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禁忌语的差异看中英文化的差异
禁忌语中西文化差异探讨
![禁忌语中西文化差异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6368cafec281e53a5902ff18.png)
禁忌语中西文化差异探讨概要:本文通过饮食禁忌、颜色禁忌、数字禁忌等几个方面的对比分析,使读者能够对汉英两种语言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有更深的了解,明白丰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你想避免使用禁忌语,你应该尽量使用委婉语来避免尴尬。
而对于其他语言和文化现象,我们应该有一个客观的、包容的态度,以避免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错误。
总之,禁忌是民族思维方式、价值观、历史发展和社会背景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随着社会传统文化研究的深化,我们还应分析禁忌语在未来发展中的趋势,促进跨文化对话的发展。
本文拟对中英禁忌语进行对比研究。
本文将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写禁忌语的定义,并从饮食,颜色,数字等方面来分析中英禁忌语之间的差异。
第二部分主要是讨论了中英文化之间的差异是跨文化交际失败的主要原因。
第三部分着重论述了如何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使用禁忌语,使读者能对英语和汉语禁忌语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并能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Ⅱ.禁忌语的定义与分类在以前的时代,由于人的知识和认知能力有限,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会产生偏差和错误,这也可以解释某些程度的禁忌的起源。
在古代,人们不明白火山、地震、闪电风暴、月全食发生等其他自然规律和自然现象,而这些逐渐成为一些迷信的人恐惧但却无法解释的现象,为了缓解和避免这种恐惧,他们用自己有限的经验和想象创造神。
人们把自己的未来和希望像上帝祷告,因此人们无限尊重上帝,人们需要定时的崇拜和敬仰。
而那些与神的关系越来越少的人,就被列为禁忌文化的一部分。
其实禁忌一词源于汤加语。
汤加语是位于南太平洋汤加群岛上的居民使用的语言。
禁忌指的是神圣的、被禁止的或者需要特别注意的人、事物或者活动。
禁忌现象不止存在于汤加群岛,而是广泛地存在于所有的文化之中。
被禁忌的人、事物或者活动不允许被提到,或者只能以委婉的方式提及。
与社会禁忌相关的词语和表达方式被称为禁忌语。
禁忌语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反映特定文化的价值观和信仰的文化现象。
汉英禁忌语对比分析
![汉英禁忌语对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59b88363968011ca30091aa.png)
汉英禁忌语对比分析摘要:Taboo word(禁忌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 存在任何一种文化,任何一个社会中。
目前,中英两国人们之间的相互交流越来越频繁,在跨文化交际中,为了避免所谓的文化休克,因此了解哪些话语是被禁止的是十分重要的。
英汉禁忌语在语言和词汇层面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是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思维方式又导致了英汉禁忌语的迥异。
为了提高人们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人们必须提高对禁忌语的了解,并且能够清醒的意识到在交流中避免使用禁忌语。
关键词:禁忌语不同点文化成因。
一、定义在语言交际中,有一些词语是不能随便说的,说出来就可能会引起听话人的不快和反感,这就是语言学上所说的“禁忌语”。
18 世纪英国航海家詹姆斯库克(James Cook) 首先发现了汤加群岛居民的这种禁忌习俗(taboo),并将该词引入英语,并被全世界各民族人民使用。
顾名思义,所谓禁忌语就是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禁止人们说某种话,或忌讳人们说某种话。
二、禁忌语的演进原始时代——愚昧(ignorance),在人类社会的初始阶段,由于人类认识水平的低下与征服自然能力的不足, 人们往往对自然现象和自然力不能理解甚至困惑、恐惧。
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被赋予一种它本身所没有的、超人的感觉和力量。
人们竟以为语言本身能给人类带来幸福或灾难, 以为语言是祸福的根源。
他们盲目的崇拜迷信语言的力量, 认为谁要是得罪这个根源, 谁就得到加倍的惩罚; 反之则得到庇护。
这样就自然而然的促成了禁忌语的产生。
封建时代——偏见(p rejudice), 中西方社会的封建时代都以等级森严著称,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有严格的界限, 黎民百姓的言语都要受到限制, 他们不允许使用上级的所谓高贵语言表达, 否则会招致杀身之祸。
于是, 禁忌语随之产生了。
现代社会——民主(democracy),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人类对自然界及社会各方面的认识大大提高。
现如今,人们愈来愈注重人类的和谐相处与共同发展, 愈来愈追求平等和自由。
浅析英汉禁忌语文化
![浅析英汉禁忌语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89dc27e05ef7ba0d4a733b5a.png)
浅析英汉禁忌语文化系别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班级12级06班学号20姓名丁香浅析英汉禁忌语文化摘要:禁忌语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和语言现象,它与人类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了禁忌语存在较大的差别。
本文着重介绍中西方禁忌语的相似与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完美地掌握交流用语,不至于说出一些对方反感的言语。
关键词:禁忌语相似差异一、英汉禁忌语的概况禁忌语是语言的一部分,就是指在日常交际中不能涉及到的特有的话题,可以说凡是在交往和公共场合中那些引起对方或公众反感或不快的一些词或表达方式都属于禁忌语的范畴。
在英语中,“禁忌”(Taboos)一词源于波利尼西亚语,原意指“神圣的”和“非凡的”,后引申为“禁止的”和“危险的”。
夏威夷语指导禁忌读作“卡普”(Kapu)。
在波利尼西亚文化中,禁忌是指“任何与帝王有关的而普通百姓接触后会有危险的事,或者帝王碰过后,从而变得具有威力的任何事”。
甚至帝王的影子对他来说也是危险的。
除此之外,波利尼西亚人还对其他一些显示力量的地方和事物用禁忌予以表示,例如某些食物、山脉或泉水。
“禁忌”这个词历史悠久,在各类历史文献中均有记载。
汉王符《潜夫论·忠贵》:“贵戚惧家之不吉而聚诸令名,惧门之不坚而为铁枢,卒其所以败者,非苦禁忌少而门枢朽也,常苦崇财货而行骄僭,虐百姓而失民心尔。
”汉应劭《风俗通·正失·彭城相袁元服》:“今俗间多有禁忌,生三子者、五月生者,以为妨害父母,服中子犯礼伤孝,莫肯收举。
”《后汉书·郎顗传》:“臣生长草野,不晓禁忌,披露肝胆,书不择言。
”唐苏拯《明禁忌》诗:“阴阳家有书,卜筑多禁忌。
”随着社会的发展,禁忌语在发展变化。
比如在中国人的俗信中,以为人的影子既和人的身体相像又和人的身体相关。
身体为阳,影像为阴,觉得影子大约就是自己的灵魂,所以古代有禁忌别人踩踏自己的影子。
而现在,这种说法已经少为人所知了。
中英语言禁忌的不点及文化对比
![中英语言禁忌的不点及文化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0aaf2b0603d8ce2f0066232f.png)
