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_中庸_之提出
简论孔子的_中庸_思想
哉? 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 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子罕..)
.. 8 ..
( 2) 孔子用中、达中的另一手段是..和..。
在孔子那里, ..和..的原来意义, 是..执两用中..。孔子提出的学思并重, 学与思和的学习
想将古老的尚中观念哲理化为普遍的方法论原则, 并把它上升到至德的高度, 作为世界观与
方法论揉合在一起, 成为孔子整个思想中最重要的部分。
( 1) 孔子用中、达中的手段之一是..执两用中..。
它要求通过把握事物两端而达到用中的目的。孔子奉守尧的话: ..允执其中..为座右铭。
他认为, 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应严守中道, 毋走极端。但中本无定位, 只因两端而存在。故孔
由于客观事物是不停地变化和发展的, 倘若不能知情而变, 则中亦不中了。所以孔子说
..君子之于天下也, 无适也, 无莫也, 义之与比。..( ..里仁..) 指出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 没
有固定不变的要怎样做, 也没有固定不变的不应该怎么做, 而是怎样适合情理, 就怎么去
做。所谓的适合情理就是随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所以, 权变是达中的最高手段, 它是在事物
方式, 提出文质彬彬, 文与质和的君子人格等等即是。但..和..的最大意义还是..执多用中..。
故孔子曰: ..礼之用, 和为贵。..( ..学而..) ..和..乃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个基本准则;
..均无贫, 和无寡。..( ..季氏..) ..和..则从消弥人们之间的对立引伸为一种治国方术。如此上
和他共同追求真理, 但未必可以跟他坚定不移在一起; 有的人可以与他坚定不移在一起, 但
总结孔子个人思想特点
总结孔子个人思想特点孔子个人思想特点主要体现在他的教育理论、政治观点、人生观等方面。
总的来说,孔子的思想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以仁为核心:孔子提出了"仁"的概念,将其作为人类的最高道德价值。
他认为仁者能够以爱心对待他人,以仁德之心来行善,以仁爱之行来治理国家。
孔子强调,只有具备仁德的人才能够真正成为一个君子,而君子应该具备仁爱之心,关爱他人,宽容他人的过失,以实际行动来表现仁德。
二、注重教育和修身:孔子认为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个人成才的重要因素。
他强调教育应该从幼儿时期开始,并持续终身。
他提出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观点,强调个人的修养和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他认为君子应该不断自我超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三、重视传统和孝道:孔子崇尚传统文化,认为孝道是人伦关系的核心。
他强调子女应该孝敬父母,孝敬长辈是履行人的基本义务。
孔子提倡家族道德,认为家庭和睦、守规矩以及传承先祖的精神是家族兴旺的基础。
四、提倡中庸之道:孔子认为中庸是一种克制的、不极端的道德准则。
他认为人生应该追求和谐平衡,避免过分的偏见和极端观点。
他主张在各种情况下,找到一种中庸之道,以达到社会的和谐、个人的安宁。
五、强调礼仪和修养:孔子认为礼仪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他提出了很多关于礼仪的观点和理论,并将其作为塑造人的品质和内在修养的手段。
他认为逐渐培养恰当的礼仪习惯,可以使人变得有修养有品位,并且可以促进社会秩序和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孔子个人思想特点主要体现在对仁爱、教育、传统、中庸、礼仪等方面的关注和强调。
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后世思想家和政治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孔子的中庸_孔子的中庸思想
孔子的中庸_孔子的中庸思想孔子思想中除了“仁”和“礼”比较重要外,“中庸”思想也是重要的一方面,它不仅在孔子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更重要的是他概括了中国人为人处事之道。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的中庸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的中庸思想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朱子注说:“中者,无过不及之名也。
庸,平常也。
”有人误会“中”就是不彻底,有人误解“中”是模棱两可的意思,有人误解“庸”就是庸碌的意思,凡事“不求有功,只求无过”。
这些认识都是对“中庸”的错误理解,“中”其实是无过不及、恰到好处的意思。
所谓恰到好处就是说大凡事物必有两端,两端也就是阴与阳,恰到好处就是在把握好两端的一个适合的度,这个度也就是中。
我认为中庸有以下内容:事物是一个整体,任何事物都有阴阳构成,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浑然一体。
构成事物的阴阳两极在“中”的支配下和谐于一体并随之互动,在动态平衡下渐进地相互消长,从而使事物不断发展变化。
“中”是动态的中,也就是“时中”。
“中”也是我们通常讲的“度”,如果不能很好地抓住这个度,就会“过犹不及”、物极必反。
中和。
《礼记·中庸》把中和的思想提到了宇宙观的高度。
他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就是说,中和之道是天下最普遍的法。
中庸与权变的关系,也就是一般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中庸要求事物从时间而言要保证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和谐;从空间而言,要保持局部与整体的和谐;从动态而言,要保持事物发展变化中的和谐。
所谓发展变化中的和谐就是要求以最小的成本、最不容易留下后遗症的方法、最能保证可持续发展的方式进行改革与发展,这是一个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合的过程。
因为中庸是“时中”,是动态的、是与时谐行的、是最讲究实事求是的。
中庸有阴阳兼备、刚柔并济、该强则强、该弱则弱、一张一弛的特点。
孔子的中庸之道孔子一生推行仁政和德政,用仁、义、礼、智、信教化民众,追求天下大同,主张“和而不同”。
孔子的中庸之道
孔子的中庸之道柯原(荐稿)孔子一生推行仁政和德政,用仁、义、礼、智、信教化民众,追求天下大同,主张“和而不同”。
