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以人为本”中的“人”和“本”的科学解读

合集下载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与本质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与本质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与本质----1bd26052-6eb9-11ec-ac46-7cb59b590d7d篇一: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层含义是“发展”;其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基本方法是“统筹考虑”。

以人为本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领导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奔小康的新理念,赋予了科学发展观更为丰富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主要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二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三,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

三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框架。

其中,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因为人是科学发展观的承载者,始终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没有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要,科学发展观就不能产生,也就没有价值。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基础。

以人为本作为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诠释科学发展观的新的执政理念,赋予了科学发展观鲜明的时代特征,也与时俱进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科学发展观意义上的以人为这已经超越了西方人文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人为本思想。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批判地继承了历史上关于人性和人性的理论,特别是扬弃了费尔巴哈的人本思想,科学地揭示了人性,在历史上第一次把人视为实践的人,把人的本质属性理解为人的能动性,实践中的创造力和自主性。

它强调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具体的人,他们活跃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有需要、有思想、有观点、有血肉。

没有人类实践,就没有概念,因为概念不过是客观事物直接刺激人类感官而形成的知识。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概念的东西不过是在人类头脑中被移入和转化的物质的东西。

”科学发展观是人通过实践形成的进步观念,反过来指导和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思维模式。

对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思想的解读

对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思想的解读
1、5 4 1 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 的人 文主义, 人文主 残酷 的剥削和压迫 ,人的发展受到极大 的压抑 和扭
义以人为 中心 ,高扬人性 ,把人 和人 的价值置于首 曲。 位。 到了 1、8 7 1 世纪 , 国启蒙学者对人文主义 的观 法 在资本 主义社会 , 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 为人的发
点加以理论化 , 称之为人本主义 。 人本主义同样强调 展奠定了雄厚 的物质基础, 同时,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收 稿 日期 :0 6 6 0 2 0 —0 —3

维普资讯
26 第 期 0 年 5 0
聿 南宁 委 校 禄 芸 事党 学
打破了以往的人身依附关系, 但资本家无限制地追求 虑人的需要 , 尊重人 , 信任人 , 理解人 , 让每一个成员 焕发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 剩余价值 , 决定 了其 以物为本 , 以金钱为本 , 人的发展 从内心认识到 自己的价值 , 使人的素质得到完美的发展 , 使人 的精神生活质 受到物的依赖关系的束缚 , 广大劳动者成为机器 的附 性 ,
维普资讯
芸南宁 委 校学 幸党 振
26 第5 0年 期 O
对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思想的解读
高 清
[ 摘要] 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科 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正确理解以人为本的思想, 对于更好地把人 民 的利益放在首位 , 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历史前进 的主体 , 不断满足人的各方面需要和 实现人 的全面发展具有
正是 人 , 实 的人 , 生 生 的人 。发 展 和人 的不 可 分 为 目的的, 现 活 ” 奴隶们丧失了做人 的资格 , 被当作会说话
离性 ,并不 意味着 任何社 会 的发 展都是 以人 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的工具 , 根本无从谈起个人 的独立和发展。 进入封建

“以人为本”和“以民为本”比较分析

“以人为本”和“以民为本”比较分析

“以人为本”和“以民为本”比较分析作者:赵颖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赵颖(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大庆163313)摘要:“以人为本”和“以民为本”思想作为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因其各自的内涵和适用范围不同,所以存在着不同的应用领域,前者主要应用于更好地践行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后者应用于党完善自身的建设和对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科学发展观;党建中图分类号:D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2596(2016) 03- 0115- 03科学发展观给中国的思想界带来了巨大的震动和影响。

有些人对其核心以人为本”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是马克思主义内在的。

另外一些人认为:以人为本”没有从阶级的角度对公民进行描述和区分,所以主张以民为本”而非以人为本”,有少数人甚至使用以无产阶级为本”而不是以人为本”。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将对以人为本”和以民为本”进行比较分析。

一、“以人为本”的内涵及其产生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具有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理论。

因此?以人为本”这一重要理念,既然是在党的理论创新中提出的,就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对其进行深入解读,就必须根据其在现实生活中实际应用中去解读。

