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易错点训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高考历史重难点纠错笔记汇总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精品基础教育教学资料,仅供参考,需要可下载使用!易错点1 对分封制与宗法制理解不到位商周之际,地广人稀交通不便,还须防止被征服者的反抗,因而周在推翻殷商之后,不可能建立领土国家,以直接统治所有被征服地区。
这说明西周A.实行分封制旨在防范叛乱B.采取地方分权是形势使然C.确立宗法制度有其社会基础D.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合理性【错解】A或C【错因分析】本题错选的原因是对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理解片面。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
为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周王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作诸侯,建立诸侯国,并规定了诸侯享有的权力和对周王应尽的义务。
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其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
它是一种权力继承制度。
其将权力继承用嫡长子继承制的形式固定下来,以解决贵族间的矛盾,巩固分封制,防止贵族之间因权力继承问题而发生内乱。
A项对分封制实行的主要目的认识片面,C项混淆了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概念,因而出现粗选。
【正解】B【解题思路】材料表明周在推翻商朝以后,由于交通不便等因素,只能实施分封制间接控制被征服地区。
故选B。
A项说法片面,排除;材料说的是分封制,不是宗法制,排除C;分封制体现的是地方分权原则,排除D。
一、西周的分封制是周天子“封邦建国,广建诸侯,以藩卫宗周”的奴隶社会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也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1.特点:分封对象的多样性,主要有同姓王室,异姓功臣,先代帝王后裔,以同姓子弟为主体;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土地和人民是分封的主要内容;以血缘关系为主要纽带,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2.影响:要一分为二的辩证分析,其积极方面是通过分封制,强化了中央控制地方的能力,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消极方面则是,由于诸侯国具有相对独立性,随着一些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室衰微,分封制受到破坏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说明了此时的分封制已经不适应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易错题
3、17世纪的英国继承古雅典的:集体管理、依法行政
4、古希腊、罗马和我国西周的制度中,就其实质而言: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
5、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反映了古罗马民法:重视证据
6、罗马法规定“一切债务以应给付的物清偿,或经债权人同意以他物代为清偿”这表明:保护私有财产权
6、中国的汉字姓氏中,有许多起源于祖先的封地、封国,与这种现象直接相关制度是:分封制
7、西汉的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主要区别是:神化封建统治
8、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9、明太祖与宋太祖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最相似的是:改变和分散地方机构和权力
10、明清时期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6、《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其实质意义是:否定封建君主专制
7、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合作进行的会战是:太原会战
8、《马关条约》中对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最严重的规定是: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9、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我们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这里“插上一刀”的军事行动指的是:挺进大别山
10、把中国革命分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步骤的毛泽东著作是:《新民主主义革命》
11、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的一部分。这种情形最有可能出现在什么事件以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2、近代前期中国历史的主流是: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中国社会近代化
13、《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列强不满意,列强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外国商品滞销等
四、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1、体现党勇于纠正错误的有哪些:①八七会议;②遵义会议;③整风运动
【VIP专享】高一历史(必修Ⅰ)易错易混知识点
秦朝郡县制
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
官吏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
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地方绝对 服从中央
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 地无管理权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 统一
三省六部制
确立于隋,盛行于唐
三省长官均为宰相,相权一分为
三
作用
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趋 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趋向完善
位
发展为割据势力
三公九卿制
确立于秦,盛行于汉
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
事,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
审议权和行政权
