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工资制度改革情况介绍

合集下载

我国工资改革的主要内容

我国工资改革的主要内容

第一次工资制度改革(1952到1955年)
将供给制为主的工资制度改为工资制 主要内容: • 统一以“工资分”作为全国统一的工资计 算单位; • 统一规定了“工资分”所包含实物的品种 和数量; • 建立了新的工人和职员的工资等级制度。
第二次工资制度改革(1956年)
主要内容 • 取消“工资分”,实行直接货币工资标准; • 进一步改革等级工资制度,国家机关和事 业单位实行统一的职务等级工资制,即按 照职务高低、责任大小、工作繁简或技术 复杂程序,确定职务等级的划分标准和工 资标准。
• 按照工资的不同职能,分为基础工资、职 务工资、工龄工资、奖励工资四个组成部 分。
结构工资制
第四次工资制度改革(1993年)
主要内容 • 结合机构改革,公务员制度的推行,机关 事业单位实行了不同的工资制度,机关公 务员实行了职级工资制。事业单位实行了 以职务工资为主的专业技术职务等级工资 制; • 机关事业单位职工还实行地区津贴制度和 奖金制度。
公务பைடு நூலகம்工资制度
• 简化基本工资结构; • 增设级别和调整职 务级别对应关系; • 实行级别与工资等 待遇挂钩; • 对县乡党政主要领 导实行工资政策倾 斜。
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
• 建立岗位绩效工资制度 • 完善工资正常调整机制
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待遇
• 离退休人员增加离 退休费办法 ; • 完善离退休费计发 办法 ; • 完善离退休费增长 办法 。
我国工资改革的主要内容
——以机关事业单位为例
成员:
章 媛 常福阳 王来钦 魏 枫 裴善晶 应宇倩 刘 炜
内容概述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 的不断进行以及社会主义经济的持续发展, 为了适应社会现状和发展需求,从 1952年 至今我国国家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 员的工资待遇共进行了五次改革。 本小组将对五次改革的内容进行介绍, 并将总结出机关和事业单位工资改革的主 要内容。

2016.7.25.建国以来我国的四次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

2016.7.25.建国以来我国的四次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

建国以来我国‎的四次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建国以来,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主要经历‎了1956年‎、1985年、1993年、2006年四‎次制度改革。

一、1956年工‎资制度改革。

1956年之‎前,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多种‎工资制度并存‎,如货币工资制‎度(薪金制)、实物工资制(供给制)等。

1956年的‎工资制度改革‎,建立了职务等‎级工资制度,奠定了我国工‎资制度的基础‎。

此次工资改革‎表现为三个特‎点:(1)取消了工资分‎配制度和物价‎津贴制度,直接以货币规‎定工资标准。

(2)统一和改进了‎工人工资等级‎制度,根据不同产业‎工人生产技术‎的特点,建立了不同的‎工资等级。

(3)改进了企业职‎员和机关工作‎人员和职务等‎级工资制度;按照职务的高‎低确定职务等‎级的划分及工‎资标准。

此外,全国分为11‎类地区的工资‎标准,技术人员和行‎政人员分别规‎定工资标准,实行职务等级‎制。

如:行政人员分为‎30个等级;机关中的技术‎人员分为18‎个等级;科学研究人员‎、高校教学人员‎实行13级工‎资制等。

二、1985年工‎资制度改革1985年的‎工资制度改革‎是我国进行的‎第二次全国工‎资制度改革,改革包括国营‎企业工资制度‎改革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两个‎方面。

此次工资制度‎改革中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表现‎为以下主要内‎容:(1)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行政‎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均改行以职务‎工资为主要内‎容的结构工资‎制,按照工资的不‎同职能,将工资分为基‎础工资、职务工资、工龄津贴和奖‎励工资四个部‎分。

(2)为鼓励中小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教‎师、幼儿教师和护‎士长期从事本‎职业,除按规定发给‎工龄津贴外,另外分别加发‎教龄津贴和护‎士工龄津贴。

(3)建立了正常的‎晋级增资制度‎;每年根据国民‎经济计划的完‎成情况,适当安排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增‎长指标。

薪酬制度改革ppt

薪酬制度改革ppt

eSolution
eCompany
EDMS
GroupWare Enterprise Knowledge Internet Purchasing System
eCRM(Web call center)
eCommunity eFAX(Dial Fax) eIRM WCMS
eConsulting
• eBiz Strategy Consulting. • eBiz Management Consulting • eBiz Restructure Consulting
eVenture
• • • • • • Real estate portal Network swap service Internet Fax Tour portal Internet broadcasting Community portal
eOffice
Customer
Stockholder
IRM/RIS
GW/KMSDW/CRM来自eCompanyERP/EIP
SCM/IPS
Supplier
薪资制度改革
五次大的工资制度改革
第一次工资制度改革。1952年到1955年,我国实行了第一 次工资制度改革。这一政策逐步将供给制为主的工资制度 改为工资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统一以“工资分”作 为全国统一的工资计算单位,并统一制定了“工资分”所 包含事实物的品种和数量,同时建立了新的工人和职员的 等级制度。 第二次工资制度改革。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这种分配制 度必然让位于新的制度,1956年,我国实行了第二次工资 制度改革,改革的主要包括:取消“工资分”,实行直接 货币工资标准,进一步改革工资等级工资制度,国家机关 和事业单位实行统一的职务等级工资制,即按照职务高低、 责任大小、工作繁简或技术复杂程序,确定职务等级的划 分标准和工资标准。

