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一. 教材分析《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主要让学生了解降水的概念、形成过程以及降水的分布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对天气、气候现象的认知能力。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降水的基本特征,掌握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并能够分析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天气和气候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他们对降水的形成过程、分布规律以及降水对生活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降水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降水的概念、形成过程和主要类型。
2.使学生掌握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生活中天气、气候现象的能力。
4.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降水形成的过程。
2.降水分布的规律及其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降水现象。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降水案例,使学生理解降水分布的规律。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降水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设计好课堂练习题和小组讨论题目。
3.准备好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张干旱和一张洪涝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降水对生活的影响,从而引入本节课题。
2. 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PPT呈现降水的定义、形成过程和主要类型,让学生对降水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降水形成的原因。
3. 操练(10分钟)教师通过设置一个生活情境,如:“假设你是农业专家,如何根据降水情况安排农作物的种植?”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4. 巩固(5分钟)教师呈现一张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降水分布的规律。
地理初一上人教新课标3.3降水和降水的分布同步学案
【明确目标】1.学生能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3.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并读图说出降水的变化规律。
【前置自学】【降水与生活】1.降水是我们大伙儿熟悉的大气现象,那么什么是降水呢?降水要紧形式又是什么呢?2.依照单位时刻内降雨量多少,气象部门把降雨划分为...等不同级别3.如何测量某地的降水量:。
【展现交流】:【降水的季节变化】一个地点,一年内各月的降水量是有差别的,并表现出不同的季节变化,通常用来表示一个地点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小组合作3.学生阅读55页图A/B两图,分析A地,B地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A:B:小组合作4.学生完成55页活动1,明白得不同地区的降水季节变化也不同。
(1) 该地哪几个月份降水较多?(2) 该地哪几个月份降水较少?(3) 说明该地降水的季节变化》【合作探究】1.降水和气温一样,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不同的降水状况给人们生产和生活也带来了不同的阻碍,请同学们参照54页的活动1,第一张卡片的内容来分组完成其余三项:阴雨连绵一个月。
有近两个月没有下雨。
某都市下了大雪。
2.说一说你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句话的明白得。
[降水的分布]世界各地,有的地点降水多,有的地点降水少。
通常用来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形。
在同一条等降水量线上,各点的降水量。
小组合作6.(1)阅读56页图3.21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完成56页活动(1).赤道邻近各地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上?(2).在南.北回来线邻近,大陆东岸与大陆西岸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3).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与沿海地区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4).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和最贫乏的地区各分布在哪里?(2)依照所学的地理知识归纳明白得阻碍降水分布的因素有哪些?一个地点降水量的多少,受和的阻碍,还受的阻碍。
通常情形下,山地的迎风坡降水,背风坡。
【达标拓展】1.通常我们所说的某地的年降水量是指()A.某地一天的降水量B.某地一周的降水量 C.某地一年的降水量D.某地多年的平均降水量2.读下列北半球五个地区的降水柱状图,请将下列降水季节分配的特点,分别填人相应的图中。
七年级地理上册《3.3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知识目标、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重点:阅读和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分析降水的季节变化。
降水柱状也是今后学习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点拨释疑,合作探究一、降水和降水量的测定1、降水的定义什么是降水?过渡:降水落到地面我们又如何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呢?2、降水量的测定降水测量工具雨量器,单位毫米。