他的思想基础和世界观就是“中庸”,也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中庸之道”。
何谓“中庸”?“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道。
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是不偏不倚,中正,无过不及。
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不易谓之庸,不偏离正常。
中庸之道是儒家的重要思想,在论语中孔子最早提出了中庸之道的最基本内容和基本原则,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孔子认为中庸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美德,民众缺少很久了。
在《论语·先进》中,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谁更贤能?孔子回答:“子张处理事显得过了一些,子夏处理事又显得不足”,子贡说是不是子张强一些,孔子回答:过和不及的性质是一样的。
在这里孔子提出了中庸之道的基本原则。
对于中庸之道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人认为,中庸之道就是凡事取中间状态,不左不右,不偏不倚。
如果用数学方式来表示的话,中庸之道就是0.5或黄金分割位0.618,实际上这是对中庸之道的误解。
中庸之道,它不是一个定量的值,它是一个变量,是随机的。
中庸之道不是任何一件事都取其中间状态,它如同太极图阴阳鱼的分界线,是呈S形的,是一条变化的曲线,随着阴阳鱼的变化而变化,使阴阳永远处于平衡状态。
中庸之道是变化之道,是按照自然规律的客观要求而变化,所以也是自然之道,是顺其自然之道。
比如,我们处理事物时,经常遇到这样一些选择:坚持还是妥协?斗争还是团结?如果取中间状态,就是不坚持也不妥协,不斗争也不团结。
不用说,这种中间状态在实际中不可能做到。
即使可以做到也不符合中庸之道。
按照中庸之道的要求正确做法是:该坚持时就坚持,该妥协时就妥协,该斗争时就斗争,该团结时就团结。
比如,治理一个国家应该是宽好,还是严好?如果凡事采取中间状态,应该是不宽不严。
孔子知识问答题
孔子知识问答题点击此处查看孔子知识问答题中庸之道最早是由谁提出来的:孔子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孔子提倡的教学方法是:因材施教在中国先秦哲学家中,最重视仁和礼的是:孔子在《论语》的主要内容中,反映孔子政治思想核心的观点是:仁有为作《孔子改制表》和《新学伪经考》的目的是:为维新变法寻找理论根据有万世师表之称的是谁:孔子有教无类是哪位教育家的主张:孔子以下哪位是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孔子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是谁的名言:孔子学而不思则亡是谁的名言:孔子新中国第一部临时宪法的简称是:---《共同纲领》孔子去世是在:公元前479年先秦诸子中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是:孔子先秦诸子中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是:孔子先秦诸子中谁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孔子下面的哪种梦与孔子有关:梦周公下列哪一个人不属于百家争鸣中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下列哪一个人不属于百家争鸣中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下列哪些是孔子的弟子:(多选):颜回子路曾参子贡下列孔子编订的古籍中,哪一部是我国上古历史文献的汇编:《尚书》为什么说孔子作《春秋》使乱臣贼子惧:害怕留下骂名为什么说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害怕留下骂名提出温故而知新主张的是谁:孔子泗水文章昭日月,杏坛礼月冠华夷中的杏坛指的是:孔子讲学的地方泗水文章昭日月,杏坛礼乐冠华夷中的杏坛指的是:孔子讲学的地方山东曲阜是哪一位的故乡:孔子入室弟子是谁的话: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儒家思想在中国有着深厚的影响力,其代表人物孔子的故乡是哪里:曲阜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孔子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爱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儒家创始者孔子是我国哪个朝代的思想家:春秋人生三大事:立德、立功、立言是( )说的。
:孔子人不可貌相,海不可斗量与下面哪位古代哲学家有关:孔子你知道孔子是当时的哪个诸候国的人:鲁国人哪个不是孔子的学生:子瞻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 )而小天下:泰山孔子曾在哪个国家做官:鲁孔子曾说过:微管仲,吾被发左衽,这的左衽是指:少数民族孔子在哪个国家出生:鲁国孔子在家里的排名:老二孔子曰: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人、有_________、有贤人、有圣人,审此五者,则治道毕矣.:君子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孔子说的左衽是:少数民族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孔子“中庸”之提出
、
春秋末年, 周 室 式微 , 诸 侯 纷争 , 礼 崩 乐坏 , 奴隶 社 会开 始 向 封 建 社会 过 渡 , 旧 体制 、 文 化观 念 渐 趋瓦 解 , 新 格局 尚未成 形 , 社 会变
