了笑,说,现在像你这样心态的年轻人很多。
算了,别想了。
哎,对了,这几天山上蘑菇正多,你不是最喜欢喝蘑菇汤吗?明天咱们去采吧。
⑤父亲的话引起了我对儿时生活的回忆……⑥这天晚上,我睡得很香,梦中又见到了满山鲜嫩的蘑菇,闻到了蘑菇汤浓浓的香味……⑦没想到第二天早晨,当我和父亲来到山上时,已经有很多人在那里采了。
父亲说,咱们晚了一步。
我听了很失望,今天的蘑菇汤喝不成了。
父亲看出了我的心思,就说,咱们摘一些山果回去吧,这里的山果没有打过农药,也是绿色食品呢!⑧于是,我和父亲就动手采了起来。
别看父亲50出头的人了,手脚还挺利索,我明显赶不上他的速度。
一顿饭工夫,我们便摘了满满一麻袋山果,父亲说,今天摘的山果太多了,咱们也吃不了,这种鲜东西,搁几天就会坏的,咱们一起背到镇上的水果店去卖给他们。
⑨没想到还真卖了不少钱!这时,父亲让我在水果店等他片刻。
一会儿父亲就拎了满满一袋子东西回来了。
⑩午饭时,父亲竟然给我做了一锅香喷喷的蘑菇汤,我很吃惊,蘑菇不是都让人采走了吗?11父亲看出了我的疑惑,说,蘑菇是我用卖山果的钱买的。
如今我们这里的人都喜欢在山上采摘一些东西去卖钱。
其实,当很多人都在抢同一样东西时,我们不一定能够顺利得到,有时候我们不得不走一些弯路,这是没办法的事,因为捷径并不多。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三峡

1三峡【课内精读】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三峡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或.王命急宣____________________ (2)乘奔.御风____________________(3)良.多趣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属.引凄异_________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三峡》先写山,后写水。
写山,突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4.请你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1)上文描绘了三峡的景色。
说到三峡,你会想到的古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你眼前呈现出长江宽阔的江面上帆船航行的景象时,你会想到的古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层次清楚,先写山,后写水;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四时景色。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记叙文阅读训练(一)

初中语文试卷马鸣风萧萧记叙文阅读训练(一)第一篇灾难突然降临的时候①这是一个繁华的大都市每天忙碌的人熙熙攘攘。
八点三十分。
装满乘客的地铁缓缓起动向下一个站点驶去。
②当列车行驶到两个站点中间地段时突然一片漆黑车也慢慢停下来。
车厢里的人一下像炸了锅似的,乱哄哄的如同马蜂窝从树上落到地下。
有人大声骂司机“真是个笨蛋!”也有人说“养你们这些人有什么用简直是一群废物”③司机解释道“突然停电这是一次意外事故我马上与调度中心联系”司机在黑暗中摸出手机拔完号码后没有任何信号。
④这是一次意外停电波及全市。
始料不及的人们被这突如其来的停电搞蒙了通讯中断交通阻塞整座城市近乎瘫痪。
地铁里的人如同无头苍蝇纷纷掏出手机与外界联系却都没有信号。
有人用打火机照亮得到片刻的安慰。
女人哄着不断哇哇哭叫的孩子。
有人说“我好不容易找到这份工作迟到会被炒鱿鱼的。
”有人说“我与客商约好签一份额为三百万元的合同失约可能会使合同泡汤的。
”也有人说“等出去了一定要起诉地铁公司。
”黑暗像一只无情的大手捏得人喘不过气来。
哭声、骂声、叹息声不绝于耳。
有人说“等一等吧地上的人不会不管我们的。
”⑤突然黑暗中传出一个女孩稚嫩的声音“妈妈太阳落山了!”妈妈说:“宝贝乖天黑了宝宝睡觉觉……”妈妈轻轻地哼起了摇篮曲。
大家静静地听着情绪渐渐地稳定下来各自想着心事。
(写话位置见第3题)。
⑥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一个恐怖的声音打破了可贵的安静“我心脏病犯了没带药谁有急救药……”旁边的人就问“谁有药?”人们开始纷纷问着一个接一个往下传。
终于有人说“我有。
”接下来就听到急急忙忙的翻找声。
⑦“找到了!找到了!”那人边说边把小药瓶递给挨着他的人这人接过药瓶又传。
递给下一个人。
没有人组织药瓶却像接力棒那样被有序地传递着。
⑧“唉呀!”一声惊叫药瓶不知传到谁的手里时不慎掉到地上那人急忙俯下身在地上摸整个车厢的人都俯下身在地上摸仿佛药瓶会在黑暗中流窜到车厢的任何一个角落。
终于有人说找到了把药瓶又传下去。
2019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名著阅读试题(有答案)

2019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名著阅读试题(有答案)【精品】2019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名著阅读试题(有答案)8年上册名著阅读专题(有答案)XXX、《红星照耀中国》(一)XXX在第五次战役中对红军发动了大约九十万军队,其中也许有四十万——约三百六十个团——实际参加了赣闽苏区的战争和对付鄂豫皖苏区的红军。
但是江西是整个战役的枢纽。
红军在这里能够动员一共十八万正规军,包括所有后备师,它还有大约二十万游击队和XXX,但是全的XXX中制造的。
XXX采取了新战略,充分利用他的最大有利条件——优势资源、技术装备、外面世界的无限供应(红军却同外面世界隔绝)机械化战术,一支现代化空军,可以飞航的作战飞机近四百架。
红军缴获了少数几架XXX的飞机,他们也有三、四个飞行员,但是他们缺乏汽油、炸弹、机工。
过去经验证明,进犯红区,企图以优势兵力突袭攻占,结果要遭到惨败,XXX现在改用新的战略,把他大部分军队包围“匪军”,对他们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
