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太空一日
七下 第22课《太空一日》(课件)
指挥大厅中紧张的气氛以及对航天员杨利伟的关切之情。
新课讲解 教学目
标
2、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 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 有我的战友和亲人。
点拨:这句话饱含深情,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的爱,
对亲人、战友的爱。
新课讲解 教学目
标
3 、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
新课讲解 教学目
标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 2003 年 10 月 16 日 6 时 23 分,“神舟”五号
载人飞船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实际着
陆点与理论着陆点相差4.8公里。返回舱完好无 损。航天英雄杨利伟自主出舱。我国首次载人 航天飞行圆满成功。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 继俄罗斯 ( 前苏联 ) 和美国之后第三个能够独立
课堂小结 教学目
标
同学们,从这篇课文中,我们可以读到航天英雄杨利伟乘坐太 空飞船时奇妙的身体感受。他在太空飞行 14 圈,经历了地球上 14 个昼夜,看见了许多太空奇景。他在太空中也遇到了很多危险,经 历了很多惊心动魄的时刻。我们可以了解到,在科学探索的漫漫长 路上,人类每前进一小步,都有无数科学家、航天员为此付出了艰 辛的努力。正是他们的无私奉献,对科学的热爱,让我们见证了一 个又一个航天奇迹。希望我们向他们学习,将来为祖国、民族的伟 大复兴事业而建功立业。
新课讲解 教学目
标
(4)我几次努力寻找长城,但没有结果。“神舟 六号”和“神舟七号”飞行时,我曾嘱咐航天员们仔 细看看,但他们也没看到长城。在太空,实际上看不 到任何单体的人工建筑,我询问过国际上的很多航天 员,没有谁能拿出确凿的证据说看到了什么。即使是 巨大的城市,在夜晚看到时也只是淡淡的红色。
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2课《太空一日》课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2课《太空一日》课文+朗读鉴于飞船的运行一直很正常,我并没有向地面报告这一情况。
但自己还是很紧张,因为第一次飞行,生怕哪里出了问题。
每当响声传来的时候,我就趴在舷窗那里,边听边看,试图找出响声所在,却没能发现什么。
回到地面后,人们对这个神秘的声音做过许多猜测。
技术人员想弄清它到底来自哪里,就用各种办法模拟它,拿着录音让我一次又一次听,我却总是觉得不像。
对航天员的最基本要求是严谨,不是当时的声音,我就不能签字,所以就让我反复听,断断续续听了一年多。
但是直到现在也没有确认,那个神秘的声音页没有在我耳边准确地再现过。
在“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飞行时,这个声音又出现了,但我告诉航天员:“出现这个声音别害怕,是正常现象。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5时35分,北京航天指挥中心向飞船发出“返回”指令。
飞船开始在343公里高的轨道上制动,就像刹车一样。
飞船先是在轨道上进行180度调姿――返回时要让推进舱在前,这就需要180度的“调头”。
“制动发动机关机!”5时58分,飞船的速度减到一定数值,开始脱离原来的轨道,进入无动力飞行状态。
6时4分,飞船飞行至距地100公里,逐步进入稠密的大气层。
44 这时飞船的飞行速度仍然很快,遇到空气阻力后,它急剧减速,产生了近4G的过载。
我的前胸和后背都承受着很大的压力。
我们平时已经训练过如何应对这种情况,因此身体上能够应付自如,心理上也没有为之紧张。
让我紧张以致惊慌的另有原因。
首先是快速行进的飞船与大气摩擦,产生的高温把舷窗外面烧得一片通红;接着在映红的舷窗外,有红的白的碎片不停划过。
飞船的外表面有防烧蚀层,它是耐高温的,随着温度升高,开始剥落,并在剥落的过程中会带走一部分热量。
我学习过这方面的知识,看到这种情形,知道是怎么回事。
但随后发生的情况让我非常紧张--右边的舷窗开始出现裂纹。
窗外烧得跟炼钢炉一样,玻璃窗开始出现裂纹,那种纹路就跟强化玻璃被打碎之后那种小碎纹一样,这种细细的碎纹,眼看着越来越多??说不恐惧那是假话,你想啊,外边可是1600-1800℃的超高温度。
33_部编七下语文22-太空一日课件
品味语言
1.飞船升空中的意外消失后,第15段作者 写“指挥大厅”鼓掌欢呼的情形,用意是什么 ? 侧面描写。写地面工作人员看到“我”安 然无恙时激动的反应,既表现出了他们对“我 ”的担心,也烘托出了首次载人飞船太空飞行 的艰辛。
2.“在太空中,我可以准确判断地球上各大 洲和各个国家的方位。”“经过中国上空时,我 就会仔细分辨大概到哪个省,正从哪个地区上空 飞过。”同是写在飞船上俯瞰地球所见,“准确 ”和“大概”两个词语是否矛盾?为什么?
