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核心素养怎样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什么是核心素养——怎样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什么是核心素养——怎样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核心素养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在生活和工作中所必备的能力和特质。
它是指一个人具备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使得他们能够在各个方面全面发展,并且适应不同的环境和挑战。
核心素养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核心,对于个人的成功和社会的进步至关重要。
下面将详细介绍核心素养的含义以及如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首先,核心素养包括几个方面。
首先是知识素养,即一个人对各个领域的基本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知识素养包括科学、文学、历史、艺术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能够让一个人拥有全面的视野和理解力。
其次是技能素养,即一个人在实践中所掌握和运用的技能。
技能素养包括沟通能力、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等,使得一个人能够快速适应不同的工作和生活情境。
最后是态度素养,即一个人对待事物和他人的态度和价值观。
态度素养包括责任心、积极性、尊重他人等,使得一个人具备良好的道德和伦理观念。
其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教育体系的。
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不仅仅是注重知识的灌输。
学校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等。
其次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是孩子最早的教育环境,父母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和态度。
他们可以通过与孩子的沟通和互动,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学习习惯。
此外,社会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社会应该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和环境,给予人们广泛的学习机会和发展空间。
社区组织、非营利组织和企业等可以开展多样化的培养活动,帮助人们培养核心素养。
最后,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个人也应该积极主动地努力。
个人需要具备自我学习和自我提升的意识和能力。
他们可以通过读书、参加培训、参加公益活动等方式来增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同时,个人也需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和对自己的信心。
要时刻保持学习的动力和求知的欲望,不断克服困难和挑战。
总的来说,核心素养是一个人成功和成长的基础。
关注核心素养,推动全面发展
关注核心素养,推动全面发展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持续深化,不断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具备的基本学习和生活能力,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石。
关注核心素养,推动全面发展已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向。
本文将从核心素养的内涵、培养途径和实施路径等方面分析关注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探讨推动全面发展的策略和途径。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素养培养过程中应具备的一系列基本能力和品质,主要包括学科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情感情绪能力、审美能力和体育健康能力。
学科能力是指学生掌握基本学科知识和基本学科技能的能力。
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具备自主学习、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等学习策略和技能的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学生具备思维敏捷、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创新素质和创新技能的能力。
合作能力是指学生具备与他人和谐相处、有效协作等合作素质和合作技能的能力。
情感情绪能力是指学生具备情感情绪管理、情感情绪表达等情感情绪技能和情感情绪素质的能力。
审美能力是指学生具备审美情趣、审美鉴赏和审美创造等艺术素质和艺术技能的能力。
体育健康能力是指学生具备身体素质、运动技能等体育健康素质和体育健康技能的能力。
二、培养核心素养的途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多方面的途径,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多元化的途径。
学校教育是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途径,学校通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评价机制等方面的改革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家庭教育是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支持,家庭通过家庭教育、家庭环境营造等方面的改革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社会教育是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补充,社会通过社会实践、社会体验等方面的支持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还需要注重教育资源的整合,推动教育教学资源的均衡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实施路径实施路径主要包括调整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改革教育评价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工作。
调整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
全面发展的人六大核心素养
全面发展的人六大核心素养
一、诚信素养:做人要诚实守信,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是做事的根本准则。
二、责任素养:要有责任心,做事要有责任心,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完成自己的责任。
三、勤奋素养:要有勤奋的精神,勤奋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把事情做到最好的精神,是一种不断进取的精神。
四、智慧素养:要有智慧,智慧是一种能够正确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一种把事情做好的能力。
五、创新素养:要有创新的精神,创新是一种把事情做得更好、更有效率的精神,是一种把事情做得更精彩的精神。
六、团队精神:要有团队精神,团队精神是一种把事情做得更好的精神,是一种把事情做得更有效率的精神,是一种把事情做得更加协作的精神。
核心素养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核心素养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当今时代,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已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
全面发展的人不仅具备丰富的知识,还要在道德、情感、社交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育界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
本文将探讨“全面发展的人”所需具备的核心素养,并强调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我们时代的需要。
全面发展的人指的是在德、智、体、美等多方面都有所发展和提高的人。
这样的人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审美素养和身体素质。
为了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个体需要具备一系列核心素养。
全面发展的人应该具备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们能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
他们还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积极主动地获取新知识、新技能,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全面发展的人应该具备社交与合作能力。
他们善于与他人沟通、协作,能够在团队中发挥积极作用。
同时,他们还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够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
