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的诗意
古典诗词鉴赏故人不见,旧曲重闻
古典诗词鉴赏:故人不见,旧曲重闻携手江村,梅雪飘裙。
情何限、处处消魂。
故人不见,旧曲重闻。
向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
寻常行处,题诗千首,绣罗衫、与拂红尘。
别来相忆,知是何人。
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
【译文】正值梅花似雪,飘沾衣襟的时候,和老朋友携手到城外游春。
回忆旧地,处处黯然伤神,无限愁苦。
去年的同游之人已不在眼前,每当吟诵旧曲之时,就想起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那些诗酒游乐的地方。
那时游乐所至,都有题诗,不下千首;到如今这些诗上都已落满了灰尘,得用绣罗衫去拂净才能看清。
自离开杭州后有谁在思念我呢?当然是往日的友人了。
还有西湖的明月,钱塘江边的柳树,城西南诸山的名胜景物呢!【注释】⑴行香子:词牌名。
双调小令,六十六字。
有前段八句四平韵,后段八句三平韵;前段八句五平韵,后段八句三平韵;前段八句五平韵,后段八句四平韵三种。
⑵丹阳:地名,今江苏丹阳县。
述古:杭州知州陈襄,字述古。
⑶梅雪飘裙:梅花飘雪,洒落在同行歌妓的衣裙上。
⑷何限:犹“无限”。
⑸消魂:魂魄离散,形容极度愁苦的状态。
⑹故人:指陈述古。
⑺望湖楼:又名看经楼,在杭州。
⑻孤山寺:寺院名,又叫广化寺、永福寺,在杭州孤山南。
⑼涌金门:杭州城之正西门,又名丰豫门。
⑽寻常行处:平时常去处。
⑾绣罗衫:丝织品做的上衣。
⑿拂红尘:用衣袖拂去上面的尘土。
宋代吴处厚《青箱杂记》上说,魏野曾和寇准同游寺庙,各有题诗。
数年后两人又去故地重游,只见寇准的题诗被人用碧纱笼护,而魏野的题诗没有,诗上落满了灰尘。
有个同行的官妓很聪明,上前用衣袖拂去尘土。
魏野说:“若得常将红袖拂,也应胜似碧纱笼。
”此处以狂放的处士魏野自比,以陈襄比寇准,表示尊崇。
⒀湖:指杭州西湖。
⒁陇:小山丘,田埂。
【创作背景】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苏轼在杭州通判任上。
宋制,知州知府总掌郡政,又设通判监政,共商和裁决管内大事。
当时杭州知州陈襄,字述古,是苏轼的至交诗友。
他们都是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排斥出朝,外任地方官职的。
古诗《菊花》(作者元稹)原文全文、诗意赏析及意思翻译
菊花元稹[唐代]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标签咏物、抒怀、菊花译文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看起来好似诗人陶渊明的家。
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
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便不能够看到更好的花了。
注释秋丛:指丛丛秋菊。
舍:居住的房子。
陶家:陶渊明的家。
陶,指东晋诗人陶渊明。
遍绕:环绕一遍。
篱:篱笆。
日渐斜:太阳渐渐落山。
斜,倾斜。
因古诗需与上一句押韵,所以应读xiá。
尽:完。
更:再。
赏析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其爱菊之名,无人不晓,而菊花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之象征。
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其中咏菊者也时有佳作。
中唐诗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一首。
第一句“秋丛绕舍似陶家”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
诗人将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可见秋菊之多,花开之盛。
这么多美丽的菊花,让人心情愉悦。
第二句“遍绕篱边日渐斜”表现了诗人专注地看花的情形。
第二句中的“绕”字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表现了诗人赏菊时悠闲的情态。
诗人被菊花深深吸引住了,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
“遍绕”“日渐斜”,把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态和诗人对菊花的由衷喜爱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字里行间充满了喜悦的心情。
前两句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面。
三四两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点明了诗人爱菊的原因。
这两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
时至深秋,百花尽谢,唯有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独立支持,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机。
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这四季中最后开放的菊花使他忘情,爱不能舍了。
诗人从菊花凋谢最晚这个角度出发,写出了自己独特的爱菊花的理由。
诗意流转中国古典诗词意境解析
诗意流转中国古典诗词意境解析诗意流转中国古典诗词意境解析中国古典诗词以其独特的韵律、美妙的意象,向世人展示了令人陶醉的诗意流转。
每一首古诗都是一幅意境丰富的画卷,对于中国古代文化以及人们的情感状态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从意境的构建、风景描绘以及情感表达三个方面,解析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诗意流转。
一、意境的构建古代诗人通过对于自然景物、人生哲理的描绘,构建了丰富多样的意境,使读者能够进入作者所创造的诗意世界中。
这些意境往往通过具体的描写和抽象的寓意相结合,给人以深深的感受。
以《静夜思》为例,这首李白的诗通过描写夜晚的静谧和思念之情,构建了一个寂静、安逸的意境。
