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生成 科普知识

合集下载

石油、天然气的生成、运移基础知识

石油、天然气的生成、运移基础知识

石油、天然气的生成、运移基础知识一、石油和天然气的生成油气生成的原因石油和天然气的成因,是石油地质学界主要研究和长期争论的重大课题之一。

它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起着指导作用。

根据对石油原始物质截然不同的认识,石油成因理论可以分为无机成因和有机成因两大学派。

石油无机成因认为,石油是由自然界的无机物形成的。

但是,油气田勘探的实践证明,世界上绝大多数油气田都分布在沉积岩中,极少数岩浆岩和变质岩中的油气藏也同附近的沉积有机质有关,是石油侧向或垂向运移聚集的结果。

并且在石油中相继发现许多具有明显生物标志的有机化合物。

由于石油无机成因假说不能用来指导石油勘探,所以其支持者已经很少了,只能在实验室内作为科学理论问题进行探讨。

石油有机成因说认为,石油是由沉积物当中的有机质,在特定的地质环境中,在各种压力的综合作用下,经历生物化学、热催化、热裂解、高温变质等阶段,陆续转化为石油和天然气。

有机成因说又可以分为早期成油说和晚期成油说两个分支。

目前,有机晚期成油说已被石油地质学家、地球化学家所接受,能比较可靠地指导油气田勘探。

因此,本节主要介绍有机晚期成油说的主要论点。

有机物质为石油的生成提供了根据,有机物质主要是指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遗体。

要使有机物质保存下来并转化成石油还要有适当的外界条件。

自然界中的生物种类繁多,它们在不同程度上都可以作为生油的原始物质。

比较起来,低等生物作为生油的原始物质更有利、更重要。

因为低等生物繁殖力极强且数量多,低等生物多为水生生物,死亡后容易被保存;另外它在历史上出现最早,其生物体中富含脂肪和蛋白质。

有机体从死亡到沉入水底的过程,不可避免地要经受游离氧的氧化和水对可溶性组分的溶解,只有幸存的一小部分有机体能够到达水底,同矿物质一起堆积起来。

只有堆积埋藏下来的有机体才能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开始向石油烃类方向转化。

1.还原环境还原环境对有机质的保存和向油气的转化都是非常重要的。

油气生成的知识点总结

油气生成的知识点总结

油气生成的知识点总结一、油气生成地质学基础知识1. 岩石圈和地幔构成地球的岩石层,是地球矿物质和生态活动的主要地区。

2. 地球岩石层是地球生命和自然资源的基础,是地球岩石层和生态活动的主要地区。

地球岩石层是地球的岩石圈和地幔的基础构成,是地球的岩石圈和地幔的基础构成。

3. 地球岩石层是地球的岩石圈和地幔的基础构成,是地球的岩石圈和地幔的基础构成。

地球岩石层是地球的岩石圈和地幔的基础构成,是地球的岩石圈和地幔的基础构成。

二、油气生成的基本概念1. 烃源岩:主要由有机质、粘土矿物、碳酸盐矿物和石英等成分组成。

2. 成烃作用:是指烃源岩中的有机质在一定温度、压力和时间条件下发生热解反应、高温催化反应,生成烃类物质的反应过程。

3. 成气作用:是指烃源岩中的有机质在一定条件下,经过压力、温度等作用,逐渐分解成天然气的过程。

4. 成油作用:是指烃源岩中的有机质在一定条件下,经过压力、温度等作用,逐渐分解成原油的过程。

5. 成烃期:是指有机质经过烃源岩中的生物成分,通过地质作用形成烃的时间段。

6. 成藏期:是指烃源岩中的烃类物质形成原油和天然气,在地质层中成藏的时间段。

三、油气生成的地质条件1. 温度条件:烃源岩的温度高于60℃时,有机质才能进行热解反应,生成烃类物质。

2. 压力条件:地下深处的高压和高温条件有利于烃源岩中的有机质成烃作用的进行。

3. 时间条件:成烃过程需要漫长的地质时间,通常需要几百万年到几十亿年的时间。

4. 成藏条件:烃源岩需要在埋藏和形成地层沉积环境下进行成烃作用,使生成的烃类物质可以在适当的条件下成藏。

四、油气成藏地质条件1. 有效储集层:是指烃源岩中生成的原油和天然气,通过一定地质作用,在适当条件下进行成藏和储集的地质层。