3、降水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并让学生分组讨论降水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讨论结果由学生进行小组互评教师点评。
过渡:一个地方一年内各月降水量是有差别的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季节变化。
下面我们就降水的季节变化做进一步学习、分析。
二、降水的季节变化1问题情境北京各个季节的降水有何特点相比较哪个季节多?哪个季节少?如何准确描述一个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
小结:该地降水冬季降水多,夏、秋季降水少3.降水柱状图的绘制教师根据学生绘制情况选取部分作品展示并做评价总结降水柱状图绘制的基本过程。
三、降水的分布1、等降水量线让学生讨论比较等温线和等高线的定义,说明“等降水量线”的定义。
定义:在地图上,将同一时间内降水量相同的各点连成的线。
然后出示“降水的分布”。
2、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画面1,点击赤道附近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的地区,使之闪烁让学生读出降水量。
点击两极地区年降水量在200mm以下的地区,使之闪烁,请学生读出降水量。
由学生归纳出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一:赤道附近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画面2,点击回归线使回归线两侧闪烁,由学生归纳出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二: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少,大陆东岸降水多。
画面3,在底图上显示南北纬30°、60°并闪烁,让学生说出中纬度的纬度范围然后对中纬度内学生:在一定条件下大气中的水汽凝结成水滴和冰晶以雨、雪、冰雹等降落到地面,总称降水。
依次介绍雨量筒、雨量杯,讲解测量方法一般每天8时、20时各观测一次。
把一天、一月或一年的降水量相加就分别是这个地方的日降水量、月降水量或年降水量。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和分布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3.3 降水的变化和散布教案降水的变化与散布【学习目标】1.能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均匀降水量散布图,说出生界降水散布的差异。
3.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明降水变化的规律。
【学习重难点】经过读图、画图、阅读,使学生形成地理的空间观点认识世界降水的时空散布规律。
【学习过程】一、降水与生活、降水的季节变化1.从大气中下降的、、等,统称为降水。
2 .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依据单位时间内降雨量多少,气象部门把降雨区分为、、、等不一样样级。
3.丈量降水量的基本仪器是。
4.一个地方,一年内各月的降水量是有差其他,并表现出不一样程度的季节变化。
往常用各月来表示一个地方一年内降水的。
可分为整年多雨区、、、、。
二、降水的散布1.世界各地降水的多少差异很大,如被称为世界雨极的乞拉朋齐年降水量达10818 毫米,而阿塔卡玛荒漠以前400 年没有下过一滴雨,但降水的散布是有规律的。
(1)赤道地域降水两极地域降水(2)中纬地域:沿海地域一般降水内地地域一般降水(3)南北回归线:大陆西岸降水大陆东岸2.一个地方降水量的多少,主要受和的影响,还受等要素的影响。
往常状况下,山地的降水多,降水少。
【达标检测】1.以下对于世界降水散布规律的描绘,错误的选项是()A .赤道地域降水多B.两极地域降水少C.沿海地域降水少D.沿海迎海风地域降水多1 / 2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3.3 降水的变化和散布教案2.世界上降水最多的地方是()A .赤道邻近的地域B.南北回归线邻近C.两极地域D.温带大陆东岸3.以下地域中,属于冬天多雨地域的是()A .回归线邻近大陆西岸的非洲北部B.30 度~ 40 度大陆东岸地域C.地中海沿岸D.温带大陆的内地地域4.赤道邻近的整年的降水量一般在()A .1000 毫米左右B.2000 毫米左右C. 500 毫米左在D. 3000 毫米左右5.对于降水的时空散布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 .地形雨都出此刻山地的南坡B.沿海地域降水必定丰富C.面向大海的山坡都是多雨区D.赤道地域高温多雨6.以下地域中,属于整年少雨区的是()①回归线邻近大陆西岸的非洲北部②温带大陆的内地地域③30 度~ 40 度大陆东岸④两极地域A .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7.以部下于降水的主要形式的是()A .降雨B.降雪C.降冰雹D.雾8.读资料达成以下问题某地多年均匀降水量月份123456789101112降水量 (毫米 ) 10522477181135169112572412(1)该地三个月降水最多,三个月降水最少,降水季节变化。
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降水的分布+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降水的分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根据生活体验描述降水的几种形式;2.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掌握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3.能够具备通过合作或引导得出某个结论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降水的空间分布。
教学难点:掌握降水量分布图的阅读方法。
教学辅助课件、多媒体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一、等降水量线图的判读降水的分布1.等降水量线图等降水量线是把降水量相等的点,在地图上用线连起来。
世界各地,有的地方降水多,有的地方降水少。
通常用等降水量线图来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和迁移。
二、合作探究:读图并分析出世界年降水量分布的规律教师提示:由于都属于等值线,让学生自己类比等高线、等温线图的概念,可加深对等降水量线的理解。