诗人用“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描绘出月光的洁白与朦胧,给人以安详的感觉;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表达了诗人离乡的思乡之情,引发读者情感共鸣。
通过这样的描写,诗人创造了一个小小的世界,使读者沉浸在自己的感慨之中。
二、风景描绘中国古代诗词对于风景的描绘常常以精确、细腻的笔触展现,通过描写自然景物传递情感和思想意义。
这种描绘方式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诗人的感悟与思考。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就是一例。
诗人通过对于鹳雀楼和周边景物的描写,展示了壮丽的山水美景,给人一种豪迈之感。
诗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生动地表现出自然景观的壮美与宏伟,激发了人们的豪情壮志。
这样细腻而具体的描绘方式,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间,与诗人一同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和力量。
三、情感表达古代诗人通过细腻的语言表达和深刻的情感描写,使诗词的意境更加丰富而深远。
他们用简短的词句抒发对于生活、人情、爱情等各种情感的思考和体验,从而让读者产生共鸣。
《夜泊牛渚怀古》是宋代文学家陆游所作,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沧桑和岁月流转的感慨。
通过对夜晚、船影、渡口等生活场景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于时光流转不息的思考,以及对于人生短暂和珍惜眼前时光的感悟。
这种描写方式让读者能够体会诗人对于人生和时光的思考,感受到岁月的流转,在感动之余也引发了对于人生的深思。
古典诗词鉴赏:白居易《花非花,雾非雾》赏析
古典诗词鉴赏:白居易《花非花,雾非雾》赏析花非花白居易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译文】说它是花不是花,说它是雾吗不是雾。
半夜时到来,天明时离去。
来时仿佛短暂而美好的春梦?离去时又像清晨的云彩无处寻觅。
【注释】(1)花非花:《花非花》之成为词牌始于此诗。
前四句都是三言,由七言绝句的前两句折腰而成。
后两句仍为七言,有明显痕迹,表明是从七言绝句演变而来,用首句花非花为调名。
(2)来如:来时。
(3)几多时:短暂美好的。
(4)去似:去了以后,如早晨飘散的云彩,无处寻觅。
(5)朝(zho)云:此借用楚襄王梦巫山神女之典故。
宋玉《高唐赋》序: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赏析】白居易既然号香山居士,所谓居士,是在家修菩提果,行菩萨道之人,古此词又不得不从白居易的身份考虑。
花非花:其实说的是自然界的真实状况,是对修行证悟的最好说明。
也就是说花的长成,并不是因为人们给他们命名为花而长成。
就像你的名字,并不可代表你这个人。
而是人为的一种称呼。
而这种行为在修道之中,被称为污染了人心。
雾非雾:同上。
前一个雾如果指的是雾这个自然现象,那么显然不是雾这个大家所认为的汉字。
来如春梦几多时:所以下面这句正好点名了的心思。
对人生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的感慨。
更是在体悟到人生,明白了花非花,雾非雾这个道理之后,对自己的之前,以及对仍未明白的人的一种感慨。
去似朝云无觅处:同上。
人来人往,人生苦短,命运多舛。
你的今天是手足俱全的人,死了之后,就是一堆骨灰。
这就是体悟到的世事无常。
一切色相皆是空的感悟啊。
一颗真心,谁能解?来如春梦兮去似朝云。
【赏析二】白居易诗不仅以语言浅近著称,其意境亦多显露。
这首花非花却颇有些朦胧味儿,在白诗中确乎是一个特例。
诗取前三字为题,近乎无题。
首二句应读作花——非花,雾——非雾,先就给人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
非花、非雾均系否定,却包含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雾。
天净沙秋思的诗意
天净沙秋思的诗意导语:天净沙秋思的诗意《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原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注释:1、枯藤:枯萎的枝蔓。
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昏:傍晚。
2、人家:农家。
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3、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
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
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4、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5、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诗意: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赏析: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被赞为秋思之祖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
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
清王夫之《萱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
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
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
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
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古典诗词鉴赏:刘禹锡《始闻秋风》赏析
始闻秋风刘禹锡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译文】去年看菊花我和您告别,今年听到蝉叫我又返回。
五更的风声飕飗枕上觉,一年的颜状变化镜中来。