6.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对比及分析综合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蚯蚓教的学实难验点,线培形养动观物察和能环力节和动实物验的能主力要;特2征.通。过教对学观方察法到与的教现学象手分段析观与察讨法论、,实对验线法形、动分物组和讨环论节法动教特学征准的备概多括媒,体继课续件培、养活分蚯析蚓、、归硬纳纸、板综、合平的面思玻维璃能、力镊。子情、感烧态杯度、价水值教观1和.通过学理解的蛔1虫.过观适1、察于程3观阅 六蛔寄.内列察读 、虫生出蚯材 让标容生3根常蚓料 学本教活.了 据见身: 生,师的2、解 问的体巩鸟 总看活形作 用蛔 题线的固类 结雌动态业 手虫 自形练与 本雄学、三: 摸对 学动状习人 节蛔生结4、、收 一人 后物和同类 课虫活构请一蚯集 摸体 回并颜步关 重的动、学、蚓鸟 蚯的 答归色学系 点形教生生让在类 蚓危 问纳。习从 并状学理列学平的害 题线蚯四线人 归、意特出四生面体以形蚓、形类 纳大图点常、五观玻存 表及动的鸟请动文 本小引以见引、察璃现 ,预物身类 3学物明 节有言及的、导巩蚯上状 是防的体之生和历 课什根蚯环怎学固蚓和, 干感主是所列环史 学么据蚓节二样生练引牛鸟 燥染要否以举节揭 到不上适动、区回习导皮类 还的特分分蚯动晓 的同节于物让分答。学纸减 是方征节布蚓物起 一,课穴并学蚯课生上少 湿法。?广的教, 些体所居归在生蚓前回运的 润;4泛益学鸟色生纳.靠物完的问答动原 的4蛔,处目类 习和活环.近在成前题蚯的因 ?了虫以。标就 生体的节身其实端并蚓快及 触解寄上知同 物表内特动体结验和总利的慢我 摸蚯生适识人 学有容点物前构并后结用生一国 蚯蚓在于与类 的什,的端中思端线问活样的 蚓人飞技有 基么引进主的的考?形题环吗十 体生行能着 本特出要几变以动,境?大 节活的1密 方征本“特节化下物.让并为珍 近习会形理切 法。课生征有以问的小学引什稀 腹性态解的 。2课物。什游题主.结生出么鸟 面和起结蛔关观题体么戏:要利明蚯?类 处适哪构虫系察:的特的特用确蚓等 ,于些特适。蛔章形殊形征板,这资 是穴疾点于可虫我态结式。书生种料 光居病是寄的们结构,五小物典, 滑生?重生鸟内学构,学、结的型以 还活5要生类部习与.其习巩鸟结的爱 是如原活生结了功颜消固类构线鸟 粗形何因的存构腔能色化练适特形护 糙态预之结的,肠相是系习于点动鸟 ?、防一构现你动适否统。飞都物为结蛔。和状认物应与的行是。主构虫课生却为和”其结的与题、病本理不蛔扁的他构特环以生?8特乐虫形观部特8征境小理三页点观的动位点梳相组等、这;,哪物教相,理适为方引些2鸟,育同师.知应单面导鸟掌类结了;?生识的位学你握日构解2互.。办特生认线益特了通动手征观识形减点它过,抄;察吗动少是们理生报5蛔?物,与的解.参一了虫它和有寄主蛔与份解结们环些生要虫其。蚯构都节已生特对中爱蚓。会动经活征人培鸟与飞物灭相。类养护人吗的绝适这造兴鸟类?主或应节成趣的为要濒的课情关什特临?就危感系么征灭来害教;?;绝学,育,习使。我比学们它生可们理以更解做高养些等成什的良么两好。类卫动生物习。惯根的据重学要生意回义答;的3.情通况过,了给解出蚯课蚓课与题人。类回的答关:系线,形进动行物生和命环科节学动价环值节观动的物教一育、。根教据学蛔重虫点病1.引蛔出虫蛔适虫于这寄种生典生型活的线结形构动和物生。理二特、点设;置2.问蚯题蚓让的学生生活思习考性预和习适。于穴居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等方面的特征;3.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易错点
易错点1分封制中“封建亲戚”的“封建”≠封建社会的“封建”简析:通过分封制的内容我们可以把分封制的特征归纳为“封建亲戚,以蕃屏周”,这里的“封建”并不是马克思所说的社会发展阶段中的封建社会的“封建”,而是“封邦建国”的意思,这样就形成了各诸侯国对周王室众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
“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
右图所示柳宗元的文章的主题可能是()A.王位继承制度B. 分封制度C. 中国的封建社会时期D. 宗法制度易错点2长子≠嫡长子简析:长子并不一定是嫡长子。
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才是嫡长子。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妻妾一般称谓妻(正室) A. 三哥(20岁) B. 四哥(14岁)妾一 C. 大哥(25岁)妾二 D. 二哥(22岁)易错点3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简析:专制主义即君主专制,既是一种决策方式,又是一种政治制度;中央集权是一种管理模式,主要指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地方受制于中央,向中央集权。
两者结合构成了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废分封,置郡县”的政策,其主要目的在于()A. 维护皇权的至高无上B.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C. 巩固统一的封建国家D. 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易错点4把秦朝的政治制度与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相混淆简析:秦朝的政治制度与先秦时期相比,实质上的不同是以封建专制集权的官僚制度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的世卿世禄制度,但皇帝仍是世袭的。
秦始皇所创立的皇帝制度,既是对前朝制度的否定,也受到了前朝制度的影响,这些制度是( )①郡县制②王位世袭制③分封制④嫡长子继承制A. ①②B. ②③C. ①③D. ②④易错点5对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的特征分辨不清简析: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都是中央官制。
但是,在三公九卿制之下,丞相权力相对集中,职能部门相对较多。
三省六部制实行宰相分权,职能部门分工明确,机构有一定简化。
高中历史必修一(政治史)易错点梳理
高中历史必修一(政治史)易错点梳理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西周的分封制不仅分封王族,还分封异族功臣和先代贵族。
功臣和先代贵族与周天子并无血缘关系。
2.大宗和小宗不是绝对而言的,而是相对而言的。
具体来说,周天子是天下的君主,是大宗;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
在封国内,诸侯对卿大夫而言是大宗,而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
在卿大夫的封地内,对于士而言,卿大夫又成为士的大宗。
3.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
4.柳宗元曾说“周之失,失之于制,不在于政;秦之失,失之于政,不在于制”,这是说秦亡是因为暴政,而不是因为实行郡县制。
5.“汉承秦制”,汉代并非完全照搬秦朝的制度,而是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稍作变化。
6.明朝以前,宰相被赋予决策大权,地位十分稳固;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而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1.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
文明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雅典民主仅仅是对男性公民群体而言的,而非公民,如外邦移民、奴隶和妇女,没有享受民主的权利。
3.万民法与公民法的关系是相互补充的,而不是相互对立的。
4.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制奠定了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最终确立了雅典民主制,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制达到鼎盛。