二中英语言禁忌的不同点及文化对比1.隐私禁忌差异。
英语国的人非常重视个人隐私,对于他人的工资收入、年龄、体重、婚姻状况、宗教信仰等,都不能随便过问, 否则会被看作是对别人私生活的侵犯,是极为不尊重的行为。
英语中的“Mind your own business”(管好你自己的事情, 少管闲事.) 就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
因此, 在同英语国家的人交谈时, 应注意以下语言禁忌: What is your income? (你的收入是多少?) How much did the hat cost you? (你的帽子花了多少钱?) How old are you? (你多大年纪?) Are you married single?? (你结婚了吗) How many kids do you have? (你有几个孩子?) Are you a Republican or a Democrat? (你是共和党人还是民主党人) What is your religion? (你信什么教) 相反,中国人对待隐私却并非如此看重。
中国文化建立在集体主义基础之上, 一个中国人不是一个个体, 而是群体中的一个成员。
中国人重视亲情,友情, 同时追求宽广坦荡的胸襟, 认为‘事无不可与人言’对中国人来说,问他人个人问题, 如你多大了?你在哪里工作?你结婚了吗?有对象了吗?你去哪里了?你吃饭了吗?是聊天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友好关心的表示。
这与英语国家完全不同中英文化对待年龄问题的态度也截然不同。
在中国“老”是智慧、经验的象征。
如:老马识途、老当益壮、老骥伏枥、都是对老的赞赏之词。
人们称呼上了年纪的人为老教授、老寿星、老太太以表达尊敬、敬仰之情。
而在英语国家“老”就意味着不中用了、能力下降了。
所以老的甚至是“中年的”这样的词,也就成middle- aged(中年的)这样的词。
也就成了他们的语言禁忌。
在言谈中,对年龄有所暗示,如:You are sostrong at that age ! (按你的年纪, 你可真健康! ) 之类的话都将引起对方的不快。
从中英语言禁忌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从中英语言禁忌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75bcc268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62d9e5b.png)
从中英语言禁忌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摘要】禁忌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几乎存在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世界上每一种语言都拥有它自己的禁忌语。
这些禁忌语在交流中起重要作用,并且反映了它所处社会的社会价值。
本文通过对宗教信仰禁忌、姓名称谓禁忌、话题禁忌,数字禁忌等方面对中西方禁忌语进行比较分析,旨在减少在中英语言交际过程引起的不悦或者反感,避免语用失误,提升跨文化交际效果。
【关键词】禁忌语;文化差异;比较;跨文化交际一、引言禁忌(taboo),有人将其音译为“塔布”,也被称作忌讳,意思是人们对自己某些言行的强行约束以至禁绝。
这一词源于太平洋加群岛的Tongan(汤加语),意为“神圣的”或“不可碰触的”。
1771年英国航海家James Cook到汤加参观时,首先发现了当地的这种禁忌习俗,并将其引入到英语中。
禁忌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出现在很多国家的文化当中。
由禁忌所形成的语言特殊形态——言语禁忌,是多种禁忌现象中非常常见的一种。
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人们使用语言传达各种思想时极力避免的某些词语或话语,就是言语禁忌;被禁止或忌讳说或写的话就是禁忌语。
我们知道“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文化是语言的管轨”。
既然禁忌是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文化就有不同的禁忌和禁忌语存在。
中西方社会生活中由于存在不同的政治、文化、宗教等社会制度和价值系统取向,言语禁忌的内容和形式也不尽相同。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文化禁忌的差异就成为人们交际与交流的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乃至一个大障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日益频繁,了解中西方文化中的禁忌语的差异,对于消除交流障碍,能够入乡随俗,达到顺利地跨文化交际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二、中英禁忌语的差异中西方两者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思维习惯、价值观等,因此使得两者在禁忌语方面有很多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宗教信仰宗教信仰是英汉禁忌语中存在的一个重要方面。
汉英禁忌语对比分析
![汉英禁忌语对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db03f1a941ea76e59fa042e.png)
汉英禁忌语对比分析摘要:Taboo word(禁忌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 存在任何一种文化,任何一个社会中。
目前,中英两国人们之间的相互交流越来越频繁,在跨文化交际中,为了避免所谓的文化休克,因此了解哪些话语是被禁止的是十分重要的。
英汉禁忌语在语言和词汇层面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是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思维方式又导致了英汉禁忌语的迥异。
为了提高人们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人们必须提高对禁忌语的了解,并且能够清醒的意识到在交流中避免使用禁忌语。
关键词:禁忌语不同点文化成因。
一、定义在语言交际中,有一些词语是不能随便说的,说出来就可能会引起听话人的不快和反感,这就是语言学上所说的“禁忌语”。
18 世纪英国航海家詹姆斯库克(James Cook) 首先发现了汤加群岛居民的这种禁忌习俗(taboo),并将该词引入英语,并被全世界各民族人民使用。
顾名思义,所谓禁忌语就是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禁止人们说某种话,或忌讳人们说某种话。
二、禁忌语的演进原始时代——愚昧(ignorance),在人类社会的初始阶段,由于人类认识水平的低下与征服自然能力的不足, 人们往往对自然现象和自然力不能理解甚至困惑、恐惧。
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被赋予一种它本身所没有的、超人的感觉和力量。
人们竟以为语言本身能给人类带来幸福或灾难, 以为语言是祸福的根源。
他们盲目的崇拜迷信语言的力量, 认为谁要是得罪这个根源, 谁就得到加倍的惩罚; 反之则得到庇护。
这样就自然而然的促成了禁忌语的产生。
封建时代——偏见(p rejudice), 中西方社会的封建时代都以等级森严著称,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有严格的界限, 黎民百姓的言语都要受到限制, 他们不允许使用上级的所谓高贵语言表达, 否则会招致杀身之祸。
于是, 禁忌语随之产生了。
现代社会——民主(democracy),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人类对自然界及社会各方面的认识大大提高。
现如今,人们愈来愈注重人类的和谐相处与共同发展, 愈来愈追求平等和自由。
英汉禁忌语对比分析
![英汉禁忌语对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e87a9ee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171b077.png)
