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复习课的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_《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一节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进程,并了解力的概念。

2.通过实验感受力作用的相互性。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重、难点1.重点(1)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

(2)力的初步概念。

2.难点(1)学会科学归纳。

(2)利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道理,解释一些简单的力的现象。

教学方法归纳法、讨论、交流法教具准备演示实验:铁架台、两根磁棒、细线、绸布、玻璃棒、小纸屑、铁块、磁块、表面涂有一层蜡的两个软木塞、水槽学生分组实验:橡皮筋。

教学过程1力是什么课题引入多媒体展示:嫦娥一号卫星为什么能离开地球,升上太空,实现我国几千年的登月梦想。

玉兔的月球车。

火箭升空时以及升空后速度及方向的变化都用到了哪些基本的力学知识?由此得出本节的课题第一节力接下来请看大屏幕小组完成1.身体的任何部位都不能直接碰触小球;2.请说出每种方法中是什么力量让小球动起来?请学生演示?接下来请学生看看大屏幕并讨论?并回答?物体之间的作用: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副板书)请学生给力下个定义,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板书)符号 F请学生回顾刚才的现象,他们要发生力的作用设计到几个物体?请学生回答?施力物体受力物体2. 力的作用效果接下来请看大屏幕静止的小球运动(静止到运动),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我们就是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力的!这种方法叫转换法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小组完成。

请小组说出你的实验现象,(副板书)运动状态的改变:有静到动、有动到静、以及速度大小或方向的改变总结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动动脑筋:用力捏矿泉水瓶,我们看到瓶子形状发生变化。

用力捏玻璃瓶,玻璃瓶发生形变吗?请学生回答?3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大屏幕进行体验活动1.依次完成每个活动;2.说出每个活动过程中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3.体验活动过程中你的手有什么感觉?这说明什么问题?请学生回答?总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初三《力》复习课的课后教学反思

初三《力》复习课的课后教学反思

初三《力》复习课的课后教学反思初三《力》复习课的课后教学反思初三《力》复习课的课后教学反思复习课的教学一直是令许多老师感到棘手的一个问题,在许多复习课上,学生往往很沉闷,老师的教学热情也因此大受挫伤。

如何提高复习课中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复习课的功能不只是将所学知识进行一种枯燥的回顾和归纳呢?如何让学生通过复习课的教学不仅能将知识进行一个系统的归纳和整理,又能在原有基础上对知识的理解有一个升华,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我根据各部分知识的不同特征,多次地尝试着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试图优化复习课的教学。

我始终认为,上好复习课的难点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以下是我所上的一节初三“力”部分知识复习课的教学情况和课后反思。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能把旧知识当新问题来思考,我尝试了一种打哑谜的方式来引入复习课。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开始进入期末考复习阶段。

这一学期所学的内容不少,我想把这些知识分几个块进行复习,第一块就是力,这部分内容很重要,前一阶段同学们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基本达标,但也有一些缺漏,希望通过复习,我们能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我们准备用两个课时完成这部分内容的复习。

师:现在请同学们注----意----看(放慢语速),听清了,是“注意看”,老师给你们出一道题。

学生的兴趣马上被调动起来了,有学生急切地问“看什么?看什么?”我笑而不语。

他们满脸困惑,但却个个都在紧张地注视着我,生怕错过了每一个细节。

我上课是使用扩音器的,我没有把发射器别在腰上,而是用手抓住。

我从讲台的一端缓慢地走下来,故意发出一声较响的脚步声。

然后我一步步从教室的前头走到后头去,再走回到讲台上。

先拿起讲台上一张白纸,将它摊开着用力去擦黑板上残留的粉笔字迹,效果不好(这时我转头看着学生,引起他们对这一现象的关注),于是又换用黑板擦先轻擦,效果也不好(我又转头看着学生),后用力地擦去黑板上残留的粉笔字迹,然后拿起一支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一个大而刚劲的“力”字师:好了,我的题目出完了。

《力》第1课时教学设计

《力》第1课时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专题CHUZHONGWULIZHUANTI《力》第1课时教学设计辽宁省辽阳县首山镇二中 白 璐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力》的第1课时,是学习力学的基础。

力虽然常见,但力相对抽象,因此本节课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建立力的概念,通过习题讲解,加深理解。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还不成熟,形象直观思维能力较强,因此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建立力的概念。

三、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与分析生活中图片和视频,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物理现象,认识到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效果。