全面发展的人应该具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他们能够勇于尝试新事物,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他们还具备良好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成果。
除了上述核心素养外,全面发展的人还需要具备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健康素质等。
这些素质相互关联、相互促进,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我们时代的需要。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为他们提供全面的发展平台。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具备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
计算思维是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核心议题之一。
它是一种问题解决的方式,通过将问题分解为更小的部分,并运用计算方法和算法来解决问题。
在信息技术学科中,计算思维的培养有助于学生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提高信息技术的综合素质。
学生核心素养应该包括四个方面
学生核心素养应该包括四个方面
学生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所需要具备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学生核心素养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 学科知识与技能
学科知识与技能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
学生应该掌握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创新和实践。
通过扎实的学科基础,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研究和工作的要求。
2. 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
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他们应该能够进行批判性思考和逻辑推理,具备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复杂的问题,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
3. 社会责任感与价值观
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价值观。
他们应该关
心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公益活动,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
通过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可以培养他们成为有担当、
有情怀的公民。
4. 合作与沟通能力
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他们应该能够与他人合作,倾听他人意见,有效地进行沟通和协作。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
通能力,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团队,解决问题,实现共同目标。
总之,学生核心素养应该包括学科知识与技能、思维能力与创
新意识、社会责任感与价值观以及合作与沟通能力。
这些素养可以
帮助学生全面发展,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注核心素养,推动全面发展
关注核心素养,推动全面发展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不同领域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它涵盖了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
关注核心素养的发展,可以提高个体的综合竞争力,并推动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
在当今的社会中,知识更新速度快,科技不断进步,各行各业都在不断演变和发展,要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立足并取得成功,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核心素养。
语言表达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项素养。
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与他人沟通交流,还可以帮助个体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从而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
对于学习和工作来说,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是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
我们应该关注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提升个体的核心素养。
除了语言表达能力,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核心素养也需要关注和发展。
创造力是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素养。
创造力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和面对挑战时能够提出新颖独特的解决方案的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创造力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创造更大的价值。
培养和发展创造力,提高个体的核心素养,对于推动个体及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批判思维是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素养。
批判思维是指个体在面对问题和信息时,能够客观分析和评价,并提出理性合理的观点和判断的能力。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需要具备一定的批判思维能力,以识别和辨别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
培养和发展批判思维能力,不仅可以提高个体的核心素养,还可以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
关注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注重语言表达能力、创造力和批判思维等方面的培养,可以提高个体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并为个体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更多的机会和挑战。
我们应该重视和推动核心素养的发展,为个体和社会的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什么是核心素养怎样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什么是核心素养怎样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知识、能力、品德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并能独立解决问题的基本素养。
全面发展的人在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应注重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培养创新思维和综合应用能力,提升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本文将对核心素养的概念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方法进行探讨。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是个体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
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知识素养:具备系统的基础知识,能够基于已有知识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
2. 创新思维:具备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思考、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
3. 综合应用能力:能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于实际问题中,具备实践操作和综合应用的能力。
4. 沟通与合作能力: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能够与他人有效沟通、协作解决问题。
5. 人文素养:具备文化素质和人文精神,关注社会现象,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礼貌。
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方法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需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核心素养的培养。