2. 地质构造条件:构造隆起和坳陷构造是地质作用形成原油和天然气成藏最为常见的构造类型,构造形成条件对油气成藏起着关键作用。

3. 地层孔隙和裂缝条件:地层孔隙和裂缝是原油和天然气的主要储集空间,地层孔隙度和裂缝发育程度是影响烃类物质成藏的重要地质条件。

《油气基础知识》课件

《油气基础知识》课件

THANKS
感谢观看
《油气基础知识》ppt 课件
目 录
• 油气概述 • 油气勘探与开发 • 油气储运与加工 • 油气市场与贸易 • 油气行业的法律法规与监管
01
油气概述
油气的定义与分类
总结词
油气的定义与分类是理解油气的基础, 包括石油、天然气等不同类型的油气资 源。
VS
详细描述
油气是石油和天然气的简称,是一种宝贵 的能源资源。石油是一种粘稠的液体,主 要成分是各种碳氢化合物,可用于燃料和 化工原料。天然气则是一种以甲烷为主要 成分的气态化石燃料,具有高热值和清洁 等优点。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油气可分 为原油、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等多种类型 。
油气行业的合规要求与风险控制
合规要求
油气企业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确保生产经营活动的合法性。同时,企业还需要建立完善的风险 管理制度,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及时识别、评估和控制。
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油气企业的重要职责之一,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评估、预警、应急处置等方 面的工作。同时,企业还需要加强内部审计和外部监管,及时发现和纠正不合规行为,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影 响程度。
02
油气勘探与开发
油气勘探的方法与技术
01
02
03
04
地震勘探法
利用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规律 来探测地质构造和油气藏的方
法。
重、磁、电勘探法
通过测量地球的重力、磁场和 电场来推断地下地质构造和油
气藏的方法。
测井法
利用钻孔测量地层物理参数来 推断地层特性和含油气性的方
法。
地质调查法
通过研究地层、岩性和古生物 等地质资料来推断油气藏的方

油气藏地质 第4章油气生成

油气藏地质 第4章油气生成

S 8
m=2.0 2
Ne
0
0
0
12.3 0.2 3
3 .8
C:76.4%, H:6.3%, O:11.1% S:3.65% N:2.02%
根据 C、H、O元素组成对干 酪根分为三种类型:
I型干酪根 Ⅱ型干酪根 Ⅲ型干酪根
I
原始H/C 1.25-1.75


0.65-1.25 0.46-0.93
原始O/C 0.026-0.12 0.04-0.13 0.05-0.30
沉积有机质之一种形态:可溶有机质
• 岩石中可溶于有机溶剂的部分,又称为沥青 (Bitumen)。
例如:用氯仿抽提烃源岩,可溶部分称为沥青“A”。
它代表沉积有机质已经转化成油,而残留在沉积物中 的部分。
可按溶剂的选择性溶解进一步分为: 油质、胶质和沥青质。
2、干酪根的形成
干酪根是沉积有机质经过一系列生化作用 而形成的地质聚合体
干酪根的形成
蛋白质
氨基酸
碳水化合物 生物化学作用
糖类 聚合作用
类脂化合物
类脂化合物 缩合作用
木质素
木质素
生物聚合体 (biopolymer)
黄腐酸
腐殖酸 腐黑物
缩聚 合合
干酪根
地质聚合体 (geopolymer)
3、干酪根的分离
岩石粉碎 抽提 盐酸溶解 氟氢酸溶解 重液分离
除去可溶有 除去碳酸盐
烃源岩与油气生成
烃源岩是油气藏形成的重要条件
油气藏
有效烃源岩
生油门限深度
第一节 油气成因理论发展概述
无机成因说 有机成因说
现代有机成因学说的基本观点
①石油主要是沉积物中的有机质 在演化形成干酪根后而形成的; ②干酪根需要埋藏到一定深度才 能大量生成。 ③油气生成具有阶段性差别。