(2)通过观察和实验,感受物体间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力的作用效果。

难点:力的概念。

五、设计思路从学生较为熟悉的情境入手,拉近学生和物理之间的距离,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激发学生探究生活中科学规律的兴趣。

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我们首先来看一个视频。

播放《奔跑吧兄弟》的片段。

师:将刚才的视频分割成三个片段,谁能根据片段造一个最简单的句子,并将它写在黑板上。

师:你能说一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吗?师:是的,邓超拔萝卜,鹿晗撕名牌,热巴打气球都是需要力的。

“力”是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用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含义。

那么在物理学中的“力”是什么含义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七章第一节《力》。

生:观看视频。

生:邓超拔萝卜,鹿晗撕名牌,热巴打气球。

生:这三个情境都涉及力,人对物体产生了力。

运用生活中学生熟悉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

探究与学习学习新知师:以上情境可以说是人对物体产生了力,那么是不是只有有生命的物体才能产生力呢?师:你能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说出几个无生命的物体产生力的现象吗?师:大家来讨论分析一下这几幅图有什么共同特征,如图1所示。

图1师:我们将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叫作力。

师:我们再分析一下图1左侧的物体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生:不是。

生:推土机推土,起重机拉货物。

初中物理《力》的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力》的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力》的教学设计初中物理《力》的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n)。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录像或图片等,能简单描述出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从而对力形成初步的认识。

2、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讲解日常生活中应用力学知识的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旱冰鞋、拉力器、气球、磁铁、铁块、铁锯条、铁钉等。

(一)引入新课指出“力”是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用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含义.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概念,有确切的物理含义。

(二)新课教学1.力的概念的教学用投影仪打出:人推车、拖拉机拉拖车、人提物体、手提箱子、手压弹簧的幻灯片。

请同学们归纳一下,这四个图有什么共同点?教师总结:人推车,人对车施加了力,车受到了力;拖拉机拉拖车,拖拉机对拖车施加了力,拖车受到了力;手提箱子,手对箱子施加了力,箱子受到了力;手压弹簧,手对弹簧施加了力,弹簧受到了力。

在物理学中把人、车、拖拉机、箱子、弹簧等称为物体。

把推、拉、提、压等称为作用。

请同学概括力的概念。

结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

(1)没有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吗?(2)一个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吗?(3)只有施力物体或只有受力物体这样的力存在吗?学生做出判断,师生共同总结:规律认知:力是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的,没有物体或只有一个物体不可能发生力的作用。

即物体间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它们同时出现和同时存在。

2、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演示实验一:用磁铁吸起铁钉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可让学生亲自到讲台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后教师在总结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发言基础上总结:在这个实验中,磁铁与铁钉没有接触就被吸起了。

《12.4 力》教学设计

《12.4 力》教学设计

《§12.4 力》教学设计附页:课后作业:C组:1、力是。

国际单位中,力的单位是_______符号为_______。

图3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力(填“能”或“不能”)。

3、力的、、都会影响,把他们叫做力的三要素。

4、力的作用效果:(1);(2)。

5、如图3所示是某小组同学所做的两个小实验,其中在研究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是______图,研究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的是______图。

6、小明用手拍了一下小红,小明、小红都感到疼,这说明__ ____,使小明感觉疼的力的施力物体是___ ___.B组:1、用手拍桌子,手会感到痛,这是因为,用力越大,手越痛,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有关。

2、下列事例中,不能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是A、游泳时,手和脚向后划水,人就前进B、将铅球从手里抛出去C、用手拉橡皮筋,觉得橡皮筋也拉手D、跳高时脚用力向下蹬地,人就向上跳起3、“大头针被吸引到磁铁上”,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磁铁能吸引大头针,而大头针不会吸引磁铁B、两个不直接接触的物体,也能发生力的作用C、大头针的运动状态没有发生变化D、磁铁吸引大头针后将会发生形变A组:1、下列情况中,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是A.运动的汽车减速行驶B.匀速下降的跳伞运动员C.停在车站内的火车D.在空中飞行的足球2、下列物体的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的是A、在圆形轨道上匀速行驶的玩具火车B、“神州七号”飞船腾空而起C、在盘山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D、张辉从滑梯上沿直线匀速滑下3、在水中划船,使船前进的力是A、人对船的推力B、船桨对水的推力C、水对浆的推力D、水直接对船的推力。