以下是几个有效的方法:1. 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机会: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机会,让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并进行深入学习。
2. 强调实践和应用:注重实际操作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实验、实习等方式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问题。
3. 培养创新思维: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提倡多元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4. 培养沟通与合作能力:在学习和生活中注重团队协作和交流沟通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技巧。
5. 培养人文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提升学生的人文关怀。
三、总结核心素养是全面发展的人必备的基本素质,培养核心素养需要注重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培养创新思维和综合应用能力,提升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
通过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机会,强调实践和应用,培养创新思维,加强沟通与合作能力,培养人文素养等方法,可以有效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促进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起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正式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 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 个基本要点。
据了解,参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制订的专家阵容强大。
“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 项目始于2013年5 月,受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委托,由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
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共同承担。
今后在学校教育中到底如何落实核心素养课题组相关负责人表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套经过系统设计的育人目标框架,其落实需要从整体上推动各教育环节的变革,最终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完整育人体系;今后将通过课程设计、教学实践、教育评价等三个方面进行落实。
比如,今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成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为检验和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核心素养将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
总体框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基本内涵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全面发展综合素质核心素养
全面发展综合素质核心素养在当今社会,全面发展、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的概念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了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人们需要具备全面的素质和能力。
本文将探讨全面发展、核心素养与综合素质的关系,并阐述如何将全面发展与核心素养相融合,以实现更加全面的素质培养。
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是指人在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实现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这种发展方式有利于发掘人的潜能,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使人在面对各种挑战时能够更好地适应和应对。
接下来,我们需要了解的是核心素养与综合素质之间的关系。
核心素养是指人们在解决问题、交流合作、创新创造等方面所需要具备的素质和能力,这些素质对于人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例如,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都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综合素质则是一个更加广泛的概念,它包括核心素养,也包括其他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如情绪管理能力、社交能力、审美能力等。
因此,核心素养是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如何培养全面发展所需的综合素质呢?教育是培养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人们需要接受全面的教育,包括学科知识、道德教育、艺术教育等方面。
人们还需要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
只有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才能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这些知识。
自我提升也是培养综合素质的关键。
人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反思和总结,不断完善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将全面发展与核心素养相融合是培养全面素质的重要手段。
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以下几个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全面发展的关键。
要加强学生的实践锻炼。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
全面发展与核心素养是相互、相互促进的。
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当前教育界最火爆的“热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起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正式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据了解,参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制订的专家阵容强大。
“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项目始于2013年5月,受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委托,由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
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共同承担。
今后在学校教育中到底如何落实核心素养?课题组相关负责人表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套经过系统设计的育人目标框架,其落实需要从整体上推动各教育环节的变革,最终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完整育人体系;今后将通过课程设计、教学实践、教育评价等三个方面进行落实。
比如,今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成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为检验和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核心素养将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
总体框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什么是核心素养怎样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什么是核心素养怎样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核心素养是指一个人在认知、情感、道德、创新和实践等方面综合发展的能力。
它包括了人的整体发展,是一个人成为全面发展个体的基础。
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人,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培养和发展。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
认知能力是指一个人对世界的感知、理解和思考能力。
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可以通过教学和学习的方式进行。
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提高他们的分析、推理和判断能力。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