5.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陪审法庭)是民主政体特征的充分体现。
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
五百人议事会是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在公民大会休会期间为大会最高权力的代表,负责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
民众法庭是日常司法机关,高级公职人员的任职资格,也由民众法庭终审。
6.《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1.1689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但国王仍有较大的行政权,可以领导政府和内阁,但受到议会制约,责任内阁制确立后英王才开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2020高三历史易错知识强化练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答案)
2020高三历史易错知识强化练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答案)1.(新课标全国卷Ⅰ,24,4分)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B2.(新课标全国卷Ⅲ,24,4分)“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答案】A3.(新课标全国卷Ⅰ,25,4分)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
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
朝廷这种做法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答案】C4.(新课标全国卷Ⅲ,26,4分)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
这一制度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答案】A5.(江苏卷,3,3分)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
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答案】D6.有学者认为,西周通过“封建”与各地存留的氏族势力分享政治权利、经济利益,通过怀柔政策实现与地缘的整合。
这反映A.宗法观念利于家国同构B.血缘政治的时代特点C.贵族特殊的政治地位D.分封制加强了对全国控制【答案】D7.《汉书•外戚传》:“夫女宠之兴,由至微而体尊,穷富贵而不以功,此固道家所畏,祸福之宗也。
序自汉兴,终于孝平,外戚后庭色宠著闻二十有余人。
”对此材料合理的解释是汉代A.妇女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B.宰相权力受到明显压制C.最高统治者大多昏庸无能D.君主专制影响政治生态【答案】D8.在科举制下,无缘及第的落榜者退居乡村,栖身教馆,从事私塾教育,成为“渗透于基层的非官僚社会化组织力量,形成了国家官僚机构枝干下广泛而稳固的根基,从而把一个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单元综合一:第一单元易错知识点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易错易混知识点1. 王位世袭制通过虽然用“家天下”取代“公天下”,但这是历史的进步,因为奴隶社会的出现是建立在生产力高于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所以王位世袭制以其鲜明的私有化体现了人类历史的重大进步。
2.宗法制:①嫡长子指的是正妻所生长子。
②大小宗是相对的。
③宗法制只适用于同姓贵族之间,与异姓贵族则以婚姻为纽带联结起来。
3. 秦朝中央继权制度:①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
专制主义起的作用主要是消极的,中央集权起的作用主要是积极的。
②郡县制不是秦始皇的首创。
郡县制起源与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只是在全国推行。
③秦朝短暂而亡的主要原因不是因为全面废除分封制,而是秦朝统治者的暴政激化阶级矛盾的结果。
4.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元朝并非在全国范围实行行省制度。
山东、山西、河北直辖中书省;西藏由宣政院直辖;其他地方设行省;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③古代地方势力并非一直呈削弱态势。
西汉初年的封国制和唐朝中期设置节度使导致地方势力膨胀和地方割据,地方一度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5.明清君主专制加强:①“内阁大臣和军机大臣实际上是宰相”的说法没有看到其本质区别。
内阁属于皇帝的顾问侍从机构,其权限大小取决于皇帝;军机处是皇帝的传达机构机构,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
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不具备宰相的权力,不能对皇帝形成制约,所以不是实质意义上的宰相。
重点难点突破1.早期(夏、商、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1)具有严格的等级制度,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相结合。
(2)以宗族血缘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3)形成了开创性、继承性和发展性相结合的特点。
(4)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
(5)中央集权尚未形成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1)对秦朝①利于国家统一,对祖国边疆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
②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③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基础知识梳理和易错易混点(人教版必修一)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梳理考点1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宗法制:是西周典型政治制度,是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的体制。
特点(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秩序。
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分封制的基本内容分封对象:周王将子弟、功臣、亲周的商朝旧贵族,分封各地为诸侯。
诸侯权力:在封国内世袭统治权。
诸侯义务:对周天子定期朝贡、觐见、提供军赋和力役。
意义:扩大疆域、稳定统治。
后来诸侯争霸,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分封制逐渐瓦解。
考点2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秦朝的统一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秦王朝。