2.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活动:根据课本上的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小组合作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通过小组学习,能够学会合作,交往,不断促进自我发展的基本赤道附近各地的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以上?两极地区的降水大约在多少毫米以下?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和大陆西岸的降水有什么差异?在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学生讨论,教师带着分析:①赤道地区年降水量大概在1 000毫米以上,有些地区超过2 000毫米。
两极地区的年降水量大多在500毫米以下。
②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的年降水量大约1000毫米以上。
大陆西岸的年降水量大约在200毫米以下。
③在中纬度地区,内陆降水少于沿海地区,体现了降水从沿海向内陆递减的变化特点。
观看视频:世界“雨极”——乞拉朋齐1861年,位于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印度的乞拉朋齐,一年里雨量达到了20447毫米,夺得了世界“雨极”的称号,以后来自世界各大洲的年雨量记录,都远远落后于乞拉朋齐,可望而不可及!1960年8月~1961年7月,乞拉朋齐再一次以26461.2毫米的成绩,打破了它自己的记录,蝉联了世界“雨极”的荣誉。
素质。
【小初高学习】七年级地理上册 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2段文字,并作出答案
学生认真听教师讲解
雨量 器的构造及用法
学生按照学案问题4,
阅读教材p59,并作出
答案
学生按照学案问题5进行阅读教材,并作出解答
学生认真观察五个地区的降水量柱状图,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思考,并 进行小组交流,最终形成答案。
教师引入降水的日降水量、月降水量、年降水量,便于对这部分内容进行讲解。
这个问题是本节课的难点和重点,教师要反复加以强调和耐心讲解。
精习
知识梳理:
知识运用:知识应用
引导学生梳理知识,形成知识结构,落实知识,总结提升
反思
教师 在课件中,播放降雨量等级表,便 于学生理解
展示 雨量器,并讲解雨量器的构造及用法。
教 师在学生阅读教材之前要进行详细的讲解
教师要注意加以引导,同时给出降水的类型加以提示
学生认真观察教师播
放课件中的图片,并
对教师的提问进行思
考和回答.
学生按照学案中的问题1进行阅读p58内
容,并作出答案。
学生按照学案问题2
阅读教材p58“阅读材料”,并说出雨量器的构造
阅读教材p59,并分析如何表示降水的季节变化
阅读教材p59活动题并完成第1、2题
给出新加坡、北京、伦敦、罗马、开罗地区的降水量柱状图,分析出降水的类型及降水特点。
播放课件,引入新课,解读学习目标。
通过课前播放 的课件,引导学生归纳出降水的含义及形式。
教师讲解降水的形式条件(拓 展内容)
学生活动
预见性问题及解决策略
备习
准备降水量的基本仪器:雨量器
复习
通过课件展示:雨、雪、冰、雹图片,引入“降水的变化和分布”的学习
研习
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3(新版)新人教版
除上表中提到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外,还受地形的影响。
课后反思:
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
练习题要有针对性,由简到难、由浅及深,同时要面向全体学生。
3.3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教材
分析
本节内容和第二节《气温与气温的分布》,是对第一节《多变的天气》的补充和延伸,同时也为学习第四节有关气候的知识打下了基础,这样就使本章学习的天气与气候知识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降水是组成气候的基本要素之一,本节只安排了降水的变化和降水的分布两方面知识,其知识体系及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
原因
影响因素
两极地区
少雨
终年气温低,气流下沉增温,不易成云降雨(雪)
纬度位置
赤道地区
多雨
终年气温高,气流上升冷却,容易成云致雨
南北回归线附近
西岸少雨
受副热带高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压带控制
海陆位置
东岸多雨
夏季风来自海洋
中纬度地区
沿海多雨
受海洋来的湿润气流影响大
内陆少雨
距海远,海洋上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
沿海受不到海风吹拂的地区少雨,如回归线大陆西侧。沿海受到海风吹拂的地区多雨。一般受低气压控制的地区多雨,受高气压控制的地区少雨。
6.降水的分布
(1)世界各地,有的地方降水多,有的地方降水少。人们根据世界各地的气象记录,把同一时段内降水量相同的地点,在地图上用线连接起来,这叫做等降水量线。降水的分布用等降水量线图来表示。
(2)降水的分布规律,我们可以从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上看出来,可归纳为“三多三少”具体列表如下:
地区
降水量多少
(3)降水的测量
测量降水量的基本仪器是雨量器。它的外部是一个不漏水的铁筒,里面有盛水器、漏斗和储水瓶,另外还配有与储水瓶口径成比例的量杯。有雨时,雨水通过漏斗流入量杯内。从量杯上读出的刻度数(毫米)就是降水量。
人教版(2024)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名师优质教学设计
②风云中夜变,大雨如决渠;
③小雪以来霜气清,今朝寒色倍严凝;
④大雪二十五六日,漫天塞地冰峥嵘。
【学生活动】齐读上述古诗词。
2.古代如何观测和记录降水
【提问】通过品读古诗词中“小雨”“大雨”“小雪”“大雪”的描写,同学们应该对于降水等级如何划分感到好奇,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80页“思与学”栏目的内容,概括古人是如何观测、衡量及记录降水的。
【学生活动】分角色朗读教材图4.18,结合生活实例体会降水量的大小,掌握降水量的单位——毫米。
【小结】通过雨量器和量筒我们可以将降水数据化,在现实生活中不同降水量往往会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不一样的影响。
4.降水的变化
(1)分析降水的变化
【提问】一个地区,一年内各月的降水量是有差别的,如我们的家乡安徽省蚌埠市。同学们,在一年中,蚌埠市的降水量季节分配均匀吗?什么季节比较多?什么季节比较少?