想要正确地理解以人为本”的内涵.必须正确地对以人为本”中的人”和本”进行分析。

“以人为本”中的人”,在一定程度上包括了与物和自然相对应的人”:其中的本”,就是根本”。

“以人为本”这一理念起源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与其对应的是以上帝为本”和以物为本”:以人为本”原本的含义是说神的至高无上地位将会被人的地位所取代,君主专制的政治将会被公民权利和民主政治所取代。

由此可见:以人为本”的理念,最初是针对于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和中世纪神权统治所提出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未来理想社会进行如此描述?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学习《科学发展观》发言提纲汇总

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学习《科学发展观》发言提纲汇总

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 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的社会全 面进步。 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 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 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 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 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二、以人为本的三层基本涵义 (一)以人为本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 主导作用与主体地位的肯定。 强调人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是经济发展的主体、是历史 发展的潮流,是人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以人为本是一种价值取向。 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为了人和塑造人。 (三)以人为本是一种思维方式。 要运用合乎人性发展的方法论学发展观内容解析 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 利益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 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 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 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 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 人民。
附: 一、以人为本的三个理论基础 (一)人的存在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有三种基本存在形态:(1)人 作为人这个种群而存在,即人类;(2)人作为群体意义 上的社会而存在,即人民群众;(3)人具有独立人格和 个性的个体而存在,即个人。 (二)人的解放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既是手段,又是目的,人总是按 照自己的尺度来评判历史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由人的 依赖走向物的依赖再走向自由个性的发展历史,这样的社 会历史就是不断解放人的历史,也是不断表现对人终极关 怀的历史。 (三)历史唯物主义群众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 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和创造历史的决定 力量。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解读.doc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解读.doc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解读作者:王双全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9年第09期[摘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在新时期,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并非是与以社会为本相对立的个人本位,以人为本不能陷入人类中心主义,而要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和谐统一。

教育以学生为本,正确处理学生与知识、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教育要回归人的生活世界,关注人的生存境遇,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以人为本生活世界[作者简介]王双全(1962- ),男,内蒙古赤峰人,赤峰学院教育科学系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

(内蒙古赤峰024000)[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14-0149-02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这一科学发展观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为人的科学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是教育的根本价值取向。

一、以人为本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一)以人为本不是与社会本位相对立的个人本位历史上,关于教育价值观的问题,长期存在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之争。

以社会为本,是以社会为目的,强调人的社会性,强调个人对社会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个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集体和社会是第一位的;以人为本,是以人为目的,强调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把人当做社会中的活生生的个体,关注社会在满足人的发展方面所提供的条件,人和人性是第一位的。

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发端于文艺复兴时期,进步主义教育家高举人文大旗,反对欧洲中世纪宗教对人性的束缚和压制,反对神学的禁欲主义和经院的蒙昧主义,赞美人的力量,颂扬人的理想,提出教育以人为本,教育的价值就在于使人享受尘世生活的幸福。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人的意识的觉醒。

恩格斯热情地评价文艺复兴是“地球上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一次革命”。

以人为本的内涵及阻碍

以人为本的内涵及阻碍
存 在 的 少数 人 为 了求 得 一 官 半 职 而“ 串下联 ” 象 . 上 现 即 是 拜 官和 崇权 的 真 实体 现 。还 有 一 些人 , 于 下属 和 普 对
通 百 姓 , 是 高 高在 上 , 至 颐 指 气使 , 面对 上 司却 是 总 甚 而 谨 小慎 微 、 手 缩 脚 , 知 领 导 者 说 得 不对 也 点 头 赞 同 , 缩 明
中存 在 的见 物 不见 人 的 问题 .突 显 “ 的生 命是 最 宝贵 人 的” 念 . 观 确证 人 作 为世 界 上 唯 一 具有 智 慧和 改 变世 界 能 力 的生 命 . 她 在 面 对 客 观 存 在 的 物 时 , 具 有 的 改 变 他/ 所 物质 世 界 的 主 导作 用 和 主体 地 位 。 所谓 “ 官本 ” 意识 浓厚 , 说 我 们 的 民族 文 化 中 尚充 是