秦朝在平定六国的基础上,对周边地区施行政治控制,不仅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2.皇帝制度的创立创立:秦始皇自以为功德超过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开始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
称“朕”,命令称“制”或诏,玉印称“玺”。
特征:皇帝大权独揽,皇权至高无上(皇帝制度核心,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皇位世袭。
3.秦朝的丞相、御史大夫与太尉丞相辅助皇帝,助理万机;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辅助丞相,负责监察事务。
4.郡县制的建立郡: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郡守是最高行政长官。
县(道):郡下设县或道,长官是县长或县令。
郡县制与分封制相比,最大特点是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命,不得世袭。
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5.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有利于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考点3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汉朝郡国并行制和元朝的行省制度(1)汉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郡国并行。
必一专一易错
高二历史必修一专题一易错点汇总
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的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国家的政治结构;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分封制影响:进步性—扩大了周朝的统治疆域。
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巩固了西周的统治;
局限性—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国之间割据纷争,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西周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
经济制度:井田制——土地国有制
3、
4、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时期实行推恩令,使王国越分越小,加强了中央集权。
5
积极作用:打破了贵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提高了官员素质和行政效率;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有一定的公平公正性。
6、二重证据法:纸上史料与地下史料相互对证。
8、同光中兴:经过太平天国、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磨难,中国迎来了皇权专制王朝的最后一个“中兴”——“同光中兴”,历史书上也称为“封建社会的最后一次回光返照”。
主要事件是洋务运动的开展,以甲午战败宣告结束。
高考历史黄金易错点专练【01】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原卷版)
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易错雷区,步步为赢】1.“此制度的实行,使中国的国家形态逐步脱离…(夏商周)古代‟时期多元化的联邦治理模式,而转向单一的中央集权模式。
”材料中的“此制度”()A.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B.负责监察中央和地方各项工作C.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D.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2.在《中国早期文明研究札记》中曹兵武指出:“分封制度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这里主要强调() A.分封制扩大西周文化的作用B.分封制巩固西周统治的作用C.分封制阻碍了中华民族融合D.分封制推动中原文明的传播3.历史学家童书业说:“春秋中期以后,封建组织渐渐向统一国家转移,因之宗族观念的一致便被国家观念所取代;到了战国,…治国平天下‟的学说大张,于是世族制度便不由得不完全崩溃了。
”材料所述现象表明()A.国家观念的兴起B.官僚政治的完善C.宗法制度的衰落D.中央集权的成熟4.中国在汉代就建立了封驳制度。
所谓“封”,就是把皇帝的敕令退还回去拒不执行;所谓“驳”,就是指出皇帝敕令中存在的错讹失误。
汉代的丞相,在制度上享有封驳权。
例如汉哀帝时,丞相王嘉就退回了皇帝要加封董贤的诏书。
可见,封驳制()A.避免了君主决策失误B.保证了吏治清明C.易为当权者所利用D.对皇权有一定制约5.“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
”引文意在强调科举制()A.选拔人才存在缺陷B.具有显著的积极意义C.考试内容较为繁多D.已经不符合时代需要6.关于中国某朝官制,有史学家如此评述:“当时的官,仅以寓禄秩,而别以差遣治事。
”这说明该朝官制()A.规范了官员职责B.加强了对官员控制C.提高了行政效率D.削弱了专制君权7.宋代官制分官、职、差遣三种,只有得到“差遣”了才能掌握实权,南宋史尧弼描绘道:“无其事虚设其官,无其功而空食其禄。
备战2019年高考历史 纠错笔记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易错点1 对分封制与宗法制理解不到位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宗法制的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宗法制体现了大宗小宗具有相对性B.宗法制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制度规范C.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最大的特征D.分封制和宗法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错解】A或D【错因分析】不能准确分析表格信息准确把握分封制和宗法制。
本题考查学生的史学素养能力,考查学生有效解读材料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正解】B2易错点击一、西周的分封制是周天子“封邦建国,广建诸侯,以藩卫宗周”的奴隶社会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也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1.特点:分封对象的多样性,主要有同姓王室,异姓功臣,先代帝王后裔,以同姓子弟为主体;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土地和人民是分封的主要内容;以血缘关系为主要纽带,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2.影响:要一分为二的辩证分析,其积极方面是通过分封制,强化了中央控制地方的能力,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消极方面则是,由于诸侯国具有相对独立性,随着一些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室衰微,分封制受到破坏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说明了此时的分封制已经不适应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西周的宗法制是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采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定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1.主要内容: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大宗、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嫡长子与众子具有血缘上的兄弟关系和政治上的君臣关系。