作者通过观察,认为在太空看不到长城; 不仅自己观察,还叮嘱后来上太 空的航天员仔细观察,并 询问国际上的很多航天员 是否看到单体建筑物。
对太空中敲击声 的确认也非常严谨, 试听一年多,总觉得 不像,所以就一直未 签字确认。
此外作者在叙述 中,对时间、数据等 都表述得详细、准确, 也反映了航天员严谨、 科学的态度。
太空一日
课文讲解
1 . 太空一日,充满紧张和意外。阅 读课文,找找看,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 外情况?他相应地又有怎样的心理活动 或举动?
共振叠加,五脏六腑 要碎了。
以为要牺牲了, 顽强忍受。
产生“本末倒置”的 错觉,倒着飞很难受, 靠意志克服,最 容易诱发空间运动病。 终得以适应。
出现神秘的敲击声。
不矛盾。
“准确”表肯定的确切性结论。
“大概”表估计、大约的粗略性描述。
二者是因在飞船上俯瞰地球的范围大小有异 所致。因为“飞船有预定的飞行轨道,可以实时 标示飞船走到哪个位置,投影到球上是哪一点, 有图可依,一目了然”,所以对于地球上各大洲
和各个国家的方位判断是“准确”的。而“飞 船的飞行速度比较快,经过某省、某地域乃至 中国上空的时间都很短”,每一次飞过后,所 见范围相对狭小,所以“到哪个省,正从哪个 地区上空飞过”的结论只能是“大概”。
课件1:第22课 太空一日
文本学习
文本探究
综合考评 排名第一
好中选优,强中挑强。“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准备阶段,经
专家组无记名投票,杨利伟以其优秀的训练成绩和综合素质,被
选入“3人首飞梯队”,并被确定为首席人选。
学生听读资料录音,深入体会杨利伟的人格魅力。
提示:英雄的成长都是一路艰辛,一路汗水,不断学习,不断
超越。
文本学习
练习一 练习二 练习三
布置作业
观看“神舟”五号飞天的视频,重温那激动人心的时 刻,写一篇观后感。
文本学习
整体感知
思考:学生速读全文,勾画令人感动的语句,并简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 了,利伟还活着!” 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明确:激动地大声喊,表明大家的空前紧张,表达了对我的担心。
文本学习
整体感知
示例2: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 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 人。
作者简介
杨利伟,1965年生,辽宁省葫芦岛市人,是中国进入太空 的第一人。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中共十七大 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杨利伟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 1350小时之久。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 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 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 碑的作用。2014年9月15日,太空探索者协会第27届年会 在北京闭幕,杨利伟被授予列昂诺夫奖。
杨利伟
新课导入
2003年10月15日9时,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 载人飞船神舟五号。21个小时23分钟的太空行 程,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继(前苏联)俄罗斯 和美国之后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 的国家。同学们,你们是否知道中国宇航员杨立 伟的事迹?他是一个成功的英雄,我们时代的骄 傲。
《太空一日》ppt课件
“我没有看到长城”
杨利伟以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作 出了否定回答,也许会泼灭不少人的热情,但却 强有力地纠正了错误观念。
“不是当时的声音,我就不能签字……准 确地再现过。”
是就是,不是就是不是,杨利伟没有因为时 间之长而敷衍了事,特别这些词语足见杨利伟严 谨、科学的态度。
第四部分:飞船返回地球途中的惊心动魄。
杨利伟在太空中遇到了哪些意外?他又 有怎样的心理活动或举动?
