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叶益丰重用白附子经验医案
一名医生用大剂附子的经验
一名医生用大剂附子的经验我用大剂附子的经验医者佛余喜欢用附子治病,疗效非常神奇。
以前,用量不敢大,只在十数克范围内。
后来读了《思考中医》,我细细地思量刘博士的观点,觉得阳气非常重要。
当今医生多喜欢用滋阴药,效果不明显,且伤阳。
且更有西医,拼命用抗生素,更是创伤人体阳气。
观察病人,每多见脸色灰暗不华,眼周灰暗之征,且脉多见沉细。
此皆是阳虚也。
治疗杂证,包括痛证,痹症、内科怪病等,临床我喜欢应用四逆汤以及当归四逆汤。
且制附片一般从25克开始应用,多者至125克(回阳),或至90克,少者也经常在45克,35克范围。
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
这样的医案好多,有时间我慢慢地发在网上,请大家鉴赏。
月前经病友介绍来我门诊一病患,女,60岁余,右腿膝关节以下至脚趾皆红肿热痛,摸上去发热,病人自述热痛不止,已经一年余,百般求治,不得其效。
西医诊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诊其脉沉细,右尺尤甚。
舌淡。
观其面色,环唇一周皆苍白,与其面色不相配。
余即诊为肾阳虚。
以四逆汤合当归四逆汤原方。
其中附片25克,干姜35克,炙甘草45克,当归30克,桂枝30克,白芍30克,大枣12克,细辛15克,通草15克。
一剂后即症状大减,红肿热痛均减。
三剂后,红肿处自膝下退至小腿一半的位置。
且从脚趾向上皮肤红肿开始上退至踝关节处。
止方再服数剂后,症状未见明显改善。
观察小腿处有一巴掌大的硬核,皮肤触觉非常硬。
脉仍沉细。
环唇苍白色不褪。
知阳虚未改。
当继续补阳。
上方加制附片为35克,干姜45克,灸甘草55克,继服。
症状继减,再加为制附片45克,干姜55克,炙甘草60克。
服数剂,皮肤红肿继褪。
服数剂后,病人即自述腿特别轻松,走路飞快,女儿几乎跟不上,且上下楼梯轻松异常。
注:制附片先煎30分钟,再合诸药再煎90分钟。
我用附子皆同此。
此症我先是思考了前医的处方。
首诊病人没有带来他医的处方,但根据病状,病人一年治疗没有效果,我猜想到,他医肯定是用了大量的清热解毒之剂。
慎对扶阳派重用附子。
这里牵涉到对附子的药性的理解。
附子在《神农本草经》中列下品,属于不可长期服用之品。
附子走而不守,并不能补益元气,它所起的作用是激发人体储存的元气或者说元阳,有人认为,这种激发作用和激素的作用相类似,都是将人赖以生存的能量提前支取,所以是不可持久的,有危险的。
阳和阴并非完全对立,非此即彼,除阴虚阳虚之外还有阴阳两虚,最为棘手。
补阴则阳不足,壮阳则阴不足,而阴不足会导致血不足,壮阳会耗阴动气,导致气血双衰,又反过来引起阳虚,就象燃烧灯心,不加油光加火,最终要烧光光的。
故畏寒之症不可一概以阳虚而论。
伤寒论中有四逆散,也是治疗手脚怕冷的,其中并无壮阳之药物。
即使阳虚,也分很多档次,重症才用附子。
还有阳和汤,就用麻黄肉桂,不用附子,临床效果还是不错的。
桂枝汤其实也是补阳的。
我觉得火神派有点走火入魔的味道,动不动就是几十克附子,非常人可以承受,一病一方,因人而异为好本品具有镇痛作用,临床上用于缓解癌痛,尤其适用于消化系统癌痛;外用时能麻痹周围神经末梢,产生局部麻醉和镇痛作用;有消炎作用,本品毒性极大,能兴奋麻痹感觉神经和中枢神经,兴奋麻痹胆碱能神经和呼吸中枢,兴奋心脏迷走神经,直接毒害心肌细胞。
还有发汗作用伤寒重温阳,也多用白虎清气,承气急下救阴温病重护阴,也要生脉饮,参附汤,四逆汤回阳救逆自东汉伤寒论后,一些医生学艺不精一味重温阳。
到宋金元时期始觉不能太过温燥,刘河间“六气皆从火化”,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注重滋阴降火,后来者不精通学习,一味苦寒,又太过了。
到明之后,张景岳等又纠正那些盲目尊崇刘河间,朱丹溪等人的错误,注重温补。
到清中期,又有叶天士,吴鞠通纠正那些盲目温补者,重竖温病派旗帜。
名家们都没错,错的是那些一味推崇某个单一学派,却不能全面,系统学习,学得一鳞半爪就认为练就屠龙技。
最近看叶案,虽以自拟方为主,但伤寒论中的桂枝汤,栀子豉汤,半夏泻心汤,白虎汤,麻杏石甘汤,旋覆代赭汤,黄芩汤,真武汤,乌梅丸,炙甘草汤,苓桂术甘汤,麦门冬汤,肾气丸,甘麦大枣汤等都常加减应用。
历代名医擅用附子之经验大集成
历代名医擅用附子之经验大集成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
主产于四川江油。
临床常用附子有炮附片,黑附子,黑顺片,淡附片等。
【重剂效验】1.李继昌教授乃滇之名医,擅以重剂附子治疗痹证。
李教授认为附子作为散寒止痛药,一般用量为3~15g,而对于顽固性阴寒痹证,则此常规用量效微,甚至不效,可重用至30-120g,先煎1到2小时,疗效卓著。
(《名中医治病绝招》)2,张云鹏教授临证应用附子具有丰富的经验,对于面色白,背恶寒,四肢厥冷,倦怠,舌淡,脉微细或迟或沉而无力等指征,见其中三项者必用附子,用量为3~90g。