由血统关系的亲疏,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宗法等级。
2.特点:第一,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第二,规定了相对的大宗、小宗之别。
第三,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这样,通过层层的分封,形成高下有序、尊卑有别的宗族等级和政治等级。
3.对西周的影响:西周王朝实行宗法制,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了王权,从而把“国”和“家”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
易错点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考试易错题
易错点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易错题【01】早期国家西周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错因】对两者的关系理解不到位,不能依据材料信息推断反映的是分封制还是宗法制。
【正确理解】分封制与宗法制是周朝的重要政治制度,体现了其家国一体、留意血缘宗族的统治特色。
从“国”的角度上看即为分封制,从“宗族”或者“家”的角度上看即为宗法制,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等级秩序的一种制度保障。
易错题【02】专制主义与中心集权制度【错因】对两个概念理解不到位,不清楚二者的异同点。
【正确理解】首先,专制主义侧重于君主权力与宰相权力之间的制约与平衡,如隋唐以前宰相位高权重,而唐宋以来随着皇权的加强,相权被分割、牵制,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专制主义达到顶峰;中心集权侧重于中心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安排与均衡,一般来讲,中心权力与地方权力均衡,国家政治状况、社会环境相对较好,当中心权力过大(如北宋),地方则羸弱不堪;当地方权力过大(如唐末),国家则陷于分裂和动荡。
易错题【03】早期国家与封建国家地方制度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错因】对两个概念的内涵理解不到位,不清楚郡县制代表的是官僚政治,分封制代表的是贵族政治。
【正确理解】郡县制起源于先秦时期,郡和县在一些地区已经消灭,而且最初的县的规模可能要大于郡,秦国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秦灭六国后开头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推行郡县制,完全取代了分封制,二者的根本区分在于维系分封制的纽带是以血缘为基础的分封,而郡县制的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有利于加强中心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
汉代沿袭了秦的郡县制和先秦的分封制,推行郡国并行制。
但王国问题成为西汉初年影响中心集权和国家稳定的重要隐患,因此在汉武帝时期,通过颁布“推恩令”,基本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心集权。
汉代以后的一些王朝偶有在个别地区推行分封制。
易错题【04】汉宋监察制度比较——汉代的刺史与宋代的通判【错因】对二者的地位把握不精确,不清楚二者与监察对象之间的关系。
查补易混易错点02 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
查补易混易错02 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1)原始社会——禅让制:尧舜禹时期一种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其基本原则是选贤任能。
(2)奴隶社会——王位世袭制: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一夏朝。
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3)西周——分封制:为巩固统治,周天子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做诸侯,授予他们土地和人民,诸侯必须定期朝觐、交纳贡赋、服从周王调兵。
西周通过分封制,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统治范围。
周代的贵族等级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4)秦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一切大权;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在地方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由皇帝派官员管理。
(5)西汉——推恩令: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王朝,政治上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建立刺史制度(6)隋唐——三省六部制:隋朝创立、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7)北宋——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8)元朝——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地方设行省,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9)明朝——强化皇权: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分散兵权,统归兵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锦衣卫和东厂);实行八股取士。
(10)清朝——军机处:搁置议政王大臣会议,便于皇帝独掌朝政;君主专制政治达到顶峰。
(1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1.(2021·江苏徐州·中考真题)维护图一中社会等级的政治制度是()A.皇帝世袭制B.分封制C.三省六部制D.郡县制【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依据图片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该图反映的政治制度是分封制。