《力》教学设计

《力》教学设计

《力》教学设计《力》教学设计(通用7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力》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力》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可以引起物体的形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力的知识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揭示学科特点,能用身边一些简单的学习用具通过实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体会物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力的概念;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学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突破难点方法:列举大量事例,精心设计实验,使学生对难点问题有深刻的感性认识。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1、引入课题:“力”字的含义是非常广泛的,在日常生活中有智力、生产力、体力等解释。

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表示的是力量,其主要研究自然、生活、生产中的力的现象。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有关力的知识。

2、力是什么?a、请学生列举自然、生活、生产中有关力的事例。

我们日常生活中做什么事的时候需要用力?(教师举例总结如:马拉车,人推木箱,压路机压路等)其它物体之间是否也产生力的作用呢?(让学生举例老师分析)不接触的物体之间是否也存在力的作用呢?太阳对地球的引力,地球对月亮的引力。

(教师有选择地板书)b、分析上述事例,得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举例帮助学生进一步分析这一句话的深刻含义,及会区分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例如:一本书放在桌面上,那么书对桌面有一个向下的压力,同时桌面对书有一个向上的支持力:)3、在上述事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初中物理《力》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力》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力》教学设计初中物理《力》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力》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物理《力》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分解的含义。

并能够根据力的效果分解力2、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力的分解,会用力的分解的方法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3、培养观察、实验能力;以及利用身边材料自己制作实验器材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经历力的分解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研究过程中的作用。

2、通过经历力的分解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了解物理规律与数学规律之间存在和谐美,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

3、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能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培养团队精神。

设计意图为什么要实施力的分解?如何依据力的作用效果实施分解?这既是本课节教学的内容,更是该课节教学的重心!很多交换四认为只要教会学生正交分解就可以了,而根据力的效果分解没有必要,所以觉得这一节根本不需要教。

其实本节内容是一个很好的科学探究的材料。

本人对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如下:受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的启发,按照伽利略探究的思路:“猜想――验证”,本节课主要通过学生的猜想――实验探究得出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探究出把一个理分解应该根据力的效果来分解。

同时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本节课通过自己挖掘生活中的很多材料,设计了一些很有趣而且效果非常好实验让学生动手做,亲身去体验和发现力的分解应该根据什么来分解。

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做实验并不是一定要有专门的实验室,实验的条件完全可以自己去创造,从而激发学生做实验的兴趣。

《力》教学设计(一)

《力》教学设计(一)

《力》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力》是学生学习力学的入门课和基础课。

课本从学生熟悉的一些涉及力的生活情景、自然情景中歸纳出力的初步概念,渗透“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同时对以后物理概念的教学起着参照、类比的作用。

课本引导学生通过一些简易实验体验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让学生形成一个有关力的初步的物理图景。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通过一学期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动手能力,形象思维比较好。

学生喜欢动手并可以提出一些问题,但归纳总结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于理解较为抽象的知识比较困难。

【设计理念】基于学生特点,本节课从游戏引入,使学生兴趣得到激发。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动手实验体会有趣的力现象,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及时记录观察的现象,并加以展示。

学生从现象中总结概括出与力有关的知识,从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在轻松的气氛中玩出智慧、玩出道理,在玩中有所发现。

在活动的过程中体会抽象的物理概念,便于学生理解,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意识到物理就在身边,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

【设计思路及教学过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能分析简单情况下的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4、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再经历实验活动,通过观察、讨论与分析,认识力的存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2、初步认识物理学的基本研究内容,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重、难点:建立力的概念,会分析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及物体间力的相互性。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游戏:你来做,我来猜,激情引趣)1、讲解游戏规则并组织学生分组。

2、指出所列举的奥运比赛项目都需要用到“力”,引入新课。

初中物理_《力和运动》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力和运动》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内容来源:初中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主题:力和运动课时:1课时授课对象:九年级学生设计者: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1.复习内容分析(1)本章涉及到的主要考点: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由通过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结论的推理得出的2、惯性在生活的利用与防止,惯性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3、摩擦力的产生、影响大小的因素。

4、生活中增大摩擦力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2)中招考试涉及到本章的题型及应对:摩擦力作为本章的重点考点主要考察倾向摩擦力的方向的判断、用二力平衡知识测量摩擦力的的大小,以及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在复习知识点的基础上通过典型例题进行强化训练。

2.学情分析学生对摩擦力概念的不理解,做题似是而非依靠生活中错误的经验认识想当然的做题。

因此在复习中要紧抓概念教学,围绕概念进行复习巩固提高复习目标1、通过思维导图,总结本章的基本知识点。

(放到课前自己进行复习)2、通过典型例题复习各个知识点,易错点。

3、独立完成单元复习题,检测考试的热点、易错点、难点。

教学过程学情分析:课题对学生既亲切又熟悉,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想象力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