(《方药传真》)3.焦中华教授认为再生障碍性贫血属于中医的“髓痨范畴,肾虚是其基本矛盾。
临证时对于阳虚型再障,善用附子配肉桂补肾温阳。
附子虽有毒性,但煎药适宜,药量恰当,配伍合理,则可避其毒性,而能较好地发挥其温肾生精、资生气血之功效。
用量常从12g开始,最大量可用至120g,在临床中从未发生中毒情况。
[中医杂志,1999,40(8):462]4.吴生元教授是云南名医,擅以重剂附子治疗阳虚证和阴寒证。
成人每剂药用30~60g,对于阳虚阴寒重症亦有用至100g以上者。
(《方药传真》)5.罗铨教授认为对于阳虚水泛或阳气欲脱之证必用附子, 用量为15~100g,需先煎2~3小时,以防中毒,忌酸冷食物。
(《方药传真》)6.陈潮祖教授是四川名医,对临证应用附子颇有体会,主要用于心肾阳虚,寒湿痹痛等证,用量为10~100g。
(《方药传真》)7.柴有华教授擅长以重剂附子治疗风寒痹痛,柴教授体会,从20g开始,可逐渐加重至150g,疗效显著。
附子宜先煎30分钟,然后入煎其他药物,未见有毒副作用者。
(《方药传真》)8.严明教授是江苏名医,常以附子治疗心阳不振之咳喘脾阳衰弱之泄泻,肾阳虚弱之腰膝酸冷疼痛。
用量为3~100g。
小剂量用3~5g,治阳虚肢冷脉细、舌质淡白者;中剂量用6-10g,治中寒便溏,或下利清谷者;较大量10~15g,治阴黄不退,或关节寒湿痹痛;大量30~100g,合龙胆草治疗慢性肝炎。
附子治病医案
附子治病医案
附子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温阳散寒、回阳救逆等功效,在中医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各种寒性疾病。
以下是一则附子治疗寒湿痹症的医案:
患者男,40岁,下肢疼痛麻木,一年来未愈,头晕,有阵发性头痛,手指发胀,恶寒,口中和,脉弦沉迟,有寒湿之象。
处方:桂枝三钱,白芍三钱,生姜二钱,大枣四枚,附子四钱,苍术三钱,茯苓五钱,炙甘草二钱。
二诊:头晕头痛稍减轻,余证仍在,舌黄白苔,胡老用原方加附子用量至五钱。
三诊:下肢麻木,指头发胀,头晕,恶寒等症状均减轻,继续原方三副。
四诊:下肢麻木已除,受凉后仍有疼痛,手足尚有麻木胀,原方附子增至六钱,白芍增加至四钱。
五诊:麻木已根除,余证基本消失。
医案分析:患者下肢疼痛麻木,头晕恶寒,口中和,脉沉迟,是寒湿所致,治以调和营卫,扶阳,祛风湿,常用桂枝汤合真武汤治疗。
其中加大白芍的用量,可以减轻手指发胀的症状,用现代话说能增强静脉回流,自然就不会那么肿胀。
加大附子用量,可以消除肢体麻木。
需要注意的是,附子是一种有毒的中药材,使用时需要严格遵守中医理论和用药规范,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如果你有相关的医疗需求,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附子汤原方组成、医案条文、用法剂量与方解方论
附子汤原方组成、医案条文、用法剂量与方解方论[原方组成]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二枚(10克),茯苓三两(9克),人参二两(6克),白术四两(12克),芍药三两(9克)。
[服用方法]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治则方解]病机:里阳不振,阴寒外盛,水寒浸渍。
治则:温暖肾阳,驱逐寒湿。
方义:本方重用炮附子,温经扶阳,祛寒除湿,而止疼痛。
人参大补元气。
白术燥湿益气,助附子驱散寒湿。
茯苓健脾渗湿,使湿得以下行。
芍药和营血,通血痹,与附子相用,温阳以益阴,并制附子之燥性。
[辨证要点]附子汤功能温经扶助阳气,散寒除湿止痛,临床以身体骨节疼痛,肢冷背寒,脉沉为特点。
《伤寒论》用之治疗少阴阳虚寒湿凝滞经脉肌肉骨节之恶寒厥逆、身疼骨痛、口和不渴、脉沉之证。
真武汤与附子汤相相类,附子汤偏于寒湿凝滞肌肉筋骨,以身体疼重,骨节疼痛或里有腹中冷痛,腹胀为主。
真武汤偏于阳虚饮泛,以小便不利,腹痛,心悸为主。
用药方面,附子汤以人参大补元气而温散寒湿,真武汤则以生姜辛温走泄而宣化水饮。
本方与甘草附子汤相比较。
本方重在阳气虚衰,通过温补而散寒除湿;甘草附子汤重在风寒湿邪阻滞而兼阳虚,除湿散寒之外有祛风之效。
附子汤与白虎加人参汤均可治“背恶寒”。
白虎加人参汤证有高热,烦渴,引饮,脉洪大等阳明热盛,属热邪内陷之证,而附子汤无热,口中和,脉沉微,为阳虚于里,失于温煦所致,二者一实一虚,一寒一热。
[仲景方论条文]《伤寒论》第304条: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炙之,附子汤主之。