(1)“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这让我 感到非常痛苦。”
——痛苦、无法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2、说说小标题的作用
• 让读者在通读全文前对文章的主要 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
• 层次清楚,结构鲜明; •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第二部分 我看到了什么
• 1、杨利伟在太空看到了什么? • 1、地球只是一段弧 • 2、准确判断各大洲和各个国家的方位 • 3、中国上空仔细辨别大概到哪个省了,正从哪个
地区的上空 飞过,祖国的各个省份我大都看到了 。
• 4、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 片灰白色,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
这篇文章展现了我国宇航员首次太空飞 行的一些经历,叙述了“我”在飞行过程中 所遭受的痛苦、紧张和意外及“我”当时的 心理活动和举动,表现了航天员不惧困难, 敢于挑战的精神和严谨、科学的态度。
作业
• 1、想象作文《我的太空一日》。 • 2、观看我国神舟飞船发射升空视频或有关
通讯。
(2)“当飞船刚刚进入轨道……‘本末倒 置’的错觉。”
——令人难受、 闭眼猛想、调整
(3)“我在太空还遇到一个……时不时出 现敲击声。”
——很紧张、试图找出响声所在,却未能 发现什么。
人教部编版语文科七年级下册第22课《太空一日》课件(25PPT)
(3)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 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 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
——客观的描述
(4)但是,我没有看到长城。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5)在太空中,我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 小的如米粒,大的如指甲盖,听不到什么声音,也感觉不 到这些东西的任何撞击。
——细致的观察,详尽的描述。
4、文本链接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简称“神 五”,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五艘飞船,也是中华人民共 和国发射的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飞船搭载航天员杨利伟于北京 时间2003年10月1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次日返回,降落 于四子王旗着陆场。它的成功发射与返回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 第三个把人送入太空的国家。
2、2016年10月17日,早晨7时30分 28秒,搭载着航天员景海鹏、陈冬的神舟十 一号载人飞船正式点火发射。二十分钟之后, 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总指挥张又侠宣布, 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景海鹏在“如果没 有梦想,灵魂就会失重”一文提到“每一次 飞天,都是一场寂寞的坚守。但我和我的战 友们都很享受这份坚守,愿意为这份年复一 年、日复一日的坚守付出所有。”陈冬说: “坚定为梦想努力的决心”。
欣喜、激动;关切之情
(2)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 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 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 有我的战友和亲人。 ——对祖国的爱,对亲人战友的爱
(3)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 叫的声音,手电的光束从舷窗上模 糊地透进来。我知道:他们找到飞 船了,外边来人了!
——急切、激动的心情
第22课 太空一日
语文R版阔,中国酒泉卫 星发射中心秋色斑斓。待发的“神舟 五号”载人飞船静默在发射塔架。全 世界的目光,都跨洋过海穿山越岭, 投注在中国西北部这片大漠深处,聚 焦在广袤旷野中这巍峨耸立的塔架上。 接着,我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 杨利伟来为我们讲述我国第一次载人 航天飞行的情况。
22-太空一日(PPT精品课件)
本文细致的心理描写,真实再现的当时作者的内心感受。
请体会下面语句反应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理活动。
1.共振以曲线的形式变化着,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 乎都要碎了。我几乎无法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无法承受”非常真切 地描述了作者当时因飞船共振而承受的极度强烈的 痛苦,又体现出作为航天员的他超出常人的顽强意 志。
“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和胜利返回,标志着我国成为 俄、美两国之后第三个进入太空的国家。这是我国经济
实力、科技实力及综合国力强大的象征,是我们伟大的
祖国日益强大的标志,是中国人民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 献,也是我国将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多努力的强大 基础。
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叫的声音,手电的 光束从舷窗上模糊的透进来,我知道他们找到飞船 了,外边来人了。
外边的人找到“我”乘坐的飞船而感到激动,喜悦, 以及我听到有人来了,心中感到十分欣慰.
文章结尾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
结尾运用了以声写静的手法,叙述了飞船内的寂静及 “我”的期待,叙述了地面人员寻找飞船的情景,字里 行间流露出胜利的自豪感、如释重负的轻松感。
多音字
模
mó ( 模拟 mú ( 模样
) )
屏
pí ng( 屏风 bǐng( 屏气
) )
词语解释
炽热 温度极高、极热。 俯瞰 从高处往下看。 模拟 模仿。 遨游 漫游;游历。 严谨 严密谨慎。 稠密 多而密。
概率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一个量。
烧灼 烧、烫,使受伤。
词语解释
五脏六腑
人体内脏器官的统称,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
品味文中情感
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呀,他眨眼 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太空一日》课件(共22张PPT)
采用小标题的形式,依照火发射、在 太空中、飞船返回的顺序组织全篇。
品读英雄魂
1.太空一日,充满紧张和意外。找一找,杨利伟遇 到了哪些意外情况?他相应地又有怎样的心理活动 或举动?
