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实证主义与解释学的方法论争论

合集下载

第二章社会科学方法论诸流派一、实证主义

第二章社会科学方法论诸流派一、实证主义

20世纪以来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争论,大都与 实证主义相关。
实证主义试图将自然科学里的方法应用到社会 科学。预先假定了科学的统一性。
实证主义将科学看做是外在于科学之外的客观 存在的研究。即,对象不因为主体的介入而变 化——拒斥了主体与客体之间、主体与主体之 间的解释学因素的发生。
实证主义五个特征:
范式的转移包括哲学、认识论、方法论 的转移和创新。
C,“不可通约性” (incommensurability)
新旧范式之间有一种质的差别,差异到 无法相容的程度。
各范式里的科学家就象在两个不同的世 界里工作。
几个不同:研究方法、解答方式、知识 标准不同;两个世界里说着不同的语言, 不可互相翻译。
第二,“语言”:既要命题由名称组成,一个 名称指谓一个对象。“语言图像论”——“精确 定义、理想、科学语言”。
第三,不可说的“神秘领域”。
“语言”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我们可以 说这个世界,世界之外的领域我们没有语言去 说。
“对于可说的我们都可以说清楚,对于不可说 的我们应当保持沉默”。
一,科学主义: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后 实证主义——孔德、维特根斯坦、波普尔
1,实证主义兴起:孔德、马赫
从近代实验科学开始至今,主宰自然和社会科学 的正统观念近400年。
孔德:16世纪开始在科学研究界占据主流。19世 纪孔德首先用“实证主义”(positivism)一词, 指称一种关于科学和历史的知识论与世界观。
拒斥形而上“学”。(这个领域存在,但不可 说)
哲学就是语言命题意义分析。无意义的命题无 所谓真假。(如,“我说的话都是谎话”,属 于无意义命题)
影响:
被称为逻辑实证主义的宣言书
1,科学界。如建构实在论。 2,文学界。如作品意义分析。 3,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界。如,摩尔的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教案简编案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教案简编案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教案简编案第一章:社会历史导论1.1 课程介绍了解社会历史的概念和重要性探讨社会历史的研究方法和途径1.2 社会历史的定义和特征解释社会历史的概念探讨社会历史与自然历史的区别分析社会历史的特征和规律性1.3 社会历史的研究方法介绍社会历史的研究方法探讨实证主义和解释学的方法论分析历史文献和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方法第二章:社会经济基础2.1 社会经济基础的概念和特征解释社会经济基础的概念探讨社会经济基础的特征和作用分析社会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2.2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解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概念探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和作用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和发展2.3 经济制度和社会经济结构介绍经济制度的概念和种类探讨社会经济结构的构成和变化分析社会经济结构对社会的制约和影响第三章:上层建筑与意识形态3.1 上层建筑的概念和特征解释上层建筑的概念探讨上层建筑的特征和作用分析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3.2 政治法律制度介绍政治法律制度的概念和种类探讨政治法律制度的功能和作用分析政治法律制度对社会的影响和变革3.3 意识形态与文化解释意识形态的概念探讨意识形态的功能和作用分析意识形态与文化对社会的影响和塑造第四章:社会历史的发展与变革4.1 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解释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探讨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分析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和阻力4.2 社会变革的原因和动力探讨社会变革的原因和动力分析社会变革的类型和过程解释社会变革的必要性和必然性4.3 社会变革的途径和方式介绍社会变革的途径和方式探讨革命与改革的关系和作用分析社会变革的利弊和影响第五章: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5.1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理论解释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理论探讨决定性基础理论的重要性和争议分析决定性基础理论对社会科学研究的影响5.2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实践探讨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实践分析决定性基础实践的案例和经验总结决定性基础实践的启示和意义5.3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未来展望展望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未来发展趋势探讨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分析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和价值第六章:社会结构与阶级斗争6.1 社会结构的内涵与外延解释社会结构的概念探讨社会结构的种类和层次分析社会结构对个体和集体的影响6.2 阶级与阶级斗争解释阶级的概念探讨阶级的划分和阶级斗争的作用分析阶级斗争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6.3 社会阶层与流动介绍社会阶层的概念和种类探讨社会阶层流动的机制和限制分析社会阶层流动对社会稳定的作用第七章:国家与权力7.1 国家概述解释国家的概念和功能探讨国家的类型和形式分析国家与社会的关系7.2 权力与政治解释权力的概念和种类探讨权力运作机制和权力斗争分析政治权力对社会历史的影响7.3 国家机器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介绍国家机器的概念和作用探讨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功能和影响分析国家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对社会控制的作用第八章:社会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事件8.1 农业革命与工业革命探讨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对社会历史的影响分析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特点和联系总结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对现代社会的影响8.2 资本主义发展与社会主义兴起解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概念探讨资本主义发展和社会主义兴起的历程分析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对社会历史的影响8.3 世界大战与全球化探讨世界大战对社会历史的影响分析全球化进程中的社会历史变化总结世界大战和全球化对人类社会的启示第九章:社会历史研究的重要理论9.1 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解释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概念探讨两种历史观念的异同和影响分析历史观念对社会历史研究的指导作用9.2 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介绍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概念探讨两种理论对社会历史研究的贡献分析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在当代社会历史研究中的应用9.3 女性主义与后殖民主义解释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概念探讨两种理论对社会历史研究的视角和方法的拓展分析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对社会历史研究的启示第十章:社会历史的教学与研究方法10.1 社会历史教学的意义与方法探讨社会历史教学的意义和目标分析社会历史教学的方法和策略总结社会历史教学的启示和经验10.2 社会历史研究的方法论探讨探讨社会历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分析不同研究方法在社会历史研究中的应用总结社会历史研究方法论的启示和意义10.3 社会历史研究的未来趋势展望社会历史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探讨社会历史研究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分析社会历史研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和价值第十一章:性别与社会历史11.1 性别与社会历史的关联探讨性别是如何影响社会历史的形成和发展分析性别角色和性别关系在社会历史中的变迁解释性别如何塑造和被社会历史塑造11.2 女性主义对社会历史的研究介绍女性主义的历史和不同流派探讨女性主义如何重新解读社会历史分析女性主义对社会历史的贡献和挑战11.3 性别与社会历史的教学策略探讨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讨论性别与社会历史的关系分析如何使用女性主义视角来教授社会历史总结性别与社会历史教学的实践经验和方法第十二章:种族与民族主义12.1 种族与民族主义的概念解释种族和民族主义的概念探讨种族观念和民族主义是如何形成和演变的分析种族和民族主义对社会历史的影响12.2 种族与民族主义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探讨种族和民族主义如何塑造社会历史进程分析种族和民族主义在政治和文化中的角色解释种族和民族主义对社会冲突和团结的影响12.3 种族与民族主义的教学与研究探讨如何在教学中处理种族和民族主义的问题分析种族和民族主义在研究社会历史时的挑战总结种族与民族主义教学与研究的实践经验和方法第十三章:全球视野下的社会历史13.1 全球化与社会历史解释全球化对社会历史的影响探讨全球化如何改变社会历史的面貌分析全球化对社会历史的机遇和挑战13.2 跨国社会历史研究介绍跨国社会历史研究的概念和方法探讨跨国社会历史研究的意义和局限性分析跨国社会历史研究案例及其启示13.3 全球视野下的社会历史教学探讨如何在教学中引入全球视野分析全球视野如何丰富社会历史教学总结全球视野下的社会历史教学实践经验和方法第十四章:社会历史与记忆14.1 社会历史与记忆的关系解释记忆对社会历史的影响探讨社会历史如何塑造和被记忆塑造分析记忆在社会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性14.2 记忆与社会历史的重建探讨记忆如何影响社会历史的解释和重建分析不同记忆观念对社会历史研究的启示解释记忆与社会历史重建的实践方法和案例14.3 社会历史与记忆的教学策略探讨如何在教学中有效讨论社会历史与记忆的关系分析如何利用记忆观念来丰富社会历史教学总结社会历史与记忆教学的实践经验和方法第十五章:社会历史的评估与反思15.1 社会历史的评估方法介绍社会历史评估的概念和方法探讨社会历史评估的重要性和局限性分析社会历史评估的实践方法和案例15.2 社会历史教学的反思与改进探讨社会历史教学中的问题和挑战分析如何改进社会历史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解释社会历史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和方法15.3 社会历史的未来展望展望社会历史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探讨社会历史研究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分析社会历史研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和价值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社会历史的定义、特征及其研究方法。