事业单位工资制度

事业单位工资制度

事业单位工资制度•相关推荐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在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的今天,大家逐渐认识到制度的重要性,制度一般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也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或一定的规格。

你所接触过的制度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1956年工资制度改革。

1956年之前,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多种工资制度并存,如货币工资制度(薪金制)、实物工资制(供给制)等。

1956年的工资制度改革,建立了职务等级工资制度,奠定了我国工资制度的基础。

此次工资改革表现为三个特点:(1)取消了工资分配制度和物价津贴制度,直接以货币规定工资标准。

(2)统一和改进了工人工资等级制度,根据不同产业工人生产技术的特点,建立了不同的工资等级。

(3)改进了企业职员和机关工作人员和职务等级工资制度;按照职务的高低确定职务等级的划分及工资标准。

此外,全国分为11类地区的工资标准,技术人员和行政人员分别规定工资标准,实行职务等级制。

如:行政人员分为30个等级;机关中的技术人员分为18个等级;科学研究人员、高校教学人员实行13级工资制等。

二、1985年工资制度改革1985年的工资制度改革是我国进行的第二次全国工资制度改革,改革包括国营企业工资制度改革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两个方面。

此次工资制度改革中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表现为以下主要内容:(1)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行政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均改行以职务工资为主要内容的结构工资制,按照工资的不同职能,将工资分为基础工资、职务工资、工龄津贴和奖励工资四个部分。

(2)为鼓励中小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教师、幼儿教师和护士长期从事本职业,除按规定发给工龄津贴外,另外分别加发教龄津贴和护士工龄津贴。

(3)建立了正常的晋级增资制度;每年根据国民经济计划的完成情况,适当安排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增长指标。

(4)建立了分级管理的工资体制。

2016725建国以来我国的四次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

2016725建国以来我国的四次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

建国以来我国的四次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建国以来,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主要经历了1956年、1985年、1993年、2006年四次制度改革。

一、1956年工资制度改革。

1956年之前,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多种工资制度并存,如货币工资制度(薪金制)、实物工资制(供给制)等。

1956年的工资制度改革,建立了职务等级工资制度,奠定了我国工资制度的基础。

此次工资改革表现为三个特点:(1)取消了工资分配制度和物价津贴制度,直接以货币规定工资标准。

(2)统一和改进了工人工资等级制度,根据不同产业工人生产技术的特点,建立了不同的工资等级。

(3)改进了企业职员和机关工作人员和职务等级工资制度;按照职务的高低确定职务等级的划分及工资标准。

此外,全国分为11类地区的工资标准,技术人员和行政人员分别规定工资标准,实行职务等级制。

如:行政人员分为30个等级;机关中的技术人员分为18个等级;科学研究人员、高校教学人员实行13级工资制等。

二、1985年工资制度改革1985年的工资制度改革是我国进行的第二次全国工资制度改革,改革包括国营企业工资制度改革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两个方面。

此次工资制度改革中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表现为以下主要内容:(1)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行政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均改行以职务工资为主要内容的结构工资制,按照工资的不同职能,将工资分为基础工资、职务工资、工龄津贴和奖励工资四个部分。

(2)为鼓励中小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教师、幼儿教师和护士长期从事本职业,除按规定发给工龄津贴外,另外分别加发教龄津贴和护士工龄津贴。

(3)建立了正常的晋级增资制度;每年根据国民经济计划的完成情况,适当安排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增长指标。

(4)建立了分级管理的工资体制。

详细内容见中发[85]9号。

三、1993年工资制度改革1、1993年的工资制度改革是我国进行的第三次全国工资制度改革,此次工资制度改革表现为以下特点:(1)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分别执行不同的工资制度,机关干部、机关工人、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事业单位技术人员及事业单位工人分别执行各自的工资标准。

工资制度沿革与历年工资调整【精选文档】

工资制度沿革与历年工资调整【精选文档】

工资制度沿革与历年工资调整一、1951~1955年由供给制、津贴制到全部实行货币工资制的演变建国初期,是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这一时期,我国职工的工资情况非常复杂,没有统一的工资制度。

国家机关及其直属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和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实行供给制。

只是对建国后参加工作的一部分机关工作人员实行了工资制.形成了供给制和工资制并存的状况。

1950年,政务院规定,中央直属机关凡在1949年9月30日前参加工作的,继续实行供给制或薪金制,一般不再变动;1949年10月1日以后参加工作的,除自愿享受供给制外,其余按规定发给薪金即工资。