战马思念边草拳毛抖动,大雕顾盼青云睡眼睁开。
秋高气爽正好极目远望,我为您抱着病登上高台。
【注释】君:即秋风对作者的称谓。
玄蝉:即秋蝉,黑褐色。
我:秋风自称。
五夜:一夜分为五个更次,此指五更。
飕飗(sōuliú):风声。
颜状:容貌。
拳毛:攀曲的马毛。
雕:猛禽。
眄(miàn):斜视,一作“盼”。
肃清:形容秋气清爽明净。
扶病:带病。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公元836—842年之间。
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刘禹锡作《秋声赋》。
这篇赋的末尾说:“嗟乎!骥伏枥而已老,鹰在耩而有情。
聆朔风而心动,盼天籁而神惊。
力将痑兮足受绁,犹奋迅于秋声。
”这首诗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进取,奋发不已的乐观精神,与《秋声赋》颇为一致,可见这首诗的写作年代不会与《秋声赋》的写作年代太远。
公元836年秋天,作者刘禹锡患了足疾,此后一直疾病缠身。
这首诗中有“为君扶病上高台”之句,明写诗人有病,与这个时期诗人的健康状况颇符,说明这首诗断不会作于公元836年之前。
【鉴赏】这首《始闻秋风》不同于一般封建文人的“悲秋”之作,它是一首高亢的秋歌,表现了独特的美学观点和艺术创新的精神。
开头两句“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就别出心裁地创造了一个有知有情的形象──“我”,即诗题中的“秋风”,亦即“秋”的象征。
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久别的“君”──也就是诗人。
她深情地回忆起去年观赏黄菊的时刻与诗人分别,而此刻一听到秋蝉的鸣叫,便又回到诗人的身边共话别情。
在这里诗人采取拟人手法,从对方着墨,生动地创造了一个奇妙的而又情韵浓郁的意境。
据《礼记·月令》,菊黄当在季秋,即秋去冬来之际;蝉鸣当在孟秋,即暑尽秋来之时。
【古诗词】绝句古诗的诗意及赏析
【古诗词】绝句古诗的诗意及赏析这首诗用自然流畅的语言写出了一派生意盎然的春色,格调清新,意境明丽,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愉快心情。
下面整理了《绝句》古诗的诗意及赏析,供参考。
这首绝句看起来是四幅独立的图景,但诗人的内在情感使其内容一以贯之,以清新轻快的景色寄托诗人内心复杂的情绪,构成统一的意境,其中起联结作用的正是诗人内心的心绪。
表面上表现的是生机盎然的画面,而在欢快明亮的景象内,却寄托着诗人对时光流逝,孤独而无聊的失落之意,更写出了诗人在重有一线希望之时的复杂心绪。
唐: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白鹭整齐地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这首绝句一句一景,但又融而为一,其中起联结作用的正是诗人内心的心绪。
表面上表现的是生机盎然的画面,而在欢快明亮的景象内,却寄托着诗人对时光流逝,孤独而无聊的失落之意,更写出了诗人在重有一线希望之时的复杂心绪,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诗人对失望的感伤,对希望可否成真的无着和彷徨。
以清新轻快的景色寄托诗人内心复杂的情绪,正是这首诗的主旨所在。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完整版)20首古典诗词名篇鉴赏
(完整版)20首古典诗词名篇鉴赏古典诗词20首名篇鉴赏1、点绛唇林逋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
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注释】:①金谷:即金谷园,指西晋富豪石崇洛阳建造的一座奢华的别墅。
②王孙:贵人之子孙。
也是草名。
③萋萋:草盛貌。
【赏析】:林逋的《点绛唇》是一首咏草的杰作。
以拟人手法,写得情思绵绵,凄楚哀婉。
语言美,意境更美。
为历代读者称诵。
此为咏物词中的佳作。
全词以清新空灵的笔触,物中见情,寄寓深意,借吟咏春草抒写离愁别绪。
整首词熔咏物与抒情于一炉,凄迷柔美的物象中寄寓惆怅伤春之情,渲染出绵绵不尽的离愁。
“余花”两句,写无主荒园细雨中春色凋零,绚烂的花朵已纷纷坠落,连枝头稀疏的余花,也随蒙蒙细雨而去。
“满地和烟雨”,境界阔大而情调哀伤,虽从雨中落花着笔,却包含着草盛人稀之意。
眼看“匆匆春又归去”,词人流露出无可奈何的惆怅情怀。
过片直写离情。
长亭,亦称十里长亭。
古代为亲人送行,常长亭设宴饯别,吟咏留赠。
此时别意绵绵,难舍难分,直到太阳西下。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词人正是抓住了黯然销魂的时刻,摄下了这幅长亭送别的画面。
最后“王孙”三句,活用《楚辞意,是全词之主旨。
“王孙”本是古代对贵族公子的尊称,后来诗词中,往往代指出门远游之人。
凝望着亲人渐行渐远,慢慢消失了,唯见茂盛的春草通往四方之路,茫茫无涯。
正如李煜》清平乐《词所说:“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话外音】:金谷园曾经是锦绣繁华的丽园,如今已是杂树横空、蔓草遍地了。
写春色用“乱生”二字,可见荒芜之状,其意味,与杜牧《金谷园》诗中的“流水无情草自春”相近。
“谁为主”之问,除点明园的荒凉无主外,还蕴含着作者对人世沧桑、繁华富贵如过眼烟云之慨叹。
【集评】:石崇《金谷诗序》里说,征西将军祭酒王诩回长安时,他曾金谷涧为其饯行。
所以后来南朝江淹的《别赋》中就有“送客金谷”之说,成了典故。
“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人既去,园无主,草木无情,依旧年复一年逢春而生。
风吹紫荆树全诗译文
风吹紫荆树全诗译文
摘要:
一、引言
二、风吹紫荆树的原文及作者简介
三、风吹紫荆树的全诗译文
四、风吹紫荆树的诗意解析
五、结论
正文:
一、引言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许多描绘自然景物和表达诗人情感的佳作。
其中,《风吹紫荆树》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通过诗人对风吹紫荆树的描绘,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感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文将对《风吹紫荆树》的全诗进行译文,并解析其诗意。
二、风吹紫荆树的原文及作者简介
《风吹紫荆树》是明代诗人吴宽创作的一首诗。
吴宽(1506-1582),字弘济,号匏庵,明代文学家,诗人,书法家。
