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易错点训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易错集训
1、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造成“分散性、松散性”的主要原因是( )
A.贵族有土地所有权
B.分散的小农经济
C.贵族拥有世袭特权
D.王室的日益腐败
2、春秋前期,诸侯主要政务官和军队高级长官均由世袭的卿大夫充当,三家分晋以后,“贵为列侯者,不令在相位;自将军以上,不为近大夫(卿大夫)”。这一变化说明当时()A.分封制度已经瓦解 B.血缘和政治相分离
C.官僚制度正在形成
D.专制皇权大大加强
3、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后,齐国的大夫田常及其后人逐渐控制国政,以至于自立为国君,并由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姜齐遂变为田齐,史称“田氏代齐”。这种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
A.中央集权制度的初步发展
B.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
C.中国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D.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破坏
4、清代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 )
A.通过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的结合来强化王权
B.通过分封同姓诸侯来加强周王对地方的控制
C.通过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以巩固奴隶主专政
D.通过制定服饰规范等礼乐制度以维护贵族等级特权
5、先秦到秦汉之际的史籍对早期华夏史的书写形成一种普遍的倾向,即将传说的古帝王及其他一些有来历或无来历的部族人物,都按血缘关系的远近编制谱系,特别是大量追本于黄帝,以构成自黄帝以来世代相传承的宗法系统。这表明了当时()
A.华夏统一的意识逐渐形成
B. 儒家思想影响史书记载
C.宗法制维系统治集团稳定
D.皇位世袭权力不可转移
6、《左传》载:“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授冠戴爵,进入仕途),人臣隶圉免(服杂役的各类奴隶因战功可成自由民)”。春秋时期这些现象的流行( )
A.促进了社会关系的调整
B.是新的生产方式得以确立的表现
C.是军功爵制实行的开端
D.说明郡辖县的行政建制日趋普遍
7、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随着世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室之间的距离越拉
越大;中国必须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以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宗法制维持了亲族间的忠诚
B.封建制导致血缘纽带日益松弛
C.建构的新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
D.郡国并行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8、战国至秦汉,实行新的军功爵制。不仅爵级繁细,而且爵位下移,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品,而成了社会各阶层都有权攀登的进身之梯。这说明秦汉新爵制()
A.助长了自耕农阶层的分化
B.有利于官僚政治秩序的巩固
C.加强了小农经济的稳定性
D.加快了社会阶层的双向流动
9、宋代《图经》记载:“秦郡县天下,定江南郡会稽,置长水县。”下列对该史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
A.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是郡县制
B.郡县区划形式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
C.长水县是会稽郡的分封之地
D.长水县长官由会稽郡郡守任免调动
10、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11、图为国家一级陶质文物,秦代孤品官印“右丞相印”封泥,包括李斯在内的多位秦丞相都可能使用过这枚印章。据此可知( )
A."三公九卿"制度在秦朝已经建立
B.使用这枚印章的人,其职责是协助皇帝处理监察事务
C.封泥上的清晰文字体现出隶书的明显特征
D."孤证不立"是研究历史的一项重要原则,此印的出现,不能充分证明"三公九卿"制度在秦朝已经建立
12、钱穆在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材料反映唐朝的政事堂()
A.始终都是三省议事机关
B.确保宰相掌握了决策权
C.成为尚书省的替代机构
D.发展成为中央决策机构
13、下表是西汉末到南北朝末期地方州郎县的数量表,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时间州数郡数县/侯国数
西汉末13 103 1 585
东汉中叶13 105 1 150
西晋19 173 1 232 南北朝初期38 313 (加镇20) 1 376
南北朝末期275 663 约 1 500
A.藩镇割据现象严重
B.郡国制盛行
C.中央集权加强
D.地方制度更替频繁
14、某教授认为: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相当于自隋朝始第三个“正——反——合”阶段的“合”。作者认为( )
A.行省制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
B.行省制主要着眼于政治上的统治和军事上的控制
C.行省制巩固了元朝的中央统治和国家的统一
D.行省制借鉴了郡县制的优点,摈弃了两宋政治制度的缺点
15、曹魏时期,曹丕命陈群选拔“德充才盛”“有识鉴”之人担任中正官,按照“家世、道德和才能”三条标准,选拔“俊秀之士”,一时间“儒雅并进”。由此可知当时( )
A.古代选官制度的标准不断变化
B.古代选官制度有利于中央集权
C.九品中正制被世家大族操控
D.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德才并举
16、据统计,《宋史》列传中的北宋人物,出身于高官家庭的不过四分之一左右,而出身于布衣的则超过二分之一,时代愈晚,布衣出身的比例也愈高,而布农官员入仕的途径,在北初期以科举出身的约占三分之一,在北宋中期已超过四分之三,到北宋晚期更超过五分之四。这反映了( )
A.科举制更能选拔出最优秀的官吏
B.选官制度的开放和阶层的流动
C.北宋官僚队伍膨胀问题日益严重
D.限制世家子弟是科举制的特点
17、明朝宣德年间,内阁有了官属,“置诰敕、制敕两房,皆设中书舍人”,凡奏章和建议,都由通政使司汇总,呈交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内阁负责票拟,再由司礼监将条旨呈交皇上“批红”,最后发回内阁下发各部。阁权进一步强化。英宗德宗时期,内阁票拟权逐步完善。明朝中枢机构的这些变化说明( )
A.内阁具有了制度化的参与决策权
B.标志着明代宦官专权的开始
C.内阁成为皇权与相权的斗争工具
D.内阁制度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
18、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三年的诏书中说:“汉唐及宋,取士各有定制,然但贵文学而不求德艺之全。前元待士甚优,而权豪势要,每纳奔竞之人,夤缘阿附,辄窃仕禄。其怀材抱道者,耻与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