【小结】降水在同纬度陆地和海洋的分布规律是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丰富,内陆地区降水少。此外,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降水较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
【讲述】在教材图4.21中,找到世界“雨极”乞拉朋齐,说明因为位于喜马拉雅山脉湿润空气的迎风坡所以降水多;找到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说明因为位于安第斯山脉的背风坡所以降水少。
【学生活动】结合生活经验,说出家乡的降水量季节变化特点是季节变化大,夏季多雨,冬季少雨。
【讲述】通常用各月的降水量柱状图表示一个地区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我们可以通过各个月份降水量柱的高低观察降水量各月的差异和时间分配规律。
【布置任务】让学生读教材第80页第一自然段和教材图4.19,观察甲、乙两地降水量的变化特点。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思与学”栏目,描述清代《晴雨录》中对于降水量的衡量和记录方法,并谈谈阅读后的感受。
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4)(2)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学案一、新课导航自主学习,确立学习目标,检测预习效果目标⑴降水与生活的关系密切 练习 1:测量降水的主要工具是 ;降水的计量单位是 ______。
练习 2:以下不属于降水的主要形式的是:A、降雨 B、降雪 C、降冰雹 D、雾 练习 3:降水分为小中大和暴雨,其分类根据是 目标⑵降水的季节变化: (提示:有的地方降水季节分配比较均匀,全年多雨或干旱;有的地方季节差别较大,有的夏季多雨,有的冬季多雨。
) 练习 4 通常所说的某地年降水量是指一个地方的: A、某年的降水量 B、今年的降水量 C、多年的平均降水量 D、12 个月的降水量 目标⑶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能够知道世界降水分布规律 练习 5:定义等降水量线提示:①影响降水的因素:维度,海陆,地形;②降水分布的一般规律:赤道附近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将会少;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温带地区。
沿海地区降水多,大陆内部降水少。
迎风破降水 多,背风坡降水少。
③世界降水最丰富的地区是:赤道附近的平原地区;最贫乏的是回归线附近的沙漠地区;世界的“雨极”是乞拉朋齐, “干极”是阿塔卡玛沙漠。
二、典例探讨:典例精析,名师点拨解疑,重在授之以渔例 1.小明、小强、小鹏、小力在一块儿讨论降水的有关说法;你认为 说的最正确? A.小明说:只要空气中含有水汽,必然能形成降水;B.小强说:降水是指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水; C.小鹏说:有雨必定有云,有云必定有雨;D.小力说:降水包括雨、雪、雹等各种形式。
【解析】解题过程中容易选择 B,主要是因为对降水的概念理解不清晰。
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水(如:雨)和固态水(如:雪、冰雹等) ,叫做降水;云和雾也是空气中水汽的凝结物,悬浮在空中,没有降落到地面,它们不是降水。
【选题角度】本题考查学生对降水概念的理解【答案】D例 2.根据下图中几个地方的全年各月降水量力量分布图,分析后回答问题:(1)位于赤道附近的地区是 图,降水的特点是 。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第1课时 教学设计(表格式)
3.你生活的地区有哪些降水形式?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强调: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教师播放降水的形成视频。
降水的等级划分教师介绍:降雨的等级:在气象上通常用某一段时间内降雨量的多少来划分降雨强度。
教师提出问题:华北23·7强降水属于什么降水强度?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介绍生活中不同等级降水的感官差异:小雨:雨滴下降清晰可辨;地面全湿,但无积水或积水形成很慢。
中雨:雨滴下降连续成线,雨滴四溅,可闻雨声;地面积水形成较快。
大雨:雨滴下降模糊成片,四溅很高,雨声激烈;地面积水形成很快。
暴雨:雨如倾盆,雨声猛烈,开窗说话时声音受雨声干扰而听不清楚;积水形成特别快,下水道往往来不及排泄,常有外溢现象。
过渡:降水有多有少,降水过少会造成土地干裂,生活缺水等,降水过少会造成房屋倒塌,庄稼被淹等,对降水量学以致用,前后联系,问题引领。
从数据和生活两个角度引导学生感知不同等级的降水。
进行观测和统计尤为重要。
任务二降水的测量与统计降水的测量教师图文介绍降水的测量:测量降水量的仪器:雨量器和量杯测量:人工、自动降水量的单位:毫米(mm)月降水量:把一月内每日的降水量相加年降水量:把一年内每月的降水量相加多年平均降水量:通常所说的年降水量,是指多年平均降水量。
过渡:观测记录怎样呈现呢?下面我们学习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
绘制降水量柱状图绘制降水量柱状图的步骤:(1)绘出横坐标,把它平均分成12段,分别表示1~12月,标出月份。
(2)绘出纵坐标,根据最大降水量和最小降水量的数值,注重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讲练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绘图能力。