形式解释论和实质解释论之争的质疑与剖析

形式解释论和实质解释论之争的质疑与剖析

2024年第5期•专论形式解释论和实质解释论之争的质疑与剖析*蔡桂生(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北京100872)摘 要:形式解释论与实质解释论之间的论争至今仍余热未消乃至“伪冷实热”,然而,这场论争存在概念误用、标签滥用和疏于考证历史之弊。

解释与涵摄、判断是不能混同的三个概念。

犯罪论上也不宜简单地贴上“形式”“实质”的标签。

加上“实质”拥有“立法论之实质”与“司法论之实质”的不同含义,这种标签滥用造成了诸多误解。

沿用文义解释和目的解释的术语,并承认文义解释较之于目的解释的优先性,将明显减轻争论所造成的误解。

争论之误会走向扩大的另一原因在于不重史事之考察。

对20世纪学说史的梳理,既能使前述两个弊端进一步明晰化,亦有助于确认争论所具有的有限意义:形式解释论在面对文义的边缘地带时尺度稍严,且其对犯罪手段与新古典体系之修正的考虑,使其异于实质解释论,并初步具有了20世纪下半叶人的不法论的部分形式。

关键词:形式解释论;实质解释论;文义解释;目的解释;人的不法论中图分类号:DF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512(2024)05-0098-16在我国刑法学中,有所谓形式解释论和实质解释论之争,这场肇始于2007年前后且于2010年看似达到顶峰的争论,如今表面看似平静,却难以掩盖实际的分歧,翻检今日之文献,争论之痕迹仍遍处可寻,只是表现形式有所变化而已。

〔1〕此种余热未消乃至“伪冷实热”的现象表明,争论中有的问题长期未决,有的误解依然存在。

延续十余年的争论,虽有助于展现争论所涉的各种细节,但若不遵循学术争论的基本规律,确立真正的争论焦点,则将有可能由于争论流于反复的、低质量的立场宣示,而使得争论蜕化成为不为人所喜的历史负担。

〔2〕只有透彻地厘清争论所涉术语及其逻辑,纠正争论中的误会并分析其根源,才能防止争论中的失焦和误会进一步扩大化,才能使争论从粗放式的自说自话转向集约有效的学术争鸣,进而使之从历史包袱转变为经验。

教育研究方法论的两种范式

教育研究方法论的两种范式

■教育研究方法论的两种范式从本体论与认识论的角度分析教育研究方法论的两种范式:实证主义(或逻辑实证主义)与解释学(或建构主义),以及与这种两种方法论对应的量化研究(方法)和质化研究(方法)。

■关于“科学”概念的界定今天所说的或所使用的“科学”一概念是以17~20世纪西方的知识活动为基础而立起来的。

关于“科学”概念的界定:《不列颠百科全书》:“涉及对物质世界及其各种现象并需要无偏见的观察和系统的所有各种智力活动。

一般说来,科学涉及一种对知识的追求,包括追求各种普遍真理或各种基本规律的作用[2]”。

(不列颠百科全书•(第15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P137)《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版):“对各种事实和现象进行观察、分类、归纳、演绎、分析、推理、计算和实验,从而发现规律,并对各种定量规律予以验证和公式化的知识体系”。

(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版)•(第5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P2664)科学活动又是与理论密切相关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认为科学理论是“由人类的想象力构想出的广阔领域的系统性概念化结构,它包括关于物体和事件内在规律性的经验定律的体系;这些物体和事件可以是可观察的,也可以是假定的;由这些定律所提出结构并设计用科学的合乎理性的方式来解释这些事物”。

(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第4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P720)由此可以得知,科学是指通过理性精神和手段用以探索具体事物规律性的知识活动,它与无知和迷信相对立;理性精神与理性手段(包括观察、分类、归纳、演绎、假设、推理、分析、综合、计算、实验等)彼此关联、互相依赖,而科学活动既包括质化研究,也包括量化研究,在理论形态与技术形态之间,这两种研究不存在排斥关系(吾淳.古代中国科学范型[M].北京:中华书局,2002.P4~5)。

■中国古代有无科学活动以及中国有无科学史?吾淳先生认为,古代中国的知识活动是以经验为核心,这种知识活动除了通过目标———反复(实践与观察)———归纳(总结)———修正(提高)———目标这样一个结构模式以提高技术水平、达到精湛技艺这一条重要路径外,还有另一条路径,那就是倾向或热衷于各种各样的发明创造。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流派与研究路线——实证主义解释主义批判主义的研究范式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流派与研究路线——实证主义解释主义批判主义的研究范式