他的诗歌以豪放、奔放、婉美、清新著称,是明代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
三、风吹紫荆树的全诗译文
原诗如下:
风吹紫荆树,色与春庭暮。
花落知何处,漠漠轻烟暮。
译文如下:
风吹动着紫荆树,树影映在春日的庭院,显得格外幽美。
花瓣飘落,却不知落向何方,远处弥漫着轻烟,暮色渐浓。
四、风吹紫荆树的诗意解析
《风吹紫荆树》以描绘风吹紫荆树为主题,通过诗人对风吹紫荆树的描绘,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感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中的紫荆树,象征着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花瓣的飘落,则暗示着生命的无常和命运的无奈。
而诗人在诗中提到的“漠漠轻烟暮”,则传达出诗人在面对生活的无常时,内心的淡然和从容。
五、结论
《风吹紫荆树》是一首描绘自然景物和表达诗人情感的优美诗篇。
通过对风吹紫荆树的描绘,诗人吴宽成功地传达出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在面对生活无常时,内心的淡然和从容。
古典诗词的诗意美感
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其独特的形式表现了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充满了诗意美感。
古典诗词的诗意美感体现在其精巧华美的形式上。
古代诗词追求“言简意赅”,用极少的文字表达丰富的内涵,这使得每一个字、每一句都富有深意。
古典诗词注重韵律,往往采用对仗、押韵等手法,使得整首诗句流畅优美,给人一种美感。
例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首诗运用了平仄押韵的手法,使整首诗韵律感强,读起来格外动听。
古典诗词通过巧妙的艺术形式,使作品具有深远的美感。
古典诗词的诗意美感还体现在其表达的丰富情感上。
古代诗人往往通过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包括对自然、人生、爱情、友情等的感慨和思考。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远离故乡的异乡之地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令人动容。
古典诗词中融入了作者丰富的情感,使作品充满了人文关怀和思考,给人一种深深的感动。
古典诗词的诗意美感还体现在其意境的独特之处。
古代诗人往往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们以极寥寥的文字勾勒出深沉的意境,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联想空间。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句描绘了壮美的自然景色,使人仿佛亲身感受到眼前的美景。
古典诗词中的意境如画,给人以无限遐想和审美享受。
综上所述,古典诗词的诗意美感体现在其精巧华美的形式、丰富情感的表达以及独特的意境上。
它通过高度精炼的文字,将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传达给读者,使人陶醉其中。
古典诗词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无论是在教育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应该重视古典诗词的学习和传承,让它继续发挥其独特的诗意美感。
鹧鸪天雪照山城玉指寒的诗意
鹧鸪天雪照山城玉指寒的诗意
【引言】
在我国古典诗词的浩瀚星空中,鹧鸪天诗人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独树一帜。
他的《雪照山城玉指寒》一词,以雪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山城雪景图,诗人笔下的玉指寒,更是寓意深远,令人回味无穷。
【诗歌内容概括】
在这首诗中,鹧鸪天诗人以山城雪景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雪中的山城之美。
诗中“玉指寒”一词,不仅是诗人对雪的直接感受,更是寓意着生活中的种种艰辛。
诗人以独特的视角,观察生活,感悟人生,将个人的情感体验融入诗歌之中。
【诗句赏析】
诗中“玉指寒”一句,意味深长。
诗人将雪的寒冷,寓意为生活中的困苦和挑战,形象地表达了生活的艰辛。
此外,诗中还有许多优美的诗句,如“白头孀妇临窗泣,征衣犹挂最高楼”,描绘了孀妇的哀怨和生活的不易,令人感慨。
【诗歌手法】
鹧鸪天诗人在这首诗中,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比喻等手法,将生活中的琐事升华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令人陶醉。
诗人还善于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诗歌具有了深厚的人文内涵。
【诗歌价值】
《雪照山城玉指寒》一诗,是我国古典诗词的瑰宝。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鹧
鸪天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更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诗篇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深受后人喜爱。
【结语】
《雪照山城玉指寒》一词,是鹧鸪天诗人对生活的独特诠释,也是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这首诗篇,让我们领略了古典诗词的魅力,也让我们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
古典诗词意境
古典诗词意境
以下是三条关于古典诗词意境的诗句及相关内容:
1.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这句诗描绘的是在广袤无垠的沙漠中,一缕孤烟直直升起,长长的黄河上落日浑圆。
哇塞,你想想看,那是多么壮观又寂寥的画面呀!就好像你一个人
站在沙漠中,看着眼前这一切,心中会涌起一种说不出的震撼和孤独呢!比如当你身处一片空旷的荒野,看着远方的地平线和天空相接,那感觉
不就和这诗里的意境有点像嘛!