油气地球化学-第四章 油气生成

油气地球化学-第四章 油气生成

在油气生成的机理和时间上,亦有早期生成论和晚期生成 论之争
第一节 油气生成理论研究概述
(一)早期成油论
主张:油气是地质历史时期中生物有机质在还原环境中转化而来 依据:1)实验发现,一些生物组分如脂类、蛋白质等在一定条件 下可以生成烃类 2)在现代沉积物中发现了液态烃,用放射性碳同位素14C测 定了烃的年龄,证明它们是现代生成的,最老的年龄只有1.46万年 3)某些细菌是有机质加氢、去羧基转化为烃类的媒介,这 一过程完成于沉积物埋藏不深的阶段,说明烃类只能在早期生成 难点:1)世界上发现的原生油气藏几乎都在上新世(N2)以前 2)现代沉积物中烃类的性质与石油不同
第一节 油气生成理论研究概述
晚期成油论的意义: ①提出了生油岩“成熟度”的概念;指出石油的生成需要一 定的温度;生油过程有阶段性;从而区分出未成熟生油层与成 熟生油层、过成熟生气层;并且提出了一套划分成熟度的指 标; ②预测一个盆地能找油还是能找气,如是根本没有成熟生 油层,找油希望甚小; ③根据不同演化阶段的生油率,更精确地计算生油量。
第一节 油气生成理论研究概述
(二)晚期成油论
拉尔斯卡娅(1964):北高索中新 生代生油岩时发现:生油层埋深> 1200~1500m、地温超过50~60℃时,烃 类才会大量生成,沥青A/C 有 的比值才会 明显增大 菲利皮(1965):文图拉和洛杉机 盆地中新统生油岩,发现分别在3600m和 2400m 深 处 出 现 烃 /C 有 机 比 值 的 明 显 增 大;且正构、异构和环烷烃的组成也发 生明显变化,逐渐与石油趋于一致
第一节 油气生成理论研究概述
2、宇宙说:索可洛夫,1889年 主张:在地球呈熔融状态时,碳氢化合物就包含在它的气圈中;随着 地球冷凝,碳氢化合物被冷凝岩浆吸收,最后,凝结于地壳中而成石油。 基本论点:1)在天体中碳和氢的储量大 2)由碳、氢合成碳氢化合物是出现在天体发展的早期阶段 3)同其他天体一样,地球上形成的碳氢化合物后来为岩浆 所吸收 4)当岩浆进一步冷却和紧缩时,包含在其中的碳氢化合物 就沿断裂或裂隙分离出来 碳化物说和宇宙说所依据的由无机物制成简单碳氢化合物的实 验,至今未找到任何实地证据说明在自然界也发生过这样的过程。

油气知识点地理总结

油气知识点地理总结

油气知识点地理总结一、油气地理知识点总结1. 油气的形成原因油气是在地球的深层岩石中形成的,主要是由有机物经过生物化学作用和地质作用而形成的。

主要形成于古生代和中生代地层中,主要原因包括古植物和古动物的遗骸、压力和地热等。

2. 油气的分布规律油气资源的分布具有区域性和局部性,其主要分布规律包括:沿海盆地和海上地区、陆地盆地、以及地质构造与矿产资源的关系。

种类包括石油、天然气、页岩气和油页岩等。

3. 油气的开采技术油气的开采技术是地理学中的重要研究方向,主要包括石油勘探、油气地层工程、石油化工技术、煤层气开采等。

4. 油气对环境的影响石油开采对环境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主要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土壤的污染、空气的污染、生态系统的破坏以及温室气体的排放等。

5. 油气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增长,提高国内生产总值和国际竞争力等。

二、油气的地理特征1. 油气的地质特征地质构造是油气资源分布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构造运动、构造断裂和断裂碎屑层等。

在地球的陆地和海洋上都有油气资源的存在,主要分布在盆地和构造周围。

2. 油气的分布类型油气资源主要分为海上油气资源和陆地油气资源两大类型,其分布形式为盆地构造埋藏和板块构造埋藏两种。

根据地质条件和资源含量的不同,盆地构造埋藏包括沉积盆地大中小型土块形和对称鞋子油气藏,板块构造埋藏包括储量接近溢出、储量低被动、储量高被动和缺陷油气藏。

3. 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包括地质勘探、地质开发(包括石油勘探和开采、天然气勘探和开采、页岩气和油页岩开采等)、石油加工和石化工业。