3、功能
英汉禁忌语均具有维护社会秩序、遵循社会规范的功能。通过使用禁忌语, 人们可以避免谈论令人尴尬或冒犯的话题,从而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和摩擦。此外, 禁忌语还可以起到警示和教育的作用,提醒人们在不同场合下应该保持适当的言 谈举止。例如,在汉语中,“妄议中央”是一个较为严重的禁忌语,旨在引导人 们不要随意发表不当言论。同样地,英语中的“鞭打禁锢”等禁忌语也旨在维护 社会道德和秩序。
英汉禁忌语对比分析的应用
1、语言教学
英汉禁忌语的对比分析在语言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可以通过介绍英汉 禁忌语的异同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两种文化背景下的语言表达和交际方式。 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了解不同文化中的禁忌语,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 能力。
2、翻译实践
在翻译实践中,英汉禁忌语的对比分析同样具有指导作用。译者需要具备跨 文化意识,了解两种语言中的禁忌语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在忠 实原文的基础上,准确地传达原文中的信息。例如,在翻译过程中,遇到关于 “死亡”的禁忌语时,译者需要根据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选择适当的词汇和表 达方式。
英汉禁忌语在修辞手法和篇章结构方面也有其独特之处。英语中的禁忌语多 采用委婉语和替代词,以避免直接提及禁忌话题,如用“pass away”代替 “die”。而汉语中的禁忌语则更多地体现为避讳和省略,如对年长者的称呼中 会避免使用不吉利的字眼。
四、应用实践:跨文化交流的技 巧
在跨文化交流中,了解英汉禁忌语的异同十分重要。在语言交流中,我们应 尊重对方的文化习惯,避免使用冒犯性的言辞。同时,掌握相应的交流技巧,如 采用间接、委婉的语言表达方式,可以有效地避免因文化差异引起的误解和冲突。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也需充分考虑原文中的禁忌语,确保译文准确、得体。
中西禁忌语对比分析
![中西禁忌语对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96a84f5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67.png)
- 211 -校园英语 / 中西禁忌语对比分析桂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马路【摘要】禁忌语是日常交流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
在中西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禁忌语也会有所不同。
本文通过对中西禁忌语异同进行对比分析,帮助人们在以后的文化交流中避免尴尬,保证跨文化交际能够顺利进行。
【关键词】禁忌语 文化差异 交际一、引言语言不仅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一部分。
中西不同的文化背景决定了它们的禁忌语会有差异。
在双方交际过程中,由于不了解对方的禁忌语,在言语的使用上,难免会出现失误。
而中西双方受不同的宗教信仰、政治体系、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等的影响,会造成相同事物的不同禁忌范围或者不同事物的相同的禁忌范围。
随着中西交流的不断加强,对双方禁忌语的了解显得尤为重要,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者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而且还可以对英语教学有启发意义,从而保证跨文化交际能够顺利、有效地进行。
二、中西禁忌语的相同之处虽然中西双方的文化背景不同,但是在一些表达上体现着相同的禁忌,而这些禁忌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宗教信仰的禁忌。
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对宗教信仰上的禁忌都会尤为重视。
在西方国家,基督教徒不可随意使用上帝(God)或者上帝(Jehovah)的名字,他们认为这是对上帝的不尊重。
不仅要避免对上帝的不敬,同时在提及魔鬼的时候也有禁忌。
他们认为提到魔鬼会给他们带来厄运,所以会使用其他的词如“the deuce ,the dickens ,Old Nick ”等来替代“the Devil ”这个禁忌语。
中国在宗教信仰上的禁忌也很多,对自己信奉的神仙不可亵渎。
信仰佛教和道教的人不可胡说、乱说。
对于那些要想把菩萨神像放在家里信奉的人,他们会说“请菩萨”,不会说“买菩萨”。
在中西文化中,宗教上的信仰和神灵的信奉使人们对亵渎神灵的词语会有所禁忌。
2.辱骂性词语的禁忌。
在中西方交际过程中,辱骂性词语是被禁忌的。
这些词语过于粗鄙,会使人感到不快。
从文化交际角度谈英汉禁忌语对比
![从文化交际角度谈英汉禁忌语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70046904cc7931b765ce1597.png)
从文化交际角度谈英汉禁忌语对比摘要:语言禁忌是人类语言表达中一种非常流行的语言现象,也是是各个民族共有的社会现象。
随着人们使用英汉语进行双向交际的日益频繁,英汉语言禁忌已成为我们有效研究跨文化交际的一个重要窗口,正日益受到语言学习者、教学工作者和研究者的重视。
本文简要介绍了禁忌的起源,分析对比英汉禁忌的异同。
通过研究这一语言现象,不仅能提高我们的语言理解能力,也能学习不同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最终帮助大家得体地、自如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禁忌语文化交际英汉对比1 引言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亦是文化的反映,语言禁忌是不同文化常见的社会现象。
尽管语言具有服从性,但作为思想和情感交流的工具它有着自己独特的魔力。
随着中英语言双向交流的发展,禁忌语已然成为国际交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因此,对比分析英汉两种语言中禁忌语的异同之处有助于英语教学,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帮助我们深刻地理解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和使用英语,从而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2 禁忌的起源和背景“Taboo”直译为“塔布”,意译为“禁忌”。
“禁忌”一词可以追溯到玻利尼西亚汤加语,意思是“需要极端注意的事”。
“禁忌”也意味着神圣的不可侵犯的,禁止人们谈论的东西。
禁忌现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受人尊敬的神圣的东西不能随便使用,另一个是人们不能随便碰的低贱的东西。
禁忌词的产生有其时代性的原因。
在古代,人们盲目相信鬼神敬拜上帝,认为那些与鬼神有关的东西不能随便被谈论,否则就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不幸,这样就产生了最早的禁忌语。
除此之外,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交流和经济一体化的出现对禁忌语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力。
在不同的文化中,禁忌的内容和形式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分为六种:神灵的名字(mention of gods)、近似誓词咒语(near-swearing)、性(sex)、死亡(death)、疾病(disease)和排泄(excretion)。
