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丰名人袁文彬—方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丰名人袁文彬——方强

他是一个文人才子,更是一位革命斗士。68年前,他的壮烈牺牲,让当时远在西南重庆的周恩来、郭沫若心情沉重,为之叹息。

这位文人斗士名叫方强。以他名字命名的方强镇,是大丰市惟一一个烈士乡镇。

提起方强烈士,当地人多半都知道,有的还会告诉你,“方强的原名其实叫袁文彬”。

历史需要还原,英雄的气节需要被呼唤,被传承。7月31日,盐城晚报记者来到方强镇,试图寻找到能真切回忆起烈士当年精神风貌的人,还原出烈士离世前最激荡人心的瞬间,好让在盐阜地区洒下一腔热血的英魂,为更多的盐城人所熟知,所景仰。

“袁文彬是个人才”

袁文彬亦名袁持中、袁志远,1901年出生于上海青浦,与老一辈革命家陈云的故居只相隔一条小河。他投身过“五卅”运动,参加过北伐战争。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袁文彬四处奔走呼吁,宣传抗日。由于文艺和组织才能突出,他担任郭沫若直接组织成立的战地服务团第一团团长。“战地服务团共有男女团员50人左右,是一群在上海读书的爱国青年。他们在淞沪一线开展宣传、募捐和伤员救护等工作,在

当时产生过较大反响。”收集并整理袁文彬烈士事迹的大丰党校老干部江秉均回忆。

“袁文彬还与许多文化界的知名人士等打过交道,比如夏衍、柳亚子、潘汉年等。他才艺广泛,精通德语,会写文章,还擅长文艺演出,当时多部宣传短剧都由他亲自出演。”江秉均谈起袁文彬,也觉得这是一位“了不得”的人才。

1938年3月,在中国共产党的促进下,国民党恢复了军委政治部,周恩来担任政治部副部长,郭沫若担任政治部第三厅厅长。袁文彬参加“三厅”工作,在周恩来和郭沫若的指示下,率领战地宣传队到江西、皖南一带进行宣传活动。1940年冬天,按照党的指示,他又来到苏北盐阜地区开展革命工作。

由于工作需要,袁文彬改名方强,带着民运工作队到盐城二区伍佑东部的斗龙港北岸(今大丰市境的方强、三龙等乡镇一带),深入群众,宣传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发展成立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等抗日群众组织,开展“减租”、“减息”运动,还建立人民武装,打日寇、锄汉奸。1941年7月,日军疯狂“扫荡”盐阜地区,再次占领盐城。为了便于领导敌后斗争,上级决定将老盐城县划为盐城、盐东(今大丰市境的三龙、方强一带属盐东县管辖)、建阳三个县。10月间,成立盐东行署,方强任行署主任,筹备成立盐东县人民政府。

大丰党史办原副主任李朴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初,他们通过大量调查发现,方强在盐阜地区抗战中发挥着很突出的作用。“他率领队伍,一次次地粉碎日伪‘清乡’、‘扫荡’阴谋。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下,他历险无数,并几次差点被捕,但都沉着巧妙地化险为夷。”但不幸还是发生了。1941年10月的一个夜晚,在现射阳黄尖指南村附近秘密开会的方强,突遭日伪军的包围,在奋力突围中被捕。面对严刑审讯,他始终坚守党的秘密,坚贞不屈。党组织积极营救,可是在他即将获释时,被一个叫柏存香的汉奸所指认,当夜被敌人秘密活埋在伍佑荒郊(今伍佑中学校园内),年仅40岁。1953年,在当地政府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下,经多方查访,终于在伍佑中学校门前找到烈士遇难的确切地点,挖到了烈士遗骸,在洁白的胫骨上仍然挂着一副沉重的铁镣。烈士遗骨被运到上海,先葬于万国公墓,后迁葬于龙华烈士公墓,并树碑纪念。

“那晚,一个姓金的老太太恰巧路过,躲在草丛中目睹了眼前催人泪下的一幕:一群日伪军荷枪实弹,押着一个遍体鳞伤、脚锁铁镣的人,来到已经挖好的土坑前。那人不断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敌人惊恐万状,连忙将他推下坑,掩上土活埋了……”据李朴透露,老太太所见到的这一场景,也是1981年他和江秉均在伍佑一带调查时了解到的。但那位金老太太究竟家住何处,不甚明了。

方强牺牲的消息传到重庆,周恩来心情沉重,连声叹息:“袁文彬是个人才!”郭沫若更是心痛不已。好友柳亚子写下“云间鹤唳伤心极,酹酒终期泖水漘”的悼亡诗,表达悲恸之情。

直到14年后,烈士的遗骸才被找到,胫骨上仍然挂着一副沉重的铁镣。烈士的遗骸被运到上海,先葬于万国公墓,后迁葬于龙华烈士公墓。

梳理一段历史记忆

方强只有三万多人,在大丰应该算是人口规模较小的乡镇,但在乡镇区划调整时并没有被撤并。“以烈士命的名,可能是它没有被合并的原因之一吧。”接受采访的镇纪委书记张汉林猜测说。

今年是方强烈士108年诞辰。在当地,由于与烈士有过直接接触的人都已离世,于是我们只能通过对镇上不同人群的采访,探寻烈士对这座小镇的影响。66岁的柏树青曾做过镇上的会计,他对烈士的生平一直很好奇。在接受采访时,他绘声绘色地和记者讲起了民间流传的几种“野史”。

“仅烈士被捕,民间就流传着几种说法,有些还传得挺逼真。但我读过相关史料,比较相信书上所记载的东西。偶尔大家聊起来,我常常‘辟谣’,慢慢地,相信‘野史’的人就少了。”柏树青说,镇上的学生每年都要祭扫烈士,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今年镇里刚对方强烈士的

墓地进行了一番整修,“这么好的教育基地就在我们身边,应该充分发挥它的作用才对。”

进入烈士墓地,要穿过镇敬老院一条狭长的巷道,巷道边上,有几位老人在悠闲地聊天。一位姓孙的90岁老人说,方强烈士的墓地在这里,每年除了本地人,还有不少外地人举家前来祭扫,“这是好事,说明烈士的影响越来越大了。”而在建的方强文化园里,12岁的六年级学生邱宇海正在和一群小朋友玩耍,别看他年纪小,对烈士的事迹却有着出人意料的熟悉,“方强烈士,我和我们班上的同学都知道,他是在伍佑被敌人活埋的,死得很壮烈。”

采访中,我们还找到了一位特殊的老人,他被当地人称为“方强史料专家”。这位78岁的老人叫陈月和,见到记者,他翻出一本厚厚的足足13万余字的“方强史料手抄本”,里面清一色工整的蝇头小楷。“方强是一位大才子啊,他牺牲这么早,真可惜!我整理他的相关史料已有14年,前前后后至少接触过上千人,但内容大多是口耳相传记下来的东西。事实上,当时他担任盐东行署主任是秘密的,老百姓即使见过他本人,也未必知晓真实身份。”陈月和老人表示,烈士的精神深深感染了他们这辈人,希望通过史料的整理和出版,唤起更多年轻人对烈士精神的缅怀和传承。在这份由于经费不足尚未出版的手抄本上,记者看到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戴为然的亲笔题词:“英雄的人民,战斗乡村,血染的风采,血染的大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