同年,政务院统一规定了各级人民政府供给制人员伙食待遇标准,根据工作人员的职务及工作经历分别享受大、中、小灶待遇的范围和条件,除服装、技术津贴、保健费、老年优待金、住房等仍供给外,其余实行包干,即“小包干”。

1952年政务院两次提高了全国实行供给制人员的津贴标准,后又修订了各级人民政府供给制工作人员的津贴标准,确定以“工资分”作为全国统一的工资计算单位,并统一了“工资分”的实物品种和数量。

“工资分”是以一定种类和数量为计算基础,以货币进行支付的工资计算单位.每一“工资分”,按照当时一般职工基本生活的实际需要,可以折合成粮食、布匹、食油、食盐和煤炭等5种实物.当时全国有350个“工资分”区。

同时,对供给制人员,扩大了包干范围,除子女保育费外,一律实行包干,即“大包干".1952年7月,政务院颁布了《各级人民政府机关技术人员暂行工资标准表》等9种工资标准表。

共分29级,最高的一级2200个“工资分",最低的一级85个“工资分”.1955年1月,人民解放军干部全部改行了工资制。

同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实行工资制和改行货币工资制的命令》,决定从7月起,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实行包干制的人员一律改为工资制。

从此,结束了历史遗留下来的供给制和工资制并存局面。

建国后工资等级制度

建国后工资等级制度

建国后工资等级制度
建国后工资等级制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也直接关系到广大劳动者的生活水平和工作积极性。

下面就从我国建国后的工资等级制度发展过程、特点以及影响等方面展开讨论。

建国初期,我国工资等级制度主要参照前苏联的模式,采取了统一的工资等级制度,即按照国家规定的工资标准来确定不同岗位的工资水平。

这种制度对于实现工资的公平和公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存在着工资标准不够灵活、不能充分体现人才价值等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的工资等级制度也经历了不断的完善和调整。

在1985年,我国开始实行了工资分级制度,即按照不同行业、不同企业性质和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确定相应的工资水平。

这种制度能够更好地激励各个行业的劳动者,提高工作积极性,也有利于促进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的工资等级制度不断创新,采取了更加灵活的工资分配方式。

比如,实行绩效工资制度,即根据员工的工作表现和工作贡献,给予相应的工资奖励。

这种制度能够更好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也能够更好地激励人才的成长和发展。

总的来说,建国后工资等级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统一制度到分级制度再到绩效工资制度的演变过程,不断地适应国家经济的发展需求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

这种制度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实现工资的公平和公正,也能够更好地调动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国家的生产力水平。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的工资等级制度还需要不断的完善和创新,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的发展需求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实现工资的合理分配和劳动者的工作动力,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

新中国前三十年的工资制度(六)

新中国前三十年的工资制度(六)

新中国前三十年的工资制度(六)六、文革期间的工资情况1、1971年的工资调整1971年11月,国务院决定给部分职工调整工资。

此次调整,主要针对的是工作年限较长的低工资收入者。

调整范围为:下列人员可上调一级工资:(1)1957年底以前参加工作的生产企业三级工,以及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商业企业中相当于生产企业三级工的人员。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商业企业中相当于生产企业三级工的人员包括:国家机关行政人员24级,国家机关技术人员15级;商业业务人员8级,卫生技术人员18级,小学教员7级,中学教员10级,文艺工作人员16级,出版编辑人员15级,科学技术人员13级等。

(2)1960年底以前参加工作的生产企业二级工,以及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商业企业中相当于生产企业二级工的人员。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商业企业中相当于生产企业二级工的人员包括:国家机关行政人员25级,国家机关技术人员16级;商业业务人员9级,卫生技术人员19级,小学教员8级,文艺辅助人员1级,科学技术人员14级等。

(3)1966年底以前参加工作的生产企业一级工及低于一级工的人员,以及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商业企业中相当于生产企业一级工及低于一级工的人员。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商业企业中相当于生产企业一级工和低于一级工的人员包括:国家机关行政人员26级及以下人员,国家机关技术人员17级及以下人员;商业业务人员10级及以下人员,卫生技术人员20级及以下人员,小学教员9级及以下人员,文艺辅助人员2级及以下人员。

此次上调工资,凡1966年底以前参加工作的人员,原工资低于相当生产企业一级工的,全部上调至相当生产企业二级工的级别。

因此,原来国家机关行政人员中,1966年底以前参加工作的26级至29级人员,全部上调至行政25级;与此相应,1967年以后参加工作的人员,原来工资级别低于26级的,全部上调至26级。

至此,国家机关行政人员的最低工资级别为26级,在北京地区(六类工资区)这一级别的月工资额为33元,相当于一类企业的一级工工资。

工资制度沿革与历年工资调整

工资制度沿革与历年工资调整

一、工资制度的沿革工资制度是指国家或企事业单位对劳动者根据其工作表现和贡献给予报酬的一种制度。

在中国,工资制度经历了几个阶段的演变。

1.建国初期建国初期,工资制度主要沿袭了旧中国的工资制度,即按照头衔职务、等级和固定的薪酬标准进行支付。

这种制度缺乏灵活性,无法体现个人的工作能力和贡献。

2.开放初期开放初期,中国开始引进市场经济,工资制度也进行了一定的。

1984年,国家提出了“岗位工资制”的方案,将工资与岗位密切结合起来,通过设置职务岗位的等级和薪酬来确定工资水平。

这一制度极大地激发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3.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进一步对工资制度进行了。