“ ” 人 那样 活 着 。 的本 质 是 由很 多要பைடு நூலகம்素 、 次 、 面 构 成 人 层 方
的 复 杂 系统 , 体 性 是 其 主 要 属 性 。 当下 强调 “ 整 以人 为
本 ” 要 点 在 于必 须 明 确 “ ” 整 体 性 的 存 在 , 言 之 , , 人 是 换
“ 人 为 本 ” 就 是 以 整 体 性 的 人 为 本 ( 以 人 为 本 : 以 以 也 《
就 是 要 亲 民、 民 、 民 。在 城 乡差 异 、 富 差 异 不 断 拉 爱 为 贫 大 的情 况下 , 以人 为 本 更 应优 先 考 虑 弱 势 群 体 的 利 益 和
甚 至 消 亡殆尽 。 导 和 实施 以人 为 本 , 倡 需要摆 正物 与人 的 关 系 , 物 归属 于人 而 非人 隶属 于 物 , 面纠 正 实际 工作 使 全

以人为本心得体会4篇

以人为本心得体会4篇

以人为本心得体会4篇凝心聚力的强国梦想,公平正义的共同信念,昂扬向上的公民品格,是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力量源泉。

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倡导”,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为我们时代划定了价值航标。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凝聚改革共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内心认同才能自觉践行,春风化雨才能润物无声。

我们所倡导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只有植根于人民、生长于社会,为社会成员所普遍接受和深刻认同,才可能将不同身份、不同背景的13亿国民熔铸成一个稳固的价值共同体,把价值导向转化为自觉行动,真正形成崇德向善的价值风尚。

社会转型期的多元多样多变,为我们这个古老国家和民族注入了空前活力,也在精神价值层面给人以巨大冲击。

面对深刻的社会变革,我们有激动、有振奋,有实现精彩人生的无尽热情,也有困惑、有怅惘,有难以言说的精神迷思。

什么样的中国,才是我们引以为豪的伟大国家?什么样的社会,才是令人向往的理想家园?怎样的人生,才有内心的安宁和恒久的幸福?契合人们心灵深处对精神信仰的渴求,我们就能以寄寓国家理想、凝结社会期待、诉说共同愿望的核心价值观,激发广泛的社会共鸣。

把握每个人心底蕴藏的善良道德意愿、道德情感,我们就找到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深厚的土壤。

找准情感的共鸣点,核心价值观才更有亲和力。

一辈子追求信仰的将军夫人龚全珍为什么感人至深?刹那间抉择生死的最美教师张丽莉为什么粉丝无数?因为她们的选择,击中了人们心中绷得最紧的那根弦。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对价值观的认同不仅体现在理性认知,也反映在情感认同上,真理的力量加上道义的力量,才能行之久远。

找寻思想道德情感的交集,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深入浅出、情理交融,核心价值观就会在这样的引导中成为心灵的罗盘、情感的寄托。

切中利益的关注点,核心价值观才更有吸引力。

如果要发展不要环境、讲政绩不讲民生,公众会怎么理解富强文明?如果办事情都得找关系、打官司也要走后门,老百姓又从何感受平等公正?夯实“三个倡导”的社会基础,必须关切人们的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

毛概中以人为本的本是指什么

毛概中以人为本的本是指什么

毛概中以人为本的本是指什么在《毛泽东思想概论》这门课中,我们经常听到“以人为本”的口号。

但是,究竟毛概中的“以人为本的本”是什么意思呢?这里我们将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在毛泽东思想中,“以人为本”的本质意味着关注人民,把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

毛泽东强调,一个政党、一个领导者、一个政府应当始终以人民的需要和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为什么要以人为本呢?这是因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发展的动力,只有真正关心人民、倾听人民的声音,才能真正实现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是关注人的自由和尊严。

毛泽东强调,人的自由是在国家和社会的基础上实现的,人民应该拥有平等的政治权利、经济权利和文化权利。

这就意味着,一个国家和社会应当为人民提供公平的机会,让人民能够充分享受基本的福利和权益。

只有这样,人民才能真正成为社会的参与者和奉献者。

另外,以人为本也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共享。

毛泽东认为,只有在平等和互助的基础上,人民才能真正团结在一起,共同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这也意味着,国家和社会的任何决策都应当考虑到广大人民的利益,不应让个别人或特定群体占据主导地位,不应让贫富差距扩大,要实现共同富裕。