定性研究与质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民俗方法论和文献研究 扎根理论
质性研究的定义
质性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 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访谈、观 察、实物分析),对研究现象进行深入的整体 性探究,从原始资料中形成结论和理论,通过 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 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类型
学术取向(求真,是 实践取向(求
什么)
善,应该是什 么)
范 式 实证主义 解释主义 批判理论、实 用主义
经验的 量的研究 质性研究 行动研究 (量、质)
思辩的
定性研究
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阶段及其主要类型
古典社会学理论阶段 (1830-1920年代)
涂而干 (实证主义传统)
现代社会学理论阶段 (1930-1970年代)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第二讲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流 派与研究路线——实证主义、解 释主义、批判主义的研究范式
1
第一节 社会研究路线的确定
一、 何谓“研究” 广义:对有关问题进行系统的思考 狭义: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认识活动
;通过特定的程序和技术,对有待解 决的问题进行系统的探究;以经验事 实为依据,并将其上升为一般理论( ?)
结构功能主义/交换论 /冲突论/功能主义/结 构主义
韦伯 (人文主义传统)
社会行动理论/符号互 动论/现象学/常人方 法学
马克思 (批判主义传统)
批判理论/结构主义马 克思主义
当代社会学理论阶段 (1980年代-)
新功能主义 系统功能主义
结构化理论 理性选择理论
沟通理论 后结构主义
第二节 实证主义的社会科学研究
量化分析的线性研究模式

社会学研究中的实证主义和人文解释

社会学研究中的实证主义和人文解释

社会学研究中的实证主义和人文解释【摘要】这篇文章将从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来探讨实证主义和人文解释在社会学研究中的作用和特点。

在我们将概述实证主义和人文解释在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并介绍它们的定义和特点。

接着在我们将分别讨论实证主义和人文解释在社会学研究中的应用,研究方法和特点,并进行比较分析。

最后在我们将总结实证主义和人文解释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以及它们在社会学研究中的相互补充关系。

通过对实证主义和人文解释的深入分析,我们将更好地理解社会学研究中不同方法论的差异和互补关系,从而促进社会学研究的发展和深化。

【关键词】实证主义、人文解释、社会学研究、研究方法、特点、应用、比较、优势、局限性、相互补充关系1. 引言1.1 概述实证主义和人文解释在社会学研究中的作用实证主义和人文解释是社会学研究中两种重要的方法论取向。

实证主义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量化数据来揭示社会现象的客观规律,强调科学性和客观性;而人文解释则注重理解个体和社会参与者的意义和动机,强调主观性和文化性。

两者各有其优势和局限性,也有着相互补充的关系。

在当代社会学研究中,实证主义和人文解释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实证主义方法帮助研究者通过数据分析和实证研究揭示社会结构和现象之间的规律性关系,解释社会现象的发展趋势和影响因素。

人文解释方法则注重从个体和社会参与者的角度理解社会现象的意义和价值,揭示人们在特定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行为动机和信念体系。

实证主义和人文解释的相互对话和互补使得社会学研究更加全面和深入,有助于研究者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复杂的社会现实。

探讨实证主义和人文解释在社会学研究中的作用对于拓展社会学研究的视野、促进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介绍实证主义和人文解释的定义和特点实证主义和人文解释是社会学研究中两种主要的方法论取向,它们分别代表着对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进行解释和理解的不同视角。

实证主义强调对于现实世界的客观观察和可测量的现象进行研究,通过定量数据和科学方法来揭示社会规律性和普遍性。

实证主义vs诠释主义:两种经典案例研究范式的比较与启示

实证主义vs诠释主义:两种经典案例研究范式的比较与启示

实证主义vs诠释主义:两种经典案例研究范式的比较与启示一、本文概述实证主义与诠释主义,作为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两种重要范式,各自具有独特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

本文旨在深入比较这两种范式,并通过具体的案例研究来揭示它们的实践应用及其启示。

实证主义强调对现象的客观描述和量化分析,追求普遍性的规律;而诠释主义则侧重于对现象的主观理解和解释,关注个体的经验和意义。

通过对比这两种范式在案例研究中的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它们各自的优点和局限,以及在不同研究情境中的适用性。

本文首先将对实证主义和诠释主义的基本理论进行阐述,明确它们的核心概念和研究方法。

接着,通过两个经典的案例研究,分别展示实证主义和诠释主义在实践中的应用。

这些案例将涵盖不同的研究领域和背景,以便更全面地展示两种范式的特点。

在案例分析之后,本文将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实证主义和诠释主义在案例研究中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它们在不同情境下的适用性。

本文将对这两种范式进行比较和评价,并探讨它们对社会科学研究的启示和影响。

通过本文的探讨,读者将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实证主义和诠释主义在案例研究中的不同作用,以及它们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本文也希望能够为社会科学研究者提供一些启示和思考,以指导他们在实践中更好地运用这两种范式,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实证主义在案例研究中的应用实证主义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论,强调通过收集和分析可观察、可验证的数据来建立或检验理论。

在案例研究中,实证主义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特定事件或现象的深入、系统的调查,以及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的客观、科学的分析。

实证主义案例研究的核心在于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研究人员通常会选择代表性案例,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文档分析等多种手段,收集原始数据。

这些数据不仅包括定量数据,如统计数字、比例等,还包括定性数据,如访谈记录、观察笔记等。

这些数据的收集过程需要严格遵守科学研究的规范,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在数据处理和分析阶段,实证主义方法强调数据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社会学方法论实证主义解释主义批判主义

社会学方法论实证主义解释主义批判主义

社会学方法论是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现实的方法和原理,是社会学理论的基础。

在社会学方法论中,实证主义、解释主义和批判主义是三种主要的方法论。

一、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是一种以经验证据和事实为基础的社会学方法论。

实证主义强调通过观察和实证研究来获取社会现象的客观事实,强调客观性和可观察性。

实证主义认为社会科学应该像自然科学一样,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理论,提出了“价值中立”的观点,即社会科学家应当保持中立和客观,不受主观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