动 在政 治 、 经 济 等方 面 皆有 体 现 。如此 社 会 , 生 于其 中 的 孔子 喟 然 叹日: “ 中庸之 为德 也 , 其 至矣 乎 !民鲜久矣 ”( 《 论语 ・ 雍也》 ) 。“ 中 庸 ”一词 首次 提出 。 政治上, 当 时诸 侯 争 霸 、 天下 失 去 了应 有 秩 序 。诸侯 各 国发展 失衡, 突 出表 现 便是 周 王室 衰 落 、 诸侯 国崛 起与 纷 争 。东周 天 子大 权 旁落 , 徒 有 虚名 , 驾 驭 不 了旗 下诸 侯 , 他 们彼 此 争 霸 , 连 卿大 夫及 其 家臣 也效 法 诸侯 出现 凭借 占据 自己 采 邑领 地 闹独 立 的局 面 。孔 子 深谙 社 会 动 荡 危 险 , 警 示 各 等级 : “ 八 佾 舞 于庭 , 是 可忍 , 孰 不 可 忍 ?”( 《 论语 ・ 八佾》 )目睹 这些 , 孔子寻 找根 源 , 加 以反 思 , 意 欲恢 复具有 中庸 意蕴 的周礼 。 其次, 经 济 上私 田代 替公 田 , 初税 亩代 替井 田制 , 生 产发 展促 进 个 人 意识 及 家庭 意 识 的 觉醒 与维 护 。西 周 末 战 国初 , 铁器 、 牛 耕 的 广 泛采 用使 生产 力较 大 提高 , 新兴 地 主阶 级采 用 “ 与 之 分货 ”( 《 管 子・ 乘马》 )的分 租 制 , 奴隶 “ 公作 则 迟 , 分 地则 速 ”( 《 吕 氏春 秋 ・ 审 分览 》 ) , 使得 阻碍 生产 力发 展 的井 田制遭 破坏 , 代 之土 地 的私 有 。 随 着生 产 力 的改 变 , 古代 奴 隶 制 中人 们 的关 系发 生 了 重大 变 化 , 原 始 巫术 图腾 时代 渐被 维护 血缘 关 系为纽 带 的宗 法秩 序 、 宗族模 式代 替, 同 时义 、 利 矛 盾 随之 突 显 。孔 子看 到 当时 统 治 阶级 为利 益 置 民 众 于不 顾 , 无度 剥削 百姓便 感叹 , “ 君子 喻于义 , d 、 人 喻于 利 。 ”( 《 论 语・ 里仁 》 ) 。孔子 认 为 , 只 知 追求 功利 置伦 常 之理 于不 顾之 人 缺乏 教养 , 势 必成 为社 会不 稳 定因素 。为调 和 “ 君 子 ”与 “ 小人 ”间 的 冲突与 矛盾 , 孔 子提 出 “ 仁 ”的学 说 。 “ 仁 ”学体 系作 为 “ 礼 ”的 理论 基 础 , 使内 “ 仁 ”与外 “ 礼” 、 内圣与 外 王渐而合 一 。 孔 子思 想核心 之“ 仁” , 认 为要 达到 克己复 礼 、 天 下归 仁的理 想状 态必 由之路 是行 “ 中庸 ” 。
《论语》试题及答案
《论语》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每题5分,共20分)1. 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出自《论语》的哪一章?A. 学而B. 为政C. 八佾D. 里仁答案:A2. 下列哪一项不是孔子提倡的“仁”的内涵?A. 爱人B. 克己复礼C. 以德报怨D.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答案:C3. “君子不器”一语出自《论语》的哪一章?A. 子路B. 泰伯C. 卫灵公D. 雍也答案:D4. “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在《论语》中对学习态度的描述,请问这句话出自哪一章?A. 学而B. 为政C. 述而D. 子罕答案:C二、多选题(每题10分,共20分,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5. 孔子在《论语》中提到的“君子”应该具备哪些品质?(多选)A. 好学B. 知礼C. 好勇D. 知耻答案:ABD6. 下列哪些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教育原则?(多选)A. 因材施教B. 教学相长C. 学以致用D. 有教无类答案:ABD三、判断题(每题5分,共10分)7. 孔子认为“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答案:正确8. 孔子主张“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答案:错误四、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9. 请简述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中庸之道”。
答案: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中庸之道”是指在行为和思想上寻求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既不过分也不不足,而是恰到好处。
这种思想强调在各种情况下都要保持适度,避免极端,以达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10. 解释孔子在《论语》中所说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答案: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孔子在这里强调了对知识的诚实态度。
知道的事情就是知道,不知道的事情就是不知道,这种诚实的态度本身就是一种智慧。
孔子倡导人们要勇于承认自己的无知,这样才能不断地学习和进步。
孔子“中庸”之提出
孔子“中庸”之提出【摘要】“中庸”已成为人们行为处事的重要思想和准则。
本文概述了孔子“中庸”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阐释了孔子“中庸”思想理论渊源及逻辑起点:首先,原始巫术图腾时代向人本位转变的观念为孔子“中庸”提供了思想基础;其次,深远的历史文化及优秀的思想成果为孔子“中庸”提供了理论渊源;再次,社会动荡致使思想纷繁杂乱,基于历史现状,人们渴望能拥有统一理论来指导生产生活;第四,“尚中”观念成为孔子思想的逻辑起点。
【关键词】孔子;中庸马克思认为社会意识产生于社会存在,并由社会存在决定。
[1]社会历史产生相应社会反映,人们对所处时代做出哲学思考,同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同然,“中庸”思想于先秦动荡时期孕育而生。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度及中央集权的政权结构是孕育“中庸”思想理论的社会土壤。
任何一种思想的诞生、确立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其思想的衍生、发展也定有其轨迹可循。
孔子面对当时变动的社会环境勿忘勿助其长(《孟子·公孙丑上》),冷静观察,总结规律,借鉴前人的思想和智慧,提出“中庸”的适时思想。
“中庸”思想在其后来思想学说不断地演进和发展中逐渐确立了其核心地位。
一、孔子提出“中庸”的历史背景春秋末年,周室式微,诸侯纷争,礼崩乐坏,奴隶社会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旧体制、文化观念渐趋瓦解,新格局尚未成形,社会变动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皆有体现。
如此社会,生于其中的孔子喟然叹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
“中庸”一词首次提出。
政治上,当时诸侯争霸、天下失去了应有秩序。
诸侯各国发展失衡,突出表现便是周王室衰落、诸侯国崛起与纷争。
东周天子大权旁落,徒有虚名,驾驭不了旗下诸侯,他们彼此争霸,连卿大夫及其家臣也效法诸侯出现凭借占据自己采邑领地闹独立的局面。
孔子深谙社会动荡危险,警示各等级:“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八佾》)目睹这些,孔子寻找根源,加以反思,意欲恢复具有中庸意蕴的周礼。
《论语》“中庸”观解析
-思想文化-《论语》“中庸#观解析□袁泽宇孔子在《论语》中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将“中庸”视为最高的道德标准。