品读英雄魂
意外情况
心理活动
举动
火箭和飞船急剧抖 动,产生共振叠加
痛苦
谨慎操作, 顽强顶住
惊慌”,抛伞时“飞船晃荡得很厉害,让人不知 道是怎么回事”,我“怀抱着操作盒,屏息凝神 地等待着配合程序:到哪里该做什么,该发什么 指令,判断和操作都必须准确无误”,最终飞船 “嗵”的一声落地了。
触摸英雄泪
重读课文,体会文中字里行间蕴含的英雄情感。
1.“当我返回地球观看这段录像时,我激动得说不出任 何话来。”猜猜看,杨利伟激动的话语可能是什么?
通过景色描写,表达了“我”在太空思 家、爱国之情。
触摸英雄泪
3.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叫的声音,手电的 光束从舷窗上模糊的透进来。我知道:他们找到飞船了, 外面来人了!
表达了“我”回到地面、想从返回舱出 来的急切心情以及平安回到地球、回到祖 国喜悦的感情。
英雄面对面
英雄之所以称之为英雄,并不在于我们 颂赞的语言,而在于他们始终以高度的事 业心、自尊心和锲而不舍地对神奇而奇妙 的宇宙进行探索的责任感,去实践真正的 生活以至献出生命。
2003年10月15日9时,我国“神舟五号”载入飞船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把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 利伟送入太空。飞船绕地球14圈后,于10月16日6时23 分安全降落在内蒙古主着陆场。这次成功的发射实现了 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 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为进一步的空间 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2课《太空一日》精品课件
16日6时23分着陆
裂缝 晃荡
紧张 惊慌 恐惧 应付自如
严 谨科 学 的 工 作 态 度
惊 心 动 魄 的 太 空 飞 行
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 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
——托尔斯泰
推荐阅读
《离太阳只有七步》
预习检查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解释下列词语
读读写写
弧 炽热 轮廓 稠密 瞬间 概率
模拟 烧灼
遨游 严谨 五脏六腑
探究 2
师生互动探究 3
师生互动探究 3
升空
神秘的敲击声,会是什么呢?
你想知道吗?长大了一起去探索 吧!
归途的惊心动魄
一
没有看到长城
日 神秘的敲击声(所闻所感) “本末倒置”的错觉
神秘的敲击声
飞船舷窗现现裂纹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落地)
开伞时飞船晃荡厉害
敢于探索 不怕牺牲 求实严谨 无私奉献
板书设计
15日9时整 起飞 太 空 一 日 后来 运行
飞船:振动 急剧抖动
飞行速度快
航天员:痛苦 难受
俯瞰地球 发现神秘敲击声
第22课 太空一日
1快速浏览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特点。 2学习运用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体味文章字里行间蕴含 的情感。 3.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激发热爱科学、勇于追求理想的奋 斗精神。
作者简介:
杨利伟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男,汉族,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人, 大学文化程度,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 他历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 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中 共十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杨利伟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350小时 之久。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 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 碑的作用。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太空一日》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太空一日》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太空一日》课文原文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9时整,火箭尾部发出巨大的轰鸣声,数百吨高能燃料开始燃烧,八台发动机同时喷出炽热的火焰,高温高速的气体,几秒钟就把发射台下的上千吨水化为蒸气。
火箭起飞了。
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
开始时飞船缓慢地升起,非常平稳,甚至比电梯还平稳。
我感到压力远不像训练时想象的那么大,心里稍觉释然,全身绷紧的肌肉也渐渐放松下来。
“逃逸塔分离”“助推器分离”。
火箭逐步地加速,我感到压力在渐渐增强。
因为这种负荷我们训练时承受过,变化幅度甚至比训练时还小些,所以我的身体感受还挺好,觉得没啥问题。
但就在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了共振。
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
人体对10赫兹以下的低频振动非常敏感,它会让人的内脏产生共振。
而这时不单单是低频振动的问题,是这个新的振动叠加在大约6G 的一个负荷上。