西周建立后,为了稳定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天子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分封制之下,周代的贵族等级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被统治阶级是庶人,B项正确;图片没有体现皇帝世袭制,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是隋朝确立在唐朝完善的一项政治制度,三省指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六部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郡县制设立于秦朝,是一种地方管理制度,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
高中历史必修Ⅰ易错点的解析与纠错(1)
高中历史必修Ⅰ易错点的解析与纠错(1)第一单元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易错点一对商周政治制度特点的认识错误典例1(2007年潍坊模拟)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在商周时期就确立了先进的政治制度。
下列关于中国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特点的表述,正确的是①皇权至上②最高决策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③神权与王权的结合④深受宗法等级观念的影响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 D【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一是细致、正确地审准题意,把握住“政治制度的特点是商周时期的”;二是全面、准确的把握住“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
商朝虽然实行内外服制度,但是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没有形成高度集中的权力。
“皇权至上”是秦始皇建立皇权制后才出现的。
③、④两项容易判断。
【纠错】易错点一是容易忽略“皇权”出现的时间,认为商朝在内外服制度下,商王控制着支配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力,就误认为商周时期已经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权力。
易错点二是对内外服制度把握不透。
易错点三是审题不细致。
易错点二对嫡长子继承制的把握错误典例2(江苏省姜堰中学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史书记载,结束了汉末以来三国分裂局面的西晋武帝司马炎共有儿子26人,但太子司马衷却天生痴愚。
晋武帝想要废太子,另择继承人,皇后劝说:“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于是晋武帝没有更换太子的人选。
由此可见,晋武帝选太子的根据源于A.世袭制的父死子继原则 B.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原则C.君主制的集权独裁原则 D.禅让制的尚贤原则【答案】 B【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一是读懂材料,材料的意思是说西晋武帝司马炎虽有心更换太子,但最终没有。
二是根据所学相关知识,分析西晋武帝司马炎为什么没更换痴愚的太子。
【纠错】本题解答时,容易出错的地方一是忽略关键语句“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最后晋武帝之所以不能更换太子,主要是因为自西周以来的约定俗成的嫡长子继承原则。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备战2021年高考历史纠错笔记(讲解版)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易错点1 不能全面把握分封制西周时官员任命和诸侯分封均有一个正式而隆重的册命仪式。
在册命时,周王让史官当众宣读册命书,并把册命书交与受命官员。
周王反复强调“勿废朕令”,官员和诸侯也表态要“万年永保臣天子”。
这表明西周时期A.选官制度与血缘关系紧密结合B.产生了维护等级的儒家伦理思想C.君臣关系包含了权利和义务的内容D.出现了高度集权的地方行政体制【错解】D【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对分封制理解不到位,分封制下尚未出现中央集权制。
题干信息“把册命书交与受命官员”受命官员的权力;“‘勿废朕令’,官员和诸侯也表态要‘万年永保臣天子’”受命官员的义务。
只要从题干中解读出分封制下君臣的权利和义务即可选出正确选项。
学生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分封制的内容、作用等,就可能出现错误。
【正解】C【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下君臣的权利与义务问题。
据材料“周王让史官当众宣读册命书,并把册命书交与受命官员。
”可知,官员是周天子的受命官员,但也要“万年永保臣天子”,这体现君臣关系包含了权利和义务的内容,C正确;材料中说的是册命仪式,没有体现血缘关系,A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到等级秩序,B错误;材料说的是官员的册命仪式,据所学可知,西周时最高执政者尚未实现高度集权,D与材料无关。
在复习过程中,要能够准确理解分封制的内容、作用、评价。
分封制——权力分配制度(1)西周实行王位世袭制和以王族为主体的分封制,周王成为“天下共主”。
(2)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分封制走向崩溃,郡县制出现。
(3)积极作用①稳定了统治秩序,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
②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逐渐凝聚成华夏的国家意识)。
③打破了夏商的部落国家和方国联盟状态,国家政权由松散走向紧密,是一种制度创新。
(4)局限(瓦解的原因):封国诸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周王无法对诸侯势力进行直接干涉和控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诸侯国势力增强,诸侯争霸战争不断,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取代。
考前突击:高考易混易误史实、概念辨析必修1(人教版)
考前突击:高考易混易误史实、概念辨析必修1(人教版)前言本文档内容都属于主干知识,且往往是高考命题的题眼,把这部分内容让学生掌握好,可以大大降低答题的错误率。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的区别与联系(1)王位世袭制是夏朝建立后开始的一种王位继承制度,体现了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的特点,存在于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直到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才得以结束。
(2)分封制是周朝将一定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被封诸侯具有一定权利,同时又对周天子具有一定的义务。
被分封的并不是完全具有王族血缘关系的诸侯。