二、解释主义解释主义强调社会现象的内在意义和可能的意义。

解释主义认为,社会现象并不是简单的客观事实,而是具有复杂的含义和内涵。

解释主义认为社会科学家应该关注社会参与者的主观意义和社会现象背后的意义,而不仅仅是客观的事实。

解释主义认为社会科学家应该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而不是简单地做出客观观察。

三、批判主义批判主义强调社会科学应当关注社会的阶级、权力和社会不平等问题。

批判主义认为,社会科学应当关注社会现实中的不平等和不公正,通过批判分析社会现象的根本原因。

批判主义认为,社会科学家应该揭示社会现象背后的权力关系和社会结构,关注社会变革和社会正义。

实证主义、解释主义和批判主义是社会学方法论中的三种主要方法。

实证主义强调客观性和可观察性,解释主义强调社会现象的内在意义,批判主义强调社会的阶级、权力和不平等问题。

不同的方法论强调不同的社会现象和研究重点,但这三种方法论都是对社会现象的深入分析和研究的重要手段。

社会学家在实践中应根据具体研究对象和目的选择适合的方法论进行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社会现实。

实证主义、解释主义和批判主义是社会学方法论中的三种重要方法。

借助这些方法,社会学家可以更好地解释和理解社会现象的本质,并以不同的方式对社会进行实证研究、解释分析和批判反思。

在接下来的部分中,我们将更深入地探讨这三种方法论的特点和应用。

四、实证主义的特点和应用实证主义的核心在于强调客观性、科学性和可观察性。

形考任务05(理论对比题)

形考任务05(理论对比题)

形考任务05(理论对比题)一、引言在本文中,我们将对西方法学的两个重要理论进行对比。

这两个理论分别是实证主义和解释主义。

实证主义强调科学方法和客观事实的重要性,而解释主义更注重理解个体的主观意义和文化背景。

二、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是一种以科学和客观事实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它强调通过观察和实证研究来发现普遍规律和因果关系。

实证主义主张研究者应该保持中立和客观,并且通过收集可观察到的证据来验证假设。

该理论在社会科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在经济学、政治学和法学中。

三、解释主义解释主义强调理解个体的主观意义和文化背景。

它认为个体的行为和意义是由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所决定的。

解释主义主张研究者应该与被研究者进行互动和对话,以了解其背后的意义。

该理论在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四、实证主义与解释主义的对比实证主义强调客观事实和科学方法的重要性,而解释主义更注重个体的主观意义和文化背景。

实证主义更关注普遍规律和因果关系的发现,而解释主义更注重个体行为和背后的意义。

实证主义倾向于使用定量数据和实证研究方法,而解释主义更倾向于使用定性数据和深度访谈。

五、结论实证主义和解释主义是两种常见的西方法学理论。

它们在研究方法、研究重点和数据收集方式上有所不同。

研究者应根据研究目的和问题的需求,选择适当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研究工作。

同时,也可以根据具体研究问题的不同,综合应用实证主义和解释主义的方法和理论。

六、参考文献[1] Smith, J. (2000). Theories in Social Scienc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 Johnson, L. (2015). Understanding Interpretivism in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Routledge.。

社 会科学研究中实证主 义与解释主 义的解读

社 会科学研究中实证主 义与解释主 义的解读

社会科学研究中实证主义与解释主义的解读在社会科学研究的广袤领域中,实证主义和解释主义如同两颗璀璨的星辰,各自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引领着研究者们探索社会现象的奥秘。

这两种研究范式不仅在方法论上存在显著差异,而且在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和解释上也有着不同的侧重点。

实证主义起源于19 世纪的法国,其代表人物包括孔德、涂尔干等。

实证主义强调通过经验观察和实证数据来揭示社会现象的规律和因果关系。

它认为社会现象如同自然现象一样,是客观存在的、可测量的和可重复的。

实证主义者相信,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实验设计,才能获得关于社会世界的可靠知识。

在研究方法上,实证主义倾向于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如大规模的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和实验研究。

这些方法旨在收集大量的数据,并通过数据的分析来验证假设和发现规律。

例如,研究者想要了解某个地区的居民收入水平与教育程度之间的关系,就可以通过发放大量的问卷,收集相关数据,然后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来得出结论。

实证主义的优点在于其科学性和客观性。

通过严格的研究设计和数据收集分析,可以减少主观因素的干扰,得出具有普遍性和可推广性的结论。

然而,实证主义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它将社会现象过于简化和量化,忽略了社会现象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其次,实证主义往往只关注可观察到的现象,而忽视了人们的主观意义和价值观念。

与实证主义相对的解释主义则强调对社会现象的理解和解释。

解释主义认为,社会现象是由人们的意义和行为所构建的,因此不能仅仅通过外部观察和测量来理解,而需要深入到人们的内心世界和文化背景中去。

解释主义的代表人物有韦伯、舒茨等。

解释主义在研究方法上更倾向于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如深度访谈、参与观察和案例研究等。

这些方法旨在深入了解研究对象的主观体验、意义和动机。

比如,研究者想要了解某个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就需要深入到该民族的生活中,与他们交流、参与他们的活动,从而获得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

解释主义的优点在于能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社会现象,关注到人的主体性和社会文化的多样性。

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实证主义与解释主义

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实证主义与解释主义

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实证主义与解释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是指通过系统性的观察、实证、解释和理论构建等方法,对人类社会行为、社会组织、社会意义与价值等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实证主义和解释主义是两种主要的研究方法论。

本文将探讨这两种方法论的起源、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一、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是指通过观察和实证,基于客观事实和可重复性的证据进行研究的方法论。

实证主义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末的自然科学革命,该革命强调利用实证方法对自然现象进行研究。

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实证主义逐渐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主导方法。

实证主义的核心观点是,社会科学应该像自然科学一样,依靠客观可验证的事实进行研究。

实证主义强调量化数据的收集与分析,以构建一套普适的规律性理论。

实证主义相信通过观察和实证可以揭示出普遍的社会规律和因果关系,以此指导实践和政策制定。

在实证主义研究中,研究者通常采用严格的科学方法,例如实验、调查和统计分析等,以求得客观的研究结果。

研究者需要进行准确的测量和定义变量,运用定量分析技术,以得出科学的结论。

实证主义根据这种分析的结果,提出某种因果关系,并对此建立理论框架。

二、解释主义解释主义是指通过理解、解释和理论推导的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论。

解释主义强调对个体行为背后的意义和理解的重要性,认为社会现象是由于人类行为的内在意义而产生的。

解释主义的理论起源可以追溯到德国的社会科学研究传统,马克斯·韦伯和伊德尔·那奇等学者是解释主义的代表人物。

解释主义反对实证主义过于强调客观规律的观点,认为社会科学应关注人类活动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并通过解释人类行为的意义来理解社会现象。