但学生对灭火原理很少反思,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熟悉、感知程度,学生的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并且这几年随着新课改的层层开展,学生有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解决牛顿第一定律.二力平衡.摩擦力.这个重点问题上,主要采用启发、实验探究的教学策略。

通过设置问题任务,创设情景,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参与、合作,给每位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展示的空间,力求让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研究学习,体验到物理的乐趣。

效果分析综述:本堂课基本完成了预期教学目标。

还算比较满意吧。

学校新建成了录播室,学生们首次进入录播室,兴致很高,兴趣颇浓,所以精神状态不错的。

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在观看探究实验过程,学生积极性高涨,而且讨论时比较投入,能各抒己见,连平时不爱学习的学生竟然也抢着回答问题也。

初中物理力学复习教案

初中物理力学复习教案

初中物理力学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 掌握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分类和测量方法。

2. 理解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

3. 掌握重力、摩擦力、浮力等常见力的性质和计算方法。

4. 能够运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2. 力的分类和测量3. 牛顿三定律4. 重力、摩擦力、浮力5. 力学应用实例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复习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

2. 复习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二、力的分类和测量(10分钟)1. 复习力的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浮力等。

2. 复习力的测量: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三、牛顿三定律(15分钟)1. 复习牛顿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不受外力或受平衡力。

2. 复习牛顿第二定律:F=ma,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

3. 复习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四、常见力(10分钟)1. 复习重力:G=mg,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2. 复习摩擦力: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3. 复习浮力:F浮=G排,浮力与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相等。

五、力学应用实例(10分钟)1. 分析实际问题,运用力学知识解决问题。

2. 举例说明力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复习的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 鼓励学生课后加强练习,巩固力学知识。

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力学知识的习题,检验学生掌握程度。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

3. 期中期末考试:检验学生对力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复习力的概念、分类、测量、牛顿三定律、常见力和力学应用实例,使学生对力学知识有一个系统的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后,加强对学生的练习指导,提高学生的力学知识水平。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第1节《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第1节《力》教学设计

第七章第1节《力》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力的概念,力的单位,力的三要素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知道,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力的概念,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课型与教学方法:新授课。

方法:先学后教、适当点拨,自主学习,学生实验教学资源的利用及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案、检测题,弹簧,磁铁,气球,橡皮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时间2分钟)二.学习目标1:掌握感受力作用的效果2:力的三要素3:用示意图表示力4:认识物体间力作用是相互的活动一:观察教材图片,完成下列问题。

1、上述事例中有那些共同的地方?2、在力的现象中会涉及哪几个物体?3.发生力的作用时两个物体是否必须接触吗?二.先学后教活动二:自学课本第126页的内容并自己根据现有器材演示,完成下列问题。

(时间5分钟)(1) 用图----所示的器材做实验。

思考问题:小钢球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球时,会发生什么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看课文图12.4-2乙、丙,交流图中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由此得出:力可以(3)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的形状(长度)发生了什么变化?_______________(4)学生看课本图12.4-2甲,交流图中在射箭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

由此得出:力可以练一练:如图所示表示力的作用效果中,其中图(a )表示力可以使物体;图(b )主要表示力可以使物体的发生改变。

由此得出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活动三:阅读课本42页你能说说力的单位及符号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托起一个鸡蛋的力大约为_________。

物理《力》教案范文

物理《力》教案范文

如何提高学生理解物理力学知识?这是每位物理老师面临的挑战。

在本篇文章中,我将讨论如何制定一份完整有效的物理《力》教案,以确保学生能够轻松理解物理力学知识。

一、引入在制定教案的第一步中,老师需要有一段引人入胜的开局来引导学生对学习兴趣的建立。

对于力学的介绍,可以选择引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如车辆的行驶,人体的运动等,以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力的概念。

二、学习目标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对于教案的准备是非常重要的。

目标包含学生将要学习的物理知识、目标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巧等方面。

学习目标需要明确、具体、可列举并与大纲相符合。

三、核心概念教案需要重点围绕核心概念来编写。

对于力学来说,核心概念应该包括力、重力、牛顿三定律、摩擦力等。

教案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来引入这些概念,例如通过图示或实验等方式来进行讲解,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核心概念。