禁忌语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异
![禁忌语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33dd7f56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b2.png)
禁忌语在中西⽂化中的差异/294禁忌语在中西⽂化中的差异刘晓萌新疆⼤学国际⽂化交流学院摘要:语⾔禁忌⼀⽅⾯被视为语⾔现象中的⼀类,另⼀⽅⾯也属于⽂化现象,民族的区别主要是由于地理位置与⽂化历史的影响,所以语⾔禁忌各有千秋。
作为构成语⾔的关键部分,禁忌语能够将民族中背景、历史、风俗习惯还有价值观等改变。
本⽂针对⾃⼰在跨⽂化交际⾥所经历的事例展开分析,并从多个视⾓作为切⼊点展开对中西语⾔禁忌现象的对⽐研究,同时将跨⽂化交流中不需要运⽤的禁忌语提出了⼀些意见。
关键词:禁忌语;跨⽂化交际;中西⽂化差异⼀、禁忌(⼀)餐桌禁忌中国⼈在餐桌上的⽐较喜欢动态,但西⽅则爱静态,两者恰好相反。
中国⼈将美⾷作为⼈⽣中快乐的事情,所以排场都不⼩,⼗分热闹。
中国⼈往坐上坐后,会⼀直摆谈,相互敬酒,享受美⾷所带来的味蕾冲击。
该类的宴席将主⼈的热情与⼼意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客在餐桌上所热闹是表达了⼼中的快乐。
中国⼈通常送上的七碟菜肴与饭⼀同⾷⽤,毕竟葬礼完后的“解慰酒”要七碟菜肴,⽽且⼀般吃饭时,我们不会将筷⼦垂直插⼊饭中,⽼⼈说因为这样像是在祭拜祖先。
另外,我们从⼩被教育,在吃饭时要避免筷⼦触碰饭碗发出声⾳,在吃饭的时候不要发出声⾳,这是对别⼈的尊重。
西⽅⼈在饭桌中与中国截然相反,他们⼗分安静,专注与⾃⼰盘中的餐⾷。
所以西⽅的⾷⽤阶段⼜明确的六条禁忌⾏为:进餐过程禁⽌出现响声;不准替他⼈去⾷物;不准在吃饭的过程中吸烟;不准向他⼈劝酒;不准在吃饭的时候脱下⾃⼰的⾐服;不可以谈令⼈作呕的事情。
邀请客⼈来品尝的⾷物是⽕鸡,所以欧美⼈认为鸡胸脯⼗分珍贵,因此⾷⽤鸡腿的过程中需要将⾻头剔除,不能够⽤⼿拿着⾷⽤。
要利⽤⼑叉辅助切着吃,但要避免切得过⼤或切成⽚状。
在整个⽤餐过程中,没有⼈吸烟,没有⼈酗酒或者说劝他⼈喝酒,也没有⼈去帮他⼈拿⾷物,整个就餐环境给⼈⾮常舒服的感觉。
(⼆)数字禁忌在数字⽂化中的核⼼内容是数字禁忌,所以很多数字⼈们更本不会提及,其实,针对数字⽽⾔⼤部分不存在优劣势与好差吉凶的区别。
从英汉禁忌语异同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英汉禁忌语异同看中西文化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aec80087a0116c175f0e4819.png)
语言是文化 的一部分 ,并对文化 起着重要作 用 , 通过语 言 ,文化 得 以体现 和传 承 ;而文 化 的发展变 化 又促 进语 言 的丰 富和完 善 。禁 忌是人 类社 会普遍 存在 的一种 复杂 的文 化现象 。它是 指社 会力 图避讳 的某些行 为、事物 或关系 。在 西方 ,1 8世纪之前就 已经出现禁忌和禁忌语 。英语 “a o ”一词源 于波 tb o
的影响。因为忌讳 “ ” 离 ,所 以吃梨时要整个儿吃 ,不 能切成 一片 片来 吃 。至今 中国人的 传统 都保 持着夫 妻情侣 吃梨 时忌讳分成两半 ,因为它象 征着 “ 分离” , 这 样 的传 统 反 过来 又是 语 言对 于 文化 的 影 响 ,是 “ ” 的语音产 生 了梨 子不 能分 着 吃的文化 习俗 。 梨
如唐 高祖 叫李 渊 。 因此 在唐 代把 东晋 著名 诗人 陶渊 明叫 “ 陶泉 明” 。唐太宗名世 民, 为避讳 , 唐人 以 “ 代” 顶 “ ” 世 ,以 “ ”替 “ 人 民”字 ,观 世音菩萨 也只称 观音 菩 萨。众 所周 知 的成语 “ 只许州 官放火 ,不准 百姓点灯”也是 因为宋代知州 田登 自讳其名 “ 登”字 而产 生的 。此 外在 中国 ,在 宗教 上 ,语言 禁忌 出于 人们相 信语 言 有一种 特 殊 的 “ 召唤 ”力量 ,一旦说 出来就会真 的如此这 般 …所 以要求人们在 神圣对象 、 神 圣场 所 、神圣 时 间 内 ,禁说 污 秽不净 、亵渎神 明 的言词 ,或不 吉利 的话 ,非说 不 可 的术语常 用谐语 或 隐语 代替 ,以避其 讳 。如有 些船 家禁 忌说 “ ” 翻 、 “ ”等字 眼 ;有些 人忌讳说 “ 沉 棺材 ”而改称为 “ 寿 材 ” 寿器 ” 或 “ 、“ 长生 板” 等。 在 西方 文化 中,凡 是与神 灵和 上帝 崇拜 有关 的 词 语 以及 带 有 宗教 含 义 的词 语 都被 看 作 是神 圣 的 、 庄严 的 ,不 能 随便提及 ,否 则 就是 亵渎神 灵 。人们 对 “eu ” G d ,“ e vn Js s ,“ o ” h a e ”等宗教词语充满了敬
英汉禁忌语的异同比较及其文化根源
![英汉禁忌语的异同比较及其文化根源](https://img.taocdn.com/s3/m/67c4f5c6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86.png)
2013.08学教育80英汉禁忌语的异同比较及其文化根源姜月(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0)[摘要]英汉禁忌语根植于其独特的文化根源。
面对日益紧迫的跨文化交际趋势,本文将通过对比英汉禁忌语的异同点,从死亡与疾病、性、猥亵词、宗教以及称谓禁忌等方面对英汉禁忌语进行对比研究,尝试发现其文化根源,提高交际能力,为跨文化交际中面临的禁忌语方面的文化障碍提供参考。
[关键词]禁忌语;文化;异同比较禁忌是人类最古老的无形法律(弗洛伊德,1986)。
它起源于远古人类对于强大的自然物和未知的自然现象的畏惧。
在劳动过程中语言产生与发展,并“被赋予了一种它本身所没有的、超人的感觉和超人的力量,社会成员认为语言本身能够给人带来幸福或灾难,认为语言是祸福的根源”(陈原,1983)。
禁忌语便产生于此种趋利避害的心理。
禁忌(taboo )一词源自汤加语(Tangan ),其意为“神圣的”、“不可触摸的”。
南太平洋波利尼西亚群岛居民用其指称那些需注意、被禁止的词语。
禁忌语广泛的存在于世界各种语言之中,反映出不同的文化心理与价值取向,并受其制约与影响。
而现代越来越频繁的跨文化交际却急需人们打破禁忌语所带来的文化阻碍,英汉禁忌语异同的研究正是秉持求同存异的精神和态度,来寻求解决之道。
一、英汉禁忌语的相同之处1、关于死亡、疾病的禁忌语死亡与疾病是禁忌语的永恒主题。
汉英两语中关于“死亡”与“疾病”的委婉语均十分丰富,人们用其来避免直接表述时所带来的尴尬与亵渎之意。
英语中用“sleep ”,“go to heaven ”,“be at peace ”,“go west ”等表达死亡之意,中文中则有“安息”、“永眠”、“归西”、“仙逝”等。
疾病禁忌语也有大量实例。
癌症就被委婉称为“the Big C ”,“that dis-ease ”。
新闻媒体也常使用“a long ill-ness ”来指代它。
直称精神疾病的患者为“mad ”或“crazy ”被认为是不礼貌的,人们常委婉称其为“a little ec-centric ”或“not all there ”。
从英汉禁忌语异同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英汉禁忌语异同看中西文化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4425d320bcd126fff7050ba9.png)
・154・职业时空 2010年4月CAREER HORIZON学术平台收稿日期:2010-03-17作者简介:张菊敏(1973-),女,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摘要:从英汉禁忌语异同的视角,探讨和发现蕴含在禁忌语表层下的中西方文化中社会习俗、宗教政治、价值观念等深层文化内涵的相似与不同,以便顺利交流信息,避免误会与矛盾。
关键词:语言;禁忌语;跨文化交际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二者既密切联系,又互相区别。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通过语言,文化得以体现和传承;而文化的发展变化又促进语言的丰富和完善。
禁忌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
它是指社会力图避讳的某些行为、事物或关系。
在西方,18世纪之前就已经出现禁忌和禁忌语。
英语“taboo”一词源于波利尼西亚的汤加语,当地的习俗严禁人们接触神圣的或鄙贱的东西,而且还禁止人们谈论这些事物,taboo就是指这种现象。