这种叠加太可怕了,我们从来没有进行过这种训练。
意外出现了。
共振以曲线形式变化着,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
我几乎难以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当时,我的脑子非常清醒,以为飞船起飞时就是这样的。
其实,起飞阶段发生的共振并非正常现象。
共振持续26秒后,慢慢减轻。
我从极度难受的状态解脱出来,一切不适都不见了,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和舒服,如释千斤重负,如同一次重生,我甚至觉得这个过程很耐人寻味。
但在痛苦的极点,就在刚才短短一刹那,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飞行回来后我详细描述了这种难受的过程。
经过分析研究,工作人员认为,飞船的共振主要来自火箭的振动。
随后他们改进技术工艺,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神舟六号”飞行时,情况有了很大改善;在后来的航天飞行中再没有出现过。
聂海胜说:“我们乘坐的火箭、飞船都非常舒适,几乎感觉不到振动。
”在空中度过那难以承受的26秒时,不仅我感觉特别漫长,地面的工作人员也陷入了空前的紧张中。
第22课《太空一日》-广东省河源市正德中学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共35张PPT)
【达标训练—第一课时】
参考答案: 1. chì 廓 kàn chóu áo 谨 灼 弧【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 或给汉字注音,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 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还可根据形声 字中的声旁特点协助判断读音,“炽”不要误读为“chì”。(2)字形题 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 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如“灼”要与 “酌”“钩”字加以区别。
神秘的敲击声:先写了“本末倒置”的错觉,再写到神秘的声音。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飞船舷窗出现了裂纹给“我”带来的紧张、压力、恐 惧。
浏览课文。要求用横线划出重要信息,并用 着重号标出表现作者在太空的经历变化以及心 理变化的词语。
【问题探究】
2. 快速浏览全文,看看杨利伟经历了什么?有怎样的心理活动? 完成下列表格。
2. (1)如释重负 (2)耐人寻味 (3)本末倒置 (4)屏息凝神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意思写词语的能力。首先要理解给出 的词语的意思,根据意思的表达来分析这是对哪个词语的理解, 准确写出词语即可。“如释重负”形容紧张心情过去以后的的轻 松愉快;“耐人寻味”意思是意味深长,值得人仔细体会琢磨; “本末倒置”比喻把主次、轻重的位置弄颠倒了;“屏息凝神” 意思是暂时抑止呼吸聚集精神,形容高度集中注意力。
【疏通音义】
1.给下列加色的字注音。
弧形( hú ) 遨游( áo ) 瞬间( shùn)
炽热( chì ) 严谨(jǐn ) 烧灼(zhuó )
轮廓( kuò ) 稠密(chóu) 千钧重负( jūn )
赫兹( hè ) 舷窗(xián) 烧蚀( shí ) 无虞( yú ) 确凿(záo) 俯瞰( kàn )
太空一日原文(七年级下册22课)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2课《太空一日》原文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①9时整,火箭尾部发出巨大的轰鸣声,几百吨高能燃料开始燃烧,八台发动机同时喷出炽热的火焰,高温高速的气体,几秒钟就把发射台下的上千吨水化为蒸气。
②火箭起飞了③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
④开始时飞船缓慢地升起,非常平稳,甚至比电梯还平稳。
我感到压力远不像训练时想象的那么大,心里稍觉释然,全身绷紧的肌肉也渐渐放松下来。
⑤“逃逸塔分离”,“助推器分离”……⑥火箭逐步地加速,我感到压力在渐渐增强。
因为这种负荷我们训练时承受过,变化幅度甚至比训练时还小些,所以我的身体感受还挺好,觉得没啥问题。
⑦但就在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了共振。
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
⑧人体对10赫兹以下的低频振动非常敏感,它会让人的内脏产生共振。
而这时不单单是低频振动的问题,是这个新的振动叠加在大约6G的一个负荷上。
这种叠加太可怕了,我们从来没有进行过这种训练。
⑨意外出现了。
共振以曲线形式变化着,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
我几乎难以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⑩当时,我的脑子非常清醒,以为飞船起飞时就是这样的。
其实,起飞阶段发生的共振并非正常现象。
11 共振持续26秒后,慢慢减轻。
我从极度难受的状态解脱出来,一切不适都不见了,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和舒服,如释千斤重负,如同一次重生,我甚至觉得这个过程很耐人寻味。
但在痛苦的极点,就在刚才短短一刹那,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12 飞行回来后我详细描述了这种难受的过程。
经过分析研究,工作人员认为,飞船的共振主要来自火箭的振动。
随后他们改进技术工艺,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神舟六号”飞行时,情况有了很大改善;在后来的航天飞行中再没有出现过。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2课《太空一日》课件 (共25张PPT)