同时,以人为本也强调了人的全面发展。

毛泽东认为,一个国家和社会应当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教育、就业、文化和健康等方面的发展机会,让每个人都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潜力,并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这意味着,国家和社会应该致力于打破阶级和种族的差别,消除贫困和不平等,为每个人创造公平和平等的竞争环境。

以人为本的核心意义在于,人民的利益应当被放在最高位置,国家和社会的一切发展都应当为人民谋福利。

这就要求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从人民的需要出发,为实现人民的幸福和全面发展而努力。

总之,毛泽东思想中的“以人为本”的本质意味着关注人民、关注人的自由和尊严、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共享,以及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这是一种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价值观,是保证国家和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础。

"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马克思"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基本观点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马克思”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基本观点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陈荟芳【摘要】马克思"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基本观点,对于深入推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断完善和改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高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具有重要意义.【期刊名称】《求实》【年(卷),期】2007(000)004【总页数】3页(P80-82)【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个人;灌输;疏导【作者】陈荟芳【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北京,1022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哲学政法惑 t 2007.4思想政治工作论坛‘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一一马克思“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基本观点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陈芬芳-飞,(中国政法大学,北京 102249) [摘要]马克思“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基本观点,对于深入椎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断完善和改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高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具有重妥意义.[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个人;灌输 g 疏导[中图分类号]四4 · [文献标i 只码] A[文章编号] 1007- 8487(2007)04一0080一03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任何政党、任何组织都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

自阶级形成和国家产生以来,这项实践活动就是一种客观存在。

特别是 19 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元严阶级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 21 世纪的今天,“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己成为整个中国社会和人类发展的诉求。

在这种情况下,发掘马克思关于人的主体地位、主体性理论的科学内涵,对于深入推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断完善和改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高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有段极为经典的话,这段话是:“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什么是以人为本 毛概

什么是以人为本 毛概

什么是以人为本:毛概引言以人为本是一个深入人心的概念,它旨在突出人的价值和尊严,并将人的利益置于最高位置。

从社会科学的角度来看,以人为本是指在各个方面的决策中,将人的需求和福祉放在首位,并通过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来实现整体社会的进步。

在毛概(毛泽东思想概论)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成为其政治哲学中的核心原则之一。

1. 以人为本的内涵和基本原则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是关注人的需求和利益,将人的全面发展置于首要位置。

这一概念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意味着将人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和最终目标,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保障人的自由权利和尊严。

这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和公正、经济上的充分就业和公平分配、社会上的平等和公正等方面。

1.2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包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知识水平的提升、身心健康的保障和社会关系的和谐等方面。

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以人为本的最终目标,也是社会进步的基础。

1.3 体现人的利益和需求以人为本要求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决策中充分体现人的利益和需求。

这意味着要在政策和制度设计中考虑人的实际需要,为人们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改善社会环境和生活条件,推动人的福祉和幸福感的提升。

2. 以人为本与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而其中的以人为本思想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毛泽东时代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标就是以人为本,追求人民的福祉和幸福。

在毛泽东的领导下,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以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1 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毛泽东非常注重人民群众的作用和主动性,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的动力源泉。

他提倡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自我教育,鼓励人民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2.2 彻底反对剥削制度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实现人的彻底解放。

他坚决反对压迫和剥削,并希望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现人人平等、人人自由、人人幸福的社会。

以人为本 毛概

以人为本 毛概

以人为本毛概引言“以人为本”是毛泽东同志在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它强调在各个社会领域中,应该以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毛概是一个对毛泽东思想的概括和总结,其中“以人为本”这一理念被广泛地应用在中国共产党的工作中,并且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以人为本的内涵“以人为本”的核心内涵在于将人民群众的利益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并且将人民的需求作为决策和政策制定的中心。

这一理念倡导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关注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的需求,旨在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人的自由幸福。

在经济领域中以人为本在经济领域,以人为本强调人的权益和利益应该得到充分保障。

这意味着为人民创造更多的经济机会和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

此外,还需要提供优质的教育和医疗服务,确保人民能够享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提高人民的素质和健康水平。