那么随之就带来了一个疑惑:“中庸”为何能成为最高的道德标准?笔者认为,这需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第一,“中庸”的来源是什么;第二,“中庸”的具体表现是什么;第三,“中庸”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一、“中庸”的来源是什么“中”“庸”二字在《论语》之前就已经出现$首先解释“中”字,“据甲骨文研究的成果,以及早期文字释义,’中’可以’引申为一切之中’”(唐兰:《殷墟文字说》,北京冲华书局,1981年版,第118页)$宝鸡出土的西周时期青铜器“何尊”铭文上的“中”,是指方位上的“中央之地”。
《周易》里“中”字出现多次,《讼》卦中说“有孚窒惕,中吉,终凶”,“中”与“终”相对应。
高亨在《周易大传今注》的解释是:“筮遇此卦,战争中有所俘虏,但须恐惧警惕,其过程是中段吉,终段凶。
”(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版,第86页)“中”在此代指时间空间之意。
《中孚》的卦辞为:“中孚豚鱼,吉$”“’中’,射中也。
孚,借为浮,漂浮在水面。
’中浮豚鱼’,射中漂浮在水面上的豚鱼$”(《周易大传今注》,第426页)此时“中”为动词。
以上“中”字都还不具有道德的涵义。
而在《尚书•酒诰》中记载:“丕惟曰尔各永观省,作稽中德;尔尚克羞馈祀,尔乃自介用逸。
”此时,“中”与德联系在一起,具有了道德的引申意义。
其次是“庸”的涵义,《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的“庸以元女太姬配胡公”,意思是周武王把长女太姬嫁给了胡公满,此处“庸”解释为“用”。
“中”与“庸”二字虽早已有之,但“中庸”一词则首次出现于《论语》之中。
在书中,孔子讲14“中庸至德”(《论语•雍也》),那“德”从何来?《论语》中解释为从“天”而来。
《论语•述而》说:“天生德于予,桓锤其如予何?”这就说明人的道德来源于天,而“中庸”为德,自然就来源于“天”。
论语 礼 现实意义
论语礼现实意义
儒家经典《论语》中有关"礼"的论述,蕴含着丰富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深入体会。
1. 礼节规范,有利于社会秩序
孔子认为,礼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基本准则,包括仪式、礼节、等级制度等。
遵循礼法,可以维护社会秩序,促进和谐。
在现代社会,虽然等级制度不复存在,但礼节规范依然重要,有利于人际交往、文明有序。
2. 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孔子强调"礼之用,和为贵"。
礼不仅是外在的规矩,更重要的是内化于心,修身养性。
现代人应该从日常生活做起,以礼待人,以礼自重,提高个人修养。
3. 注重仪式,彰显人文精神
儒家重视各种仪式,如祭祀、婚丧等。
仪式不仅是对祖先的缅怀,更蕴含着人文关怀、敬畏自然等思想内核。
在当今追求物质利益的社会,我们应该重视仪式的人文内涵,以礼存心。
4. 倡导中庸之道,追求适度和谐
孔子提出"礼之用,和为贵"的中庸之道。
过于铺张浪费是"泰"之过,节俭苛刻又是"不及"之失。
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把握适度,追求和谐
平衡。
《论语》中的"礼"思想,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智慧。
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以礼待人接物,共同营造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
孔子论语之道
孔子论语之道孔子(公元前551年至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化名人之一。
他的思想体系被称为儒家学派,其中最为重要和知名的作品之一就是《论语》。
本文将从孔子论语中提取出的几个核心思想来探讨其道德伦理观和人生价值观。
一、仁爱之道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仁爱之道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应该以仁心对待他人,关心别人的快乐与痛苦,体恤他人的需要。
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不要做自己不愿意别人对待自己的事情。
这种仁爱之道的追求可以使社会更加和谐,人际关系更加融洽。
二、修身之道孔子强调了个人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他认为,个人的品德和修养决定了他们的行为和社会地位。
孔子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他教育人们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自我反省和自我培养来提高个人的道德水平和社会责任感。
三、学习之道《论语》中强调了学习之道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学习是人生的一项重要任务,事业的基础。
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他鼓励人们持续不断地学习,并教育人们要以学习为乐。
通过不断学习,人们可以不断进步,增长智慧和知识。
四、中庸之道孔子提出了中庸之道的概念。
他认为,中庸是一种适度的状态,是理智和情感的平衡。
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中庸之道使人能够在困境和挑战中保持冷静和淡定,从而作出准确和明智的决策。
五、政治伦理之道在《论语》中,孔子对政治伦理的重要性也进行了探讨。
他强调君主应该有道德和智慧才能有效地治理国家。
孔子说:“政者,正道也。
”孔子还教育人们要推崇德行才能成为一位好的领导者,并强调君主要依靠德治国。
六、教育之道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对教育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而不仅仅关注学科知识的传授。
孔子说:“教诲不严,乱之所至也。
”他主张通过独立思考和实践经验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孔子论语中的思想体系涵盖了许多重要的道德伦理观和人生价值观。
谈孔子的“中庸”思想
。
,
。
庸者
,
原则或方法论
,
中庸之道 在中国延续 了好几千 年 给 中华民族
。 ,
,
,
程颐也说过
,
不偏之谓 中 不易之谓庸
。” ,
中者 天下之
,
的性格和文化 留下 了深深的烙印 在 一 定意义上 可以认 为 中
国封建社会的缓慢脚步 同中庸的消极 作用 颇有不解之缘
, , , , , 。
正 道 ; 庸者 天 下之定理
”
(《 4 7 页 )仔细研 究一 下 毛 泽东书信选 集》 第 1
, ,
可 以发现 孔子首倡 的中庸之道 不 仅是 儒家学 派的伦理 学 说
,
二
平常也
。 ”
“
中庸 , ’ J 考
”
、
而且是他们对待整个世 界 的一 种看 法 是他们处理 事物的 基本
。
何谓 中庸
“
?
