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新2024秋季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人教版第三章相互作用——力《力的合成与分解》

新2024秋季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人教版第三章相互作用——力《力的合成与分解》

教学设计:新2024秋季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人教版第三章相互作用——力《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物理观念: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及其在力的合成与分解中的应用。

2.科学思维:通过实例分析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将复杂问题简化为基本物理模型的能力,以及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科学探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规律,培养观察、测量、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4.科学态度与责任: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同时认识到力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和工程技术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及平行四边形定则。

•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几何意义和物理意义。

•灵活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解决复杂情境下的力的合成与分解问题。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包含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动画演示、实例分析、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几何解释等。

•实验器材:细绳、弹簧秤、木板、橡皮筋、刻度尺等,用于演示和探究力的合成与分解。

•黑板或白板及书写工具:用于板书关键概念和解题步骤。

•学生作业本:用于记录课堂笔记和练习。

教学方法•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基本概念和平行四边形定则。

•演示法:利用多媒体或实验器材演示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过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实验探究法: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亲身体验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规律。

•讨论法:针对复杂情境下的力的合成与分解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解决方案,促进思维碰撞。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生活实例引入:展示工人利用滑轮组提升重物的图片或视频,提问学生:为什么两个较小的力可以合力提起一个较重的物体?引出力的合成概念。

•复习旧知:简要回顾矢量与标量的区别,为力的合成与分解是矢量运算做铺垫。

新课教学1.力的合成概念讲解:•定义:两个或多个力共同作用在一个物体上,产生的效果与一个力单独作用时相同,则这几个力可以合成为一个力,这个力称为这几个力的合力。

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磁铁-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磁铁-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磁铁-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教学设计一、实验介绍通过以小组的形式让学生合作参加活动,让学生能够自主探索出磁极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即相同磁极相互排斥,不同磁极相互吸引;磁铁之间的共同性:即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都有一样的规律,另外学生还了解了磁悬浮列车。

二、实验创新点教学中充分发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符合生本课堂的教育理念。

生本课堂营造了浸润着民主、平等、激励和谐的人文课堂环境。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本节课都以学生为主,学生们通过猜想、验证和得出结论的步骤都是通过自己探索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得出的。

三、实验效果评价通过本节课实验,同学们都知道了磁极间的相互作用的规律,效果很不错。

四、教学内容教科书第一单元《磁铁》第6课时(18-19页)。

五、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目标磁铁的规律:相同磁极相互排斥,不同磁极相互吸引,磁极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科学探究目标能从磁极间的相互作用的现象中提出可探究的问题;能通过重复实验来收集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证据;能初步利用简单的表格、图画来记录和整理证据;能初步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从实验证据中发现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能利用所学知识,解释“干扰下的磁铁无法指示南北方向”的现象;(三)科学态度目标能对磁极间的相互作用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在探究磁极间的相互作用的实验中,表现出耐心、细致的科学态度,能与他人合作,能如实地记录和描述有关磁极间的相互作用的证据,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分享自己的经验。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了解“同名磁极相斥、异名碰极相吸”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六、教学重点学生通过实验探索磁极间的作用。

七、教学难点通过实验,运用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方法,归纳总结出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八、教学准备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学习单、磁铁小车、信封袋。

初中化学中的相互作用教案

初中化学中的相互作用教案

初中化学中的相互作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相互作用的概念及分类;2. 掌握酸碱中和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和沉淀反应的基本原理和特点;3.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化学反应,理解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酸碱中和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和沉淀反应的区分;2. 化学反应中的物质的种类及性质变化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举例子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的概念,并引入化学相互作用的内容。

2. 学习:讲解酸碱中和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和沉淀反应的基本原理和特点,同时向学生介绍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3. 实验: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酸碱中和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和沉淀反应,并记录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同时让学生尝试推断反应类型并书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4. 拓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化学反应并分析其类型,加深对化学相互作用的理解。

5. 总结:让学生总结酸碱中和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和沉淀反应的特点,并进行反思。

四、课堂检测:1. 下列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 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B. 酸与碱的中和反应C. 氧气与氢气的反应D. 钙离子与氯离子的反应2. 下列实验结果属于酸碱中和反应的是()。

A. 铁离子与硫化氢气体生成黑色硫化铁B. 氧气气泡通过碱性溴溶液变为红褐色C. 氢气泡通过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时,高锰酸钾溶液褪色D. 碱溶液中灭火后,加入氢氧化铵溶液,加热发生起沉淀反应五、课后作业:1. 阅读化学教材相关章节,复习酸碱中和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和沉淀反应的内容;2. 完成课堂检测题目;3. 观察生活中的化学反应并写下观察结果和推断反应类型;。