在政治领域中以人为本在政治领域,以人为本强调人民的权益和利益应该得到充分尊重和保护。

这意味着人民有权通过选举和政治参与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和利益,政府应该依法保障人民的参政权利和言论自由。

此外,以人为本还注重各级政府部门和官员的廉洁和公正,确保政府服务人民的初心不变。

在社会领域中以人为本在社会领域,以人为本强调社会的底层群众应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和受益者。

这意味着要加大对弱势群体的保障力度,如无业、残疾和老年人等,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同时,以人为本还要关注社会的公平正义,打击各种形式的不平等和不公正现象。

在文化领域中以人为本在文化领域,以人为本强调人民对于文化的享受和参与应该得到保障。

这意味着要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提供广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鼓励人民进行自主的文化创造。

以人为本还注重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加强文化教育,提高人民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结论以人为本的毛概理念在中国共产党的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进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独立自主

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独立自主

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田心铭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概括为三句话、十二个字: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独立自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哪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社会主义全部价值观念中的核心观念,其根子深深扎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之中;而它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既以理论形态存在于党的理论即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之中,又以实践形态存在于党和人民奋斗的长期历史和当代现实之中,因而也广泛、深入地存在于亿万中国人民的头脑中。

理论工作者的任务,是认识或发现业已存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以简明的形式把它概括、表述出来。

这样的工作,是实践和认识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再认识”。

它作为一种能动的反映,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获得更加完善的理论形态和更加简洁、明确的表达形式,但决不是另行“发明”观念或编排语词。

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从历史的和现实的实际出发去“发现”它,从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中经受了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深入人心,为人民群众耳熟能详、衷心赞同的观念中把它们提炼出来,而不是从理论家们的头脑中去“发明”某种观念。

中国自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的基本历史进程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奋斗,建立了新中国,进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辟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按照逻辑和历史统一的原则,追根溯源,我们应该联系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从中国共产党人的信念中,从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在观念上的反映中去追寻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社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理论基础建立的,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理论源头,应该从马克思主义中去寻找。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既符合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又代表了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科学理论。

第一,它是工人阶级的而不是任何其他阶级的世界观。

关于“以人为本”中的“人”与“本”内涵之思索

关于“以人为本”中的“人”与“本”内涵之思索

关于“以人为本”中的“人”与“本”内涵之思索【摘要】关于“以人为本”中的“人”应以实践为基础说起,遵循“在人的实践中”探讨“以人为本”中的“人”,可以得出一脉相系的三个结论:人是从实践中走来的;人是实践的活动物;人将走向实践的深处。

关于“以人为本”中的“本”应以对人的本质逐步界定说开来,第一是从“一总三分”用两步来抽象界定“以人为本”中的“本”;第二是从纵与横分两个向度来具体界定“以人为本”中的“本”;第三是从对两种误解的反思中采辩解“以人为本”中的“本”。

【关键词】以人为本;实践;人;本质中国共产党进入21世纪之际。

其执政理念或价值取向突出了“以人为本”,明确地提出了“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这是党在总结自身长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价值观上提升出来的一个理论亮点。

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与相关重要讲话中先后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的“以人为本。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这一并的“四个体现”,由抽象到具体、从维度到内涵是丰富而多样的。

这表明了我党实质上是把“以人为本”这个命题上升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本文旨在对这个基本原理的基本内涵作一点思索:其一是“以人为本”的基础是什么亦或“以人为本”中的“人”从何说起;其二是“以人为本”中的“本”是什么亦或从“本”的逐步界定说开来。

一、关于“以人为本”中的“人”之内涵应以实践为基础说起如果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野来探讨“以人为本”,就应当运用马克思开创的实践思维方式。

因此关于“以人为本”的基础。

这无论是纵论还是横述,都应当而且必须以实践为基础,这其间就必然论涉到“以人为本”中的“人”与“以人为本”中的“本”,这是同一命题中蕴含的两个层面的内容,它们都同实践密不可分,都是直接由实践之使然。

2016年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2016年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2016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什么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包含以下五个方面: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重要体现;实行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对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其内涵核心是以人为本。