《伤寒论》第305条: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注家方论]1.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辛以散之,附子之辛以散寒;甘以缓之,茯苓、人参、白术之甘以补阳;酸以收之,芍药之酸以扶阴。
所以然者,偏阴偏阳则为病,火欲实,水当平之,不欲偏胜也。
2.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附子汤,少阴固本御邪之剂,功在倍用生附,力肩少阴之重任,故以名方。
附子治疗案例
附子治疗案例附子,又名砒霜、附子砒霜,为毒性极强的中药材,具有温阳散寒、温经止痛的功效。
在中医药中,附子常被用于治疗寒邪内盛、肾阳不足、阳虚寒冷等症状。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个附子治疗疾病的案例,以供参考。
案例一,附子治疗寒疝。
患者张某,男,45岁,因寒疝引起的腹痛、腹冷、睾丸下垂等症状就诊。
经过中医辨证论治,确诊为肾阳虚寒,属于肾阳不足型寒疝。
医生开具了附子理中丸的方剂,患者每日按时服用,并配合针灸治疗。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后,患者腹痛明显减轻,腹部不再感到冷气,睾丸也逐渐恢复正常。
案例二,附子治疗冷痢。
患者王女士,30岁,因腹泻、便稀、恶寒等症状就诊。
经过详细的望、闻、问、切四诊,确诊为寒湿侵袭引起的冷痢。
医生给予了附子泻心汤的方剂,患者服用后腹泻情况逐渐好转,同时也减轻了恶寒的症状。
案例三,附子治疗阳痿。
患者李先生,50岁,因阳痿多年未能治愈,来到中医门诊求治。
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给予了附子理中丸配伍补肾壮阳的方剂,患者在服用一段时间后,阳痿症状明显改善,性功能逐渐恢复。
以上三个案例充分展示了附子在中医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附子属于剧毒药物,用药需谨慎,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不可自行使用。
同时,对于孕妇、儿童、老年人以及体质虚弱者,禁忌使用附子。
在使用附子治疗疾病时,应根据个体情况,合理搭配其他药物,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总之,附子作为一味重要的中药材,具有较好的温阳散寒、温经止痛的功效,对于一些寒邪内盛、肾阳不足、阳虚寒冷等症状有一定的疗效。
但在使用过程中,需谨慎使用,遵循医嘱,以免出现不良反应,影响身体健康。
重用附子验案举例
重用附子验案举例
王章
【期刊名称】《浙江中医杂志》
【年(卷),期】2009(044)007
【摘要】附子性纯阳刚烈,走而不守,能通达上下,行表彻里,通行十二经脉,被誉为中医治病救命之第一药,但若用之不当,也可危及生命。
故有人认为其是“最有用又最难用”的药物。
笔者在二十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应用附子治疗多种疾病,取得良好疗效,现举医案数则如下。
【总页数】1页(P525)
【作者】王章
【作者单位】海南省中医院,海南,海口,5702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
【相关文献】
1.干姜附子汤验案举例 [J], 姚秉忠;姚文馨
2.重用附子治顽症验案4则 [J], 王钦茂;许振燕;马素霞
3.麻黄附子细辛汤应用验案举例 [J], 莫宁;贯平
4.附子理中汤重用附子治疗急性面神经炎120例效果观察 [J], 吴振成
5.雷根平重用薏苡附子散加味治疗疑难病验案3则 [J], 李静静;高海娟;董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每日医案(附子汤)
中医每日医案(附子汤)
张某,男,45岁。
面白眸明,丰神楚楚,英悍之色写于眉宇,执忻州电信之印,事必亲躬,日无刻暇,致阳气暗耗。
近夜间足心冷,如风吹、如扇扇,直透骨髓,难以入寐。
重被、电褥、足心贴膏药始觉安然。
素腰脊疼痛,双膝发冷。
知饥思食,二便正常。
口不干苦,舌淡红,苔白腻。
脉沉细缓,诊腹无压痛。
处方:附子10g 白术35g 茯苓15g 白芍10g 党参15g 三剂
按语
脉证观之,此肾阳虚也。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烦劳则张”,“阳者卫外而为固也”,繁劳过度,阳气损伤,则难以卫外,温煦分肉。
足掌者,少阴肾脉之源,肾阳不足,是以足心如扇。
腰膝冷痛,苔腻脉滑,皆阳气虚弱。
寒湿为患之症。
目下之治,当扶益阳气,温化寒湿。
仲圣附子汤可治少腹如扇,岂能不治足掌如扇?
相关经典条文学习
《伤寒论》第305条: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重用附子伤了肝阴,关节炎雪上加霜,世人皆...