高中数学中的相互作用教案

高中数学中的相互作用教案

高中数学中的相互作用教案
教材版本:人教、苏教等
教学内容:相互作用的概念、性质和应用
教学目标:
1. 了解相互作用的概念,区分各种不同类型的相互作用;
2. 掌握相互作用的性质,能够利用相互作用性质解决问题;
3. 熟练应用相互作用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 相互作用的概念和性质;
2. 相互作用的具体应用。

教学难点:
1. 运用相互作用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相互作用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相互作用的概念。

二、概念讲解(15分钟)
1. 讲解相互作用的定义和性质;
2. 介绍不同类型的相互作用,如引力、电磁力、弹力等。

三、例题练习(20分钟)
1. 基础练习: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和分析,加深对相互作用概念的理解;
2. 拓展练习:给学生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应用实践(20分钟)
1. 设计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运用相互作用的知识解决;
2. 鼓励学生讨论,互相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五、总结归纳(10分钟)
对整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相互作用的重要性和应用。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结合理论学习和实际应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相互作用的知识。

可以通过更多的实例和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教学设计教案

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教学设计教案

《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二年级下册《磁铁》单元的第6课。

总共由四部分组成:聚焦部分由不接触小车使小车被吸引或者被推开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一起探索其中的奥秘。

探索部分引导学生讨论汇总形成条形磁铁的磁极相互靠近的四种情况,通过重复实验,发现并记录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研讨部分学生结合记录表,交流实验过程中发现的现象,找出条形磁铁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并再次通过实验发现其他形状的磁铁磁极间也有这样的规律。

拓展部分通过“磁铁总是能够指示南北吗”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磁场间的相互影响。

【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知道了磁铁具有磁性,一块磁铁有两个磁极,分别是南极和北极。

有部分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发现磁极相互靠近有不同的作用力,但二年级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还较弱,无法概括总结出磁极间相互作用的具体规律,因此,本节课学生对于磁极间相互作用的模糊认识将作为本课教学的起点。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磁铁的相同磁极相互排斥,不同磁极相互吸引。

科学探究目标:1.能通过重复实验来收集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证据。

2.能初步利用简单的表格、图画来记录和整理证据。

3.能初步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从实验证据中发现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科学态度目标:1.能对磁极间的相互作用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如实地记录和描述有关磁极间的相互作用的证据。

3.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分享自己的经验。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目标:初步了解“相同磁极相斥、不同磁极相吸”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设计实验的组数,整理实验信息,找出磁极间的作用规律。

难点:能解释干扰下的磁铁无法正确指示南北方向的原因。

【材料准备】小车、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木制支架、细线、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聚焦1.游戏引入:(小组对抗赛)磁铁能吸引什么?通过刚才的游戏,可以看出同学们对磁铁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初中物理光的相互作用教案

初中物理光的相互作用教案

初中物理光的相互作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的折射现象,掌握折射定律,并能够运用折射定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掌握反射定律,并能够运用反射定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光的折射现象2. 折射定律3. 光的反射规律4. 反射定律5. 生活中的光的相互作用现象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光的传播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光在传播过程中会遇到哪些现象。

2. 新课:介绍光的折射现象,讲解折射定律,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折射现象,并运用折射定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光的折射现象:讲解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的现象。

介绍折射定律,即入射角和折射角的正弦比为定值。

4. 实验探究: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光从空气进入水或玻璃等介质时的折射现象,记录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大小,验证折射定律。

5. 光的反射规律:讲解光在遇到界面时,会发生反射现象。

介绍反射定律,即入射角和反射角相等。

6. 实验探究: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光从空气射向平面镜、凸面镜和凹面镜时的反射现象,记录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验证反射定律。

7. 生活中的光的相互作用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光的相互作用现象,如眼镜、彩虹、潜望镜等。

8.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光的折射和反射规律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讲解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2.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光的折射和反射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理解光的折射和反射现象,掌握折射定律和反射定律。

2. 学生能够运用折射定律和反射定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学生具备良好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相互作用单元教学设计

相互作用单元教学设计

学生活动:课堂上用重锤线让学生体会重力方向。

用搭积木体会重心的变化。

2、形变和弹力A、弹力是怎样产生的?产生过程:相互接触的二个物体之间由于相互挤压而发生形变。

发生形变的物体要恢复原来的状态,对使它形变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

产生条件:接触、形变注意:任何物体只要受到弹力的作用都要发生形变。

不能发生形变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产生原因:形变B:演示实验:显示微笑形变学生按压桌面用光的反射来显示微小形变。

C:如何确定弹力作用点和方向。

让学生拉压物体去亲身感受弹力方向。

教学评价:课堂检测3、摩擦力一、滑动摩擦力(体验滑动摩擦力)活动一把手按压在桌子上,然后向前推动手掌,体会一下手受到的摩擦力。

活动二搓手,体验手受到的摩擦力1、定义:当两个物体彼此接触和挤压,并发生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滑动的力,这种力叫滑动摩擦力。