第一,以人为本就是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第二,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第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四,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篇二:2016科学发展观内涵2016科学发展观内涵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不是坚持也不是促进这么一个动作,而一定是一种发展观,科学是形容词修饰语,是说这个发展观必须是科学的,而不是非科学的、不科学的或者伪科学的。

科学发展观,从本质上说,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申论范文:以人为本是国家治理的关键之举

申论范文:以人为本是国家治理的关键之举

申论范文:以人为本是国家治理的关键之举近年来,我国推行“以人为本”的国家治理理念,在加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本文将从以人为本的内涵、意义、实践等方面进行探讨,阐述以人为本是国家治理的关键之举。

以人为本,是指国家治理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的利益和需求放在首位。

秉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既是国家责任的体现,也是国家治理效能的提升。

以人为本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读。

起首,以人为本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

人民是历史的创设者、进步的根本力气,只有将人民摆在中心位置,尊重人民的主体权利,才能真正凝聚人民的力气,实现国家治理的有效推行。

其次,以人为本关注人民的全面进步。

国家治理需要关注人民的物质条件、精神需求、知识水对等方面的全面提升,为人民提供公正、合理的进步机会,创设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使人民能够实现个人价值和幸福。

再次,以人为本照顾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国家治理要关注人民的实际利益,为人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增强人民的幸福感;要保障人民的安全,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提高人民的安全感;要营建充盈机遇和期望的社会环境,增强人民的获得感。

以人为本的国家治理理念在我国得以广泛提议和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方面,以人为本的理念使国家治理更加民主、法治、科学,充分尊重和保障公民的基本权益。

我国已经确立了一系列以人为本的政策和制度,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坚持正确政绩观等,不息提升国家治理的效能。

另一方面,以人为本的理念也使国家治理更加重视民生需求和问题解决。

我国乐观推行重大改革举措,致力于解决人民群众照顾的突出问题,如深化教育改革、医疗保障体系改革、打击腐败等,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切实提升了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当然,以人为本的国家治理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人民的多样化需求和利益冲突的增加,对国家治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另一方面,人民对治理的参与度和满足度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提升。

浅谈哲学角度理解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

浅谈哲学角度理解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

浅谈哲学角度理解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浅谈哲学角度理解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浅谈哲学角度理解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2019-09-04哲学理论论文浅谈哲学角度理解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摘要: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关键词:以人为本哲学一、对“以人为本”中“人”的解读在哲学的领域中,对人的理解不同。

从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到费希特的“自我是主体”,到黑格尔的人是“自我意识等同”,再到费尔巴哈的“主体在人”,关于人是什么和人的本质问题的探讨贯穿了人类哲学历史。

但是旧唯物主义对人的理解只是用属性代替人的本性,因而没有从根本上理解“人”。

马克思通过对前人有关思想的理论创造后对人和人的本质问题做出了科学回答。

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存在物,以实践活动为其存在的根本方式,实践活动生成了人的各种社会关系。

这些社会关系规定着不同时代以及不同阶层、阶级和社会集团的人,从而使人具有了现实性、时代性和历史性,形成了人的社会本质。

所以,马克思主义新哲学认为,人不仅仅是现实的人,而且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是作为实践活动主体的人,是历史活动主体的人。

在社会主义现实条件下,“以人为本”中的人应该指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劳动人民在内的中国最广大的劳动劳动。

二、对“以人为本”中“本”的解读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中的“本”是把“现实的人”作为出发点,强调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物质实践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把现实的、处在社会关系中的人的实践活动作为出发点。

马克思认为,作为主体的、现实的人,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把人作为目的,把人类的解放作为归宿,不断推动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如何理解人本原理

如何理解人本原理

如何理解人本原理
人本原理是指以人为本的原则,是一种哲学思想,强调人类在社会和生活中的
重要性和价值。

理解人本原理,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思考和分析。

首先,人本原理强调个体的尊严和价值。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着自己的
思想、情感和需求。

理解人本原理意味着尊重每个人的独特性,不将其简单地视为一个群体的一部分,而是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对待。

这种尊重个体的态度,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其次,人本原理提倡关注个体的需求和利益。