汉语音译为“塔布”,即“禁忌”。
在中国,“禁忌”一词的历史更为悠久。
西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阴阳家》记载:“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
”可见,“禁忌”一词早在汉朝就已出现在一些史料典籍中了。
《中国礼仪》也曾指出过“人竞(境)问禁”的重要性。
禁忌语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表现了人们对自己言行的束缚,与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因素有关。
[1]一、社会习俗中的禁忌在社会习俗当中,人们更多地禁忌凶祸词语、亵渎词语,死亡是人们最恐惧、最忌讳的了。
本来人的生老病死是无法抗拒、无法回避的自然现象,可是自从人类有了对“生”的崇拜,就有了对“死”的禁忌,所以从古到今,“死”是不能随便提到的。
在人们日常的语言文化交流中,死亡总是一种使人不愉快的主题,因此在与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人士进行的语言交际中不能说“死”,应委婉地说“离开”、“去天堂”、“睡去了”、“和上帝在一起”等等。
在中国古代,天子皇帝之死被委婉称作“驾崩”;士大夫阶层称死亡为“疾终”、“不禄”、“溘逝”等;庶民百姓对于死的别称更是五花八门,如“卒”、“没”、“下世”、“谢世”、“升天”、“老了”、“走了”、“翘辫子了”等等。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d5de1ebc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3a.png)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中西方文化有着不同的禁忌语言,这些禁忌语言反映了人们对于社会和道德规范的观念和认识。
对比中西方的禁忌语言,可以看出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差异。
本文将就中西方禁忌语进行对比,并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一、中西方禁忌语的起源中西方的禁忌语言在起源上有所差异。
在中西方传统文化中,禁忌语言往往是建立在宗教、伦理道德、家庭观念等方面的基础之上。
西方的禁忌语言源于基督教传统,受到了宗教和道德规范的影响。
西方禁忌语言中通常会避免提及宗教敏感话题,比如死亡、上帝等话题。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禁忌语言往往与尊重长辈、尊重传统文化、尊重天地之间的关系有关。
中国人对于有关死亡的话题往往会避免直接表达,而使用委婉语言或者避免直接谈论。
中西方禁忌语言的表达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由于宗教的影响,禁忌话题往往会被视为不祥之事,因此会避免直接谈论。
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往往会避免提及死亡、疾病、不幸等话题,以免触犯他人的悲痛之情。
在西方文化中,还存在着一些关于宗教、种族、性别等方面的禁忌话题,比如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等,人们会尽量避免触及这些话题。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通常会使用委婉的方式来表达禁忌话题,比如使用比喻、谐音、暗示等方式。
中国人在谈论死亡时往往会用“老天有眼”、“天有不测风云”等话语来表达,而不直接使用“死亡”“去世”等词语。
在中国文化中也存在着一些关于家庭、道德、传统观念的禁忌话题,比如大事小事都需要三思而后行,儿女须尽孝道等观念,人们在谈论这些话题的时候也会使用委婉、含蓄的方式。
中西方禁忌语言的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待生与死、天与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和处理方式。
在西方文化中,由于宗教的影响,人们对于死亡、上帝、不幸等话题往往会持避讳之态度,认为这些话题是不祥之事,应该避免谈论。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则更加注重尊重长辈、尊重传统文化、尊重天地之间的关系,因此会使用委婉、含蓄的方式来表达禁忌话题,以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8c5fff05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fb.png)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禁忌语是指在某种文化、环境、场合等情景下,被认为不得不侵犯的语言规范。
在不
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禁忌语也会存在差异。
中西方作为不同文化的代表,其禁忌语的特
点也有所不同。
本文将从中西方禁忌语的定义、类型、文化背景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
定义对比
在中文中,禁忌语通常是一种文化习惯,而在西方文化中,禁忌语往往与宗教信仰有关。
在中文中,禁忌语常常是指在某些情况下,不得撒谎、不得说脏话、不得诅咒等规定。
在西方文化中,禁忌语往往涉及到禁止提到神明、忌讳神圣物品等方面。
类型对比
在中文中,禁忌语的种类有很多,包括禁止谈论病死人,忌讳祖先、吃禁忌食物等等。
而在西方文化中,禁忌语主要包括禁止提到神明、禁止亵渎神圣物品等。
文化背景对比
中西方禁忌语的不同来源于其背后的文化背景。
在中文文化中,道德规范经常出现,
尤其在古代中国,儒家思想非常流行,道德约束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而在西方文化中,基督教信仰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对人们的价值观和社会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
中西方禁忌语不同,主要是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而产生的。
我们应该在了解不同文化
的基础上,遵守当地的文化规范,尊重文化差异,避免不必要的冲突。
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把握好它。
英、汉禁忌语的对比研究与文化内涵
![英、汉禁忌语的对比研究与文化内涵](https://img.taocdn.com/s3/m/a1b3e3df89eb172ded63b7b4.png)
摘要: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禁忌语。
禁忌既是各民族所共有的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和文化现象。
文章从发展的观点勾勒出英汉禁忌语的演进,通过对英汉禁忌语的对比.指出二者的不同,并肯定二者的趋同现象,以便于了解语言的文化内涵,避免交际失误,达到理想的交际效果。
关键词:禁忌语;英汉对比:文化差异禁忌语作为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与社会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工具。
本文主要讨论的是英、汉语言中的一种特殊现象一禁忌现象。
从英、汉禁忌语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英、汉禁忌语存在诸多的共同点,在表达方式上有许多不谋而合之处,但是英语和汉语毕竟隶属于不同的文化,语言禁忌语作为一定的社会文化现象,其背后所依托的是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英、汉禁忌语总体相似的“外观”,实际上根植于相异的“内涵”,从其趋同的表象入手便可挖掘出英、汉民族在文化上的差异。
一、英汉禁忌语的起源及演进1.禁忌语的起源及定义。
语言禁忌是各民族共有的社会现象,可谓无处不在,无所不包。