因此,这基本上是一场消耗战。
1.文段选自《》,作者是美国战地记者_________________。
2.红军在第一次反“围歼”时取得了宏大的胜利,这要归功于红军在反“围歼”前创造了哪些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简要说说红军在第五次反“围歼”中失败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中国采用游击战的主要原因,”XXX开始说,“是因为经济破产,特别是农村破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阅读《阿长与<山海经>》片段,完成1—5题.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
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
他是一个胖胖的,和蔼的老人,爱种一点花木,如珠兰、茉莉之类,还有极其少见的,据说从北边带回去的马缨花。
他的太太却正相反,什么也莫名其妙,曾将晒衣服的竹竿搁在珠兰的枝条上,枝折了,还要愤愤地咒骂道:“死尸!”这老人是个寂寞者,因为无人可谈,就很爱和孩子们往来,有时简直称我们为“小友”。
在我们聚族而居的宅子里,只有他书多,而且特别。
制艺和试帖诗,自然也是有的;但我却只在他的书斋里,看见过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还有许多名目很生的书籍。
我那时最爱看的是《花镜》,上面有许多图。
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里了。
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
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
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
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
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写叔祖的“疏懒”,别人都不肯真实地回答“我”,这同表现阿长有什么关系?请联系后文简要加以说明。
2.阿长为什么关心《山海经》?这突出了她的什么特点?3.阿长买到《山海经》后表现得怎么样?把原句摘录出来,写在下面横线上。
4.“我”听说阿长买到《山海经》后有什么反应?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5.这四本书很普通,相比“我”后来得到的《山海经》又显得很粗拙,“我”为什么说这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二、阅读《背影》(节选),完成6—10题(甲)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
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乙)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
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
那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
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
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
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
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6.“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与“背影”有什么关系?7.甲乙两段中,“我”为什么流泪?流的什么泪?8.“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这句话表达了父亲的什么感情?9.乙段中的“背影”是实写还是虚写?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10.在你的生活中,也一定有让你流泪或辛酸的父母之爱,说说事情的经过和你当时的感受。
三、阅读《老王》片段,完成11—15题。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往常他坐在登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
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
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
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他“唔”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
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
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
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
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
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自己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