在解释主义研究中,研究者通常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如深入访谈、观察和文献分析等,以获取对个体行为的深入理解。

解释主义研究注重对个体和群体的主观经验和意义进行解释和理解,以此推导出理论和洞察力。

三、实证主义与解释主义的比较实证主义和解释主义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研究目标:实证主义关注普遍性规律和因果关系的揭示,强调客观事实和量化数据,解释主义关注个体行为的意义和背后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强调主观经验和解释。

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实证主义与解释主义

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实证主义与解释主义

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实证主义与解释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旨在理解和解释人类社会行为以及社会现象的规律。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实证主义和解释主义是两种主要的研究方法论,它们用于指导研究者进行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分析和解释。

本文将重点探讨实证主义和解释主义的概念、特点以及各自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一、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是一种注重观察和实证的研究方法论。

实证主义主张通过观察和实证来获取客观的、可验证的知识。

它追求科学化的、客观的研究方法,强调科学观察和实验的结果可以用来解释和预测社会现象。

实证主义通常使用大样本、定量研究的方法,以数值和统计数据为依据,通过观察和实证验证社会现象的普遍规律。

实证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强调因果关系的研究。

研究者通过观察和实证,试图确定不同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例如,在教育领域的实证研究中,研究者可能会通过控制其他变量,定量地分析教育政策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以找出因果关系。

实证主义方法的另一个特点是强调可重复性和精确性。

实证主义研究者追求严格的科学方法,强调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和稳健性。

他们通过严密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以及严格约束的样本选择,来确保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二、解释主义解释主义是一种关注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的主观解释的研究方法论。

解释主义认为,社会现象是由人类的行为、意义和解释所构成的,重要的是理解人类行为背后的意义和动机。

解释主义方法主张用深度访谈、实地观察和参与观察等方法获取丰富的、详细的数据。

解释主义研究强调对个体、群体和社会过程进行理性和情感的、直观的解释。

研究者通常通过解读和解释被研究对象的言行举止、符号和象征等因素,来深入理解社会现象的内在规律和意义。

解释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研究者的参与和主观性。

解释主义研究者经常与研究对象进行亲密接触和交流,以获取更深入的理解。

他们倾听和尊重被研究对象的声音和解释,并将其个体经验和意义嵌入到研究结果中。

三、实证主义与解释主义的应用实证主义和解释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方法论之争的历史名词解释

方法论之争的历史名词解释

方法论之争的历史名词解释在西方经济学说史中,自1883 年开始,在奥地利学派的领袖]格尔与德国新历史学派代表人物施穆勒之间爆发的“方法论之争”,持续数十年之久,是经济学说史中最重要的一次方法论之争。

经济学说史家较普遍的定论是:这是一场关于历史归纳法与演绎分析法在经济学中哪个更有效的著名论战,争论的双方最后似乎都同意归纳法与演绎法同等重要,二者在经济学研究中互为补充;经济学说史家们也普遍地同意这种结论。

但是,20 世纪80年代批判实在论( Critical Realism) 的兴起,使人们对这场“方法论之争”有了全新的认识:无论归纳法或演绎法都不是经济学中最有效的研究方法,争论的双方当时都还没有找到最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

批判实在论认为,演绎法从给定的假设出发,为结论的有效性提供了逻辑上可供检验的规则,但是由于演绎的结论已经蕴含在假设之中,因此除了在假设中已经存在的知识外,它不能提供任何超越假设的新信息或新知识。

归纳法的结论虽然包含超过假设的新知识或新信息,但同样存在严重局限性:归纳所得出的- -般化概括只具有相对的确定性,其结论也只能限定在经验层而上。

实际上,归纳的目的并非要得出“所有乌鸦都是黑的”的结论,它所起的作用只是从大量经验事实中发出疑问:“为什么乌鸦是黑的?”这种疑问旨在探讨内在因果机制的发动因素;而演绎只是形式逻辑,其结论已包含在前提条件之中。

正如哲学家皮尔士指出的,这两者从来不会产生新的科学发现,也不能提出新的科学理论。

所有科学的新思想都是通过溯因法和回溯法产生的,这两者才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所谓溯因法是指通过类比和隐喻,从有关某种事物的概念过渡到一种不同的、可能更发达和更深入的关于该事物的概念。

由于各学科研究的发展不平衡,当研究者无法理解本学科的一种事物,却注意到这一事物与其他学科理解得很清楚的另一事物具有相似性时,如果他能够通过类比和隐喻,理解在此之前他尚不能理解的本学科的那种事物,那么这种方法就是溯因法。

探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实证主义与解释主义

探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实证主义与解释主义

探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实证主义与解释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的广袤领域中,实证主义和解释主义犹如两条并行的轨道,各自引领着研究者们探索社会现象的奥秘。

它们不仅代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还反映了对社会世界本质的不同理解。

实证主义强调通过观察和经验来获取知识。

它秉持着一种科学的态度,认为社会现象如同自然现象一样,存在着客观的规律和因果关系,等待着研究者去发现和验证。

实证主义研究者通常会运用定量的研究方法,例如大规模的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等,以获取大量的数据,并通过数据来揭示社会现象之间的相关性和因果联系。

他们追求研究的客观性和可重复性,试图消除研究者个人的主观偏见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比如说,在研究教育水平与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时,实证主义研究者可能会收集大量个体的教育程度和收入数据,然后运用统计方法来分析这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这种研究方法的优点在于其结果具有较强的普遍性和推广性,能够为政策制定和社会规划提供基于数据的有力依据。

然而,实证主义也并非完美无缺。

首先,它将社会现象过于简化和抽象化,忽略了社会现象背后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社会现象往往受到文化、历史、政治等多种因素的交织影响,单纯依靠定量数据难以全面地揭示其本质。

其次,实证主义过分强调客观性,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研究者和研究对象的主观能动性。

人不是被动地接受外部影响,而是具有自主意识和选择能力的个体。

与实证主义相对的解释主义,则更加关注社会现象的意义和理解。

解释主义者认为,社会世界是由人类的主观意识和意义建构而成的,因此不能仅仅从外部的客观角度去观察和解释,而需要深入到人们的内心世界和生活体验中去理解。

解释主义研究者通常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如深度访谈、参与观察、案例分析等,以获取丰富的、情境化的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解读和诠释,来揭示社会现象背后的意义和价值。