朱熹有 日
:
“
:
“
不偏不倚 无过不及之名
孔子的中庸思想 是当时社会的产物 孔子处 在一 个大变革
。
丽 耀 文 辉 孙 口 \
的历史时代 面对 现实 他不能 不承 认社会上 的某些 变 化; 但 他
又 想在变冲求不 变 在 日益 变化的社会中 仍企图 求 得 旧 质的稳
, ,
,
,
定性 借以 维护西 周奴隶主统治 思想上 的反映
, 。
,
。
“
中庸之道 正是 这种矛盾在他
“ ” , “ ”
”
这就是孔子的 中庸
,
“
”
。
和不 同的倾向 在各种不 同的人之 间进行调和 折中 他说 和而 不同 小人同而 不和
中庸之道是谁提出的
中庸之道是孔伋提出的。
孔伋(前483年-前402年),字子思,鲁国人,孔子的嫡孙、孔子之子孔鲤的儿子。
大约生于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于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享年82岁。
中庸之道是人生的大道,事业成功、生活与健康的根本理论,基本包含三层理论:
第一层理论:中不偏,庸不易。
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
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
第二层理论:指中正、平和。
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
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层理论: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中用的意思。
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扩展资料:
子思的辩证思维:
1、“天人合一”是儒学的大一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原理,掌握了天人合一,也就掌握了《子思》的基本精神,也就掌握了中国儒学的精神。
2、人的道德修养:要追求并力争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关键还是在人,在人心,在人性。
于是这又回到了仁
与义、人的本性抑或说人的道德修养上来了。
3、中和之道从反对矛盾转化的立场出发,重视对立间的相互依存,重视(并极端夸大)同一性在矛盾发展中的作用。
它所推崇的中,即是哲学上所说的同一性,是辩证法的一个片段。
孔子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
孔子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
「中庸之道」是孔子提出的一套道德理论,它提倡的是一种普遍的道德标准,
即“不偏不倚,刚健有力”。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孔子维护社会秩序,坚持正义正直,促进福祉和公正的道德原则。
在孔子认为,要从社会实际出发,重视人们的和谐相处,因此,他在“中庸”
里提出“刚柔相济”来作为道德行为的尺度,意思是刚强需要勇敢,而柔顺则必须有耐心。
这种“刚柔相济”的道德思想,代表了孔子对人伦理的普遍观点,即立足于社会,坚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把人的道德和政治责任统一起来。
此外,孔子还提到“仁义礼智”,为人处世的完美结合。
即“仁”是以道德感
觉和善行衡量人格的标准;“义”是行为道义,把自利自尊忘掉,让比自己有苦谁执义;“礼”是“诚实守信”的道德准则,在社会的交往中展示;“智”是经济技巧,有助于妥善处理困难形势和处理拙计。
只有把“仁义礼智”结合起来,才能拥有完整的道德意识,这是孔子忠实社会的原则。
总结而言,孔子的“中庸之道”具有一种开放性,而重点则是提倡“刚柔相济”、“仁义礼智”,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以及维护社会正确道德秩序。
《论语》默写含答案
《论语》选读默写训练参考答案1.《论语》中孔子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辨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学则殆。
2.《论语》中强调学习要有谦虚求实的态度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论语》中强调复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朋友从外地来看望你,你可以引用孔子的哪一句话来表达你的心情?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5.《论语》中,论述好学精神和教学态度的两句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6.《论语》中的“逝者如斯夫”一句,人们常用来说明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要好好珍惜它。
7.《论语》中孔子认为向别人学习,发扬长处避免短处,那就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8.《论语》告诉我们面对别人的误会,我们应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9.《论语》中曾子每天从哪些方面来反省自己?句子是: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0.《论语》中孔子认为要实事求是,不要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1.《道德经》里提及的“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与《论语》中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12. 青年担当着国家社会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曾子所说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自勉。
13. 现实社会中,不尊师不虚心求教者常有之,对这样常妄自尊大、师心白用的人,我们可以引用《论语>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两句来进行驳斥和劝诫。
14. .在《论语·子罕》中形容时间的流逝的两句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5.《论语·为政》中为孔子所提倡的一种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的读书学习方法的两句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6.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与苏格拉底、佛陀、耶稣并称四大圣人。
孔子思想核心是“ 礼” ,其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 。
孔子还有一个重要思想是“义” ,孔子张扬中庸之德,反对“过”与“不及” 。
_中庸_是孔子之道_一以贯之_的方法