确定纵坐标的取值范围为0~200毫米,以25毫米为单位刻度平分纵坐标。
(3)在坐标图的相应位置,逐月标出降水量的高度,画出各月降水量柱状图。
教师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总结绘制降水量柱状图的要领:绘轴,标数要规范;选点,绘柱是关键;最后写上图名。
任务三降水的时间变化过渡:不同时间降水量的多少是变化的。
人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市》教学设计(2课时)
人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市》教学设计(2课时)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和作用“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
气候要素包括气温和降水,在前面学习了气温的基础上,降水知识的学习既与气温有着密切联系,又是学习气候特征的重要基础。
通过对降水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全面地认识气候,了解自然环境,并且降水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对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有着重要意义。
(二)教材内容结构教材首先从降水的概念入手,让学生明确什么是降水以及降水的主要形式。
接着介绍了降水量的测量方法,使学生对降水量的获取有初步认识。
然后重点讲述降水的变化,通过降水量柱状图来直观展示一个地区降水的时间变化特点,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最后阐述降水的分布,通过等降水量线图分析世界降水分布的规律及影响因素。
二、学情分析(一)知识基础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了气温的相关知识,对气候要素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也具备了一些基本的读图和分析图表的能力。
但对于降水的相关知识,如降水量的测量原理、降水变化的分析以及降水分布规律等较为陌生,需要逐步引导学习。
(二)认知能力七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对直观、生动的内容比较感兴趣。
但对于一些抽象概念和复杂的地理规律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将抽象知识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
(三)学习特点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在自主学习和探究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培养。
在课堂上应多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说出降水的概念、主要形式以及降水量的测量方法。
学会绘制和阅读降水量柱状图,能根据降水量柱状图分析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
能够在世界等降水量线图上指出世界降水分布的规律,并理解影响降水分布的主要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降水量柱状图和等降水量线图,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以及从图表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学案(新版)新人教版.doc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学案【学习目标】1.能够利用降水量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说岀降水暈随时间的的变化。
2.能够通过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的分布特点。
学习过【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内容,完成下列问题:一、降水的变化1.降水与生活(1)降水的概念:从大气中降落的_、_、_____________ 等,统称为降水,_______ 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2)降水的观测:基本仪器是_________ ,单位是毫米。
2.降水的季节变化(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个地区一年内各月降水量的差别,通常用各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来表示。
(2)不同地区年降水量季节分配有差异。
不同地区年降水量的季节分配不相同:有的地区,降水量的季节分配比较均匀(如地);有的地区,降水量的季节差异很大(如地)。
学习任务及展示自主学习法、导学法、对比分析法和分组合作讨论。
B二、降水的分布:•结合图例,在图中圈出年降水量大于2 000毫米和不;足20()毫米的地区。