4. 油气资源的环境影响油气资源开发利用对环境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主要包括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破坏了旱范围、污染了地下水和地表水、造成了空气污染、产生了大量的污染物质等。

5. 油气资源的经济影响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包括石油和石化工业、天然气工业、页岩气和油页岩工业等)、提高了国民收入、增加了国民经济总值、改善了居民生活水平等。

第4章 油气的生成

第4章 油气的生成
API度、波美度都与国际通用的相对密度在数值上 API度 相反,API度和波美度高的石油 度和波美度高的石油, 相反,API度和波美度高的石油,实际上属于低密度的 轻质石油。 轻质石油。
(3)粘度 • 温度升高粘度降低; 温度升高粘度降低; • 压力加大粘度增加; 压力加大粘度增加; • 环烷及芳香烃含量高、高分子碳氢化合物含量高的 环烷及芳香烃含量高、 石油,粘度也较大; 石油,粘度也较大; • 原油中溶解气量的增加则会使粘度降低。 原油中溶解气量的增加则会使粘度降低。
3.天然气的物理性质 3.天然气的物理性质 天然气一般无色,可有汽油味或硫化氢味,可燃。由于 天然气一般无色,可有汽油味或硫化氢味,可燃。 其化学组成变化大,致使物理性质也变化甚大。 其化学组成变化大,致使物理性质也变化甚大。 相对密度:标准状况下,单位体积天然气与同体积空气 相对密度:标准状况下, 的重量之比。天然气的相对密度一般与分子量成正比。 的重量之比。天然气的相对密度一般与分子量成正比。 粘度:一般随分子量增加而减小, 粘度:一般随分子量增加而减小,随温度和压力增高而 增大。这是由于分子间距离不能增加,温度升高后使分 增大。这是由于分子间距离不能增加, 子运动加速,增加分子间碰撞的次数,导致粘度加大。 子运动加速,增加分子间碰撞的次数,导致粘度加大。
(7)热值 •燃烧过程中产生热量的主要元素是碳和氢。 燃烧过程中产生热量的主要元素是碳和氢。 燃烧过程中产生热量的主要元素是碳和氢 •氢是碳的发热量的4倍多。石油中的氢含量比煤和油 氢是碳的发热量的4倍多。 氢是碳的发热量的 页岩中氢的含量都高, 页岩中氢的含量都高,因此它的热值也高
(8)导电性 •石油及其产品都是非导体,电阻率非常大。 石油及其产品都是非导体,电阻率非常大。 石油及其产品都是非导体

油气形成的条件

油气形成的条件

油气形成的条件关键词:有机质温度时间压力细菌催化剂油气形成的物质基础是有机质。

有机质是生物物质(主要包括浮游植物、细菌和高等植物)死亡后的遗体,通过沉积作用进入沉积物中并被埋藏下来。

油气的形成需要充足的沉积有机质、适当的温度、压力、时间、细菌等物理和化学及生物化学条件。

有机质:有机质是油气形成的物质基础。

能够形成油气的有机质主要是水生生物,如藻类,或者高等植物的表皮蜡质、花粉等。

有机质一般被保存在泥岩或页岩中。

温度:温度是油气形成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

在沉积盆地中,有机质开始生油的温度通常在60摄氏度至120摄氏度之间,随着有机质的埋藏时间而不同。

液态石油生成的终止温度一般不高于170摄氏度,天然气的生成与生成液态石油相伴,终止温度高于液态石油,但一般不高于230摄氏度。

换言之,油气的生成只出现于有限的温度范围,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不利于油气形成。

时间:时间在油气生成中也起到重要作用,时间与温度可以互补,但温度占首要位置。

在很低的温度下,时间通常起不了作用,也就是说,如果有机质处于很低的温度条件下,不管经历多长时间也不能生烃。

压力:随着沉积物埋藏深度增加,上覆地层厚度增大,沉积物的温度、压力随之升高。

压力升高将促进化学反应。

然而,压力对油气生成的作用比较小,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促进油气生成,但在某些条件下又可以抑制油气生成。