(3)宗法制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权力和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维系纽带具有宗族色彩的政治制度,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4)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基础和核心,最高统治权即王权的确立及承传运作和地方各级统治权的确立及承传运作,均依据于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基础之上的王位世袭制和分封制,构建起从上到下、从中央到地方的严密统治网络。
【典型例题1】《史记周本纪》:“(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地名),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
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
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下列对该材料的理解与史实不.相符的是A.周武王分封诸侯以巩固统治 B.先代贵族和功臣均可受到分封C.姬姓贵族在分封对象中居少数 D.周武王认为姜尚是灭商的最大功臣【典型例题2】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 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 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解析: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显然,选项中的A、B、D都不属于这种情况,符合嫡长子继承制原则是C。
分封制中诸侯的义务与权利:五个义务—①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②为周天子镇守疆土、③随从作战、④交纳贡赋和⑤朝觐述职五个权利—①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易错集训1、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
造成“分散性、松散性”的主要原因是( )A.贵族有土地所有权B.分散的小农经济C.贵族拥有世袭特权D.王室的日益腐败2、春秋前期,诸侯主要政务官和军队高级长官均由世袭的卿大夫充当,三家分晋以后,“贵为列侯者,不令在相位;自将军以上,不为近大夫(卿大夫)”。
这一变化说明当时()A.分封制度已经瓦解 B.血缘和政治相分离C.官僚制度正在形成D.专制皇权大大加强3、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
公元前481年后,齐国的大夫田常及其后人逐渐控制国政,以至于自立为国君,并由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姜齐遂变为田齐,史称“田氏代齐”。
这种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A.中央集权制度的初步发展B.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C.中国大一统局面的出现D.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破坏4、清代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
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 )A.通过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的结合来强化王权B.通过分封同姓诸侯来加强周王对地方的控制C.通过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以巩固奴隶主专政D.通过制定服饰规范等礼乐制度以维护贵族等级特权5、先秦到秦汉之际的史籍对早期华夏史的书写形成一种普遍的倾向,即将传说的古帝王及其他一些有来历或无来历的部族人物,都按血缘关系的远近编制谱系,特别是大量追本于黄帝,以构成自黄帝以来世代相传承的宗法系统。
这表明了当时()A.华夏统一的意识逐渐形成B. 儒家思想影响史书记载C.宗法制维系统治集团稳定D.皇位世袭权力不可转移6、《左传》载:“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授冠戴爵,进入仕途),人臣隶圉免(服杂役的各类奴隶因战功可成自由民)”。
春秋时期这些现象的流行( )A.促进了社会关系的调整B.是新的生产方式得以确立的表现C.是军功爵制实行的开端D.说明郡辖县的行政建制日趋普遍7、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随着世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中国必须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
以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宗法制维持了亲族间的忠诚B.封建制导致血缘纽带日益松弛C.建构的新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D.郡国并行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8、战国至秦汉,实行新的军功爵制。
不仅爵级繁细,而且爵位下移,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品,而成了社会各阶层都有权攀登的进身之梯。
这说明秦汉新爵制()A.助长了自耕农阶层的分化B.有利于官僚政治秩序的巩固C.加强了小农经济的稳定性D.加快了社会阶层的双向流动9、宋代《图经》记载:“秦郡县天下,定江南郡会稽,置长水县。
”下列对该史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是郡县制B.郡县区划形式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C.长水县是会稽郡的分封之地D.长水县长官由会稽郡郡守任免调动10、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
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11、图为国家一级陶质文物,秦代孤品官印“右丞相印”封泥,包括李斯在内的多位秦丞相都可能使用过这枚印章。
据此可知( )A."三公九卿"制度在秦朝已经建立B.使用这枚印章的人,其职责是协助皇帝处理监察事务C.封泥上的清晰文字体现出隶书的明显特征D."孤证不立"是研究历史的一项重要原则,此印的出现,不能充分证明"三公九卿"制度在秦朝已经建立12、钱穆在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
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
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
”材料反映唐朝的政事堂()A.始终都是三省议事机关B.确保宰相掌握了决策权C.成为尚书省的替代机构D.发展成为中央决策机构13、下表是西汉末到南北朝末期地方州郎县的数量表,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时间州数郡数县/侯国数西汉末13 103 1 585东汉中叶13 105 1 150西晋19 173 1 232 南北朝初期38 313 (加镇20) 1 376南北朝末期275 663 约 1 500A.藩镇割据现象严重B.郡国制盛行C.中央集权加强D.地方制度更替频繁14、某教授认为: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相当于自隋朝始第三个“正——反——合”阶段的“合”。