太 空 一 日
新知导入
茫茫太空,令人无限神往,在茫茫的太空呆一天,会是什么样 的感觉?今天,我们就走进杨利伟的《太空一日》,与他一同分享 在太空的生活。
学习目标
1.快速浏览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品味语言,理解重点词句含义。 3.学习航天勇士尊重科学、坚韧严谨的探索精神、以及
热爱科学、勇于追求理想的奋斗精神。
走近作者
杨利伟,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人,中 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 特级航天员。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
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 乘“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首次进入太空, 成为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著有《天地 九重》一书。
了解背景
2003年10月15日9时,我国“神舟五号”载入飞 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把中国第一位航天员 杨利伟送入太空。飞船绕地球14圈后,于10月16日6时 23分安全降落在内蒙古主着陆场。这次成功的发射实现 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 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为进一步的空 间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 日
神秘声音:克服困难,无法确认的声音——顽强,严谨
返航过程:紧张至惊慌——惊心动魄
对航天事业的热爱 身为航天员的自豪
资料补充
充满危险的太空航程
1967年1月:格里索姆、查菲和怀特3名美国宇航员在卡纳维尔角进行阿波罗1号飞船模拟发射 时,因飞船失火而丧生。
1967年4月:前苏联宇航员科马罗夫因飞船在再入过程中降落伞失灵、飞船坠毁而身亡,成为 世界上第一位在执行空间飞行任务时献身的宇航员。
太空一日是紧张复杂的,杨利伟所见所做所感不可能只有这些, 但作者在展现从升空到落地的全过程中选取最有代表性、读者最关心 、最惊险刺激的素材,既能满足读者的需求,又能展现航天员的严谨 、科学态度,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显示出作者选材的高明。
《太空一日》课文原文阅读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2课《太空一日》原文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①9时整,火箭尾部发出巨大的轰鸣声,几百吨高能燃料开始燃烧,八台发动机同时喷出炽热的火焰,高温高速的气体,几秒钟就把发射台下的上千吨水化为蒸气。
②火箭起飞了③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
④开始时飞船缓慢地升起,非常平稳,甚至比电梯还平稳。
我感到压力远不像训练时想象的那么大,心里稍觉释然,全身绷紧的肌肉也渐渐放松下来。
⑤“逃逸塔分离”,“助推器分离”……⑥火箭逐步地加速,我感到压力在渐渐增强。
因为这种负荷我们训练时承受过,变化幅度甚至比训练时还小些,所以我的身体感受还挺好,觉得没啥问题。
⑦但就在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了共振。
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
⑧人体对10赫兹以下的低频振动非常敏感,它会让人的内脏产生共振。
而这时不单单是低频振动的问题,是这个新的振动叠加在大约6G的一个负荷上。
这种叠加太可怕了,我们从来没有进行过这种训练。
⑨意外出现了。
共振以曲线形式变化着,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
我几乎难以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⑩当时,我的脑子非常清醒,以为飞船起飞时就是这样的。
其实,起飞阶段发生的共振并非正常现象。
11 共振持续26秒后,慢慢减轻。
我从极度难受的状态解脱出来,一切不适都不见了,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和舒服,如释千斤重负,如同一次重生,我甚至觉得这个过程很耐人寻味。
但在痛苦的极点,就在刚才短短一刹那,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12 飞行回来后我详细描述了这种难受的过程。
经过分析研究,工作人员认为,飞船的共振主要来自火箭的振动。
随后他们改进技术工艺,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神舟六号”飞行时,情况有了很大改善;在后来的航天飞行中再没有出现过。
聂海胜说:“我们乘坐的火箭、飞船都非常舒适,几乎感觉不到振动。
”13 在空中度过那难以承受的26秒时,不仅我感觉特别漫长,地面的工作人员也陷入了空前的紧张中。
部编教材七年级(下)第22课《太空一日》
小结
1.中这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中心思想? 作者通过叙述乘神五到太空遨游一日的观察与体验, 表现了可贵的探险精神与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与严谨的 科学态度。 2.本文在形式上有什么什么特点? 采用小标题的形式,依照火箭发射、在太空中、 飞船返回的顺序组织全篇。
采用小标题的作用: 小标题既有提纲挈领、条分缕析的作用,又可以减 少一些过渡性文字的铺张,以便于突出重点。另外,还 可以让文章疏密有致,结构严谨。
4. “神秘的敲击声”这一部分其实写了在太空 中哪两个“突发的、原因不明的、没有预案的 情况”现象?