细菌:对油气生成来讲,最有意义的是厌氧细菌。

细菌对有机质的分解与性质改造起重要作用。

同时,在低温度下分解有机质时,还可以产生以甲烷为主的生物气。

催化剂:催化剂是一种化学反应加速剂。

通常认为能够起催化剂作用的是黏土矿物,其在油气生成过程中可以起到促进油气生成和裂解的作用。

油气田版屏幕高中地理基础知识总结

油气田版屏幕高中地理基础知识总结

油气田版屏幕高中地理基础知识总结
油气田是指地下存在且富集有可开采的石油和天然气的地质构造或地层。

了解油气田的基础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能源产业和地质资源开发。

以下是关于油气田的基础知识总结:
1. 形成条件:油气主要形成于古代海洋中,经过长时间的生物和地质作用而形成。

油气需要有合适的沉积盆地、有机物质来源、适宜的沉积环境和地质构造等条件。

2. 分布特点:油气田主要分布在沉积岩层中,包括陆相沉积和海相沉积。

全球油气资源分布相对不均衡,主要集中在中东、北美、欧亚大陆及南美等地区。

3. 勘探开发:为了找到油气田,需要进行地质调查、物探勘探、钻井探采等一系列勘探开发工作。

其中,地质调查主要通过地质剖面和地质构造分析等方法来确定勘探区带;物探勘探主要通过地震勘探和重力、电磁等物理勘探方法来确定潜在油气储备;钻井探查主要通过钻井和岩心取样分析来确定油气储集层。

4. 开采方式:油气田的开采方式主要分为常规开采和非常规开采。

常规开采主要通过钻井开采和人工提升来获取油气资源;非常规开采主要包括页岩气、煤层气、水合物等开采方式。

5. 开发利用:油气田开发利用主要用于燃料供给、化工原料、石油化工、发电等方面,是现代工业和生活的重要能源基础。

总之,油气田是重要的能源资源,了解油气田的基础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能源产业和资源开发利用。

油气的现代成因理论课件-PPT

油气的现代成因理论课件-PPT
沉积盆地——在一定特定时期,沉积物的堆积速率明显大于其周围区域,并具有较厚沉积物的构造单元。 四、油气生成的主要阶段
成无份机复 催杂化:剂蜡运—移最质受主外要等界的影是。响粘大土包→矿难物括以:判蒙孢断脱来石子源、;伊体利石、等 角质体、树脂体和木栓质体。是富氢 组分。 温度:60℃~180℃;
温度:180℃~250℃; ③慧星等天体上发现有烃类气体;
2.细菌作用
喜氧细菌:在游离氧存在的条件下都能生存。 厌氧细菌:在无游离氧,而存化合氧的条件下才能生存。 通性细菌:在有无游离氧的条件下都能生存。
① 细菌本身为生油原始物质 ② 细菌对有机质分解,产生相应的有机化合物和甲烷气。
——由于细菌怕热,只能在<100℃的浅层中起作用:在油气生成的 早期阶段作用显著。
nCO 2nH2 催化( CH2 )n nH2O
3.岩浆说 1949年,原苏联学者库德梁采夫提出:
“基性岩浆中存在C、H、O等元素,随其冷却时可化 合为碳氢化合物。”
基岩岩浆中C、H→CH→CH2→CH3→CH4→烃类物质
证据:岩浆岩、变质岩中相继发现油 气藏,基性岩浆中发现天然气。
另外,还有高温生成说、蛇纹石化生油学说等。
滨海③镜质浅海组(陆(棚)vi半t深r海i(n陆i坡t)e深)海(:深海平原)
催化作用强,但不耐高温。
是植物的茎、叶和木质纤维经过凝胶化作用形成的各种凝 – ④石油的分布常常与深大断裂有关(断开地壳作为通道)
所以,有机质向油气的转化,是在适宜的地质 环境里,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四、油气生成的主要阶段 →生物化学生气阶段 →热催化生油气阶段 →热裂解生凝析气阶段 →深部高温生气阶段
反射光下观察有机质可以划分为四种——