2.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
它展现的是在东边的篱笆下悠然地采着菊花,不经意间就看到了远处的南山。
哎呀呀,这是多么惬意自在的生活场景呀!这不就像是你在一个阳光明媚的
午后,坐在自家的小院子里,悠闲地摆弄着花草,一抬头就看到了远处
美丽的风景,心里那叫一个舒畅!你看,这种悠闲的田园生活,不就是
我们有时候特别向往的嘛!
3.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这说的是明月爬上了柳树枝头,恋人相约在黄昏之后。
哇哦,这是多么浪漫
的情景呀!就好像你和你心爱的人约好了在一个美丽的夜晚见面,当月
亮慢慢升起,你们在那温柔的月光下,彼此倾诉着爱意,是不是超级浪
漫呢!比如在一个元宵节的夜晚,你和喜欢的人一起漫步在街头,看着
那一轮明月,不就有这种诗意的氛围了嘛!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古典诗词的意境真是太美妙啦,能给我们带来无尽的遐想和感受,让我们领略到古人的情思和生活之美呀!。
贺知章《咏柳》诗意及赏析
贺知章《咏柳》诗意及赏析《咏柳》原文碧玉1妆2成一树3高,万条垂下绿丝绦4。
不知细叶谁裁5出,二月春风似6剪刀。
注释碧玉:碧绿色的玉。
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妆:装饰,打扮。
一树:满树。
一:满,全。
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
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绦(tāo):用丝编成的绳带。
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裁:裁剪。
似:如同,好像。
《咏柳》译文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咏柳》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
写杨柳,该从哪儿着笔呢?毫无疑问,它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
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
这是谁都能欣赏的。
古典诗词中,借用这种形象美来形容、比拟美人苗条的身段,婀娜的腰支,也是我们所经常看到的。
这诗别出新意,翻转过来。
“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开始,杨柳就化身为美人而出现;“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
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
诗中没有“杨柳”和“腰支”字样,然而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却给写活了。
《南史》说刘悛之为益州刺史,献蜀柳数株,“条甚长,状若丝缕。
”齐武帝把这些杨柳种植在太昌云和殿前,玩赏不置,说它“风流可爱”。
这里把柳条说成“绿丝绦”,可能是暗用这个关于杨柳的著名典故。
但这是化用,看不出一点痕迹的。
“碧玉妆成”引出了“绿丝绦”,“绿丝绦”引出了“谁裁出”,最后,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绘了出来。
这“剪刀”裁制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新妆,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人们美的启示。
从“碧玉妆成”到“剪刀”,我们可以看出诗人艺术构思一系列的过程。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与意象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与意象诗韵犹画韵,无韵之画自古不得品位,同样的,无韵之诗则更是为世人所不屑。
此中之“韵”就是诗与画的灵魂,无之则诗画无以留存。
而“韵”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即是诗词的意境。
意境的始基在先秦道家的“体道”的境界。
“道”,不知其名,也不可名,甚至也不能用语言给予确切的表达和解释,但它又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
它先天地生,是宇宙万物的起源。
它恍恍惚惚,渺渺茫茫,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
正是道家这种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的思维特点,启发了后世的文学家、艺术家,去追求一种深远杳冥的、飘渺恍惚的、不可以用语言穷尽而又能表现一种高远意旨的艺术境界。
诗人、艺术家借助比喻、象征、暗示等种种艺术手法,在作品中留下许多的空白和断裂,通过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启发读者用自己的生活感受去体味、想象、填补这些空白,去获取作品的“言外之意”和审美享受。
这正是文学作品中意境的魅力。
可见最早的意境基本上是一种人生哲学。
到了魏晋六朝时期,刘勰把哲学的命题转为文学理论命题,“言外之意”、“象外之境”。
一、关于意境究竟何为意境?意境一词,最先由唐代名僧皎然在《诗式》中提出,与他同时代的王昌龄、刘禹锡又有所阐发王昌龄在《诗格》的著作中提出“三境”说。
他认为:诗有三境,即“物境”、”情境”和“意境”。
,在经过历代诗人、理论家的探讨和发挥,终于形成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特有的概念,并主导着古典诗词的创作。
自提出“意境”这个概念,已经有了无数种界定。
在不少关于意境的研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是哲学意蕴说。
中国先秦的“道”论,有深刻的学术影响。
“道”家的“道”与后来佛教、禅宗结合影响尤其大。
文学领域提出“原道”主张,也根深蒂固。
这样后人就又引“道”论来解释“意境”,力图说明意境中所谓“象外”、“意外”,其实就是一种行而上的意味。