作者认为( )A.行省制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B.行省制主要着眼于政治上的统治和军事上的控制C.行省制巩固了元朝的中央统治和国家的统一D.行省制借鉴了郡县制的优点,摈弃了两宋政治制度的缺点15、曹魏时期,曹丕命陈群选拔“德充才盛”“有识鉴”之人担任中正官,按照“家世、道德和才能”三条标准,选拔“俊秀之士”,一时间“儒雅并进”。
由此可知当时( )A.古代选官制度的标准不断变化B.古代选官制度有利于中央集权C.九品中正制被世家大族操控D.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德才并举16、据统计,《宋史》列传中的北宋人物,出身于高官家庭的不过四分之一左右,而出身于布衣的则超过二分之一,时代愈晚,布衣出身的比例也愈高,而布农官员入仕的途径,在北初期以科举出身的约占三分之一,在北宋中期已超过四分之三,到北宋晚期更超过五分之四。
这反映了( )A.科举制更能选拔出最优秀的官吏B.选官制度的开放和阶层的流动C.北宋官僚队伍膨胀问题日益严重D.限制世家子弟是科举制的特点17、明朝宣德年间,内阁有了官属,“置诰敕、制敕两房,皆设中书舍人”,凡奏章和建议,都由通政使司汇总,呈交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内阁负责票拟,再由司礼监将条旨呈交皇上“批红”,最后发回内阁下发各部。
阁权进一步强化。
英宗德宗时期,内阁票拟权逐步完善。
明朝中枢机构的这些变化说明( )A.内阁具有了制度化的参与决策权B.标志着明代宦官专权的开始C.内阁成为皇权与相权的斗争工具D.内阁制度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18、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三年的诏书中说:“汉唐及宋,取士各有定制,然但贵文学而不求德艺之全。
前元待士甚优,而权豪势要,每纳奔竞之人,夤缘阿附,辄窃仕禄。
其怀材抱道者,耻与并进,甘隐山林而不出。
风俗之弊,一至于此。
自今年八月始,特设科举,务取经明行修、博通古今、名实相称者。
”材料表明朱元璋( )A.深刻认识到了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弊端B.客观上传承与强化了中国儒家文化传统C.真正以经世致用的思想确立人才选拔方式D.对科举制度考试从内容到形式进行变革19、清代一位军机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
”该诗直接说明了( )A.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B.军机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没有任何地位C.军机大臣接替丞相职权,替皇帝处理政事D.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20、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冲突。
以下各个朝代采取的措施中,不能起到有利于这一矛盾解决的是( )A.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任尚书令、侍中等B.元代设置中书省,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C.宋代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D.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周灭商后,实行分封制以藩屏周,在统治形式上构筑了统一的形式,但因为诸侯拥有世袭特权,其结果是诸侯国王侯地位世袭具有独立性,由此造成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型,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贵族有土地所有权的问题,而是强调贵族拥有世袭特权才是造成西周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型的原因,排除A。
西周时期属于集体耕作的方式,尚未出现分散的小农经济,排除B。
材料没有体现王室日益腐败的问题,而是强调贵族拥有世袭特权才是造成西周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型的原因,排除D。
2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本题考査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材料的大意是:春秋前期,诸侯国的高级长官由世袭的卿大夫担任,但是三家分晋后,诸侯不任相位,将军以上的职位也不由世袭的卿大夫担任了。
A项,该项内容与史实不符。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分封制开始瓦解。
故A项错误。
B项,该项内容与史实不符。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血缘和政治并没有完全分离开来。
故B项错误。
C项,拫据材料信息可知,诸侯、卿大夫等不再世袭担任重要官职,故这一时期以能力为标准的官僚政治正在形成。
故C项正确。
D项,该项内容与史实不符。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并没有建立专制皇权,更谈不上专制皇权的加强。
故D项错误。
3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旨在考查审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相对应的能力。
由材料“公元前481年”可知,这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
由材料“大夫”“自立为国君”“册命为齐侯”等相关信息可知,这种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破坏,故D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春秋战国时期的起止时间是前770年至前221年,因此B不对;C项应该出现在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后。
故选D。
4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材料将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进行综合分析比较获得符合两种制度的结论。
A项是对分封制和宗法制特点进行概括的结论,符合题意;B项只涉及分封制;C项只涉及宗法制;D项只涉及礼乐制度。
5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先秦到秦汉之际的史籍在书写早期华夏史时,将古帝王及部族人物的血缘都“追本于黄帝”,“构成自黄帝以来世代相传承的宗法系统”,这说明他们都认为黄帝是华夏族的祖先,表明当时华复统一的意识逐渐形成,故选A项。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儒家思想对史书记载的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宗法制对统治集团稳定的影响, 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D项内容,故D项错误。
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 以军功作为封赏的标准,推行军功爵制,这种做法有利于促进了社会关系的调整,A项正确。
题干强调军功爵制促进社会关系的调整,与新的生产方式确立无关,排除B。
题干强调军功爵制实行,没有说“开始”,排除C。
春秋时期地方制度仍以分封制为主,D项说法错误,且题干无法体现,排除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