结合实例与定义得出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2、产生条件:接触并挤压;有相对运动;接触面不光滑师:滑动摩擦力是一个矢量,如何让来判断其方向? (以毛刷的运动为例)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相互挤压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和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二、静摩擦力思考:为什么手握杯子,杯子掉不下来?引出静摩擦力的定义。

1、定义:两个彼此接触、挤压的物体之间没有发生相对运动,但具有相对运动趋势时,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

2、产生条件:接触并挤压;有相对运动趋势;接触面不光滑3、方向:静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跟物体相对运动的趋势方向相反。

评价方法:现场测验评价指标:答题时间正答率设定及格分数60-74 良好分数75-84优秀分数 85以上。

平均分值学习活动过程:量规①参与度②积极程度③逻辑思维4.一、合力和分力几个力如果都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一点,这几个力叫作共点力。

生活中常常见到这样的事例:例如,两个小孩分别用力F1、F2共同提着一桶水,水桶静止(图3.4-1甲);一个大人单独向上用力F也能提着这桶水,让水桶保持静止(图3.4-1乙)。

《相互作用》单元教学设计

《相互作用》单元教学设计

《相互作用》单元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物理、人教版、高一年级、8课时本章叙述的是有关“力”的根底学问,是讨论静力学和动力学所必需的预备学问。

本章先介绍了三种最根本的力,即:重力、弹力、摩擦力;而后进一步说明力的合成与分解,完善了学生对矢量及其合成法则的熟悉。

单元整体目标分析1)通过试验熟悉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2)知道常见的形变,通过试验了解物体的弹性,知道胡克定律。

3)通过试验,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知道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区分矢量与标量,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方法及教学安排.重力根本相互作用:讲授法2课时1).知道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和发生形变的缘由。

2).初步熟悉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能分清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3).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来表示力。

4).知道重力产生的缘由,理解重力的大小及方向,知道重心的概念。

5.初步了解四种根本相互作用力的特点和作用范围。

2.弹力:讲授法,1课时(1).知道常见的形变,通过试验了解物体的弹性。

(2).知道弹力产生的缘由和条件。

(3).知道压力、支持力和绳的拉力都是弹力,会分析弹力的方向,能正确画出弹力的示意图。

(4).理解胡克定律。

了解弹力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3.摩擦力:讲授法,3课时(1).通过试验熟悉静摩擦力的规律,知道最大静摩擦力。

(2).知道滑动摩擦力概念及产生的条件,会推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3).会运用公式F=uFN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4).会用二力平衡条件推断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5).知道生产和生活中增大减小摩擦的实例。

4.力的合成:试验法与讲授法1课时(1).能从力的等效性来理解合力和分力的概念。

(2).试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并知道它是矢量运算的普遍规章。

(3).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的学问求共点力的合力。

(4).知道合力的大小和分力夹角的关系。

高中物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单元名称《相互作用—力》单元课时数单元地位本单元知识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必修一课本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连接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纽带。

单元价值它是相互作用的核心内容,是运动与相互作用关系的纽带,是后续学习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理,动量定理以及电磁学知识的重要基础,是形成运动与相互作用观的关键内容。

单元内容结构单元大任务如图所示,a,b,c三个物体随传送带一起匀速运动,运动方向如图中箭头所示,试分析三种情况下物体所受的静摩擦力方向,并画出a,b,c的受力示意图。

内容要点1 【情境创设】教师先展示一个铅球,引导学生分析重力的作用点在哪里。

球顶还是球底,或者中间呢?接着展示一串葡萄,让学生画出其所受重力的示意图,并分析重力的作用点又在哪里,引发学生思考是不是可以把物体看成一个整体来画?【主要知识】重心的概念【素养规划】通过介绍和分析引入重心概念的意义,体会等效替代思想在有效处理和简化物理问题中的。

重要作用。

【关键要点】等效替代【活动设计】活动1、展示一个平衡鸟,让学生思考平衡鸟为什么能平衡。

设计意图:通过寻找重力的作用点,体会引入重心概念的必要性。

教材中直接从等效思想引入重心的概念。

这里通过实例,首先让学生明确物体的各部分都受到重力的作用,然后让学生体会引入重心概念的必要性和意义,体会把物体各部分的重力集中到一点将不影响研究结果中所蕴含的等效替代思想。

活动2、展示一质量分布均匀的正方形铁薄板,且演示通过悬挂法确定其重心的位置。

设计意图:通过寻找物体重心的活动,加深学生对重心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物体的重心位置。