重用附子伤了肝阴,关节炎雪上加霜,世人皆...重用附子伤了肝阴,关节炎雪上加霜,世人皆学李可重用附子,在我看来:东施效颦,愚蠢可笑。
李可,入狱深学中医,从赤脚医生做起,到最后成为“中国的脊梁”,自学成才用古中医法,抢救重症病人。
李老擅长很多疑难杂症,创造多次起死回生之奇迹,改变了大家对“慢郎中”的看法,最为神奇之处,重用有毒的附子,救很多垂危病人,堪称传奇。
李老看似破格使用附子,属于剑走偏锋之法,可事实是,他属对症下药,绝不是偏激之法。
后人只知模仿,大量使用附子,效果多半适得其反,在我看来此举为东施效颦,愚蠢至极,没有金刚钻揽什么瓷器活?今日翻看医案,看到一位关节炎患者,病发于膝盖和手指,之前偏头痛,喝过一次中药,附子的药性过冲,伤了肝阴,关节炎加重,附子难逃其咎。
见方:当归、熟地黄、白芍、菊花、草决明、钩藤、白蒺藜、桑枝、川芎。
患者舌苔偏少,为肝阴不足,脉象弦紧为肝风四起。
肝阴不足,必起肝风,筋骨就会失养,此时关节部位最为明显。
肝胆互为表里,肝阴不足,让胆经之气不通,不通则痛,此时患者关节痛持续加重。
既然病因在肝,尤其是肝阴不足,那就调肝。
当归、熟地黄、白芍可滋养肝阴,滋补肝血;菊花和草决明能清肝上的热邪;钩藤和白蒺藜,亦能平肝风;桑枝意在疏通经络;最后川芎的加入,可化瘀,镇疼痛。
方子中,最好的一味药:当归,《本草正》言:当归,大约佐之以补则补,故能养荣养血,补气生精,安五脏,强形体,益神志,凡有形虚损之病,无所不宜。
佐之以攻则通,故能祛痛通便,利筋骨,治拘挛、瘫痪、燥、涩等证。
”此药的加入,事半功倍,为药方之功臣。
经过一番调理,肝阴恢复,关节炎终于消失,甩开了疼痛。
好中医和庸医,不是一念之间,而是相差甚远,差的是几十年的经验,所谓的炫技或自以为是,伤害的是病人。
此药不是不能用,而是怕庸医误用药,发挥不了药性不说,反弹之效伤害不大,但足矣带来痛苦。
白附子的功效与作用及炮制方法
白附子的功效与作用及炮制方法白附子的功效和作用1、消除粉刺主要体现在祛汗斑、瘢痕疙瘩、粉刺等;并常常用于美容添加剂或防腐剂及护肤品中;白附子性热主升为阳明之要药,所以能荣于面。
白附子具有燥湿化痰、祛风止痉、解毒散结作用。
2、消除黑色素中药白附子具有消除面部黑色素作用。
用白附子研末于睡前洗脸并以白蜜涂于纸上贴面上,则面部黑色素斑可渐消退。
这是因为白芷具有美白抗氧化的作用。
3、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实验表明:生禹白附或制禹白附给小鼠腹腔注射,与戊巴比妥钠有协同作用,制禹白附较生禹白附作用较强。
禹白附溶液给小鼠腹腔注射对硝酸士的宁和戊四氮唑引起的惊厥有对抗作用。
亦有报告指出,禹白附有一定的镇静作用,制白附子比生白附子的镇静作用强。
但两者皆无抗惊厥作用。
4、抗炎作用禹白附粉混悬液或煎剂给大鼠腹腔注射,结果显示其均能显著降低蛋清所致炎症的肿胀度;两种制剂给小鼠腹腔注射,亦能显著降低小鼠棉球肉芽肿的重量。
禹白附粉混悬液给大鼠腹腔注射,尚能显著降低酵母性关节炎的肿胀度。
白附子的炮制方法1、生白附子:除去杂质。
2、制白附子:取净白附子,分开大小个,浸泡,每日换水2~3次,数日后如起黏沫,换水后加白矾(每lookg白附子,用白矾2kg),泡1日后再进行换水,至口尝微有麻舌感为度,取出。
将生姜片、白矾粉置锅内加适量水,煮沸后,倒入白附子共煮至无白心,捞出,除去生姜片,晾至六七成千,切厚片,干燥。
(每lookg 白附子,用生姜、白矾各12.5kg。
)白附子的生理特性多年生草本,植株常较高大。
地下块茎似芋艿状,卵形至卵状椭圆形,外被暗褐色小鳞片。
叶1~7(与年限有关);叶柄肥大肉质,下部常呈淡粉红色或紫色条斑,长达40cm;叶片三角状卵形、戟状箭形或卵状宽椭圆形,长10~40cm,宽7~30cm,初发时向内卷曲如角状,后即开展,先端渐尖。
花梗自块茎抽出,绿色间有此红色斑块;佛焰苞紫红色,管部圆筒形或长圆状卵形,顶端渐尖而弯曲,檐部卵形,长达15cm;肉穗花序位于佛镂苞内,长约14cm;雌花序和中性花序各长3cm左右;雄花序长约2cm;附属器圆柱形,直立,长约6cm,紫色,不伸出佛焰苞外;雄花金黄色,雄蕊有2花药,药室顶孔开裂;中性花线形,下垂,淡黄色;雌花棕红色。
李彦师擅用附子类经方的经验
贴切病证 。
2 3 炮 附子代 乌 头治 痛 痹案 : . 马男 ,5岁 , 5 自 诉 周身关 节疼 痛 2 0余 年 , 5年来 ,两膝 近 肘
不调. 宫寒不孕 。治宜缓 图, 药膳 调服 为妥 , 宗 《 匮》 子汤 、 金 附 当归生姜羊肉汤加黄芪治之 : 熟 附 片 5 白 术 3 g 黄 芪 3 g. 归 1g, 姜 0. 0 当 O 生
2 g, 羊 岗 50 每 周 l 2剂 久 炖 、 服 一 0 鲜 0 g, ~ 常 以
净 后 与 它 药 同 煎 ; 方 中 配伍 生 甘 草 、 或 白蜜 、 生 姜 等 可 以缓 毒 正是 老 师使 用 附 子 用量 大 、 这 疗 效好而又安全无毒的经验所在 。 2 治 验 举 例 2 1 附 子 ^ 药 膳 治 宫 寒 不 孕 案 : 女 ,7岁 , . 袁 2
自诉 从 小 体 弱 , 5岁 月经 初 潮 一 期 紊 乱 , 量 1 经 经