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以禅论诗,就提出诗之意境“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而叶朗教授更是明确提出:“‘意境’的‘意’不是一般的‘意’,而是‘道’的体现。
古典诗词鉴赏:万里悲秋常作客——杜甫《登高》赏析
古典诗词鉴赏:万里悲秋常作客——杜甫《登高》赏析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注释】诗题一作《九日登高》。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
选自《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渚(zh):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潦倒: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
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
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
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
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
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
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
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
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鉴赏】此诗载于《杜工部集》,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诗意流转中国古典诗词意境解读
诗意流转中国古典诗词意境解读诗意流转中国古典诗词意境解读古代中国的诗词作品,以其独特的韵律和富有意境的表达方式,吸引着广大读者。
这些作品艺术地传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理解。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并带领读者一同领略其中的诗意流转。
一、唐诗的绮丽意境唐代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鼎盛时期,许多著名的诗人在这个时期活跃。
他们用华丽的辞藻和瑰丽的意境,将世间万象娓娓道来。
比如,在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他描绘了月光下小桥流水的美景,给人一种宁静而悠远的感觉,仿佛带人进入了一个完美的世界。
此外,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也以其高远的意境闻名于世。
诗人通过描绘登上高楼鸟瞰的场景,将人们带入了广袤的天地之间。
二、宋词的婉约意境与唐诗的豪放之气不同,宋代的词作更多地强调柔美和婉约。
词人们以流畅细腻的笔触刻画出悲欢离合中的细腻情感。
柳永的《雨霖铃》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段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给人一种忧郁而动人的感受。
就像辞章之书,《青玉案·元夕》也是一部宋词的代表作。
该词通过对元宵节的描绘,告诉读者一段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
整篇词以清新的意境和婉约的语言描述了一个短暂而美好的瞬间。
三、元曲的智慧意境元曲是中国古代戏曲的重要体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哲理意境而闻名于世。
最著名的元曲莫过于关汉卿的《汉宫秋》。
该曲以其细腻的描写和富有哲理的意境,使得观众深陷其中。
另外,《窦娥冤》也是一部展现智慧意境的元曲。
该曲通过展现窦娥被误判冤死的故事,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个人的悲剧命运。
四、诗词意境的共同点尽管不同的诗词作品在表现方式上有所不同,但是它们都具备一些共同的意境特点。
首先,古代诗词作品注重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将自然与人文融为一体,营造出优美的意境。
其次,这些作品往往通过隐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传达出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最后,古代诗词作品通常用简练而精确的语言,给人以深刻而持久的印象。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诗词作品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深刻的内涵,为读者展现了一个诗意流转的世界。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与赏析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与赏析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历史和智慧。
它们以优美的词藻、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形式,让人们陶醉其中。
本文将带您一起走进中国古典诗词的世界,分享鉴赏和赏析的技巧,让您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些经典之作。
1. 赏析杜甫《登高》杜甫是唐朝时期著名的诗人,他以其豪放的情感和激昂的词句而闻名。