四、教学方法好的教学方法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基于学生的不同水平,老师可以选择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例如,问题解决、小组合作学习、实验和演示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物理力学知识。

我认为在教学时应该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发现物理世界的差异,从而促进他们理解和记忆力学知识。

五、练习和作业教案的结尾需要提供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对知识的巩固和拓展。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习题或课堂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更好的运用所学知识。

通过这样的方式,老师不仅能够检测学习成绩,而且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结论:物理《力》教案的设计需要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核心概念,以及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

当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并完成学习任务时,他们会更好的理解力的概念,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物理课程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力》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力》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研究者,充分体现学生是 课例研究综
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让学 述
生经历知识与技能形成以及巩固过程,经历教学思维的
发展过程,经历应用物理能力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形
成积极的物理情感与态度,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
望。其次,教师在评价时多用“你的想法有新意”“你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由于内容贴近生活,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有丰富的 感性认识,这对学习力有根大的帮助。为了提高学生学 习物理的兴趣,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力的三要素让学生通 学生学习能 过小组合作进行探究,学生需掌握控制变量法,但学生 力分析 目前还不能熟练的运用控制变量的思维设计使用。
力的学习,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有些抽象,学 生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力是一个十分抽象的物理概念,物体间的力是看不 见的,要让学生初步形成力的概念并非易事。但力的概 念跟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让学生从许 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经历感知、描述、测量等 认识过程,对力这个概念逐步达到认识、深化的目的。 教学中以大量的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情景,使学生能通 教学策略选 过观察、体验,感知力的存在,并初步归纳、概括各个 择与设计 实例的共同特征,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发生作用 的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通 过描述和实验,引导学生认识力的作用效果,使学生更 好地感知力的存在,同时引导学生从物体的形变及运动 状态的改变两个方面去认识力。在充分感受力的基础 上,进一步从力的作用效果出发,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 进行实验探究得出力的三要素,这样学生就可以较全面
地描述力了。
力的三要素的教学演示Fra bibliotek小不同的力按压钢尺、从不同方向按压钢

《力的合成与分解》复习课教案设计

《力的合成与分解》复习课教案设计

力、物体平衡(4)——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内容:1. 合力与分力1、一个力作用于物体上,所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一个力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叫做这一个力的分力。

2、合力与分力的本质关系为等效替代关系。

3、力的合成与分解均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有关合力与分力关系的几条重要结论:① 合力随着两分力夹角的增大而______。

② 两分力分别用F 1和F 2表示,其合力大小的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合力一定,其中一个分力的大小方向一定,另一个分力是否有唯一解?______。

④ 合力一定,两个分力的方向都一定,两个分力是否有唯一解?______________。

⑤ 合力一定,其中一个分力的方向一定,另一个分力大小一定,两个分力的解是否唯一?。

2.下面的判断正确的有( )A . 分力的大小一定比合力的要小B. 分力可以比合力小,也可以比合力大,还可以与合力大小相等C. 力的合成、分解都要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且互为逆运算,两个已知力的合力是惟一确定的,故一个已知力的分力也是惟一确定的D. 两个大小一定的力的合力随两力之间夹角的增大而增大练习:将一个20N 的力进行分解,其中一个分力的方向与这个力成30°角,讨论:(1) 另一个分力的最小值(2) 若另一个分力的大小为2033N ,则已知方向的分力大小是多少?2. 力的分解:原则:根据力的实际效果分解。

有相同对角线的平行四边形可以有无数个,也就是说,同一个力可以分解为无数对大小、方向不同的分力。

实际中要根据作用效果进行分解。

练习:重力不计的轻杆AC 和绳子AB 组成如图所示的支架,其中AB 恰位于水平位置,C处有转轴,θ=300,A 处悬挂有重100N 的物体,求绳子、杆受到的作用力。