1994年,国家开始推行“事业单位工资制度试点”,实行综合考评和绩效工资制度。

这一制度主张按照个人的工作表现和贡献进行工资调整,使工资更加与个人的工作能力和表现挂钩。

4.现代化企业工资制度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企事业单位开始引进现代化的工资制度。

现代化企业工资制度主要包括绩效工资、年终奖金、股权激励等多种形式,旨在更好地激励员工,并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1.1980年代初期1984年,国家开始推行“岗位工资制”,提高了工资的灵活性和个人工作能力的体现。

2.1990年代1994年,国家推行“事业单位工资制度试点”,开始引入综合考评和绩效工资制度。

这一制度使工资更加与个人的工作表现和贡献挂钩,激励了员工的积极性。

3.2000年代2004年,国家开始推行工资增长与经济发展相挂钩的制度,即工资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相匹配。

这一制度保障了劳动者收入的增长与经济的发展相协调。

4.2024年代以及今后2024年后,国家对工资调整进行了更为细致的科学研究和管理,完善了工资指导线制度,确保工资增长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同时,国家推行了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如年终奖金、股权激励等,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在未来,工资调整将更加注重公平和差异化。

建国以来工资制度改革情况介绍

建国以来工资制度改革情况介绍

建国以来工资制度改革情况介绍1951年中共中央决定对新解放区职工工资采取“原职原薪”的政策,即按解放前最近三个月内每月所得的工资的平均数领薪。

1952―1955年全国第一次工资改革,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彻底改变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工资制度,实行全国按地区、分等级的统一工资标准。

国营企业工人大多实行八级工资制,少数实行七级制,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由供给制改为工资制。

1956年全国第二次工资改革。

新工资制度使职工平均工资有较大提高,重工业企业高于其他行业的工资、企业干部的工资高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工资、工程技术人员的工资高于同级管理人员的工资。

但这一制度没有真正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而且在其后的20多年时间里,工资制度没有做相应的调整,工资标准和水平长期处于冻结状态,工资关系越来越不合理,形成吃“大锅饭”的局面。

1978年恢复奖励制度,1981年实行企业奖金提留随同盈利多少浮动,1984年实行奖金不封顶,超额征收奖金税的办法。

1985年国务院发出《关于国营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达了《关于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问题的通知》,要求在机关、事业单位实行以职务工资为主的结构工资制,在企业实行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

1987年着手进行地区、部门企业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的试点,探索工资分级管理模式。

1993年劳动部对各地不再下达指令性职工人数、工资总额和技工学校招生等计划指标,普遍实行动态调控的弹性工资计划。

1993年10月,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实行职级工资制。

"九五”后期,基本完成企业工资由市场决定机制的改革。

从1949年建国,到现在,我们国家共进行了四次大的工资制度改革工作,分别是1956年、1985年、1993年、2006年。

前三次的工资制度改革工作已经成为历史,目前我们所执行的工资待遇是2006年7月国家制定的新的工资标准。

对一些已经成为历史的东西大家也不想去作更深层次的了解,而更为关注的则是我们现行的工资政策。

论我国薪酬制度的历史变革与发展趋势

论我国薪酬制度的历史变革与发展趋势

论我国薪酬制度的历史变革与发展趋势内容摘要:薪酬制度直接影响着企业的人力成本及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薪酬制度的制定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

本文对我国近代薪酬制度的演变历史进行了总结概述,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薪酬制度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薪酬制度工资发展趋势薪酬制度在我国通常也被称为工资制度,指关于组织定额劳动、标准报酬的制度,是以员工的劳动熟练程度、复杂程度、责任及劳动强度等为基准,根据员工实际完成工作的劳动定额、劳动时间和劳动消耗而支付的薪酬。

二、建国前的工资制度(一)包工工资制建国前的工资制度,主要有包工工资制和薪金制。

包工工资制是大包工头从雇主给付的包价中提成后给小包工头,小包工头一般每工以双工计价再把剩余部分分给工人。

包工工资制是采矿、车站码头搬运和建筑等行业普遍实行的工资制度。

解放前开滦煤矿的前身开平矿务局后期实行包工工资制,它把工人划分为两类,一类是由矿方招募的管理的里工,工资由矿方直接支付,另一类是由包工招募和管理的外工,工资由矿方由包价中一个组成部分的形式支付给包工,再由包工发给工人。