续 服 药 半 年 , 片 量 达 10  ̄ 2 0g 附 5 0 5 O ,但 未 出现 中毒 表 现 , 以证 明 附 子 入 药 , 足 只要 加 水 足 量 久 煎 、 煮 , 可 将 有 毒 的 乌 头 碱 水 解 成 毒 性 很 久 就 小 的 乌 头 次 碱 . 用 就安 全 了 。 服 2 2 附 子 内外 同用 治 久 泻 案 男 , 8岁 , . 王 2 自 诉 患 慢性 腹 泻 3年 。每 1 痛 腹 泻 3 3腹 ~5次 , 五
是 专 补 命 门相 火 的 主 药 . 火 回阳 之 功最 著 。 补 凡
刘殿池老师用附子治疗杂病的经验
药以复散失之 阳; 补血药 以滋不 足之真 阴 ; 引发散 药开腠理 , 以逐在表之风寒 ; 引温暖药达下焦 , 以祛在里之寒湿” 。
2 刘 殿 池 老 师 临 证
师认 为附子乃 大辛 大热 之 品 , 为温通 命 门之要 药 , 性 其 能升能降 , 内通外达 , 除前人 述 善补 命 门之火 , 益五脏 之 阳, 通行十二经之外 , 具有 “ 肌骨 肉, 死肌 、 颜色 ” 特 还 坚 治 好 之
各 种 疑 难 杂症 、 屡起 沉 疴 。经 随 师 获 验 , 讨 师 之 临 证 , 附 探 用 子 心 法并 付 医案 以验 之 。 1附 子 药 性
解字》 肌 , 日: 肉也 , 正字通 : 人身 四肢 、 附骨者皆为肌 , 是指 具 有收缩性能的 肉也 ; 肌肉组织 、 如 骨髓组 织 、 滑肌 、 平 心肌 、 膀
lg焦山楂 lg郁金 1g桑叶 2g仙灵脾 lg7付水煎服 。 O, O, 5, 0, O, 二诊 : 小便次数减少 , 排尿畅快 , 睾丸 稍有抽痛 , 阴部 坠胀 , 会
胱肌等。“ 其 含 义 广 , 人 体 的 皮 肤 、 肉 和 脂 肪 层 。 肉” 指 肌
“ ” 骨 这里并不单纯是 指骨头 , 其包 含了骨 、 骨髓 、 脊髓 、 脑髓 。
“ 死 肌 ” 言 治 疗 已失 去 收 缩 功 能 的 肌 肉 。 “ 颜 色 ” 指 治 是 好 乃 得 附 子 的 治 疗 , 病 得 愈 , 健 肉 丰 , 血 荣 润 。刘 老 师 对 附 疾 肌 气
子的应用得心应手 , 具匠心 , 临床 时充分 让学 生体 验 了 独 在
“ 坚肌骨 肉, 治死肌 , 好颜色 ” 的特效 , 今将所得以病案验 之。 3 病案举例 S 1 前列腺 炎 : . 患者 , ,2岁 , 0 男 6 2 8年 6月就诊 , 0 慢性前列 腺炎伴增生两年。曾用西药治疗 , 疗效不显。遂来 门诊就诊 ,
医家李可运用附子经验秘法
医家李可运用附子经验秘法医家简介李可老中医,当代著名医家,以擅长应用大剂量附子而著称,崇尚扶阳理念,精研郑钦安阳主阴从论之理,重剂应用以附子为主的方剂治疗奇难杂症,疗效卓著,受到当代众多临床医家的研究与学习。
继《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杂病经验专辑》出版之后,又有门人弟子整理出版了《跟师李可抄方记·肿瘤篇》、《李可学术经验学步实录》等著作问世,现就其应用附子的经验整理归纳如下。
附子的剂量探索近代由于受教课书的影响,附子的用量一般在10g左右,而且还注明要先煎,这样的方法已经成了当代应用附子的定律。
李可老中医认为:为什么中医救治心衰垂危重症乃生死参半?细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历代医家用伤寒方,剂量过轻,主药附子,仅10g左右。
二是考《伤寒论》四逆汤原方,用生附子1枚,按考古已有定论的汉代度量衡折算,附子1枚,约合今之20g,假定生附子之毒性与药效为制附子之两倍以上,则《伤寒论》原方剂量所用附子,相当于现代制附子40~60g,而历代及近代用四逆汤仅为原方剂量的1/6~1/10。
如现代教课书四逆汤剂量常为制附子6~10g(先煎),干姜10g,炙甘草6g。
象这样轻的剂量,李可老中医认为要救生死于顷刻,诚然难矣!李可老中医为了探索附子的用量,历经9年的时间,在临床上一步一步地进行摸索。
1961年7月,曾治1例60岁垂死老妇时,患者四肢冰冷,测不到血压,摸不到脉搏,仅心口微温,呼吸心跳未停,遂破格重用制附子150g,于四逆加人参汤中,武火急煎,随煎随喂,1小时后终于起死回生。
由此之后,李可老中医认为,凡用经方治大症,一定要辨证得当,见机即投,不可犹豫;二是要掌握经方的基础有效剂量,一次用足,大剂频投,日夜连服,方能阻断病势,解救危亡。
经数十年的临证考究,李可老中医以经方原方折半量为准(即按张仲景《伤寒论》中论述的剂量),此点又为80年代后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所证实,即汉代一两,合现代15.625g。
白附子散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 用法用量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白附子散的功效与作用药用价值用法用量
导语:方剂就是治病的药方。
中药方剂涵盖了人体各个系统的调理,并对其有显着地疗效。
白附子散就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方剂,你了解它的功效吗?【
方剂就是治病的药方。
中药方剂涵盖了人体各个系统的调理,并对其有显着地疗效。
白附子散就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方剂,你了解它的功效吗?