A CB3.图解法分析力的变化:步骤:(1)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做出有代表性的几个平行四边形分解图。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力(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力(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生能通过体验观察感知力的存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 择与设计
学生尝试描述一些生活中与力相关的现象,如人踢球,
马拉车人推桌子等等,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板书帮助学
生梳理并总结出,要描述一个力需要涉及施力物体、受 力物体以及他们之间的作用三个方面,从而归纳概括得 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达到从感知力向认识力的初 步过渡。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但不 是难点,充分利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于类似于橡皮 泥,面团弹簧等物体受力变形的体验,可以比较顺利地 实现改变物体形状,这一作用效果,即将橡皮泥面团捏 成各种形状,拉长、压短弹簧,另外,教学中还可以补 充一些微小形变的实例,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实验手捏气球,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进一步充实学 生对力可以改变力的形状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观察视
教学片段
要求学生操作观察以下实验,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
表格中。
试验 1 磁体吸引静止的小铁球,在滚动的小铁球旁
放置磁体。
实验 2 手推静止的小车,用手阻挡运动的小车。
教学过程
实验 3 吹静止的乒乓球。 .....
研究对象
物体受力前的运动状态
物体受力后的运动状态
运动状 运动 静止到运动
行为过程,本节课设计了一系列体验性活动。 例如,如何让学生感知一牛顿力的大小,我已托起
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一牛顿的生活实力,说明牛顿 这个力的单位的大小。
通过一些精心设计的不同形式的体验性活动,既能 拉近学生与力学的距离,又能使学生获得感悟,形成对 物理知识的认识与物理概念的构建。
频篮球撞击地面时,形状发生变化可以判断网球一定受
到力的作用。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该结论既是本节教学
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分

第十二章第四、五节《牛顿第一定律》和《力》教学设计

第十二章第四、五节《牛顿第一定律》和《力》教学设计

《力》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知道力的概念和单位。

2、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3、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4、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课前预习学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本完成以下内容:1、使运动的物体,可以使静止的物体,也可以使物体速度的、发生改变,力还可以使物体的发生改变。

2、学中力的单位是。

3、、、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4、用一根带的线段来表示力,线段的末端画一个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或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中力越线段越长,有时还要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标出力的大小。

5、使劲拍桌面手会感到疼,为什么?6、关于力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相互接触的物体才会发生力的作用B、小孩用力推墙,他同时也受到墙的推力C、人坐在软沙发上,可发现沙发凹下去,这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D、足球运动员用头顶球,球运动方向发生改变,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课内探究学案一、通过预习你的收获:疑问: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力的作用效果利用桌面上的器材进行探究:(一)、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进行的实验:(二)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进行的实验:通过以上活动你认识到必须个物体之间才有力的作用。

其中一个物体叫,另一个物体叫。

探究点二: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探究实验:(1)用大小不同的力弹击小石块,观察其运动情况。

(2)用方向不同的力弹击小石块,观察其运动情况。

(3)起身,从不同的地方抬起你的座位,例如:边缘、离转轴比较近的地方,你们感觉到什么?结论:力的、、是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也称为力的三要素。

探究点三:力的示意图我认为画力的示意图的要领是:例1、用150N的力水平向右拉小车,画出此力的示意图。

探究点四: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看课本,分析得出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情形。

(三)达标测试,反馈提升1、桌子放着的文具盒压桌子的力,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是。

2、在跳板跳水这一运动项目中,运动员对跳板施力的同时,也受到跳板对他的作用力,这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的,但这两个力的作用效果却不同,前者主要改变了跳板的,后者主要是改变了运动员的。

7.1《力》教学设计

7.1《力》教学设计

《力》教学设计一、教材依据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二、设计思路1、指导思想新课程提倡注重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及情感体验,据此我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亲身活动,有意识地感知力,在此基础上形成力的概念,并通过参与活动来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

2、设计理念教学内容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应注重科学、社会、生活的有机结合,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以,我尽量选择一些与现代科学、技术、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图片、视频,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教材分析本节课教材上安排的内容太多,再加上力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如果用一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很重。

所以在教学内容的讲解上必须详略得当,做到在内容完整的前提下,突出重点,攻破难点。

4、学情分析:学生对力既“熟悉”又“陌生”。

其中的“熟悉”是指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有大量关于力的常识,生活中也有大量与力相关的词语,学生似乎对力是很”熟悉”的。

“陌生”则是强调力是一个基本的物理概念,它有特定的内涵和科学的介定,有丰富的物理内容,这方面对学生而言又是陌生的,而且生活中学生的有些说法也不够科学,他们有时用“力气”或“劲”表示力,有时甚至把力和“功”混为一谈。

所以,从本节课开始就要给学生逐步建立起“力”的科学概念。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②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③知道力的三要素。

④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观察、实验、图片或视频等,使学生能简单描述出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从而对力形成初步的认识。

②通过亲身活动和生活经验,使学生感知力的作用及其相互性,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演示、观察和亲身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

四、教学重点:力及力的作用效果五、教学难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六、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演示法、启发法七、教学器具:气球、橡皮筋、钉子、泡沫板、弹簧、铁架台、激光笔、镜子八、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新课引入观看视频,举例生活中力的词语,引出力的课题。