里工多系井上的技术工人,外工则以井下煤工、石工为主,并辅之以杂工。

一般说来,里工约占工人总数的30%左右,其余的是外工。

开滦煤矿的里工受资本家剥削,外工则除受资本家剥削外,还受包工的中间剥削,这种剥削具有封建奴役的性质[1]。

(二)薪金制建国前,除车站码头、建筑、矿山采掘等行业实行包工工资制外,其他行业大多实行薪金制,薪金制的收入由企业确定或者由双方相互协商确定,没有统一的工资标准,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不同职业工资差别很大。

(三)供给制在全国解放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党政机关、群众团体的大部分人员以及企业的部分人员,实行的都是供给制。

作为一种重要的分配制度,供给制首先产生于红军中,后逐步推广到党政机关和企业[2]。

不同历史时期,由于地理环境、经济条件的差异,供给标准、范围也不相同,一般由当地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规定,直到1948年的12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军委后勤处才制定了全国统一的供给标准,伙食分为大中小灶,规定了被服标准和妇女生育费标准。

中国工资制度的沿革与改革

中国工资制度的沿革与改革

中国工资制度的沿革与改革工资制度作为一种衡量劳动价值和分配劳动报酬的制度,是一国经济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的工资制度经历了长期的沿革和过程,从计件制、计酬制,到现代化的劳动合同制和市场化的工资制度,展现出了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轨迹。

中国传统的工资制度主要是以计件制为主,即按照劳动者完成的任务数量来计算工资,这种制度在农村和手工业中较为普遍。

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计酬制逐渐取代了计件制,以工时为基本单位,基于劳动量和劳动强度来确定工资收入。

然而,这种制度的缺陷在于无法公平地评估不同职业的工作价值和劳动贡献。

1978年,随着开放的推进,中国开始进行经济体制,逐步引入了市场化的元素。

在此背景下,中国的工资制度也进行了重要的。

首先,实行了劳动合同制,强调用劳动合同约束劳动关系,即雇佣者与雇佣工人签订劳动合同,约定劳动报酬。

劳动合同制度的实施不仅使劳动者的权益得到保护,也为工资制度的提供了法律依据。

另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逐步实行了企事业单位工资决定权下放和企业员工工资按劳分配的,使工资的决定权逐渐从政府机关转移到了企业。

这一措施使得工资水平能够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经营状况进行调整,提高了激励效果,使企业更有竞争力。

进入21世纪,中国的工资制度进一步,强调市场化和灵活化。

首先,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工资的形式也多样化,不仅有基本工资,还包括绩效工资、奖金、津贴等各种形式的报酬。

这种多元化的工资形式能够更好地体现不同劳动者的贡献和价值,激励企业员工的积极性。

其次,随着国内劳动力市场的不断扩大和劳动力流动的加剧,中国开始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职业技能证书制度,为劳动者提供了证书化的劳动能力验证。

这种制度的目的在于提高劳动者的技术和专业能力,通过证书的认可来确定工资水平。

最后,中国还在不断探索和改进工资分配的方法和机制,以适应新时期的需求。

近年来,中国政府在调控工资收入差距和保障低收入群体收入的同时,也在大幅度提高企业工人的工资水平,以促进内需和消费。

新中国前三十年的工资制度(五)

新中国前三十年的工资制度(五)

新中国前三十年的工资制度(五)五、1956年至1965年工资改革的主要内容1、全国统一划分为11类工资区1956年的工资改革,将全国统一划分为11类工资区,其中,一类地区的工资最低,十一类地区的工资最高。

各类工资区之间的工资差距为3%,就是说,一个同类同等级的人员,在二类地区的工资要比在一类地区的工资高3%,在三地区的工资又要比在二类地区的工资高3%,以此类推;所以,十一类地区的一个同类同等级的人员要比一类地区的同类同等级的人员的工资高30%。

至于具体哪个地区被划入哪一类工资区,则由国务院统一公布,不同的省份可能属于不同的工资区,同一个省份的不同专区、不同县,也可能被划入不同的工资区(网上大概搜得到)。

将不同地区划分为不同工资区的依据,首先是各地区的物价水平,自然,物价水平较高的地区划入较高的工资区,物价水平较低的地区划入较低的工资区;其次,也要考虑该地区居民传统的收入水平和生活习惯,例如,上海与北京的物价差不多,又紧邻江苏、浙江二省,但由于上海居民传统收入水平较高,生活消费开支也相应地比较大,所以,上海被划为八类地区,而北京则被划为六类地区,至于江苏省与上海相邻的许多地方,只被划为五类地区,浙江省许多地方,则被划为二类地区;再次,对工作环境艰苦而国家重点开发的中西部地区,如宁夏、青海、新疆等地,则定为较高的工资区(十一类),以鼓励沿海生活环境较好地区的工人和技术人员支援这些地区的建设。

要说明的是以下两点:(1)1956年工资改革时,将全国划为11类工资区,只是针对国家机关的行政人员,至于企业人员,则是划分为7类工资区,所以,国家行政人员的工资区划分与企业人员的工资区划分是不一致的,这一问题直到1963年的工资调整和工资改革时才得到纠正,1963年工资调整以后,国家行政机关人员、企业人员、事业单位人员,以及所有领工资的人员,其地区之间的工资标准差别,都统一按11类工资区来规定了。