【处方】白附子(炮)1两,续断1两,防风(去叉)1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打扑内损及坠马伤。
【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童便和热酒1盏调下,并3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四五
【处方】白附子半两,附子半两,天南星1分,天麻半两,半夏半两,乌头半两,朱砂1分(细研),干蝎1分,麻黄半两(去根节)。
【制法】上药生为细散,入研了朱砂令匀。
【功能主治】伤寒中风,头痛项强。
身体壮热,服诸药不得汗者。
【用法用量】每服1钱,以生姜汤调下。
良久,以热葱豉粥饮投之,当便汗出。
【摘录】《圣惠》卷十
【处方】白附子2两,青木香2两,由跋2两,麝香2分。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面靤痒肿。
【用法用量】以水和,涂面。
【摘录】《外台》卷三十二引《古今录验》
生活常识分享。
白附子丸_直指卷十一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白附子丸_直指卷十一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白附子丸_直指卷十一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1)1.原方 (4)1.1.组成:白附子(炮)1两,南星(炮)1两,半夏(汤7次)1两,旋覆花1两,甘菊1两,天麻1两,川芎1两,橘红1两,僵蚕(炒,去丝嘴)1两,干姜(生)1两,全蝎半两(焙)。
(4)1.2.功效:风痰上厥,眩运头疼。
(4)1.3.来源:《直指》卷十一。
(4)1.4.以下方剂相似度只按组成计算,不计剂量。
(4)2.相似度73%:白附汤 (4)2.1.组成:全蝎5分,白附1钱,南星1钱,半夏1钱,旋覆花1钱,菊花1钱,天麻1钱,川芎1钱,橘红1钱,僵蚕1钱,生姜1钱。
(4)2.2.原方对照:白附子(炮)1两,南星(炮)1两,半夏(汤7次)1两,旋覆花1两,甘菊1两,天麻1两,川芎1两,橘红1两,僵蚕(炒,去丝嘴)1两,干姜(生)1两,全蝎半两(焙)。
(5)2.3.加:白附、菊花、生姜 (5)2.4.减:白附子、甘菊、干姜 (5)2.5.功效:风痰,头晕痛。
(5)2.6.来源:《嵩崖尊生》卷六。
(5)3.相似度55%:上清白附子丸 (5)3.1.组成:白附子(炮)1两,半夏(汤洗7次)1两,川芎1两,天南星(炮)1两,白僵蚕(炒)1两,菊花1两,陈皮(去白)1两,旋覆花1两,天麻1两,全蝎(炒)半两。
(5)3.2.原方对照:白附子(炮)1两,南星(炮)1两,半夏(汤7次)1两,旋覆花1两,甘菊1两,天麻1两,川芎1两,橘红1两,僵蚕(炒,去丝嘴)1两,干姜(生)1两,全蝎半两(焙)。
(5)3.3.加:天南星、白僵蚕、菊花、陈皮 (5)3.4.减:南星、甘菊、橘红、僵蚕、干姜 (5)3.5.功效:诸风痰甚,头痛目眩,旋晕欲倒,呕哕恶心,恍惚不宁,神思昏愦,肢体倦疼,颈项强硬,手足麻痹。
(5)3.6.来源:《御药院方》卷一。
(5)4.相似度55%:全蝎散 (5)4.1.组成:全蝎24个,僵蚕24个,白附子1钱,南星1两,甘草2钱半,天麻2钱半,朱砂2钱半,川芎1钱半。
学习仲景用附子的临床体会
学习仲景用附子的临床体会
王庆其
【期刊名称】《中医文献杂志》
【年(卷),期】2016(034)002
【摘要】作者较为系统地整理了张仲景运用附子的临床经验,包括附子的功用、配伍规律、用量、禁忌,结合作者学习仲景用附子的点滴体会加以论述.