初三物理课件《力的复习课》-人教版

初三物理课件《力的复习课》-人教版

G=49N G=mg=5kg×9.8N/kg=49N = = × =
物理量
概念 方向
质量
重力
物体含有物质 的多少 没有方向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 使物体受到的力 总是竖直向下
同一物体在地球不 同地方或不同高度, 同地方或不同高度 重力大小略为不同 牛顿( ) 牛顿(N)
位置 是物体的固有属性, 区 对大 是物体的固有属性 小的 同一物体在任何地 质量不变。 别 影响 方, 质量不变。 单位 千克 (Kg) ) 符号 测量 工具 联系
对于质地均匀, 对于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 几何中心 重心在它的__________上。 重心的位置一定在通过物体悬挂 点所作的竖直线上。 点所作的竖直线上。
由于地球的吸引 地球的吸引而使地面附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地面附 1)定义: )定义: 近的一切物体受到的力。 一切物体受到的力 近的一切物体受到的力。 2)单位: (N) )单位: 牛 ) 3)大小: )大小: 通常取g G=mg (通常取g = 9.8N/kg) 重 4)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竖直向下。 4)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力 重心 5)作用点: )作用点: 弹簧测力计 6)测量工具: )测量工具:
例: L1 O
F1
F3
F2
杠杆的力臂______在杠杆上 一定或不一定 杠杆的力臂 不一定在杠杆上(一定或不一定 在杠杆上 一定或不一定); 力臂_______为 可或不可 可或不可); 力臂 可 为0(可或不可 ;
杠杆的平衡条件: 杠杆的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公式: 公式: F1·L1=F2·L2
3、一个物体重100N,受到的空气阻力 、一个物体重 , 大小为10N,若物体只受这两个力作用, 大小为 ,若物体只受这两个力作用,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若物体竖直向上运动时, 若物体竖直向上运动时,合力的大 小是_____,合力的方向________ 小是 110N ,合力的方向 竖直向下 若物体竖直向下运动时, 若物体竖直向下运动时,合力的大 小是_____,合力的方向________ 小是 90N ,合力的方向 竖直向下 4、质量为 的均匀小球吊在细绳一端, 、质量为500g的均匀小球吊在细绳一端, 的均匀小球吊在细绳一端 手提细绳处于静止状态。 手提细绳处于静止状态。小球受哪几个 力作用?施力物是谁?所受各力的大小、 力作用?施力物是谁?所受各力的大小、 方向如何? 方向如何?

初中物理《力》教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力》教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学生学情分析
力是生活中常见的,学生并不陌生;力这节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为以后学习力的相关知识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本节课要掌握的知识点的题干,教师规定时间为5分钟5分钟后让学生讨论
讨论5分钟后让学生起来讲解
让学生板书
做相应的针对训练
让学生复述本节课的内容
学生自己思考和看课本,讨论
初中物理《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力》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姓名
教师姓名
任教学科
物理
学校
学校名称
教龄
8年
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
第七章第一节力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实例引出力的概念2、通过教师讲解理解力的概念3、通过看课本知道力的符号和单位
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力的概念
学科核心素养分析
养成生活与物理联系的习惯,养成阅读的习惯
学生来当小老师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教为辅,学生学为主
提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板书设计
第七章第一节力
一、力的概念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产生力要有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一个是受力物体。
3、产生力的两个物体不一定相互接触,如重力和磁力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因为是下学期的第一节内容,所以上得比较的慢,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初中物理复习电子教案

初中物理复习电子教案

初中物理复习电子教案年级:八年级学科:物理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巩固力学基本概念和定律,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

2. 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力的作用效果、二力平衡条件、惯性等知识点。

3.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2. 二力平衡条件3. 惯性4. 重力5. 摩擦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复习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二、探究二力平衡条件(15分钟)1. 复习二力平衡的概念: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2. 探究二力平衡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三、复习惯性(10分钟)1. 惯性的概念: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2. 惯性的应用:惯性可以解释很多生活中的现象,如车辆行驶时的安全带、运动员起跑时的助跑等。

四、复习重力(5分钟)1. 重力的概念: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引力。

2. 重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

3. 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五、复习摩擦力(5分钟)1. 摩擦力的概念: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产生的阻碍力。

2. 摩擦力的分类: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滚动摩擦力。

3.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第二课时:一、复习力的作用效果(5分钟)1.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如拉伸、压缩、弯曲等。