(2)1963年工资调整时,宣布将一类工资区合并入二类工资区,同时,所有二类工资区全部执行三类工资区的工资标准,这实际上是取消了一、二类工资区,将其全部合并入三类工资区。

我国事业单位工资体制改革回顾及思考【精品论文】

我国事业单位工资体制改革回顾及思考【精品论文】

我国事业单位工资体制改革回顾及思考======================================================================摘要:我国事业单位工资体制经过多次改革和发展,从职务供给制到国家统一制度工资,从机关单位工资模式分离出来,到事业单位的工资模式。

但是现行的事业单位工资模式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不断改革和完善。

关键词:事业单位工资改革工资是指用人单位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劳动关系双方的约定,以货币形式支付给员工的劳动报酬。

1 建国以来我国事业单位工资制度的改革历程(1)从建国至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事业单位工资制度的发展。

从建国至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高校事业单位职工的劳动收入主要是国家统一的制度工资,在这段时期我国事业单位工资制度的发展历程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和一次重大改革。

1)职务供给制与工资制共存阶段,这一阶段时问大致为1949年10月至1952年2月。

建国初期,我国正处在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国家财政十分困难,当时尚未有统一的分配制度。

根据当时的经济条件,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多数实行的是供给制。

同时对部分人员实行了工资制。

出现了供给制与工资制共存的局面。

两种分配制度并存,产生了同工不同酬的矛盾。

2)统一的事业单位工资等级制度逐步建立阶段,这一阶段时间大致为1952年3月至1955年12月。

这一阶段工资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是:第一,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以“工资分”作为工资的计量单位;第二,建立了新的职员和工人的工资等级制度;第三,建立了新的奖励制度;第四,建立了职工升级制度。

工资标准表适用于全国各类事业单位,共划分33级,并按职务一职数级.上下交叉,工资标准以工资分为计量单位.同时实行供给制待遇的工作人员改为工资制,全国事业单位实行全国统一的事业单位员工工资标准。

从此,事业单位建立并实行全国统一的工资制度,结束了历史遗留下来的供给制和工资制并存的局面。

建国以来工资制度改革情况介绍

建国以来工资制度改革情况介绍

建国以来工资制度改革情况介绍1951年中共中央决定对新解放区职工工资采取“原职原薪”的政策,即按解放前最近三个月内每月所得的工资的平均数领薪。

1952―1955年全国第一次工资改革,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彻底改变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工资制度,实行全国按地区、分等级的统一工资标准。

国营企业工人大多实行八级工资制,少数实行七级制,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由供给制改为工资制。

1956年全国第二次工资改革。

新工资制度使职工平均工资有较大提高,重工业企业高于其他行业的工资、企业干部的工资高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工资、工程技术人员的工资高于同级管理人员的工资。

但这一制度没有真正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而且在其后的20多年时间里,工资制度没有做相应的调整,工资标准和水平长期处于冻结状态,工资关系越来越不合理,形成吃“大锅饭”的局面。

1978年恢复奖励制度,1981年实行企业奖金提留随同盈利多少浮动,1984年实行奖金不封顶,超额征收奖金税的办法。

1985年国务院发出《关于国营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达了《关于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问题的通知》,要求在机关、事业单位实行以职务工资为主的结构工资制,在企业实行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

1987年着手进行地区、部门企业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的试点,探索工资分级管理模式。