【总页数】4页(P36-39)
【作者】王庆其
【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2
【相关文献】
1.陆渊雷对仲景运用附子药法的学术见解 [J], 胡秀莲;傅延龄
2.基于张仲景学术思想的炮附子4种炮制方法的比较研究 [J], 彭诗涛;张先灵;袁金凤;张语凡;王鑫;孙美玲;李飞
3.张仲景运用附子配伍白术治湿思想探讨 [J], 李宇欣;朱惠鉴;张晓轩;李芳;杨志敏
4.学习仲景方用甘草的临床体会 [J], 王庆其
5.浅议仲景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的意义 [J], 唐瑛;赵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白附子一药一方一穴位(合辑)224期
白附子一药一方一穴位(合辑)224期原创顾忞珲石云 DrShiyun 2021-07-08收录于话题#一药一方一穴位(合辑)225个【一药】白附子《药性赋·平性》云:白附子去面风之游走。
本品为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Typhoniumgiganteum Engl.的干燥块茎。
文献记载:《名医别录》:辛、甘,大温,有小毒。
心痛血痹,面上百病,行药势。
《药典(2020版)》性味:辛,温;有毒。
归经:归胃、肝经。
功效:祛风痰,定惊搐,解毒散结,止痛。
主治:用于中风痰壅,口眼㖞斜,语言謇涩,惊风癫痫,破伤风,痰厥头痛,偏正头痛,瘰疬痰核,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3~6g。
一般炮制后用,外用生品适量捣烂,熬膏或研末以酒调敷患处。
注意:孕妇慎用;生品内服宜慎。
云说:这味药,是云要重点说一下的。
看官们是否还记得自己在念书时,中药或方剂的先生都会说,白附子不是附子。
我们中医学生也就慢慢似懂非懂的接受了这个看法。
但是问题来了,现在医疗过程中,申城的医生看官们一定会发现自己的电子处方系统里会有“关白附子”,而很少会有“禹白附子”。
大家一定还记得,牵正散用的禹白附。
那么,关白附究竟是什么?现在来把这个事情捋清楚:按《药典2015版》和《药典2020版》白附子用的是天南星科之物独角莲,也就是看官们熟悉的禹白附。
而《上海市中药炮制规范2018年版》的白附子已经分将白附子分成了禹白附和关白附两种。
其中,关白附的基源是毛茛科植物黄花乌头Aconitumcoreanum(Lévl.) Rap.的干燥子根及母根。
那么大家知道了吗?关白附是毛茛科的乌头,它是十八反的“乌”,不能与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芨同用。
曾经,云某在上海某三甲医院多点执业,有一次,药师跑来,冲着云说,医生,你附子和半夏十八反没有盖章。
云一看,开的是白附子,这就来气了,直接告诉他,云所用白附子是南星科的,不是毛茛科的,不属于十八反,不需要盖章。
然后,药师说,我们历来是要求盖章的。
【老中医】倪海厦用药经验集
【老中医】倪海厦用药经验集跟倪海厦老师免费学习中医每天免费订阅中医老偏方精彩内容!只需要点击箭头上边的蓝字即可!《朱良春用药经验集》读书笔记1. 附子热病耗伤心力,投以附子强心朱老用附子之标准:1)舌淡润胖嫩2)口渴不欲饮或但饮热汤3)面色苍白4)汗出,四肢欠温5)小便色清如果有以上情况出现,同时兼见有高热神昏、烦躁脉数、等症状亦当用附子附子强心作用的有效成分为去甲基乌头碱,有改善外周及冠脉血液循环、增加心肌收缩力、提高心输出量、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外周阻力的作用泌尿系结石方中少佐附子3~5g有增强排石的作用风寒湿痹用附子者多,但风湿热痹亦有用附子者,此时常配伍苍白术、黄柏、蚕砂、忍冬藤、萆薢、薏苡仁,一方面是因为湿邪的存在,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湿热蕴结,阳气被遏,故当借附子之辛热通阳,但风寒湿痹须大剂量(15~30g)而风湿热痹仅需小剂量即可(3~6g),这一点和江尔逊老先生于三仁汤中加附子有异曲同工之妙(如地黄饮子里面加少量附子就有点少火生气的意思)2.苦参退热降泄,荡涤湿火,功效与黄连龙胆相近但“其苦愈甚,其燥尤烈”。
1)用于痢疾、伤寒治疗下痢赤白、发热腹痛、里急后重等由湿热壅滞所导致的痢疾可用苦参与木香或黄连相配伍2)用于心律失常炙甘草汤+苦参(此时苦参量应大15~20g,其余情况6~9g为宜)3)用于湿疹常以苦参配白鲜皮、徐长卿、紫草、丹皮、蝉衣、黄柏、赤芍、土茯苓、甘草治疗急性与亚急性湿疹痒者加夜交藤渗出物偏多者加苍白术薏苡仁食鱼虾海鲜发作者加紫苏芦根干燥者加生地4)用于外阴湿痒朱老常以苦参配伍黄柏、紫草、白芷、蛇床子、威灵仙、白矾、花椒、防风、艾叶、雄黄做洗剂(每次10min )5)用于湿热所致的梦遗以及泌尿系感染6)用于乳糜尿脾肾不足,湿热下流孙一奎《赤水玄珠》端本丸:柴胡、黄柏、葛根、半夏、苦参、牡蛎、煅白螺丝壳3.白芥子辛温,味厚气锐,内逐寒痰水饮宽利胸膈,外走经络消痰结止痹痛除麻木对机体组织中不正常的渗出物的吸收有特殊功效1)用于渗出性胸膜炎有一点类似于悬饮张介宾:“白芥子消痰癖,除胀满极速。
经方治疗五官病四则