《登高》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登高时的壮丽景色,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个人命运的思考。
诗中的第一句“风急天高猿啸哀”,以形象的描写打开了全诗的序幕。
诗人通过运用“风急天高”这样富有气势的词语,使人们感受到登高时的崇山峻岭和广阔天空。
而“猿啸哀”则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生命短暂的感慨。
接下来,诗人通过描绘山色、云霞等景物,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美妙的登高场景。
他写道:“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两句直接点明了登高者的心情,以及对离乡别井之人的思念之情。
通过细腻的描写,杜甫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这种情感。
杜甫以其深刻的思考和真挚的情感,使《登高》成为一首受人喜爱的诗歌。
通过赏析杜甫的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人生态度和诗歌风格,同时也能够领略到古代文人的独特情怀。
2. 鉴赏李白《静夜思》李白是古代诗坛的巨匠,他的诗作充满豪情与浪漫。
而《静夜思》这首简短而又优美的诗歌,成为了他最为人们喜爱和传诵的作品之一。
《静夜思》以一种简约而质朴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在寂静的夜晚思念故乡的心情。
通过字里行间的细腻描写,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夜晚的宁静和思念的凝重。
诗中的第一句“床前明月光”,通过描绘明亮的月光投射在床前,给人带来一种宁静和温暖的感觉。
而接下来的句子“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则展现了诗人在月光的映照下,思念故乡和远方亲人的心情。
通过将自然景物与人情交融,李白巧妙地传达了对家乡的无限思念。
通过鉴赏李白的《静夜思》,我们不仅能够欣赏到其简洁而优美的词藻,还能够领略到他对人生和世界的独特理解。
这也使得李白成为了古代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
晓风印月的诗句寓意
晓风印月的诗句寓意
标题:《晓风印月:古典诗句中的寓意解读》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晓风印月”是一个充满诗意的意境,常常被诗人用来寄托特定的情感和寓意。
以下,我们将深入解析这一意境背后的丰富内涵。
“晓风印月”这一诗句,由“晓风”与“印月”两个意象组成,各自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寓意。
“晓风”通常指的是清晨的微风,它带有一种清新、凉爽的感觉,象征着新的开始和希望。
在许多古诗中,晓风的出现往往代表着诗人对于美好一天或将到来之事物的期待。
此外,晓风还有唤醒之意,暗示着在沉睡或迷茫中找到觉醒和出路。
“印月”则是指月亮的倒影。
月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常象征着团圆和思念。
月光的倒影在水面上,如同深深地刻印其上,表达了一种深刻且持久的情感。
它也暗示着一种对美好事物的回忆和渴望,以及无法触及的遥远和无奈。
将“晓风”与“印月”结合在一起,诗句便拥有了多重寓意:
1.时间与情感的结合:清晨的风与夜晚的月,代表着时间的流转和情感的持续。
它表达了诗人对于某种情感或记忆从夜晚到清晨的持续思考。
2.清新与深沉的对比:晓风的清新与印月的深沉,形成鲜明对比,可能寓意着生活中的美好与哀愁并存,以及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3.憧憬与失落的交织:晓风带来的希望与印月所象征的思念,相互交织,反映了诗人对于未来的憧憬和对过去的留恋。
这样的诗句,不仅仅是对于自然景色的描绘,更是诗人情感与哲思的载体。
它教会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情感时,应保持一份清澈与深远,既要有向前的勇气,也要有对过往的反思。
“晓风印月”作为古典诗句中的经典意象,其丰富的寓意和美感,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
古诗风的诗意和注释
古诗风的诗意和注释:诗意:古诗风通常指的是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风味和意境。
此诗通过抓住“叶”“花”“浪”“竹”四样自然界物象在风力作用下的易变,间接地表现了“风”之种种形力、魅力与威力:它能使晚秋的树叶脱落,能催开早春二月的鲜花,经过江河时能掀起滔滔波浪,刮进竹林时可把万棵翠竹吹得歪歪斜斜。
全诗四句两两成偶,以“三”“二”“千”“万”数字对举排列来表现风的强大,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注释:解落:吹落,散落。
解,解开,这里指吹。
三秋:秋季,一说指晚秋,农历九月。
二月:早春,农历二月,一说指春季。
过:经过。
斜:倾斜,歪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词的诗意
“词”是诗歌的一种韵文形式,它是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
诗人先前并没有自觉的情思意会,而是在生活中遇到了某一物境,忽有感悟,思绪满怀,于是借着对物境的描写从而表达出自己的情感,达到意与境的交融。
如孟浩然《秋登
万山寄张五》:“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人
的情思意会都是由客观物境触发的。
诗人带着猛烈的主观感情碰触外界的物境,把自己的感情转化成其中,又借着对物境
的描绘将它抒写出,客观的物境于是也带了诗人主观的情愫。
杜甫的诗“雨洗脸涓涓静,
吹物物香”,李白的诗“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倒春风香”,诗中的香竹、香雪,似乎
已不是氢铵客观的存有,诗人把自己的感情移注其中,并使它带了猛烈的主观色彩,从而
具备了浓烈的诗意。