油田能源知识点总结

油田能源知识点总结

油田能源知识点总结一、油田能源的形成原理1. 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过程石油和天然气是地球深部有机质经过漫长的生物-地球化学作用,在高压高温下形成的。

石油主要形成于古代的海洋中,其原料是当时大量存在的各种藻类、藻类动物和其他有机体的尸骸和排泄物,这些生物在海床上大量沉积形成富有机质的泥炭,经过长期埋藏和地热作用,泥炭逐渐转化为泥页岩、煤沥青岩、烃类等有机质丰富的岩石,经过多种烃源岩构成的层状组合,最终形成石油和天然气。

因此,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与古代地质环境和生物种类密切相关。

2. 油气储集条件形成的石油和天然气在地下形成富集的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的石油和天然气藏,需要具备以下条件:烃源岩具有良好的烃源条件,有机质丰富、热史演化适宜;制约圈闭条件好,含烃岩层具有良好的封闭性能;好的成藏作用和保存条件,包括地层学条件、地下水条件和构造条件等。

二、油田勘探技术1. 地质勘探技术油田地质勘探是指对潜在的油气资源丰富的地质构造进行地质勘查、地质勘探和地质评价,主要包括地质调查、测量地图、地质钻探等。

地质勘探技术有物探、地震勘探、岩心分析等。

2. 地震勘探技术地震勘探是指通过在地面或水域上放置地震仪,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特性,通过记录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情况,以获得地下地层结构及空间分布、石油和天然气藏的位置、规模和储集条件。

其中,地震勘探技术是目前最为先进和最常用的石油勘探手段之一。

三、油田开采技术1. 钻井技术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需要进行钻井作业,钻井是指利用钻井装置,根据勘探结论,选择地理地质条件比较好的地点,直接在地表或海底将钻头沿一定轨迹探明石油含砂岩岩层空隙中,使用泥浆循环系统清洗钻孔使之不断加深的一种矿山地下作业方法。

目前,钻井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涵盖陆上、海上及深水区域等。

2. 采油工程采油工程是指将地下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通过各种采油方式、开采工艺和设备,将其采出地表并进行加工的整个过程。

采油工程技术包括常规采油、压裂、注采等多种方法。

油气的生成课件

油气的生成课件

未成熟阶段:Ro<0.5%
成 熟 阶段:Ro=0.5%~1.2%
高成熟阶段:Ro=1.2% ~ 2.0%
过成熟阶段:Ro>2.0% 油气的生成
无结构镜质体
23
本章要点
油气生成的基本物质:干酪根的定义、成分、结构和类型; 不同类型干酪根的特征
油气生成的机理:温度和时间在油气生成中的作用,生油门 限的概念
15 0
1 1.3 7
大 量生 油 成 熟 点
2
C
3 A
温度所在的深度称为成熟点
0.01 0.0 2 0.0 3 0.0 4
饱 和 烃 /总 有 机 碳
A- 深 度 -温 度 关 系 曲 线 ;
油气的生成 C- 石 油 生成 百 分 率 - 深 度关 系 曲 线
14
第二节 油气生成的条件及过程
1.温度和时间的作用
浮 游 动 物
油气的生成
太 湖 蓝 藻
厦 门 赤 潮
4
第一节 油气生成的物质基础
二、生成石油的有机物质 ——从原始有机质到干酪根
➢ 原始有机质在埋藏以后,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和物理的变 化,演变为一种称为“干酪根”的有机物质,保存在岩 石中。
油气的生成
5
第一节 油气生成的物质基础
1. 干酪根的定义
干酪根:沉积岩中不溶 于非氧化的酸、碱和非 极性有机溶剂的有机质
H/C原 子 比
1. 0
以脂肪族直链结构为主,
多环芳香结构及含氧官能 团 很少 主要来自藻类
生油潜力大
Ⅲ 型 演化 轨 迹 0. 5
Ⅰ型 Ⅱ型 Ⅲ型
0
0. 1
0. 2
0. 3
0. 4
O/C原 子 比