不仅与形状有关,也与物体的质量分布有关。

活动3、指导学生将一段均匀的铁丝做成直角、四边形、圆形等不同形状,用悬挂弧法寻找其重心的位置。

设计意图:重心的概念比较抽象,通过实例让学生感知重心的位置,使其对重心概念所蕴含的等效替代的思想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磁极的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磁极的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磁极的相互作用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探究,知道磁铁能指示南北方向,认识磁铁的南北极。

2、指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索认识磁铁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互吸引的性质。

3、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实验,知道磁铁能指示南北方向,认识磁铁的南北极,探索认识磁铁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互吸引的性质。

教学难点:磁铁能指示南北方向。

教学准备:教具:悬浮地球仪、课件、磁条学具:东南西北方向纸、棉线、塑料盘、支架、条形磁铁、无标识条形磁铁,环形磁铁教学过程:一、研究磁铁有指示南北的性质1、游戏引入。

2、出示材料一,小组讨论设计实验。

思考,你可以利用这些材料设计几个实验,证明磁铁是可以指示方向的吗?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

3、小组讨论、交流。

4、反馈:说一说你们小组的想法。

5、根据讨论的结果,小组合作做实验,并得出结论。

6、汇报实验结果。

7、根据学生汇报情况,教师小结。

二、研究磁铁相互作用的规律。

1、出示材料二,仔细观察它们的南北极在哪里,然后把放入两辆小车里,试着把两块条形磁铁的两极慢慢靠近。

思考两个问题:(1)有哪几种靠近的方式?(2)靠近后有什么现象发生?把你们观察到的现象填写在记录单里。

2、小组实验,填写记录单3、交流反馈。

指名一组上来演示。

教师板书。

4、小结,同极互相排斥、异极互相吸引。

5、刚才我们都是用的条形磁铁来做的实验,现在我们换一种磁铁。

拿出信封3里环形磁铁,你能利用磁铁和支架演示出相吸和相斥的现象吗?6、现实生活里的这些现象体现了磁铁的什么特点?三、给没有南北极标志的磁铁标记出南北极(拓展)1、如果现在有一块没有标记南北极的磁铁,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标出南北极吗?(有条形,环形,U形。

)2、用的哪种方法?(实验一或者实验二)四、总结。

板书磁极的相互作用(可以指方向)南磁铁的图片北N N 同极相斥S SN S 异极相吸S N。

相互作用高中物理教案

相互作用高中物理教案

相互作用高中物理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相互作用的概念和分类;2. 掌握牛顿第三定律的表达形式和实际应用;3. 了解平衡和不平衡力的概念;4. 熟练运用相互作用定律解题。

教学重点:1. 牛顿第三定律的概念和实际应用;2. 平衡和不平衡力的辨识;3. 相互作用定律的运用。

教学难点:1. 牛顿第三定律的深刻理解;2. 相互作用定律的综合应用。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所学关于力的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力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2. 引出相互作用的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概念讲解1. 介绍相互作用的定义和分类,包括接触力和距离力;2. 讲解牛顿第三定律,引导学生理解“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3. 解释平衡与不平衡力的区别,帮助学生掌握力的平衡条件。

三、案例分析1. 给学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让他们分析其中的相互作用;2. 引导学生运用牛顿第三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物理思维能力。

四、小组探讨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讨论并解决一些力的相互作用问题;2. 鼓励学生主动发言,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总结反思1.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理清思路;2. 让学生反思自己对相互作用的理解,检验学习效果。

六、课堂练习1.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相互作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2. 鼓励学生勇于提问、探索,不断完善自己的物理知识体系。

教学资源:1. 课堂教学PPT;2. 相互作用相关案例分析;3. 牛顿第三定律实验器材。

教学反思:本节课设计了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多种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其物理思维能力,但也需要注意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握重点和难点,及时解决学生的疑惑,确保教学效果的达到。

初中物理中的相互作用教案

初中物理中的相互作用教案

初中物理中的相互作用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相互作用力的概念,知道相互作用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2. 能够区分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的不同。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相互作用力的概念及其特点。

2. 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

教学难点:1. 相互作用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的理解。

2. 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运用相互作用力。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实物演示相互作用力的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相互作用力的例子,如两个人拉扯一根绳子、两个人相互推挤等。

2.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例子中力的作用情况。

二、新课讲解(20分钟)1. 讲解相互作用力的概念,解释相互作用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2.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相互作用力的特点。

3. 讲解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强调相互作用力是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平衡力是一个物体受到的多个力的合力。

三、实例分析(15分钟)1. 分析一些实际问题,如拔河比赛、打篮球时两个人相互推挤等,引导学生运用相互作用力知识解决问题。

2. 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实例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法。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对练习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相互作用力的概念和特点。

2. 反思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运用相互作用力知识。

教学延伸:1. 让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更多的相互作用力的例子,并尝试用相互作用力知识解释。