例如,在研究某个社区的文化传统时,解释主义研究者可能会深入该社区,与居民进行长时间的交流,参与他们的日常生活,从而亲身感受和理解这种文化传统对于社区居民的意义和重要性。

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实证主义与解释主义

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实证主义与解释主义

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实证主义与解释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是一门探寻人类社会行为和社会现象的学科,它旨在通过观察、实证和解释的方式来理解社会的运作。

在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中,实证主义和解释主义是两种重要的研究取向。

本文将对这两种取向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和比较,以便更好地理解它们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实证主义是一种以经验和直接观察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它强调事实和数据的收集,倡导使用科学的实证方法来验证和证实理论假设。

实证主义研究的目标是通过总结和归纳多个独立的观察结果,发现普遍规律和模式。

实证主义关注预测和控制的能力,追求科学规律的解释和预测能力。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实证主义常常运用于量化研究和实证研究方法中。

比如社会统计学、社会心理学、经济学等领域常用的问卷调查、实验和数据分析方法,都属于实证主义研究的范畴。

实证主义研究注重收集大量的数据,并运用统计学和实证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解读和分析。

它的优势在于能够提供客观、可靠的研究结果,并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

然而,实证主义的局限性也是不可忽视的。

由于其强调观察和实证,实证主义研究可能忽略了背后的深层因果和动态过程。

它倾向于将观察对象简化为可量化的变量,忽略了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此外,实证主义研究也容易受到研究者主观意识和数据收集方法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可能出现误导性的结果。

与实证主义不同,解释主义是一种强调理解和解释的研究方法。

解释主义认为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具有自身的意义和内在的目的,需要通过理解和解释来揭示其背后的含义和动因。

解释主义倡导研究者深入地理解研究对象的背景、语境和文化,以获得更全面和深入的洞察力。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解释主义常常运用于质性研究和人文社科领域。

比如社会学、人类学、文化研究等学科常采用的深度访谈、案例研究、参与观察等方法都是解释主义研究的范畴。

解释主义研究关注理解、诠释和叙述的能力,强调对社会行为和社会现象的个案分析和深度解读。

然而,解释主义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思考题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思考题

一、古希腊的“科学”、近代的“科学”、人文主义的“科学”、马克思的“科学”四个概念的比较。

古希腊的“科学”,代表有巴门尼德的“存在”(真理之路)、苏格拉底的“至善”、柏拉图的“理念”、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因”。

希腊人认为哲学和科学是一个东西,在中世纪,两者又和神学合为一体。

希腊人的思维完全是政治的,通过“科学”这种手段可以把逻辑的螺丝钉拧到某人身上,因而他如果不承认它或者什么也不知道,或者没有其它任何东西是真理,他就不能走出来。

是形而上学近代的“科学”中产生了科学工作的第二个伟大工具即理性实验,采用实验方法研究自然,使哲学和科学才分道;人文主义的“科学”中强调全部知识都是人的思想从人的经验中得出的。

近代自然科学是人文主义的女儿马克思的“科学”和我们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科学”需要的概念一致,认为科学是作为一切有系统的学问古希腊的“科学”、近代的“科学”、人文主义的“科学”、马克思的“科学”中的科学“工具”不同,古希腊的“概念”,宗教的上帝的“意志假设”,近代的“实验科学”,哲学“认识论与方法论”二、实证主义科学方法论的基本特征。

举例说明。

实证主义的基本特征: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

它把处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中心问题,并力图将哲学溶解于科学之中。

举例说明:实证主义是一种规范的态度,关涉我们如何使用“知识”、“科学”、“认识”、“信息”等术语。

三、解释学科学方法的基本特征及其与实证主义的对立。

举例说明n 1,明确时代的“意义危机”之拯救在于科学方法论问题。

伽达默尔明确解释学是人文科学方法论。

n 2,超越实证主义。

寻求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科学性”,达到比实证主义更源始的基础。

这是胡塞尔现象学、海德格尔存在论的明确的理论使命。

n 3,主体间性。

反对抽象的主客二分的非解释学基础的“客观主义”。

科学与对象之间存在主体间性的意义理解(精神文化)基础关系。

论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与非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的对立统一

论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与非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的对立统一

论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与非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的对立统一摘要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与非实证主义研究方法是教育科研中的两种主要研究方法,各有利弊。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矛盾规律来分析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与非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的对立性与统一性,并在对它们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为本人的政治学专业设计几种研究方法。

关键词实证主义,非实证主义,对立统一,政治学研究一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与非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的整体描述背景依据涵义及内容类别实证性研究作为一种研究范式,产生于培根的经验哲学和牛顿——伽利略的自然科学研究。

法国哲学家孔多塞(1743-1794)、圣西门(1760-1825)、孔德(1798-1857)倡导将自然科学实证的精神贯彻于社会现象研究之中,他们主张从经验入手,采用程序化、操作化和定量分析的手段,使社会现象的研究达到精细化和准确化的水平。

孔德1830到1842年《实证哲学教程》六卷本的出版,揭开了实证主义运动的序幕,在西方哲学史上形成实证主义思潮。

实证主义所推崇的基本原则是科学结论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强调知识必须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上,通过经验观察的数据和实验研究的手段来揭示一般结论,并且要求这种结论在同一条件下具有可证性。

根据以上原则,实证性研究方法可以概括为通过对研究对象大量的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客观材料,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谈话法、测验法、个案法、实验法(1)观察法:研究者直接观察他人的行为,并把观察结果按时间顺序系统地记录下来,这种研究方法就叫观察法。

(自然观察与实验室观察;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2)谈话法:是研究者通过与对象面对面的交谈,在口头信息沟通的过程中了解对象心理状态的方法。