1993年劳动部对各地不再下达指令性职工人数、工资总额和技工学校招生等计划指标,普遍实行动态调控的弹性工资计划。

1993年10月,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实行职级工资制。

\九五”后期,基本完成企业工资由市场决定机制的改革。

从1949年建国,到现在,我们国家共进行了四次大的工资制度改革工作,分别是1956年、1985年、1993年、2006年。

前三次的工资制度改革工作已经成为历史,目前我们所执行的工资待遇是2006年7月国家制定的新的工资标准。

对一些已经成为历史的东西大家也不想去作更深层次的了解,而更为关注的则是我们现行的工资政策。

机关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及相关政策

机关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及相关政策
• 薪级工资套改
按照本人套改年限、任职年限和所聘岗位 ,结合工作表现(是否受处分等)、所在 地区套改相应的薪级工资(所聘岗位有起 点薪级,工作表现:奖励薪级,受处分有 扣除年限,降低薪级,所在地区如贫困县 高套1-2个薪级等。 )
2020/11/14
16
1、套改年限
套改年限是指工作年限与不计算工 龄的在校学习时间合并计算的年限, 其中须扣除1993年以来除见习期以外 年度考核不计考核等次或不合格的年 限
54
1785
55
1850
56
1920
57
1990
58
2060
59
2130
60
2200
61
2280
62
2360
63
2440
64
2520
65
2600
说明:各专业技术岗位的起点薪级分别为:一级岗位 39 级,二至四级岗位 25 级,五至七级岗位 16 级,八至十级岗位 9 级,十 一至十二级岗位 5 级,十三级岗位 1 级。
2020/11/14
5
(一)岗位绩效工资制度
• 事业单位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
• 岗位绩效工资=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 工资(基础性和奖励性)+津贴补贴(尚未 完全建立)
• 基本工资=岗位工资+薪级工资(退休打折 后是计算一次性抚恤金的依据)
2020/11/14
6
岗位工资
• 岗位工资主要体现工作人员所聘岗位 的职责和要求。不同等级的岗位对应 不同的工资标准,工作人员按所聘岗 位执行相应的岗位工资标准,实行 “一岗一薪,岗变薪变”。
• 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按五大行业(教科文卫农林等实行专业技术职 务等级工资制;野外地质、水上等艰苦行业实行专业技术职务岗位工 资制;文化艺术表演团体实行艺术结构工资制;体育运动队等实行体 育津贴奖金制;金融机构实行行员等级工资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国以来工资制度改革情况介绍1951年中共中央决定对新解放区职工工资采取“原职原薪”的政策,即按解放前最近三个月内每月所得的工资的平均数领薪。

1952―1955年全国第一次工资改革,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彻底改变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工资制度,实行全国按地区、分等级的统一工资标准。

国营企业工人大多实行八级工资制,少数实行七级制,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由供给制改为工资制。

1956年全国第二次工资改革。

新工资制度使职工平均工资有较大提高,重工业企业高于其他行业的工资、企业干部的工资高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工资、工程技术人员的工资高于同级管理人员的工资。

但这一制度没有真正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而且在其后的20多年时间里,工资制度没有做相应的调整,工资标准和水平长期处于冻结状态,工资关系越来越不合理,形成吃“大锅饭”的局面。

1978年恢复奖励制度,1981年实行企业奖金提留随同盈利多少浮动,1984年实行奖金不封顶,超额征收奖金税的办法。

1985年国务院发出《关于国营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达了《关于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问题的通知》,要求在机关、事业单位实行以职务工资为主的结构工资制,在企业实行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

1987年着手进行地区、部门企业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的试点,探索工资分级管理模式。

1993年劳动部对各地不再下达指令性职工人数、工资总额和技工学校招生等计划指标,普遍实行动态调控的弹性工资计划。

1993年10月,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实行职级工资制。

"九五”后期,基本完成企业工资由市场决定机制的改革。

从1949年建国,到现在,我们国家共进行了四次大的工资制度改革工作,分别是1956年、1985年、1993年、2006年。

前三次的工资制度改革工作已经成为历史,目前我们所执行的工资待遇是2006年7月国家制定的新的工资标准。

对一些已经成为历史的东西大家也不想去作更深层次的了解,而更为关注的则是我们现行的工资政策。

为此,我在这里对前三次工资制度改革仅作一些简单的介绍,重点将2006年7月的工资制度改革工作的政策、条件进行全面的介绍。

不到之处,请各位领导、同仁批评指正。

一、我国工资制度改革的历史延革㈠1956年工资制度改革在此之前,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大体上是两种工资制度并存,即:货币工资制(薪金制),实物工资制(供给制)。

而1956年的工资制度改革,初步建立了职务等级工资制度,同时也奠定了我国工资制度的基础。

他所表现的特点:一是取消了供给制,直接以货币规定工资标准;二是改进了工人工资等级制度,根据不同产业工人技术特点,建立了不同的工资等级(1-8级);三是改进了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职务等级工资制度,按照职务的高低划分工资标准。

㈡1985年工资制度改革这是我国进行的第二次全国性的工资制度改革,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问题的通知》(中发[1985]9号),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的问题的意见》(晋发[1985]29号)。

改革的主要内容:一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行政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一律改到以职务工资为主要内容的结构工资制,按照工资的不同职能,将工资划分为基础工资、职务工资、工龄工资和奖励工资四个部分;二是为鼓励中小学教师和医院的护士长期从事本职工作,除按规定发给工龄津贴外,另外分别发给教龄津贴和护龄津贴;三是建立了正常的晋级制度,国家根据国民经济计划的完成情况,适当安排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增长指标。

下面用一组数字来说明一下当时的收入情况:省部级最低工资205元,厅局级160元,县处级122元,科级89元,科员64元,教授140元,工程师97元,技术员58元。

㈢1993年工资制度改革这是我国进行的第三次全国性工资制度改革,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问题的通知》(国发[1993]79号)、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印发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三个实施办法的通知》(国办发[1993]85号)、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印发山西省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三个实施意见的通知》(晋政发[1994]46号)。

这次改革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分别执行了不同的工资制度,机关干部、机关工勤人员、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事业单位工勤人员分别执行各自的工资标准;二是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工资的增长与年度考核挂钩(考核工作是97年开始,但考核的年限计算在95年,连续两年考核称职、合格者可以晋升一档职务工资,其中国家公务员连续三年考核优秀或五年称职可以晋升一个级别工资);三是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有计划的增长,随着生活费用价格指数的变动而调整(5次调标6次升级,分别是95.10升级、97.7调标、97.10升级、99.7调标、99.10升级、2001.1调标及升级、2001.10调标、2003.1升级、2003.7调标、2005.1升级),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正常的增资制度。