2. 开展小组活动,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验证相互作用力的特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在讲解相互作用力时,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相互作用力的特点。

在实例分析和课堂练习环节,学生能够运用相互作用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初中数学中的相互作用教案

初中数学中的相互作用教案

初中数学中的相互作用教案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相互作用的概念,掌握相互作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学会使用相互作用解决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相互作用的存在;(2)培养学生运用相互作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相互作用的概念:相互作用是指两个或多个物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包括引力、斥力等。

2. 相互作用的表示方法:相互作用可以用箭头表示,箭头的方向表示作用力的方向,箭头的长度表示作用力的大小。

3. 相互作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两个人拉扯一个物体,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2)弹簧的伸长与压缩,表明弹簧受到相互作用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两个人拉扯一个物体,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物体的运动状态会发生变化?引导学生发现相互作用的存在。

2. 知识讲解:(1)介绍相互作用的概念,让学生理解相互作用的基本含义;(2)讲解相互作用的表示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表示相互作用;(3)举例说明相互作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让学生掌握相互作用解决问题的方法。

3. 课堂互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相互作用在实际问题中的具体应用,分享各自的想法和观点;(2)提问解答: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共同探讨相互作用的相关问题。

4. 练习巩固:布置一些有关相互作用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相互作用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5. 总结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相互作用在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运用相互作用解决问题。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等;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练习题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相互作用知识的掌握程度;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相互作用》单元教学设计(黄恕伯)

《相互作用》单元教学设计(黄恕伯)
2. 强化关于“相互作用”的教学
(1)从以下七个方面认识一个力:施力物体、受力物体、 大小、方向、作用点、产生原因、作用效果。以此贯穿着 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教学。
(2)提前学习牛顿第三定律。 (3)在牛顿第三定律后面增加“物体受力分析”的教学 内容。
(4)提升对有关概念的认识。如:动摩擦因数是同一接 触面两个互相垂直方向受力的比值。
●发挥练习题的“提升素养”功能
2.“提升素养”跟“知识应用”的练习题举例
知识应用
提升素养(新教材题)
如右图所示, 地铁列车在起动 后的某段加速过
程中,悬吊在车 θ
上的重垂线偏离 竖直方向的夹角 θ 等于30°,请计 算此时地铁加速 度的大小,并判 断加速度的方向。
某人把一根细绳的 下端绑着一支圆珠笔, 上端临时固定在地铁竖 直扶手上。地铁起动后 的某段加速过程中,细 绳偏离了竖直方向,他 用手机拍摄了当时的照 片,拍摄方向跟地铁前 进方向垂直。请根据照 片估算此时地铁加速度 大小,并判断加速度方 向,写明解答过程。
数据30°是随意编的, 数据是真实的,能了解地铁运行的实
理论与实际脱节
际情况,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发挥练习题的“提升素养”功能
2.“提升素养”跟“知识应用”的练习题举例 ●对两道练习题特点的分析:
培养用物理观念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力
增强证据意识;提升 设计方案、数据解释
等科学探究能力
养成联系实际、务 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根据核心素养目标设计具体教学内容和过程
3. 各节内容中落实“运动与相互作用”的细化要求
(1)重力、弹力、摩擦力,从力从性质和特点来细化对 “受力分析”的要求。
(2) 牛顿第三定律,从力的相互作用来细化对“选择研 究对象”和“受力分析”的要求。

《第三节“海——气”的相互作用》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x-地理教案

《第三节“海——气”的相互作用》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x-地理教案

“海—气”的相互作用教学目标1.运用图表了解海-气相互作用的基本方式和过程。

2.运用图表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对水热平衡的影响。

3.结合实例了解厄尔尼诺现象并说明其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海—气”的相互作用1、海—气的相互作用包括:交换和交换。

2、海—气的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和驱使着水分和热量在不同地区的传输,从而维持全球、平衡;二、正常年份的沃克环流由于海-气的热量交换,在太平洋的赤道附近上空形成东西方向的热力环流,即沃克环流。

原理:作用(根本原因)→→使赤道附近的暖海水向流→→西岸:海水堆积,形成气流,降水;东岸:海水上涌,形成气流,降水。

三、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1.厄尔尼诺是指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海面温度异常的现象,通常在圣诞节前后。

其根本原因是→→暖海水向流→→沃克环流或。

厄尔尼诺发生的年份,赤道太平洋西岸原本湿润多雨的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东北部等地的降水变,甚至会出现严重的和森林灾;而一向干旱少雨的太平洋东岸的秘鲁沿海地区降水变,甚至在南美西岸的沙漠里会出现灾害;秘鲁沿岸渔场因水温变、上升流,导致渔业。

2.拉尼娜(反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海面温度异常的现象,一般发生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