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
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
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
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
11.选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12.第一段反复写老王“直僵僵的”“面如死灰”像“僵尸”“骷髅”一样,这样写表明老王,暗示了他。
13.选文中写到鸡蛋时,作者说:“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
”老王送的鸡蛋真的“多得数不完”吗?作者这样说有什么含义?。
14.“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
”从这“抱歉”中可以看出“我”具有怎样的思想和品格?15.老王送东西给“我们家”,表达谢意,本“不是要钱”的,可他为什么又收了“我”的钱?请你揣摩一下老王当时可能是怎样想的。
四、小说阅读的拓展训练。
(一)点燃一个冬天山村的冬天就是来得早,寒气在十月刚过就开着队伍铺天盖地地卷过来。
村里的人似乎都有些怕了,早上八点还没有多少人起床。
只有几根玉米杆子被寒气冻得瑟瑟地颤抖。
孙老师和自己的女人却早早地起床了。
“瘟天,又是下雨。
”女人没好气地骂着,“一连倒了这么多天,天上的水也该倒得差不多了。
”孙老师笑了笑。
大块大块的煤早就堆在了操场的角落。
孙老师说:“生火吧,我已经听到孩子们的脚步声了。
”女人望天,叹气。
“瘟天!”女人又咧咧地骂。
走路的时候一步比一步用力,只差把地踏出一个坑。
女人用了几块木炭放在了煤的中央,然后嗤地划了根火柴。
“瘟天,还下雨,我们这冬天就无法过了。
”女人说。
孙老师知道,女人说的是煤。
这点煤是女人用背篓一块一块背回来的,女人背煤背得很辛苦。
女人想用这些煤度过这个冬天。
孙老师不说话,他听见了孩子们的脚路着水的声音。
这声音渐行渐近。
孙老师就想起他们沾满黄泥的裤腿,露出脚趾的胶鞋,贴着脸皮的头发和准备钻进嘴里的鼻涕……孙老师说:“但愿这是最后一个雨天。
”这时孩子们来了。
整整齐齐的叫了一声老师好。
孙老师喂喂的应着,说放下书包,快来烤烤,烤干身上我们马上上课。
【A】学生们就如一群鱼儿一样游在那堆火旁边,一边伸出湿漉漉的裤腿和鞋,一边在雾气里说着谁早上没等谁,谁昨天放学后看见了孙老师做什么了。
孙老师笑着招呼,都来烤烤,别冻着了。
女人在一边默默地看着。
半晌,女人说,我有事先走了,你们慢慢烤。
女人挎着背篓慢慢地被雾帘遮住。
远处渐渐的有了狗叫或者一两声鸟儿的私语。
下午放学了,雾还没怎么散。
孙老师和孩子们挥手,不断说着再见。
孙老师说:“天黑得早,早点回。
住远一点的,要走两个多小时呢。
”孩子们点头。
看孩子们走远,女人放下背篓。
背篓里是满满的一背姜干柴。
“哟,原来你是在弄柴,有了柴我们不就没事了吗?”女人给了孙老师一个白眼。
女人说:“你早早地就把学生放回家了,人家还不是在路上贪玩?”“谁说的?他们可都是听话的孩子,放学就回家了呀。
”孙老师说。
“你不相信?我今天上山遇到了一个家长,他说你们怎么老留学生的课呀。
可我们放学很早的。
你想想,学生们是不是没听话?枉你还那么热心。
”女人愤愤地说。
女人说完,就看见孙老师已经出了学校的门,脚步把寒气撞得哗啦哗啦响。
傍晚的时候,女人做好了饭菜。
孙老师才回来。
回来的时候抱了一大捆干柴。
“看到啥了?”女人问。
孙老师放下柴火,说:“看见了。
他们在路上的一个草坪里玩。
我批评了他们几句,放学是得早点回家。
”女人说:“你看你。
唉。
”女人摇摇头,想说什么,但没说出来。
这天晚上,寒风又把村庄哗哗破破摇了一个晚上。
女人和孙老师在床上翻来翻去。
女人说:“听见没有,下雪了。
”孙老师说:“听见了,下就下吧。
”“可我们没有煤了,准备着冻死?”“我们不是有干柴吗?怕什么呢。
”“那点干柴能维持多久?”孙老师翻了翻身:“能维持多久就多久。
睡觉,睡觉,明天还有课。
”“你……”女人已经听见孙老师的呼噜声了。
第二天一大早,【B】大地上到处插满了白旗,空气里仅有的一点暖气算是彻底投降了。
寒气四掠,厚厚的积雪很刺眼。
孙老师和女人还蒙在被子里,就听见了有人踩着积雪扑哧扑哧的声音。
接着有人走进学校。
孙老师一个骨碌爬起来,难道是学生们来了?这么早?女人跟着起了床。
女人看见孙老师打开门,站在那里不动了。
“咋了,咋了?”女人赶紧跑过去。
门口,齐刷刷地站着孙老师的学生们。
他们手中都提着一袋木炭,正一个接一个地把木炭往孙老师的门口放。
门口已经堆了好大一堆木炭。
“老师。
”孙老师还没来得及说话,已经有人说话了。
“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在放学后烧的,这种木炭特别耐烧。
”原来……这时学生们又说:“老师,够你们烧了吗?不够我们继续烧,我们能烧。
”孙老师的眼里已经有了泪水,他回头看了看女人。
女人的脸红扑扑的。
女人眼里也闪着东西,她嘴里冒着热气,一个劲儿地说:“够了够了。
都可以点燃一个冬天了。
”(选自《微型小说百年经典·中国卷》)1.请按时间顺序将小说的主要内容补充完整。
早上:下午放学后:孙老师夫妇以为学生贪玩,放学不及时回家。
晚上:第二天清早:学生送来自己烧的木炭,孙老师夫妇深受感动。
2.从全文看,孙老师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较少考虑自家生活的人;他的妻子嘴上爱抱怨,实际上却是一个心地善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好女人。
3.文中【B】处划线句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
4.请对【A】处划线句作简要点评。
5.请写出本文题目“点燃一个冬天”的两层含义。
表层含义:深层含义:(二)红橘甜了放下电话细一思量,这已经是父亲第四次催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