(分为有组织与无组织谈话两种。

须注意:一是目标明确。

二是讲究方式。

三是注意利用“居家优势”。

四是尽量做到言简意赅。

)(3)测验法:是指通过各种标准化的心理测量量表对被试者进行测验,以评定和了解被试者心理特点的方法。

质性研究的理论基础简介之实证主义和解释学

质性研究的理论基础简介之实证主义和解释学

实Hale Waihona Puke 主义• 实证主义的弊端• 以自然科学的客观科学真理(只谈“是什么”)取 代生活世界的存在真理(可谈“应该如何”),倾 向于还原,导致量性研究喜欢以模式或变量的互 动关系取代真实的社会存在;强调一切社会现象 都应量化,而对社会行动主体的人的生命意义和 评价或采取任意量化处理或根本忽略不计;主张 社会科学研究要保持虚假的客观性、中立性。 • 存在真理:不是要知道“世界是什么样的”,而 是拷问“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何在”。“存在”是 人的存在,不是物的存在。
质性研究的理论基础简介
之实证主义和解释学
实证主义
• 质性研究不排斥量性研究方法,只是要反 对量性研究方法的霸权 • 质性研究不排斥实证主义理论,只是要反 对实证主义理论的霸权
• 实证主义已蔚为大国,其对经验证据的强调有不 可否定者(“拿证据来!”),为社会科学研究 建立了较高的标准。质性研究方法跟实证主义争 论的,不是要不要“拿证据来”,而是要拿什么 样的证据和怎样拿最为有效。
解释学
• • • • • • 圣经解释学 法律解释学 一般解释学(施莱尔马赫) 体验解释学(狄尔泰) 哲学解释学(伽达默尔) 施莱尔马赫:将其研究的重心放在理解本身,而 不是被理解的文本上。
• 实证主义:要求客观。解释学:要求挖掘主观,而又不能 凭一己的主观来作解释。很多质性研究方法都批评实证主 义虚设的客观,又不想被目为主观。 • 矛盾的解决:主体间性。
实证主义
菩提达摩
慧可
解释学
• 解释学(Hermeneutics)源于Gk. Herminiea • 作为一种方法源于基督教对《圣经》的解释,旨 在挖掘富于创造性和启发性并使思维变得更加敏 锐的思想和观念,激发人们不断反思和探索,更 加深刻地理解社会生活并积极地参与其中。

实证主义解释学

实证主义解释学

实证主义解释学实证主义解释学,这名字听起来是不是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别急,听我慢慢跟您唠唠。

咱先来说说实证主义。

这就好比您要做一道菜,您得先准备好实实在在的食材,对吧?实证主义呢,就是强调要依据实实在在的观察、实验和数据来得出结论。

它可不喜欢那些凭空想象、没有根据的东西。

您想想,如果有人跟您说“天上有会跳舞的大象”,您不得问一句“证据呢?”这就是实证主义的精神,凡事都要讲证据,讲事实。

那解释学又是啥呢?这就像您读一本深奥的书,每个人对书里的内容理解都不太一样。

解释学就是研究怎么去理解和解释这些不同的理解。

比如说,对于同一句古诗“床前明月光”,有人觉得是诗人在思乡,有人觉得是在感叹时光,这就是不同的解释。

那把实证主义和解释学放在一块儿,会咋样呢?这就像是给一辆汽车装上了最精准的导航和最强大的发动机。

实证主义提供了准确的数据和事实,就像导航告诉您走哪条路;解释学呢,则帮助您理解这些数据和事实背后的意义,就像发动机让车跑得更快更远。

比如说,研究一个社会现象,实证主义会让您去收集大量的数据,比如多少人有这样的行为,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等等。

然后解释学就登场了,它会帮您琢磨,为啥会这样?这些人的行为背后反映了啥心理和社会因素?再举个例子,研究一种疾病的传播。

实证主义会告诉您有多少人得了病,在哪些地区传播,传播的速度是多少。

而解释学就会思考,是人们的生活习惯导致的?还是环境因素?您看,实证主义解释学可不是那种高高在上、不接地气的东西。

它就在咱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比如说您找工作,实证主义会让您看看市场上哪些行业需求大,哪些公司待遇好。

解释学就会帮您想,您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适合哪个行业,哪个公司的文化跟您合得来。