其根本原因是→→暖海水加剧向流→→沃克环流。

巩固练习自2018年6月份起,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偏暖范围逐渐扩大,于2018年9月份进入厄尔尼诺状态。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最新监测,截至2019年2月底,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暖的范围、强度和持续时间,已达到形成一次厄尔尼诺事件的标准。

读图,回答问题。

(1)正常年份,上图(一)中的甲和乙两海域中,海-气间水分交换更活跃的是。

(2)厄尔尼诺年,上图(一)中的甲和乙两海域中向大气输送热量较多的是。

(3)请用箭头在上图(二)中画出正常年份甲和乙海域间的大气环流示意图。

(4)与正常年份相比,上图(二)中的箭头②表示的大气运动在2018年9月份将(减弱/增强)。

高中物理相互作用教案

高中物理相互作用教案

高中物理相互作用教案
主题:相互作用
目标:学生理解相互作用的概念,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流程:
一、导入(5分钟)
引入相互作用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相互作用的定义和分类。

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明白相互作用在我们周围的重要性。

二、知识讲解(15分钟)
1. 引力:讲解引力的概念和定律,以及引力的计算公式。

举例说明地球对物体的引力和万有引力定律。

2. 电磁力:介绍电磁力的概念和表达式,讲解静电力和磁力的作用原理,以及电磁感应和库仑定律。

3. 核力:简单介绍核力的概念和特点,让学生了解核力在原子核中的重要性。

三、实验操作(20分钟)
进行有关相互作用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相互作用的过程,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四、问题讨论(10分钟)
针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与学生一起讨论分析,引导学生思考而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应用练习(10分钟)
布置相互作用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六、总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相互作用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七、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让学生在课下继续学习和巩固相互作用的相关知识。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相互作用的定义和分类,掌握相互作用的概念和相关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科版二年级科学下册《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教科版二年级科学下册《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教科版二年级科学下册《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教学设计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磁极间的相互作用,知道磁铁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互吸引。

2、了解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在我们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习惯。

3、能够根据磁铁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互吸引的规律制作一些磁铁小玩具。

4、培养学生的相互合作、协作探究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磁极间的相互作用,知道磁铁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互吸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磁铁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互吸引的实验结论,并运用磁铁的这一特性制作磁铁小玩具。

教学准备不同形状的磁铁若干、小青蛙的、图片、铅笔、双面胶、实验记录、多媒体课件等等。

预习要求复习学过的课程,了解磁铁的基本特性。

玩磁铁游戏,了解磁铁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1、同学们,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有趣的玩具,让我们先来看一看是什么有趣的玩具。

2、视频:不接触小车,用磁铁就可以把小车吸过来,又可以把小车推出去。

3、学生认真观看视频,看完后讨论交流:为什么不接触小车,用磁铁就可以把小车吸过来,又可以把小车推出去呢?学生作出预测:车上有磁铁,小车的前进和后退与磁铁有关。

4、教师引导学生复习我们之前学过的有关磁铁的知识:磁铁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叫磁极),一块磁铁有两个磁极,分别为(南极)和(北极),红色的为(北极),用字母(N)表示,蓝色的为(南极),用字母(S)表示。

5、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不接触小车,用磁铁就可以把小车吸过来、推出去,这跟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有关系。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并根据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来做一些小玩具。

6、揭示课题:6、磁极间的相互作用二、探究磁极间的相互作用1、教师引导:同学们,在刚才的视频上,我们并没有接触小车,用磁铁就可以把小车吸过来,又可以把小车推出去。

这是因为当两块磁铁相互靠近的时候,会发生不一样的现象。

让我们一起来亲自动手研究一下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单元相互作用4.1 力的基本概念问题一:甲、乙两图所示的现象的原因是什么?1、运动状态的变化和形变:2、力的定义:3、力的作用效果:思考问题:如图所示,物体A、B叠放在水平地面上,则:如果A 物体重5N。

思考以下问题:(1)如果仅有A或B物体存在,则会有AB间的压力和支持力吗?(2)A的重力、压力与支持力均为同一个力吗?(3)A对B的压力的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分别是?(4)B对A的支持力的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分别是?(5)A物体撤掉的瞬间,AB间的支持力与压力还存在吗?(6)作出AB之间压力与支持力的图示和示意图?1、力的性质(1)物质性:(2)相互性:(3)矢量性:2、力的三要素:3、力的图示与示意图的区别B A例1关于力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有的力有施力物体,有的力没有施力物体B.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C.任何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后形状或者运动状态都要发生改变D.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E.只有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才有力的作用例2 作出下列力的图示和示意图:(1)卡车对拖车的牵引力F的大小是2 000 N,方向水平向右;(2)物体受250 N的重力;(3)用细线拴一个物体,并用400 N的力竖直上提物体;(4)水平向左踢足球,用力大小为1 000 N。