收稿日期:2011-03-19作者简介:陈彩利(1974-),女,河南郏县人,贵州民族学院人文科技学院教师,哲学硕士,主要从事中国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研究。
“中庸”是孔子之道“一以贯之”的方法陈彩利(贵州民族学院人文科技学院,贵州贵阳550025)摘要:孔子说自己的道是一以贯之的,却并没有明确说自己的这个“道”到底是什么,又是用什么贯串起来的。
后人恰恰多就这两个问题各持己见,争论不已。
关于孔子的“道”,有三种较为普遍的看法,即“仁”、“礼”、“仁与礼”;关于“一以贯之”的“一”,有的认为是“忠恕”(这种说法较为普遍),有的认为是“中庸”,也有的认为是“仁”,还有的认为是“礼”。
不管哪种说法,要搞清孔子之道一以贯之的“一”是什么,如果从孔子生活的时代、孔子的人生理想、孔子中庸思想的形成、孔子的人生实践来分析其思想观念,就会明白,“中庸”应该是孔子之道“一以贯之”的方法。
关键词:孔子;道;忠恕;中庸;一以贯之中图分类号:B22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257(2011)03-0001-041.“道”与“一”之辨要搞清楚孔子的“一以贯之”之道是什么,首先要对具体语境中的“道”与“一以贯之”的“一”的确切意义加以辨析。
在《论语》一书中,孔子曾有两处提到“一以贯之”的问题: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里仁》子曰:“赐也,女(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卫灵公》这两段文字里,一处是说“吾道一以贯之”,一处是说“予一以贯之”,于是就有了三种不同认识:其一,认为孔子的“道”就是“一”,“一”就是“道”。
即孔子的道就是一以贯之的东西,而一以贯之的东西就是孔子的道。
于是就有了孔子的道是“仁”、是“礼”,孔子的一以贯之的“一”也是“仁”“礼”的看法。
其二,认为孔子的“道”既然是“一”以贯之的,那么,这里的“一”就是一个字的意思,因此,认为说“忠恕”“仁与礼”“中庸”是孔子的一以贯之的“一”是错误的。
论语《中庸之道-论语》原文及解读
论语《中庸之道-论语》原文及解读(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论语《中庸之道-论语》原文及解读【导语】:[六二十九]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致广大而尽精微 极高明而道中庸
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这是孔子在《中庸》中提出的一句深刻的哲学观点。
这句话意味着追求博大精深的知识,同时拥有高明的智慧,但又要遵循中庸之道,不偏不倚地行事。
这一观点反映了孔子对知识、智慧和人生观的深刻思考,也指引着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
“致广大而尽精微”,意味着我们应当不断追求知识和智慧的广博和深刻。
在当今社会,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日新月异,我们需要时刻保持对新知识的求知欲和接受能力。
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把握机遇,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也要注重知识的深度和精微,不求广博却不精深,而是要在广博的基础上寻找重点,深入研究,才能取得更高的成就。
“极高明而道中庸”,是指在具备广博精深的知识和高明的智慧的也要恪守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即是指遵循适度、中正之道,不偏不倚地处理事物,不偏激,不过渡。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挑战和困难,很多时候需要理性思考和冷静应对。
一个人只有在高明的基础上同时能够保持冷静、稳重,不偏不倚地处理问题,才能真正做到极高明而道中庸。
为了实现“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我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努力。
我们要保持一颗渴望知识的心,不断努力学习,不断追求自我提升。
这需要我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注重读书学习,积极参与各种学术讨论和交流。
我们要注重实践和思考。
知识和智慧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以升华,不断将所学应用于实际中,从中获得更多的体会和经验,并能够加深对知识和智慧的理解。
我们需要坚持中庸之道。
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遇到挑战和困难时,我们要保持冷静,理性地思考,不偏离正道,不被情绪左右,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应对挑战。
在工作和学习中,我们也需要深入理解“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真谛。
在工作中,要不断学习行业的最新知识,保持开放的心态,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岗位范围,关注整个行业的发展,从而提升自己在工作中的能力和履职水平。
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
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
孔子日:君子中庸。
小人反中庸。
先说何谓中庸。
中庸者,以中为用也。
处理事情恰到好处,不走极端。
1、以德报德,以直报怨。
2、刚柔并济。
3、一阴一阳之谓道。
4、欲望。
墨子认为,欲望是万恶之源。
主张扼杀人的一切欲望和精神需求。
孔子既认识到欲望是万恶之源。
又认识到欲望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力(欲望更是社会倒退的原动力)。
人皆有无七情六欲,人若无欲,便是行尸走肉,你更是器物。
孔子日:君子不器,此之谓也。
孔子既不灭欲,又不纵欲。
而是提倡适欲、节欲。
5、教育子女。
既不严苛,也不溺爱。
成功的教育使人有性生格:既不使本性。
又有品格。
6、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7、既珍爱生命。
在面对大义时,杀身成仁,舍身取义。
8、过犹不及。
不以过高的道德作为行为准则。
而是中等的的道德作为行为准则。
不搞道德绑架。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中庸之道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中庸之道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提出“中庸之道”,将建立在“仁义礼智信”四个支柱上的“以德治国,以德论世”理论作为世界治理思想,深入人心。
他支持一个有序、和谐、富足、繁荣的社会,倡导人们保持中庸之道,在理解社会现象和思考社会问题时,更好地把握恰到好处的“度”,既不过分激进,也不拘泥过保守,而是灵活适应社会现实。
在当今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体现了全人类的特征,它的核心理念是“生命共生、发展共享”,即每个人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部分,有责任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贡献。