(1)都会产生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觉; (2)时不时会出现神秘的敲击声。 5.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这一部分中,令 “我”“惊心动魄”的事情是什么? 返回舱的舷窗出现裂纹,外边可是1600— 1800℃的超高温度。
第22课《太空一日》 杨利伟
杨利伟
作者简介
杨利伟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辽宁 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人,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 航天员,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 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 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 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杨利伟也因此成 为了全国人民心目中的民族英雄。中华民族千 年飞天梦想成为现实,中国成为继俄罗斯,美 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开展载人航天活动 能力的国家。
阅读课文第三部分,然后探究: 1.“作为首飞的航天员,出了一些小难题,其他突发 的、原因不明的、没有预案的情况还有许多。”这句话 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从结构来说总领下文内容,从内容来说,表达了 首飞的航天员会遇到许多没有预料到的危险。 2.“对航天员的最基本要求是严谨”,在本部分哪些 地方表达了杨利伟的严谨? 靠意志力克服“本末倒置”的错觉。想像自己在地 面训练的情景,眼睛闭着猛想,不停地想,给身体一个 适应过程。给“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的航天员讲 会产生怎样的错觉和怎样克服这种错觉。对于神秘的敲 击声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太空一日
基础导练
一、语言知识及其运用
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哺.育(fǔ) 狂澜鲜.为人知(xiǎn) 义愤填膺
B.默契.(qì) 蚱蜢迥.乎不同(jiǒng) 无遐顾及
C.崎岖.(qū) 阻抑仰之弥.高(mí) 鞠躬尽瘁
D老叟.(sǒu) 污秽锲.而不舍(qì) 锋芒毕露
2、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道尽了诗人陶渊明怡然自得
....的山居生活。
B、当天正值春分,连日来温暖的春风让道路两旁的樱花仿佛一夜间盛开,让过路的行人流.
连忘返
...。
C、在沱江岸边的望江亭上,几个故友萍水相逢
....,正在高谈阔论。
D、假如把健康比喻成财富,那么习惯则是创造财富的手。
没有了手,即便有再多的财富也
无济于事
....。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同学们观看了电影《焦裕禄》后,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B、某厂研制新产品的技术人员,经过半年多的艰苦奋战,终于试制成功了。
C、不管气候条件怎样恶劣,他都坚持下来了。
D、经过大家的努力,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显著地提高了。
4、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当阳光洒在身上时,它更坚定了心中的信念——要开出:一朵鲜艳的花。
②不久,它从泥土里探山了小脑袋,渐渐地,种子变成了嫩芽。
③从此,它变得沉默,只有它知道它在努力,它在默默地汲取土壤中的养料。
④虽然它经受着黑暗的恐惧,暴雨的侵袭,但是它依然努力地生长着。
⑤种子在这块土地上的生活并不那么顺利,周围的各种杂草都嘲笑它,排挤它,认为它只是一粒平凡的种子。
A、①⑤②③④
B、①③②⑤④
C、⑤③④②①
D、⑤④②③①
5、下列与画线句子表意不相同的一项是()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谁还需要星星,……谁不愿意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
A、谁都愿意每天是一首诗。
B、难道有谁不愿意每天都是一首诗?