练习: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同学甲用力把同学乙推倒,说明只是甲对乙有力的作用,乙对甲没有力的作用B.只有有生命的物体才会施力,无生命的物体只能受到力,不会施力C.任何一个物体,一定既是受力物体也是施力物体D.在几组力的图示中,长的线段所对应的力一定比短的线段所对应的力大2、用图示法画出力,并指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1)在水平桌面上50 N的书所受的重力。

(2)空气对气球的20 N的浮力。

(3)小孩以东偏北30°的方向拉小车用的200 N的拉力。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自然界所有的相互作用都可以归纳为四种基本相互作用B.在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中,万有引力是最强的C.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规律是完全独立的,不可能再统一了D.万有引力和电磁力是长程力,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是短程力4、关于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B.若一物体是施力物体,则该物体一定同时也是受力物体C.只有互相接触的物体间才存在相互作用力D.磁铁间有作用力,说明力可以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4.2 重力问题一 如图所示,质量均匀的物体A 、B 分别重5N ,10N 叠放在水平地面上(g=10m/s 2),则:(1)A 、B 两物体为什么会受到重力; (2)分别找出A 、B 两物体的重心; (3)分别作出A 、B 两物体的重力的示意图; 1、重力产生的原因:2、重力的大小计算和方向确定:3、重心的概念:(1)重心是一个等效作用点:一个物体的各个部分都分别受到重力的作用,从效果上看,可以认为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即物体的重心,如图所示,引入重心的概念,整个物体就可以用一个有质量的点来代替,从而使所研究的问题大大简化。

要注意重心并非物体上最重的点,也并非只有这一点才受到重力的作用。

(2)重心的位置可能在物体上,也可能不在物体上。

质量均匀分布、形状规则的物体其重心位于几何中心处。

关于重心的位置,要通过实例分析,弄明白物体的重心可能在物体上,也可能在物体外;物体发生形变时,它的重心位置可能会发生变化。

质量不均匀的物体重心位置一般通过悬挂法确定。

例1、下列关于重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同一地点,物体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B.重力的方向一定垂直于物体所在处的地面 C.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BAD.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例2 、下列关于重心的说法正确的是()A.重心是物体内最重的一点B.物体的重心可能不在物体上C.物体形状改变时,重心位置一定发生变化D.物体的重心可能会随着质量的变化而变化例3、如图所示,把一个平放着的、棱长为l的匀质立方体绕B'C'棱翻转,使对角面AB'C'D处于竖直平面内,则它的重心位置升高了多少?练习:1、关于重力、重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风筝升空后,越升越高,说明风筝的重心相对风筝的位置也越来越高B.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上C.舞蹈演员在做各种优美动作的时候,其重心相对身体的位置不断变化D.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地面2、下列关于重力的说法正确的是()A.重力是物体的固有属性B.重力的方向总是指向地心C.若用细线悬挂小球,静止时细线所在的直线一定通过小球的重心D.小球对细线的拉力就是重力3、关于重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向上抛出的石块在上升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小,是因为它受到的重力越来越大B.在空中飞舞的羽毛也受重力作用C.浮在水面上的木块由于受到水的浮力,重力变小D.同一物体在世界各处所受重力相同4、如图所示,一个被吊着的均匀球壳,其内部注满了水,在球的底部有一带阀门的细出水口。

在打开阀门让水慢慢流出的过程中,球壳与其中水的共同重心将会()A.一直下降B.一直不变C.先下降后上升D.先上升后下降4.3 弹力一、弹力产生的条件和大小1、弹性形变和非弹性形变的区别2、弹力产生的条件3、演示微小形变(“微元放大法”)4、一般情况下弹力的大小如何计算例2关于弹力的产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要两物体相接触就一定产生弹力B.只要两物体相互吸引就一定产生弹力C.只要物体发生形变就一定有弹力产生D.只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才会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弹力作用例3 物体静止在水平桌上,物体对桌面的压力()A.就是物体的重力B.与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C.是由于物体的形变而产生的D.是由于桌面的形变而产生的例4 一辆汽车停在水平地面上,下列关于汽车和地面受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面受向下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发生了弹性形变;汽车未发生弹性形变,所以汽车不受弹力B.地面受向下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发生了弹性形变;汽车受向上的弹力,是因为汽车发生了弹性形变C.汽车受向上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发生了弹性形变;地面受向下的弹力,是因为汽车发生了弹性形变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例5、下列关于弹力的说法正确的是()A.把一块橡皮泥捏成一只小兔子,由于橡皮泥的形状发生了改变,因此小兔子能够产生弹力B.手用力压桌子,桌子没有凹陷,所以桌子对手没有产生弹力C.用力拉弓,松手后箭会被射出去,弓对箭产生了弹力D.用磁铁吸引附近的铁钉,铁钉对磁铁产生了弹力二、胡克定律:1、引入胡克定律的目的2、胡克定律的表达式3、轻弹簧产生的弹力方向和特点4、轻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函数图像。