禁忌一词的国际通用名称为“taboo”(直译为“塔布”,意译为“禁忌”)该词原是玻利尼西汤加语,意思是“需要极端注意的事”。
英国航海家James Cook(1728一l779)于1777年航行到南太平洋的汤加岛,发现当地存在着许多惊人的社会现象,如某些词语不能随便使用,否则会令人难堪,不快,甚至厌恶,当地居民把这种禁忌现象称为“taboo”。
“塔布”现象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受尊敬的神物不能随便使用,二是受郧视的贱物不能随便接触。
而所谓的语言塔布(verbal taboo)也包括两个方面即语言的灵物崇拜和语言的禁用或代用。
在中国,“禁忌”一词历史悠久,早在汉朝一些史料典籍中就有出现。
《汉书·艺文志》中记载:“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中国是一个以差序格局为文化取向的社会,历来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试论英汉禁忌语语用文化的差异
![试论英汉禁忌语语用文化的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f4f65c252af90242a995e504.png)
试论英汉禁忌语语用文化的差异摘要: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禁忌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
一句完全合乎语法的话,用于不恰当的场合,就达不到交际的目的。
语言的使用规则实际上就是这种语言所属文化的各种因素。
因此,学习和运用外语必须了解与这种外语有密切关系的文化。
关键词:禁忌语,语用文化,差异1.引言关于禁忌语的研究还是比较多的,从禁忌语的产生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表明禁忌语是我们日常交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特别是随着英语在我国越来越普及,关于西方的一些禁忌语也引起广大学者的注意。
对中英的禁忌语进行对比研究是很有进步意义的,但是大多数都是对于中、西方禁忌语的表面的,静态的认识。
还不够深刻,需要更多的去了解其深层次的文化背景,从历史传统方面深入研究。
本文主要从中英文化方面的对比对禁忌语的异同进行浅析,从而让更多的外语学者更加重视不同的文化,以达到更好的交流和学习。
2. 禁忌语的相关知识2.1 什么是禁忌语?禁忌分为行为禁忌和语言禁忌,本文所指的禁忌是语言禁忌。
它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国际学术届对这一文化现象的通用名称是“taboo”,它源于汤加语,原指“神圣的”或“不可触碰的”,禁忌存在于世界上已知的各种文化之中,指社会力图避讳的某些行为、事物或关系,引申至用于表达这些内容的语言(Crystal,1978:8)禁忌语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并普遍存在于世界各个语言和文化中。
2.2 有关禁忌语的理论背景。
“禁忌语的产生,有赖于其文化背景即语境(context)。
语境是指言语行为赖以表现的物质和社会环境。
它最早由英国民俗学家Malinowski提出,他强调语言使用的场合和文化因素对言语交际的影响。
他认为,语言根植于社会文化之中,只有了解语言的社会文化背景,才能理解语言的确切含义。
”(吴小平2004:40-41)。
钱冠连又把语境分为语言性和非语言性的,前者是显性的、可见的现场,后者是隐性的,比如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44f16cd7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e5.png)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在不同的文化中,禁忌语是一种被广泛遵守的规则或准则,用于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
禁忌语通常是因为文化、宗教、社会价值观等原因而产生的,对于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比中西方的禁忌语,可以体现两种文化的差异以及人们在交流中的差异。
中西方的禁忌语在内容和表达方式上存在差异。
在中文中,一些对粗俗、下流和不雅的话题或用语往往被视为禁忌。
谈论性行为和生殖器官等话题在中国文化中是不被认可的,被视为不礼貌和猥亵的。
同样地,在西方文化中,对于谈论性行为和生殖器官等话题,虽然不被视为禁忌,但是在正式场合和与陌生人的交流中,也会被视为不适当和不礼貌的。
对于一些敏感而容易引起争议的话题,中西方的禁忌语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政治、宗教和敏感的历史事件等话题往往被视为禁忌,并被认为是不得讨论的。
这是因为中国的政治体制和社会价值观念对于这些话题有着特殊的敏感性。
相比之下,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容易对政治、宗教和敏感的历史事件等话题进行讨论和辩论。
言辞激烈和争议性的讨论是西方文化中思想自由和民主的一部分。
中西方禁忌语在礼貌和尊重上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文化中,长辈、上级和学者被视为有权威的人,人们对他们的言行举止要尊重和遵守。
在与这些人交流时,人们通常要注意自己的言辞和态度,并避免使用冒犯或不尊重的语言。
相比之下,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注重个人自由和平等。
在交流中,个体的言辞和态度更受到保护,人们更容易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批评。
西方禁忌语往往更注重言论自由和个人权利。
中西方禁忌语在内容、表达方式,敏感话题和礼貌尊重上存在差异。
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中的禁忌语对于跨文化交流和理解至关重要。
在跨文化交流中,人们应该注意并遵守相应的禁忌语,以避免冒犯和误解。
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和尊重他人的文化差异,以促进和谐的跨文化交流。
关于从中英语言禁忌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关于从中英语言禁忌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bb5a1849da38376baf1faec5.png)
关于从中英语言禁忌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一、引言禁忌(taboo),有人将音译为“塔布”,也被称作忌讳,思是人们对自己某些言行的强约束以至禁绝。
这一词源太平洋加群岛的Tongan(汤加语),意为“神的”或“不可碰触的”1771年英国航海家JamesCook到汤加参观时,首先发了当地的这种禁忌习俗,将其引入到英语中。
忌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杂的文化现象,出现在很多国家文化当中。
由禁忌所形成语言特殊形态——言语禁忌,是多禁忌现象中非常常见一种。
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人们使语言传达各种思想时极力避免的某词语或话语,就是言禁忌;被禁止或忌讳说或写的话是禁忌语。
我们知道“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文化是语言的管轨”。
既然禁忌是遍存在的一种文化象,不同的文化就有不同的禁和禁忌语存在。
中西方社会生中由于存在不同的政治、文化、教等社会制度和价值系统向,言语禁忌的内容和式也不尽相同。
因,在跨文化交际中,中方文化禁忌的差异就为人们交际与交流的一个十分敏的问题,乃至一个障碍。
随着经济全球化加剧,中国与世界他国家的交流日益频繁,解中西方文化中的禁忌的差异,对于消除交障碍,能够入乡随俗达到顺利地跨文化交际就显得分重要了。
二、中禁忌语的差异中西两者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思维习惯、价值观等,因此使得者在禁忌语方面有很多不之处,主要体现在下几个方面:1、宗教信仰宗教信仰是英汉禁忌语中在的一个重要方面。