改革的主要内容:一是机关实行了职级工资制,分别由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基础工资、工龄工资四部分构成;二是机关工人执行了岗位技术等级工资制,分别由岗位工资、技术等级工资、奖金三项构成;三是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执行了职务等级与专业技术职务工资制,由职务工资(固定工资)和津贴(活工资)两项构成;四是事业单位技术工人执行了技术等级工资制,其工资由技术等级工资和岗位津贴两部分构成。

这里再用一组数字来说明一下1993年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收入情况:省部级(90+330+340)=760元,厅局级(90+215+228)=533元,县处级(90+144+135)=369元,乡科级(90+96+92)=278元,科员(90+63+65)=218元,教授558元,工程师293元,技术员215元。

二、现行工资制度改革(2006年7月工资制度改革)第一,改革的内容:这次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四次大的改革,与以往的历次改革相比,这次改革涉及内容较多,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机关公务员实行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工资制度;二是事业单位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三是完善机关事业单位的津补贴制度;四是调整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待遇。

第二,改革的目的:就是要解决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趋势,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目前我国的收入情况是“宝塔型”,即:富裕层10%的人占有45%财富,贫穷层10%的人占有1.4%财富,80%的中等收入者占有53.6%财富。

这次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变“宝塔型”为“橄榄型”,也就是缩小高低收入者比例,扩大中等收入者比例)。

第三,改革的特点:⒈公务员职级工资制度改革的特点是:一是改革工资制度和清理规范津贴补贴(中央纪委等六部委联合发文要求公务员津补贴按人均不超过300元增资)相结合。

通过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促进严肃纪律,建立起新的收入分配机制,为今后继续深化改革奠定基础。

二是简化基本工资结构,增强工资的激励功能。

将公务员现行基本工资结构由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基础工资、工龄工资四项构成简化为职务工资、级别工资两项构成。

职务工资主要体现公务员的工作职责大小,一个职务对应一个工资标准,为体现岗位职责的差别,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对应不同的职务工资标准。

级别工资主要体现公务员的资历、职务和工作实绩,每一级别设若干个工资档次,公务员根据所任职务、德才表现、工作实绩和资历确定级别(各职务对应级别:科员26-18,副科24-17,正科22-16,副处20-14,正处18-12,副厅15-10,正厅13-8。

)和级别工资档次。

三是适当向基层倾斜。

我国公务员绝大部分在县以下基层单位工作和担任科级以下职位,为了鼓励广大基层公务员安心本职工作,适当加大不同职务对应级别的交叉幅度,将公务员对应的级别数由现行15个增加到27个,给低职务公务员提供了充分的级别晋升空间。

加大级别工资的比重,使晋升级别对提高工资发挥更大的作用。

实行级别与工资等待遇挂钩,使公务员不晋升职务也能提高待遇(中发[2006]9号文件规定“厅局级副职以下职务层次的公务员,在任职时间和级别达到规定条件后,可以享受上一职务层次非领导职务的工资、住房、医疗等生活待遇)。

四是完善正常增资办法,实现工资调整的制度化、规范化。

公务员晋升了职务,相应提高职务工资和级别工资;累计两年和五年年度考核合格,可以晋升一个工资档次和级别工资等级。

⒉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改革的特点:一是与深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相适应。

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事业单位整体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事业单位分类管理(正高1-4,副高5-7,中级8-10,助理11-12,员级13)、人事制度、财务制度、养老保险制度等改革密切相关。

二是建立体现事业单位特点的收入分配制度。

新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在制度模式上,突出岗位(正高一级2800,二级1900,三级1630,四级1420;副高五级1180,六级1040,七级930;中级八级780,九级730,十级680;助理十一级620,十二级590;技术员十三级550)、绩效(绩效工资方案中央正在制定中,2008年1月事业单位临时补贴已经明确列入绩效工资管理)的激励功能,工作人员的收入与其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相联系,事业单位的总体收入水平与单位完成社会公益目标任务及考核情况相联系,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促进事业单位不断提高公益服务水平。

岗位工资主要体现工作人员所聘岗位的职责和要求,是基本工资的主体部分。

薪级工资主要体现工作人员的工作表现和资历,实行“一级一薪,定期升级”。

绩效工资是事业单位收入分配中活的部分,主要体现工作人员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

三是完善工资正常调整机制,一年升一薪级。

四是完善高层次人才的分配激励约束机制。

在继续执行政府特殊津贴的同时,采取一次性奖励、建立特殊津贴、建立重要人才国家投保制度等措施,对部分急需人才实行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办法,实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充分调动高层次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政策中央正在制定中)。

这里还有一组数据:省部级4070元,厅局级2434元,县处级1488元,乡科级971元,科员700元,教授1975元,工程师861元,技术员630元。

回顾85、93、06三次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收入情况,大家可以看出从85年到2006年21年间,我们的工资变化之大是令人触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