例1在探究弹力和弹簧的形变关系时,某弹簧的劲度系数为250N/m,原长为10cm,弹簧水平放置且左端固定,在弹性限度内,则:(1)弹簧向右拉伸至16cm时,弹簧的弹力为多少;(2)弹簧向左压缩至2cm时,弹簧的弹力为多少;(3)若题目中的劲度系数和原长未知,弹簧向右拉伸至16cm时,弹簧的弹力为15N,弹簧向左压缩至2cm时,弹簧的弹力为20N。

则如何计算弹簧的原长l和劲度系数k;例2一根弹簧的原长为20cm,竖直悬挂着,当用15N的力向下拉弹簧时,量得弹簧的长度为24cm。

若把它竖立在水平桌面上,用30N的力竖直向下压时,弹簧的长度为多少?(弹簧始终处于弹性限度内)练习1.如下图所示,物体A和B的重力分别为10N和3N,不计弹簧秤和细线的重力和一切摩擦,则弹簧秤所受的合力为弹簧秤的读数为。

2.(多选)在“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的实验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弹簧被拉伸时,不能超出它的弹性限度B.用悬挂钩码的方法给弹簧施加拉力,应保证弹簧位于竖直位置且处于平衡状态C.用直尺测得弹簧的长度即为弹簧的伸长量D.用几个不同的弹簧,分别测出几组拉力与伸长量,得出拉力与伸长量之比相等2.在“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关系”的实验中,某实验小组将不同数量的钩码分别挂在竖直弹簧下端,进行测量,根据实验所测数据,利用描点法作出了所挂钩码的重力G与弹簧总长L的关系图象,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回答以下问题.(1)弹簧的原长为________.(2)弹簧的劲度系数为________.(3)分析图象,总结出弹簧弹力F跟弹簧长度L之间的关系式为________.3.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测定弹簧的劲度系数,被测弹簧一端固定于A点,另一端B用细绳绕过定滑轮挂钩码,旁边竖直固定一最小刻度为mm的刻度尺,当挂两个钩码时,绳上一定点P对应刻度如图乙中ab虚线所示,再增加一个钩码后,P点对应刻度如图乙中cd虚线所示,已知每个钩码质量为50 g,重力加速度g=9.8 m/s2,则被测弹簧的劲度系数为________N/m,挂三个钩码时弹簧的形变量为________cm.4.某同学利用如图装置做“探究弹簧弹力大小与其长度的关系”的实验.(1)在安装刻度尺时,必须使刻度尺保持________状态.(2)他通过实验得到如图(b)所示的弹力大小F与弹簧长度x的关系图线.由此图线可得该弹簧的原长x0=________ cm,劲度系数k=________ N/m.(3)他又利用本实验原理把该弹簧做成一把弹簧秤,当弹簧秤上的示数如图(c)所示时,该弹簧的长度x=________ cm.5、某实验小组做“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量的关系”的实验.实验时,先把弹簧平放在桌面上,用刻度尺测出弹簧的原长L0=4.6 cm,再把弹簧竖直悬挂起来,在下端挂钩码,每增加钩码个数1234 5弹力F/N 1.0 2.0 3.0 4.0 5.0弹簧的长度x/cm7.09.011.013.015.0(1)(2)由此图线可得,该弹簧劲度系数k=________N/m;(3)图线与x轴的交点坐标大于L0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接触面之间、直杆、绳子产生的弹力有无和方向的判断1、接触面之间的弹力问题一、判断下图中小球是否受到斜面弹力作用,若受到弹力,请指出其施力物体和弹力的方向并作出小球所受弹力的示意图。

(接触面光滑)“假设法”判断接触面之间的弹力:例1 画出下列各图所中A 所受的弹力的示意图,并指出各弹力的施力物体(物体A 均处于静止状态)例2 画出下列各图所中A 所受的弹力的示意图,并指出各弹力的施力物体(物体A 均处于静止状态)(不考虑摩擦)例3 画出下列各图所中A 所受的弹力的示意图,并指出各弹力的施力物体(物体A 均处于静止状态)FA(1)(2)A AA(1)(2)AA(3)(4)例4、画出下列各图所中A所受的弹力的示意图,并指出各弹力的施力物体(物体A均处于静止状态)总结:接触面之间的弹力的方向判断及特点2、绳子产生的弹力特点问题一、判断下图中小球是否受到绳子张力作用,若受到弹力,请指出其施力物体和弹力的方向并作出小球所受张力的示意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