C、没有谁不愿意每天是一首诗。
D、谁都不愿意每天是一首诗。
能力提升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第6—9题。
外婆的手纹
李汉荣
①外婆的针线活做得好,周围的人们都说:你外婆的手艺好。
②外婆做的衣服不仅合身,而且好看。
好看就是有美感,有艺术性。
外婆说,人在找一件合适的衣服,衣服也在找那个合适的人,找到了,人满意,衣服也满意;人好看,衣服也好看。
她认为,一匹布要变成一件好衣裳,如同一个人要变成一个好人,都要下点功夫。
③外婆做衣服细致耐心,从量到裁到缝,她好像都在用心体会布的心情,一匹布要变成一件衣服,它的心情肯定也是激动充满着期待。
记忆中,每次缝衣,外婆都要先洗手,把自己的衣服穿得整整齐齐,身子也尽量坐得端正。
外婆总是坐在光线敞亮的地方做针线活。
她特别喜欢坐在院场里,在高高的天空下面做小小的衣服,外婆的神情显得朴素、虔诚,而且有几分庄严。
④在我的童年,穿新衣是盛大的节日。
旧衣服、补丁衣服是我们日常的服装。
我们穿着打满补丁的衣服也不感到委屈,这一方面是因为人们都过着打补丁的日子,另一方面,是因为外婆在为我们补衣的时候,精心搭配着每一个补丁的颜色和形状,她把补丁衣服做成了好看的艺术品。
⑤外婆的“艺术灵感”来自她的内心,也来自大自然。
燕子和各种鸟儿飞过头顶,它们的叫声和影子落在外婆的心上和手上,外婆就顺手用针线把它们临摹下来。
舅舅说,你外婆的手艺是从天上学来的。
⑥那年秋天,我上小学,外婆送给我的礼物是一双鞋垫和一个枕套。
鞋垫上绣着一汪泉水,泉边生着一丛水仙,泉水里游着两条鱼儿。
我说,外婆,我的脚泡在水里,会冻坏的。
外婆说,孩子,泉水冬暖夏凉,冬天,你就想着脚底下有温水流淌,夏天呢,有淸凉在脚底下护着你。
你走到哪里,鱼就陪你走到哪里,有鱼的地方你就不会口渴。
枕套上绣着月宫,桂花树下,蹲着一只兔子,它在月宫里,在云端,望着人间,望着我,到夜晚,它就守着我的梦境。
外婆用细针密线把天上人间的好东西都收拢来,贴紧我的身体。
⑦直到今天,我还保存着我童年时的鞋垫。
那是我的私人文物。
我保存着它们,保存着外婆的手纹。
遗憾的是,由于时间已经过去三十年之久,它们已经变得破旧,真如文物那样脆弱易碎。
只是那泉水依旧荡漾着,贴近它,似乎能听见隐隐水声,两条小鱼仍然没有长大,一直游在岁月的深处;几丛欲开未开的水仙,仍是欲开未开,就那样停在外婆的呼吸里。
⑧我让妻子学着用针线把它们临摹下来。
可是妻子说,商店里多的是鞋垫,电脑画图也很好看。
现在谁还动手做这种活。
这早己是过时的手艺了。
女儿在一旁附和。
我买冋针线,我要亲手“复制”我的文物。
我把图案临摹在布上。
然后,我一针一线地绣起来。
我静下来,沉入外婆可能有的那种心境。
或许是孤寂和悲苦的,在孤寂和悲苦中,沉淀出一种仁慈、安详和宁静。
⑨我一针一线临摹着外婆的手纹和心境。
泉,淙淙地涌出来。
鱼,轻轻地游过来。
水仙,欲开未开着,含着永远的期待。
我的手纹努力接近和重叠着外婆的手纹。
她的手从远方伸过来,接通了我手上的温度。
这手艺,这手纹,注定要失传吗?
⑩我看见天空上的云朵和月光。
我看见水里的鱼游过来,水仙欲开未开。
我隐隐触到了外婆的手。
6、从全文看“外婆的手艺好”具体表现在哪里?请分点简要回答。
7、“我”为什么要保存、复制外婆的手纹?
8、文章语言有味,请对下面句子加以赏析。
记忆中,每次缝衣,外婆都要先洗手,把自己的衣服穿得整整齐齐,身子也尽量坐得端正。
9、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
1.C
2.C
3.C
4.C
5.D
6.①她做的衣服合身、好看,有艺术的美感;②她把补丁衣服也做成了好看的艺术品;③她在鞋底、枕头套上绣上美丽的图案,让天上人间的好东西时时贴紧“我”的身体。
7.①外婆送给“我”的这份礼物本身具有一种美感,值得我去保存。
②保存“外婆的手纹”也表达了“我”对外婆的怀念。
③保存下来也可体会外婆做衣时对“我”的关心和爱护。
④也表达了“我”延续外婆质朴的审美观和乐观、认真的人生态度。
8.通过对外婆缝衣前的洗手、穿衣、坐端正的行为描写,表现外婆缝衣的认真、细致、耐心,更表现外婆朴素、虔诚的人生态度。
9.结构上照应了上文;深化中心,表现“我”对外婆的思念,对外婆的手艺、精神世界传承下去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