;•在图中圈出世界的“雨极”和“干极"O•读图判断回归线大陆东岸和西岸、中纬度大陆沿海和内陆降水多少,并在图中方框内填注“多"或“少【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降水量 赤道附近地 带或两极地区南北冋归 线两侧 中纬度 山地 地区 多附近地带 大陆岸 地区 坡 少地区 大陆岸 地区 坡 影响因素因素因素 因素 【达标检测】 1.下列属于测量降水量的基本仪器的是()A.量杯 B.量筒 C.储水瓶 D.雨量器2.有人说“今年的降水比往年少”,这种说法是指()A.降水的季节变化B.降水的年际变化C.降水的季节分配D.降水的日变化。
世界“雨极” •世界“干极” 年降水益/毫米200 500 I 000 2 0003.分析伦敦降水资料,其季节分配特征是()降水量/毫米伦敦A.各月降水分配较均匀B.降水集中在夏季C.降水集中在冬季D.各月几乎无降水4.亚欧大陆的温带地区自西向东降水变化的规律是()A.多一少B.少一多C. 一少一多D.少一多一少【拓展阅读】人工降水人工降水也称人工增雨,是根据不同云层的物理特性,选择合适吋机,用飞机、火箭弹向云屮播散干冰、碘化银、盐粉等催化剂,促使云层降水或增加降水量。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降水的变化与分布》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降水的形成、降水的量与质、降水的地理分布以及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这部分内容是地理学科中关于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理解地球气候系统的基础。
教材通过文字、图表、案例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建立起对降水的基本概念和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他们对降水现象并不陌生。
但要将这种直观的感受转化为科学的认识,还需要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深入学习。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专业术语如“降水量”、“降水类型”等感到困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这些术语进行解释和澄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降水的形成过程,掌握降水的量与质,了解降水的地理分布规律,认识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提高他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降水形成的过程2.降水量的测量与表示3.降水分布的地理规律4.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对降水的基本概念、降水形成的原因等进行讲解。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降水案例,让学生了解降水现象的真实情况。
3.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针对降水相关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4.实践活动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如观察降水量、制作降水分布图等,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降水相关知识的PPT,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2.降水案例资料:收集一些关于降水现象的案例,用于课堂分析。
3.小组讨论题目:提前准备好针对降水相关问题的讨论题目,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
4.实践活动所需材料:如降水量测量工具、地图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降水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起生活中遇到的降水情况,激发他们对降水知识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3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教案设计
活动5:“由此及彼,探索规律”根据等降水量线的亲戚等高线地形图,等温线图的概念和判读,推出等降水量线的概念和判读。
承转:有了等降水量线这个钥匙,接下来我们进入这节课的第二个部分:降水的分布
二、降水的分布
板书:二、降水的分布
1.等降水量线
2.“雨极”——印度东北部乞拉朋齐
“干极”——智利阿塔卡玛沙漠
3.世界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教师:播放动画“世界降水量分布图”,可以发现:为什么有的地方降水量大,有的地方降水量少?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活动1:请同学们观察《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从赤道到两极,年降水量变化的特点是什么?
教师归纳: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降水少。由赤道向两极,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越来越少。(纬度因素)
活动2:在教材“世界降水量分布图”中找到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和西岸,找到亚欧大陆位置和南美洲说一说它们的降水量有什么差异?