情感能力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的情感体验和情感管理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可以通过情景教学和社会实践等方式进行。
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中体验,并引导他们进行情感表达和情感管理。
同时,要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
道德能力是指一个人从伦理和道德的角度思考和行动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可以通过道德教育进行。
教师可以通过教育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好与坏,什么是公正与不公正,什么是责任与义务等道德原则,并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此外,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一个人主动进行创造,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和创新实践进行。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考和创新,并提供相应的教学环境和资源。
最后,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是指一个人能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通过实践教学和实践训练等方式进行。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实际问题的解决,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总之,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人需要从认知、情感、道德、创新和实践等方面进行培养和发展。
学校和家庭应共同努力,提供适当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培养学生的多元素养,帮助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个体。
这样的个体不仅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而且能够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什么是核心素养_——怎样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什么是核心素养——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于3月30日正式印发,这份文件中有个词引人关注:核心素养体系――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下一步深化工作的“关键”因素,那么,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被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它究竟会起到什么具体的作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核心素养体系的提出,并非我国单独的声音,而是一种世界趋势。
本世纪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率先提出了“核心素养”结构模型。
它要解决的问题是:21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多年来,不同国家或地区都在做类似的探索。
比如,美国对核心素养的关注起源于注重知识创新的高新企业团队,这些企业从用人所遇到的问题反馈到教育中,指出基础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和素质,他们称之为“技能”。
这些技能不是简单、具体的,而是在21世纪里必需的生存技能,是当今社会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内容。
再比如,从2009年起,日本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启动了为期5年的“教育课程编制基础研究”,它关注“社会变化的主要动向以及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适应今后社会生活的素质与能力,从而为将来的课程开发与编制提供参考和基础性依据”。
从2005年开始,我国的台湾地区启动了核心素养研究,确立了专题研究计划――《界定与选择核心素养:概念参考架构与理论基础研究》(简称DeSeCo计划)。
分析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无论是由政府主导还是由民间组织来推动,全世界范围内核心素养研究的兴起和发展与时代发展、社会变革密切联系在一起,它面向教育体系外的社会需求,是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国际趋势。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全面解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全面解读一、什么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三、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基本内涵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包括:一、人文素养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
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
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二、自主发展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
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学会学习。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4.健康生活。
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三、社会参与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核心素养是什么意思
核心素养是什么意思
核心素养是指一种综合性的概念,涵盖了个体在不同领域中所需具备的基本能
力和素质。
它不仅仅包括了专业知识和技能,更着重于培养个体的创新思维、批判思维、合作能力、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动力。
核心素养是人们在全球化及信息化时代所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是一种终身受益的能力。
具备核心素养意味着个体具备了综合性、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并能够灵活
运用这些知识技能解决各种复杂问题。
此外,核心素养还包括了道德素养、审美素养等方面,使个体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对个体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单一知识技能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因此,培养核心素养成为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学校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他们具备面对未来挑战的能力。
要培养个体的核心素养,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教育机构可以通过设计多样化的
课程、实施项目式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家庭可以通过家庭教育培养孩子的道德素养和合作能力;社会可以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让个体在实践中学会交流和合作。
总的来说,核心素养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是个体在全面发展、面对未来挑战
时所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努力,才能培养出具备核心素养的人才,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
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素养
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一、文化基础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
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二、自主发展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
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三、社会参与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四、文化基础——人文底蕴1、人文积淀重点是: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
2、人文情怀重点是: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
3、审美情趣重点是: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
五、文化基础——科学精神1、理性思维重点是: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
2、批判质疑重点是: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