2.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如加速、减速、改变方向等。

二、复习二力平衡条件(10分钟)1. 大小相等:两个力的大小相等。

2. 方向相反:两个力的方向相反。

3. 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两个力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4.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两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三、复习惯性(10分钟)1. 惯性的概念: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2. 惯性的应用:惯性可以解释很多生活中的现象,如车辆行驶时的安全带、运动员起跑时的助跑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在导学案上完成。
学生思考回答,老师的力气大一些。
学生观察,拉的时候弹簧变长了,压的时候变短了。
学生观察到力气小的同学将力气大的同学秒杀!
力的作用点不同。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在导学案上完成练习题1-2.
通过回归教材,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力的基本概念的理解。
举例说明力,可以加深学生对力、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认识。
强调: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是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练一练:完成练习题3-5。
学生阅读教材,完成导学案6-7题,解决三个问题。
学生加深对弹力的理解,以及弹力的影响因素。
在导学案上完成练习题1-2。
学生阅读教材,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巩固有关弹力的知识。
活动三:阅读教材第三节完成导学案8
这又是为什么了?
教师总结:刚刚我们看到了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不同,力的作用效果也不相同,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之为力的三要素!
想一想:为什么行的时候船桨都是向后划的?
练一练:完成练习题1-2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自主复习有关力的基本知识。
学生思考后回答,力使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投篮、开门、提水等等。
学生思考刚才举的例子,找到共性的点,都发生了形变或者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
检测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的掌握情况。
三个小实验可以充分提起学生兴趣,更加透彻的了解力的三要素!
巩固力的基本知识。
活动二:阅读教材第二节完成导学案6-7
提问什么是弹力?弹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就像我们小时候玩的弹弓,用力向后拉,橡皮筋就会发生形变,松手后又会恢复原状,这个力我们就称之为弹力,向后拉的越长,射出的也就越远。根据这个原理制作出来弹簧测力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学生身边常见的物理现象出发引出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建立物理概念,
再用概念去分析生活中的现象,体现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再从理性回到实践中去;
(2)通过探究活动学习了研究科学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猜想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和交流,进行评估和表达。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及其教学策略:
重点:理解各种力的概念
教学策略:先认识特殊力,再认识一般的力,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
2.教学难点及其教学策略:
难点: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善于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策略:在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时,要注意分析现象中的物理过程,抓住其中所体现的物理知识,回答问题时要答在点子上。
1、从运动到静止
2、从静止到运动
3、运动快慢的变化
4、运动方向的变化
例题下图可以说明力改变了什么?
教师展示拉力计,并展示老师能轻轻松松的拉开三根弹簧,请一位力气小的同学尝试拉动,而未拉开,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其中的一根弹簧,用力向两边拉,和用力向中间挤压,你们观察到什么,说明什么?
继续请掰手腕的两位同学,力气小的推教室门的外侧,力气大的推靠近合页的那一侧,力气小的不要让力气大的把门推开,开始。
两位同学演示掰手腕。
通过掰手腕活动,学生可以从感性上了解力的大小!
活动一:学生自主阅读教材P2-P5完成导学案1-5
教师提问:1、什么是力,请举例说明。
刚刚同学们举的例子里,哪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哪一个是受力物体?
2、刚刚我们举的例子里,你是怎么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
总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者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注意: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有四种情况:
《力》复习课的教学设计
复习目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掌握力的三要素,能运用力的示意图画出力的三要素;
(3)注重理解各种力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培养学生善于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力;
(2)经历测量力大小的实验,让学生熟悉测量仪器的用法。
三、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题引入:
请我们班上的大力士xxx和xxx(力气较小的)两位同学比赛掰手腕,同学们猜一下谁会赢?为什么?
在学生演示结束后,安慰失败的同学,等会儿我们复习了力,你就可以赢他了,那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力(板书)有关知识。
学生异口同声回答xxx(大力士)。因为他的力气大。
问题:1、物体受到重力的原因。2、重力的方向。3、重力的大小。
教师引导学生区分质量和重力,并完成导学案的表格。
实验复习:重力的大小于什么因素有关?
观看实验视频。
教师点拨,我们要注意实验中的细节,重力的大小G=mg
练习,完成导学案课堂演练第一题。
学生阅读教材,从老师给的三个问题理解重力。
学生思考后回答,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所受的重力越大。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加深对重力的理解。
由于时间的限制,可以观看实验视频,加深学生对重力与质量关系的理解,和自己做实验对比,知道自己试验中的不足。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内容。
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