人是社会的基本单位,社会的发
展和进步离不开每个人的参与和贡献。

理解人本原理意味着关注每个人的需求和利益,不以牺牲个体的利益为代价来追求整体的利益。

只有当每个人的需求得到满足,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共同富裕和全面发展。

此外,人本原理还强调个体的自由和平等。

每个人都应该拥有自由表达意见、
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受到不合理的限制和歧视。

理解人本原理意味着尊重每个人的自由和平等,不以身份、地位、财富等因素来区分对待。

只有在一个自由平等的环境中,每个人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

总的来说,理解人本原理是一种全面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需要从尊重个体、关注需求、维护自由平等等多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实践。

只有在理解和践行人本原理的基础上,才能建立一个和谐、稳定、发展的社会,让每个人都能够获得应有的尊重和关爱。

以人为本个人思想汇报

以人为本个人思想汇报

以人为本个人思想汇报一、引言在当今社会,以人为本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理念。

它强调了人类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和价值,要求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始终把人的需求和发展放在首位。

作为一名普通人,我深感以人为本的重要性,因此特此提交这份以人为本个人思想汇报。

二、以人为本的含义与意义含义: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作为社会发展的核心和根本,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尊重每个人的权利和尊严,满足人的合理需求,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意义:首先,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其次,以人为本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最后,以人为本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

三、我在践行以人为本过程中的思考与实践关注个体需求:在日常工作中,我始终关注同事们的个体需求,如工作安排、生活困难等。

通过及时沟通、协调资源等方式,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同时,我也积极参与团队活动,增强团队合作意识,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倡导民主管理:在团队管理中,我积极倡导民主管理方式,鼓励成员参与决策制定和执行过程。

通过定期组织团队会议、分享会等形式,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这种民主管理方式不仅提高了团队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也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团队成员的需求和期望。

推进创新发展: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我鼓励员工提出新的想法和建议。

通过培训和支持,帮助大家掌握新技能和方法论,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我也积极引入新技术和新方法,推动工作的创新发展。

这些措施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也让整个团队充满了活力和创造力。

四、总结与展望以人为本的理念已经渗透到了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

通过关注个体需求、倡导民主管理和推进创新发展等实践行动,我深刻认识到以人为本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未来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和践行这一理念,为构建更加美好、和谐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深刻领会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深刻领会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深刻领会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深刻领会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大家知道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深刻领会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至关很重要。

如何领会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我讲三点。

一、理论界对以人为本的认识1、“人”认识。

目前,我国理论界有一些不同的认识。

一种观点认为,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人民,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社会全体人员或所有个人,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人”为本。

第三种观点认为人就是个体的人,即个人,或现实的个人,否则以人为本就会落空。

还有的观点认为以人为本包含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从横向分析,这里的人不应指某一部分人,甚至也不应指多数人,而应指全体人民。

第二层含义,从纵向分析,这里的人不应仅指当代人,而应包括后代人,是“多代人”的概念。

第三层含义,从内核分析,这里的人不应是“单需”之人,而应是“多需”之人。

所谓“多需”,包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健康和生命安全,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需求。

2、“本”认识。

目前,我国理论界目前也存在一些不同的理解。

一种观点认为,这里所说的“本”,只是一种价值观,主要涉及人的利益和价值标准;另一种观点认为,它不只是一种价值观,还具有世界观、社会历史观的意义。

3、对于以人为本的认识。

目前几种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一种认为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

一种认为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增进全社会和每个人的利益总量作为评价和衡量我们一切制度,一切规范,以及政策措施的终极标准。

凡是符合这一终极标准的,我们就要坚持,就要继承和发扬;凡是违背终极标准的,我们就要坚决地进行改革。

以人为本意味着要尊重人,把人当成一切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等等规范价值得以产生的价值源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以人为本”中的“人”和“本”的科学解读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它既代表中国共产党人新的发展理念的形成,也代表着中国共产党人以人为本价值观的完善。

如何从哲学方面挖掘出以人为本的深层意蕴,如何防止对以人为本的误读,在当前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以人为本中“人”的含义
根据唯物史观,以人为本中的“人”应该是自由、平等而全面发展的人,是个人、群体相统一的现实的人,这两个方面是相互统一、不可分割的。

关于自由、平等而全面发展的人。

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在获得空前发展的同时,也树立起了“资本”的权威,使人产生对“物”的崇拜,从而使人的发展步入“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