《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当前教育界最火爆的“热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起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正式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据了解,参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制订的专家阵容强大。
“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项目始于2013年5月,受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委托,由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
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共同承担。
今后在学校教育中到底如何落实核心素养?课题组相关负责人表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套经过系统设计的育人目标框架,其落实需要从整体上推动各教育环节的变革,最终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完整育人体系;今后将通过课程设计、教学实践、教育评价等三个方面进行落实。
比如,今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成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为检验和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核心素养将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
总体框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什么是核心素养—怎样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精心整理——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于3月30日正式印发,这份文件中有个词引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多年来,不同国家或地区都在做类似的探索。
比如,美国对核心素养的关注起源于注重知识创新的高新企业团队,这些企业从用人所遇到的问题反馈到教育中,指出基础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和素质,他们称之为“技能”。
这些技能不是简单、具体的,而是在21世纪里必需的生存技能,是当今社会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内容。
再比如,从2009年起,日本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启动了为期5年的“教育课程编制基础研究”,它关注“社会变化的主要动向以及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适应今后社会生活的素质与能力,从而为将来的课程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应性不强;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考试招生、评价制度不配套,制约着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支撑保障课程改革的机制不健全”。
教育要回应发展的难题和挑战,必须有新的应对措施。
构建核心素养体系便是试图从顶层设计上解决这些难题。
它的构建“使学生发展的素养要求更加系统、更加连贯”,重点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转化为具体的品格和能力要求,进而在个体终身发展过程中,每个人都需要许多素养来应对生活的各种情况,所有人都需要的共同素养可以分为核心素养以及由核心素养延伸出来的素养。
其中,最关键、最必要、居于核心地位的素养被称为“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生物课程修订组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恩山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一种跨学科素养,它强调各学科都可以发展的、对学生最有用的东西。
比如核心素养中语言素养的概念,已经不是语文学科的概念,也不是外语的概念,这里如果使用‘技能’概念定位可能会低一点,但对它的特点可以说得非常清楚,它的特点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偏失”。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全文)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全文)总体框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基本内涵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一)文化基础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
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
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二)自主发展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
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学会学习。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健康生活。
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三)社会参与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培养完整的具有核心素养的人
品牌怎么做好小红书品牌账号小红书较初的定位,是一个分享生活方式的社区型app。
它成立于2021年初,原型为“小红书社区”,当时的青年人目标人群都是年轻人,文章内容内容大多为分享出国旅行经验和美妆购物。
后期增添了更多的内容方向:运动、酒店、餐厅、旅游等。
现在,小红书给大众的印象,更像是一个明星、网红分享“心得”,为品牌带货、为网友的育苗平台。
那么商家品牌如何玩转小红书营销手段? 看这一篇就够了!品牌方入驻小红书的意义小红书的购物笔记不像一般电商售后称赞那般几句带过,通常是需要文字对产品进行细致地描述,并附带大量且丰富的产品图片以及产品转用使用场景图片,这使得内容的正确性有了一定的保障。
加之大量明星和kol的入驻,他们在小红书平台活动的目的是创造内容的同时也渴望实现自己的商业价值,“种草”变现才是较终的目的。
前段时间曝光进去的“小红书代写代发”事件的曝光,也让小红书背后存在的涵盖红人kol推广、笔记直发、商品测评的种草产业链被大众了解。
然而,这条产业链的曝光,似乎并受众没有对小红书观众群对kol的“种草”热情产生太大的影响。
除了围绕单一品牌的推广,博主还会自主拓展一系列“种草”,比如衣服、配饰、裤子、鞋子等等,这对少数年轻用户来说是“窒息”的,保不齐就会吸引一些并没有购买需求用户这类粘性内容“种草”而买买买。
基于数据的智能化推送,能够持续激发必须用户的购买欲望一方面通过推送,用户可以平台在小红书网络上发现、互动生活中好玩新奇的东西;另一方面,用户的浏览、点赞和收藏等行为会在后台产生大量的底层数据。
通过这些数据,小红书借助智能机器可以较为准确地分析用户的需求,钟爱以确保向用户推送感兴趣的笔记加深种草几率。
如今的一个现象是,大多数用户主动寻找商品的需求逐渐减少,而通过常见推送去消费的现象却极为罕见。
所以小红书在可圈可点推送机制之上倾注的数据计算是不错的方向,将来无论是数据整合还是智能推送,都将会是电商发展的一大方向。
《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当前教育界最火爆的“热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起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正式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 ? ? ? 据了解,参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制订的专家阵容强大。
“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项目始于2013年5月,受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委托,由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
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共同承担。
今后在学校教育中到底如何落实核心素养课题组相关负责人表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套经过系统设计的育人目标框架,其落实需要从整体上推动各教育环节的变革,最终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完整育人体系;今后将通过课程设计、教学实践、教育评价等三个方面进行落实。
?比如,今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成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为检验和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核心素养将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
总体框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核心素养怎样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什么是核心素养
——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于3月30日正式印发,这份文件中有个词引人关注:核心素养体系――
