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比亚迪的一些分析 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亚迪:颠覆性创新的力量

要想突破品牌力“马太效应”,最好的选择便是通过颠覆性创新,将竞争的焦点转移到新的市场当中并建立绝对优势。比亚迪正是通过电动汽车这一全新技术优势,提高了自己在传统汽车市场的品牌溢价能力。

2009年对于比亚迪而言,应当是丰收的一年,不仅由于其创始人王传福意外当选胡润榜内地首富,更由于比亚迪汽车在这一年实现44万辆的销售纪录,较2008年有超过100%的增幅。这使得比亚迪在自主品牌中异军突起,一举超越奇瑞、吉利等老牌自主车企,成为自主品牌的领军人。若要探究比亚迪如此飞跃式成长的原因,笔者认为起到关键作用的绝不仅仅是他成功的产品战略,更是其成功的品牌运作结果。这种品牌运作又不同于传统的品牌传播,而是一种颠覆性创新所带来的品牌溢价的提升。

比亚迪刚入汽车界时,提出了“333”战略:第一个3年扎扎实实打基础;第二个3年扩展产品线,抢占市场份额,提升品牌知名度和街上的能见度;第三个3年要成为主导市场的企业。如今比亚迪正在如期兑现他的第二个“3”:2009年比亚迪在国内共销售汽车44万辆,增长率超100%,比亚迪的产品在各大城市随处可见,街上的能见度已经有了质的提高。按照王传福的豪言,比亚迪将在“2015年做到中国第一,2025年做到世界第一”。2009年比亚迪已经成功杀入国内汽车市场的前十名(排名第六),按照目前的增长速度,2015年进入国内三甲并非没有可能。果真如此的话,比亚迪奇迹将会震惊整个汽车行业。

一个汽车品牌在市场中的表现,从根本上而言,是由品牌力、产品力与营销力这三力所决定的。

上述“三力”中,品牌力就像一家汽车企业的空中掩护,决定了产品在市场中能卖到什么价位,能够进入哪些细分市场,而将被哪些细分市场排除在外。对于汽车企业而言,品牌力难以通过收购、模仿以及广告轰炸等方式获得提升。相反,从过去的经验看,品牌力甚至存在“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马太效应。产品力则是企业内在的硬功,从根本上说,汽车企业长期的竞争力由产品力决定:只有产品耐用、好用,汽车企业的口碑、品牌力才会不断上升,市场份额才会不断扩大。营销力则是决定市场表现的中短期因素,因为从长期看,只要管理得当,产品力和品牌力能够不断提升,决定营销力的主要因素(渠道、服务满意度等)都更容易改善。

分析比亚迪奇迹的背后,“三力”的协同改善功不可没:通过颠覆性创新,快速提升品牌力;通过逆向工程、低成本研发,拥有了相对完整的产品线,使产品力得到提升;同时,还通过分站上市的营销创新,对各地市场逐个突破,并且通过“店海战术”,快速完成铺货任务,突破了营销力的短板。接下来,我们将从这三个方面分析比亚迪奇迹背后的成长轨迹。

品牌力的马太效应——汽车业的困局

汽车市场是一个标准的垄断竞争型市场,其竞争的核心在于品牌与产品的组合,而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便是品牌:只有品牌力强的车企才能将产品卖到较高的价格,而只有价格高了,企业在研发中的投入才能确保其设计制造出优秀的产品。尽管这是一个“鸡生蛋、蛋生

鸡”的问题,但汽车市场发展的百余年中,很少有企业打破这一格局:品牌溢价能力强的企业,其品牌始终处于强势,弱势品牌则一直处于追随者的行列。例如奔驰,从卡尔·本茨造出第一部汽车并创建这家公司开始,他们就是豪华车的代表,而现代、起亚等韩国品牌,忙乎了几十年,还是三流品牌。

正是由于汽车行业在品牌溢价能力方面始终存在的马太效应,比亚迪若不能有效突破,将难以建立长久发展的赢利模式。因此从战略来说,比亚迪必须在品牌层面获得突破,进而在品牌这个保护伞的掩护下,实现从高投入到高质量再到高价格的良性循环。

颠覆性创新是突破品牌障碍的最佳途径。

所谓颠覆性创新,是指依靠一种新的技术模式,彻底取代市场中现有技术模式的创新,例如液晶电视对显像管电视的替代。由于这种新技术具有现有技术不可匹敌的优势,或者对未来市场的适应能力,因而一旦颠覆性创新的趋势确立,市场将不再回头,那些坚持在传统技术领域的企业要么选择跟进,要么退出市场。

通过颠覆性创新击败对手最为典型的案例便是柯达。由于最早进入数码冲印市场,并投产圈套的数码设备,这家企业有效躲过了民用胶片照相市场的崩溃,最终一举击败富士、乐凯、柯尼卡等品牌。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柯达最早使用了数码照相领域的最新技术,因此也成为数码冲印市场的第一品牌,其品牌溢价能力不仅在数码冲印市场中得到确立,并且在传统胶片冲印市场中同样得到了加强。

如前所述,由于品牌溢价能力的约束,那些落后的车企很难缩小与领先者的差距。几十年来,采取常规手段的日韩车企,似乎只能永远处于劣势地位,除非客观环境给落后品牌提供历史机遇:例如1974年的石油危机,改变了美国人追求大排量的习惯,这最终成就了省油的日本车。但这样的机会是可遇不可求的,作为汽车市场中的后进品牌,比亚迪必须寻找其他突破口。要想突破品牌层面的困局,最好的选择便是颠覆性创新:通过某种可能彻底颠覆现有产业格局的创新,将竞争的焦点转移到全新的市场当中,并在新的市场中建立品牌优势。因为颠覆现有格局后,消费者面临的将是一个全新的市场,传统优势企业固有的品牌优势也将遭遇洗牌,后进企业在这样一个市场中更容易完成对领先品牌的超越。

电池技术与电动汽车——颠覆性创新

比亚迪的颠覆性创新源于这家企业将两个原本毫不相干的东西联系到了一起:电池与汽车。在传统汽油机市场中,电池的应用范围非常有限,而比亚迪以前所生产的也只不过是以手机电池为主的产品。当2002年比亚迪宣布进军汽车市场时,所有人都觉得王传福的选择有些不可理喻,这种看法甚至一直持续到巴菲特注资比亚迪的2008年年底!

据说在巴菲特宣布投资比亚迪的前一天,还有国内基金经理组成的调研团赴比亚迪考察,在考察期间,这些基金经理众口一辞地对王传福的战略摇头。而巴菲特入股的消息传出之后,比亚迪立刻摇身一变,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身价短短一年之内涨了30多倍。当然这只是一个插曲,在这里,笔者要介绍的是电池与汽车的关联:在汽油车市场中,电池的作用不值一提,但到了电动汽车市场,电池便成了汽车行业的核心。如果比亚迪能够在车用锂电池技术方面率先取得突破,他就将成为电动车市场的领跑者。巴菲特之所以选择比亚迪,他所看重的也恰恰是这一点。为此,巴菲特甚至表示要当比亚迪电动车的试车手,计划邀请奥巴马一同参与试乘体验。

当然,有了资本市场中炒作的概念之后,比亚迪还需要把自己在电池技术以及电动车市场中的优势传递回真正的主战场——传统汽油车领域。

如果读者认为比亚迪开发电动车仅仅为了颠覆性创新,并在未来大举生产电动汽车,那您的思维未免过于简单了。事实上,比亚迪的这一做法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在这里笔者不妨再举一个丰田的例子。

早在1990年代,混合动力技术已经被通用和福特所掌握,但考虑到市场前景有限,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