教师归纳: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西岸降水较少。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降水较多。
补充板书:
1、纬度因素
2、海陆因素
3、地形因素
补充我国的宝岛台湾火烧寮
画出乞拉朋齐的地理位置,喜马拉雅山的南麓,印度洋的海风
总结为四多四少
作业布置
学案50页——51页
板书设计
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1、降水的变化二、降水的变化
1、同一地区:年际变化、季节变化1、等降水量线图
2、不同地区:均匀、差异大2、“雨极”——印度东北部乞拉朋齐
承转:由此可见,一个地区的降水在季节上存在差异。那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就为明显了。
七年级地理上册 3.3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用降水量柱状图,说明降水的变化规律。
能用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图,说明世界年降水分布的差异。
(2)较熟练地利用降水量柱状图或等降水量线来确定某一地区的降水状况。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已获得的地理知识对新知识进行分析,并作出自己的判断。
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懂得世界各地区降水的分布状况,更好地利用降水的规律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服务。
教学重点(1)降水量柱状图的阅读和绘制。
(2)世界降水量的分布及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降水的季节变化。
教学设计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设计者:)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新课导入]教师在黑板上挂出降雨和降雪景观图。
向学生提问:这两幅景观图各表示什么天气?(降雨、降雪。
)降雨和降雪是我们常见的天气现象,空气中的水汽以雨、雪、冰雹等形式降落到地面,我们称为大气降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降水的变化和分布。
●合作探究[板书] 一、降水与生活[提出问题] 针对“降水就是降雨”的说法,把学生分为甲乙两组,争辩这个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分组辩论] 甲组:降水就是降雨是对的。
乙组;降水不光是降雨,降雪、降冰雹也是降水……[过渡] 降雨只是降水中的一种主要形式,降水还包括雪、冰雹等其他形式。
因此,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学生描述]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体验来描述下小雨、中雨、大雨、暴雨时,所看到的、听到的情景和感受。
[判断] 雨滴下落时清晰可辨,地面全湿,但无积水或积水很少。
(小雨)雨滴下落时连续成线,落到地面四处飞溅,能听到雨声,地面积水较多。
(中雨)雨滴下落时模糊成片,落到地面溅得很高,雨声激烈,地面积水很多。
(大雨)雨如倾盆,雨声猛烈,地面积水特别快,下水道往往来不及排泄,常有外溢现象。
(暴雨)[讨论] 让学生讨论降水从哪些方面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教师把学生分成3组,在各组讨论形成共同意见后,选出一名代表在全班发言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
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学习目标
1.通过绘制和阅读年降水量柱状图,掌握绘图方法,学会利用降水柱状图分析某地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并联系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加以解释。
培养读图、绘图、学以致用的能力。
2.通过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学会读图的基本步骤和技巧,明确降水分布的规律,初探其影响因素。
学习过程
一、降水的变化
1.表示方法:降水量柱状图
(1)绘图:学习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①读右侧降水量柱状图,缺少4月份、10月份的降水信息,请补上!
②仔细观察这幅降水量柱状图还缺少哪些信息,请补充完整!
(2)读图:右图所在地区降水季节分配,降水主要集中于季。
2.分类:一年内,有的地方降水的季节分配比较均匀,如全年多雨区、全年少雨区;有的地方降水季节差异大,如夏季多雨区、冬季多雨区。
二、降水的分布
1.分布规律: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
(1)赤道附近降水,两极地区降水;
(2)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大陆西岸降水;
(3)温带地区,内陆地区降水,沿海地区降水;
(4)山地迎风坡降水,山地背风坡降水。
2.影响因素
因素、因素、因素等。
3.世界“雨极”为,“干极”为沙漠。
课堂小结
当堂检测
1.在下面四幅民居图中,能反映干旱地区的是()
2.下列关于降水季节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世界上所有地区的降水都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B.降水有明显季节变化的地区,降水都集中于夏季
C.一年中降水集中于7月份左右,说明该地区的降水集中于夏季
D.全年多雨的地区,降水季节变化较小
3.小莉今年已经12岁了,可她还没有见过下雪,她的家最可能在下列哪个城市()
A.哈尔滨
B.济南
C.西安
D.海口
4.根据右图判断,位于北半球某地的降水类型是()
A.夏季多雨型
B.冬季多雨型
C.全年多雨型
D.全年少雨型
5.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A点到B点,降水的变化规律是,影响因素是。
(2)在温带地区,C、D两点降水较多的是,影响因素是。
(3)右图中,A、B、C、D四处降水量最多的是,影响因素是。
参考答案
学习过程
(一)降水的变化
1.(1)绘图略(2)不均匀夏
(二)降水的分布
1.(1)多少(2)多少(3)少多(4)多少
2.纬度海陆地形
3.乞拉朋齐阿塔卡马
课堂小结
答案略
当堂检测
1.A
2.D
3.D
4.B
5.(1)越来越少纬度因素(2)C海陆因素(3)B或C地形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