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下一步深化工作的“关键”因素,那么,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被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它究竟会起到什么具体的作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
核心素养体系的提出,并非我国单独的声音,而是一种世界趋势。
本世纪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率先提出了“核心素养”结构模型。
它要解决的问题是:21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
多年来,不同国家或地区都在做类似的探索。
比如,美国对核心素养的关注起源于注重知识创新的高新企业团队,这些企业从用人所遇到的问题反馈到教育中,指出基础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和素质,他们称之为“技能”。
这些技能不是简单、具体的,而是在21世纪
里必需的生存技能,是当今社会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内容。
再比如,从2009年起,日本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启动了为期5年的“教育课程编制基础研究”,它关注“社会变化的主要动向以及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适应今后社会生活的素质与能力,从而为将来的课程开发与编制提供参考和基础性依据”。
从2005年开始,我国的台湾地区启动了核心素养研究,确立了专题研究计划――《界定与选择核心素养:概念参考架构与理论基础研究》(简称DeSeCo计划)。
分析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无论是由政府主导还是由民间组织来推动,全世界范围内核心素养研究的兴起和发展与时代发展、社会变革密切联系在一起,它面向教育体系外的社会需求,是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国际趋势。
我国也不例外。
随着时代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人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面临着更大挑战。
同时,经过多年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成效显着,但“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
具体到课程领域,体现为“高校、中小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应性不强;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考试招生、评价制度不配套,制约着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支撑保障课程改革的机制不健全”。
教育要回应发展的难题和挑战,必须有新的应对措施。
构建核心素养体系便是试图从顶层设计上解决这些难题。
它的构建“使学生发展的素养要求更加系统、更加连贯”,重点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转化为具体的品格和能力要求,进而贯穿到各学段,融合到各学科,最后体现在学生身上,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二是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状况提供评判依据,引导教育教学评价从单纯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向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司长郑富芝介绍。
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成为顺应国际教育改革趋势,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提升我国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
强调跨学科,更重视综合素养
何为核心素养它与过去我们所强调的知识、技能等是什么关系
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华教授认为,核心素养不是只适用于特定情境、特定学科或特定人群的特殊素养,而是适用于一切情境和所有人的普遍素养,这就是“核心”的含义。
在个体终身发展过程中,每个人都需要许多素养来应对生活的各种情况,所有人都需要的共同素养可以分为核心素养以及由核心素养延伸出来的素养。
其中,最关键、最必要、居于核心地位的素养被称为“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生物课程修订组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恩山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一种跨学科素养,它强调各学科都可以发展
的、对学生最有用的东西。
比如核心素养中语言素养的概念,已经不是语文学科的概念,也不是外语的概念,这里如果使用‘技能’概念定位可能会低一点,但对它的特点可以说得非常清楚,它的特点是有效的表达和交流,其实是一种广义的语言概念,作为有效的表达和交流,远超了语文的范畴”。
核心素养也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
它是知识、能力、态度或价值观等方面的融合,既包括问题解决、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又包括自我管理、组织能力、人际交往等“非认知性素养”。
并且,“素养”一词的含义比“知识”和“技能”更广。
“‘技能’更多地从能力角度讲,我们所提‘素养’不仅仅包括能力,更多考虑人的综合素养,特别是品德上的要求。
这也符合我们的国情,落实起来更好一些。
”刘恩山说,“我们如果强调知识的话,大家都会重视知识,强调能力的话也会一窝蜂,这个时候提出这个话题,兼顾了知识和能力,具有导向性。
”
用核心素养来梳理培养目标,可以矫正过去“重知识、轻能力、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偏失”。
核心素养的获得是后天的、可教可学的,具有发展连续性,也存在发展阶段的敏感性。
福建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余文森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最基础、最具生长性的关键素养,就像房屋的地基,它决定房屋的高度。
核心素养的形成具有关键期的特点,错过了关键期就很难弥补”。
核心素养的作用以整合的
方式发挥出来。
尽管核心素养指标的内涵不同,发挥着不同作用,但彼此作用并非孤立,在实践中表现出一定整合性。
例如OECD指出,核心素养总框架包含了一系列具体指标,它们是整合在一起的,只不过在不同情境下各指标表现的程度不同。
澳大利亚梅尔委员会也提出,任何核心素养指标本身不构成一套独立体系,为了完成某一目标,素养应通过整合的方式发挥作用。
“核心素养的习得与养成必须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和系统性,这也决定了对它的测量与评价必须具有综合性和发展性,对于课程设计与开发、教育质量评价技术等提出了新挑战。
”张华认为。
核心素养体系将对课程、教学产生什么影响
一线教师最为关心的是核心素养与课程标准的关系,具体而言,就是核心素养体系将会对课程、教学产生什么影响
据《意见》介绍,核心素养体系将成为课标修订的依据。
在张华看来,对核心素养的研究将会对我国课程目标的进一步科学化产生影响。
因为“长期以来,我国确定课程目标以及各级各类教育目标的时候,习惯于将国家政策文件中的相关话语直接移植过来。
这既导致课程目标或教育目标缺乏科学性且无法检测,沦于空泛与抽象,不能有效指导教育实践;又导致课程目标或教育目标缺乏针对性,无法适应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发展需求”。
他期待,在适时引入“核心素养”这一体系后,课程目标能够进一步实现科学化。
刘恩山则认为,核心素养提出后,“目标更明确,因为这些要素提得更鲜明,它会把国家的教育方针突出表现在核心素养上,我们就可以
在这个框架内更明确地定位学科教育。
每个学科把这件事情做好,就可以更好发挥出学科课程的价值”。
他进一步解释,“它可以清晰地提示你,生物学或者其他理科,在科学素养之外能做什么,比如,生物学里有没有语言素养或数学素养的问题过去很多人没有去考虑,今天作为一种核心素养提出,语言素养、表达交流的能力也要落实到生物学习中,所以我们要组织学生去合作学习,去探究自主学习,这个过程中伴随着语言、人际交往的目标”。
“原来的学科任务仍然在课程标准之中,在同样的课程框架里,如果把这个框架比喻为一栋四层的大楼,每层代表不同的学段,我们可以装入新的设备,让大楼变得更加现代化或者功能更加完善。
原来的办公系统、上下水系统都在,但加入了电子传感系统,让大楼的信息沟通、时间利用率会变得更高,这些东西可能不是我原有的东西,它们就是核心素养。
”
同样,这套系统可以加入生物学科,也可以加入历史学科,各学科都具有这样的功能,整个功能合在一起,就是核心素养。
所以,“它不仅仅是单一学科的,还要有一些辅助材料来支撑,彼此都撑起来后,就会变得更好。
我觉得学科素养和核心素养是相辅相成的,核心素养的落实会强化学科素养,学科素养又为核心素养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平台”。
刘恩山说。
在核心素养指标体系的总框架完成后,如何基于指标体系确定各学段的核心素养及其表现特点,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做好不同学段核心素养的纵向衔接,就成为核心素养最终落实和培养的重要环节。
为了实现核心素养与各学科课程的有机结合,教育部将组织研究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四个学段核心素养具体指标的主要表现及水平特点,实现核心素养指标体系总框架在各学段的垂直贯通。
“下一步需要在总框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到各个学段,从素养发展的角度提出各学段学生在不同核心素养指标上的表现特点和水平,把指标体系具体化到各学段,确定核心素养在不同学段的关键内涵。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申继亮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