总之,实证主义解释学就像一位贴心的朋友,既能给您实实在在的帮助,又能陪您一起思考人生的种种现象。

您说,这样的学问是不是很有趣,很有用呢?难道您不想多了解了解它,让它为您的生活和思考带来更多的启发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义上,认识论上的主客观二元论无疑滥觞于笛卡尔的二元论思维模式。笛卡尔所倡导的以科学理性来认识机械的客观世界的主张为后来实证主义所标榜的客观主义的认识论立场奠定了基础(尽管笛卡尔的认识论因为诉诸理性的天赋观念而带有先验论和唯心论的色彩)。而深受笛卡尔二元论思想和经验主义怀疑论倾向影响的康德的哲学人类学则为解释学的主观主义认识论立场确立了一个重要的坐标。尽管如此,试图在这些早期的滥觞中寻找20世纪实证主义和解释学的认识论争论的具体观点的做法显然并不妥当,然而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在我们所探讨的问题中依然以各种方式发挥着不可否认的作用。我们即将探讨的实证主义和解释学在认识论立场上的争论为我们超越主客观二元论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契机,因为正是此种争论为我们揭示了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各自所存在的问题和偏见,使我们可以从这些问题入手去追问事情本身更接近一种怎样的图景。应当肯定的是,解释学之所以能够在社会科学的方法论领域中形成对实证主义强有力的挑战,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解释学揭露了实证主义的诸多弊病,并针对这些弊端发展出自身独特并颇有教益的观点,其中之一就是强调认识活动有其不可彻底消除的先入之见(assumption)。海德格尔写道:“任何解释工作中都存在着这样一种先入之见,它是作为随着解释就已经‘理所当然的’东西被先行给出的,也就是说,是作为在我们的先行具有、先行视见和先行掌握中被先行给出的东西。”这一先行给出的先入之见强调了解释(interpretation)所具有的不可彻底消除的前提,这是由人的存在的局限性所决定的。无论海德格尔以及他的后继者伽达默尔等人如何具体地去理解这里的先入之见,总之这一论断(它暗示了著名的“解释学的循环”)是对实证主义的客观主义立场的毁灭性一击,它彻底打破了客观主义无前提的幻觉,使人们得以正视我们自身存在的不可彻底消除的历史性和局限性。但解释学的立场在有力地击碎了客观主义的梦幻的同时,却矫枉过正地落入主观主义的取向之中。海德格尔与伽达默尔那充满神秘主义色彩的语言本体论充分揭示了他们思想中的人类主义倾向,其思想中的先验论残余则使他们无法看到理解并不是对存在的先验可能性的领会,而是一种排除了任何先验论倾向的由人类的实践所生产和再生产的社会历史性现象。此种历史性与海德格尔等人所谈论的此在存在的历史性无疑有着重大的区别,后者所谓的历史性不过是意指存在的先验可能性是不可穷尽的,存在总是在历史之中不断地在场化着。不过在社会科学领域中,解释学的影响要早于海德格尔与伽达默尔对解释学的重要发展,就社会学而言,受到狄尔泰等人影响的韦伯的解释社会学即是一例。主观理解的重要性和先入之见的不可彻底排除性这两个重要的解释学立场不同程度地在韦伯的思想中有所呈现。但正如韦伯对价值中立的有条件的主张所表明的,反实证主义的解释学的精髓并没有被他的解释社会学彻底坚持,韦伯对实证主义的部分妥协使其解释社会学失去了方法论争论的典型价值。在以下的讨论中我们更加乐于使用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的解释学观点来展开研究,他们的观点不仅更加系统和深入,而且与在理解问题上过分强调行动者的主观动机的韦伯相比,他们的“理解”概念对反思性和对象化的意识层面的拒斥使之具有更加广泛的影响,当代社会理论热衷于在无意识层面探讨理解问题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他们的启发。强调基于先入之见的主观理解的解释学立场显然与强调绝对客观的方法论立场相对立,但认识本身并无所谓的主观和客观的非此即彼的二元分化,主观与客观不过是理论性的分析建构而已,二元论思维的误区就在于将理论的分析逻辑强加于前理论的现实本身。因此,认识既不是实证主义者所设想的镜像式的客观反映,也不只是解释学者所主张的主观理解的结果。认识总已经是关于某个对象的认识,它的人类学特征并不意味着我们的认识只能是一种与客观事实相对立的主观虚构,仿佛认识不过只是一种彻底相对主义的虚无主义游戏。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的解释学拒绝了此种不可知论的相对主义,他们保留了一种相对温和的相对主义倾向,但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却无法令人满意,其实质只能是自相矛盾地将先验与经验、普遍与特殊奇怪地结合在此在个体的实践中,最终不能摆脱形而上学的主观主义视角。我们对世界的社会历史性的阐释总是呈现与对象的一种认识关系(解释学的研究告诉我们,这种对象化的关系无疑是奠基于前对象的理解之上的,因此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之间对象化的二元状态仅仅是一个派生的现象,因为理解本身就不是一种对象化的活动),我们那有限的理性在其有限的视域中为我们传达出对象之所是,作为这一传达之基础的社会历史性的先入之见使我们的认识活动即便在最大限度地排除了各种人为的失误之后,也还是一种有限的认识。但社会历史性的先入之见并不总是扮演着一种消极的角色,它与现实之间的前对象的关联既会带来我们认知的局限性,同样也可能导致对此种局限性的不断超越,从而使我们有可能以更为合理的局限性去取代旧的局限性,使我们的认识更加逼近对象的真实,尽管绝对的真理仅仅只是一个理想。因此有限的认识已然是有所认识,已然以某种社会历史性的方式为我们传达出对象之所是,只不过这一认识与客观主义者所想象的绝对认识相去甚远。二、事实与价值
实证主义者主张必须严格地区分事实与价值。在他们看来,社会科学家用实证主义方法所收集的经验资料就是社会事实本身,而社会科学家对经验资料的研究和解释也必须排除一切价值观念,以期达到绝对客观的认识。而解释学者对人之存在的局限性和不可彻底消除的先入之见的肯定已经在根本上否定了实证主义的价值中立的可能性。事实上,这里所涉及的事实与价值的关系问题本身就包含在客观和主观的二元争论之中(在本文的最后一节我们将看到,事实与价值的问题还有其另一面)。简而言之,客观主义立场主张严格地区分事实与价值,而主观主义的立场则反对有所谓的外在于价值的对事实的描述和研究。值得一提的是,社会事实本身就是具有价值因素的,这使之在根本上区别于自然现象,它之所以被纳入客观事实的范畴,就在于其价值因素是作为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而存在的,而在事实与价值的争论中的价值一方则是专指研究者的价值立场而言。正如齐美尔所指出的:“一旦我们的心灵不只是一个消极的镜子或实体——这也许从来就没有发生过,因为甚至客观的知觉也只能来源于估价——我们生活在一个价值的世界之中,这一价值的世界在一种自主的秩序中安排了实在的内容。”在齐美尔看来,一方面价值具有主观性,它是对作为物质实体的对象的判断,是固有地内在于主体的,因而从来就不是物质实体的一个属性;另一方面,齐美尔认为这个主观性仅仅是暂时的,实际上它并不是非常关键,它的主要意义在于否定价值是物质对象的属性,一旦完成了这一任务,它就要让位于一种社会的客观性,此种客观性表明了非自然的主观性的价值对于个人主体而言依然可能是客观的,它能够独立于个体对它的认可而存在。如果我们抛开齐美尔的个体与社会的二元论倾向,那么齐美尔的观点无疑是具有启发性的。价值尽管是一种非自然的人类文化现象,但除去那个自然的基础不谈(没有自然的基础文化便无从谈起,但文化并不因此而能够被自然所还原),价值可能既不只是一种个人主体的内在性构成,也不是一种完全外在于个体的所谓自主的集体或结构的因素(或者说客观的主观性因素);价值在分析上既是主观的也是客观的,个体的价值同时也就是社会的价值,而后者也不可能独立于行动者们共同的实践活动而被生产或再生产,既没有绝对的个体也没有绝对的社会,二元论所宣扬的彼此对立的个体与社会其实质不过是理论分析的抽象建构罢了。我们认为,价值是一种奠基于自然物质基础之上的非二元论的社会历史性的现象。换句话说,它正是人的社会历史存在的局限性本身,说我们不可能不有限地存在,也就等于说我们不可能不采取某种价值的立场。因此,社会科学家所描述的经验事实并非绝对的事实本身,它总是隐含了某种价值的判断(各种经验资料的收集方法显然已经十分隐蔽地体现了不同的价值取向,实证主义方法和解释学方法便是两个彼此对立的大的方面)。它是一种超越了主客观二元论的社会历史性建构,体现了特定认识立场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正是特定的价值使此种关系得以可能,尽管这些价值本身也为我们的认识带来了局限性。而作为对此种经验事实的解释的社会科学理论自然也不可能排除价值的存在,它在经验描述的价值取向之上又增加了理论阐释的价值特征,这种双重的建构并非只是来自于某个研究者个人的主观价值,也并非只是客观的社会价值的产物,它超越了个体与社会的二元论虚构。三、理解与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