Neanman指出Thesubjectofearliesttaboo].北京:三联书店,1980.[2]].BasilBlack].武汉:北教育出版社,1990.[4]Neanman,G.Pragmatics,thethirdedition.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1983.[5]刘纯豹.英语委婉辞典[M].北京:商印书馆,2001.[6]张莹.汉英禁忌语文化对比分[J].继续教育研,2004.[7]邓炎,刘润清.语言与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免费论文载中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浅析女主人公性格对其婚恋的影响—在《傲慢与偏见》和《红楼梦》中婚恋比较2 分析福尔摩斯的性格特征3 论《红字》中“A”的象征意义4 国际商务中的跨文化沟通5 以《最后一片叶子》为例论欧亨利的创作风格6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7 纳博科夫小说《洛丽塔》的爱情讽刺8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175 567 12 489 沮丧与感情的冲突10 新闻报道的倾向性分析——语言学视角11 英语中介语无标志被动语态的错误分析12 浅析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在商务信函中的运用13 任务型教学法在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14 从奥运菜单看中式菜肴英译名规范化程度15 从功能理论视角研究公示语的中译英翻译16 跨文化交际中的社交语用失误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17 《黛西米勒》中道德冲突的表现分析18 透过《傲慢与偏见》看现代社会爱情观19 英语委婉语的语用分析20 The Conditioning Factors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in the United States (-)21 从文化角度探析品牌名称的翻译方法22 American Individualism and Its Reflection in the Film Erin Brockovich23 论《月亮和六便士》中的自然主义特色24 学术论文标题的英译研究25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女性语言的特点26 从《打鱼人和他的灵魂》看王尔德的唯美主义27 外贸合同中介词的用法与翻译28 从《红楼梦》及其译本看中英非赞同表达的异同29 英汉“走类”动词短语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30 哈珀•李《杀死一只知更鸟》中斯科特的性格31 《红字》中珠儿与《雷雨》中周萍之比较32 中美广告创意的文化差异性研究33 交际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现状探究34 命运与性格--浅论《哈姆雷特》的悲剧因素35 美国电视剧中双关语的研究-重点关注双关语的汉语翻译36 英汉委婉语中体现的文化异同37 当女人成为男人--试析《紫色》中西莉的性向转变38 从《看不见的人》中透视美国黑人寻找自我的心路历程39 英语禁忌语的语用研究40 高中英语听力课中的文化教学41 从《女勇士》中的女性形象看文化差异42 A Survey on Self-regulated Learning of English Major43 对中英语“丑”词的文化和认知解读44 不一样的颤栗—东西方恐怖片的比较45 中西方爱情悲剧故事的比较分析——以“梁祝”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46 Analysis of the Subtitle of White Collar under Skopostheorie47 颜色词的英汉翻译研究48 论《呼啸山庄》中人性的转变49 Pragmatic Consciousness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50 评《简爱》中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51 高中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现状研究综述52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的女性主义分析53 论《喜福会》中家庭观的中西差异54 [政治学与行政学]行政忠诚:困境与重塑55 浅谈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功能及应用56 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的重要性57 中英习语文化异同及其翻译58 商务英语评论中的态度意义分析59 委婉语在商务英语中的“合作原则”特点及社交功能60 杰克凯鲁亚克与垮掉的一代61 A Research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Chinese Dish Names62 埃德加·爱伦·坡幽默小说研究63 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64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傲慢与偏见》翻译中的体现65 山寨文化的反思——发展与创新66 从《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儿童的观察和语言分析世纪的美国社会67 广告英语标题翻译的修辞特点68 《哈利波特》系列里哈利波特与伏地魔的二元对立分析69 一项有关影响中国学生英语听力理解的因素的调查研究70 中西方祭祀文化之异同71 跨文化因素对字幕翻译的影响72 身势语在初中与高中英语课堂中的不同应用73 论英语委婉语的构成与翻译74 An Analysis of Translation of Road and Traffic Public Signs75 汉英谚语中关于文化价值观的比较76 丹尼尔•笛福《鲁滨逊漂流记》中的殖民研究77 非言语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78 英汉习语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研究79 中文古诗词叠词的研究与翻译80 试比较《汤姆索亚历险记》与《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主人公性格异同点81 全身反应法在学龄前儿童英语教学中的应用82 中国英语初探83 《呼啸山庄》和它的四个版本电影的比较研究84 On the Aesthetic Connotation of the Death in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by Hemingway85 论密西西比河对马克•吐温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影响86 试析《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悲剧之源8788 论跨文化人才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89 《林湖重游》中的静态美分析90 浅析《红字》中丁梅斯代尔的挣扎91 论赫尔曼•梅尔维尔《白鲸》中的象征主义92 On Critical Realism in Oliver Twist93 《远大前程》与《名利场》叙事技巧比较研究94 论《紫色》的叙事现代性分析95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科技产品广告翻译96 英汉新词理据对比研究97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98 On the Factors Leading to Different Destinies