资本占有劳动,人成为资本的奴隶,使人不能平等发展;机器支配人,人成为机器的一个零件,使人不能自由发展;物对人的统治,人成为创造物质财富的手段,使人不能真正发展。

所以,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造成人的“异化”,指出未来社会是人人自由、平等而全面发展的社会。

首先,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说,“自由是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154.)自由的人就是能够认识和支配自然规律的人,就是在创造物质财富不断提高物质文明的人,同时也是为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奠定重要基础的人。

从人与人、人与社会来说,自由的人就是人的个性自由,体能、智能均能得到充分发展。

而平等则意味着每一个社会成员在发展个性自由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必须尊重他人的个性自由和价值,不能损害、甚至牺牲他人的自由权利。

在现代社会中,人正是这样在自由与平等的矛盾运动中获得全面发展和进步。

关于个人、群体和类相统一的现实的人。

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应该是“现实的人”,即在社会中生活和活动着的人。

它有两层含义:人是指社会全体成员,是“个人、群众和类的统一”,是“所有个体、群体和类按一定结构和方式集合而成的复杂的有机系统”。

任何个人都不能完全脱离他人、群体和社会而孤立存在,现实的个人总是属于一定的群体,总是社会的一个成员。

但我们也不能把人理解为把所有个人都排除在外的抽象的类。

事实上,真实的人是由所有个体、群体和类,按一定的结构和方式结合而成的复杂的有机系统。

人是指人民。

人民是个历史概念,但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人民始终是以占人口大多数的劳动者为主体的、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形成的最广大人群的共同体。

但是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是不同的,在当代中国,人民是指所有社会主义的劳动者、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以及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所结合而成的最大人群共同体。

对人的理解,包含着以
上两层含义,只有理解了第一层含义,才能进而深入到第二层次,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是对以人为本中人的全面准确的把握。

二、以人为本中“本”的含义
在以人为本中,“本”具有三层含义:第一,“本”是哲学意义上的“本体”之意。

社会历史在本来意义上是由人及其实践所构成的,人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的主人,马克思就是在这样的意义上肯定人、尊重人。

第二,“本”是方法论意义上“本根”之意。

社会发展归根到底依靠人的力量,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是治国兴邦的根本之举。

第三,“本”是价值论意义上的“本位”之意。

社会历史的全部成果应当是为了人。

人是价值主体和价值本位。

人是目的,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明确方向。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语境中,“以人为本”之“本”,既是本体论意义和认识论意义之“本”,又是价值论意义和历史观意义之“本”。

“本”具有根本、根据、主体、目的的意蕴。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根本、根据、主体、目的。

现实的人及其创造性实践活动,是“以人为本”的深刻根据。

我们党提出“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把发展经济、管理社会看成是实现目的的手段。

目的高于手段,手段服务于目的。

然而,在目的和手段之间的关系上,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往往导致人们在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中离开“以人为本”的原则。

例如,世界各国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出现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就是目的与手段、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颠倒错位所导致的。

所以,要正确把握“以人为本”之“本”,就必须克服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避免本末倒置,防止目的和手段关系的颠倒。

总之,以人为本的“本”,应该是本体论和价值论、世界观和方法论、事实和价值的统一,具有哲学本体论、方法论和价值论三层含义。

以上对“人”和“本”的解读,给我们揭示出以人为本的哲学意蕴:在本体论意义上,以人为本就是弘扬人是历史的主人,人要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

在世界观意义上,马克思主义主张物是基础,人是主导,最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客观的事实出发,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认为人的全部实践都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同时,在这个前提下,要求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和主导作用,争取实现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在社会历史问题上,马克思主义承认社会存在的第一性和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同时承认人的主体性和主导地位,主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和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应该成为社会主义新社会的主人。

在价值论意义上,马克思主义主张把人民放在首位,确保人民在新社会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坚持一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以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各方面的利益和权利,保证人民群众占有和享用自己
劳动所创造的社会财富,即“要努力实现人的普遍、美好的生活而不懈奋斗”,从而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总之,以人为本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世界观、历史观和价值观三者的高度统一。

(《理论探索》2007年第2期作者郭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