再例如杜甫的“感时花掉飞溅泪,恨别鹤还珠格格”,白居易的“汴
水流,泗水流,流至瓜洲和古渡头,吴山点点恨”,杜牧的“蜡烛无心还花雨,替人泣至
天明”,等等,这些诗句在诗中写给的意境似乎都具有了诗人的主观色彩,就是以主观病
毒感染了客观,统一了客观,达至鲮的与境的轻松交融,缔造出来了一个情感的世界。
山川草木,日月星辰,他们在形态色调上的差异,诗人产生某种共同的.印象,彷佛
它们本身便具有性格和感情一样。
这固然是出自于人的想象,但又带有一定的客观性。
杜
甫的“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都达到了物我情三者交
融的的地步。
事实上,意境的缔造决不仅限于此,意境美就是一种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
说道的“昨夜西风凋碧一棵,楼记高楼,盼天下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
人疲惫”,“众里找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形象地说明了诗人
崇尚意境的构想过程。
它不是直观的六边形,而是艰辛的积极探索,若加工严重不足则失
掉之浅露,加工太过则失掉之打磨。
最低境界就是一种不露痕迹的美,正像古代的绘画一样,所表达的就是意境中的神韵之美。
例如王维的《竹里馆》:“红尘幽篁里,弹琴为丛
藓科扭口藓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去二幅。
”字字平淡无奇而境界此辈,其中蕴含着一
种特定的艺术魅力,其妙处正在于其所表明的就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迎合的意境,它的美在神而无此貌,其神就是王士性在意境之中的,这意境不仅散发出清幽韵致的体会,而且并使人深感,这一月夜幽林之景就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的人又就是如此
悠然酣饮,尘虑皆空,真令人流连忘返。
中国古代诗歌意境美是中国古代诗人创作诗歌追求的终极目标和最高理想,是对世界
美学的独特贡献,它从立意命题,内容形式上尽善尽美,追求个性与共性并重,微观与宏
观统一,主体与客体交融,是浑然天成,自然和谐的审美境界。
总的说来,意境就是诗人和艺术家直觉和认知、情感和思维、意识和无意识相互交融,共处在激动状态下以赢得的既能恰当地倾注自己的情感心意,又能够精妙地使之依泉延伸
的无意识表象,它只须把握住那些能够唤醒特定情感的自然特征,便能够以一种明快,含
蓄的形式,散发出猛烈的情感上的影响,并使景物的特点和人的情怀自然地融合出来,从
而就可以广泛引发人的欢欣或为之动容的情感,也就是美感。
从古至今,诗词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
诗是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现象来
高度集中的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
词是诗的别体,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
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
句的字数、并且平仄上都有规定。
基本概念
诗词“诗”:一种以有节奏的、形象生动的语言,高度凝练和集中地反映生活或抒发
强烈的感情的文学作品。
(在诗中有戏剧,而在戏剧中也有诗)(诗的目的在于教益)(诗贵
自然而又不害乎锤锻)(诗,一定是杰作,再不就是绝无存在价值的东西)(诗是会呼吸的思想,会焚烧的字)。
我们常说的诗又指《诗经》。
《《诗》三百,始终于周》,《诗》,
上通于道德,下止于礼义。
“诗歌”:一种最早的文学形式。
中国古代把不合乐的叫“诗”,合乐的叫“歌”。
现在统称为诗歌。
按有无故事情节又可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
按语言是否有韵律,又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按是否押韵又分为有韵诗和无韵诗。
(诗歌是
人和自然的和声,是献身者的语言,诗歌的发展应该归功于劳动人民对生活的感悟与提炼,它不是什么只有少数享有特权者才能领会的非凡之物)。
“词”诗歌的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变成,始于唐代,
盛于宋代。
原就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其歌调而发生改变,因此又叫做长短句。
<;存有而令词和快词两种,通常分后上下两阕。
属诗歌的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
七言诗或是民间歌谣发展而变成,始于唐代,盛于宋代。
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表示“长
短句”。
《词赋》。
备注:“词”与“言”在“言词”这个意义上就是同义词。
但在较晚
的时代,通常只说道“言”,不说道“词”。
汉代以后逐渐以“词”代“言”。
“词”后
来又逐渐按一定的曲调去核对,即为词牌;例如“满江红”“蝶恋花”“江城子”“西江月”“浪淘沙”等,它由歌名发展而变成,比如“西江月”原本就是唐朝教坊展柜演唱的
歌名,后来以这种形式填词,便逐渐构成了词牌。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就是
协调宴乐乐曲而核对的歌诗,词牌就是词的调子的名称,相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
句的字数、平仄上都存有规定。
其他介绍
1、古代诗词文体形式单一,诗多为绝句和律诗,且通常为五言或七言。
词多为在词
牌名下所搞,同样的旋律,只是次的内容相同。
而现代的诗词前后据长短可以不一,天马行空,或用拟人、比喻,或用排比、对偶。
2、古代诗词很讲究平仄与押韵,前句的第二字如果就是平声,则后句的第二个字通常就为仄声,且前后句的最后一字压同一个或则读音相近的韵母。
而现代诗词则更通俗,更白话,讲究随性的柔美,没有刻意的创作。
古人喜欢简洁,把最多的内容用最少的文字叙述,而现代人喜欢将简单的内容描述多样化、多元化、多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