然而,要完全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落实中庸之道,以此维护正义,追求和谐。
首先,要将中庸之道引入国际协作,实现国家之间的政治互信、经济共赢、文化融合、能源安全等方面的合作,从而促进共同发展。
例如,可以建立有利于多边主义的国际秩序,以正确的态度和姿态处理国际关系,增强全球协作能力;可以加强国际经济发展,创造平等共赢的商机;可以开展国际交流,推动文化融合,实现民族之间的团结;可以实施能源安全计划,加强各国能源管理,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可以加强各类国际组织的协调,从而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实现。
其次,要将中庸之道带入社会发展改革,实现健康、平衡、公平、可持续的人类发展。
例如,可以实行更加科学合理的社会治理,通过制定和实施法律法规,建立正常和良性的社会秩序;可以深入推进社会责任理念,实施更加有效的企业责任制,建设更加可持续的社会环境;可以加强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发展弱势群体的发展,实现公平正义的社会公正;可以完善包括民主、法制、政治体制改革在内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更好地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最后,要将中庸之道引入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共存。
例如,可以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政策,开展现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全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协作;可以加强节能减排,改善能源结构,增强节能减排的能力;可以促进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加强生态保护,实现环境改善与可持续发展的统一;可以适时开展绿色快乐节日活动,以激励人们回归自然,热爱生活,提高社会公德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中庸”之提出张荣荣(安徽师范大学政治学院 安徽合肥 230091)【摘要】“中庸”已成为人们行为处事的重要思想和准则。
本文概述了孔子“中庸”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阐释了孔子“中庸”思想理论渊源及逻辑起点:首先,原始巫术图腾时代向人本位转变的观念为孔子“中庸”提供了思想基础;其次,深远的历史文化及优秀的思想成果为孔子“中庸”提供了理论渊源;再次,社会动荡致使思想纷繁杂乱,基于历史现状,人们渴望能拥有统一理论来指导生产生活;第四,“尚中”观念成为孔子思想的逻辑起点。
【关键词】孔子;中庸马克思认为社会意识产生于社会存在,并由社会存在决定。
[1]社会历史产生相应社会反映,人们对所处时代做出哲学思考,同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同然,“中庸”思想于先秦动荡时期孕育而生。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度及中央集权的政权结构是孕育“中庸”思想理论的社会土壤。
任何一种思想的诞生、确立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其思想的衍生、发展也定有其轨迹可循。
孔子面对当时变动的社会环境勿忘勿助其长(《孟子•公孙丑上》),冷静观察,总结规律,借鉴前人的思想和智慧,提出“中庸”的适时思想。
“中庸”思想在其后来思想学说不断地演进和发展中逐渐确立了其核心地位。
一、孔子提出“中庸”的历史背景春秋末年,周室式微,诸侯纷争,礼崩乐坏,奴隶社会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旧体制、文化观念渐趋瓦解,新格局尚未成形,社会变动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皆有体现。
如此社会,生于其中的孔子喟然叹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
“中庸”一词首次提出。
政治上,当时诸侯争霸、天下失去了应有秩序。
诸侯各国发展失衡,突出表现便是周王室衰落、诸侯国崛起与纷争。
东周天子大权旁落,徒有虚名,驾驭不了旗下诸侯,他们彼此争霸,连卿大夫及其家臣也效法诸侯出现凭借占据自己采邑领地闹独立的局面。
孔子深谙社会动荡危险,警示各等级:“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八佾》)目睹这些,孔子寻找根源,加以反思,意欲恢复具有中庸意蕴的周礼。
其次,经济上私田代替公田,初税亩代替井田制,生产发展促进个人意识及家庭意识的觉醒与维护。
西周末战国初,铁器、牛耕的广泛采用使生产力较大提高,新兴地主阶级采用“与之分货”(《管子•乘马》)的分租制,奴隶“公作则迟,分地则速”(《吕氏春秋•审分览》),使得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井田制遭破坏,代之土地的私有。
随着生产力的改变,古代奴隶制中人们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原始巫术图腾时代渐被维护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秩序、宗族模式代替,同时义、利矛盾随之突显。
孔子看到当时统治阶级为利益置民众于不顾,无度剥削百姓便感叹,“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
孔子认为,只知追求功利置伦常之理于不顾之人缺乏教养,势必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
为调和“君子”与“小人”间的冲突与矛盾,孔子提出“仁”的学说。
“仁”学体系作为“礼”的理论基础,使内“仁”与外“礼”、内圣与外王渐而合一。
孔子思想核心之“仁”,认为要达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的理想状态必由之路是行“中庸”。
二、孔子“中庸”的理论渊源孔子批判并保留周制“天人合一”的信仰,“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礼记•中庸》)。
他充分吸收先人优秀思想,建立适应社会发展的理论体系,提出“中庸”的学说。
就理论渊源言,孔子是承继了夏、商、周三代文化精神基础的“中庸”观念。
当然,主要是为解决实践性伦常之教及与天道的关系问题,这在社会习俗、文化传承等方面有所体现。
首先,原始巫术图腾时代向人本位转变的观念为孔子“中庸”提供了思想基础。
周王室认为“商无德而国亡”(《尚书•康浩》),孔子极推崇周公之典,把道德标准当作贵族君子所志、所据的至极理想人格,把努力提高心性作为达到与天地为一、宇宙同体至极境地的必修门径。
“礼”原本作为祭祀祖先神的仪式渐使社会愈加富有秩序,氏族成员聚在一起载歌载舞,“致其敬于鬼神”(《礼记•礼运》),也使人民更加归顺。
在孔子“中庸”体系之中,“礼”是核心观念“仁”得以实现的保障:“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