油气的生成-64页PPT精品文档

油气的生成-64页PPT精品文档
陆地高等植物
小,但可生气 鄂尔多斯C-P
莺-琼E2
Ⅳ型干酪根:O/C原子比特高(>0.25),H/C原子比很低 (0.5~0.6),来源于深度氧化或再沉积的有机质,不具备 生油能力。 (2)光学分类
用HCl和HF除去无机矿物质后,将有机残渣(干酪根)放 在显微镜透射光下观测,可划分出藻质、无定形絮质、草质、 木质和煤质五种组分。随着埋深加大,地温升高,上述组分 的生油潜能按藻质→无定形→草质→木质→煤质顺序依次降 低(H/C原子比亦降低)。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地热场。
(1) 由沉积有机质演化成的干酪根加热以后,才能生成 石油烃类; (2)温度较低时,加热干酪根生成的液态烃和挥发组分 产率较低,只有到达一定温度,才会大量生成液态烃, 而温度继续上升到一定程度,液态产物(烃)又会减少, 而气态烃生成量继续增加;
(3)洛杉矶盆地和文 图拉盆地新近系的地 层剖面表明, 烃(C15+)的含量随深 度的变化在不同阶段 是不一样的。在低温 时烃的增长量缓幔, 只有达到一定温度 (115℃)时,才开始 明显增长,这一温度 在二盆地中对应的深 度分别是2440m和 3660m,说明干酪根 演化中最关键的因素 是温度而不是深度。
表 不同沉积物中的有机碳分布
沉 积 环 境 平 均 值 重 量 与 岩 性 ( 质 量 % ) ( 1 0 1 6 t )
大 陆 , 陆 棚 , 陆 坡
粘 土 和 页 岩 0 . 9 9
碳 酸 盐 岩
0 . 3 3
砂 岩
0 . 2 8
0 . 8 2 0 . 0 8 0 . 0 9
大 洋 粘 土 和 页 岩 碳 酸 盐 岩 硅 质 沉 积
§2 石油成因的现代理论
2.1 成油的原始物质—干酪根

技术文摘四张图详解油气资源形成过程

技术文摘四张图详解油气资源形成过程

技术文摘四张图详解油气资源形成过程
下面详细用图介绍油气藏的形成过程:
生物遗体(浮游生物、细菌、高等植物)等伴随泥沙沉淀下来。

随着时间的流逝,在细菌的参与下,这些遗体被分解成为有机质,甚至有的被分解形成生物气。

随着沉积层越来越厚,下部的沉积物在上覆沉积物的压力下被压扁、固结,形成沉积岩。

先前形成并保留下来的部分有机质与泥砂一起被压实,形成富含有机质的生油岩。

随着地壳运动,海水退去,沉积岩地层形成褶皱,并产生断裂。

当富含有机质的生油岩随着地壳沉降达到一定深度时,开始生成大量
油气。

油气最先充满生油岩,随后沿着断裂或裂缝向上运移,当油气充满与生油岩紧密相连的致密岩石后,便形成了非常规油气藏。

剩余的油气运移到合适的部位,由于上部及四周具有致密非渗透的盖层遮挡,油气无法继续向其他部位运移而被圈闭其中,最终形成天然气居顶部、石油居中、水居底部的常规油气藏。

读者群。

油气生产知识培训

油气生产知识培训

油气生产知识培训1. 概述油气生产是指通过各类工艺设备,将天然气和原油从地下油气藏中提取、分离和加工的过程。

油气生产工作涉及到石油钻井、油气采集、运输、储存、处理和销售等环节,对于保障能源供应和国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油气生产的主要工艺流程、设备及其原理,并提供油气生产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和应对措施。

2. 油气生产工艺流程油气生产工艺流程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环节:2.1 石油钻井石油钻井是为了从地下获取油气资源而进行的工艺。

其主要流程包括井下钻进、套管下套和井筒固井等。

石油钻井是油气生产的第一步,对于确定油气藏的位置和性质至关重要。

2.2 油气采集油气采集是将地下储存的原油和天然气通过井口采集到地面的过程。

该过程包括卸油管、采气管和分离器等设备。

油气采集是油气生产的关键环节,对于提高生产效率和保障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3 运输与储存运输与储存是将采集到的原油和天然气运输到加工厂或储存设施的过程。