经方治疗五官病四则
叶益丰
【期刊名称】《江苏中医》
【年(卷),期】1993(014)004
【摘要】1 桂枝龙骨牡蛎汤治暴盲黄××,男,38岁。
1989年11月2日诊。
患者遗精5年,屡治不愈。
2月来视力逐渐下降,昨起两眼失明,仅呈见光感,来延余治。
时见除上证外,察其两眼外形正常,伴见面色不华,形体瘦弱,头发稀疏干枯,汗出怕风,小腹拘急,腰酸阴冷,头晕耳鸣。
舌淡少苔,脉迟弦大、按之无力。
此乃阴阳两虚,固摄失职,精气衰弱,不能上营。
【总页数】2页(P18-19)
【作者】叶益丰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6.05
【相关文献】
1.经方治疗经带胎产病验案四则 [J], 马大正
2.褚玉霞教授运用经方治疗经带胎产病验案四则 [J], 段春红;何慧;陶利利
3.严仲庆经方治疗膀胱病验案四则 [J], 沈伟钢
4.毛德西教授运用经方治疗高血压病四则 [J], 王志刚
5.经方治疗疑难病四则 [J], 赵文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叶益丰重用白附子经验医案
多用于中风痰壅,口眼喝斜、惊风癫痫、破伤风、痰厥头痛、眩晕、瘰疬痰核、毒蛇咬伤等。
临床常用量为3~6 g。
浙江叶益丰老中医临证善于重用白附子,独具特色。
治头面诸疾,常用制白附子10 g;治破伤风,用生白附子10~20 g,效果很好,未见不良反应。
叶氏认为:
白附子通过白矾、生姜炮制后,称为制白附子,则毒性大减,不良反应很少,故用治头面疾病,祛风化痰止痉,疗效可靠。
治破伤风重用生白附子,乃取其“以毒攻毒之意”。
故病情轻用量宜轻,病重用量宜重。
正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云:“有故无殒,亦无殒也。
”即有如此之病,用如此毒药,则病自当之,不会产生不良反应。
因此,用之得当,效果很好,若怕有毒,不予重用,病重药轻,杯水车薪,病必不治而殆。
同时也要遵照《素问·五常政大论》:“大毒治病,十去之六;常毒治病,十去之七;小毒治病,十去之八……无使过之,伤之正也。
”
因此用药后随着病情的减轻,剂量也要逐渐减少。
散剂宜用酒调服,汤剂则用酒冲服,以增强药效。
但要视患者平素酒量而定,以防出现不良反应,如出现头昏、口麻等症则应减量,或散剂改用开水调服,汤剂不用酒冲服。
兹举验案三则如下。
1.脑栓塞
李某,女,71岁,1998年7月18日就诊。
患者因头晕,四肢有
时抖动,讲话不清,入某医院检查,经 CT 确诊为脑栓塞,住院治疗半个月,病无好转,而求诊治。
其女代诉,不语不食半月余,有时四肢震颤,不能行走,常咳吐白痰或涎沫,观其形体丰盛,神志清楚,舌卷,向右歪斜,苔白腻,脉弦滑。
诊为中风属痰阻心窍,治宜豁痰宣窍,通络息风,投涤痰汤、牵正散加减。
处方:姜半夏、胆南星、陈皮、枳壳、茯苓、石菖蒲、竹茹、天麻、僵蚕、制白附子各10 g,全蝎5 g,甘草6 g,水煎服,日1剂。
服药5剂,舌卷歪斜好转,能发音,但讲话不清,能吞咽稀粥,四肤震颤除,能步行走,白痰涎沫仍多。
继服10剂,饮食吞咽如常,讲话不清,痰涎略少,继服10剂,舌卷斜已正,言语较前进步,苔薄白,脉和缓。
守方再服20剂,讲话清楚,获得痊愈。
2.面瘫
叶某,男,39岁,1993年11月2日就诊。
患者因车祸头脑受伤,口鼻及两耳出血,神志昏迷,急送地区医院检查后,诊断:颅骨骨折。
住院治疗月余,病情遂渐好转,出院后遗面瘫,后求叶氏诊治。
查见口眼向左歪斜,鼻唇沟消失,右眼不能闭合,流泪不止,右侧面肌麻木不仁,时流口涎,咀嚼食物时大多滞留在患侧齿颊之间,右耳闭鸣,视物成双,形体瘦弱,面色无华,舌质淡红,脉虚缓无力。
诊为外伤性面瘫,病机乃气血虚弱,痰瘀阻滞经络,治宜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投补阳还五汤、牵正散加减。
处方:黄芪60 g,当归、川芎、丹参、桃仁、地龙、土鳖虫、制白附子各10 g,全蝎5 g,水
煎2次,冲黄酒1杯服,日1剂。
服药10剂,耳闭除,泪减少,口眼歪斜略好。
继服10剂,眼泪除,口涎止。
续服20剂,复视消失。
讲话发笑时,口眼略歪斜。
再服20剂,面瘫消失而愈。
3.破伤风
李某,女,34岁,1992年8月25日就诊。
患者因劳动时足底刺破,自认为轻伤,未加治疗,至第6天出现张口困难,头项强直,入某医院诊为破伤风,治疗1天,病更增剧,急送县医院住院治疗3天,病情逐日加重,因拒绝气管切开抢救而出院。
后经叶氏诊治,见牙关紧闭,头项强直,角弓反张,四肢痉挛抽搐,面容苦笑,面色青惨,脉弦数有力,体温39℃,诊为破伤风,极重症。
治宜祛风化痰,解毒止痉,投玉真散合五虎追风散、止痉散。
处方:白芷、防风、羌活、天麻、蝉蜕、僵蚕、生南星各10 g,生白附子20 g,全蝎6 g,蜈蚣5条,水煎2次,冲入黄酒1杯。
因吞咽困难,嘱给予小量不拘时从口角灌服,另外创口用防风、生南星、生白附子、全蝎各10 g,捣细外敷。
日夜服尽2剂,病情好转,已能吞咽,阵抽略减。
守方继服3剂,日服1剂,口能张开,身体筋脉稍软,阵抽减少。
原方用量减为生白附子10 g,续服5剂,身体转软,阵抽轻微。
原方用量减少一半,生南星、生白附子均改用5 g,再服5剂,病情遂日缓解,再予调理,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