若说“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核,那“中庸”便是使内容(仁)同外在形式(礼)统一的方法论原则。
其次,深远的历史文化及优秀的思想成果为孔子“中庸”提供了理论渊源。
孔子极好地表现并发展了夏、商、周的思维方式及理论成果,特别是同时代老子“道”的思想。
尧的“允执其中”,周公的“中正”、“中德”,《周易》的“中行”及晏婴的“中和”等,这些无不成为孔子“中庸”思想的重要源泉。
商末周初,社会矛盾突出,思考、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文王及先哲们“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审人情”,完成中哲史上奠基性著作《周易》。
《周易》对前夏《连山易》及商《归藏易》中人们“群”形态的矛盾作用的认识予以承继和发展,开启了中国哲学宇宙生成论的理路,也成为三道(即天、地、人)统一的系统论思维模式。
与此同时,因强调敬德广业、崇德修业,确立了性善论的道德哲学和创造生命的价值系统。
当时人们虽受夏商周以来祖宗崇拜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沉溺于其偶像式的崇拜,然恰恰是这种土壤孕育了“中庸”文化。
文明初期,氏族发展不平衡性尚不明显,氏族间相互作用中主、次矛盾不突出,这从箕子“五行”理论中可得。
西周末年,社会矛盾再次尖锐,太史伯在肯定箕子五行思想前提下看到金、木、水、火、土间相互关系的主次之分,这时期伯阳父又总结出阴阳二气,并用其间相互作用认识和分析对象,强调统一体两方面的协调对统一发展的重要。
此后,《易经》与五行并用,但思想体系仍各有侧重。
儒家思想体系较重《易经》认知模式,道家思想体系则重五行。
儒家与道家各有不同又相互补充,然正是二者皆崇尙中和的特征使其共同构成中国传统文化主干,支撑中华文明绵延不绝。
把握《易经》和五行两种认知模式,将二者有机统一,对理解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庸”思想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易经》及“五行”,加之老子“道”与“德”学说,与孔子“中庸”内在相通,与战乱纷争中人民社会安定统一愿望整体相合,从总体上反映了上古生活,保留了丰富史料。
天道与人事、自然与社会,自然变化律则与社会人事条理相互联系,强调两者的同一及相互感应,强调从大的空间与长的时间考虑问题,以及自然与社会人事相互平衡与和谐。
老子的自然之道虚其心,孔子人伦之用诚其心,正是二者与孔子人伦之用的相合才成为不悖的人“道”、宇“道”,世界观、宇宙观由以鬼神为中心的巫术图腾时代向自然、人道的转变才终得以完成。
可以说,是“中庸”思想的助推,一切才得以完成。
无论哪家学说,其讨论对象无不以“人”作为主体谈及,“人”为学说间相通提供依据。
取“中”成为中华民族历来择取的理想状态,也成为各家学说联系的纽带。
101《新西部》2013.20期再次,社会动荡致使思想纷繁杂乱,基于历史现状,人们渴望能拥有统一理论来指导生产生活。
自古先民内心“中”观念使长期小农经济生产模式令人们在生产中逐渐认识执中原则对处理人与人、自然、社会间关系的适用性、实用性。
处理与自然、其他部落关系中,人们感受到个体渺茫,为了生存不得不统一行动,和的观念也因此为人们愈加推崇,久之确立了“守中”观念。
正确和谐把握人与人、人与社会间的关系,关键在如何处理、把握“度”,怎样能够更好更快实现预定目标、和谐与共、共同发挥作用等都为孔子“中庸”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孔子“中庸”的逻辑起点孔子“中庸”,源于三代,传承并弘扬三代文化精髓。
早在氏族社会,相传帝喾便有“溉执中而遍天下”(《史记》)观念,尧舜时代又坚守“允执其中”的原则(《论语•尧曰》)。
殷周之际《周易》对“中”倾向尤为鲜明,其二、五位的爻一般较吉利,刚柔取其中道,吉辞最多,凶辞最少。
传统文化中对“中”的重视为孔子承继,借此作为出发点建构自己的“中庸”思想体系,“尚中”观念成为孔子思想的逻辑起点。
[2]“中”,作为孔子品评人物、选才交友的标准,也是其自我修养的行为准则,其代表作《论语》体现尤甚。
譬如子贡问师与商孰贤时,孔子回答道“师也过,商也不及”(《论语•先进》),当子贡继续追问过与不及时,孔子回答却是“过犹不及”(《论语•先进》)。
这里孔子便是以“中”作为衡量弟子的标准,即“无过无不及”。
又如孔子在选才交友时的“尚中”标准:“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论语•子路》)可见,孔子交友要求合中道,倘若得不到中道之人则退而求次。
其次,“中”也是孔子“中庸”中成就“君子”品格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原则。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中行”体现在“文质彬彬”上。
《论语•颜渊》一段话可作注脚:“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子贡认为文与质同等重要,即礼仪形式与朴实基础对君子同等重要。
他还举了一很好的例子说如果拔净两张兽皮的毛则分不出虎豹与犬羊之皮。
所以美好素质与合理行为对一个人来说同等重要。
实质上,孔子本人正是以“中”作为自己的处事之方。
他说:“吾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论语•子罕》)孔子紧扣“两端”,过与不及,无论认识事物,还是获取知识,抑或思想行为皆以“中”为标准。
就道德与行为修养言,孔子的具体方法是“四毋原则”: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子罕》)“意”、“必”、“固”、“我”,四种毛病的去除即是戒慎恐惧,亦即是“允执其中”,而其核心仍然是“中”。
总之,“中庸”作为至高评判标准,作为孔子思想体系中最高准则,在具体判断时存在程度合适与否的问题。
“中庸”思想作为标准,合乎中道原则就正当、合理,否则不正当、不合理。
孔子对“中”的重视使他坚守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以此作为逻辑起点建构其“中庸”思想的逻辑体系。
【注释】[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62.[2]杨庆中.论孔子中庸思想的内在逻辑[J].齐鲁学刊,2004(01).【作者简介】张荣荣(1985-)女,硕士,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国哲学专业,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哲学.会议权利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村监会工作保障制度。
主要包括:村监会干部与村委会干部同工同酬制度;村监会成员定期召开会议制度;村监会调查、质询、建议、审核、联系村民制度;参与村级重大事务听证制度;村监会对村务重点工作开展专项检查制度;村监会定期对村级领导干部评议、测评和述职述廉制度;村“两委”定期向村监会通报重要工作制度;村监会定期向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报告工作制度等保障制度。
4、建立权利救济机制村党支部的领导权和村委会的执行、管理权掌握着有效的资源,而民主监督权所掌握的资源有限,建议通过立法建立相应的行政、司法救济渠道,有效处理村民民主监督权与村党支部的领导权和村委会的执行管理权之间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