该过程涉及输油管线、气体分离站和储罐等设备。

运输与储存是确保油气生产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关键环节。

2.4 油气加工油气加工是指将采集到的油气进行脱水、脱硫、脱盐、分离等处理的过程。

该过程包括油气加工厂、脱水设备、脱硫设备和分离设备等。

油气加工是提高油气质量、增加附加值的重要环节。

2.5 销售与利用销售与利用是指将加工好的油气产品销售到市场并进行利用的过程。

该过程包括输油管道、加油站、燃气供应站等。

销售与利用是油气生产的最终环节,对于确保油气产品的利用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至关重要。

3. 油气生产设备与原理3.1 井口设备井口设备包括卸油管、采气管和分离器等。

卸油管用于将地下储存的原油运输到地面,采气管用于将天然气从油气藏中采集到地面,分离器用于将采集到的原油和天然气进行分离。

3.2 输送设备输送设备包括输油管线和气体分离站等。

输油管线用于将采集到的原油运输到加工厂或储存设施,气体分离站用于将采集到的天然气进行分离,提取纯净天然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油气生成科普知识
油气生成是指通过地质作用,将有机质转化为油气资源的过程。

它是地球深部重要的地质过程之一,对于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油气生成的定义、过程、影响因素以及应用等方面进行科普知识介绍。

一、油气生成的定义
油气生成是指在地球深部,通过高温高压等地质作用,将有机质转化为油气的过程。

有机质主要来源于古生物的遗体、残骸和有机质的降解产物,如藻类、植物和动物等。

这些有机质在长时间的埋藏作用下,经过热解、聚合等化学反应,逐渐转化为油气。

二、油气生成的过程
油气生成的过程主要包括生物成熟、初级生烃、次生生烃和油气生成四个阶段。

1. 生物成熟阶段:生物成熟是指有机质在埋藏过程中受到高温高压等地质条件的影响,逐渐转化为具有烃类结构的有机质。

这一阶段主要发生在埋藏深度较浅的地层中。

2. 初级生烃阶段:初级生烃是指有机质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发生裂解反应,产生大量的低碳烃类物质。

这些低碳烃类物质是油气生成的前体物质。

3. 次生生烃阶段:次生生烃是指初级生烃物质在地层中经过热解、聚合等化学反应,逐渐形成高碳数的烃类物质。

这一阶段主要发生在埋藏深度较大的地层中。

4. 油气生成阶段:油气生成是指次生生烃在适宜的温度、压力和时间条件下,进一步聚合形成液态或气态的油气资源。

这一阶段主要发生在埋藏深度较大且温度适宜的地层中。

三、油气生成的影响因素
油气生成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有机质的类型、埋藏深度、温度、时间和压力等。

1. 有机质的类型:不同类型的有机质在油气生成过程中具有不同的转化特征。

例如,含有富集有机质的泥岩和煤炭等更容易形成油气资源。

2. 埋藏深度:埋藏深度是指地层中油气生成过程发生的深度,它主要影响到地层的温度和压力。

一般来说,埋藏深度越大,地层的温度和压力越高,有利于油气生成。

3. 温度:适宜的温度是油气生成的重要条件之一。

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影响油气的生成效果。

一般来说,温度在50℃到200℃之间是油气生成的适宜范围。

4. 时间:油气生成是一个长时间的地质过程,需要几百万年甚至更
长的时间。

时间的长短对油气资源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5. 压力:适宜的压力条件有利于油气的形成。

压力可以促进有机质的裂解和聚合反应,从而加速油气的生成过程。

四、油气生成的应用
油气生成的了解对于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油气生成过程和影响因素,可以预测地层中油气资源的分布和富集规律,为勘探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还可以通过对油气生成机理的深入研究,提高油气资源的开采效率,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总结:
油气生成是地球深部重要的地质过程,通过高温高压等地质作用,将有机质转化为油气资源。

油气生成的过程主要包括生物成熟、初级生烃、次生生烃和油气生成四个阶段。

油气生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有机质的类型、埋藏深度、温度、时间和压力等。

油气生成的了解对于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预测资源的分布和富集规律,提高开采效率,实现可持续利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