of Rhett Butler and Ashley Wilkes in Gone with the Wind99 诸神形象折射中西方价值观不同100 超验主义和美国个人主义101 英语学习中的性别差异102 “集体无意识”理论观照下艾米莉的悲剧性103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夜色温柔》中主人公迪克的堕落104105 A Cultural Approach to the Translation of Movie Titles106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the Novel To Kill A Mockingbird and Its Film Adaptation 107 《欲望号街车》中的主要人物的性格与命运分析108 A Survey on Self-regulated Learning of English Major109 浅析习语翻译中的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应对策略110 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111 从文化视角看部分英汉习语的异同112 从目的论角度看公司网页误译113 从目的论角度比较研究《彼得•潘》两个中文译本114 简•奥斯丁《理智与情感》中两姐妹的性格分析115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Two-part Allegorical Sayings116 查尔斯•狄更斯鞋油厂经历在大卫•科波菲尔身上的艺术再现117 论新闻英语的语言特点118 英语中天气隐喻的认知解读119 《我的安东妮亚》中安东妮亚的成长120 城市公共标识翻译技巧及问题分析121 从《成长的烦恼》和《家有儿女》的对比看中西方家庭价值观的差异122 Analysis of the Female Characters in Oliver Twist123 英汉恐惧隐喻对比研究124 Strategies of Advertising Slogans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ree Beauty” Principle125 论《法国中尉的女人》中萨拉的女性主义的显现126 模糊语在英语广告中的语义分析127 小说《白鲸》中亚哈布船长的人物悲剧解读128 《弗兰肯斯坦》的悲剧性129 对《宠儿》中黑奴母亲塞丝形象的探讨130 玛丽•巴顿的女性意识131 英语演讲语篇中的parallelism及其汉译策略—以奥巴马就职演说稿为例132 Joy Luck Club:Chinese Tradition under American Appreciation133 A Study of Hawthorne’s Notion of Science as Shown in “Rappaccini's Daughter”134 《哈利波特》的圣经原型解读135 论英语俚语的汉译—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136 中英手机短信的修辞特点分析137 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简•爱》两种中文译本的比较138 中西方文化中的节日比较139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Auspicious Culture in the Wedding Custom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140 跨国广告的在华本土化策略浅析141 中学英语教学中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142 交际教学法在中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143 《浮生六记》翻译赏析—林语堂翻译策略研究144 从大众对汽车的选择看美国社会价值观的变化145 政治委婉语的取效性行为分析146 浅析《飘》中女性主义的萌发147 A Linguistic Analysis of Barack Obama’s Inauguration Speech148 On Alice Walker’s Womanism in The Color Purple149 翻译腔成因浅探150 福克纳小说中的圣经意象151 互联网时代的语言帝国主义152 浅析哈克贝利的叛逆精神153 从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角度论网络流行语的可译与不可译154 <<格列佛游记>>写作风格分析-杰出的寓言讽喻体小说155 从卡明斯的L(a 看视觉诗的可译潜势156 文化背景下英文电影名称的中译157 Translation of the Implied Meaning in Communication158 The Localization Strategy of Multinationals and Its Implications on the Chinese Multinationals Overseas159 不同国家的商务谈判风格及其对策160 加拿大女性主义翻译理论161 论中西旅游文化的差异性162 由《红楼梦》中人名的英译看中西文化差异163 论《兔子归来》中黑人民权意识的觉醒164 浅谈网络聊天中的英语缩略语165 View Chinese and Western Love from Liang Shanbo and Zhu Yingtai and Romeo and Juliet 166 《阿甘正传》承载的美国青年价值观167 The Basketball Cultures of China and America168 国际商务谈判中模糊语言应用的语用分析169 从唐诗不同译本看数字词汇翻译得与失170 浅析《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的性格171 A Comparative Study of Politeness Expression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172 解读苔丝悲剧的成因173 论路易莎·梅·奥尔科特《小妇人》中的女性主义174 Negative Transfer and the Errors Committed by Chinese English Learners 175 中西饮食文化的比较176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77 Lost Generation Writers and Chinese After-s Writers178 简爱女性意识分析179 女性形象下的女权主义思想——浅析汤亭亭小说《女勇士》180 论《教授的房子》中圣彼得教授对自我的追求181 中英文求职信中言语行为对比分析182 从《喜福会》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看身份的寻求183 中英文动物俗语的感情差异研究--以“狗”为例184 On Promotion of Rural Middle School Students’ Oral English185 从存在主义的角度分析怀特的《夏洛的网》186 中英习语文化异同及其翻译187 汉语叠词翻译的对等研究188 跨文化交际中的体态语189 排比的修辞功能在政治演讲辞中的应用190 威廉·戈尔丁《蝇王》中的写作艺术191 从功能翻译理论视角看《破产姐妹》的字幕翻译192 从禁忌语的差异看中英文化的差异193 《瓦尔登湖》中梭罗的生态思想194 尼斯湖和西湖—中西方旅游性格差异研究195 Advertising Language: A Mirror of American Value196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浅析《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主要人物197 “黑人会飞”——托妮•莫里森小说《所罗门之歌》中的黑人神话研究198 论汤亭亭《女勇士》中的和谐观199 弗吉尼亚•伍尔夫《到灯塔去》中艺术家莉丽的女性意识200 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角度浅析商宴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